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5年 第52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25-04-05
上一期   
目录
封面封底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4):  0-0. 
摘要 ( 41 )   PDF (3949KB) ( 5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录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4):  0-0. 
摘要 ( 15 )   PDF (355KB) ( 6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生物技术
杜洛克猪×二花脸猪F2代杂交猪免疫性状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苗娜, 乔嘉坤, 杨慧, 韩萍萍, 许方军, 车兆轩, 代翔毓, 徐明航, 龙志伟, 朱猛进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4):  1455-1467.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5.04.001
摘要 ( 89 )   PDF (11361KB) ( 17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猪是重要的农业动物,其免疫性状的解析对于提高生产效率和抗病能力至关重要。本研究旨在鉴别与杜洛克猪×二花脸猪F2代杂交猪免疫性状相关的候选基因,为猪抗病育种提供重要的候选基因信息。【方法】采集294头杜洛克猪×二花脸猪F2代杂交猪出生后24 h内的耳、尾组织样本,提取基因组DNA,并在35日龄时采集血液样本用于细胞因子检测。通过对杜洛克猪×二花脸猪F2代杂交猪资源群体的细胞因子(IFN-α、IFN-γ、IGG、IL8、IL10)相关免疫性状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识别与性状相关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使用IFN-γ/IL10值(IFNGIL10)进一步鉴定影响猪免疫性状的相关SNP位点与候选基因,对鉴定的相关基因进行GO功能与KEGG通路富集分析,并对候选基因编码蛋白进行蛋白互作(PPI)分析。【结果】GWAS共鉴定出10个SNPs,这些SNPs定位到21个与免疫性状相关的候选基因:CH25HLIPASIGMAR1、PIP5KICPLCZ1、PIK3C2GCNTFRIL11RASAP30、HMGB2、CCL21、CCL19、CCL27、GNA11、GNA15、DSCC1、TERF2IPFZR1、ENPP2、CACTINFAS。GO功能富集结果显示,候选基因显著富集在趋化因子活性、细胞对白细胞介素-1的反应和炎症反应等条目。KEGG通路富集结果显示,候选基因显著富集在细胞因子与受体结合通路、肌醇磷酸代谢、钙信号通路等通路。PPI分析共构建了12个子网络,表明这些候选基因之间存在潜在联系,在同一通路上进行显著富集,并共同参与生物过程以发挥其生物功能。【结论】本研究共发现10个与猪免疫性状关联的SNPs位点,结合富集分析与PPI网络筛选到21个目标性状候选基因。本研究结果不仅加深了对猪免疫特性分子基础的理解,也为猪的抗病育种提供了理论依据。
整合基因组和转录组筛选调控北京鸭脂肪沉积的候选基因
刘嗣睿, 刘洪飞, 刘大鹏, 牟启铭, 唐贺贺, 张鹤, 张永福, 侯水生, 周正奎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4):  1468-1477.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5.04.002
摘要 ( 60 )   PDF (10424KB) ( 3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利用北京鸭(Pekin duck)与绿头野鸭(Mallard duck)基因组重测序数据、转录组数据以及血浆生化指标筛选调控北京鸭脂肪沉积相关候选基因。【方法】分别选取3只42日龄北京鸭公鸭与绿头野鸭公鸭,采集翅下静脉血并分离血浆,测定北京鸭与绿头野鸭血浆甘油三酯(TG)、磷脂(PLIP)等12项生化指标。基于30只北京鸭、41只绿头野鸭的基因组重测序数据,利用固定指数(FST)、跨群体扩展单倍型纯合(cross population extended haplotype homozygosity,XP-EHH)以及Tajima’D检验检测北京鸭潜在的受选择区间。基于3种滑动窗口/步长模式,保证至少一种方法可以筛选到北京鸭的驯化基因。提取试验鸭肝脏样本总RNA并进行转录组测序,通过差异表达基因分析筛选北京鸭和绿头野鸭肝脏组织的差异表达基因,并对其进行KEGG通路富集分析。选取差异表达基因与北京鸭驯化基因的交集,筛选出调控鸭脂肪沉积的候选基因。【结果】血浆生化指标检测结果显示,北京鸭血浆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葡萄糖(GLU)含量显著低于绿头野鸭(P<0.05),TG含量显著高于绿头野鸭(P<0.05)。共筛选到了2 681个北京鸭驯化基因和455个肝脏组织差异表达基因。差异表达基因显著富集在甘油脂代谢(glycerolipid metabolism)和甘油磷脂代谢(glycerophospholipid metabolism)等代谢通路上,筛选到2个在北京鸭驯化过程中受到强烈选择的肝脏组织差异表达基因:ACSL5和ELOVL3。【结论】本研究筛选到了2个在北京鸭和绿头野鸭肝脏组织中差异表达的基因ELOVL3和ACSL5,二者在北京鸭驯化过程中经历了强烈的正向选择,可能是调控鸭脂肪沉积的关键候选基因。研究结果为解析鸭脂质沉积调控机制和精准调控北京鸭的脂质沉积水平提供理论依据,为鸭脂肪沉积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借鉴。
合作猪TRIF基因CDS区克隆鉴定及组织表达分析
胡慧慧, 付盼盼, 李杰, 闫尊强, 高小莉, 杨姣姣, 黄晓宇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4):  1478-1487.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5.04.003
摘要 ( 48 )   PDF (8083KB) ( 2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β-干扰素TIR结构域衔接蛋白(TIR domain-containing adaptor protein inducing interferon β,TRIF)基因在机体抗病免疫中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旨在探究合作猪TRIF基因CDS区序列特征及组织表达特点。【方法】以甘肃合作猪为研究对象,克隆TRIF基因CDS区全长序列,并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合作猪TRIF基因在肺脏、肾脏、脾脏、背最长肌、盲肠、回肠、直肠、结肠共8种组织中的表达量。【结果】合作猪TRIF基因CDS区全长2 142 bp,编码713个氨基酸,与NCBI数据库中收录的野猪TRIF基因序列(登录号:NM_001315738.2)相似性为99.81%。系统进化树结果显示,合作猪与野猪亲缘关系最近,与斑马鱼亲缘关系最远。合作猪TRIF蛋白具有亲水性,无跨膜区域,不存在信号肽,且不存在N-糖基化修饰位点,其主要定位于细胞核内。TRIF蛋白的二级结构主要以无规则卷曲为主,三级结构与二级结构预测结果基本一致,该蛋白存在6个低复杂度结构域和1个卷绕线圈区域。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表明,合作猪TRIF基因在肺脏、肾脏、脾脏、背最长肌、盲肠、回肠、直肠、结肠中均有表达,其中在背最长肌中表达量最高。【结论】本试验成功克隆出合作猪TRIF基因CDS区序列,其在背最长肌中的表达量最高,该研究结果可为后续研究合作猪TRIF基因提供参考依据。
生理生化
聚苯乙烯纳米塑料致雄性小鼠睾丸睾酮合成障碍的作用机制研究
缪心媛, 许晴雨, 夏苏干, 林天金, 蔡国栋, 邹辉, 顾建红, 袁燕, 刘宗平, 卞建春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4):  1488-1498.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5.04.004
摘要 ( 44 )   PDF (4909KB) ( 1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究聚苯乙烯纳米颗粒(NPs)对雄性小鼠生殖系统造成的损伤和影响睾酮合成的作用机制。【方法】将24只清洁级雄性C56小鼠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对照组及低(0.1 mg/L)、中(1 mg/L)、高(10 mg/L)剂量聚苯乙烯NPs组,每组6只,饮水暴露,试验期90 d。试验结束后,小鼠眼球采血,脱颈处死后剥离附睾及睾丸,采集精子。睾丸称重,统计睾丸指数,利用HE染色观察睾丸组织病理变化,使用综合精液分析系统分析精子总活率及精子总活力;利用ELISA试剂盒检测睾丸组织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以及血清睾酮含量;利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氧化应激、凋亡相关蛋白表达水平;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ting分别检测睾酮合成相关基因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中、高剂量聚苯乙烯NPs组小鼠睾丸指数显著或极显著升高(P<0.05;P<0.01),小鼠精子总活力及总活率、血清睾酮含量均显著或极显著降低(P<0.05;P<0.01)。ELISA检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各聚苯乙烯NPs处理组小鼠睾丸组织中MDA含量均极显著升高(P<0.01),T-SOD、CAT和GSH-Px活性显著或极显著降低(P<0.05;P<0.01)。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中、高剂量聚苯乙烯NPs组小鼠睾丸组织中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蛋白表达量极显著升高(P<0.01),3β-羟类固醇脱氢酶(HSD-3β)蛋白表达量均极显著降低(P<0.01);各聚苯乙烯NPs处理组小鼠睾丸组织血红素加氧酶-1(HO-1)蛋白表达量均极显著降低(P<0.01);高剂量聚苯乙烯NPs组小鼠睾丸组织中天冬氨酸半胱氨酸特异性蛋白酶9(Caspase9)、Caspase3、Bcl2相关X蛋白(Bax)/B淋巴细胞瘤-2(Bcl-2)蛋白表达量均极显著升高(P<0.01),胆固醇侧链裂解酶(CYP11A)蛋白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各聚苯乙烯NPs处理组小鼠睾丸组织中HSD-17β、细胞色素P450胆固醇侧链裂解酶(P450 scc)、类固醇激素急性调节蛋白(StAR)基因表达量均极显著下降(P<0.05;P<0.01);中、高剂量聚苯乙烯NPs组小鼠睾丸组织中HSD-3β、P450c17基因表达量均极显著或显著下降(P<0.01;P<0.05)。【结论】聚苯乙烯NPs能诱导小鼠睾丸组织氧化应激进而引发细胞发生,最终导致睾丸损伤和睾酮合成障碍。
组蛋白乙酰化修饰及其在DNA损伤修复调控作用中的研究进展
梁嘉豪, 史远刚, 康晓龙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4):  1499-1510.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5.04.005
摘要 ( 55 )   PDF (6343KB) ( 1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组蛋白乙酰化修饰作为一种精细的表观遗传学修饰机制,在生命的许多层面上发挥着至关重要的调控作用。这种修饰不仅调控了基因的表达水平和染色质的三维空间结构,而且在DNA损伤修复这一核心生物过程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DNA损伤修复过程是细胞用来清除DNA分子内的有害错误或损伤的复杂生物学反应,它确保了基因组的完整性和功能性。该修复过程中包含了多种不同的途径,如直接修复(direct repair,DR)、碱基切除修复(base excision repair,BER)、核苷酸切除修复(nucleotide excision repair,NER)、错配修复(mismatch repair,MMR)以及DNA双链断裂修复(double strand break repair,DSBR)等。DNA双链断裂(DNA double-strand breaks,DSBs)是最为常见且对基因组稳定性影响最大的一种损伤。随着研究的深入,发现组蛋白乙酰化可以通过影响与DNA损伤修复相关的酶的募集和活性来参与多种修复途径,从而从表观遗传水平动态维护基因组稳定。为了更好地理解组蛋白乙酰化在DNA损伤修复中的作用,作者对DNA损伤类型进行了分类,并整理了与之有关的组蛋白乙酰化位点,其中重点关注了组蛋白H3和H4的乙酰化位点在DNA损伤修复中所起到的调控作用,为相关细胞表型调控与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m6A甲基化在骨骼肌发育中的生物学作用及调控机制研究进展
何思琦, 陈倩, 张贺春, 陈红艳, 马月辉, 周胜花, 赵倩君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4):  1511-1521.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5.04.006
摘要 ( 39 )   PDF (3302KB) ( 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N6-甲基腺苷修饰(N6-methyladenosine,m6A),即RNA腺嘌呤A碱基的第6位氮原子发生甲基化,是真核生物细胞中最普遍和最丰富的RNA修饰。动态可逆的m6A修饰由甲基转移酶样3(METTL3)及其辅助因子组成的甲基转移酶复合物催化,脂肪质量和肥胖相关基因(FTO)、ALKB同源基因5(ALKBH5)等去甲基化酶消除RNA甲基化修饰信号,并通过m6A结合蛋白识别RNA m6A修饰位点。m6A修饰能够调控RNA的剪接、出核、翻译和稳定性等分子调节作用,已成为表观遗传学领域的研究热点。骨骼肌是动物机体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发育涉及成肌细胞增殖、迁移、分化和融合形成肌管细胞,进而形成肌肉纤维等多个过程,受多种转录因子及表观遗传调控。其中,m6A甲基化修饰参与调控肌肉干细胞的维持、成肌细胞增殖及分化。越来越多研究表明,由m6A甲基化修饰介导的转录及转录后调控在骨骼肌生长发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调控作用。作者介绍了m6A甲基化修饰酶的种类及作用,重点综述了m6A甲基化修饰在骨骼肌生长发育及相关疾病中的调控机制,为解析肌肉发育表观调控机制及发现潜在的骨骼肌疾病治疗靶点等研究提供新思路。
肺动脉内皮细胞在肉鸡腹水综合征中的作用及miRNA调控机制的研究进展
蒋晨晰, 程素芳, 吴国灶, 陈娟, 高晓娜, 郭小权, 刘平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4):  1522-1532.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5.04.007
摘要 ( 44 )   PDF (1324KB) ( 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肉鸡腹水综合征是一种由多病因引发的营养代谢性疾病,与遗传、饲养管理、营养失衡及环境等因素均有关。自该病首次出现以来,已给全球家禽养殖业带来了严重经济损失。研究表明,系统性缺氧是肉鸡发生腹水的重要原因,长时间缺氧会导致肺动脉内皮细胞(PAECs)受到损伤,引发其功能紊乱,产生大量血管活性因子刺激血管平滑肌异常收缩,进而加剧血管内皮的异常增殖、炎症反应和表型转化的发生。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变化将导致血管膜增厚、管腔逐渐变窄等复杂病理过程,进而促进了肺动脉重构,最终成为腹水形成的直接诱因。miRNA作为表观遗传调控因子,在调节多种信号传导通路进而影响细胞生理功能方面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肺动脉高压的形成中,miRNA的作用尤为显著,参与调控肺动脉内皮细胞的生理过程。鉴于此,笔者探讨了肉鸡腹水综合征的病因及其发病机制,阐明了肺动脉内皮细胞的功能变化以及miRNA在这一复杂疾病过程中的关键作用,以期为肉鸡腹水综合征的预防和控制提供参考。
营养与饲料
低蛋白质氨基酸平衡饲粮对蛋鸭产蛋性能、蛋品质和脂质代谢的影响
李梦奇, 郑春田, 陈伟, 金成龙, 张亚男, 王爽, 李凯潮, 黄雪冰, 夏伟光, 朱元召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4):  1533-1542.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5.04.008
摘要 ( 58 )   PDF (1243KB) ( 2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本试验旨在研究低蛋白质氨基酸平衡饲粮对蛋鸭产蛋性能、蛋品质、血清生化与脂质代谢指标的影响,为无豆粕型低蛋白质饲粮在蛋鸭生产中的高效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选取健康、产蛋率相近的21周龄龙岩山麻鸭80只,随机分为2组,每组4个重复,每重复10只鸭,单笼饲养。对照组鸭饲喂16.5%粗蛋白质(CP)饲粮,低蛋白质组鸭饲喂14.5% CP并补充7种氨基酸的平衡饲粮,试验期12周。记录各重复组每天产蛋数、产蛋重量与采食量,评定试验期产蛋性能。于试验第4、8、12周,从每重复采集6枚鸭蛋,其中4枚测定蛋品质、2枚测定蛋黄与蛋清营养成分及蛋黄脂质代谢指标。第12周,从每重复随机选取2只蛋鸭采集血浆后屠宰,测定蛋鸭繁殖器官、腹脂指数及血浆和肝脏脂质代谢指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低蛋白质组蛋鸭平均日采食量和平均蛋重分别降低10.51%和2.85%(P<0.05);产蛋率和日产蛋重无显著差异(P>0.05),料蛋比降低7.37%(P=0.06);蛋清相对重增加3.24%(P<0.05),蛋壳韧性增加9.70%(P=0.06);3~6 mm卵泡相对重增加34.23%(P<0.05)。两组间蛋形指数、蛋壳强度、蛋白高度、蛋黄颜色、哈氏单位、蛋壳厚度、蛋黄相对重、蛋壳相对重均无显著差异(P>0.05),蛋清与蛋黄粗蛋白质、粗脂肪含量、优势卵泡数、肝脏指数和腹脂指数、血清生化指标、肝脏和蛋黄总甘油三酯与总胆固醇含量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无豆粕型低蛋白质氨基酸平衡饲粮显著降低了蛋鸭平均日采食量和平均蛋重,有降低料蛋比的趋势,对蛋鸭日产蛋重、蛋品质、繁殖器官发育和脂质代谢未产生不利影响。
盐津乌骨鸡雏鸡饲粮适宜粗蛋白质水平研究
张正菲, 汤安兴, 孙金东, 付礼想, 王星仙, 张诗云, 杨亮宇, 牛国一, 陶琳丽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4):  1543-1553.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5.04.009
摘要 ( 47 )   PDF (1479KB) ( 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试验旨在研究饲粮粗蛋白质水平对盐津乌骨鸡雏鸡生长性能、血液生化指标和养分利用的影响,确定其饲粮适宜粗蛋白质水平。【方法】选择1日龄体重相近、健康的盐津乌骨鸡200只,公母混养,随机分为5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8只(公母各半),分别饲喂粗蛋白质水平为17.40%、18.70%、20.00%、21.30%、22.60%的饲粮(17.40% CP、18.70% CP、20.00% CP、21.30% CP、22.60% CP组)。在试验第1、42天称重,试验期间以重复为单位记录采食量和剩料量,计算平均日增重(ADG)、平均日采食量(ADFI)和料重比(F/G);第36-39天进行代谢试验,测定总能、粗蛋白质、氨基酸;在试验第43天,每重复选取2只试验鸡采血和屠宰,测定血液生化指标和体成分。【结果】饲粮粗蛋白质水平对试验鸡初始体重、终末体重、ADG、ADFI和F/G均无显著影响(P>0.05),但终末体重有差异显著趋势(P=0.095),且在饲粮粗蛋白质水平为20.00%时最高;17.40% CP、18.70% CP组蛋白质沉积率显著高于20.00% CP、21.30% CP和22.60% CP组(P<0.05);除赖氨酸和蛋氨酸外的8种必需氨基酸沉积率呈现随饲粮粗蛋白质水平的增加而显著下降的趋势(P<0.05),且均随饲粮粗蛋白质水平的增加呈线性和二次曲线降低(P<0.05);食入氮和粪便氮均随饲粮粗蛋白质水平的增加呈线性和二次曲线升高(P<0.05),氮利用率总体上随饲粮粗蛋白质水平的增加呈线性和二次曲线降低(P<0.05);21.30% CP、22.60% CP组鸡血清尿酸含量显著高于17.40% CP和18.70% CP组,且随饲粮粗蛋白质水平的增加呈线性和二次曲线升高(P<0.05)。【结论】推荐盐津乌骨鸡雏鸡饲粮适宜粗蛋白质水平为20.00%。
奶牛反刍行为影响因素及其智能化监测方法的应用
韩雨润, 史远刚, 康晓龙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4):  1554-1566.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5.04.010
摘要 ( 42 )   PDF (7664KB) ( 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随着奶牛养殖技术的发展、饲料科技的进步及遗传改良的推进,奶牛的单产水平不断提高。许多国家的乳制品产量达到历史新高,而消费者对乳制品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倾向于选择更优质的乳制品。反刍是反刍动物的特有行为,是反映其机体健康及生产性能的重要指标之一。反刍行为能够帮助反刍动物更好地消化和吸收食物中的养分,提高牛奶的产量和质量。同时对反刍动物反刍行为监测有助于生产者及时了解其健康状况和生产水平,帮助生产者及时调整养殖策略,减少经济损失。在养殖模式趋向于规模化、集约化的背景下,人工监测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日趋高涨。随着科技的发展,智能化监测方法为反刍的自动监测提供了技术支撑,越来越多的智能化监测方案也涌现出来。特别是硬件技术和软件算法的不断更新迭代,无论是在接触式奶牛反刍监测方法或是非接触式奶牛反刍监测方法上,机器学习算法都开始崭露头角。作者从多个方面梳理了这些典型因素如何影响奶牛反刍行为,整理了监测反刍行为的常见接触式方法及非接触式智能化监测方法,阐述了相关方法的算法原理和应用效果,列举了部分反刍监测方法现阶段常见的应用并将其分类总结,探讨了现阶段反刍行为智能化监测存在的问题,并对其后续发展进行了展望,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不同蛋白质水平饲粮中添加过瘤胃蛋氨酸对牦牛生长性能、瘤胃发酵及养分表观消化率的影响
赖秋爽, 黎凌铄, 李姝熠, 田维, 余青婷, 张康林, 李德鹏, 刘骏, 姜菲, 彭忠利, 吴建平, 黄艳玲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4):  1567-1578.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5.04.011
摘要 ( 55 )   PDF (1281KB) ( 1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试验旨在探究不同蛋白质水平饲粮中添加过瘤胃蛋氨酸(rumen-protected methionine,RPM)对牦牛生长性能、瘤胃发酵参数及养分表观消化率的影响,以期为舍饲牦牛养殖中饲粮蛋白质水平及RPM适宜添加量提供参考。【方法】采用2×3双因素试验设计,分别设置2个蛋白质水平:低(13%)、高(15%)蛋白质水平和3个RPM水平:0、0.05%和0.10%。选取36头体重(225.29 kg±30.59 kg)、体尺接近的4岁健康公牦牛,随机分为6个处理组,每个处理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牛,单栏单饲,预饲期10 d,试验期60 d。分别在试验第66~69和70天时采集饲料样、粪样和瘤胃液,用于测定牦牛的生长性能、养分表观消化率和瘤胃发酵参数指标。【结果】①饲粮蛋白质水平对牦牛平均日干物质采食量(average daily dry matter intake,ADMI)无显著影响(P>0.05),但相较13%蛋白质组,15%蛋白质组牦牛平均日增重(average daily gain,ADG)显著提高(P<0.05)且料重比(feed to gain ratio,F/G)显著降低(P<0.05)。RPM水平对牦牛ADMI和F/G无显著影响(P>0.05),但有增加ADG的趋势(P=0.051)。饲粮蛋白质水平及RPM水平对牦牛ADMI存在一定的交互作用(P=0.058)。②饲粮蛋白质水平对牦牛瘤胃pH和微生物蛋白质(microbiological proteins,MCP)含量均无显著影响(P>0.05),但有增加瘤胃氨态氮(NH3-N)含量的趋势(P=0.091)。饲粮RPM水平对瘤胃pH、MCP和NH3-N无显著影响(P>0.05)。饲粮蛋白质水平及RPM水平对牦牛瘤胃NH3-N含量存在一定的交互作用(P=0.092)。与13%蛋白质组相比,15%蛋白质组牦牛瘤胃丙酸含量显著升高(P<0.05),瘤胃丁酸(P=0.066)、异丁酸(P=0.073)、戊酸(P=0.053)、异戊酸(P=0.056)含量均有升高的趋势。饲粮RPM水平对牦牛瘤胃挥发性脂肪酸(volatile fatty acid,VFA)浓度无显著影响(P>0.05),饲粮蛋白质水平和RPM水平对瘤胃VFA含量无显著交互作用(P>0.05)。③与13%蛋白质组相比,15%蛋白质组牦牛对粗蛋白质、钙、酸性洗涤纤维的表观消化率显著提高(P<0.05)。饲粮RPM水平对牦牛养分表观消化率无显著影响(P>0.05)。饲粮蛋白质水平和饲粮RPM水平对牦牛养分表观消化率无显著交互作用(P>0.05)。【结论】本试验条件下,在4岁舍饲牦牛15%蛋白质水平饲粮中添加0.05% RPM能够改善其瘤胃发酵,提高其干物质采食量、养分表观消化率和生长性能。
异荭草素的生物学功能研究进展
罗通旺, 金研, 盛燚凡, 王书杰, 宋厚辉, 邵春艳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4):  1579-1589.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5.04.012
摘要 ( 42 )   PDF (3247KB) ( 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异荭草素又称异荭草苷,是一种天然的黄酮类化合物,具有广泛的生物学活性和药理作用,主要存在于荞麦、麻花艽、人字草、千屈草和荭草等植物。已有的研究表明,异荭草素具有改善骨质疏松、治疗糖尿病、抗抑郁、抗肿瘤以及减轻脏器损伤等多种功效,而其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抗氧化应激、抗炎和调控细胞凋亡来实现,作用过程中所涉及的关键蛋白包括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核因子激活的B细胞κ-轻链增强复合物(NF-κB)、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胞内磷脂酰肌醇激酶(PI3K)、蛋白激酶B (Akt)、血红素氧合酶-1(HO-1)等。此外,异荭草素的研究目前主要以实验鼠和相关细胞系为对象进行急性毒性和亚急性毒性试验,缺乏畜禽等其他动物或细胞的基础试验,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异荭草素的产品开发和临床应用。作者综述了异荭草素生物学功能的研究进展,并对其在临床上的应用提出展望,以期为异荭草素生物学活性的进一步研究以及拓展其在临床上的应用提供新思路和理论支撑。
羊源枯草芽孢杆菌分离鉴定及益生特性分析
李永健, 张润泽, 吴忧, 赵鹏飞, 焦陇玲, 周明, 齐亚银, 任静静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4):  1590-1602.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5.04.013
摘要 ( 46 )   PDF (9059KB) ( 2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筛选益生特性好的枯草芽孢杆菌。【方法】从规模化羊场采集10份粪便和6份环境样品,通过LB固体培养基进行细菌分离纯化。利用形态学观察、生化鉴定和16S rRNA基因PCR扩增技术对菌株进行鉴定。然后通过溶血性测试、药敏试验、耐药与毒力基因分析、体外抑菌试验、酸碱及胆盐耐受性测试,以及小鼠安全性评估,全面评价菌株的益生特性。【结果】分离到的2株细菌在血平板上形成不规则白色突出菌落,表面粗糙呈山脉状,周围呈现明显的溶血环。生化鉴定结果显示,分离到的2株菌触酶、VP、葡萄糖、木糖、L-阿拉伯糖、甘露醇、蔗糖、柠檬酸盐、硝酸盐还原、淀粉水解、明胶液化、麦芽糖、蕈糖试验结果均呈阳性,硫化氢、枸橼酸盐、半乳糖试验均呈阴性,初步判定为枯草芽孢杆菌并分别命名为K1、K2。16S rRNA基因PCR扩增测序结果显示,分离株与枯草芽孢杆菌参考菌株的相似性为98%~100%,在系统进化树中处于同一分支,而与贝莱斯芽孢杆菌、沙门菌、屎肠球菌处于不同分支。抑菌试验结果表明,分离菌株K1、K2的上清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较好的抑菌效果,对大肠杆菌和沙门菌没有抑菌效果。药敏试验结果表明,分离菌株K1、K2对受试的青霉素、阿莫西林、头孢噻肟、恩诺沙星、氧氟沙星、复方新诺明、氟苯尼考、万古霉素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对庆大霉素、大观霉素、罗红霉素中介,对四环素、多黏菌素B、林可霉素耐药。毒力基因检测结果表明,分离菌K1和K2不携带nheA、bceT、entFM、ces、cytK、hblA、hblC、hblD等毒力基因。耐药基因检测结果表明,分离菌K1携带aph(3')-Ⅰa耐药基因,不携带MCR-1、bcrfloRrpsl、strB、aadBaac(6')-ⅠbblaTEMblaCTXermAermC、qnrAqnrBsul1、sul2、tetC、tetAtetMcatA2耐药基因,而K2株携带ermA耐药基因,不携带其他验证的耐药基因。2株分离菌在pH为4.0、5.0、6.0、8.0、9.0、10.0的LB液体培养基中均有较好的生长活性,其中菌株K2在pH为3.0的LB液体培养基中仍然具有较好的生长活性,在含0.3%、0.5%、0.7%、1.0%牛胆盐的LB液体培养基中,2株分离菌仍然可以存活,并保持相对较好的生长活性。小鼠体内安全性试验表明,小鼠未出现明显的病理变化。【结论】本研究分离的2株细菌均为枯草芽孢杆菌,具有溶血性,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抑菌作用并具备较强的生长活性。在模拟胃肠道环境中,其耐酸、耐碱、耐胆盐能力方面表现出多样性,且对多数抗菌药保持敏感性,未检测到主要毒力基因,对小鼠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具有作为益生菌的潜力,可进一步探索其在畜牧养殖和人类健康领域的应用。
甘苦提取物与蒙脱石对哺乳期犊牛消化代谢、瘤胃发酵参数及微生物组成的影响
邢中应, 徐翔, 张春桃, 屠焰, 热合曼, 刁其玉, 吴秋珏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4):  1603-1615.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5.04.014
摘要 ( 51 )   PDF (2167KB) ( 1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本试验旨在研究甘草、苦木提取物(以下简称甘苦提取物)与蒙脱石对哺乳期犊牛消化代谢、瘤胃发酵参数及微生物组成的影响。【方法】选取45头新生中国荷斯坦公犊牛,采用单因素随机试验设计,将犊牛分为3个处理组(每个处理5个重复,每个重复3头牛),分别为对照组(CON组)、甘苦提取物组(CPE组)和复合制剂组(MMT组),对照组饲喂代乳粉和基础开食料,CPE和MMT组在代乳粉中分别添加1 g/kg甘苦提取物和1 g/kg甘苦提取物+5 g/kg蒙托石,基础开食料和其他饲养管理与对照组一致。试验期67 d,其中预试期7 d,正试期60 d。于67日龄采集瘤胃液,测定瘤胃发酵指标及微生物组成;68日龄时进行为期7 d的消化代谢试验,测定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及能氮代谢指标。【结果】①与CON组相比,MMT和CPE组犊牛有机物、粗脂肪、中性洗涤纤维的表观消化率显著提高(P<0.05),且2个添加剂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②与CON组相比,MMT和CPE组犊牛总能消化率、总能和消化能代谢率、氮表观消化率和沉积率,瘤胃液pH、瘤胃总挥发性脂肪酸含量和各脂肪酸含量均无显著差异(P>0.05)。MMT组哺乳犊牛瘤胃氨态氮和微生物蛋白含量则显著高于对照组和CPE组(P<0.05),而CPE组与对照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③MMT组哺乳犊牛瘤胃微生物Simpson指数则较CON和CPE组有升高的趋势(0.05<P<0.10),通过PCoA分析发现,MMT组组内样本之间群落构成差异相对较小,样本相似度较高。MMT组哺乳犊牛瘤胃中厚壁菌门、毛螺菌属、优杆菌属和丁酸弧菌属的相对丰度均显著高于CPE组(P<0.05),而与CON组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在哺乳期犊牛每千克代乳粉中添加1 g/kg的甘苦提取物及复合制剂(添加1 g的甘苦提取物和5 g的蒙脱石)对犊牛的营养物质消化代谢有改善作用,其中对有机物、粗脂肪、中性洗涤纤维表观消化率的影响达到显著水平,且添加复合制剂能提高瘤胃微生物蛋白的合成效率以及毛螺菌属、优杆菌属、丁酸弧菌属的相对丰度。
冷应激对动物能量代谢的影响及其分子调控研究进展
李亚娟, 宋科林, 李杰, 张亚丽, 梁毓豪, 李瑶, 滚双宝, 高小莉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4):  1616-1626.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5.04.015
摘要 ( 31 )   PDF (9536KB) ( 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冷应激是畜牧业发展常见且不可避免的应激因素,可引起动物体温下降、食欲减退、生长速度减缓、免疫功能下降以及疾病易发等现象,给养殖生产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动物在遭受冷应激时,机体通过加快脂质、糖类等能源物质代谢,以增强对寒冷的适应能力。作者总结冷应激对脂质代谢和糖代谢指标影响的研究进展发现,在冷应激下,不同动物机体动员能量代谢产热的能力存在差异;通过深入探讨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activated protein kinase,AMPK)、过氧化物酶体增殖活化受体(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PPAR)、PPARγ共激活因子(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 gamma coactivator 1α,PGC-1α)、激素敏感性脂肪酶(hormone-sensitive lipase,HSL)及冷诱导RNA结合蛋白(cold-inducible RNA-binding protein,CIRP)等代谢相关分子和信号通路在调控线粒体生物发生、糖原分解和脂肪酸代谢等方面的功能机制,从分子层面揭示了动物机体调控能量代谢的适应性机制,为深入了解动物在寒冷环境下的代谢机制及提高中国寒冷地区畜禽生产性能和养殖效益提供理论依据。
circRNA在猪脂肪沉积调控中的研究进展
何晓菲, 雷宇航, 朱砺, 甘麦邻, 沈林園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4):  1627-1638.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5.04.016
摘要 ( 49 )   PDF (2948KB) ( 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脂肪沉积能力是影响猪瘦肉率、屠宰率及肉品质的重要因素之一,而脂肪沉积的调控机制涉及复杂的生物学过程,其中非编码RNA (non-coding RNA,ncRNA)这类表观遗传调节因子扮演着关键角色。环状RNA (circular RNA,circRNA)是真核生物中存在的一种共价闭合的环状ncRNA,具有相对保守性和时空特异性,作用途径丰富多样,并广泛参与细胞增殖和凋亡、基因转录、癌症发生、神经系统疾病等各类生物学过程。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circRNA对于猪皮下、肌内和内脏脂肪的沉积有着重要调控作用,但大部分研究还处于发现和鉴定的起步阶段,很多circRNA上、下游通路的具体机制尚不清晰。目前来看,circRNA主要通过miRNA的分子海绵机制来控制脂肪沉积相关基因的表达,影响脂质代谢,促进或抑制脂肪细胞的增殖分化,调控猪的脂肪沉积。作者在概述脂肪组织的分类与功能、调控脂肪沉积的关键基因、circRNA的生物发生及功能的基础上,系统回顾并总结了国内外circRNA调控猪脂肪沉积的研究进展,以期为进一步探究猪脂肪沉积的机制提供参考。
生物信息学在黄曲霉毒素B1毒性机制研究中的应用
刘晓童, 葛冰洁, 邱谦, 刘馨蔓, 于明弘, 张雪梅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4):  1639-1650.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5.04.017
摘要 ( 46 )   PDF (5639KB) ( 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黄曲霉毒素B1(aflatoxin B1,AFB1)是一种天然毒素,广泛存在于食品和动物饲料中,具有很强的急性毒性、致畸性、致突变性和致癌性等,对人和动物健康构成了巨大风险。动物摄入AFB1污染的饲料可引起免疫抑制、繁殖障碍、脏器损伤甚至大规模死亡,对畜牧业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此外,AFB1通过饲料转移到肉、蛋、奶等动物源性食品中,最终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内,引起急性或慢性中毒,危害人类健康。生物信息学是一门融合了计算机科学、生物学和统计学的交叉学科,通过结合多领域研究方法对生物信息进行获取、处理、分析和解释。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包括网络毒理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等,是目前生命科学领域研究的前沿技术,也是阐明毒物毒性机制的重要工具和手段。作者对生物信息学在AFB1毒性作用机制中的应用进行综述,旨在为防治AFB1中毒及生物信息学的应用提供有效途径和理论依据。
全棉籽在反刍动物生产中的应用研究现状
刘朝乐门, 敖日格乐, 王纯洁, 斯木吉德, 陈浩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4):  1651-1659.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5.04.018
摘要 ( 32 )   PDF (1287KB) ( 1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全棉籽(whole cottonseed,WCS)是公认的高蛋白、高能量和高物理有效纤维的饲料原料,在生产中也会加工成棉籽饼或棉籽粕(cottonseed meal,CSM)使用。WCS的蛋白质和能量可以增加饲粮中的营养含量,并提高干草的消化率。添加适量的WCS可改善反刍动物瘤胃发酵,提高饲粮消化率、生长发育性能以及乳肉品质。为了在实际生产中合理使用WCS并开发新型蛋白质饲料,明确WCS适宜添加量是反刍动物养殖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同时需关注如何在维持瘤胃正常功能下,降低养殖业饲养成本,提高饲料利用率和经济效益,促进畜牧业健康发展。因此,笔者总结了国内外近年来WCS在反刍动物生产中的应用,并结合不同形式WCS的添加量,阐述WCS对反刍动物生长发育、屠宰性能、肉品质、泌乳性能、乳品质、营养代谢及瘤胃发酵的影响,为提高反刍动物养殖效益提供参考。
遗传繁育
基于最新参考序列UM_NZW_1.0绘制家兔基因组NUMTs图谱
周鑫, 杨铖, 朱桂名, 何黔蓉, 李岩, 樊新忠, 宁超, 王丹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4):  1660-1670.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5.04.019
摘要 ( 39 )   PDF (6328KB) ( 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核内线粒体DNA序列(nuclear mitochondrial DNA segments,NUMTs)是线粒体DNA插入并整合到核基因组形成的。本研究基于家兔最新参考基因组序列UM_NZW_1.0绘制家兔基因组NUMTs图谱,分析NUMTs的分布特征、基因组环境偏好性并预测其生物学功能,从而解析家兔基因组中的NUMTs信息。【方法】将家兔最新版参考基因组UM_NZW_1.0的染色体DNA序列与线粒体DNA序列进行比对,获得NUMTs信息,并统计NUMTs序列长度及在染色体上的分布情况。将NUMTs片段整合为NUMTs区域分析插入事件,分析NUMTs插入核基因组位置的GC含量、重复序列比例,以及NUMTs插入基因组的环境偏好性;统计NUMTs同源序列在线粒体基因组的分布情况,对NUMTs覆盖的基因进行功能注释,并推测NUMTs生物功能。【结果】在兔基因组中共检测到237条NUMTs序列,其中3、5、6、8、10号染色体上不存在NUMTs,总长度311 549 bp,占参考基因组总大小的0.015512%,这些NUMTs可能由87个NUMTs插入事件形成。NUMTs在兔基因组中GC含量较低、重复序列较多的区域更易形成,表明家兔基因组NUMTs的形成不是随机性的。整个线粒体基因组序列都形成过NUMTs,其中COX1、COX2、ND2tRNA-C、tRNA-A、tRNA-W、tRNA-V等基因覆盖次数≥20。通过功能注释NUMTs及其上、下游1 000 bp区域覆盖的基因,推测NUMTs可能与生殖和神经系统等功能有关。【结论】在家兔进化过程中,线粒体基因组序列都曾插入整合到染色体形成NUMTs,但并不是所有染色体都存在NUMTs,NUMTs倾向在基因组中GC含量较低、重复序列较多的区域形成,NUMTs可能与家兔生殖和神经系统等功能有关。本研究结果为家兔分子育种提供了遗传信息。
ABCG2基因不同基因型对蛋鸭蛋壳颜色、蛋品质和产蛋性能的影响
王珑欣, 于思梦, 鲁美希, 白向星, 侯水生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4):  1671-1680.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5.04.020
摘要 ( 47 )   PDF (2737KB) ( 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通过鉴定绿壳纯合M11系北京鸭(60周龄) ATP结合盒G亚家族成员2(ABCG2)基因的基因型,探索ABCG2基因不同基因型对蛋壳颜色、胆绿素合成能力、蛋品质和产蛋性能的影响。【方法】试验以60周龄M11系北京鸭作为试验群体,通过双向等位基因特异性PCR (Bi-PASA)技术鉴定ABCG2基因的基因型,并通过Sanger测序验证。于60周龄的第1天开始连续收集5 d蛋后,测定鸭蛋的蛋品质、蛋壳颜色等级、红值(R值)、绿值(G值)、蓝值(B值)以及胆绿素含量;从不同基因型群体中各随机选择10只鸭,采集肝脏和蛋壳腺;测定肝脏和蛋壳腺中胆绿素含量、以及蛋壳腺中胆绿素合成相关基因表达量。【结果】 Bi-PASA基因分型结果与Sanger测序均一致;群体中AA、AG和GG基因型频率分别为68.96%、26.49%和4.55%,存在4.55%的白壳率。AG基因型母鸭所产鸭蛋的蛋形指数显著高于AA基因型,其哈氏单位显著小于AA基因型,蛋重显著高于AA基因型和GG基因型(P<0.05)。AA和AG基因型母鸭所产鸭蛋的蛋壳颜色等级、胆绿素含量极显著高于GG基因型(P<0.01),蛋壳R值和B值显著低于GG基因型(P<0.05),但AG和AA基因型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AA和AG基因型母鸭肝脏和蛋壳腺中胆绿素含量显著或极显著高于GG基因型(P<0.05;P<0.01),蛋壳腺中5'-氨基乙酰丙酸合酶1(ALAS1)、粪卟啉原氧化酶(CPOX)和ABCG2基因表达量显著或极显著高于GG基因型(P<0.05;P<0.01),胆绿素还原酶A (BLVRA)基因表达量极显著低于GG基因型(P<0.01);但AG和AA基因型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Bi-PASA技术可准确判断ABCG2基因型,ABCG2基因型可以显著影响鸭蛋壳的颜色等级、R值、G值、B值和胆绿素含量,AA和AG基因型母鸭所产鸭蛋均为绿色,GG基因型母鸭所产鸭蛋均为白色,AA和AG基因型母鸭胆绿素合成和转运能力更强,但AA和AG基因型群体母鸭所产鸭蛋中均存在绿色极浅或极深的情况。本研究结果可为培育白羽绿壳蛋鸭品系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藏鸡胚胎不同发育阶段腿肌组织中miRNA的分析及鉴定
李志毅, 李洁, 陈楚雯, 农意, 王佳燕, 王孜, 吴锦波, 李志雄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4):  1681-1693.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5.04.021
摘要 ( 39 )   PDF (17754KB) ( 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索藏鸡胚胎期与骨骼肌生长发育相关的微小RNA (miRNA),对其进行差异表达分析并构建miRNA-mRNA调控网络,为进一步了解miRNA在鸡肌肉生长发育过程中的调控机制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采集藏鸡胚胎期第10(E10)、14(E14)、18(E18)天腿肌组织进行转录组测序。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筛选出在3个日龄中均差异表达的miRNA,对差异表达的miRNA进行GO功能与KEGG通路富集分析,筛选与肌肉发育相关的mRNA和miRNA构建mRNA-miRNA调控网络,并随机选择6个差异表达的miRNAs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结果】共有52个miRNAs在E10和E14中差异表达,137个miRNAs在E10和E18中差异表达,33个miRNAs在E14和E18中差异表达,有8个miRNAs在3个藏鸡不同时期胚胎腿肌中均差异表达。GO功能富集结果显示,与骨骼肌生长发育相关的条目有肌动蛋白结合、肌原纤维的组装、肌动球蛋白结构组织和基于肌动蛋白丝的过程、肌纤维膜等。KEGG通路富集结果发现,大量基因显著富集到与细胞的黏附、生存、迁移、增殖、代谢和分化、免疫调节等生物学功能有关的信号通路中。miRNA-mRNA调控网络结果显示,miRNA-210a-3p-MYO1D/PDLIM3、miRNA-1662-DMD/SYNM、miRNA-184-3p-FHOD1等相互调控可能在鸡胚胎期肌肉生长发育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研究筛选出miRNA-133c-3p、miRNA-184-3p、miRNA-1662、miRNA-210a-3p、miRNA-1a-3p等miRNAs可能参与肌肉生长发育的过程。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结果显示,6个miRNAs的表达趋势与转录组测序结果相一致。【结论】本研究共测得222个差异表达的miRNAs,其中有8个miRNAs在3个日龄中均差异表达,为后续miRNA在调控鸡胚胎时期肌肉生长发育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努贵杂交F1代羊与贵州黑山羊屠宰性能及肉品质比较研究
杨洋, 袁超, 陈浩林, 粟朝芝, 韩勇, 赵彦频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4):  1694-1704.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5.04.022
摘要 ( 30 )   PDF (1452KB) ( 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试验旨在比较努贵杂交F1代羊(努比亚山羊♂×贵州黑山羊♀)与纯繁贵州黑山羊的屠宰性能及肉品质,探究使用努比亚山羊与贵州黑山羊杂交对贵州黑山羊生产性能的改良效果。【方法】选取同期出生的努贵杂交F1代羊和贵州黑山羊公羔羊各30只,记录其初生重,保持同一饲养环境下饲养,测量3、6、9和12月龄的体重及体尺指标。随机选取14月龄努贵杂交F1代羊与贵州黑山羊各7只进行屠宰,测定屠宰性能,同时采集背最长肌组织,测定肉质性状并检测肌肉中氨基酸和脂肪酸的含量。【结果】①努贵杂交F1代羊3、6、9和12月龄体重均显著高于贵州黑山羊(P<0.05),且各体尺性状在12月龄时均显著高于贵州黑山羊(P<0.05);②努贵杂交F1代羊屠宰率、净肉率、胴体净肉率和眼肌面积均显著高于贵州黑山羊(P<0.05);③努贵杂交F1代羊肌肉剪切力和滴水损失均显著低于贵州黑山羊(P<0.05),熟肉率显著高于贵州黑山羊(P<0.05);④努贵杂交F1代羊与贵州黑山羊背最长肌组织中均检测出17种氨基酸和37种脂肪酸,其中赖氨酸、谷氨酸、天冬氨酸以及油酸、亚油酸、γ-亚麻酸和花生四烯酸含量均显著高于贵州黑山羊(P<0.05),精氨酸、棕榈酸和硬脂酸含量均显著低于贵州黑山羊(P<0.05),饱和脂肪酸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单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均显著高于贵州黑山羊(P<0.05)。【结论】努比亚山羊与贵州黑山羊杂交可以显著提高F1代羊的生长速度和产肉性能,并改善了肉品质。
半番鸭NMB基因克隆、生物信息学和组织表达分析
张莹, 陈广振, 刘梅, 李红霞, 俞燕, 贾雪波, 李雯倩, 范建华, 马志禹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4):  1705-1715.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5.04.023
摘要 ( 33 )   PDF (9872KB) ( 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本研究旨在克隆半番鸭神经介素B (NMB)基因并对其进行序列分析,检测NMB基因在半番鸭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方法】根据NCBI数据库中鸭NMB基因的预测序列(登录号:XM_027466185.2)设计引物,通过PCR扩增获得半番鸭NMB基因片段,克隆后测序获得NMB基因序列;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软件对半番鸭NMB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进行分析,并构建遗传进化树;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NMB基因mRNA在半番鸭体内多个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本试验克隆获得了半番鸭NMB基因,其CDS序列长度为387 bp,编码128个氨基酸,包括14个氨基酸(GNLWATGHFMGKKS)的蛙皮素保守结构域,与鸡、小鼠、猪、牛和人的NMB的保守结构域完全相同。相似性比对发现,半番鸭与鸡NMB基因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的相似性较高,分别为87.9%和89.8%,与其他动物的相似性较低;半番鸭NMB在进化上与鸡亲缘关系较接近,与牛、马、猪、犬等家畜较远。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半番鸭NMB蛋白属于亲水性蛋白,其N-端22个氨基酸为信号肽,二级结构和三级结构中α-螺旋、延伸链、β-转角和无规则卷曲分别占53.91%、14.06%、7.03%和25.00%,半番鸭NMB蛋白主要与NMBR和GRPR蛋白结合发挥作用。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NMB基因mRNA在半番鸭中枢和外周多个组织器官中均有表达;以空肠为对照,NMB基因在中枢的小脑、大脑和视叶表达量相对较高(P<0.01),在外周的气管、肺脏、松果体、甲状腺、肾脏和尾脂腺表达量相对较高(P<0.01)。另外,NMB基因mRNA在不同性别半番鸭体内的表达趋势基本一致,但在在小脑和胰腺等组织中母鸭比公鸭NMB基因mRNA的表达量相对较高(P<0.01),但在松果体和肾脏等组织中则相反(P<0.01;P<0.05)。【结论】半番鸭NMB蛋白具有蛙皮素的保守结构域,与鸡的亲缘关系最近、蛋白相似性高,属于亲水性蛋白,有信号肽。NMB基因在半番鸭多个中枢(小脑、大脑和视叶)和外周(松果体、肾脏、尾脂腺、甲状腺和气管等)组织器官中高表达。以上结果可为进一步研究半番鸭NMB基因的功能提供参考。
基于“桂芯一号”液相芯片的南丹瑶鸡鸡冠性状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杨祝良, 罗锦堂, 张珍, 黎剑能, 李福球, 杨秀荣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4):  1716-1728.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5.04.024
摘要 ( 36 )   PDF (21783KB) ( 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筛选影响南丹瑶鸡鸡冠性状的候选基因和分子标记,以期为南丹瑶鸡鸡冠性状的选育工作提供技术支撑。【方法】本研究收集了464只南丹瑶鸡在7、10、15、18、22、26周龄的鸡冠表型,同时采集试验鸡血样提取DNA,并通过“桂芯一号”液相芯片进行分型。使用GEMMA软件的单变量混合线性模型对不同周龄南丹瑶鸡鸡冠的高度、长度、厚度和面积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利用ANNOVAR对关联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进行注释,并对注释到的基因进行GO功能及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南丹瑶鸡鸡冠面积、鸡冠高度、鸡冠长度、鸡冠厚度4个表型指标分别关联到7、8、21和10个SNPs位点,共注释到37个基因,通过相关生物信息学分析及功能注释,最终筛选出7个与南丹瑶鸡鸡冠性状相关的候选基因:CELF2、MAP7、MAP3K5、AKT3、IFNGR1、IL20RAMANBA。【结论】本研究鉴定了39个与南丹瑶鸡鸡冠性状潜在相关的SNPs,并筛选出7个可能影响鸡冠大小的候选基因。研究结果为南丹瑶鸡鸡冠性状的选育提供了有效分子标记,为培育优良地方品种提供了重要理论基础。
织金白鹅PPP3CA基因多态性及其与体尺性状的关联分析
赵中龙, 张勇, 杨红, 杨润黔, 艾照碧, 叶丽, 舒畅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4):  1729-1738.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5.04.025
摘要 ( 37 )   PDF (5333KB) ( 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鉴定织金白鹅蛋白磷酸酶3催化亚基α(PPP3CA)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位点,并探究PPP3CA基因多态性对体尺性状的影响。【方法】以织金白鹅为试验对象,通过PCR扩增和Sanger直接测序法鉴定144羽织金白鹅PPP3CA基因SNPs位点,利用Excel 2010软件对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有效等位基因数(Ne)、多态信息含量(PIC)进行计算,分析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利用SPSS 25.0软件一般线性模型(GLM)中单因素方差分析144羽织金白鹅体尺性状指标与SNPs位点间的关联性。【结果】在织金白鹅PPP3CA基因内含子2、4区域处共发现9个SNPs位点,分别为g.58398 A>G、g.58504 A>G、g.58541 A>G、g.68997 A>G、g.69001 C>T、g.69034 C>T、g.69052 T>C、g.69070 T>C和g.69114 C>T。其中,除g.69034 C>T为低度多态性位点外(PIC<0.25),其余位点均为中度多态性位点(0.25<PIC<0.5)。χ2检验结果表明,位点g.58398 A>G、g.69001 C>T、g.69070 T>C和g.69114 C>T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P>0.05),而位点g.58504 A>G、g.58541 A>G、g.68997 A>G、g.69034 C>T和g.69052 T>C均偏离Hardy-Weinberg平衡(P<0.05)。关联分析结果发现,在g.58504 A>G和g.58541 A>G位点中,GG基因型个体的髋骨宽极显著或显著高于AA基因型(P<0.01;P<0.05)。【结论】织金白鹅PPP3CA基因共存在9个SNPs位点,其中g.58504 A>G与g.58541 A>G位点不同基因型与髋骨宽存在不同程度相关,表明以上位点可作为织金白鹅分子标记辅助选育参考位点,为深入研究鹅PPP3CA基因奠定理论基础。
预防兽医
H3N2亚型猪流感病毒HA1蛋白的原核表达及多克隆抗体制备
司维, 谭茜宇, 徐玲芸, 罗廷荣, 李晓宁, 顾金燕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4):  1739-1749.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5.04.026
摘要 ( 44 )   PDF (13556KB) ( 1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获得免疫原性良好的H3N2亚型猪流感病毒(Swine influenza virus,SIV)血凝素(haemagglutinin,HA)头部结构域HA1蛋白,并制备特异性多克隆抗体,用于HA1蛋白的鉴定及功能研究。【方法】本研究通过扩增A型SIV (A/swine/Guangdong/04/2005(H3N2))毒株的HA1片段,采用同源重组方法构建原核表达载体pET-28a (+)-H3N2-HA1,经PCR和测序鉴定正确后将重组阳性质粒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感受态细胞。对HA1蛋白表达条件(诱导温度、诱导时间、IPTG浓度)进行优化,通过镍柱亲和层析法纯化蛋白。将获得的重组蛋白与QuickAntibody-Mouse3W佐剂混合后以肌内注射方式免疫BALB/c小鼠,制备H3N2亚型SIV HA1蛋白多克隆抗体,并通过ELISA、Western blotting和免疫荧光试验(IFA)对多克隆抗体的效价、反应性及特异性进行鉴定。【结果】本研究成功构建原核表达载体pET-28a (+)-H3N2-HA1;H3N2亚型SIV HA1重组蛋白在1 mmol/L IPTG 26 ℃诱导10 h时表达量最高,且主要以包涵体形式表达,蛋白分子质量大小约为39.5 ku。成功制备5株H3N2亚型SIV HA1蛋白多克隆抗体,效价均为1∶1 638 400。Western blotting和IFA鉴定结果显示,制备的多克隆抗体可特异性识别真核表达的H3N2亚型SIV HA1蛋白,与H1N1亚型SIV、H7N9亚型禽流感病毒(AIV)等其他亚型流感病毒的HA1蛋白均不发生反应,具有良好的反应性及特异性。【结论】本研究成功表达并纯化了免疫原性良好的H3N2亚型SIV HA1蛋白,制备了反应性及特异性良好的鼠源多克隆抗体,为深入研究H3N2亚型SIV HA1蛋白的生物学功能提供了重要工具。
2株Cluster 3鹅源坦布苏病毒的分离鉴定及其致病性研究
陈作鑫, 陈宇欣, 潘彦林, 黄允真, 李林林, 董嘉文, 向勇, 徐志宏, 孙敏华, 张俊勤, 黄淑坚, 廖明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4):  1750-1762.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5.04.027
摘要 ( 38 )   PDF (29848KB) ( 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明确Cluster 3鹅源坦布苏病毒(Tembusu virus,TMUV)基因组变异情况及其对鹅的致病性,为Cluster 3 TMUV的防控提供参考。【方法】利用BHK-21细胞对感染TMUV的鹅肝脏组织样品进行病毒分离,通过RT-PCR、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透射电镜观察进行鉴定,并测定分离株的生长曲线。对分离株完成全基因组扩增后,使用ModelFinder、MrBayes等软件对其进行遗传进化分析,并对分离株的E蛋白进行氨基酸突变位点分析;测定分离株病毒滴度后,攻毒30日龄鹅,观察鹅各组织器官临床剖检病变及组织病理变化,使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鹅各组织脏器中的病毒载量。【结果】RT-PCR成功鉴定得到2份TMUV核酸阳性病料,接种至BHK-21细胞后,60 h即可观察到明显病变。将3代病毒液IFA检测可观察到明显红色荧光,透射电镜可观察到直径约50 nm、有囊膜的病毒粒子。从发病鹅肝脏组织成功分离得到2株TMUV,分别命名为JM3与JM1205。病毒一步生长曲线结果显示,JM3和JM1205株分别在培养60和48 h时病毒滴度最高。全基因扩增结果显示,JM3和JM1205株基因组全长均为10 994 bp。遗传进化树显示,JM3和JM1205株均为Cluster 3 TMUV成员,与Cluster 3 TMUV鸡源分离株CTLN遗传距离最近。氨基酸突变位点分析结果显示,与GenBank中最早上传的TMUV毒株MM1775株相比,JM3和JM1205株的E蛋白存在多个氨基酸位点突变,其中V157A突变可能与TMUV毒力增强相关。攻毒后1 d后鹅开始出现排绿色稀粪症状,攻毒后7 d开始出现神经症状。JM3组在攻毒后14 d仍持续排毒,JM1205组排毒持续至攻毒后11 d。攻毒后6 d,鹅出现体重增长减缓、下降的情况,至10 d开始恢复缓慢上升。剖检发现攻毒组鹅出现不同程度的脾脏肿大、胰脏坏死、肝脏发白、大脑充血;此外JM3株攻毒组鹅出现卵巢出血、心包积液;JM1205株攻毒组鹅出现心脏出血。攻毒后各时间点脾脏病毒载量均最高,在攻毒后3 d达到峰值,随后逐渐下降。【结论】本研究自广东地区养鹅场分离得到2株Cluster 3 TMUV:JM3和JM1205,2株分离株均对鹅有致病性,可在鹅体内多个器官复制,引起鹅共济失调、体重下降等症状。
基于噬菌体疗法的畜禽支原体病防治研究进展
朱斌, 周星佑, 伍君权, 陈惠莹, 朱剑锋, 祁姣姣, 胡文锋, 杨美艳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4):  1763-1775.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5.04.028
摘要 ( 46 )   PDF (17098KB) ( 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支原体是一类常见的动物病原体,给畜禽养殖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临床上针对支原体病的防治手段包括预防性疫苗接种和抗生素治疗,但传统灭活疫苗或减毒活疫苗存在免疫原性较弱和毒力回复的可能,持续、单一的抗生素给药也会出现菌株耐药问题。噬菌体能有效规避这些问题,拥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作为一种新型有效的生物防治手段,噬菌体被引入畜牧和水产等领域以防控病原微生物。支原体噬菌体早在20世纪80年代即被发现和研究,有望通过应用噬菌体达到预防和治疗支原体病的目的。但支原体培养难度大,其噬菌体未展开大范围研究。因此,需要进一步分离支原体噬菌体并展开深入研究,为实际应用开辟道路。笔者对NCBI数据库中支原体全基因组进行了系统发育分析,列举了常见畜禽致病性支原体及其引发的症状,阐明了支原体的发病机制和常规治疗方法,总结了噬菌体的研究进展及支原体噬菌体的实用性,为畜牧领域支原体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重要参考。
sod基因缺失对单增李斯特菌10403S抗氧化应激作用的影响
洪嘉俊, 肖金华, 张政, 杨雨婷, 方春, 韩旭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4):  1776-1783.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5.04.029
摘要 ( 35 )   PDF (2325KB) ( 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通过构建sod基因缺失株,阐明超氧化物歧化酶编码基因sod对单增李斯特菌10403S抗氧化应激能力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采用同源重组方法构建sod基因缺失株。通过生长试验分析亲本株10403S、缺失株10403SΔsod、回补株10403S CΔsod的生长能力。通过氧化应激试验测定sod基因对单增李斯特菌氧化应激能力的影响。通过Western blotting测定氧化应激条件对SOD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PCR结果显示,10403SΔsod和10403S CΔsod目的片段大小分别为1 468和1 875 bp,符合预期,成功构建sod基因缺失株10403SΔsod和回补株10403S CΔsod。生长试验结果显示,sod基因缺失不影响10403S的生长能力。抗氧化应激试验结果显示,在20 mmol/L H2O2条件下,sod基因缺失极显著降低了10403S的抗氧化应激能力(P<0.01)。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在氧化应激条件下单增李斯特菌SOD蛋白的表达水平极显著上调(P<0.01)。【结论】sod基因缺失不影响单增李斯特菌10403S正常生长,但会导致氧化应激能力下降,且在20 mmol/L H2O2条件下10403S中SOD蛋白表达水平极显著升高。
G8型牛轮状病毒VP7基因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苗书魁, 米晓云, 魏婕, 魏玉荣, 海力且木·买买提依明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4):  1784-1795.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5.04.030
摘要 ( 34 )   PDF (11294KB) ( 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克隆G8型牛轮状病毒(Bovine rotavirus,BRV)新疆分离株VP7基因,分析VP7蛋白分子遗传特征,为研究其生物学功能及研发新型疫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从BRV新疆分离株第6代病毒液中提取病毒RNA,通过RT-PCR扩增VP7基因片段,克隆至pMD19-T载体,转化大肠杆菌DH5α感受态细胞,提取质粒后酶切并测序;采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VP7蛋白理化性质、跨膜结构、亲/疏水性、亚细胞定位和信号肽、糖基化位点、磷酸化位点、二级结构、三级结构同源建模及B、T细胞抗原表位。【结果】RT-PCR扩增获得大小为1 062 bp的BRV分离株VP7基因全长核苷酸序列,提交NCBI获得GenBank登录号:OR514136.1,该序列与RVA/Cow-wt/TUR/Amasya-1/2015/G8P[5]株(GenBank登录号:KX212865.1)核苷酸序列相似性最高(89.4%),同属A血清型G8基因型。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BRV分离株VP7蛋白为疏水性不稳定蛋白,存在2个跨膜区,无信号肽,亚细胞定位于内质网膜,含有2个N-糖基化位点和132个磷酸化位点,二级结构以α-螺旋和无规则卷曲为主,分别占36.20%和35.28%。VP7蛋白能与SWISS-MODEL数据库中模板(SMTL ID:8bp8.1)的氨基酸序列同源建模,两者序列相似性为82.82%,符合率较高,模型GMQE、QMEAN和Ramachandran favored值分别为0.75、0.79和95.52%,表明空间构象合理,模型准确可靠。该蛋白存在多个B、T细胞抗原表位,其中表位长度设为16个氨基酸,评分>0.8的B细胞表位数量为12条;表位长度设为9个氨基酸,选择4种等位基因,评分>0.5的CTL表位有6条;表位长度设为12~18个氨基酸,选择4种等位基因,评分>0.8的HTL表位有11条。【结论】本研究首次成功获得G8型BRV新疆分离株VP7基因全长核苷酸序列。VP7蛋白为不稳定蛋白,存在2个跨膜区,无信号肽,亚细胞定位于内质网膜,存在多个B、T细胞抗原表位。试验结果为G8型BRV的流行、诊断、病毒-宿主相互作用和VP7蛋白基因工程疫苗研究奠定基础。
双氢青蒿素对新孢子虫感染雄性小鼠精子质量和生精功能基因的影响
赵芳琳, 刘萌, 唐泽宇, 赵健豪, 李璐, 贾立军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4):  1796-1806.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5.04.031
摘要 ( 38 )   PDF (3126KB) ( 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新孢子虫病是引起孕畜流产、死胎或新生儿运动障碍等临床症状的一种原虫病,目前尚无有效的药物防治该病。试验旨在确定双氢青蒿素对新孢子虫感染雄性小鼠精子质量和生精功能基因的影响作用,以期达到抗虫效果。【方法】以新孢子虫感染BALB/c雄性小鼠模型为研究对象,进行双氢青蒿素灌胃给药,给药剂量为0.2 g/kg,连续给药7 d,同时设置空白对照组和模型组。给药后检测雄性小鼠的生殖器官指数和精子质量,采用改良巴氏染色法观察精子形态变化。在给药第7、14、21、35、42天分别检测生精功能基因C-kitPlzfSycp3、Stra8的表达情况。在给药第7天,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生精细胞的凋亡情况。【结果】试验成功建立了新孢子虫感染雄性小鼠模型,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生殖器官指数、精子密度、精子活力均极显著降低(P<0.01),精子畸形率极显著升高(P<0.01),C-kitPlzfSycp3、Stra8基因表达量显著或极显著降低(P<0.05;P<0.01),生精细胞凋亡率极显著升高(P<0.01);双氢青蒿素组小鼠生殖器官指数(除第21天外)、精子密度、精子活力均极显著或显著降低(P<0.01;P<0.05),精子畸形率极显著升高(P<0.01),PlzfC-kitSycp3和Stra8基因表达量均降低,部分时间点达显著水平(P<0.05),生精细胞凋亡率极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双氢青蒿素组小鼠生殖器官指数显著或极显著升高(P<0.05;P<0.01),精子密度增加,精子活力增强,精子畸形率极显著降低(P<0.01),C-kitPlzfSycp3和Stra8基因表达量均升高,部分时间点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P<0.05;P<0.01),生精细胞凋亡率极显著降低(P<0.01)。【结论】双氢青蒿素能够调节雄性小鼠生殖器官指数,提高精子质量,减少畸形精子的产生,提高生精功能基因Sycp3、C-kitPlzfStra8的表达量,改善新孢子虫对雄性小鼠精子质量和生精功能基因的损伤。本研究结果为抗新孢子虫有效药物的研究提供了参考依据。
鄂尔多斯细毛羊前后盘吸虫病病原分子鉴定及驱虫药物筛选
乌日力格, 李娜, 格日勒格拉巴, 哈斯图雅, 张靖靖, 侯斌, 哈斯苏荣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4):  1807-1814.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5.04.032
摘要 ( 36 )   PDF (4732KB) ( 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明鄂尔多斯细毛羊体内寄生的前后盘吸虫种类并筛选出理想的驱虫药物。【方法】在粪便虫卵检查初步诊断前后盘吸虫病的基础上,通过剖检采集鄂尔多斯细毛羊瘤胃内的前后盘吸虫虫体,并进行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随机选取3条虫体提取DNA,继而对核糖体内转录间隔区2(ITS-2)进行PCR扩增,将扩增产物测序后于NCBI数据库进行BLAST比对分析,并构建系统进化树。分别用氯硝柳胺、硝氯酚、碘醚柳胺和3%敌百虫联合硝氯酚,针对感染前后盘吸虫病的绵羊开展驱虫效果比较试验。【结果】ITS-2基因PCR扩增获得大小为441 bp的条带,与目的基因条带相符。3条虫体与源于中国的鹿前后盘吸虫ITS-2(KJ459936.1)序列相似性依次为99.3%、99.3%和99.8%。进化分析结果表明,该前后盘吸虫与来自中国(KP341671)、爱尔兰(AB973398)、阿根廷(HM209066)、德国(MZ532797)的前后盘吸虫同属一个大分支,且与鹿前后盘吸虫(Paramphistomum cervi)共处一个小分支内,鉴定为鹿前后盘吸虫。驱虫试验中氯硝柳胺、硝氯酚、碘醚柳胺、3%敌百虫配伍硝氯酚组的虫卵减少率分别为44.00%、26.73%、23.00%和90.80%。【结论】在内蒙古乌审旗地区鄂尔多斯细毛羊体内寄生的前后盘吸虫属鹿前后盘吸虫,采用3%敌百虫联合硝氯酚治疗可达到较好的驱虫效果。
猪瘟病毒E2基因部分表位区重组猪伪狂犬病病毒的构建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王林青, 张刘辉, 陈曦艋, 马世杰, 宋月, 陈红英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4):  1815-1824.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5.04.033
摘要 ( 42 )   PDF (8665KB) ( 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猪瘟病毒(Classical swine fever virus,CSFV)和猪伪狂犬病病毒(Pseudorabies virus,PRV)是当前影响生猪产业发展的两种重要病原,目前无高效的药物治疗方法,主要依靠疫苗接种进行预防。本试验旨在构建含有CSFV E2基因部分表位区的重组PRV毒株,并探究其生物学特性,为开发同时预防CSFV和PRV的二联疫苗提供参考。【方法】首先使用基因工程技术将包含CSFV E2蛋白B/C/D/A 4个表位区的一段基因插入pG-EGFP重组质粒的BamHⅠ位点,构建重组质粒pG-E2AD-EGFP;然后将质粒转染已接种PRV三基因缺失毒株rPRV NY-gE-/gI-/TK-的ST细胞,在ST细胞内发生同源重组,利用蚀斑纯化法拯救出带绿色荧光蛋白的重组病毒rPRV-E2AD-EGFP。使用CRISPR/Cas9敲除载体敲除EGFP基因,经蚀斑纯化得到无荧光的重组病毒rPRV-E2AD。利用PCR扩增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重组病毒rPRV-E2AD的E2基因A-D表位区表达情况。通过半数组织培养感染剂量(TCID50)法检测不同理化性质处理后病毒增殖情况,对重组病毒培养特性、理化特性进行评价。【结果】通过细胞内同源重组和病毒蚀斑纯化,得到了同时表达CSFV E2AD抗原和EGFP的重组病毒rPRV-E2AD-EGFP。通过CRISPR/Cas9技术敲除EGFP基因,得到了无EGFP基因表达的重组病毒rPRV-E2AD。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显示,该毒株表达蛋白大小约27 ku,与预期CSFV E2AD抗原大小一致。rPRV-E2AD毒株与亲本株在ST、IPEC-J2、PK-15、Vero细胞中生长特性基本一致,均在感染后12 h引起细胞融合,36 h出现细胞脱落。理化特性检测结果显示,重组毒株与亲本株在相同理化条件处理下,培养特性相似。【结论】本研究成功获得重组病毒rPRV-E2AD,且外源基因不影响亲本株的增殖特性,试验结果为研发重组CSFV E2基因活载体疫苗提供了候选毒株,也为PRV活载体疫苗的开发提供了研究基础。
新疆南疆部分地区绵羊体表寄生软蜱种类鉴定及其携带绵羊无浆体的检测分析
朱慧茹, 赵育栋, 刘丹丹, 姜冰冰, 张泽田, 马思楠, 李龙涛, 黄景仁杰, 王永青, 巴音查汗, 张杨, 李永畅, 张伟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4):  1825-1835.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5.04.034
摘要 ( 29 )   PDF (7595KB) ( 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了解新疆南疆部分地区绵羊体表寄生软蜱种类及其携带绵羊无浆体(Anaplasma ovis)的情况,旨在为南疆地区绵羊无浆体病的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2022—2023年间于新疆于田、英吉沙、伽师、策勒、乌什、阿瓦提6个地区采集绵羊体表寄生饥饿软蜱样本134只,对其进行形态学鉴定后,通过PCR方法对软蜱16S rDNA绵羊无浆体主要表面蛋白4(major surface protein 4,MSP4)基因进行扩增,在GenBank中下载相似度高的序列进行本地多序列比对,并利用Mega X生物软件绘制系统进化树。【结果】经形态学鉴定,软蜱样本背皮无盾板,有星状小窝散在分布,初步鉴定软蜱样品为钝缘蜱属(Ornithodoros);分子生物学鉴定显示,其16S rDNA基因序列与GenBank中拉合尔钝缘蜱新疆株(登录号:ON159483)遗传距离最近,相似性达100%;经PCR检测软蜱中携带绵羊无浆体,其阳性率可达14.92%(20/134)。将测得的阳性序列与绵羊无浆体新疆株(登录号:OP503167)和苏丹株(登录号:KU497709)MSP4基因序列进行差异比对,有6个位点出现碱基差异,并且存在6个绵羊无浆体基因型,分别命名为LA1、LA2、LA3、LY1、LY2和LT1,登录号依次为:PP997635―PP997640。遗传进化分析发现,绵羊无浆体MSP4基因序列与绵羊无浆体苏丹株(登录号:MF740812)、巴基斯坦株(登录号:MT311203)遗传距离最近,相似性在98.46%~99.68%之间。【结论】新疆南疆部分地区绵羊体表寄生软蜱均为拉合尔钝缘蜱,软蜱样本中绵羊无浆体阳性率为14.92%,且新疆地区绵羊无浆体基因型以LT1型为主。本研究结果丰富了新疆地区软蜱携带无浆体数据信息,可为新疆地区软蜱携带病原的流行病学研究及蜱媒疾病的防控提供理论依据。
气管上皮细胞的分离培养及其在呼吸道冠状病毒感染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郭倩倩, 汤雨晴, 齐振昌, 李庆豪, 金鑫, 马俊兴, 孙娟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4):  1836-1843.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5.04.035
摘要 ( 39 )   PDF (1274KB) ( 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近年来呼吸道冠状病毒成为研究热点,其主要感染宿主气管的纤毛细胞和杯状细胞,使细胞间丧失紧密连接,损害呼吸系统屏障的完整性,进而引发下呼吸道感染。气管上皮细胞(trachea epithelium cells,TECs)作为机体内阻挡病原入侵的重要屏障,同时也是许多病原体的靶细胞,是研究呼吸道冠状病毒的重要模型。在宿主与病毒的相互作用中,呼吸道冠状病毒优先攻击纤毛细胞,导致纤毛清除功能障碍,破坏气管上皮的防御屏障,从而加剧继发性感染。笔者概述气管上皮细胞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重点总结了气管上皮细胞体外分离培养的方法及其优缺点,并进一步探讨了呼吸道病原体与宿主之间的作用机制,以期为气管上皮细胞的分离、培养提供参考,同时为研究呼吸道冠状病毒的感染机制和防治策略提供支撑。
咖啡酸增强巨噬细胞免疫抑制的机制研究
白莉霞, 李洋, 李剑勇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4):  1844-1851.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5.04.036
摘要 ( 34 )   PDF (10578KB) ( 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研究咖啡酸(caffeic acid,CA)对巨噬细胞免疫抑制的增强效果和调节机理,以期为研发防治免疫抑制性疾病的新型免疫增强剂提供理论支持。【方法】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技术、纳米颗粒跟踪分析技术(nanoparticle tracking analysis,NTA)确定巨噬细胞源性外泌体(exosomes,Exos)的形态与浓度。采用磷酰胺氮芥(phosphoramide mustard,PM)建立免疫抑制模型,给予RAW264.7细胞6.25、12.5、25、50、100和200 μmol/L CA作用24 h后,通过细胞毒性试验、中性红考察细胞活力和吞噬能力、NTA测定Exos浓度、转录组学测定Exos中mRNA基因表达、GO功能与KEGG通路分析mRNA差异基因的富集情况,探讨CA增强免疫功能的机制。【结果】Exos呈完整的杯状形态,具有双层膜结构,粒径在30~200 nm之间。与PM对照组相比,CA能极显著提高巨噬细胞的活力和吞噬能力(P<0.01),促进Exos分泌(P<0.01),并上调Exos内mRNA差异基因1 961个、下调3 274个。GO功能富集分析显示,CA主要影响细胞进程、生物调节及分子结合,其功能在于正向调节树突状细胞的趋化性;KEGG通路富集分析显示,CA对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感染性疾病及信号转导具有重要作用,主要调控T细胞受体、B细胞受体相关信号通路,表明CA能通过介导Exos内mRAN表达对免疫细胞产生重要影响。【结论】CA通过促进巨噬细胞源性Exos生成,调控mRNA基因的表达,从而提升巨噬细胞的活力和吞噬能力。
基础兽医
鸡源益生菌的分离鉴定及其益生特性分析
郭晴, 王宏莉, 冯雨轩, 张雨萌, 马琪茵, 程佳, 刘明超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4):  1852-1861.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5.04.037
摘要 ( 43 )   PDF (5699KB) ( 1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研究鸡源唾液乳杆菌(Lactobacillus salivarius)对大肠杆菌标准株(CVCC1450)的抑菌作用,为防治鸡大肠杆菌病提供益生菌菌株。【方法】本研究采用选择性培养基结合分子生物学方法从健康白羽蛋鸡泄殖腔中分离益生菌株。通过形态学观察和16S rDNA测序进行鉴定,对分离株的抗菌活性和抑菌物质进行分析,建立分离株生长曲线和产酸曲线,探究其在消化道中的耐受性,通过药敏试验和溶血试验评判其安全性。【结果】分离得到2株益生菌,均是唾液乳杆菌,对大肠杆菌抑菌圈直径均达20 mm以上,均有良好的抑菌作用。将分离菌上清液pH调整至7.0后,抑菌活性显著下降,说明2株唾液乳杆菌的主要抑菌物质为有机酸。2株唾液乳杆菌生长特性和产酸能力良好,培养10 h后到达其平台期,培养22 h后pH降低至3.75;对胆盐溶液和人工胃肠液的耐受性较强,在0.3%胆盐溶液中存活率均达27%以上,在人工胃肠液中存活率均达55%以上。2株唾液乳杆菌具有安全性,对链霉素、氨苄西林、头孢他啶、氧氟沙星、青霉素、头孢唑林、多西环素等多数抗菌药敏感;对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呋喃唑酮3种抗菌药耐受,无溶血性。【结论】本研究分离得到2株唾液乳杆菌,对大肠杆菌有较好的抑菌活性,为防治大肠杆菌导致的鸡等禽类腹泻提供安全高效、无残留污染的绿色微生态制剂奠定基础。
乙酰氨基阿维菌素混合胶束的制备、表征及体外透皮性能研究
冒玉娟, 张红袖, 陈未, 于生兰, 郭刘娜, 高洁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4):  1862-1872.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5.04.038
摘要 ( 34 )   PDF (5109KB) ( 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制备一种可用于透皮给药的乙酰氨基阿维菌素混合胶束(eprinomectin mixed micelles,EPR-MMs)。【方法】采用薄膜分散法,以聚氧乙烯氢化蓖麻油40和壬基酚聚氧乙烯醚40为载体材料制备EPR-MMs,通过单因素法考察EPR-MMs的粒径、多分散性指数(PDI)、包封率、载药量以及稳定性等指标,并对表面活性剂比、药辅比、水化转速以及水化时间等参数进行筛选和优化,确立最佳处方和工艺参数。采用芘荧光探针法测定EPR-MMs的临界胶束浓度(CMC),通过透射电镜和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分析对其微观结构进行表征;以市售浇泼剂作为对照,采用改良的Franz扩散池考察EPR-MMs的体外透皮性能。【结果】试验筛选出的EPR-MMs最佳工艺处方为:表面活性剂比为20∶1、药辅比为1∶9、水化转速为1 200 r/min、水化时间为4 h。以筛选的最佳工艺条件制备的EPR-MMs临界胶束浓度为11.596 μg/mL,其在透射电镜下为类球形,粒径大小适宜,形态良好。通过FT-IR分析证实药物被包载在胶束中。稳定性研究表明制备的EPR-MMs在室温下放置7 d稳定性良好。体外透皮结果显示,EPR-MMs单位面积透皮累积渗透量为44.26 μg/cm2,约为浇泼剂的3.82倍,渗透速率为浇泼剂的3.90倍。【结论】试验成功制备了稳定且粒径适宜的EPR-MMs,并通过多项表征方法验证了其理化性质,表现出良好的体外释药特性,相较于市售浇泼剂具有更高的透皮速率和渗透量。
内蒙古部分地区牛源产气荚膜梭菌的分离鉴定及耐药性分析
蔺冰冰, 赵洪哲, 关娜, 乌日古木拉, 其根, 张杨, 温永俊, 王凤雪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4):  1873-1883.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5.04.039
摘要 ( 36 )   PDF (3415KB) ( 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明内蒙古部分地区肉牛源产气荚膜梭菌(Clostridium perfringens, C.perfringens)分离株的流行特性和耐药性,为该地区肉牛产气荚膜梭菌病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试验采集37头病死肉牛的组织样品,采用分离培养、染色镜检、生化试验等方法进行细菌分离鉴定,PCR检测分离菌的毒素类型及耐药基因,并采用K-B纸片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分离菌在TSC培养基上呈黑色圆形菌落,在TSA培养基中浑浊产气,镜检见短粗的革兰阳性直杆菌。分离菌发酵蔗糖、葡萄糖、麦芽糖、硫化氢,使明胶液化,在含铁牛乳培养基中“爆裂发酵”。从37头患畜组织样品中分离出8株产气荚膜梭菌,分离率为21.62%。毒素基因PCR分型结果显示,分离株均只含有cpa毒素,为A型产气荚膜梭菌。耐药基因PCR检测结果显示,检出多种耐药基因,其中blaTEMtetMermBsul2基因检出率最高,均为100%;耐药基因aph(3')-Ⅲ-FtetB(P)、ermC检出率分别为87.5%、62.5%和62.5%,其余耐药基因未检出。药敏试验结果显示,8株产气荚膜梭菌对氨基糖苷类药物耐药,对丁胺卡那、链霉素耐药率均为100%;对庆大霉素、卡那霉素耐药率均为87.5%;对复方新诺明、四环素、红霉素耐药率分别为100%、75.0%和50.0%;对氨苄西林、头孢唑林、氯霉素、克林霉素均表现为敏感。【结论】内蒙古部分地区牛群中存在产气荚膜梭菌流行,主要以A型为主,对抗生素产生了较严重的耐受情况,且存在多重耐药。试验结果可为产气荚膜梭菌流行病学研究、临床合理用药和科学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唾液乳杆菌无细胞上清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活性的抑制作用研究
邢国锋, 党乙凡, 赵耀, 苏帆帆, 吴自豪, 李涛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4):  1884-1894.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5.04.040
摘要 ( 47 )   PDF (11971KB) ( 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究唾液乳杆菌无细胞上清液(CFCS)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活性的影响,并比较不同培养条件对唾液乳杆菌CFCS抑菌效果的影响。【方法】通过肉汤稀释法测定唾液乳杆菌CFCS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与亚抑菌浓度(SIC);利用溶血活性半定量法检测唾液乳杆菌CFCS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活性的影响,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金黄色葡萄球菌α-溶血素(hla)和AraC/XylS家族转录调控因子rbf基因相对表达量;通过小鼠致病性试验,检测唾液乳杆菌CFCS对小鼠死亡率、脏器载菌量和组织病理变化的影响;使用牛津杯双层琼脂扩散法分别测定不同培养基和培养条件对唾液乳杆菌CFCS抑菌活性的影响。【结果】唾液乳杆菌CFCS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IC为31.25 mg/mL,SIC为3.906 mg/mL。经MIC唾液乳杆菌CFCS处理后,与阳性对照组相比,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溶血活性极显著下降(P<0.01),hla基因相对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rbf基因相对表达量极显著升高(P<0.01)。小鼠致病性试验结果显示,经MIC唾液乳杆菌CFCS处理后,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小鼠肝脏、肾脏和脾脏载菌量极显著降低(P<0.01),肝脏、肾脏和脾脏脏器组织病变明显减轻。MRS培养基中发酵的唾液乳杆菌CFCS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效果最好,抑菌圈直径为17.64 mm,TPY培养基次之(12.83 mm)。以MRS培养基为基础,在初始葡萄糖含量为4%、初始氮源含量为1.1%、初始pH 4.0、发酵时间48 h时,唾液乳杆菌CFCS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效果最好。【结论】唾液乳杆菌CFCS可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溶血活性,降低其致病性。培养条件的改变可对唾液乳杆菌CFCS抑菌活性产生显著影响。
藏猪源粪肠球菌的分离鉴定及耐药基因与毒力基因检测
何宇轩, 次仁卓玛, 王宇, 刘怀志, 杨金鹏, 韦明邦, 商鹏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4):  1895-1904.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5.04.041
摘要 ( 42 )   PDF (4796KB) ( 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对采集于西藏自治区林芝市的藏猪样品进行粪肠球菌分离鉴定并明确其耐药基因与毒力基因情况,为藏猪源肠球菌病的病原学诊断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对采集的藏猪样品进行细菌分离培养、革兰染色、生化试验、Ef0027特异性基因PCR鉴定、16S rRNA鉴定,并通过PCR方法检测分离株的耐药基因和毒力基因。【结果】分离菌在PSE琼脂培养基上出现棕黑色菌落,疑似粪肠球菌。革兰染色镜检显示,分离菌呈单个、成双的卵圆形球菌。生化鉴定结果显示,分离菌阿拉伯糖、鼠李糖、棉籽糖呈阴性,葡萄糖、山梨醇、蔗糖、乳糖、精氨酸双水解酶、甘露醇呈阳性。PCR扩增结果显示,获得大小约为518 bp的Ef0027基因条带,16S rRNA基因扩增出大小约为1 500 bp的条带,与NCBI中登录的粪肠球菌序列相似性均>98%。本研究分离鉴定出8株粪肠球菌。8株菌均检出tetBcatⅠ、gyrAblaTEM-1aac3、SUL-Ⅰ耐药基因,未检出fosA7基因。毒力基因检测结果显示,8株菌均检出EspEfaAGelEAgg基因,CylA基因检出率为87.5%,未检出Ace基因。【结论】本研究分离出8株藏猪源粪肠球菌,均具有多重耐药性且含有多种耐药基因和毒力基因。本研究结果可为藏猪源粪肠球菌病的病原学诊断提供一定的参考。
复方有机酸对肉鸡坏死性肠炎的防治作用研究
桂焱垚, 刘力源, 张颢曦, 史玉俊, 黄杰荣, 刘耕松, 欧长波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4):  1905-1913.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5.04.042
摘要 ( 41 )   PDF (7252KB) ( 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究复方有机酸对产气荚膜梭菌感染肉鸡生长性能、肠道组织形态、盲肠微生物菌群的影响。【方法】选取60只1日龄三黄鸡,随机分为6个处理组,每组10只,分别为空白对照组(BC)、产气荚膜梭菌模型组(P)、阳性药物(林可霉素)治疗组(PT)以及10、20、40 mg/kg复方有机酸治疗组(分别为L、M、H)。肉鸡1日龄时,除BC组外,其他各组肉鸡连续7 d灌胃1.5×108 CFU产气荚膜梭菌;同时,PT组肉鸡连续7 d灌胃1 mL林可霉素,L、M、H组肉鸡连续7 d灌胃1 mL相应浓度复方有机酸;BC组肉鸡灌胃1 mL生理盐水,试验期为13 d。试验期间每天记录肉鸡体重变化以及剩余饲料量,计算料重比。第13天时,采集各组肉鸡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测定肠道组织形态,并收集盲肠内容物进行盲肠微生物16S rRNA测序分析。【结果】①与BC组相比,P组肉鸡平均日增重、平均日采食量下降,料重比升高(P>0.05)。与P组相比,PT、L、M和H组肉鸡平均日增重升高、饲料转化率降低(P>0.05),随着复方有机酸剂量升高,L、M和H组肉鸡平均日增重呈现上升趋势。②与BC组相比,P组肉鸡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绒毛高度和绒隐比(V/C)均显著降低(P<0.05)。与P组相比,PT、L、M、H组肉鸡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绒毛高度均显著升高(P<0.05),十二指肠、空肠的绒隐比均显著升高(P<0.05),其中H组肉鸡十二指肠绒毛高度和绒隐比最高,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③测序分析结果显示,6组肉鸡盲肠内容物样本中共获得76个可操作分类单元(OTU),其中共有的核心OTU共62个,BC、PT、L、M和H组特有的OTU分别为5、2、1、1和5个。P组肉鸡盲肠微生物菌群多样性较低,H组肉鸡盲肠微生物菌群多样性和丰度最高,其物种丰度也最高。④与BC组相比,P组肉鸡盲肠微生物拟杆菌门与厚壁菌门比值升高(P>0.05);与P组相比,H组肉鸡盲肠微生物拟杆菌门与厚壁菌门比值升高(P>0.05)。【结论】复方有机酸能够阻止产气荚膜梭菌感染引起的坏死性肠炎的肠道病变发展,本试验条件下,40 mg/kg复合有机酸治疗效果最佳。
动物源性食品中兽药残留前处理及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陈秀英, 李爱军, 李明阳, 张彩华, 崔亚楠, 周丽娜, 谷守国, 周彦成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4):  1914-1923.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5.04.043
摘要 ( 39 )   PDF (3131KB) ( 2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兽药在预防畜禽疾病、促生长、提高饲料转化率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近年来兽药残留引起的食品安全问题屡见不鲜,迫切需要开展动物源性食品中兽药残留检测,以保障食品安全。笔者总结了前处理方法(液-液萃取、固相萃取、加速溶剂萃取、QuEChERS、分散固相萃取和磁性固相萃取)、仪器检测技术((超)高效液相色谱技术、(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技术)和快速检测技术(免疫学检测技术、生物传感器检测技术、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技术、微生物抑制分析技术)等在兽药残留检测领域的应用进展,分析了各种前处理方法和检测技术的优缺点,从仪器检测技术和快速检测技术优势互补角度探讨了未来发展方向,以期实现兽药残留快速、便捷、智能化、精准检测,为市场监管提供有力支撑,为食品安全保驾护航。
临床兽医
基于间充质干细胞的无细胞疗法治疗马骨关节炎的研究进展
贾雨辰, 蒋辉, 兰芯儿, 李靖, 朱怡平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4):  1924-1931.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5.04.044
摘要 ( 44 )   PDF (1268KB) ( 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是一种造成马运动功能障碍的慢性退行性关节疾病。近年来,关节内注射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romal cell,MSC)及其衍生物成为治疗马OA的潜在手段。基于MSC的无细胞疗法是分离MSC分泌的生物活性物质后将其作为制剂替代MSC的治疗方法,目前主要制剂包括间充质干细胞条件培养基(mesenchymal stromal cell condition medium,MSC-CM)和细胞外囊泡(extracellular vesicle,EV),理论上具有更低的免疫原性和致癌风险,显示出巨大的应用潜力。由于制备过程中的组织来源、分离程序、培养条件和保存条件等会影响MSC的分泌成分和治疗效果,有必要进一步针对OA治疗优化出更加成熟可靠的制备流程。目前认为MSC无细胞疗法对OA的可能治疗机制为MSC分泌的各种生物活性因子激活或抑制细胞通路发挥免疫调节功能、抑制软骨细胞凋亡、促进软骨和基质的修复与合成、抑制基质分解代谢。近年来关于MSC无细胞疗法治疗马OA的研究大多停留在体外细胞层面研究,但研究发现,MSC无细胞疗法对软骨细胞具有抗炎和促生长的效果,这表明MSC无细胞疗法在治疗马OA方面具有应用潜力。笔者对MSC无细胞疗法的制剂制备、治疗机制、应用潜力等方面进行了综述,以期为其未来的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奶牛妊娠诊断——传统与自动化技术研究进展
汪超, 沙里金, 庞云渭, 原开敏, 修豪宇, 杨书含, 路永强, 王栋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4):  1932-1939.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5.04.045
摘要 ( 40 )   PDF (1258KB) ( 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奶牛进行人工配种后,若不能及时准确地判断是否妊娠,并对未妊娠个体及时处理,就会降低繁殖效率,还会造成产犊间隔延长、影响终生产奶量及产奶效率,而产犊间隔延长增加了非繁殖饲养期,导致饲养成本增加。故妊娠诊断是奶牛繁殖管理的重要环节,只有配种后尽早检出未妊娠牛,尽可能减少非繁殖饲养成本,才能提升养殖效益。直肠触诊、B超检查、孕酮检测等传统妊娠诊断方法取得了较好诊断结果,但需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且需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繁琐检查,效率低下,增加了管理成本。近年来,基于妊娠相关糖蛋白的ELISA检测试剂盒、胶体金试纸条对配种母牛进行妊娠诊断盛行,虽然大幅提升了检测准确度和便捷性,但采血、检测和耳号核对等仍很繁琐,不适合大规模推广使用。而妊娠奶牛活动量和体温变化规律的揭示,也促进奶牛妊娠诊断新技术的出现,通过研发妊娠诊断自动化技术,采集并分析母牛活动量和体温生理指标,从而判断母牛是否妊娠,可实现节本增效,为提高母牛妊娠诊断效率提供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