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2年 第49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22-06-05
目录
封面封底
中国畜牧兽医. 2022, 49(6):  1-0. 
摘要 ( 123 )   PDF (8832KB) ( 10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录
中国畜牧兽医. 2022, 49(6):  2-0. 
摘要 ( 141 )   PDF (564KB) ( 9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生物技术
Toll样受体7基因敲除对水疱性口炎病毒增殖的影响
孟洁洁, 宋月, 樊文杰, 杨乐, 邢嘉友, 王江, 褚贝贝, 杨国宇, 王梦迪
中国畜牧兽医. 2022, 49(6):  2011-2021.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2.06.001
摘要 ( 271 )   PDF (8715KB) ( 9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究敲除Toll样受体7(Toll-like receptor 7,TLR7)基因对水疱性口炎病毒(Vesicular stomatitis virus,VSV)复制的影响。【方法】 利用慢病毒介导的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构建TLR7基因敲除的稳定猪肾上皮细胞(porcine renal epithelial cells,PK15)系。通过构建pTLR7-sgRNA重组质粒并转染至HEK293T/17细胞,收获慢病毒并感染PK15细胞,经嘌呤霉素筛选后得到PK15-TLR7-/-多克隆细胞,并在Western blotting鉴定后通过有限稀释法获得PK15-TLR7-/-单克隆稳定细胞系。为验证敲除TLR7基因稳定细胞系是否构建成功,分别利用光学显微镜和细胞毒性检测(cell counting kit 8,CCK-8)观察并检测PK15、PK15-TLR7-/-细胞的形态与活力;利用荧光倒置显微镜和流式细胞术观察VSV-GFP感染PK15、PK15-TLR7-/-细胞后病毒增殖情况;利用Western blotting和实时荧光定量PCR分别检测VSV-GFP感染PK15、PK15-TLR7-/-细胞后GFP蛋白和VSV-N基因mRNA水平的表达情况;利用病毒滴度检测VSV-GFP感染PK15、PK15-TLR7-/-细胞后子代病毒产生情况。【结果】 采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构建的3种sgRNA均对TLR7进行了有效的编辑,其中sgRNA2的基因编辑效率最高,但敲除TLR7基因并不影响PK15细胞的形态及活力;当感染VSV-GFP后,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发现,荧光强度随着时间逐次增加,且PK15-TLR7-/-细胞的GFP荧光强度强于PK15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相同时间点的PK15-TLR7-/-细胞感染VSV-GFP的比例显著或极显著高于PK15细胞(P<0.05;P<0.01);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感染4~36 h VSV-N基因mRNA相对表达量随着时间逐渐增加,且PK15细胞中VSV-N基因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或极显著低于PK15-TLR7-/-细胞(P<0.05;P<0.01);Western blotting结果表明,PK15与PK15-TLR7-/-细胞中的VSV-GFP GFP蛋白均从6 h开始表达,表达量随时间逐渐增多,且在PK15-TLR7-/-细胞中VSV-GFP GFP蛋白含量比PK15细胞更高;感染VSV-GFP 6 h后子代病毒开始释放,此时PK15细胞中VSV-GFP子代病毒滴度低于PK15-TLR7-/-细胞(P>0.05),但PK15细胞中VSV-GFP子代病毒滴度随着感染时间的增加显著或极显著低于PK15-TLR7-/-细胞(P<0.05;P<0.01)。【结论】 TLR7基因的敲除可以促进VSV在PK15细胞中的复制,初步验证了TLR7在天然免疫中的作用,为VSV等RNA病毒性疾病的防控提供新思路。
鸡胸腺组织中免疫相关circRNA鉴定
刘锐, 李江凌, 杜华锐, 杨朝武, 陈家磊, 赵素君, 王秋实
中国畜牧兽医. 2022, 49(6):  2022-2032.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2.06.002
摘要 ( 240 )   PDF (1309KB) ( 6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筛选鸡胸腺中免疫相关的环状RNA (circular RNA,circRNA),研究circRNA在鸡免疫调节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高通量测序平台Illumina PE150对黄羽肉鸡和山地乌骨鸡的胸腺组织进行转录组测序,用生物信息学分析软件find_circ和CIRI识别circRNA分子,鉴别其基本结构特征。通过差异显著性分析筛选差异表达circRNA,再经过GO功能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筛选出免疫相关circRNA,用IRESfinder和PFAM软件进行circRNA编码潜能预测,并用实时荧光定量PCR进行验证。【结果】 circRNA在鸡胸腺中有丰富的表达,共识别到8 015个circRNAs,其中115个circRNAs在胸腺组织中的表达量呈显著差异(log2|FoldChange|>1,P<0.05),在黄羽肉鸡中上调表达基因54个,下调表达基因61个(以山地乌骨鸡为对照)。GO功能富集结果显示有104个GO条目与免疫相关,涉及23个差异表达cricRNAs,占比高达20%(23/115)。KEGG通路分析结果显示,差异表达circRNA来源基因集中在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RIG-Ⅰ样受体信号通路、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等7个免疫相关通路中,共涉及7个差异表达circRNAs。有5个circRNAs在GO功能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中重复出现:circ_0002478(IL-1R1)、circ_0003208(MAPK11)、circ_0001674(STX8)、circ_0005105(RIPK2)和circ_0003590(BRAF),推测它们可能在免疫系统调节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5个circRNAs在2个鸡品种胸腺组织中的表达差异与测序结果一致,circ_0002478(IL-1R1)不仅在两品种间差异极显著(P<0.01),而且具有编码多肽潜能,它可能以多种方式参与免疫调节。【结论】 鸡胸腺组织中有丰富的circRNA,在与免疫相关的circRNA中circ_0002478(IL-1R1)可能通过多种方式参与免疫调节,可作为鸡免疫力研究的重点关注靶点。
努比亚山羊LMCD1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表达
邹剑伟, 邹菊红, 申玉建, 韦一, 张叁保, 连子童, 徐建建, 宋颖, 黄艳娜, 韦英明, 蒋钦杨, 郑自华
中国畜牧兽医. 2022, 49(6):  2033-2042.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2.06.003
摘要 ( 249 )   PDF (3961KB) ( 7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扩增努比亚山羊LIM结构域基因1(LIM domain gene 1,LMCD1)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构建真核表达载体并检测LMCD1基因的表达情况,为研究努比亚山羊LMCD1基因功能及探究LMCD1基因在山羊骨骼肌肉发育中的作用提供依据。【方法】 从努比亚山羊背最长肌组织中提取总RNA,应用RT-PCR方法扩增LMCD1基因CDS区序列,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将LMCD1基因以同源重组的方式连接pEGFP-N1载体,经酶切、测序鉴定后重组阳性质粒命名为pEGFP-N1-LMCD1;将pEGFP-N1-LMCD1重组质粒转染至山羊骨骼肌卫星细胞,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努比亚山羊LMCD1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 努比亚山羊LMCD1基因CDS区序列全长1 092 bp,编码363个氨基酸。LMCD1蛋白分子式为C1775H2818N508O533S29,分子质量为40.73 ku。努比亚山羊LMCD1基因CDS区序列与山羊相似性最高(99.8%),与斑马鱼相似性最低(55.4%),与其他物种的相似性在87.0%~98.8%之间。LMCD1蛋白无信号肽,不存在跨膜结构域,为亲水性蛋白。通过构建努比亚山羊pEGFP-N1-LMCD1真核表达载体并转染至骨骼肌卫星细胞,过表达LMCD1基因,产生绿色荧光信号。【结论】 试验成功扩增LMCD1基因CDS区序列,构建了pEGFP-N1-LMCD1真核表达载体,并分析了生物学功能,为后续开展LMCD1基因在山羊骨骼肌肉发育中的机制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牦牛与普通牛、水牛的X染色体基因编码区比较及密码子偏性分析
刘欣睿, 王嘉博, 柴志欣, 武志娟, 益西康珠, 钟金城
中国畜牧兽医. 2022, 49(6):  2043-2055.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2.06.004
摘要 ( 241 )   PDF (8513KB) ( 4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从基因组比对及密码子偏性角度分析牦牛与其他牛亚科动物X染色体,有助于了解牦牛品种差异及系统进化地位,为其适应高原低压低氧环境和密码子优化提供参考。【方法】 以牦牛X染色体参考基因编码区序列为参考,与普通牛和江河型水牛X染色体参考基因编码区序列进行基因组比对和基因共线性分析,同时进行基因注释,对过滤后的编码区文件进行相对同义密码子使用频率(RSCU)、ENC-plot、PR2-plot和最优密码子确定等偏性分析。【结果】 在牦牛X染色体基因编码区发现了参与气管收缩、肺部呼吸及机体代谢等基因与普通牛和水牛存在差异,如KLHL13、CENPIPGK1等基因;共线性显示长段由强选择压和突变压下表现出的交换线性区域;密码子分析中3种牛亚科动物密码子使用偏性相似,偏性均较弱,均偏向G/C结尾;强偏性密码子(RSCU≥1.5)均为CUG、GUG、AGA、AGG和UGA;牦牛、普通牛和水牛分别筛选出16、13和9个最优密码子,均以A/U结尾。【结论】 牦牛与普通牛、水牛相比面临了更大的选择压力,累计的变异程度更大,三者的密码子偏性受到自然选择作用均大于突变作用。研究结果为牦牛的遗传育种、密码子优化和遗传资源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牛病毒性腹泻病毒E0-E2基因融合腺病毒的构建及小鼠免疫效果评价
任杰, 林泠, 汤德元, 曾智勇, 王彬, 禹光美, 郑如雯, 吴道义, 黄涛
中国畜牧兽医. 2022, 49(6):  2056-2063.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2.06.005
摘要 ( 231 )   PDF (2237KB) ( 7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ovine viral diarrhea virus,BVDV)E0和E2串联基因重组腺病毒作为基因工程疫苗的应用潜力。【方法】 采用PCR扩增、E0-E2基因融合并构建重组穿梭质粒pDC316-E0-E2,将其与AdMax腺病毒系统的骨架质粒共转染HEK293T细胞包装成重组腺病毒,通过Western blotting进行验证,并通过Reed-Muench法测定病毒滴度,通过肌内、皮下免疫接种小鼠后用ELISA方法及流式细胞检测进行免疫效果试验。【结果】 成功扩增到E0、E2基因目的片段,大小分别为681和1 122 bp,得到了完整的腺病毒Ad5-E0-E2;测定其滴度为1.1×1010 PFU/mL;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显示,Ad5-E0-E2外源基因在HEK293T细胞中表达,得到了与预期相符的目的条带(65 ku);ELISA检测结果表明,通过肌内和皮下注射Ad5-E0-E2均能产生较高的抗体水平;流式细胞检测显示首免、二免后肌内和皮下注射Ad5-E0-E2组CD4、CD4/CD8比值均极显著高于PBS对照组(P<0.01)。【结论】 本试验成功构建重组腺病毒Ad5-E0-E2,且具有较好的反应原性和免疫原性,能诱导机体产生针对BVDV的特异性抗体。
猪肠黏膜保护因子HO-1的短小芽孢杆菌表达系统建立与分析
刘靖松, 付京城, 温丙言, 杨彦宾, 郭爽, 焦显芹, 陈瑾, 黄若超, 王月影, 李和平
中国畜牧兽医. 2022, 49(6):  2064-2071.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2.06.006
摘要 ( 274 )   PDF (2499KB) ( 2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对猪黏膜保护因子——血红素加氧酶-1(heme oxygenase-1,HO-1)基因进行克隆及原核表达,为研究高表达HO-1在肠黏膜损伤中的保护作用提供技术支持。【方法】 根据GenBank中公布的HO-1序列(登录号:NM_001004027.1),利用Primer Premier 6.0设计1对特异性引物,利用RT-PCR方法扩增HO-1基因片段,将其与pMD19-T克隆载体连接,转化大肠杆菌DH5α感受态细胞,筛选阳性克隆进行PCR鉴定;将载体pNCMO2与重组载体pMD19-T-HO-1进行Sal Ⅰ和Kpn Ⅰ双酶切,使用T4 DNA连接酶连接,利用电击转化技术将重组表达载体pNCMO2-HO-1转入感受态短小芽孢杆菌,使用IPTG进行诱导表达,应用SDS-PAGE和Western blotting分析HO-1在短小芽孢杆菌中的融合表达情况。【结果】 猪HO-1基因全长897 bp,编码298个氨基酸。双酶切后在约5 200和897 bp处分别观察到pNCMO2载体片段和HO-1基因片段,证明成功构建基因表达载体pNCMO2-HO-1;电转后的双酶切结果表明,在相同的位置观察到pNCMO2和HO-1片段,证明重组表达载体pNCMO2-HO-1成功导入短小芽孢杆菌。SDS-PAGE和Western blotting鉴定结果发现,在36.5 ku处出现了明显的蛋白印迹,表明成功表达了HO-1的重组蛋白,且为胞外分泌。【结论】 本研究成功构建了HO-1的重组原核表达载体,pNCMO2-HO-1重组载体可以在短小芽孢杆菌中诱导表达。
生理生化
催乳素对内蒙古绒山羊毛囊体外培养影响的研究
包跃先, 赵飞飞, 宫文典, 卢泽宇, 穆卿, 刘俊阳, 特日格乐, 赵艳红
中国畜牧兽医. 2022, 49(6):  2072-2078.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2.06.007
摘要 ( 226 )   PDF (1991KB) ( 3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催乳素(PRL)对内蒙古绒山羊初级毛囊和次级毛囊体外生长及形态变化的影响。【方法】 机械法结合切割法分离内蒙古绒山羊的初级毛囊和次级毛囊,在初级毛囊培养液中分别添加0、5、10、50、100 ng/mL催乳素进行体外培养,每组24根,共培养5 d,每天在显微镜下观察其形态并拍照,统计其生长长度、生长速度和存活率,筛选出最适催乳素处理浓度。然后将初级毛囊与次级毛囊分别分为初级毛囊对照组(PF-K)、初级毛囊试验组(PF-PRL)、次级毛囊对照组(SF-K)、次级毛囊试验组(SF-PRL),每组24根,对照组用基础培养液培养,试验组在基础培养液中添加最适浓度的催乳素,培养5 d,每天观察毛囊的形态并拍照,同时测量各组毛囊的生长长度。【结果】 10 ng/mL催乳素组毛囊的平均日生长长度均极显著高于其他浓度组(P<0.01),最终生长长度和存活率均最高,因此,后续试验选择10 ng/mL催乳素处理毛囊。试验组和对照组初/次级毛囊的毛干与根鞘部位同时伸长,随着培养时间的增加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弯曲。PF-PRL、SF-PRL组毛囊在2~5 d的总长度分别极显著高于PF-K、SF-K组(P<0.01)。PF-K组除第1天与第0天差异不显著外,1~5 d毛囊的总长度依次显著增加(P<0.05);PF-PRL组0~5 d毛囊的总长度依次显著增加(P<0.05)。SF-K组毛囊第5天的总长度显著高于0~4 d (P<0.05);SF-PRL组第4、5天毛囊的总长度均显著高于0~3 d (P<0.05),第3天毛囊的总长度显著高于0~2 d (P<0.05)。PF-PRL、SF-PRL组毛囊在2~5 d的平均日生长长度分别极显著高于PF-K、SF-K组(P<0.01)。【结论】 10 ng/mL催乳素是体外促进毛囊生长的最适浓度,10 ng/mL催乳素对体外培养的内蒙古绒山羊的初级毛囊和次级毛囊均有极显著的促生长作用。
JAK/STAT信号通路在肠黏膜再生及调节辅助性T细胞应答中的研究进展
昝庚秀, 秦颖超, 朱超, 王修启
中国畜牧兽医. 2022, 49(6):  2079-2087.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2.06.008
摘要 ( 333 )   PDF (1881KB) ( 11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肠道是机体内外环境的交汇点,易遭受各种有毒有害物质的刺激,导致上皮结构受损、功能紊乱和微生态失调,进而造成畜禽生长性能下降,经济效益降低。位于隐窝基底部的肠道干细胞(intestinal stem cell,ISCs)驱动的肠上皮细胞更新是维持上皮结构的动力所在,也是肠道损伤修复的必要途径。ISCs活性受微环境中各种分子信号的协同调控,而Janu激酶/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子(JAK/STAT)通路是多种细胞因子信号转导的共同途径。这些细胞因子可结合细胞膜上酪氨酸激酶相关受体,激活JAK,促进STAT磷酸化并入核,引起周期相关蛋白和抗凋亡蛋白等靶基因的转录,从而控制ISCs增殖、凋亡和分化命运,维持隐窝绒毛轴的有序结构。此外,ISCs周边的辅助型T细胞(Th细胞)通过分泌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s,ILs)和干扰素(interferons,IFNs)与ISCs胞内的JAK/STAT信号通路串联,以实现肠细胞对损伤刺激做出快速应答,加速肠道干细胞分裂,促使肠上皮再生。作者重点阐述了JAK/STAT介导ISCs维持肠上皮结构与功能完整性以及Th细胞如何调节ISCs向功能细胞分化的作用机制,介绍了某些畜禽疾病发生时该信号通路的异常变化,并指出在下一步研究中可将肠道类器官等新兴研究模型纳入动物肠道发育和疾病诊断的研究和实践中。对JAK/STAT的精准调控,有望揭示隐窝-绒毛轴更新规律,为建立科学的营养调控技术方案、改善畜禽肠道及机体健康水平提供理论依据。
基于AMPK通路研究葛根素对猪前体脂肪细胞成脂分化的影响
吕香州, 张琪, 李欣, 于永生
中国畜牧兽医. 2022, 49(6):  2088-2097.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2.06.009
摘要 ( 214 )   PDF (4524KB) ( 3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究葛根素是否通过AMPK通路促进松辽黑猪前体脂肪细胞分化,以期为在饲粮中添加葛根素改善猪肉肉质提供参考。【方法】 待松辽黑猪前体脂肪细胞汇合度达90%时进行为期4 d的诱导分化。诱导分化时,将细胞分为对照组(Con)、葛根素组(Pue)、葛根素+AMPK激活剂AICAR组(AICAR)及葛根素+AMPK抑制剂CompoundC组(CompoundC),对照组诱导液中不添加葛根素,Pue组添加40 μmol/L葛根素,AICAR组添加40 μmol/L葛根素+500 μmol/L AICAR,CompoundC组添加40 μmol/L葛根素+20 μmol/L CompoundC。诱导分化结束,收集各组细胞,用甘油三酯(TG)酶法检测细胞中甘油三酯浓度;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AMPK各亚基以及成脂分化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AMP依赖的蛋白激酶(AMPK)、p-AMPK (Thr-172)、乙酰辅酶A羧化酶(ACC)的蛋白表达水平;通过Autodock Vina 1.20对葛根素、AMPKα亚基做分子对接预测。【结果】 甘油三酯测定结果显示,与Con组相比,Pue组甘油三酯浓度显著增加(P<0.05);与Pue组相比,AICAR组甘油三酯浓度显著降低(P<0.05)。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与Con组相比,Pue组PPKAG2、PPKAB1、PPKAB2、PPKAA1、PGC-1α表达量均显著降低(P<0.05),Pue组C/EBPα、PPARγ、ACC表达量均显著增加(P<0.05);与Pue组相比,AICAR组PPKAG1、PPKAG2、PPKAB1、PPKAB2、PPKAA1表达量显著增加(P<0.05),AICAR组C/EBPα、PPARγ、ACC表达量均显著降低(P<0.05),CompoundC组PPKAG1、PPKAG2、PPKAB2表达量均显著降低(P<0.05),CompoundC组C/EBPα、ACC表达量均显著增加(P<0.05)。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与Con组相比,Pue组PPARγ、ACC蛋白表达量显著增加(P<0.05),AMPK、p-AMPK蛋白表达量显著下降(P<0.05),且p-AMPK/AMPK显著下降(P<0.05);与Pue组相比,AICAR组PPARγ、ACC蛋白表达量显著下降(P<0.05),AMPK、p-AMPK蛋白表达量显著增加(P<0.05),CompoundC组PPARγ、ACC蛋白表达量显著增加(P<0.05),AMPK、p-AMPK蛋白表达量及p-AMPK/AMPK显著下降(P<0.05)。【结论】 40 μmol/L葛根素能够显著增加脂肪细胞中甘油三酯含量,显著上调成脂分化基因PPARγ、C/EBPα、ACC的表达量,显著下调AMPK各亚基的表达量,AMPK激活剂AIRCR可显著抑制葛根素的作用,说明葛根素可通过抑制AMPK通路调节松辽黑猪前体脂肪细胞成脂分化。
调教训练对伊犁马1 600 m测试赛成绩及心率变异性的影响
李雪妍, 孟军, 易海波, 曾亚琦, 王建文, 王川坤, 任万路, 姚新奎, 闫家宝, 张伟龙
中国畜牧兽医. 2022, 49(6):  2098-2104.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2.06.010
摘要 ( 335 )   PDF (659KB) ( 2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本研究旨在分析不同训练阶段对伊犁马成绩及心率变异性(HRV)的影响,为1 600 m途程伊犁马的调教训练提供数据参考。【方法】 选取3岁伊犁马(公马)8匹为试验对象,通过开展为期3个月的速度专项性能训练,在训练每个月的最后1周组织1 600 m速度测试赛,采集马测试赛的赛前、赛后即刻、赛后0.5 h、赛后1 h HRV时域指标:全部R-R间期的平均值(Mean RR)、全部R-R间距的标准差(SDNN)、平均心率(Mean HR)、相邻R-R间期差值的均方根(RMSSD)、相邻R-R间距差大于50 ms的个数(NN50)、相邻R-R间距差大于50 ms的个数占总心跳次数的百分比(pNN50),频域指标:极低频率(VLF)、低频功率(LF)、高频功率(HF)及非线性指标:全部R-R间距的标准差(Y)(SD1)、全部R-R间距的标准差(X)(SD2),分析不同训练阶段马HRV指标的差异性。【结果】 伊犁马1 600 m速度测试赛中训练后期比赛用时显著低于训练初期(P<0.05),训练中、后期Mean RR、NN50、pNN50均显著低于训练初期(P<0.05);训练初期Mean HR显著低于训练后期(P<0.05);训练后期VLF、LF显著低于训练初期(P<0.05)。【结论】 在本试验条件下,通过对不同调教训练阶段伊犁马1 600 m测试赛HRV指标进行分析表明,训练初、中、后期伊犁马神经活动类型有一定差异,呈现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副交感神经兴奋性减弱的变化,马运动成绩提升,因此HRV可作为评价伊犁马训练期间训练负荷及强度的有效手段。
营养与饲料
过瘤胃葡萄糖和缓释尿素对热应激绵羊生产性能及瘤胃发酵功能的影响
严啊妮, 沈奔, 王洪荣, 冯春燕, 魏宗友
中国畜牧兽医. 2022, 49(6):  2105-2115.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2.06.011
摘要 ( 310 )   PDF (1466KB) ( 5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添加缓释尿素(SRU)和过瘤胃葡萄糖(RPG)对热应激绵羊生产性能和瘤胃发酵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40只健康、体重相近的3月龄湖羊公羔,按初始体重随机分成4个处理组(n=10),分别为对照组(CON组,饲喂基础饲粮)、缓释尿素组(SRU组,基础饲粮中添加缓释尿素15 g/d)、过瘤胃葡萄糖组(RPG组,基础饲粮中添加过瘤胃葡萄糖10 g/d)和联合添加组(UG组,基础饲粮中添加缓释尿素15 g/d+过瘤胃葡萄糖10 g/d),预饲期15 d,正饲期50 d。在正饲期的最后一天晨饲前,分别采集血液和瘤胃液,测定血样中免疫球蛋白A (IgA)、免疫球蛋白M (IgM)、免疫球蛋白G (IgG)、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2(IL-2)的含量,并测定瘤胃液pH、氨态氮、微生物蛋白及挥发性脂肪酸等指标。【结果】 与CON组相比,①饲粮中添加缓释尿素、过瘤胃葡萄糖均显著降低热应激绵羊的呼吸频率(P<0.05),UG组热应激绵羊的直肠温度显著降低(P<0.05)。②SRU组、RPG组、UG组热应激绵羊的终末体重和平均日增重均显著提高(P<0.05),料重比显著降低(P<0.05)。③RPG组和UG组热应激绵羊血清中IgG和IgM的含量均显著提高(P<0.05),血清中TNF-α和IL-2的含量显著降低(P<0.05)。④各处理组热应激绵羊瘤胃内乙酸与丙酸的比值均显著提高(P<0.05),SRU组瘤胃内乙酸、异丁酸、异戊酸比例和总挥发性脂肪酸的浓度均显著提高(P<0.05),RPG组瘤胃液pH和异戊酸比例均显著提高(P<0.05),瘤胃内氨态氮、丙酸、丁酸的比例均显著降低(P<0.05),UG组瘤胃内乙酸、总挥发性脂肪酸及微生物蛋白的含量均显著提高(P<0.05)。【结论】 饲粮中添加缓释尿素、过瘤胃葡萄糖显著提高了热应激绵羊的生产性能,改善瘤胃发酵,维持瘤胃内环境的稳定,可有效缓解绵羊热应激。
槲皮素的生理功能及其在鸡生产上的应用
梅华迪, 田琦, 屈圣富, 高凤仙, 马现永, 李贞明, 罗雪辉, 余苗
中国畜牧兽医. 2022, 49(6):  2116-2128.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2.06.012
摘要 ( 461 )   PDF (5772KB) ( 6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槲皮素是一种天然的黄酮类有机化合物,其自然资源丰富、安全无毒,具有多种生理功能:如可直接清除细胞内的自由基,激活抗氧化酶系统,抑制氧化应激通路的信号转导,发挥抗氧化功能;可通过抑制炎症通路的激活、降低白细胞活化来限制炎症因子产生,从而起到抗炎功效;可通过抑制肿瘤细胞增殖、迁徙和入侵促进其细胞凋亡,发挥抗肿瘤的作用;还可破坏潜在致病菌菌体细胞壁和细胞膜的结构、阻碍潜在致病菌的蛋白质和核酸合成,竞争菌体内的ATP结合位点等生物膜形成有关的途径,发挥抗菌功能。在鸡生产中,槲皮素可通过增加回肠对营养物质的转运和吸收减少肠道氧化应激引起的损伤,进而改善肉鸡的生长;可通过促进蛋鸡生殖器官发育以及生殖和生长相关激素分泌来提高产蛋性能;可提高鸡蛋和鸡肉品质;调节机体钙、蛋白质和脂代谢;改善机体免疫功能;调控肠道微生物区系。作者就槲皮素抗氧化、抗炎、抗菌等重要生理功能及其作用机制,以及近些年槲皮素在鸡生产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促进槲皮素在鸡生产上的应用及其在鸡饲料中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罗汉果皂苷对肥胖小鼠脂代谢的改善作用研究
梁业飞, 黄盼玲, 李叔惠, 黄国栋, 夏星, 李宇清
中国畜牧兽医. 2022, 49(6):  2129-2136.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2.06.013
摘要 ( 246 )   PDF (841KB) ( 3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罗汉果皂苷改善高脂喂养诱发肥胖的小鼠脂代谢异常的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选取健康雄性昆明小鼠60只,以高脂饲料喂养4周后,随机分为6组:空白组、模型组、辛伐他汀组,以及罗汉果皂苷高(200 mg/(kg·d))、中(100 mg/(kg·d))、低(50 mg/(kg·d))剂量组,连续灌胃给药4周,同时维持高脂喂养。给药完成后,称量各组小鼠体重及脂肪组织重量,计算脂肪系数;检测小鼠血清和肝脏组织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含量,以及血清载脂蛋白A1(ApoA1)和载脂蛋白B (ApoB)含量,并测定肝脏中脂蛋白脂肪酶(LPL)和肝酯酶(HL)的活性。【结果】 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小鼠体重、脂肪重量及脂肪系数均极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罗汉果皂苷高、中剂量组小鼠的脂肪重量及脂肪系数均显著降低(P<0.05);高剂量罗汉果皂苷显著或极显著降低了小鼠血清及肝脏TC、LDL-C含量(P<0.05;P<0.01),极显著升高了血清HDL-C含量(P<0.01);高、中剂量罗汉果皂苷极显著降低了血清ApoB含量(P<0.01),极显著或显著升高了小鼠肝脏LPL和HL的活性(P<0.01;P<0.05)。【结论】 罗汉果皂苷能预防高脂饲料诱导的肥胖小鼠血脂、肝脂和体脂的增加,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是通过影响ApoB的合成及HL、LPL的活性。研究结果为将罗汉果皂苷开发为新的减肥降脂产品提供了依据。
霉变饲料中添加有机改性蒙脱石对蛋雏鸡生长性能和免疫功能的影响
岳甫圆, 朱连勤, 陈甫, 张贝贝, 朱风华
中国畜牧兽医. 2022, 49(6):  2137-2144.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2.06.014
摘要 ( 236 )   PDF (761KB) ( 5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在霉变饲料中添加葡甘露聚糖改性蒙脱石和壳聚糖改性蒙脱石对蛋雏鸡生长性能和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252只8日龄雌性蛋雏鸡随机分为7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6只鸡。第1组饲喂基础饲粮,第2组饲喂霉变饲粮,第3~7组分别饲喂添加0.15%葡甘露聚糖改性蒙脱石、0.15%壳聚糖改性蒙脱石、0.15%高纯纳米蒙脱石、0.15%葡甘露聚糖和0.15%壳聚糖的霉变饲粮,试验期42 d。试验结束后检测各组蛋鸡的生长性能、免疫器官脏器指数、血浆中免疫球蛋白和免疫因子以及脾脏中免疫因子的含量。【结果】 与饲喂基础饲粮组相比,仅饲喂霉变饲粮的蛋雏鸡的平均日增重、血浆和脾脏中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6(IL-6)、干扰素-γ(IFN-γ)含量以及血浆中免疫球蛋白A (IgA)、免疫球蛋白G (IgG)、免疫球蛋白M (IgM)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与饲喂霉变饲粮的蛋雏鸡相比,在霉变饲粮中添加葡甘露聚糖改性蒙脱石和壳聚糖改性蒙脱石均显著提高了蛋雏鸡的平均日增重,降低了料重比(F/G)和免疫器官脏器指数(P<0.05);显著提升了蛋雏鸡血浆和脾脏中IL-2、IL-4、IL-6、IFN-γ以及血浆中IgA、IgG、IgM含量(P<0.05)。【结论】 霉变饲料能导致蛋雏鸡免疫功能下降,而在霉变饲料中添加葡甘露聚糖改性蒙脱石或壳聚糖改性蒙脱石均能缓解霉菌毒素对家禽的毒性作用,提高蛋雏鸡生长性能和增强免疫功能。
发酵中药对蛋鸡生长性能、抗体水平及肠道菌群的影响
石建存, 李继开, 贾琳, 吕建存, 商子涵, 张铁, 王春光
中国畜牧兽医. 2022, 49(6):  2145-2155.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2.06.015
摘要 ( 266 )   PDF (1506KB) ( 8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发酵中药对蛋鸡生长性能、抗体水平和肠道微生物菌群的影响。【方法】 选用1日龄科宝蛋鸡84只,预饲至13日龄,于14日龄进行正式试验,将雏鸡随机分为7组,每组单笼饲养,每笼12只,分别为空白对照组(A组),复方中药组(B组),发酵中药低剂量组(C组)、中剂量组(D组)、高剂量组(E组),发酵菌液组(F组),对照药物黄芪多糖组(G组)。试验期间记录每日给料量与剩料量,于试验第1(14日龄)、14(28日龄)、28(42日龄)天清晨空腹称重,计算各阶段平均日增重、平均日采食量及料重比。于试验第7、14、21、28天每组鸡翅下静脉采血,用于抗体效价的检测。试验结束后对A、B、D、F、G组鸡进行剖检,每组取5只鸡的盲肠内容物进行高通量测序分析。【结果】 试验第1~14天,D、E组平均日采食量均极显著高于A、F、G组(P<0.01),D、E组平均日增重极显著或显著高于A、F组(P<0.01;P<0.05);F、G组料重比均极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1)。试验第15~28天,C、E组平均日采食量均显著高于B、F组(P<0.05),B组平均日增重极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1),E组显著高于A组(P<0.05);B组料重比极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1),D、E、F、G组料重比均极显著低于A组(P<0.01)。试验第7天,各组鸡血清抗体效价均无显著差异(P>0.05);试验第14天,E组抗体水平均显著高于A、F、G组(P<0.05);试验第21和28天,E组抗体水平显著高于A组(P<0.05)。D组Chao1和Observed species指数最高,但与其他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门水平上,D和G组盲肠中拟杆菌门相对丰度均显著高于A组(P<0.05);在属水平上,D组盲肠中拟杆菌属相对丰度均显著高于A组(P<0.05)。【结论】 发酵中药可以提高鸡的生长性能和抗体水平,对肠道菌群有明显的调控作用。
独龙牛和云岭牛初乳的理化特性比较
和占星, 黄梅芬, 成玉梅, 张泉鹏, 张继才, 杨凯, 王安奎, 周亚平, 黄必志
中国畜牧兽医. 2022, 49(6):  2156-2164.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2.06.016
摘要 ( 180 )   PDF (921KB) ( 3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通过对独龙牛(Bos frontalis)和云岭牛初乳成分测定,揭示两牛种初乳成分的差异性。【方法】 采集独龙牛和云岭牛(年龄、胎次和饲养管理基本一致)分娩第1天初乳样品共45份,测定其乳蛋白、乳脂肪、乳糖、总固形物(TS)、非脂固形物(SNF)和乳尿素氮(MUN)含量及体细胞数(SCC)和冰点(FP),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独龙牛和云岭牛初乳成分差异。【结果】 独龙牛初乳中乳蛋白、乳脂肪、TS、SNF含量分别为16.77%、4.70%、27.82%和22.39%,比云岭牛的分别高28.11%(P<0.01)、5.38%(P>0.05)、22.45%(P<0.01)和26.93%(P<0.01);乳糖、MUN含量和SCC分别为2.98%、354.2 mg/L和35.73×104/mL,比云岭牛的分别低10.38%(P<0.05)、39.63%(P<0.01)和78.60%(P<0.01);FP为-0.5337 ℃,比云岭牛的高0.1383 ℃(P<0.01);乳脂蛋白比(FPR)为0.266,比云岭牛的低0.131(P>0.05)。【结论】 独龙牛和云岭牛分娩第1天的初乳成分存在较大差异,独龙牛初乳营养价值较高。
不同日龄略阳乌鸡肉品质对比与最佳上市日龄分析
张淑雅, 张纪桥, 蔡瑛婕, 曹敞, 张建华, 张建勤
中国畜牧兽医. 2022, 49(6):  2165-2175.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2.06.017
摘要 ( 396 )   PDF (1307KB) ( 3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究不同日龄略阳乌鸡肌肉营养成分的差异,为确定最佳上市日龄以及科学养殖提供理论支持。【方法】 试验以同日出雏的1 200只略阳乌鸡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4个重复,每个重复300只。所有鸡42日龄脱温后进行网上笼养,90日龄后为离地网上平养,各阶段的基础饲粮均使用家禽专用饲料,全程自由采食、饮水。记录每周体重,采用Gompertz模型拟合生长曲线;90、120、150日龄时,随机选取体况相近的公、母各8只,采用颈部放血法进行屠宰,采集胸肌,检测不同生长时期胸肌pH、剪切力、水分、干物质、氨基酸、脂肪、蛋白质、肌苷酸和脂肪酸含量。【结果】 略阳乌鸡在1~4周体重增长缓慢,4周后进入急速生长期,到17周后体重增长趋势逐渐减缓;Gompertz模型能够很好地拟合略阳乌鸡体重生长曲线,母鸡、公鸡的拟合度均>0.99,拐点体重分别为760.75和940.52 g,拐点周龄分别为8.19和8.49周。母鸡、公鸡的剪切力均随着日龄的增长而逐渐增大,150日龄均极显著高于90和120日龄(P<0.01);母鸡胸肌干物质在150日龄极显著高于90和120日龄(P<0.01)。母鸡胸肌的呈味氨基酸中,谷氨酸(Glu)、丙氨酸(Ala)、天门冬氨酸(Asp)含量在150日龄极显著高于90和120日龄(P<0.01),而酪氨酸(Tyr)的含量在150日龄极显著低于90和120日龄(P<0.05);苏氨酸(Thr)、丝氨酸(Ser)、蛋氨酸(Met)、亮氨酸(Leu)、赖氨酸(Lys)和总氨基酸的含量在150日龄均显著高于90日龄(P<0.05)。公鸡胸肌的呈味氨基酸中,谷氨酸(Glu)、丙氨酸(Ala)、苯丙氨酸(Phe)、胱氨酸(Cys)、脯氨酸(Pro)含量120日龄极显著高于90日龄(P<0.01),酪氨酸(Tyr)、胱氨酸(Cys)、脯氨酸(Pro)和苯丙氨酸(Phe)含量120日龄极显著高于150日龄(P<0.01);组氨酸(His)含量在120日龄最低。120日龄母鸡胸肌的脂肪含量极显著低于150日龄(P<0.01),120日龄母鸡胸肌的蛋白质含量显著低于150日龄(P<0.05)。母鸡胸肌中亚油酸和肉豆蔻酸含量在150日龄极显著高于120日龄(P<0.01),棕榈油酸含量在150日龄极显著低于120日龄(P<0.01)。公鸡胸肌的肌苷酸、棕榈酸(C16:0)含量120日龄显著高于150日龄(P<0.05),而亚油酸含量150日龄显著高于120日龄(P<0.05)。【结论】 随着日龄的增加,略阳乌鸡母鸡营养物质含量逐渐增加;120日龄公鸡胸肌营养物质含量最高,120日龄后随着日龄增加营养物质含量逐渐降低。因此,建议母鸡在120~150日龄之间上市,公鸡在120日龄上市。
遗传繁育
鸡繁殖性状近交衰退相关lncRNA的筛选
薛倩, 李国辉, 邢伟杰, 周成浩, 张会永, 殷建玫, 朱云芬, 曹愉夏, 苏一军, 韩威
中国畜牧兽医. 2022, 49(6):  2176-2185.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2.06.018
摘要 ( 201 )   PDF (1629KB) ( 2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筛选与鸡繁殖性状近交衰退相关的长链非编码RNA (long non-coding RNA,lncRNA),为深入探究lncRNA对鸡繁殖性能近交衰退调控机制提供参考。【方法】 以狼山鸡高、低近交群体为试验素材,通过转录组测序技术分析狼山鸡下丘脑和卵巢中lncRNA表达情况,筛选高、低近交组间差异表达lncRNA,并对其进行顺式调控靶基因预测及功能分析。【结果】 狼山鸡下丘脑和卵巢中共鉴定出4 222个lncRNAs,高、低近交组间比较发现,下丘脑中差异表达lncRNAs 35个,卵巢中差异表达lncRNAs 215个。下丘脑中差异lncRNAs中预测到顺式调控靶基因98个,这些靶基因显著富集于出生或孵化时胚胎发育终止、胚胎心导管发育、视黄酸应答等繁殖相关生物过程(P<0.05),涉及lncRNA MSTRG.9196.4、MSTRG.9195.2、MSTRG.6254.2以及相应靶基因DNAAF2和FKBP1B等胚胎发育相关基因;卵巢中差异lncRNAs预测到顺式调控靶基因414个,这些靶基因富集到卵母细胞减数分裂、MAPK、叶酸合成等信号通路,包括MSTRG.7683.1、MSTRG.13604.4、MSTRG.16570.1、MSTRG.8330.5、MSTRG.8330.4等神经内分泌调节及配子生成相关的lncRNAs。【结论】 本研究在下丘脑和卵巢中筛选到了一系列鸡胚胎发育及配子生成调控相关差异lncRNAs,这些lncRNAs可作为鸡繁殖性能近交衰退候选lncRNAs,为进一步揭示鸡繁殖性能近交衰退调控机制提供线索。
中国草原红牛PDK4基因多态性及其与肉质性状的关联分析
马彦茹, 于永生, 曹阳, 秦立红, 赵玉民, 吴健
中国畜牧兽医. 2022, 49(6):  2186-2194.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2.06.019
摘要 ( 247 )   PDF (2045KB) ( 2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中国草原红牛丙酮酸脱氢酶激酶4(pyruvate dehydrogenase kinase 4,PDK4)基因多态性与肉质性状的关系。【方法】 挑选120头中国草原红牛为研究对象,采用Sanger测序法检测PDK4基因第1~11外显子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分析SNP位点的基因型频率、基因频率及群体遗传参数等。利用SPSS 21.0软件对中国草原红牛PDK4基因SNP位点多态性与肉质性状(熟肉率、肉嫩度、失水率、pH、滴水损失、肌内脂肪含量、初水分含量、蛋白质含量)进行关联分析。【结果】 在中国草原红牛PDK4基因外显子8和外显子11上共检测到3个SNPs;PDK4基因第8外显子57 bp处存在1个SNP位点(G57C),且引起编码氨基酸的改变,存在GG、GC和CC 3种基因型;PDK4基因第11外显子在330和389 bp处存在2个SNPs位点(G330T和C389T),在G330T位点上存在GG、GT和TT 3种基因型;在C389T位点上存在CC、CT和TT 3种基因型。卡方适合性检验结果显示,中国草原红牛第8外显子G57C位点偏离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P<0.05),第11外显子的G330T和C398T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P>0.05);群体遗传参数分析发现,第8外显子G57C突变位点属于低度多态性位点(PIC<0.25),等位基因数为1.1429,表明其在中国草原红牛中的变异较小;第11外显子G330T和C398T属于中度多态性位点(0.25<PIC<0.5),等位基因数分别为1.6431和1.6447,说明该遗传标记能够提供遗传信息。关联分析结果表明,PDK4基因第8外显子中G57C位点GG和CC基因型个体肌内脂肪含量显著高于GC基因型(P<0.05);第11外显子G330T位点GG基因型滴水损失和初水分量显著高于GT基因型(P<0.05);GG基因型肉嫩度显著高于TT基因型(P<0.05);GT基因型肌内脂肪含量显著高于TT基因型(P<0.05),C389T处CT基因型失水率显著低于TT基因型(P<0.05)。【结论】 PDK4基因多态性与中国草原红牛肉质性状相关,可作为肉质性状的候选基因。
miR-181a和miR-181d-5p对猪前体脂肪细胞成脂分化调控的研究
王梽名, 王宇豪, 顾以韧, 龙科任, 李明洲, 金龙
中国畜牧兽医. 2022, 49(6):  2195-2207.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2.06.020
摘要 ( 177 )   PDF (11199KB) ( 5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究miR-181a和miR-181d-5p在荣昌猪原代前体脂肪细胞分化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通过比对种子序列差异分析miR-181a和miR-181d-5p在猪、人、大鼠和小鼠不同物种间的序列保守性;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miR-181a和miR-181d-5p在猪肌肉和背部皮下脂肪组织中表达;利用miRandn和TargetScan在线软件预测miR-181a和miR-181d-5p的靶基因,并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使用RNAhybrid在线软件预测miR-181a和miR-181d-5p与其靶基因的结合自由能。取7日龄雄性荣昌猪背部皮下脂肪组织分离原代前体脂肪细胞。分别设计miR-181a和miR-181d-5p的靶基因野生型和突变型载体,并与对应的miRNA共转染前体脂肪细胞,进行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试验验证miRNA与靶基因的靶标关系,测定miR-181a和miR-181d-5p与其靶基因的结合情况。构建miR-181a和miR-181d-5p的模拟物(miR-181a mimics、miR-181d-5p mimics)、抑制物(miR-181a inhibitor、miR-181d-5p inhibitor)、阴性对照(NC)及其靶基因的干扰siRNA (Gene-siRNA),转染细胞6 h后进行诱导分化。6 d后,分别对不同处理的细胞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基因表达情况,油红O染色鉴定甘油三酯生成情况。【结果】 保守性分析结果表明,miR-181a和miR-181d-5p在猪、人、大鼠和小鼠间具有高度序列保守性;miR-181a与miR-181d-5p在猪不同组织中定量结果显示,miR-181a与miR-181d-5p在猪脂肪组织中特异性高表达;靶基因预测结果表明,miR-181a与miR-181d-5p的靶基因分别为线粒体甘油3-磷酸脱氢酶(GPD2)和环腺苷酸反应元件(CREB1);GO和KEGG功能富集分析发现,miR-181a和miR-181d-5p的靶基因可以抑制甘油三酯生成,调节脂肪细胞分化,且miR-181a和miR-181d-5p与其靶基因的自由结合能均<-87.8 kJ/mol;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试验结果表明,转染miR-181a与miR-181d-5p的mimics可以极显著抑制靶基因3'-UTR野生型双荧光素酶报告载体中的荧光素酶活性(P<0.01),但不影响靶基因突变型双荧光素酶报告载体中的荧光素酶活性。诱导分化结果表明,与未分化脂肪细胞(0 d)相比,miR-181a表达量在分化的第4天显著升高(P<0.05),到第6天达到极显著差异(P<0.01);miR-181d-5p及GPD2和CREB1基因表达量在分化的第4、6天均极显著升高(P<0.01)。miR-181a和miR-181d-5p的细胞转染试验均得到相似结果,与NC组相比,mimics组miR-181a与miR-181d-5p的表达量均极显著上升(P<0.01),inhibitor组miR-181a与miR-181d-5p表达量均极显著下降(P<0.01);mimics和siRNA组的GPD2与CREB1基因表达量均极显著下降(P<0.01),inhibitor组GPD2与CREB1基因表达量均极显著上升(P<0.01);mimics和siRNA组PPARγ和C/EBPα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均显著或极显著上升(P<0.05;P<0.01),inhibitor组PPARγ和C/EBPα基因的表达量均显著下降(P<0.05);油红O染色结果表明,与NC组相比,mimics和siRNA组细胞脂滴数目增加,inhibitor组细胞脂滴数目减少。【结论】 miR-181a和miR-181d-5p可以分别靶向结合GPD2CREB1基因3'-UTR区域序列,降低GPD2和CREB1基因的表达,促进猪前体脂肪细胞成脂分化。
不同品种猪PBD-124基因多态性及差异表达研究
高倍瑶, 刘艳光, 贾琪, 柳俭强, 罗新惠, 张立春
中国畜牧兽医. 2022, 49(6):  2208-2215.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2.06.021
摘要 ( 183 )   PDF (1714KB) ( 2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克隆获得猪β-防御素-124(porcine beta-defensin-124,PBD-124)基因CDS区并探究其多态性,分析PBD-124基因在不同品种猪及同种猪不同组织内的表达情况。【方法】 采用RT-PCR方法扩增并克隆猪PBD-124基因CDS区,利用PCR-RFLP酶切法对大白猪、民猪和野杂猪PBD-124基因的Bln Ⅰ酶切位点进行多态性检测,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该基因在不同品种猪肝脏、脾脏和血液内的表达差异。【结果】 试验成功克隆出猪PBD-124基因CDS区,长423 bp,共编码140个氨基酸,测序结果发现其存在c.257 G>A和c.263 T>G 2个突变位点,因2个突变位点间隔过近,可能存在连锁,仅对第1个突变位点进行酶切,大白猪中检测到GG、GA、AA 3种基因型,而民猪和野杂猪中仅检测到GA和AA 2种基因型,3个群体中AA基因型均为优势基因型,大白猪、民猪和野杂猪的AA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5261、0.9412和0.6452,且3个群体均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P>0.05)。3个群体的多态性均不高,大白猪处于中度多态(0.25<PIC<0.5),民猪和野杂猪则处于低度多态(PIC<0.25)。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PBD-124基因在大白猪、民猪、野杂猪的脾脏、肝脏及血液中均有表达,且存在表达差异。【结论】 猪PBD-124基因CDS区长423 bp,共编码140个氨基酸,与参考序列比对发现2个突变位点,均未引起氨基酸突变;3个群体多态性均不高;PBD-124基因在不同品种猪及同种猪不同组织间表达均存在差异。
CTGF、Gprin3基因多态性及其与牦牛体尺性状的关联分析
柴志欣, 武志娟, 王吉坤, 张成福, 钟金城, 信金伟
中国畜牧兽医. 2022, 49(6):  2216-2227.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2.06.022
摘要 ( 212 )   PDF (1713KB) ( 4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检测牦牛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和G蛋白调节诱导神经突增生家族亚型因子3(Gprin3)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并分析多态位点与牦牛体尺性状的关联性。【方法】 以西藏的斯布牦牛、帕里牦牛、类乌齐牦牛、申扎牦牛及四川的麦洼牦牛5个类群260头个体为研究对象,利用基因池筛选技术检测CTGFGprin3基因SNP位点,分析其多态信息含量、有效等位基因数、纯合度及杂合度等指标,利用最小二乘线性模型分析不同基因型与牦牛体尺性状的关联性。【结果】 牦牛CTGF基因存在3个SNPs位点,分别为T1537A、C2195T和C2421T,均位于内含子区,其中T1537A位点在斯布牦牛和麦洼牦牛中均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而在帕里牦牛、类乌齐牦牛和申扎牦牛中均偏离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该位点与牦牛体高呈显著相关(P<0.05);C2195T位点在5个牦牛类群中均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且处于中度多态(0.25<PIC<0.5);C2421T位点在5个牦牛类群中均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该位点与牦牛体重、体斜长、胸围、管围和前肢长均呈显著相关(P<0.05)。牦牛Gprin3基因共发现4个SNPs,分别为G310C、C414T、C1100T和G1213A,其中G310C、C414T及C1100T位点在5个牦牛类群中均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G1213A位点在类乌齐牦牛中偏离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在其余4个类群中均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G310C位点在5个牦牛类群中均处于低度多态(PIC<0.25),C414T和C1100T位点在类乌齐牦牛、斯布牦牛中均处于中度多态,G1213A位点在类乌齐牦牛中处于中度多态,在其余牦牛类群中为低度多态;C414T位点与牦牛体重、体高、体斜长和胸围均呈显著相关,而在斯布牦牛和申扎牦牛中C1100T位点与其胸围和前肢长均呈显著相关(P<0.05)。【结论】 牦牛CTGFGprin3基因具有丰富的多态性,CTGF基因T1537A、C2421T位点及Gprin3基因C414T、C1100T位点均与牦牛体尺性状有关,可作为影响生长发育性状的候选基因及基因座用于牦牛定向选育。
利用微卫星遗传标记评估5个西藏牦牛群体遗传多样性及群体结构
张强, 洛桑顿珠, 巴桑旺堆, 彭阳洋, 俄广鑫, 尼玛次仁, 索朗多吉, 巴多, 旦巴, 鲜莉莉, 旦巴加参, 支张, 平措占堆
中国畜牧兽医. 2022, 49(6):  2228-2238.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2.06.023
摘要 ( 246 )   PDF (1550KB) ( 9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评估当前西藏主要牦牛群体遗传多样性,梳理不同地区群体间遗传结构,明确西藏5个牦牛群体(阿里牦牛、斯布牦牛、娘亚牦牛、类乌齐牦牛和帕里牦牛)的保种情况和种群间系统发育关系。【方法】 利用13个微卫星标记(SSR)对5个牦牛群体共计195个个体进行基因分型,并对各群体的等位基因数量、基因杂合度、多态信息含量及群体间遗传距离等遗传参数进行评估。【结果】 阿里牦牛群体等位基因数最多(6.43),类乌齐牦牛等位基因数最少(5.00);观测杂合度范围为0.5311(娘亚牦牛)~0.5995(类乌齐牦牛)。各群体内偏离Hardy-Weinberg平衡的位点数为5(类乌齐牦牛)~9(阿里牦牛)个;群体内近交系数最高为0.172(阿里牦牛),且4个群体(阿里牦牛、娘亚牦牛、斯布牦牛和帕里牦牛)存在显著近交风险(P<0.05)。从遗传结构来看,所有群体间均为显著遗传分歧(P<0.05),STRUCTURE分析结果显示,5个牦牛群体划分为3个簇,其中阿里牦牛较其他牦牛群体具有更为丰富的遗传背景。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不同群体间系统发育关系相对独立,且与种群栖息地分布不一致。主坐标分析(PCoA)结果显示,不同群体间部分个体存在较近亲缘关系,表明不同群体间存在遗传物质交流。【结论】 5个西藏牦牛群体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水平,且种群系统发育关系相对独立,但多数群体存在群体事件风险。本研究不仅有助于明确西藏牦牛地方种群遗传多样性水平,同时可为今后的保种策略提升提供理论参考。
促性腺激素抑制激素对SD大鼠性腺生殖功能与糖代谢的影响
胡文, 霍孔林, 宋星星, 张鑫, 张多妮, 罗荣荣, 徐文镐, 李珣
中国畜牧兽医. 2022, 49(6):  2239-2249.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2.06.024
摘要 ( 223 )   PDF (6964KB) ( 2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究促性腺激素抑制激素(GnIH)对SD大鼠性腺生殖功能和糖代谢的影响,以及SD大鼠性腺生殖功能和糖代谢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将36只SD大鼠随机均分为对照组(0.9%生理盐水)、1 μg/100 μL GnIH组(Ⅰ组)、10 μg/100 μL GnIH (Ⅱ组),每组12只(雌雄各半)。每天07:00和19:00注射生理盐水或GnIH (200 μL/次),连续注射14 d后测量大鼠体重,计算肥胖程度,麻醉处死后采集卵巢和睾丸,称重并计算卵体比和睾体比;运用阴道涂片法观察雌性大鼠发情周期的变化;显微镜下观察并计算雄性大鼠精子活力;HE染色观察卵巢和睾丸组织变化;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卵巢和睾丸中糖代谢基因胰岛素受体(IR)、葡萄糖转运蛋白4(GLUT4)和炎症相关因子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介素1β(IL-1β)的表达水平,并用SPSS 22.0软件分析生殖功能和糖代谢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Ⅰ组雌性SD大鼠和Ⅱ组雄性SD大鼠肥胖程度均显著升高(P<0.05);Ⅱ组卵巢大小/重量、卵体比显著升高,睾丸重量、睾体比显著下降(P<0.05)。HE染色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Ⅱ组雌性大鼠卵泡呈囊性扩张,颗粒细胞层减少,卵泡腔变大;Ⅰ、Ⅱ组雄性大鼠的生精小管均出现空泡样改变,生精细胞排列紊乱、层次减少。与对照组相比,Ⅱ组大鼠发情前期的持续时间显著延长(P<0.05)、精子活力显著下降(P<0.05)。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Ⅰ、Ⅱ组雌性大鼠GLUT4基因的表达量极显著下降(P<0.01)、Ⅱ组中IR基因的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Ⅰ、Ⅱ组雄性大鼠GLUT4基因的表达量均极显著降低(P<0.01);Ⅰ组雌性大鼠TNF-α、IL-1β基因和雄性大鼠IL-1β基因的表达量均显著升高(P<0.05),Ⅱ组雌、雄大鼠TNF-α基因的表达量均极显著升高(P<0.01)。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腹腔注射GnIH后,雌性大鼠的卵体比与GLUT4基因表达水平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IR基因的表达水平呈显著正相关(P<0.05);雌性大鼠的发情周期与GLUT4基因表达水平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雄性大鼠睾体比与GLUT4基因表达水平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而精子活力与GLUT4基因表达水平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 腹腔注射GnIH能够抑制大鼠的生殖功能和导致糖代谢功能紊乱,而且GnIH可能参与性腺能量代谢与生殖功能的交叉对话,是能量代谢与生殖功能的新型联络因子。
超排处理对家兔生殖器官形态及激素水平的影响
王志亮, 杨喜喜, 铁雅楠, 伏晓玉, 王欣荣
中国畜牧兽医. 2022, 49(6):  2250-2258.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2.06.025
摘要 ( 201 )   PDF (5943KB) ( 2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超排处理对家兔生殖器官组织形态和激素水平的影响。【方法】 将12只家兔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只,在试验组家兔大腿内侧肌内注射70 IU孕马血清促性腺激素(pregnant mare serum gonadotropin,PMSG),72 h后同位置注射100 IU人绒毛促性腺激素(human chorionic gonadotropin,hCG),对照组均同时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试验组与对照组均采取与公兔合笼刺激诱导排卵,合笼24 h处死家兔并采集卵巢、输卵管、子宫,测量卵巢长度、宽度、厚度,子宫长度、宽度、周长、子宫壁厚度和输卵管长度、漏斗部宽度、峡部宽度、壶腹部宽度,并将卵巢制作成组织切片,通过HE染色研究卵巢卵泡变化;分别在注射PMSG前、注射hCG前及处死前采集对照组和试验组家兔耳缘静脉血,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抑制素(inhibin,INH)、促卵泡素(follicle-stimulating hormone,FSH)、促黄体素(luteinizing hormone,LH)、雌二醇(estradiol,E2)和孕酮(progesterone,P4)的含量。【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卵巢组织重量、长度、宽度、厚度、充血卵泡数、排卵点数和闭锁卵泡数均极显著增加(P<0.01),卵巢内次级卵泡的直径显著变小(P<0.05);输卵管长度、壶腹部宽度和子宫宽度均显著增加(P<0.05),输卵管漏斗部宽度和子宫长度均极显著增加(P<0.01)。在3个不同采血时间,对照组家兔血清中INH水平呈递增趋势,在注射hCG前和处死前试验组INH含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注射hCG前,试验组血清中FSH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在处死前试验组血清中FSH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注射hCG前和处死前试验组血清中LH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家兔血清中P4和E2含量在各时间点差异均不显著(P>0.05)。【结论】 70 IU PMSG+100 IU hCG组合的超排处理使家兔的卵巢体积增大、表面排卵点数增多,并协同内源激素作用于卵巢,获得较好的超排效果。
哺乳动物体细胞核移植胚胎发育中表观重编程的研究进展
闫业联, 张梦雅, 刘秋晨, 汪薪, 徐长志, 宗艳峰, 朱治桦, 吴苏城, 宋雨, 李运生, 张运海, 曹祖兵
中国畜牧兽医. 2022, 49(6):  2259-2269.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2.06.026
摘要 ( 208 )   PDF (3420KB) ( 8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体细胞核移植(somatic cell nuclear transfer,SCNT)是一种能将已分化的体细胞重编程为全能胚胎的繁殖生物技术,在良种扩繁、濒危物种保护和治疗性克隆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但极低的克隆效率、克隆动物胎盘异常、出生后胎儿畸形等严重限制了该技术的实际应用。造成克隆效率低和胚胎发育异常的主要原因是供体核表观遗传重编程错误或不完全。1958年,将非洲爪蟾(Xenopus laevis)幼体肠细胞核移入去核卵母细胞,获得了第1例SCNT动物个体;1986年,通过电融合1个卵裂球与去核卵母细胞成功获得了3只存活的羔羊;1997年,将成年母羊的乳腺上皮细胞与去核卵细胞电融合,获得首个SCNT哺乳动物"多利",开启了克隆时代,目前牛、小鼠、山羊、猪、欧洲盘羊、家兔、家猫、马、大鼠、骡子、狗、雪貂、狼、水牛、红鹿、单峰骆驼、食蟹猴等相继成功克隆,其中最引人瞩目的是2018年食蟹猴的成功克隆。作者通过将SCNT胚胎与受精胚胎的发育进行对比,阐述了SCNT过程中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基因组印迹、染色体状态等的重编程过程和缺陷,并从表观修饰剂、组蛋白去甲基化酶、抑制Xist表达、补充鱼精蛋白和精子RNA方面探讨单独或联合消除表观遗传重编程障碍对克隆效率的影响。随着低样本量测序技术的发展和完善,人们能够在SCNT胚胎中检测到更详细的全基因组表观遗传修饰图谱,进一步揭示SCNT胚胎表观遗传重编程中的缺陷,为提高克隆效率提供了线索。通过上述内容的阐述,希望为后续开发联合消除多种表观遗传障碍而提高克隆效率的策略和思路。
牛繁殖性状候选基因研究进展
邵燕弟, 蒋秋斐, 封元, 王瑜, 张娟, 周子航, 王卫振, 禹保军, 冯小芳, 陈亚飞, 顾亚玲
中国畜牧兽医. 2022, 49(6):  2270-2278.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2.06.027
摘要 ( 239 )   PDF (1009KB) ( 11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繁殖性状是牛(Bos taurus)重要的经济性状,与生产成本、经济效益密切相关。繁殖相关的主要性状包含精液品质、卵泡发生、排卵、胚胎发育、产犊难易、产犊间隔等,其表现通常受到基因的严格调控。对繁殖性状的重要基因功能深入挖掘和筛选对于牛的改良和选育、提高生产性能、节约生产成本至关重要。文章介绍了国内外关于牛繁殖性状基因的研究进展,如促黄体素受体(luteinizing hormone receptor,LHR)及牛精子鞭毛2(sperm flagella 2,SPEF2)与精液品质相关,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onadotropin-releasing hormone,GnRH)、促卵泡素(follicle-stimulating hormone,FSH)、促黄体激素(luteinizing hormone,LH)及抗缪勒氏管激素(anti-Müllerian hormone,AMH)、骨形态发生蛋白15(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15,BMP15)、生长分化因子9(growth differentiation factor 9,GDF9)与卵泡发生、排卵相关,JY-1、尾型同源框2(caudal type homeobox 2,CDX2)及冠毛素2(pappalysin 2,PAPP-A2)与早期胚胎发育及产犊难易相关,唾液酸结合Ig样凝集素5(sialic acid binding Ig like lectin 5,SIGLEC5)、CXC基序趋化因子受体1(C-X-C motif chemokine receptor 1,CXCR1)及叉头转录因子O1(forkhead box O1,FoxO1)与产犊间隔相关,作者通过综述以上重要繁殖性状相关基因的研究,介绍了这些繁殖性状重要基因对牛生产性能的影响,以期为牛繁殖性状相关调控基因的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预防兽医
中国西南部分地区2020-2021年猪流行性腹泻病毒遗传变异分析
刘雨桐, 姚妍婷, 黎芮伶, 韩文琪, 石婷, 王一丹, 任玉鹏
中国畜牧兽医. 2022, 49(6):  2279-2290.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2.06.028
摘要 ( 287 )   PDF (12727KB) ( 6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了解中国西南部分地区流行的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基因型及遗传变异规律。【方法】 对2020-2021年四川和云南不同地区来源的200份腹泻猪肛门拭子进行RT-PCR检测,对PEDV SORF3基因进行克隆测序,利用MegAlign软件进行变异性分析,采用Mega 7.0软件进行系统进化分析,采用RDP4软件进行基因重组分析。【结果】 在所有样本中PEDV总体阳性率为15.50%(31/200),群体阳性率为100%(8/8)。检出的8株PEDV S基因和ORF3基因序列与已登录毒株相似性分别为90.5%~99.4%和92.9%~100%。对S基因的进化分析显示,8个PEDV流行株分布于G2a、G2b和G2c 3个亚群中。其中,四川SCWJSWUN02株与福建CH/FJXM/1/2012株遗传距离较近,云南YNKMSWUN01株与越南毒株单独聚为一支,表明当前西南地区PEDV的流行呈现出区域间传播的特征。与本地区近年流行毒株和常用疫苗株相比,其S蛋白氨基酸序列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变异,但ORF3蛋白相对保守。部分毒株S蛋白存在连续氨基酸的插入或缺失,如在SCMYSWUN03株S蛋白59-62位氨基酸处发现4个氨基酸的缺失;在YNKMSWUN01株78-82位氨基酸处和84-88位氨基酸处分别有5个氨基酸插入和缺失。部分氨基酸突变位点存在于已鉴定的PEDV S蛋白受体结合中。此外,基因重组分析结果显示,SCMYSWUN03株可能发生了基因重组事件,概率为98.2%(P<0.01)。【结论】 本研究发现当前西南地区流行的PEDV毒株包括G2a、G2b和G2c 3个亚群,毒株基因型具有多样性,且不同毒株间的变异性较大,丰富了PEDV在四川和云南地区的分子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揭示了中国西南地区流行的8个PEDV毒株的分子遗传变异规律和进化特征,为本地区猪腹泻病防控措施的制定提供了理论依据。
闽粤地区PPV7与PCV2的混合感染调查及PPV7 Cap基因的遗传变异分析
张鑫杰, 薛少华, 吕紫欣, 黄喜荣, 陈羽璇, 范克伟, 杨小燕, 戴爱玲
中国畜牧兽医. 2022, 49(6):  2291-2297.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2.06.029
摘要 ( 205 )   PDF (1248KB) ( 3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调查闽粤地区猪细小病毒7型(Porcine parvovirus type 7,PPV7)与猪圆环病毒2型(Porcine circovirus type 2,PCV2)的混合感染情况,并掌握两地PPV7 Cap基因的分子遗传特征。【方法】 收集闽粤地区69个猪场的432份发病猪血液进行PPV7和PCV2的PCR检测,并对阳性样品的PPV7 Cap基因进行克隆测序。利用DNAStar软件对两地PPV7 Cap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及氨基酸序列进行分析,并采用Mega 7.0软件绘制遗传进化树。【结果】 闽粤地区PPV7阳性率为21.99%(96/432),场阳性率为53.62%(37/69),PCV2阳性率为54.17%(234/432),两者共感染率为13.43%(58/432)。应用PCR方法成功扩增出17株PPV7 Cap基因序列。核苷酸相似性分析发现,17株PPV7 Cap基因序列之间相似性在85.6%~100%,与国内外参考毒株相似性在85.8%~99.0%。氨基酸序列比对发现,17株PPV7 Cap蛋白氨基酸序列相似性为87.6%~100%,与国内外参考毒株间的氨基酸相似性为82.6%~98.7%。基于Cap基因的遗传进化分析表明,PPV7可分为PPV7a~PPV7e 5个主要的进化分支,其中9株属于PPV7a进化分支,3株属于PPV7b分支,4株属于PPV7c分支,仅有1株属于PPV7e分支。【结论】 PPV7在闽粤地区广泛流行,并且与PCV2有较高的共感染率,可能为猪圆环病毒相关疾病(Porcine circovirus associated disease,PCVAD)的潜在致病因子。闽粤两地PPV7毒株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而PPV7a分支毒株为目前的主要优势毒株。本研究为闽粤地区PPV7的防控及疫苗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及数据参考。
糖基翻转酶gtcA基因缺失降低单增李斯特菌1/2a血清型菌株致病性的研究
郭骞, 张钰, 方小伟, 安妮, 袁梅, 方春
中国畜牧兽医. 2022, 49(6):  2298-2306.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2.06.030
摘要 ( 228 )   PDF (2346KB) ( 2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构建糖基翻转酶gtcA基因缺失株,并阐明其对单增李斯特致病性的影响。【方法】 利用同源重组技术构建gtcA基因缺失株;进一步分析亲本株EGDe-prfA*、缺失株ΔgtcA和回补株CΔgtcA的生长能力;通过Western blotting分析gtcA基因缺失对InlA和InlB在细菌表面锚定的影响;通过DF1细胞黏附侵袭试验、RAW264.7细胞吞噬增殖试验和鸡胚毒力试验评估gtcA基因缺失对单增李斯特菌细胞侵染能力及对鸡胚致病性的影响。【结果】 生长曲线显示,gtcA基因缺失并不影响单增李斯特菌在BHI培养基中的生长能力。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内化素InlB在ΔgtcA表面的锚定量极显著低于EGDe-prfA*和CΔgtcAP<0.01),但其表面InlA的锚定量与EGDe-prfA*并无显著差异(P>0.05)。细胞黏附侵袭试验结果显示,ΔgtcA对成纤维细胞DF1的平均黏附率和侵袭率显著低于EGDe-prfA*和CΔgtcAP<0.05)。吞噬试验结果显示,巨噬细胞RAW264.7对ΔgtcA的平均吞噬率显著低于EGDe-prfA*和CΔgtcAP<0.05),但ΔgtcA与EGDe-prfA*、CΔgtcA在RAW264.7中的3 h内增殖倍数并无显著差异(P>0.05)。鸡胚毒力试验结果显示,ΔgtcA感染鸡胚肝脏和脾脏中的平均细菌载量分别为6.86×103和3.69×102 CFU,极显著低于EGDe-prfA*和CΔgtcA感染鸡胚(P<0.01);同时,ΔgtcA感染鸡胚存活率及存活时间均高于EGDe-prfA*和CΔgtcA感染鸡胚。【结论】 糖基转移酶gtcA基因缺失不影响单增李斯特菌1/2a血清型菌株EGDe-prfA*的生长能力,但能显著降低该菌表面InlB的锚定丰度,减弱该菌的细胞侵染能力及对鸡胚的致病性。本研究结果为深入探索糖基翻转酶基因gtcA介导单增李斯特菌致病机制提供参考。
猪链球菌3型疫苗候选菌株筛选及3+9型二价灭活疫苗对小鼠免疫效果评估
李倩倩, 龙云志, 梁巩, 金清, 刘锦锦, 杨柳, 黄英, 余道兵, 宋文博, 黄超, 汤细彪
中国畜牧兽医. 2022, 49(6):  2307-2317.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2.06.031
摘要 ( 225 )   PDF (3990KB) ( 8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筛选猪链球菌血清3型疫苗候选菌株,制备猪链球菌3+9型二价灭活疫苗并评估其在BALB/c小鼠上的免疫保护效果。【方法】 从发病猪病料中分离猪链球菌血清3型菌株,通过蜡螟幼虫和BALB/c小鼠模型筛选出强毒株作为疫苗候选菌株,并对候选菌株进行生物学特性研究。将筛选得到的3型疫苗候选菌株和前期筛选的9型疫苗候选菌株灭活浓缩,使其抗原浓度为2×1010 CFU/mL,无菌检测后将浓缩抗原液按1:1配比混合,再混合抗原与Summit Poly Solution佐剂按4:1比例混合,制备猪链球菌3+9型二价灭活疫苗,疫苗中猪链球菌血清3和9型含菌量均为2×109 CFU/mL。将制备的疫苗免疫6周龄BALB/c小鼠,首免后第14天进行二免,二免后第14天进行攻毒。同时设立商品化疫苗免疫组和阴性对照组,评估疫苗的安全性和免疫保护效果。【结果】 PCR鉴定结果显示,23株临床分离株均为血清3型猪链球菌,依次命名为KQ3-1~KQ3-23。分别通过蜡螟和小鼠进行初筛和复筛,筛选到强毒株KQ3-1。毒力基因检测显示,该菌株基因型为gapdh/sly/fbps-/orf2-/mrp-/89K-/gdh/epf-;生长曲线显示,该菌株在37 ℃培养8~10 h时生长达到对数生长后期;BALB/c小鼠致病性结果显示,腹腔接种12 h内可引起小鼠精神萎靡、扎堆、毛发耸立、运动迟缓、死亡等临床症状,该菌株的LD50为5.2×107 CFU/只。制备的疫苗免疫小鼠后,小鼠精神状况、采食等均正常,疫苗注射部位无肿胀、硬块等不良反应,无死亡发生,表明该疫苗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免疫后进行猪链球菌血清2型菌株ZYS、猪链球菌血清3型菌株KQ3-1和猪链球菌血清9型菌株YT攻毒,对照组死亡率分别为90%、100%和100%,猪链球菌3+9型二价灭活疫苗免疫组保护率分别为30%、80%和70%,商品化疫苗组的保护效果分别为70%、0和10%。【结论】 本研究研制的疫苗能对猪链球菌血清3和9型强毒株提供良好的免疫保护,该疫苗具备疫苗市场开发的潜在价值。
奶牛乳腺炎源金黄色葡萄球菌噬菌体P82的分离及特性研究
党瑞莹, 常军帅, 梁晏, 屈勇刚, 李彦芳, 程璐璐, 刘若彤, 杨盛源, 王紫阳, 张小玉, 赵玉, 周海琴, 谢枋得
中国畜牧兽医. 2022, 49(6):  2318-2325.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2.06.032
摘要 ( 216 )   PDF (2090KB) ( 3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为开发噬菌体"鸡尾酒"制剂防治奶牛乳腺炎提供生物学材料。【方法】 以实验室分离的奶牛乳腺炎源金黄色葡萄球菌82为宿主菌,通过点滴法和双层平板法在奶牛场的污水、弃奶和粪便混合物中分离并纯化其噬菌体,通过噬菌斑及透射电子显微镜对该株噬菌体的形态特征进行观察。利用核酸酶处理分析该噬菌体核酸类型,并对其裂解谱、最佳感染复数、一步生长曲线、热稳定性、pH稳定性进行研究。【结果】 分离筛选出金黄色葡萄球菌82的裂解性噬菌体P82,电镜下观察其头部为二十面体,大小约为120 nm×83 nm,有一条带可伸缩尾鞘的长尾,长约126 nm,属于有尾噬菌体目,肌尾噬菌体科。通过琼脂糖凝胶电泳鉴定其核酸类型为双链DNA (dsDNA)。噬菌体P82的最佳感染复数为0.001,对奶牛乳腺炎源金黄色葡萄球菌裂解率为36.51%(23/63),宿主谱较广;其生长潜伏期约为25 min,爆发期约为45 min,裂解量约为74 PFU/cell;在pH 4.0~12.0时活性稳定,在pH 2.0和13.0时则完全失去活性。噬菌体P82热稳定性较高,在70 ℃作用60 min后仍有裂解能力,在80 ℃作用40 min时则失去裂解能力。【结论】 本研究分离的噬菌体P82效价较高、裂解能力强、增殖速度快、噬菌谱广,对不同温度和pH均有较好的耐受度,能作为专一性裂解奶牛乳腺炎源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噬菌体候选株,可与其他噬菌体混合制成噬菌体"鸡尾酒"制剂用于防治奶牛乳腺炎,为奶牛乳腺炎的噬菌体疗法提供材料。
BVDV 1型和2型TaqMan双重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麻宝艺, 盛陈艳, 刘宏莹, 马青霞, 汪婷婷, 李健明, 时坤, 杜锐, 冷雪
中国畜牧兽医. 2022, 49(6):  2326-2335.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2.06.033
摘要 ( 269 )   PDF (2880KB) ( 3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建立一种快速检测牛病毒性腹泻病毒1型(BVDV1)和2型(BVDV2)的TaqMan双重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方法】 根据GenBank上收录的95株BVDV1和BVDV2 5'-非编码区设计特异性引物,构建含有BVDV1和BVDV2目的片段的阳性质粒,优化反应条件,构建标准曲线,进行双重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的特异性、敏感性和重复性检测,并利用建立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对采自吉林省的临床样品进行检测。【结果】 建立的双重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最适退火温度为57.0 ℃,最适引物浓度为0.5 μmol/L,最适探针浓度为0.3 μmol/L,BVDV1和BVDV2型的标准曲线分别为:Y=-3.54X+37.36(R2=0.990)和Y=-3.18X+35.95(R2=0.997)。对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IBRV)、牛呼吸道合胞体病毒(BRSV)和牛副流感病毒3型(BPIV3)均无特异性扩增,批内和批间变异系数均<3%,检测下限为10拷贝/μL。临床样品检测结果显示,总体阳性率为23.1%(36/156),其中BVDV1阳性率为17.9%(28/156),BVDV2阳性率为5.1%(8/156)。【结论】 本研究建立了可同时快速、准确鉴别BVDV1和BVDV2的TaqMan双重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为BVDV的防控与净化提供技术支撑。
A型塞尼卡病毒检测方法及疫苗研究进展
王迁迁, 于永乐, 李月华, 董雅琴, 尼博, 刘拂晓
中国畜牧兽医. 2022, 49(6):  2336-2346.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2.06.034
摘要 ( 289 )   PDF (1109KB) ( 4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A型塞尼卡病毒(Senecavirus A,SVA)也称为塞尼卡谷病毒(Seneca Valley virus,SVV),属于小RNA病毒科塞尼卡病毒属成员。SVA主要引起猪的水泡性疾病,与口蹄疫、水泡性口炎、猪水泡病等临床症状相似,可导致新生仔猪急性死亡,严重影响养猪业发展。自2015年广东省发生SVA感染以来,中国多省份陆续有该病发生的报道。当前,中国因猪群缺乏针对SVA的免疫屏障,加之该病传染性较强,存在大范围暴发的潜在风险。如何有效防控SVA感染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目前已开发出多种SVA诊断方法用于进行实验室及现场条件下早期的鉴别诊断。SVA的分离鉴定、原位杂交和免疫组化可用于检测病原体的存在及其与组织内形态学变化关系;血清学诊断方法包括基于不同结构蛋白的间接ELISA方法、竞争ELISA方法、均相光激化学发光免疫技术和病毒中和试验,用免疫学方法检测抗体有助于了解SVA感染进程,是临床诊断的主要手段;病毒核酸检测方法主要有PCR技术、等温扩增技术、基因组测序等分子生物学技术,在病毒感染的早期快速检测及检测新发病毒中具有重要作用。目前仍无商品化疫苗预防SVA感染,但科研人员已研发出了灭活疫苗、弱毒疫苗、核酸疫苗和亚单位疫苗等多种具有潜力的候选疫苗。笔者系统总结了SVA检测方法及疫苗研发的最新进展,以期为SVA感染的防控提供参考依据。
基础兽医
基于网络药理学研究连翘叶提取物通过AMPK抗恩诺沙星诱导肝损伤的作用
安志霞, 潘阳阳, 范碧玥, 马小燕, 叶得河, 张治杰, 邱山桐, 姚亚乐, 王萌
中国畜牧兽医. 2022, 49(6):  2347-2361.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2.06.035
摘要 ( 267 )   PDF (8850KB) ( 5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运用网络药理学并通过体内试验研究连翘叶提取物(Forsythia suspense leaves extract,FSLE)治疗恩诺沙星(enrofloxacin,ENR)诱导的肝损伤(enrofloxacin induced liver injury,EILI)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乙醇-酶法提取连翘叶有效成分,通过液相-质谱法(LC-MS)鉴定FSLE主要的化学成分。利用PubChem、Swiss ADME和Swiss Target Prediction数据库分析预测FSLE有效活性成分及作用靶点,通过GeneCards疾病数据库搜索EILI的作用靶点。运用STRING在线网站及Cytoscape 3.8.0软件构建FSLE治疗EILI的核心靶点,借助Metascape网站进行GO功能及KEGG通路富集分析,并用Cytoscape 3.8.0软件绘制"成分-靶点-信号通路"可视化网络。通过体内试验验证FSLE抗EILI的药理作用,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不同处理组腺苷酸激活蛋白激酶(AMP-activated protein kinase,AMPK)的表达,通过商业化试剂盒检测还原型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过氧化氢(hydrogen peroxide,H2O2)和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及总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的活性。【结果】 结合LC-MS与各数据库分析得出FSLE活性成分有20种,对应靶点338个;EILI疾病靶点913个;药物-疾病交集靶点124个,包含FSLE治疗EILI核心靶点12个,KEGG通路20条,其中AMPK通路与FSLE治疗EILI密切相关。动物试验结果显示,FSLE可显著降低EILI小鼠血清中谷丙转氨酶(alanine transferase,ALT)和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transferase,AST)活力(P<0.05)。FSLE可显著升高小鼠肝脏AMPK的基因和蛋白表达量水平(P<0.05)。与正常对照组相比,FSLE可显著降低小鼠肝脏组织中MDA和H2O2含量(P<0.05),显著升高GSH含量和SOD活力(P<0.05),抑制EILI诱导的肝脏氧化应激。【结论】 FSLE可通过上调AMPK的表达抑制肝脏氧化应激发挥抗EILI的作用,对肝损伤药物的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与欧盟和美国禽肉、禽蛋中兽药残留限量标准的对比研究
孙星雅, 李强, 王战辉, 余文博, 史为民, 张素霞
中国畜牧兽医. 2022, 49(6):  2362-2375.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2.06.036
摘要 ( 556 )   PDF (1281KB) ( 10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为推进中国食品安全监控体系建设及完善相关的法规标准提供参考,保障食品安全的同时提升中国禽肉、禽蛋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打破国际技术性贸易壁垒,促进国际禽产品贸易繁荣发展。【方法】 首先对比分析中国新发布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GB 31650-2019《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兽药最大残留限量》及已废除的农业部公告第235号《动物性食品中兽药最高残留限量》中有关禽肉、禽蛋的兽药残留种类和兽药最大残留限量(MRLs)标准;然后对中国新国家标准与欧盟和美国在禽肉、禽蛋的兽药残留种类区别和MRLs标准的严宽程度等几项内容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 中国新国家标准对旧标准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补充与修改,大部分有关禽肉、禽蛋的MRLs标准与欧盟和美国的标准相同甚至更加严格,这标志着中国兽药残留标准体系进入了新阶段,但部分兽药的MRLs标准仍与欧盟和美国的标准存在一定差异,其中共有包括双氯西林在内的33种兽药的MRLs标准缺失或宽于欧盟和美国。【结论】 未来中国仍需结合禽肉、禽蛋的生产情况、兽药实际使用情况及人民消费升级的需求,进一步完善禽肉、禽蛋产品中兽药残留限量的相关标准,使其向国际标准靠拢,提高中国禽肉、禽蛋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并对进出口产品中兽药的残留情况进行严格监控,防止其影响消费者的健康安全和禽肉、禽蛋的国际贸易发展。
硫化氢对顺铂致犬肾脏氧化损伤及炎症的缓解作用
王爽, 刘星尧, 贾昊天, 刘云
中国畜牧兽医. 2022, 49(6):  2376-2384.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2.06.037
摘要 ( 263 )   PDF (2479KB) ( 2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究硫化氢(H2S)对顺铂诱导的犬急性肾损伤(AKI)的影响。【方法】 将18只健康成年比格犬随机分为对照组(C)、顺铂组(cis)和硫化氢+顺铂组(H+cis),每组6只。对照组犬经头静脉注射生理盐水,cis组犬经头静脉注射5 mg/kg顺铂,H+cis组犬在注射顺铂前30 min经头静脉注射1 mg/kg NaHS溶液,每隔24 h注射1次,一共3次。注射顺铂72 h后对犬进行麻醉,静脉采血用于检测血清肌酐(Scr)和尿素氮(BUN),HE染色观察各组肾脏病理变化,生化试剂盒检测犬肾脏中谷胱甘肽(GSH)、过氧化氢(H2O2)和一氧化氮(NO)含量,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犬肾脏中白介素-1β(IL-1β)、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核因子-κB (NF-κB)、环氧合酶2(COX2)、诱导型一氧化氮合成酶(iNOS)、IL-6、IL-4的相对表达量。【结果】 cis组Scr和BUN水平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H+cis组Scr和Bun水平极显著低于cis组(P<0.01)。病理检测结果显示,cis组犬肾脏组织发生明显病理学变化,而H+cis组犬肾脏组织病理变化有所减轻。生化检测结果表明,与C组相比,cis组肾脏中GSH含量极显著下降(P<0.01),H2O2和NO含量极显著增加(P<0.01);与cis组相比,H+cis组犬肾脏中GSH含量极显著上升(P<0.01),而H2O2和NO含量极显著下降(P<0.01)。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表明,与C组相比,cis组促炎因子IL-1β、IL-6、TNF-α、NF-κB和COX2的mRNA和蛋白相对表达量均显著或极显著升高(P<0.05;P<0.01),而抗炎因子IL-4和IL-10的mRNA和蛋白相对表达量均极显著下降(P<0.01);与cis组相比,H+cis组犬肾脏中抗炎因子IL-4和IL-10的mRNA及蛋白表达量极显著升高(P<0.01),而促炎因子IL-β、IL-6、TNF-α、NF-κB和COX2的mRNA及蛋白相对表达量均极显著下降(P<0.01)。【结论】 H2S通过提高肾脏抗氧化能力,抑制炎症因子表达来改善顺铂诱导的犬AKI。
羊源沙门氏菌的分离鉴定及致病性和耐药性分析
王思敏, 杨江峰, 赵晓锟, 张雷, 郭晶晶, 兰金苹, 于小杰, 王净
中国畜牧兽医. 2022, 49(6):  2385-2396.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2.06.038
摘要 ( 232 )   PDF (6896KB) ( 8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分离张家口某地区羊源沙门氏菌并检测其血清型、毒力基因、耐药性及耐药基因,分析分离株表型和基因的相关性和差异性。【方法】 将样品用选择培养基增菌并纯化培养,挑选疑似的沙门氏菌单菌落进行革兰氏染色、镜检和生化鉴定。根据沙门氏菌属特异性基因invA的核苷酸序列进行PCR和血清型鉴定。利用SPF昆明小鼠对分离株进行致病性试验并测定其半数致死量。PCR扩增毒力岛基因hilA、avrA、sseL、ssaQ、mgtC、siiDsopB,肠毒素基因stn,质粒毒力基因spvR。采用Kirby-Bauer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PCR扩增β-内酰胺酶耐药基因blaTEMblaCMYblaOXA,氟喹诺酮耐药基因qnrS、oqxAoqxB,磺胺类耐药基因sul1、sul2和sul3,四环素类耐药基因tetB及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aadA1。根据PCR检测结果,将扩增的毒力基因和耐药基因进行测序,并与NCBI中相应的参照基因进行BLAST比对分析。【结果】 分离得到4株羊源沙门氏菌,血清型鉴定均为鼠伤寒沙门氏菌。分离株对小鼠具有致病性,4株分离株的半数致死量为5.67×107~6.45×107 CFU。分离株可检出毒力岛基因hilA、avrA、sseL、ssaQ、mgtC、siiDsopB,肠毒素基因stn及质粒毒力基因spvR,检出率均在50%以上。分离株对复方新诺明、利福平、林可霉素、青霉素、氨苄西林耐药,对庆大霉素、环丙沙星敏感。分离株可检出β-内酰胺类耐药基因blaTEM、氟喹诺酮耐药基因qnrS、磺胺类耐药基因sul1和sul2。【结论】 本研究分离的羊源沙门氏菌的毒力表型与染色体和质粒携带的毒力基因有关。分离菌株携带β-内酰胺类、磺胺类耐药基因,与耐药表型相符,临床上可将庆大霉素和环丙沙星作为首选药。
无血清悬浮培养PK-15细胞及其对猪圆环病毒2型增殖的影响
周伟, 刘旭平, 张艳敏, 彭雯娟, 赵亮, 谭文松
中国畜牧兽医. 2022, 49(6):  2397-2405.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2.06.039
摘要 ( 336 )   PDF (1388KB) ( 10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建立基于无血清悬浮培养PK-15细胞生产猪圆环病毒2型(PCV2)疫苗的工艺,提高PCV2疫苗生产效率,降低PCV2疫苗生产成本。【方法】 首先采用直接驯化法对贴壁生长的PK-15细胞进行无血清悬浮培养驯化,并在无血清悬浮培养体系下,采用连续传代的方法考察驯化成功的PK-15细胞的传代和生长稳定性。研究不同感染复数(MOI)(0.10、0.05、0.01和0.001)和不同PK-15细胞接种密度(CDI)(1.0×106、3.0×106、5.0×106/mL)对PCV2增殖的影响,同时对感染病毒前后的细胞培养液中葡萄糖、氨基酸及代谢副产物乳酸和氨进行初步分析。【结果】 贴壁PK-15细胞经过30 d的直接驯化可以快速适应无血清悬浮培养,且驯化过程中细胞平均比生长速率由0.1 d-1增加到0.6 d-1;悬浮PK-15细胞可以至少连续稳定传15代,连续传代过程中平均比生长速率在0.6 d-1附近波动,且细胞活率始终>90%;以1.0×106/mL接种,第4天可达到峰值活细胞密度6.2×106/mL,并可维持1 d,第4天前活率均>90%,此后快速下降;病毒增殖最佳工艺参数为:感染复数为0.05,细胞接种密度为1.0×106/mL,最终收获时病毒滴度可达106.2TCID50/mL;对细胞感染前后的代谢分析发现,病毒感染后细胞对葡萄糖和多数氨基酸代谢快于感染前,且感染组在感染后72 h附近出现葡萄糖和谷氨酰胺耗竭并伴随代谢副产物乳酸和氨快速积累,之后细胞改变代谢途径并利用乳酸。【结论】 30 d的直接驯化可以获得悬浮PK-15细胞株,PK-15细胞可用于PCV2增殖,结果可为大规模无血清悬浮培养PK-15细胞生产PCV2疫苗提供一定理论和实践基础。
牡荆总黄酮提取工艺优化及其对产气荚膜梭菌抑菌活性研究
李亚晖, 罗胜军, 唐兴刚, 袁明贵, 魏琦麟, 娄华, 向蓉
中国畜牧兽医. 2022, 49(6):  2406-2413.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2.06.040
摘要 ( 226 )   PDF (1013KB) ( 3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究牡荆总黄酮的提取工艺,并探讨牡荆提取物对产气荚膜梭菌的抑菌活性。【方法】 以芦丁作为对照品,采用分光光度法对牡荆中的总黄酮含量进行测定;以总黄酮含量为考察指标,先通过单因素试验研究乙醇浓度、提取时间、提取温度、料液比4个单因素对牡荆总黄酮提取量的影响,确定单因素情况下最佳工艺的水平范围;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通过设计L9(34)正交试验,利用NaNO2-AL (NO33-NaOH显色法对牡荆总黄酮含量进行测定,绘制标准曲线,计算回归方程,通过精密度、稳定性、重复性、加样回收率进行方法学考察,验证标准曲线。通过将试验所得数据代入标准曲线,比较得出牡荆总黄酮的最佳制备工艺,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微量二倍稀释法考察其提取物对产气荚膜梭菌的抗菌活性。【结果】 牡荆总黄酮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乙醇浓度60%、提取温度50 ℃、提取时间2.5 h、料液比1:35。在此最优提取条件下,牡荆总黄酮含量最高(43.17 mg/g)。其因素影响顺序为料液比>提取时间>乙醇浓度>提取温度,料液比对牡荆总黄酮含量影响最大。最佳工艺下的牡荆提取物对产气荚膜梭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值为7.81 μg/mL。【结论】 在乙醇浓度60%、提取温度50 ℃、提取时间2.5 h、料液比1:35的条件下提取的牡荆总黄酮含量最高,所制备提取物对产气荚膜梭菌具有较强的抑菌作用,为生产高质量的牡荆提取物提供了理论依据。
加味平胃口服液提取工艺研究
陈昱骁, 李焕娟, 席晓花, 郝洁, 周德刚, 司红彬
中国畜牧兽医. 2022, 49(6):  2414-2422.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2.06.041
摘要 ( 232 )   PDF (1016KB) ( 2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确定加味平胃口服液的提取工艺。【方法】 采用L9(34)正交试验法对提取工艺进行研究。对含有挥发油的药材进行挥发油提取,药渣再混合其余药材进行水煎煮提取。在挥发油提取工艺中首先进行饮片粒度考察,选择合适的饮片大小,在此基础上选定溶剂倍量(A)、浸泡时间(B)和煎煮时间(C)3个因素,每个因素各取3个水平,进行正交试验;以挥发油的提取量为评价指标,对组方中苍术、厚朴、陈皮、木香和枳壳的挥发油提取工艺进行探索研究,并进行3次工艺验证。在水煎煮提取工艺中选定溶剂倍量(A)、煎煮时间(B)和提取次数(C)3个因素,每个因素各取3个水平,进行正交试验;以柚皮苷含量和苦参总碱含量(苦参碱+氧化苦参碱总含量)作为评价指标,对水煎煮提取工艺进行探索研究,并进行了3次工艺验证。【结果】 饮片粒度筛选结果显示,1~2 cm的饮片更合理。影响挥发油提取因素大小为煎煮时间(C)>浸泡时间(B)>溶剂倍量(A),挥发油提取工艺为8倍水,煎煮10 h;影响水煎煮提取因素大小为提取次数(C)>煎煮时间(B)>溶剂倍量(A),水煎煮提取工艺为8倍水,煎煮1.5 h,提取3次。【结论】 本研究通过试验验证得出了加味平胃口服液提取的具体方法、流程等,该工艺提取效率高、制备过程稳定可靠,可达到量产的工艺标准,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临床兽医
蟾蜍似矛球吻棘头虫的临床病例研究
黄潇航, 李诗艺, 李永霞, 李梦蕊, 贺金峪, 张龙, 刘道泉, 江和基, 黄志坚, 殷光文
中国畜牧兽医. 2022, 49(6):  2423-2430.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2.06.042
摘要 ( 272 )   PDF (5313KB) ( 3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对1例中华蟾蜍多脏器寄生虫感染临床案例进行病理诊断并通过分子生物学鉴定其物种分类。【方法】 对实验室饲养的1只消瘦、拒食后发生死亡的雌性中华蟾蜍进行解剖观察,病理组织学研究,采用蠕虫剖检法、结节压片法对分离获得的虫体进行形态学观察研究,并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 剖检发现蟾蜍心脏、肝脏等脏器及多系膜寄生棘头虫,未在蟾蜍体内发现线虫、吸虫等其他蠕虫寄生。HE染色结果显示,棘头虫的感染寄生造成了蟾蜍肺脏、肝脏等多脏器的机械性损伤、炎性反应,其中肠壁黏膜发生严重损坏脱落。通过PCR扩增其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Ⅰ(cytochrome c oxidase subunit Ⅰ,COⅠ)基因片段,获得5株不同部位的目的虫株COⅠ基因目的片段,经对比发现,鉴定的棘头虫均为同一种棘头虫,且其GC含量在40.14%~40.83%之间。选取JS-01株进行NCBI-BLAST比对,与似矛球吻棘头虫(Sphaerirostris lanceoide,登录号:MG931943.1)相似性最高,为99.5%。借助分子生物学分析并结合形态学观察结果确定其为似矛球吻棘头虫。【结论】 似矛球吻棘头虫的大量感染寄生造成了蟾蜍的死亡,本试验结果可为药用蟾蜍棘头虫病的防控提供临床症状、病理、分子生物学等方面的参考,对两栖动物似矛球吻棘头虫的诊断与研究具有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