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编辑部公告
当期目录
2025年 第52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25-03-05
上一期   
目录
封面封底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3):  1-0. 
摘要 ( 29 )   PDF (3928KB) ( 4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录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3):  2-0. 
摘要 ( 23 )   PDF (363KB) ( 1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生物技术
1株鸡源奇异变形杆菌的全基因组测序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茹梦珂, 李穗湘, 吴雪琴, 严钰璋, 王璐, 程海鹏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3):  977-989.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5.03.001
摘要 ( 76 )   PDF (14882KB) ( 5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奇异变形杆菌是常见的人兽共患病原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环境中,其耐药性不断增强对公众卫生安全带来压力,引起广泛关注。试验旨在了解鸡源性奇异变形杆菌NXQI.22的基因组学信息、毒力因子和耐药基因特点,为进一步探索药物对多重耐药奇异变形杆菌的作用机制提供生物信息基础。【方法】采用第三代高通量Nanopore平台,进行分离株NXQI.22的全基因组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获取其基因组基本特征及其耐药性。【结果】奇异变形杆菌分离株NXQI.22基因组包括1条环状染色体,大小为3 862 364 bp,GC含量为38.83%,共预测到3 551个编码基因;预测到6个前噬菌体,2个CRISPR序列,且存在典型的T3SS和T6SS分泌系统;含有15个基因岛,存在磺胺类、消毒剂类抗性基因及多个与沙门菌的分泌系统、效应蛋白相关的毒力因子。注释结果显示,分菌株NXQI.22携带362个毒力基因,参与铁摄取、细胞黏附、蛋白质水解、抗生素耐药性及生物膜的形成等功能。包含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四环素类、β-内酰胺类、季铵盐类消毒剂等多种耐药基因,通过抗生素外排、使抗生素失活、改变或替代抗生素靶点等途径使菌株产生耐药性,多个耐药基因显示为多重耐药表型。奇异变形杆菌NXQI.22中多个毒力因子和耐药基因与可遗传移动元件相关联。【结论】鸡源性奇异变形杆菌NXQI.22基因组中携带大量毒力基因及耐药基因。
基于转录组测序筛选调控黄羽肉鸡肌肉发育的关键基因
武敏, 徐俊杰, 李欣欣, 陈一凡, 王德贺, 郝二英, 陈辉, 石雷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3):  990-1000.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5.03.002
摘要 ( 53 )   PDF (6818KB) ( 1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为提高黄羽肉鸡肌肉生长发育,本试验通过转录组测序筛选快速型与慢速型黄羽肉鸡胸肌发育的关键基因,并进行功能分析。【方法】以15周龄太行鸡(慢速型黄羽肉鸡)和新浦东鸡(快速型黄羽肉鸡)为研究对象,测定活体重、胸肌重和腿肌重,计算胸肌指数和腿肌指数;采集胸肌和腿肌组织制作HE染色切片分析组织形态学差异,以胸肌组织作为试验样本进行转录组测序,筛选影响黄羽肉鸡肌肉发育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DEGs),并随机选取7个DEGs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结果】太行鸡活体重、胸肌重、腿肌重、胸肌指数、腿肌指数均极显著小于新浦东鸡(P<0.01)。太行鸡胸肌肌纤维横截面积和肌纤维直径极显著或显著小于新浦东鸡(P<0.01;P<0.05),肌纤维密度显著高于新浦东鸡(P<0.05),两者腿肌组织形态学无显著差异(P>0.05)。新浦东鸡与太行鸡胸肌中共获得332个DEGs,其中上调基因75个,下调基因257个。GO功能富集分析发现,DEGs主要注释到平滑肌细胞迁移的正向调节、含胶原蛋白的细胞外基质、黏连蛋白结合等条目。KEGG通路富集分析发现,DEGs主要富集于黏着、ECM-受体的相互作用、MAPK信号通路等。综合GO功能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共筛选出THBL1、ENSGALG0000000814、LAMA1、PDGFRB基因与胸肌发育密切相关。随机选取7个DEGs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结果与转录组测序表达趋势一致,说明测序结果可靠。【结论】试验筛选出THBL1、ENSGALG0000000814、LAMA1和PDGFRB作为胸肌发育重要候选基因,为进一步解析黄羽肉鸡肌肉发育奠定了基础。
九疑山兔FGF10基因克隆、生物信息学及组织表达分析
黄念旎, 黄子珂, 李聪聪, 刘晗, 马诗语, 宋果, 蒋亮, 彭为波, 杨联熙, 黄生强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3):  1001-1010.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5.03.003
摘要 ( 46 )   PDF (7476KB) ( 1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讨九疑山兔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0(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10,FGF10)基因的分子结构特征及其在九疑山兔不同日龄、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模式。【方法】试验以九疑山兔背最长肌为材料,对九疑山兔FGF10基因编码区序列(CDS)进行克隆,利用MegAlign软件分析FGF10氨基酸序列相似性,并使用Mega 11.0软件构建系统进化树。利用ProtParam、SOPMA等在线网站对FGF10蛋白的理化性质、二级结构和三级结构等进行预测分析,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FGF10基因在1、35、84、180日龄九疑山兔的心脏、肝脏、脾脏、肺脏、肾脏、背最长肌中的表达量。【结果】九疑山兔FGF10基因CDS区长度为663 bp,共编码220个氨基酸,其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与家兔、欧洲兔、鸡、蟾蜍、绵羊、家牛、马、人、小鼠的相似性分别为100.0%、99.5%、87.3%、73.1%、97.2%、97.2%、99.1%、99.0%、93.8%,系统进化树结果显示九疑山兔与马的亲缘关系较近。九疑山兔FGF10蛋白属于亲水性不稳定蛋白,存在1个跨膜区域和1个信号肽,其结构域包括跨膜区、低复杂度区域和FGF家族同源结构域等结构,并含有2个糖基化位点和40个磷酸化位点。其二级结构以无规则卷曲为主(49.55%),其次为延伸链(25.91%),三级结构与二级结构的预测结果一致。蛋白互作预测发现FGF10蛋白还与KL、FGFR2、FGFR4等蛋白存在互作。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FGF10基因在4个日龄九疑山兔的肺脏中表达量均为最高,肾脏其次,而在肝脏中表达量最低。此外,FGF10基因在九疑山兔背最长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随着时间的延长呈现下降趋势,在84日龄时达到最低点。【结论】九疑山兔FGF10蛋白与家兔和欧洲兔的相似性最高,为不稳定的亲水蛋白,存在跨膜区、信号肽、糖基化位点和磷酸化位点。FGF10基因在九疑山兔不同日龄、不同组织中差异表达。试验结果为深入研究FGF10基因在肌肉发育中的潜在作用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不同生长阶段滩羊背最长肌转录组比较
杜佳文, 任文义, 徐晓锋, 张力莉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3):  1011-1021.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5.03.004
摘要 ( 35 )   PDF (14780KB) ( 1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本研究旨在挖掘影响不同生长阶段滩羊背最长肌脂肪沉积的差异基因。【方法】分别采集3、6、9月龄滩羊的背最长肌,提取RNA后构建文库。采用Illumian软件对数据进行过滤、质控、比对,使用HTSeq统计后以Padj(校正后的P值)<0.05和|log2FoldChange|>1作为标准筛选差异表达基因,并对基因进行GO功能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随机选取5个基因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结果】与3月龄相比,6月龄筛选到129个差异表达基因(上调47个,下调82个);9月龄筛选到521个差异表达基因(上调119个,下调402个);与6月龄相比,9月龄筛选到207个差异表达基因(上调45个,下调162个)。GO功能富集结果显示,与3月龄相比,6月龄差异表达基因富集到花生四烯酸单加氧酶活性、磷酸甘油酸脱氢酶活性等过程;9月龄差异表达基因富集到胞质钙离子的正调控、多细胞生物发育的调控等过程;与6月龄相比,9月龄差异表达基因富集到细胞内钙介导的信号传导、脂质磷酸酶活性等过程。KEGG通路注释结果显示,与3月龄相比,6月龄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富集在胆固醇代谢、氨基糖和核苷酸糖的代谢等信号通路;9月龄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富集在细胞外基质受体相互作用、胰岛素抵抗等信号通路;与6月龄相比,9月龄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富集在c-AMP信号通路、生长激素的合成、分泌和作用等信号通路。FGF10、ADCY7等5个基因的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结果与转录组测序结果一致。【结论】通过对不同月龄滩羊的背最长肌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筛选出FGF10、STAR可作为3、6月龄滩羊背最长肌脂肪沉积调控的候选基因,ADCY7、CNR1作为6、9月龄滩羊背最长肌脂肪沉积调控的候选基因,PPARGC1ASLC2A4作为3、9月龄滩羊背最长肌脂肪沉积调控的候选基因。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探究不同生长阶段滩羊背最长肌脂肪沉积提供理论依据。
miR-144-5p在不同体型双峰驼血浆外泌体中的表达及靶基因验证
斯日古楞, 于雯, 降晓薇, 李子怡, 金君健, 白浩宇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3):  1022-1032.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5.03.005
摘要 ( 42 )   PDF (15649KB) ( 1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讨双峰驼血浆外泌体中miR-144-5p在脂质代谢中的潜在调控机制。【方法】采用超速离心法分离不同肥瘦程度的两组双峰驼血浆外泌体后,运用透射电子显微镜和纳米颗粒跟踪分析技术对分离的外泌体进行形态学观察与鉴定。提取外泌体总RNA后,进行高通量测序,鉴定筛选出在两组双峰驼血浆外泌体中差异表达的miRNA。应用TargetScan和miRWalk在线软件预测差异表达miRNA的靶基因,并利用DAVID和KEGG在线分析系统对靶基因进行GO功能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构建含靶位点的野生型载体和突变型表达质粒载体,通过miR-144-5p与293T细胞共转染进行双荧光素酶相对活性检测,验证miR-144-5p与其候选基因的作用关系,探讨其在脂质代谢调控中的作用机制。【结果】双峰驼血浆外泌体呈杯状或圆形,直径约100 nm,粒径分布范围为30~150 nm;两组双峰驼外泌体间共有40个差异表达miRNAs,miR-144-5p是差异最显著的miRNA (P<0.01);miR-144-5p序列在不同物种间高度保守;预测其靶基因是过氧化物酶体增殖受体γ辅激活因子α(PGC-1α),该基因主要参与胆固醇平衡和脂质磷酸化等过程,富集于甘油酯代谢、胆固醇代谢和动脉粥样硬化等信号通路;miR-144-5p对野生型PGC-1α-3'-UTR载体的荧光素酶相对活性具有极显著抑制作用(P<0.01),而在突变型PGC-1α重组质粒组中,转染后48 h时,miR-144-5p的荧光素酶活性与阴性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表明miR-144-5p通过结合PGC-1α基因种子序列来抑制PGC-1α的表达。【结论】本研究揭示了miR-144-5p在不同体型双峰驼血浆外泌体中的表达差异,并证实其通过调控PGC-1α在脂质代谢中发挥重要作用。
营养与饲料
不同精料补喂量对准噶尔双峰驼粪便发酵参数和菌群结构的影响
李志伟, 谢欣杰, 沈宇淞, 王卉, 许明, 臧长江, 杨开伦, 李凤鸣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3):  1033-1044.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5.03.006
摘要 ( 42 )   PDF (9483KB) ( 1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究不同精料补喂量对准噶尔双峰驼粪便发酵参数和菌群结构的影响,以丰富对骆驼消化道发酵特征及菌群的认识。【方法】选取36峰准噶尔双峰驼母驼,随机分为3组,每组12峰,即放牧+补饲粗饲料组(A组),在放牧+补饲粗饲料基础上每峰骆驼分别添加精料补充料2和4 kg/d组(B、C组)。试验预试期18 d,正试期42 d。试验第42天采用直肠取粪法采集母驼的粪便样品,用于发酵参数、微生物多样性及菌群结构的检测分析。【结果】①随着精料补喂量的增加,A组双峰驼粪便中异丁酸和异戊酸浓度显著高于B、C组(P<0.05),而戊酸浓度和乙丙比显著低于C组(P<0.05)。②A组双峰驼粪便中Chao1和Observed species指数显著高于C组(P<0.05),精料补喂量增加对其他指数均无显著影响(P>0.05)。③在门水平,3组双峰驼粪便中排名前三的分别为厚壁菌门、拟杆菌门和疣微菌门。A组双峰驼粪便中拟杆菌门相对丰度显著低于B、C组(P<0.05),解糖微小寄生菌门相对丰度则显著高于B、C组(P<0.05);A、B组双峰驼粪便中放线菌门相对丰度显著高于C组(P<0.05)。④在科水平,3组双峰驼粪便中排名前三的分别为瘤胃球菌科、毛螺菌科和拟杆菌科。A组双峰驼粪便中拟杆菌科相对丰度显著高于C组(P<0.05),理研菌科相对丰度显著低于B、C组(P<0.05)。⑤在属水平,3组双峰驼粪便中排名前三的分别为阿克曼菌属、颤螺旋菌属和瘤胃球菌属。A组双峰驼粪便中瘤胃球菌属相对丰度显著高于B、C组(P<0.05),而梭菌属相对丰度显著低于B、C组(P<0.05)。⑥补喂精料时,双峰驼粪便中部分菌群的相对丰度与挥发性脂肪浓度呈显著相关(P<0.05),且随着精料添加量的增加而发生变化。⑦3组双峰驼粪便菌群共检测到7条代谢通路。【结论】本试验条件下,不同精料补喂量显著影响准噶尔双峰驼粪便发酵参数和粪便菌群的丰富度,并改变了菌群结构。研究结果丰富了对骆驼粪便菌群结构的认识。
补饲复合植物添加物对宰后羊肉抗氧化能力和凝胶特性的影响
王童熠, 陈静, 姜昕禹, 张义飞, 王海荣, 呼兵, 杨续金, 云雪艳, 高爱武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3):  1045-1056.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5.03.007
摘要 ( 46 )   PDF (4977KB) ( 1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究补饲复合植物添加物对羊肉贮藏过程中抗氧化能力与凝胶特性的影响,为复合植物添加物调控改善肉品质和加工性能提供依据。【方法】选择10只体况良好、体重相近的5月龄蒙古绵羊×小尾寒羊的杂交羔羊,随机分为2组,每组5只羔羊,对照组(CG)羔羊饲喂基础饲粮(精粗比为70∶30),试验组(PG)羔羊除基础饲粮外补饲复合植物添加物,补饲量占精料的1.5%。预试期15 d,正试期60 d。试验结束后将两组羊全部屠宰,采集背最长肌样品,测定营养品质及肉色,同时测定羊肉在―20 ℃下贮藏0、30、90和150 d的氧化稳定性与凝胶特性的变化情况。【结果】①与对照组相比,补饲复合植物添加物可显著提高羊肉中的粗脂肪、粗灰分含量及红度值、黄度值(P<0.05)。②与对照组相比,在贮藏第150天时,试验组羊肉蛋白和脂肪氧化程度显著降低(P<0.05),总抗氧化能力显著升高(P<0.05)。③在贮藏前期,试验组羊肉的凝胶强度(0 d)和保水性(30 d)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在前3个贮藏期试验组羊肉具有比对照组更致密的凝胶微观结构;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90、150 d),试验组羊肉凝胶具有比对照组更高的蛋白溶解度(P<0.05),但两组之间凝胶强度和乳化稳定性均无显著差异(P>0.05),微观结构也都出现了聚集的颗粒状。【结论】补饲复合植物添加物是一种通过宰前饲喂措施增强羊肉抗氧化能力、改善羊肉凝胶特性的有效方法,能够延缓羊肉在长期贮藏时的氧化进程,同时使羊肉表现出更好的凝胶特性。
家畜肌纤维特性的调控因素及其对肉品质的影响研究进展
冯谦洁, 文璟, 许艳丽, 乐祥鹏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3):  1057-1069.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5.03.008
摘要 ( 37 )   PDF (4578KB) ( 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肉品质的改良是目前家畜生产的重要目标,肌纤维作为肌肉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各类型占比组合对肉品质有重要的影响。成熟肌纤维由中胚层祖细胞经历成肌细胞、肌管、初级肌纤维和次级肌纤维几个发育过程形成。家畜体内肌纤维理化性质并不统一,一般依据肌纤维中肌球蛋白重链的类型对肌纤维进行分型,常规的分子分型方法即可进行肌球蛋白重链分型鉴定,这些方法将肌纤维分为Ⅰ型(氧化型)纤维和Ⅱ型(酵解型)纤维及中间类型纤维,其中Ⅰ型和ⅡA型肌纤维对肉品质的影响更为积极,且肌纤维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受多种通路因子和表观遗传现象调控。尽管调控家畜肌纤维的通路因子较为明晰,但由于肌纤维类型性状的复杂性,仍缺乏一致认可的分子遗传标记,目前认为,SSC基因家族可能是后续进行深度挖掘验证的目标基因家族。除分子标记的筛选外,对位点的进一步挖掘和验证也是家畜肌纤维遗传改良工作的重点。
地衣芽孢杆菌对玉米青贮发酵品质的调控研究
王睿, 何金童, 程雨辰, 任文义, 马玉林, 徐晓锋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3):  1070-1079.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5.03.009
摘要 ( 36 )   PDF (1296KB) ( 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青贮菌制剂能够提升青贮品质,提高饲料的利用率和动物的消化率,同时还能有效抑制有害微生物的活动,进而改善青贮的适口性。地衣芽孢杆菌以其独特的生物夺氧作用,在玉米青贮的早期有氧发酵阶段发挥关键作用,对青贮质量进行重要调控,确保整个发酵过程的稳定性和最终产品的品质。试验旨在探究添加不同浓度地衣芽孢杆菌对玉米青贮质量及霉菌毒素的影响,以期为地衣芽孢杆菌在青贮饲料中的应用提供参考。【方法】以全株青贮玉米为原料,采取完全随机区组设计,设置对照组(不添加地衣芽孢杆菌,CK)及试验Ⅰ、Ⅱ、Ⅲ组(分别添加0.8×106、1.6×106、3.2×106 CFU/g DM地衣芽孢杆菌),每组3个重复。青贮60 d后对各组玉米青贮的营养成分、发酵品质、饲喂价值、霉菌毒素及综合青贮品质进行分析。【结果】①与对照组相比,地衣芽孢杆菌对玉米青贮的干物质、粗蛋白质、淀粉、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和粗灰分含量均无显著影响(P>0.05);试验Ⅲ组玉米青贮的粗脂肪含量显著升高(P<0.05),试验Ⅱ、Ⅲ组玉米青贮的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②各处理组玉米青贮的乳酸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试验Ⅲ组玉米青贮的氨态氮(NH3-N)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地衣芽孢杆菌显著影响玉米青贮的pH和乙酸含量(P<0.05),且随着地衣芽孢杆菌添加量的增加,pH呈线性下降,乙酸含量呈线性和二次曲线增加(P<0.05)。③通过模糊隶属函数法综合分析得出,试验Ⅲ组玉米青贮隶属函数平均值最高。④与对照组相比,各试验组玉米青贮的呕吐毒素、伏马毒素和黄曲霉毒素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玉米赤霉烯酮和T2毒素含量均无显著变化(P>0.05),且呕吐毒素和伏马毒素含量随地衣芽孢杆菌添加量的增加呈线性和二次曲线降低(P<0.05)。【结论】本试验条件下,地衣芽孢杆菌可改善玉米青贮品质,尤其是添加3.2×106 CFU/g地衣芽孢杆菌时效果最佳。
饲粮中添加绿原酸对母兔繁殖性能及其仔兔生长性能的影响
陶思名, 梁慧, 颜畅, 龙润泽, 徐睿卿, 李子胥, 吴英杰, 刘宁, 秦应和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3):  1080-1088.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5.03.010
摘要 ( 36 )   PDF (1222KB) ( 1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试验旨在探究饲粮中添加绿原酸(chlorogenic acid,CGA)对母兔繁殖性能及其仔兔生长性能的影响,确定CGA的适宜添加量。【方法】选取460只体重和胎次相近的伊拉母兔,随机分为5组,分别为对照组(基础饲粮)、CGA200组(基础饲粮+200 mg/kg CGA)、CGA400组(基础饲粮+400 mg/kg CGA)、CGA600组(基础饲粮+600 mg/kg CGA)和CGA800组(基础饲粮+800 mg/kg CGA)。试验自母兔配种前6 d至分娩后35 d (仔兔断奶)结束。母兔妊娠15 d采集血液样本,用于检测血清孕酮和雌二醇水平,以及总抗氧化能力(total antioxidant capacity,T-AOC)、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SH-Px)活性、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记录每只母兔分娩后产仔情况,包括产仔率、窝产仔数、窝产活仔数、窝产仔重、窝产活仔重和死胎数,并计算受胎率与活仔率;记录仔兔7、14、21及35 d的窝仔兔数,称量仔兔窝重并计算仔兔平均体重。【结果】与对照组相比,①CGA400组母兔窝产仔数、窝产活仔数、初生总窝重和初生活仔窝重显著提高(P<0.05),CGA800组初生总窝重和初生活仔窝重显著增加(P<0.05)。②CGA400、CGA600和CGA800组的7 d仔兔窝重和仔兔平均体重显著增加(P<0.05),CGA600组的14 d仔兔平均体重显著增加(P<0.05),CGA400、CGA600和CGA800组的21 d仔兔窝重显著增加(P<0.05),所有CGA组35 d断奶仔兔窝重均显著提高(P<0.05)。③CGA200、CGA400和CGA600组母兔妊娠期间平均日采食量均显著提高(P<0.05)。④CGA400组母兔妊娠15 d时血清雌二醇水平,CGA400和CGA600组血清T-AOC均显著提高(P<0.05),所有CGA组SOD和GSH-Px活性均显著提高(P<0.05),且血清MDA水平显著降低(P<0.05)。【结论】饲粮中添加适量CGA能够改善母兔繁殖性能并促进仔兔生长,同时降低妊娠期母兔氧化应激水平,以400 mg/kg添加量效果最佳。
风味氨基酸在猪、鸡生产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韦莹, 段叶辉, 邓近平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3):  1089-1101.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5.03.011
摘要 ( 43 )   PDF (1640KB) ( 2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氨基酸是合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是生物体生长发育和能量代谢的重要物质,同时也是饲料中不可或缺的营养成分。根据氨基酸的呈味特征,可将其分为甜味氨基酸、鲜味氨基酸、酸味氨基酸和苦味氨基酸,统称为风味氨基酸。常见的风味氨基酸主要包括丝氨酸、甘氨酸、谷氨酸、天冬氨酸和丙氨酸等。近年来,风味氨基酸作为饲料添加剂已广泛应用于猪、鸡生产,可以促进动物生长、缓解热应激、增强肠道健康、提高抗氧化水平和改善肉品质等。尽管氨基酸在饲料中具有大量的优势,但添加量过多会对动物造成不良反应,因此要根据动物生长发育的需要和饲料中氨基酸含量的缺口来确定适宜添加量。基于此,作者综述了风味氨基酸在不同生长阶段的猪和不同生产用途的鸡中的应用研究进展,旨在为其今后在猪、鸡生产和饲料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7种必需氨基酸平衡低蛋白质饲粮对31~60日龄清远麻鸡生长、养分消化及肠道组织形态的影响
欧建存, 黄健, 丘婷, 岑明珠, 郑朝军, 王文河, 黄威龙, 张辉华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3):  1102-1112.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5.03.012
摘要 ( 37 )   PDF (1130KB) ( 1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研究7种必需氨基酸(赖氨酸、蛋氨酸、苏氨酸、异亮氨酸、精氨酸、色氨酸和缬氨酸)平衡低蛋白质饲粮对31~60日龄清远麻鸡生长及消化功能的影响,探讨低蛋白质饲粮在清远麻鸡上的应用。【方法】选取31日龄健康清远麻鸡960只(母),随机分为4个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40只鸡。对照组鸡饲喂基础饲粮(CON,粗蛋白质水平为17.5%),试验组鸡分别饲喂粗蛋白质水平降低至16.5%(A组)、15.5%(B组)和14.5%(C组)的饲粮(赖氨酸、蛋氨酸、苏氨酸、异亮氨酸、精氨酸、色氨酸和缬氨酸水平同对照组),试验期为30 d。60日龄时称重、采血、屠宰取样,测定清远麻鸡生长性能、屠宰性能、血清生化指标、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及肠道组织形态。【结果】与对照组相比,①试验组鸡生长性能、屠宰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及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②B组鸡脾脏指数显著提高(P<0.05)。③对于十二指肠,3个试验组鸡隐窝深度均显著升高(P<0.05),A和B组鸡绒隐比均显著降低(P<0.05);对于空肠,C组鸡绒毛高度显著升高(P<0.05),B组鸡隐窝深度显著升高(P<0.05),绒隐比显著降低(P<0.05);对于回肠,A组鸡绒毛高度、隐窝深度均显著升高(P<0.05)。【结论】在平衡7种必需氨基酸的条件下,饲粮中粗蛋白质水平降低至16.5%、15.5%、14.5%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清远麻鸡肠道组织形态的发育,但对生长性能、血清生化等指标无明显负面影响。综合考虑,清远麻鸡氨基酸平衡饲粮粗蛋白质水平以15.5%为宜。
不同添加剂对白酒糟发酵全混合饲粮发酵品质及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胡湘云, 宣泽义, 罗蒙和, 潘锐, 曹艳红, 卜泽明, 吴军华, 陈少梅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3):  1113-1122.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5.03.013
摘要 ( 36 )   PDF (6980KB) ( 1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究不同添加剂对白酒糟发酵全混合饲粮营养价值、发酵品质和微生物群落的影响。【方法】选取添加了15%白酒糟的全混合饲粮进行发酵处理,试验设置5个处理组,分别添加0.5‰复合益生菌(LB组)、0.5‰复合益生菌+0.4‰复合酶(LB-CE组)、0.5‰复合益生菌+0.3%丙酸钙(LB-CAP组)、0.5‰复合益生菌+0.1%山梨酸钾(LB-PS组)、0.5‰复合益生菌+0.5%双乙酸钠(LB-SDA组),密封90 d后测定其营养成分、发酵品质及微生物群落结构。【结果】白酒糟发酵全混合饲粮营养成分测定结果显示,LB组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LB-CE组粗蛋白质含量略高于其他组(P>0.05);LB-CE组中性洗涤纤维含量显著低于LB、LB-CAP和LB-PS组(P<0.05);LB-CE组酸性洗涤纤维含量显著低于LB-CAP组(P<0.05);LB-CAP和LB-SDA组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显著高于其他3组(P<0.05)。白酒糟发酵全混合饲粮发酵品质测定结果显示,LB-CE组乳酸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LB-CAP组乙酸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LB-PS组pH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各组丙酸和氨态氮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且各组均未检测到丁酸。在微生物多样性方面,LB-CE组厚壁菌门(Firmicutes)、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丰度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其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otes)、双歧杆菌属(Aeriscardovia)、克雷伯氏菌属(Klebsiella)和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丰度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相关性分析发现,优势菌门厚壁菌门及其主要菌属乳杆菌属的丰度与粗蛋白质含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P<0.05;P<0.01),与中性洗涤纤维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氨态氮含量呈极显著或显著负相关(P<0.01;P<0.05)。【结论】本试验条件下,联合添加0.5‰复合益生菌和0.4‰复合酶对白酒糟发酵全混合饲粮的营养价值、发酵品质和微生物群落结构的改善效果最好。
α-倒捻子素对肉鸡生长性能、免疫功能、抗氧化能力和解毒功能的影响
范秋丽, 陶正国, 李辉, 苟钟勇, 王一冰, 林厦菁, 叶金玲, 蒋守群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3):  1123-1130.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5.03.014
摘要 ( 36 )   PDF (1187KB) ( 1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研究基础饲粮中添加不同水平的α-倒捻子素对黄羽肉鸡生长性能、免疫功能、抗氧化能力和解毒功能的影响,为其在肉鸡上的应用提供依据。【方法】900只1日龄麻黄肉母雏根据体重一致原则分为6个处理组,每个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25只鸡。6个处理分别在基础饲粮中添加0、15、30、60、120和240 mg/kg α-倒捻子素。试验期54 d。每重复于试验结束当天挑选接近平均重的1只鸡采血、屠宰,分离血浆测定细胞因子含量和抗氧化指标,采集肝脏测定抗氧化和解毒功能相关指标。【结果】①肉鸡体重和平均日增重随α-倒捻子素添加水平的升高呈线性和二次曲线升高(P<0.05)。不同处理组之间肉鸡平均日采食量、料重比和死淘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②饲粮添加不同水平的α-倒捻子素显著影响肉鸡血浆白细胞介素-1β(IL-1β)、IL-6、IL-10和丙二醛(MDA)含量(P<0.05),且随α-倒捻子素添加水平的升高,IL-1β、IL-6和MDA含量均呈线性和二次曲线降低(P<0.05),IL-10含量呈线性和二次曲线升高(P<0.05)。③饲粮添加不同水平的α-倒捻子素显著影响肉鸡肝脏MDA含量以及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GSH-ST)活力(P<0.05),且随α-倒捻子素添加水平的升高,MDA含量呈线性和二次曲线降低(P<0.05),T-SOD活力呈线性和二次曲线升高(P<0.05),GSH-ST活力呈线性升高(P<0.05)。【结论】饲粮添加α-倒捻子素可改善1~54日龄黄羽肉鸡生长性能,提高免疫功能、抗氧化能力和解毒功能。以体重和平均日增重为主要评价指标、依据二次曲线模型估测,饲粮中α-倒捻子素的适宜添加水平分别为188和156 mg/kg。
安静型与活泼型工作犬肠道菌群组成的差异性分析
刘成武, 宋明强, 周士兵, 赵健黎, 王文星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3):  1131-1140.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5.03.015
摘要 ( 36 )   PDF (9942KB) ( 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通过比较安静型与活泼型工作犬肠道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差异,明确神经类型与肠道微生物的关联,为工作犬的早期筛选和行为训练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试验采用配对设计,以神经类型为唯一变量将14只马里努阿犬(12月龄,体重为25.62 kg±2.23 kg,公犬8只,母犬6只)分为安静型与活泼型两组,每组7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犬。试验共30 d,其中前7 d为适应期,后23 d为正式试验期。最后1 d收集新鲜粪便用于高通量测序,分析两种神经类型犬粪便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差异及其与神经类型之间的联系。【结果】①Alpha多样性分析显示,安静型犬粪便菌群的Chao1指数显著低于活泼型犬(P<0.05),但Shannon指数无统计学差异(P>0.05)。Beta多样性分析显示,两组犬粪便菌群的整体结构存在显著差异(R2=0.59,P<0.01);②门水平上,所有犬粪便菌群中共鉴定出5个相对丰度>1%的菌门,安静型犬粪便菌群中的梭杆菌门(Fusobacteria)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的相对丰度极显著高于活泼型犬(P<0.01),而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的相对丰度显著低于活泼型犬(P<0.05);属水平上,所有犬粪便菌群中共鉴定出8个相对丰度>5%的菌属,安静型犬粪便中的梭杆菌属(Fusobacterium)、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和未分类紫单胞菌属(unclassified-Porphyromonadaceae)的相对丰度显著高于活泼型犬(P<0.05),而粪便菌群中的异杆菌属(Allobaculum)、经黏液真杆菌属(Blautia)、梭菌属-ⅪⅤa (Clostridium-ⅪⅤa)、梭菌属-Ⅺ(Clostridium-Ⅺ)和普雷沃菌属(Prevotella)的相对丰度显著低于活泼型犬(P<0.05)。③通过LEfSe分析发现,特定菌群如Fusobacteria及其分支和Proteobacteria在安静型犬粪便中显著富集(P<0.05),而Firmicutes及其分支在活泼型犬粪便中显著富集(P<0.05)。【结论】肠道微生物群落结构可能与犬神经类型存在紧密联系,并可能通过肠道-微生物群-大脑轴影响宿主的行为和情绪。本研究为分析工作犬神经类型与肠道微生物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新见解,可为工作犬的早期筛选和行为训练提供科学依据。
竹醋在猪、鸡生产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计峰, 叶满红, 汤锋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3):  1141-1149.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5.03.016
摘要 ( 39 )   PDF (5162KB) ( 1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竹醋是竹材热解的副产物,含有多种有机化合物,具有明显的抑菌效果。由于竹醋中含有多种抗菌成分,有害微生物同时对这些物质产生抗性机制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故竹醋作为抗生素的替代品应用在畜禽养殖领域的潜力较大。但国内外关于竹醋类产品在动物生产中应用的研究报道较少,已有的报道大多以猪和鸡为研究对象。笔者总结了竹醋在猪、鸡养殖上的应用效果及其作用机制,其可通过调控肠道微生物区系减少仔猪腹泻,且表现出类似于酸化剂的选择性抗菌特性,如减少肠道大肠杆菌数量、增加乳酸菌数量。竹醋还具有改善鸡肠道形态和提高蛋壳质量等作用。虽然竹醋与抗生素在促生长方面的效果相似,但竹醋在改善肉品质和提高其营养价值方面的效果优于抗生素。竹醋对动物健康的积极影响归因于其含有的有机酸、酚类、醛类、酮类、醇类等成分的综合作用,所以目前仍有许多问题需进一步研究,如竹醋中关键活性物质的鉴别、建立竹醋的营养成分数据库等。未来竹醋在畜牧生产中的应用研究应侧重于以下几方面:一是开展安全性评估,确保竹醋作为饲料添加剂的安全性;二是开展加工工艺研究,提高竹醋产品的活性成分含量;三是加强应用技术研究与应用效果评估,扩大产品在畜牧业中的应用范围。
槲皮素对蒙古羊卵泡发育、卵泡液微环境及卵巢类固醇生成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王泳, 那日苏, 梁建勇, 刘洋, 李九月, 高源, 田丰, 薛树媛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3):  1150-1158.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5.03.017
摘要 ( 44 )   PDF (1915KB) ( 1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索槲皮素对母羊卵泡发育、免疫及抗氧化功能、卵泡液生殖激素分泌和卵巢类固醇生成相关基因的影响。【方法】本试验选取体重相近、经产蒙古羊母羊30只,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和槲皮素组,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槲皮素组每只羊在基础饲粮中添加槲皮素7 g/d,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5只羊单独一栏饲养。试验采用同期发情处理,在第2个情期第13天采集血液用于抗氧化指标和生殖激素指标检测,采集母羊卵巢组织用于类固醇激素生成相关基因表达的检测。【结果】①相比于对照组,槲皮素组母羊的大卵泡和中卵泡数显著增加(P<0.05),血清中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免疫球蛋白G和免疫球蛋白A的水平极显著或显著降低(P<0.01;P<0.05),同时血清中总抗氧化能力、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活力极显著或显著升高(P<0.01;P<0.05)。②相比于对照组,槲皮素组母羊大卵泡内雌二醇、孕酮、促卵泡生成素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水平极显著或显著升高(P<0.01;P<0.05),中等卵泡内雌二醇和促卵泡生成素水平极显著升高(P<0.01);各级卵泡内促黄体生成素浓度均显著或极显著降低(P<0.05;P<0.01)。③相比于对照组,饲粮添加槲皮素极显著上调了母羊卵巢类固醇激素合成急性调节蛋白(steroidogenic acute regulatory protein,STAR)和细胞色素P450家族19A成员1(cytochrome P450 family 19 subfamily A member 1,CYP19A1)的mRNA表达(P<0.01)。【结论】饲粮添加7 g/d槲皮素可有效提高母羊抗炎症和抗氧化功能,并通过调控卵泡液生殖激素分泌和卵巢类固醇生成相关基因表达,进而影响母羊卵泡发育。
苜蓿草颗粒和鲜草部分替代全价饲料对临武鸭饲喂效果的比较研究
黄璇, 马玉勇, 刘洋, 李闯, 蒋桂韬, 张旭, 邓萍, 万伟粲, 何旭, 戴求仲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3):  1159-1165.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5.03.018
摘要 ( 32 )   PDF (1210KB) ( 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本试验旨在比较鲜草、苜蓿草颗粒部分替代全价饲料对临武鸭生长和屠宰性能、脏器系数及肉品质的影响,为苜蓿草颗粒在鸭饲料中科学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试验选取体重相近的39日龄临武鸭600羽,公母各半,随机分为Ⅰ、Ⅱ和Ⅲ组,每组10个重复,每个重复20只。Ⅰ、Ⅱ和Ⅲ组鸭分别饲喂全价饲料、80%全价饲料+20%苜蓿草颗粒、全价饲料+新鲜饲草,试验周期为30 d。70日龄时从每个重复中挑选接近平均体重的试验鸭,公母各1只,进行屠宰性能测定,采集心脏、肝脏、肌胃、腺胃、脾脏,计算脏器系数,并采集左侧胸肌检测肉品质指标。【结果】①3个组间鸭终末体重和平均日增重均无显著差异(P>0.05),Ⅱ组鸭平均日耗料量和料重比均显著低于其他两组(P<0.05)。②3个组间鸭屠宰率、全净膛率、腹脂率、皮脂率、腿肌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Ⅱ组鸭胸肌率最高,且显著高于Ⅰ组(P<0.05)。③除肌胃指数外,其他脏器系数在各组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Ⅱ组鸭肌胃指数显著高于Ⅰ和Ⅲ组(P<0.05)。④Ⅱ组鸭胸肌黄度值(b*)显著高于Ⅰ和Ⅲ组(P<0.05);Ⅰ组鸭胸肌蒸煮后剪切力显著高于Ⅱ组(P<0.05),但与Ⅲ组无显著差异(P>0.05),试验Ⅱ和Ⅲ组鸭胸肌蒸煮损失率显著低于Ⅰ组(P<0.05);Ⅰ组鸭胸肌pH45 min显著低于Ⅱ和Ⅲ组(P<0.05)。【结论】苜蓿草颗粒或鲜草部分替代全价饲料对39~70日龄临武鸭生长和屠宰性能无负面影响,而使用苜蓿草颗粒替代20%全价饲料不仅有效降低了饲料成本而且提升了肉品质。
遗传繁育
基于D-loop区多态性分析新疆地区7个哈萨克牛群体遗传结构和母系起源
王盼盼, 沙拉玛提·波代, 巴合提·博代, 李振伟, 吾热力哈孜·哈孜汗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3):  1166-1179.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5.03.019
摘要 ( 36 )   PDF (15305KB) ( 1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利用线粒体DNA (mtNDA) D-loop区序列多态性作为标记,探究新疆7个哈萨克牛群体间遗传结构和母系起源,为新疆黄牛品种合理利用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资料。【方法】采集哈萨克牛血液提取DNA,测定179头哈萨克牛个体mtDNA D-loop序列,利用SnapGene软件对所获序列与参考序列进行比对、校正,确定mtDNA D-loop区序列的长度和位置,并统计碱基含量;利用DnaSP 5.10软件统计哈萨克牛种群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并计算单倍型数(H)、核苷酸多样性(Pi)、单倍型多样度(Hd)等参数;利用Arlequin 3.0软件分析哈萨克牛种群的遗传结构;采用Mega 11.0软件计算mtDNA D-loop区哈萨克牛种群的遗传距离,并构建Neighbor-Joining (NJ)系统进化树。【结果】哈萨克牛群体mtDNA D-loop区全序列长909~911 bp,其A、G、T、C 4种碱基平均含量分别为32.8%、13.8%、28.8%和24.6%,AT含量高于GC含量,179个个体共检测到131个SNPs,其中变异位点占所测核苷酸全长的14.40%,定义了89种单倍型,HdPi分别为0.974和0.01288,表明哈萨克牛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十分丰富。分子变异分析结果表明,97.13%的变异属于群体内,2.87%则来自群体间变异,遗传距离为0.0109~0.0186,群体间遗传分化指数(Fst)为―0.0053~0.0782,且均无显著分化(P>0.05)。系统发生树显示,新疆地区7个哈萨克牛群体有普通牛和瘤牛两大母系起源。【结论】新疆地区哈萨克牛源于两个母系,遗传多样性丰富。尽管群体间存在遗传分化,但并未形成明显的地理隔离,且遗传结构差异正在缩小。本研究结果为保护和利用哈萨克牛遗传资源提供了理论依据。
GPx5在正常及隐睾症双峰驼睾丸及附睾中的作用分析
路亚男, 袁莉刚, 曾建林, 齐玉梅, 马龙, 吕金瀚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3):  1180-1190.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5.03.020
摘要 ( 36 )   PDF (32673KB) ( 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分析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5(glutathione peroxidase-5,GPx5)在正常及隐睾症双峰驼睾丸及附睾中的分布与表达,探索其在双峰驼隐睾时精子的抗氧化对生殖的调控作用。【方法】选取成年(5岁)双峰驼正常睾丸附睾10对及隐睾睾丸附睾6对,利用HE染色、胶原染色、网状染色观察其组织学结构特征,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Western blotting、免疫荧光染色结合Image Pro Plus 13.0图像分析研究GPx5的表达及分布。【结果】与正常组相比,隐睾组双峰驼生精小管发育不良且管腔直径极显著缩小(P<0.01),间质细胞减少,附睾管腔缩小且上皮形成空泡,睾丸及附睾间质网状纤维和胶原纤维较丰富。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GPx5在正常组双峰驼睾丸中未见明显表达,在隐睾组支持细胞中可见明显表达。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与正常组相比,GPx5在隐睾组双峰驼睾丸和附睾体中表达量极显著升高(P<0.01),在附睾头中表达量极显著降低(P<0.01),在附睾尾中表达量无显著差异(P>0.05)。免疫荧光定位显示,与正常组相比,GPx5在隐睾组双峰驼睾丸和附睾尾中表达量极显著升高(P<0.01),在附睾头中表达量极显著降低(P<0.01),在附睾体中表达量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双峰驼隐睾的睾丸及附睾趋向纤维化;GPx5蛋白表达量在双峰驼隐睾睾丸中显著增加,且在支持细胞中表达增强,生精小管中的氧化应激影响了精子的正常生成;在附睾头的主细胞表达微弱,提示附睾微环境的抗氧化异常,精子损伤明显。
热应激对海南黑山羊精液抗氧化能力及精浆代谢组学特征的影响
安兆翔, 荀文娟, 周汉林, 施力光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3):  1191-1201.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5.03.021
摘要 ( 30 )   PDF (8537KB) ( 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研究海南黑山羊精液在热应激状态下抗氧化能力的改变,并筛选精浆中可能存在的生物标志物。【方法】采集海南黑山羊精液,模拟体外热应激处理,将精液样品随机分为对照组(Con)和热应激组(HS),测定精液抗氧化指标;利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对精浆进行非靶向代谢组分析,筛选差异代谢物,并进行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热应激组海南黑山羊精液中总抗氧化能力(T-AOC)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显著或极显著降低(P<0.05;P<0.01),活性氧(ROS)和丙二醛(MDA)含量均显著或极显著升高(P<0.05;P<0.01);线粒体膜电位(MMP)和三磷酸腺苷(ATP)浓度均显著降低(P<0.05)。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结果显示,热应激组海南黑山羊精浆代谢发生明显变化;聚类分析结果显示,组间差异显著且具有明显聚类。共筛选到64种差异代谢物,其中精浆中2-脱氧核糖5-磷酸、丙二酸、D-精氨酸、甲基多巴酸和烟酰胺单核苷酸可能通过嘧啶代谢、β-丙氨酸代谢、D-氨基酸代谢、烟酸和烟酰胺等代谢途径响应热应激。【结论】热应激显著降低了海南黑山羊精液品质及抗氧化能力,精浆中丙二酸、D-精氨酸、甲基多巴酸和烟酰胺单核苷酸可作为海南黑山羊精液热应激的潜在生物标志物。
新疆褐牛与中国西门塔尔牛乳尿素氮的遗传参数估计
马凯伦, 李雪, 张晓雪, 张涛, 张梦华, 王丹, 胥磊, 黄锡霞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3):  1202-1210.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5.03.022
摘要 ( 32 )   PDF (3513KB) ( 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全面评估新疆褐牛与中国西门塔尔牛的健康与营养状态,进而优化饲养管理策略,以期达到提升其整体生产性能的目的。【方法】收集新疆地区4个牛场2016―2023年间702头新疆褐牛(1 085条)和4 079头中国西门塔尔牛(6 352条)奶牛生产性能测定(DHI)数据,利用SAS 9.2软件分析测定场、产犊年份、产犊季节和胎次对乳尿素氮的影响,通过DMU软件构建单性状重复力模型,估计新疆褐牛与中国西门塔尔牛乳尿素氮的遗传参数。【结果】测定场、产犊年份对新疆褐牛和中国西门塔尔牛乳尿素氮均有极显著影响(P<0.01);产犊季节对中国西门塔尔牛乳尿素氮有极显著影响(P<0.01);胎次对新疆褐牛和中国西门塔尔乳尿素氮有显著或极显著影响(P<0.05;P<0.01)。新疆褐牛与中国西门塔尔牛乳尿素氮的遗传力估计值分别为0.10±0.05和0.15±0.03,均属于低遗传力性状;乳尿素氮平均估计育种值均随产犊年份增加整体呈上升趋势。【结论】两个品种牛的乳尿素氮均为低遗传力性状,近几年中国西门塔尔牛乳尿素氮的遗传趋势上升,而新疆褐牛呈下降趋势,因此,应注重不同因素对乳尿素氮的影响,合理调整饲养管理方式,加强对其选择的重视程度。本研究结果为提高两个品种牛的生产性能提供了理论依据。
荷斯坦牛及其与安格斯牛杂交后代屠宰性能和肉品质的比较
杨松, 李慧, 孙芳, 魏梓恒, 卜也, 隋欣芯, 罗丽, 刘春东, 武文斌, 包小平, 许珊珊, 侯进焘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3):  1211-1221.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5.03.023
摘要 ( 41 )   PDF (1470KB) ( 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本研究旨在比较荷斯坦牛及其与安格斯牛杂交后代(安荷F1代)在直线育肥后的屠宰性能和牛肉品质。【方法】选取荷斯坦阉牛和安荷F1代阉牛各6头,两组试验牛均在2020年6月出生,出生后立即用橡皮筋结扎去势,2月龄时进行断奶,4月龄时开始进行直线育肥,两组试验牛饲粮配方及饲养条件均一致,18月龄进行屠宰。【结果】与荷斯坦阉牛相比,安荷F1代阉牛的宰前活重、胴体重、背膘厚以及眼肌面积均显著或极显著提高(P<0.05;P<0.01),排酸失重率极显著降低(P<0.01);屠宰率有增加的趋势(P=0.069)。两组试验牛的高档肉块出品率差异明显,其中,荷斯坦阉牛上脑和眼肉的重量占比显著低于安荷F1代阉牛(P<0.05),使得高档肉块的重量占比也呈现明显的下降(P<0.01);在优质肉块中,荷斯坦阉牛的肩肉重量显著高于安荷F1代阉牛(P<0.05)。肉品质方面,荷斯坦阉牛的剪切力比安荷F1代阉牛低(P<0.05);安荷F1代阉牛辣椒肉和外脊部位肉的肌内脂肪含量比荷斯坦阉牛低(P<0.05);杂交后,牛肉中氨基酸及脂肪酸的含量和组成均发生了改变,各部位的变化程度不相一致,安荷F1代阉牛的大黄瓜条肉的氨基酸含量高,但鲜味氨基酸低,脂肪酸的改变主要集中在饱和脂肪酸C15∶0和C16∶0上,安荷F1代阉牛显著高于荷斯坦阉牛(P<0.05)。【结论】相同饲养条件下直线育肥至18月龄,安荷F1代阉牛的屠宰性能优于荷斯坦阉牛,但肌内脂肪沉积能力低于荷斯坦阉牛。
Zfy基因在精子尾部发育过程中的作用机制研究
李超程, 刘亚星, 李健, 李云蕾, 贾斌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3):  1222-1230.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5.03.024
摘要 ( 35 )   PDF (2579KB) ( 1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研究Y染色体锌指基因(Zfy)在成年雄性小鼠精子尾部发育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方法】选取20只8周龄昆明品系雄性小鼠,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每组随机分配10只小鼠。试验组采用睾丸网注射法注射Zfy基因干扰载体与LipofectamineTM LTX&PLUSTM转染试剂混合液,建立小鼠睾丸Zfy基因干扰模型,对照组注射空载体与LipofectamineTM LTX&PLUSTM转染试剂混合液;注射72 h后采集试验组与对照组小鼠睾丸组织,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Zfy基因干扰载体对小鼠睾丸Zfy基因干扰效果,同时检测试验组与对照组小鼠精子尾部发育相关基因SUN结构域基因5(SUN5)、精子特异性钙离子通道基因1(CATSPER1)、外层致密纤维基因1(Odf1)的表达量变化,并利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上述基因在蛋白质水平表达量;利用免疫共沉淀检测小鼠睾丸中Zfy蛋白与SUN5、CATSPER1、Odf1蛋白关联性;采集试验组与对照组小鼠附睾精子,利用伊红精子染色计数对比8项头部、尾部畸形率变化,并通过计算机辅助精子分析(CASA)系统检测精子运动参数变化。【结果】注射72 h后,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Zfy基因mRNA及蛋白相对表达量均极显著降低(P<0.01);试验组小鼠睾丸中SUN5、CATSPER1、Odf1基因mRNA及蛋白相对表达量均极显著降低(P<0.01);Zfy蛋白与SUN5、CATSPER1蛋白可形成免疫沉淀复合物;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小鼠精子无钩头部畸形率、胖头畸形率、不定形畸形率、尾部折叠畸形率、尾部卷曲畸形率和断尾畸形率均极显著或显著升高(P<0.01;P<0.05);CASA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小鼠精液参数(精子密度、活力、前向运动精子)和精子运动参数(曲线速率、直线速率、平均轨道速度、侧摆幅度、直线性、摆动性、向前性、交打频率)均显著或极显著降低(P<0.05;P<0.01)。【结论】小鼠睾丸Zfy基因干扰模型中SUN5、CATSPER1、Odf1基因及其蛋白表达量降低,影响精子头尾连接、尾部运动供能及尾部鞭毛外层结构形成,造成精子尾部畸形及运动能力下降。
预防兽医
猪轮状病毒VP6蛋白截短表达及间接ELISA抗体检测方法的建立
潘向英, 曾智勇, 梁海英, 汤德元, 王彬, 叶泥, 田红利, 边孟婷, 柳佳佳, 黄书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3):  1231-1240.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5.03.025
摘要 ( 39 )   PDF (3813KB) ( 1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通过构建猪轮状病毒(Porcine rotavirus,PoRV) VP6截短蛋白(第177—382位氨基酸)的原核表达系统,建立检测PoRV抗体的间接ELISA方法,为PoRV血清学监测提供检测手段。【方法】设计1对针对截短VP6基因的特异性引物,以pMD19-T-VP6重组质粒为模板扩增VP6截短基因。利用pET-32a (+)原核表达载体构建pET32a-PoRV-VP6重组质粒。以大肠杆菌Rosetta (DE3)感受态细胞为宿主菌,对重组质粒进行诱导表达,并优化表达条件。利用His标签镍柱对pET32a-PoRV-VP6重组蛋白进行纯化,以此作为包被抗原,通过单一变量法优化抗原包被浓度、血清稀释度、二抗稀释度及一抗、二抗孵育时间等工作条件。确定间接ELISA方法的阴阳性临界值,检验其特异性、敏感性、重复性及符合性,并对2021—2024年采自贵州地区不同猪场的384份临床猪血清进行检测。【结果】试验成功构建pET32a-PoRV-VP6重组表达载体,实现VP6蛋白的原核截短表达,蛋白分子质量大小约40 ku,具有良好的反应原性。对间接ELISA方法条件进行优化,确定VP6包被抗原最佳浓度为2 μg/mL、阳性血清稀释度为1∶100、血清样品和二抗孵育时间均为60 min、TMB反应时间为10 min、阴阳性临界值(D450 nm)为0.410。建立的间接ELISA方法与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猪冠状病毒(PDCoV)、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GEV)等病毒标准阳性血清不发生反应,特异性强;批内和批间重复试验变异系数均<10%,重复性好;与PoRV A型ELISA抗体检测试剂盒的总体符合率为96.80%。间接ELISA方法检测临床384份猪血清样品结果显示,样品总阳性率为28.91%。【结论】本研究成功实现了PoRV VP6蛋白的截短表达,并建立了PoRV间接ELISA抗体检测方法,适用于临床PoRV抗体检测和疫苗免疫效果评价。
青海海北地区牦牛病毒性腹泻病毒流行病学调查及5'-UTR遗传进化分析
林伟山, 马豆豆, 雷萌桐, 魏斌, 李国才, 王光华, 王戈平, 简莹娜, 李秀萍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3):  1241-1249.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5.03.026
摘要 ( 34 )   PDF (2451KB) ( 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了解青海省海北地区牦牛群中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ovine viral diarrhea virus,BVDV)的流行情况及遗传学分子特征。【方法】对采集自青海海北地区的148份腹泻牦牛粪便样品提取病毒RNA并反转录合成cDNA,以其为模板扩增BVDV 5'-UTR保守区域,建立特异性检测牦牛BVDV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并以该方法对青海海北地区牦牛养殖场BVDV感染情况进行检测。选取4份BVDV阳性样品,对BVDV 5'-UTR区域序列进行PCR扩增和测序,与NCBI中不同亚型BVDV以及同属病毒毒株进行相似性比对,并基于BVDV 5'-UTR区域进行遗传进化分析。【结果】本研究基于BVDV 5'-UTR成功建立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标准曲线相关系数(R2)为0.997,标准品浓度为2.69×102~2.69×109拷贝/μL时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最小检出限为2.69×102拷贝/μL。重复性试验结果显示,变异系数均<1.7%,具有良好的重复性和稳定性。采用建立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对青海省海北地区门源县、祁连县、海晏县和湟源县的腹泻牦牛粪便样品进行检测,结果显示,BVDV阳性率分别为45.00%、36.00%、30.77%和29.00%。BVDV 5'-UTR序列比对结果显示,分离获得的4株牦牛源BVDV与伊朗、美国的BVDV-1a亚型毒株聚集在同一个独立分支,核苷酸序列相似性为76.6%~99.7%。【结论】本研究明确了BVDV-1a型是导致青海省海北地区牦牛腹泻的重要病原之一,为该地区牦牛养殖场及时、有效地采取防控措施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丰富了当地BVDV的分子流行病学调查数据,为该地区牛病毒性腹泻病的防控及疫苗研发提供了理论基础。
口蹄疫病毒在宿主细胞增殖及免疫逃逸机制研究进展
李海洋, 高永宇, 李翰文, 冯宏盛, 鲜钰涵, 杨思宇, 桑辰君, 曹玉蝶, 唐越, 李子彬, 高凤山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3):  1250-1262.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5.03.027
摘要 ( 42 )   PDF (7902KB) ( 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口蹄疫(foot-and-mouth disease,FMD)是由口蹄疫病毒(Foot-and-mouth disease virus,FMDV)引起的一类偶蹄类动物感染的高度接触性传染病。该病传播途径多,速度快,给全球畜牧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因而被世界动物卫生组织(World Organization for Animal Health,WOAH)列为A类动物传染病之首。笔者综述了FMDV基因组结构、增殖及免疫逃逸机制等最新研究进展,揭示了FMDV通过整联蛋白受体和硫酸乙酰肝素受体以及目前尚未发现的第3种“受体”侵入细胞并在宿主中进行复制表达的机制,阐明了FMDV在与宿主的长期共同作用过程中进化出逃避宿主天然免疫的机制,并发现多个结构蛋白和非结构蛋白参与了对天然免疫信号通路活化的抑制。通过对FMDV细胞增殖及免疫逃逸机制的研究,阐明FMDV的致病机制,可为今后提高口蹄疫的防控提供思路。
柔嫩艾美耳球虫感染对黄羽肉鸡生产性能、免疫器官和肠道形态的影响
董理月, 范作堃, 唐美慧, 汤建强, 于海亮, 张涛, 张跟喜, 谢恺舟, 赵振华, 戴国俊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3):  1263-1271.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5.03.028
摘要 ( 30 )   PDF (6752KB) ( 1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究柔嫩艾美耳球虫(Eimeria tenella)感染对黄羽肉鸡生产性能、免疫器官及盲肠肠道形态结构的影响。【方法】7个半同胞家系黄羽肉鸡在感染柔嫩艾美耳球虫后,根据球虫敏感性指标筛选出抗性和易感家系,组成抗性组和易感组,分别在感染期和恢复期比较分析不同抗性组间的生产性能、免疫器官和肠道形态结构的差异。【结果】无论是感染期还是恢复期,抗性与易感鸡平均体重和平均日增重均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料重比均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在感染的不同时期,抗性组、易感组和对照组鸡胸腺、脾脏等7种免疫器官指数均差异不显著(P>0.05),但恢复期免疫器官指数高于感染期。此外,感染期抗性组与易感组鸡均出现盲肠黏膜坏死,肌层不完整、断裂等病理变化,易感组鸡盲肠上皮可见球虫配子;而恢复期抗性组鸡盲肠组织结构逐渐恢复至正常,易感组鸡盲肠组织各层结构仍呈现明显变性或坏死。【结论】无论处于感染期还是恢复期,感染柔嫩艾美耳球虫后抗性或易感鸡的生产性能均降低且肠道形态发生改变,但处于恢复期时,抗性鸡能逐渐恢复至健康状态,而易感鸡盲肠则出现不可逆的损伤。本研究结果为深入探究柔嫩艾美耳球虫感染恢复后对鸡的生产性能和肠道的影响提供了参考。
新疆部分规模化牛场犊牛腹泻病毒性病原检测与流行特点分析
丁鼎, 丁晓军, 穆萨·热合曼, 甄杰, 萨拉麦提·斯拉吉丁, 李娜, 孙亚伟, 陈如龙, 姚刚, 马雪连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3):  1272-1280.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5.03.029
摘要 ( 32 )   PDF (1402KB) ( 1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了解新疆养牛业主产区规模化牧场犊牛腹泻主要病毒性病原感染现状及动态变化,为制定精准防控措施提供流行病学调查依据。【方法】本试验采用PCR技术对新疆博乐、伊犁、喀什、昌吉4个地区11个规模化牧场367份腹泻样本进行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ovine viral diarrhea virus,BVDV)、牛诺如病毒(Bovine Norovirus,BNoV)、牛轮状病毒(Bovine rotavirus,BRV)、牛纽布病毒(Bovine nebovirus,BNeV)和牛冠状病毒(Bovine coronavirus,BCV)5种病毒性病原检测,分析不同季节、地区和不同用途犊牛的5种病原感染差异性。【结果】犊牛腹泻病毒性病原以BVDV检出率最高(26.7%);存在11种混合感染情况,其中二重感染5种,以BVDV+BNoV混合感染为主(11.4%);三重感染5种,以BVDV+BRV+BNoV混合感染为主(3.5%);四重感染仅为BVDV+BRV+BNoV+BNeV混合感染(0.2%)。春夏季BVDV、BRV和BNoV检出率均显著高于秋冬季(P<0.05),而BCV和BNeV检出率均显著低于秋冬季(P<0.05)。伊犁与昌吉地区5种病原均有检出,且伊犁地区BVDV检出率最高(92.3%),BNoV次之(52.7%)。昌吉地区以BNoV检出率最高(19.5%),BVDV次之(17.8%)。奶用犊牛仅BNeV检出率高于肉用犊牛(P<0.05),奶用犊牛以BNoV感染为主(18.6%);而肉用犊牛以BVDV感染为主(31.1%)。【结论】调查结果表明,新疆博乐、伊犁、喀什、昌吉4个地区5种腹泻病毒感染存在明显的季节、地区和不同用途牛之间的差异性。本研究结果为这些地区犊牛腹泻综合防治措施的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
猪德尔塔冠状病毒感染与抗感染研究进展
毛福超, 翟崇凯, 田文静, 王聪慧, 宋敏杰, 王迎鲜, 张贺伟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3):  1281-1291.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5.03.030
摘要 ( 37 )   PDF (5736KB) ( 1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猪德尔塔冠状病毒(Porcine deltacoronavirus,PDCoV)是一种新型肠道冠状病毒,主要感染哺乳仔猪,临床表现为腹泻、呕吐、脱水等症状,发病率可达100%。PDCoV严重危害新生仔猪健康,现已成为引起猪群腹泻的主要病原体之一。PDCoV通过膜融合及受体介导的内吞作用侵入宿主细胞,S蛋白是病毒侵入细胞的主要结构,表面氨基肽酶N、小窝蛋白是病毒侵入细胞的关键位点。此外,表面氨基肽酶N目前被认为是PDCoV跨物种传播的重要位点。细胞通过干扰素(IFN)基因表达、胆固醇代谢及N蛋白泛素化等途径引发抗感染。PDCoV通过自身结构蛋白、辅助蛋白及非结构蛋白等通过干扰IFN的表达及诱导侵染细胞凋亡等途径产生免疫逃避,进而持续侵染宿主细胞。目前用于预防和控制PDCoV感染的商业疫苗或抗病毒药物多在试验研发阶段或初上市阶段,其对PDCoV的预防和控制的临床效果亟需市场验证。尤其是针对病毒复制、免疫逃逸、抗PDCoV宿主因子等靶点开发的抗病毒药物或疫苗,为未来开发新型疫苗或抗病毒药物研发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和坚实的基础。笔者通过阐述PDCoV与宿主之间的感染和抗感染机制,探究多种抗病毒药物抑制PDCoV感染的潜在作用机制,为研究PDCoV致病机制、抗PDCoV感染治疗以及新药物的开发提供参考。
新疆阿克苏地区羊泰勒虫PCR检测及遗传多样性分析
周娜, 李才善, 赵雪晴, 阿布都卡迪尔·米吉提, 邓聿钤, 刘诗语, 石文玉, 郭庆勇, 巴音查汗·盖力克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3):  1292-1300.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5.03.031
摘要 ( 34 )   PDF (5879KB) ( 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究新疆阿克苏地区柯坪县和阿瓦提县羊泰勒虫分类和遗传多样性及发病情况。【方法】通过PCR方法对柯坪县和阿瓦提县养殖场的78份绵羊血液样品进行羊泰勒虫病病原检测,将阳性样本进行测序,将获得的序列与GenBank数据库中泰勒虫种18S rRNA序列进行相似性对及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柯坪县和阿瓦提县羊泰勒虫病的PCR总阳性率为84.6%(66/78),柯坪县阳性率为73.3%(22/30),阿瓦提县阳性率为91.7%(44/48)。测序获得的6条代表性序列相似性>93%,与GenBank数据库中绵羊泰勒虫18S rRNA相似性>97%。遗传进化树显示,绵羊泰勒虫、环形泰勒虫、鹿泰勒虫等9种泰勒虫具有独立分支,绵羊泰勒虫与环形泰勒虫为近缘种,与土耳其、伊拉克和沙特阿拉伯分离株亲缘关系较近。对中国、伊拉克、土耳其、沙特阿拉伯等7个国家共50条绵羊泰勒虫18S rRNA基因序列进行单倍型分析后发现,这些序列分布于16个单倍型中。本研究所获得的其中5条序列与来自中国河南、甘肃的序列分布在Hap_1,另1条作为Hap_16单独存在。以中国、伊拉克、土耳其、沙特阿拉伯4个国家共47条序列对绵羊泰勒虫种群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4个国家的绵羊泰勒株均存在分离位点,伊拉克分离株核苷酸多样性高,中国、土耳其、沙特阿拉伯分离株核苷酸多样性低。土耳其分离株平均差异数值最高,说明种群内基因频率分布分散,遗传差异大;中国、伊拉克、沙特阿拉伯分离株平均差异数值较低,说明遗传差异较小。土耳其、伊拉克、沙特阿拉伯分离株的单倍型多样性>0.5,以伊拉克分离株值最高,反映了较高的遗传多样性,中国分离株单倍型多样性为0.250,说明遗传多样性较低。上述4个国家的Tajima’s D值均<0,说明种群偏移了遗传平衡状态,可能是种群扩张的结果。【结论】新疆阿克苏地区柯坪县和阿瓦提县的羊普遍存在泰勒虫感染的情况,其主要病原为绵羊泰勒虫,未检测到尤氏泰勒虫与吕氏泰勒虫,绵羊泰勒虫与这2种泰勒虫亲缘关系较远;来自不同地区的绵羊泰勒虫种群单倍型和遗传多样性丰富,且种群正在发生扩张。本研究结果可为新疆阿克苏地区羊泰勒虫病的综合防控及地方养殖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基础兽医
乳源无乳链球菌的分离鉴定、耐药与毒力特征及基因组分析
高姣姣, 郑楠, 邵伟, 陈贺, 马宪兰, 赵艳坤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3):  1301-1316.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5.03.032
摘要 ( 34 )   PDF (15553KB) ( 1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无乳链球菌是引起奶牛乳房炎的主要病原菌之一,明确无乳链球菌的耐药、毒力和基因组特性对无乳链球菌的耐药机制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本研究采用平板划线法将乳样接种于血平板上进行细菌分离纯化,采用形态学观察、革兰染色镜检及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分离菌进行鉴定。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分离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采用PCR方法检测分离株菌的8种耐药基因和14种毒力基因,利用全基因组测序技术对分离菌进行耐药基因、毒力基因、基因组功能分析。【结果】本研究从36个样本中成功分离出2株菌,在血琼脂平板上表现为白色、圆形、光滑且凸起的菌落,镜检可见紫色球状革兰阳性菌体。生化鉴定结果显示,分离菌呈β-溶血,接触酶试验结果为阴性。2株分离菌16S rDNA PCR扩增均获得大小为1 500 bp的条带,测序结果显示分离菌与无乳链球菌ATCC 13813相似性均>99.93%,从分子水平上鉴定2株分离菌为无乳链球菌,并将其分别命名为S1、S2。血清型和分子分型结果显示,菌株S1血清型为Ⅱ型,分子分型为ST312;菌株S2血清型为Ⅲ型,分子分型为ST309。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菌株S1和S2对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克拉维酸、苯唑西林、头孢噻呋、磺胺异噁唑和复方新诺明表现出高度敏感性。菌株S1对四环素和克林霉素耐药,而菌株S2则对四环素、红霉素和克林霉素耐药。此外,菌株S2中检测到tetOermB耐药基因,其他耐药基因未被发现。在毒力基因方面,菌株S1和S2均检测到了cfbbcaiagAbibAcspApavAsip、hylBfbsA基因。基因组分析显示,菌株S1具有一条大小为2.44 Mb的环状染色体,GC含量为36.34%,预测含有2 448个基因。菌株S2的环状染色体大小为2.56 Mb,GC含量为36.59%,预测含有2 576个基因。通过构建系统发育树发现,菌株S1与英国无乳链球菌NCTC13947株一致性最高;S2与英国无乳链球菌NCTC8184亲缘性最近。【结论】本研究从36份奶牛乳房炎样本中分离得到2株无乳链球菌S1和S2,对多种抗菌药敏感,但同时也表现出耐药性。基因组分析揭示了其耐药和毒力基因,为进一步研究无乳链球菌的耐药性和毒力提供了数据支持。
双酚A及其替代品对畜禽危害的研究进展
张凌宇, 张家希, 魏雨轩, 吴琼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3):  1317-1327.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5.03.033
摘要 ( 35 )   PDF (4227KB) ( 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双酚A (bisphenol A,BPA)作为一种具有雌激素活性的内分泌干扰物,因其高耐热性和耐用性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包装、医疗设备与儿童玩具等日常产品中。BPA在土壤、水体等环境中蓄积,并通过饮食、皮肤接触等途径进入人体,与雌激素受体结合,干扰体内激素平衡,会对人类健康构成潜在威胁,其中BPA对生殖系统的损伤最为明显。为此,人类研发出BPS、BPF等多种BPA替代品,但这些BPA替代品也在全球范围内被检出,其对环境与健康的影响不容忽视。近年来,BPA及其替代品在集约化规模养殖畜禽动物粪尿排泄物、养殖环境以及肉、蛋、奶等动物性产品中被广泛发现,其中,集约化畜禽规模养殖产生的粪尿是环境中BPA及其替代品的重要来源,这些化学物质通过饮食和接触途径危害人类健康。人类已开发出多种针对BPA及其替代品的检测方法和清除策略,但在集约化规模畜禽养殖上的研究相对较少。作者总结了BPA及其替代品在畜禽养殖环境中的群体分布、毒代动力学、环境危险评估、对生殖系统影响、检测方法和清除策略,旨在为畜禽规模化养殖中双酚类化合物污染的防控提供理论依据。
内蒙古地区牛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菌及支原体分离鉴定及耐药性和毒力基因检测
尹凯雯, 毛伟, 曹金山, 孙月, 董海燕, 韩凯凡, 王博, 李培锋, 张志丹, 樊宏亮, 郭宇, 赵红霞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3):  1328-1341.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5.03.034
摘要 ( 36 )   PDF (6695KB) ( 1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了解内蒙古地区某规模化牧场牛呼吸道疾病主要致病菌及支原体的感染情况、耐药性及毒力基因携带情况,为该牧场牛呼吸道疾病的防治提供用药依据。【方法】采集死亡牛的肺脏组织进行病原菌分离培养、生化鉴定、16S rRNA基因测序、PCR鉴定、药敏试验、耐药基因及毒力基因检测等。【结果】分离得到在TSA平板上显示圆润、灰白色、透明或半透明菌落,特异性基因及血清型基因扩增符合A型多杀性巴氏杆菌、A6型溶血性曼氏杆菌预期条带的细菌各1株;在PPLO固体培养基出现肉眼可观察的小气泡,镜检呈煎蛋样,特异性基因扩增符合预期条带的牛支原体1株。16S rRNA测序比对结果发现,3种病原体分别与多杀性巴氏杆菌、溶血性曼氏杆菌和牛支原体相似性在99%以上。耐药性及毒力基因检测结果显示,多杀性巴氏杆菌、溶血性曼氏杆菌对氧氟沙星高度敏感,对卡那霉素、阿米卡星、庆大霉素等抗菌药物敏感;多杀性巴氏杆菌携带strA、strB、tetA、tetB、qnrA、blaROB耐药基因,携带exbBexbDompApsl等22种毒力基因;溶血性曼氏杆菌携带strA、strB耐药基因,携带gcpgs60、lktCtbpB 4种毒力基因;牛支原体对链霉素、红霉素、克林霉素耐药,对环丙沙星、阿米卡星和卡那霉素中介,对庆大霉素、氧氟沙星、恩诺沙星、四环素敏感,携带strA、strB、mph、msr-E耐药基因,携带VspXVspY2、VpmAP81毒力基因。【结论】该牧场病死牛呼吸道疾病为多杀性巴氏杆菌、溶血性曼氏杆菌及牛支原体混合感染所致,且分离菌株携带多种毒力基因,建议临床中治疗牛呼吸道疾病使用氧氟沙星作为主要治疗抗菌药物,不建议使用红霉素、克林霉素等抗菌药物。
马/驴源马链球菌马亚种新疆分离株小鼠感染模型的建立及验证
刘丹丹, 李金荣, 高函雅, 李姝怡, 彭菲, 徐李依娜, 王馨, 郝宝山, 买占海, 阿得力江·吾斯曼, 赛福丁·阿不拉, 刘建华, 张伟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3):  1342-1351.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5.03.035
摘要 ( 29 )   PDF (8827KB) ( 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索采用马/驴源马链球菌马亚种诱导小鼠感染模型的条件及方法,为马腺疫新药研发及其他相关研究奠定试验基础。【方法】选择昆明小鼠100只,将马源马链球菌马亚种新疆株(SEE-M)和驴源马链球菌马亚种新疆株(LXY019)分别设置相应梯度浓度感染小鼠,测定菌株感染小鼠的最低完全致死量(minimum complete lethal dose,MLD)。将30只昆明小鼠随机分为3组(模型Ⅰ组:SEE-M株感染;模型Ⅱ组:LXY019株感染;空白对照组:生理盐水),每组10只,分别以80% MLD浓度的相应菌株感染小鼠建立马腺疫感染模型,观察小鼠死亡情况。通过对小鼠脏器系数、内脏载菌量、血清炎性因子及组织病理学等进行检测,验证小鼠感染模型的构建情况。【结果】马源和驴源马链球菌马亚种感染小鼠的MLD分别为1.875×109和8.750×108 CFU。以80% MLD的马源和驴源马链球菌马亚种感染小鼠建立马腺疫动物模型,死亡率分别为60%和70%,体重呈下降趋势。小鼠感染模型验证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模型Ⅰ、Ⅱ组小鼠肝脏、肺脏、肾脏指数显著升高(P<0.05);模型Ⅰ、Ⅱ组小鼠各脏器组织均表现为马链球菌马亚种感染阳性,其中肝脏、脾脏、肺脏和肾脏的载菌量显著高于心脏和脑(P<0.05);模型Ⅰ、Ⅱ组小鼠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 alpha,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含量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病理切片观察结果显示,模型Ⅰ、Ⅱ组小鼠内脏均有明显的炎性细胞浸润、出血、结构被破坏、内脏细胞坏死脱落等病理变化。【结论】以1.5×109 CFU马源马链球马亚种和7×108 CFU驴源马链球菌马亚种感染小鼠可成功建立马腺疫动物模型,小鼠感染模型各内脏均会被侵染,其中对肺脏、肝脏、脾脏、肾脏的影响最为显著,本研究结果为马腺疫的防治及靶向药物研发奠定试验基础。
1株羊源D型产气荚膜梭菌的分离鉴定及耐药性分析
李娜, 刘重阳, 张靖靖, 玛丽雅其其格, 珠娜, 陆斌, 海鹰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3):  1352-1359.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5.03.036
摘要 ( 40 )   PDF (2623KB) ( 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D型产气荚膜梭菌是一种革兰阳性厌氧菌,可引起山羊、绵羊和牛等动物发生肠毒血症,对反刍动物的健康造成巨大的影响。本研究旨在了解内蒙古乌审旗地区D型产气荚膜梭菌耐药情况,为该地区由D型产气荚膜梭菌引起的疾病的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培养特性及革兰染色镜检对分离菌进行初步鉴定,通过16S rRNA基因序列比对和毒素基因PCR扩增对可疑菌株进一步鉴定,并采用K-B纸片法进行药敏试验,PCR检测分离菌耐药基因。【结果】分离菌在TSC培养基中长出黑色的圆形菌落,革兰染色镜检可见菌体粗短,成单个或双个排列的革兰阳性直杆菌,形态学及镜检结果符合产气荚膜梭菌特点。16S rRNA基因序列比对结果显示,分离菌与NCBI数据库中已公布的产气荚膜梭菌16S rRNA基因序列相似性均>99%,鉴定该菌株为产气荚膜梭菌。毒素基因PCR检测扩增出cpaetx基因,表明该菌株为D型产气荚膜梭菌。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分离菌对头孢曲松、头孢呋新、庆大霉素等16种抗菌药耐药。耐药基因检测结果显示,分离菌检出blaCTX-MblaSHVqnrAaac(6')-Ⅰb-cr 4种耐药基因,未检出blaTEMqnrS 2种耐药基因。【结论】本试验成功从绵羊体内分离出1株D型产气荚膜梭菌,该菌株存在多重耐药,该研究结果为D型产气荚膜梭菌感染绵羊的诊断、流行病学调查和治疗提供了参考依据。
儿茶提取物对猪流行性腹泻病毒感染幼龄仔猪结肠的保护作用
李欢欢, 余晨敏, 田晓榕, 李瑞, 李宗云, 张焱焱, 赵迪, 王蕾, 侯永清, 吴涛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3):  1360-1369.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5.03.037
摘要 ( 38 )   PDF (2982KB) ( 1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以7日龄仔猪为研究对象,探究儿茶提取物(TCE)对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感染幼龄仔猪结肠的保护效果及机制。【方法】将体重相近的18头幼龄仔猪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PEDV组和TCE+PEDV组,每组6头猪。试验周期11 d,0~3 d为适应期,4~11 d为试验期。试验期对照组和PEDV组仔猪灌服人工奶,TCE+PEDV组仔猪灌服含有TCE (0.01 g/kg BW)的人工奶;试验第8天PEDV组及TCE+PEDV组仔猪灌服3 mL 106 TCID50/0.1 mL PEDV,对照组仔猪灌服3 mL DMEM培养基。试验第11天将所有仔猪麻醉后屠宰,采集仔猪结肠组织,测定TCE对PEDV感染仔猪结肠形态结构、抗氧化能力、炎性因子及离子通道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组相比,PEDV组仔猪结肠组织形态受损,隐窝深度显著增加(P<0.05);灌服TCE可有效缓解PEDV感染导致的仔猪结肠损伤,与PEDV组相比,TCE+PEDV组仔猪结肠隐窝深度显著变浅(P<0.05)。与对照组相比,PEDV感染组仔猪结肠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显著升高(P<0.05);与PEDV组相比,TCE+PEDV组仔猪结肠GSH-Px、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过氧化氢酶(CAT)、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均无显著变化(P>0.05)。PEDV感染后可检测到仔猪结肠组织内PEDV M、N、S基因表达,且干扰素(IFN)信号通路相关基因ISG15、IRF7,炎性因子基因IL-1β、IL-8、REG3G及离子通道相关基因AQP10、APOBMMP13表达量均显著上调(P<0.05),IFN-β基因表达量显著下调(P<0.05);与PEDV组相比,TCE+PEDV组仔猪结肠中PEDV M、N、S基因及ISG15、IL-1β、IL-8、REG3G、IRF7、APOBMMP9基因表达量均显著下调(P<0.05),IFN-β基因表达量显著上调(P<0.05)。【结论】PEDV感染导致幼龄仔猪结肠组织黏膜损伤,灌服0.01 g/kg BW的TCE可缓解PEDV感染导致的结肠组织受损。
新疆某规模化奶牛场乳源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分离鉴定、耐药分析及毒力基因检测
李扬, 徐晶晶, 张小玉, 李娜娜, 余星雨, 冷青文, 李彦芳, 屈勇刚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3):  1370-1382.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5.03.038
摘要 ( 28 )   PDF (5272KB) ( 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究新疆某规模化奶牛场乳源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性及毒力基因携带情况,为该养殖金黄色葡萄球菌病防治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本研究从该规模化奶牛场采集乳样,通过平板划线法进行细菌分离,使用金黄色葡萄球菌特异性引物对分离株进行鉴定,采用K-B法分析分离株耐药表型,通过PCR方法检测其耐药基因和毒力基因。【结果】262份乳样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平均分离率为15.27%(40/262),其中,临床乳房炎乳样中的分离率达28.57%(10/35),隐性乳房炎乳样和健康乳样样本分离率分别为11.41%(17/149)和16.67%(13/78)。5.00%(2/40)的分离株未检出管家基因(arcCaroEglpFgmKptatpiyqil基因)。毒力基因clfAclfBcoa的检出率较高,共有16种不同毒力基因组合。分离株对林可霉素等药物的耐药率较高;77.50%的分离株为多重耐药菌株,其中1株可耐万古霉素等14种药物。分离株中林可酰胺类耐药基因linA(52.50%)、喹诺酮类耐药基因qnrA(50.00%)、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aacA-aphD(45.00%)、红霉素及克林霉素类耐药基因ermC(40.00%)的检出率较高。氯霉素类等5类抗菌药的耐药表型与耐药基因型的符合率较高;β-内酰胺类等3类抗菌药的耐药表型与耐药基因型的符合率较低。【结论】该规模化奶牛场乳源金黄色葡萄球菌普遍耐药,多重耐药现象较为严重,本研究结果为该规模化奶牛场金黄色葡萄球菌的防治提供参考。
冷刺激对APP感染仔猪肺损伤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
陈鑫鹏, 夏榕鸽, 盖新燕, 逯静静, 徐彬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3):  1383-1392.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5.03.039
摘要 ( 36 )   PDF (12258KB) ( 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讨冷刺激对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Actinobacillus pleuropneumoniae ,APP)感染所致仔猪肺损伤的影响,以及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lent information regulator 1,SIRT1)在此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方法】选用健康、体重相近(8.0 kg±0.5 kg)的4周龄雄性断奶长白仔猪12头,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Control)、冷刺激组(Cold)、APP感染组(APP)、冷刺激下APP感染组(Cold+APP),每组3头。预饲1周后,Control组仔猪在室温条件下进行饲养;Cold组仔猪在(4±1) ℃环境中连续接受冷刺激6 h;APP组仔猪通过滴鼻方式感染APP (2×109 CFU/mL),左右鼻孔各滴入1.5 mL;Cold+APP组仔猪先按照APP组方法进行感染,随后在(4±1) ℃环境中连续暴露6 h。试验结束后,屠宰仔猪并采集肺脏组织样本。通过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肺脏组织病理变化、Masson染色观察肺脏组织纤维化情况;利用ELISA法检测肺脏组织中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含量;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肺脏中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IL-1β及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基因mRNA表达水平;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uclear factor-erythroid 2-related factor 2,Nrf2)、Kelch样ECH关联蛋白1(Kelch-like ECH-associated protein 1,Keap1)、血红素氧合酶1(heme oxygenase-1,HO-1)、SIRT1以及乙酰化核因子κB亚基p65(acetyl-nuclear factor κB p65,Ace-NF-κB p65)蛋白表达水平。【结果】HE染色结果显示,与APP组相比,Cold+APP组仔猪肺脏组织中存在大量炎性细胞浸润,毛细血管出现扩张和充血。Masson染色结果显示,与APP组相比,Cold+APP组仔猪肺脏组织中出现大量弥散性分布的胶原纤维沉积。ELISA检测结果显示,与APP组相比,Cold+APP组仔猪肺脏组织中MDA含量显著升高(P<0.05),GSH含量显著下降(P<0.05)。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显示,与APP组相比,Cold+APP组仔猪肺脏组织中IL-6、IL-1β和TNF-α基因mRNA相对表达量均显著升高(P<0.05)。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显示,与APP组相比,Cold+APP组仔猪肺脏组织中Nrf2、HO-1和SIRT1蛋白相对表达量均显著降低(P<0.05),Keap1和Ace-NF-κB p65蛋白相对表达量均显著升高(P<0.05)。【结论】冷刺激会增强APP感染诱导的仔猪肺脏组织的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SIRT1能通过调控NF-κB p65的乙酰化加剧冷刺激下仔猪APP感染后肺损伤。
鸡源携带多黏菌素耐药基因mcr-1大肠杆菌耐药性与毒力基因相关性分析
戴婷婷, 陈海玉, 段楚楚, 刘荣昌, 李宇蓉, 严淑涵, 陈梦诗, 刘露薇, 包银莉, 程艳青, 林炜明, 黄翠琴, 郑新添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3):  1393-1404.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5.03.040
摘要 ( 33 )   PDF (3802KB) ( 1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分析福建省鸡源携带多黏菌素耐药基因mcr-1大肠杆菌的耐药性与毒力基因之间的相关性,并对mcr-1耐药基因质粒转移特性进行研究。【方法】以临床分离的87株鸡源携带mcr-1基因大肠杆菌为研究对象,通过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其对6大类11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利用PCR方法检测分离株耐药基因、毒力基因和质粒类型,分析mcr-1基因阳性菌耐药表型和耐药基因以及耐药基因和毒力基因之间的相关性;利用质粒接合试验,探究mcr-1基因的转移情况。【结果】药敏试验结果显示,96.55%(85/87)分离株为多重耐药菌,其中对四环素类的耐药最严重,多西环素和四环素耐药率分别为88.51%(77/87)和82.76%(72/87)。分离株中检出11种耐药基因,其中以四环素类耐药基因tet(A)检出率最高,为95.40%(83/87);共检测出18种毒力基因,其中侵袭素类mat为优势毒力基因,检出率为85.06%(74/87);部分耐药基因和耐药表型、耐药基因与毒力基因之间具有相关性。分离株携带12种质粒,主要类型为IncFIB (77.01%,67/87)。接合试验结果显示,共有42株分离菌接合成功,接合转移率为48.28%(42/87),IncI2、IncHI2、IncX4质粒均成功转移至接合子中,其中IncI2质粒检出率最高(57.14%)。【结论】87株鸡源携带mcr-1基因大肠杆菌多重耐药严重,其耐药基因检出率高,毒力基因种类多样,且部分耐药基因和耐药表型、毒力基因之间存在相关性;48.28%(42/87)菌株的mcr-1基因可以利用IncI2、IncHI2、IncX4质粒作为载体进行传播。研究结果为深入了解福建省鸡源mcr-1基因阳性大肠杆菌的多重耐药情况、毒力特性以及传播机制提供了科学依据。
1株羊源伪结核棒状杆菌的分离鉴定及耐药性分析
刘泽武, 樊月圆, 袁嘉芮, 格桑卓嘎, 班旦, 白卫兵, 茶金龙, 四朗玉珍, 富国文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3):  1405-1415.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5.03.041
摘要 ( 36 )   PDF (4783KB) ( 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确定云南宜良地区某养殖场疑似患伪结核病病羊的病原,并探究其耐药性及致病性,为该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患病羊临床症状初步判断病因,无菌采集病料,分离纯化病原菌后对其形态特征、培养特性和生化特性进行鉴定;利用PCR扩增分离株16S rRNA基因序列并进行测序比对分析;通过药敏试验、耐药基因检测和小鼠致病性试验探究分离株的耐药性和致病性。【结果】分离株在血琼脂平板上生长状态良好,菌落呈黄白色、不透明样,在普通营养琼脂和普通营养肉汤内生长不良;革兰染色镜检结果显示,菌体为球杆状或棒状,为革兰阳性菌。生化鉴定结果显示,分离株的葡萄糖、尿素试验呈阳性,乳糖、麦芽糖、甘露醇、蔗糖、西蒙氏枸橼酸盐、硫化氢、靛基质、硝酸盐还原试验、甲基红(MR)试验和VP试验均呈阴性。16S rRNA序列比对结果显示,分离株与NCBI数据库中的伪结核棒状杆菌16S rRNA基因序列相似性>99%,鉴定其为伪结核棒状杆菌。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分离株对链霉素、庆大霉素、新霉素表现中介,对氨曲南、头孢他啶、多黏菌素表现耐药。耐药基因检测结果显示,该分离株携带耐药基因Sul2、Sul3、blaTEMblaCTX-M。动物致病性试验结果显示,腹腔、皮下接种4.4×108 CFU/mL分离菌后可引起小鼠死亡,死亡率达100%。皮下接种96 h后可见小鼠皮下出现脓肿,脓液中可分离出伪结核棒状杆菌。【结论】本试验成功分离鉴定出1株羊源伪结核棒状杆菌,明确了患病羊病原,该分离株对小鼠致病性较强。研究结果为伪结核棒状杆菌感染羊的诊断、流行病学调查以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响应面法优化珠芽蓼多糖提取工艺研究
满敬元, 刘宇, 邢小勇, 杨珍, 郝宝成, 拉巴次旦, 何俊峰, 吴金措姆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3):  1416-1427.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5.03.042
摘要 ( 38 )   PDF (5298KB) ( 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利用水提醇沉法提取珠芽蓼多糖,并通过响应面法优化提取工艺参数,进一步对其单糖组成进行初步分析。【方法】采用单因素试验考察提取温度、液料比、提取时间和超声功率对珠芽蓼多糖提取率的影响;以多糖提取率为响应值,运用Box-Behnken试验设计法设计4因素3水平试验并进行响应面优化,确定各影响因素与多糖提取率的关系;运用Sevag法对多糖进行脱蛋白纯化,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法对珠芽蓼多糖的单糖组成进行检测。【结果】各影响因素对珠芽蓼多糖提取率的影响大小依次为提取温度>超声功率>提取时间>液料比,获得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提取温度50 ℃、液料比8∶1、提取时间90 min、超声功率500 W,在该优化条件下所得的珠芽蓼多糖提取率为6.619%。GC-MS检测结果显示,珠芽蓼多糖主要由D-阿拉伯糖、D-甘露糖、葡萄糖和D-半乳糖组成,摩尔比为0.63∶0.57∶6.3∶2.5。【结论】利用响应面法对珠芽蓼多糖提取工艺进行了优化,初步检测了其单糖组成,研究结果为珠芽蓼多糖的工业化提取提供了技术支持。
猪链球菌2型SodATrxATrxC基因的功能研究
李熙, 刘剑英, 方丽华, 印遇龙, 唐宇龙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3):  1428-1436.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5.03.043
摘要 ( 36 )   PDF (3470KB) ( 1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讨猪链球菌2型超氧化物歧化酶A (SodA)、硫氧还蛋白A (TrxA)和TrxC基因在调控氧化应激和参与致病过程中的生物学功能。【方法】比较猪链球菌2型3个突变菌株ΔSodA、ΔTrxA和ΔTrxC对抗应激能力和毒力的调控作用。通过应激存活试验,分别检测SodATrxATrxC基因对不同氧化应激处理(0.04%过氧化氢(H2O2)、10 mol/L百草枯(PQ))的抗氧化应激能力以及不同温度(4、43 ℃)的抗温度应激能力;将不同基因缺失株与猪肠道上皮细胞(IPEC-J2)、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共培养,探究3个基因对细胞黏附和抗吞噬功能的影响;通过小鼠攻毒试验,测定各组织载菌量和血清抗氧化酶与肝功能指标,探明SodATrxATrxC基因在抗氧化应激以及致病过程中的作用。【结果】抗应激试验结果显示,在不同氧化应激和不同温度应激条件下,ΔSodA和ΔTrxC菌株存活能力均极显著低于野生菌株(P<0.01),ΔTrxA菌株在43 ℃高温刺激下存活能力极显著低于野生菌株(P<0.01)。细胞黏附试验结果显示,SodATrxA基因缺失导致细菌黏附能力降低55%~65%,极显著低于野生菌株(P<0.01)。细胞抗吞噬试验结果显示,ΔSodA、ΔTrxC和ΔTrxA菌株在吞噬细胞中的存活率极显著或显著低于野生菌株(P<0.01;P<0.05)。动物攻毒试验结果显示,与野生菌株相比,ΔSodAΔTrxA和ΔTrxC菌株毒力均极显著下降(P<0.01);ΔSodAΔTrxA和ΔTrxC菌株组小鼠死亡率分别为10%、50%和20%,组织载菌量分别为3.6 lg CFU/g~4.4 lg CFU/g、4.2 lg CFU/g~5.1 lg CFU/g和3.1 lg CFU/g~4.1 lg CFU/g;野生菌株组小鼠死亡率为90%,组织载菌量为6.4 lg CFU/g~7.8 lg CFU/g。小鼠感染ΔSodA、ΔTrxC和ΔTrxA菌株后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和总抗氧化能力(T-AOC)极显著高于野生菌株(P<0.01),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和碱性磷酸酶(ALP)活性极显著低于野生菌株(P<0.01)。【结论】猪链球菌2型SodATrxC基因通过中和菌体内超氧根离子和维持蛋白稳态对抗氧化应激引起的损伤,从而介导细菌毒力,而TrxA可能作为一个调控基因参与抗氧化应激反应。
1株柯乐猪源贝莱斯芽孢杆菌的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分析
吴诗卉, 周桂仙, 王敏乐, 廖义潇, 文明, 杨颖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3):  1437-1446.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5.03.044
摘要 ( 38 )   PDF (5260KB) ( 1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从柯乐猪粪便中筛选具有优良益生特性的益生菌,以期为筛选畜禽微生态制剂候选菌株提供参考。【方法】采集新鲜柯乐猪粪便,用0.3%胆盐初筛耐胆盐菌株,分离纯化后通过菌落形态和16S rDNA测序进行鉴定,并对分离株的生长特性、耐受特性、产酶特性、药物敏感性以及动物安全性进行分析。【结果】分离筛选获得1株耐胆盐贝莱斯芽孢杆菌,将其命名为W1,该分离株在LB固体培养基上呈圆形、乳白色、不透明,表面皱褶干燥、边缘不整齐;革兰染色镜检可见阳性短杆菌,扫描电镜观察菌体呈短杆状。分离株在LB液体培养基中培养4 h后进入对数生长期,28 h后进入稳定期。将2%接种量的分离株菌液置于人工胃液和人工肠液中处理1 h后,其存活率分别为78.44%和86.62%。分离株在纤维素酶、淀粉酶和蛋白酶筛选培养基中形成的透明圈直径分别为(15.44±2.27)、(25.11±0.69)和(29.69±1.76) mm。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分离株对四环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阿奇霉素、诺氟沙星和环丙沙星表现敏感,对青霉素、阿莫西林和红霉素表现中介。动物安全性试验结果显示,连续20 d灌胃0.1 mL 1×109CFU/mL分离菌液,对照组和试验组小鼠生长状况良好,解剖观察脏器无肉眼可见病变,试验组小鼠平均日增重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间血常规指标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分离筛选得到1株生物学特性良好的贝莱斯芽孢杆菌,其对人工胃液和人工肠液具有一定耐受能力,产纤维素酶、淀粉酶和蛋白酶,对小鼠无毒害作用,有望作为畜禽微生态制剂的候选菌株。
白皮杉醇对呕吐毒素致小鼠肝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
程玉洁, 刘国伟, 陆恩庆, 朱敏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3):  1447-1454.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5.03.045
摘要 ( 45 )   PDF (2569KB) ( 1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究白皮杉醇(piceatannol,PIC)缓解呕吐毒素(deoxynivalenol,DON)诱导小鼠肝损伤的作用效果。【方法】选用18只5周龄初始体重为(19.3±0.8) g SPF级C57BL/6J雄性小鼠适应性饲养7 d,根据体重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CON)、呕吐毒素组(DON)以及白皮杉醇+呕吐毒素组(PIC+DON),每组6只,采用单笼饲养,试验期共14 d。CON组小鼠每天灌胃0.2 mL PBS溶液,连续14 d;DON组小鼠第1~7天连续灌胃0.2 mL PBS溶液,第8~14天连续灌胃0.2 mL呕吐毒素(3 mg/kg BW);PIC+DON组小鼠第1~7天连续灌胃0.2 mL白皮杉醇(40 mg/kg BW),第8~14 d连续灌胃0.2 mL呕吐毒素(3 mg/kg BW)。试验结束后采集小鼠肝脏组织及血液样本,测定肝脏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总抗氧化能力(T-AOC)、丙二醛(MDA)含量以及血清中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含量和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活性;通过HE染色观察肝脏组织形态学变化;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肝脏中白细胞介素-6(IL-6)、IL-1β、B细胞淋巴瘤-2相关X蛋白(Bax)、半胱天冬蛋白酶-3(Caspase-3)、Caspase-9、Caspase-1、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β(LC3B)、核因子-κB (NF-κB)、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B细胞淋巴瘤-2(Bcl-2)和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 mRNA相对表达量。【结果】与CON组相比,DON组小鼠体重显著降低(P<0.05),肝脏指数显著增加(P<0.05)。与DON组相比,PIC+DON组小鼠体重显著升高(P<0.05),肝脏指数显著降低(P<0.05)。小鼠肝脏组织病理切片结果显示,DON组小鼠肝索排列紊乱,肝细胞肿胀变性,内皮细胞脱落,炎性细胞增多,而PIC处理后病变程度明显改善。与CON组相比,DON组小鼠肝脏GSH-Px、CAT活性及T-AOC显著降低(P<0.05),肝脏MDA含量及血清TC、TG含量和AST、ALT活性均显著升高(P<0.05)。与DON组相比,PIC+DON组小鼠肝脏GSH-Px、CAT活性和T-AOC显著升高(P<0.05),肝脏MDA含量及血清TC、TG含量和AST、ALT活性均显著降低(P<0.05)。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与CON组相比,DON组小鼠肝脏IL-6、BaxCaspase-3、Caspase-9、Caspase-1、IL-1β、LC3BNF-κBTNF-α基因相对表达量显著升高(P<0.05),Bcl-2、Nrf2基因相对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与DON组相比,PIC+DON组小鼠肝脏IL-6、BaxCaspase-3、Caspase-9、Caspase-1、IL-1β、LC3BNF-κBTNF-α基因相对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Bcl-2、Nrf2基因相对表达量显著升高(P<0.05)。【结论】白皮杉醇可以通过提高抗氧化酶活性、降低炎性因子的表达,有效改善呕吐毒素引起的小鼠肝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