Please wait a minute...
首 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投稿指南
期刊订阅
在线期刊
广告合作
联系我们
English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下载排行
阅读排行
引用排行
在线办公
作者投稿查稿
专家在线审稿
编委在线审稿
编辑远程办公
主编远程办公
在线期刊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封面浏览
阅读排行
下载排行
引用排行
E-mail Alert
RSS
下载中心
版权转让协议
论文模板
投稿须知
常见问题
更多...
访问统计
总访问量
今日访问
在线人数
当期目录
2025年 第52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25-05-05
上一期
目录
封面封底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5): 1-0.
摘要
(
27
)
PDF
(3951KB) (
4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录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5): 2-0.
摘要
(
22
)
PDF
(360KB) (
2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生物技术
宁蒗高原鸡全基因组选择信号分析
徐扩卫, 冷堂健, 熊宝, 李金燕, 郭盘江, 吴培福, 陈粉粉, 周杰珑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5): 1941-1954. doi:
10.16431/j.cnki.1671-7236.2025.05.001
摘要
(
89
)
PDF
(10108KB) (
4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检测宁蒗高原鸡(
Gallus gallus domesticus
)的基因组选择信号,挖掘宁蒗高原鸡有价值的种质特性基因。【方法】本研究对57只宁蒗高原鸡和10只红原鸡(
Gallus gallus
)的全基因组重测序数据进行比对分析,利用GATK软件检测两个群体中常染色体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使用Annovar软件对检测的SNP进行注释,使用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PCA)和系统发育树分析群体遗传结构,利用群体遗传分化指数(fixation index,
F
st)和群体核苷酸多态性(pairwise nucleotide variation,
θ
π
)两种方法检测宁蒗高原鸡基因组上受选择的信号区域,取Top 5%的
F
st和
θ
π
交集以确定基因组受选择区域,并对提取到的候选基因进行GO功能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宁蒗高原鸡全基因组共注释到10 666 468个SNPs。PCA和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宁蒗高原鸡和红原鸡被聚为两个不同的类群,两群体的遗传背景差异较大。对
F
st和
θ
π
共同检测到的284个基因进行GO功能富集分析,结果显示,284个候选基因显著富集于354个GO条目,包括236个生物过程、78个分子功能、40个细胞组分;KEGG通路主要富集的有破骨细胞分化、心肌收缩、矿物质吸收、HIF-1信号通路等24条通路,这些通路主要与环境适应和生长发育相关。共筛选到13个功能基因:
SEMA
3
C
、
MAPK
1、
EGFR
、
RYR
2、
CACNA
2
D
3、
CACNA
2
D
1
、PLCE
1
、FGFR
2
、ZFYVE
9
、PIK
3
C
2
G、MMP
16
、HESX
1和
COL
6
A
1,主要与生长发育、海拔适应性和抗病性等相关。【结论】宁蒗高原鸡与红原鸡之间存在明显的群体分化,与红原鸡相比较,宁蒗高原鸡生长发育、环境适应和免疫性状相关基因受到一定程度的选择作用。研究结果为挖掘宁蒗高原鸡种质特性基因提供参考。
排黏大熊猫的血液蛋白质组学研究及其生物信息分析
夏茂华, 李祥翔, 刘金鹏, 国欣欣, 徐海泓, 刘彦晖, 戴春阔, 李曦, 王运盛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5): 1955-1965. doi:
10.16431/j.cnki.1671-7236.2025.05.002
摘要
(
86
)
PDF
(8713KB) (
5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讨圈养大熊猫在排黏期与非排黏期血清蛋白质组学特征,以揭示排黏现象的分子机制,并为圈养大熊猫的健康管理提供科学支持。【方法】以8只圈养大熊猫为研究对象,每只大熊猫在排黏期和非排黏期各采集一次血液样本,将样本分为排黏期组(NY)和非排黏期组(Con)。排黏期组在大熊猫排黏后2 h内完成血液采集,非排黏期组血液采集与排黏期相隔至少30 d。提取血液蛋白后进行酶解,获取的肽段经过脱盐和定量处理。采用数据独立采集(data-independent acquisition,DIA)技术进行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iquid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LC-MS/MS)分析,数据导入Spectronaut
TM
软件,进行分析。检测数据在美吉云平台分析,差异蛋白筛选标准为
P
<0.05,且差异倍数(FoldChange,FC)>1.2或<0.8。用生物信息数据库对差异蛋白进行聚类分析、GO功能富集分析,对差异蛋白涉及的代谢通路进行富集分析,差异蛋白之间进行蛋白互作分析;采用平行反应监测(parallel reaction monitoring,PRM)验证蛋白数据,将目标蛋白中肽段的定量值根据标肽进行归一化,统计检验的阈值设定为
P
<0.05,并与PRM验证结果进行对比。【结果】在大熊猫血液样品中共鉴定出273种蛋白,其中258种为共有蛋白,12种为排黏期特有蛋白,3种为非排黏期特有蛋白。差异表达蛋白分析显示,排黏期组和非排黏期组共筛选出25种差异表达蛋白,其中7种蛋白表达上调、18种蛋白表达下调。差异蛋白主要参与细胞生长、免疫应答及炎症反应等生物过程,且主要富集于Rap1信号通路、雌激素(Estrogen)信号通路、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信号通路和松弛素(Relaxin)信号通路。蛋白互作分析筛选出A0A7N5KNP1(FBLN5)、D2GWB9(THBS1)、D2HUL0(SERPIND1)和D2HHD2(ITGA2)等核心蛋白在排黏期显著变化。【结论】排黏大熊猫与非排黏熊猫血清中发现25种差异表达蛋白。这些蛋白主要富集于PI3K-Akt、Rap1、Estrogen和Relaxin信号通路,其中核心蛋白A0A7N5KNP1(FBLN5)、D2GWB9(THBS1)、D2HUL0(SERPIND1)和D2HHD2(ITGA2)在大熊猫排黏现象中发挥重要作用。
基于CRISPR/Cas9基因编辑系统建立
WIP
1基因g.37536832 C>A位点突变的ST细胞系
王楠, 杜伟伟, 王婉洁, 王悦, 袁茂莎, 聂雨欣, 孙亚茹, 刘志国, 吴添文, 牟玉莲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5): 1966-1976. doi:
10.16431/j.cnki.1671-7236.2025.05.003
摘要
(
35
)
PDF
(7773KB) (
2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利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获得野生型p53诱导磷酸酶1(wild-type p53-induced phosphatase 1,WIP1)基因与精子活力显著相关的位点g.37536832 C>A突变的猪睾丸(swine testis,ST)细胞系,为在细胞层面上进一步探讨
WIP
1基因与公猪精液品质性状之间的关系奠定基础。【方法】利用CRISPOR在线网站在猪
WIP
1基因g.37536832 C>A位点附近区域设计3条向导RNA(single guide RNA,sgRNA),并将其连接至pX458-GFP载体;通过T7E1酶切试验检测3条sgRNA活性,选择效率较高的sgRNA。构建Donor载体,并将其与sgRNA载体共同转染至ST细胞,采用流式细胞术将表达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的阳性细胞进行富集和单克隆细胞筛选,并对筛选出的单克隆细胞进行基因型鉴定。【结果】质粒测序结果表明,成功将3条sgRNA连接至pX458-GFP载体上;T7E1酶切结果显示,转染pX458-GFP-sgRNA1和pX458-GFP-sgRNA2质粒组产生了切割,效率分别为24%和27%,而转染pX458-GFP-sgRNA3质粒组未检测到切割,因此选择pX458-GFP-sgRNA2质粒进行试验。成功构建Donor载体,并将pX458-GFP-sgRNA2和Donor载体共转染至ST细胞。基因型鉴定结果显示,获得的269株单克隆中有205株细胞发生了基因编辑,基因编辑效率为76%,其中9株为
WIP
1基因g.37536832 C>A位点纯合突变的ST细胞,精确突变效率为3%。【结论】本研究利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成功获得了
WIP
1基因g.37536832 C>A位点突变的ST细胞系,为深入研究
WIP
1基因对公猪精液品质的影响提供了良好的细胞模型。
1株贝莱斯芽孢杆菌G02全基因组测序分析
余梦博, 马浩天, 李杨, 潘瑞雪, 龙赟而, 赵一宁, 马驿, 周淑贞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5): 1977-1986. doi:
10.16431/j.cnki.1671-7236.2025.05.004
摘要
(
38
)
PDF
(9937KB) (
1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对贝莱斯芽孢杆菌(
Bacillus velezensis
)G02进行全基因组序列分析,挖掘其抑菌和抗菌特性相关基因,以期详细解析其基因组信息。【方法】采用二代测序技术,通过Illumina NovaSeq 6000平台对贝莱斯芽孢杆菌G02进行全基因测序,通过基因组装、基因组全长、功能注释及次级代谢产物预测分析其基因组特征。【结果】全基因组测序结果显示,贝莱斯芽孢杆菌G02基因组全长为3 891 653 bp,共有3 749个蛋白质编码基因,GC含量为46%;基因组序列由12个contigs组成,存在92个非编码RNA,包括8个5S rRNA、2个16S rRNA、1个23S rRNA、80个tRNA和1个tmRNA。功能注释结果显示,GO数据库中注释到9个与抗氧化活性相关的基因;KEGG数据库注释到31条通路,其中参与细菌素合成和免疫相关通路的基因有ko00253、ko00261、ko00521等。通过antiSMASH在线软件预测,共注释到12个次级代谢产物合成基因簇。【结论】贝莱斯芽孢杆菌G02是潜在的产抑菌活性物质的菌株,研究结果为探究贝莱斯芽孢杆菌G02的抑菌机理提供了基础。
营养与饲料
饲粮中添加超氧化物歧化酶对肉鸡生长性能、免疫性能、抗氧化能力和肠道功能的影响
张关锋, 宋先凡, 闫昭明, 杨小进, 郑梦莉, 刘雅婷, 陈清华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5): 1987-1998. doi:
10.16431/j.cnki.1671-7236.2025.05.005
摘要
(
64
)
PDF
(1199KB) (
3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添加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对肉鸡生长性能、免疫性能、抗氧化能力和肠道功能的影响,为SOD在畜禽中的应用提供参考。【方法】选用1日龄雄性AA肉鸡300只,随机分为5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鸡。其中,对照组肉鸡饲喂基础饲粮,A、B、C、D组分别在基础饲粮中添加100、200、400和800 mg/kg SOD,试验期42 d。每天记录鸡群采食量,试验结束后,每个重复随机选取1只鸡,供水禁食12 h后称重,采集免疫器官、血液、肝脏、肠道样品,测定肉鸡的生长性能、免疫性能、抗氧化能力和肠道功能指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①B组1~21日龄肉鸡料重比显著降低(
P
<0.05)。②A~D组肉鸡胸腺指数、法氏囊指数有升高趋势,但差异不显著(
P
>0.05);B、C组肉鸡脾脏指数显著升高(
P
<0.05)。③A~D组肉鸡血清中免疫球蛋白A(IgA)含量无显著变化(
P
>0.05);B组肉鸡血清中IgG、IgM含量均显著升高(
P
<0.05)。④B、C组肉鸡血清中总抗氧化能力(T-AOC)、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T-SOD活性以及肝脏中T-AOC、T-SOD活性均显著升高(
P
<0.05),血清和肝脏中MDA含量极显著降低(
P
<0.01);B组肉鸡肝脏中GSH-Px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均显著升高(
P
<0.05);D组肉鸡血清中MDA含量显著升高(
P
<0.05)。⑤B组肉鸡十二指肠、空肠的长度和十二指肠重量均显著增加(
P
<0.05)。B、C组肉鸡十二指肠和空肠中胰蛋白酶活性均显著升高(
P
<0.05)。【结论】本试验条件下,在饲粮中添加200 mg/kg SOD可以提高肉鸡的抗氧化能力、免疫力、肠道功能和1~21日龄生长性能。
外源添加猪胆酸对高脂孕鼠体脂代谢、肠道微生物和胆汁酸代谢的影响
曹畅, 李玉莲, 王洁, 何情, 龚艳梅, 范志勇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5): 1999-2011. doi:
10.16431/j.cnki.1671-7236.2025.05.006
摘要
(
49
)
PDF
(14474KB) (
1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究外源添加猪胆酸(hyocholic acid,HCA)对高脂孕鼠体脂代谢、肠道微生物及胆汁酸代谢的影响,旨在研究HCA对改善小鼠体脂代谢紊乱的作用。【方法】选取6周龄体重相近(19.2 g±0.1 g)、生长状况良好的C57BL/6小鼠雌性68只和雄性23只进行配种,将孕鼠按体重随机分为4个处理组:对照组(CON)、高脂组(T1)、高脂+50 mg/kg HCA组(T2)、高脂+100 mg/kg HCA组(T3),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3只。分别在小鼠分娩和断奶当天,测定各组小鼠生长性能及血清生化指标,进行组织切片分析,并在分娩当天取结肠内容物进行肠道菌群和胆汁酸代谢分析。【结果】①与CON组相比,T1、T2及T3组小鼠平均断奶窝重均显著增加(
P
<0.05);T1和T3组小鼠皮下脂肪重量显著增加(
P
<0.05);T1组小鼠的肝脏重量显著增加(
P
<0.05)。②HCA能够改善高脂饮食诱导的小鼠肝脏中脂肪蓄积,增加肩胛部棕色脂肪量。③与CON组相比,T1、T2及T3组分娩后小鼠血清中总胆固醇(T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均显著升高(
P
<0.05),T1和T3组小鼠血清中甘油三酯(TG)水平显著升高(
P
<0.05);T1、T2及T3组断奶后小鼠TC、HDL-C水平均显著升高(
P
<0.05),T1和T2组小鼠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显著升高(
P
<0.05)。④Alpha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与CON组相比,T3组小鼠肠道菌群Shannon指数与Simpson指数均显著降低(
P
<0.05),但Dominance指数显著升高(
P
<0.05)。⑤门水平各组小鼠肠道第一、二优势菌均为拟杆菌门和厚壁菌门,T3组小鼠肠道第三优势菌为疣微菌门,其余组第三优势菌门为变形菌门。⑥与CON组相比,T1和T2组小鼠肠道中乳杆菌属、梭状芽孢杆菌属和双歧杆菌属相对丰度均显著升高(
P
<0.05);T3组小鼠肠道中冠状杆菌属相对丰度显著升高(
P
<0.05);T1、T2及T3组小鼠肠道中拟杆菌属相对丰度均显著降低(
P
<0.05)。⑦与CON组相比,T1、T2及T3组小鼠肠道中7-ketoLCA、alpha-MCA、beta-MCA、GLCA含量均显著升高(
P
<0.05);T2和T3组小鼠肠道中beta-UDCA、THCA含量均显著升高(
P
<0.05);T2组小鼠肠道中7,12-diketoLCA含量显著升高(
P
<0.05)。【结论】HCA可通过改善血清生化组成,促进有益菌的生成及胆汁酸代谢,从而调控由高脂饲粮诱导的小鼠体脂代谢紊乱,为HCA在高脂饮食下改善体脂代谢紊乱提供了参考。
饲粮中添加有机锰铁铜锌复合制剂对蛋鸡生产性能、血液生化指标、卵巢功能和胫骨质量的影响
王贝贝, 郝二英, 张海华, 张海军, 邱凯, 武书庚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5): 2012-2022. doi:
10.16431/j.cnki.1671-7236.2025.05.007
摘要
(
57
)
PDF
(1169KB) (
2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究饲粮中添加有机锰铁铜锌复合制剂产品对蛋鸡生产性能、血液生化指标、卵泡发育和胫骨质量的影响,为有机锰铁铜锌复合制剂产品在产蛋高峰期蛋鸡饲粮中的科学应用提供参考。【方法】选取产蛋率相近的270只38周龄京粉蛋鸡,随机分为3个处理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5只鸡。对照组蛋鸡饲喂玉米-豆粕基础饲粮,试验组蛋鸡分别饲喂在基础饲粮中添加50% NCR(1994)推荐量的有机锰铁铜锌复合制剂产品1和2(OT1、OT2)的饲粮。预试期1周,正试期12周。每天记录产蛋情况,每周结料。在第4、8和12周,测定鸡蛋品质。试验结束时,每个重复随机选取1只蛋鸡,采集血液,测定血常规、血清生化和抗氧化指标,屠宰后测定回肠免疫指标,输卵管和卵泡发育指标及胫骨质量。【结果】与对照组相比,OT1显著提高了第8周蛋鸡蛋壳厚度(
P
<0.05);OT1、OT2显著降低了蛋鸡血小板数并提高了血清中总蛋白(TP)含量(
P
<0.05),OT2显著提高了蛋鸡血清中碱性磷酸酶(ALP)活性(
P
<0.05),OT1显著提高了蛋鸡血清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
P
<0.05);OT1、OT2显著提高了蛋鸡回肠黏膜中免疫球蛋白A(IgA)含量(
P
<0.05),OT2显著提高了回肠黏膜中IgG含量(
P
<0.05);OT1、OT2对蛋鸡输卵管和卵泡发育均无显著影响(
P
>0.05);OT1、OT2显著提高了蛋鸡胫骨长度(
P
<0.05)。【结论】在本试验条件下,饲粮中添加有机锰铁铜锌复合制剂产品不影响蛋鸡生产性能,但提高了蛋鸡血清抗氧化能力、肠道免疫功能和胫骨质量,其中饲粮中添加有机锰铁铜锌复合制剂产品1效果较佳。
功能性添加剂对犬肠道健康的影响研究进展
赵文昊, 翟翯, 王尧, 秦志朋, 岳子皓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5): 2023-2034. doi:
10.16431/j.cnki.1671-7236.2025.05.008
摘要
(
48
)
PDF
(1238KB) (
1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犬因其独特的消化生理结构、代谢特性及固有的生活习性,面临着较高的肠道疾病风险。尤其是工作犬,因需应对多种应激因素,其肠道疾病的易发性进一步增加。目前,功能性添加剂在犬肠道疾病的防控过程中扮演着关键角色。这些添加剂源自生物酶解产物、植物提取物、微生态制剂及中药复方等,可通过多重机制,如调节肠道菌群平衡、增强肠道免疫功能、优化肠道消化与吸收功能以及减轻肠道炎症等,对犬的肠道健康发挥治疗与保健的双重功效,同时积极促进犬的生长发育、代谢及免疫能力的提升。因此,科学合理地应用功能性添加剂,可视为预防和治疗犬肠道疾病的有效策略之一。作者归纳了现有的关于功能性添加剂对动物肠道健康影响的研究成果,细致探讨了功能性添加剂的分类、应用及其对肠道健康的具体效应,整合了分散性的研究论点,可为后续从业人员的理论及试验研究提供参考。
饲粮中添加表皮生长因子对蛋鸡卵巢形态学、激素含量及凋亡因子表达的影响
兰忠岐, 李鹏, 沈爽, 蒋金凤, 秦鸿灯, 向钰婷, 王家乡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5): 2035-2044. doi:
10.16431/j.cnki.1671-7236.2025.05.009
摘要
(
44
)
PDF
(4942KB) (
1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添加不同剂量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对蛋鸡卵巢形态学、激素含量及凋亡因子表达的影响,为探明EGF促进蛋鸡卵巢的生长发育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选用240只260日龄体重相近、健康的白来航高产蛋鸡,随机分为4个处理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12只鸡。对照组(Con)蛋鸡饲喂不添加EGF的基础饲粮,3个试验组(LG、MG、HG)蛋鸡分别在基础饲粮中添加200、400及800 mg/kg EGF。预试期7 d,正试期42 d。每个重复取2只蛋鸡,采集血液和组织样品,测量卵巢、输卵管、卵泡的重量,统计卵泡分级的数量,测定血清中促黄体激素(LH)、促卵泡素(FSH)、雌二醇(E
2
)和孕酮(P
4
)含量,并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ting测定卵巢中凋亡因子Bcl-2和Caspase-3的表达量。【结果】与Con组相比,①饲粮中添加不同剂量EGF对蛋鸡卵巢重、卵巢指数和白卵泡数量均有显著影响(
P
<0.05),但各组卵巢在形态上无明显变化。②LG、MG、HG组蛋鸡血清中LH、FSH和E
2
水平均显著升高(
P
<0.05),LG、MG组蛋鸡血清中P
4
水平显著升高(
P
<0.05)。③LG、MG组蛋鸡卵巢中
Bcl
-2基因相对表达量均显著升高(
P
<0.05),LG、MG、HG组蛋鸡卵巢中Bcl-2蛋白相对表达量均显著升高(
P
<0.05);LG、MG组蛋鸡卵巢组织中
Caspase
-3基因相对表达量均显著降低(
P
<0.05),MG、HG组蛋鸡卵巢组织中Caspase-3蛋白相对表达量均显著降低(
P
<0.05)。【结论】在本试验条件下,饲粮中添加不同剂量EGF在一定程度上可促进卵巢生殖激素分泌和卵泡发育,有效抑制细胞凋亡进而改善蛋鸡生产性能。EGF在白来航高产蛋鸡饲粮中的推荐添加量为400 mg/kg。
断奶应激对五指山猪仔猪肠道形态、抗氧化能力及Nrf2信号通路的影响
余淼, 李妍娇, 赵彦玲, 晁哲, 王峰, 李梦晗, 蒋智强, 张婷, 薛新宇, 任子利, 孙瑞萍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5): 2045-2055. doi:
10.16431/j.cnki.1671-7236.2025.05.010
摘要
(
45
)
PDF
(5483KB) (
1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分析五指山猪仔猪断奶后肠道形态、抗氧化能力等相关指标变化规律,探究Nrf2信号通路对早期断奶仔猪肠道氧化应激的作用机制。【方法】选取48头体重相近(4.43 kg±0.58 kg)、体况良好的35日龄五指山猪仔猪,随机分为4组,每组12头猪,分别于断奶当天(0 d)及断奶后第3、7、10天进行屠宰采样,检测各组仔猪小肠形态、血液抗氧化相关酶活性、小肠黏膜活性氧(ROS)水平和肠道Nrf2信号通路及抗氧化酶相关基因表达情况。【结果】与断奶0 d相比,①断奶后第3天仔猪十二指肠绒毛高度显著降低(
P
<0.05),空肠与十二指肠有相似的发育趋势,且在断奶后第7天绒毛高度和绒毛高度/隐窝深度值均显著升高(
P
<0.05)。②断奶后第3天仔猪血清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显著降低(
P
<0.05);总抗氧化能力(T-AOC)在断奶后呈上升趋势,在断奶后第7天时达到最高水平(
P
<0.05),而血清中丙二醛(MDA)含量在断奶后表现出缓慢下降趋势(
P
>0.05),在断奶后第10天显著升高(
P
<0.05)。③断奶后第3和7天仔猪小肠黏膜上ROS水平均显著升高(
P
<0.05),断奶后第10天无显著变化(
P
>0.05)。④断奶后第7天仔猪空肠中
SOD
1、
SOD
2、
GPx
1和
GPx
4基因表达量均显著降低(
P
<0.05)。在回肠中,断奶后第7天仔猪
SOD
2基因表达量显著降低(
P
<0.05),而断奶后第10天时
GPx
4和
CAT
基因表达量均显著升高(
P
<0.05)。⑤断奶后第10天仔猪回肠中
Nrf
2基因表达量显著升高(
P
<0.05);断奶后第7天仔猪空肠中
NQO
1基因表达量显著降低(
P
<0.05);断奶后第3和10天仔猪十二指肠中
HO
-1基因表达量显著降低(
P
<0.05),断奶后第7和10天仔猪回肠中
HO
-1基因表达量均显著升高(
P
<0.05)。【结论】断奶应激可显著升高五指山猪断奶仔猪小肠中ROS水平,造成氧化应激,可引起五指山猪断奶仔猪绒毛脱落、缩短和隐窝增生等明显的肠道形态变化,还可通过上调仔猪血清中抗氧化酶活性和肠道相关基因表达量来缓解由于断奶引起的氧化应激。
栗苞水提物对小鼠生长性能、脏器系数、抗氧化功能及组织结构的影响
赵娜, 王立中, 朱莲英, 蔡玉梅, 李爽, 李成会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5): 2056-2065. doi:
10.16431/j.cnki.1671-7236.2025.05.011
摘要
(
43
)
PDF
(4451KB) (
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研究栗苞水提物(CBE)对小鼠生长性能、脏器系数、抗氧化功能及组织结构的影响,以期为CBE在动物生产中的开发和应用提供参考。【方法】选用40只4周龄SPF级昆明小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8只。对照组小鼠正常给予饮水,各试验组小鼠饮水中分别添加0.05%、0.10%、0.25%和0.50% CBE。试验期28 d。试验结束后计算各组小鼠的平均日增重(ADG)、平均日采食量(ADFI)、料重比(F/G)和平均日饮水量(ADWI);摘眼球采血并颈椎脱臼处死小鼠,采集心脏、脾脏、胸腺、肾脏、肝脏组织,计算脏器系数,通过HE染色观察肝脏、脾脏组织结构变化并测定血清和肝脏中抗氧化指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①CBE对各组小鼠终末体重、ADG、ADFI、F/G和ADWI均无显著影响(
P
>0.05)。②CBE对小鼠心脏指数、脾脏指数、胸腺指数和肾脏指数均无显著影响(
P
>0.05)。③0.05%和0.10% CBE组小鼠肝脏和脾脏组织结构无明显病理变化;0.25%和0.50% CBE组小鼠肝脏出现炎性细胞浸润,肝血窦间隙轻微增宽;脾脏组织结构相对紊乱,白髓区明显萎缩。④0.10%、0.25%和0.50% CBE组小鼠血清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显著升高(
P
<0.05);0.05%和0.10% CBE组小鼠血清中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活性显著升高(
P
<0.05);0.10%和0.25% CBE组小鼠血清中丙二醛(MDA)含量显著降低(
P
<0.05),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显著升高(
P
<0.05);各试验组小鼠血清中总抗氧化能力(T-AOC)无显著变化(
P
>0.05)。⑤0.10% CBE组小鼠肝脏中GSH-Px活性显著升高(
P
<0.05);0.05%、0.10%和0.25% CBE组小鼠肝脏中T-SOD活性显著升高(
P
<0.05);各试验组小鼠肝脏中MDA含量无显著变化(
P
>0.05);0.10% CBE组小鼠肝脏中CAT活性和T-AOC均显著升高(
P
<0.05)。【结论】本试验条件下,在饮水中添加0.10% CBE能够提高小鼠机体抗氧化能力,且不影响小鼠的生长性能、脏器系数,对肝脏、脾脏组织结构无可见损伤。
黑水虻幼虫的饲用价值以及在养猪生产中的应用进展
孙玉丽, 焦宁, 曲扬华, 仉磊, 张晓琳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5): 2066-2077. doi:
10.16431/j.cnki.1671-7236.2025.05.012
摘要
(
43
)
PDF
(1926KB) (
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黑水虻(black soldier fly,BSF)是一种资源型昆虫,生命周期短、适应性和繁殖力强,黑水虻幼虫(black soldier fly larvae,BSFL)具备将有机废物转化为富含营养物质生物量的卓越能力,能在多种有机废弃物上生长,作为一种新质蛋白资源,因蛋白含量高达45%(干物质基础),同时富含脂肪、矿物质、维生素等营养成分,近年来在畜牧行业备受关注。BSFL在养猪生产中的应用对于提高饲料多元化、优化饲料结构、提升猪生产性能和肉品质、维持肠道健康等方面有重要作用。为了促进昆虫产业以及养殖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作者从BSFL生物转化出发,详细阐述了BSFL的饲用价值(涵盖常规营养成分、氨基酸及其消化率、脂肪酸含量等)及其在养猪生产中的应用,总结了BSFL对猪生产性能、血液生化指标、肠道健康状况及屠宰性能等方面的影响,以探寻其在养猪生产中的适宜添加比例。在对文献综述的基础上,指出了目前行业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改进措施和研究方向,以期为未来相关领域的深入研究及BSFL在养猪生产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巴马小型猪十二指肠及回肠末端双瘘管模型构建及评价
秦锡雨, 刘晓雪, 柴懿, 赖孟瑄, 任晓敏, 张德鹏, 张鹏, 李军涛, 李依璇, 王然, 郝彦玲, 武会娟, 王晓玉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5): 2078-2087. doi:
10.16431/j.cnki.1671-7236.2025.05.013
摘要
(
37
)
PDF
(4643KB) (
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为解决现有肠道单瘘动物模型存在体重过大、瘘管易脱落和无法分别探究消化吸收时胃部及肠部作用等问题,试验旨在建立巴马小型猪十二指肠及回肠末端双瘘管模型,探究动物肠道双瘘管模型在营养物质或药物等胃肠道消化吸收相关试验中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选用11只9月龄巴马小型猪(17.5 kg±2.0 kg),麻醉后在右腹部合适位置切口,暴露肠道并进行荷包缝合,插入瘘管后固定双瘘管并缝合切口。术后严格护理并观察动物情况,防止感染。试验动物术后恢复后,以直接超高温(dUHT)牛乳为研究对象,利用SDS-PAGE、激光共聚焦显微镜(CLSM)、超高效液相色谱(UPLC)等检测肠道流出物和血液中蛋白质及氨基酸变化情况,分析牛乳蛋白在消化吸收过程中的动态变化,确认所建立模型在模拟食物消化吸收中的可靠性和实用性。【结果】11例试验动物在术后2个月内全部存活,无明显不适或并发症,且生长状况良好,动物平均体重增加12.23 kg,符合正常生长趋势。试验期间未观察到瘘管脱落情况,且瘘管功能正常,能够顺利收集十二指肠和回肠的流出物以及血液样本。测试试验中,检测流出物样品蛋白质微观结构,可观察到随着消化时间不断延长,蛋白质含量逐渐减少;消化过程中,酪蛋白和β-乳球蛋白条带呈现先增强后减弱的趋势;检测摄食前后不同时间点血液中氨基酸含量,得到摄食前后氨基酸吸收曲线,摄食后血浆中总氨基酸的曲线下增量面积(iAUC)为(12 105.00±2 145.57) μg·min/mL,符合正常的牛乳蛋白机体吸收动力学。【结论】试验成功建立了巴马小型猪十二指肠及回肠末端双瘘管模型,验证了手术技术和术后护理方案的有效性,证明该双瘘管模型在巴马小型猪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为胃肠道消化吸收功能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试验动物模型,为探究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新药研发和评估现有药物的吸收效果等提供了有力支持。
发酵饲料桑对黄羽肉鸡血清生化指标、肠道组织形态及盲肠微生物菌群结构的影响
黄静, 赵娜, 郭万正, 陈芳, 樊启文, 杜恩存, 陶文静, 金枫, 魏金涛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5): 2088-2100. doi:
10.16431/j.cnki.1671-7236.2025.05.014
摘要
(
50
)
PDF
(9175KB) (
1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试验旨在创新饲用资源,丰富饲料桑饲用研究基础数据。【方法】选用43日龄中速型黄羽肉鸡192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8只鸡,对照组提供基础饲粮,3个发酵组分别用3%、6%、9%的发酵饲料桑替代等量的基础饲粮,试验期42 d。试验结束当天,采集黄羽肉鸡颈静脉血、肠道组织、盲肠内容物分别测定血清生化指标、肠道组织形态及盲肠微生物菌群结构。【结果】与对照组相比,①6%、9%发酵组黄羽肉鸡血清葡萄糖(GLU)水平显著提高(
P
<0.05)。②9%发酵组黄羽肉鸡十二指肠绒毛高度、隐窝深度显著降低(
P
<0.05),3个试验组空肠绒毛高度均显著降低(
P
<0.05),3%、6%发酵组空肠绒隐比显著降低(
P
<0.05),6%发酵组回肠绒隐比显著降低(
P
<0.05)。③9%发酵组黄羽肉鸡盲肠微生物菌群ACE指数、Chao1指数显著降低(
P
<0.05),6%发酵组Shannon指数显著增加(
P
<0.05)。Beta多样性分析表明,6%、9%发酵组与对照组盲肠微生物菌群分布差异明显。在门水平上,6%、9%发酵组盲肠微生物厚壁菌门、Epsilonbacteraeota、柔壁菌门相对丰度显著提高(
P
<0.05),基裂菌门、uncultured_bacterium_k_Bacteria、疣微菌门相对丰度显著降低(
P
<0.05);9%发酵组盲肠拟杆菌门相对丰度显著降低(
P
<0.05)。在属水平上,6%、9%发酵组盲肠微生物弯曲杆菌属、瘤胃球菌属扭链群、栖粪杆菌属相对丰度均显著增加(
P
<0.05),uncultured_bacterium_o_WCHB1-41、未分类的梭菌目vadinBB60群、uncultured_bacterium_k_Bacteria相对丰度均显著降低(
P
<0.05);9%发酵组盲肠微生物巨单胞菌属、瘤胃球菌科_UCG-014、普雷沃氏菌科_UCG-001、巨球型菌属、uncultured_bacterium_f_Firmicutes_bacterium_CAG_822相对丰度显著增加(
P
<0.05),理研菌科RC9肠道菌群、未分类的拟杆菌目相对丰度显著降低(
P
<0.05)。KEGG功能差异预测表明,6%、9%发酵组ABC转运蛋白代谢、嘧啶代谢通路显著上调(
P
<0.05),次生代谢物生物合成代谢通路显著下调(
P
<0.05)。【结论】饲粮中使用6%、9%发酵饲料桑显著增加了黄羽肉鸡血清GLU水平,影响了肠道形态结构,并显著提高了盲肠厚壁菌门等的相对丰度;在本试验条件下,发酵饲料桑的适宜使用量应控制在6%及以下。
益生菌在动物健康管理中的作用机制及其应用现状
蔡育诚, 吴灌原, 杨海冬, 方一诺, 陈志胜, 詹小舒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5): 2101-2114. doi:
10.16431/j.cnki.1671-7236.2025.05.015
摘要
(
47
)
PDF
(4149KB) (
1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随着畜禽养殖规模的扩大和集约化养殖方式的普及,细菌性疾病频发和抗生素滥用导致的微生物耐药性问题日益凸显,减少抗生素的使用已成为养殖业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探索绿色高效的“减抗替抗”养殖模式显得尤为迫切。益生菌作为一类能在宿主体内定植并产生有益影响的活体微生物,其在动物健康管理中的作用受到了广泛关注。益生菌通过多种机制发挥其益生作用,包括促进营养物质的吸收、生成短链脂肪酸、竞争性抑制病原菌以及调节免疫功能,从而有效减少养殖业对抗生素的依赖,有助于提升动物的健康水平,为解决微生物耐药性问题提供了理想的替代方案。然而,益生菌在畜禽养殖中的应用仍面临诸多挑战,包括益生菌的安全性、稳定性、市场监管的缺乏,以及菌株更新筛选的效率低下等问题。作者对目前常见的益生菌种类进行了系统性回顾,并深入探讨了其作用机理。未来研究应聚焦于解决上述问题,以推动益生菌在畜禽养殖中的广泛应用。因此,益生菌在畜禽养殖中具有巨大的潜力和应用前景,有望为解决抗生素滥用和微生物耐药性问题提供新的解决方案。
穿心莲提取物对1~42日龄宁都黄鸡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及肠道健康的影响
钟敏, 杨晓培, 刘瑞平, 宋文静, 钟云平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5): 2115-2127. doi:
10.16431/j.cnki.1671-7236.2025.05.016
摘要
(
41
)
PDF
(4013KB) (
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添加穿心莲提取物(APE)对宁都黄鸡生长性能、血清生化及肠道健康的影响。【方法】选用270羽1日龄体重相近的健康宁都黄鸡,随机分为3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5羽,空白对照组鸡饲喂基础饲粮,APE组和抗生素对照组分别在基础饲粮中添加0.1% APE和0.2%金霉素,试验期42 d。试验结束后,统计宁都黄鸡体重和采食量,计算生长性能;采集血液样本测定血清生化指标;采集空肠组织样品和盲肠内容物,检测肠道组织形态指标及盲肠微生物结构指标。【结果】①与空白对照组相比,APE组宁都黄鸡终末体重和平均日增重(ADG)均显著升高(
P
<0.05),料重比(F/G)显著降低(
P
<0.05);②与空白对照组相比,APE组宁都黄鸡血清中总蛋白(TP)、白蛋白(ALB)含量显著升高(
P
<0.05);与空白对照组和抗生素对照组相比,APE组血清白细胞介素-10(IL-10)含量显著升高,低密度脂蛋白(LDL)、甘油三酯(TG)、IL-1β、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及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活性显著降低(
P
<0.05);③APE组宁都黄鸡空肠隐窝深度(CD)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
P
<0.05),绒毛高度/隐窝深度(VH/CD)值显著高于抗生素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
P
<0.05)。④通过Beta多样性分析发现各组间宁都黄鸡盲肠微生物结构差异显著(
P
<0.05);与空白对照组相比,APE组宁都黄鸡盲肠螺旋菌门和脱铁杆菌门的相对丰度显著降低(
P
<0.05),理研菌科RC9肠道群相对丰度提高,显著高于抗生素对照组(
P
<0.05);与空白对照组相比,APE组宁都黄鸡盲肠厚壁菌门和考拉杆菌属相对丰度显著降低(
P
<0.05),拟杆菌门相对丰度显著提高(
P
<0.05)。【结论】在本试验条件下,饲粮中添加APE可以提高宁都黄鸡生长性能,降低血脂含量和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改善肠道形态,调节肠道菌群结构,从而改善肠道健康。
3~5月龄生长期湖羊母羔蛋白质需要量研究
张城瑞, 魏学盛, 张明珠, 王杰, 范定坤, 张娟, 朱德志, 郭福锁, 张乃锋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5): 2128-2139. doi:
10.16431/j.cnki.1671-7236.2025.05.017
摘要
(
41
)
PDF
(2071KB) (
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试验旨在确定生长期湖羊母羔的蛋白质需要量。【方法】试验选取生长期湖羊母羔36只,其中3、4、5月龄各12只,将不同月龄母羔随机分为3组,各组饲喂水平分别为自由采食(AL)、70%采食(AL70)、40%采食(AL40),每组4个重复,单栏饲养,试验期为45 d。试验期31~35 d采用全收粪尿法进行消化代谢试验,以探究生长期湖羊母羔蛋白质需要量。【结果】3、4、5月龄母羔的干物质采食量(DMI)和平均日增重(ADG)均随饲喂水平的下降而显著降低(
P
<0.05),因饲喂水平的降低,各月龄母羔的终末体重呈现下降趋势,但均无显著差异(
P
>0.05);饲喂水平的降低致使各月龄母羔的氮摄入量显著下降(
P
<0.05),进而各组母羔的粪氮和可消化氮含量亦显著降低(
P
<0.05)。在以上试验结果的基础上通过拟合多元回归方程,获得3、4、5月龄湖羊母羔的采食量、蛋白质需要量预测方程。其中,3~5月龄湖羊母羔的粗蛋白质、可消化蛋白质、净蛋白质的维持需要量分别为9.10、5.60、2.80 g/(kg BW
0.75
·d);试验母羔每增重1 g,粗蛋白质、可消化蛋白质、净蛋白质需要量分别为0.194、0.113、0.088 g。当其日增重达100~300 g/d时,3~5月龄湖羊母羔生长粗蛋白质需要量为88.76~174.85 g/d,可消化蛋白质需要量为53.98~105.68 g/d,净蛋白质需要量为30.14~62.29 g/d。【结论】本试验条件下,生长期湖羊母羔蛋白质需要量与目前的绵羊推荐量有所差异,与羔羊品种、年龄、环境和营养水平等有关;本试验得到的预测方程可用于估算3~5月龄生长期湖羊母羔蛋白质需要量。
饲粮添加益生菌对肉鸡生长性能、屠宰性能、免疫器官指数和养分表观代谢率的影响
边智尧, 刘国华, 韩帅娟, 陈志敏, 郑爱娟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5): 2140-2148. doi:
10.16431/j.cnki.1671-7236.2025.05.018
摘要
(
42
)
PDF
(1136KB) (
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试验旨在评估嗜酸乳杆菌(
Lactobacillus acidophilus
,LA)E、戊糖片球菌(
Pediococcus pentosaceus
,PP)JQ-M3和植物乳杆菌(
Lactobacillus plantarum
,LP)FRT4在AA肉鸡上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40只1日龄爱拔益加(Arbor Acres,AA)肉鸡,随机分为4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鸡。其中,对照组提供基础饲粮,3个试验组分别在基础饲粮中添加5×10
6
CFU/g嗜酸乳杆菌E(LA组)、戊糖片球菌JQ-M3(PP组)和植物乳杆菌FRT4(LP组)。试验期42 d,研究3种益生菌对肉鸡生长性能、屠宰性能、免疫器官指数和养分表观代谢率的影响。【结果】①1~21、22~42和1~42 d肉鸡终末体重(BW)、平均日增重(ADG)、平均日采食量(ADFI)和料重比(F/G)在各组之间均无显著差异(
P
>0.05)。②与对照组相比,LA组肉鸡全净膛率显著升高(
P
<0.05),LP组腹脂率显著降低(
P
<0.05),其他屠宰性能指标在各组间无显著差异(
P
>0.05)。③PP组肉鸡法氏囊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05),脾脏指数在各组间无显著差异(
P
>0.05)。④LA组肉鸡粗蛋白质表观代谢率和LP组肉鸡粗脂肪表观代谢率与对照组相比均显著提高(
P
<0.05);各组间总能和干物质表观代谢率均无显著差异(
P
>0.05)。【结论】饲粮中添加戊糖片球菌JQ-M3能够提高AA肉鸡法氏囊指数,添加嗜酸乳杆菌E和植物乳杆菌FRT4有利于提高AA肉鸡消化代谢能力,改善屠宰性能。
樱桃谷鸭对不同地区玉米胚芽粕能量、蛋白质和氨基酸利用率的研究
王皓芸, 王胜林, 金成龙, 张亚男, 夏伟光, 陈伟, 黄雪冰, 李凯潮, 郑春田, 王爽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5): 2149-2156. doi:
10.16431/j.cnki.1671-7236.2025.05.019
摘要
(
39
)
PDF
(1114KB) (
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研究樱桃谷鸭对不同地区玉米胚芽粕能量、蛋白质和氨基酸的利用率。【方法】将70只健康、体重3.25 kg±0.25 kg的18周龄成年樱桃谷公鸭,随机分为5组,每组14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鸭,单笼饲养。3个试验组鸭强饲分别从辽宁、山东和河南采集的玉米胚芽粕与玉米淀粉按7∶3配制成的试验饲粮,玉米淀粉组的饲粮为100%玉米淀粉,内源组为禁食组。采用排空强饲试验,收集鸭的全部排泄物,测定强饲饲料及排泄物的总能、粗蛋白质和氨基酸含量。【结果】辽宁、山东玉米胚芽粕的总能低于河南玉米胚芽粕,但粗蛋白质含量高于河南玉米胚芽粕。樱桃谷鸭对辽宁玉米胚芽粕的表观代谢能和真代谢能显著高于河南玉米胚芽粕(
P
<0.05);对辽宁和山东玉米胚芽粕的天冬氨酸、苏氨酸、亮氨酸、苯丙氨酸、赖氨酸、组氨酸、精氨酸真可利用率均显著低于河南玉米胚芽粕(
P
<0.05);对河南玉米胚芽粕中的7种必需氨基酸(苏氨酸、蛋氨酸、亮氨酸、苯丙氨酸、赖氨酸、组氨酸、精氨酸)和5种非必需氨基酸(天冬氨酸、丝氨酸、谷氨酸、甘氨酸、脯氨酸)真可利用率高于其他两个地区。【结论】樱桃谷鸭对不同地区玉米胚芽粕的能量和氨基酸利用率差异较大,而对蛋白质利用率差异较小。樱桃谷鸭对不同地区玉米胚芽的能量利用率排序为:山东>辽宁>河南,粗蛋白质利用率排序为:辽宁>山东>河南,氨基酸利用率排序为:河南>辽宁>山东。
大豆异黄酮的生物学功能及其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唐煌尧, 张伟, 魏浩, 王斐英, 廖小翠, 张珍誉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5): 2157-2165. doi:
10.16431/j.cnki.1671-7236.2025.05.020
摘要
(
40
)
PDF
(1180KB) (
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大豆异黄酮是豆科植物产生的一类次生代谢产物,具有抗癌、预防心血管疾病和改善骨骼健康等多种生物学功能,最早多被应用在医药食品行业。进一步研究发现,大豆异黄酮在提高动物生长性能、改善繁殖性能和畜产品品质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因此,大豆异黄酮作为一种绿色、安全、高效的饲料添加剂被广泛应用在畜牧行业。大豆异黄酮是一种含有12种组分的多酚结构混合物,其中游离型的苷元结构与雌激素的化学结构相似,能够发挥类雌激素作用,特别是大豆异黄酮中的大豆苷元和染料木素能够改善种用动物的繁殖性能。另外,大豆异黄酮还具有良好的抗氧化作用,在畜禽生产中表现出较大的应用潜力。但是大豆异黄酮在畜禽不同生长阶段的添加量、影响畜禽生长性能差异的原因等尚不明确。作者介绍了大豆异黄酮的结构和理化性质、吸收代谢、生物学功能及其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并提出了大豆异黄酮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研究重点,以期为大豆异黄酮在畜牧生产中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遗传繁育
海南黑山羊
GDF
9基因nsSNP功能性预测及与产羔数的关联分析
管凇, 施力光, 林雨, 蒋剑箫, 武洪志, 彭维祺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5): 2166-2176. doi:
10.16431/j.cnki.1671-7236.2025.05.021
摘要
(
47
)
PDF
(3831KB) (
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究海南黑山羊产羔性状的分子遗传信息以及生长分化因子9(growth differentiation factor 9,GDF9)基因多态性与产羔数间的相关性,以期为山羊多胎育种提供有用的分子标记。【方法】以海南黑山羊为研究对象,采集222只山羊的血液样本进行
GDF
9基因非同义单核苷酸多态性(non-synonymous 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nsSNP)筛选。采用SnaPshot方法进行基因分型,利用SPSS 19.0软件中一般线性模型对
GDF
9基因多态位点与海南黑山羊产羔数进行关联分析,并对nsSNP位点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
GDF
9基因共检测到15个变异位点,其中错义突变位点7个:T755C、G1264T、G2296A、G2335A、C2730T、G2773A、C3330T;同义突变位点6个:G888A、T951G、A972C、T2631C、A2871C、G3101A;插入位点2个:3101G3102和3140T3141。755 bp处发生的T→C突变导致蛋氨酸(Met)变为苏氨酸(Thr);1 264 bp处发生的G→T突变导致丙氨酸(Ala)变为丝氨酸(Ser);2 296和2 335 bp处发生的G→A突变导致缬氨酸(Val)变为异亮氨酸(IIe);2 730 bp处发生的C→T突变导致亮氨酸(Leu)变为苯丙氨酸(Phe);2 773 bp处发生的G→A突变导致丙氨酸(Ala)变为苏氨酸(Thr);3 330 bp处发生的C→T突变导致脯氨酸(Pro)变为亮氨酸(Leu);而在3 101~3 102、3 140~3 141 bp处G与T的插入使得氨基酸完全改变。海南黑山羊T755C位点TT和CC基因型个体的平均产羔数显著高于TC基因型(
P
<0.05),G2335A和G2773A位点AA基因型个体的平均产羔数均显著高于GG和GA基因型(
P
<0.05),C2730T位点TT基因型个体的平均产羔数显著高于CC和CT基因型(
P
<0.05)。nsSNP功能性预测及高级结构分析结果显示,T755C→M252T、C2730T→L912F、G2335A→V780I、G2296A→V767I、G2773A→A926T 5个nsSNPs位点均属于有害突变,其中,T755C→M252T、C2730T→L912F位点的mRNA二级结构和蛋白三级结构变化较大,可能对蛋白功能有较大影响。【结论】本研究预测到海南黑山羊
GDF
9基因的5个有害突变位点,结合与产羔数的关联分析和蛋白功能预测,推测T755C→M252T、C2730T→L912F 2个位点可作为海南黑山羊多胎性状选育的分子标记,为山羊多胎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提供了参考依据。
绵羊角型分类研究
单明珠, 周李生, 脑明高娃, 张肖旭, 徐炎, 储明星, 潘章源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5): 2177-2186. doi:
10.16431/j.cnki.1671-7236.2025.05.022
摘要
(
30
)
PDF
(11687KB) (
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对绵羊角型进行系统性分类,以填补目前相关统计数据和文献资料的不足,为畜牧业的品种改良和资源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来自山东临沂的小尾寒羊286只、杜寒杂交羊299只和西藏当雄的藏羊195只,对3个群体成熟绵羊的角型进行观察和测量。【结果】绵羊角型不局限于有角和无角,其表型复杂多变。本研究对绵羊角型进行了系统观察与分析,确认了已知类型的镰刀角、畸形角和小角;发现并命名了无角、姜牙角、一大一小角、螺外角、螺内角、外翻角和内扣角。在3个群体的绵羊中,小尾寒羊角型分类最多,且公羊比母羊角型多,公羊角型分为8种,主要角型为螺外角和镰刀角,分别占比35%和31%;母羊角型分为5种,主要角型为镰刀角和无角,分别占比50%和35%。杜寒杂交羊的无角比例高于小尾寒羊,公羊角型分为7种,主要角型为镰刀角和螺内角,分别占比40%和35%;母羊角型分为5种,主要角型为无角,占比76%。藏羊公羊角型分为5种,母羊角型分为4种,螺外角是藏羊公、母羊最为常见的主要角型,占比分别为78%和74%。【结论】通过角长、角形和角尖朝向的分类指标,发现绵羊角型共有10种类型。小尾寒羊以螺外角和镰刀角为主,杜寒杂交羊公羊主要表现为镰刀角和螺内角,而母羊则以无角型为主,藏羊群体则以螺外角为特征。本研究为研究角的遗传机制提供重要理论基础,为后续分子育种提供了参考资源。
lncRNA对骨骼肌卫星细胞发育的调控研究进展
李健, 魏亚楠, 李法磊, 张慧琳, 李东伟, 刘勇, 徐高骁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5): 2187-2197. doi:
10.16431/j.cnki.1671-7236.2025.05.023
摘要
(
39
)
PDF
(1216KB) (
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骨骼肌是畜禽的主要产品、人类重要的肉食品和蛋白质来源,也是养殖业重要的经济性状。位于肌膜和基膜之间的骨骼肌卫星细胞(SCs)是骨骼肌的干细胞,其增殖与分化的调控在动物出生后机体骨骼肌发育、维持和损伤后再生修复等生命活动中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与动物肌肉产量和品质密切相关。长链非编码RNA(lncRNA)是广泛存在于真核细胞的细胞核、细胞器、细胞质和细胞膜内的一类长度>200 nt的具有较低或无编码能力的RNA分子,通过作为竞争性内源RNA(ceRNA),发挥靶微小RNA(miRNA)分子吸附海绵作用,参与基因表达调控、表观遗传调控、细胞周期与分化调控及器官发育等多种生物学过程。近年来,随着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等技术的发展,不断有新的与调控牛、羊、猪、猴、鸡及鼠等动物骨骼肌发育有关的lncRNA被发现和报道。lncRNA具有调控SCs的激活、增殖、分化及脂质代谢等肌肉发育的作用。作者对骨骼肌SCs增殖、分化过程中关键lncRNA、上下游靶点、信号通路及作用机制进行了综述,并对lncRNA调控骨骼肌SCs的增殖、分化的分子机制和技术研究提出了展望,旨在为畜禽肌肉发育、产肉性能和肉品质改良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从江香猪睾丸生精细胞的分离培养与鉴定
贾雨轩, 李尧江, 曾广湖, 沈祥玉, 龚婷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5): 2198-2207. doi:
10.16431/j.cnki.1671-7236.2025.05.024
摘要
(
33
)
PDF
(11575KB) (
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试验旨在建立一种从江香猪睾丸生精细胞的高效体外分离和培养方法,为香猪繁殖特性研究提供材料,并为其他哺乳动物生精细胞分离培养提供技术参考。【方法】从贵州从江粤黔集团香猪原种繁殖场采集60日龄从江香猪睾丸组织,用0.25%胰酶-EDTA溶液和0.1% Ⅳ型胶原酶对其进行消化,再通过差速贴壁的方法对生精细胞进行纯化;利用间接免疫荧光染色对生精细胞进行生殖细胞特异性蛋白4(DEAD-box helicase 4,DDX4)鉴定后,再用PCR方法对3个生精细胞特异表达的标志基因
DDX
4、泛素羧基末端水解酶同工酶L1(ubiquitin carboxyl-terminal hydrolase isozyme L1,UCHL-1)和Thy-1细胞表面抗原(Thy-1 cell surface antigen,THY1)进行检测,验证生精细胞。采用CCK-8细胞增殖试剂盒检测生精细胞增殖情况,并用HE染色对从江香猪的睾丸组织进行形态学验证分析。【结果】采用0.25% 胰酶-EDTA溶液+0.1% Ⅳ型胶原酶组合酶消化法+差速贴壁法,分别获得大量香猪生精细胞和支持细胞悬液。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生精细胞特异性表达的DDX4和支持细胞特异性表达的GATA结合蛋白4(GATA binding protein 4,GATA-4)的免疫阳性率均超过90%。进一步利用RT-PCR方法验证体外分离的生精细胞,特异表达
DDX
4、
UCHL
-1
、THY
1基因。在此基础上,建立生精细胞-支持细胞2D培养体系,将圆形或椭圆形的生精细胞附着于支持细胞上或悬浮培养基中(含10% 胎牛血清的DMEM/F12,33 ℃,5% CO
2
),可稳定传至第5代。培养24 h内,生精细胞增殖效率较高,进入对数增长期;但经过72~96 h的培养后,生精细胞增殖效率减慢,培养120 h后,细胞活性开始下降,活力变差,原代生精细胞呈S型曲线增长。香猪睾丸组织HE染色验证显示,生精小管里的细胞构成与本研究所分离的生精细胞类型一致。【结论】本试验采用0.25%胰酶-EDTA溶液+0.1% Ⅳ型胶原酶的组合酶消化法对从江香猪生精细胞进行体外分离,采用差速贴壁法进行了纯化,DDX4免疫阳性率达90%以上,生精细胞特异性标志基因
DDX
4、
UCHL
-1、
THY
1均扩增出预期条带。分离的生精细胞采用2D培养体系,在0~24 h达到对数生长期,72~120 h进入平台期,符合生精细胞的常规生长模式和增殖规律。
贵州隐性白羽鸡生长发育、肉用性能及其相关性分析
田应平, 杜云, 蒋耀洲, 刘沁松, 周晓红, 吴胜, 赵旭东, 张福平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5): 2208-2218. doi:
10.16431/j.cnki.1671-7236.2025.05.025
摘要
(
41
)
PDF
(2031KB) (
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为研究贵州隐性白羽鸡生长发育规律及其肉用性能。【方法】试验在贵州大学科研鸡场进行,选择140只贵州隐性白羽鸡(公母各半),分别在0、2、4、6、8、10、12、14、16、18周龄时固定时间空腹测量体重,并采用Logistic、Gompertz和Von Bertalanffy 3种非线性模型对贵州隐性白羽鸡0~18周龄体重变化进行生长曲线拟合分析;18周龄时,随机选择40只贵州隐性白羽鸡(公母各半)测定体尺性状、屠宰性能和肉品质性状,对公、母鸡的这些指标进行差异分析和皮尔逊相关性分析。【结果】贵州隐性白羽公鸡和母鸡0~18周龄生长发育规律均是Von Bertalanffy模型拟合效果最好,拟合度均为0.998,公鸡拐点周龄为7.75周,拐点体重为760.58 g,母鸡拐点周龄为6.64周,拐点体重为520.20 g。公鸡的体尺指标均极显著大于母鸡(
P
<0.01);公鸡体重与体斜长、胸宽、髋骨宽存在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
P
<0.01;
P
<0.05);母鸡体重与体斜长、胫围、胫长存在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
P
<0.05;
P
<0.01)。在屠宰性能方面,贵州隐性白羽鸡屠宰率在84.17%~85.81%,全净膛率在60.76%~62.79%,胸肌率在11.09%~12.47%,腿肌率在18.45%~19.30%;其中公鸡的腿肌率与腿肌重存在极显著正相关(
P
<0.01);母鸡胸肌率与胸肌重、全净膛率存在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
P
<0.01;
P
<0.05),其腿肌率与腿肌重存在显著正相关(
P
<0.05)。在肉品质方面,胸肌和腿肌pH为6.2~6.4,胸肌剪切力为18~19 N,腿肌剪切力为27~33 N,胸、腿肌的失水率为17%~20%;胸肌pH与腿肌pH存在极显著正相关(
P
<0.01),腿肌熟肉率与胸肌剪切力、腿肌失水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性(
P
<0.05;
P
<0.01)。【结论】本研究通过Von Bertalanffy模型揭示了贵州隐性白羽鸡0~18周龄的生长发育规律及各阶段体重增长的趋势,并且发现了贵州隐性白羽鸡肉用性能良好,为贵州隐性白羽鸡后续的饲养管理、选种选育和创新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丽江猪
HMOX
2基因扩增、序列分析及组织表达研究
李天秀, 李昕鹏, 董新星, 兰国湘, 严达伟, 朱家位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5): 2219-2231. doi:
10.16431/j.cnki.1671-7236.2025.05.026
摘要
(
36
)
PDF
(7545KB) (
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旨在扩增并探究丽江猪血红素加氧酶2(HMOX2)基因编码区(CDS)序列特征,分析在丽江猪不同生长阶段、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为利用
HMOX
2基因进行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奠定基础。【方法】利用PCR扩增丽江猪
HMOX
2基因序列,采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其理化性质和密码子偏好性,预测其蛋白结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
HMOX
2基因在2月龄丽江猪心脏、肝脏、脾脏、肺脏、肾脏和背最长肌,以及2、4、6月龄丽江猪皮下脂肪中的表达水平,并对
HMOX
2基因在2月龄丽江猪和杜洛克猪皮下脂肪中的表达水平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丽江猪
HMOX
2基因CDS序列长为951 bp,编码316个氨基酸,密码子偏好以C或G结尾。丽江猪
HMOX
2基因与黄牛、水牛、山羊和绵羊的相似性较高(90.1%~91.2%),与原鸡的相似性最低(71.3%)。在6个地方猪种中,除八眉猪和荣昌猪外,丽江猪
HMOX
2基因与中国地方猪相似性为100%,与5个外种猪的相似性均为99.8%。与杜洛克猪相比,丽江猪
HMOX
2基因CDS区存在两处碱基同义突变。HMOX2蛋白属于稳定的跨膜亲水性蛋白,无信号肽,具有1个跨膜结构,主要在细胞质中发挥作用,含21个磷酸化位点和33个糖基化位点。二级结构主要由α-螺旋(54.43%)和无规则卷曲(42.00%)组成。蛋白互作网络分析表明,HMOX2蛋白可能与FECH、HMOX1等10个蛋白互作,主要在脂质代谢中发挥作用。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
HMOX
2基因在丽江猪心脏、肝脏、脾脏、肺脏、肾脏、背最长肌和皮下脂肪中均有表达,且在皮下脂肪中随月龄增长表达量增加。与杜洛克猪相比,丽江猪
HMOX
2基因在皮下脂肪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杜洛克猪(
P
<0.05)。【结论】本研究成功扩增了丽江猪
HMOX
2基因并分析了其分子特征,其在肺脏、肝脏和皮下脂肪等7个组织中均有表达,在皮下脂肪组织中随月龄增长表达量显著增加。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探究
HMOX
2基因在丽江猪脂肪沉积中的作用奠定基础。
线粒体在家畜卵母细胞成熟过程中的调控机制研究进展
高子浩, 李嘉, 张琳惠, 张慈, 刘炳男, 李俊杰, 夏威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5): 2232-2242. doi:
10.16431/j.cnki.1671-7236.2025.05.027
摘要
(
37
)
PDF
(2910KB) (
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卵母细胞发育成熟依赖于线粒体产生大量三磷酸腺苷(adenosine triphosphate,ATP),以维持成熟所必要的转录和翻译。此外,线粒体还承载着类固醇生成的限速作用。因此,线粒体功能障碍通常会造成不良妊娠结局。体外培养液的非理性环境、氧化应激等不利因素易使卵母细胞线粒体受损,造成ATP、线粒体DNA(mitochondrial DNA,mtDNA)拷贝数下降,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水平升高,纺锤体组装受阻,降低卵母细胞成熟率和发育潜能。研究表明,褪黑素、白藜芦醇等外源物质可改善卵母细胞线粒体功能,提高卵母细胞成熟率。虽然提高线粒体质量有助于提高家畜卵母细胞体外生产效率,但其具体调控机制仍不清晰。因此,有必要对线粒体在卵母细胞中的作用机制进行深入探究。笔者简要介绍了线粒体结构和功能,重点综述了线粒体调控卵母细胞成熟的多种机制,包括卵母细胞成熟的信号调控、mtDNA与卵母细胞发育、卵母细胞线粒体能量学与动力学,提出了改善卵母细胞线粒体的方法,并对其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旨在为探究通过靶向改善线粒体功能提高家畜卵母细胞发育能力提供参考。
预防兽医
稳定过表达NM-ⅡA Tail的IPEC-J2细胞系构建及其对PEDV感染的影响研究
黄小久, 雷磊, 彭小烨, 王开心, 陈英仪, 王济贤, 王玉格, 段德勇, 杨毅, 王爱兵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5): 2243-2252. doi:
10.16431/j.cnki.1671-7236.2025.05.028
摘要
(
49
)
PDF
(3663KB) (
1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本研究利用慢病毒载体系统构建稳定过表达非肌性肌球蛋白ⅡA尾部(NM-ⅡA Tail)的猪小肠上皮细胞系(IPEC-J2),探讨其在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 virus,PEDV)感染细胞过程中的作用,为揭示PEDV的感染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同源重组技术构建过表达pLV-CMV-NM-ⅡA Tail-3×Flag-CopGFP-Puro的重组质粒。将重组质粒与辅助质粒pMD2.G和psPAX2共转染HEK-293FT细胞,制备慢病毒液。采用慢病毒液侵染IPEC-J2细胞,经药物筛选后观察EGFP荧光标签蛋白的表达情况;利用Western blotting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鉴定过表达NM-ⅡA Tail的细胞株构建情况。结合Western blotting和免疫荧光试验(IFA)分析PEDV内化阶段的变化,通过测定病毒粒子的拷贝量和病毒滴度,分析过表达NM-ⅡA Tail对PEDV复制和释放阶段的影响。【结果】在成功构建的过表达细胞株中,NM-ⅡA Tail mRNA转录水平较对照组提高了15倍(
P
<0.01),且Western blotting验证结果显示,NM-ⅡA Tail蛋白存在高效表达。在PEDV内化阶段,过表达NM-ⅡA Tail细胞中PEDV N蛋白表达量极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01)。IFA结果显示,过表达NM-ⅡA Tail细胞中NM-ⅡA和PEDV的荧光信号强于对照组。在PEDV复制阶段,过表达NM-ⅡA Tail细胞中PEDV
M
基因拷贝数及病毒半数组织感染剂量(TCID
50
)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05;
P
<0.01)。在PEDV释放阶段,过表达NM-ⅡA Tail细胞释放的PEDV
M
基因的拷贝数较对照组提高了2.7倍,上清中的病毒TCID
50
极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01)。【结论】本研究成功构建了稳定过表达NM-ⅡA Tail的IPEC-J2细胞株,为深入研究NM-ⅡA在PEDV感染过程中的作用提供了试验材料。过表达NM-ⅡA Tail显著促进了PEDV的内化、复制和释放过程,为阐明PEDV的感染机制提供了新思路,并为疫病防控策略开发提供了参考依据。
1例种鹅鸭瘟病毒与多杀性巴氏杆菌混合感染的诊断及病原鉴定
吴鹏, 袁阳, 杨芸芸, 冯轶, 王艳, 杨颖, 陈江凤, 姜海波, 文明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5): 2253-2265. doi:
10.16431/j.cnki.1671-7236.2025.05.029
摘要
(
52
)
PDF
(10213KB) (
1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确定贵州某种鹅场种鹅发病死亡的病因,为种鹅多病原混合感染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对发病灰鹅进行临床症状及剖检观察、组织切片观察、细菌分离培养鉴定和6种水禽常见病毒(鸭瘟病毒(DPV)、鸭圆环病毒(DuCV)、禽流感病毒(AIV)、鹅细小病毒(GPV)、鸭病毒性肝炎病毒(DHV)和禽坦布苏病毒(TMUV))PCR检测,进一步对病原菌进行相似性分析、荚膜血清型鉴定、药敏试验和致病性试验及分离病毒的致病性检测。【结果】发病灰鹅头颈肿大,肝脏表面出现灰黄色坏死灶,心脏及肺脏表面有出血点。组织切片结果显示,发病灰鹅肝脏、肺脏和肾脏均出现明显病变。分离菌株菌落呈灰白色、表面光滑的露滴状;革兰染色见红色短杆状阴性菌;瑞氏染色见两极浓染的球杆菌。生化试验结果显示,分离菌株葡萄糖、果糖、甘露醇和麦芽糖等反应为阳性。PCR检测及16S rRNA基因鉴定结果显示,分离菌株扩增出大小为460 bp的多杀性巴氏杆菌特异性基因
Kmt1
,且与NCBI中巴氏杆菌参考菌株16S rRNA基因序列相似性为98.6%~99.3%,鉴定其为多杀性巴氏杆菌。经血清型鉴定,分离株为A型荚膜血清型多杀性巴氏杆菌。分离菌株对诺氟沙星、庆大霉素和庆大霉素等敏感,对万古霉素中度敏感;将多杀性巴氏杆菌分离株接种小鼠,测得最小致死量(MLD)<5 CFU。病毒PCR检测及测序比对分析显示,发病灰鹅为鸭瘟病毒(DPV)感染,且DPV分离株与NCBI DPV参考株
UL
6基因序列相似性为98.9%~100%;经鸭胚盲传3代,尿囊液PCR检测出DPV;鸭胚成纤维细胞(DEF)接种DPV,9 h后DEF缩圆,24 h后贴壁的DEF脱落或形成合胞体;经测定,DPV分离株的半数组织培养感染剂量(TCID
50
)为2.88×10
-9
/0.1 mL。【结论】本研究最终诊断发病灰鹅为DPV与多杀性巴氏杆菌混合感染,并分离得到1株毒力较强的A型荚膜血清型多杀性巴氏杆菌与1株毒力较强的DPV,本研究结果可为多杀性巴氏杆菌与DPV感染水禽引起的疾病的防治、病原学调查和多联疫苗等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猪伪狂犬病病毒分离鉴定及
gE
和
gC
基因遗传进化分析
武月, 石兴亚, 张帅, 赵云环, 郭立明, 左玉柱, 范京惠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5): 2266-2277. doi:
10.16431/j.cnki.1671-7236.2025.05.030
摘要
(
43
)
PDF
(13900KB) (
1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究伪狂犬病病毒(PRV)野毒株的变异情况及流行趋势,为PRV新型疫苗的研究提供数据参考。【方法】采集河北省保定市规模化养殖场经Bartha-K61疫苗免疫猪中疑似感染PRV的病料组织,通过PCR方式进行病原检测,将仅PRV阳性的组织滤液接种PK-15细胞进行病毒分离与纯化,通过间接免疫荧光试验和电镜观察对分离到的病毒进行鉴定,测定分离毒株的病毒滴度并绘制生长曲线,对分离毒株进行血清中和试验、动物致病性研究及
gE
、
gC
基因序列分析。【结果】分离株在PK-15细胞中产生典型的拉丝、圆缩、聚集和脱落等病变。纯化后的病毒传代培养至F10代,经PCR隔代检测均能扩增出大小约为742 bp的目的条带,将分离株命名为BD-HB-2024。间接免疫荧光试验鉴定可见绿色荧光标记的细胞;透射电镜下观察到病毒颗粒直径约为150 nm,呈圆球状,符合PRV典型粒子特征。依照Reed-Muench法测定该毒株的半数组织培养感染剂量(TCID
50
)为10
5.55
/0.1 mL。血清中和试验发现,抗Bartha-K61株的血清对该分离株的中和抗体效价为1∶11.22,而抗变异株血清的中和抗体效价为1∶89.13。该毒株对小鼠有一定的致病性,F10代病毒对小鼠的半数致死量(LD
50
)为10
-2.5
TCID
50
/0.1 mL。通过与国内PRV变异毒株
gE、gC
基因序列比对发现,核苷酸序列相似性分别为99.8%~99.9%和99.8%~100%。遗传进化树分析表明,该分离毒株与经典毒株SC、Italy2014和Kaplan等相似性较低,亲缘关系较远;与国内近几年分离到的变异株HNB、HLJ8、JM和SX1911等相似性较高,亲缘关系较近且位于同一进化分支,比对氨基酸序列后发现符合国内变异株的典型变化。【结论】本试验证实了该养殖场存在PRV的感染,并成功分离到1株PRV变异毒株,该研究为后续新型疫苗的研发和免疫防控方案的制备提供了参考依据。
表达猪圆环病毒2d型Cap蛋白的重组猪伪狂犬病病毒的构建
焦显芹, 马晓, 田润博, 刘颖, 马世杰, 陈红英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5): 2278-2286. doi:
10.16431/j.cnki.1671-7236.2025.05.031
摘要
(
45
)
PDF
(6810KB) (
2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利用同源重组技术和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获得表达猪圆环病毒2d型(PCV2d)Cap蛋白的重组猪伪狂犬病病毒(PRV),为开发预防和控制PCV2d和PRV感染的疫苗提供技术支持。【方法】基于PCV2d KF1株
ORF
2基因序列设计1对特异引物,以PCV2d KF1株DNA为模板扩增
ORF
2基因。经限制性内切酶
Bam
HⅠ酶切后将
ORF
2基因引入到含有绿色荧光蛋白(EGFP)基因的PRV转移载体pG中,获得重组质粒pG-PCV2d-EGFP。运用转染试剂ZLip2000将质粒pG-PCV2d-EGFP和PRV三基因缺失毒株gE
-
/gI
-
/TK
-
PRV NY DNA共转染至ST单层细胞中拯救重组病毒,并利用CRISPR/Cas9
EGFP
基因双敲除质粒敲除重组病毒中
EGFP
基因。经
EGFP
基因测序、PCR和Western blotting对获得的重组病毒进行鉴定。【结果】经8轮绿色荧光蚀斑筛选,纯化得到重组病毒rPRV-PCV2d-EGFP。CRISPR/Cas9
EGFP
基因双敲除质粒敲除
EGFP
基因后,经3轮筛选没有绿色荧光的蚀斑,获得重组病毒rPRV-PCV2d。
EGFP
基因测序结果表明,rPRV-PCV2d中
EGFP
基因被剪截了1 251 bp,PCR和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rPRV-PCV2d携带的
ORF
2基因能在ST细胞中转录与表达。【结论】本研究成功构建表达PCV2d Cap蛋白的重组病毒rPRV-PCV2d,为进一步研制重组活载体疫苗奠定了基础。
犬副流感病毒N蛋白的真核表达及多克隆抗体制备
刘敏, 程淮, 郑珍珍, 张梦思, 张贺伟, 任静强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5): 2287-2294. doi:
10.16431/j.cnki.1671-7236.2025.05.032
摘要
(
39
)
PDF
(8048KB) (
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通过真核表达系统表达犬副流感病毒(Canine parainfluenza virus,CPIV)N蛋白,并制备N蛋白多克隆抗体,为后续CPIV N蛋白的鉴定及病毒在生命周期过程中的功能研究提供基础。【方法】构建CPIV N蛋白真核表达质粒pCAGGS-N,经PCR和Western blotting验证质粒功能后,免疫小鼠,制备CPIV N蛋白多克隆抗体;ELISA法测定抗体效价达到理想效价后,终止免疫;通过Western blotting、间接免疫荧光试验对抗体进行鉴定和分析,并测定多克隆抗体的中和活性。【结果】酶切连接、测序验证结果显示,成功构建了CPIV N蛋白真核表达重组质粒pCAGGS-N,且该质粒可在真核细胞中正常转录和翻译;通过DNA免疫成功制备了小鼠抗CPIV N蛋白多克隆抗体,效价为1∶128 000。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该抗体可与纯化的CPIV病毒粒子及外源性表达的CPIV N蛋白结合,分子质量约为59 ku。间接免疫荧光试验结果显示,制备的多克隆抗体可特异性识别并结合具有空间构象的CPIV N蛋白,但该多克隆抗体不具有病毒中和活性。【结论】本试验成功构建了真核表达质粒pCAGGS-N,并通过DNA免疫方法成功制备了小鼠抗CPIV N蛋白的多克隆抗体,该抗体具有良好的反应性和特异性,但未显示出中和病毒的活性,为进一步研究CPIV
N
基因的功能及其他细胞免疫学试验提供了研究基础。
基础兽医
基于HPLC-MS/MS的2种乙酰氨基阿维菌素注射剂在兔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对比研究
张贺超, 张振东, 刘希望, 杨亚军, 李世宏, 秦哲, 李剑勇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5): 2295-2304. doi:
10.16431/j.cnki.1671-7236.2025.05.033
摘要
(
33
)
PDF
(1251KB) (
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建立兔血浆中乙酰氨基阿维菌素(EPR)的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PLC-MS/MS)检测方法,比较2种EPR注射剂在商品兔体内的药代动力学,为后续制剂开发提供支持。【方法】将12只健康新西兰商品兔,雌雄各半,分为参比制剂(市售EPR注射剂)组和受试制剂(自研EPR缓释注射剂)组,皮下注射相同剂量的2种制剂,于不同时间点采集血液样本,以莫西菌素为内标,采用HPLC-MS/MS法检测EPR的浓度,并对所建立的方法进行特异性、检测限和定量限、标准曲线、准确度和精密度、基质效应、稳定性考察,以软件Phoenix WinNonlin对实际的采样时间-血药浓度数据进行权重为1/Y的非房室分析,求得2种制剂在兔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建立的HPLC-MS/MS分析方法检测限和定量限分别为0.5和1 ng/mL;标准曲线在1~200 n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且相关系数(R
2
)>0.99;高、中、低及定量限4个浓度的批内和批间准确度在93.70%~107.73%范围内,批内和批间相对标准差(RSD)均<15%。参比制剂和受试制剂中EPR达峰时间(T
max
)分别为(0.39±0.09)和(0.22±0.04)d;峰浓度(C
max
)分别为(112.82±29.40)和(30.86±5.11)ng/mL;半衰期(t
1/2
)分别为(7.14±0.58)和(22.15±1.22)d;药时曲线下面积(AUC
0→∞
分别为(420.55±21.74)和(300.65±13.62)ng·d/mL;平均滞留时间(MRT)分别为(3.74±0.80)和(41.62±9.04)d。【结论】本研究建立的HPLC-MS/MS分析方法灵敏度和准确度高,稳定可靠,可用于兔血浆中EPR的检测。2种制剂在吸收速率、吸收程度及消除速率方面具有明显差异,与参比制剂相比,受试制剂能显著延长商品兔血浆中EPR存在的时间。
桉叶油、薄荷油复合纳米乳制剂的研制
王晓兰, 高金铎, 许亚改, 刘聚祥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5): 2305-2317. doi:
10.16431/j.cnki.1671-7236.2025.05.034
摘要
(
35
)
PDF
(6539KB) (
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研制桉叶油、薄荷油复合纳米乳制剂,为临床应用奠定基础。【方法】试验采用相转变法制备纳米乳,通过单因素试验、伪三元相图法优化组方和工艺,采用染色法确定其类型,借助透射电子显微镜和粒度分析仪确定其形态及粒径分布,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主要成分含量;在不同温度、湿度条件下进行稳定性试验;使用二倍稀释法、微量棋盘稀释法进行体外抑菌试验。【结果】纳米乳最优配方为:聚氧乙烯蓖麻油EL 28.54%,1,2-丙二醇9.51%,桉叶油、薄荷油按照1,8-桉叶油素和薄荷醇10∶1比例的混合液9.51%,蒸馏水52.43%。制备的纳米乳为水包油型,具有稀释稳定性,形态为分布均匀的球形,Zeta电位为-3.16 mV,平均粒径为14.6 nm,多分散系数(PDI)为0.211。复合纳米乳中桉叶油和薄荷油含量分别为55.98和5.61 mg/mL;在加速试验中,溶液保持澄清透明态,1,8-桉叶油素和薄荷醇含量分别变为53.85和5.32 mg/mL;在长期试验中,溶液状态稳定,1,8-桉叶油素和薄荷醇含量分别变为53.50和5.33 mg/mL,溶液含量变化均符合要求。体外抑菌试验显示,对沙门菌,复合纳米乳的MIC和MBC值分别为桉叶油纳米乳的1/2、1/4,为薄荷油纳米乳的1/32;对大肠杆菌,复合纳米乳的MIC和MBC值分别为桉叶油纳米乳的1/4、1/2,分别为薄荷油纳米乳的1/128、1/32;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复合纳米乳的MIC和MBC值分别为桉叶油纳米乳的1/2、1/8,为薄荷油纳米乳的1/32;因此,复合纳米乳具有良好的抑菌性,且两药联合对沙门菌、大肠杆菌显示相加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显示协同作用,无颉颃作用。【结论】采用相转变法和伪三元相图法制备复合纳米乳制剂,工艺简单,符合纳米乳的质量要求,为难溶性药物的水溶剂制备提供了思路和方法。
山东地区隐性乳房炎牛乳中β-内酰胺酶
blaZ
基因与微生物相关性研究
刘志旭, 韩文昌, 李彦芹, 张利文, 刘燕, 苑昭伟, 李建斌, 王晓, 曹荣峰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5): 2318-2327. doi:
10.16431/j.cnki.1671-7236.2025.05.035
摘要
(
33
)
PDF
(2405KB) (
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究山东地区隐性乳房炎牛乳中β-内酰胺酶
blaZ
基因与微生物的关系,为防控奶牛隐性乳房炎和减少生牛乳中的耐药基因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23年2月-2023年6月,随机取山东省15市33个奶牛场478头奶牛乳478份,分别用PCR方法检测
blaZ
基因和15种微生物的基因。基于R语言的pheatmap函数绘制
blaZ
基因与微生物的相对丰度热图,并用R语言的glm函数进行Logistic回归拟合。选取山东省5市506头隐性乳房炎奶牛乳506份,重复上述方案。【结果】山东地区15市478份随机抽样牛乳中
blaZ
基因阳性率为19.25%,小型牧场
blaZ
基因阳性率高;牛乳中的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酵母菌和肠球菌属相对丰度较高,且与
blaZ
基因呈正相关(
P
<0.01;
P
<0.05);而
blaZ
基因仅与相对丰度不高的克雷伯菌属呈负相关(
P
<0.05)。隐性乳房炎牛乳中
blaZ
基因阳性率为52.17%,牛乳中酵母菌、肠球菌属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的相对丰度较高,
blaZ
基因仅与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呈正相关(
P
<0.01),且仅与乳房链球菌呈负相关(
P
<0.01)。【结论】山东地区隐性乳房炎牛乳中
blaZ
基因表达量高于随机抽样牛乳,在山东地区的牛乳中,
blaZ
基因主要源自于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引起该地区隐性乳房炎的主要致病菌也是该菌。
基于高分辨质谱-网络药理学探讨锦灯笼提取物抗传染性支气管炎的作用机制
郭子凯, 罗安淇, 李炜晗, 刘俊成, 蒋涛, 柳亦松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5): 2328-2340. doi:
10.16431/j.cnki.1671-7236.2025.05.036
摘要
(
37
)
PDF
(33849KB) (
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MS)技术、全球天然产物交互分子网络平台(global natural products social molecular networking system,GNPS)和网络药理学,探究锦灯笼提取物对传染性支气管炎(infectious bronchitis,IB)的作用机制,为治疗IB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UPLC-Q-TOF-MS和GNPS分析锦灯笼提取物中化学成分,结合TCMSPS和SwissTargetPrediction数据库,以口服生物利用度≥30%和类药性≥0.18筛选其有效成分及其作用靶点,继而与IB疾病靶点进行交集靶点处理,绘制锦灯笼提取物与疾病靶点网络互作图,并利用Cytoscape 3.10.1中CytoNCA插件分析各节点的度值;利用交集靶点构建核心蛋白互作(PPI)网络和活性成分靶点网络,对关键靶点进行GO功能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并采用AutoDock Vina进行分子对接验证。【结果】在UPLC-Q-TOF-MS负离子模式下分析出10种物质,正离子模式下分析出32种物质;木犀草素、山奈酚-7-O-B-
D
-葡萄糖苷在正、负离子模式下均可检测出来。其中18个化合物满足网络药理学所需条件,且这些化合物的作用靶点与IB相关疾病靶点有145个交集靶点;依托该交集靶点进行网络药理学分析,筛选到锦灯笼提取物与疾病靶点网络互作图中的主要成分,将锦灯笼提取物有效成分中度值排名前十的成分选为核心成分。PPI分析发现,肿瘤坏死因子(TNF)、蛋白激酶、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CASP3)等为锦灯笼提取物抗IB作用核心靶点。GO功能富集分析发现,主要涉及对激素的反应、细胞激活、膜筏、膜微区、蛋白激酶活性、磷酸转移酶活性等。KEGG通路富集分析发现,锦灯笼提取物抗IB的通路主要与PI3K-Akt信号通路相关。分子对接发现,锦灯笼提取物活性成分中的10个核心成分与9个核心靶点具有较强的结合能,并通过AutoDock Vina得出TNF对环阿屯醇、前列腺素-内过氧化物合酶2(PTGS2)对木犀草素、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对木犀草素的结合能较小,分别是-10.5、-9.4和-10.6 kJ/mol。【结论】本研究基于UPLC-Q-TOF-MS技术、GNPS、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揭示了锦灯笼提取物可能通过其有效成分木犀草素和环阿屯醇作用于TNF和MMP9为主的核心靶点调控IB的发生和发展,为锦灯笼提取物抗IB潜在分子药理学机制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芪蓝复方对围产期母猪免疫、繁殖及排便功能的影响
臧欣怡, 张偌益, 陈泽晗, 范舒钰, 李健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5): 2341-2352. doi:
10.16431/j.cnki.1671-7236.2025.05.037
摘要
(
35
)
PDF
(1207KB) (
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揭示芪蓝复方对围产期母猪免疫、繁殖及排便功能的影响,为提高围产期母猪健康水平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5头二元母猪(30~40 胎龄),均分为空白组(N),0.1%、0.2%和0.4%芪蓝复方组(L、M和H)及阳性对照组(A),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母猪。空白组母猪饲喂基础饲粮,芪蓝复方组分别在基础饲粮中添加0.1%、0.2%和0.4%芪蓝复方,阳性对照组在基础饲粮中添加50 mg/kg爱乐新。试验自妊娠91 d开始,至断奶(产后21 d)结束,妊娠91 d、产后4和21 d采血,检测芪蓝复方对母猪血清中总抗氧化能力(T-AOC)、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或和丙二醛(MDA)、免疫球蛋白(IgG、IgM和IgA)、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和IL-1β)、胃肠激素(血清P物质(SP)、胃动素(MTL)和血管活性肠肽(VIP)含量)及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抗体水平的影响,统计繁殖功能指标和便秘率,并于产后21 d收集试验猪粪便,检测芪蓝复方对粪便短链脂肪酸(SCFAs)的影响。【结果】产后4和21 d,与N组相比,芪蓝复方组母猪血清中T-AOC、GSH-Px和SOD活性显著升高(
P
<0.05),MDA含量显著降低(
P
<0.05);免疫球蛋白IgG、IgM和IgA含量显著提高(
P
<0.05),IL-6和IL-1β含量显著降低(
P
<0.05),其中H组效果最显著;PRRSV抗体S/P值显著降低(
P
<0.05);VIP含量显著降低(
P
<0.05),SP和MTL含量显著上升(
P
<0.05)。与N组相比,芪蓝复方组死胎率和弱仔率显著降低(
P
<0.05),初生窝重和断奶窝重显著提升(
P
<0.05),母猪便秘率显著降低(
P
<0.05);芪蓝复方组母猪粪便SCFAs含量显著上升(
P
<0.05)。【结论】芪蓝复方对围产期母猪免疫、繁殖及排便功能具有显著促进作用,饲粮中添加0.4%芪蓝复方效果最佳,可用于围产期母猪保健。
商品肉鸭致病性肠炎沙门菌的分离鉴定及耐药性与致病性分析
于堃, 赵杰, 马芹, 石艳红, 张筱, 刘子涵, 张新婷, 汪建华, 李玉峰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5): 2353-2363. doi:
10.16431/j.cnki.1671-7236.2025.05.038
摘要
(
42
)
PDF
(3859KB) (
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究某商品肉鸭养殖场内分离到的致病性肠炎沙门菌的耐药性及毒力基因分布情况,为该菌所致疾病的防控和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集病死肉鸭肝脏进行细菌分离,通过分离纯化、革兰染色镜检、生化试验及PCR扩增对分离菌株进行血清型鉴定。采用K-B纸片法进行药敏试验,结合菌株的耐药基因,分析其耐药情况。进行雏鸭致病性试验,监测雏鸭肛拭子排毒、致死率和体重变化,结合菌株的毒力基因,评估其致病性。【结果】分离菌株在沙门菌显色培养基上呈紫色菌落,革兰染色镜检结果为革兰阴性短杆菌。生化鉴定结果显示,分离菌株靛基质、氨基酸脱羧酶对照、尿素酶、氰化钾试验生化管和氰化钾试验对照显示阴性,赖氨酸脱羧酶显示阳性,符合沙门菌的生化特征。通过肠炎沙门菌引物PCR扩增获得大小为304 bp目的片段,与预期片段大小一致,进而鉴定分离菌株为肠炎沙门菌。药敏结果显示,分离株对氟喹诺酮类和氯霉素类药物敏感,对四环素类和β-内酰胺类药物耐药,检测出
tetA
和
bla
TEM
2 种耐药基因。检测出11种毒力基因:
bcfC
、
avrA
、
sopE
、
spvR
、
spvB
、
spvC
、
spvD
、
sopB
、
siiD
、
mgtC
和
ssaQ
。雏鸭致病性结果试验显示,7日龄雏鸭攻毒致死率为90%,攻菌后2 d肛拭子开始检出沙门菌且雏鸭体重增长缓慢,剖检可见心脏、肝脏发生不同程度的纤维素渗出病变。【结论】本研究从商品肉鸭中分离鉴定出致病性肠炎沙门菌,分离菌株对肉鸭有较强致病能力,存在2种耐药基因和多种毒力基因。试验结果可为肠炎沙门菌致病机制的进一步研究和疾病防控奠定理论基础。
2株鹌鹑源肺炎克雷伯菌的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分析
龙宝琴, 王辉翔, 余林金, 哈尔勒哈·阿曼太, 陈浩然, 许梦娇, 史陇兴, 李有文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5): 2364-2378. doi:
10.16431/j.cnki.1671-7236.2025.05.039
摘要
(
39
)
PDF
(8594KB) (
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从腹泻鹌鹑粪便样本中分离并鉴定肺炎克雷伯菌,以期为鹌鹑肺炎克雷伯菌疾病防控提供基础。【方法】从8份腹泻鹌鹑粪便样本中筛选纯化菌落,通过平板划线法对细菌进行分离纯化培养,利用PCR扩增16S rDNA序列并测序,使用Mega 11.0软件构建系统进化树。采用K-B法检测菌株对常见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并检测菌株中耐药基因和毒力基因分布情况,探究其生物学特性,通过动物试验评估菌株的致病性。【结果】本研究从腹泻鹌鹑粪便样本中分离并鉴定出2株肺炎克雷伯菌,分别命名为Ksp-A1和Ksp-A2,均属于K57血清型。系统进化树结果显示,2株分离株与其他已知肺炎克雷伯菌株相似性较高,且与肺炎克雷伯菌DB-4和WGT-31株属于同一进化分支。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分离株对氨苄西林、苯唑西林和红霉素等表现耐药。分离株Ksp-A1和Ksp-A2均携带多种耐药基因,包括
bla
SHV
、
aacC
2、
oqxAB
、
tetA
、
tetM
和
cat
1基因。2株分离株均携带毒力基因
K
88、
hlyE
、
iucD
、
irp
2、
ompA
和
ompC
。生物学特性分析显示,在pH 7.0的LB肉汤培养基中,分离株Ksp-A1和Ksp-A2均在2 h内进入对数生长期,并分别在12和9 h达到峰值。小鼠致病性试验结果显示,注射菌液后,小鼠表现被毛粗乱、精神沉郁、呼吸急促及腹泻等感染症状,且随着菌液浓度增加,小鼠死亡率逐渐上升,菌液浓度为1×10
9
CFU/mL时,小鼠死亡率均达100%,Ksp-A1和Ksp-A2对小鼠的半数致死剂量(LD
50
)分别为3.3×10
7
和2.6×10
6
CFU。【结论】试验成功分离获得2株鹌鹑源K57型肺炎克雷伯菌,其对β-内酰胺类药物表现耐药,生长速度较快,对酸碱耐受能力强。研究结果为鹌鹑源肺炎克雷伯菌疾病的防治提供了基础数据。
β-防御素yTAP对小鼠肠道形态及菌群多样性的影响
黎小银, 刘萌, 武新学, 罗璠, 高彦华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5): 2379-2391. doi:
10.16431/j.cnki.1671-7236.2025.05.040
摘要
(
38
)
PDF
(7496KB) (
1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究β-防御素牦牛气管抗菌肽(yak tracheal antimicrobial peptide,yTAP)对小鼠肠道形态和微生物菌群多样性的影响,为揭示yTAP对肠道健康的作用及将其开发为新型抗菌制剂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4只4周龄无特定病原菌(SPF)ICR小鼠,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CON)、5 mg/kg yTAP组(LOW)和10 mg/kg yTAP组(HIGH)(
n
=8)。试验组小鼠尾静脉注射相应浓度yTAP,对照组小鼠注射等体积无菌生理盐水,0.5 mL/只。给药后正常饲养7 d,称重后处死小鼠迅速收集各脏器组织并称重,计算脏器系数。采集回肠组织,通过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肠道形态变化。收集小鼠结肠内容物,提取基因组DNA并基于NovaSeq 6000测序平台进行16S rRNA扩增并测序分析。【结果】5和10 mg/kg yTAP对小鼠体重及脏器系数均无显著影响(
P
>0.05)。与对照组相比,10 mg/kg yTAP组小鼠回肠隐窝深度显著降低(
P
<0.05),绒毛高度/隐窝深度比值显著升高(
P
<0.05);5 mg/kg yTAP组小鼠结肠菌群的Shannon指数显著降低(
P
<0.05),10 mg/kg yTAP组小鼠结肠菌群的Shannon指数和Simpson指数均显著降低(
P
<0.05)。在门水平上,与对照组相比,10 mg/kg yTAP组小鼠结肠中厚壁菌门相对丰度及厚壁菌门/拟杆菌门比值(F/B)显著降低(
P
<0.05)。在属水平上,与对照组相比,5 mg/kg yTAP组小鼠结肠的乳杆菌属相对丰度增加(
P
>0.05),10 mg/kg yTAP组小鼠结肠的臭气杆菌属相对丰度显著降低(
P
<0.05)。与5 mg/kg yTAP组相比,10 mg/kg yTAP组小鼠结肠的乳杆菌属和拟杆菌属相对丰度显著降低(
P
<0.05)。LEfSe分析结果显示,5 mg/kg yTAP组小鼠结肠的优势菌为乳杆菌属和拟杆菌属,10 mg/kg yTAP组小鼠结肠中的优势菌为葡萄球菌目。【结论】本试验条件下,yTAP对小鼠无急性毒性,其中10 mg/kg yTAP可改善小鼠回肠黏膜形态,显著降低结肠菌群的Alpha多样性;5 mg/kg yTAP能提高小鼠结肠乳杆菌属、拟杆菌属等优势菌属的相对丰度。
地黄归芩胶囊对特应性皮炎的治疗效果及作用机制研究
秦俊杰, 武超, 黄雪利, 周常喜, 侯晓礁, 王秀敏, 李建喜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5): 2392-2399. doi:
10.16431/j.cnki.1671-7236.2025.05.041
摘要
(
28
)
PDF
(6906KB) (
1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究地黄归芩胶囊对二硝基氯苯溶液所致大鼠特应性皮炎的治疗效果及作用机制,为宠物临床新兽药研发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使用2%二硝基氯苯溶液涂抹大鼠背部复制特应性皮炎模型。造模成功后将40只特应性皮炎大鼠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模型对照组及地黄归芩胶囊低(0.1 g/kg)、中(0.2 g/kg)、高(0.4 g/kg)剂量组,每组10只;另选10只健康大鼠作为空白对照组。地黄归芩胶囊各剂量组大鼠按照相应剂量灌胃给药,模型对照组与空白对照组大鼠灌胃饮用水,每次0.2 mL/只,每日1次,连续14 d。按照SCORAD评分标准对大鼠皮损进行评价;记录大鼠搔抓次数评价大鼠瘙痒情况;采用HE染色观察大鼠皮肤组织病理变化情况,利用Baker评分法进行组织病理学评分;通过甲苯胺蓝染色法检测肥大细胞数量;使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皮肤组织中白细胞介素-31(IL-31)蛋白表达量。【结果】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对照组大鼠皮损评分显著升高(
P
<0.05),炎症细胞大量浸润,Baker评分显著升高(
P
<0.05)。与模型对照组相比,地黄归芩胶囊各剂量组大鼠皮损评分、搔抓次数均显著降低(
P
<0.05);地黄归芩胶囊中、高剂量组大鼠Baker评分、肥大细胞数量均显著减少(
P
<0.05),皮肤组织中IL-31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下调(
P
<0.05)。【结论】地黄归芩胶囊能有效缓解特应性皮炎大鼠瘙痒症状,其作用机制与修复皮肤屏障、缓解炎症细胞浸润,减少肥大细胞数量及下调IL-31蛋白表达有关。
单点氨基酸替换对杂合肽KL-21生物活性的影响
韩晋辉, 翟培, 吕文平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5): 2400-2408. doi:
10.16431/j.cnki.1671-7236.2025.05.042
摘要
(
27
)
PDF
(5487KB) (
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究单点氨基酸替换对杂合肽KL-21溶血活性的影响,对比氨基酸替换前后多肽结构与活性变化,初步探讨影响KL-21生物活性的关键位点和因素。【方法】在杂合肽KL-21基础上,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筛选,将其第14位甘氨酸替换为丙氨酸获得新衍生肽KL-21a。利用多种在线工具对2种多肽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用圆二色光谱法测定多肽的二级结构,通过检测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探究多肽的抗菌活性,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多肽的溶血活性。【结果】多肽KL-21a与KL-21的大多数理化特性差异较小,但与疏水性相关的理化特性差异较明显。2种多肽的二级结构均以α-螺旋为主,KL-21a的侧链更加收缩且螺旋含量低于KL-21;二者对大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白色假丝酵母菌均有抑杀活性,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抑杀效果最为相近。当多肽浓度为256 μg/mL时,KL-21溶血率>50%,KL-21a没有溶血活性。【结论】衍生肽KL-21a具有良好抑菌活性,且溶血作用明显降低,表明第14位氨基酸是影响KL-21生物活性的关键位点,可为后续抗菌肽设计和改造提供依据和参考。
基于Nrf2/NQO1/GPX4信号通路探究地菍总黄酮改善小鼠糖尿病肾病的作用机制
李笑笑, 唐雨菲, 杨秋莉, 莫烨云, 林惠旅, 刘呈香, 李丽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5): 2409-2420. doi:
10.16431/j.cnki.1671-7236.2025.05.043
摘要
(
37
)
PDF
(14021KB) (
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究地菍总黄酮(TFMD)对糖尿病肾病(DN)小鼠体内铁死亡效应的抑制效果及其相关作用机制。【方法】利用肾小球足细胞(MPC5)进行体外试验,以高糖诱导的MPC5细胞建立体外DN模型。将细胞分为6个处理组:对照组(5.5 mmol/L葡萄糖)、DN模型组(60 mmol/L葡萄糖)、TFMD低(60 mmol/L葡萄糖+25 μg/mL TFMD)、中(60 mmol/L葡萄糖+50 μg/mL TFMD)、高(60 mmol/L葡萄糖+100 μg/mL TFMD)剂量组以及铁死亡抑制剂组(Fer-1,60 mmol/L葡萄糖+2 μmol/L Fer-1)。利用细胞毒性试验检测细胞活力,通过试剂盒检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及谷胱甘肽(GSH)、丙二醛(MDA)水平,用DCFH-DA荧光探针法检测足细胞活性氧(ROS)水平。使用高脂饮食联合链脲佐菌素(STZ)构建小鼠DN模型进行体内试验,将60只小鼠分为6个处理组:对照组、DN模型组、二甲双胍阳性组(0.5 g/kg)及TFMD高(1.2 g/kg)、中(0.8 g/kg)、低(0.6 g/kg)剂量组,每组10只,检测各组小鼠尿微量白蛋白(MAU)、尿总蛋白(TUP)及血清尿素氮(BUN)、肌酐(SCr)含量、SOD活性、GSH、MDA含量,同时检测血清和肾脏组织中铁离子含量;利用透射电镜观察肾脏组织中足细胞线粒体病理变化,并运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各组小鼠肾脏组织中Nrf2、NQO1、GPX4蛋白表达量。【结果】体外试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DN模型组MPC5细胞存活率极显著降低(
P
<0.01),细胞内MDA、ROS水平极显著上升(
P
<0.01),GSH含量及SOD活性极显著下降(
P
<0.01)。与DN模型组相比,TFMD各剂量组及Fer-1组MPC5细胞存活率极显著升高(
P
<0.01),细胞内MDA、ROS水平均极显著下降(
P
<0.01),GSH含量、SOD活性极显著升高(
P
<0.01)。体内试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DN模型组小鼠MAU、TUP、SCr、BUN、MDA含量及血清和肾脏组织铁离子含量极显著升高(
P
<0.01),血清SOD活性、GSH含量极显著降低(
P
<0.01)。与DN模型组相比,TFMD各剂量组小鼠MAU、TUP、SCr、BUN、MDA水平及血清和肾脏组织铁离子含量均极显著降低(
P
<0.01),SOD活性和GSH水平极显著升高(
P
<0.01)。病理学观察结果显示,TFMD能改善足细胞线粒体相关病理损伤,不同程度改善线粒体形态。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DN模型组小鼠肾脏组织中Nrf2、NQO1、GPX4蛋白表达量极显著降低(
P
<0.01)。与DN模型组相比,TFMD各剂量组小鼠肾组织中Nrf2、NQO1、GPX4蛋白表达量极显著或显著升高(
P
<0.01;
P
<0.05)。【结论】TFMD对小鼠DN的干预作用与调节机体铁代谢及改善机体脂质过氧化失衡相关,通过激活肾脏组织中Nrf2/NQO1/GPX4信号通路,从而抑制足细胞发生铁死亡。
羊呼吸道溶血性曼氏杆菌的分离鉴定及其致病性和耐药性研究
武佳鑫, 孙月, 毛伟, 刘淑英, 尹凯雯, 张志丹, 韩凯凡, 赵红霞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5): 2421-2431. doi:
10.16431/j.cnki.1671-7236.2025.05.044
摘要
(
37
)
PDF
(3552KB) (
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了解内蒙古地区养殖场引起羊呼吸道疾病的主要病原菌,并探究其致病性及耐药性,为相关疾病防治药物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对采集的病死羊肺脏组织进行病原菌分离培养、生化鉴定、分子生物学鉴定,并对其进行小鼠致病性试验,采用PCR法检测分离菌株毒力基因携带情况;利用K-B法检测分离菌株的药物敏感性,通过PCR法检测分离菌株耐药基因携带情况;用牛津杯法检测中药单体小檗碱、柠檬醛和百里香酚对分离菌株的体外抑菌效果。【结果】分离菌株在血琼脂平板培养基上形成β-溶血的灰白色菌落,共分离获得2株疑似菌株,分别命名为Mh1-1和Mh1-2。生化鉴定结果显示,分离株麦芽糖、甘露糖、蔗糖、木糖、山梨醇反应均呈阳性。PCR扩增出大小为453 bp的溶血性曼氏杆菌特异性基因及306 bp的荚膜血清A1型条带。相似性比对结果显示,分离株Mh1-1与溶血性曼氏杆菌GDZJcattle2014株(登录号:KM576848.1)的相似性为98.49%,分离株Mh1-2与溶血性曼氏杆菌38599株(登录号:CP017491.1)的相似性为98.14%。经鉴定2株分离株均为血清A1型溶血性曼氏杆菌。小鼠致病性试验结果显示,分离株Mh1-1和Mh1-2对小鼠的半数致死量(LD
50
)分别为2.2×10
7
和1.0×10
7
CFU/mL。2株分离菌株均检出毒力基因
gs
60
、lktC、lktA、tbpB、adh
和
nmaA
。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分离株Mh1-1对四环素、林可霉素表现耐药,对链霉素表现中介;分离株Mh1-2对链霉素和林可霉素表现耐药,对四环素表现中介;2株分离菌株均对氧氟沙星、环丙沙星、恩诺沙星、复方新诺明、头孢噻肟、氟苯尼考等表现敏感。耐药基因检测结果显示,2株分离株均携带
strA
、
strB
、
tetA
基因。体外抑菌试验结果显示,小檗碱和柠檬醛对分离株均有较好的抑制作用。【结论】本研究从患呼吸道疾病的病死羊肺脏组织中分离获得2株荚膜血清A1型溶血性曼氏杆菌,分离株均有致病性并携带多种毒力基因,对抗菌药物林可霉素耐药并携带
strA
等耐药基因。试验结果为临床科学合理地选择抗菌药物提供参考依据,为后续治疗药物的开发和研究提供思路。
临床兽医
犬肿瘤免疫治疗性抗体研究进展及方向
秦梦可, 李慧鑫, 韩慧, 孟庆大, 谢闪闪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5): 2432-2441. doi:
10.16431/j.cnki.1671-7236.2025.05.045
摘要
(
35
)
PDF
(1181KB) (
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肿瘤是犬类健康的重大威胁,尤其在10岁以上的老年犬中较为常见。鉴于宠物犬与人类共享相同的生活环境,拥有较高的基因同源性,对犬肿瘤的发生机制、进展过程及有效治疗方法的研究,不仅对犬类健康至关重要,也可为人类肿瘤的研究和治疗提供宝贵的模型和启示。在兽医临床上,常规治疗犬肿瘤的方法有手术切除、化疗及放疗,虽然有一定的疗效,但也伴随着不可忽视的副作用和局限性。免疫疗法自兴起以来,因其安全性高、效果好,给肿瘤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和思路。随着肿瘤免疫治疗的迅速发展,抗体疗法作为免疫治疗的一种形式不断取得新的突破。治疗性抗体因其高亲和力、高特异性,被用于治疗人类多种肿瘤。然而,相较于人类医学领域,兽医肿瘤学临床实践中抗体疗法的应用较为有限。笔者结合抗体疗法在人类肿瘤治疗中的应用,对当前治疗性抗体在犬类肿瘤研究中的最新进展及潜在研究方向进行了综述,旨在为犬肿瘤治疗及临床试验提供新的思路。
乳酸菌缓解伴侣动物肠道炎症的作用机制及研究进展
孙晋涛, 顾鑫淑, 王金全, 王秀敏, 陶慧, 王振龙, 韩冰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5): 2442-2448. doi:
10.16431/j.cnki.1671-7236.2025.05.046
摘要
(
30
)
PDF
(1130KB) (
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种威胁伴侣动物健康的胃肠道炎症疾病,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呕吐、腹泻、腹痛、黏液性血便和体重下降等。目前并没有完全治愈炎症性肠病的方法,其确切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乳酸菌作为一类重要的益生菌,对炎症因子有抑制作用,其可通过调节炎症信号通路、抑制炎症介质释放等机制治疗肠道炎症。其可直接或间接调节代谢产物,增加短链脂肪酸含量,利用乙酸、丙酸、丁酸等对肠黏膜屏障进行保护和对肠上皮细胞直接提供能量,从而抑制肠道炎症。乳酸菌可抑制TLR4/NF-κB信号通路的表达,下调促炎细胞因子的产生,降低紧密连接蛋白ZO-1、Occludin和Claudin 1的表达。同时乳酸菌可通过芳烃受体(AhR)上调白细胞介素-22(IL-22)表达,影响T细胞和B细胞等免疫细胞的活性,进而影响机体的免疫应答。乳酸菌在肠道定植后,一般会产生肠道菌群的正向变化,重塑并增加肠道有益微生物群的多样性。乳酸菌还可通过修改某些microRNA的表达,在转录后对先天免疫反应产生积极影响,保持肠道屏障完整性,并减少促炎细胞因子的产生,调节Th1、Th17和Treg相关细胞因子的表达,对炎症性肠病起到治疗和干预作用。笔者通过探讨乳酸菌的作用机制,以期为未来乳酸菌用于治疗炎症性肠病提供更多理论支持。
环境安全
新型环境消毒剂全光谱二氧化钛的消毒效果评价
莫雪莲, 相亦飞, 李子杨, 钟雅文, 黄璐瑗, 赵林艺, 宁俊凯, 何家康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5): 2449-2457. doi:
10.16431/j.cnki.1671-7236.2025.05.047
摘要
(
31
)
PDF
(8831KB) (
1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对新型全光谱二氧化钛消毒剂进行消毒效果评价,为该消毒剂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基础和参考依据。【方法】通过实验室消毒试验,首先考察全光谱二氧化钛消毒剂消毒效果,在消毒剂喷涂作用24 h后涂布不同菌液(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和大肠杆菌)并培养,观察菌株生长状况,评估该消毒剂对常见细菌的预防效果。在培养基上涂布菌液后立即喷涂消毒剂,在不同时间段采样培养并计算杀菌率,考察该消毒剂对细菌的杀灭效果。将金属腐蚀试片浸泡于消毒剂中,评估其对临床生产设备的侵蚀程度。同时考察了光照对消毒剂抑菌效果的影响。另在规模化养殖场开展临床消毒试验,在使用消毒剂前后分别对栋舍内空气及物体表面进行采样并培养,通过统计菌落总数考察消毒剂在临床应用中的杀菌效果,从而全面评价该消毒剂的消毒效果和安全性。【结果】在实验室消毒评价中,预防试验结果显示,受试消毒剂组除铜绿假单胞菌外均无细菌定植。杀菌试验结果显示,受试消毒剂在10 min即可发挥较好灭菌效果,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和大肠杆菌的杀菌率在99.80%以上;6 h后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杀菌率下降。金属腐蚀性试验结果显示,受试消毒剂原液对304不锈钢作用72 h的腐蚀速率为0.0047 mm/a,基本无腐蚀性。光照试验结果显示,避光组与非避光组均无细菌定植。在临床生产考察中,与消毒剂对照组相比,受试消毒剂组猪舍空气菌落总数极显著降低(
P
<0.01),物体表面菌落总数无显著变化(
P
>0.05)。【结论】全光谱二氧化钛消毒剂对常见致病菌有较强的杀灭作用,在临床效果评价中表现良好,对空气中细菌的杀菌率高达100%,且使用成本较低,拥有较好的应用发展前景,为规模化养殖场的环境消毒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