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4年 第51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24-02-05
目录
封面封底
中国畜牧兽医. 2024, 51(2):  0-0. 
摘要 ( 26 )   PDF (3890KB) ( 3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录
中国畜牧兽医. 2024, 51(2):  2-0. 
摘要 ( 48 )   PDF (553KB) ( 2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生物技术
CDH1基因在过表达c-MYC成纤维细胞中的表达变化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安洁, 杨洁, 窦敏敏, 孙楠楠, 赵迪鹏, 杜荣, 秦健
中国畜牧兽医. 2024, 51(2):  443-452.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4.02.001
摘要 ( 94 )   PDF (5408KB) ( 4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试验旨在研究骨髓细胞瘤病毒癌基因同源物(myelocytomatosis viral oncogene homolog,c-MYC)对猫成纤维细胞的影响及其与E-钙黏蛋白(cadherin 1,CDH1)基因表达和分子特性的关系,为将其应用于猫肿瘤疾病防治和组织损伤修复提供依据。【方法】通过组织贴壁法对猫胎儿成纤维细胞进行分离培养,利用电转仪将PB-TRE-c-MYC质粒转染至细胞并观察细胞形态,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CDH1基因的表达情况,并通过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CDH1蛋白的理化性质和结构特征。【结果】过表达c-MYC导致细胞形态发生变化,从间质细胞的长梭型向上皮细胞的鹅卵石状发生转变,且使上皮细胞标志基因CDH1的表达极显著上调(P<0.01)。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猫CDH1蛋白有881个氨基酸,其中含量最多的是亮氨酸,定位于细胞膜,存在4个CA结构域,介导细胞与细胞的接触,属于亲水性的酸性蛋白,主要由无规则卷曲组成,可能存在由Sec易位子转运并被信号肽酶Ⅰ(Sec/SPⅠ)切割的信号肽位点。【结论】猫CDH1基因的表达可被外源性重编程因子c-MYC激活,其编码的钙黏蛋白可促进猫胎儿成纤维细胞的间质-上皮转化,以抑制细胞癌化。
长链非编码RNA MSTRG.14200对猪骨骼肌卫星细胞分化及肌纤维转化的影响
杨玉铭, 赵鑫铭, 谭宝华, 肖丽窈, 芦格言, 翟立君, 黄奕扬, 洪林君, 顾婷
中国畜牧兽医. 2024, 51(2):  453-461.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4.02.002
摘要 ( 60 )   PDF (4878KB) ( 2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究长链非编码RNA(lncRNA)MSTRG.14200对猪骨骼肌卫星细胞(PSCs)成肌分化及不同类型肌纤维转化的影响。【方法】选择3头6月龄杜洛克猪,屠宰后采集心脏、肝脏、脾脏、肺脏、肾脏、胃、背最长肌、腿肌、比目鱼肌和趾长伸肌组织,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MSTRG.14200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构建MSTRG.14200过表达载体pcDNA3.1-14200并转染PSCs细胞,诱导分化3 d后收集细胞。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ting分别检测肌球蛋白重链(MyHC)、肌细胞生成素(MyoG)和肌分化因子(MyoD)、MyHCⅠ、MyHCⅡa、MyHCⅡb和MyHCⅡx mRNA和蛋白表达情况;利用免疫荧光法检测MyHC、MyHCⅠ和MyHCⅡb阳性细胞比率。【结果】MSTRG.14200在杜洛克猪不同组织中均有表达,且在背最长肌中表达量最高,极显著高于其他组织(P<0.01),在趾长伸肌和比目鱼肌中的表达量存在显著差异(P<0.05)。过表达MSTRG.14200后,细胞分化相关基因MyoDMyHC的mRNA水平极显著升高(P<0.01),MyoD、MyoG和MyHC蛋白水平显著或极显著升高(P<0.05;P<0.01),MyHC阳性细胞比率极显著升高(P<0.01);肌纤维类型转化相关基因MyHCⅠ的mRNA和蛋白表达量及阳性细胞比例率均显著或极显著降低(P<0.05;P<0.01),MyHCb基因mRNA和蛋白表达量以及阳性细胞比率均显著升高(P<0.05)。【结论】MSTRG.14200具有促进猪骨骼肌成肌分化以及促进慢肌纤维向快肌纤维转化的作用。研究结果为探究猪骨骼肌纤维类型转化的分子机制提供理论基础。
白血病抑制因子对牛卵母细胞体外发育能力的影响
莫显红, 陶庆华, 房义, 梁婧, 张佳音, 梁小航, 徐振军
中国畜牧兽医. 2024, 51(2):  462-469.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4.02.003
摘要 ( 59 )   PDF (1235KB) ( 2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究白血病抑制因子(leukemia inhibitory factor,LIF)对牛卵母细胞和早期胚胎发育能力及多潜能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将牛卵丘-卵母细胞复合体(cumulus oocyte complexes,COCs)分为4组,对照组:在卵母细胞体外成熟(in vitro maturation,IVM)和胚胎体外培养(in vitro culture,IVC)过程中均不添加LIF溶液;处理组1(T1组):IVM过程添加25 ng/mL LIF,IVC过程不添加LIF;处理组2(T2组):IVM过程不添加LIF,IVC过程添加25 ng/mL LIF;处理组3(T3组):IVM和IVC全过程均添加25 ng/mL LIF。用Fluo-3荧光指示剂检测卵母细胞胞内游离钙离子([Ca2+]i)浓度;挑选有第一极体排出的卵母细胞进行孤雌激活,统计各组卵母细胞卵裂率和囊胚率;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囊胚中多潜能基因的相对表达量。【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培养8 h后,T1组牛卵母细胞胞内[Ca2+]i浓度极显著下降(P<0.01);培养24 h后,T1组牛卵母细胞胞内[Ca2+]i浓度极显著升高(P<0.01)。T1和T3组孤雌激活后卵裂率和囊胚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T3组囊胚率显著高于T1和T2组(P<0.05)。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T3组囊胚中POU结构域5类转录因子1(POU5F1)和同源框蛋白(NANOG)基因表达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尾型同源盒转录因子2(CDX2)基因表达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IVM过程中添加LIF可提高卵母细胞的发育能力,在IVM+IVC全过程添加LIF对早期胚胎发育和多潜能基因的表达有积极作用。
m6A和miRNA协同调控北京鸭胚胎期骨骼肌发育的研究
李盈, 郭旭, 蒋启程, 顾丽红
中国畜牧兽医. 2024, 51(2):  470-481.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4.02.004
摘要 ( 50 )   PDF (6639KB) ( 1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试验旨在研究胚胎期miRNA和N6-甲基腺嘌呤(m6A)在北京鸭胸肌发育中的调控作用,以期为了解北京鸭胸肌发育规律奠定基础。【方法】收集E13和E27两个阶段的北京鸭胚胎胸肌,利用甲基化RNA免疫共沉淀结合高通量测序(MeRIP-Seq)和小RNA高通量测序(miRNA-Seq)来鉴定在北京鸭胚胎胸肌细胞分化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受m6A调控的相关差异基因,再联合miRNA及其靶基因分析其功能。【结果】miRNA-Seq结果显示,差异显著miRNAs有181个,通过靶基因预测到11 176个靶标,包括m6A相关基因以及肌肉发育相关基因。MeRIP-Seq在E13和E27组分别检测到14 344和14 016个m6A峰,分别映射到8 248和7 763个已知基因。E13与E27时期m6A共3 240个,映射到2 767个差异甲基化基因(differentially methylated genes,DMGs)。DMGs的GO和KEGG分析显示,DMGs主要富集于肌肉发育、脂肪沉积相关通路,同时也富集到很多和肌肉发育相关的基因,如MTPNMYF6和MYF5。miRNA-Seq检测到5 556个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DEGs),GO和KEGG通路分析结果表明,这些DEGs在Wnt信号通路、代谢途径、脂肪酸显著富集,提示DEGs可能参与了脂肪细胞分化和脂肪代谢过程。miRNA-Seq和m6A-Seq关联分析显示,共检测到1 517个差异甲基化和表达相关基因(differential expression and methylation genes,DEMGs),对这些DEMGs的GO和KEGG分析显示,DEMGs主要富集在肌肉发育相关通路中。【结论】m6A甲基化修饰和miRNA对北京鸭骨骼肌发育和脂肪沉积有重要影响。
RPA检测技术在禽源病原检测中的研究进展
包涛涛, 杨先富, 廖飞, 吴通奎, 莫兴虎, 汪忠荣
中国畜牧兽医. 2024, 51(2):  482-490.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4.02.005
摘要 ( 54 )   PDF (1016KB) ( 3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重组酶聚合酶扩增(recombinant polymerase amplification,RPA)是一种近年来研究者关注较多的新型恒温核酸扩增技术,该方法操作便捷、扩增速度快、特异性强及灵敏度高,无需借助精密仪器,且在恒温环境下(25~45 ℃)即可完成核酸检测,极有可能取代传统PCR检测技术。RPA检测技术迄今发展十余年,已广泛应用于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及耐药基因检测等领域,被认为是当前最有潜力的快速分子诊断工具,具有较为广泛的应用前景。笔者就RPA检测、技术优势、常见检测方式及其在禽源病原检测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概述,旨在为临床禽源病原新型检测技术的研究提供一定理论参考。
生理生化
肿瘤坏死因子-α对小鼠小肠类器官生长、屏障功能和肠道功能细胞的影响
贺文胜, 谢文帅, 李顺康, 匡雁玲, 刘玉兰, 王丹
中国畜牧兽医. 2024, 51(2):  491-499.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4.02.006
摘要 ( 53 )   PDF (4321KB) ( 2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研究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对小肠类器官生长、紧密连接蛋白及各种功能细胞标记基因的影响,以建立小肠类器官的疾病损伤模型。【方法】取小鼠小肠,用温和细胞解离试剂(GCDR)消化液分离小鼠隐窝细胞并用肠道类器官培养基培养。选取0(对照组)、50、250、500 ng/mL TNF-α刺激小肠类器官48 h,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类器官生长情况,Edu染色示踪细胞增殖的情况,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细胞增殖、屏障功能和肠道功能细胞标记基因mRNA表达水平。【结果】①与对照组相比,50和250 ng/mL TNF-α显著降低小肠类器官的出芽率(P<0.05),而对类器官形成率无影响(P>0.05);250和500 ng/mL TNF-α导致小肠类器官坏死率显著升高(P<0.05)。②与对照组相比,250 ng/mL TNF-α显著降低小肠类器官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 mRNA表达量(P<0.05);500 ng/mL TNF-α显著提高小肠类器官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1 mRNA表达量(P<0.05)。③与对照组相比,50、250、500 ng/mL的TNF-α均导致TNF-α mRNA表达量显著上升(P<0.05),但对白细胞介素6(IL-6)的表达量无显著影响(P>0.05);250和500 ng/mL TNF-α导致IL-1β mRNA表达量显著上升(P<0.05)。④250 ng/mL TNF-α导致增殖细胞标记基因Ki67和Pcna基因mRNA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⑤与对照组相比,50 ng/mL TNF-α刺激显著降低Lgr5基因mRNA表达量(P<0.05);250和500 ng/mL TNF-α刺激显著降低Muc2、ChgaLyz基因mRNA表达量;250 ng/mL TNF-α刺激显著降低Alpi基因mRNA表达量(P<0.05)。【结论】250 ng/mL TNF-α刺激可抑制小肠类器官的生长,抑制肠道干细胞的增殖及各种功能细胞的分化。本研究结果可为今后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RUNX1对奶牛乳腺上皮细胞间质转化的调节作用
王宽, 杨博文, 王菊玉, 邓健明, 许慧, 杨阳, 陈洪剑, 代飞燕, 顾小龙, 曲伟杰, 张立梅
中国畜牧兽医. 2024, 51(2):  500-512.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4.02.007
摘要 ( 43 )   PDF (4322KB) ( 1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究Runt相关转录因子1(RUNX1)对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S.aureus)诱导的奶牛乳腺上皮细胞(MAC-T)发生上皮细胞间质转化(EMT)的作用及机制。【方法】通过CCK-8法检测不同感染复数的热灭活金黄色葡萄球菌处理后对MAC-T细胞活力的影响;通过倒置显微镜观察经金黄色葡萄球菌处理后MAC-T细胞的形态变化。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ting技术检测金黄色葡萄球菌处理MAC-T细胞后,细胞中EMT标志分子(E钙黏蛋白(E-cadherin)、N钙黏蛋白(N-cadherin)、α平滑肌动蛋白(α-SMA)、波形蛋白(Vimentin))、TGF/Smad通路信号分子(TGF-β1、Smad2、Smad3、Smad4)和RUNX1的表达量变化情况;并比较了分别使用RUNX1和TGF-β特异性抑制剂前后细胞EMT标志分子、TGF/Smad通路信号分子和RUNX1的表达水平变化。【结果】不同浓度热灭活金黄色葡萄球菌处理72 h后,MAC-T细胞活力较24和48 h组均极显著下降(P<0.01),通过显微镜观察发现此时细胞出现漂浮死亡现象。因此后续观察细胞形态变化时设置时间为12、24、36和48 h。当用感染复数(MOI)为100热灭活金黄色葡萄球菌处理MAC-T 细胞48 h后,细胞形态由上皮细胞典型的"鹅卵石"样转变为间质细胞的"长梭状";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发现,与正常细胞相比,EMT标志分子E-cadherin mRNA表达量极显著下调(P<0.01),Vimentin、α-SMA、N-cadherin、TGF-β1、Smad2、Smad3、Smad4和RUNX1 mRNA表达量显著或极显著上调(P<0.01);且Vimentin、α-SMA、P-Smad2和RUNX1蛋白表达量明显上调。经LY2109761抑制剂处理后,与感染组相比,2个抑制剂组MAC-T细胞中Smad2、Smad3、Smad4、N-cadherin、Vimentin、α-SMA和RUNX1的mRNA表达量均极显著下调(P<0.01),E-cadherin mRNA表达量极显著上调(P<0.01);经抑制剂Ro5-3335处理后,MAC-T细胞形态未出现显著的间质细胞样变化;与感染组相比,2个抑制剂Ro5-3335组细胞中E-cadherin的mRNA表达量极显著上调(P<0.01),N-cadherin、Vimentin、α-SMA(除10 μmol/L Ro5-3335抑制剂组α-SMA外)、TGF-β1、Smad2、Smad3和Smad4的mRNA表达水平均极显著降低(P<0.01)。【结论】热灭活金黄色葡萄球菌处理MAC-T细胞48 h可激活TGF/Smad通路诱导MAC-T细胞发生EMT变化;RUNX1可通过介导TGF/Smad通路调节金黄色葡萄球菌诱导的MAC-T细胞EMT过程。
SIRT2调控自噬的作用机制研究现状
秦天苗, 房晓欢, 李俊杰
中国畜牧兽医. 2024, 51(2):  513-520.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4.02.008
摘要 ( 41 )   PDF (887KB) ( 2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沉默调节蛋白2(Sirtuin 2,SIRT2)是一种能够调节蛋白质乙酰化修饰的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依赖性去乙酰化酶,是沉默信息调节因子(Sirtuins)家族成员之一,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其在神经退化、细胞分化、葡萄糖和脂质代谢、肿瘤发生、细胞自噬等过程中均发挥调节作用。细胞自噬是一种通过清除异常蛋白或细胞器来维持机体稳态的保护机制,具有促进细胞更新和保持质量的作用。细胞自噬可分为3种主要形式,包括巨自噬、微自噬和分子伴侣介导的自噬,均通过溶酶体来对受损的细胞器、错误折叠和聚集的蛋白质及其他大分子物质进行降解或回收。其中,巨自噬研究最多,分为非选择性巨自噬(即常说的自噬)和选择性巨自噬。线粒体自噬是真核细胞中选择性去除或降解受损和多余线粒体的主要途径,也是SIRT2在细胞中主要调控的一种选择性巨自噬。作者主要综述了SIRT2在自噬及线粒体自噬上的调控作用及机制,以期为后续更深入地研究SIRT2在哺乳动物生理上的更多调控功能及其在各类疾病上的治疗作用提供参考和方向。
营养与饲料
阿魏酸对脂多糖应激的吉林白鹅生长性能和肠道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刘应昆, 郭玮, 付增宇, 孙萌, 李昊佳, 周海柱
中国畜牧兽医. 2024, 51(2):  521-529.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4.02.009
摘要 ( 70 )   PDF (1044KB) ( 2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研究阿魏酸(FA)对脂多糖(LPS)诱导的氧化应激吉林白鹅生长性能、脏器系数以及肠道抗氧化指标的影响,为FA在鹅养殖过程中缓解氧化应激提供参考。【方法】选取7日龄健康雄性吉林白鹅120只,并随机分成6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4只):K组(空白对照组,基础饲粮)、L组(LPS对照组,基础饲粮)和A、B、C、D组(基础饲粮中分别添加60、120、180和240 mg/kg FA),在正式试验第14、17、20天时,L、A、B、C和D组腹腔注射0.5 mg/kg LPS,K组注射等体积的生理盐水,第21天时每组随机选取10只进行屠宰,取心脏、肝脏、脾脏、肾脏、法氏囊、胸腺,称重并计算脏器系数;分离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用于测定肠道抗氧化指标。【结果】①第1~14天,与L组相比,C组的终末体重(FB)、平均日采食量(ADFI)、平均日增重(ADG)显著升高,而料重比(F/G)显著下降(P<0.05),且除ADFI显著高于K组外,其他指标均与K组差异不显著(P>0.05);第15~21天,与L组相比,A、B、C和D组FB、ADG、ADFI显著升高,F/G显著降低(P<0.05),且部分指标与K组无显著差异(P>0.05);第1~21天,与L组相比,B、C组ADG和ADFI显著升高,F/G显著下降(P<0.05),且与K组无显著差异(P>0.05)。②脏器系数中D组胸腺指数显著高于L和K组(P<0.05)。③十二指肠中,A、C和D组丙二醛(MDA)含量显著低于L组(P<0.05),且与K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④空肠中,C组MDA含量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显著高于L组(P<0.05),且与K组相比均无显著差异(P>0.05);C组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显著高于L和K组(P<0.05)。⑤回肠中,B和C组MDA含量显著低于L组,C组GSH-Px活性显著高于L组(P<0.05),且均与K组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饲粮中添加180 mg/kg 阿魏酸能够促进鹅生长,缓解各肠段氧化应激损伤。
饲喂全株青贮玉米对藏香猪肠道微生物的影响
吴丹宁, 张亚南, 黄涛, 周晓龙, 汪涵, 李向臣, 李洪军, 文军, 张琪, 赵阿勇, 杨松柏
中国畜牧兽医. 2024, 51(2):  530-539.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4.02.010
摘要 ( 57 )   PDF (5268KB) ( 2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究饲粮中添加全株青贮玉米对藏香猪肠道微生物菌群的影响。【方法】选用日龄和体重((24.26±2.78)kg)相近的藏香猪40头,公母各半,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20头。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以30%全株青贮玉米等量替代基础饲粮,饲喂时间为7个月。饲养试验结束后采集粪样共40份,每组20份。利用16S rRNA基因测序技术分析全株青贮玉米对藏香猪肠道微生物组成和结构的影响。【结果】两组共鉴定出19个门、33个纲、67个目、123个科、277个属、524个种。其中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拟杆菌门(Bacteroidota)是藏香猪肠道微生物优势门。试验组肠道微生物Shannon指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利用Wilcoxon秩和检验的方法进行两组比较分析发现,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藏香猪肠道微生物中螺旋体门(Spirochaetota)、纤维杆菌门(Fibrobacterota)、密螺旋体属(Treponema)、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和链球菌属(Streptococcus)相对丰度显著升高(P<0.05);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ota)、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Christensenellaceae_R-7_group相对丰度显著减少(P<0.05)。LEfSe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非解乳糖链球菌(Streptococcus alactolyticus)和嗜淀粉乳杆菌(Lactobacillus amylovorus)丰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饲喂全株青贮玉米改变了藏香猪肠道微生物菌群的结构,提高了有益菌的相对丰度,可对肠道健康产生积极的影响。
饲料桑对蛋鸡生产性能、蛋品质及肠道组织形态的影响
黄静, 赵娜, 郭万正, 金枫, 陈芳, 朱伟, 樊启文, 杜恩存, 陶文静, 黄少文, 魏金涛
中国畜牧兽医. 2024, 51(2):  540-548.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4.02.011
摘要 ( 54 )   PDF (985KB) ( 2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讨饲料桑在蛋鸡养殖上的适宜使用量及其应用效果。【方法】试验选用36周龄京红一号蛋鸡270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5只鸡。对照组饲喂玉米-豆粕型基础饲粮,2个试验组分别在基础饲料中使用1%、3%饲料桑粉。预饲期2周,正试期12周。正试期内,按重复记录每日投料量、产蛋数、不合格蛋数、总蛋重和蛋鸡死淘情况,每周记录1次余料量;于试验第4、8、12周末,每个重复随机选取5枚蛋进行蛋品质测定;于试验第12周末,每个重复随机选取1只蛋鸡屠宰后分离十二指肠、空肠、回肠样品,测定肠道组织形态。【结果】与对照组相比,①正试期1~4周,1%、3%桑粉组蛋鸡产蛋率均显著降低(P<0.05),1%桑粉组平均蛋重显著降低(P<0.05);9~12周,1%、3%桑粉组蛋鸡产蛋率均显著降低(P<0.05);1~12周全期,1%、3%桑粉组蛋鸡产蛋率、平均蛋重均显著降低(P<0.05),1%桑粉组蛋鸡死淘率显著降低(P<0.05)。②正试期第4周末,1%桑粉组蛋壳强度显著提高(P<0.05),蛋黄亮度(L*)显著降低(P<0.05),蛋黄红度(a*)显著提高(P<0.05);第8周末,1%桑粉组蛋黄胆固醇含量显著降低(P<0.05);第12周末,1%桑粉组蛋型指数显著降低(P<0.05),蛋壳强度显著提高(P<0.05),1%、3%桑粉组蛋黄胆固醇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③第12周末,3%桑粉组蛋鸡回肠肌层厚度显著增加(P<0.05);1%桑粉组回肠绒毛高度、绒隐比显著提高(P<0.05)。【结论】饲粮中使用饲料桑粉可降低蛋鸡死淘率,提升蛋品质,对产蛋性能和蛋鸡肠道形态结构均有一定影响。本试验条件下,在蛋鸡饲粮中使用1%饲料桑粉较为适宜。
基于16S rDNA测序分析不同剩余采食量皖南黄兔盲肠中微生物菌落多样性
王源朗, 齐平平, 丁海生, 赵辉玲, 黄冬维
中国畜牧兽医. 2024, 51(2):  549-557.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4.02.012
摘要 ( 45 )   PDF (2695KB) ( 1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皖南黄兔个体间剩余采食量水平差异与盲肠菌群多样性的关系。【方法】选取体重、年龄相近的110只皖南黄兔仔兔进行60 d的饲养试验,试验结束后测定个体剩余采食量(residual feed intake,RFI),根据RFI值选出5只高RFI和5只低RFI皖南黄兔母兔,分别为H组(高RFI值)和L组(低RFI值)。利用16S rDNA扩增子测序技术对H组和L组母兔盲肠内容物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不同剩余采食量水平的家兔盲肠菌群组成丰富度无显著差异(P>0.05),而菌落多样性存在一定差异。L组黄兔盲肠微生物中纺锤链杆属(Fusicatenibacter)、经黏液真杆菌属(Blautia)、毛螺菌属(Lachnospira)、草酸杆菌属(Oxalobacter)、肠杆菌属(Intestinibacter)的相对丰度显著高于H组(P<0.05);PaludicolaMailhella、螺杆菌属(Helicobacter)、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的相对丰度显著低于H组(P<0.05)。【结论】不同RFI水平的皖南黄兔群体盲肠菌群多样性和结构组成存在一定差异,包括毛螺菌属、纺锤链杆菌属、结肠杆菌等与血脂代谢、血糖调节过程相关的菌群在两组间的丰度存在显著差异。调节肠道菌群的结构及丰度可能是改善家兔饲料利用效率的有效途径。
东北地区秋季饲喂赖氨酸锌对湖羊种公羊血浆生化指标与精子质量的影响
王赫川, 李天峰, 张涵, 宋宇伦, 冯赫泽, 魏姚, 程烨, 李用昕, 董莹莹, 尹国安, 郭庆, 崔卫国, 李井春
中国畜牧兽医. 2024, 51(2):  558-567.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4.02.013
摘要 ( 42 )   PDF (1108KB) ( 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试验旨在研究东北地区秋季饲喂赖氨酸锌对湖羊血浆生化指标与精子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体况良好的1~2岁湖羊种公羊32只随机平均分为4组,分别补饲0、25、50、100 mg/d赖氨酸锌。试验于2022年8月至2022年10月在黑龙江伊春开展,平均气温10.3 ℃。试验预试期7 d,正试期56 d。分别于试验第28、42及56天采集湖羊颈静脉血,测定血浆睾酮、褪黑素、白细胞介素-2、白细胞介素-4、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10、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和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以及血浆总抗氧化能力、过氧化氢酶、超氧化物歧化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及丙二醛水平。采集湖羊精液测定精子活率、质膜完整率及畸形率。【结果】第28天时50 mg/d组湖羊褪黑素水平显著高于0及100 mg/d组(P<0.05),总抗氧化能力显著高于0 mg/d组(P<0.05),白细胞介素-4水平显著低于25 mg/d组(P<0.05),白细胞介素-10水平显著低于0 mg/d组(P<0.05)。第42天时50 mg/d组湖羊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显著高于0 mg/d组(P<0.05),白细胞介素-4水平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水平显著低于0及100 mg/d组(P<0.05)。第56天时50 mg/d组湖羊精子质膜完整率显著高于0 mg/d组(P<0.05),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显著高于0 mg/d组(P<0.05),白细胞介素-4水平显著低于0及100 mg/d组(P<0.05)。【结论】补饲赖氨酸锌能够改善东北地区秋季湖羊种公羊血浆生殖激素水平、抗氧化能力、免疫指标水平与精子质量,建议补饲量为50 mg/d。
调教训练不同阶段对伊犁马粪便代谢组学的影响
韩紫祥, 姚新奎, 臧长江, 孟军, 曾亚琦, 王川坤, 杨利平, 薛宇恒, 李鹏程, 王建文
中国畜牧兽医. 2024, 51(2):  568-580.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4.02.014
摘要 ( 45 )   PDF (7023KB) ( 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研究调教训练不同阶段伊犁马粪便代谢物变化特征,初步筛选受影响伊犁马调教训练的差异代谢物。【方法】于新疆伊犁昭苏马场选取饲养管理一致、未经调教训练的10匹速步型伊犁马,分为两组,一组开展专项训练,另一组为未训练组。采集训练第30、60天的马匹粪便样本,采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C-MS)技术进行非靶向代谢组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训练第30天组(QY)和未训练第30天组(QB)比较结果中有27个正离子模式代谢物和20个负离子模式代谢物差异显著,2-花生酰基甘油、丙酰左旋肉碱和肌酸等代谢物显著上调,代谢物主要聚集在β-丙氨酸代谢、精氨酸与脯氨酸代谢、戊糖磷酸途径、花生四烯酸代谢、5-羟色胺能突触等代谢途径中。训练第60天组(HY)和未训练第60天组(HB)比较结果中有57个正离子模式代谢物和33个负离子模式代谢物差异显著,棕榈油酸、棕榈酸、甲睾酮和褪黑素等代谢物显著上调,皮质醇和叶酸等代谢物显著下调,代谢物主要聚集在类固醇激素生物合成、库欣综合征、皮质醇的合成和分泌、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脂肪酸生物合成、不饱和脂肪酸生物合成等代谢途径中。【结论】调教训练不同阶段伊犁马粪便代谢物之间存在差异,为改善马匹的整体健康水平和促进运动表现提供了基础理论依据。
热应激对鸡生产性能、血清生化和肠道微生物影响研究进展
孙鹏飞, 王晓涵, 胡云, 吴慧光, 赵静雯, 罗绪刚
中国畜牧兽医. 2024, 51(2):  581-590.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4.02.015
摘要 ( 57 )   PDF (2682KB) ( 3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热应激是全球鸡生产面临的重要环境应激挑战之一,它是动物受到外界环境影响时所做出的一系列的非特异性应激反应的总和。热应激会导致鸡的采食量减少、生长性能下降、血液生化指标改变和肠道微生物菌群紊乱,严重影响鸡的生产力。热应激还能够降低鸡的防御机制和免疫功能,增加炎症因子表达,引起机体抗氧化指标升高,并显著影响鸡肠道菌群组成和多样性,其中大肠杆菌和甲烷芽孢杆菌为重要的预测因子,起到重要的预见作用。鸡在热应激环境下的生理调节包括心率增加、呼吸急促及体内氧化代谢增强等症状。在实际生产过程中,通过加强饲养管理、改善饲养环境和添加抗应激物,如微量元素锌及各种维生素,可有效缓解热应激带来的危害。作者综述了热应激对鸡生产性能、血清生化、抗氧化及肠道菌群结构组成等相关指标的具体影响,为鸡饲养管理过程中热应激预防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规模化猪场臭气减排技术研究进展
孙耀威, 刘金松, 刘玉兰, 代兵, 牛玉, 张瑞强
中国畜牧兽医. 2024, 51(2):  591-600.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4.02.016
摘要 ( 50 )   PDF (1195KB) ( 3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规模化养猪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产生了大量臭气,影响周围居民生活环境,危害人畜健康。目前,规模化猪场臭气治理技术主要集中在饲养管理技术、营养技术与集中收集处理技术。作者查阅了大量文献,联系实际生产,分析了臭气的主要成分、生成途径及臭气产生的主要影响因素,着重描述了氨气、硫化氢和粪臭素的危害;介绍了低蛋白质饲粮、低硫饲粮、低可发酵碳水化合物饲粮和不同类型的饲料添加剂对猪场臭气产生的影响,并将其对猪肠道臭气产生的控制机制进行了简要归纳;提出了改进饲养管理方法和智能收集处理系统对猪舍内臭气扩散过程的控制;概述了猪舍末端气体、固体和液体污染物的臭气集中管控处理技术,并对源头减排、过程控制、末端治理综合除臭技术的应用及臭气减排智能化管控技术进行了展望,旨在为规模化猪场臭气减排提供参考。
遗传繁育
庆阳驴mtDNA D-loop区遗传多样性及起源分析
施海娜, 王永杰, 梁万鹏, 耿智广, 李世恩, 徐振飞, 刘刚, 刘哲
中国畜牧兽医. 2024, 51(2):  601-613.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4.02.017
摘要 ( 42 )   PDF (4911KB) ( 1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研究庆阳驴养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与母系起源,了解其遗传信息,为保护庆阳驴种质资源、选育和遗传改良工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随机选取133头庆阳驴,对其线粒体DNA(mitochondrial DNA,mtDNA)D-loop区序列进行PCR扩增、测序及比对,并探讨庆阳驴的遗传多样性与母系起源。【结果】在获得的520 bp D-loop碱基序列中,AT含量(57.3%)高于GC含量(42.8%),表现出碱基的偏倚性;检测到38个变异位点,包含8个碱基对的转换;其核苷酸多样性(Pi)、单倍型多样性(Hd)、平均核苷酸差异(K)分别为0.01591、0.895和8.274,与欧洲家驴和中国家驴研究的平均值相比较低,说明该驴品种核苷酸变异较为贫乏。庆阳驴mtDNA D-loop区存在35个单倍型,单倍型之间的遗传距离为0.002~0.042。系统进化结果显示,庆阳驴存在2个线粒体支系,表明其具有2个母系起源,且遗传距离表明,庆阳驴与克罗地亚家驴之间的遗传距离较近。【结论】本研究从分子水平初步揭示庆阳驴核苷酸变异比较贫乏,杂交程度高,mtDNA遗传多态性正逐步丧失,应加强庆阳驴品种的遗传资源保护工作。
哺乳动物初级性别决定机制研究进展
江博文, 刘国世, 张鲁
中国畜牧兽医. 2024, 51(2):  614-623.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4.02.018
摘要 ( 45 )   PDF (2191KB) ( 1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哺乳动物的性别决定是发生在胚胎发育早期的一个重要事件,是动物繁殖潜力形成的关键环节。近年来,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单细胞水平转录组、蛋白组和空间转录组等检测方法快速更新迭代,细胞谱系追踪和基因精准操控等技术取得突破,对哺乳动物性别决定和性腺发育的机制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伴随畜禽养殖对特定性别动物需求的持续增加,基于性别决定机制开发新型性别控制技术的研究也取得了一系列的突破。随着动物福利要求升高,出生后的性别控制技术应用受限增加,性别决定阶段进行性别控制的技术在畜禽生产领域展现了巨大的应用潜力。作者通过分析性别决定相关的经典实验,结合遗传缺陷病例,总结了哺乳动物性别决定的调控网络,并通过对性别决定相关基因表达操纵试验中出现的性别逆转现象和性别特异性分化过程的研究,串联起整个哺乳动物初级性别决定的调控网络;追踪了基于性别决定机制、利用基因编辑技术而开发的性别控制技术的进展和发展趋势,力求通过总结近年来对哺乳动物性别决定机制的研究进展,为创新家畜性别控制技术提供理论参考。
基于全基因组重测序解析皮山红羊群体遗传结构及产羔数候选基因研究
石兰, 马梅兰, 木合塔帕·买买提江, 杨会国, 依明·苏来曼
中国畜牧兽医. 2024, 51(2):  624-638.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4.02.019
摘要 ( 57 )   PDF (7094KB) ( 2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皮山红羊是分布于新疆和田地区的新发现多羔性地方绵羊品种。本研究基于全基因组重测序技术从基因组水平上了解皮山红羊的群体遗传结构及产羔性状受选择信号区域,并对候选基因进行验证。【方法】选择30只连续产2~3羔的经产皮山红羊母羊为高繁组(high fertility,HF),30只连续产单羔的经产皮山红羊母羊为低繁组(low fertility,LF),对这两个群体进行全基因组重测序。应用主成分分析(PCA)、系统进化树、群体遗传结构及全基因组扫描(Fst & θπ)等综合分析法确定候选区域,进一步筛选皮山红羊产羔性状候选基因。采用飞行质谱分型技术对候选基因进行分型验证。【结果】皮山红羊高、低繁殖组群体连锁不平衡(LD)分析衰减曲线相似,系统进化树显示两组群体分化程度不明显。PCA结果显示,两个群体明显聚成一簇,个别个体离群,其位置及相互关系符合进化树结构以及群体结构结果。设置同时达到Top 1% Z(Fst)值和θπ值的窗口为候选区域,共注释229个强选择信号,HF和LF组注释基因分别为86和143个,其中筛选到42个可能与繁殖性状相关的候选基因,如MARF1、CHGABMPR1BIMMP2LCDK14、ZDHHC3、CCDC71、DSCAML1、LIMK2、P2RY14等。经GO与KEGG通路分析发现,GO功能显著富集在钠离子跨膜转运蛋白活性的调控、凋亡过程的调控、钠离子通道调节剂活性、G蛋白偶联受体结合、G蛋白偶联嘌呤核苷酸受体活性等条目,KEGG显著富集通路主要与信号传递、信号通路、物质代谢等通路有关。分型结果表明,MARF1基因有11个SNPs位点在皮山红羊群体中真实存在,其中,g.14023542 T>A、g.14036507 A>G、g.14046123 C>T位点与群体平均产羔数显著关联,且前2个突变位点呈现强连锁关系(r2>0.3),g.14023542 T>A位点TT基因型具有最多的平均产羔数(1.901±0.675)。【结论】皮山红羊高繁组和低繁组两个群体遗传背景相似,具有一定程度的分化,但分化不明显。MARF1、CHGABMPR1BIMMP2LCDK14、ZDHHC3、CCDC71、DSCAML1、LIMK2、P2RY14等基因可能是影响皮山红羊产羔性状的候选基因。MARF1基因的3个SNPs位点可作为皮山红羊产羔性状潜在分子选育标记。
猪精液冷冻保存技术研究进展
王佳伦, 陈辉, 孙浩玮, 郭瑶瑶, 梁国栋, 马云会, 高磊
中国畜牧兽医. 2024, 51(2):  639-648.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4.02.020
摘要 ( 59 )   PDF (1274KB) ( 6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猪精液冷冻保存技术对生猪产业发展有重要意义,有利于提高优秀种公猪的利用率以及实现优秀种质资源的长久保存,促进种猪场降本增效。目前中国猪精液冷冻保存技术取得了一系列进步,国内应用猪冻精配种的受胎率以及产活仔数基本达到了国外冻精配种水平。但是,由于冻融过程会对猪精子造成一定程度的损伤,精子的受精能力下降,受精窗口期缩短,国内、外应用冻精配种的生产成绩仍与常温保存精液存在不小差距。文章回顾了国内、外猪精液冷冻保存技术的发展历程,介绍了猪精液和精子的基本特点,简述了降温过程造成精子损伤的机理,并从冷冻稀释液成分这一角度分析介绍了减小冷冻损伤的机理与方法,如添加冷冻保护剂减少细胞内外冰晶形成、维持细胞内外渗透压以及稳定细胞膜结构;添加抗菌物质抑制解冻后细菌的快速繁殖;添加抗氧化物降低活性氧水平,缓解氧化应激,保护精子结构和受精能力等,最后对猪精液冷冻保存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展望,以期为相关研究以及实际应用提供参考。
绵羊骨形态发生蛋白受体-1B基因研究进展
杨初蕾, 李星瑶, 张译元, 唐红, 郭延华, 王立民, 周平
中国畜牧兽医. 2024, 51(2):  649-658.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4.02.021
摘要 ( 41 )   PDF (2253KB) ( 1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绵羊繁殖性能在绵羊产业中有着重要意义,除通过一些技术手段(如同期发情、人工授精、超数排卵等)之外,在目前已知的关于能够提高绵羊繁殖力的16个基因共20个突变体当中,以骨形态发生蛋白受体-1B(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receptor type-1B,BMPR-1B)基因对绵羊繁殖力的影响最大。BMPR-1B基因是世界上第一个被发现的多羔主效基因,其编码区的A746G突变导致蛋白质序列中第249位的谷氨酰胺被置换为精氨酸(Q249R),最终能够引起绵羊排卵数和产羔数增加。作者介绍了绵羊多羔主效基因BMPR-1B及其突变体FecB(A746G)的发现与结构,简述了该基因分子方面的作用机理,对BMP/Smad信号通路的调控以及与绵羊繁殖之间的联系,并简单分析了FecB突变后对绵羊卵巢、卵泡等组织细胞功能,激素调节和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进一步加深对BMPR-1B基因的了解,为研究人员探明该基因诱使绵羊等动物提高产羔数的调控机制,相关配体、调控因子和上下游信号蛋白的影响以及加快哺乳动物高效育种繁殖、扩大种群规模和多胎品系的建立,增加养殖人员的经济收入等提供一些参考和帮助。
基因修饰技术及其在动物育种和生物医药领域的应用
闫艳霞, 李紫聪, 董亚铮, 李政, 黄思秀
中国畜牧兽医. 2024, 51(2):  659-667.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4.02.022
摘要 ( 49 )   PDF (1119KB) ( 2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基因修饰技术是一种能精确改造生物基因组,实现外源基因定点整合和基因定点敲除的技术。早期的基因修饰形式主要是转基因,随着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新型基因修饰方法也逐渐研发出来,包括敲除、敲入、定点突变等。根据研究或应用的目的,可以将基因修饰技术分为转基因和基因敲除两方面内容。近年来,随着现代分子技术的高速发展,基因修饰技术不断改进创新,其相关方法和技术已逐步应用于改良家畜性状、研究基因功能、制作动物生物反应器以及构建人类疾病动物模型等领域中,使得畜禽基因功能的研究和转基因育种更加高效,在动物遗传育种以及生物医药等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弥补了传统转基因技术的随机整合、遗传不稳定等缺陷,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作者从动物转基因和基因敲除技术两方面阐述了基因修饰技术的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并简要概括了基因修饰技术在动物育种和生物医药领域的应用现状。
预防兽医
密码子优化的RHDV2双VP60基因重组杆状病毒构建及表达蛋白免疫原性分析
于吉锋, 谢晶, 黄勇, 肖璐, 林毅, 曹冶, 叶勇刚, 魏勇, 吴学婧, 李江凌, 康润敏
中国畜牧兽医. 2024, 51(2):  668-677.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4.02.023
摘要 ( 44 )   PDF (4007KB) ( 1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试验旨在优化兔出血症病毒2型(Rabbit hemorrhagic disease virus 2,RHDV2)病毒样颗粒(virus-like particle,VLP)疫苗的制备策略,探究RHDV2 VLP疫苗对家兔的免疫原性,为低成本、高产量RHDV2新型疫苗研发提供新思路。【方法】根据昆虫细胞的密码子偏好性优化合成RHDV2 VP60全基因,将双VP60基因插入真核载体pFastBacTM Dual,转化携带Bacmid质粒的大肠杆菌DH10Bac感受态细胞,构建含双VP60基因的重组杆粒Bacmid-VP60-VP60,转染Sf9昆虫细胞,通过Western blotting、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及透射电镜对重组杆状病毒Bacmid-VP60-VP60进行表达验证;将优化策略制备的重组蛋白抗原与氢氧化铝佐剂按照9∶1比例制备VLP灭活疫苗,通过安全性检验、最小免疫剂量、免疫持续期等评估优化策略制备的RHDV2 VLP疫苗的保护效果。【结果】试验成功构建重组杆粒Bacmid-VP60-VP60。Western blotting鉴定结果显示,重组杆状病毒转染Sf9细胞表达出大小约60 ku的RHDV2 VP60蛋白。IFA鉴定结果显示,感染重组杆状病毒的Sf9细胞产生了大量的黄绿色荧光,表明重组杆状病毒在Sf9细胞中大量表达VP60蛋白。透射电镜观察结果显示,VP60蛋白折叠成VLP,大小为40 nm左右,呈现球形结构,表面光滑。优化策略制备的RHDV2 VLP疫苗对家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最小免疫剂量为0.5 mL/只,免疫持续期可达210 d以上。【结论】试验构建了含有密码子优化的双VP60基因的重组杆状病毒,并在昆虫细胞中成功表达RHDV2 VP60蛋白,该蛋白制备的VLP疫苗对家兔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
A型塞内卡病毒VP2蛋白多克隆抗体的制备及间接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
任建乐, 林铱婷, 姬康, 谭姗姗, 陈新新, 晋怡, 王颖, 牛胜, 梁立滨, 李俊平, 赵宇军, 田文霞
中国畜牧兽医. 2024, 51(2):  678-688.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4.02.024
摘要 ( 54 )   PDF (3653KB) ( 2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制备A型塞内卡病毒(Senecavirus A,SVA)VP2蛋白多克隆抗体,建立检测SVA抗体的间接ELISA方法,以期为SVA致病机制及诊断提供研究基础。【方法】利用同源重组技术将VP2基因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ET-28a中,构建重组表达质粒pET-28a-VP2,并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感受态细胞进行IPTG诱导表达,表达产物经纯化后皮下多点注射新西兰大白兔制备多克隆抗体。利用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Western blotting和中和试验鉴定多克隆抗体的特异性、反应性和中和活性。以VP2为抗原包被酶标板,通过矩阵优化、临界值确定、特异性鉴定及敏感性和重复性分析建立检测SVA抗体的间接ELISA方法。采集50份临床血清样品,分别用间接ELISA与IFA方法进行检测,分析间接ELISA方法的符合率。【结果】重组VP2蛋白以包涵体形式表达,大小为40 ku。制备的多克隆抗体能与重组VP2蛋白和SVA特异性结合,与其他病毒无交叉反应,且具有较高的中和活性。经对间接ELISA条件的优化,确定VP2包被浓度为4 μg/mL,阳性血清稀释浓度为1∶250,封闭液为5%脱脂乳+5% BSA,血清样品和二抗孵育时间均为90 min,TMB底物反应时间为10 min,临界值为0.182。建立的间接ELISA方法与常见的猪病毒阳性血清不反应,与IFA符合率达94.0%。【结论】原核表达系统表达的VP2蛋白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制备的多克隆抗体能与SVA和VP2发生特异性反应。建立的间接ELISA方法特异性高,与IFA符合率高,适用于临床SVA抗体检测和疫苗效力评价。
绵羊肺炎支原体EF-Tu蛋白的原核表达及多克隆抗体制备
王永飞, 邓博文, 刘晓艳, 哈尔勒哈·阿曼太, 郭嘉栋, 周正国, 蔡江, 李有文
中国畜牧兽医. 2024, 51(2):  689-699.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4.02.025
摘要 ( 47 )   PDF (4681KB) ( 1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克隆绵羊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ovipneumoniae,Mo)EF-Tu基因,原核表达获得EF-Tu蛋白,制备抗EF-Tu蛋白的兔源多克隆抗体,为研究肺炎支原体EF-Tu蛋白的结构和功能奠定基础。【方法】采用重叠延伸PCR方法将pET-28a-EF-Tu质粒中EF-Tu基因中间的TGA密码子突变为TGG,并对测序结果与其他支原体参考株进行相似性比对和遗传进化分析,利用在线软件对其推测的蛋白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将突变后的重组质粒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感受态细胞进行原核表达,经SDS-PAGE和Western blotting鉴定,利用镍柱亲和层析法纯化,以纯化的EF-Tu融合蛋白免疫家兔制备多克隆抗体,采用间接ELISA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多克隆抗体效价及免疫反应性。【结果】试验成功突变了EF-Tu基因中TGA位点,并构建了融合表达His标签pET-28a-EF-Tu'原核表达载体。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克隆的EF-Tu基因与绵羊肺炎支原体MoGH3-3菌株相似性最高,亲缘关系最近;编码387个氨基酸,无N-糖基化位点和跨膜区域,存在10个丝氨酸、20个苏氨酸、4个酪氨酸磷酸化位点,二级结构由无规则卷曲(35.14%)、α-螺旋(26.87%)、延伸链(26.87%)及β-转角(11.11%)构成。SDS-PAGE和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目的蛋白大小约为43 ku,蛋白纯化浓度为0.615 g/L。ELISA和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制备的多克隆抗体效价可达1∶128 000,能够特异性识别EF-Tu融合蛋白,具有良好的免疫反应性。【结论】本研究成功突变了EF-Tu基因的TGA密码子,原核表达并纯化获得EF-Tu融合蛋白,制备其多克隆抗体效价为1∶128 000,为后续研究肺炎支原体EF-Tu蛋白结构和生物学功能及其疫苗研发提供了试验基础。
牛球虫体外培养研究进展
胡峻豪, 刘继兵, 周佳丽, 马悦, 赵洪喜
中国畜牧兽医. 2024, 51(2):  700-708.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4.02.026
摘要 ( 50 )   PDF (1011KB) ( 2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牛球虫病(bovine coccidiosis)是由一种或多种艾美耳属球虫引起的具有高度致病性的寄生性原虫病,流行范围广泛,可导致患牛出现营养吸收不良、发育迟缓、水样或血样腹泻等症状,甚至引起死亡,严重危害养牛业的发展。目前主要通过药物预防对牛球虫病进行防控,但随着耐药虫株的出现以及人们对于兽药残留问题的关注,抗球虫新药的研发刻不容缓。体外培养作为实验动物研究的替代方案,可以人工模拟牛球虫自然宿主的体内环境和条件,且成本相对较低,对于研究球虫的入侵机制、球虫与宿主的相互作用以及抗球虫药物的药效评价具有重要意义。在已建立的体外培养体系中,牛球虫可以完成从子孢子到卵囊的部分或全部内生性发育过程,这为研究虫体的生命周期阶段和新的防治策略开辟了新的途径。笔者通过查阅国内外牛球虫体外培养的相关资料,对球虫子孢子的分离和纯化、原代细胞及细胞系培养、体外培养条件和影响因素以及体外培养的应用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以期为牛球虫的安全有效疫苗和防治药物的研发提供参考。
不同环境和营养条件对捕食线虫真菌圆锥节丛孢菌生长、产孢及几丁质酶表达的影响
孙殿明, 张慧梅, 李柠杏, 孙焱森, 李若冰, 乔军, 才学鹏, 孟庆玲
中国畜牧兽医. 2024, 51(2):  709-718.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4.02.027
摘要 ( 40 )   PDF (3482KB) ( 1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研究温度、pH和不同营养条件对捕食线虫真菌圆锥节丛孢菌(Arthrobotrys conoides)生长及产孢特性的影响,分析其在碳氮饥饿条件下几丁质酶的表达水平,优化该菌的培养条件,为该菌的扩大培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将圆锥节丛孢菌AC-shz1菌株接种于YPSSA培养基,分别置于不同温度(15、20、25、30和35 ℃)、pH(5.0、5.5、6.0、6.5、7.0、7.5和8.0)、碳源(果糖、半乳糖、葡萄糖、蔗糖、麦芽糖、乳糖、淀粉、纤维素、几丁质)、氮源(甘氨酸、苯丙氨酸、蛋白胨、酵母粉、硫酸铵、尿素)和碳氮比(1∶1、5∶1、10∶1、20∶1、40∶1)环境条件下进行培养,观察并记录菌丝的生长速度及形态,测定其产孢能力;在碳氮源饥饿条件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对4种几丁质酶基因的表达水平进行分析。【结果】圆锥节丛孢菌在温度15~30 ℃均能生长,其中以25 ℃时菌丝生长最快且产孢能力最强;在pH为6.5~7.5时菌丝生长良好,其中以pH 7.0时产孢能力最强。圆锥节丛孢菌最适菌丝生长和产孢碳源为葡萄糖和蔗糖,其中含葡萄糖的培养基产孢量最高;最适氮源为酵母粉和蛋白胨,含酵母粉的培养基产孢量最高,以葡萄糖和酵母粉为碳氮源的最适碳氮比为5∶1。与对照组相比,在碳饥饿条件下,捕食线虫真菌圆锥节丛孢菌几丁质酶-14(AC-14,P<0.01)和捕食线虫真菌圆锥节丛孢菌几丁质酶-190(AC-190,P>0.05)基因转录水平上调,捕食线虫真菌圆锥节丛孢菌几丁质酶-379(AC-379,P>0.05)和捕食线虫真菌圆锥节丛孢菌几丁质酶-483(AC-483,P<0.01)基因转录水平下调;在氮饥饿条件下,上述4种几丁质酶基因转录水平均极显著下调(P<0.01)。【结论】菌丝生长和产孢最适温度为25 ℃,最适pH为7.0,最适碳氮源分别为葡萄糖和酵母粉,最适碳氮比为5∶1。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发具有高效的捕食线虫真菌生物防控制剂奠定了基础。
副鸡禽杆菌lpxM蛋白的原核表达及免疫原性研究
梁之瑄, 梅晨, 张雪, 徐浩钧, 支岩, 李焕荣, 王宏俊
中国畜牧兽医. 2024, 51(2):  719-727.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4.02.028
摘要 ( 39 )   PDF (1720KB) ( 1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究副鸡禽杆菌(Avibacterium paragallinarum)外膜蛋白lpxM的免疫原性,为预防鸡传染性鼻炎提供理论参考。【方法】构建pET-28a-lpxM原核表达载体,经PCR扩增和双酶切鉴定后将阳性质粒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感受态细胞,用IPTG进行诱导表达,并对诱导时间和诱导浓度进行优化,用尿素缓冲液纯化重组蛋白lpxM并进行SDS-PAGE分析。利用Western blotting鉴定重组蛋白的特异性。将重组蛋白与MONTANIDEISA 71 VG佐剂制备成疫苗v-lpxM,通过动物试验观察重组蛋白的免疫效果。【结果】重组质粒pET-28a-lpxM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感受态细胞,经IPTG诱导后成功表达,在37 ku处有目的蛋白特异性条带,在37 ℃、700 mmol/L IPTG、诱导4 h时蛋白表达量最高;重组蛋白lpxM在上清和沉淀中均有表达,且在沉淀中表达量相对较高;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C型副鸡禽杆菌Modesto株的阳性鸡血清与纯化后的重组蛋白可发生免疫反应。免疫保护试验结果显示,v-lpxM疫苗对A、B和C型副鸡禽杆菌的保护率分别为0、20%和60%。【结论】本研究成功构建了原核表达载体pET-28a-lpxM,实现了lpxM重组蛋白的高效表达,且表现出良好的免疫原性。研究结果为探究副鸡禽杆菌外膜蛋白lpxM的免疫学特性以及为鸡传染性鼻炎的预防和疫苗的研发奠定了基础。
蛙壶菌潜在分布区及其风险因素预测与分析
别佳, 沙龙倩, 阎建余
中国畜牧兽医. 2024, 51(2):  728-735.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4.02.029
摘要 ( 37 )   PDF (2611KB) ( 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壶菌病是一种由蛙壶菌(Batrachochytrium dendrobatidis)感染导致的疾病,在近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是导致两栖动物种群数量大量减少甚至灭绝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壶菌病尚没有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因此,对世界范围内蛙壶菌的分布与传播进行调查研究,分析蛙壶菌在世界和区域尺度的分布风险及影响因素,可为其预防措施的制定提供基础研究资料。【方法】使用蛙壶菌在世界范围内的分布数据,共考虑了20个气候环境变量,经过对蛙壶菌分布数据和变量进行筛选,建立最大熵模型,比较纳入模型的6个变量与蛙壶菌分布风险的关系,并预测蛙壶菌在世界范围和中国大陆的分布风险。【结果】变量中对蛙壶菌分布概率贡献度最高的前4位依次为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温度季节性、降水季节性。蛙壶菌分布概率与年平均气温和温度季节性总体均呈先正相关后负相关,与年降水量和降水季节性分别呈正相关和负相关。蛙壶菌全球分布的高风险地区主要在中国大陆南部、澳大利亚东南部、巴布亚新几内亚中部、瑞典南部、德国、波兰、罗马尼亚、英国南部、爱尔兰、法国、马达加斯加东部、苏丹、美国南部、秘鲁东部、埃塞俄比亚和日本等。其在中国大陆分布的高风险区域主要集中在广东北部、广西中部和北部、云南、贵州、湖南、江西、福建、浙江、江苏南部、安徽南部、湖北南部、重庆、四川东部及南部、陕西南部等地区。【结论】蛙壶菌的分布与气温和降水关系密切,其在全球分布的高风险地区主要在欧洲、非洲南部和北美洲南部,在中国大陆分布的高风险区域主要集中在华中、华东、华南地区和西南地区的东南部。
戊型肝炎病毒研究进展
刘丁语, 何振文, 刘宝玲, 王刚, 王晓虎, 谭臣, 蔡汝健
中国畜牧兽医. 2024, 51(2):  736-747.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4.02.030
摘要 ( 39 )   PDF (1537KB) ( 1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戊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E virus,HEV)是一种单链、非包膜的RNA病毒,目前可分为8个基因型。作为一种人兽共患病原体,HEV能引起人的急性病毒性肝炎和动物的感染,其主要的传播途径为粪-口传播,也可通过输血和母婴传播。HEV主要在发展中国家流行,而欧美等发达国家也有散发的病例。目前,检测HEV的常用方法是实时荧光定量 RT-PCR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也有学者利用反转录重组酶聚合酶扩增(RT-RPA)和CRISPR系统等新型检测方法进行HEV检测。在药物治疗方面,可用利巴韦林、干扰素或多烯磷脂酰胆碱(PPC)等化合物治疗HEV引起的感染,也可使用中药单味或复方改善临床症状并作协同治疗。接种疫苗被认为是预防和控制HEV感染的有效手段,但目前仍无有效的HEV体外细胞培养系统,传统的灭活苗和减毒苗无法批量制备。当前HEV疫苗的研究方向主要有基因重组蛋白疫苗、DNA疫苗、联合疫苗和口服疫苗等。接种疫苗是预防戊型肝炎的重要措施,采用切断传播途径为主的综合性预防措施也可控制该病的流行。笔者主要通过对HEV的检测方法、药物治疗和疫苗免疫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归纳和总结,并对HEV的防控研究进行展望,以期为HEV的预防与控制提供新的思路。
奶牛乳房炎金黄色葡萄球菌免疫逃避机制研究进展
何兴丽, 王昭元, 周佩瑶, 牟泉宙, 沈冰蕾
中国畜牧兽医. 2024, 51(2):  748-758.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4.02.031
摘要 ( 38 )   PDF (1982KB) ( 1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奶牛乳房炎是奶牛养殖业最常见的疾病之一,严重影响奶牛泌乳量和奶品质,增加奶牛淘汰率。饲养条件、环境因素及病原菌等都可诱发奶牛乳房炎,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导致的奶牛乳房炎最难治愈。金黄色葡萄球菌是一种具有高致病性、高耐药性且能通过自身分泌的酶、毒力因子介导免疫逃避作用的致病菌,其在宿主体内长期存活可导致长期慢性奶牛乳房炎的发生。笔者首先从奶牛乳腺免疫防御方面揭示奶牛乳腺在金黄色葡萄球菌入侵时所产生的一系列免疫防御手段;其次从金黄色葡萄球菌依靠自身表达的毒力因子、生物膜、表面蛋白及进化过程中产生小菌落变种、持留菌等不断增强其致病性和高耐药性方面进行阐述,揭示金黄色葡萄球菌高致病性和高耐药性的原因,以及金黄色葡萄球菌导致的奶牛乳房炎难以治愈的原因;最后进一步阐明金黄色葡萄球菌是如何在宿主强大的免疫防御作用下存活,以及通过荚膜多糖和纤维连接蛋白在乳腺定植并逃避吞噬,分泌中性粒细胞丝氨酸蛋白酶抑制蛋白、葡萄球菌蛋白A、产生细胞外囊泡等毒力因子逃避机体的免疫吞噬作用,揭示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高度环境适应力及众多免疫逃避手段。笔者从以上三方面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逃避乳腺天然免疫的机制及相关研究进行综述,为维护奶牛健康、预防奶牛乳房炎疾病发生、抵御病原入侵机体等方面的机制研究提供依据。
空心莲子草乙酸乙酯部位体内外抗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活性的研究
廖思雨, 郑新, 戴琪, 许诗怡, 张天旭, 张秀桥, 桂春
中国畜牧兽医. 2024, 51(2):  759-769.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4.02.032
摘要 ( 44 )   PDF (3974KB) ( 1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究空心莲子草乙酸乙酯部位(ethyl acetate extract from 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AETAC)体内外抗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H9N2 subtype Avian influenza virus,AIV-H9N2)活性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利用CCK-8法检测不同浓度AETAC作用不同时间对鸡胚成纤维细胞(DF-1)的抑制作用,通过预防感染、影响复制、阻止吸附及直接杀灭4种方式作用后检测AETAC对DF-1细胞的毒性,选择体外最佳抗AIV-H9N2作用方式。尿囊腔接种不同浓度AETAC确定其对鸡胚的最大安全浓度;将AETAC以3种不同给药方式作用于AIV-H9N2感染后鸡胚,选择体内最佳给药方式。经尿囊腔同时接种AETAC和AIV-H9N2,统计各组鸡胚存活数,测定血凝效价,并观察胚胎的发育情况和鸡胚法氏囊病理组织变化。【结果】在一定范围内,随着AETAC浓度升高或作用时间延长,AETAC对DF-1细胞的抑制率升高。与空白对照组相比,4种抗AIV-H9N2作用方式下,病毒对照组和药物组细胞存活率均显著降低(P<0.05);与病毒对照组相比,AETAC浓度为5~30 μg/mL时,4种抗AIV-H9N2作用方式下,药物组细胞存活率均显著升高(P<0.05)。4种作用方式下,DF-1细胞存活率分别为8.15%~64.96%(预防感染)、8.56%~83.83%(影响复制)、1.82%~5.90%(阻止吸附)和6.90%~40.12%(直接杀灭)。AETAC对鸡胚的最大安全浓度为16.41 mg/mL,对感染鸡胚的最佳给药方式为AETAC和病毒混合后接种。以最佳体内作用方式给药后,AETAC中、低浓度组鸡胚存活率为40%~60%,高浓度组鸡胚全部存活,胚胎喙部发育明显,鸡胚法氏囊淋巴滤泡发育完整,滤泡大小和数量正常,充血量少,组织病理状态改善。【结论】AETAC在体内外对AIV-H9N2均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且主要与影响病毒复制作用方式相关。
大熊猫源肺炎克雷伯菌研究进展
詹同彤, 王平峰, 郑晓美, 文琦琦, 叶刚, 邓林华, 由玉岩, 何鸣, 王茜, 李才武, 凌珊珊
中国畜牧兽医. 2024, 51(2):  770-778.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4.02.033
摘要 ( 52 )   PDF (1124KB) ( 2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近年来,肺炎克雷伯菌在圈养大熊猫中的耐药性不断上升,甚至出现多重耐药情况,对大熊猫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肺炎克雷伯菌感染可能导致出血性肠炎、泌尿道感染等多种疾病。随着大熊猫数量的增加和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性问题日益显著。其致病机制涉及荚膜、脂多糖、菌毛及铁载体等多个因素,共同参与了该菌的定植和侵袭过程。从传统培养到现代分子检测,针对大熊猫肺炎克雷伯菌的病原鉴定和诊断技术变得简便快速、可靠性逐渐凸显。目前,积极开展抗菌药物研发,寻找新的治疗方案,探索中药和植物提取物等替代治疗方式,抑制细菌生长并减缓耐药性发展势在必行。笔者综述了国内外关于大熊猫肺炎克雷伯菌病原生物学特性、耐药现状及诊断和防治方法的研究成果。通过对现有文献的回顾和分析,为进一步控制和延缓耐药菌株的出现,以及耐药性的传播提供了新的思路,并为大熊猫源肺炎克雷伯菌的防控提供了有益参考。
免疫共沉淀联合质谱技术筛选蓝舌病病毒NS4蛋白的互作蛋白
马鲜平, 陈玉娟, 罗世美, 卓晓静, 杨义彬, 刘祎毅, 蔡旭研, 唐艺匀, 陈畅昶, 魏小蓉, 易华山
中国畜牧兽医. 2024, 51(2):  779-789.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4.02.034
摘要 ( 55 )   PDF (3851KB) ( 1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筛选蓝舌病病毒(Bluetongue virus,BTV)NS4蛋白颉颃干扰素(interferon,IFN)信号通路的内源性互作蛋白,以便进一步研究NS4抑制IFN信号转导的作用机制。【方法】在前期仙台病毒(Sendai virus,SeV)诱导IFN信号通路基因表达研究基础上,利用免疫共沉淀方法从转染NS4融合eGFP标签表达载体pcDNA3.1-NS4-eGFP和pcDNA3.1-eGFP空载体的HEK-293T细胞中钓取NS4互作蛋白,对免疫沉淀物进行SDS-PAGE分析,免疫共沉淀洗脱液进行质谱鉴定及生物信息学分析,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候选蛋白的编码基因表达特征。【结果】通过免疫共沉淀及质谱鉴定分析和数据库比对,共获得189个差异表达蛋白。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候选蛋白主要参与蛋白转录、翻译、病毒感染及免疫调控。亚细胞定位分析结果显示,差异表达蛋白主要定位于细胞核、细胞质以及胞质-胞核,筛选出4个与BTV NS4蛋白存在互作的候选蛋白:多聚嘧啶束结合蛋白1(PTBP1)、细胞周期依赖性蛋白激酶9(CDK9)、N-端豆蔻酰化酶1(NMT1)和Y盒结合蛋白1(YBX1)。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SeV刺激72 h后,试验组PTBP1、NMT1、YBX1、CDK9基因mRNA表达量均显著或极显著上调(P<0.05;P<0.01)。【结论】BTV NS4蛋白颉颃IFN信号通路与PTBP1、NMT1、YBX1、CDK9蛋白表达上调有关,本试验结果为进一步研究BTV NS4蛋白颉颃宿主天然免疫应答的分子机制提供靶标参考。
调节性B细胞调控寄生虫感染的研究进展
冯安妮, 李其龙, 张义伟, 桑晓宇, 陈冉, 冯颖, 姜宁
中国畜牧兽医. 2024, 51(2):  790-798.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4.02.035
摘要 ( 39 )   PDF (1535KB) ( 1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寄生虫病是一种在全球范围内广泛流行的传染性疾病,对人类和家畜的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寄生虫入侵宿主后,会激活机体免疫系统。宿主通过先天免疫反应和获得性免疫反应来对抗寄生虫感染,并通过多种调节机制来保护自身,以防止过度的免疫反应。调节性B细胞(regulatory B cells,Bregs)是一类在寄生虫感染过程中具有免疫抑制功能的B细胞亚群。其在自身免疫性疾病、癌症和过敏反应中研究较为广泛。目前,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寄生虫感染可诱导Bregs的产生,并且Bregs可以通过分泌抑炎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抑制炎症反应,从而减轻寄生虫感染对宿主的伤害。然而,关于Bregs增殖的信号通路以及激活机制目前还不清楚,仍需要进一步的探究。作者简要介绍了不同类型的Bregs及其表型,并对Bregs在疟原虫(Plasmodium)、血吸虫(Schistosoma)、利什曼原虫(Leishmania)、弓形虫(Toxoplasma)和锥虫(Trypanosoma)感染过程中发挥的免疫调节作用进行总结,以期为寄生虫的治疗和预防策略提供新的见解。
基础兽医
牡荆水提物对蓖麻油腹泻小鼠的治疗作用研究
唐兴刚, 罗胜军, 袁明贵, 田雅, 舒柄垚, 杨希, 李跃龙, 向蓉
中国畜牧兽医. 2024, 51(2):  799-808.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4.02.036
摘要 ( 40 )   PDF (3168KB) ( 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研究牡荆水提物对蓖麻油致小鼠腹泻的治疗作用,评价牡荆提取物的抗腹泻功效,为开发新型天然药物或植物提取物饲料添加剂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48只18~22 g SPF级昆明小鼠,随机分为6组:对照组、模型组、洛哌丁胺组及牡荆水提物高、中、低剂量组,每组8只,雌雄各半。牡荆水提物高、中、低剂量组小鼠灌胃16、8、4 g/kg BW牡荆水提物,对照组和模型组小鼠灌胃等剂量的生理盐水,洛哌丁胺组小鼠灌胃5 mg/kg BW洛哌丁胺,连续灌胃5 d。第5天给药后0.5 h,模型组、洛哌丁胺组及牡荆水提物高、中、低剂量组小鼠灌胃0.5 mL蓖麻油灌胃造模,对照组灌胃等量生理盐水。造模后的小鼠单笼单只饲喂。连续4 h观察小鼠腹泻情况,4 h后小鼠采血并断颈处死,每组随机取4只小鼠的肝脏、小肠各两份,一份制作组织切片;另一份用以提取RNA,检测空肠通道蛋白和肝脏急性期蛋白mRNA表达情况。【结果】模型组小鼠腹泻评分和腹泻指数均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说明蓖麻油腹泻模型造模成功。与模型组相比,洛哌丁胺组和牡荆水提物高剂量组小鼠腹泻评分和腹泻指数均极显著或显著降低(P<0.01;P<0.05);牡荆水提物高剂量组小鼠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β(IL-1β)、IL-6、IL-10含量均显著或极显著降低(P<0.05;P<0.01)。肝脏组织病理结果显示,牡荆水提物高、中、低剂量组小鼠肝索结构清晰,肝细胞排列紧密,仅少量肝细胞轻度肿胀,并伴少量炎性细胞浸润。肠道组织病理结果显示,牡荆水提物高、中、低剂量组小鼠空肠黏膜层、肌层、浆膜层均清晰可见,黏膜层绒毛上皮内见大量空泡,但均未见明显坏死或炎症反应。与模型组相比,牡荆水提物高剂量组小鼠空肠中NHE8、NHE3、AQP3、AQP4表达量均无显著差异(P>0.05),NHE2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急性期蛋白TRF和CRP表达量均显著降低(P<0.05)。【结论】牡荆水提物对蓖麻油导致的小鼠腹泻模型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对肝脏和小肠黏膜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作用机制可能与其降低血清中IL-6、IL-10含量,以及在一定程度上降低NHE2表达、抑制TRF和CRP的表达有关。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探讨郁金散加减方治疗猪传染性胃肠炎的作用机制
郭紫艳, 宋延平, 年霞, 苏敏
中国畜牧兽医. 2024, 51(2):  809-819.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4.02.037
摘要 ( 53 )   PDF (9549KB) ( 4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探讨郁金散加减方治疗猪传染性胃肠炎(TGE)的作用靶点及机制。【方法】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搜索郁金散加减方的活性成分及靶点并经UniProt平台转换,在比较毒理基因组学数据库(CTD)中搜索TGE相关靶点,将两者交集靶点导入Cytoscape 3.9.1软件中构建郁金散加减方-成分-靶点-疾病网络关系图,在STRING数据库和Cytoscape 3.9.1软件中进行蛋白互作(PPI)网络分析,在DAVID数据库中进行GO功能和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用AutoDock软件进行分子对接。【结果】共收集到郁金散加减方包括槲皮素、芒柄花黄素在内的126个活性成分,得到郁金散加减方治疗TGE的相关靶点74个。郁金散加减方-成分-靶点-疾病网络关系图结果显示,郁金散加减方治疗TGE的核心成分为槲皮素、山奈酚等;PPI结果表明,郁金散加减方治疗TGE的核心靶点为抑癌基因P53(TP53)、癌基因FOS、肿瘤坏死因子(TNF)、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及胱天蛋白酶3(CASP3)等;GO功能和KEGG信号通路分析结果显示,郁金散加减方治疗TGE的作用机制涉及到免疫反应、抗炎等过程,并调控MAPK、IL17、TNF、TH-17细胞分化、抗炎症性肠病和NF-κB等信号通路。核心成分与关键受体氨肽酶N(APN)分子对接表明,郁金散加减方与APN具有良好的结合能力。【结论】郁金散加减方主要是利用槲皮素、4'-甲氧基光甘草定、芒柄花黄素等核心成分作用于TP53、FOS、TNF、MMP9、CASP3等靶点,调控MAPK、IL7、TNF、TH-17细胞分化、抗炎症性肠病、NF-κB等信号通路来发挥对TGE的治疗作用。
异丙氧苯胍与黏菌素联用对多杀性巴氏杆菌的体内外抗菌作用
薛雅茜, 谯薇美, 洪晓欣, 金宇航, 陆毅兴, 彭险峰, 曾振灵
中国畜牧兽医. 2024, 51(2):  820-828.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4.02.038
摘要 ( 37 )   PDF (3702KB) ( 1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研究异丙氧苯胍与黏菌素联用对多杀性巴氏杆菌的体内外抗菌作用,为开发有效的新型黏菌素增效剂及临床防治多杀性巴氏杆菌病提供数据支持。【方法】通过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异丙氧苯胍与黏菌素对多杀性巴氏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再通过棋盘法联合药敏试验和时间杀菌曲线评价异丙氧苯胍与黏菌素联用对多杀性巴氏杆菌的体外抗菌作用,并进一步通过建立小鼠肺部感染多杀性巴氏杆菌模型来评价两者联用的体内抗菌效果。【结果】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异丙氧苯胍对多杀性巴氏杆菌无抗菌作用(MIC>256 μg/mL),黏菌素对受试菌株的最小抑菌浓度范围为1~8 μg/mL。联合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异丙氧苯胍与黏菌素联用时能增强黏菌素的抗菌活性(分级抑菌浓度指数在0.094~0.313),表现出良好的协同抗菌作用。体外时间杀菌曲线结果进一步表明,联合用药组可显著降低细菌数量,当亚抑菌浓度(0.5 μg/mL)的黏菌素与异丙氧苯胍联用时即可达到杀菌效果。在小鼠肺部感染模型中,与黏菌素或异丙氧苯胍单药组相比,异丙氧苯胍与黏菌素联合组能显著或极显著降低小鼠肺部多杀性巴氏杆菌的载菌量(P<0.05或P<0.01)。HE染色观察小鼠肺脏病理组织切片发现,异丙氧苯胍与黏菌素联合组小鼠肺脏的肺泡结构正常,肺泡腔清洁,优于异丙氧苯胍和黏菌素单独用药组。【结论】异丙氧苯胍与黏菌素联合使用可增强黏菌素对多杀性巴氏杆菌的体内外抗菌效果,有望进一步开发成为新型抗菌增效剂。
干酪乳杆菌YG-01株的益生特性及抑菌活性研究
刘伊湄, 周佳莹, 韩言言, 李园, 宋厚辉, 徐义刚, 王美
中国畜牧兽医. 2024, 51(2):  829-836.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4.02.039
摘要 ( 41 )   PDF (3454KB) ( 2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评价从奶酪中分离出的干酪乳杆菌YG-01的益生性及抑菌活性,为该菌株在食品动物生产中的应用提供理论参考。【方法】本研究分别检测干酪乳杆菌YG-01株的药物敏感性、肠道定植能力、消化道环境耐受特性、肠道菌群调节作用、抑制肠道致病菌活性及促生长作用。【结果】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干酪乳杆菌YG-01对米诺环素、红霉素、克拉霉素、克林霉素、青霉素等常见抗生素极敏感;利用探针(carboxyfluorescein diacetate,succinimidyl ester,cFDA-SE)标记的干酪乳杆菌YG-01灌喂试验兔,口服后第1天,干酪乳杆菌YG-01在兔空肠、回肠和结肠的检出率分别为70.9%、59.3%和66.0%,口服后第11天时仍保持较高定植水平(>35%);干酪乳杆菌YG-01的活菌数在模拟胃液(pH为2.5、3.5、4.5)、模拟肠液、胆酸盐浓度<2 g/L及在9% NaCl溶液中均高于1×105 CFU/mL;体外抑菌试验结果显示,干酪乳杆菌YG-01能显著抑制大肠埃希菌O157、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沙门菌、志贺菌、副溶血弧菌等肠道致病菌生长,而对益生菌罗伊乳杆菌无抑制作用;口服干酪乳杆菌YG-01能极显著提高兔的平均日采食量和平均日增重,还可显著抑制厚壁菌门和疣微菌门细菌增殖。【结论】干酪乳杆菌YG-01株具有良好的益生性,可显著抑制肠道致病菌的增殖,改善食品动物生长性能,为开发基于干酪乳杆菌YG-01株的微生态制剂奠定了基础。
广东地区畜禽源大肠杆菌的耐药性与流行性研究
李亚菲, 梁晓云, 吴荔琴, 肖田安, 王富华, 曾振灵
中国畜牧兽医. 2024, 51(2):  837-849.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4.02.040
摘要 ( 47 )   PDF (1974KB) ( 1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调查广东地区畜禽源大肠杆菌的耐药特征与流行情况,为动物源大肠杆菌耐药性防控提供参考。【方法】对2019年从广东地区10个不同生产用途养殖场采集饲料、饮水和健康动物的肛/泄殖腔拭子等样品进行大肠杆菌分离鉴定、药敏试验、耐药基因和插入序列共同区(insertion sequence common region,ISCR)检测及种族系统进化分析。【结果】共分离获得416株大肠杆菌,其中种猪源78株、肉猪源77株、蛋鸡源122株、肉鸡源139株。菌株呈现多重耐药特点,不同动物源大肠杆菌中,肉鸡源大肠杆菌耐药率最高。79.6%(331/416)的菌株对3种或3种以上药物产生耐药,最多可对13种药物耐药,共组成156种耐药图谱,耐药谱以复方新诺明/氟苯尼考/多西环素/阿莫西林/氨苄西林居多,占比为11.1%。耐药基因以floR基因检出率最高,为50.0%;其次是sul2和sul3基因,检出率分别为44.2%和42.5%。与替加环素、黏菌素耐药表型相关的耐药基因tet(X3)、tet(X4)和mcr-1检出率均低于10%。插入序列共同区ISCR1ISCR2和ISCR3的检出率分别为14.4%、10.8%和10.6%。酰胺醇类、磺胺类和β-内酰胺类耐药基因与耐药菌株的符合率在60%以上。耐药基因cmlAtetAqnrSblaCTX-M-9G与ISCR1的共存有统计学意义(P<0.05);tet(X4)、sul2基因与ISCR2的共存有统计学意义(P<0.05);tet(X4)、sul3、qnrSblaSHV基因与ISCR3的共存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动物源大肠杆菌以A群分布为主,ISCR相关移动元件阳性菌主要分布在A群。【结论】广东部分地区动物源大肠杆菌呈现多重耐药现状,携带多种耐药基因及可移动元件ISCR。本研究结果可为掌握广东地区动物源细菌耐药特征及耐药基因的流行情况提供依据。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白芍总苷治疗类风湿关节炎肺间质纤维化的机制研究
邢清桦, 李松伟, 龚晓红, 胡文盈, 陆超群
中国畜牧兽医. 2024, 51(2):  850-863.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4.02.041
摘要 ( 48 )   PDF (11911KB) ( 2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通过网络药理学结合动物试验探究白芍总苷(TGP)主要药物成分与类风湿关节炎(RA)肺间质纤维化之间的作用靶点,揭示白芍总苷治疗RA肺间质纤维化的分子机制。【方法】通过检索多个数据库,根据2个ADEM参数口服生物利用度(oral bioavailability,OB)>30%、类药性(drug likeness,DL)>0.18,筛选出白芍总苷中的主要活性成分及作用的基因靶点;检索DrugBank、GeneCards、OMIM、TTD、DisGenet等数据库筛选RA和肺间质纤维化的基因靶点,通过UniProt数据库进行靶点蛋白的基因名转换,收集白芍总苷治疗RA和肺间质纤维化的作用靶点。获取化合物和疾病靶点取交集,制作韦恩图;将靶点交集导入到STRING数据库绘制PPI网络图,利用DAVID数据库进行GO功能和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深入分析其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合并肺间质纤维化的机制。将 Wistar大鼠分为空白组、模型组、白芍总苷组和托法替布组,通过测定肺脏指数反映肺脏组织的水肿炎症反应,HE染色观察各组肺组织和踝关节滑膜租住的炎症反应,Masson染色观察肺脏组织的胶原沉积状况。【结果】检索TCMSP数据库,筛选得到85种白芍总苷的药物成分,根据OB>30%、类药性>0.18,共筛选9种主要成分;从DrugBank、DisGenet、OMIM、TTD和GeneCards等数据库筛选RA疾病靶点1 625个,肺间质纤维化的疾病靶点1 930个。通过GO功能和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共获得分子功能65条目,细胞组分37条目,生物过程350条目和141个富集通路。通过中药-靶点-通路网络图,将Degree排名前十的肿瘤坏死因子(TNF)、白细胞介素-6(IL6)、AKT丝氨酸/苏氨酸激酶1(AKT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基质金属蛋白酶9 (MMP9)、转录因子Jun(JUN)、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G)、胱天蛋白酶3(CASP3)、前列腺素内过氧化物合酶2(PTGS2)、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作为白芍总苷治疗RA肺间质纤维化的关键作用靶点。动物试验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治疗组的关节炎评分和肺脏指数降低;HE染色发现,白芍总苷组的关节和肺脏组织炎性细胞的浸润减少;Masson染色发现,白芍总苷可减少条索状的纤维化灶,表明白芍总苷不但可治疗RA,还能延缓肺间质纤维化的胶原沉积和减少炎症反应。【结论】白芍总苷通过多种成分作用于炎症反应、免疫调节和细胞分化增殖等方面的多靶点和多通路,通过靶点和通路间的协同相互作用来延缓RA肺间质纤维化疾病的发展进程。
桦褐孔菌提取物对黄曲霉素B1暴露小鼠肝损伤的缓解作用
赵成铭, 谢为天, 林红英, 胡颍昕, 马文澳, 李颖, 陈志宝
中国畜牧兽医. 2024, 51(2):  864-874.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4.02.042
摘要 ( 49 )   PDF (3146KB) ( 2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究桦褐孔菌提取物(IOE)对黄曲霉毒素B1(AFB1)暴露小鼠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选取30只6周龄、体重相近的SPF级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5组,对照组连续灌胃蒸馏水10 d;AFB1组第1~7天连续灌胃蒸馏水,第8~10天连续灌胃2 mg/kg AFB1;不同浓度IOE组第1~7天分别连续灌胃25、50和100 mg/kg IOE,第8~10天各组均连续灌胃2 mg/kg AFB1,灌胃剂量均为0.2 mL,每天1次。试验结束后对小鼠称重并采集血液、肝脏组织,统计肝脏指数;通过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肝脏组织病理变化;利用流式细胞仪分析肝脏细胞凋亡情况。通过细胞毒性试验,筛选AFB1诱导AML12细胞损伤最适条件,并以此建立肝损伤模型,给予不同浓度IOE进行干预,利用CCK-8法测定细胞活力,确定IOE防治AFB1诱导AML12细胞损伤的剂量范围。使用ELISA法检测血清和细胞中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L-1β)、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肝脏和AML12细胞中TNF-α、IL-6、IL-1β、NOD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相关蛋白3(NLRP3)、B细胞淋巴瘤-2(Bcl-2)、Bcl-2相关X蛋白(Bax)基因mRNA表达量;采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肝脏和AML12细胞中NLRP3、Bax和Bcl-2蛋白表达量。【结果】与对照组相比,AFB1组肝细胞排列紊乱、细胞肿胀,细胞凋亡率极显著升高(P<0.01);血清中TNF-α、IL-6、IL-1β含量均极显著升高(P<0.01);肝脏中TNF-α、IL-6、IL-1β、NLRP3和Bax基因表达量均极显著升高,Bcl-2基因表达量极显著降低(P<0.01);NLRP3和Bax蛋白水平极显著升高,Bcl-2蛋白水平极显著降低(P<0.01)。与AFB1组相比,不同浓度IOE组小鼠炎性细胞浸润减少,细胞排列整齐,细胞凋亡率极显著降低(P<0.01);血清TNF-α、IL-6、IL-1β含量极显著降低(P<0.01);肝脏TNF-α、IL-6、IL-1β、NLRP3和Bax基因mRNA表达量极显著降低,Bcl-2基因表达量极显著升高(P<0.01);NLRP3和Bax蛋白水平均极显著降低,Bcl-2蛋白水平极显著升高(P<0.01)。细胞毒性试验结果显示,AFB1诱导AML12细胞损伤最适条件为10 μg/mL AFB1作用24 h,IOE防治AFB1诱导AML12细胞损伤的浓度梯度为1.5、3、6 μg/mL。体外试验结果显示,AML12细胞中各炎性因子分泌、凋亡相关基因及蛋白表达量变化趋势与体内试验结果均一致。【结论】IOE可通过调节NLRP3、Bax和Bcl-2表达抑制炎性因子分泌,降低细胞凋亡,进而缓解AFB1暴露引起的小鼠肝脏损伤。
黄芩苷对动物肠道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展
何政科, 苏利娟, 谭晓燕, 李章勋, 曹立亭, 马跃, 杜红旭
中国畜牧兽医. 2024, 51(2):  875-882.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4.02.043
摘要 ( 55 )   PDF (2025KB) ( 3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黄芩苷是唇形科植物黄芩根部提取出的一种黄酮类活性物质,在碱性环境下,黄芩苷化学性质不稳定,其分子结构中的苷键易水解、邻二酚羟基易氧化。黄芩苷分子结构中糖基的存在,导致其几乎不溶于水,这使其在临床上的应用受到限制。黄芩苷在肠道中不易吸收,但在肠道微生物产生的β-葡萄糖醛酸酶的作用下,其糖基被去除,转化为更易被肠道吸收的黄芩素。黄芩素在动物体内发生葡萄糖醛酸化、葡萄糖化、甲基化和水解等代谢过程,代谢物主要随胆汁或尿液排出体外。药理学研究发现,黄芩苷具有抗炎、抗菌、抗病毒、抗肿瘤和抗肠道损伤等药理活性。利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近年来的相关文献进行分析发现,黄芩苷在动物肠道保护中的研究关注度日益增高。为了更全面地梳理当前黄芩苷在动物肠道保护方面的研究现状,作者对黄芩苷抗动物肠道致病微生物以及维持肠道屏障功能稳态的作用进行了综述,旨在为黄芩苷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及其在兽医临床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质量安全
不同保存条件和处理方式对生乳中硫氰酸钠含量的影响
叶巧燕, 郝欣雨, 刘慧敏, 袁宁, 郭洪侠, 郑楠
中国畜牧兽医. 2024, 51(2):  883-892.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4.02.044
摘要 ( 50 )   PDF (3415KB) ( 1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究不同保存条件和处理方式对生乳样品硫氰酸钠含量的影响。【方法】将生乳样品分别设置不同处理,包括保存条件处理(—20 ℃冷冻保存1、7和30 d,0~6 ℃冷藏保存4、8、24和48 h)、解冻温度处理(冻存24 h后,于25、40、60 ℃ 3个温度下解冻)、解冻次数处理(冻存24 h,于40 ℃水浴分别解冻1、3、5次)、防腐剂(硫氰酸钠、重铬酸钾、叠氮钠、溴硝丙二醇、甲醛)处理,然后进行样品中硫氰酸钠检测,结果通过单因子方差分析、主成分分析和回收率分析,探究不同处理对生乳中硫氰酸钠含量的影响。【结果】冷冻保存1、7和30 d后乳中硫氰酸钠含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回收率为97.4%~103.1%。冷藏保存4、8、24和48 h后乳中硫氰酸钠含量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回收率在94.5%~102.1%。冻存24 h后,3个不同解冻温度的乳中硫氰酸钠含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回收率为97.8%~99.0%。冻存后分别解冻1、3、5次的结果显示,乳中硫氰酸钠含量随解冻次数的增加而降低,检测回收率为95.3%~101.8%,在可接受范围。添加不同防腐剂的乳中硫氰酸钠含量存在显著差异(P<0.05),其中添加硫氰酸钠作为防腐剂会导致结果偏高,添加溴硝丙二醇会导致测定结果偏低,添加甲醛会导致硫氰酸钠未检出。【结论】硫氰酸钠样品采集后在0~6 ℃冷藏保存48 h内,—20 ℃冷冻保存30 d内,解冻温度低于60 ℃,解冻次数少于5次时,不会对生乳中的硫氰酸钠含量产生影响,使用防腐剂保存时可选择叠氮钠或重铬酸钾不会对样品中硫氰酸钠含量产生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