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1年 第48卷 第9期 刊出日期:2021-09-20
目录
封面封底
中国畜牧兽医. 2021, 48(9):  1-0. 
摘要 ( 102 )   PDF (6493KB) ( 4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录
中国畜牧兽医. 2021, 48(9):  2-0. 
摘要 ( 122 )   PDF (516KB) ( 3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生物技术
绵羊INHBBSMAD4和FGF18基因的双荧光素酶载体构建及其与miR-370-3p的靶向验证
李芝丰, 储明星, 孙伟
中国畜牧兽医. 2021, 48(9):  3109-3117.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1.09.001
摘要 ( 231 )   PDF (4235KB) ( 5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研究绵羊输卵管功能相关的oar-miR-370-3p与抑制素亚基βB (inhibin subunit beta B,INHBB)、SMAD家族成员4(SMAD family member 4,SMAD4)和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8(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18,FGF18)基因之间的靶向关系,本研究对多个物种(绵羊、人、小鼠、大鼠、猕猴、豚鼠和兔)中miR-370-3p的序列进行了比对,利用RNAhybrid程序预测绵羊miR-370-3p与INHBB、SMAD4和FGF18基因的3'UTR可能存在的结合位点,随后分别构建INHBB、SMAD4和FGF18基因3'UTR的野生型和突变型双荧光素酶载体,并将其与miR-370-3p mimics、mimics NC共转染至HEK293T细胞,检测双荧光素酶活性。结果表明,绵羊miR-370-3p序列与其他6个物种不同,但具有一定的保守性。RNAhybrid程序预测到oar-miR-370-3p与INHBB、SMAD4和FGF18基因的3'UTR存在结合位点。PCR扩增结果和测序结果表明,INHBB、SMAD4和FGF18基因3'UTR的野生型和突变型载体构建成功。共转染INHBB、SMAD4和FGF18野生型载体和miR-370-3p mimics的双荧光素酶活性极显著或显著低于相应的对照组(P<0.01;P<0.05);而3种突变型载体和miR-370-3p mimics共转染的双荧光素酶活性均与相应的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表明INHBB、SMAD4和FGF18基因的3'UTR区域均能与miR-370-3p结合并抑制双荧光素酶活性,验证了INHBB、SMAD4和FGF18基因均是miR-370-3p的靶基因,为进一步研究oar-miR-370-3p影响绵羊输卵管功能与绵羊繁殖力的分子机制提供依据。
调控香猪繁殖候选miRNA筛选
禄欢, 牛熙, 黄娅丽, 李升, 冉雪琴, 黄世会, 王嘉福
中国畜牧兽医. 2021, 48(9):  3118-3127.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1.09.002
摘要 ( 189 )   PDF (1634KB) ( 4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研究旨在从香猪卵巢small RNA测序数据中挖掘调控香猪繁殖的microRNA (miRNA),解析miRNA调控香猪卵巢功能及繁殖性状的分子机制,对于猪的遗传选育具有重要意义。研究选取发情期和间情期的香猪各4头,屠宰后取其卵巢组织,提取总RNA进行small RNA测序,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检测miRNA表达谱,筛选差异表达的miRNA,预测差异表达miRNA靶基因,并对靶基因进行GO功能富集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显示,香猪卵巢组织中miRNA在染色体上呈不均匀分布,主要分布于1号染色体和X染色体上。香猪卵巢中共有627个已知猪miRNAs表达,其中有34个差异表达miRNAs,表达量前五的分别是miR-23、let-7i-5p、miR-103、miR-30e-5p和miR-1271-5p。GO功能分析结果显示,靶基因主要参与的生物学过程是细胞过程(cellular process),主要分布于细胞(cell),主要分子功能是结合(binding);KEGG显著富集通路中,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受体通路(gonadotropin-releasing hormone receptor pathway)、胰岛素样生长因子通路(IGF pathway)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信号通路(EGF receptor signaling pathway)与卵母细胞的发育成熟相关,因此推测miR-23b、let-7i-5p、miR-103、miR-30e-5p和miR-1271-5p可能参与了香猪繁殖调控。本研究初步筛选出5个可能调控香猪繁殖性能的miRNAs,可为从分子水平提高香猪产仔数提供理论基础。
干扰HSD17B4基因对水牛乳腺上皮细胞乳脂和酪蛋白的影响
段安琴, 陆杏蓉, 马小娅, 梁莎莎, 邓廷贤
中国畜牧兽医. 2021, 48(9):  3128-3137.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1.09.003
摘要 ( 234 )   PDF (2851KB) ( 2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将小干扰-17β-羟基固醇脱氢酶Ⅳ(si-HSD17B4)基因转染水牛乳腺上皮细胞,检测酪蛋白、甘油三酯含量及脂肪酸相关基因的表达变化,从而揭示干扰HSD17B4基因对水牛乳腺上皮细胞中乳脂和酪蛋白的影响。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HSD17B4 mRNA在水牛各个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合成3条水牛HSD17B4小干扰RNA (siRNA)和1条对照si-HSD17B4-nc (si-nc),并筛选干扰效果最佳的片段和时间。si-HSD17B4转染水牛乳腺上皮细胞后,通过酪蛋白试剂盒检测酪蛋白的表达情况,通过甘油三酯测定和油红O染色检测甘油三酯含量,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干扰HSD17B4基因对甘油三酯、脂肪酸合成以及氧化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HSD17B4基因在水牛心脏和卵巢中相对高表达,且显著高于其他组织(P<0.05)。3条HSD17B4 siRNA片段均能有效地抑制HSD17B4基因的表达,其中si-HSD17B4-1干扰效果最佳,HSD17B4 mRNA表达量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最佳干扰时间为24 h。酪蛋白检测结果显示,干扰HSD17B4基因对水牛乳腺上皮细胞中酪蛋白合成无影响。甘油三酯测定结果显示,干扰HSD17B4基因后细胞中甘油三酯含量上升,差异显著(P<0.05)。油红O染色结果显示,干扰HSD17B4基因后细胞中的脂滴明显增多。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显示,干扰HSD17B4基因会使FABP3、ACSL1、DGAT1、DGAT2、PLIN2、BTN1A1基因表达量上调,分别上调9.28(P<0.01)、1.36(P<0.05)、1.17(P<0.05)、1.83(P<0.01)、1.60(P<0.01)和2.17(P<0.01)倍;同时使PPARASREBP1CSCDACSS2、ACACAAGPAT6、LPIN1、XDHABCD1、ACOX2、EHHADHSCP2基因表达量下降,分别下调至50.55%(P>0.05)、61.15%(P<0.01)、84.91%(P<0.01)、89.34%(P<0.01)、21.88%(P<0.01)、86.48%(P<0.01)、25.35%(P<0.01)、27.24%(P<0.01)、41.74%(P<0.01)、22.17%(P<0.01)、62.70%(P<0.01)和70.33%(P<0.01)。结果表明,HSD17B4基因在水牛组织中广泛表达;si-HSD17B4高效抑制HSD17B4基因在水牛乳腺上皮细胞中的表达,未检测到干扰HSD17B4基因对乳腺上皮细胞酪蛋白的影响,干扰HSD17B4基因上调了FABP3、ACSL1、DGAT1、DGAT2基因的表达,从而促进甘油三酯的合成,同时降低ABCD1、ACOX2、EHHADHSCP2基因的表达,减少脂肪酸β-氧化。
绵羊PDGFD基因克隆及其在不同部位脂肪组织中的表达
刘金瑞, 李忠慧, 蒋芳芳, 玛依拉, 李文蓉, 李海英
中国畜牧兽医. 2021, 48(9):  3138-3146.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1.09.004
摘要 ( 256 )   PDF (1467KB) ( 3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试验旨在获得绵羊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D (PDGFD)基因的编码区(coding sequence,CDS)全长序列,并了解其在体内不同部位脂肪组织中的表达规律。以阿勒泰母羊和中国美利奴母羊为研究对象,克隆获得了PDGFD基因CDS区全长序列并对其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分析,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对PDGFD基因在2个品种羊沉积在尾部、肠系膜、背部和肾脏周围4个不同部位脂肪组织中的表达水平进行定量分析。结果显示,绵羊PDGFD基因CDS区序列长度为1 113 bp,编码370个氨基酸;PDGFD基因CDS区序列及其编码序列与山羊的相似性最高,其次是牛、猪、马、人,与鼠的相似性最低,系统进化树分析结果与其一致;预测PDGFD蛋白属于稳定的亲水性蛋白,且无跨膜区,存在信号肽序列,属于分泌型蛋白;PDGFD蛋白含有1个糖基化位点、1个CUB结构域和1个PDGF结构域,PDGFD蛋白二级结构由α-螺旋、β-转角、延伸链、无规则卷曲构成,三级结构与结构域和二级结构分析结果基本吻合。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PDGFD基因在阿勒泰羊4个脂肪组织的表达量均高于中国美利奴羊,其中阿勒泰羊尾脂和背部脂肪的表达量显著高于中国美利奴羊(P<0.05)。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探究PDGFD基因在绵羊脂肪沉积中的作用机制提供参考。
秦川牛Snail2基因扩增、序列特征及表达特性分析
田媛, 龙凤, 李安奇, 陈嘉玥, 杨森, 昝林森, 成功
中国畜牧兽医. 2021, 48(9):  3147-3157.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1.09.005
摘要 ( 295 )   PDF (4299KB) ( 9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试验旨在扩增秦川牛Snail2基因,构建Snail2基因在其各组织不同发育阶段及脂肪细胞不同分化时期的时空表达规律,为进一步研究Snail2基因在牛脂肪沉积中的功能及调控作用奠定基础。以秦川牛为研究对象,经PCR扩增得到Snail2基因CDS区序列,运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对其功能结构进行预测,同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Snail2基因在新生牛和成年牛各组织及脂肪细胞成脂分化过程中的时空表达谱。结果显示,秦川牛Snail2基因编码序列全长为952 bp。不同物种系统进化树结果表明,牛Snail2蛋白在家牛、水牛、山羊、绵羊中高度保守。磷酸化位点分析发现,存在41个潜在磷酸化位点,其中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1(cyclin dependent kinase 1,CDK1)、CDK5、CKⅡ、CKⅠ等多个细胞周期相关激酶参与了Snail2蛋白的磷酸化修饰。蛋白结构域预测发现,牛、人和鼠等8个物种中有8个相似Motif。Snail2蛋白二级结构主要由不规则卷曲构成,二、三级结构预测结果一致。Snail2基因启动子区序列分析发现1个CpG岛及E2F、C/EBPα(CCAAT/enhancer binding proteins alpha)、AP2和Sp1等与脂肪生成相关的转录因子结合位点。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Snail2基因在牛脂肪组织中呈现较高表达水平,且随着脂肪细胞成脂分化和牛生长发育过程均呈现上升趋势,表明Snail2基因在牛脂肪沉积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揭示Snail2基因通过影响脂肪细胞增殖和分化进而影响肉牛脂肪沉积作用机制奠定基础。
延边黄牛DGATs基因克隆、生物信息学及组织表达分析
郭盼盼, 金鑫, 孙建富, 李强, 李香子, 严昌国
中国畜牧兽医. 2021, 48(9):  3158-3170.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1.09.006
摘要 ( 194 )   PDF (2835KB) ( 4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试验旨在克隆延边黄牛二酯酰甘油酰基转移酶(diacylglycerol acyltransferase,DGATs)两种亚型(DGAT1和DGAT2)的CDS区核苷酸序列,并根据生物信息学对两种亚型的氨基酸序列进行分析,以及探讨其在延边黄牛各组织中的表达规律。采用RT-PCR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分别进行DGATs基因CDS区的扩增、克隆以及其在延边黄牛8个组织中mRNA表达量的检测,利用NCBI中BLAST将其与其他物种进行相似性分析,并构建系统进化树;通过在线工具对其编码蛋白的理化性质、一级结构及高级结构进行预测。结果显示,DGAT1和DGAT2基因CDS区序列长度分别为1 470和1 086 bp,分别编码489和361个氨基酸;二者均为稳定的疏水性蛋白。DGAT1存在25个潜在的磷酸化位点、1个N-糖基化位点和8个跨膜结构域;DGAT2存在28个潜在的磷酸化位点、2个N-糖基化位点和1个跨膜结构域。二者均不存在信号肽,即不属于分泌蛋白。DGAT1主要是通过α-螺旋和无规则卷曲连接,而DGAT2以α-螺旋、无规则卷曲和延伸链连接为主。延边黄牛DGAT1和DGAT2基因分别在延边黄牛小肠和脂肪组织中表达量最高,且显著高于其他组织(P<0.05)。本试验结果对进一步研究延边黄牛DGATs基因以及探究其在脂肪沉积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水牛ABCD基因家族生物信息学分析及ABCD1基因表达研究
马小娅, 梁燕银, 陆杏蓉, 段安琴, 梁莎莎, 邓廷贤
中国畜牧兽医. 2021, 48(9):  3171-3182.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1.09.007
摘要 ( 322 )   PDF (3441KB) ( 4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鉴定水牛ATP结合盒(ATP-binding cassette,ABC)转运蛋白D (ABCD)基因家族成员及其在水牛中的表达,本研究利用生物信息学对水牛ABCD基因家族的染色体定位、基因结构、保守结构域、蛋白理化性质进行分析,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ABCD1基因在水牛各组织及不同泌乳期乳腺中的表达,并用3种激素处理水牛乳腺上皮细胞,检测激素对ABCD1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显示,从水牛全基因组中共鉴定出9个ABCD家族基因,分别为ABCD1、ABCD2、ABCD3、ABCD4,其中ABCD4基因包含6个不同转录本(ABCD4X1-ABCD4X6),ABCD1~ABCD4 4个基因分别位于X、4、6、11号染色体;序列分析发现,ABCD家族基因包含9~22个内含子,编码444~741个氨基酸,分子质量为49.63~83.41 ku,等电点为6.43~9.64;共找到ABC_membrane_2、Endonuclease_5、ABC_tran 3个ABCD家族基因所共有的功能基序。ABCD基因家族可分为4个亚族,系统进化树显示,ABCD基因高度保守。共线性分析表明,水牛和奶牛之间存在7对直系同源的ABCD家族基因。不同组织定量表达结果表明,ABCD1基因在水牛15个组织中均有表达,其中在脂肪组织中表达量最高。不同泌乳时期的乳腺组织定量表达结果显示,ABCD1基因在50 d表达量达到最高,整个泌乳期呈现低-高-低表达模式。用不同浓度催乳素、雌二醇、孕酮分别处理水牛乳腺细胞,当催乳素、雌二醇和孕酮浓度分别达到2.0、0.3和4.5 μg/mL以上时,ABCD1基因表达量显著高于对照组。结果表明,水牛ABCD基因家族包含9个基因,其中ABCD1基因参与泌乳调控,本研究为进一步探讨ABCD家族基因在水牛乳腺中的功能提供了参考依据。
生理生化
产前运动对围产期奶牛生理代谢指标的影响
江婧, 马莉, 骆巧, 罗正中, 沈留红, 余树民, 陶金忠, 曹随忠
中国畜牧兽医. 2021, 48(9):  3183-3190.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1.09.008
摘要 ( 211 )   PDF (839KB) ( 4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试验旨在研究产前运动对围产期奶牛生理代谢指标的影响,为围产期奶牛健康管理提供科学指导和理论依据。试验选取年龄相似,体况评分、胎次和预产期相近的经产荷斯坦奶牛24头,随机分为试验组(TRT组)和对照组(CON组),每组12头,统一饲养管理。于预产期前21 d开始,TRT组奶牛每日09:00和16:00以<3 km/h的速度运动1 h,每头奶牛每日总运动量为(4.0±0.2) km/d;CON组自由活动。分别在预产期前21、7 d、分娩当天及产后7、30 d (分别记为-21、-7、0、+7和+30 d),于晨饲前采集血液,测定血浆中非酯化脂肪酸(NEFA)、β-羟基丁酸(BHBA)、葡萄糖(GLU)、甘油三酯(TG)、胆固醇(CHOL)、肌酐(CREA)及尿素(UREA)浓度。结果显示,试验期间,TRT组血浆NEFA、BHBA浓度与CON组相比均呈下降趋势(0.05<P<0.1),-7 d时TRT组NEFA浓度显著低于CON组(P<0.05);TRT组血浆GLU浓度变化较CON组平稳,在+30 d极显著高于CON组(P<0.01);两组血浆TG浓度均在分娩当天急剧下降,产前血浆TG浓度均极显著高于分娩后各时间点(P<0.01),+30 d时TRT组极显著高于CON组(P<0.01);血浆UREA、CREA浓度在两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综上,以<3 km/h的速度进行运动(4.0 km/d±0.2 km/d),可有效降低围产期奶牛血浆NEFA和BHBA浓度,缓解能量负平衡(NEB)压力。
畜禽骨骼肌肌纤维特性及其发育机制研究进展
施红梅, 何洋, 杜彦丽, 刘永, 豆腾飞, 王坤, 贾俊静, 葛长荣
中国畜牧兽医. 2021, 48(9):  3191-3199.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1.09.009
摘要 ( 236 )   PDF (2162KB) ( 4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骨骼肌是生物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约占产肉动物机体的40%,与畜禽的运动、发育及产肉能力等重要性状密切相关。骨骼肌是由平行排列的肌原纤维组成的多核肌纤维,肌纤维的数量、类型以及转变方式直接反映了个体肌肉发育情况以及机体的生理状况,因而在选育工作中作为重要的经济性状而被关注。对肌纤维的深入研究将有助于加快今后的选育进程,促进对近年频发的畜禽肌源性疾病的溯源与研究,从而缓解肌源性疾病对畜禽养殖业造成的经济损失,满足消费者对优质肉产品的需求。近年来,对肌纤维的认识与研究均取得重大进展,包括依照肌纤维的结构与功能特性对骨骼肌的生物学功能进行预测与验证、肌纤维的类型与肉品质的关联分析以及模式动物的应用,挖掘出肌纤维发生发育以及再生修复过程中的重要调控分子,并对它们的功能进行注释。作者参照现有研究成果对肌纤维的结构与功能进行系统的描述,并从分子层面对肌纤维胚胎期的发生发育以及出生后的再生修复进行综述,以期为今后提高肉用动物的产肉性能及培育高品质产肉动物新品种或新品系的选育工作提供理论参考。
水牛犊牛血浆外泌体的分离与鉴定
庞春英, 梁莎莎, 文崇利, 陈明棠, 陆呈委, 韦科龙, 潘玉红, 梁贤威
中国畜牧兽医. 2021, 48(9):  3200-3205.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1.09.010
摘要 ( 201 )   PDF (3097KB) ( 6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研究旨在从水牛犊牛血浆中分离外泌体,并对分离的外泌体进行分子生物学特征分析和鉴定。采用差速离心法分离3头水牛犊牛的血浆外泌体,并在透射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其形态,使用纳米粒度及Zeta电位仪对提取的外泌体进行粒径大小分析,应用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外泌体标记蛋白钙联蛋白(Calnexin)、肿瘤易感基因101(TSG101)、CD9、CD81在3头水牛犊牛血浆外泌体中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从水牛犊牛血浆中分离的外泌体形态多为圆形和椭圆形,直径在30~150 nm;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表明,在水牛血浆外泌体表面,特异性蛋白Calnexin、TSG101和CD81阳性表达,CD9不表达。本研究从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特征等方面证实研究获得的提取物为外泌体,由此说明,差速离心法可以成功分离提取水牛犊牛血浆中的外泌体,为水牛外泌体的后续研究提供了重要技术基础和参考。
可变剪接在肌肉发育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周小南, 丁燕玲, 王鹏飞, 赵志艳, 赵磊, 张岩峰, 马应, 康晓龙
中国畜牧兽医. 2021, 48(9):  3206-3214.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1.09.011
摘要 ( 212 )   PDF (866KB) ( 10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可变剪接发生在DNA转录为前体mRNA后,通过该过程可以使单个基因产生多个mRNA异构体和蛋白质亚型,增加了转录后加工过程中基因的信息多样性和蛋白质丰度。剪接体、剪接因子和其他RNA结合蛋白催化识别剪接位点和可变剪接外显子,参与调节可变剪接,从进化的角度来看,可变剪接在一定程度上为生物进化提供了驱动力。可变剪接作为组织特异性调节剂,参与肌肉发育的整个过程。在成肌细胞分化过程中,多聚嘧啶序列结合蛋白(polypyrimidine tract-binding protein,PTB)和RNA结合蛋白4(RNA-binding motif protein 4,RBM4)分别与原肌球蛋白的内含子多嘧啶序列和富含CU的内含子结合,共同调节α-原肌球蛋白的肌肉细胞特异性外显子选择的活性。RBM4可通过下调PTB表达并颉颃PTB在外显子选择中的活性来协同作用于肌细胞增殖分化的特异性剪接;肌球蛋白Ⅰ亚型通过可变剪接产生4种不同长度杠杆臂的蛋白质,影响肌肉的张力与拉伸激活;可变剪接可能是产生肌肉类型特异性的重要机制,选择性剪接产生具有不同催化动力学的肌球蛋白重链同工型,催化动力学差异地调节收缩性,从而影响肌纤维类型和肌肉功能。作者通过阐述可变剪接事件在肌肉发育及肌纤维形成过程中的主要作用,揭示可变剪接对肌肉发育的作用,以期为后续研究肌肉的发育调控机理提供参考依据。
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
不同时期鸽乳营养水平及生理活性物质动态变化分析
常玲玲, 汤青萍, 刘佳佳, 张蕊, 付胜勇, 穆春宇, 卜柱
中国畜牧兽医. 2021, 48(9):  3215-3222.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1.09.012
摘要 ( 280 )   PDF (1306KB) ( 10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试验通过测定不同日龄乳鸽嗉囊中鸽乳外观品质、能量蛋白质浓度、消化酶活性、免疫球蛋白水平及生长因子浓度,分析这些指标在乳鸽不同日龄的动态变化,旨在为系统了解乳鸽营养与生理需求提供理论依据。随机选择0、7、14、21、28日龄健康白羽王鸽乳鸽各12只,待亲鸽哺喂后屠宰,取出其嗉囊全部内容物。一部分用生理盐水稀释后取上清,用于消化酶活、免疫球蛋白及生长因子的测定;另一部分制成风干样用于常规营养水平的检测。结果显示,0日龄鸽乳外观呈乳白色油性奶酪样,7日龄鸽乳为奶酪样鸽乳和饲料的混合物,14日龄之后逐渐过渡为软化的饲料。日龄对鸽乳的能值和蛋白质浓度均有显著影响(P<0.05),0日龄鸽乳的能值和蛋白质浓度显著高于后期鸽乳(P<0.05),7日龄后,鸽乳能值和蛋白质浓度趋于平缓。不同时期鸽乳的淀粉酶、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活性差异显著(P<0.05),且均随日龄增加呈一次线性上升(P<0.05)。不同时期鸽乳的免疫球蛋白A (IgA)、免疫球蛋白M (IgM)和免疫球蛋白G (IgG)水平均有显著差异(P<0.05),且均先下降后上升,与日龄呈二次曲线关系(P<0.05)。不同时期鸽乳中胰岛素生长因子-1(IGF-1)和表皮生长因子(EGF)浓度差异显著(P<0.05),且均先下降后上升,与日龄呈二次曲线关系(P<0.05)。0~7日龄鸽乳以亲鸽嗉囊黏膜上皮细胞的脱落物与细胞碎片为主,能量、蛋白质、免疫因子和生长因子均处于最高水平;8~14日龄鸽乳能量和蛋白质浓度趋于平缓,免疫因子和生长因子降至最低;15~28日龄鸽乳营养水平与亲鸽饲粮相似,且乳鸽消化能力逐渐增强。
木质纤维素对青年后备蛋鸡胃肠发育和肠道功能的影响
朱丽慧, 吕文纬, 孔德富, 杨长锁
中国畜牧兽医. 2021, 48(9):  3223-3231.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1.09.013
摘要 ( 287 )   PDF (1252KB) ( 12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试验旨在研究木质纤维素作为不溶性纤维来源对青年后备蛋鸡胃肠发育和肠道功能的影响。将375只28日龄的海兰褐青年后备蛋鸡随机分成3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25只,分别饲喂添加0(对照组)、8(0.8%木质纤维素组)和10 g/kg木质纤维素(1.0%木质纤维素组)的玉米-豆粕型饲粮。试验期为56 d,试验结束时,计算平均日增重、平均日采食量和料重比;测定各组鸡的器官指数、回肠消化酶活性、紧密连接相关基因表达和肠形态学变化。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添加木质纤维素对青年后备蛋鸡平均日增重、平均日采食量和料重比均无显著影响(P>0.05),但可显著增加青年后备蛋鸡肌胃重量和肌胃器官指数(P<0.05)。饲喂木质纤维素后,鸡回肠绒毛宽度和高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1.0%木质纤维素组肠绒毛高度显著高于0.8%木质纤维素组(P<0.05);0.8%木质纤维素组回肠α-淀粉酶和胰蛋白酶活性及紧密连接蛋白1(ZO-1)和ZO-2 mRNA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综上,添加8 g/kg木质纤维素可刺激蛋鸡肌胃发育、促进肠道消化酶活性、提高肠道形态结构的完整性,维护青年后备蛋鸡肠道健康。
枯草芽孢杆菌YT168-6产抗菌肽sublancin的发酵工艺优化及培养基筛选的研究
刘扬科, 赵天效, 卢晓颖, 李磊, 成鹏, 李松建, 解顺昌
中国畜牧兽医. 2021, 48(9):  3232-3241.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1.09.014
摘要 ( 278 )   PDF (6731KB) ( 6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研究旨在探索枯草芽孢杆菌YT168-6产抗菌肽sublancin的最适发酵条件和最适培养基组成,以期提高发酵液中sublancin含量。试验先通过单因素试验筛选出最适发酵条件,确定发酵培养基需要的无机盐、碳源、氮源,再通过正交试验、最陡爬坡试验、Box-Behnken设计的响应面分析方法确定最适发酵培养基组成。结果表明:枯草芽孢杆菌YT168-6产抗菌肽sublancin的最适发酵条件为菌种接种量1.0%、发酵温度37℃、发酵液初始pH 7.0;最适发酵培养基为K2HPO4 5 g/L、KH2PO4 5 g/L、MgSO4 10 g/L、可溶性淀粉30.2 g/L、蛋白胨23.6 g/L、玉米浆18.2 g/L;优化后sublancin产量由756 μg/mL提到1 581 μg/mL,是优化前的2.09倍。综上所述,本研究所筛选的最适发酵条件和最适培养基可为枯草芽孢杆菌YT168-6菌株工业化生产sublancin提供技术参考。
饲粮添加黄芪和葡聚糖硫酸钠盐刺激对羔羊后肠道发酵和微生物组成的影响
田全华, 赵旭, 刘勇, 魏凌云, 谭支良, 贺志雄
中国畜牧兽医. 2021, 48(9):  3242-3253.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1.09.015
摘要 ( 327 )   PDF (1378KB) ( 3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试验旨在评估饲粮添加黄芪和葡聚糖硫酸钠盐(dextran sulfate sodium,DSS)刺激对羔羊后肠道发酵和微生物组成的影响。试验分为DSS刺激前和刺激后2个阶段。在第1阶段,选取36头42日龄健康、体重相近(5.2 kg±2.0 kg)的断奶湘东黑山羊,随机分配到对照组(CON,n=16;饲喂基础饲粮)和黄芪组(AP,n=20;饲喂基础饲粮+10 g/(d·头)黄芪根粉),饲喂36 d后(包括7 d预饲期)屠宰(除去第2阶段各组选取的6只羔羊外,剩余的均屠宰),收集盲肠组织和食糜样品用以评估饲粮添加黄芪对羔羊后肠道发酵和微生物组成的影响;第2阶段,在试验第36天,从CON组和AP组中分别随机选取6只羔羊进行DSS刺激(4%体重剂量口服),持续8 d后屠宰,收集盲肠组织和食糜样品用以评估羔羊后肠道发酵和微生物在DSS刺激后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①与CON组羔羊相比,AP组羔羊盲肠发酵参数及微生物组成均无显著差异(P>0.05);②与DSS刺激前羔羊相比,DSS刺激后羔羊盲肠微生物发酵所产生乙酸含量降低,丁酸含量显著升高(P<0.05);③与DSS刺激前羔羊相比,DSS刺激后羔羊盲肠黏附总细菌(total bacteria)和梭菌XIVa (Clostridium cluster XIVa)数量显著增加(P<0.05),食糜中梭菌XIVa和乳酸杆菌(Lactobacillus)含量显著降低(P<0.05);④16S rDNA测序结果显示,在门水平上,不同处理羔羊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占80%以上,其次是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软壁菌门(Tenericutes);不同处理羔羊肠道微生物组成无显著差异(P>0.05);⑤短链脂肪酸浓度与碳水化合物代谢菌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上述结果表明,饲粮中添加黄芪根粉对羔羊盲肠微生物发酵能力和微生物组成无显著影响,DSS刺激会降低盲肠微生物发酵乙酸能力和有益微生物的数量,改变细菌在属水平相对丰度。
奶牛产乳热影响因子及预防措施
石芳权, 王辉, 张帆, 熊本海
中国畜牧兽医. 2021, 48(9):  3254-3263.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1.09.016
摘要 ( 277 )   PDF (1358KB) ( 8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产乳热是奶牛产犊后泌乳造成血钙水平下降而引发的营养代谢性疾病,其发生病率非常高,对奶牛健康和生产性能影响较大。产乳热增加了奶牛生育性炎症、生殖障碍和内分泌、消化等方面疾病发生的几率,对养殖业造成很大的损失。影响奶牛产乳热的因素有很多,不仅包括奶牛品种、年龄、体况评分、产乳热史等牛自身因子,也包括饲养管理层面的因素,如泌乳天数、干奶期、产犊间隔的控制及奶牛饲料营养水平的调控,还与气候、环境等外界因素相关,这些影响因子往往相互交织,增加了奶牛产乳热的预防和治疗难度。作者综述了奶牛产乳热的发病机理,分析研究了各种因子对奶牛产乳热的影响机制,并介绍了几种预防措施,主要包括对奶牛饲养环境的管理、产犊间隔和泌乳情况的控制和奶牛不同阶段饲料营养水平的调控,以期为降低奶牛产乳热提供理论依据。
枣多糖对免疫抑制蛋雏鸡生长性能和免疫指标的影响
郭林霞, 马可为, 冯志华, 刘彦慈, 刘观忠, 李清艳, 弓素梅, 李树鹏, 赵国先
中国畜牧兽医. 2021, 48(9):  3264-3272.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1.09.017
摘要 ( 207 )   PDF (1107KB) ( 3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探究金丝小枣多糖(ZJP)对免疫抑制蛋雏鸡生长性能和免疫指标的影响,本试验将900只健康且体重相近的1日龄京红1号蛋鸡随机分为6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25只鸡。Ⅰ组为空白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Ⅱ~Ⅵ组在7~9日龄时注射100 mg/kg体重的环磷酰胺,每天1次,建立免疫抑制模型,并分别在基础饲粮中加入600 mg/kg黄芪多糖(APS)及0、400、800和1 600 mg/kg ZJP。试验期为6周。结果显示,ZJP可在不同程度上显著缓解环磷酰胺导致的42日龄体重、22~42和1~42日龄的平均日增重、胸腺和法氏囊指数、聚合免疫球蛋白受体、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 (sIgA)及血清中免疫球蛋白A (IgA)和IgG的降低及22~42日龄料重比(F/G)的升高,并且料重比、IgA和IgG达到了APS组的水平。由此得出,在本试验条件下,在基础饲粮中添加适宜水平的ZJP可不同程度改善环磷酰胺所致的生长缓慢和免疫功能低下。
肉鸡弯曲杆菌噬菌体的筛选及应用
席丽, 秦新喜, 孙新峰, 宋毓民, 李志强
中国畜牧兽医. 2021, 48(9):  3273-3282.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1.09.018
摘要 ( 219 )   PDF (4025KB) ( 2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试验旨在筛选肉鸡弯曲杆菌特异性裂解型噬菌体并对其在肉鸡生产中的合理应用进行探讨。从肉鸡屠宰场收集弯曲杆菌噬菌体筛选样本,通过与当地肉鸡弯曲杆菌流行株共孵育、增殖、纯化获得特异性弯曲杆菌噬菌体。对上述弯曲杆菌噬菌体生物学特性(宿主范围、致死曲线、形态学特征等)进行鉴定;将筛选得到的弯曲杆菌噬菌体作为饲料添加剂,以5×107、1×108、5×108、1×109和5×109 PFU/d 5个添加量添加于38日龄雄性罗斯308肉鸡饲粮中,观察不同噬菌体添加量对肉鸡盲肠内容物中弯曲杆菌的清除效果;最后通过比较2种噬菌体不同配比条件对肉鸡弯曲杆菌清除率及对肉鸡生长性能的影响建立使用方案。结果显示,试验从当地肉鸡屠宰场以空肠弯曲杆菌标准株L26为宿主菌共分离到12株空肠弯曲杆菌噬菌体,与从肉鸡养殖场分离的7株空肠弯曲杆菌共孵育,并选择裂解谱广且噬菌斑大的噬菌体BP11和BP12进行纯化和增殖。经形态学鉴定,2株噬菌体均符合肌尾噬菌体科(Myoviridae)特征,并具有较宽的裂解谱,但二者对相同宿主菌的裂解能力表现差异性;BP11添加量为1×109 PFU/d,BP12添加量为5×108 PFU/d时均能达到显著裂解效果;BP11与BP12混合添加组在不影响屠宰指标的前提下可显著降低肉鸡泄殖腔弯曲杆菌携带量。本研究结果为肉鸡生产过程中弯曲杆菌污染的防控及噬菌体的合理利用奠定理论基础。
基于LC-MS代谢组学的植物乳杆菌发酵黄芪的代谢产物分析
乔宏兴, 张立恒, 张晓静, 宋予震, 边传周
中国畜牧兽医. 2021, 48(9):  3283-3292.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1.09.019
摘要 ( 237 )   PDF (2352KB) ( 10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试验旨在利用色谱-质谱联用(liquid chromatograph-mass spectrometer,LC-MS)代谢组学技术分析植物乳杆菌发酵黄芪的代谢产物,并探索其互作发酵机制。分别采取植物乳杆菌发酵黄芪(FT组)和未发酵黄芪固态粉末(CT组),经样本前处理、LC-MS分析、生物学信息分析等探寻差异代谢物并分析代谢通路。结果显示,总离子流图峰图重现性良好,发酵黄芪主要代谢物共鉴定出183种代谢成分,正离子和负离子模式样品间关系PCA图均能良好区分。火山图分析表明,FT和CT组间的代谢物变化具有差异性,正离子模式上调的1 416个代谢物富集到83个代谢途径;下调的935个代谢物富集到83个代谢途径;负离子模式上调的1 040个代谢物富集到52个代谢途径,下调的809个代谢物富集到45个代谢途径。发酵黄芪差异代谢产物酸类、脂类、酮类等氨基酸显著增加,烯类等氨基酸显著下调,其中上调代谢物15个,下调代谢物2个,关键代谢产物主要为α-硫酸二乙酯、2-甲基柠檬酸、3-异丙烯基-6-氧代庚酸等,涉及到丙酮酸代谢、丙酸代谢、半乳糖代谢等途径。本研究结果为发酵黄芪的代谢产物、发酵互作机制和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基于16S rRNA测序分析正常与腹泻牦牛犊牛粪便细菌区系组成
张玉莹, 刘书杰, 冯宇哲, 张晓卫, 崔占鸿
中国畜牧兽医. 2021, 48(9):  3293-3302.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1.09.020
摘要 ( 249 )   PDF (1667KB) ( 5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试验旨在比较分析放牧条件下正常与腹泻牦牛犊牛粪便微生物区系组成与基因功能预测,筛选出作为腹泻评价依据的细菌,为下一步牦牛犊牛益生菌制剂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在放牧条件下分别采集青海玉树地区正常与腹泻牦牛犊牛粪便样本各7份并提取DNA,利用16S rRNA测序技术研究两组牦牛犊牛肠道微生物区系的OTUs聚类、门水平和属水平相对丰度差异性、Alpha多样性、Beta多样性、功能预测水平信息。结果显示,在门水平上,正常组和腹泻组的优势菌门有拟杆菌门和厚壁菌门,且腹泻组的梭杆菌门显著高于正常组(P<0.05);在属水平上,正常组犊牛粪便中优势细菌相对丰度从高到低为:拟杆菌属、拟普雷沃菌属和未分类的瘤胃菌属;腹泻组犊牛粪便中优势细菌相对丰度从高到低为:拟杆菌属、梭杆菌属、未分类的肠杆菌属和未分类的瘤胃菌属,且腹泻组的梭杆菌属显著高于正常组(P<0.05);在功能预测水平上,腹泻组的聚糖生物合成与代谢、运输和分解代谢、老化、分类和降解、脂代谢显著高于正常组(P<0.05),正常组的氨基酸代谢、信号转导、细胞运动、遗传信息显著高于腹泻组(P<0.05)。通过分析放牧牦牛犊牛正常组和腹泻组之间的优势菌群差异表明,犊牛腹泻是由梭杆菌属引起的。
松针粉对蛋鸡生产性能、蛋品质、血清生化指标和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王前光, 张旭, 朱静波, 王兰, 周丹, 李昊帮, 蒋桂韬
中国畜牧兽医. 2021, 48(9):  3303-3311.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1.09.021
摘要 ( 323 )   PDF (912KB) ( 13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试验旨在研究松针粉对蛋鸡生产性能、蛋品质、血清生化指标和抗氧化指标的影响,以期为松针粉在蛋鸡生产中的应用提供参考。选用120羽40周龄健康产蛋期京粉1号蛋鸡作为试验动物,随机分为2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0羽鸡。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用3%松针粉替代基础饲粮中的小麦麸。预试期7 d,正试期56 d。试验期间,每天按重复记录采食量、产蛋总数、总蛋重等,并以组为单位统计其平均日采食量、平均蛋重、日产蛋量、料蛋比等;在正试期第28和56天,分别从各重复中取2枚鸡蛋测定蛋壳强度、蛋壳厚度、蛋黄颜色、哈夫单位;在试验结束前1 d和结束当天,从各重复中抽取10枚鸡蛋于4℃贮藏,每次从各重复中取2枚鸡蛋,测定其贮藏后第15、20、60、105天的哈夫单位;在正试期第56天从各重复中选取试验蛋鸡1只,空腹12 h后经翅下静脉采血5 mL后分离血清,采用全自动生化仪测定血清中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总蛋白(TP)、白蛋白(ALB)、尿酸(UA)、尿素(Urea)、葡萄糖(GLU)含量及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碱性磷酸酶(ALP)活性;采用试剂盒法测定血清中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谷胱甘肽(GSH)、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和总抗氧化能力(T-AOC)。结果显示:①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松针粉显著提高了蛋鸡产蛋率(P<0.05),显著降低了平均蛋重和料蛋比(P<0.05),但平均日采食量、平均日产蛋量和合格蛋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②试验第28天,试验组蛋黄颜色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第56天,两组间蛋黄颜色值差异不显著(P>0.05);其余时间点,饲粮中添加松针粉对鸡蛋的哈夫单位、蛋壳厚度和蛋壳强度均无显著影响(P>0.05)。③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松针粉对蛋鸡血清TC、TG、HDL-C、LDL-C、TP、ALB、球蛋白(GLB)、尿素、UA和GLU含量以及ALT、AST、ALP活性均无显著影响(P>0.05),显著提高了蛋鸡血清MDA含量和GSH-Px活性(P<0.05),但对GSH含量和SOD、CAT活性以及T-AOC均无显著影响(P>0.05)。综上所述,饲粮中添加3%松针粉能够显著提高蛋鸡产蛋率,改善料蛋比和蛋黄颜色,显著提高蛋鸡血清MDA含量和GSH-Px活性,但未影响机体T-AOC。因此,蛋鸡饲粮中用3%松针粉替代等比例的小麦麸是可行的。
遗传繁育
乌珠穆沁羊DGAT1、NR6A1、MAN1A1基因多态性与其生长性状的关联分析
张晋华, 尚明玉, 胡文萍, 张莉
中国畜牧兽医. 2021, 48(9):  3312-3322.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1.09.022
摘要 ( 183 )   PDF (1265KB) ( 4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试验旨在探究甘油二酯酰基转移酶(diacylglycerol acyltransferase 1,DGAT1)基因g.13504098 C>T位点、核受体辅抑制子1(nuclear receptor subfamily 6 group A member 1,NR6A1)基因g.11204707 A>C位点和α-甘露糖苷酶(alpha-mannosidase,MAN1A1)基因g.18795097 C>T位点的多态性与乌珠穆沁羊生长性状之间的关系,为高产乌珠穆沁羊分子选育提供新的遗传标记。运用Sequenom MassARRAY®SNP技术对乌珠穆沁羊DGAT1、NR6A1和MAN1A1基因的3个多态位点g.13504098 C>T、g.11204707 A>C和g.18795097 C>T进行检测,同时利用线性混合模型分析基因型与其4、6月龄生长性状的关联性。结果显示,在这3个位点中均检测到3种基因型,具体为:g.13504098 C>T位点的基因型为:CC、CT和TT,优势基因型为CC (0.49),优势等位基因为C (0.70);g.11204707 A>C位点的基因型为:AA、CA和CC,优势基因型为AA (0.54),优势等位基因为A (0.73);g.18795097 C>T位点的基因型为:CC、TC和TT,优势基因型为TC (0.51),优势等位基因为C (0.55)。卡方检验显示,g.13504098 C>T、g.11204707 A>C和g.18795097 C>T位点在乌珠穆沁羊群体中均处于哈代-温伯格(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P>0.05)。群体遗传学分析表明,这3个位点在乌珠穆沁羊种群中属于中度多态性(0.25<PIC<0.50)。关联分析结果显示,g.13504098 C>T位点与乌珠穆沁羊4、6月龄的体重、体高、胸围、管围及6月龄的胸宽均呈极显著相关(P<0.01);g.11204707 A>C位点与乌珠穆沁羊4、6月龄的体高、体斜长及4月龄的体重、6月龄的胸围均呈极显著相关(P<0.01),与6月龄的体重、管围均呈显著相关(P<0.05);g.18795097 C>T位点与乌珠穆沁羊4月龄的体高、6月龄的胸围均呈极显著相关(P<0.01),与4月龄的体重、胸围以及6月龄的胸宽均呈显著相关(P<0.05)。综上所述,DGAT1基因g.13504098 C>T、NR6A1基因g.11204707 A>C和MAN1A1基因g.18795097 C>T位点多态性与乌珠穆沁羊群体部分生长性状具有显著的关联性,可以作为乌珠穆沁羊遗传选育的候选分子标记。
荷斯坦奶牛休息时间的群体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马龙刚, 安涛, 张海亮, 竹磊, 王磊, 宁景扬, 王炎, 郭刚, 黄锡霞, 王雅春
中国畜牧兽医. 2021, 48(9):  3323-3331.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1.09.023
摘要 ( 198 )   PDF (1497KB) ( 3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探究北京地区荷斯坦奶牛休息时间的群体规律及影响因素,本研究收集了北京地区某规模化牧场2018年4月至2020年4月共838头荷斯坦奶牛的休息时间及对应的奶牛生产性能测定记录及环境温湿度数据,利用SAS 9.2软件的GLM过程分析了年份、季节、场区、胎次和泌乳月等因素对荷斯坦奶牛休息时间的影响,并分析了休息时间对荷斯坦奶牛生产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荷斯坦奶牛平均休息时间为397.39 min/d,范围为87.74~707.03 min/d,变异系数为26%;休息时间随季节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夏季最低,冬季最高;随环境温湿度的升高而逐渐降低;产犊和发病对休息时间均有较大影响,产犊和发病当天奶牛休息时间均存在一个峰值,之后逐渐降低至正常水平;测定年份、季节、场区、胎次和泌乳月份对休息时间均有极显著影响(P<0.01);荷斯坦奶牛产奶量随休息时间的升高而降低。本研究为利用自动化记录设备探究奶牛的行为规律及利用连续测定的休息时间数据提高牛群的精准管理水平提供了理论依据。
绵羊B4GALNT2和ESR1基因多态性及其与产羔数的关联分析
荣轩, 邵顺成, 梁鹏, 张天闻, 邹诗凡, 孟科, 强浩, 冯登侦
中国畜牧兽医. 2021, 48(9):  3332-3342.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1.09.024
摘要 ( 188 )   PDF (1483KB) ( 7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探究影响宁夏地区优质肉羊培育中多羔性状的候选位点,试验以杜泊羊、滩寒杂交羊、杂一代、杂二代和横交一代5个绵羊群体为研究对象,采用飞行质谱技术对5个绵羊群体β-1,4-N-乙酰半乳糖胺转移酶2(beta-1,4-N-acetyl-galactosaminyl transferase 2,B4GALNT2)基因g.36933082 G>A和g.36946470 G>A位点以及雌激素受体1(estrogen receptor 1,ESR1)基因g.75378892 A>T位点进行多态性检测,并与绵羊产羔数进行关联分析;应用生物信息学在线软件分析B4GALNT2和ESR1基因突变前后蛋白质的二级结构和三级结构。结果显示,B4GALNT2基因的g.36933082 G>A和g.36946470 G>A位点均存在3种基因型:AA、AG和GG,且GG基因型均为优势基因型;ESR1基因的g.75378892 A>T位点存在3种基因型:AA、TA和TT,且AA基因型为优势基因型。g.36933082 G>A和g.36946470 G>A位点在5个绵羊群体中均表现为低度多态(PIC<0.25),g.75378892 A>T位点在5个绵羊群体中均表现为中度多态(0.25<PIC<0.5);3个位点在5个绵羊群体中均处于哈代-温伯格平衡状态(P>0.05)。关联分析结果表明,g.36933082 G>A和g.36946470 G>A位点不同基因型在5个绵羊群体中的产羔数均无显著差异(P>0.05);g.75378892 A>T位点在杂一代绵羊群体中TA基因型个体产羔数显著高于TT基因型(P<0.05)。生物信息学结果表明,3个位点均导致对应蛋白质的二级结构和三级结构发生变化。综上所述,B4GALNT2基因g.36933082 G>A和g.36946470 G>A位点不适用于5个绵羊群体多羔性状的选育,ESR1基因g.75378892 A>T位点可作为杂一代绵羊群体多羔性状的分子辅助标记。
利用Tild-CRISPR/Cas9定点编辑荷斯坦种公牛的无角Pc位点
王欢, 朱化彬, 李俊良, 邹惠影, 赵善江
中国畜牧兽医. 2021, 48(9):  3343-3353.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1.09.025
摘要 ( 202 )   PDF (7187KB) ( 3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试验旨在利用Tild-CRISPR/Cas9系统介导的同源重组技术制备纯合无角种公牛细胞系。针对控制无角性状的Pc靶位点设计sgRNA,T7E1酶切和测序检测突变效率;以pUC57为骨架连接Pc片段及其两侧约800 bp的同源序列左臂(L)和右臂(R),双酶切获得同源重组片段后与sgRNA共同转染至荷斯坦种公牛耳缘成纤维细胞中,筛选获得单细胞克隆并鉴定。结果显示,试验成功构建了6个sgRNA(1-6),并筛选获得了突变效率最高的sgRNA1,其突变效率为32.6%;成功获得了长度为1 901 bp基因序列完全正确的同源重组片段;共获得147个单细胞克隆,其中8个单细胞克隆发生正确的单等位Pc位点插入,1个单细胞克隆发生正确的双等位Pc位点插入。外源基因残留检测结果显示,单细胞克隆没有Cas9基因残留,可作为后续克隆生产优秀无角纯合胚胎的核供体细胞。本研究成功利用Tild-CRISPR/Cas9定点编辑的方法获得了Pc位点纯合插入的无外源Cas9基因残留的无角牛耳缘成纤维细胞系,为将来优秀无角体细胞克隆种公牛的培育以及主要功能基因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材料储备和技术平台。
二甲双胍对牛骨骼肌卫星细胞增殖与分化的影响
刘秋华, 朱菲菲, 王轶敏, 张林林, 李新, 郭益文, 郭宏, 丁向彬
中国畜牧兽医. 2021, 48(9):  3354-3360.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1.09.026
摘要 ( 194 )   PDF (9849KB) ( 2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探究二甲双胍对牛骨骼肌卫星细胞增殖和分化的影响,本研究将体外培养的牛骨骼肌卫星细胞分别用0(对照组)、1、2、4 mmol/L二甲双胍进行处理,采用CCK-8法筛选出二甲双胍作用于牛骨骼肌卫星细胞的最适浓度,接着通过EdU染色法检测二甲双胍处理牛骨骼肌卫星细胞后对其增殖的影响,然后对二甲双胍处理的牛骨骼肌卫星细胞进行体外成肌诱导分化,通过显微镜观察牛骨骼肌卫星细胞分化时期的细胞状态,然后利用Western blotting技术检测牛骨骼肌卫星细胞的分化标志因子肌球蛋白重链(MyHC)、肌细胞生成素(MyoG)在分化24、48和72 h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二甲双胍作用于牛骨骼肌卫星细胞的最适浓度为2 mmol/L。2 mmol/L二甲双胍处理牛骨骼肌卫星细胞后,其细胞增殖率显著降低(P<0.05),说明二甲双胍可以抑制牛骨骼肌卫星细胞的增殖;牛骨骼肌卫星细胞诱导分化后形成的肌管数量和直径均呈现减少趋势,牛骨骼肌卫星细胞成肌分化标志因子MyHC、MyoG在分化24、48和72 h的表达均显著低于0 mmol/L (对照)组(P<0.05),说明2 mmol/L二甲双胍能够抑制牛骨骼肌卫星细胞的成肌分化过程。研究结果表明,二甲双胍可以显著抑制牛骨骼肌卫星细胞的增殖及成肌分化过程。该研究为二甲双胍在肌肉发育调控及肌损伤修复方面的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松辽黑猪NR5A2基因多态性及其与繁殖性状的关联分析
张云鹏, 刘庆雨, 张琪, 高一, 张庆, 张净博, 张树敏
中国畜牧兽医. 2021, 48(9):  3361-3367.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1.09.027
摘要 ( 188 )   PDF (1433KB) ( 4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试验旨在探究松辽黑猪NR5A2基因多态性及其与繁殖性状的关联性。选取130头松辽黑猪作为研究对象,利用PCR直接测序法查找NR5A2基因6个外显子的SNP位点,通过HRM分型技术分析SNP位点的多态性,使用SPSS 19.0软件分析NR5A2基因SNP位点多态性与母猪总产仔数、产活仔数、仔猪初生重、3周龄重、断奶重及断奶仔猪数、乳头数的关联性。结果显示,松辽黑猪NR5A2基因第6外显子上存在1个SNP位点(C99T),检测到3种基因型:CC、CT和TT。群体遗传参数分析及卡方适合性检验结果显示,该SNP位点在松辽黑猪群体中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P>0.05),但C/T突变位点杂合度相对较低,在松辽黑猪群体中的变异较小,属于中度多态(0.25<PIC<0.5)。关联性分析结果表明,在NR5A2基因C99T位点上,CC基因型个体的总产仔数、产活仔数及断奶仔猪数均最高,且显著高于TT基因型(P<0.05),产活仔数及断奶仔猪数均显著高于CT基因型(P<0.05);各基因型仔猪初生重、3周龄重、断奶重及乳头数均无显著差异(P>0.05)。综上所述,NR5A2基因第6外显子存在突变位点C99T,与松辽黑猪产仔数存在显著关联性,但该突变位点能否作为松辽黑猪产仔数的遗传标记,需要对更大的群体进行进一步研究。
中国荷斯坦牛干奶期长度的群体特征及其与生产性能的关系
宁景扬, 马龙刚, 陈紫薇, 安涛, 常瑶, 王凯, 王磊, 陈少侃, 张帆, 郭刚, 张海亮, 王雅春
中国畜牧兽医. 2021, 48(9):  3368-3377.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1.09.028
摘要 ( 231 )   PDF (1027KB) ( 2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探究北京地区中国荷斯坦牛干奶期长度(DPL)的变化规律及其变异对奶牛各项生产性能的影响,包括产奶性能、繁殖性能、初乳品质和乳房健康。收集了北京地区34个牧场出生于2009—2018年136 231头中国荷斯坦牛的干奶日期、生产性能记录、繁殖性能记录等。通过整理试验牛群的干奶记录,揭示了北京地区中国荷斯坦牛1胎和2胎DPL的群体规律,利用固定模型分析了胎次、产犊季节、场-产犊年和初产月龄对DPL的影响;此外,利用固定模型分析了DPL的变异对日产奶量、乳脂率、乳蛋白率、首末次配种间隔(interval from first to last insemination,IFL)、产犊至首次配种间隔(interval from calving to first insemination,ICF)和初乳品质的影响,利用Logistic回归过程分析了DPL的变异对首次配种受胎率(conception rate of first insemination,CR)、首次配种56 d不返情率(56-days non-return rate of first insemination,NRR56)、难产率和乳房健康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北京地区中国荷斯坦牛DPL平均为58.81 d,胎次、产犊季节、场-产犊年和初产月龄均对DPL有显著影响(P<0.05)。DPL的变异对日产奶量、乳蛋白率、ICF、CR、NRR56、难产率和乳房健康有显著影响(P<0.05)。干奶期短的奶牛测定日平均乳蛋白率、CR和NRR56更高;DPL适中的奶牛测定日平均产奶量更高、乳房健康水平更好、ICF更短、难产率更低。本研究在国内利用大规模牛群数据揭示了中国荷斯坦牛DPL的群体规律,可为中国规模化奶牛场提升管理水平提供参考。
褪黑素对脂多糖刺激的滩羊骨骼肌卫星细胞炎性因子表达的影响
马思佳, 刘媛, 汪序忠, 李亭亭, 段星, 杨松柏, 宋丹, 李向臣
中国畜牧兽医. 2021, 48(9):  3378-3386.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1.09.029
摘要 ( 185 )   PDF (9800KB) ( 3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试验旨在探究褪黑素(MLT)对脂多糖(LPS)诱导的滩羊骨骼肌卫星细胞炎性反应的影响。选取滩羊妊娠30日龄胎儿为研究材料,使用Ⅳ型胶原酶分离获得滩羊骨骼肌卫星细胞并进行体外培养,添加相应的诱导试剂对滩羊骨骼肌卫星细胞进行诱导分化,利用免疫荧光检测骨骼肌卫星细胞表面标记物CD29、CD44、CD73及Vimentin的表达;在无胎牛血清的培养基中添加不同浓度(0、5、8和10 μg/mL)的LPS培养骨骼肌卫星细胞,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 (qRT-PCR)检测白细胞介素-6(IL-6)、IL-8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等炎性相关因子mRNA水平变化,筛选最佳的LPS处理浓度;在无胎牛血清的培养基中添加不同浓度(0.1和0.5 μmol/L) MLT与最佳浓度LPS共培养骨骼肌卫星细胞,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IL-6、IL-8和干扰素-γ(IFN-γ)等炎性相关因子mRNA水平变化。免疫荧光结果显示,滩羊骨骼肌卫星细胞表面标志物CD29、CD44、CD73及Vimentin表达呈阳性,且具有诱导成肌、成脂和成骨分化的特性。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不同浓度的LPS处理均可显著增加细胞炎性相关因子基因的表达(P<0.05),并且8 μg/mL LPS处理时炎性相关因子mRNA表达最强;当MLT与LPS共培养骨骼肌卫星细胞时,与LPS单独处理相比,0.5 μmol/L MLT与LPS共同处理组中IL-6 mRNA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综上表明,MLT具有缓解LPS刺激的滩羊骨骼肌卫星细胞炎性反应的作用。本试验结果为进一步开展MLT缓解LPS诱导的骨骼肌卫星细胞炎性反应的调控机制研究奠定了基础。
G蛋白偶联受体50在牦牛卵母细胞体外成熟过程中的表达与亚细胞定位研究
姚颖, 陈艳, 熊显荣, 泽让东科, 柴志欣, 吉文汇, 兰道亮
中国畜牧兽医. 2021, 48(9):  3387-3393.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1.09.030
摘要 ( 188 )   PDF (3058KB) ( 5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试验旨在研究G蛋白偶联受体50(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 50,GPR50)在牦牛卵母细胞体外成熟过程中的表达与定位规律,为进一步解析卵母细胞成熟的分子机制及理解牦牛繁殖的特异性提供依据。通过牦牛卵母细胞体外成熟培养,利用免疫荧光染色监测不同时间点(0~24 h)纺锤丝形态和核相的变化,确定牦牛卵母细胞减数分裂4个时期,包括生发泡期(germinal vesicle,GV)、生发泡破裂期(germinal vesicle break down,GVBD)、第一次减数分裂中期(metaphase Ⅰ,MⅠ)与第二次减数分裂中期(metaphase Ⅱ,MⅡ)的时间点。在此基础上,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GPR50基因在牦牛卵母细胞成熟过程中的动态表达量,免疫荧光染色检测GPR50蛋白在卵母细胞成熟过程中的的亚细胞动态定位情况。结果表明,牦牛卵母细胞体外成熟0 h时90%处于GV期,6 h时94%处于GVBD期,16 h时92%细胞处于MⅠ期,24 h时94%处于MⅡ期。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GPR50基因在牦牛卵母细胞GV期即有表达,并在GVBD、MⅠ、MⅡ期成熟过程中逐渐升高,在MⅡ期达到顶峰,且极显著高于GV与GVBD期(P<0.01)。GPR50蛋白在牦牛卵母细胞GV期时集中在膜上表达,并随着成熟进程的发展在细胞质和细胞膜均大量表达,在MⅡ期高亮度弥散表达。以上结果表明,GPR50基因参与牦牛卵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并发挥重要作用,为研究GPR50在牦牛卵母细胞成熟过程中的作用及机制提供了依据。
激素剂量、超排间隔及重复超排次数对和牛重复超排效果的影响
王林, 庞云渭, 郝海生, 宋金辉, 赵善江, 杜卫华, 赵学明, 邹惠影, 朱化彬
中国畜牧兽医. 2021, 48(9):  3394-3402.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1.09.031
摘要 ( 252 )   PDF (921KB) ( 2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试验旨在探讨激素剂量、超排间隔及重复超排次数对和牛重复超排效果的影响,为建立稳定、高效的和牛供体重复超排方案提供依据。本试验共选取63头15~18月龄的和牛供体母牛进行超排处理,其中17头和牛供体随机分成2组,分别以200、200、200 mg的FSH注射总剂量和200、220、240 mg的FSH注射总剂量进行3次重复超排,每次超排间隔30 d,研究激素剂量对和牛重复超排的影响;24头和牛供体随机分成3组,每组分别以60、45、30 d的超排间隔,每次200 mg的FSH注射总剂量进行3次重复超排,研究超排间隔对和牛重复超排的影响;22头和牛供体采用每次200 mg的FSH注射总剂量进行连续7次重复超排,每次超排间隔30 d,研究重复超排次数对和牛重复超排的影响。结果显示,采用FSH注射总剂量为200、220、240 mg获得的头均胚胎总数和头均可用胚胎数显著高于每次均为200 mg的FSH注射总剂量(P<0.05);与超排间隔60 d组相比,超排间隔45 d组获得的头均可用胚胎数显著降低(P<0.05),而超排间隔30 d组获得的头均可用胚胎数也降低,但差异不显著(P>0.05);重复超排在6次以内,获得的头均可用胚胎数无显著差异(P>0.05)。结果表明,注射FSH总剂量为200、220、240 mg连续超排3次的超排效果优于注射FSH总剂量为200、200、200 mg组;超排间隔越长,越有利于母牛生殖道的恢复,获得的可用胚胎数越多,但超排间隔30 d,也可获得良好的超排效果;高强度重复超排以30 d为超排间隔,超排5~6次为宜。
全基因组测序在畜禽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杨德智, 侯冠彧, 施力光, 曹婷, 周雄, 赵艳红
中国畜牧兽医. 2021, 48(9):  3403-3414.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1.09.032
摘要 ( 248 )   PDF (1267KB) ( 12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基因组研究方面,目前全基因组测序已由第一代测序技术发展到第三代测序技术,全基因组测序与传统方法相比具有更加全面、精准、高效等优势。随着测序技术的发展和费用的降低,全基因组测序(whole genome sequencing,WGS)技术逐渐成为基因组研究应用最广泛的技术。全基因组测序已经在畜禽起源进化、重要经济性状基因挖掘、分子育种等方面取得了诸多成果。通过全基因组重测序,能够发现拷贝数变异(copy number variation,CNV)及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变异,丰富现有的CNV和SNP数据库,为抗病、生长、食欲、代谢调节、表型、环境适应机制及重要经济性状基因的分析提供重要数据。作者针对全基因组测序技术在主要畜禽上的研究进展,综述了全基因组测序在畜禽的品种遗传多样性、群体演变机制、功能基因挖掘等研究中的应用,并探讨了全基因组测序存在的问题,旨在为畜禽种质资源保护和分子育种实践提供参考。
预防兽医
猴头菇多糖对MDRV感染RAW264.7细胞TLR3/TRIF诱导表达及病毒复制的影响
严萍, 林绍青, 李明慧, 孙雪宁, 李健, 黄一帆, 吴异健
中国畜牧兽医. 2021, 48(9):  3415-3422.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1.09.033
摘要 ( 215 )   PDF (5644KB) ( 4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试验旨在探究猴头菇多糖(HEP)预处理RAW264.7细胞对番鸭呼肠孤病毒(MDRV)复制的影响及其机制,从Toll样受体3/β干扰素TIR结构域衔接蛋白(TLR3/TRIF)信号通路解析HEP在调节MDRV所致的雏番鸭机体免疫抑制中的作用机制并提供体外试验参考。试验设空白对照组(BCG)、病毒感染对照组(VCG)、HEP对照组(HCG)和HEP预防病毒感染组(HPG),RAW264.7细胞在MDRV感染12和24 h后,通过Western blotting检测各组细胞中TLR3、TRIF和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因子6(TRAF6)的蛋白表达量;病毒感染24 h后,用ELISA法检测各组细胞培养液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0(IL-10)、IL-6、IL-1β、干扰素-β(IFN-β)的含量。TCID50检测结果表明,MDRV病毒的TCID50为103.46。病毒感染后12 h,细胞未出现明显变化;病毒感染后24 h,细胞变圆;病毒感染后36 h,细胞大量死亡。MDRV在RAW264.7细胞中的复制结果显示,在感染病毒12~24 h内,σNS的表达量呈现上升趋势;在24~36 h,σNS的表达量维持在较高水平。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相比,VCG组细胞TLR3、TRIF和TRAF6蛋白的表达量在感染后12和24 h均显著升高(P<0.05),HCG组TRIF蛋白的表达量均显著升高(P<0.05);与感染组相比,HPG组的σNS、TLR3、TRIF和TRAF6蛋白表达量在病毒感染12和24 h均显著降低(P<0.05)。ELISA检测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相比,VCG组细胞培养液中TNF-α、IL-6、IL-1β和IFN-β的含量均显著升高(P<0.05);与感染组相比,HPG组细胞培养液中TNF-α、IL-6、IL-1β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IFN-β的含量显著升高(P<0.05)。结果表明,HEP可调节MDRV感染诱导RAW264.7细胞TLR3信号转导通路活化,抑制TLR3信号转导通路下游产物TNF-α、IL-10、IL-6和IL-1β的过度表达,同时上调IFN-β的表达,从而抑制MDRV在RAW264.7细胞中的复制。
新城疫病毒M蛋白单克隆抗体的制备与鉴定
曾建宇, 董振远, 贾文凤, 张国中, 薛佳
中国畜牧兽医. 2021, 48(9):  3423-3431.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1.09.034
摘要 ( 243 )   PDF (4734KB) ( 4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获得新城疫病毒(Newcastle disease virus,NDV) M蛋白单克隆抗体,本研究将编码该蛋白的基因克隆、表达并纯化重组蛋白,作为免疫原免疫小鼠,同时建立ELISA筛选方法对小鼠血清效价进行测定,筛选出血清抗体效价最高的小鼠脾细胞与SP2/0细胞融合,最终获得能稳定产生NDV M蛋白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并进行了抗体的免疫荧光、Western blotting、亚类的鉴定、杂交瘤细胞染色体计数、小鼠腹水制备及腹水内单克隆抗体效价测定。结果显示,PCR、重组质粒测序及双酶切鉴定正确,M基因大小约为1 095 bp。SDS-PAGE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显示,试验成功表达了重组M蛋白,分子质量约为60 ku,且可与NDV阳性血清反应。建立的ELISA筛选方法中,重组M蛋白、His标签蛋白和抗体的最佳工作浓度分别为0.5 μg/mL、0.5 μg/mL和1∶256 000。抗体的免疫荧光、Western blotting、亚类的鉴定显示,杂交瘤细胞产生的抗体可与NDV SG10株及重组M蛋白特异性结合,其轻链为κ,重链为IgG2A。C9-G2、D3-F2杂交瘤细胞染色体计数结果分别为97和101条;杂交瘤细胞上清的ELISA检测效价均为1∶6 400,腹水的ELISA检测效价分别为1∶409 600和1∶102 400。本研究成功制备了NDV M蛋白的单克隆抗体,可为进一步研究M蛋白的功能提供工具。
宿主蛋白ANP32A对流感病毒功能影响的研究进展
张晓璇, 郭晶, 李旭勇
中国畜牧兽医. 2021, 48(9):  3432-3437.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1.09.035
摘要 ( 314 )   PDF (602KB) ( 2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流感病毒是一类危害人和动物健康的RNA病毒,其在宿主细胞内的有效复制离不开宿主蛋白酸性核磷蛋白32家族成员A (ANP32A)和病毒RNA聚合酶的协助和支持。病毒RNA聚合酶由3种蛋白PB1、PB2和PA组成,且ANP32A与病毒RNA聚合酶的最强相互作用需要这3种蛋白的共同参与。ANP32A是酸性富含亮氨酸的核磷蛋白32(ANP32)家族成员,其被确认为支持细胞核中病毒RNA聚合酶活性的关键宿主因子,对流感病毒的复制具有重要的作用。ANP32A的物种特异性差异决定了病毒RNA聚合酶的宿主范围:独特的33个氨基酸序列存在于禽类ANP32A (avANP32A),而在哺乳动物ANP32A中缺乏此氨基酸序列。avANP32A中特有的33个氨基酸序列能增强ANP32A的功能,从而增加禽源特征流感病毒聚合酶活性。禽流感病毒(Avian influenza virus,AIV)不能有效利用较短的ANP32A (即缺乏独特33个氨基酸序列的ANP32A),因而哺乳动物ANP32A无法支持禽源特征聚合酶活性,然而在人ANP32A (huANP32A)中插入这33个氨基酸能促进其对AIV聚合酶的支持作用。此外,流感病毒的适应性突变也能增强AIV在哺乳动物中的传播力和致病性。AIV适应哺乳动物时往往会发生E627K突变,以增强其在哺乳动物中的复制能力。作者主要介绍了宿主蛋白ANP32A对流感病毒复制、转录的影响和流感病毒发生适应性突变的作用机制,简要论述了ANP32A与聚合酶的相互作用对流感病毒跨物种感染的分子机制。
牛呼吸道合胞体病毒G蛋白抗原区原核表达及反应原性鉴定
武春霞, 周雅坪, 郭婷, 崔琦, 王宇琛, 田广原, 思汗, 孙衍立, 郝永清
中国畜牧兽医. 2021, 48(9):  3438-3446.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1.09.036
摘要 ( 185 )   PDF (4694KB) ( 3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获得重组牛呼吸道合胞体病毒(BRSV) G蛋白并对其进行反应原性鉴定。从NCBI上找出G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分析其抗原区域,利用Primer Premier 5.0软件设计1对特异性引物,利用RT-PCR方法扩增BRSV G基因片段,将目的片段连接到克隆载体pMD19-T后,对其进行双酶切鉴定和测序。将双酶切后的目的片段进行胶回收,构建重组质粒pET-32a-G,将重组质粒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感受态细胞,用Ni-IDA亲和层析法纯化经IPTG诱导表达的蛋白,并测定其浓度;通过SDS-PAGE和Western blotting方法对该蛋白进行分析与鉴定。结果显示,本试验成功克隆出大小约为567 bp的G基因,获得分子质量约为40 ku的可溶性重组蛋白,优化诱导条件后用SDS-PAGE对表达产物进行鉴定,在16℃、IPTG浓度1.2 mmol/L、诱导4 h时蛋白表达量最大;通过Western blotting检测发现,重组蛋白可与山羊源BRSV标准阳性血清发生特异性反应,说明该蛋白具有反应原性。综上,本研究成功表达并纯化了BRSV G蛋白,为建立BRSV抗体间接ELISA检测方法和BRSV亚单位疫苗的研制奠定了基础。
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与其他病原混合感染的研究进展
江宁, 尹航, 张岩威, 李紫馨, 池晓娟, 王松
中国畜牧兽医. 2021, 48(9):  3447-3455.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1.09.037
摘要 ( 217 )   PDF (970KB) ( 3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Avian influenza virus,AIV)属于低致病性AIV,但因其分布广泛、传播迅速,可引起感染家禽生产性能下降,给家禽业带来了极大的经济损失。H9N2亚型AIV在感染家禽过程中可引起严重的免疫抑制,使家禽极易继发上呼吸道细菌、消化道细菌等感染,从而导致H9N2亚型AIV致病力增强,细菌黏附定植能力增强,家禽死亡率显著升高。另外,H9N2亚型AIV还能与禽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禽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新城疫病毒等发生混合感染,病毒入侵时有可能出现协同作用或颉颃作用,从而相互促进或抑制病毒的复制和排毒;H9N2亚型AIV还极易发生突变或与其他亚型流感病毒在混合感染时发生基因重组产生感染人的新亚型毒株,给人类健康和公共卫生安全带来重大威胁。作者综述了H9N2亚型AIV与其他病原混合感染的研究进展,通过阐述H9N2亚型AIV与细菌或病毒混合感染的协同或颉颃作用,以期为临床上H9N2亚型AIV混合感染的防治提供参考。
表达A亚群禽白血病病毒Gp85蛋白的乳酸菌的构建
李鼎伟, 高可丽, 曾扬, 方春, 杨玉莹, 刘晶, 梁雄燕
中国畜牧兽医. 2021, 48(9):  3456-3463.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1.09.038
摘要 ( 230 )   PDF (2854KB) ( 7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构建乳酸菌表达载体以研制A亚群禽白血病病毒(Avian leukosis virus subgroup A,ALV-A)的活菌疫苗,用于预防禽白血病。使用锚定表达载体构建2株分别表达gp85和gp85-DCpep基因的重组植物乳杆菌,以感染ALV-A的DF-1细胞的基因组DNA为模板,使用PCR方法扩增ALV-A Gp85蛋白的编码基因gp85,将树突状细胞靶向肽(DC-targeting peptide,DCpep)编码基因与gp85基因进行融合,获得gp85-DCpep基因;使用乳酸菌锚定表达载体pSIP409-pgsA’通过同源重组的方法构建重组质粒pSIP409-pgsA’-gp85-DCpep和pSIP409-pgsA’-gp85;经测序正确后将上述质粒分别电转化植物乳杆菌NC8感受态细胞,获得重组植物乳杆菌;使用SppIP诱导重组植物乳杆菌的表达,收集处于对数生长期的菌体,通过反复冻融获取细胞膜的蛋白样,采用Western blotting技术检测pgsA’-gp85-DCpep和pgsA’-gp85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试验成功获得基因片段gp85和gp85-DCpep,构建的重组质粒pSIP409-pgsA’-gp85-DCpep和pSIP409-pgsA’-gp85测序无突变和丢失情况,并成功电转到植物乳杆菌NC8感受态细胞中,使用SDS-PAGE和Western blotting技术在细胞膜蛋白样中检测到蛋白的表达,大小分别为48.3(pgsA’-gp85-DCpep)和47 ku (pgsA’-gp85)。本试验成功构建了重组质粒pSIP409-pgsA’-gp85-DCpep和pSIP409-pgsA’-gp85,获得的重组植物乳杆菌NC8-pSIP409-pgsA’-gp85-DCpep和NC8-pSIP409-pgsA’-gp85中的蛋白均成功表达,且具有反应原性,为后期深入研究重组植物乳杆菌在抗ALV-A感染中的保护机制奠定良好的基础。
基础兽医
石河子地区某规模化奶牛场肺炎克雷伯菌的分离鉴定及耐药性分析
王哲红, 吴桐忠, 赵玉宾, 张星星, 韩猛立, 钟发刚, 胡建军, 黄新
中国畜牧兽医. 2021, 48(9):  3464-3472.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1.09.039
摘要 ( 258 )   PDF (8652KB) ( 5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阐明引起石河子地区某规模化奶牛场犊牛呼吸道症状的主要细菌性病原体及其生物学特性,本研究采集2~6月龄犊牛鼻拭子与肛拭子各39份,通过细菌分离培养、形态学观察、生化分析、PCR扩增16S rRNA基因和溶血酵素(khe)基因、药敏试验和小鼠致病性试验等方法对分离菌株的生物学特性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分离菌株中有3株在MIAC平板上形成紫红色带有沉淀环的菌落(鼻拭子1株,肛拭子2株),且镜检为革兰氏阴性短杆菌,疑为肺炎克雷伯菌。全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显示,分离株与肺炎克雷伯菌相似性均为96%;PCR扩增16S rRNA基因测序结果显示,分离株与GenBank数据库中肺炎克雷伯菌核苷酸相似性在96.5%~99.8%之间,肺炎克雷伯菌特异性基因khe阳性且相似性达99%以上;药敏结果显示,分离菌株对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一代和二代氨基糖苷类、四环素类、一代大环内酯类、磺胺类、多烯类、林可酰胺类抗菌药呈现出不同程度的耐药;对三代氨基糖苷类、二代大环内酯类、氯霉素类、多肽类、喹诺酮类抗菌药敏感,且呈现不同程度的多重耐药性;致病性试验结果表明,分离菌株均可不同程度导致小鼠死亡且以鼻拭子分离株致病性较强。本研究成功分离鉴定石河子地区规模化奶牛场引起犊牛呼吸道症状的肺炎克雷伯菌3株,并阐明分离菌的部分生物学特性,为新疆地区牛源肺炎克雷伯菌病的检测、诊断及临床治疗提供技术支撑。
高渗对多重耐药大肠杆菌外排泵和外膜孔道蛋白基因表达及其生长的影响
孙海峰, 谭艾娟, 吕世明, 罗钰嘉, 纪琦琪, 艾仁丽, 路星星, 冯丹
中国畜牧兽医. 2021, 48(9):  3473-3482.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1.09.040
摘要 ( 174 )   PDF (1985KB) ( 5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探究高渗对多重耐药菌外排泵和外膜孔道蛋白基因表达及其生长的影响,试验应用生长曲线和相对适应性测定,对比考察不同盐胁迫条件对多重耐药大肠杆菌QL15和敏感大肠杆菌ATCC 25922的生长差异,采用RT-PCR方法考察2种盐胁迫条件下外排泵与外膜孔道蛋白基因表达差异。结果表明,大肠杆菌QL15为高水平多重耐药菌,其中对大观霉素和恩诺沙星耐药最为严重,可达耐药标准MIC的32倍;独立培养时大肠杆菌QL15对NaCl胁迫的敏感性大于大肠杆菌ATCC 25922,并且在6.0% NaCl胁迫下,大肠杆菌QL15在10 h内生长缓慢,但是在24 h细菌峰值浓度更高;混合培养时大肠杆菌QL15在6.0% NaCl胁迫时具有更高的适应性,在体外培养中更具竞争优势。大肠杆菌QL15共携带5大类、15种耐药相关基因,其中含8种外排泵基因和3种外膜孔道蛋白基因;大肠杆菌ATCC 25922在6.0% NaCl浓度下的5种基因表达量较3.5% NaCl均出现约50%的显著下调(P<0.05),大肠杆菌QL15在6.0% NaCl浓度下除acrB、ompF基因下调外,其余3种外排泵与外膜孔道蛋白基因的表达量则显著上调(P<0.05)。推测大肠杆菌QL15对盐胁迫具有更高的适应性的原因可能与细胞膜相关蛋白的表达相关。
犬脓皮病耐甲氧西林伪中间型葡萄球菌抗菌药耐药性及消毒剂抗性研究进展
袁玮艺, 林小枫, 张宇豪, 肖劲男, 王妍
中国畜牧兽医. 2021, 48(9):  3483-3490.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1.09.041
摘要 ( 281 )   PDF (842KB) ( 7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犬脓皮病是一类主要由耐甲氧西林伪中间型葡萄球菌(MRSP)感染而引起的化脓性皮肤病。葡萄球菌是一种人与动物均易感的细菌,常引起各种化脓性疾病,其中,MRSP作为一种动物源葡萄球菌还会成为耐药基因贮存库,可将耐药基因通过环境或食物链传给人类。近年来MRSP造成的皮肤疾病病例大幅上升,给感染的控制带来挑战。笔者综合了犬脓皮病致病菌的抗菌药耐药性及其消毒剂抗性的相关研究,从MRSP的致病机制出发,总结了MRSP通过破坏细胞免疫系统的功能导致感染发生的相关机制,简述了多个国家MRSP对抗菌药的显著耐药性与相关耐药基因,如mecA和cat基因等,介绍了MRSP对胍类消毒剂与季铵盐类消毒剂的抗性及抗性机制,对外排泵、基因调控与抗性基因的可转移性等多种机制进行了论述,同时为避免MRSP对抗菌药与消毒剂的共同耐药性对犬脓皮病的治疗造成干扰,笔者从移动遗传元件介导的获得性抗性与依赖于细菌细胞结构的固有抗性等方面系统地分析了MRSP对消毒剂抗性和抗菌药耐药性之间的争议与联系,以期寻找一种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为犬脓皮病的临床用药提供参考。
撒坝猪源大肠杆菌高致病性毒力岛诱导病理损伤的超微结构特征
单春兰, 张博, 赵维薇, 王浩, 杨伟, 邓静, 赵汝, 高利波, 肖鹏, 吕龙宝, 高洪
中国畜牧兽医. 2021, 48(9):  3491-3499.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1.09.042
摘要 ( 160 )   PDF (11673KB) ( 2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探究撒坝猪源大肠杆菌(E.coli)高致病性毒力岛(HPI)诱导小鼠病理损伤的超微结构特征,本研究将实验室保存的E.coli HPI阳性株(HPI+)和E.coli HPI基因缺失株(ΔHPI)进行复苏和培养,分别用E.coli HPI+E.coli ΔHPI菌株以腹腔接种的方式感染昆明小鼠,检测菌株的半数致死量(50% lethal dose,LD50),通过HE染色和透射电镜观察并分析菌株对小鼠病理损伤的超微结构特征,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标记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阳性细胞在被感染小鼠肝脏和肾脏组织中的分布,以反映E.coli HPI+E.coli ΔHPI菌株所引起炎症水平的差异。结果显示,E.coli HPI+E.coli ΔHPI菌株的半数致死量分别为1×107.39和1×108.62 CFU/mL;HE染色显示,E.coli感染小鼠后,可见肝脏细胞肿胀、变性,肝窦淤血,肾脏间质淤血,肾小管上皮细胞变性脱落等病理变化;超微结构变化显示,肝脏细胞的完整形态消失,胞核呈不规则形态,线粒体畸形,粗面内质网上核糖体脱落,滑面内质网增生;多数肾小管上皮细胞出现胞核固缩,部分细胞核核仁边移、体积增大,足突融合,系膜细胞间隙变宽。此外,E.coli HPI+感染组小鼠于肝脏、肾脏的水肿现象较E.coli ΔHPI菌株感染的小鼠更为明显。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大肠杆菌感染小鼠后,IL-1β蛋白主要表达于肝细胞、中央静脉周围、肾间质细胞和肾小管上皮细胞,且E.coli HPI+感染组的IL-1β表达量高于E.coliΔHPI感染组。综上所述,撒坝猪源E.coli HPI能够调控E.coli对小鼠的致病性,HPI的调控作用可使E.coli对小鼠肝脏、肾脏造成的病变及超微结构变化更明显,并且能够增加小鼠的炎症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