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2年 第49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22-05-05
目录
封面封底
中国畜牧兽医. 2022, 49(5):  1-0. 
摘要 ( 112 )   PDF (15098KB) ( 11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录
中国畜牧兽医. 2022, 49(5):  2-0. 
摘要 ( 99 )   PDF (506KB) ( 10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生物技术
绵羊CREBRF基因克隆、生物信息学及组织表达分析
张丽萌, 刘爱菊, 李闰婷, 李玉华, 李林, 聂晓宁, 王林青, 陈龙欣
中国畜牧兽医. 2022, 49(5):  1599-1609.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2.05.001
摘要 ( 321 )   PDF (7687KB) ( 9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对绵羊Luman/CREB3募集因子(CREBRF)基因进行克隆和生物信息学分析,并检测其在绵羊不同组织中的表达量,为探究CREBRF基因在绵羊中的生物学功能提供理论参考。【方法】 以绵羊卵巢cDNA为模板,通过PCR扩增和克隆绵羊CREBRF基因完整CDS区序列,并进行相似性比对、系统进化树构建及生物信息学分析;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CREBRF基因在绵羊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结果】 绵羊CREBRF基因CDS区序列全长1 920 bp,编码639个氨基酸。相似性比对结果表明,绵羊CREBRF氨基酸序列与山羊、牛、人、小鼠、猪、犬、马、鸡、鸭和斑马鱼的相似性分别为99.8%、99.1%、95.4%、93.6%、98.3%、97.5%、98.4%、88.0%、87.5%和61.3%。系统进化树分析结果显示,绵羊与山羊、牛的亲缘关系最近,与斑马鱼亲缘关系最远。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绵羊CREBRF蛋白分子式为C3126 H4914 N858 O1056 S21,分子质量为72.08 ku,等电点(pI)为4.77,半衰期为30 h,肽链N-端为蛋氨酸(Met),不稳定系数为54.83;CREBRF蛋白存在于细胞核内,不具备跨膜性,无信号肽,为亲水性不稳定蛋白。CREBRF蛋白二级结构主要以无规则卷曲(47.57%)为主,其次为α-螺旋(37.09%)。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CREBRF基因在绵羊不同组织中均有表达,其中在心脏、肾脏和卵巢中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组织(P<0.05)。【结论】 本试验获得了绵羊CREBRF基因CDS区全长序列,并初步研究了其组织表达规律,为研究绵羊胚胎发育的调控机制及提高繁殖力等提供了材料。
牦牛皱胃全长转录组测序分析
谢书琼, 马士龙, 唐娇, 刘益丽, 江明锋
中国畜牧兽医. 2022, 49(5):  1610-1620.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2.05.002
摘要 ( 259 )   PDF (2386KB) ( 5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获得牦牛(Bos grunniens)皱胃全长转录组数据库,深入挖掘牦牛皱胃功能基因。【方法】 采用PacBio Sequel高通量测序系统,使用单分子实时(single molecular real time,SMRT)测序技术对成年牦牛皱胃全长转录组进行测序,对原始数据进行质控和去冗余分析,再比对参考基因组获取过滤后的非重复序列(Unigenes),使用多种生物信息软件对牦牛皱胃全长转录本数据进行功能注释、转录因子注释、编码区预测、简单重复序列(simple sequence repeats,SSR)分析及可变剪接分析。【结果】 通过测序共获得14467420条子序列,平均子序列长度为3 344.23 bp,质控得到循环一致性序列(CCS)有296840条,全长非嵌合(FLNC)序列有277 402条,过滤和去冗余后对比参考基因组最终获得8 556条Unigenes。通过与NR、Swiss-Prot、KEGG、KOG、eggNOG、GO和Pfam数据库比对,对Unigenes进行注释,其中NR数据库注释了8 544条Unigenes;Swiss-Prot数据库注释了8 475条Unigenes;KEGG数据库注释了1721条Unigenes;KOG数据库注释了6 572条Unigenes;eggNOG数据库注释了8491条Unigenes;GO数据库注释了7 725条Unigenes;Pfam数据库注释了8 162条Unigenes。此外,经鉴定或预测,还获得了943个转录因子、8544个编码区片段、3596个SSR位点和1 825个可变剪接事件。【结论】 本研究获得了较为可靠的牦牛皱胃全长转录组数据,可为进一步研究牦牛皱胃生物学特性、相关代谢途径、信号通路及其分子机制提供数据支持。
LbCas12a蛋白的原核表达及活性检测
刘茹, 李小龙, 张晓倩, 田小欢, 余梅, 赵书红, 曹建华
中国畜牧兽医. 2022, 49(5):  1621-1629.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2.05.003
摘要 ( 548 )   PDF (2643KB) ( 12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获得具有体外切割活性的来自毛螺旋菌属(Lachnospiraceae) ND2006的LbCas12a蛋白,以期为LbCas12a的应用研究提供重要的生物学工具。【方法】 根据pMBP-LbCas12a质粒(Addgene,113431)的基因序列合成LbCas12a基因,并将其与pET-28a(+)线性化载体进行同源重组,构建重组质粒pET28a-LbCas12a,经测序和NheⅠ、SalⅠ双酶切鉴定后将阳性重组质粒转入大肠杆菌BL21(DE3)感受态细胞中进行IPTG诱导表达。通过12% SDS-PAGE凝胶电泳检测确定IPTG诱导的最佳浓度及温度,鉴定重组蛋白的表达形式,通过Ni-NTA树脂亲和层析的方法进行纯化、超滤法浓缩,BCA法检测蛋白浓度。将浓缩后的LbCas12a与猪细小病毒(PPV)靶标DNA、CRISPR RNA (crRNA)及偶联荧光基团的非特异性单链DNA(ssDNA)探针FQ共孵育,设置1个无LbCas12a蛋白的对照组、4个不同蛋白浓度(125、250、500、1 000 nmol/L)的试验组,检测不同组别ssDNA探针的荧光强度,检测测试位点PPV活性。【结果】 测序和NheⅠ、SalⅠ双酶切鉴定结果表明,重组质粒pET28a-LbCas12a构建成功且无移码突变。12% SDS-PAGE凝胶电泳检测结果表明,IPTG诱导表达的最佳浓度为0.5 mmol/L,最佳温度为37 ℃,表达形式主要为可溶性表达。蛋白浓度检测结果表明,浓缩后的蛋白浓度为485 ng/μL,质量为143 ku。活性检测结果表明,125、250、500、1 000 nmol/L LbCas12a蛋白组的荧光强度均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本研究成功表达出高活性的LbCas12a蛋白,且LbCas12a蛋白具有体外切割ssDNA的反式活性,为后续基于CRISPR-LbCas12a系统的分子检测技术奠定了基础。
布鲁氏菌分泌蛋白BMCO基因缺失株的构建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邱润辉, 关飞虎, 王梓行, 郭嘉, 朱德馨, 张伟, 魏春燕, 霍明凯, 孙志华, 张辉
中国畜牧兽医. 2022, 49(5):  1630-1640.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2.05.004
摘要 ( 219 )   PDF (3643KB) ( 10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试验旨在构建牛种布鲁氏菌S2308的多铜氧化酶(BMCO)基因缺失株,探究缺失株的生长特性及在宿主细胞中的存活能力,并分析BMCO蛋白的结构。【方法】 利用PCR扩增BMCO基因上、下游同源臂和Kan基因,通过融合PCR技术将3段基因进行融合。融合片段与pMD19-T载体连接,制作牛布鲁氏菌S2308感受态细胞,1 800 V电压、400 Ω电阻电转化至牛种布鲁氏菌S2308感受态细胞中,涂布于Kan抗性的布鲁氏菌固体培养基中,筛选挑取阳性菌落,连续培养10代,检测第10代阳性菌落的遗传稳定性和生长变化趋势,将pBBR1MCS-4-BMCO融合质粒电转至能够稳定遗传BMCO基因缺失的牛种布鲁氏菌中,培养筛选阳性菌落。以感染复数(MOI)100分别用亲本株、缺失株、回补株侵染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通过平板计数法分别检测3种菌株在细胞内的生存能力。【结果】 试验成功获得片段大小为522、539、1 054 bp的BMCO基因上、下游同源臂和Kan基因;成功构建pMD19-T-BMCO-Kan融合片段重组载体;获得稳定遗传的BMCO基因缺失株,命名为S2308ΔBMCO;成功构建BMCO基因回补株,命名为ΔBMCO::BMCOS2308;缺失株和亲本株表现的生长曲线相同,均在12 h达到对数生长期,30 h进入平台期;侵染小鼠巨噬细胞RWA264.7后,与亲本株S2308相比,S2308ΔBMCO株在胞内的生存能力极显著降低(P<0.01)。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BMCO属于疏水蛋白,定位于胞质且含有大量的无规则卷曲、α-螺旋和延伸链,预示该蛋白具有多个结合位点。【结论】 本研究成功构建了布鲁氏菌BMCO基因的缺失株和回补株,BMCO基因的缺失不影响其生长性能,但其在宿主细胞内的存活能力显著性降低,初步分析了BMCO蛋白的结构,为后续布鲁氏菌分泌蛋白的功能研究奠定基础。
琅琊鸡胚MSX2基因克隆及发育性表达变化
逄淯婷, 张渝洁, 唐玮琦, 王岩, 邢晋祎
中国畜牧兽医. 2022, 49(5):  1641-1650.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2.05.005
摘要 ( 179 )   PDF (1519KB) ( 3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克隆鸡Msh同源框2(Msh-homeobox 2,MSX2)基因,并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和胚胎期表达模式分析,为进一步研究MSX2基因的结构和功能提供支持。【方法】 对80枚琅琊鸡种蛋进行孵化,分别于孵化期第1、2、3、4、5、6、9、12、15、18天采集样品(1~6胚龄采集整胚,9、12、15、18胚龄分别采集心脏和肝脏),提取总RNA,利用RT-PCR方法扩增并克隆MSX2基因,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MSX2基因在琅琊鸡鸡胚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结果】 成功克隆了琅琊鸡胚MSX2基因,序列长度为818 bp,开放阅读框为780 bp,编码259个氨基酸。琅琊鸡MSX2氨基酸序列与日本鹌鹑、秃鹰和仓鸮的相似性最高,均为99.23%,与山羊的相似性最低,为74.54%;系统进化树分析结果显示,琅琊鸡与日本鹌鹑聚为一类。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MSX2蛋白分子质量为28 235.18 u,等电点(pI)为9.71,没有信号肽和跨膜域,为不稳定的亲水性蛋白,主要分布在细胞核(60.9%);存在37个磷酸化位点、8个O-糖基化位点和1个N-糖基化位点;二级结构主要由无规则卷曲(63.32%)和α-螺旋(28.19%)组成。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表明,MSX2基因在整胚(1~6胚龄)中的表达水平呈现先上升后下降趋势,且在4胚龄时表达水平最高,极显著高于1、2、3胚龄(P<0.01);MSX2基因在12胚龄鸡心脏中的表达水平极显著低于9胚龄(P<0.01);在9~18胚龄鸡肝脏中的表达量呈逐渐下降趋势,且在9胚龄鸡肝脏中表达水平最高(P<0.05)。【结论】 试验成功克隆了琅琊鸡MSX2基因序列,其表达模式在不同胚龄和同一胚龄不同组织间存在差异,为进一步探索琅琊鸡MSX2基因的结构和功能奠定了基础。
猪肌内脂肪沉积相关基因的筛选及其表达特性分析
杨帅, 史明月, 李文霞, 员佳乐, 孙迪, 路畅, 杨阳, 蔡春波, 高鹏飞, 郭晓红, 李步高, 曹果清
中国畜牧兽医. 2022, 49(5):  1651-1661.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2.05.006
摘要 ( 219 )   PDF (3237KB) ( 7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通过分析马身猪和大白猪背最长肌转录组测序数据,筛选肌内脂肪沉积相关基因,并对其表达特性进行分析。【方法】 采集180日龄马身猪和大白猪背最长肌,采用RNA-Seq技术对其进行转录组测序,筛选差异表达基因并进行GO功能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采用GeneCards在线查询基因功能,进一步筛选与肌内脂肪沉积相关的差异基因;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差异基因在2个品种猪不同组织以及肌内脂肪细胞成脂分化过程中的表达变化。【结果】 获得2个品种猪背最长肌差异表达基因共280个,其中128个表达显著上调,152个表达显著下调。GO功能富集分析注释到46个条目,其中生物过程24条,分子功能8条,细胞组分14条。KEGG通路分析显著富集到PPAR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和脂肪细胞因子信号等脂肪沉积相关通路。GeneCards功能查询获得TRAF2、DUSP1、ACOT4、NR4A1、SLC27A6、PLIN5共6个与脂肪沉积相关的基因。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表明,马身猪和大白猪背最长肌中NR4A1、DUSP1、PLIN5基因表达量差异显著或极显著(P<0.05;P<0.01),TRAF2、ACOT4和SLC27A6基因表达量差异不显著(P>0.05),但表达变化趋势与测序结果一致;马身猪腹部皮下脂肪组织中NR4A1和PLIN5基因表达量极显著高于背部皮下脂肪组织(P<0.01),而大白猪背部皮下脂肪组织中NR4A1和DUSP1基因表达量极显著高于腹部皮下脂肪组织(P<0.01),PLIN5基因表达量显著高于腹部皮下脂肪组织(P<0.05)。在背部皮下脂肪组织中,NR4A1、DUSP1和PLIN5基因在大白猪中的表达量极显著高于马身猪(P<0.01);在腹部皮下脂肪组织中,NR4A1和DUSP1基因在大白猪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马身猪(P<0.05),PLIN5基因表达量在2个品种间无显著差异(P>0.05)。体外培养的猪肌内脂肪细胞分析表明,随着成脂天数的增加,NR4A1基因表达量呈下降趋势,DUSP1和PLIN5基因表达量均呈上升趋势。【结论】 本研究获得了NR4A1、DUSP1、PLIN5 3个与猪肌内脂肪沉积相关的候选基因,可为后续进一步探讨猪肌内脂肪沉积调控机制提供一定的参考。
ZBED6基因敲除猪肾脏转录组分析
田文杰, 王丹丹, 王圣楠, 马月辉, 蒋琳, 宋子仪
中国畜牧兽医. 2022, 49(5):  1662-1670.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2.05.007
摘要 ( 188 )   PDF (1169KB) ( 8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究锌指BED结构域结合蛋白6(zinc finger BED domain-containing protein 6,ZBED6)基因敲除对猪肾脏组织基因转录表达的影响,并解析ZBED6基因调控猪肾脏代谢的靶基因及其通路。【方法】 对8月龄ZBED6基因敲除巴马香猪(ZBED6 KO)和同月龄野生型巴马香猪(WT)的肾脏组织(n=3)进行总RNA提取,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胰岛素样生长因子2(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2,IGF2)和差异基因的表达量;以Illumina H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对ZBED6 KO和WT猪肾脏组织mRNA进行转录组测序(RNA-Seq),用猪Sus scrofa 11.1作为参考基因组序列,通过生物信息学软件TopHat、Cufflink、Cuffmerge和Cuffdiff对测序数据进行分析,筛选ZBED6 KO和WT猪肾脏组织中的差异表达基因,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层次聚类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并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RNA-Seq结果中差异表达基因的可靠性。【结果】 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ZBED6 KO猪肾脏IGF2基因mRNA表达量显著高于WT猪(P<0.05)。测序共获得78 G数据量,每个样本比对率在87.3%以上,测序质量良好;ZBED6 KO和WT猪肾脏组织之间共检测到25 213个基因,以调整后P<0.05和log2|FoldChange|>2为筛选标准,得到299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上调的基因103个,下调的基因199个。热图和主成分分析(PCA)结果显示,ZBED6 KO和WT组猪肾脏基因组内表达模式相似,组间表达模式不同;KEGG通路富集分析显示,差异基因主要参与视黄醇及疾病代谢相关通路。ZBED6基因敲除后,其中有9个差异表达基因(CYP2C42、AOX1、ENSSSCG00000036274、RDH16、CYP2A19、ENSSSCG00000022724、CYP26B1、CYP1A1、RDH5)被富集到视黄醇代谢通路中,可能参与调控猪肾脏代谢平衡。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发现,7个差异表达基因(CYP2C42、AOX1、RDH16、CYP2A19、CYP26B1、CYP1A1、RDH5)的表达模式与RNA-Seq分析结果一致,证实RNA-Seq结果的可靠性。【结论】 本试验利用RNA-Seq技术分析了ZBED6基因敲除对巴马香猪肾脏代谢的影响,其通过调控肾脏多个下游基因表达,从而影响其代谢相关信号通路,试验结果为阐明ZBED6基因功能提供了材料。
猪肾上皮细胞SLA-1基因的克隆及分子结构特征分析
王宝宝, 金行, 鲜钰涵, 冯宏盛, 高凤山
中国畜牧兽医. 2022, 49(5):  1671-1678.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2.05.008
摘要 ( 236 )   PDF (7207KB) ( 6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利用猪肾上皮细胞15(PK15)建立系统的猪白细胞抗原1(SLA-1)抗原表位筛选系统。【方法】 提取PK15细胞总RNA,设计特异性引物,应用RT-PCR方法扩增SLA-1基因(SLA-1*PK15),将该基因克隆到pMD18-T载体上,并进行双酶切及测序鉴定;利用DNAMAN 5.2.2、Mega 5.0、Multalin及同源建模进行系统进化树、二级结构、三级结构分析。【结果】 RT-PCR扩增获得约1 400 bp条带,质粒提取和酶切鉴定结果表明SLA-1成功插入pMD18-T载体;测序结果证实该基因共1 419 bp,其中2-1 087 bp为编码区,共编码361个氨基酸,信号肽为21个氨基酸,符合SLA-1基因特征。进化树分析结果显示,SLA-1*PK15与SLA-1*wxd(中国梅山猪)和SLA-1*0401(中国巴马小型猪)进化关系最近,而与SLA-1*lr02(丹麦长白猪)及SLA-1*0509(中国西藏野猪)进化关系较远。胞外区氨基酸比较分析表明,PK15细胞SLA-1基因与其他SLA-1基因胞外区主要变异位点存在于α1区和α2区,α3区的变异位点较少,无特征性氨基酸变异位点。PK15细胞SLA-1蛋白的二级结构主要以α-螺旋和β-折叠为主。同源建模结果显示,SLA-1蛋白具有SLA class Ⅰ典型的三级结构,α1区和α2区构成抗原多肽结合区。【结论】 SLA-1基因稳定存在于PK15细胞,PK15细胞具有作为SLA-1抗原表位筛选系统的潜在应用价值。
策勒黑羊ERα基因克隆、生物信息学分析及卵巢组织表达研究
张继虎, 米热妮萨, 王子渲, 李琳, 邢凤, 刘书东
中国畜牧兽医. 2022, 49(5):  1679-1687.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2.05.009
摘要 ( 188 )   PDF (2640KB) ( 3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克隆策勒黑羊雌激素受体α(estrogen receptor α,ERα)序列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同时测定策勒黑羊卵巢中ERα基因的表达情况。【方法】 利用RT-PCR和TA克隆方法获得策勒黑羊ERα基因序列,并采用在线软件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ERα基因在策勒黑羊卵泡期、黄体期和妊娠30 d母羊卵巢中的表达情况。【结果】 成功克隆获得策勒黑羊ERα基因序列,长1 791 bp,编码596个氨基酸,与山羊和牛的相似性最高。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ERα蛋白分子式为C2930H4600N822O862S41,理论等电点(pI)为7.32,不稳定指数为50.33,为不稳定亲水性蛋白;存在28个O-糖基化位点和54个磷酸化位点,不存在N-糖基化位点;主要定位在细胞核中,不具备跨膜结构;二级结构主要为α-螺旋及无规则卷曲。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显示,ERα基因在策勒黑羊卵泡期、黄体期和妊娠30 d的卵巢中均有表达,与卵泡期相比,黄体期ERα基因表达量极显著下降(P<0.01),妊娠30 d ERα基因表达量极显著升高(P<0.01)。【结论】 策勒黑羊ERα基因序列长1 791 bp,编码596个氨基酸,为亲水蛋白,二级结构以α-螺旋和无规则卷曲为主。ERα基因在策勒黑羊卵泡期、黄体期和妊娠30 d的卵巢中均有表达。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探究ERα基因在策勒黑羊卵巢卵泡发育、黄体形成和妊娠中发挥的作用提供参考。
噬菌体展示系统的构建及其在疾病防控领域应用研究进展
侯伟
中国畜牧兽医. 2022, 49(5):  1688-1696.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2.05.010
摘要 ( 225 )   PDF (1792KB) ( 6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噬菌体展示技术作为目前应用广泛的展示抗体技术,逐渐成为生产基因工程抗体的重要工具。噬菌体展示技术是以噬菌体或噬菌粒为载体,通过将外源多肽基因整合到噬菌体基因中,以融合表达的形式将外源蛋白展示在噬菌体表面的分子生物学技术。近年来,噬菌体展示技术在抗体筛选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与传统制备抗体的方法相比,噬菌体展示技术具有通量高、成本低、操作简单等特点,且通过该技术筛选得到的抗体不仅可在标签蛋白的辅助下进行选择和纯化,还可通过基因测序的方法得到单链抗体的完整基因序列。笔者首先对噬菌体抗体库进行分类,根据抗体的来源将噬菌体抗体库分为天然抗体库和免疫抗体库,通过免疫动物制备的抗体文库的特异性、抗体阳性率明显高于天然抗体文库;其次简述了噬菌体抗体库的构建流程,其中噬菌体表达载体的选择是展示技术的关键,整合了噬菌粒基因的辅助噬菌体侵染其特异性菌株,从而通过抗生素平板对该系统进行选择性筛选;最后讨论了噬菌体展示技术在疾病防控领域应用的研究进展,抗体的首次人源化使同源性抗体在临床上应用成为可能,后续用于预防和治疗病毒性疾病的动物同源性抗体的研发进一步证明了噬菌体展示技术用于生产诊断或潜在治疗试剂的能力。该综述主要聚焦于噬菌体展示系统的构建及其在疾病防控领域的应用,以期对后续通过噬菌体展示技术筛选单链抗体的应用提供指导。
营养与饲料
不同日龄鸽乳粗蛋白质和矿物元素含量变化规律的研究
孙晓珊, 林冬梅, 邵玉新, 王铮, 黄建国
中国畜牧兽医. 2022, 49(5):  1697-1706.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2.05.011
摘要 ( 187 )   PDF (1063KB) ( 3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试验旨在研究1~28日龄乳鸽嗉囊中鸽乳粗蛋白质和矿物元素含量的变化规律。【方法】 选取36对种鸽,每对种鸽哺育2只乳鸽,于乳鸽1、3、5、7、14、28日龄采集鸽乳,每个时间点6个重复,每个重复2只乳鸽,在种鸽哺喂后通过挤压嗉囊的方式采集乳鸽嗉囊内鸽乳。分别在乳鸽1、7、14、21、28日龄时称重,并记录种鸽每周的采食量。【结果】 乳鸽体重随日龄增加呈显著的线性和二次增加(P<0.05),在1~21日龄乳鸽体重随日龄增加而增加(P<0.05),之后维持稳定。种鸽颗粒料和原粮以及总采食量随日龄增加呈显著的线性和二次增加(P<0.05),原粮和颗粒料采食量以及总采食量均于7日龄后显著增加(P<0.05),并在15~28日龄维持稳定。不同日龄鸽乳的粗蛋白质和矿物元素含量均有显著差异(P<0.05)。粗蛋白质含量随日龄增加呈显著的线性和二次减少(P<0.05),1~5日龄粗蛋白质含量维持稳定,在7日龄显著降低(P<0.05),在14~28日龄维持稳定。钙含量随日龄增加呈显著的线性增加(P<0.05),磷含量呈显著的线性减少(P<0.05),钙磷比呈显著的线性升高(P<0.05)。铜、锰、锌含量均随日龄增加呈显著的线性和二次增加(P<0.05)。铁含量随日龄增加呈显著的二次增加(P<0.05),铜、铁、锰、锌含量均在1~3日龄维持稳定,铜含量在5日龄显著增加(P<0.05),之后维持稳定,于14日龄显著增加(P<0.05),随后于28日龄显著降低(P<0.05)。铁、锌和锰含量均于5日龄显著增加(P<0.05),在5~28日龄维持稳定;硒含量随日龄变化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乳鸽在21日龄前生长速度快,21~28日龄乳鸽体重维持稳定,种鸽颗粒料和原粮采食量以及总采食量均随乳鸽日龄增加而增加。鸽乳中粗蛋白质和磷含量均随日龄增加而减少,而钙、铜、铁、锰、锌含量均随日龄增加而增加。
不同精粗比饲粮对绵羊瘤胃体外发酵和共轭亚油酸产量的影响
田希雅, 孙阳, 钮慧晶, 于天力, 何振莲, 夏呈强, 裴彩霞
中国畜牧兽医. 2022, 49(5):  1707-1714.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2.05.012
摘要 ( 180 )   PDF (858KB) ( 4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在添加2%豆油基础上研究不同精粗比饲粮对绵羊瘤胃体外发酵和共轭亚油酸产量的影响。【方法】 试验共设7个饲粮精粗比组(精粗比分别为2∶8、3∶7、4∶6、5∶5、6∶4、7∶3、8∶2),称取300 mg不同精粗比饲粮于尼龙袋中,并添加2%豆油于玻璃发酵管中,吸取30 mL培养液,体外发酵48 h,每种精粗比设4个平行,并进行2次重复试验。【结果】 ①4∶6组乙酸浓度最高且极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1)。戊酸浓度随精粗比比值增加先增加后降低,4∶6组显著高于6∶4组和7∶3组(P<0.05)。4∶6组总挥发性脂肪酸浓度显著高于2∶8组、3∶7组、6∶4组、7∶3组(P<0.05)。其他处理组之间丙酸、丁酸、异丁酸、异戊酸浓度和乙酸∶丙酸比例均无显著差异(P>0.05)。8∶2组瘤胃液pH最高。②4∶6组干物质降解率显著高于3∶7和5∶5组(P<0.05)。4∶6组甲烷产量最低,且极显著低于6∶4组(P<0.01)。6∶4组总产气量显著高于2∶8、3∶7和5∶5组(P<0.05),但与4∶6组无显著差异(P>0.05)。③氨态氮浓度随精粗比增加先增加后降低,4∶6组氨态氮浓度最高,极显著高于2∶8和8∶2组(P<0.01),显著高于3∶7和6∶4组(P<0.05)。4∶6组微生物蛋白浓度最高且极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1)。④共轭亚油酸浓度在各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添加2%豆油基础上饲粮精粗比为4∶6水平时最有利于绵羊瘤胃发酵。
不同GI与CBI组合饲粮对牦牛瘤胃和直肠细菌区系的影响
郝文君, 夏洪泽, 焦洋, 崔占鸿, 刘书杰, 周磊, 周玉青
中国畜牧兽医. 2022, 49(5):  1715-1726.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2.05.013
摘要 ( 204 )   PDF (2305KB) ( 5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本研究通过探讨不同粗饲料分级指数(GI)与碳水化合物平衡指数(CBI)组合饲粮对牦牛瘤胃和直肠细菌区系的影响,旨在为舍饲牦牛营养物质消化吸收的调控以及饲粮合理配制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3.5岁健康、体重相近的公牦牛12头分为3组,即玉米青贮-苜蓿干草-精料组(CAC组)、玉米青贮-小麦秸秆-精料组(CWC组)、玉米青贮-燕麦干草-精料组(COC组)。3组试验牛均采用全混合饲粮方式进行饲喂,试验期为28 d。试验结束时采集瘤胃液和直肠粪样,应用16S rRNA测序技术分析瘤胃和直肠细菌区系变化情况。【结果】 对于瘤胃,①3组牦牛瘤胃细菌区系的Chao1指数、Ace指数、Simpson指数和Shannon指数差异均不显著(P>0.05);②PCoA分析结果显示,CAC与COC组的瘤胃细菌区系有明显的PC1差异(P<0.05);③在门水平上,CWC组牦牛瘤胃放线菌门与CAC、COC组存在显著差异(P<0.05);在属水平上,3组牦牛瘤胃细菌区系差异不显著(P>0.05);④瘤胃细菌基因功能预测结果显示,复制与修复、原核细胞群体、细胞信号传递、环境适应等KEGG二级代谢通路在CAC与COC组存在显著差异(P<0.05);复制与修复、转录、核苷酸代谢、脂质代谢、原核细胞群体和老化等KEGG二级代谢通路在CAC与CWC组存在显著差异(P<0.05);脂质代谢、其他氨基酸代谢和老化等KEGG二级代谢通路在CWC组和COC组存在显著差异(P<0.05)。对于直肠,①3组牦牛直肠细菌区系的Chao1指数、Ace指数、Simpson指数和Shannon指数差异均不显著(P>0.05);②PCoA分析结果显示,3组牦牛直肠细菌区系差异不显著(P>0.05);③在门水平上和属水平上3组牦牛直肠细菌区系差异均不显著(P>0.05);④直肠细菌基因功能预测结果显示,与能量代谢有关的KEGG二级代谢通路在CAC与COC组存在显著差异(P<0.05);膜转运、能量代谢、聚糖生物合成和代谢、辅助因子和维生素的新陈代谢、细胞运动、折叠降解、翻译和环境适应等KEGG二级代谢通路在CAC与CWC组存在显著差异(P<0.05);脂质代谢通路在CWC和COC组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 不同GI与CBI组合饲粮改变了牦牛瘤胃细菌区系,但是直肠细菌区系组成多样性却不受其影响。随着GI的降低,瘤胃细菌群落丰富度有增加的趋势,且GI越高越有利于牦牛脂肪沉积。
26~45日龄竹丝鸡饲粮粗蛋白质需要量研究
范秋丽, 阮栋, 蒋守群, 程忠刚, 汪汉华
中国畜牧兽医. 2022, 49(5):  1727-1737.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2.05.014
摘要 ( 186 )   PDF (1184KB) ( 4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饲粮粗蛋白质水平对26~45日龄竹丝公鸡生长性能、胴体性状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为此生长阶段粗蛋白质精准供给提供理论基础。【方法】 1 625只26日龄竹丝肉公鸡根据体重一致原则分为5个处理组,每个处理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65只鸡,各处理组饲粮粗蛋白质水平依次为18.5%、19.5%、20.5%、21.5%和22.5%,试验期20 d。每个重复于试验结束当天挑选接近平均体重的2只鸡屠宰,制备血清和分割屠体,测定胴体性状和血清生化指标。【结果】 ①饲粮粗蛋白质水平极显著影响肉鸡终末体重、平均日增重和料重比(P<0.01),随着粗蛋白质水平的升高,终末体重和平均日增重呈线性和二次曲线升高(P<0.01),料重比呈线性和二次曲线降低(P<0.01)。饲粮粗蛋白质水平对肉鸡平均日采食量和成活率无显著影响(P>0.05)。②饲粮粗蛋白质水平显著或极显著影响肉鸡屠宰率(P<0.01)、半净膛率(P<0.01)和全净膛率(P<0.05),但对胸肌率、腿肌率和腹脂率无显著影响(P>0.05),且屠宰率和半净膛率随粗蛋白质水平的升高呈线性和二次曲线降低(P<0.01或P<0.05)。③饲粮粗蛋白质水平极显著影响肉鸡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和胆固醇(TC)含量(P<0.01),且TC含量随粗蛋白质水平的升高呈线性降低(P<0.05)。饲粮粗蛋白质水平对肉鸡血清尿素氮(BUN)和甘油三酯(TG)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结论】 饲粮21.5%粗蛋白质水平可改善肉鸡生长性能,19.5%~20.5%粗蛋白质水平可改善胴体性状,18.5%粗蛋白质水平可调节脂代谢。根据二次曲线模型估测,建议此生长阶段竹丝鸡饲粮粗蛋白质水平为21.41%~21.83%,可获得最佳生长性能。
补喂芒柄花素对伊犁马1000m速度赛成绩、血气及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刘佳佳, 贺林娇, 经宏鑫, 韩涛, 马利鑫, 李晓斌
中国畜牧兽医. 2022, 49(5):  1738-1745.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2.05.015
摘要 ( 220 )   PDF (1008KB) ( 2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芒柄花素对伊犁马1 000 m速度赛成绩、血气及抗氧化指标的影响,为伊犁马运动训练过程中营养补喂剂的研发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试验选择平均体重(411 kg±29 kg)、平均年龄(2.0岁±0.50岁)、1 000 m速度赛成绩(135.24 s±15.75 s)相近并且健康状况良好的12匹伊犁马公马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每组6匹。在相同的饲养管理、饲粮营养水平及运动训练条件下,试验组每匹马每天补喂芒柄花素8 g,进行为期30 d的补喂试验。在试验第30天进行1 000 m速度赛,记录比赛成绩并在赛后即刻通过颈静脉采集血样,使用血气分析仪测定电解质水平、酸碱平衡及血气指标,使用试剂盒测定抗氧化指标。【结果】 补喂芒柄花素能够显著缩短伊犁马1 000 m速度赛比赛用时(P<0.05);对血浆中电解质水平、酸碱平衡及血气相关指标均无显著影响(P>0.05);在血浆抗氧化指标方面,补喂芒柄花素能够显著提高赛后马匹血浆中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和总抗氧化能力,分别比对照组提高了11.12%(P<0.05)、8.45%(P<0.05)和32.70%(P<0.05);而试验组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和丙二醛的含量分别比对照组降低1.56%和11.32%,但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在本试验条件下,给伊犁马补喂芒柄花素能够显著提高1 000 m速度赛成绩,并提高其运动抗氧化能力。
黄芪多糖对巨噬细胞天然免疫调节的研究进展
刘倩, 郭志廷, 张康, 王学智, 张景艳, 李建喜
中国畜牧兽医. 2022, 49(5):  1746-1756.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2.05.016
摘要 ( 252 )   PDF (1670KB) ( 11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天然免疫系统是机体的第一道免疫防御屏障,在抵抗病原微生物感染的过程中起着关键性作用。如何通过药物或饲料添加剂激发畜禽天然免疫防御功能,从而最大程度地诱导机体保护性机制和减轻感染引起的炎症损伤,已成为应对当下养殖环境中病原微生物肆虐、抗生素耐药的可持续性解决方案之一。黄芪多糖(Astragalus polysaccharides,APS)作为一类生物大分子成分,是免疫活性最强的一类物质,具有免疫调节、抗病毒、抗应激、抗氧化、抗肿瘤等多种生物学作用,在临床应用中可有效提高幼龄动物的天然免疫防御功能,增强多种疫苗的保护效力及生长性能,因而其对机体天然免疫系统的调节作用及机制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然而受产地、提取纯化方法及复杂化学结构的影响,对APS活性作用的深入研究与开发利用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作者介绍了APS现有的提取技术及存在的单糖组分,重点阐述了其对天然免疫主要效应细胞-巨噬细胞极化、功能、炎症因子表达的双向调节作用及对巨噬细胞相关Toll 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s,TLRs)信号通路干预的研究进展,并指出了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以期为APS免疫调节机制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为其在畜禽养殖中的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牛瘤胃微生物的分离鉴定与生化特性分析
李畅洋, 高炳南, 任雨龙, 张昊, 孙瑜, 魏笑, 王秋菊
中国畜牧兽医. 2022, 49(5):  1757-1764.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2.05.017
摘要 ( 188 )   PDF (1680KB) ( 8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通过对瘤胃液中分离所得的菌株进行研究,为益生菌制剂的制备提供基础数据。【方法】 采集10头健康荷斯坦奶牛的瘤胃液,通过涂布、特性培养、纯化等步骤获得单一菌株,提取细菌DNA,进行16S rDNA的PCR扩增。通过16S rDNA基因测序鉴定后进行序列比对并构建系统发育树,确定菌株种类。对不同种类的细菌进行0~48 h的培养测定其生长特性,并进行耐酸碱和耐胆盐试验。【结果】 通过涂布分离菌株得到20株分离菌,经PCR扩增后测序发现20株菌属于7种不同的菌,大致确定L7为解淀粉芽孢杆菌、K7为枯草芽孢杆菌、S7为嗜麦芽窄食单胞菌、C2为地衣芽孢杆菌、M7为马链球菌、F7为弗氏酸柠檬杆菌、T7为吉氏库特菌。通过生长曲线可以看出,7株菌分别在24~36 h达到最快生长期。M7和K7对酸有较强的耐受性,而S7、C2和F7对酸性较为敏感,C2对碱的耐受性最强,而T7对胆盐的耐受性最强,S7对胆盐最不耐受。【结论】 本研究从瘤胃中分离得到的7个菌株对酸碱和胆盐具有不同程度的耐受性,以及最适生长周期。
遗传繁育
绵羊IGF1R基因多态性及其与生长性状的关联分析
强浩, 梁鹏, 孟科, 荣轩, 冯登侦
中国畜牧兽医. 2022, 49(5):  1765-1785.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2.05.018
摘要 ( 196 )   PDF (1619KB) ( 3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究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受体(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1 receptor,IGF1R)基因遗传变异对绵羊生长性状的影响,以期为优质肉羊新品种(系)培育提供有效的分子遗传标记。【方法】 利用液相捕获测序技术获得IGF1R基因在杜泊羊、小尾寒羊和滩羊共91只羊中的变异位点,筛选出品种间差异显著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位点。针对筛选出的位点利用飞行质谱对3个绵羊品种杂交后代383只绵羊进行检测,并与初生及3月龄绵羊的生长性状进行关联分析。【结果】 3个绵羊品种IGF1R基因共检测到347个突变位点,其中外显子SNPs共8个:g.7628315 T>C、g.7628528 T>C、g.7628690 C>T、g.7833817 C>T、g.7836687 C>T、g.7840691 T>C、g.7855904 C>G、g.7872277 C>T,在群体中均表现出多态性,χ2检验结果表明,除小尾寒羊g.7628690 C>T位点外其余位点均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g.7628528 T>C和g.7872277 C>T位点在3个绵羊群体中均表现为低度多态(PIC<0.25);g.7833817 C>T位点在3个绵羊群体中均表现为中度多态(0.25<PIC<0.50);其余5个位点表现为在1或2个群体内的中度多态。单个位点关联分析表明,g.7628528 T>C位点与F2代的3月龄体重、胸围,H2代的初生胸围均呈显著相关(P<0.05);g.7628690 C>T位点与H2代的初生胸围呈显著相关(P<0.05);g.7833817 C>T位点与F2代的3月龄体高呈显著相关(P<0.05);g.7836687 C>T位点与F1代的3月龄体重和胸围、F2代的3月龄体高均呈显著相关(P<0.05);g.7855904 C>G位点与F1代的3月龄胸围、F2代的初生胸围均呈显著相关(P<0.05);g.7872277 C>T位点与H1代的3月龄胸围,H2代的初生体重、体高、胸围及3月龄体高均呈显著关联(P<0.05);g.7628315 T>C位点与F1代的3月龄体高、体斜长,H2代的3月龄体高均呈显著相关(P<0.05);g.7840691 T>C位点与生长性状无显著关联(P>0.05)。连锁不平衡分析发现,g.7628315 T>C-g.7628528 T>C和g.7833817 C>T-g.7840691 T>C形成了2处强连锁,均构建出3种单倍型,组合后均形成6种基因型,其中优势基因型分别为H2H2和H5H6。单倍型组合关联分析发现,H3H1基因型个体初生体斜长显著高于H3H2基因型(P<0.05);H2H2基因型个体3月龄体高显著高于H1H2基因型(P<0.05);H4H5基因型个体3月龄体斜长显著高于H4H6基因型(P<0.05);其他生长指标在各组合基因型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结论】 IGF1R基因的遗传变异对绵羊的生长性状有显著影响,8个SNPs位点可作为绵羊生长发育过程中的潜在候选遗传标记,本研究结果可为IGF1R基因在肉羊中的选种选育提供重要参考,为肉羊的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提供理论依据。
新疆黑蜂基因组选择信号分析
何金明, 孙智禹, 刘玉玲, 徐凯, 牛庆生
中国畜牧兽医. 2022, 49(5):  1786-1795.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2.05.019
摘要 ( 199 )   PDF (1974KB) ( 3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分析新疆黑蜂(Xinjiang Black bee)与4个引进西方蜜蜂品种间的遗传进化关系,并通过检测基因组选择信号,发掘新疆黑蜂重要种质特性相关的候选基因。【方法】 对新疆黑蜂、意大利蜜蜂(Apis mellifera ligustica)、高加索蜂(Apis mellifera caucasica)、卡尼鄂拉蜂(Apis mellifera carnica)、欧洲黑蜂(Apis mellifera mellifera)共5个蜂种50个蜂王个体和1个长白山中华蜜蜂蜂王(Apis cerana cerana)样本进行全基因组重测序数据分析,鉴定新疆黑蜂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标记,以长白山中华蜜蜂为外群利用邻接法构建系统进化树以阐明新疆黑蜂的进化关系,利用SNP信息进行新疆黑蜂的主成分分析、群体遗传结构分析及连锁不平衡分析;采用群体遗传分化指数(Fst)和核苷酸多样性比值(θπ)方法检测新疆黑蜂与其他西方蜜蜂群体间的选择信号,并对提取到的受选择区域候选基因进行GO功能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 在新疆黑蜂中共鉴定出1 728 216个SNPs,其中18 526个非同义突变位点是后续研究新疆黑蜂遗传特性候选的SNPs位点;系统进化树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新疆黑蜂与其他蜂种间存在一定差异,其与卡尼鄂拉蜂、意大利蜂、欧洲黑蜂亲缘关系较近,与高加索蜂亲缘关系较远。群体遗传结构分析表明,在K>3时,新疆黑蜂来自一个与意大利蜂、高加索蜂、卡尼鄂拉蜂、欧洲黑蜂完全不同的独立祖先亚群。连锁不平衡分析表明,新疆黑蜂进化过程中受选择强度较大。GO功能富集分析结果表明,新疆黑蜂受选择基因主要富集于物质代谢、繁殖、信号转导等生物过程,细胞组分富集在细胞器、核小体、染色质和膜等,分子功能主要富集在有机环状化合物结合、离子结合等,并筛选到了Cyp314A1、Trichohyalin-like、CCDC112、Sorbitol dehydrogenase、SPI-3、Fer3HCH、TNS1、Pten、ADSL、Octβ2R、AFFG1、ARHGEF17共12个候选基因。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表明,新疆黑蜂受选择基因主要富集于嘌呤代谢、胞吞作用、磷酸肌醇代谢等信号通路。【结论】 利用基因组SNP标记揭示了新疆黑蜂的遗传结构和独立遗传背景,选择作用主要体现在新疆黑蜂品种形成过程中的抗寒、繁殖、生长发育、抗病等方面,研究结果可为中国新疆黑蜂的遗传进化、资源评价及地方蜂种资源的保护利用提供重要遗传信息。
野生盘羊×巴什拜羊杂交二代尾部脂肪差异表达lncRNA的鉴定与分析
苏晓慧, 何海迎, 吐尔逊阿依·牙力坤, 王琼, 马海玉, 刘玲玲, 刘武军
中国畜牧兽医. 2022, 49(5):  1796-1805.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2.05.020
摘要 ( 187 )   PDF (2017KB) ( 10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分析不同脂尾型绵羊尾部脂肪组织中的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的表达谱,探究lncRNA与绵羊尾部脂肪沉积机制的关系,为揭示绵羊尾脂沉积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择新疆地方绵羊巴什拜羊(肥尾型)和野生盘羊×巴什拜羊杂交二代(小尾型)作为研究对象,采集2个群体尾部脂肪组织,利用转录组测序技术筛选差异表达lncRNA并预测靶基因,对其进行GO功能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验证转录组测序的表达结果。【结果】 通过差异表达分析共筛选出728个差异表达lncRNAs,其中270个表达下调,458个表达上调;通过差异表达lncRNA靶基因的GO功能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筛选到634个靶基因参与疾病、免疫、蛋白修饰、细胞代谢等相关功能分类,共涉及76条信号通路,部分lncRNA介导的靶基因SCD、GPAM、THRSP、FASN等与绵羊尾部脂肪沉积相关。实时荧光定量PCR与转录组测序结果趋势相同。【结论】 lncRNA在绵羊脂尾进化中对尾部脂肪沉积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为从lncRNA的角度分析绵羊脂肪沉积提供了理论依据。
家鸡羽色性状遗传调控机制研究进展
吴日富, 瞿浩, 严霞, 罗成龙, 王艳, 舒鼎铭
中国畜牧兽医. 2022, 49(5):  1806-1816.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2.05.021
摘要 ( 428 )   PDF (8512KB) ( 19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自然界中鸟类呈现出丰富的羽毛颜色,羽色性状在躲避天敌、捕食、求偶及抵御紫外线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对鸡羽毛颜色性状的研究有助于加强品种区分、识别,在育种工作中建立品种间的显著标识和保障同一品种外观整齐尤为重要。羽毛颜色是禽类表型遗传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由黑色素和类胡萝卜素所决定。目前鸡羽毛颜色性状遗传调控机制的研究大多集中在黑色素相关通路,其中,Wnt、KIT/KITL和EDN3/EDNRB等信号通路对黑素细胞的生长发育、迁移和分化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α-MSH/ASIP-MC1R信号通路负责调控黑色素的合成。已有研究显示,通过全基因组范围内的遗传变异检测技术挖掘与羽色性状相关的基因和变异位点,可以揭示黑羽、麻羽、显性白羽、隐形白羽、常染色体白化、银羽、性连锁不完全白化、深棕色羽、淡紫色羽(灰羽)、非依赖酪氨酸酶的隐性白羽、斑点羽和性连锁横斑羽(芦花羽)等多种羽色性状的遗传调控机制。此外,以图灵模型为理论基础可以解释复杂羽色图案的形成机制。作者通过总结黑色素相关调控通路与图灵模型对家鸡羽毛颜色性状的遗传调控机制,对近年来已经确定基因座的家鸡羽毛颜色性状相关研究展开综述,以期为鸡羽色分子机制研究以及在育种过程中开展鸡羽色性状标记辅助选择提供参考。
绒山羊毛囊发育中非编码RNA的研究进展
王东, 梁加越, 王笑冰, 冯娟, 张茹, 夏慧岩, 肖红梅
中国畜牧兽医. 2022, 49(5):  1817-1827.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2.05.022
摘要 ( 179 )   PDF (3560KB) ( 3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非编码RNA(non-coding RNA,ncRNA)是指从基因组上转录而来,不编码蛋白质,但在RNA水平上能行使一定生物学功能的RNA。非编码RNA的种类较多,种类的不同造成功能的差异。毛囊是绒山羊皮肤特殊的附属物,位于皮肤的真皮层,发生于绒山羊胚胎期。由于真皮细胞和上皮细胞间的信号分子传递,使其发育呈周期性变化,历经生长期、退行期和休止期。近年来,有关ncRNA在绒山羊毛囊发育中作用报道较多。文章就其中的微小RNA(miRNA)、长链非编码RNA(lncRNA)及环状RNA(circRNA)的生物发生及其在绒山羊毛囊发育中的作用机制进行了归纳、总结。miRNA是真核生物中存在的一种长18~25 nt的ncRNA分子,可通过与靶信使核糖核酸mRNA特异结合,抑制转录后基因表达。在绒山羊毛囊发育中,miRNA通过抑制相关基因及相关信号通路中关键分子的表达而调控毛囊的发育周期以及毛囊的再生能力。lncRNA是长度超过200 nt的ncRNA,经过剪接,具有polyA尾巴与启动子结构,在绒山羊毛囊发育中能促进毛囊细胞增殖与分化,通过调控基因的靶向表达与多种信号通路互作调节毛囊发育及绒毛生长的周期活动。circRNA是与传统的线性RNA不同的封闭环状RNA,含有许多miRNA结合位点,在绒山羊毛囊发育与绒毛生长中起miRNA分子海绵的作用,即通过miRNA的介导,调控靶基因的表达,促进毛囊干细胞向次级毛囊分化,进而解除与毛囊发育与绒毛生长相关的miRNA对其靶基因的抑制作用提高靶基因的表达水平。笔者通过对miRNA、lncRNA及circRNA的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构建毛囊生长发育的分子调控网络及深入探讨绒山羊毛囊发育的调控机制提供借鉴,为今后更好地利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改善绒毛品质提供理论依据。
基础兽医
1株黄曲霉颉颃菌的鉴定及其抑菌活性成分分析
李天溪, 党萌, 龙淼
中国畜牧兽医. 2022, 49(5):  1828-1839.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2.05.023
摘要 ( 185 )   PDF (5567KB) ( 3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筛选黄曲霉颉颃菌,探究其最佳培养条件及有效抗菌成分,为实际生产中应用生物防治方法抑制黄曲霉污染提供新的理论依据。【方法】 通过平板对峙法及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对待测菌株进行筛选鉴定。以抑菌率作为衡量标准,判断所得黄曲霉颉颃菌的最佳培养温度、培养时间、接种量、转速、pH及装液量。通过硫酸铵沉淀法从颉颃菌无菌发酵上清液中提取蛋白,观测粗提物对黄曲霉菌丝生长的影响。通过离子交换色谱和凝胶过滤色谱进一步纯化粗提蛋白,并进行质谱测序及序列对比分析,筛选鉴定颉颃菌产生的有效抑菌成分。【结果】 筛选到1株解淀粉芽孢杆菌B10(菌种保藏号CCTCCNO:M2018353)。最佳培养条件为温度40 ℃,培养时间36 h,接种量3%,转速120 r/min,pH 6.0,装液量30 mL,最大抑菌率可达46.56%。其粗提蛋白能有效抑制黄曲霉生长,破坏菌丝正常形态,并从中筛选出几丁质结合蛋白、壳聚糖酶、葡聚糖酶等8种可能的有效抑菌成分。【结论】 本试验分离鉴定出1株抑制黄曲霉正常生长发育的解淀粉芽孢杆菌B10,其产生的多种蛋白成分对黄曲霉有显著抑菌活性。
犬脂肪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对重症急性胰腺炎体外内质网应激模型的抗凋亡作用
唐琳, 张军芳, 王英, 孙斌, 王恩泽, SHIN Jongsuh, 郭盼盼, 金鑫, 严昌国, 李香子, 李强
中国畜牧兽医. 2022, 49(5):  1840-1851.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2.05.024
摘要 ( 177 )   PDF (3214KB) ( 10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究犬脂肪组织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cAd-MSCs)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体外模型的抗凋亡作用,以期为利用干细胞治疗胰腺炎提供理论指导。【方法】 ①用Ⅰ型胶原酶消化分离cAd-MSCs,用流式细胞术鉴定其干细胞标志物CD29、CD34、CD44、CD45、CD73和CD90的表达,用成脂、成骨和成软骨分化来鉴定其多向分化潜能;②用Ⅰ型胶原酶从小鼠胰腺组织中分离胰腺腺泡细胞(PACs),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PACs及胰腺组织中胰腺导管特异性基因CK19、β-胰岛细胞特异性细胞基因Insulin-1、α-胰岛细胞特异性基因Glucagon及PAC特异性基因PTF-1α、CPA-1、AMY2B的表达;③以10、20 μg/mL脂多糖(LPS),10、100 mmol/L雨蛙肽(Caerulein)以及10 μg/mL LPS+100 mmol/L Caerulein处理PACs,不添加药物培养的细胞为对照组,培养24 h后使用CCK-8检测PACs存活率,筛选体外构建内质网应激模型的最佳处理组(即模型组,P);用CCK-8检测对照组(Naive)及模型组(P)细胞0、2、4、8、12和24 h的存活率,Western blotting检测P组细胞内质网应激相关蛋白的相对表达量;④为确定cAd-MSCs对PACs的作用方式,试验分为PAC组(仅PACs,Naive)、P组、间接共培养组(IC)、直接共培养组(构建PAC模型时与cAd-MSCs直接共培养,DC),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肿瘤坏死因子(TNF-α)基因在PACs中的表达水平;⑤在间接共培养系统中,将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仅PACs,Naive)、对照组(PACs与cAd-MSCs共培养,C)、P组及试验组(药物处理的PACs与cAd-MSCs细胞共培养,T),细胞培养12 h后,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Western blotting检测各组细胞内质网应激相关基因及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并用TUNEL法检测各组细胞的凋亡情况。【结果】 ①分离培养的cAd-MSCs呈现成纤维样细胞形态,高表达干细胞标志物CD29、CD44、CD73及CD90,不表达CD34和CD45,且具备成脂、成骨、成软骨分化能力;②分离的原代PACs呈鹅卵石样,与胰腺组织相比较,AMY2B、CPA1、PTF1α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均显著增加(P<0.05),CK19、Glucagon、Insulin-1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均极显著降低(P<0.01)。③与对照组相比,10 μg/mL LPS+100 mmol/L Caerulein组细胞存活率极显著降低(P<0.01),因此选为构建内质网应激模型的最佳处理组。与对照组相比,4 h时P组PACs的细胞存活率显著降低(P<0.05),8、12、24 h均极显著降低(P<0.01);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显示,Grp78、CHOP、Caspase-12蛋白的表达水平自4 h开始均极显著增加(P<0.01)。④与Naive组相比,P组TNF-α基因的表达水平极显著增加(P<0.01);与P组相比,IC和DC组TNF-α基因表达水平均极显著降低(P<0.01),后续用间接共培养系统进行试验。⑤在间接共培养系统中,与P组相比,T组Grp78、Caspase-12和CHOP mRNA及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均极显著降低(P<0.01)。TUNEL检测结果显示,T组阳性细胞数明显减少。【结论】 本试验成功构建SAP体外内质网应激模型,且证明cAd-MSCs对PACs内质网应激具有调控及保护作用。
健康奶牛生殖道乳酸菌的分离鉴定及其抑菌活性研究
孙艳, 冯晓微, 刘佳玮, 刘蓓, 靳天雄, 冯鸣鹊, 刘明超
中国畜牧兽医. 2022, 49(5):  1852-1859.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2.05.025
摘要 ( 210 )   PDF (1224KB) ( 5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从健康奶牛生殖道分离筛选益生乳酸菌,为未来防治奶牛子宫内膜炎提供益生菌菌株并为开发防治此病的微生态制剂奠定基础。【方法】 采集10份健康奶牛的生殖道分泌物样品,用MRS培养基进行分离培养,通过形态学观察和16S rDNA序列对分离出的菌株进行鉴定,将所得序列结果与NCBI核酸数据库参考菌株进行相似性比对,确定各分离菌株的种属。利用牛津杯法分离筛选出具有较好抑菌活性的菌株,研究这些筛选出的菌株的生长曲线、产酸能力及抗菌药敏感性,并对其主要抗菌物质进行检测。【结果】 从10个样品中共分离出13株乳酸菌,经染色镜检和16S rDNA测序分析鉴定出13株乳酸菌,分别为植物乳杆菌11株、殊异肠球菌和鼠肠球菌各1株。单株抑菌试验得到5株对大肠杆菌抑菌能力较好的乳酸菌,5株乳酸菌生长特性及产酸能力均良好,对氨苄西林、四环素、红霉素、利福平、甲氧苄啶、氯霉素和青霉素7种抗菌药物敏感性较强。其中21和35号菌株的抗菌物质为过氧化氢和细菌素,而25、33和34号菌株的抗菌物质除过氧化氢和细菌素外还包括有机酸。【结论】 从奶牛生殖道中分离得到的3株乳酸菌有望作为微生态制剂用于奶牛子宫内膜炎的临床防治,其具体防治效果有待进一步探究。
复方中药水提物对腹水综合征肉鸡肝脏TGF-β1/Smad通路的影响
李佩岐, 康杰, 王珂瑶, 王慧敏, 韩宇峰, 王婷慧, 崔亮, 张剑, 邓瑞强, 段智变
中国畜牧兽医. 2022, 49(5):  1860-1869.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2.05.026
摘要 ( 197 )   PDF (8387KB) ( 3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 1,TGF-β1)/Smad通路在肉鸡腹水综合征肝纤维化中的作用及复方中药水提物的防治机理。【方法】 选取健康Ross肉鸡258只,常规饲养至7日龄后,随机分为5组:空白组(C);模型组(M),低温、高脂和高蛋白饲料、高钠饮水的多因素法造模;复方中药水提物高、中、低剂量组(T1、T2、T3),在模型组基础上,每天饮水中分别添加2.0、1.0、0.5 g/kg复方中药水提物。观察临床症状和剖检变化,通过HE染色和Masson染色分别观察肉鸡肝脏组织结构变化与胶原纤维沉积,计算15、25、35、45日龄体重变化。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各日龄肝脏中TGF-β1、转化生长因子β受体Ⅰ(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β receptor Ⅰ,TβRⅠ)、Smad2、Smad3和Smad7基因相对表达量;利用ELISA法检测各日龄肝脏中TGF-β1、TβRⅠ蛋白含量。【结果】 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肉鸡腹部膨大、触压有波动感;腹腔内有大量淡黄色液体,肝脏充血肿胀、质脆,表面有瘀血点;肝脏组织结构紊乱,炎性细胞浸润,胶原纤维大量沉积,肝脏发生纤维化;体重极显著降低(P<0.01);除15日龄TβRⅠ蛋白外,肝脏中TGF-β1、TβRⅠ基因mRNA相对表达量与蛋白含量均极显著或显著升高(P<0.01;P<0.05),Smad2、Smad3基因mRNA相对表达量极显著升高(P<0.01),Smad7基因mRNA相对表达量极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相比,复方中药水提物组的肉鸡上述结果均有不同程度改善,且高剂量组作用效果最显著。【结论】 肝纤维化参与了肉鸡腹水综合征的发生发展,机制与TGF-β1/Smad通路相关;由黄芪、当归、丹参、茯苓等制成的复方中药水提物可以调控TGF-β1/Smad通路,抑制肝纤维化的发生,可有效防治肉鸡腹水综合征。
单增李斯特菌inlK基因缺失株的构建及其生物被膜与消毒剂抗力分析
尉小军, 李巧巧, 曾东东, 蒋建军
中国畜牧兽医. 2022, 49(5):  1870-1878.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2.05.027
摘要 ( 149 )   PDF (2102KB) ( 2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inlK基因对Lm90SB2菌株生物被膜形成能力的影响及其生物被膜与消毒剂抗力的关系,以期为有效防控单增李斯特菌污染提供参考。【方法】 以单增李斯特菌Lm90SB2为试验菌,根据GenBank中公布的单增李斯特菌F2365 inlK基因序列(登录号:AE017262),应用Primer Premier 5.0软件设计用于扩增inlK基因上、下游同源臂片段及验证缺失株的特异性引物,以同源重组技术构建inlK基因缺失株,并通过旁外侧引物运用PCR方法进行缺失株检测。将标准菌株Lm90SB2和构建的缺失株分别培养8、12、24、48 h后进行结晶紫染色,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形态变化,并用酶标仪测定生物被膜形成能力;用含3 g/L卵磷脂+3 g/L吐温80的PBS溶液和含10 g/L卵磷脂+20 g/L吐温80的PBS溶液作为新洁尔灭消毒剂的中和剂,含5 g/L硫代硫酸钠+5 g/L卵磷脂+20 g/L吐温80的PBS溶液和含10 g/L硫代硫酸钠+30 g/L卵磷脂+20 g/L吐温80的PBS溶液84消毒剂的中和剂,设消毒剂+菌悬液、消毒剂+菌悬液+中和剂、中和剂+菌悬液、消毒剂+中和剂+菌悬液、稀释液+菌悬液(阳性对照)、稀释液+中和剂+培养基(阴性对照)6个试验组,进行中和剂的筛选,并检测不同浓度新洁尔灭(1∶15、1∶30)和84消毒剂(1∶50、1∶100)分别作用1、5、10、20 min时对2株菌的灭菌率。【结果】 PCR结果表明,成功构建了缺失株Lm90SB2ΔinlK,且inlK基因的缺失导致Lm90SB2菌株生物被膜形成能力显著或极显著下降(P<0.05;P<0.01);含3 g/L卵磷脂+3 g/L吐温80的PBS溶液构成的中和剂可有效中和新洁尔灭消毒剂,5 g/L硫代硫酸钠+5 g/L卵磷脂+20 g/L吐温80的PBS溶液可有效中和84消毒剂。不同比例的新洁尔灭(1∶15、1∶30)和84消毒剂(1∶50、1∶100)消毒剂在1、5、10 min对Lm90SB2ΔinlK株的灭菌率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Lm90SB2株(P<0.05;P<0.01),且在20 min时灭菌率均为100%。【结论】 inlK基因的缺失导致Lm90SB2菌株生物被膜形成能力下降,且对消毒剂抗力减弱。
“乳炎宁”水提物的抗炎作用研究
刘雨然, 杨慧莹, 朱妍, 王蒙蒙, 孙国结, 张梦圆, 王燕, 高嘉豪, 连科迅, 谷新利
中国畜牧兽医. 2022, 49(5):  1879-1887.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2.05.028
摘要 ( 367 )   PDF (1069KB) ( 7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究"乳炎宁"水提物的抗炎作用,为其临床运用及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二甲苯致耳廓肿胀试验、醋酸致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试验、角叉菜胶致足肿胀试验、棉球致肉芽肿胀试验及小鼠血清细胞因子含量检测进行"乳炎宁"水提物抗炎作用研究。取60只健康昆明小鼠,雌雄各半,随机分为5组,即阴性对照组(生理盐水组)、阳性对照组(阿司匹林组)、"乳炎宁"水提物低(4 mg/g)、中(8 mg/g)、高(16 mg/g)剂量组,12只/组。各组小鼠每天固定时间灌胃,每天1次,连续10 d。后续按照不同试验具体操作,试验结束后分别测量各组小鼠耳廓重量、腹腔洗液D590 nm值、足重量、棉球肉芽肿重量及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介素-1β(IL-1β)含量。【结果】 二甲苯致耳廓肿胀试验结果表明,与阴性对照组相比,药物处理组均可极显著降低二甲苯导致的耳廓肿胀(P<0.01);与阳性对照组相比,"乳炎宁"水提物高剂量组耳廓重量差异不显著(P>0.05)。醋酸致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试验结果表明,与阴性对照组相比,药物处理组对醋酸致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升高均有极显著抑制作用(P<0.01);与阳性对照组相比,"乳炎宁"水提物各剂量组的毛细血管通透性差异显著或极显著(P<0.05;P<0.01)。角叉菜胶致足肿胀试验结果表明,与阴性对照组相比,药物处理组对小鼠足肿胀度均有极显著的抑制作用(P<0.01);与阳性对照组相比,"乳炎宁"水提物各剂量组足肿胀度均有极显著差异(P<0.01)。棉球致肉芽肿胀试验结果表明,与阴性对照组相比,药物处理组对小鼠棉球肉芽肿胀抑制均有极显著抑制作用(P<0.01);与阳性对照组相比,"乳炎宁"水提物低、中剂量组差异极显著或显著(P<0.01;P<0.05),"乳炎宁"高剂量组与阳性对照组作用相当(P>0.05)。小鼠血清细胞因子检测实验结果表明,与阴性对照组相比,除"乳炎宁"水提物低剂量组外,药物处理组血清中TNF-α和IL-1β含量均有不同程度降低,"乳炎宁"水提物低剂量组血清中TNF-α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血清中IL-1β含量显著降低(P<0.05),"乳炎宁"水提物中、高剂量组血清中IL-1β含量均极显著降低(P<0.01),中剂量组血清中TNF-α含量显著降低(P<0.05),高剂量组TNF-α含量极显著降低(P<0.01);与阳性对照组相比,"乳炎宁"水提物中、高剂量组血清中2种细胞因子均差异不显著(P>0.05),低剂量组血清中2种细胞因子均差异极显著(P<0.01)。【结论】 "乳炎宁"水提物在小鼠上显示出了良好的抗炎效果。
JNK抑制剂对仔猪肝细胞药物性损伤的缓解作用及其机理
王奔, 袁帅, 郑怡, 张宏玲
中国畜牧兽医. 2022, 49(5):  1888-1894.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2.05.029
摘要 ( 156 )   PDF (824KB) ( 2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c-Jun氨基末端激酶(JNK)抑制剂SP600125对仔猪原代肝细胞药物性损伤的缓解作用及机理。【方法】 通过二步灌流法获得仔猪原代肝细胞,将肝细胞分为对照组(C)、JNK抑制剂组(SP)、模型组(M)和治疗组(T),每组6个重复。对照组细胞不添加药物,SP组用2 μmol/L SP600125处理细胞,M组用80 μg/mL脂多糖(LPS)+20 μg/mL恩诺沙星(ENR)处理细胞,T组用80 μg/mL LPS+20 μg/mL ENR +2 μmol/L SP600125处理细胞,处理12 h后,收集上清测定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活性,收集细胞测定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SH-Px)、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性、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及肝细胞核因子-1(hepatocyte nuclear factor 1,HNF-1)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A1(glutathione S-transferase alpha 1,GSTA1)mRNA的相对表达量。【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M组肝细胞培养液上清中ALT和AST活性均显著升高(P<0.05),M组肝细胞中GSH-Px和SOD活性、HNF-1和GSTA1 mRNA的相对表达量均极显著降低(P<0.01),MDA含量极显著提高(P<0.01);与M组相比,T组肝细胞培养液上清中ALT、AST的活性均显著下降(P<0.05),T组肝细胞中GSH-Px和SOD活性、HNF-1和GSTA1 mRNA的相对表达量均显著提高(P<0.05),MDA含量显著降低(P<0.05)。【结论】 JNK抑制剂SP600125可通过调控细胞的抗氧化能力及HNF-1和GSTA1的表达缓解由LPS/ENR导致的仔猪原代肝细胞的药物性损伤。
多糖作为兽用疫苗佐剂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史茜, 徐新峰, 李学文, 肖媛媛, 白梅花, 张富春
中国畜牧兽医. 2022, 49(5):  1895-1907.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2.05.030
摘要 ( 269 )   PDF (2102KB) ( 9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多糖可促进免疫调节,具有多靶点、多功能和多因子效应,因此可广泛用作兽用疫苗免疫佐剂。多糖作为疫苗佐剂可提高免疫动物脾脏、胸腺和法氏囊等免疫器官指数,增强巨噬细胞吞噬活性及抗原递呈能力,增强NK细胞杀伤能力,促进树突细胞的成熟和分化,增强机体对抗原的摄取能力,影响T细胞亚群的种类和数量,改变Th1、Th2型免疫应答反应的类型,促进B淋巴细胞增殖,刺激细胞因子及抗体的产生等。而多糖作为配体通过与Toll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TLR)、甘露糖受体(mannose receptor,MR)、C型凝集素受体(C-type lectins receptor,CLR)、清道夫受体(scavenger receptor,SR)等受体分子结合,激活下游信号通路,进而发挥上述免疫活性。文章主要从上述几方面对多糖作为兽用疫苗佐剂的作用机制进行阐述,以期为多糖的进一步开发和应用提供参考。
病原感染后鸡miRNAs调控的研究进展
张育铭, 陈乔光, 候照峰, 刘丹丹, 陶建平, 许金俊
中国畜牧兽医. 2022, 49(5):  1908-1916.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2.05.031
摘要 ( 174 )   PDF (934KB) ( 3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microRNAs(miRNAs)是一种短的单链非编码小分子RNAs,无论是在正常发育还是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都能够与靶mRNA结合,参与到基因的转录后调控过程,并在其中发挥重要的调节作用。近年来随着miRNAs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病原感染后会引起宿主miRNAs表达水平发生变化,这些差异表达的miRNAs能够积极地参与到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并通过调控靶基因的表达参与免疫功能、自噬、炎症反应、代谢等多种生物学过程来抑制或促进疾病的发展。此外,宿主miRNAs作为一种参与转录后调节的小分子RNAs,在病原感染过程中,鸡miRNAs除了可以靶向自身的基因来调控鸡先天免疫信号,也可以靶向病原的基因从而影响病原的吸附、入侵、增殖等过程。作者主要介绍了miRNAs的生物合成、功能以及鸡miRNAs在部分病毒、细菌、寄生虫等病原侵袭过程与致病过程中的调控作用及其机制,简述了不同病原感染后鸡miRNAs的调控策略,以期从miRNAs的角度为鸡病的诊断、治疗和防控提供一定的参考。
山羊乳腺上皮细胞氧化损伤模型的建立
张元锌, 王闫宇, 云艳虹, 陈俊朴, 石惠宇, 王学梅
中国畜牧兽医. 2022, 49(5):  1917-1925.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2.05.032
摘要 ( 138 )   PDF (884KB) ( 5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究过氧化氢(H2O2)诱导山羊乳腺上皮细胞(GMEC)氧化损伤的最佳条件,构建可靠、稳定的氧化损伤模型,为今后探究紫大薯花青素对氧化损伤的保护机制提供模型条件。【方法】 试验采用二因子完全随机设计,第一因素为H2O2处理浓度,分别为0(对照组)、350、430、460、490、520和550 μmol/L,第二因素为对GMEC的处理时间,分别为8、11、14、17 h。舍弃细胞存活率低于60%的处理组,并根据结果重新调整处理浓度与时间。然后通过细胞内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活性、活性氧(ROS)和丙二醛(MDA)的含量以及培养液内乳酸脱氢酶(LDH)、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和总抗氧化能力(T-AOC)的测定确定最佳的H2O2处理条件。【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各H2O2处理组作用8 h后GMEC存活率均显著降低(P<0.05),其中350、430、460 μmol/L H2O2处理8 h时细胞存活率分别降低至64.6%、72.9%、66.2%,基本符合细胞存活率的筛选需求(70%)。因此,选择350、430、460、490、520 μmol/L H2O2处理4、6、8、10 h进行后续试验。调整后,除4 h 430 μmol/L处理组外,各处理组LDH活性在不同处理时间下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并随着时间的延长逐渐升高,10 h时各处理组LDH活性均达到最大值,且与浓度呈正比;各处理组ROS含量在6 h时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8 h时各处理组ROS含量较6 h均大幅度显著升高(P<0.05),说明8 h为ROS含量变化的转折点;430、490、520 μmol/L处理组MDA含量在处理8 h后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430 μmol/L处理组MDA含量在8和10 h时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各浓度组CAT、SOD、GSH-Px和T-AOC活性在处理6~8 h时均出现不同程度的降低,且8 h时仅430 μmol/L处理组CAT、SOD、GSH-Px和T-AOC活性显著低于照组(P<0.05)。【结论】 430 μmol/L H2O2处理GMEC 8 h为构建GMEC氧化损伤模型最佳条件。
动物细胞低氧培养相关调控因子研究进展
张兰, 姚一凡, 陈树吾, 马芳芳, 许瑾, 杨琨
中国畜牧兽医. 2022, 49(5):  1926-1933.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2.05.033
摘要 ( 150 )   PDF (1026KB) ( 2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近年来低氧细胞培养逐渐成为研究热点,低氧条件下可提高细胞体外扩增的生长动力学、细胞的增殖率及干细胞分化等功能。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α,HIF-1α)是应答低氧应激的关键因子,也是介导低氧信号的转导中枢,与其相关的血管内皮生长因(vascular endothelia growthfactor,VEGF)、低氧促有丝分裂因子(hypoxia-induced mitogenic factor,HIMF)及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等是其重要的靶基因,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低氧条件下细胞的发生、发展有重要作用。笔者对低氧培养细胞的研究现状及低氧相关细胞因子的调控机制及作用进行概述,以期为探索细胞低氧机理提供理论依据,为低氧适应性及高原疾病治疗提供更多的研究思路。
预防兽医
MLKL基因敲除对猪伪狂犬病病毒复制的影响
谢思豪, 勾红潮, 卞志标, 李斌, 蔡汝健, 臧莹安, 李春玲
中国畜牧兽医. 2022, 49(5):  1934-1941.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2.05.034
摘要 ( 187 )   PDF (2432KB) ( 4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构建混合谱系激酶结构域样(mixed lineage kinase domain-like,MLKL)基因敲除的PK-15细胞株(PK-15 MLKL-KO),研究敲除MLKL基因对猪伪狂犬病病毒(Pseudorabies virus,PRV)复制的影响。【方法】 根据MLKL序列设计特异性编辑位点,利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构建MLKL-sgRNA编辑载体,转染至PK-15细胞,经嘌呤霉素药物筛选获得多克隆细胞系,通过有限稀释法获得PK-15 MLKL-KO单克隆细胞株。通过靶基因组PCR、测序和Western blotting验证MLKL基因在PK-15细胞上的敲除水平;采用Reed-Muench法检测病毒增殖水平;采用PI染色和荧光显微镜观察细胞坏死情况。【结果】 试验成功构建MLKL-sgRNA载体,筛选出1株MLKL基因缺失647 bp的PK-15细胞株,Western blotting未检测到MLKL蛋白的表达。与PK-15细胞相比,PK-15 MLKL-KO细胞极显著或显著提高了PRV GD-WH(感染后36 h除外)和PRV Bartha-K61的病毒滴度(P<0.01;P<0.05)。PRV GD-WH和PRV Bartha-K61感染PK-15 MLKL-KO细胞后,坏死细胞明显减少。【结论】 本研究构建了MLKL基因敲除的PK-15细胞株,与PK-15细胞相比,PK-15 MLKL-KO细胞显著提高了PRV GD-WH和PRV Bartha-K61的复制和存活能力,为PRV Bartha-K61疫苗生产过程中提高病毒产量提供了一种可行性策略。
长链非编码RNA在PEDV感染Vero-E6细胞中对自噬的调控作用
王梓行, 邓兴梅, 邱润辉, 朱德馨, 李佳, 陶婷婷, 朱嘉乐, 孙志华, 张辉
中国畜牧兽医. 2022, 49(5):  1942-1950.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2.05.035
摘要 ( 169 )   PDF (4575KB) ( 11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试验旨在研究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在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 viru,PEDV)感染非洲绿猴肾细胞(Vero-E6)过程中对自噬的调控作用,以期为抗PEDV新型药物靶点的开发提供新思路。【方法】 根据GenBank上公布的人lncRNA-HOTAIR基因序列(登录号:NR_047517.1),利用LongMan在线工具筛选lncRNA-HOTAIR的猴源同源序列(lncRNA-M),并利用RNAfold、LncLocator在线预测工具预测其二级结构和核质分布。建立PEDV感染的Vero-E6细胞模型,在0、6、12、24、36和48 h收集细胞,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LC3)蛋白的表达,以明确病毒感染细胞后不同时间点自噬的发生情况。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lncRNA-M在PEDV感染Vero-E6细胞模型中0、6、12、24、36和48 h的表达水平。设计并合成3条lncRNA-M的干扰片段:siRNA-1、siRNA-2和siRNA-3,分别转染Vero-E6细胞,待细胞汇合度达到90%时接毒,感染48 h后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lncRNA-M的表达情况,筛选出干扰效率最高的干扰片段。将干扰效率最高的干扰片段转染至Vero-E6细胞并接种PEDV后,通过Western blotting检测感染后24和48 h LC3蛋白的表达水平,以验证自噬的发生情况。【结果】 成功筛选出lncRNA-HOTAIR猴源同源序列为lncRNA 0.1,并根据RNAfold预测结果生成lncRNA 0.1的RNA最小自由能二级结构;LncLocator预测结果表明,lncRNA 0.1在细胞核和细胞质中的分布分别为41.88%和37.78%。PEDV感染Vero-E6细胞48 h后,细胞皱缩、聚集成团,细胞膜融合形成合胞体;1.0%琼脂糖凝胶电泳结果显示,在1 326 bp处出现目的条带,说明PEDV感染Vero-E6细胞模型成功建立。在PEDV感染的Vero-E6细胞模型中,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6、12、24、36和48 h LC3Ⅱ的表达量呈上升趋势,LC3Ⅱ/LC3Ⅰ的比值在48 h最高且极显著高于0 h (P<0.01);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LC3的mRNA表达量在48 h最高,且极显著高于0 h(P<0.01),自噬被激活;lncRNA 0.1的表达均呈上升趋势,在48 h表达量最高,48 h lncRNA 0.1的表达量极显著高于0 h (P<0.01);siRNA-2的干扰效果最好,干扰效率为80%。干扰lncRNA 0.1后,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24和48 h干扰组的LC3蛋白表达量均低于对照组,自噬受到抑制。【结论】 PEDV感染Vero-E6细胞能够诱导自噬发生,lncRNA 0.1在感染过程中起到了促进自噬的作用。
新型滴鼻灭活鹦鹉热衣原体疫苗的免疫效力评价
陈思宇, 隋卓君, 王占新, 李强, 陈艺, 王飞, 陈爽, 刘心怡, 严专强, 何诚
中国畜牧兽医. 2022, 49(5):  1951-1959.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2.05.036
摘要 ( 521 )   PDF (10460KB) ( 2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究由霍乱弧菌菌影(Vibrio cholerae ghosts,VCG)和纳米壳聚糖凝胶(Gel)组合制作的一种新型灭活衣原体疫苗复合佐剂是否可增强鹦鹉热衣原体原体(elementary body,EB)灭活抗原诱导动物机体产生的免疫应答。【方法】 将60只7日龄SPF鸡随机分为4个组,分别为:EB+VCG+Gel组、EB+VCG 组、Gel组和EB组。通过滴鼻途径免疫鸡群,免疫2次,每次间隔14 d,免疫后检测鸡血清中IgG抗体水平、淋巴细胞增殖指数、CD4/CD8T 细胞比例、细胞因子(白介素-4(IL-4)、IL-10、IL-12和干扰素-γ(IFN-γ))含量及攻毒后鸡喉头排菌量和肺脏的病理损伤程度。【结果】 与Gel和EB组相比,EB+VCG+Gel和EB+VCG组IgG 抗体水平、淋巴细胞增殖指数、IFN-γ含量和CD4/CD8T细胞比值显著或极显著升高(P<0.05;P<0.01)。此外,与Gel和EB组相比,攻毒后第12天,EB+VCG+Gel组喉头排菌量极显著降低(P<0.01),攻毒后第7天,肺脏损伤评分极显著降低(P<0.01)。【结论】 壳聚糖凝胶、VCG、灭活衣原体 EB 组合构成的新型滴鼻衣原体疫苗经鼻腔接种动物后可刺激动物机体产生良好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应答,阻断鹦鹉热衣原体经呼吸道途径传播,防止鹦鹉热衣原体从动物向人群传播。
绵羊肺炎支原体P6058aa-928aa蛋白的原核表达及间接ELISA方法的建立
田广原, 王宇琛, 周雅坪, 郭婷, 赵红梅, 赵逢淼, 孙雅婕, 卞宇晨, 于佳梁, 周雨霞
中国畜牧兽医. 2022, 49(5):  1960-1969.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2.05.037
摘要 ( 177 )   PDF (2261KB) ( 4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建立基于绵羊肺炎支原体表面脂蛋白P60的间接ELISA方法。【方法】 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对P60蛋白进行抗原性分析,筛选出抗原性最佳的区域,扩增目的基因后构建重组表达载体并进行基因测序,将测序正确的质粒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感受态细胞,用IPTG诱导抗原性最佳蛋白表达并进行诱导时间优化;利用SDS-PAGE分析该蛋白分子质量大小及其表达形式。以重组蛋白作为抗原,绵羊肺炎支原体阳性血清作为抗体,通过Western blotting方法分析其反应原性。以重组蛋白为包被抗原,建立抗原性最佳蛋白的间接ELISA抗体检测方法,用该方法对20份阴性血清进行检测,计算阴阳临界值;检测该方法的特异性、敏感性和重复性,并用建立的间接ELISA方法与间接血凝法对92份绵羊临床血清样本进行检测。【结果】 经DNAStar分析,P60蛋白第58-928位氨基酸区域的平均抗原指数在0.8~1.7之间,亲水指数为0~2.0,证明该区域(P6058aa-928aa)抗原性和亲水性较强;通过PCR扩增得到P6058aa-928aa基因,并构建重组表达载体,通过基因测序证明该重组表达载体与预期结果一致。SDS-PAGE结果显示,IPTG诱导浓度为1 mmol/L,诱导10 h时蛋白表达量较高,蛋白分子质量为42 ku,在大肠杆菌中以包涵体的形式表达;Western blotting结果表明,构建的重组蛋白具有良好的反应原性。对ELISA各条件进行优化结果显示:抗原包被浓度为0.5 μg/mL,一抗最佳稀释浓度为1∶100,最佳孵育时间为1.5 h,酶标二抗最佳稀释倍数为1∶4 000,判定阴阳性血清的临界值为0.36。对口蹄疫病毒(FMDV)、小反刍兽疫病毒(PPRV)、布氏杆菌(Brucella)、牛支原体(Mb)、丝状支原体山羊亚种(Mmc)的标准阳性血清的检测均为阴性,证明该方法特异性较强;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血清稀释度为1∶2 048时仍为阳性;批内重复试验和批间重复试验的变异系数均<10%,证明该方法具有较好的重复性。利用所建立的间接ELISA方法与间接血凝法对92份羊血清检测结果表明,二者的阳性符合率为81.6%,阴性符合率为92.6%,总符合率为88.0%。【结论】 本研究建立的间接ELISA方法可用于临床样本的检测,为绵羊肺炎支原体的疫苗免疫效果评价和疾病诊断提供了较为可靠的方法。
P[1]型A群牛轮状病毒VP8重组蛋白的表达与免疫原性研究
姜晓明, 汤承, 岳华
中国畜牧兽医. 2022, 49(5):  1970-1976.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2.05.038
摘要 ( 155 )   PDF (1484KB) ( 5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利用原核表达系统表达P[1]型A群牛轮状病毒(BRVA) VP8重组蛋白,并评价其反应原性与免疫原性。【方法】 根据国内流行毒株RVA/Cow-tc/CHN/SDA2/2018/G6P[1] VP8基因序列(GenBank登录号:MN937517)进行密码子偏好性优化,构建P[1]型BRVA VP8大肠杆菌原核表达系统,将重组质粒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感受态细胞,IPTG诱导表达,通过SDS-PAGE分析重组蛋白表达形式。镍琼脂糖亲和层析纯化重组蛋白,Western blotting鉴定重组蛋白与兔抗G6P[1]型BRVA血清特异性结合能力,并将P[1]型BRVA VP8重组蛋白免疫兔,首免后2周加强免疫1次,共免疫2次。分别用间接ELISA方法与中和试验评价其免疫原性。【结果】 本研究成功构建P[1]型BRVA VP8重组蛋白的原核表达系统;SDS-PAGE结果显示,高效表达大小为20 ku的P[1]型BRVA VP8重组蛋白,以可溶形式存在;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P[1]型BRVA VP8重组蛋白能与兔抗G6P[1]型BRVA血清特异性结合;间接ELISA结果显示,P[1]型BRVA VP8重组蛋白亚单位疫苗能诱导兔产生抗体,兔首免1周后抗体开始出现并迅速上升,于第3周达到高峰,至第5周仍维持在较高水平;中和试验结果显示,第2次免疫后抗体最高的兔血清对G6P[1]型和G8P[1]型BRVA的中和效价分别为1∶17 783和1∶64。【结论】 本研究成功构建原核表达系统表达P[1]型BRVA VP8重组蛋白,并证实其具有良好的反应原性及免疫原性,为研制BRVA亚单位疫苗奠定基础。
鸭源大肠杆菌的分离鉴定及致病性分析
董洪燕, 宋海港, 朱善元, 于圣青, 谢军, 洪双鹏, 郭长明, 徐海, 高月秀
中国畜牧兽医. 2022, 49(5):  1977-1984.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2.05.039
摘要 ( 186 )   PDF (1791KB) ( 3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了解江苏、江西、安徽地区鸭源大肠杆菌的分布以及致病性情况。【方法】 本研究对江苏、江西、安徽地区的病死鸭进行了鸭源大肠杆菌的分离鉴定,运用PCR结合玻片凝集法测定鸭源大肠杆菌分离株的血清型,并进行了18种毒力基因的PCR检测,随后进行雏鸭致病性试验,并对毒力较强和毒力较弱的菌株进行生长曲线以及半数致死量(LD50)测定。【结果】 本研究共分离鉴定获得鸭源大肠杆菌74株,鉴定为O1、O2、O18、O78血清型的分别有1、2、2和4株,其余均未定型;18种毒力基因鉴定结果表明,ibeB、yijp、OmpAmat基因检出率分别为97.3%、97.3%、95.95%和90.54%。动物致病性试验结果表明,经107 CFU/只攻毒后,74株分离株均引起雏鸭不同程度发病,但仅有2株对雏鸭致死率≥50%。生长曲线测定结果表明,2株强毒株与2株弱毒株的生长速度无显著差异(P>0.05),2株强毒株的LD50分别为104.75和107.375 CFU。【结论】 本研究分离的74株鸭源大肠杆菌O1、O2、O18和O78型仅占12.16%,毒力基因谱分布广泛,但仅有2株毒力较强,该研究为鸭源大肠杆菌病的预防控制以及研究血清型、毒力基因与致病性之间的相互关系奠定基础。
非洲猪瘟诊断方法研究进展
程晶, 刘文晓, 王晓玥, 王丽萍, 江波, 李永清
中国畜牧兽医. 2022, 49(5):  1985-1993.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2.05.040
摘要 ( 269 )   PDF (1053KB) ( 16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非洲猪瘟(African swine fever,ASF)是由非洲猪瘟病毒(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ASFV)引起的猪的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急性病例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几乎达100%。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将ASF列为法定报告动物疫病,中国将其列为一类动物疫病。当前中国ASF疫情防控形势十分严峻,且尚无有效的疫苗及其他防治制剂,因此执行严格的卫生措施及监测病原和抗体,进而排查和清除带毒动物是ASF防控的重要措施。笔者就ASFV诊断标识出发,总结了近年来ASF病原检测与血清学监测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抗原检测方面,在PCR基础上发展的多种等温扩增技术如重组酶聚合酶扩增技术、交叉引物扩增技术、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及微滴数字PCR从不同方面克服了常规PCR的缺陷,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具有速度快、准确、结果客观和可定量基因组含量等优点,新型CRISPR/Cas12a技术无需昂贵的仪器,可为ASFV的检测提供一种更加便携、简单、灵敏和特异性强的新型替代方法;抗体检测方面,基于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免疫层析技术和间接免疫荧光试验等的检测方法灵敏度和特异性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牛丙型肝炎病毒研究进展
郭銮英, 李家磊, 金芹芹, 马骏, 刘全
中国畜牧兽医. 2022, 49(5):  1994-2000.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2.05.041
摘要 ( 269 )   PDF (1206KB) ( 4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牛丙型肝炎病毒是丙型肝炎病毒属的最新成员,于2015年首次在德国牛血清中发现。目前已在7个国家发现了这种病毒,分为2个基因型和8个亚型,仅中国就存在至少4种牛丙型肝炎病毒亚型。牛丙型肝炎病毒宿主为牛科动物,具有嗜肝性,可引起牛的急性或持续性感染,给畜牧业的发展及相关从业人员的健康构成潜在威胁。牛丙型肝炎病毒基因组全长约8.8 kb,包含5'-端和3'-端非编码区及1个编码2 779个氨基酸的长开放阅读框(ORF),其中5'-端非编码区中存在核糖体进入位点。牛丙型肝炎病毒在牛群中呈高度流行趋势,已知检测方法主要为分子生物学诊断中的巢式PCR及免疫学诊断方法中的荧光素酶免疫沉淀反应系统(LIPS);随着新发病毒的不断发现,巢式PCR方法无法满足高度变异的牛丙型肝炎病毒,而已有的免疫学诊断方法也存在交叉反应现象。目前尚无有效的疫苗及其他治疗药物,养殖场缺乏对牛丙型肝炎病毒的重视及防控措施。因此,笔者从牛丙型肝炎病毒的病原学、流行病学、检测方法及防控等方面对国内外取得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提高国内对牛丙型肝炎病毒及其致病性的认知,为该病毒的研究和防控提供参考。
临床兽医
五味止痢合剂对大肠杆菌致小鼠腹泻的治疗作用
陈毓, 陈晓兰, 杨海峰, 罗军, 张婷, 左海萍, 郑义
中国畜牧兽医. 2022, 49(5):  2001-2009.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2.05.042
摘要 ( 215 )   PDF (8118KB) ( 7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研究五味止痢合剂对大肠杆菌致小鼠腹泻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4周龄清洁级ICR小鼠,分为空白对照组(BC)、模型对照组(MC)、五味止痢合剂高(W-H)、中(W-M)、低剂量组(W-L)和盐酸环丙沙星药物对照组(CPFX)。每组20只,除BC组外均腹腔注射大肠杆菌,构建小鼠腹泻模型,建模5 h后,W-H、W-M、W-L组小鼠分别灌胃25、20、15 mL/kg BW五味止痢合剂(相当于生药2.5、2.0、1.5 g/kg BW),CPFX组小鼠灌胃盐酸环丙沙星20 mL/kg BW,MC组和BC组灌胃等量生理盐水,2次/d,连用5 d。停药后14 d计算腹泻率和保护率。另取100只小鼠按照上述方法分组和给药,分别于给药后第2天,停药后第1、7和14天采集十二指肠和空肠。HE染色观察各组十二指肠黏膜层形态,采用ELISA试剂盒测定空肠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IgA)和十二指肠α-干扰素(IFN-α)和白介素-4(IL-4)细胞因子的含量,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十二指肠黏膜修复因子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和转化生长因子-α(TGF-α)表达情况。【结果】 在停药后第14天,W-H和W-M组腹泻保护率分别高达95%和90%,死亡率均为0,均与CPFX组相当。在治疗过程中,W-H、W-M组小鼠小肠绒毛逐步趋于完整,淋巴细胞浸润逐渐减少,黏膜形态逐步趋于正常。W-H、W-M和CPFX组的空肠sIgA含量均显著高于MC组(P<0.05)。与MC组比较,在停药后第1、7和14天各给药组均能显著抑制空肠黏膜IFN-α的分泌(P<0.05),显著提升IL-4的分泌(P<0.05);在停药后第14天,W-H组IFN-α和IL-4含量与BC组接近。在停药后第1和7天,W-H和CPFX组肠道修复因子PCNA表达量显著高于MC组(P<0.05);在停药后第1天,W-H和CPFX组肠道修复因子TGF-α表达量显著高于MC组(P<0.05),在停药后第7天W-H和CPFX组TGF-α表达与MC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在停药后第14天各组间PCNA和TGF-α的表达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2.5 g/kg BW五味止痢合剂灌胃给药能显著控制大肠杆菌引起的小鼠腹泻,保护率达95%。其主要通过显著提升空肠灌洗液中sIgA的含量,充分激活免疫细胞,调节肠道黏膜分泌的细胞因子IFN-α和IL-4,有效抑制肠道炎症反应,刺激肠道黏膜修复因子PCNA和TGF-α的表达发挥治疗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