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3年 第50卷 第7期 刊出日期:2023-07-05
目录
封面封底
中国畜牧兽医. 2023, 50(7):  0-0. 
摘要 ( 87 )   PDF (3482KB) ( 16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录
中国畜牧兽医. 2023, 50(7):  1-0. 
摘要 ( 57 )   PDF (545KB) ( 6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生物技术
苏姜猪不同生长阶段背膘组织差异表达基因及其调控通路分析
倪黎纲, 周春宝, 徐盼, 张亚琴, 陶勇, 张君胜
中国畜牧兽医. 2023, 50(7):  2595-2605.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3.07.001
摘要 ( 188 )   PDF (4311KB) ( 10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比较苏姜猪背膘组织生长发育过程中基因表达谱的差异,挖掘影响背膘组织生长发育的关键基因。【方法】选择1、3、6和8月龄(M1、M3、M6、M8)4个生长时期苏姜猪背膘组织进行高通量转录组测序,组成3个比对组(M1 vs M3、M3 vs M6、M6 vs M8)进行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DEGs)的筛选,并进行功能富集和表达趋势分析。【结果】转录组测序显示,M1 vs M3、M3 vs M6、M6 vs M8组分别筛选到1 869、296、1 257个DEGs。功能富集显示,Wnt信号通路、细胞外基质-受体相互作用等信号通路在M1 vs M3组表现活跃,PI3K-Akt信号通路、AMPK信号通路、丁酸代谢、柠檬酸循环等信号通路在M6 vs M8组表现活跃。基因表达趋势分析显示,富含半胱氨酸的酸性分泌蛋白(secreted protein,acid and rich in cysteine,SPARC)、组织蛋白酶S (recombinant cathepsin S,CTSS)、Kruppel样因子7(Kruppel-like factor 7,KLF7)等基因与细胞增殖发育相关,在3月龄时高表达;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受体(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1 receptor,IGF1R)、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因子1(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 1,STAT1)、脂肪酸合成酶(fatty acid synthase,FASN)等基因与细胞脂质代谢相关,在6月龄后表达显著上调。【结论】本研究获得苏姜猪4个生长时期背膘组织的基因表达谱,筛选到SPARCCTSSKLF7等与细胞增殖发育相关的关键基因,IGF1RSTAT1、FASN等与细胞脂质代谢相关的关键基因,为苏姜猪背膘厚的遗传改良提供了基础数据。
鸭干扰素因子7基因克隆及组织表达特异性分析
邓志超, 章程, 罗沛, 詹晓芝, 江丹莉, 阳佑天, 刘文俊
中国畜牧兽医. 2023, 50(7):  2606-2616.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3.07.002
摘要 ( 131 )   PDF (5379KB) ( 3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构建樱桃谷鸭干扰素调节因子7(interferon regulatory factor 7,IRF7)基因CDS区序列的真核表达载体,分析IRF7蛋白结构和生物特性,检测不同组织内IRF7基因的表达水平,为进一步对鸭天然免疫系统开展研究奠定基础。【方法】利用RT-PCR扩增樱桃谷鸭IRF7基因的CDS区,构建真核表达质粒,利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蛋白表达。使用荧光显微镜观察Poly (I:C)对IRF7蛋白核移位的影响。对IRF7基因序列进行核苷酸相似性比对,构建系统进化树,并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在线分析预测IRF7蛋白的分子和结构特征。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不同组织中IRF7基因的表达特异性。【结果】成功克隆樱桃谷鸭IRF7基因CDS区,长1 536 bp,共编码512个氨基酸,通过对重组质粒的真核表达,提取细胞总蛋白,Western blotting检测蛋白表达,结果显示重组蛋白大小约为110 ku。Poly (I:C)处理鸭胚成纤维细胞促使pCMV-C-EGFP-IRF7的核内定位增加。核苷酸相似性结果显示,樱桃谷鸭与绿头鸭和鸡的IRF7基因核苷酸序列相似性分别为99.1%和80.8%,与非洲爪蛙的相似性仅为41.8%。系统进化树结果显示,樱桃谷鸭与绿头鸭和鸡亲缘关系最近,与非洲爪蛙亲缘关系最远。IRF7蛋白表现为结构不稳定的疏水性蛋白,主要由α-螺旋、β-折叠和无规则卷曲构成。IRF7基因在各个组织内均有表达,在胆囊中表达量最高,在肺脏中表达量最低。【结论】樱桃谷鸭IRF7基因的CDS区序列大小为1 536 bp,编码512个氨基酸,IRF7蛋白为结构不稳定的疏水性蛋白,Poly (I:C)刺激可引起IRF7发生核移位,该基因在不同组织表达差异较大。
CD163单等位基因表达的iPAMs细胞系的构建及其介导PRRSV感染的特征分析
王慧, 冯保亮, 向光明, 黄雷, 刘志国, 李奎, 牟玉莲
中国畜牧兽医. 2023, 50(7):  2617-2628.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3.07.003
摘要 ( 118 )   PDF (6365KB) ( 5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试验旨在利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获得CD163(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 163)单等位基因表达的永生化猪肺泡巨噬细胞系(immortalized porcine alveolar macrophages,iPAMs),并探究其介导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 virus,PRRSV)感染的特征,为深入研究CD163基因在PRRSV感染中的作用机制奠定基础。【方法】在猪CD163基因外显子1区域设计8条向导RNA (single guide RNA,sgRNA),并将其连接到pX458载体中,通过T7E1酶切试验检测不同sgRNA载体的活性;将活性较高的3条sgRNAs表达载体电转染到iPAMs中,通过流式细胞术分选单克隆细胞,对获得的单克隆细胞进行基因型鉴定、蛋白表达检测、脱靶分析以及PRRSV感染分析。【结果】在设计的8条sgRNAs中有3条基因编辑效率在28%以上。基因型鉴定结果表明,50株片段敲除的单克隆细胞中有4株符合预期的CD163单等位基因表达的iPAMs,效率为8%。蛋白表达检测和脱靶分析结果显示,CD163单等位基因表达的iPAMs中CD163蛋白表达量显著下降(P<0.05),且在预测位置未发生脱靶现象。PRRSV感染分析显示,CD163单等位基因表达的iPAMs可以正常感染PRRSV,病毒拷贝数和PRRSV-N蛋白表达量与野生型细胞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本研究利用CRISPR/Cas9编辑系统构建了可以正常感染PPRSV的CD163单等位基因表达的iPAMs,为阐明CD163在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传染病中所起的作用以及培育抗病猪新品种奠定了基础。
多浪羊BMP7基因克隆、生物信息学分析及其在不同初情期阶段组织表达分析
王晨光, 隋志远, 张永杰, 张志帅, 李孝君, 邢凤
中国畜牧兽医. 2023, 50(7):  2629-2638.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3.07.004
摘要 ( 119 )   PDF (3370KB) ( 15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对多浪羊骨形态发生蛋白-7(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7,BMP7)基因序列进行克隆和生物信息学分析,并检测多浪羊在初情期3个阶段5个组织中的表达规律,为探究BMP7基因在多浪羊初情期中的生物学功能提供参考。【方法】采用PCR扩增多浪羊BMP7基因序列并克隆测序,利用Mega 7.0软件构建系统发育树,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BMP7蛋白的理化性质和结构功能;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BMP7基因在初情期前、初情期、初情期后多浪羊下丘脑、垂体、卵巢、输卵管、子宫5个组织中的表达量。【结果】试验成功获得多浪羊BMP7基因序列长1 334 bp,其中编码区长1 296 bp,编码431个氨基酸,与绵羊和牛的亲缘关系最近,其次是人、猴、马,与小鼠和犬的亲缘关系最远。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BMP7蛋白分子式为C2200H3374N632O628S17,理论等电点(pI)为8.17,原子总数为6 851个,不稳定指数为53.18,脂溶性系数76.96,总平均亲水性为―0.419,为不稳定亲水碱性蛋白;二级结构主要以α-螺旋及无规则卷曲为主,三级结构预测结果与二级结构一致。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显示,BMP7基因在多浪羊初情期前、初情期、初情期后均有表达,其中在下丘脑中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组织(P<0.05);在初情期前到初情期的下丘脑和子宫中BMP7基因表达量显著上升(P<0.05),初情期到初情期后BMP7基因表达量显著下降(P<0.05)。【结论】试验成功克隆了多浪羊BMP7基因序列,该基因在多浪羊初情期前后3个不同阶段的5个组织中均有表达,结果为探究BMP7基因在多浪羊初情期中的作用提供了参考。
LPS诱导马冈鹅法氏囊损伤相关基因的筛选
余梓榆, 张冰琪, 蔡远荣, 洪龙胜, 李婉雁, 曹楠, 黄运茂, 许丹宁, 田允波, 陈文斌, 李冰心
中国畜牧兽医. 2023, 50(7):  2639-2650.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3.07.005
摘要 ( 112 )   PDF (5708KB) ( 5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研究脂多糖(LPS)对马冈鹅法氏囊组织损伤和氧化应激的影响,并探究其调控机制。【方法】选择100只1日龄马冈鹅(公母各半),随机分为对照组和LPS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LPS组雏鹅分别于24、26和28日龄时腹腔注射2 mg/kg LPS,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于28日龄注射1 h后,无菌采集法氏囊进行组织学观察、氧化应激指标检测,并构建法氏囊转录组文库。通过差异表达基因鉴定、GO功能和KEGG通路富集及蛋白互作网络分析筛选出与LPS诱导法氏囊损伤有关的候选基因;随机挑选10个差异表达基因,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其表达情况。【结果】马冈鹅法氏囊组织学观察结果表明,LPS组法氏囊结构完整性明显降低,囊泡内细胞排列紊乱、空泡数量增加。与对照组相比,LPS组法氏囊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显著降低(P<0.05);LPS组共获得507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277个基因上调,230个基因下调。GO功能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显示,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富集在与炎症和免疫反应相关的条目,涉及Cytokine-cytokine受体相互作用、Notch和Hedgehog等信号通路。结合蛋白互作网络分析,共筛选到TNF超家族成员10(TNFSF10)、CREB结合蛋白(CREBBP)、中心粒旁物质1(PCM1)、蛋白酪氨酸磷酸酶非受体6型(PTPN6)等27个差异表达基因。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转录组测序结果准确可靠。【结论】本研究探究了LPS诱导马冈鹅法氏囊损伤前后法氏囊组织中的差异表达基因,筛选到了影响法氏囊组织损伤的Cytokine-cytokine受体相互作用、Notch和Hedgehog等信号通路以及TNFSF10、CREBBPPTPN6等相关基因,为了解LPS诱导鹅法氏囊损伤的分子机制提供理论参考。
夏南牛SOX6基因克隆、生物信息学分析及组织表达研究
邢珊珊, 李鑫, 余磊, 许会芬, 蔡含芳, 李明
中国畜牧兽医. 2023, 50(7):  2651-2660.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3.07.006
摘要 ( 142 )   PDF (3778KB) ( 13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克隆夏南牛SRY-box转录因子6(SRY-box transcription factor 6,SOX6)基因CDS区序列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探究SOX6基因在不同月龄夏南牛不同组织及牛原代骨骼肌细胞分化过程中的表达规律。【方法】以夏南牛腿肌组织cDNA为模板,PCR扩增SOX6基因CDS区序列,与其他物种进行相似性比对及系统进化树构建,运用在线软件对SOX6蛋白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分别检测SOX6基因在夏南牛犊牛(0月龄)、青年牛(12月龄)和成年牛(24月龄)不同组织以及牛原代骨骼肌细胞不同分化时期的表达情况。【结果】夏南牛SOX6基因CDS区序列全长2 526 bp,编码841个氨基酸。系统进化树结果表明,夏南牛与牦牛亲缘关系最近,与鸡亲缘关系最远。SOX6蛋白为弱碱性、亲水性蛋白,分子质量为93.35 ku,定位于细胞核中,不含跨膜结构与信号肽。SOX6蛋白二级结构主要由α-螺旋、无规则卷曲、延伸链和β-转角组成,占比分别为41.26%、45.54%、8.09%和5.11%。蛋白互作分析表明,SOX6蛋白与Ⅱ型胶原α1(COL2A1)、软骨蛋白聚糖(ACAN)、羧基端结合蛋白2(CTBP2)和叉头框J3(FOXJ3)等蛋白间存在相互作用。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夏南牛SOX6基因在不同月龄夏南牛腿肌组织中相对表达量均最高,在脾脏中表达量最低;在12月龄腿肌组织中表达量显著高于0、24月龄(P<0.05)。随牛原代骨骼肌细胞分化,SOX6基因表达量逐渐升高,第6天时SOX6基因表达量显著高于0、2、4和8 d (P<0.05)。【结论】本研究成功克隆了夏南牛SOX6基因CDS序列,其编码蛋白为不稳定、弱碱性、亲水性蛋白,在不同月龄腿肌组织中表达量均显著高于其他组织,分化6 d牛原代骨骼肌细胞中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时期。本试验结果为进一步研究SOX6基因在夏南牛肌肉发育过程中的调控作用提供理论依据。
秦川牛PLAG1基因启动子克隆及转录因子预测
马勇, 陈宗昌, 李旭鹏, 李静生, 白彦斌, 刘占鑫, 魏亚丽, 郭达山, 石斌刚, 赵志东, 罗玉柱, 胡江, 王继卿, 刘秀, 李少斌
中国畜牧兽医. 2023, 50(7):  2661-2669.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3.07.007
摘要 ( 131 )   PDF (4150KB) ( 3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究秦川牛多形性腺瘤基因1(pleomorphic adenoma gene 1,PLAG1)的组织表达规律,并克隆其启动子区序列,预测分析其关键转录因子结合位点,为探究其转录调控机制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采集3头20月龄秦川牛成年公牛心脏、肝脏、脾脏、肺脏、肾脏、皮下脂肪、背最长肌、瘤胃组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PLAG1基因在不同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同时克隆PLAG1基因上游启动子区序列,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PLAG1基因转录起始位点及启动子核心区域,分析、筛选核心启动子区域的关键转录因子结合位点。【结果】PLAG1基因在秦川牛各组织中均有表达,且在背最长肌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组织(P<0.05)。PLAG1基因启动子序列全长1 861 bp,生物信息学预测分析发现PLAG1基因核心启动子区位于-297―+42 bp,存在高度保守的Krüppel样因子5(KLF5)、cAMP反应元件结合蛋白1(CREB1)和早期生长反应因子1(EGR1)转录因子结合位点,且CpG岛位于PLAG1基因核心启动子区域内。【结论】PLAG1基因在肌肉组织中高表达,其核心启动子区位于-297―+42 bp,KLF5、CREB1和EGR1转录因子对PLAG1基因的转录活性可能具有调控作用。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探究PLAG1基因的转录调控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利用CRISPR/Cas9技术构建PPARγ基因敲除的IPEC-J2细胞系
张家翔, 韩佃刚, 师亚玲, 毛晓月, 赵凯薇, 杜萱, 信吉阁
中国畜牧兽医. 2023, 50(7):  2670-2677.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3.07.008
摘要 ( 151 )   PDF (4082KB) ( 6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利用CRISPR/Cas9技术敲除猪小肠上皮细胞(IPEC-J2)的过氧化物酶体增殖激活受体γ(PPARγ)基因,进而在细胞水平上研究PPARγ基因与肠道炎症反应相关的生物学机制。【方法】根据猪PPARγ基因序列(GenBank登录号:NM_214379),在第2外显子区域设计2对sgRNA序列,经退火形成DNA双链后连接至真核表达载体gRNA_GFP-T1;将构建成功的PPARγ正向打靶载体、反向打靶载体、Cas9-nickase质粒共转染至IPEC-J2细胞,经G418药物筛选获得单克隆细胞株,提取单克隆细胞株DNA后进行PCR扩增,经凝胶电泳鉴定后送测序;挑选基因敲除效果最佳的细胞株,利用免疫荧光法检测PPARγ蛋白表达情况。【结果】打靶载体测序结果显示,打靶序列正确连接;经转染、筛选后共获得48株单克隆细胞;测序结果显示,6株单克隆细胞出现双峰,分别为KO-15、KO-17、KO-21、KO-25、KO-32和KO-35;选择底峰较高的KO-25进行免疫荧光检测,结果显示PPARγ蛋白表达降低。【结论】本研究利用CRISPR/Cas9技术成功获得了PPARγ基因敲除的IPEC-J2细胞,为后续进一步研究PPARγ基因在炎症反应中的功能奠定了基础。
生理生化
犬造血干细胞分离、鉴定和培养特性研究
严涵, 田仰清, 昂艳芬, 汪娅媛, 张学峰, 严玉霖
中国畜牧兽医. 2023, 50(7):  2678-2687.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3.07.009
摘要 ( 125 )   PDF (3373KB) ( 6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研究骨髓来源的犬造血干细胞(cannie hematopoietic stem cells,cHSCs)的分离、鉴定和培养特性,建立体外培养最优条件,为临床应用奠定理论基础。【方法】取3月龄犬骨髓,采用Fi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出单个核细胞(mononuclear cells,MNCs),通过流式细胞仪分选cHSCs并进行体外悬浮培养。用CCK-8法检测cHSCs在不同培养基、不同浓度胎牛血清(FBS)、不同细胞因子、不同cHSCs与cBMSCs接种比例条件下的细胞活性,筛选最优体外培养方案。使用台盼蓝染色计数法统计体外共培养1、7、14、21 d后cHSCs增殖情况。利用流式细胞术和实时荧光定量PCR分别检测P0、P1、P2和P3代cHSCs表面标志物CD34分子阳性百分比以及干性基因性别决定相关基因簇2(SOX2)和八聚体结合蛋白-4(OCT-4)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成功分离获得cHSCs,不同培养基中细胞活性无显著差异(P>0.05);不同浓度FBS中,5% FBS组cHSCs活性显著低于10%、15%、20% FBS组(P<0.05),10% FBS组cHSCs活性显著低于20% FBS组(P<0.05);不同细胞因子条件下,TPO+FLT-3+SCF+IL-6组cHSCs活性显著高于TPO组和TPO+FLT-3组(P<0.05);不同cHSCs与cBMSCs接种比例条件下,1:10组cHSCs活性极显著高于1:5、5:1和10:1组(P<0.01),5:1接种组cHSCs活性极显著高于1:5和10:1组(P<0.01)。通过筛选的最优培养方案进行体外共培养,第7天时cHSCs进入对数生长期且达到高峰,其中cHSCs+cBMSCs+细胞因子组细胞数量显著高于cHSCs+细胞因子组(P<0.05)。随着cHSCs传代培养,细胞分化潜能发生了变化,P1、P2、P3代细胞CD34分子阳性百分比、SOX2基因mRNA表达水平均极显著低于P0代(P<0.01),P1、P2代OCT-4基因mRNA表达水平极显著高于P0代(P<0.01),P1代OCT-4基因mRNA表达水平极显著高于P2代(P<0.01)。【结论】本研究成功从犬骨髓中分离出cHSCs,筛选的cHSCs体外增殖最优培养条件为含10% FBS的IMDM培养基、cHSCs与cBMSCs接种比例为1:10,同时联合添加TPO+FLT-3+SCF+IL-6细胞因子,P1代cHSCs处于对数生长期且CD34阳性百分比较高,可为今后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类器官的培养方法及应用前景
王曼茜, 李庆豪, 孙娟, 胡慧, 金鑫
中国畜牧兽医. 2023, 50(7):  2688-2696.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3.07.010
摘要 ( 193 )   PDF (1047KB) ( 16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近年来随着体外建模领域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细胞试验存在着细胞单一、难以模拟机体复杂的组织结构和正常生理、病理状态等缺点,以及动物试验的昂贵费用和相关生理伦理等问题,类器官逐渐成为科学家们关注的热点。类器官来源于机体自身组织及干细胞,是通过体外3D培养形成的具有原始组织及器官的三维结构细胞团块,在组织结构、细胞类型和功能等方面与来源组织高度一致。这种类器官模型的构建,不仅为替代再生组织及器官的研究提供更多方法,还在组织移植和修复等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作者主要对促进类器官成熟的培养方法进行介绍,详细阐述了微孔阵列法、微流体法、生物反应器法和水凝胶基质法4种方法,并回顾了有关类器官培养系统的历史演变,分析了近年来学者们在类器官研究领域中存在的诸多限制和未来挑战,以及类器官在新兴工程技术中的应用前景和展望,旨在为类器官培养方法的进一步完善及在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和新的思路。
营养与饲料
产肠毒素大肠杆菌对断奶仔猪肠道形态、紧密连接蛋白及细胞外基质的影响
刘春艳, 唐青松, 杨必婧, 吴绮雯, 熊云霞, 黄艳娜, 杨雪芬, 王丽, 蒋宗勇, 易宏波
中国畜牧兽医. 2023, 50(7):  2697-2706.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3.07.011
摘要 ( 151 )   PDF (2117KB) ( 15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究产肠毒素大肠杆菌(ETEC)对断奶仔猪肠道形态、紧密连接蛋白及细胞外基质(ECM)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35日龄杜长大断奶仔猪12头,随机分成2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对照组灌喂20 mL生理盐水;产肠毒素大肠杆菌组(K88组)灌喂20 mL 1×109 CFU/mL ETEC K88悬浮液,连续灌喂3 d。试验期间所有仔猪自由采食和饮水,在试验第1和4天,以重复为单位称量仔猪体重,记录耗料量。计算每组的平均日增重(ADG)、平均日采食量(ADFI)和料重比(F/G);在试验第4天屠宰并采集肠道组织样品,切片观察空肠和回肠的组织形态以及肠道内胶原纤维的含量;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肠道紧密连接蛋白基因的表达;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蛋白质印迹法测定ECM中胶原蛋白分子以及调控酶系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K88组仔猪平均日增重显著降低(P<0.05),平均日采食量极显著降低(P<0.01);空肠绒毛高度及绒毛高度与隐窝深度的比值极显著降低(P<0.01),回肠的绒毛高度也显著降低(P<0.05);空肠闭锁蛋白(Occludin) mRNA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闭合蛋白-1(Claudin-1) mRNA表达量极显著降低(P<0.01),回肠闭锁小带蛋白-1(ZO-1)、Occludin mRNA表达量极显著降低(P<0.01),Claudin-1 mRNA表达量也显著降低(P<0.05);空肠、回肠胶原纤维含量显著减少(P<0.05);空肠Ⅳ型胶原蛋白α2链(COL4A2)、COL5A1、COL6A1的mRNA表达量极显著降低(P<0.01),空肠COL4A2以及COL6A1蛋白表达量均显著降低(P<0.05);空肠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 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增加(P<0.05),纤溶酶原激活物(PAs)的mRNA相对表达量则极显著降低(P<0.01);MMP9蛋白含量极显著提高(P<0.01)。【结论】灌喂ETEC K88降低了断奶仔猪平均日增重以及平均日采食量,损伤肠道形态并降低肠道紧密连接蛋白的表达。并且可通过减少肠道中胶原纤维的含量、降低胶原蛋白分子以及ECM调控酶系的表达进而造成肠道中ECM的变化。
雪山草鸡种母鸡育雏期能量和蛋白质适宜需要量的研究
孟宇, 杨文鹏, 郑明德, 朱沛霁, 李军, 贾代汉, 赵敏孟, 刘龙, 耿拓宇, 龚道清
中国畜牧兽医. 2023, 50(7):  2707-2717.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3.07.012
摘要 ( 105 )   PDF (961KB) ( 3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研究饲粮不同能量和蛋白质水平对雪山草鸡种母鸡育雏期生长性能、体尺性状、血清生化指标和屠宰性能的影响,明确其育雏期适宜的饲粮能量和蛋白质水平。【方法】选取体重接近、健康状态良好的1日龄雪山草鸡种母鸡2 250只,按3×3两因素试验设计随机分为9组,3个能量水平(11.7、11.9、12.1 MJ/kg)和3个蛋白质水平(18.0%、19.0%、20.0%),每组10个重复,每个重复25只鸡,试验期为42 d。试验结束时统计生长性能指标;每重复选取2只鸡采血,1只鸡屠宰,测定血清生化指标和屠宰性能。【结果】①饲粮能量水平对雏鸡平均日采食量(ADFI)、平均日增重(ADG)、料重比(F/G)和终末体重均有显著影响(P<0.05),随着能量水平的升高,ADFI和F/G呈下降趋势,ADG和终末体重呈上升趋势,均匀度无显著变化(P>0.05);饲粮蛋白质水平对ADFI有显著影响(P<0.05),ADFI随着蛋白质水平的升高而降低,而其他生长性能指标均无显著变化(P>0.05);饲粮能量和蛋白质水平对雏鸡的生长性能指标均无显著交互作用(P>0.05)。②饲粮蛋白质水平除对雏鸡龙骨长、血清甘油三酯水平和腹脂率有显著影响外(P<0.05),对其余各体尺指标、血清生化指标和屠宰性能指标均无显著影响(P>0.05);饲粮能量水平对雏鸡以上指标均无显著影响(P>0.05),且饲粮能量和蛋白质水平对这些指标也无显著交互作用(P>0.05)。【结论】综合考虑生长性能、体尺性状、血清生化指标和屠宰性能,推荐雪山草鸡种母鸡育雏期饲粮能量适宜水平为12.1 MJ/kg,蛋白质适宜水平为20.0%。
凉茶渣和蚯蚓液对湿热条件下肉牛生产性能、行为和血清指标的影响
邱静芸, 欧翔, 钟玮, 雷小文, 邱清华, 欧阳克蕙, 林绵芳, 钟云平, 李昌坤, 廖月明, 陈荣强
中国畜牧兽医. 2023, 50(7):  2718-2728.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3.07.013
摘要 ( 134 )   PDF (1830KB) ( 6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旨在研究凉茶渣、蚯蚓液对湿热条件下肉牛生产性能、行为和血清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24头体况相近、健康状况良好的22~24月龄育肥期西杂牛,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对照组(CON组,饲喂基础饲粮),凉茶渣组(HT组,在基础饲粮中添加9.5%凉茶渣)和蚯蚓液组(EF组,在基础饲粮中添加0.37%蚯蚓液)。试验期45 d,预试期3 d,正试期42 d。每天记录牛舍环境温度和湿度,并计算温湿指数。正试期第1天和最后1 d称量肉牛体重,每7 d记录1次采食量,并计算平均日增重(ADG)、平均干物质采食量(ADFI)和料重比(F/G)。预试期第1天测定血清皮质醇(Cor)含量,预试期第1~3天记录肉牛呼吸频率(RR);正试期第39~41天连续3 d记录肉牛站立时间、躺卧时间、反刍时间、采食时间和RR。正试期第42天晨饲前采集血样,测定血清生化指标、激素及抗氧化能力指标。【结果】试验期间肉牛处于湿热环境(环境温度19.1~39.9 ℃,环境湿度31.7%~89.7%)。与CON组相比,①HT和EF组肉牛血清中Cor含量及热休克蛋白70(HSP 70)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且肉牛RR显著降低(P<0.05);②HT组肉牛ADG显著增加(P<0.05),F/G显著降低(P<0.05),EF组F/G差异不显著(P>0.05);③HT和EF组肉牛采食及站立时间均显著降低(P<0.05),趴卧时间均显著增加(P<0.05);④HT和EF组肉牛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总抗氧化能力(T-AOC)均显著升高(P<0.05),HT组肉牛血清丙二醛含量显著降低(P<0.05)。【结论】湿热条件下,在肉牛饲粮中添加凉茶渣或蚯蚓液均可缓解由湿热导致的热应激,增加舒适行为表达,其中凉茶渣在提高肉牛生产性能和抗氧化能力方面优于蚯蚓液。
两种动物胆汁酸对热应激小鼠肝脏和空肠保护效果的比较研究
李宁, 蒋昀轩, 刘德凤, 闫国宁, 申明月, 张树宇, 黄博涵, 贾宝玉, 徐力, 魏凯
中国畜牧兽医. 2023, 50(7):  2729-2739.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3.07.014
摘要 ( 116 )   PDF (5135KB) ( 3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比较猪胆汁酸与羊胆汁酸对热应激小鼠肝脏以及空肠的保护效果。【方法】试验选取40只7周龄BALB/c健康雄性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MOCK组)、热应激组(HS组)、热应激-猪胆汁酸组(PBAs组)、热应激-羊胆汁酸组(SBAs组)。试验前7 d,MOCK、HS组小鼠饲喂基础饲粮,PBAs、SBAs组分别在基础饲粮中添加400 mg/kg猪、羊胆汁酸。于试验第8天时,MOCK组小鼠室温放置,其余3组小鼠置于36~38 ℃、相对湿度60%培养箱中2 h,采集小鼠血液、肝脏和空肠组织,HE染色观察空肠组织病理变化。利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尿素氮(BUN)含量、碱性磷酸酶(AKP)、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活性及肝脏和空肠组织中丙二醛(MDA)、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肝脏和空肠中热休克蛋白60(HSP60)、HSP70及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IL-10基因mRNA表达量。【结果】与MOCK组相比,HS组空肠绒毛高度极显著下降(P<0.01),隐窝深度显著增加(P<0.05);血清ALT活性、肝脏和空肠组织SOD活性均显著降低(P<0.05);肝脏和空肠组织HSP60、HSP70基因相对表达量极显著升高(P<0.01)。与HS组相比,PBAs、SBAs组空肠绒毛高度、绒毛高度与隐窝深度比值(V/C)均极显著升高(P<0.01);SBAs组血清ALT活性、空肠组织SOD活性显著或极显著升高(P<0.05;P<0.01);PBAs、SBAs组肝脏组织MDA和GSH含量、HSP60和HSP70基因相对表达量均极显著降低(P<0.01),IL-1β、TNF-α基因相对表达量均极显著升高(P<0.01)。另外,SBAs组肝脏、空肠组织HSP60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极显著或显著低于PBAs组(P<0.01;P<0.05),肝脏组织IL-1β、TNF-α基因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PBAs组(P<0.05)。【结论】在热应激条件下,饲粮中添加羊胆汁酸对于提高小鼠血清ALT活性,提高肝脏和空肠组织抗氧化能力、降低热休克蛋白表达以及修复空肠结构损伤方面优于猪胆汁酸的作用效果,但猪胆汁酸在抗炎效果方面优于羊胆汁酸。
遗传繁育
绵羊超数排卵卵巢差异表达基因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晏航, 郝文, 王成倩, 王惠娥
中国畜牧兽医. 2023, 50(7):  2740-2754.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3.07.015
摘要 ( 146 )   PDF (13554KB) ( 4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筛选出影响经超数排卵处理的多浪羊卵巢卵泡发育的关键基因、生物过程及信号通路,为进一步了解多浪羊超数排卵状态下卵巢生长发育机制提供依据。【方法】对15只2~3岁身体状况良好的多浪羊进行超数排卵处理后,采集超数排卵中早期(第11天)、中期(第13天)、晚期(第15天)卵巢组织,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进行转录组测序,将测序得到的reads序列与参考基因组进行序列比对,筛选出差异表达基因;通过STRING数据库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蛋白互作网络分析,采用Cytoscape软件进行可视化编辑处理,利用eggNOG-mapper软件进行GO功能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超数排卵卵巢第11和13天共筛选出223个差异表达基因,获得259条互作关系,差异表达基因显著注释在细胞生长、核糖核蛋白复合等条目中,其中显著差异表达的基因为ITGB3和SNAI1,未发现显著富集通路。超数排卵卵巢第13和15天共筛选出694个差异表达基因,获得785条互作关系,差异表达基因显著注释在DNA复制的启动、DNA复制、DNA新陈代谢过程等条目中,其中显著差异表达的基因主要有CASP3、NOTCH1、WNT2和RUNX2,存在2条富集通路:DNA复制和细胞周期信号通路。超数排卵卵巢第11和15天共筛选出238个差异基因,获得151条互作关系,差异表达基因主要注释在蛋白质水解、细胞内信号转导等条目中,其中显著差异表达的基因主要有PRKAR2B、AQP5及HEY2,存在2条显著富集通路:肥厚型心肌病(HCM)和扩张型心肌病(DCM)信号通路。利用GO功能和KEGG通路富集结果筛选出10个在绵羊卵巢卵泡发育过程中具有直接或间接作用的基因:ITGB3、SNAI1、CASP3、PRKAR2B、AQP5、NOTCH1、RUNX2、WNT2、DPP10和HEY2。【结论】本研究从超数排卵卵巢不同发育时期筛选出10个差异表达基因,其相关功能作用的发挥符合不同时期卵巢卵泡发育变化机制,表明这些基因可能是直接或间接影响卵巢卵泡发育的关键基因,为探究超数排卵卵巢卵泡发育机制提供了理论参考。
包被叶酸和包被牛磺酸对热应激种公羊精液品质、血清和精浆抗氧化能力及激素水平的影响
雷铭凯, 班斌, 殷炜琦, 张俊梅, 石攀峰, 王丽, 周扬, 张春香, 李碧波
中国畜牧兽医. 2023, 50(7):  2755-2765.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3.07.016
摘要 ( 139 )   PDF (2475KB) ( 17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讨包被叶酸(coated folic acid,CFA)和包被牛磺酸(coated taurine,CTau)对热应激种公羊精液品质、血清和精浆抗氧化能力及激素水平的影响,为缓解夏季种公羊的热应激及改善精液品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体重及年龄相近、体况良好的成年杜泊种公羊20只,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0 mg/d CFA和CTau);CFA组在基础饲粮中添加291.6 mg/d CFA和0 g/d CTau;CTau组在基础饲粮中添加0 mg/d CFA+2.916 g/d CTau;CFA+CTau组在基础饲粮中添加291.6 mg/d CFA+2.916 g/d CTau。试验期共75 d,其中预试期15 d,正试期60 d。在正试期第60天采集种公羊血液和精液,检测精液品质指标(射精量、精子活率、精子密度、快速前向运动精子百分比、精子DNA完整率、质膜完整率和精子畸形率),血清和精浆中总抗氧化能力(T-AOC)、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以及促卵泡素(FSH)、促黄体素(LH)、睾酮(T)、皮质醇(COR)、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和甲状腺素(T4)水平。【结果】①饲粮中添加CFA和CTau对精子活率有显著互作效应(P<0.05),对精子密度、精子DNA完整率和质膜完整率有极显著互作效应(P<0.01)。与对照组相比,CFA、CTau和CFA+CTau组精子活率、精子密度、精子DNA完整率和质膜完整率均极显著升高(P<0.01),CTau和CFA+CTau组精子畸形率极显著降低(P<0.01)。②与对照组相比,CFA和CFA+CTau组精浆中MDA含量显著降低(P<0.05),其余指标均无显著差异(P>0.05)。③饲粮中添加CFA和CTau对精浆中COR水平有显著互作效应(P<0.05)。与对照组相比,CFA组血清中COR水平、CFA+CTau组血清中T4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CTau和CFA+CTau组精浆中LH水平显著降低(P<0.05),CFA、CTau和CFA+CTau组精浆中T3水平显著升高(P<0.05)。【结论】饲粮中添加CFA或CTau可改善热应激种公羊抗氧化能力和激素分泌水平,从而提高精液品质,二者同时添加效果更好。
绵羊MSTN基因多态性及其与肉质性状的关联分析
陶毛孩, 孟科, 荣轩, 强浩, 聂玮, 郭晨浩, 冯登侦
中国畜牧兽医. 2023, 50(7):  2766-2776.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3.07.017
摘要 ( 150 )   PDF (1290KB) ( 11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讨绵羊肌肉生长抑制素(myostatin,MSTN)基因多态性及其对绵羊肉质性状的影响,以期为绵羊肉用性能的选育提供有效的遗传分子标记。【方法】利用液相捕获测序技术获取MSTN基因在杜泊羊(D)、滩羊(T)和小尾寒羊(XH)共91只绵羊中的变异位点,并筛选出品种间差异显著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位点。针对筛选出的位点,利用飞行质谱检测技术对滩羊、小尾寒羊、杜泊羊和杜滩寒三元杂交羊(DTH)共30只绵羊进行基因分型,并与肉质性状进行关联分析。【结果】试验筛选出的MSTN基因rs129059715位点在4个绵羊群体中共检测到3种基因型,分别为15个CC基因型、9个CA基因型及6个AA基因型,C为优势等位基因(除杜滩寒三元杂交羊外)。在杜泊羊、滩羊和杜滩寒三元杂交羊群体中均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P>0.05),在小尾寒羊群体中处于Hardy-Weinberg不平衡状态(P<0.05);在杜泊羊和小尾寒羊群体中均处于低度多态(PIC<0.25);在滩羊和杜滩寒三元杂交羊群体中均处于中度多态(0.25<PIC<0.50)。关联分析发现,rs129059715位点CA基因型个体背膘厚和反亚油酸含量均极显著高于CC基因型(P<0.01),净肉率、肾脏重及脂肪、十一碳酸、十三碳酸和十五碳酸含量均显著高于CC基因型(P<0.05);CC基因型个体肌纤维直径显著高于AA基因型(P<0.05),pH显著高于CA基因型(P<0.05);其他性状各基因型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试验经液相捕获测序技术获得MSTN基因具有差异显著的rs129059715位点,其对绵羊的屠宰性能、肉品质、脂肪酸含量均有显著影响,rs129059715位点可作为产肉性能和肉品质的潜在候选标记。
m6A去甲基化酶FTO对猪肌卫星细胞分化的影响
任祖凤, 顾浩, 胡康洪, 毕延震
中国畜牧兽医. 2023, 50(7):  2777-2788.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3.07.018
摘要 ( 124 )   PDF (8601KB) ( 6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究N6-甲基腺苷(m6A)去甲基化酶FTO表达水平对猪肌卫星细胞分化的影响,并比较不同表型猪FTO表达和m6A甲基化修饰水平。【方法】收集分化第0、2和4天的猪肌卫星细胞,用Western blotting和实时荧光定量PCR分别检测FTO和肌球蛋白重链(MyHC)蛋白表达、肌分化因子(MyoD)和肌细胞生成素(MyoG)的mRNA表达水平;利用免疫荧光法检测肌卫星细胞分化标志基因MyHC表达情况;采用Dot blotting检测m6A甲基化修饰水平。将过表达载体(OE-FTO)、空白对照(NC)和FTO基因干扰载体(siRNA-FTO)、阴性对照(siRNA-NC)分别转染猪肌卫星细胞并诱导分化,检测FTO、肌细胞分化相关基因表达情况以及m6A甲基化修饰水平,利用免疫荧光法检测MyHC表达以及肌管形成情况;利用Western blotting和Dot blotting分别检测大白猪、宁乡猪不同组织中FTO蛋白表达情况以及m6A甲基化修饰水平。【结果】在猪肌卫星细胞诱导分化过程中,与诱导分化第0天相比,第2和4天时FTO、MyHC蛋白表达水平极显著升高(P<0.01),FTO、MyoDMyoG基因mRNA表达水平显著或极显著升高(P<0.05;P<0.01);第4天时m6A甲基化修饰水平显著下降(P<0.05)。与NC组相比,OE-FTO组FTO蛋白表达量极显著升高(P<0.01),在诱导分化的第0、1和2天,OE-FTO组FTOMyHC基因mRNA表达水平均极显著升高(P<0.01),MyoD基因mRNA表达水平极显著下降(P<0.01);在诱导分化的第1、2、3和4天,OE-FTO组m6A甲基化修饰水平显著或极显著下降(P<0.05;P<0.01)。与siRNA-NC组相比,siRNA-FTO组FTO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在诱导分化第0、1、2和3天,siRNA-FTO组FTO、MyHC基因mRNA表达水平极显著或显著降低(P<0.01;P<0.05),m6A甲基化修饰水平显著或极显著升高(P<0.05;P<0.01);在诱导分化第0、2和3天,siRNA-FTO组MyoG基因mRNA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大白猪背最长肌中FTO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宁乡猪(P<0.05),m6A甲基化修饰水平极显著低于宁乡猪(P<0.01)。【结论】FTO表达对猪肌卫星细胞分化过程有显著影响,m6A甲基化修饰水平与猪肌卫星细胞分化程度呈负相关。干扰FTO会抑制猪肌卫星细胞分化,提高m6A甲基化修饰水平;过表达FTO可以促进猪肌卫星细胞分化,降低m6A甲基化修饰水平。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探究FTO在肌肉分化中调控机制提供参考。
马多趾性状研究进展
钟玲, 陈吕彦烨, 栾悦, 岳潇雨, 陈群, 王勤
中国畜牧兽医. 2023, 50(7):  2789-2800.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3.07.019
摘要 ( 143 )   PDF (4117KB) ( 9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多趾是脊椎动物常见的一种先天性肢体异常。马多趾表现为四肢出现额外趾,根据出现趾数的多少和部位可分为单侧多趾、双侧多趾和四肢多趾3类,其中单侧多趾最多,占58%。研究表明,遗传是导致多趾的重要因素,多趾的遗传模式相对复杂。已有证据表明,马的多趾与染色体变异有关,但由于多趾马数量稀少,加之马单胎且世代间隔长,难以构建大规模家系和参考群,无法利用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和传统的正向遗传学方法确定突变基因及位点,因此相关分子机制研究较少,多趾基因尚不清楚。人及其他物种中已有的多指(趾)研究结果显示,控制肢体发育的信号通路保守,且基因表达具有时空性。已知的不同物种的多趾相关基因199个,部分基因具有一因多效性。相似性比对显示,多趾相关的同源基因中马有178个,相似性较高,其中相似性>90%的占56%,相似性>80%的占96%。这些基因可作为马多趾性状的候选基因,为后续马多趾性状分子机制研究提供基因靶标和参考。
益母草碱对绵羊精液低温保存效果的影响
李智星, 卿育洪, 李志远, 曹少奇, 高新梅, 曾维斌, 王静, 胡广东
中国畜牧兽医. 2023, 50(7):  2801-2810.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3.07.020
摘要 ( 116 )   PDF (2323KB) ( 8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究益母草碱对绵羊精液低温保存效果的影响,为实际生产中制备适宜的绵羊精液低温保存稀释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假阴道法采集3只多浪羊公羊精液,在精液低温保存稀释液中分别添加0(对照)、20、40、60、80和100 μmol/mL益母草碱,检测精液低温保存过程中精子活率、顶体完整率和质膜完整率等精液品质指标以及总抗氧化能力(T-AOC)、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及丙二醛(MDA)含量等抗氧化指标,筛选精液保存过程中最适益母草碱浓度;添加最适浓度益母草碱后,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精液低温保存过程中TNF受体超家族成员6(Fas)、胱天蛋白酶3(Caspase-3)、B淋巴细胞瘤-2(Bcl-2)和B淋巴细胞瘤-2关联X蛋白(Bax)等相关凋亡基因表达量;采用子宫颈口内输精方式完成两次输精,统计母羊受胎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低温保存48 h,40 μmol/mL益母草碱组精子活率、质膜完整率、顶体完整率及T-AOC水平、SOD、GSH-Px、CAT活性均显著提高(P<0.05),MDA含量显著降低(P<0.05);低温保存144 h,40 μmol/mL益母草碱组各项指标与其他益母草碱添加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40 μmol/mL益母草碱组FasCaspase-3和Bax基因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Bcl-2基因表达量显著升高(P<0.05)。添加40 μmol/mL益母草碱的低温保存精液输精后,母羊受胎率为75%,达到鲜精阴道输精的平均水平。【结论】低温保存精液稀释液中添加40 μmol/mL益母草碱后可明显改善低温保存多浪羊精液品质,提升其抗氧化能力,同时起到抗凋亡作用;含40 μmol/mL益母草碱低温保存72 h的精液输精后母羊受胎率为75%,达到了鲜精阴道输精平均水平。
白消安致小鼠睾丸损伤的机理及其调控通路的研究进展
吴开慧, 周成利, 赵羚均, 许师源, 刘松奇, 董智豪, 原开敏, 王栋
中国畜牧兽医. 2023, 50(7):  2811-2819.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3.07.021
摘要 ( 164 )   PDF (833KB) ( 11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白消安因其具有较强精子毒害作用常被用于制备精原干细胞移植受体,但具体毒性机制尚不清楚,影响了其科学使用及效果提升。研究表明,白消安可引起生精细胞产生氧化应激、炎症反应,并抑制细胞自噬、损伤血睾屏障,毒害睾丸生精机能,但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及调控通路尚不明确。基于核转录因子κB (nuclear transportation factor κB,NF-κB)通路在炎症反应中的重要调控作用,笔者综述了白消安引起的氧化应激、炎症反应,并损伤血睾屏障及抑制睾丸细胞自噬的研究结果,分析了NF-κB信号通路在白消安毒害睾丸中可能发挥的调控作用,以期深入揭示白消安毒害精子发生的分子机理,为科学使用白消安和避免环境毒素伤害提供参考。
预防兽医
梓醇抑制Galectin-3和CD146互作改善AGEs致肝窦内皮细胞的损伤作用
孙伟翔, 宗莹莹, 刘博, 庄远, 秦枫, 陈毓, 朱善元, 许惠琴
中国畜牧兽医. 2023, 50(7):  2820-2831.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3.07.022
摘要 ( 108 )   PDF (5667KB) ( 8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讨梓醇通过影响半乳糖凝集素-3(Galectin-3)和CD146的相互作用改善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s,AGEs)导致大鼠肝窦内皮细胞(rat liver sinusoidal endothelial cells,RLSECs)的炎性损伤作用。【方法】用不同浓度(0、0.1、1、10 μmol/L)梓醇分别孵育RLSECs 48 h后,采用CCK-8法观察细胞增殖情况。用10 μmol/L梓醇孵育RLSECs 0、12、24、48、96 h,同上法观察细胞增殖情况。设Control (空白对照组)、AGEs (AGEs处理)、Cat1(1 μmol/L梓醇)、Cat10(10 μmol/L梓醇)和阳性对照GB1107组(1 μmol/L GB1107),Cat1、Cat10和GB1107组加入相应含量的药物培养基孵育30 min后,除Control组外其他组均在培养基中加入终浓度为200 μg/mL的AGEs刺激,观察以上各组的RLSECs形态变化,采用乳酸脱氢酶(lactate hydrogenase,LDH)法检测细胞的损伤程度,采用ELISA法观察各组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的分泌量。将巨噬细胞RAW264.7种板,同上法分组并给药,48 h后采用Griess法观察各组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向细胞上清液的释放量。将RAW264.7细胞种于Transwell小室,RLSECs种于孔板底部,设Control、AGEs、Cat10、Cat10+LV-Galectin-3-GFP、Cat10+LV-Galectin-3-shRNA组,后两组先转染慢病毒48 h,再分别给药30 min后,除Control组外在培养基中加入终浓度为200 μg/mL的AGEs刺激,48 h后用结晶紫法观察巨噬细胞的透膜细胞数量。将Control、AGEs、Cat10、GB1107组的RLSECs孵育药物48 h后,采用免疫荧光法观察Galectin-3和CD146的共定位情况。将Control、AGEs和Cat10组的蛋白样品通过Western blotting和免疫共沉淀(Co-IP)法检测Galectin-3和CD146的相互作用以及各自的表达量。【结果】与Control组相比,Cat0.1组RLSECs增殖率无显著差异(P>0.05),Cat1和Cat10组RLSECs增殖率显著升高(P<0.05);与孵育0 h组相比,10 μmol/L梓醇孵育48 h组RLSECs增殖率显著上升(P<0.05)。因此,后续试验选用10 μmol/L梓醇孵育48 h为最适试验条件。与AGEs组相比,Cat1和Cat10组改善AGEs导致的细胞损伤,RLSECs上清液LDH活力及MCP-1、ICAM-1的释放量显著降低(P<0.05)。与AGEs组相比,梓醇组抑制巨噬细胞RAW264.7的激活作用,细胞NO的释放量显著降低(P<0.05)。通过慢病毒载体过表达和敲低RLSECs和RAW264.7的Galectin-3,证明了梓醇通过抑制该分子表达可显著改善巨噬细胞的浸润作用(P<0.05)。与AGEs组相比,Cat10组Galectin-3与CD146的结合被显著抑制(P<0.05),且不影响两种分子的各自表达量(P>0.05)。【结论】梓醇通过促进AGEs致Galectin-3和CD146分子复合物的解偶联作用,改善AGEs致肝窦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以及促炎因子的释放,降低巨噬细胞的激活和NO的分泌,发挥肝窦血管内皮的保护作用,通过离体试验初步证明了其发挥改善糖尿病AGEs沉积造成的肝损伤的作用机制。
非洲猪瘟病毒p30蛋白单克隆抗体的制备与鉴定
马天天, 张亚楠, 冯亚文, 岳怀宁, 王亚文, 苏恺, 袁晨, 逯纪成, 孙泰然, 薛文阁, 宋勤叶
中国畜牧兽医. 2023, 50(7):  2832-2842.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3.07.023
摘要 ( 225 )   PDF (3448KB) ( 8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制备非洲猪瘟病毒(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ASFV) p30蛋白单克隆抗体,为ASFV检测方法的研究提供重要试验材料。【方法】应用大肠杆菌表达重组ASFV p30蛋白,并用该蛋白免疫6~8周龄的雌性BALB/c小鼠,应用细胞融合技术将免疫小鼠脾细胞与SP2/0细胞融合;通过间接ELISA方法筛选分泌p30蛋白特异性抗体的阳性杂交瘤细胞,腹腔接种小鼠制备腹水抗体;应用ELISA方法鉴定单克隆抗体的类/亚类,通过Western blotting和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鉴定单克隆抗体与p30-N端(1―105位氨基酸)和p30-C端(100―194位氨基酸)区域的反应活性;针对抗体识别的p30蛋白区域合成不同肽段,通过ELISA和斑点免疫印迹法鉴定抗体识别的抗原表位。应用间接ELISA方法分析单克隆抗体与ASFV p72蛋白、猪圆环病毒2型(PCV2)衣壳(Cap)蛋白、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 S蛋白的交叉反应性,以及ASFV抗血清对单克隆抗体抗原结合活性的阻断作用。【结果】获得了2株杂交瘤细胞(C7和G10),其分泌的单克隆抗体(C7和G10)都属于IgG1亚类和κ型(IgG1κ),杂交瘤细胞培养上清和腹水内C7和G10的抗体效价分别为1:1 280、1:640与1:107、1:106;2株抗体均与p30-C端(100―194位氨基酸)区域特异性结合,并识别同一个抗原表位115CTSSFETLFEQEPSSEVPKD134;2株抗体与ASFV p72蛋白、PCV2 Cap蛋白及PEDV S蛋白无交叉反应;ASFV抗血清能有效阻断2株单克隆抗体与p30蛋白结合。【结论】获得2株分泌p30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鉴定了单克隆抗体的抗原识别表位,丰富了p30蛋白的抗原表位信息,为ASFV致病机制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支撑。
竹鼠源细小病毒分离鉴定及全基因组序列分析
唐海波, 姜佳佳, 陈凤莲, 杨锦兰, 白安斌, 刘金凤, 覃绍敏, 吴健敏
中国畜牧兽医. 2023, 50(7):  2843-2853.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3.07.024
摘要 ( 134 )   PDF (2856KB) ( 2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了解并掌握广西地区竹鼠细小病毒(Bamboo rat parvovirus,BRPV)的生物学特性及遗传变异情况,为BRPV的防控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方法】用养殖场患病死亡的竹鼠病料制备组织上清液,采用Vero细胞同步接毒法进行病毒分离,通过细胞病变观察、PCR、透射电镜观察及血凝试验等方法鉴定,设计合成特异性扩增引物对BRPV全基因组序列进行测序分析。【结果】分离获得的病毒可在Vero细胞上稳定生长增殖,感染细胞变长、变梭或成拉丝状;病毒纯化后经电镜观察可见呈立体对称、无囊膜、直径20~25 nm的病毒粒子;经PCR鉴定、凝集试验及全基因组测序表明,分离株为BRPV。本研究共获得3株BRPV (GenBank登录号:MF497824、MF497825、MF497826),毒株基因组全长约4 758 bp,全基因组序列比对发现,其与蝙蝠源细小病毒关系较近。BRPV基因编码氨基酸遗传特征与其宿主特异性有很强的相关性,NS1基因编码氨基酸变异与蝙蝠及大鼠源细小病毒更接近,与其处于同一分支,核苷酸相似性为96.9%~97.6%,氨基酸相似性为97.5%~98.4%。其中第257和360位氨基酸属于高突变位点;基于VP2基因编码氨基酸的遗传进化树显示,其进化树处在一个独立的分支上,与大鼠源及犬、猫等动物源细小病毒核苷酸相似性为58.3%~66.8%,氨基酸相似性为51.6%~63.0%。VP2蛋白第8、99、114、118、247和253位氨基酸存在宿主偏好性,第53和386位氨基酸属于高突变位点。【结论】本研究分离获得的BRPV为一种细小病毒,本研究结果明确了中国BRPV遗传特性及病毒粒子形态特征,为BRPV的流行病学调查及防控奠定了基础。
唐山地区奶犊牛主要腹泻相关病原的流行病学调查
常丽云, 刘志勇, 李华伟, 赵娜, 李成会, 秦建华
中国畜牧兽医. 2023, 50(7):  2854-2864.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3.07.025
摘要 ( 143 )   PDF (1481KB) ( 15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掌握唐山市13个县(市、区)规模化牛场奶犊牛感染性腹泻病原的流行状况,为该地区有效开展奶犊牛腹泻防控工作提供临床数据。【方法】利用PCR技术对唐山市38个奶牛场腹泻犊牛788份腹泻粪样进行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ovine viral diarrhea virus,BVDV)、牛轮状病毒(Bovine rotavirus,BRV)、牛冠状病毒(Bovine coronavirus,BCV)、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沙门氏菌(Salmonella)、产气荚膜梭菌(Clostridium perfringens)、球虫(Coccidia)、隐孢子虫(Cryptosporidium)和贾第鞭毛虫(Giardia lamblia)9种病原检测,统计分析其阳性率及混合感染情况。【结果】788份犊牛腹泻粪样中,阳性率最高的为大肠杆菌,为43.53%(343/788)。在所有被检地区,滦南县BVDV的阳性率最高,为45.38%(59/130);汉沽区BRV和BCV阳性率最高,分别为55.00%(22/40)和37.50%(15/40);古冶区大肠杆菌和贾第鞭毛虫的阳性率最高,分别为68.75%(11/16)和18.75%(3/16);路南区沙门氏菌阳性率最高,为35.89%(14/39);迁安县产气荚膜梭菌的阳性率最高,为20.21%(19/94);路北区隐孢子虫和球虫的阳性率最高,分别为48.48%(16/33)和57.57%(19/33)。从采样季节来看,春季和夏季BRV阳性率最高,分别为27.71%(46/166)和39.58%(114/288),秋季大肠杆菌阳性率最高,为54.08%(106/196),冬季则以BVDV感染为主,阳性率为52.17%(72/138)。从混合感染情况来看,以BRV+BCV二重混合感染为主,阳性率为8.37%(66/788),且未见五重及以上病原混合感染。【结论】唐山市13个县(市、区)腹泻奶犊牛群中均存在9种病原感染,阳性率最高的是细菌性病原大肠杆菌,其次是病毒性病原BVDV和BRV。
红嘴鸥TLR7蛋白多克隆抗体制备及在DF-1细胞中的表达特征分析
任胜杰, 申宏利, 项勋, 代飞燕, 朱茂银, 邬佳莉, 胡志辉, 段纲, 常华
中国畜牧兽医. 2023, 50(7):  2865-2875.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3.07.026
摘要 ( 121 )   PDF (6231KB) ( 2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制备红嘴鸥Toll样受体7(Toll-like receptor 7,TLR7)蛋白多克隆抗体,分析红嘴鸥TLR7蛋白在DF-1细胞中的表达特征,为深入了解红嘴鸥TLR7蛋白功能及作用机制提供材料。【方法】设计引物扩增红嘴鸥TLR7基因CDS区,并构建其原核表达载体与真核表达载体。将重组原核表达质粒pET32a-TLR7转化大肠杆菌Transetta (DE3)感受态细胞进行重组蛋白体外诱导表达,并对其诱导温度、诱导时间和IPTG浓度进行优化筛选。选用新西兰大白兔制备多克隆抗体,采用间接ELISA法检测血清抗体价效,利用Western blotting鉴定抗体特异性。将真核表达质粒pcDNA3.1-TLR7转染至DF-1细胞中过表达,利用间接免疫荧光技术检测红嘴鸥TLR7蛋白在转染DF-1细胞后不同时间点的表达特征。【结果】红嘴鸥TLR7基因CDS区长约1 182 bp,双酶切结果显示出2组大小不同的2条片段,分别为5 900、1 182 bp (原核表达载体)和5 428和1 182 bp (真核表达载体),测序后表明原核表达载体与真核表达载体构建成功。体外诱导温度为30 ℃、IPTG终浓度为1.0 mmol/L时培养5 h得到以包涵体形式大量表达的重组蛋白,蛋白大小为63 ku。间接ELISA法检测抗血清效价为1:256 000以上。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表明,制备的多克隆抗体具有较好的特异性。间接免疫荧光结果显示,转染DF-1细胞2 h后即可观察到绿色荧光,随着时间增加绿色荧光密度逐渐增加,且绿色荧光大部分聚集在细胞核及周围,少部分散布在细胞质中。【结论】原核表达的红嘴鸥TLR7蛋白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制备的多克隆抗体具有较高的反应性和特异性,TLR7蛋白可在DF-1细胞中成功表达。
东方欧鳊寄生指环虫种类鉴定及系统发育分析
魏念文, 刘彦君, 石彩霞, 刘豆豆, 冯龙基, 张丽, 王瑾璞, 岳城, 郝翠兰
中国畜牧兽医. 2023, 50(7):  2876-2887.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3.07.027
摘要 ( 107 )   PDF (3308KB) ( 6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究额尔齐斯河东方欧鳊寄生指环虫的种类及形态学特征,以及寄生于鲤科鱼类指环虫的系统发育,为指环虫系统发育及其与宿主的协同进化关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21年7月至2022年7月运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寄生于东方欧鳊鳃部的指环虫进行鉴定及系统发育分析。【结果】东方欧鳊寄生的指环虫依据形态学观察和几丁质结构特征鉴定为赞特氏指环虫(Dactylogyrus zandti)和温氏指环虫(Dactylogyrus wunderi),且二者交接器结构具有明显差异。通过扩增2种指环虫的18S-ITS1-5.8S rDNA及28S rDNA序列,采用贝叶斯法(BI)和最大似然法(ML)分别构建系统发育树,赞特氏指环虫与温氏指环虫聚为一支,且与寄生于雅罗鱼亚科鱼类的鳃部指环虫位于同一分支。不同核糖体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基本一致,不同亚科鱼类寄生的指环虫大部分聚在一起,鲤亚科鱼类寄生指环虫位于系统发育树的基部,其中28S rDNA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中寄生于鲤亚科和野鲮亚科的指环虫聚为一支且位于系统发育树的基部。【结论】本研究描述了寄生于东方欧鳊的2种指环虫的形态学特征,补充了指环虫形态学数据。不同核糖体序列的系统发育树表明指环虫属与宿主协同进化中存在宿主转移及宿主内成种现象,本研究支持鲤亚科鱼类作为指环虫属的早期宿主,且指环虫属的系统发育可能受到宿主特异性及地域的影响。
基于肠道微生物探讨蛋鸡脂肪肝出血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丁嘉怡, 吴涛, 陈佳琪, 程鑫怡, 梁家华, 邬丹, 郭小权, 曹华斌, 张彩英, 刘平, 庄煜, 胡国良
中国畜牧兽医. 2023, 50(7):  2888-2895.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3.07.028
摘要 ( 114 )   PDF (2339KB) ( 12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蛋鸡脂肪肝出血综合征(FLHS)是常发生于高产蛋鸡的营养代谢病,其临床表现主要为蛋鸡脂质代谢紊乱引起的肝脏脂质沉积、产蛋量骤降及急性死亡,造成严重经济损失,是当前集约化养殖需要重点关注的疾病。肠道微生物作为参与机体生长发育、免疫代谢的重要角色,参与宿主的脂质合成与转运,保持肠道屏障的完整性以避免有害物质通过血液循环损伤肝脏并影响其功能,同时肠道微生物代谢产物的丰减与转化方向也会对肝脏健康产生或好或坏的影响。目前认为FLHS的发病机制主要包括营养、遗传、激素、肠道微生物等多种因素,"肠-肝轴"也受到当前治疗肝脏疾病的广泛关注。作者以肠道微生物为切入点,通过对蛋鸡常见肠道微生物及其与脂质代谢相关的功能进行总结,回顾了肠道微生物在脂质代谢与FLHS方面的相关研究,着重介绍了肠道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在FLHS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产生的作用机理,以期从肠道微生物的角度解释FLHS的可能发病机制,并在生产实践中找到通过调节肠道微生物预防或治疗FLHS的方法,推动养禽业的发展。
双峰驼Cyp-A的原核表达及多克隆抗体制备
索南吉, 李沛轩, 刘转霞, 王亭玮, 刘柯江, 谢东旭, 曾巍巍, 王雯慧
中国畜牧兽医. 2023, 50(7):  2896-2905.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3.07.029
摘要 ( 120 )   PDF (2732KB) ( 2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制备双峰驼亲环素A (cyclophylin A,Cyp-A)的多克隆抗体,为揭示双峰驼体内的黏膜免疫反应机理提供依据。【方法】从GenBank数据库中双峰驼Cyp-A基因序列(登录号:XM_010969543.1)上选取编码区,截取不含信号肽的膜外序列进行碱基优化后,与pET-28a (+)载体连接构建重组质粒pET-28a-Cyp-A。将重组质粒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感受态细胞,用IPTG诱导表达并对表达条件进行优化,优化诱导条件后通过SDS-PAGE鉴定重组蛋白的表达情况。纯化重组蛋白并免疫家兔,制备兔抗双峰驼Cyp-A多克隆抗体,分别使用ELISA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抗体效价及特异性,并采用HE和SABC免疫组化染色法对Cyp-A多克隆抗体进行定位观察。【结果】重组质粒pET-28a-Cyp-A主要以包涵体形式表达,Cyp-A蛋白约为17 ku,最佳诱导条件为0.7 mmol/L IPTG诱导8 h,杂蛋白最佳洗脱液为5 mmol/L咪唑。经ELISA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兔抗双峰驼Cyp-A多克隆抗体的效价为1:64 000,能特异性识别重组蛋白Cyp-A。经HE和SABC免疫组化染色观察,Cyp-A多克隆抗体仅能使回肠滤泡相关上皮(FAE)中的M细胞特异性着色。【结论】试验成功制备出效价高、特异性强的兔抗双峰驼Cyp-A多克隆抗体,能特异性识别双峰驼回肠中M细胞。
布鲁氏菌外膜囊泡生物信息学分析及免疫原性评价
徐朕宇, 徐锦凤, 邓肖玉, 王月丽, 何金科, 谢珊珊, 王震, 易继海, 王勇, 苗玉和, 崔丽瑾, 陈创夫
中国畜牧兽医. 2023, 50(7):  2906-2914.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3.07.030
摘要 ( 146 )   PDF (2328KB) ( 2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索布鲁氏菌外膜囊泡(OMVs)在亚单位疫苗上的应用前景,制备布鲁氏菌OMVs亚单位疫苗,评估布鲁氏菌OMVs的免疫原性。【方法】利用高速离心法制备羊种布鲁氏菌OMVs,通过透射电镜、SDS-PAGE和生物信息学分析对制备的OMVs进行形态和组分分析;使用纳米佐剂(LDH)和弗氏佐剂乳化OMVs后免疫小鼠,通过间接ELISA方法检测免疫后7、14、21、28和35 d小鼠血清中的特异性抗体,利用小鼠IgG ELISA检测试剂盒检测免疫后小鼠血清中IgG抗体水平,评估OMVs诱导产生的体液免疫水平;通过小鼠脾脏淋巴细胞分离与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4(IL-4)和γ-干扰素(IFN-γ)测定及小鼠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流式细胞术测定评估OMVs免疫小鼠的细胞免疫水平。【结果】成功提取并纯化了布鲁氏菌OMVs,其直径大小为20~160 nm。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OMVs主要组成蛋白OMP25、OMP31、OMP16、OMP19、BP26及SOD均属于亲水性蛋白和抗原性蛋白,且存在多个B细胞和T细胞优势抗原表位。与PBS组相比,OMVs免疫小鼠后,不同佐剂组均可诱导小鼠产生高水平的特异性抗体和IgG抗体(P<0.01);同时OMVs可显著诱导小鼠脾脏淋巴细胞产生IFN-γ(P<0.05),并促进了CD4+ T细胞的表达(P<0.05)。【结论】本研究证实了羊种布鲁氏菌OMVs具有较强的免疫原性,能诱导小鼠产生强烈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反应,为布鲁氏菌新型亚单位疫苗的开发奠定了理论基础。
云南省中华鼠耳蝠体表寄生虫感染调查及分析
张现政, 黄晓宾, 王玉娟, 杨金颋, 郑小燕
中国畜牧兽医. 2023, 50(7):  2915-2922.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3.07.031
摘要 ( 114 )   PDF (1113KB) ( 9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了解云南省中华鼠耳蝠体表寄生虫感染情况,分析云南省中华鼠耳蝠体表寄生虫感染影响因素,为开展相关媒介传播性人兽共患病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研究于2021年7月至2022年8月间在云南省境内3处采样点捕获到中华鼠耳蝠,采集并依据鉴定资料鉴别其体表寄生虫,使用完全随机设计四格表资料的χ2检验(Chi-quare test)、独立样本t检验(independent-samples t test)、线性相关(linear correlation)和SPSS 26.0软件统计分析中华鼠耳蝠体表寄生虫感染情况。【结果】在捕获的53只中华鼠耳蝠中,有49只感染体表寄生虫,体表寄生虫感染率较高(92.45%);中华鼠耳蝠体表采集到的2 841只寄生虫均属于革螨科和蛛蝇科成员,且以鼠耳蝠螨(Spinturnix myoti)、柯氏蝠螨(Spinturnix kolenatii)和织金巨刺螨(Macronyssys zhijinensi)为优势虫种。不同性别中华鼠耳蝠体表寄生虫感染差异显著,雌性中华鼠耳蝠寄生虫感染的平均多度(t=-4.566,P<0.01)和平均感染强度(t=-4.58,P<0.01)均极显著高于雄性;而中华鼠耳蝠体型(前臂长和体重)与其体表寄生虫平均多度并无相关性。【结论】云南省中华鼠耳蝠体表寄生虫感染普遍,不同性别中华鼠耳蝠之间体表寄生虫感染存在差异,存在性别偏倚的情况;中华鼠耳蝠体型与总体表寄生虫感染平均多度之间并无显著相关性。本试验结果将补充国内较稀缺的蝙蝠体表寄生虫研究,并为某些媒介传播性人兽共患病的预防提供重要理论指导。
蓝舌病病毒NS4蛋白原核表达及多克隆抗体制备
罗世美, 赵瑶, 马鲜平, 张金阳, 易华山
中国畜牧兽医. 2023, 50(7):  2923-2930.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3.07.032
摘要 ( 139 )   PDF (2210KB) ( 8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制备蓝舌病病毒(Bluetongue virus,BTV) NS4蛋白多克隆抗体,为BTV NS4基因在病毒增殖及颉颃宿主细胞天然免疫应答中的作用研究奠定基础。【方法】构建pCzn1-NS4原核表达载体,经PCR和测序鉴定后将阳性质粒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感受态细胞,用IPTG诱导表达,使用His标签镍柱纯化NS4蛋白,并经SDS-PAGE、Western blotting鉴定。利用NS4蛋白免疫新西兰大白兔制备多克隆抗体,经SDS-PAGE和间接ELISA法测定多克隆抗体纯度及效价,以制备的NS4蛋白多克隆抗体为一抗,通过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检测BTV感染的BHK-21细胞内NS4蛋白的表达。【结果】成功构建了原核表达质粒pCzn1-NS4,在37 ℃、IPTG浓度为0.6 mmol/L时诱导8 h获得大量NS4重组蛋白,SDS-PAGE及Western blotting试验结果显示,重组蛋白分子质量约为18 ku,可与兔His-tag抗体发生特异性反应;制备的NS4蛋白多克隆抗体效价在1:512 000以上。经SDS-PAGE和IFA鉴定,制备的BTV NS4多克隆抗体具有良好的纯度,且在BTV感染的BHK-21细胞中能特异性识别病毒表达的NS4蛋白。【结论】本研究利用原核表达的NS4蛋白制备了特异性多克隆抗体,并初步将该多克隆抗体用于NS4蛋白免疫荧光试验研究,为BTV NS4基因的功能和应用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疫苗研究进展
卢思嘉, 郑兰兰
中国畜牧兽医. 2023, 50(7):  2931-2940.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3.07.033
摘要 ( 193 )   PDF (1187KB) ( 11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猪流行性腹泻病(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PED)是由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 virus,PEDV)引起的一种肠道传染病,给养猪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药物,接种疫苗仍是主要预防措施。自1971年首次发现PEDV以来,该病毒便不断发生变异并出现了大范围传播,有关PEDV疫苗的研究工作也在不断完善,但免疫效果并不理想。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是疫苗研发的首要因素。传统灭活疫苗安全性好,但需多次大量接种;弱毒疫苗免疫原性强,但易毒力返祖;新型亚单位疫苗与灭活疫苗类似,保证抗原蛋白的天然构象、提高免疫原性是今后研发的重点;重组活载体疫苗中的载体本身就充当了"免疫增强剂"的角色,而另一方面,致弱后的载体能否稳定遗传及其安全性还需更深入的研究;面对变异速度极快的冠状病毒,第三代核酸疫苗只需简单修改相应基因即可迅速投入使用,而这类疫苗存在很大的缺口,未来需要侧重于核酸疫苗的研发;利用转基因植物生产疫苗可避免其他动物病原的污染,无需低温储存,植物细胞壁可对抗原蛋白进行保护,避免被酶消化,稳定性好,但这类疫苗在进行大规模生产时要注意基因污染的问题,借助花粉将外源基因传递给其他植物会导致自然多样性的丧失;相比于其他种类的疫苗,纳米疫苗免疫保护效果更持久,能诱导良好黏膜免疫应答反应,但其成本问题和制备工艺问题亟待解决。笔者对传统的灭活疫苗、弱毒疫苗及新型的亚单位疫苗、病毒活载体疫苗、细菌活载体疫苗、核酸疫苗、转基因植物疫苗和纳米疫苗进行综述,比较各类疫苗优势与短板,以期为未来PEDV疫苗的研发提供参考。
基础兽医
LwaCas13a蛋白的表达纯化与活性分析
豆玲, 李泽轩, 贾訸潇, 张彩云, 左富江, 李婷, 谢元江, 段晓雷
中国畜牧兽医. 2023, 50(7):  2941-2950.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3.07.034
摘要 ( 152 )   PDF (4339KB) ( 3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获得高纯度、高浓度、优良反式切割活性的韦德纤毛菌(Leptotrichia wadei)的Cas13a (LwaCas13a)蛋白,为研发基于CRISPR-LwaCas13a系统的动物病毒RNA检测新方法提供重要的生物学工具。【方法】通过PCR、双酶切与连接反应构建pET15b-SUMO-LwaCas13a重组质粒,并进行原核诱导表达与条件优化;发酵100 mL大肠杆菌BL21(DE3)菌诱导表达LwaCas13a蛋白后进行纯化,纯化后利用超滤法浓缩蛋白,使用BCA法检测蛋白浓度。将LwaCas13a蛋白、CRISPR RNA (CrRNA)、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靶标RNA及荧光标记单链RNA (ssRNA)探针共孵育,利用全波长荧光分析仪检测CRISPR-LwaCas13a反式切割活性,与商业化Cas13a蛋白进行活性对比,并优化LwaCas13a与CrRNA最佳结合比例。【结果】成功构建重组质粒pET15b-SUMO-LwaCas13a;LwaCas13a重组蛋白的最佳诱导表达条件为0.4 mmol/L IPTG、18 ℃诱导16 h;经过纯化最终获得95%纯度、7.5 mg/mL浓度的LwaCas13a蛋白。荧光检测结果显示,LwaCas13a蛋白具有明显的反式切割活性,为商业化Cas13a蛋白活性的1.25倍,且LwaCas13a蛋白与CrRNA的最佳结合比例为1:2。【结论】试验成功表达纯化出高纯度、高浓度的LwaCas13a重组蛋白,其反式切割活性优于商业化Cas13a蛋白,并明确了该蛋白与CrRNA的最佳配比,为利用LwaCas13a进行动物病毒RNA检测新技术的研发提供了依据。
苦豆子抗炎机制的网络药理学分析及试验验证
范秋雨, 武建文, 李春晓, 王金全, 李焕荣, 王秀敏
中国畜牧兽医. 2023, 50(7):  2951-2965.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3.07.035
摘要 ( 121 )   PDF (15098KB) ( 4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和试验验证探究苦豆子的抗炎作用机制。【方法】依托HERB数据库筛选苦豆子有效成分并利用SIB在线工具检索相应靶点,利用Cytoscape 3.6.1软件构建有效成分-靶点网络图;结合NCBI、GeneCards、OMIM等数据库检索苦豆子抗炎相关靶点,上传至STRING平台,构建蛋白-蛋白互作(PPI)网络图;利用DAVID数据库对关键靶点进行GO功能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选择PPI中度值最高的靶点与关键药效成分进行分子对接;通过体外试验检测苦豆子关键活性成分(槐定碱、苦参碱)对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的细胞毒性,以及对脂多糖(LPS)刺激RAW264.7细胞后一氧化氮(NO)相对产生量的影响。【结果】苦豆子中主要含有槐定碱、苦参碱、金雀花碱、槐胺碱、槐果碱等10种有效成分,可作用于核因子κB激酶亚基β抑制因子(IKBKB)、NOD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相关蛋白3(NLRP3)、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14(MAPK14)和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等55个关键抗炎靶点。GO功能富集分析得到121个GO条目(P<0.01),其中与生物过程相关的条目61个,包括信号转导、蛋白质磷酸化、对药物的反应、炎症反应等;与分子功能相关的条目37个,包括蛋白质结合、蛋白激酶活性、酶结合等;与细胞组分相关的条目23个,包括质膜、胞浆、细胞表面、大分子复合物等;涉及KEGG信号通路104条,可通过调节磷脂酰激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 (Akt)、促分裂素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核因子κB (NF-κB)、肿瘤坏死因子(TNF)、趋化因子等信号通路发挥抗炎作用。分子对接结果显示,槐定碱与热休克蛋白HSP90α(HSP90AA1)靶点、苦参碱与组蛋白去乙酰化酶11(HDAC11)靶点紧密结合。细胞毒性试验结果显示,0.02~1.28 mg/mL的槐定碱和苦参碱对RAW264.7细胞无毒副作用。炎症细胞模型试验结果显示,槐定碱和苦参碱可抑制由LPS刺激的RAW264.7细胞中NO的产生。【结论】苦豆子可能通过槐定碱、苦参碱等活性成分作用于IKBKB、NLRP3、MAPK14和MMP2等关键靶标,调控PI3K-Akt、MAPK、NF-κB、TNF等信号通路发挥抗炎作用,这为进一步深入阐明苦豆子的抗炎作用机制提供依据。
动物源肺炎克雷伯菌致病性与耐药性研究进展
盛席静, 张凡, 刘方佳, 刘泉, 曹征征, 胡天宇, 李东华, 吴梦慧, 戴梦红
中国畜牧兽医. 2023, 50(7):  2966-2973.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3.07.036
摘要 ( 172 )   PDF (879KB) ( 14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肺炎克雷伯菌是一种条件致病菌,广泛存在于水、土壤、植物和哺乳动物黏膜表面。在动物机体衰弱、免疫能力低下或长期使用抗菌药物等情况下,会引起人和动物感染。目前尽管有关于家禽、家畜和野生动物感染肺炎克雷伯菌病例的报道,并具有较高的病死率,但在动物中肺炎克雷伯菌引发的感染还未引起足够重视。肺炎克雷伯菌具有广泛的毒力谱,主要包括荚膜多糖、脂多糖、菌毛、铁载体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从而表现出致病性。兽医临床上,肺炎克雷伯菌常引起动物肺炎、乳腺炎、子宫炎、膀胱炎、脑膜炎和败血症等。为应对肺炎克雷伯菌等革兰氏阴性菌感染造成的经济损失,β-内酰胺类、多黏菌素类、四环素类、氨基糖苷类和喹诺酮类等抗菌药在动物中被广泛使用,导致多重耐药菌株不断出现,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性不断增强。此外,多重耐药肺炎克雷伯菌的储存库包括动物及其产品,会在人与动物之间或动物与动物之间传播。现对肺炎克雷伯菌的致病性、毒力因子、耐药性和防治措施进行综述,为进一步控制和延缓耐药菌的出现和耐药传播提供思路,为新兽药或非抗生素替代品的开发提供参考。
1株马乳酒样乳杆菌的分离鉴定及益生特性研究
周闯, 宋俊雅, 叶菁, 荀佳琦, 高海萍, 柳雅欣, 萨吉代姆·麦麦提, 林家琪, 张华
中国畜牧兽医. 2023, 50(7):  2974-2986.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3.07.037
摘要 ( 131 )   PDF (3164KB) ( 5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从新疆克州地区传统发酵马奶酒中分离既有抗菌活性又有抗氧化活性的乳酸菌,继而获得能用于微生态制剂开发的优良菌株。【方法】采用MRS固体培养基进行乳酸菌分离培养,筛选优势菌株,观察菌体形态学特征,并通过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进行分子鉴定。研究菌株的生长曲线、产酸能力、耐酸能力、耐胆盐能力和抑菌能力,通过检测菌株耐H2O2能力及菌株发酵液、无细胞提取物、菌体混悬液的DPPH自由基清除率、超氧阴离子清除能力、羟自由基清除能力等相关指标来评价菌株体外抗氧化功能,并通过药敏试验和小鼠饲喂试验评估菌株的安全性。【结果】试验筛选出1株菌落形态圆形、白色半透明、边缘不整齐的革兰氏阳性菌,将其命名为JK-24,经16S rRNA克隆测序鉴定该菌株为马乳酒样乳杆菌(Lactobacillus kefiranofaciens)。在6~18 h,D600 nm值增长速度较快,进入对数生长期,JK-24发酵液pH下降明显;JK-24在pH 2.5~6.5范围内均能生长,能耐受0.3%胆盐;发酵液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圈直径分别为15和20 mm,具有良好抑菌活性;能耐受浓度为3.0 mmol/L的H2O2,且在H2O2浓度为1.0和2.0 mmol/L时对菌株生长有促进作用;JK-24发酵液和无细胞提取物的DPPH自由基清除率、超氧阴离子清除能力和羟自由基清除能力均显著高于MRS培养基(P<0.05);对青霉素等19种抗生素敏感;灌胃JK-24对小鼠生长性能和脏器系数均无显著影响(P>0.05),血液学参数均处于正常范围内,体内脏器无眼观病理变化。【结论】本试验分离到的马乳酒样乳杆菌JK-24安全、无致病性,具有良好的抑菌和抗氧化等益生特性,可作为生物饲料添加剂的菌种来源。
丁酸钠对嗜水气单胞菌生长及毒力的影响
曾成容, 刘馨, 毕文文, 梅世慧, 何广霞, 张峻杰, 文明, 周碧君, 陈江凤, 姜海波
中国畜牧兽医. 2023, 50(7):  2987-2997.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3.07.038
摘要 ( 145 )   PDF (2913KB) ( 2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究丁酸钠对嗜水气单胞菌生长和毒力的影响,评估丁酸钠对嗜水气单胞菌的抑菌活性,并探索其作用机制。【方法】通过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丁酸钠对嗜水气单胞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采用泳动和集群运动试验检测丁酸钠对嗜水气单胞菌的运动状态的影响,使用酶活性和溶血性试验检测丁酸钠对嗜水气单胞菌的脂肪酶、蛋白酶和溶血性的影响,生物膜试验检测丁酸钠对嗜水气单胞菌生物膜的抑制作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丁酸钠对嗜水气单胞菌毒力和群体感应系统的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丁酸钠对3株嗜水气单胞菌的MIC均>512 mg/L;丁酸钠浓度≤512 mg/L时,不影响3株嗜水气单胞菌的生长。当丁酸钠浓度≥64 mg/L时,除对GZ-SS2019的集群运动能力无显著影响(P>0.05)外,均能显著抑制3株嗜水气单胞菌的运动能力(P<0.05),此浓度下还显著抑制3株嗜水气单胞菌生物膜的形成(P<0.05)。在丁酸钠浓度为128 mg/L时,对3株嗜水气单胞菌脂肪酶活性无显著影响(P>0.05),却显著抑制3株嗜水气单胞菌蛋白酶活性(P<0.05);而丁酸钠浓度≥32 mg/L时,除对GZDX-01的抑制效果不显著(P>0.05)外,能显著降低其余2株嗜水气单胞菌溶血率(P<0.05)。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丁酸钠浓度≥128 mg/L时能显著降低群体感应系统luxSahyR基因表达量(P<0.05);溶血相关基因aerA表达量显著下降(P<0.05),此外ompW、ompA、fur基因表达量也显著下降(P<0.05)。【结论】丁酸钠浓度≤512 mg/L时不影响嗜水气单胞菌的生长,但能有效干扰嗜水气单胞菌的运动状态、酶活性、溶血性及生物膜的形成,以及毒力基因和群体感应系统相关基因的表达,其中丁酸钠浓度≥128 mg/L时效果较好。
紫花地丁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李媛媛, 毛妍, 梁曾恩妮, 杨成林, 邬静, 袁志航, 袁莉芸
中国畜牧兽医. 2023, 50(7):  2998-3006.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3.07.039
摘要 ( 320 )   PDF (938KB) ( 9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紫花地丁是堇菜科植物,又被称为辽堇菜、野堇菜、光瓣堇菜等,其用药历史悠久,是中国传统的中草药植物,其味苦、辛、寒,归心、肝经,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消肿、清热利湿的作用,主治疔疮、痈肿、瘰疬、黄疸、痢疾、腹泻等。近年来通过现代药理学研究以及在人和动物的临床治疗中显示出紫花地丁具有抗炎、抗菌、抗氧化等作用。另外,自2020年起,中国规定在饲料中全面禁止添加抗生素并禁用部分抗生素兽药,减少滥用抗生素造成的危害,维护动物源食品安全和公共卫生安全。而中兽药产品取自天然植物及动物,具有多组分、多功能、多靶点的优势,并且针对动物整个机体用药,而不是单纯地针对病原体用药。作者通过查阅国内外紫花地丁的相关药理作用研究资料,对紫花地丁的抗菌、抗炎、抗氧化、抗病毒、免疫调节、抗癌等药理作用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为后续紫花地丁作为中兽药或饲料添加剂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阿司匹林丁香酚酯咀嚼片的有关物质
白莉霞, 刘希望, 杨亚军, 秦哲, 李世宏, 葛闻博, 李剑勇
中国畜牧兽医. 2023, 50(7):  3007-3016.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3.07.040
摘要 ( 126 )   PDF (2654KB) ( 9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法测定阿司匹林丁香酚酯(aspirin eugenol ester,AEE)咀嚼片的有关物质,建立一种更简便、准确的检测方法,应用于AEE咀嚼片的质量控制研究。【方法】通过HPLC法考察方法专属性、线性范围、检测限与定量限、精密度、重复性、稳定性、回收率、破坏性试验、耐用性试验及样品测定,综合评价AEE咀嚼片有关物质测定方法,并以自身对照法计算AEE咀嚼片有关物质的量。选用Phenomenex Luna C18(150 mm×4.6 mm,5 μm)色谱柱,柱温为35 ℃;流动相以0.5%磷酸水溶液为A相,以乙腈为B相,梯度洗脱;流速为1.0 mL/min;检测波长为279 nm;进样量为10 μL。【结果】AEE咀嚼片有关物质的HPLC测定方法专属性高,被检测峰与其他峰分离度良好;AEE在0.26~26.00 μg/mL浓度范围内与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R2=1(n=7);有关物质杂质A在0.25~25.50 μg/mL浓度范围内与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R2=0.9996(n=7);AEE与杂质A定量限分别为0.52及0.51 μg/mL,检测限分别为0.26及0.25 μg/mL;精密度相对标准偏差(RSD)<1%;日内重复性与日间重复性的RSD分别为0.88%及2.50%,稳定性的RSD为1.84%;平均回收率为100.14%(n=9,RSD=1.66%)。破坏性试验结果显示,不同破坏条件下物料基本守恒,物料守恒均在95%~105%之间。耐用性试验表明,该检测条件的耐用性良好,RSD值为1.87%。3批样品中,AEE咀嚼片杂质A含量均<0.5%,总杂质含量均<1.0%。【结论】该方法操作简便、专属性强、准确度高,可用于AEE咀嚼片中有关物质测定。
牦牛产色葡萄球菌的分离鉴定及耐药性分析
邹明昊, 马弘财, 王冰艺, 樊世杰, 曾江勇, 吴庆侠
中国畜牧兽医. 2023, 50(7):  3017-3025.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3.07.041
摘要 ( 124 )   PDF (3068KB) ( 12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了解西藏拉萨地区牦牛源产色葡萄球菌的致病性及耐药性情况,以期为牦牛感染产色葡萄球菌的防治提供一定参考。【方法】采用细菌分离培养、生化试验鉴定、16S rDNA测序、相似性比对分析的方法对从西藏拉萨地区采集到的65份牦牛样品中的产色葡萄球菌进行鉴定,并研究其耐药性与致病性。【结果】在65份样品中共获得9株分离菌,分别命名为XZ1~XZ9,分离率为13.85%;分离菌均在5%绵羊血平板上呈淡黄色的小菌落,革兰氏染色为阳性球菌;生化试验鉴定显示,分离菌株对甘露糖、果糖、蔗糖、硝酸盐还原反应为阳性,符合产色葡萄球菌特性;经16S rDNA测序、相似性比对分析发现,9株分离菌均与产色葡萄球菌相似性最高,达96%以上;药敏试验结果显示,9株分离菌最多对3种抗菌药耐药,最少对1种抗菌药耐药;用分离菌株对SPF小鼠进行攻毒试验发现,分离菌对小鼠的致病性较强,导致小鼠肺脏及肾脏淤血、肿大,肠道发生病变,出现黄色稀便。【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牦牛源产色葡萄球菌在拉萨地区的牦牛中存在一定的致病性,且耐药性较强,应当引起一定的重视。
环境安全
草甘膦动物毒性的研究进展
刘田, 江海圳, 张海森, 肖博楠, 金梦冬, 靳亚平, 陈华涛
中国畜牧兽医. 2023, 50(7):  3026-3033.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3.07.042
摘要 ( 449 )   PDF (911KB) ( 7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草甘膦是一种灭生性有机磷除草剂,因具有成本低、内吸传导性强和杀草谱广等特性而在全球范围内被广泛使用。草甘膦的大量使用不仅破环了生态系统,残留在环境中的草甘膦还可以通过生物富集作用在动物体内积累并沿食物链传播,对非靶标生物产生毒性作用。作者总结了国内外草甘膦毒性的相关研究进展,概述了其作用机理、使用情况及污染现状,整理分析了滥用草甘膦对非靶标生物产生的毒性作用,重点探讨了草甘膦对水生、陆生以及两栖动物的毒性作用(如神经毒性、氧化毒性、生殖毒性、基因毒性以及致畸、致癌作用等)。此外,进一步总结了草甘膦动物毒性作用的主要毒理学机制(如引起氧化应激、促进细胞凋亡、破坏神经传导等),初步提出了该研究领域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并对今后草甘膦的合理使用及其动物毒性的相关研究进行了展望,旨在为草甘膦动物毒性的深入研究及其使用中的环境风险评估提供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