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1年 第48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21-04-20
目录
封面封底
中国畜牧兽医. 2021, 48(4):  1-0. 
摘要 ( 148 )   PDF (3394KB) ( 9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录
中国畜牧兽医. 2021, 48(4):  2-0. 
摘要 ( 116 )   PDF (529KB) ( 5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生物技术
蠓虫源盖塔病毒(SZC30)结构基因分子生物学特征分析
李楠, 何于雯, 左媛媛, 孟锦昕, 徐天刚, 王静林
中国畜牧兽医. 2021, 48(4):  1149-1160.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1.04.001
摘要 ( 304 )   PDF (1826KB) ( 27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解云南蠓虫源盖塔病毒(GETV) SZC30株分子特征及其与国内外其他媒介和宿主动物中分离病毒的遗传进化关系,本研究采用5对盖塔病毒特异引物对2013年首次在云南省蠓虫中分离的盖塔病毒SZC30株结构基因进行RT-PCR扩增,并对扩增产物进行测序;采用DNAStar软件中SeqMan进行序列拼接,获得SZC30株病毒结构基因序列长3 762 nt,编码衣壳蛋白(C)、E1、E2、E3和6K蛋白,序列长度分别为804、1 317、1 266、192和183 nt,编码蛋白长度分别为268、438、422、64和61个氨基酸。CE1和E2基因系统进化分析显示,SZC30株与1955-2018年不同地域、宿主分离的27株盖塔病毒分离株形成Ⅰ、Ⅱ、Ⅲ和Ⅳ 4个进化分支;SZC30株与中国、韩国和日本蚊虫和动物分离株位于Ⅲ进化分支内,核苷酸同源性最高,在98.0%以上,氨基酸同源性在98.9%以上,亲缘关系较近;而与马来西亚、俄罗斯等蚊虫分离株位于不同进化分支,核苷酸同源性低于97.6%,亲缘关系较远;与马来西亚蚊虫分离株(GenBank登录号:AF339484)、中国海南和云南蚊虫分离株(GenBank登录号:EU015061和KY434327)在C、E1和E2蛋白存在31个氨基酸差异位点,而与日本蚊虫分离株(GenBank登录号:LC152056)、中国猪分离株(GenBank登录号:MG865966和MG865969)氨基酸位点无差异,且同源性为100%。SZC30株与27株盖塔病毒在E1、E2蛋白上存在2个潜在糖基化位点和3个跨膜区;T细胞抗原表位分析结果显示,SZC30株与分离自蚊、猪、狐、牛和马等的盖塔病毒分离株均存在表位差异,其中,E1、E2蛋白发现较多表位差异。以上结果提示,蠓虫源盖塔病毒与大多数蚊虫和动物分离毒株同源性高、遗传进化关系近,且氨基酸位点、糖基化位点、跨膜区结构等分子特征相似,提示蠓虫可能作为一种潜在的传播媒介参与了当地盖塔病毒的传播扩散。
吉林地区1株小鹅瘟病毒NS1和VP1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张琪, 陈浩田, 单家宝, 常蕊, 张雪, 王尧, 王君伟, 马波
中国畜牧兽医. 2021, 48(4):  1161-1169.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1.04.002
摘要 ( 229 )   PDF (1907KB) ( 5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解吉林地区小鹅瘟病毒(Gosling plague virus,GPV)的基因特征,及其与黑龙江及中国其他省份和国外流行毒株的相关性,本研究采用PCR方法鉴定2018年吉林某养鹅场送检的病死雏鹅的肠组织,同时对GPV的非结构蛋白NS1基因及结构蛋白VP1基因进行了克隆和测序,并与国内外16株GPV参考毒株的相应序列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病死雏鹅为GPV与减蛋综合征病毒(Egg drop syndrome virus,EDSV)混合感染;吉林地区GPV的NS1基因长为1 884 bp,编码627个氨基酸,与参考毒株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93.8%~99.8%,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97.1%~99.7%;VP1基因长为2 199 bp,编码732个氨基酸,与参考毒株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93.4%~99.9%,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96.4%~99.9%。NS1及VP1基因的系统进化树分析均表明,吉林地区GPV与哈尔滨分离株98E属于同一进化分支,亲缘关系最近,与国外分离株、中国台湾和安徽分离株亲缘关系均较远。吉林地区GPV与鹅源GPV具有较近的亲源关系,同源性明显高于其他水禽来源的GPV。该研究为明确中国东北地区GPV空间的流行规律提供基础数据,为东北地区GPV的诊断与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猴源葡萄糖调节蛋白78生物信息学分析及其真核表达
焦文强, 刘运超, 邢广旭, 陈鹏举, 徐引弟, 王治方, 张青娴, 许峰
中国畜牧兽医. 2021, 48(4):  1170-1178.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1.04.003
摘要 ( 177 )   PDF (4382KB) ( 4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试验旨在探究葡萄糖调节蛋白78(glucose regulatory protein 78,GRP78)基因的理化性质和结构特点,阐述GRP78在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复制中的分子伴侣作用和调控机制。通过RT-PCR方法扩增GRP78基因,并插入到pMD20-T Simple载体进行克隆测序,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其氨基酸序列、跨膜结构、糖基化位点、磷酸化位点、三级结构等进行预测和分析。将GRP78基因插入pCDNA 3.1中,然后转染Vero-E6细胞。Western blotting检测Vero-E6细胞中GRP78的表达。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GRP78基因全长1 965 bp,编码654个氨基酸,蛋白质分子质量为72.33 ku,理论等电点为5.07,分子式为C3189H5153N865O1019S13。遗传进化树分析显示,猴源GRP78基因与双峰驼、犬、猫、大猩猩、蝙蝠、狒狒、猪、马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99.5%~99.8%;遗传进化分析显示,大猩猩和狒狒亲缘关系最为接近。跨膜区和信号肽预测结果显示,该蛋白存在信号肽但不存在跨膜结构。GRP78蛋白无N-糖基化修饰位点,存在6个O-糖基化位点、28个磷酸化位点,表明GRP78可能有与激酶磷酸化有关的PKC、PKA特异性蛋白激酶的结合位点,可能参与己糖代谢和单糖代谢。
生理生化
睡眠剥夺对哺乳动物消化系统的影响
贾丽妍, 王钰雯, 黄佳琦, 陈耀星, 王铁, 曹静, 董玉兰, 王子旭
中国畜牧兽医. 2021, 48(4):  1179-1187.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1.04.004
摘要 ( 231 )   PDF (1224KB) ( 5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睡眠剥夺对动物和人体的生理结构和功能产生多方面的负面影响,可引发多种疾病甚至死亡,尤其与机体的消化吸收和新陈代谢等过程密切相关。作者主要围绕睡眠剥夺对胃、肠、肝脏等器官的结构和功能所造成的影响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并针对睡眠剥夺对机体氧化应激水平、细胞因子浓度和激素分泌等产生影响,进而引起消化系统紊乱的可能机制进行了分析。除此之外,食物摄入等对睡眠剥夺动物的状态也有所影响。睡眠剥夺对消化系统的影响包括使消化道黏膜及肝细胞遭受损伤、胃运动功能下降、肠道菌群紊乱及胃肠激素、胰岛素分泌异常等,进而影响机体能量代谢,减缓其从损伤中恢复的速度,患各种恶性疾病的概率也增加。睡眠剥夺作为一种应激原,会显著提升机体的氧化应激水平,令细胞的代谢负担加大,多种生物大分子,特别是DNA被破坏;细胞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释放增加则使炎症反应广泛发生;激素分泌也是这些损伤过程中的一环,若损伤不断发展,则导致患恶性肿瘤风险加剧。在实践也发现了一些可对睡眠剥夺状态产生影响的食物和药物,但其机制尚不明确。目前,针对睡眠剥夺对机体消化系统乃至全身范围内的损伤机制研究尚有许多空白,未来仍需进行广泛、深入的研究。
不同浓度油酸对延边牛骨骼肌卫星细胞成脂转分化的影响
孙建富, 张军芳, 孙斌, 王英, 崔岩, 李强, CHOI Seong H, SHIN Jong S, 李香子
中国畜牧兽医. 2021, 48(4):  1188-1195.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1.04.005
摘要 ( 219 )   PDF (4520KB) ( 7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试验旨在探究油酸对延边牛骨骼肌卫星细胞成脂转分化的影响。试验设1个空白对照组(CON)和3个油酸(OA)诱导组:50、100、200 μmol/L油酸组(OAL、OAM、OAH)。油酸诱导96 h后,通过测定细胞大小及活力评估油酸对细胞的影响。通过油红O染色和测定甘油三酯来验证脂滴的形成,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测定相关成肌成脂基因的表达水平来验证脂肪细胞的生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添加油酸后,延边牛骨骼肌卫星细胞内有脂滴生成,并且脂滴形成量、甘油三酯累积量与油酸呈剂量依赖关系;实时荧光定量PCR测定结果表明,成肌相关因子Pax3、MyoD显著下调(P<0.05),成脂相关因子C/EBPβ、PPARγ显著上调(P<0.05),脂肪酸代谢相关因子SCD显著下调(P<0.05),PLIN2基因显著上调(P<0.05)。综合上述试验结果,用油酸诱导处理延边牛骨骼肌卫星细胞可促进细胞的成脂转分化。
RNA N6-腺苷酸甲基化修饰及其生物学功能
邹菊红, 黄艳娜, 蒋钦杨
中国畜牧兽医. 2021, 48(4):  1196-1203.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1.04.006
摘要 ( 308 )   PDF (1251KB) ( 4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N6-腺苷酸甲基化(N6-methyladenosine,m6A)是真核生物mRNA的一种转录后修饰,是一个动态可逆过程,由甲基转移酶、去甲基化酶和结合蛋白催化,介导真核生物的各种生物学过程,参与多种细胞基因表达调控和疾病的病理过程。近年来,随着人们对RNA修饰认识的不断深入和和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人们对m6A甲基化修饰在细胞分化、动物生长发育、疾病的发生等生物学功能的探索也越来越迫切。作者介绍了m6A甲基化修饰的特征及其相关的3种酶、m6A修饰的检测技术,及其在mRNA调控、干细胞分化、肿瘤发生和转移上的生物学功能,简述了m6A甲基化修饰对畜禽(如猪、鸡)生长发育方面的调控,最后对m6A甲基化修饰在未来的研究方向及发展前景做出展望,以期为后续m6A甲基化修饰在动物生长过程中的深入研究和预防治疗疾病上的应用提供参考。
绵羊骨骼肌卫星细胞分离培养、鉴定与成肌诱导分化
李欣, 于永生, 张立春, 马惠海, 罗晓彤, 魏天, 肖成, 张琪, 曹阳, 赵中利
中国畜牧兽医. 2021, 48(4):  1204-1210.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1.04.007
摘要 ( 238 )   PDF (3210KB) ( 10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试验旨在分离绵羊骨骼肌卫星细胞(skeletal muscle satellite cells,SMSCs),建立绵羊SMSCs体外分离、培养及鉴定体系,为后续研究提供种子细胞。以新生健康绵羊为试验动物,采用胶原酶Ⅳ和胰酶两步酶消化法和差速贴壁法分离并纯化SMSCs。用RT-PCR和免疫荧光法鉴定SMSCs标记基因配对盒基因7(paired box 7,Pax7)、结蛋白(Desmin)和生肌调节因子1(myogenic regulatory factors 1,MyoD1)的表达情况;用血清撤离法诱导SMSCs向成肌细胞方向分化,成肌诱导后观察肌管的形成,免疫荧光法检测成肌分化特异性标志肌球蛋白重链(myosin heavy chain,MHC)的表达。RT-PCR结果显示,扩增条带与预期相符,所分离细胞表达SMSCs标记基因Pax7、DesminMyoD1;免疫荧光鉴定结果显示,所分离细胞表达SMSCs标记蛋白Pax7、Desmin和MyoD1;成肌诱导后镜下可见细胞相互融合形成多核的肌管,并表达成肌特异性标志MHC。本试验分离了绵羊SMSCs,建立了适用于绵羊SMSCs的体外培养体系,并成功进行了成肌诱导分化,为今后研究绵羊骨骼肌生长发育机制提供了试验材料和技术支撑。
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
基于主成分和灰色关联度对全株玉米青贮综合品质的分析
任丽娟, 陈雅坤, 单丽燕, 张晓峰, 许凤莲, 王有月, 王思伟, 王昆, 卜登攀, 王建平, 赵和平, 赵连生
中国畜牧兽医. 2021, 48(4):  1211-1221.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1.04.008
摘要 ( 216 )   PDF (1258KB) ( 6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试验旨在综合分析不同地区规模化奶牛养殖场的全株玉米青贮品质,为合理利用全株玉米青贮提供理论依据。分别在黄淮海地区(山东、河南、河北)、长江中下游地区(安徽)、西北地区(陕西、山西、青海、宁夏、甘肃、新疆、内蒙古)、东北地区(黑龙江、吉林、辽宁)、华南地区(广西)、西南地区(云南、贵州)规模化奶牛养殖场采集全株玉米青贮样品,通过近红外光谱技术检测全株玉米青贮品质的相关指标,并运用主成分分析和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对不同地区的全株玉米青贮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①不同地区全株玉米青贮的营养成分和发酵品质存在显著差异(P<0.05)。②主成分分析提取了4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到82.882%。这4个主成分分别反映了全株玉米青贮的粗纤维、有机酸含量及中性洗涤纤维消化率方面的信息,可以用来衡量不同地区全株玉米青贮的综合品质。不同地区玉米青贮品质由高到低依次是黄淮海、西北、东北、长江中下游、西南、华南地区。③通过灰色关联度分析不同地区全株玉米青贮品质并与理想质量指标比较,得到不同地区玉米青贮品质的等权关联度为0.71308~0.71264。黄淮海地区玉米青贮品质优于西北地区,其次是长江中下游、东北、华南及西南地区。综上所述,主成分分析和灰色关联度分析结果基本一致,黄淮海和西北地区的全株玉米青贮品质较高,华南和西南地区的全株玉米青贮品质较低。基于两种方法建立的全株玉米青贮质量综合评价模型能相互佐证,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科学性。
中国北方部分地区马铃薯渣和红薯渣的营养价值评定与比较分析
宋秋红, 孟庆翔, 吴浩, 伊思蒙, 周振明
中国畜牧兽医. 2021, 48(4):  1222-1228.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1.04.009
摘要 ( 553 )   PDF (839KB) ( 11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试验采用常规营养成分分析、碳水化合物组分和蛋白质组分分析、能量价值预测和体外人工瘤胃法对马铃薯渣和红薯渣的营养价值进行评定。试验所用的5种马铃薯渣采自承德、张家口、吉林、乌兰察布、西安的淀粉加工厂,7种红薯渣采自石家庄、保定、唐山、济南、秦皇岛的淀粉加工厂。结果显示:红薯渣中的粗脂肪(EE)含量(0.80%)显著高于马铃薯渣(0.58%)(P<0.05);马铃薯渣的粗蛋白质(CP)、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和木质素(ADL)含量(6.53%、26.03%、20.77%和4.38%)极显著高于红薯渣(4.57%、16.46%、12.66%和1.51%)(P<0.01);马铃薯渣和红薯渣的淀粉含量均较高,分别达41.05%、41.71%(P>0.05);马铃薯渣的不可利用中性洗涤纤维(CC)含量(9.76%)极显著高于红薯渣(3.67%)(P<0.01);马铃薯渣和红薯渣的蛋白质组分中非蛋白氮(PA)含量最高,分别达到2.77%和2.41%(P>0.05);马铃薯渣的中速降解真蛋白质(PB2)含量(1.39%)显著高于红薯渣(0.74%)(P<0.05);马铃薯渣的慢速降解真蛋白质(PB3)和不可利用氮(PC)含量(0.56%和1.01%)极显著高于红薯渣(0.28%和0.47%)(P<0.01);红薯渣总可消化养分(TDN)、消化能(DE)、代谢能(ME)、维持净能(NEm)、泌乳净能(NEL)和增重净能(NEg)(81.58%、15.03、13.31、9.09、8.50和6.24 MJ/kg)极显著高于马铃薯渣(75.11%、13.82、12.10、8.08、7.66和5.40 MJ/kg)(P<0.01);红薯渣24 h干物质消化率(DMD24 h)和48 h干物质消化率(DMD48 h)(53.78%和62.48%)极显著高于马铃薯渣(49.34%和58.66%)(P<0.01)。综上所述,马铃薯渣和红薯渣的营养价值均较高,具有成为肉牛饲料原料的潜力,且红薯渣优于马铃薯渣。
凉茶渣的黑曲霉发酵工艺和抗氧化活性研究
袁明贵, 马广宇, 徐志宏, 彭新宇, 田雅, 魏琦麟, 周廷斤, 向蓉
中国畜牧兽医. 2021, 48(4):  1229-1239.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1.04.010
摘要 ( 207 )   PDF (4004KB) ( 3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促进凉茶渣在畜牧业中的资源化利用,本研究以黑曲霉为菌种固态发酵凉茶渣,首先在单因素试验条件下考察了时间、温度、含水量、浸泡液pH、氮源和碳源对凉茶渣降解率和产物pH的影响;再根据单因素试验结果和规模化生产实际需要,以4%硫酸铵为氮源,2%葡萄糖为碳源,以降解率为考察指标,通过正交试验优化发酵工艺;并通过检测超氧自由基清除率、羟基自由基清除率和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自由基清除率,评价凉茶渣在最优工艺条件下发酵前后抗氧化活性的变化。结果发现,含水量为60%,浸泡液pH为9.0,31℃发酵168 h是凉茶渣的最佳发酵工艺参数。最佳工艺条件下凉茶渣的降解率为25.23%,发酵产物pH为4.53。当凉茶渣发酵前水提液浓度为24 mg/mL时,超氧自由基清除率为43.56%,羟基自由基清除率为47.06%,DPPH自由基清除率为90.71%;当最优条件下发酵产物水提液浓度24 mg/mL时,超氧自由基清除率为30.77%,羟基自由基清除率为95.63%,DPPH自由基清除率为87.36%。本试验结果表明,黑曲霉是适宜的凉茶渣发酵菌种,且凉茶渣经过黑曲霉发酵后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活性。
两种无抗制剂对育肥猪生长性能及肠道健康的影响
耿爽, 耿春银, 杨濛, 张敏
中国畜牧兽医. 2021, 48(4):  1240-1250.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1.04.011
摘要 ( 162 )   PDF (1396KB) ( 4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试验通过在生长育肥猪饲粮中添加两种不同的无抗制剂,探究其对育肥猪生长及肠道健康的影响。选取体重为(85.95±3.48) kg的LDY三元杂交猪60头,分为对照组、试验1、2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4头猪(阉公猪和母猪各半)。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1组在基础饲粮中添加0.5%的红曲合生元酵母硒锗复合制剂,试验2组在基础饲粮中添加0.5%的复方中药提取物。结果表明:①3组间生长性能各项指标均差异不显著(P>0.05)。②与对照组相比,试验1组空肠的绒毛高度(VH)、绒毛高度/隐窝深度(V/C)以及回肠的绒毛高度均显著增加(P<0.05),试验2组空肠和回肠的绒毛高度均显著增加(P<0.05);试验1组空肠和回肠的绒毛高度显著高于试验2组(P<0.05)。③与对照组相比,试验1和2组盲肠菌群香浓指数均显著升高(P<0.05)、辛普森指数均显著降低(P<0.05);试验1组的香浓指数显著高于试验2组(P<0.05)。④在门水平上,与对照组相比,试验1组盲肠菌群变形菌门和放线菌门丰度均显著升高(P<0.05),厚壁菌门丰度显著降低(P<0.05);试验2组厚壁菌门和变形菌门丰度显著升高(P<0.05),拟杆菌门丰度显著降低(P<0.05);试验1组放线菌门丰度显著高于试验2组(P<0.05),厚壁菌门丰度显著低于试验2组(P<0.05)。在属水平上,与对照组相比,试验1组链球菌属丰度显著升高(P<0.05),苏黎世杆菌属、uncultured_bacterium_f_Muribaculaceae和乳杆菌属丰度显著降低(P<0.05);试验2组瘤胃菌属和链球菌属丰度显著升高(P<0.05),苏黎世杆菌属、梭菌属_13、乳杆菌属丰度显著降低(P<0.05);试验1组梭菌属_13和链球菌属丰度显著高于试验2组(P<0.05),试验1组uncultured_bacterium_f_Muribaculaceae、瘤胃菌属显著低于试验2组(P<0.05)。⑤试验1组Occludin、Zo-1、Claudin-1表达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Occludin、Claudin-1表达量显著高于试验2组(P<0.05)。以上结果表明,红曲合生元酵母硒锗复合制剂和复方中药提取物对育肥猪肠道健康均有改善作用,但红曲合生元酵母硒锗复合制剂组饲喂效果优于复方中药提取物组。
饲粮纤维水平对育肥羔羊瘤胃微生物组成及多样性的影响
李希, 毛杨毅, 罗惠娣, 赵鹏, 李俊, 张丽, 李春艳, 王宏浩
中国畜牧兽医. 2021, 48(4):  1251-1263.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1.04.012
摘要 ( 203 )   PDF (2367KB) ( 6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试验旨在研究提高饲粮纤维水平对育肥羔羊瘤胃微生物组成及多样性的影响。试验选择健康无病、体重相近的2月龄杜湖杂交公羔,按照体重随机分为2组,每组38只,分别饲喂不同的饲粮,对照组(LW_CK)饲粮为精料+苜蓿,处理组(LW_EG)为精料+苜蓿+全株玉米青贮+花生秧;试验期150 d,其中预试期20 d,正试期130 d,试验结束后,每组随机选择5只羔羊屠宰取瘤胃内容物,通过16S rDNA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其微生物多样性及结构变化。结果表明,处理组羔羊瘤胃中细菌多样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在门水平上,处理组羔羊瘤胃中优势菌门为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和厚壁菌门(Firmicutes),对照组优势菌门为拟杆菌门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提高纤维水平后显著增加了育肥羔羊瘤胃中厚壁菌门的相对丰度(P<0.05);显著降低了变形菌门的相对丰度(P<0.05)。在属水平上,对照组与处理组羔羊瘤胃菌群共鉴定出195个属,处理组优势菌属为普雷沃氏菌属(Prevotella_1)和解琥珀酸菌属(Succiniclasticum),对照组优势菌属为琥珀酸弧菌属(Succinivibrionaceae)和普雷沃氏菌属(Prevotella_7)。提高饲粮纤维水平,增加了育肥羔羊瘤胃中解琥珀酸弧菌属、密螺旋体属(Treponema_2)、疣微菌属(Ruminococcaceae)、月形单胞菌属(Selenomonas_1)的相对丰度,显著降低了琥珀酸弧菌属相对丰度(P<0.05)。综上所述,适量提高饲粮中纤维水平对育肥羔羊瘤胃微生物菌群结构有一定影响,能够促进部分纤维降解菌的增殖,有利于育肥羔羊的瘤胃发酵和养分消化利用。
短期灌喂民猪源贝莱斯芽孢杆菌M2对SD大鼠生长、免疫及肠道菌群的影响
孙长超, 高响, 李锋, 梁童, 宁航逸, 王钟煜, 单安山, 石宝明
中国畜牧兽医. 2021, 48(4):  1264-1274.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1.04.013
摘要 ( 216 )   PDF (1295KB) ( 9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试验探究了短期灌喂民猪源贝莱斯芽孢杆菌M2对SD大鼠生长、血液生化与免疫、肠道菌群等相关指标的影响,拟为贝莱斯芽孢杆菌在畜禽中的应用提供参考依据。选取21日龄、体重相近、SPF级健康SD雌性大鼠共24只,将其随机分成2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2只。预饲期3 d。试验期,对照组灌喂生理盐水0.2 mL/d,试验组灌喂猪源贝莱斯芽孢杆菌M2菌液0.2 mL/d;每天灌喂1次,连续灌喂7 d。35和45日龄,每个重复随机选取1只大鼠处死采样。结果表明,短期灌喂贝莱斯芽孢杆菌M2有增加末重和日增重、降低日采食量和料重比的趋势(P>0.05)。短期灌喂贝莱斯芽孢杆菌M2显著降低了35日龄大鼠血浆中甘油三酯浓度和IgA、TNF-α的水平(P<0.05),以及45日龄大鼠血浆中IL-6的浓度(P<0.05),并显著提高35日龄大鼠血浆中IgM的浓度(P<0.05);对35日龄大鼠肠道菌群无显著影响(P>0.05),可显著降低45日龄大鼠放线菌门和变形菌门的比例(P<0.05)。综上所述,短期灌喂贝莱斯芽孢杆菌M2可以调控SD大鼠的脂代谢、免疫力和肠道多种菌群的丰度。
迪庆藏猪与野藏杂交猪肌肉全谱游离氨基酸味道强度值比较
马黎, 聂靖茹, 鲁绍雄, 刘诗意, 王琳, 李金恬, 严达伟, 董新星
中国畜牧兽医. 2021, 48(4):  1275-1283.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1.04.014
摘要 ( 201 )   PDF (994KB) ( 3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探明迪庆藏猪与野猪×迪庆藏猪(野藏杂交猪)肌肉全谱游离氨基酸(FAA)味道强度值(TAV)的差异。选择胎次相同、出生日期相近、体重20 kg左右的迪庆藏猪和野藏杂交猪各12头(公、母各半),以迪庆藏猪为对照,采用相同饲粮在相同饲养条件下直线育肥,100 kg左右屠宰,采集背最长肌,沸水蒸30 min后,用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离子阱串联质谱仪检测其全谱游离氨基酸,计算呈味氨基酸TAV并比较其差异。结果显示,与迪庆藏猪相比,野藏杂交猪肌肉游离氨基酸总鲜味TAV降低16.27%(P<0.05),总甜味、酸味和苦味TAV分别降低3.50%、11.68%和1.50%,但差异均不显著(P>0.05);野藏杂交猪肌肉谷氨酰胺(Gln)鲜味TAV、甜味TAV均降低22.89%(P<0.05),缬氨酸(Val)甜味、苦味TAV均增加36.32%(P<0.05);天冬氨酸(Asp)、甘氨酸(Gly)、谷氨酸(Glu)与组氨酸(His)等其他游离氨基酸的鲜味、甜味、酸味和苦味TAV与迪庆藏猪间均差异不显著(P>0.05)。以上结果表明,与野猪杂交会降低迪庆藏猪肌肉鲜味TAV,降低Gln的鲜味、甜味TAV,提高Val甜味、苦味TAV,该结果可为迪庆藏猪的开发利用提供依据。
遗传繁育
牦牛跨膜附睾蛋白1基因的克隆及其在卵丘卵母细胞复合体中的表达分析
李恒, 字向东
中国畜牧兽医. 2021, 48(4):  1284-1293.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1.04.015
摘要 ( 169 )   PDF (2452KB) ( 2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试验旨在分析牦牛跨膜附睾蛋白1(transmembrane epididymal protein 1,TEDDM1)基因的分子特征及其在卵泡发育中的时序表达特性。研究分别收集发情期牦牛大卵泡(φ≥8 mm)、中卵泡(φ=5~7 mm)和小卵泡(φ≤3 mm)中的卵丘-卵母细胞复合体(COCs);提取总RNA并反转录,对TEDDM1基因CDS区全序列进行克隆测序,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其编码蛋白分子特征;以牛GAPDH基因为内参,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TEDDM1基因在卵泡发育不同时期的表达水平。结果表明,牦牛TEDDM1基因CDS区全长903 bp,共编码300个氨基酸,与野牦牛、牛、野牛、绵羊和水牛氨基酸序列有极高的相似性,在进化中较为保守;牦牛TEDDM1蛋白为非分泌型不稳定疏水蛋白,共存在7个螺旋结构,整条肽链7次横跨胞膜,属于典型的G蛋白偶联受体;其潜在的磷酸化位点共21个,其中酪氨酸、苏氨酸和丝氨酸磷酸化位点分别为1、3和17个,仅存在1个N-糖基化位点,无O-糖基化位点;存在未知功能结构域蛋白家族(domains of unknow function protein families,DUFs)716结构域,且该结构域涵盖多个跨膜区域;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发现,中卵泡中TEDDM1基因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大卵泡和小卵泡(P<0.05),而大卵泡与小卵泡的表达水平差异不显著(P>0.05)。本研究分析了牦牛TEDDM1基因序列及其在牦牛COCs中的表达特性,为进一步揭示该基因在牦牛卵泡发育过程中的调控作用奠定了理论基础。
云上黑山羊28号染色体上3个SNPs位点多态性与产羔数性状的关联分析
朱兰, 王鹏, 洪琼花, 杨红远, 赵小红, 兰蓉
中国畜牧兽医. 2021, 48(4):  1294-1301.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1.04.016
摘要 ( 162 )   PDF (1330KB) ( 9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验证和挖掘山羊产羔性状的分子标记和主效基因,选取前期研究获得的位于云上黑山羊28号染色体上3个与产羔数性状存在潜在关联的SNPs位点(rs268286450、rs268286391和rs268244272),采用MassARRAY飞行质谱列阵技术对541个云上黑山羊DNA样本进行SNP分型,并结合其产羔数进行关联分析。结果显示,3个SNPs位点均存在多态性,rs268286450位点在28号染色体第28 498 787 bp处发生C→T碱基突变,rs268286391位点在28号染色体第30 971 277 bp处发生A→C碱基突变,rs268244272位点在28号染色体第2 707 491 bp处发生T→C碱基突变,3个位点多态信息含量(PIC)分别为0.36、0.32和0.21;rs268286450和rs268286391位点处于Hardy-Weinberg不平衡状态(P<0.01),而rs268244272位点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P>0.05);rs268244272位点存在3种基因型CC、TT和TC,TT基因型频率为0.75,为野生基因型,TC基因型频率为0.22,为突变基因型,3种基因型最小二乘均值比较显示,TC基因型产羔数最小二乘均值与TT基因型差异极显著(P<0.01),与CC基因型差异不显著(P>0.05),TT与CC基因型产羔数最小二乘均值差异也不显著(P>0.05),TC基因型云上黑山羊产羔数上调。关联分析结果显示,rs268286450和rs268286391位点多态性与云上黑山羊产羔数关联不显著(P>0.05),rs268244272位点多态性与产羔数性状存在显著相关(P<0.05)。综上,云上黑山羊28号染色体上rs268244272位点多态性与产羔数性状显著相关,可作为云上黑山羊产羔数性状的分子标记在其高繁品系选育中加以应用。
驴辅助繁育技术研究进展
马青山, 张瑞涛, 王长法, 刘桂芹, 李艳
中国畜牧兽医. 2021, 48(4):  1302-1312.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1.04.017
摘要 ( 223 )   PDF (1769KB) ( 4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前,驴产业正在由短期育肥向繁育兼顾的新型可持续发展模式转变,同其他畜禽品种类似,驴产业的转型也是以扩大优良种群和提高品种质量为前提基础,而数量的增加和质量的提高都离不开良种繁育这一关键环节。然而,母驴繁殖力低是制约驴产业成功转型的主要瓶颈之一。驴繁殖力低不仅导致现有驴群的扩繁速度慢,存栏量与日益增长的皮、肉、奶的消费需求之间差距越来越大,而且使新品种的培育周期延长。已有研究表明,辅助繁育技术在提高母驴繁殖性能和改良驴的遗传性状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如同期发情、排卵控制、人工授精和胚胎移植等辅助繁殖技术可大幅提高母驴的繁殖能力;同时,微卫星标记技术、线粒体DNA测序技术、单核苷酸多态性研究和全基因组选择技术等分子育种手段也能够进一步加快驴的遗传改良进程。文章简要介绍了驴的生殖生理,系统阐述了同期发情、排卵控制、人工授精、胚胎移植、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和全基因组选择等辅助繁育技术在驴上的研究进展,并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对提高母驴繁殖性能提供借鉴,为开展驴分子育种研究提供有效线索。
马鹿特异性SNP分子标记的验证
范欢欢, 王天骄, 董依萌, 李洋, 刘汇涛, 邢秀梅
中国畜牧兽医. 2021, 48(4):  1313-1322.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1.04.018
摘要 ( 232 )   PDF (2172KB) ( 4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试验旨在对基于基因分型测序(genotyping by sequencing,GBS)技术筛选出的马鹿特异性SNPs位点的准确性进行验证,为梅花鹿、马鹿及其杂交后代的鉴别提供可靠的分子遗传标记。随机选取30个马鹿特异性SNPs位点,根据SNPs位点前后各200 bp的序列,利用Primer Premier 6.0软件设计特异性引物,以随机选取的验证样本DNA作为模板进行PCR扩增,并进行Sanger测序,对测序结果利用BioEdit软件进行峰图的观察,利用Mega 6.0软件对测序得到的序列进行比对分析并观察每个特异性SNP位点在不同验证群体中的基因型,对每一个马鹿特异性位点的峰图和比对信息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30个马鹿特异性位点中有28个和前期研究结果一致,其中1个SNP位点(SNP3)中G等位基因在梅花鹿中的基因频率为0.05,而G等位基因在马鹿中的基因频率为1,G等位基因在马鹿个体中的基因频率比在梅花鹿个体中高,同时,利用SPSS 22.0进行统计分析发现,该位点在马鹿和梅花鹿中基因型分布表现出显著性差异(P<0.05);另外1个SNP位点(SNP5)中T等位基因在梅花鹿的基因频率为0.15,而在马鹿中的基因频率为1,且这个SNP位点在梅花鹿和马鹿中基因型分布差异显著(P<0.05),所以这2个位点仍然可以作为马鹿的特异性SNPs位点。研究结果说明了GBS测序筛选出的马鹿特异性SNPs可以作为鉴定的分子标记,对梅花鹿、马鹿及其杂交后代的鉴别奠定了理论基础。
氯前列醇钠、产前背膘厚及便秘对后备母猪同期分娩效果的影响
高红梅, 刘运鹏, 张龙超, 王立刚, 赵福平, 刘欣, 侯欣华, 颜华, 翁士乔, 田见晖, 王立贤
中国畜牧兽医. 2021, 48(4):  1323-1333.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1.04.019
摘要 ( 218 )   PDF (1976KB) ( 5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试验旨在研究氯前列醇钠、产前背膘厚、便秘对后备母猪同期分娩集中度和生产性能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母猪同期分娩的最优方案。选取后备母猪共295头,根据妊娠期110 d时P2点处的背膘厚,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CON组:0.9%生理盐水)、低剂量氯前列醇钠组(LPG组:0.1 mg氯前列醇钠)、高剂量氯前列醇钠组(HPG组:0.2 mg氯前列醇钠),于妊娠期114 d进行阴户部注射诱导分娩。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高、低剂量氯前列醇钠均可显著缩短母猪从注射到分娩的时间间隔(P<0.05),且两试验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但是,LPG组后备母猪在注射氯前列醇钠后48 h内的分娩率高达95%,并且白天分娩率达75.7%。此外,LPG组后备母猪的产仔间隔也显著短于CON组(P<0.05)。同时本研究发现,背膘厚在16~20 mm范围内的后备母猪从注射到分娩的时间间隔显著短于背膘厚≤15 mm的后备母猪(P<0.05);便秘指数0~1.0组后备母猪的产程和产仔间隔均显著大于便秘指数1.1~2.0组及2.1~3.0组的后备母猪(P<0.05)。进一步回归分析发现,母猪背膘厚分别与产程、总产仔数、活仔数存在极显著线性相关(P<0.01),母猪便秘指数分别与产程、产仔间隔、总产仔数、活仔数存在极显著线性相关(P<0.01)。综上所述,在妊娠期114 d对后备母猪阴户部注射0.1 mg氯前列醇钠诱导分娩,不仅可显著加快母猪分娩的进程,而且还可大大节约药物成本。此外,母猪产前背膘厚和便秘均会影响母猪同期分娩的效果,应使母猪分娩前保持最佳的背膘厚(16~20 mm),且避免母猪便秘,方可保证同期分娩的顺利实施。
和田多胎红羊泌乳规律初步研究
何宗龙, 侯晨曦, 洪文娟, 姚力丹, 依明·苏来曼, 白永胜, 决肯·阿尼瓦什
中国畜牧兽医. 2021, 48(4):  1334-1342.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1.04.020
摘要 ( 208 )   PDF (1580KB) ( 2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探明和田多胎红羊泌乳规律,提高双羔成活率。选取6只产双羔和田多胎红羊母羊为试验动物,检测其产后1~28 d泌乳量、乳成分变化规律;测量产后第1天母羊乳房体尺指标,并与泌乳量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和田多胎红羊产后1~28 d总泌乳量为29.87 kg,平均每日泌乳量为1.07 kg,泌乳量在第1~3天上升速度最快,在第21天达到峰值1.23 kg,泌乳曲线方程为:y=537t0.477e-0.033t;乳脂、非脂乳固体、密度、乳糖、固形物、蛋白质指标在和田多胎红羊母羊产后1~3 d快速下降,7~28 d趋于稳定,且6项指标第1天与第7、14、21、28天均差异极显著(P<0.01);和田多胎红羊母羊产后第1天与第14、21、28天的泌乳量之间相关性不显著(P>0.05),产后第2天与第28天的泌乳量相关性不显著(P>0.05),其他均显著相关(P<0.05);母羊产后第1、2、3、7天泌乳量与乳房宽呈显著相关(P<0.05),母羊产后第14、21、28天泌乳量与乳房体尺指标相关性不显著(P>0.05)。以上研究结果为和田多胎红羊新类群种质特性、选育、饲料配制、羔羊早期断奶等提供理论依据。
钙振荡在哺乳动物卵母细胞受精过程中的作用
朱天奇, 李佳, 刘国世, 张鲁
中国畜牧兽医. 2021, 48(4):  1343-1350.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1.04.021
摘要 ( 591 )   PDF (1433KB) ( 8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哺乳动物的精子和卵母细胞由减数分裂产生,其遗传物质减半,功能高度特化。精卵结合后,染色体数恢复,获得发育的全能性,重启有丝分裂,开始个体的生长。受精时,精子引起卵母细胞内的钙离子(Ca2+)以一定的频率波动,称为钙振荡。Ca2+周期性的变化,驱动下游蛋白的活动,完成卵母细胞的激活。作者主要介绍了受精时钙振荡启动的机制,以及其持续时间、振幅、频率对哺乳动物卵母细胞正常受精的影响;同时,讨论了Ca2+在卵母细胞内外运输的通道和钙振荡发生和维持的机制;分析了钙振荡对卵母细胞的细胞周期恢复和母源mRNA翻译的调控作用和机制。目前,关于卵母细胞激活事件信号通路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每个单独事件所涉及的分子机制尚未完全确定。本综述探讨了哺乳动物受精时卵母细胞内钙信号研究的现状和未来研究的方向,为保障人类生殖健康和提高畜牧繁殖效率提供参考。
FGF22及其受体在庆阳黑山羊正常睾丸与隐睾中的表达比较
宋娟娟, 袁莉刚, 王乾梅, 陈少宇, 郭妍
中国畜牧兽医. 2021, 48(4):  1351-1360.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1.04.022
摘要 ( 191 )   PDF (9940KB) ( 2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试验旨在研究成纤维生长因子22(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22,FGF22)及其受体2(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FGFR2)、硫酸乙酰肝素糖蛋白(heparan sulfate proteoglycans,HSPG)在庆阳黑山羊正常睾丸与隐睾中的分布与表达,探究其在山羊睾丸发育和隐睾形成中的作用。采用HE和特殊染色观察其组织学结构特征,进而以免疫组织化学及免疫荧光法结合形态计量学统计研究FGF22、FGFR2和HSPG在山羊正常睾丸及隐睾中的定位。结果表明,山羊隐睾较正常睾丸生精小管缩窄,腔内各级生精细胞排列紊乱,间质的胶原纤维和网状纤维增多,糖原类物质阳性反应较弱,FGF22在隐睾组织的Leydig、Sertoli细胞、管周肌样细胞及血管内皮细胞整体表达密度相较于正常睾丸显著减弱(P<0.05)。HSPG在正常睾丸表达显著强于隐睾(P<0.05),间质组织变化尤其明显。FGFR2在隐睾组表达显著增高(P<0.05),且以Sertoli细胞强阳性表达为主。庆阳黑山羊隐睾较正常睾丸发育异常,间质组织有纤维化趋势,糖原类物质含量减少;FGF22及HSPG表达降低应与隐睾局部环境温度变化密切相关;FGFR2在隐睾组表达增高提示其在发生隐睾时可能通过Sertoli细胞进行适应性调节。
预防兽医
生长抑素和皮质抑素双表达DNA疫苗免疫杂交水牛育成牛的促生长效果研究
杨帅, 张欣欣, 周迪, 袁婧, 杨利国
中国畜牧兽医. 2021, 48(4):  1361-1369.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1.04.023
摘要 ( 181 )   PDF (1439KB) ( 6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试验旨在探究生长抑素(SS)和皮质抑素(CST)双表达DNA疫苗免疫杂交水牛育成牛的促生长效果,并对其安全性进行验证。将鉴定正确的pVGS/2SS-2A-S/CST-asd质粒电转入减毒猪霍乱沙门氏菌C500构建生长抑素和皮质抑素双表达活载体疫苗。将16头6~12月龄杂交水牛育成牛随机分为低(TL)、中(TM)、高(TH)剂量组及PBS对照组(NC),每组4头,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用双表达疫苗和PBS进行鼻腔免疫,初免时每天09:00和15:00免疫2次,连续免疫3 d,2周后以相同程序加强免疫1次,对免疫后不同时期的增重效果和免疫应答水平等进行监测。免疫应答结果显示,各剂量组免疫后均引起了免疫应答,TL组在初免后2周产生的SS抗体水平高于TM和TH组,而TM组SS抗体阳性率最高,为100%,优于TL (75%)和TH组(50%);初免后2周产生的CST抗体水平则呈现完全相反的趋势,抗体水平随免疫剂量下降呈下降的趋势;初免后7周SS抗体和CST抗体水平和阳性率整体呈下降趋势,但也有部分牛出现抗体升高趋势;免疫因子检测结果显示,初免后2周TL和TM组IL-4水平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而免疫后7周对照组的IL-4水平显著高于TL组(P<0.05),与其他各组之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对照组INF-γ水平在初免后2周显著高于TL和TM组(P<0.05),免疫后7周对照组显著高于TL组(P<0.05),与其他各组之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对比抗体阳性组和阴性组发现,初免后2周抗体阳性组的IL-4水平极显著高于阴性组(P<0.01),初免后7周则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抗体阳性组INF-γ在初免后2和7周均显著低于阴性组(P<0.05)。增重效果检测显示,初免后2周各试验组平均日增重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在其他各时期各组之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抗体阳性组仅在初免后2周显著高于阴性组(P<0.05)。激素检测结果显示,各试验组生长激素(GH)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在初免后2周均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而初免后7周TL组GH和IGF-1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其他各组之间均差异不显著(P>0.05);抗体阳性组的GH和IGF-1水平在初免后2周极显著高于阴性组(P<0.01),而初免后7周则极显著低于阴性组(P<0.01)。安全性检测结果显示,各时期采集的水样、土样、粪样中均未检测到目的片段,证实了疫苗的安全性。本试验结果表明,双表达疫苗免疫后机体能产生良好的免疫应答,能提高育成牛的平均日增重,且对环境未产生安全性问题。
干扰素诱导跨膜蛋白1对猪源冠状病毒吸附宿主细胞的影响
颜可欣, 邓治邦, 贺佳怡, 袁琦超, 王教顺, 袁晓民
中国畜牧兽医. 2021, 48(4):  1370-1380.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1.04.024
摘要 ( 204 )   PDF (4073KB) ( 2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探索干扰素诱导跨膜蛋白1(interferon-inducible transmembrane protein 1,IFITM1)对猪源冠状病毒复制的影响,本研究选用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ransmissible gastroenteritis virus,TGEV)高致病毒株及其宿主细胞PK15作为研究对象。正常PK15细胞接种TGEV后,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感染后不同时间点PK15细胞中一些干扰素刺激基因(interferon-stimulated genes,ISGs)的mRNA表达水平;利用慢病毒表达系统构建稳定表达和稳定干扰IFITM1表达的PK15细胞系。将一段靶向干扰猪源IFITM1的shRNA序列及猪源IFITM1全长,分别插入pLKO.1-EGFP-Puro载体及pLVML-Myc-MCS-IRES-Puro载体中,分别构建出pLKO.1-IFITM1shRNA-EGFP-Puro及pLVML-Myc-IFITM1-IRES-Puro重组质粒。将重组质粒与慢病毒包装质粒共转染293FT细胞后获得带有目的基因的重组慢病毒,慢病毒侵染PK15细胞后用嘌呤霉素进行筛选,获得稳定表达及稳定干扰IFITM1表达的PK15细胞系,分别命名为PK15-IFITM1及PK15-IFITM1-/-,并分别用实时荧光定量PCR、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及Western blotting检测IFITM1干扰效率及表达情况;TGEV接种PK15-IFITM1-/-和PK15-IFITM1,实时荧光定量PCR测定细胞中TGEV的拷贝数。结果显示,PK15细胞接种TGEV后的48 h内,一些ISGs的mRNA水平均有所上升;PK15-IFITM1-/-细胞系的干扰效率为70%,PK15-IFITM1细胞系表达成功;在PK15-IFITM1-/-细胞系中,IFITM1的mRNA水平显著下调,促进了TGEV的复制。反之,在PK15-IFITM1细胞系中,TGEV的复制受到了抑制。但IFITM1的表达或缺失却不影响TGEV对PK15的吸附作用。总之,IFITM1对TGEV有显著的抗病毒作用,IFITM1不影响TGEV对PK15细胞的早期吸附,这为后续IFITM1抗冠状病毒机制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重组C型肉毒梭菌毒素的表达与免疫保护性分析
杜吉革, 姚文生, 刘莹, 薛麒, 李倩琳, 朱真, 李启红, 印春生, 陈小云, 李旭妮
中国畜牧兽医. 2021, 48(4):  1381-1387.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1.04.025
摘要 ( 180 )   PDF (1664KB) ( 2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获得重组C型肉毒梭菌毒素蛋白,并评价其免疫保护性。将麦芽糖蛋白(MBP)和C型肉毒梭菌毒素重链C末端(CHC)的编码基因序列进行优化和串联,获得基因片段GMBPCHC。将GMBPCHC克隆至pET28a-(+)后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感受态细胞,分别在15和37℃两种温度条件下诱导表达。利用Ni-IDA亲和层析方法对可溶性表达的目的蛋白进行纯化,从而获得重组蛋白rMBPCHC。将rMBPCHC与Montanide ISA 201佐剂混合制备成疫苗,免疫4只家兔,剂量为100 μg/只。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兽药典》(2015年版)规定的方法检测一免后21 d及二免后14 d家兔血清的中和抗体效价。同时,在二免后14 d对家兔进行攻毒。结果表明,rMBPCHC在37℃的诱导温度下,主要以包涵体的形式表达;在15℃的诱导温度下,可溶性表达的比例可达50%。一次免疫后,免疫组4只家兔血清对C型肉毒梭菌天然毒素(简称天然毒素)的中和效价均可达到1(0.1 mL血清中和1个小鼠最小致死量(MLD)的天然毒素)。二免后,家兔血清的中和抗体效价可达到4~8。用10个家兔MLD的天然毒素攻毒后,免疫组家兔得到了100%(4/4)的保护,而用1个家兔MLD的天然毒素攻毒后,对照组家兔100%(2/2)死亡。以上结果说明,rMBPCHC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从而为C型肉毒梭菌病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的研制提供了重要的试验数据。
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与病原体的相互作用及其机制
许李锋, 张宝戈, 洪锦旋, 王绪辉, 陈吉龙, 李训良
中国畜牧兽医. 2021, 48(4):  1388-1395.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1.04.026
摘要 ( 324 )   PDF (1269KB) ( 3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中性粒细胞作为机体天然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至关重要的防御病原体感染的作用。中性粒细胞发挥防御作用的机制之一是通过释放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utrophil extracellular traps,NETs)捕获并消灭病原体。然而有些病原体已进化出逃避NETs的机制,从而对机体造成持续损伤。此外,NETs的异常状态也会对机体造成一些损伤。近年来,NETs已成为中性粒细胞功能研究的热点,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有学者在禽的异嗜性粒细胞中也发现了类似NETs功能的网状结构,并将其命名为异嗜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heterophil extracellular traps,HETs)。作者主要对NETs抵御病原体入侵和病原体逃避NETs的机制并引起宿主致病等过程进行综述。
猪伪狂犬病病毒灭活疫苗对猪伪狂犬病病毒流行毒株和经典毒株的免疫保护效果评估
王玉宙, 谢莉敏, 郭玲花, 白小飞, 孙哲, 黄柏成, 肖燕, 田克恭
中国畜牧兽医. 2021, 48(4):  1396-1404.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1.04.027
摘要 ( 283 )   PDF (7961KB) ( 9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评估猪伪狂犬病病毒(Pseudorabies virus,PRV)灭活疫苗(HN1201-ΔgE株)免疫后对PRV流行毒株和经典毒株的保护效果,本研究对试验猪分别免疫PRV灭活疫苗(HN1201-ΔgE株)和PRV活疫苗(Bartha-K61),免疫后第0、7、10、14、17、21、24和28天采血测定PRV gB抗体,并分别使用PRV流行毒株HN1201株和经典毒株闽A株测定免疫后第0、7、14、21和28天血清的中和抗体水平,于免疫后第28天分别使用HN1201株和闽A株攻毒并观察,之后测定体温,测定攻毒后第7和14天PRV gE抗体,及攻毒后0~8 d的排毒情况。结果显示,HN1201-ΔgE免疫组较Bartha-K61免疫组gB抗体和中和抗体产生早,且抗体水平较高。两个免疫组试验猪在攻毒后虽然均无明显临床症状,且免疫组织化学检测(IHC)组织中的病毒抗原均为阴性,但HN1201-ΔgE免疫组试验猪脏器未见任何病理损伤,Bartha-K61免疫组试验猪部分脏器具有病理损伤。与未免疫对照组相比,2个免疫组试验猪在HN1201株和闽A株攻毒后,gE抗体转阳时间晚且排毒率低,HN1201-ΔgE免疫组gE抗体水平整体均低于Bartha-K61免疫组,攻毒后排毒检测中,Bartha-K61免疫组于2个毒株攻毒后第3~5天可检测到排毒,而HN1201-ΔgE免疫组全程未检测到排毒。研究结果表明,灭活疫苗(HN1201-ΔgE株)对PRV流行毒株和经典毒株均可提供完全保护。
流行性出血病病毒VP7蛋白原核表达及其多克隆抗体的制备
李占鸿, 宋子昂, 肖雷, 朱建波, 杨振兴, 李卓然, 廖德芳, 李华春, 杨恒
中国畜牧兽医. 2021, 48(4):  1405-1413.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1.04.028
摘要 ( 186 )   PDF (3037KB) ( 4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研究旨在表达流行性出血病病毒(EHDV) VP7蛋白并制备其多克隆抗体,为EHDV检测方法的建立提供材料。试验通过大肠杆菌进行VP7重组蛋白的诱导表达,通过镍离子亲和层析与透析进行重组蛋白的纯化与复性并免疫家兔制备多克隆抗体,通过间接ELISA、Western blotting与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分析多克隆抗体的效价与反应原性。结果显示,在37℃与IPTG (0.1 mmol/L)的诱导下,VP7重组蛋白(分子质量46 ku)以包涵体形式高效表达,纯化与复性处理后的重组蛋白纯度达94.52%,可与不同血清型的EHDV阳性血清特异性结合。制备的兔抗VP7蛋白多克隆抗体效价达1∶24 000;以制备的多克隆抗体为一抗,通过IFA与Western blotting检测到EHDV感染细胞中VP7蛋白的表达。本研究在大肠杆菌中实现了EHDV VP7蛋白的高效表达,制备的兔抗VP7蛋白多克隆抗体具有良好的反应原性与特异性,为EHDV诊断抗原的制备与血清学检测方法的建立提供了试验材料。
新疆克拉玛依地区奶牛源致病性大肠杆菌的血清型、系统进化群及MLST分析
江婉琳, 马勋, 王静, 平丽莹, 蔡思奇
中国畜牧兽医. 2021, 48(4):  1414-1422.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1.04.029
摘要 ( 185 )   PDF (1723KB) ( 4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试验对新疆克拉玛地区106头健康成年荷斯坦奶牛的新鲜粪便进行了致病性大肠杆菌的分离鉴定、分型及遗传进化分析,初步掌握了调查地区奶牛致病性大肠杆菌的流行情况。参考USDA检测法,对106份粪便样品选择性增菌,分别利用麦康凯和伊红美蓝琼脂培养基对大肠杆菌进行分离纯化鉴别,通过PCR方法鉴定,获得55株大肠杆菌分离株,对这些分离株进行致病性大肠杆菌血清型鉴定、系统进化群及多位点序列分型(multilocus sequence typing,MLST)分析,利用goeBURST和Mega 7.0生物学软件进行聚类和进化研究,并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显示,106头健康荷斯坦奶牛的新鲜粪便中大肠杆菌的检出率为51.89%,55株大肠杆菌分离株共鉴定出9种与致病性相关的血清型,检出率为54.55%,其中肠致病性大肠杆菌(EPEC)、肠侵袭性大肠杆菌(EIEC)和肠产毒性大肠杆菌(ETEC)血清型检出率分别为21.82%、18.81%和14.55%,优势血清型为O142∶K86(B)和O124∶K72(均为10.91%),前者属于肠致病性大肠杆菌,后者属于肠侵袭性大肠杆菌,而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血清型检出率为0;系统发育群结果表明,55株大肠杆菌中B1群所占比例最高,为70.91%,其次为A群,占21.82%,D群所占比例较少,占7.27%,B2群未检测出;MLST分析可知,分离株中存在24个ST型,其中优势ST型为ST154(18.18%);进化树分析显示有7个进化分支。结果表明,新疆克拉玛依地区健康成年奶牛粪便大肠杆菌多样性丰富,不仅存在多种致病性大肠杆菌,而且大肠杆菌菌株之间还存在一定的进化关系。因此,健康成年奶牛粪便也具有潜在的安全风险,应加强对奶牛粪便致病性大肠杆菌的检测和监控。
禽呼肠孤病毒感染DF1细胞后干扰素刺激基因在转录水平表达量的动态变化
王盛, 万丽军, 谢芝勋, 谢丽基, 罗思思, 范晴, 张艳芳, 曾婷婷, 黄娇玲, 张民秀, 谢志勤, 邓显文
中国畜牧兽医. 2021, 48(4):  1423-1430.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1.04.030
摘要 ( 153 )   PDF (2131KB) ( 2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解干扰素(interferon,IFN)和干扰素刺激基因在禽呼肠孤病毒(ARV)感染DF1细胞后的表达情况,试验将ARV病毒感染DF1细胞,观察细胞病变,收集感染后0、6、12、24、36、48、72、96 h的细胞样品,抽提反转录成cDNA,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干扰素IFN-α和IFN-β及9种禽源常见干扰素刺激基因在感染后不同时间点在转录水平表达量的动态变化规律。结果显示,在ARV感染DF1细胞后,DF1细胞出现典型的细胞病变,感染后12 h病毒开始快速增殖,在36~96 h维持在较高的水平;IFN-α和IFN-β在转录水平的表达量在感染后均表现为显著下调(P<0.05;P<0.01);IFI6、OAS、IFIT5、ISG12在转录水平表达量变化规律相似,均呈现显著上调表达(P<0.05;P<0.01),在感染后96 h达到峰值;其中IFIT5的上调幅度最大,感染后96 h的表达量是0 h的19.62倍(P<0.01);而Mx、IFITM3、PKR、Viperin、ZAP的表达量变化规律相似,均表现为显著下调表达(P<0.05;P<0.01),其中Mx、IFITM3、Viperin的下调幅度较大,PKR和ZAP下调幅度很小。说明在ARV感染DF1细胞后,干扰素及多种干扰素刺激基因在转录水平呈现规律性变化,与病毒在DF1细胞中复制存在一定的联系。结果表明,ARV感染后可以诱导多种干扰素刺激基因的表达,这些干扰素刺激基因在抵御ARV病毒的入侵,抑制ARV的复制、释放及病毒的清除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研究为今后深入研究ARV的致病机理和宿主的抗病毒免疫应答提供了参考。
阳离子脂质体包埋角鲨烯佐剂的制备及理化性质研究
万蒙, 陈懿琳, 钱宇豪, 黄选, 夏廉臣, 王春维, 祝爱侠
中国畜牧兽医. 2021, 48(4):  1431-1439.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1.04.031
摘要 ( 205 )   PDF (1683KB) ( 13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研究一种阳离子脂质体包埋角鲨烯佐剂的制备工艺,试验采用乙醇注入法结合探头超声,以卵磷脂、胆固醇和硬脂胺为原料包被具有免疫功能作用的可代谢油脂角鲨烯,以粒径、稳定性指数(TSI)和Zeta电位为评价指标进行优化研究,并对阳离子脂质体包被角鲨烯佐剂理化性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最佳阳离子脂质体包被角鲨烯佐剂制备条件为:卵磷脂15 mg/mL,胆固醇2.0 mg/mL,角鲨烯8 μL/mL,探头超声时间15 min,超声功率100 W。在此条件下所制佐剂平均电位45 mV,平均粒径182 nm,黏度<80 mPa·s,其粒度小、黏度小、性能稳定,具有进一步作为疫苗佐剂的研究价值。
藏鸡和隐性白羽鸡感染柔嫩艾美耳球虫后免疫相关基因的表达变化分析
李建梅, 季正剑, 刘梅, 沈欣悦, 程旭, 俞燕, 戴亚斌
中国畜牧兽医. 2021, 48(4):  1440-1448.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1.04.032
摘要 ( 192 )   PDF (1643KB) ( 2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试验旨在从免疫遗传学的角度初步探讨藏鸡(TC)和隐性白羽鸡(RWC)对柔嫩艾美耳球虫(Eimeria tenella)易感性差异的分子机制,分别用1×105个柔嫩艾美耳球虫孢子化卵囊感染对球虫具有抗性的藏鸡和易感的隐性白羽鸡。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藏鸡和隐性白羽鸡感染前0 d和感染后第2、4、6和8天脾脏、盲肠、胸腺、法氏囊中γ-干扰素(IFN-γ)、白细胞介素-2(IL-2)、IL-16、Toll样受体(TLR3)和TLR15免疫相关基因的转录水平变化。结果显示,藏鸡脾脏IFN-γ、IL-2、IL-16及TLR3、TLR15免疫相关基因转录水平于感染后第4和8天明显上调,隐性白羽鸡则无明显变化。藏鸡盲肠IFN-γ转录水平在感染后第2天显著上调(P<0.05),TLR3在感染后第4天起显著上调(P<0.05),其余免疫相关基因变化幅度不大;隐性白羽鸡盲肠IFN-γ转录水平在感染后第8天显著上调(P<0.05),IL-2在感染后第2天起显著上调(P<0.05),IL-16在感染后第6天起显著上调(P<0.05),TLR3在感染后第2和8天显著上调(P<0.05),TLR15变化幅度不大。各免疫相关基因在2个品种鸡胸腺和法氏囊中均出现上调或下调,但除藏鸡法氏囊TLR3和TLR15转录水平变化幅度相对较大外,其余免疫相关基因与感染前相比变化幅度不大。以上结果显示,球虫感染主要导致藏鸡和隐性白羽鸡脾脏和盲肠中的各免疫相关基因出现显著变化,表明宿主的遗传背景在一定程度上可影响球虫感染的免疫应答。
重组牛α干扰素的分泌表达及抗病毒活性分析
刘增素, 汪昭睿, 王雪莹, 姜艳平, 崔文, 王丽, 乔薪瑗, 周晗, 徐义刚, 李一经, 唐丽杰
中国畜牧兽医. 2021, 48(4):  1449-1456.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1.04.033
摘要 ( 246 )   PDF (3394KB) ( 3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利用乳酸乳球菌构建牛α干扰素(BoIFN-α)的分泌表达系统并分析其抗病毒活性。根据乳酸乳球菌MG1363密码子使用的偏好性,对BoIFN-α基因进行优化合成。将目的基因和乳酸乳球菌表达载体质粒pAMJ399分别进行SalⅠ和BglⅡ双酶切,将胶回收产物进行连接后,转化大肠杆菌TG1感受态细胞,提取阳性质粒电转化乳酸乳球菌感受态细胞,用SDS-PAGE和Western blotting方法对表达蛋白进行分析和鉴定,同时将重组乳酸乳球菌培养28 h后取上清用PEG20000浓缩10倍左右,进行体外抗病毒试验。结果显示,试验成功构建了重组乳酸乳球菌pAMJ399-BoIFN-α/MG1363,重组菌上清和沉淀均出现约20 ku的目的条带,表明重组蛋白以分泌的形式同时存在于培养液的上清和沉淀中。浓缩后的重组BoIFN-α(rBoIFN-α)上清与水泡性口炎病毒(Vesicular stomatitis virus,VSV)同时作用,用MDBK/VSV系统以微量细胞病变抑制法测定rBoIFN-α的效价为1.02×106 U/L;通过Alamer Blue法分析可知,加入rBoIFN-α后对细胞的活性影响较小;间接免疫荧光试验可见加入rBoIFN-α后细胞无绿色荧光,说明rBoIFN-α有良好的抗病毒效果;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进一步证实rBoIFN-α具有一定的抗病毒效果。本试验构建了能分泌表达rBoIFN-α的乳酸乳球菌,通过一系列的体外抗病毒试验证明rBoIFN-α具有良好的抗病毒活性,试验结果为rBoIFN-α作为抗病毒药物、免疫增强剂的开发、肽类用药及临床应用提供新途径。
基础兽医
1株鸭源非O1/O139群霍乱弧菌的分离鉴定与致病性分析
张天天, 吴征卓, 陈国权, 王娜, 周碧君, 程振涛, 文明, 王开功
中国畜牧兽医. 2021, 48(4):  1457-1465.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1.04.034
摘要 ( 176 )   PDF (3638KB) ( 3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探明引起贵州省某鸭场雏鸭发病的病原及其致病性和耐药情况,本研究对该鸭场送的疑似细菌感染病鸭进行剖检,取鼻黏膜、心脏和肝脏等组织器官接种于培养基中进行细菌分离鉴定,通过对分离菌进行药敏试验、动物回归试验和毒力基因检测研究其耐药情况和致病性。结果显示,分离菌在血琼脂培养基上生长16 h后呈现为边缘整齐、有光泽的乳白色菌落,伴有β-溶血现象,经革兰氏染色后在生物显微镜下呈两端钝圆、弧状、排列无规则的革兰氏阴性短小杆菌,与霍乱弧菌相符;16S rDNA基因序列同源性及系统进化树显示,该分离菌与霍乱弧菌同源性高达99.6%~99.7%聚为一支;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分离菌对大部分药物都表现为耐药,其中对氨苄西林、克林霉素、复方新诺明、苯唑西林和克林霉素等抗菌药耐药性较强,对头孢哌酮和头孢曲松敏感;动物回归试验显示,分离菌可导致试验组雏鸭5 d内全部发病死亡,表明该分离菌对雏鸭具有较强的致病性;毒力基因PCR检测结果显示,检测的霍乱弧菌相关毒力基因hlyAompWchxA为阳性,而检测的O1群rfb、O139群rfbtcpActxA基因为阴性,表明本次分离的霍乱弧菌携带有致病基因,但不属于O1和O139血清群。结果表明,该鸭场雏鸭发病的疫情病原为非O1/O139血清群霍乱弧菌,该菌致病性强且对多种抗菌药物耐药。本试验结果为贵州省鸭霍乱弧菌病的防控提供了参考依据。
不同pH对蛋清溶菌酶形成淀粉样纤维的影响
李颖, 白瑜, 冯自立
中国畜牧兽医. 2021, 48(4):  1466-1471.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1.04.035
摘要 ( 210 )   PDF (2560KB) ( 3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试验旨在研究不同pH对淀粉样纤维形成的影响。以蛋清溶菌酶(hen egg-white lysozyme,HEWL)为模型蛋白,在不同pH的甘氨酸(50 mmol/L)溶液中(57.0±0.1)℃孵育0~8 d,使其形成不同聚集程度的淀粉样纤维,pH设为2.0、6.5、7.5和8.0;用透射电镜定性观察淀粉样纤维生成状况,采用硫磺素T (ThT)荧光法和刚果红染色法测定淀粉样纤维生长状况,8-苯胺基-1-萘磺酸(ANS)荧光法测定淀粉样纤维疏水性变化,圆二色谱法测定二级结构转化,BeStSel软件预测β-折叠含量。结果显示,透射电镜下观察第8天纤维生长状况发现,pH为2.0时HEWL形成了大量的短杆状淀粉样纤维,同时ThT荧光法结果表明淀粉样纤维生长状况最好(P<0.01),且生长趋势呈时间依赖性;刚果红染色法显示,在490~510 nm出现红移、540 nm出现特征性肩峰,疏水性显著增强,并且二级结构转化明显,β-折叠含量从天然HEWL蛋白的6.1%增加到37.6%;pH 6.5组仅在透射电镜下观察到极少量的淀粉样纤维,pH 7.5组在视野中未观察到明显的淀粉样纤维,仅观察到大量的球状或杆状蛋白聚集体;pH 8.0组未产生淀粉样纤维。高温条件下,HEWL在强酸性(pH 2.0)条件较易形成淀粉样纤维,且此时疏水性和二级结构转化程度最高,这为解释朊病毒病及其他淀粉样变性疾病的淀粉样纤维形成机制提供了理论基础。
盐酸头孢噻呋注射液在猪体内的比较药动学研究
蒲善菊, 黄玲利, 米坤, 孙达, 王涵宇, 潘源虎, 刘振利
中国畜牧兽医. 2021, 48(4):  1472-1481.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1.04.036
摘要 ( 313 )   PDF (1610KB) ( 3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采用肺部支气管灌流技术对盐酸头孢噻呋注射液在健康猪和患巴氏杆菌病的感染猪体内的药动学特征进行了比较,为指导盐酸头孢噻呋注射液治疗猪巴氏杆菌病提供临床数据支持。选取12头健康仔猪,随机均分为健康组和感染组。感染组通过人工感染多杀性巴氏杆菌建立疾病模型。2组动物分别按交叉试验设计,肌内注射盐酸头孢噻呋注射液,在不同时间点采集血液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检测头孢噻呋含量。健康猪血浆及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的药峰浓度(Cmax)分别为22.33和2.49 μg/mL,相差近9倍;消除半衰期(T1/2)分别为19.51和70.19 h,在肺部的消除非常缓慢,时长是血浆的3.6倍;药-时曲线下面积(AUC0-∞)分别为372.05和94.59 μg·h/mL;表观分布容积(Vd/F)分别为0.41和5.24 L/kg,头孢噻呋与肺脏呈现高度结合。感染组血浆及支气管肺泡液Cmax分别为11.81和5.05 μg/mL,T1/2分别为11.79和24.65 h,AUC0-∞分别为162.65和29.73 μg·h/mL,Vd/F分别为0.53和4.65 L/kg,与健康组表现出相同的特点。结果表明,盐酸头孢噻呋注射液在猪体内具有吸收迅速,消除缓慢,生物利用度高的药代动力学特点,且其在血浆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的药动学参数存在显著差异。
1株奶牛源松鼠葡萄球菌的分离鉴定及耐药性分析
田秋丰, 张红, 尹珺伊, 刘秋瑾, 张军, 王岩, 秦平伟, 朱庆贺, 苗艳, 陈楠楠, 张淑芬, 丁昕颖, 马姗姗, 王振
中国畜牧兽医. 2021, 48(4):  1482-1488.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1.04.037
摘要 ( 166 )   PDF (1625KB) ( 2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确定奶牛垫料中是否含有病原菌并深入了解垫料中优势生长菌的类型、耐药性及致病性等情况,本试验进行了细菌分离培养、革兰染色镜检、生化试验鉴定、16S rDNA序列分析及同源性比对、药敏试验、小鼠致病性试验。结果显示,分离菌在普通营养琼脂平板上形成圆形、表面光滑的白色菌落,血琼脂平板上形成黏稠、较大的白色菌落。革兰染色镜检结果显示,分离菌为革兰阳性,球型,呈葡萄串状排列,或单个散落。生化试验结果显示,分离菌对木糖、葡萄糖、麦芽糖、果糖、乳糖、硝酸盐还原等呈阳性反应,而蜜二糖、木糖醇、山梨醇、尿素、V-P反应等呈阴性反应。16S rDNA序列分析结果显示,扩增的16S rDNA序列长度为1 298 bp,与松鼠葡萄球菌的核苷酸同源性达99.85%~100%;系统进化树结果显示,分离菌与松鼠葡萄球菌处于同一分支。动物试验结果表明,分离菌株对试验小鼠有较强的致病性,以0.2 mL/只(7.9×108 CFU/mL)菌液的剂量接种小鼠,在48 h内死亡率为60%(3/5)。药敏特性分析结果显示,分离菌株对复方新诺明、氨苄西林等7种药物敏感,对克林霉素、头孢噻肟和头孢呋辛中度敏感,对青霉素、红霉素和林可霉素耐药。本研究为奶牛源松鼠葡萄球菌的分离鉴定及防控提供了参考依据。
福建白羽肉鸡鸡毒支原体的分离鉴定及最小抑菌浓度测定
吴春琳, 黄宝钦, 蓝天韵, 林琳, 张立根, 李健, 罗忠宝, 吴异健
中国畜牧兽医. 2021, 48(4):  1489-1497.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1.04.038
摘要 ( 184 )   PDF (5986KB) ( 3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解福建白羽肉鸡中鸡毒支原体(MG)对临床常用药物的敏感性,本研究从2个商品代白羽肉鸡养殖场采集了疑似患慢性呼吸道病(CRD)的鸡喉拭子40份,接种于适宜的支原体培养基上进行纯化。通过对菌株生物学特性分析、细菌形态学观察、PCR测序及动物回归试验进行鉴定,并利用最低抑菌浓度(MIC)测定了分离株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的敏感性。结果显示,本试验成功获得2株MG,命名为MX和HY。将分离株接种于含有酚红的支原体液体培养基中能分解葡萄糖产酸使培养基颜色由红变黄;固体培养基于低倍镜下观察到典型的"荷包蛋"状菌落;分离株经过Dienes染色后的菌落中心呈致密深蓝色,边缘淡蓝,且30 min后不褪色,并具有较强吸附红细胞的能力,呈现典型MG培养特征;动物回归试验和分离株pvpA基因测序结果显示,2株MG分离株均具有较强致病性,证实其与R株的亲缘关系最近;药敏试验结果显示,MX和HY对泰妙菌素、氟苯尼考和泰乐霉素表现出了高度敏感性,其次是盐酸恩诺沙星、盐酸大观霉素,而对具有与泰乐霉素类似分子结构和抗菌谱的畜禽专用抗生素替米考星敏感性较差,此差异可能与临床上长期应用该药有关。研究结果表明,福建地区商品代白羽肉鸡中存在致病性MG流行,泰妙菌素可以作为临床防治MG的首选药物。
介孔材料的合成及其在药物传递中的研究进展
胡丹蕾, 杨钮钮, 张傲雪, 陈冬梅, 张景齐, 谢书宇
中国畜牧兽医. 2021, 48(4):  1498-1505.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1.04.039
摘要 ( 161 )   PDF (1119KB) ( 5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介孔材料是一种孔径介于2~50 nm之间的新型多孔固体材料,由于其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优异的化学和热稳定性、孔径可调、密度低等特点而受到广泛关注,已成为一种极具发展前途的药物传递载体系统(DDSs)。然而,基于介孔材料的DDSs在临床应用还面临一些挑战。为了系统总结介孔材料在药物传递中的研究进展以及更加高效地开发基于介孔材料的药物载体,作者将介孔材料分别按照空间的分布有序性和化学组成进行分类总结,根据空间分布是否有序将介孔材料分为有序介孔材料和无序介孔材料;按化学组成分为硅基介孔材料和非硅基介孔材料。作者介绍了介孔材料常用合成方法,包括溶胶-凝胶法、水热合成法、微波合成法、相转变法和沉淀法等,其中溶胶凝胶法和水热合成法最为常用;同时也介绍了典型的、研究最广泛的介孔材料在化学药物和生物技术药物传递中的研究进展以及介孔材料种类、孔径大小、表面官能团和物理状态对其药物传递效率的影响。作者在文章最后讨论了基于介孔材料的DDSs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