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0年 第47卷 第9期 刊出日期:2020-09-20
目录
封面封底
中国畜牧兽医. 2020, 47(9):  0-0. 
摘要 ( 109 )   PDF (1321KB) ( 11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录
中国畜牧兽医. 2020, 47(9):  1-0. 
摘要 ( 98 )   PDF (517KB) ( 7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生物技术
静原鸡miR-107的靶基因预测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禹保军, 何金童, 姚婷婷, 吴昊, 樊希雅, 虎红红, 王卫振, 郭菊, 顾亚玲, 蔡正云, 辛国省, 张娟
中国畜牧兽医. 2020, 47(9):  2695-2705.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0.09.001
摘要 ( 270 )   PDF (1678KB) ( 16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探究miR-107在静原鸡肌肉组织肌苷酸特异性沉积过程中的调控机制,本研究利用相关生物信息学软件和数据库对静原鸡miR-107进行了靶基因预测与生物信息学分析。通过转录组测序获取静原鸡miR-107序列,进行序列比对和保守性分析;通过TargetScan、miRDB和PicTar预测结果的交集并结合miRTarbase中已证实的靶基因集合,取二者并集,采用OmicShare工具对基因集合进行GO功能富集和信号通路富集分析,并讨论HMED数据库中miR-107在不同组织和疾病中的表达水平。结果显示,miR-107序列在各物种间高度保守,miR-107调控的靶基因GO功能富集主要包括细胞过程、生物调节、代谢过程、刺激反应等生物学过程和结合、催化活性、转录调节活性等分子功能;靶基因存在于细胞的多个组分中,包括细胞器、细胞膜、含蛋白质复合物。信号转导通路显著富集于癌症中的microRNAs途径(microRNAs in cancer)、人乳头瘤病毒感染(human papillomavirus infection)、癌症中途径(pathways in cancer)、PI3K-Akt信号通路(PI3K-Akt signaling pathway)中(P<0.05)。miRNA-靶基因互作分析发现,miR-107主要通过与靶基因mRNA的非翻译区靶向结合抑制靶基因的表达。根据HMED数据库中miR-107在不同组织和疾病中的表达数据,发现miR-107在黑素瘤(melanoma)中的表达水平最高,在扁桃体(tonsil)和肌肉(muscle)等组织中表达水平较低。通过对静原鸡miR-107靶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为miR-107功能及调控机制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依据,也为进一步研究miR-107在静原鸡肌肉发育中的作用奠定基础。
基于RAD-seq测序的狼山鸡基因组选择信号分析
朱云芬, 殷建玫, 张吉发, 李国辉, 沈海玉, 薛倩, 张会永, 窦新红, 苏一军, 韩威
中国畜牧兽医. 2020, 47(9):  2706-2714.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0.09.002
摘要 ( 219 )   PDF (1435KB) ( 17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试验旨在分析狼山鸡基因组选择信号,发掘狼山鸡重要种质特性基因。采用简化基因组RAD-seq测序鉴定狼山鸡及其他18个地方鸡种基因组SNP标记,构建系统进化树阐明狼山鸡的遗传结构,采用ZHp选择信号检测方法鉴定狼山鸡基因组受选择区域(基因)。结果显示,在狼山鸡中鉴定出320 874个SNPs。19个地方鸡种总体上聚为五大类,与品种形成历史和区域分布基本一致。狼山鸡16个常染色体上的46个区域受到选择作用(ZHp<-3.5),包含122个受选择基因,其中部分区域在遗传聚类同分支的安义瓦灰鸡(15个区域)、边鸡(14个区域)、大骨鸡(11个区域)和北京油鸡(13个区域)中也受到选择。GO分析结果显示,狼山鸡122个受选择基因显著富集在血细胞生成、转录调控、嗜酸性粒细胞趋化、骨化等生物学过程(P<0.05)。KEGG分析结果显示,狼山鸡122个受选择基因显著富集在心肌细胞肾上腺素能信号传导、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Ca2+信号通路、细胞质DNA传感通路、NOD样受体信号通路等(P<0.05)。选择作用主要体现在对狼山鸡刺激响应、先天免疫、代谢、神经系发育等方面的塑造。研究结果可为狼山鸡品种评价、保护及利用提供重要遗传信息。
水牛PNPLA8基因编码区克隆、表达分析及催乳素对该基因的调节作用
马小娅, 庞春英, 陆杏蓉, 段安琴, 梁莎莎, 梁燕银, 邓廷贤, 梁贤威
中国畜牧兽医. 2020, 47(9):  2715-2723.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0.09.003
摘要 ( 187 )   PDF (2013KB) ( 9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探究磷脂酶patatin样域包含蛋白8(patatin-like phospholipase domain containing 8,PNPLA8)在水牛乳腺脂质代谢中的作用,试验根据GenBank中公布的奶牛PNPLA8基因序列(登录号:XM_005205444.4)设计引物,应用PCR扩增并克隆水牛PNPLA8基因编码区(CDS),应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序列及蛋白质结构;抽提水牛不同组织及不同泌乳期乳腺组织RNA,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PNPLA8基因在不同组织间和不同泌乳期的表达;利用不同浓度的催乳素处理水牛乳腺上皮细胞,通过定量检测催乳素对PNPLA8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显示,水牛PNPLA8基因CDS长2 355 bp,编码784个氨基酸,与牦牛、山羊等PNPLA8基因具有较高的同源性;PNPLA8基因在所检测的水牛11个组织中有不同水平的表达,在肺脏和乳腺中表达量相对较高,在脂肪和肌肉组织中表达量较低;在整个泌乳期内PNPLA8基因的表达呈现"低-高-低"趋势;催乳素处理水牛乳腺上皮细胞结果显示,随着催乳素浓度升高,PNPLA8基因表达量逐渐下降。本研究成功克隆了水牛PNPLA8基因,并发现PNPLA8基因是参与乳腺泌乳的一个功能基因,为进一步研究PNPLA8基因在水牛乳腺中的功能奠定基础。
山羊毛乳头细胞分离鉴定及TGF-β/smad通路相关基因的表达
丁洋洋, 赵会静, 关伟军, 何晓红, 浦亚斌, 蒋琳, 马月辉, 赵倩君
中国畜牧兽医. 2020, 47(9):  2724-2731.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0.09.004
摘要 ( 172 )   PDF (7315KB) ( 5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试验旨在分离山羊毛乳头细胞,并探索其中TGF-β/smad通路相关基因的表达,为体外开展山羊毛囊发育的相关机制研究提供良好模型。采用中性蛋白酶与胶原酶两步消化法对山羊背部皮肤做处理,在体视显微镜下分离毛乳头细胞并进行纯化。细胞免疫荧光和Western blotting验证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ooth muscle actin,α-SMA)和波形蛋白(vimentin,VIM)在体外培养的毛乳头细胞中的表达,并检测TGF-β/smad通路中相关基因在山羊毛乳头细胞中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分离后进行贴壁培养的毛乳头细胞生长较慢,在分离15 d后具有成熟形态,可进行传代培养。细胞免疫荧光和Western blotting结果表明,α-SMA和VIM在体外培养的毛乳头细胞中均表达,TGF-β/smad通路中smad4、smad5基因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smad2、smad6、smad7基因的表达量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这些与毛囊发育相关的关键基因均呈现高表达,表明毛乳头细胞可能通过TGF-β/smad通路的调控从而影响毛囊的发育。本研究成功分离出山羊毛乳头细胞,为体外研究山羊毛囊发育机制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和细胞模型。
类志贺邻单胞菌感染杂交鲟肠道组织转录组分析
张明洋, 曾茂芹, 刘妍罕, 张飘, 杨霞, 杨颖, 温贵兰, 程振涛, 姜海波, 文明
中国畜牧兽医. 2020, 47(9):  2732-2740.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0.09.005
摘要 ( 226 )   PDF (1777KB) ( 6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探究病原菌感染杂交鲟肠道转录组变化情况,本试验以常见病原菌类志贺邻单胞菌接种约360 d杂交鲟,于接种24 h后,采集杂交鲟肠道组织样本,提取组织总RNA,采用Illumina HiSeqTM 2000进行转录组测序,筛选杂交鲟肠道差异表达免疫应答基因并进行GO功能分类和KEGG信号通路分析,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试验感染组杂交鲟肠道差异表达基因为13 542个,其中上调基因为9 774个,下调基因为3 768个;GO分析发现,杂交鲟肠道差异表达基因显著性富集到生物学过程的主要有免疫系统过程、免疫效应过程、刺激反应等;显著性富集到分子功能的主要有DNA结合、信号受体活性、核酸转录因子活性等;显著性富集到细胞组分的主要是胞外区、胞外区组成部分、细胞膜等。KEGG分析发现,杂交鲟肠道差异表达基因参与的免疫信号通路有RIG-Ⅰ样受体信号通路、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和细胞溶质DNA传感途径。这些研究结果为深入探究杂交鲟对肠道病原微生物感染的防御分子机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生理生化
犬隐睾及睾丸肿瘤中PGP9.5和NPY的分布比较
任建明, 魏彦明, 袁莉刚, 王乾梅, 李承晔
中国畜牧兽医. 2020, 47(9):  2741-2750.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0.09.006
摘要 ( 195 )   PDF (48008KB) ( 4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试验旨在分析肽能神经递质蛋白基因产物9.5(protein gene product 9.5,PGP9.5)和神经肽Y(neuropeptide Y,NPY)在犬隐睾及睾丸肿瘤中的分布和表达,并与同年龄正常睾丸组织进行比较,为认识犬睾丸肿瘤恶变临床诊断提供参考。应用HE染色、Masson三色染色、Gomori银浸染、甲苯胺蓝染色观察各组织中网状纤维、胶原纤维及肥大细胞等组织特征,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及免疫荧光法结合IPP统计分析PGP9.5和NPY在组织中的表达及定位。结果显示,正常犬睾丸生精上皮由4~7层生精细胞及Sertoli细胞构成,间质组织胶原纤维和网状纤维分布稀疏。隐睾生精小管基底膜胶原纤维厚度增加,Sertoli细胞核浓缩位于生精小管基底,间质网状纤维增多。睾丸肿瘤组织结构不清晰,胶原纤维和网状纤维无规则分布,肥大细胞较正常组及隐睾组显著增多。免疫荧光定位表明,PGP9.5在正常睾丸Leydig细胞中呈中等阳性表达,生精细胞中无明显表达;隐睾Leydig细胞及生精细胞中呈强阳性表达;睾丸肿瘤中偶有表达。NPY在正常睾丸Leydig细胞中偶见阳性表达,生精细胞中无表达;隐睾Leydig细胞及生精上皮中无表达,间质小血管管壁呈高密度强阳性表达;睾丸肿瘤组织中无明显表达。免疫组化统计表明,睾丸肿瘤组织中PGP9.5和NPY较正常组极显著降低(P<0.01),隐睾组PGP9.5和NPY表达显著或极显著增加(P<0.05;P<0.01)。因此,犬隐睾时PGP9.5及NPY的表达增高,提示犬隐睾时已有发展为肿瘤的趋势,且与肿瘤恶变程度相关。
蒙古马睾丸支持细胞的体外分离培养与鉴定
宋连杰, 崔迎迎, 赵一萍, 白东义, 任秀娟, 特日格乐, 芒来, 李蓓
中国畜牧兽医. 2020, 47(9):  2751-2758.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0.09.007
摘要 ( 220 )   PDF (1963KB) ( 6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研究一种简单快速分离蒙古马睾丸支持细胞并保证其活性的基本方法,本试验采集2岁蒙古马睾丸组织于低温环境下进行机械分离,将1~3 g睾丸组织剪碎,采用重力沉淀法去除游离的红细胞和间质细胞;使用0.1%胶原酶Ⅳ和0.25%胰蛋白酶+EDTA逐步进行组织消化,并用含有10%胎牛血清的培养基进行细胞培养;在接种后采用差异贴壁法分离纯化支持细胞,使用Tris-HCl低渗法去除杂质细胞,并采用碱性磷酸酶(AKP)染色、HE染色、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进行鉴定。结果显示,支持细胞贴壁性能较强,培养24 h后大多数细胞开始贴壁,细胞形状呈椭圆形;培养48 h后胞质增多,折光性变强;培养3~4 d细胞胞质展开紧密连接,此时细胞呈三角形,有明显的核仁,培养6~7 d细胞生长状态进入稳定期。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GATA4和GDNF基因在培养细胞中极显著表达(P<0.01),AKP染色支持细胞呈阴性表达,表明分离培养的细胞确为支持细胞。本试验使用机械分离法与两步酶消化法处理组织,可快速高效地获得睾丸支持细胞,成功构建了蒙古马睾丸支持细胞体外培养方法。
急性冷刺激后巴马猪背膘和腹股沟皮下脂肪组织的脂质组比较
潘建飞, 郑千涛, 陶聪, 赵建国, 王彦芳
中国畜牧兽医. 2020, 47(9):  2759-2766.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0.09.008
摘要 ( 239 )   PDF (1163KB) ( 10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获得巴马猪皮下脂肪组织(包括背膘(backfat)和腹股沟皮下脂肪组织(inguinal subcutaneous white adipose tissue,iWAT))在急性冷刺激(4 ℃、4 h)后其脂质组成应答的差异。正常饲喂的6月龄巴马公猪在急性冷刺激处理后进行屠宰,收集背膘和腹股沟皮下脂肪组织,利用液相二级质谱(LC-MS/MS)高通量脂质组学检测技术分析其脂质组成。结果表明,在巴马猪皮下脂肪组织中,中性脂类、游离脂肪酸、磷脂类和鞘脂类4大类脂质含量差异巨大,其中含量最高的为中性脂类,在腹股沟皮下脂肪组织和背膘中分别占4大脂类总和的97.43%和98.53%;含量最低的为鞘脂类,在腹股沟皮下脂肪组织和背膘中所占比例分别为0.10%和0.07%。在16亚类脂质组成中含量最高的脂质为甘油三酯,在腹股沟皮下脂肪组织和背膘分别占16亚类脂质总和的95.97%和97.33%;含量最低的脂质为磷脂酸,在腹股沟皮下脂肪组织和背膘中所占比例分别为3.98E-04%和1.13E-04%。主成分分析表明,背膘和腹股沟皮下脂肪组织在急性冷刺激后脂质组成存在差异。以∣差异倍数∣>1.5和P<0.05为标准筛选,共获得18种差异显著的脂类,其中16种脂类在背膘中含量显著低于腹股沟皮下脂肪组织,其中包括14种甘油三酯、DAG32:1(16:1/16:0)和PE40:6p;只有2种脂质(CL74:8(18:2)和TAG54:3(16:0))在背膘中的含量显著高于腹股沟皮下。巴马猪皮下脂肪主要脂质组成为甘油三酯;急性冷刺激后,背膘和腹股沟皮下脂肪组织对急性冷刺激存在不同的应答。
抑制不同种类瘤胃微生物活性对水牛瘤胃发酵和脂肪酸代谢的影响
李孟伟, 彭丽娟, 彭开屏, 谢芳, 梁辛, 郭艳霞, 杨承剑
中国畜牧兽医. 2020, 47(9):  2767-2778.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0.09.009
摘要 ( 183 )   PDF (950KB) ( 7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试验旨在采用体外产气法研究抑制瘤胃细菌、真菌、原虫对添加亚油酸和亚麻酸后水牛瘤胃体外发酵参数和脂肪酸代谢的影响。体外培养底物0.5 g,精粗比为3:7,分别添加底物干物质量3%的亚油酸和3%的亚麻酸,每组设置5个重复,同时再设立4个组:对照组及抑制原虫、细菌、真菌组。体外模拟瘤胃发酵培养24 h,测定24 h产气量和气体中的甲烷(CH4)含量、瘤胃发酵液的pH、挥发性脂肪酸(VFA)、氨态氮(NH3-N)、微生物蛋白(MCP)浓度以及长链脂肪酸(LFA)组成。结果表明:①在添加亚麻酸情况下,与对照组相比,抑制细菌和原虫生长后产气量显著降低,抑制细菌和真菌生长后CH4产量显著升高,而抑制原虫生长后CH4产量显著降低(P<0.05);在添加亚油酸情况下,与对照组相比,抑制细菌、真菌或原虫生长后产气量均显著降低,且抑制原虫后CH4产量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②抑制细菌、真菌或原虫生长后,添加亚油酸和亚麻酸显著影响了体外瘤胃发酵液pH和MCP浓度(P<0.05),添加亚油酸对NH3-N浓度影响不显著(P>0.05)。③与对照组相比,抑制细菌、真菌或原虫生长后显著降低了乙酸、丙酸含量(P<0.05);在添加亚麻酸情况下,抑制细菌生长显著降低了丁酸含量(P<0.05);在添加亚油酸情况下,抑制细菌、真菌或原虫生长后丁酸含量显著降低(P<0.05)。④与对照组相比,在添加亚麻酸情况下,抑制细菌生长显著降低了C11:0、C12:0、C13:0、C14:0、C14:1n5、C15:1n5、C16:1n7、C16:0、C18:3n3、C18:2n6c、C18:0、C20:2n6、C20:3n6、C20:1、C20:3n3、C20:0、C21:0、C22:6n3、C22:2n6、C22:0浓度(P<0.05);在添加亚油酸情况下,抑制细菌生长显著降低了C12:0、C13:0、C14:0、C15:0、C16:1n7、C16:0、C17:0、C18:3n6、C18:3n3、C18:2n6c、C18:1n9t、C18:0、C18:2(cis-9,trans-11)、C18:2(trans-10,cis-12)、C20:2n6、C20:1、C20:0、C21:0、C22:6n3、C22:0、C23:0、C24:1n9、C24:0浓度(P<0.05)。由此可见,抑制细菌、真菌或原虫生长后,添加亚油酸和亚麻酸对体外瘤胃发酵参数、CH4产量和脂肪酸组成均能产生影响,原虫对产气量和CH4产量贡献最大,细菌对瘤胃液脂肪酸代谢影响最大。
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
腹泻犊牛与健康犊牛粪便菌群结构组成与功能研究
张子敬, 朱肖亭, 吕世杰, 金磊, 徐嘉威, 黄永震, 李志明, 王献伟, 于翔, 杨尚, 李静, 王二耀, 徐照学, 施巧婷
中国畜牧兽医. 2020, 47(9):  2779-2788.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0.09.010
摘要 ( 275 )   PDF (1729KB) ( 17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探究腹泻与健康犊牛粪便微生物的结构组成与分布特征,筛选出一些可作为评价犊牛腹泻参考指标的特异性菌群。试验采集10份腹泻和10份健康夏南牛犊牛的粪便样本并提取粪便总DNA,运用16S 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比较腹泻组和健康组在微生物多样性方面(组成及结构)存在的差异,获得两组间具有统计学差异的Biomarker,并对差异功能基因进行注释。结果表明,腹泻犊牛粪便微生物的多样性小于健康犊牛;在门水平上,与健康组相比,腹泻组犊牛粪便中微生物相对丰度显著升高的是变形菌门和梭杆菌门,螺旋菌门显著降低(P<0.05);在属水平上,与健康组相比,腹泻组犊牛粪便微生物中埃希氏-志贺菌属、梭杆菌属、乳杆菌属和梭状芽孢杆菌属相对丰度明显升高,不可培养拟杆菌目S24-7群、拟普雷沃菌属和普雷沃氏菌科的菌属显著降低(P<0.05)。通过对COG功能预测分析,腹泻组在翻译、核糖体结构和起源类群明显降低。通过KEGG代谢途径分析,腹泻组粪便中显著升高的代谢通路是碳水化合物代谢和外源性物质降解和代谢,显著降低的代谢通路分别是细胞增殖和死亡、复制和修复、翻译和转录(P<0.05)。本研究分析了腹泻组和健康组之间的优势菌群,筛选出可以作为犊牛腹泻参考指标的10个Biomarker,并对功能差异基因进行注释,为进一步研究犊牛腹泻的治疗及预防奠定了基础。
日粮中紫苏饼、菜籽粕代替豆粕对肉牛养分表观消化率及氮代谢的影响
夏志军, 宋钰, 常玮学, 昝林森
中国畜牧兽医. 2020, 47(9):  2789-2798.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0.09.011
摘要 ( 253 )   PDF (994KB) ( 9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试验旨在研究日粮中紫苏饼、菜籽粕代替豆粕对肉牛养分表观消化率及氮代谢的影响。选择20头体重相近、健康状况良好的12月龄左右的秦川肉牛(母牛)为试验动物,按照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将20头试验牛分为5组,每组4头牛。不同试验组日粮中分别添加以31%豆粕(对照)、36%菜籽粕、14%紫苏饼+24%菜籽粕、28%紫苏饼+12%菜籽粕和42%紫苏饼为蛋白质原料配制的5种不同的精饲料。试验持续120 d,其中预饲期15 d,正试期105 d。试验期间,测定每头试验牛每天的摄入氮、尿氮及粪氮,测定日粮中干物质(DM)、有机物(OM)、中性洗涤纤维(NDF)和酸性洗涤纤维(ADF)的表观消化率。结果表明:① 42%紫苏饼组摄入氮含量最高,36%菜籽粕组最低,但各组间氮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36%菜籽粕组的粪氮显著高于28%和42%紫苏饼组(P<0.05),且与31%豆粕组和14%紫苏饼组差异不显著(P>0.05);② 42%紫苏饼组的沉积氮最高,与其他各组均差异显著(P<0.05),其中31%豆粕组显著高于36%菜籽粕组(P<0.05);③ 42%紫苏饼组的DM、ADF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31%豆粕组和36%菜籽粕组(P<0.05),14%和28%紫苏饼组的DM、OM和NDF的表观消化率均差异不显著(P>0.05);④ 14%紫苏饼组尿液中尿素氮含量显著高于31%豆粕组和42%紫苏饼组(P<0.05),且与36%菜籽粕组和28%紫苏饼组差异不显著(P>0.05);31%豆粕组尿液中马尿酸氮含量显著高于36%菜籽粕组和42%紫苏饼组(P<0.05),而这3组均显著高于14%和28%紫苏饼组(P<0.05);31%豆粕组的尿囊素氮含量显著高于42%紫苏饼组(P<0.05),与其他3组差异不显著(P>0.05);各组的肌酸氮、微生物氮预测值、尿素氮/尿氮、肌酸氮/尿氮和嘌呤衍生物氮/尿氮均没有显著差异(P>0.05)。综上,本试验条件下,精料中用42%紫苏饼代替31%豆粕,肉牛氮沉积最高,比对照组高3.65 g/d;DM、OM、NDF、ADF的表观消化率分别比对照组高3.45%、2.22%、6.56%、10.98%。
果胶/壳聚糖合生元微胶囊制备及其体外人工胃肠道耐受性和储藏性能研究
崔乃元, 高青山, 严昌国, 崔莲花
中国畜牧兽医. 2020, 47(9):  2799-2807.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0.09.012
摘要 ( 237 )   PDF (2540KB) ( 15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以果胶、壳聚糖为壁材,乳酸片球菌和菊粉为壁芯,运用挤压法制备果胶/壳聚糖合生元微胶囊(PC(PA-I)MCs),并以包埋率、颗粒形态、机械强度、体外胃肠道耐受性及贮藏性能等为考核指标,研究合生元微胶囊包被工艺。试验分为3组,分别为游离状态的乳酸片球菌组(PA)、单独包埋乳酸片球菌制得的微胶囊组(PC(PA)MCs),菊粉与乳酸片球菌一同包埋制得的合生元微胶囊组(PC(PA-I)MCs)。结果表明,当果胶的质量浓度为5 g/100 mL、菊粉添加量为25 mg/mL、壳聚糖质量浓度为0.8 g/100 mL时,PC(PA-I)MCs组的微胶囊外观、粒径、机械强度和包埋率较好;通过体外人工胃肠道耐受性试验发现,PC(PA-I)MCs组在体外人工胃液中比较稳定(P<0.05),在体外人工肠液中30 min开始迅速释放,到2 h后微胶囊基本完全崩解。通过4周的储藏试验比较发现,PA组乳酸片球菌在冷藏和常温下,菌体存活率下降明显,而添加菊粉的PC(PA-I)MCs组菌体存活率下降幅度较小,且PC(PA-I)MCs组的菌体存活率高于PC(PA)MCs组(P>0.05);室温条件下PC(PA-I)MCs组的菌体存活率高于PC(PA)MCs组(P>0.05)。综上所述,以菊粉为益生元的果胶/壳聚糖微胶囊对乳酸片球菌有较好的包埋效果。
玉米赤霉烯酮降解菌的分离、鉴定及其适宜降解条件的研究
金博文, 徐长春, 李根, 李晓宇, 王丽丽, 李纪彬, 徐永平
中国畜牧兽医. 2020, 47(9):  2808-2815.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0.09.013
摘要 ( 209 )   PDF (1371KB) ( 11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试验旨在利用微生物降解法对饲料中存在的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e,ZEN)进行快速、有效的消减。从不同地区采集了牛粪、羊粪及土壤样品共70份,并从中分离出164株菌株。利用环戊酮作为唯一碳源对这164株菌株进行初筛,再以ZEN作为唯一碳源对初筛菌株进行复筛并获得了8株ZEN降解菌株。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对复筛得到的8株ZEN降解菌株进行ZEN降解率的测定,得到1株降解效果良好的菌株即NF-PJ-5号菌株。该菌株经16S rDNA序列比对、构建系统发育树、菌落形态观察及生理生化试验鉴定后确定为多食鞘氨醇杆菌(Sphingobacterium multivorum)。分别研究该菌株在不同温度、不同pH及不同菌液浓度条件下对ZEN的降解能力,评估菌株性质;同时,初步探究该菌株对ZEN的清除机理。结果显示,在28~32 ℃,pH 6.5~7.5,菌液浓度在2×109 CFU/mL以上时,该菌株对ZEN保持较高的降解率。在30 ℃、pH 7.0、160 r/min培养48 h后,该菌株对初始浓度为10 μg/mL的ZEN降解率达到83%。综上,本试验筛选到1株ZEN降解能力较强的菌株,经鉴定为多食鞘氨醇杆菌。初步推测该菌株可通过产生胞外酶降解ZEN,同时该菌细胞壁对ZEN具有一定吸附能力。
柑橘提取物对肉鸡运输应激后血浆生化指标、激素水平和抗氧化功能的影响
李贞明, 余苗, 崔艺燕, 容庭, 刘志昌, 杜宗亮, 马现永
中国畜牧兽医. 2020, 47(9):  2816-2823.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0.09.014
摘要 ( 177 )   PDF (882KB) ( 8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试验旨在研究柑橘提取物对肉鸡运输应激后血浆生化指标、激素水平和抗氧化功能的影响。选取360只28日龄快大型黄羽肉鸡,随机分2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30只鸡),对照组饲喂不含抗生素的基础日粮,试验组饲喂添加10 mg/kg柑橘提取物的基础日粮。63日龄,从每个重复选6只鸡进行运输应激试验,分别运输0、2、4 h,运输结束后翅静脉采血取样。结果表明:①对葡萄糖(GLU)、胆固醇(CHOL)和尿素氮(BUN)而言,日粮处理和运输时间存在显著交互作用(P<0.0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肉鸡血浆中BUN和CHOL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运输2和4 h,试验组肉鸡血浆中GLU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运输应激显著影响对照组肉鸡血浆中BUN、CHOL和GLU含量(P<0.05),随着运输时间的延长,BUN和CHOL含量逐渐提高,而GLU含量逐渐降低。②对于皮质酮(CORT)、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和甲状腺素(T4)而言,日粮处理和运输时间存在显著交互作用(P<0.05)。与对照组相比,运输2和4 h,试验组肉鸡血浆中CORT含量显著降低,而T3和T4含量显著提高(P<0.05);运输应激显著影响对照组肉鸡血浆中CORT、T3和T4含量,运输后,肉鸡血浆中CORT含量显著提高,而T3和T4含量显著降低(P<0.05)。③对于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而言,日粮处理和运输时间存在显著交互作用(P<0.0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肉鸡血浆中GSH-Px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运输应激显著影响对照组肉鸡血浆中GSH-Px活性,随着运输时间的延长,其活性显著降低(P<0.05)。综上,运输应激影响黄羽肉鸡机体的代谢水平、激素分泌和抗氧化功能,日粮中添加柑橘提取物可改善肉鸡的代谢水平,调控激素分泌和提高抗氧化能力,缓解运输应激对黄羽肉鸡的影响。
硒代蛋氨酸的生物学功能及其在猪生产中的应用
张少涛, 李敏, 解玉怀, 程振峰, 杨维仁
中国畜牧兽医. 2020, 47(9):  2824-2832.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0.09.015
摘要 ( 255 )   PDF (1060KB) ( 18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硒(Se)是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其生理作用主要表现在抗氧化、免疫和抗肿瘤等方面。机体缺硒会引发骨骼肌变性或坏死、肝坏死和心肌纤维变性等疾病,因此,硒在人和动物营养方面越来越被人们重视。硒代蛋氨酸(Se-Met)作为有机硒的一种,比亚硒酸钠等无机硒具有更高的生物利用率和更低的毒性,是替代无机硒的有效有机硒源。应现阶段动物生产中对硒的需要,作者以Se-Met为研究对象,介绍了Se-Met在动物机体中的吸收代谢机制,并在此基础上与无机硒进行了比较分析,突出了Se-Met作为有机补硒剂的优越性;简述了Se-Met在机体抗氧化、免疫和抗肿瘤方面的功能、作用机制以及在猪生产中的应用效果;并进一步阐释了Se-Met在猪生产中的应用现状,通过对日增重、日采食量和料重比等生长指标,以及猪肉的pH、滴水损失、硒沉积量和肉色等肉品质指标的分析,进一步确定了Se-Met在猪生产中广泛应用的可能性,为今后猪营养中Se-Met等有机硒广泛替代无机硒提供了参考依据和理论基础,并期望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日粮中添加β-胡萝卜素对牦牛皮下脂肪颜色及组织中维生素A含量的影响
任晓莹, 王树林, 曹得霞
中国畜牧兽医. 2020, 47(9):  2833-2840.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0.09.016
摘要 ( 193 )   PDF (789KB) ( 4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试验旨在探究日粮中添加不同水平β-胡萝卜素(β-C)对牦牛皮下脂肪颜色及组织维生素A含量的影响。试验选取12头2~3岁牦牛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4个组,每组3个重复。各处理组日粮分别在基础日粮中添加0(对照)、720(低剂量)、1 440(中剂量)、1 620 mg/d(高剂量)β-C,饲养90 d后,分别测定牦牛脂肪、肌肉色度、背膘厚度及不同组织中β-C和代谢产物维生素A的含量,结果表明:日粮中添加不同水平β-C,牦牛背部、胸部脂肪及半腱肌的黄度值(b*)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亮度值(L*)和红度值(a*)没有显著变化(P>0.05);牦牛背膘厚度在中剂量组达到最大值;对照组牦牛血清中β-C及维生素A含量显著低于各试验组(P<0.05),且维生素A含量随β-C添加量的上升呈上升趋势(P<0.05);牦牛皮下脂肪、腹腔脂肪、心脏、肝脏、脾脏、肺脏、肾脏及空肠等组织器官中β-C含量在中剂量组均达到最大值,除肝脏中维生素A含量较高外,其他组织中维生素A含量在各处理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综上所述,日粮添加β-C影响牦牛皮下脂肪颜色,且在中剂量组牦牛皮下脂肪、心脏、肝脏、脾脏及空肠等组织器官中β-C含量达到最大值,故推荐其最佳摄入量为1 440 mg/d;在日粮中添加β-C影响牦牛肝脏和血清中维生素A含量,对其余组织器官中维生素A含量没有影响。
不同蛋白质水平日粮中添加稀土螯合物对母猪及其哺乳仔猪的影响
熊奕, 张博, 沈康, 雷龙, 孙华, 赵胜军, 任莹
中国畜牧兽医. 2020, 47(9):  2841-2848.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0.09.017
摘要 ( 208 )   PDF (872KB) ( 12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粗蛋白质(CP)水平的玉米-豆粕型日粮中添加200 g/t稀土壳糖胺螯合盐(rare earth-chitosan chelate,RECC)对围产期母猪繁殖性能及其子代生长性能的影响。选择体况良好、胎次及预产期相近、怀孕90 d的妊娠母猪共60头,采用单因子随机区组设计分为3组,每组20头母猪,每个重复1头母猪,分别是对照组(日粮CP水平17.55%,不添加RECC)、试验Ⅰ组(日粮CP水平17.00%,RECC 200 g/t)和试验Ⅱ组(日粮CP水平16.00%,RECC 200 g/t)。试验从母猪妊娠第90天开始,至仔猪21 d断奶时结束,测定母猪的产仔性能和后代哺乳仔猪的生长性能。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试验Ⅰ、Ⅱ组母猪产程显著缩短(P<0.05),但总产仔数和产活仔数没有显著差异(P>0.05);试验Ⅱ组母猪产后失重得到了显著改善(P<0.05),但断奶发情间隔无显著差异(P=0.30);试验Ⅰ、Ⅱ组母猪哺乳期平均日采食量(ADFI)有增加趋势(P=0.08),哺乳仔猪的初生重、断奶均重及平均日增重均无显著差异(P>0.05),但腹泻率显著降低(P<0.05)。综上所述,本试验条件下,日粮中CP水平为16.00%且添加200 g/t RECC时可提高母猪繁殖性能,缩短母猪产程,减少母猪失重,同时降低哺乳仔猪腹泻率,加快仔猪增重,对母猪生产繁殖水平的提升具有重大意义。
丁酸梭菌对肉鸡钙磷代谢和胫骨指标的影响
张安荣, 刘娇, 陈志敏, 常文环, 邓雪娟, 蔡辉益, 刘国华, 郑爱娟
中国畜牧兽医. 2020, 47(9):  2849-2856.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0.09.018
摘要 ( 202 )   PDF (812KB) ( 8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试验通过在基础日粮中添加丁酸梭菌,研究其对肉鸡钙磷代谢和胫骨指标的影响。选择1日龄180只健康AA肉鸡,随机分入3个处理组,每个处理组6个重复,分别为对照组、抗生素组(ATB)和丁酸梭菌组(CB)。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ATB组在基础日粮中添加5 mg/kg黄霉素、75 mg/kg金霉素和20 mg/kg吉他霉素,CB组在基础日粮中添加2.5×108 CFU/kg丁酸梭菌,试验期42 d。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①CB组肉鸡血清钙(Ca)、磷(P)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21日龄ATB组肉鸡血清钙含量显著提高(P<0.05);②21日龄CB组肉鸡胫骨强度显著提高(P<0.05);42日龄CB组肉鸡胫骨磷含量极显著提高(P<0.01);③21日龄CB组肉鸡排泄物中磷含量极显著降低(P<0.01),并与ATB组无显著差异;42日龄CB组肉鸡排泄物中钙含量极显著提高(P<0.01),排泄物中磷含量显著提高(P<0.05)。综合上述结果,在AA肉鸡基础日粮中添加2.5×108 CFU/kg丁酸梭菌有利于改善肉鸡的胫骨发育,改善肉鸡对钙、磷的吸收利用,能有效降低21日龄肉鸡钙、磷排泄量,但并未降低42日龄肉鸡排泄物中钙、磷含量。
遗传繁育
过表达FOXL2基因对鸡胚性腺分化的影响
徐文文, 夏利, 孙甜甜, 邓继贤, 杨祝良, 杨秀荣
中国畜牧兽医. 2020, 47(9):  2857-2865.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0.09.019
摘要 ( 161 )   PDF (8671KB) ( 3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试验旨在研究FOXL2基因对鸡胚性腺分化的影响。本试验分为试验1组、试验2组和空白对照组(鸡胚数量分别为260、100、20枚),试验组通过胚盘下腔注射的方法分别将pLV-FOXL2慢病毒重组质粒、pLV空质粒注入胚胎期第2天的鸡胚,空白对照组不做处理并与试验组一起孵化至出雏,利用CHD1基因遗传性别鉴定的方法对出雏的雏鸡进行性别检测,分析其性腺解剖学、组织学结构变化,并利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性腺FOXL2和CYP19A1蛋白表达量。结果显示,试验1组遗传性别为公的23只,遗传性别为母的18只,表型性别为公的21只,表型性别为母的18只,其中有2只表型性别不典型,左侧性腺发生变化,朝卵巢结构转变;试验2组遗传性别为公的9只,遗传性别为母的12只,表型性别与遗传性别一致。阳性PCR检测结果显示,试验1组获得阳性个体10个,阳性率为24.4%(10/41);试验2组获得阳性个体8个,阳性率为38.1%(8/21)。性腺解剖学结果显示,阳性pLV-FOXL2雄性鸡胚左侧性腺体积明显大于右侧性腺,表现膨松状态;组织切片结果显示,雄性鸡胚性腺具有典型的卵巢皮质层和髓质层结构;阳性pLV-FOXL2雌性鸡胚性腺的发育无明显变化。免疫组化结果显示,FOXL2和CYP19A1蛋白在试验1组左右侧睾丸中的表达量与空白对照组母鸡卵巢中的表达量相似,显著高于试验2组(P<0.05)。以上结果表明,FOXL2基因可能促进鸡雄性性腺的性反转,在鸡性腺分化和发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玻璃化冷冻对哺乳动物MⅡ期卵母细胞表观遗传学的影响
郝彤, 王晶晶, 郝海生, 杜卫华, 庞云渭, 赵善江, 邹惠影, 张培培, 朱化彬, 赵学明
中国畜牧兽医. 2020, 47(9):  2866-2875.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0.09.020
摘要 ( 179 )   PDF (884KB) ( 8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玻璃化冷冻作为一种操作简单、成功率高的细胞保存方式具有诸多优点,广泛应用于农业、医学、生物等领域。但相较于新鲜卵母细胞,玻璃化冷冻后的卵母细胞仍存在许多问题,如玻璃化冷冻后的卵母细胞妊娠率和产活仔率低于新鲜的卵母细胞、基因表达异常等。表观遗传学是研究基因在核苷酸序列不发生改变的情况下基因表达的可遗传变化的一门学科。表观遗传修饰在不改变DNA序列的情况下使基因和环境之间产生相互作用。在体外胚胎生产过程中,外界环境因素会对表观遗传修饰造成影响。作者从表观遗传学方面综述了玻璃化冷冻对哺乳动物MⅡ期卵母细胞DNA和全基因组甲基化、组蛋白甲基化和乙酰化、磷酸化及泛素化、基因印迹、microRNA的影响,以及玻璃化冷冻MⅡ卵母细胞后表观遗传修饰的改变对转录过程中基因的表达影响,为揭示并调控玻璃化冷冻卵母细胞后表观遗传修饰事件、进一步提高玻璃化冷冻后卵母细胞的质量提供参考。
CART对FSH诱导下水牛颗粒细胞雌二醇分泌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李玲玉, 郑海英, 于农淇, 尚江华, 黄加祥, 杨春艳
中国畜牧兽医. 2020, 47(9):  2876-2883.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0.09.021
摘要 ( 174 )   PDF (4223KB) ( 9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试验采用无血清培养体系培养原代水牛卵巢颗粒细胞,研究了外源可卡因-苯丙胺调控转录肽(exogenous cocaine amphetamine regulated transcript,CART)对促卵泡激素(FSH)诱导下颗粒细胞产生雌二醇(E2)的影响及其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采用Long-term培养方法在无血清培养液中分别添加不同浓度的FSH(0、0.25、0.5、1、2、4 ng/mL)培养7 d,利用双抗体夹心法检测各孔的E2浓度,筛选出最佳添加浓度;将原代颗粒细胞随机分成4组(2组对照组(无FSH)和2组最佳FSH添加组)培养6 d后,其中一组对照组和FSH添加组分别与25 μg/mL CART共作用24 h,检测E2浓度的变化并对颗粒细胞中CART受体(CARTPT)和芳香化酶基因(CYP19A1)进行定量检测。结果发现:①在培养液中不添加CART时,颗粒细胞中E2浓度随着FSH添加浓度的升高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当FSH添加浓度为1 ng/mL时,E2浓度达到最高值116.16 pmol/mL,显著高于对照组和其他浓度组(P<0.05);②添加外源CART显著降低了FSH作用下颗粒细胞培养液中E2的浓度(P<0.05),两对照组(0 FSH和0 FSH+CART)差异不显著(P>0.05);③在添加1 ng/mL FSH时,CART作用24 h后显著降低了FSH诱导下颗粒细胞中CYP19A1 mRNA的表达(P<0.05),而细胞中CARTPT mRNA的相对表达量显著升高(P<0.05)。在0 ng/mL FSH下,添加25 μg/mL CART作用24 h,颗粒细胞中CYP19A1和CARTPT mRNA的表达与不添加CART组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由此推测CART在水牛卵巢发育中是一种负向调控信号,抑制卵泡的健康发育,且需一定量的FSH诱导CART对颗粒细胞增殖分化的负向压力。
环境雌激素灭多威对牛卵母细胞体外培养质量的影响
何道宏, 韩国波, 孙敬宇, 崔宇新, 殷颖, 张笑梦, 鄂志强, 高青山
中国畜牧兽医. 2020, 47(9):  2884-2891.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0.09.022
摘要 ( 181 )   PDF (3091KB) ( 9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试验旨在研究体外培养液中添加灭多威(methomyl,MET)对牛卵母细胞质量的影响。通过免疫荧光染色和实时荧光定量PCR等方法检测牛卵母细胞的卵丘细胞扩展程度、第一极体排出率、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水平、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水平、线粒体膜电位(ΔΨm)以及凋亡相关基因的表达进行评价。结果显示,不同浓度MET不影响卵丘细胞的扩展程度,但200 μmol/L MET处理组卵母细胞的第一极体排出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200 μmol/L MET处理组的卵母细胞ROS水平显著升高,GSH水平、线粒体膜电位(ΔΨm)均显著降低(P<0.05)。此外,本研究还发现,200 μmol/L MET处理组卵母细胞中促凋亡基因Caspase-3和Bax的mRNA转录水平显著升高,抗凋亡基因Bcl-xl的mRNA转录水平显著降低(P<0.05)。上述结果表明,MET可以通过增加氧化应激和细胞凋亡来降低体外培养牛卵母细胞的质量。
延边黄牛PLIN基因多态性及其与胴体和肉质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张洛萌, 张珈溯, 尹宝珍, 徐畅, 夏广军
中国畜牧兽医. 2020, 47(9):  2892-2898.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0.09.023
摘要 ( 230 )   PDF (1293KB) ( 16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探究延边黄牛脂滴包被蛋白(perilipin,PLIN)基因遗传多态性及其对胴体和肉质性状的影响,试验选取70头30月龄健康延边黄牛公牛,采集颈静脉血液及其12~13肋间背最长肌以提取延边黄牛DNA样本,并测定胴体与肉质性状,采用直接测序方法检测PLIN基因SNP位点,结合延边黄牛胴体、肉质数据与PLIN基因遗传多态性进行关联分析。结果显示,在延边黄牛PLIN基因外显子3 103与156 bp处存在2个突变位点:g.103 C→T和g.156 T→C,均为错义突变。g.103 C→T位点存在CC、CT两种基因型,CC基因型为优势基因型(0.81),C基因为优势等位基因(0.90),表现为CT基因型个体脂肪含量、宰前重、胴体重、背膘厚均显著高于CC基因型个体(P<0.05);g.156 T→C位点存在TC、TT两种基因型,TT基因型为优势基因型(0.83),T基因为优势等位基因(0.92),表现为TC基因型个体的宰前重、胴体重及背膘厚均显著高于TT基因型个体(P<0.05)。卡方检验结果表明,延边黄牛在PLIN基因外显子3的2个SNPs位点均达到Hardy-Weinberg平衡(P>0.05),杂合度较低,属于低度多态(PIC<0.25)。综上,PLIN基因g.103 C→T和g.156 T→C位点对延边黄牛部分胴体与肉质性状存在一定影响,该位点可作为延边黄牛胴体、肉质性状的潜在标记,PLIN基因可以作为延边黄牛品种选育的候选基因和潜在分子标记。
影响意大利水牛精液品质的相关因素分析
崔智超, 汤龙, 孙乐, 黄时海, 薛青松, 杨婷, 石德顺, 李湘萍
中国畜牧兽医. 2020, 47(9):  2899-2905.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0.09.024
摘要 ( 198 )   PDF (769KB) ( 5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意大利水牛精液品质分析、睾丸周径测量、精浆中的氧化应激水平检测和精子活力相关基因表达情况来探究影响精液质量的相关因素。试验检测了6头意大利水牛精液的活力、畸形率、采精量,并在测量其阴囊周径后进行相关性分析;检测了意大利水牛精浆中氧化应激水平指标(丙二醛(MDA)、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并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分析了意大利水牛精子β-微管蛋白-2c(TUBB2C)、外周致密纤维2(ODF2)、筑丝蛋白2(TEKT2)、筑丝蛋白4(TEKT4)基因的表达定量及相关性。结果显示,意大利水牛阴囊周径与精液产量、活力、畸形率之间相关系数分别为0.423(P>0.05)、0.750(P<0.01)、-0.827(P<0.01),即阴囊周径与精子活力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畸形率呈显著负相关关系;意大利水牛精子活力与MDA、T-SOD、GSH-Px指标之间相关系数分别为-0.522(P<0.05)、0.333(P>0.05)、0.474(P<0.05),即精子活力与MDA含量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与GSH-Px活性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与T-SOD活性相关性不显著;意大利水牛精子活力与TUBB2CODF2、TEKT2、TEKT4基因指标之间相关系数分别为0.930(P<0.01)、0.726(P<0.01)、0.924(P<0.01)、0.839(P<0.01),即精子活力与以上基因表达量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本研究结果为了解影响意大利水牛精液质量的因素提供参考,也为意大利种公水牛的筛选提供理论依据。
疾病对奶牛繁殖性能的影响及其研究进展Ⅰ:现状与机制
赵善江, 郝海生, 刘云祥, 王现军, 徐礼, 李来宝, 王欢, 朱化彬
中国畜牧兽医. 2020, 47(9):  2906-2916.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0.09.025
摘要 ( 189 )   PDF (1207KB) ( 15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过去二十多年,随着奶牛群体遗传改良计划的持续推进和养殖技术的不断进步,中国奶牛集约化养殖水平和产奶量正在不断提高。但是,历年来的繁育数据显示,越是高产的牛群,繁殖性能下降的趋势越明显,繁殖问题越突出,高产引发的繁殖力下降已经成为制约中国乃至全球奶业发展的瓶颈。低繁殖力会严重影响奶牛生产群的更新速度以及优质牛群泌乳性能的正常发挥。奶牛养殖生产中,造成高产奶牛繁殖性能降低的因素众多,包括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疾病因素等。近年来,疾病因素对奶牛繁殖性能的影响越来越突出。根据疾病的发生部位,可将影响高产奶牛的疾病分为生殖器官疾病和非生殖器官疾病。作者详细介绍了近年来国内外不同疾病对奶牛繁殖性能影响的相关研究资料,重点分析了疾病通过神经系统、生殖内分泌系统和体液免疫系统等多个途径影响奶牛繁殖性能的分子机制,并对疾病与高产奶牛繁殖性能今后研究的方向提出了展望和思考,以期为提高中国高产奶牛群繁殖效率和经济效益提供一定的借鉴和理论依据。
预防兽医
3种动物专用抗菌药在鸡肠道沙门菌的流行病学临界值的建立
吴思莉, 傅嘉莉, 朱家杭, 张岩, 丁晓敏, 蒋红霞
中国畜牧兽医. 2020, 47(9):  2917-2925.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0.09.026
摘要 ( 189 )   PDF (1493KB) ( 11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建立3种动物专用抗菌药(氟苯尼考、安普霉素和达氟沙星)在鸡肠道沙门菌的流行病学临界值(ECOFFs),本研究选取2017年分离自广东省各地兽医站和养殖场的166株鸡肠道沙门菌,采用琼脂稀释法测定3种动物专用抗菌药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利用非线性回归分析法及NRI(normalized resistance interpretation)和ECOFFinder程序分析处理MIC数据,并最终确定氟苯尼考、安普霉素和达氟沙星对鸡肠道沙门菌的ECOFFs。结果显示,氟苯尼考、安普霉素和达氟沙星对沙门菌的MIC范围分别为2~>512、4~>512和0.015~64 μg/mL;MIC50和MIC90分别为256和>512、16和>512、0.5和16 μg/mL。氟苯尼考和安普霉素的MIC值呈明显的单峰或双峰分布,且界限明显,而达氟沙星的MIC值出现了不连续多峰分布。综合3种分析方法,最终确定氟苯尼考、安普霉素和达氟沙星的ECOFFs分别为16、16和0.125 μg/mL。本研究初步得到了3种药物在鸡肠道沙门菌的ECOFFs,为沙门菌耐药判定标准的制定提供了参考。
广西地区水牛群牛星状病毒分子流行病学调查
李名洋, 方庆励, 黄伟坚
中国畜牧兽医. 2020, 47(9):  2926-2934.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0.09.027
摘要 ( 195 )   PDF (1696KB) ( 14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试验旨在了解2019年广西地区牛星状病毒(bovine astrovirus,BoAstV)在水牛群中的流行情况及毒株序列特征,并进行遗传进化分析。从2019年广西南宁、贵港、北海、横县、灵山5个地区15个水牛场共采集297份水牛粪便样品,使用Trizol法抽提样本总RNA后,利用半巢式RT-PCR方法对收集到的粪便样品进行检测,并将阳性样品连接到pMD18-T载体进行测序,对测序结果进行同源性分析及系统进化树构建。结果显示,BoAstV感染的水牛场阳性率为40.00%(6/15),样品总阳性率约为11.11%(33/297),1~180日龄犊牛感染率最高为18.75%(27/144);有19株BoAstV ORF1b基因测序成功,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53.9%~99.3%,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12.1%~98.5%。遗传进化分析发现,广西地区流行的BoAstV主要分为4个亚群:第一亚群是NNC-286、HX-3、HX-4和NNA-14,与新型的神经嗜性的牛星状病毒BoAstV NeuroS1和BoAstV BH89/14等Mamastrovirus 13亚群的序列之间有较高的亲缘性;第二亚群是NNA-12、NNA-13、NNA-17、NNA-11,与水牛星状病毒(buffalo astrovirus)亲缘性较近,属于水牛星状病毒分支内;第三亚群是HX-1、HX-5、HX-6和BH-C22,与经典的牛星状病毒毒株BoAstV B170-HK亲缘性较近;第四亚群包含NNA-7、NNA-15、NNA-6、NND-S2、NND-S16、NNC-296与BH-C14,与广西BoAstV地方流行毒株的亲缘性较近。不同基因型BoAstV感染了广西不同地区的水牛群体,本试验在广西地区发现了类神经嗜性BoAstV毒株感染水牛的情况,为进一步全面了解该病毒的流行病学和生物学特性提供参考。
猪流行性腹泻及新型疫苗研究进展
郭思杰, 刘俊琦, 李玉娟, 孙志良
中国畜牧兽医. 2020, 47(9):  2935-2944.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0.09.028
摘要 ( 388 )   PDF (1059KB) ( 22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猪流行性腹泻(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PED)是危害养猪业健康发展的重要疾病之一,具有急性、高度传染性的特征,给养猪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 virus,PEDV)感染会破坏动物机体的消化系统,造成患病猪食欲下降、呕吐以及严重腹泻等,且药物治愈后的仔猪也会因为生长发育不良等因素严重影响生产,给养殖户带来巨大的困扰。2010年PEDV高致病变异毒株在中国暴发流行,导致PED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大幅升高,严重影响中国养猪生产。此次PED的暴发流行引起了养猪行业的密切关注,相关研究领域的学者对PEDV致病机制和PED新型疫苗进行了更加深入的研究,亚单位疫苗、病毒活载体疫苗、细菌活载体疫苗、转基因植物疫苗和核酸疫苗5种PED新型疫苗相继被开发,并取得全新的突破和进展。与传统的PED灭活苗和PED弱毒疫苗相比,PED新型基因工程疫苗具有安全性好、制备简单、免疫效果好等优点。文章着重对PEDV发病机理和5种PED新型疫苗的研究进展展开综述,从而加深对PEDV和PED新型疫苗的了解,以期为PEDV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措施提供参考。
H9亚型禽流感病毒HF株的分离鉴定和免疫原性评价
程艺, 田辉, 张亚, 薛景景, 盛东北, 刘武杰, 王婉冰, 张盼涛, 田克恭
中国畜牧兽医. 2020, 47(9):  2945-2952.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0.09.029
摘要 ( 178 )   PDF (1367KB) ( 7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15年,从安徽合肥某养鸡场分离出一株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AIV),命名为HF株。该毒株鸡胚半数感染量(EID50)为109.17/0.1 mL,最小致死量的平均死亡时间(MDT)为87 h。对其HA基因分析发现,其氨基酸裂解位点为RSSR↓GLF,符合低致病性AIV特征;HA基因的遗传进化分析结果表明,该分离株属于h9.4.2.5谱系,符合当前毒株流行趋势。将HF株与2006-2018年分离自全国各地的10株H9N2亚型AIV分离株同时制备灭活疫苗,免疫SPF鸡,制备阳性血清,通过交叉血凝抑制试验分析病毒抗原性,结果显示HF株与2014年之前毒株抗原相关性介于0.50~0.56之间,与2014年及之后毒株抗原相关性介于0.89~1.00之间,表明该分离株与2014年之后的流行毒株具有良好的抗原相关性。用0.2%甲醛灭活HF株病毒液,其HA效价在灭活前后未发生变化;用灭活抗原制备油乳剂灭活疫苗免疫SPF鸡,免疫后21 d HI抗体效价几何平均值达到9.0log2以上,可使免疫鸡完全抵抗H9亚型AIV的感染,提供100%的攻毒保护。研究结果表明,HF株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可作为疫苗候选株用于H9N2亚型禽流感疫苗的研制。
新型鸭呼肠孤病毒DH13株σC蛋白的原核表达及其多克隆抗体制备
李文俊, 黄惠兰, 杨惠湖, 谢梓民, 崔惠仪, 黄淑坚, 张雪莲
中国畜牧兽医. 2020, 47(9):  2953-2959.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0.09.030
摘要 ( 234 )   PDF (2756KB) ( 12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试验旨在建立新型鸭呼肠孤病毒(NDRV)σC蛋白的原核表达系统,制备σC蛋白的多克隆抗体,并评估所制备抗体的效价。通过RT-PCR方法扩增获得NDRV DH13株σC基因,连接至pET-30a(+)及pET-32a(+)载体中,构建原核表达质粒,并将其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感受态细胞,经IPTG诱导获得两种σC重组蛋白,经SDS-PAGE分析蛋白表达形式。利用切胶方法纯化不含His标签σC重组蛋白,利用Ni-NTA柱纯化含His标签σC重组蛋白。以纯化的无His标签蛋白为免疫原免疫兔子获得兔抗σC多克隆抗体,Western blotting分别使用抗His标签的单克隆抗体和NDRV-σC蛋白阳性血清两种一抗评估抗体的特异性,间接ELISA(iELISA)检测抗体滴度。SDS-PAGE结果显示获得34和37 ku两种重组蛋白,且均得到高效表达。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制备的多克隆抗体具有良好的特异性,所制备的抗体与σC蛋白亲和力较好。间接ELISA检测结果显示其效价达1:25 600。本试验成功构建σC蛋白的原核表达系统,制备的σC蛋白多克隆抗体为深入研究σC蛋白的生物学功能及开展NDRV基因工程疫苗的研发奠定了基础。
猪m6A去甲基化酶FTO、ALKBH5基因表达水平与大肠杆菌F18感染抗性的关系分析
齐晓艺, 杨荔, 吴正常, 包文斌, 吴圣龙
中国畜牧兽医. 2020, 47(9):  2960-2967.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0.09.031
摘要 ( 179 )   PDF (1224KB) ( 9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探讨猪6-甲基腺嘌呤(m6A)去甲基化酶mRNA表达水平与仔猪大肠杆菌F18抗性的关系,本研究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m6A去甲基化酶FTOALKBH5基因在35日龄苏太猪断奶仔猪大肠杆菌F18抗性型和敏感型个体十二指肠和空肠组织中的mRNA表达差异,同时分别利用F18ab、F18ac大肠杆菌菌体刺激和内毒素LPS诱导猪小肠上皮细胞(IPEC-J2),检测FTO、ALKBH5基因表达变化。结果表明,FTO、ALKBH5基因在抗性型个体十二指肠和空肠中的表达量均极显著或显著高于敏感型个体(P<0.01,P<0.05);不同F18大肠杆菌菌体刺激IPEC-J2细胞后,FTO基因表达水平均无显著变化(P>0.05),而ALKBH5基因在F18ac刺激后表达量显著上调(P<0.05);LPS诱导4 h时,FTOALKBH5基因表达量均显著上调(P<0.05)。本研究在细胞和个体水平上初步验证并发现了m6A去甲基化酶FTO和ALKBH5基因表达水平与大肠杆菌感染仔猪密切相关,为今后深入研究RNA去甲基化修饰在仔猪细菌性腹泻调控中的作用机制提供了理论基础。
基础兽医
板蓝根微粉水提物抗大肠杆菌活性及其机制的探究
姜晓文, 燕鸽, 李叔洪, 于文会, 魏佳宇, 艾莉雯, 白文
中国畜牧兽医. 2020, 47(9):  2968-2978.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0.09.032
摘要 ( 166 )   PDF (5864KB) ( 12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探究板蓝根微粉水提物的抗菌活性及其抗菌机制,试验通过扫描电镜、透射电镜检测板蓝根微粉水提物对大肠杆菌形态和结构影响;酶标仪测定板蓝根微粉对大肠杆菌电导率、胞内物质总漏出率影响;测定大肠杆菌培养液中碱性磷酸酶含量以及大肠杆菌菌体内、外蛋白质含量;通过DAPI染色DNA、RNA,检测板蓝根微粉水提物对大肠杆菌核酸的影响;检测板蓝根微粉水提物对大肠杆菌菌体内、外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丙酮酸以及三磷酸腺苷(ATP)等菌体内代谢的影响。结果显示,板蓝根微粉水提物作用大肠杆菌10 h后,扫描电镜检测可见菌体出现溢缩,菌体长度明显变短,断裂形成许多残体,有的中间凹陷,发生变形;透射电镜下可观察大肠杆菌的胞壁界限模糊不清,壁膜呈现锯齿状,弯弯曲曲,变形,有的菌体破碎。总漏出率、电导率以及碱性磷酸酶含量测定结果显示,板蓝根微粉水提物各组D600 nm均高于空白对照组,且呈剂量依赖性。菌体外蛋白质含量从8 h开始与空白对照组差异极显著(P<0.01);菌体内蛋白质含量从4 h开始与空白对照组差异极显著(P<0.01)。DNA含量在12 h前与空白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从16 h开始与空白对照组差异极显著(P<0.01);RNA含量在8 h开始降低,在12 h时与空白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从16 h开始差异极显著(P<0.01)。ALT和AST浓度测定无显著性差异(P>0.05)。培养液和菌体内的丙酮酸含量均高于空白对照组,且从4 h开始与空白对照组差异极显著(P<0.01)。培养液中的ATP含量与空白对照组差异极显著(P<0.01);菌体内ATP含量从4 h开始与空白对照组差异极显著(P<0.01)。综上,板蓝根微粉水提物可以通过破坏细胞壁、细胞膜的完整性,抑制细菌遗传物质合成和代谢,影响丙酮酸和ATP含量从而实现抗大肠杆菌作用。
3株维氏气单胞菌耐药性及毒力基因的比较
张飘, 胡安东, 杨霞, 潘吉脉, 刘妍罕, 曾茂芹, 程振涛, 姜海波, 文明
中国畜牧兽医. 2020, 47(9):  2979-2987.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0.09.033
摘要 ( 189 )   PDF (2743KB) ( 13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探究不同地区的维氏气单胞菌(Aeromonas veronii)耐药性及毒力基因是否存在区别,本研究从生长形态、生化试验、药敏试验、人工感染试验、16S rDNA基因测序同源性分析及毒力基因等方面比较了草鱼源菌株GZCY2019、杂交鲟源菌株GZXY2018及斑点叉尾鮰源菌株GZBD2017的差异。结果显示,3株不同源维氏气单胞菌在鲜血平板上均为圆形、表面湿润光滑、边缘整齐半透明的灰白色菌落,菌落周围均有β溶血环;革兰氏染色镜检均为两端钝圆短小阴性杆菌;药敏试验显示,3株菌对丁胺卡那、多西环素等药物均敏感,而对复方新诺明、头孢他啶、多黏菌素B等药物均中度敏感,对其他药物则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敏感性或者耐药性;人工感染试验显示,菌株GZCY2019与GZBD2017对小鼠累计死亡率为100%,菌株GZXY2018的累计死亡率为80%;16S rDNA同源性分析显示,菌株GZCY2019与菌株GZBD2017同源性为99.9%,二者与菌株GZXY2018同源性均为97.1%;毒力基因检测结果显示,3株菌均携带热不稳定性肠毒素(Alt)、溶血素(hlyA)与鞭毛(Fla)等毒力基因,而对细胞毒性肠毒素(Act)及其热稳定性肠毒素(Ast)毒力基因的携带则表现不同。本研究通过不同源维氏气单胞菌的对比发现,3株菌在生长形态、染色镜检结果、生化结果上基本相似,但耐药性和毒力基因的携带存在较大差异。
绵羊肺炎支原体人工感染SPF鸡胚的研究
袁婷, 郝华芳, 马丽娜, 陈胜利, 颜新敏, 吴娅琴, 蔡亚婷, 孙延鸣, 储岳峰
中国畜牧兽医. 2020, 47(9):  2988-2996.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0.09.034
摘要 ( 203 )   PDF (3496KB) ( 8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探索SPF鸡胚作为绵羊肺炎支原体实验室感染模型的可行性,本试验用不同浓度绵羊肺炎支原体(108、109、1010 ccu/mL)经由卵黄囊和尿囊腔两个部位接种7日龄SPF鸡胚,通过统计鸡胚死亡情况和不同鸡胚组织样品中绵羊肺炎支原体检测阳性率(PCR检测和支原体分离鉴定),确定绵羊肺炎支原体鸡胚感染方式、感染剂量和最佳分离部位,再用3株不同来源的绵羊肺炎支原体分离株感染鸡胚,观察其对鸡胚的致病力。结果表明,绵羊肺炎支原体感染鸡胚最佳接种途径为卵黄囊接种,感染剂量为109 ccu/mL、0.2 mL/只,最佳分离部位为卵黄液。3株支原体均能感染和致死鸡胚,并均能从卵黄液中分离到绵羊肺炎支原体,但对鸡胚的致病性存在一定差异:FL3株致鸡胚死亡率为45%,略高于MoGH3-3株(40%),二者均高于A3株(25%),但差异均不显著(P>0.05);FL3株鸡胚检测阳率为100%,高于MoGH3-3株(85%)及A3株(90%),但差异也不显著(P>0.05)。本试验初步确定了绵羊肺炎支原体可感染和致死SPF鸡胚,不同分离株对SPF鸡胚致病力有差异,表明SPF鸡胚可作为下一步建立绵羊肺炎支原体实验室感染模型的候选,为绵羊肺炎支原体致病性研究和疫苗研制奠定基础。
毛皮动物源粪肠球菌的分离鉴定
慈洋, 史晓洁, 宋鹏, 丁琦, 李文立
中国畜牧兽医. 2020, 47(9):  2997-3005.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0.09.035
摘要 ( 200 )   PDF (2286KB) ( 8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获得毛皮动物源粪肠球菌,并评价其益生特性,本研究从健康成年毛皮动物(水貂、狐狸、貉)粪便中分离粪肠球菌,通过形态学观察、生化试验和16S rRNA序列分析等方法进行种属鉴定。测定分离菌株生长曲线、产酸能力、抗菌药敏感性,并挑取部分菌株测定其对于温度、人工胃液、人工胆盐的耐受能力。结果表明,分离菌株中共5株为革兰氏阳性菌,生化特性与粪肠球菌标准株基本相符,且经16S rRNA序列分析鉴定为粪肠球菌。5株菌均于培养后2 h进入对数期,8~10 h进入稳定期,且具有弱产酸能力。分离菌株对四环素、左氟沙星耐药性强,耐药率为100%,其次为青霉素(80%)、红霉素(80%)、庆大霉素(80%)、氯霉素(40%),对氨苄西林和万古霉素敏感。水貂、狐狸和貉源的粪肠球菌对于60 ℃以下温度处理、pH>3.0的人工胃液、0.3%~0.5%浓度的胆盐耐受能力较强,对70 ℃以上高温和pH<3.0的人工胃液耐受性差。综上所述,本研究共获得5株毛皮动物源(水貂、狐狸、貉)粪肠球菌,分离菌株繁殖较快,适合在毛皮动物肠道中定植并发挥益生作用,且具有较好的益生特性和抗逆性,可作为动物用微生态制剂的候选菌种进一步研究。
基于天蚕素A和胡蜂毒素的杂合肽设计及活性鉴定
翟培, 韩晋辉, 潘晓瑜
中国畜牧兽医. 2020, 47(9):  3006-3013.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0.09.036
摘要 ( 207 )   PDF (2245KB) ( 8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进一步改善胡蜂毒素(mastoparan,MP)的抗菌、抗肿瘤活性并减少细胞毒性,本研究通过分子杂合方法对其进行改造,并初步鉴定设计的杂合多肽的生物活性。以天蚕素A的N-端1-8序列片段和胡蜂毒素的保守序列为模板进行杂合设计,获得一条新型杂合肽KL-21。以胡蜂毒素MP-L作为参照,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微量倍比稀释法、杀菌动力学方法、溶血试验、CCK-8法分别对KL-21和MP-L进行理化参数分析、结构预测、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测定、杀菌动力学研究、溶血活性测定及肿瘤细胞毒性试验。结果表明,KL-21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杀灭细菌,对革兰氏阳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阴性菌(大肠杆菌)的MIC均为4~8 μg/mL,MBC均为8~16 μg/mL;KL-21对真菌(白色念珠菌)的最小MIC为32 μg/mL,MBC为64 μg/mL。兔红细胞溶血试验表明,KL-21在128 μg/mL时溶血活性仅为20%,较MP-L的溶血活性明显降低。细胞毒性试验表明,KL-21对肺癌细胞A549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16 μg/mL的体外抑制率达86%。研究表明,新型杂合肽KL-21较MP-L的抗菌和抗肿瘤活性有较大提高,细胞毒性显著降低,可以作为先导肽进一步研究和开发。
藏猪产色葡萄球菌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赵霞玲, 肖琦, 钱雯娴, 温东旭, 严明帅, 吕立新, 牛家强, 何孔旺
中国畜牧兽医. 2020, 47(9):  3014-3021.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0.09.037
摘要 ( 210 )   PDF (4852KB) ( 10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解西藏林芝市健康藏猪的葡萄球菌感染情况,对从西藏林芝市工布江达县巴河镇屠宰场、林芝市巴宜区西藏农牧学院教学实习牧场、林芝市巴宜区屠宰场采集的232份样品进行了细菌分离培养与鉴定,并对1株分离菌株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生物学特性研究。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在232份样品中,共检出73份葡萄球菌阳性,阳性率为31.47%,其中在西藏林芝工布江达县巴河镇屠宰场检出16份阳性,检出率为23.89%(16/67);林芝市巴宜区西藏农牧学院牧场检出43份阳性,检出率为34.40%(43/125);林芝市巴宜区屠宰场检出14份阳性,检出率为35.00%(14/40);分离菌经PCR鉴定、基因测序、生化鉴定,证明分离到5株产色葡萄球菌,对其中一株(Sa LZ1)进行了系统的研究。Sa LZ1菌株在琼脂培养基上形成圆形凸起、边缘整齐、表面光滑、不透明的瓷白色菌落,革兰氏染色为阳性球菌;PCR测序结果显示,分离株与产色葡萄球菌(GenBank登录号:MG576253.1)同源性最高;生化鉴定结果显示,其对血清菊糖、甘露醇、葡萄糖、蔗糖、乳糖等表现为阳性,对阿拉伯糖、马尿酸钠、棉子糖、木糖、尿素等表现为阴性,符合产色葡萄球菌的生化特性;Sa LZ1在接种后5~10 h处于对数生长期;小鼠致病性试验显示,当Sa LZ1菌株攻毒浓度达3.5×109 CFU/mL时小鼠死亡率达100%,且病理切片结果表明,Sa LZ1菌株能引起小鼠内脏组织发生病变。以上结果为西藏林芝市藏猪葡萄球菌的防控提供理论依据。
替加环素耐药机制研究进展
王亮亮, 王倩倩, 周博伦, 贾艺鑫, 吴华, 苑丽, 胡功政, 贺丹丹
中国畜牧兽医. 2020, 47(9):  3022-3029.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0.09.038
摘要 ( 403 )   PDF (1047KB) ( 15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替加环素作为新型四环素类抗生素,是治疗产碳青霉烯酶多重耐药肠杆菌感染的最后一道防线之一。近年来,替加环素耐药菌株的出现严重限制了替加环素的临床使用。最初认为替加环素的耐药机制是由染色体编码的外排泵介导,不能通过水平转移导致菌株耐药。随着研究的深入,发现质粒上的某些外排泵突变或高表达也可导致菌株替加环素敏感性降低。最近报道质粒介导的tet(X)变异体能够使菌株对替加环素产生高水平耐药,并通过可接合性质粒在不同种属细菌间传播。文章通过介绍细菌染色体介导替加环素耐药机制以及质粒介导的替加环素耐药机制,阐述了高水平替加环素耐药基因tet(X)变异体的流行情况和传播机制,并对动物源菌株出现高水平替加环素耐药基因tet(X)变异体提出合理性解释,旨在为相关科研人员和临床工作者提供参考。
地菍总黄酮对胰岛素抵抗小鼠的干预作用及机制研究
周敬凯, 黄馨慧, 刘舒凌, 翁竞玉, 朱盼, 李丽
中国畜牧兽医. 2020, 47(9):  3030-3037.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0.09.039
摘要 ( 195 )   PDF (16305KB) ( 4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探讨地菍总黄酮(TFMD)对胰岛素抵抗(IR)小鼠的干预作用及其机制。试验以灌胃高脂乳剂建立胰岛素抵抗小鼠模型,同时灌胃给予地菍总黄酮混悬液(高剂量(600 mg/kg)、中剂量(300 mg/kg)及低剂量(150 mg/kg))进行治疗,治疗周期为30 d。试验结束后测定小鼠血清中空腹血清胰岛素(FINS)、空腹血糖(FBG)、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胰岛素敏感指数(ISI)、血清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及高密度脂蛋白(HDL)水平;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各组小鼠肝脏中胰岛素受体(InsR)、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及骨骼肌中葡萄糖转运体4(GLUT4)的mRNA表达水平;利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各组小鼠肝脏中InsR、PPAR-γ和骨骼肌中GLUT4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地菍总黄酮能降低IR小鼠的体重,降低血清FBG、FINS及HOMA-IR水平,升高ISI水平(P<0.01,P<0.05);降低血清TG、TC及LDL含量,升高HDL含量(P<0.01,P<0.05);同时提高IR小鼠肝脏中InsR、PPAR-γ及骨骼肌中GLUT4的mRNA表达量,提高小鼠肝脏InsR、PPAR-γ及骨骼肌中GLUT4的蛋白表达水平(P<0.01,P<0.05)。以上试验结果证实,地菍总黄酮能有效缓解小鼠试验性胰岛素抵抗症状,该活性与调节糖脂代谢、增强胰岛素敏感性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