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1年 第48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21-05-20
目录
封面封底
中国畜牧兽医. 2021, 48(5):  1-0. 
摘要 ( 80 )   PDF (3398KB) ( 7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录
中国畜牧兽医. 2021, 48(5):  2-0. 
摘要 ( 91 )   PDF (551KB) ( 5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生物技术
布鲁氏菌侵染过程中has-miR-5196-3p对炎症小体的调控作用
李佳, 邓兴梅, 陶婷婷, 朱德馨, 邱润辉, 王梓行, 吴洁, 张辉
中国畜牧兽医. 2021, 48(5):  1507-1515.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1.05.001
摘要 ( 302 )   PDF (1729KB) ( 8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试验旨在研究miRNA分子has-miR-5196-3p在布鲁氏菌侵染THP1细胞过程中对NOD样受体蛋白3炎症小体(NLRP3)的调控作用。运用TargetScan、MiRDB等生物信息学预测网站预测has-miR-5196-3p和NLRP3-3'UTR的结合位点,构建其野生型及突变型双荧光素酶报告载体,分别与has-miR-5196-3p mimics及阴性对照共转染293T细胞,通过双荧光素酶报告系统检测各组相对荧光素酶活性的变化,验证has-miR-5196-3p和NLRP3-3'UTR的靶向关系;布鲁氏菌侵染THP1细胞,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NLRP3、半胱氨酰天冬氨酸特异性蛋白酶(caspase1)及has-miR-5196-3p mRNA的表达情况,Western blotting检测NLRP3和caspase1蛋白表达水平;将has-miR-5196-3p mimics、has-miR-5196-3p inhibitor及阴性对照转染至THP1细胞,实时荧光定量PCR及Western blotting检测NLRP3和半胱氨酰天冬氨酸特异性蛋白酶(caspase1)的表达水平。结果显示,试验成功构建含有NLRP3-3'UTR的野生型及突变型双荧光素酶报告载体;has-miR-5196-3p mimics极显著降低pmirGLO-NLRP3-3'UTR-wt的相对荧光素酶活性(P<0.01);布鲁氏菌侵染THP1细胞后,NLRP3炎症小体被激活,而has-miR-5196-3p无明显变化(P>0.05);has-miR-5196-3p mimics能显著抑制NLRP3的表达(P<0.05),而has-miR-5196-3p inhibitor则相反。结果表明,miRNA分子has-miR-5196-3p可与NLRP3-3'UTR结合并抑制其表达,布鲁氏菌侵染THP1细胞过程中通过has-miR-5196-3p靶向负调节NLRP3炎症小体的表达及炎症的发生。
虹鳟酪氨酸酶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及其在不同发育阶段和组织中的表达分析
王晓谰, 吴深基, 黄进强, 李永娟, 潘玉财, 张倩
中国畜牧兽医. 2021, 48(5):  1516-1524.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1.05.002
摘要 ( 209 )   PDF (1714KB) ( 3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酪氨酸酶(tyrosinase,Tyr)基因在调控动物色素合成的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为了解tyr基因与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体色变异的关系,本研究对虹鳟tyr-1和tyr-2基因进行了蛋白序列分析,并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两种基因在野生型虹鳟(虹鳟)和黄色突变型虹鳟(金鳟)体色发生的19个不同时期和成鱼13种不同组织中的表达差异。蛋白序列分析结果表明,Tyr-1和Tyr-2都是亲水性蛋白,且蛋白结构主要是无规则卷曲和α-螺旋;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tyr-1基因在胚胎各时期均有表达,tyr-1基因表达量在虹鳟受精期最高,桑椹期次之,且显著高于其他时期(P<0.05);tyr-1基因表达量在金鳟16-细胞期最高,且显著高于其他时期(P<0.05);tyr-2基因分别从虹鳟囊胚期和金鳟原肠期开始表达,表达量均在心跳期达到最高且显著高于其他时期(P<0.05)。出膜后,tyr-1、tyr-2基因分别在虹鳟5日龄和金鳟3月龄表达量最高。在胚胎各时期中,tyr-1、tyr-2基因在虹鳟中表达量普遍高于金鳟,出膜后普遍低于金鳟。在各组织中,tyr-1基因在皮肤、眼睛、肾脏、肝脏等组织中有较高表达,tyr-2基因主要在皮肤、眼睛中有较高表达,在其他组织中表达量较低。以上结果表明,tyr-1和tyr-2基因与虹鳟体色变异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为深入阐明虹鳟体色变异机制和体色遗传改良奠定了理论基础。
m6A甲基化在鸡肌肉生长发育中的表达研究
丁浩, 林月月, 张涛, 张闪闪, 吴玉麟, 段严军, 巩用双, 谢恺舟, 王金玉, 戴国俊, 张跟喜
中国畜牧兽医. 2021, 48(5):  1525-1534.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1.05.003
摘要 ( 204 )   PDF (3294KB) ( 4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试验旨在研究RNA m6A修饰相关基因去甲基化酶Alk B同源蛋白5(Alk B homologue 5,ALKBH5)、去甲基化酶肥胖相关蛋白(fat mass and obesity-associated protein,FTO)、甲基转移酶样蛋白3(methyltransferase like 3,METTL3)、甲基转移酶样蛋白14(methyltransferase like 14,METTL14)和成肾细胞瘤1-结合蛋白(Wilms’tumor 1-associating protein,WTAP)在鸡骨骼肌发育过程中的表达,分析其与骨骼肌m6A甲基化水平的相关性。首先,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m6A甲基化相关基因在金茅花鸡12(E12)、14(E14)、16(E16)、18(E18)胚龄和1日龄腿肌和胸肌组织中mRNA表达水平,以及其在鸡成肌细胞50%、100%增殖期和1、2、3、4、5 d分化期的mRNA表达水平;随后,利用m6A甲基化试剂盒检测金茅花鸡E12和1日龄腿肌和胸肌组织中m6A甲基化修饰水平,与m6A甲基化相关基因表达水平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m6A去甲基化基因ALKBH5和FTO mRNA表达水平在骨骼肌发育过程中显著上调(P<0.05),即在E12、E14低表达,E16、E18逐渐上调,1日龄达到最高。m6A甲基化写入基因METTL14、METTL3和WTAP mRNA表达水平在E12、E14、E16逐渐上升,E18下降,随后至1日龄表达量回升。在细胞增殖过程中,ALKBH5、FTOMETTL14、METTL3和WTAP基因表达均上调;在细胞分化过程中ALKBH5和FTO基因表达水平显著上调(P<0.05),在分化第5天达到最高。METTL14、METTL3和WTAP基因mRNA表达水平在细胞诱导分化的1、2、3、4 d表达量呈下降趋势,而在诱导分化的第5天有所回升。甲基化水平检测结果显示,腿肌和胸肌m6A甲基化水平变化趋势一致,均在胚胎发育过程中显著下降(P<0.05),至1日龄达到最低。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鸡骨骼肌RNA m6A甲基化水平与m6A去甲基化修饰基因ALKBH5、FTO mRNA表达水平呈显著负相关(P<0.05)。综合以上试验结果,推测m6A甲基化修饰与鸡骨骼肌发育相关,而去甲基化基因ALKBH5、FTO可能通过调控RNA m6A甲基化水平,影响鸡骨骼肌发育。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m6A甲基化修饰调控鸡骨骼肌生长发育的功能和分子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乳房链球菌多位点序列分型和遗传进化特征分析
扶绍东, 仇亚伟, 温晨, 张毅豪, 陈伟, 罗振华, 张金秋, 苗晋锋
中国畜牧兽医. 2021, 48(5):  1535-1543.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1.05.004
摘要 ( 167 )   PDF (1661KB) ( 2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探究中国不同地区来源的乳房链球菌(Streptococcus uberis,S.uberis)之间的多样性和遗传进化关系,本研究以部分地区分离到的38株乳房链球菌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最小抑菌浓度(minimun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测定和全基因组框架测序,获取38株菌耐药性、耐药基因及毒力基因等相关信息;通过多位点序列分型技术(multilocus sequence typing,MLST)分析了7个管家基因的等位基因谱、序列型(sequence type,ST)和克隆复合体(clonal complexes,CCs),并构建系统进化树。MIC试验共采用15种抗生素,除头孢噻呋和氟苯尼考外,38株乳房链球菌对其中13种抗生素具有不同程度耐药,且江苏地区的耐药性明显强于新疆地区;耐药和毒力基因比对后发现,仅24株菌携带耐药基因,剩余14株则不携带耐药基因且属新疆地区分离株,与MIC试验结果相符;15种毒力基因中,除cfu、hasA/Blbp外,余下12种毒力基因的携带率均高达100%。MLST结果表明,38株乳房链球菌共属于17个ST型,其中有15个ST型从未报道,仅supan01 1株菌属于ST-5 CCs。进化树结果揭示,38株分离株之间的亲缘性较远,分布呈地区依赖性,且中国部分地区当前流行的乳房链球菌与西方国家流行的菌株差异较大。本研究丰富了乳房链球菌的MLST分型数据库,为了解中国乳房链球菌遗传特性和分布特点提供了参考依据。
小尾寒羊SP1基因克隆及其对前体脂肪细胞分化的影响
王凤, 赵弼时, 刘旭莹, 梁煜, 乔利英, 刘文忠, 刘建华
中国畜牧兽医. 2021, 48(5):  1544-1557.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1.05.005
摘要 ( 223 )   PDF (12826KB) ( 4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试验旨在对小尾寒羊特异性蛋白1(specificity protein 1,SP1)基因进行克隆和序列分析,并研究SP1基因对前体脂肪细胞分化的影响。选取1月龄小尾寒羊尾部脂肪组织进行前体脂肪细胞的分离、培养和诱导分化;用重叠PCR法克隆SP1基因编码区(coding DNA sequence,CDS);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SP1基因CDS,并对其编码蛋白的结构、功能结构域、亚细胞定位、翻译后修饰进行预测;用慢病毒包装SP1基因过表达、干扰及对照质粒转染293T细胞后,收取病毒液感染小尾寒羊前体脂肪细胞;用油红O染色检测脂滴沉积能力;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SP1基因和成脂标志基因的mRNA表达量。结果表明,小尾寒羊SP1基因CDS全长2 340 bp,编码779个氨基酸;序列相似性分析显示,小尾寒羊SP1基因CDS及其编码序列与绵羊、山羊的相似性最高,其次是牛、马、猪、人、小鼠、大鼠,与鸡的相似性最低,系统进化分析结果与之相符;SP1蛋白定位于细胞核,有109个磷酸化位点,其二级结构由α-螺旋、β-转角、无规则卷曲和延伸链4种结构组成,所占比例分别为16.94%、8.60%、54.17%和20.28%,二级结构和三级结构均存在3个锌指结构域;过表达、干扰及对照质粒转染293T细胞,每组细胞皆出现较强绿色荧光,载体成功转染至293T细胞;病毒液感染小尾寒羊前体脂肪细胞并分化12 d后,过表达组SP1基因表达量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干扰组SP1基因表达量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过表达SP1基因极显著上调成脂标志基因mRNA的表达量(P<0.01),产生更多脂滴;干扰SP1基因则结果相反。因此,SP1基因对小尾寒羊尾部前体脂肪细胞分化具有正向调控的作用。
维生素E对H2O2诱导的奶牛乳腺上皮细胞氧化损伤及紧密连接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张雅, 白鸽, 王涛, 秦贵信, 孙喆, 张学峰, 甄玉国
中国畜牧兽医. 2021, 48(5):  1558-1565.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1.05.006
摘要 ( 226 )   PDF (987KB) ( 4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试验通过研究维生素E (VE)对H2O2诱导的奶牛乳腺上皮细胞(MAC-T cells)氧化损伤及紧密连接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旨在揭示维生素E对缓解奶牛乳腺细胞氧化应激的作用。试验设对照组(完全培养基处理组)、H2O2组和H2O2+VE组。利用MTT法检测奶牛乳腺细胞存活率,比色法检测奶牛乳腺细胞培养液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丙二醛(MDA)和活性氧(ROS)含量;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紧密连接基因ZO-1、occludin、claudin-1的相对表达量。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H2O2组的奶牛乳腺上皮细胞存活率显著下降(P<0.05),ROS和MDA含量显著增加(P<0.05),SOD和CAT活性显著下降(P<0.05);与H2O2组相比,H2O2+20 μmol/L VE组的细胞存活率显著上升(P<0.05),ROS和MDA含量显著下降(P<0.05),SOD和CAT活性显著增加(P<0.05)。此外,与对照组相比,H2O2组极显著抑制了紧密连接基因的相对表达量(P<0.01);而与H2O2组相比,添加维生素E极显著缓解了H2O2对紧密连接基因相对表达的抑制作用(P<0.01)。本研究结果证明,维生素E不仅能够减轻H2O2诱导的奶牛乳腺上皮细胞氧化损伤,还能缓解H2O2对紧密连接基因相对表达的抑制作用。
超氧化物歧化酶模拟物对氧化应激IPEC-J2细胞抗氧化性能的影响
王思博, 崔红霞, 杨季, 许丽
中国畜牧兽医. 2021, 48(5):  1566-1573.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1.05.007
摘要 ( 173 )   PDF (3613KB) ( 6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试验旨在探究在H2O2诱导的氧化应激状态下,超氧化物歧化酶模拟物(SODm)对仔猪空肠上皮细胞系(IPEC-J2)的保护作用。利用MTT法筛选出构建氧化应激模型H2O2的适宜浓度;将IPEC-J2细胞分别用0、0.05、0.5、5、50、500、2 000 U/mL SODm进行培养,利用MTT法分别在2、4、8、12 h时测定各组细胞存活率,筛选出SODm作用的适宜浓度和时间;根据构建的氧化应激模型和SODm适宜浓度和时间,将IPEC-J2细胞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SODm处理组(SODm0.5、SODm5、SODm50)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处理组(SOD0.5、SOD5、SOD50),分别测定各组细胞存活率、活性氧(ROS)含量及细胞内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及丙二醛(MDA)含量和总抗氧化能力(T-AOC)。结果表明:①H2O2构建细胞氧化应激模型的适宜浓度是1.0 mmol/mL。②当不同浓度SODm分别作用4、8、12 h时,0.5~50 U/mL SODm组细胞存活率显著高于空白组(P<0.05);且8 h时存活率最高,在12 h时处于下降趋势。③除空白组外,SODm5和SOD5预处理的IPEC-J2存活率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且SODm和SOD组中细胞ROS含量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模型组与空白组相比,均显著降低了SOD、GSH-Px活性和T-AOC水平,提高了MDA含量(P<0.05);与模型组相比,所有SODm和SOD处理组均显著提高了SOD、GSH-Px活性和T-AOC水平,降低了MDA含量(P<0.05),同时SODm50组T-AOC水平显著低于SOD50组(P<0.05)。综上,SODm对H2O2诱导氧化损伤状态下IPEC-J2具有保护作用。
不同月龄红河黄牛血液生化和免疫指标分析
鲁琼芬, 陶杨, 盖叶顶, 李鹏飞, 杨仁辉, 余烨, 付斌龙, 李晓峰, 杨红玖, 白荣芳, 杨志新, 冷静
中国畜牧兽医. 2021, 48(5):  1574-1583.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1.05.008
摘要 ( 188 )   PDF (1300KB) ( 2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明确放养条件下红河黄牛的营养和免疫状况,选取60头红河黄牛,公母各半,按性别和年龄(12、36和60月龄)分成6个组,颈静脉采血分离血清,测定生化和免疫指标。结果显示:①相同性别的黄牛血清总蛋白(TP)和球蛋白(GLOB)含量12月龄显著低于60月龄(P<0.05),母牛碱性磷酸酶(ALP)活性和血糖(GLU)含量12月龄显著高于60月龄(P<0.05),其他血清生化指标在不同月龄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公、母牛血清TP和GLOB含量均随月龄增加而升高,而ALP活性随月龄增加而降低。不同月龄母牛血清TP、白蛋白(ALB)、GLOB含量和谷丙转氨酶(ALT)活性均高于公牛(P<0.05);而ALP活性和GLU含量公牛高于母牛(P<0.05)。②除母牛血清IL-8在12和36月龄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外,相同性别的黄牛血清白细胞介素(IL)-2、IL-8、IL-10、免疫球蛋白(Ig) A、IgG、IgM、γ干扰素(IFN-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在3个月龄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不同月龄母牛IL-2、IgA、IgG、IgM、IFN-γ和TNF-α含量均高于公牛(P<0.05)。综合以上结果,红河黄牛公、母牛随月龄增加,血清TP和GLOB含量显著增加,而ALP活性降低;母牛血清生化和免疫指标总体高于公牛。
盘羊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及诱导分化
周桂珍, 周正娜, 唐小云, 毕佳颖, 王旭光, 李娟
中国畜牧兽医. 2021, 48(5):  1584-1592.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1.05.009
摘要 ( 228 )   PDF (5159KB) ( 5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试验旨在研究野生盘羊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s,UC-MSCs)的分离、培养及体外多向分化潜能等生物学特性。取盘羊分娩后的新生雄性胎儿脐带,采用组织块培养法分离盘羊UC-MSCs后进行体外培养,并对UC-MSCs进行成骨、成软骨和成脂诱导分化,检测其多向分化潜能。结果显示,应用组织块培养法获得的盘羊UC-MSCs具有UC-MSCs特有的呈簇、成纤维状的特性,细胞呈"S"型曲线生长,细胞的倍增时间平均为33.50 h,且可以向成骨细胞、成软骨细胞和成脂细胞分化。诱导分化特异性染色结果表明,野生盘羊UC-MSCs经诱导后的成骨细胞经茜素红S染色呈现典型的橙红色钙沉积物聚集,成软骨细胞经阿利新蓝染色呈现蓝色的软骨基质,成脂细胞经油红O染色呈现深红色的脂滴。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发现,随着诱导时间的延长,成骨分化的细胞中骨内γ-羧基谷氨酸蛋白(BGLAP)、骨桥蛋白基因(OPN)、Runt相关转录因子2(RUNX2)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极显著升高(P<0.01);成软骨分化的细胞中光蛋白聚糖(LUM)基因的表达量明显增加,而双糖链蛋白多糖(BGN)和Y染色体性别决定区基因盒9(SOX9)基因表达量极显著提高(P<0.01);成脂分化的细胞中脂蛋白酶(LPL)和过氧化物酶体增殖因子活化受体γ(PPAR-γ)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极显著上升(P<0.01)。试验结果表明,用盘羊胎盘附带的脐带组织可以分离到盘羊UC-MSCs,且分离到的UC-MSCs具有分化为成骨细胞、成软骨细胞及成脂细胞等多向分化潜能。
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
不同脂肪源添加水平及比例对荷斯坦牛瘤胃发酵及尿嘌呤衍生物的影响
曹名玉, 杨致玲, 谭亚楠, 王亚茹, 许鹏, 段增亮, 张拴林, 刘强, 郭刚
中国畜牧兽医. 2021, 48(5):  1593-1602.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1.05.010
摘要 ( 172 )   PDF (1026KB) ( 4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试验旨在筛选两种脂肪源(过瘤胃不饱和脂肪(RPUF)和胡麻籽)在荷斯坦公牛饲粮中适宜的添加水平及比例。选用4头2.5岁、体重580 kg±50 kg、装有瘤胃瘘管的荷斯坦公牛,采用3×4两因素设计,脂肪添加量为4%、5%及6%(干物质基础),不同添加量下,RPUF及胡麻籽的比例分别为100:0(100)、85:15(85)、70:30(70)和55:45(55),共12个组,分别表示为4/100、4/85、4/70、4/55、5/100、5/85、5/70、5/55、6/100、6/85、6/70和6/55,探究两种脂肪添加水平及比例对牛瘤胃发酵、营养物质降解率及尿嘌呤衍生物(PD)的影响。试验一共12期,每期14 d预试期,5 d采样期。结果表明:①两种脂肪源在不同水平及比例下对荷斯坦公牛瘤胃液pH、乙酸、丙酸及总挥发性脂肪酸(TVFA)浓度均无显著影响(P>0.05),6%脂肪组氨态氮(NH3-N)浓度和乙酸/丙酸比值显著高于4%脂肪组(P<0.05)。②4%脂肪组精料干物质瘤胃有效降解率显著高于5%和6%组(P<0.05),4/85、4/70和4/55组的显著高于5/55组(P<0.05);70:30组的精料粗蛋白质瘤胃有效降解率显著高于100:0组(P<0.05),5/70组显著高于6/100组(P<0.05)。③4%脂肪组尿囊素含量和PD含量显著高于5%和6%脂肪组(P<0.05)。综上所述,从瘤胃发酵、营养物质降解率及PD产量综合来看,RPUF和胡麻籽以4%添加水平、70:30搭配最为适宜。
丁酸钠对肉鸡肠道形态与消化吸收功能影响的研究进展
李祥, 何金环, 潘春梅, 索江华, 李京
中国畜牧兽医. 2021, 48(5):  1603-1612.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1.05.011
摘要 ( 247 )   PDF (1329KB) ( 6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肠道是肉鸡重要的消化、内分泌及免疫器官,肠道健康主要依赖于营养物质、微生物菌群和肠道黏膜之间的动态平衡。肠道消化吸收功能与肠黏膜上皮细胞的生长及肠道形态结构的完整性直接相关。研究表明,丁酸钠作为能量来源,可刺激肉鸡肠道上皮细胞增殖并改善肠道黏膜形态,促进绒毛生长和肠道组织发育。丁酸钠通过肠道游离脂肪酸受体FFAR2和FFAR3介导肠道内分泌细胞分泌多种激素,促进胃肠黏膜的发育,刺激胃和胰腺分泌消化酶,促进养分消化吸收。丁酸钠是肠道稳态的重要调节因子,可刺激黏蛋白的产生,增加黏液层厚度,降低结肠上皮的通透性,维持肠道完整性和黏膜屏障功能。丁酸钠促进宿主防御肽(HPDs)的合成,抑制肠道内有害菌的增殖,降低内毒素对肠黏膜上皮细胞的损伤。丁酸钠通过抑制NF-κB激酶(IKK)下调促炎症途径,抑制NF-κB的活化,预防肠黏膜炎症发生,进而促进消化吸收和保护肠道健康。综上,丁酸钠具有肠道保护和抗菌作用,可增强肠道完整性,促进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提高免疫力和抗病力。在饲料工业禁抗的背景下,对抗生素替代品丁酸钠的研究和应用非常重要,作者就丁酸钠对肠道功能的作用机制进行重点阐述,以期为其在肉鸡饲料中替代抗生素提供科学依据。
瘤胃发酵产物乙酸和丙酸比对奶牛生产性能及乳成分影响的荟萃分析
罗治杰, 马露, 卜登攀, 秦霞
中国畜牧兽医. 2021, 48(5):  1613-1624.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1.05.012
摘要 ( 352 )   PDF (1309KB) ( 20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探讨瘤胃发酵产物乙酸、丙酸以及乙酸和丙酸比对奶牛干物质摄入量(DMI)、产奶量(MY)和乳成分的影响。通过回顾已发表文献,使用荟萃分析的方法构建模型并进行相应的回归分析和相关性分析。试验整理了关于奶牛生产性能的中文及英文相关文献51篇,共计181个处理,研究不同的饲料原料、营养成分、饲料添加剂对不同生理阶段泌乳奶牛瘤胃发酵指标及生产性能的影响。基于此51项试验的荟萃分析结果表明,与瘤胃内乙酸和丙酸产量相比,奶牛的产奶量(R2=-0.426,P<0.01)、乳脂率(R2=0.359,P<0.01)、乳脂产量(R2=-0.257,P<0.01)、挥发性脂肪酸(VFA)(R2=-0.226,P<0.05)和干物质采食量(DMI)(R2=-0.485,P<0.01)与瘤胃发酵产物乙酸和丙酸比有更强的相关性;瘤胃乙酸和丙酸比与奶牛的产奶量、乳脂率、乳脂产量和DMI存在极显著的一元线性回归关系(P<0.01),其比值的增加会导致DMI、产奶量、乳脂产量极显著降低(P<0.01),乳脂率极显著升高(P<0.01),瘤胃乙酸和丙酸的比值每增加1,乳脂率增加0.26%,奶牛的干物质摄入量、产奶量分别减少2.34和4.99 kg。通过荟萃分析发现,乙酸与丙酸的比值可以更科学地预测乳脂在乳中的占比且准确反应牛奶乳脂率的变化,为饲粮的选取及调控乳品质提供了参考价值。
包被肉桂油对1~21日龄肉鸡生长性能和回肠微生物区系的影响
牛军龙, 刘欧锦, 李书庆, 张德安, 程强, 段瑞, 张元可, 郭双双, 丁斌鹰
中国畜牧兽医. 2021, 48(5):  1625-1632.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1.05.013
摘要 ( 162 )   PDF (1371KB) ( 4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进一步探究肉桂油的应用效果,本试验在前期研究基础上探讨了饲粮中添加300 mg/kg包被肉桂油对肉鸡回肠菌群多样性和组成的影响。试验采用单因素设计,将132只1日龄科宝500肉鸡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试验组,每个处理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1只鸡(5只公鸡,6只母鸡)。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饲粮在基础饲粮中添加300 mg/kg包被肉桂油,试验期为21 d。结果显示,饲粮中添加300 mg/kg包被肉桂油对1~21日龄肉鸡生长性能无显著影响(P>0.0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肉鸡21日龄回肠微生物的Shannon指数和Sobs指数显著增加(P<0.05),Simpson指数显著降低(P<0.05)。两组回肠微生物共有的OTU数为133个,对照组和试验组独有的OTU数分别为4和135个。ANOSIM分析显示,肉鸡回肠微生物的组间差异大于组内差异(R=0.4896)且差异显著(P<0.05)。试验组回肠链球菌属相对丰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回肠其他属细菌丰度差异均不显著(P>0.05)。综上所述,饲粮中添加300 mg/kg包被肉桂油有利于增加21日龄肉鸡回肠微生物多样性,降低链球菌属细菌的相对丰度。
遗传繁育
牦牛EPO、PPARα基因SNP与高原低氧适应的相关性分析
赵丽玲, 向超, 王会, 钟金城, 柴志欣, 王吉坤, 王嘉博, 武志娟, 信金伟, 姬秋梅
中国畜牧兽医. 2021, 48(5):  1633-1646.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1.05.014
摘要 ( 200 )   PDF (3760KB) ( 6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试验旨在探究促红细胞生成素基因(EPO)、过氧化物酶体增殖剂激活受体α(PPARα)的遗传多样性,并分析其多态性与牦牛高原低氧适应性的相关性。采集不同海拔高度的6个牦牛类群(中甸牦牛、麦洼牦牛、斯布牦牛、类乌齐牦牛、帕里牦牛、申扎牦牛)以及三江黄牛共375头耳样,提取DNA并分别构建DNA池,采用直接测序法结合PCR-RFLP检测分析EPO、PPARα基因的多态性,最后应用SHEsis软件统计分析候选基因SNPs与牦牛高原适应性的相关性。结果表明,EPO基因存在3个SNPs位点:rs527G→A、rs1031A→T、rs1192T→C;PPARα基因存在3个SNPs位点:rs77363C→T、rs77471C→A和rs77534C→T。χ2适合性检验结果显示,EPO基因3个SNPs位点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PPARα基因的rs77363C→T位点上,6个牦牛类群都处于平衡状态(P>0.05),在PPARα基因的rs77471C→A和rs77534C→T位点,麦洼牦牛偏离Hardy-Weinberg平衡(P<0.05)。单倍型分析得出,EPO基因的ATC单倍型在高海拔地区牦牛中的分布频率随海拔升高而升高;PPARα基因的TAC单倍型在6个牦牛类群中分布频率显著高于其他单倍型。研究表明,EPO、PPARα基因可作为牦牛适应高原环境的分子标记,为进一步探讨牦牛高原低氧适应性机制提供一定理论帮助。
基于mtDNA D-loop序列探究门源白牦牛与天祝白牦牛间的遗传差异
李广祯, 马志杰, 陈生梅, 尕布藏, 李瑞哲
中国畜牧兽医. 2021, 48(5):  1647-1654.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1.05.015
摘要 ( 185 )   PDF (2364KB) ( 5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从分子水平上探究青海省门源白牦牛与甘肃省天祝白牦牛间的母系遗传差异,本研究对31头门源白牦牛mtDNA D-loop区部分序列进行测定,结合GenBank中已报道的235条天祝白牦牛相应序列,对共计266条白牦牛D-loop序列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在截取的638 bp白牦牛D-loop区分析序列中,排除64处插入或缺失后共检测到80个多态位点,包括5个单一多态位点和75个简约信息位点。根据序列间核苷酸变异共确定了56种单倍型,其中门源白牦牛拥有特有单倍型7种,天祝白牦牛包含特有单倍型43种,二者共享的单倍型只有2种。门源白牦牛单倍型只分布在A、B和C单倍型组中,而天祝白牦牛单倍型分布在A、B、C、D、E和F单倍型组中,并含有4种普通牛单倍型序列,提示天祝白牦牛中存在普通牛遗传渗入。门源白牦牛单倍型多样度为0.862,核苷酸多样度为0.007,而天祝白牦牛单倍型多样度为0.946,核苷酸多样度为0.014,表明天祝白牦牛的遗传多样性水平高于门源白牦牛。门源白牦牛与天祝白牦牛间的遗传分化指数(Fst)为0.114,表明2个品种(群体)间呈中等分化水平。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56种单倍型可分为2个明显的分支(即Ⅰ和Ⅱ),表明白牦牛有2个母系起源。综上所述,天祝白牦牛的遗传多样性水平高于门源白牦牛,门源白牦牛母系遗传多样性较低;2个品种(群体)间呈中等遗传分化水平,天祝白牦牛存在一定程度的普通牛基因渗入;2个品种(群体)均由2个母系支系组成,提示白牦牛有2个母系起源。鉴于2个品种(群体)间呈中等遗传分化水平,且都拥有特有的单倍型遗传信息,故建议将其均作为独立的"遗传单元"进行遗传资源保护进而开展保种和选育实践。
牦牛乳铁蛋白基因多态性及其与乳品质性状的关联分析
杨晓斌, 何莉莉, 张扬, 周瑞锋, 后康丽, 张芸芸, 王月丽, 李青青, 石斌刚, 胡江
中国畜牧兽医. 2021, 48(5):  1655-1663.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1.05.016
摘要 ( 151 )   PDF (1732KB) ( 2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试验旨在检测牦牛乳铁蛋白(lactoferrin,LF)基因多态性,评估基因突变对牦牛乳品质性状的影响,以期丰富牦牛重要经济性状的分子遗传研究。应用PCR-SSCP方法,检测甘南牦牛、西藏牦牛和天祝白牦牛LF基因5'UTR和内含子4突变,结合甘南牦牛乳品质测定,评估基因突变对其乳品质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牦牛LF基因5'UTR检测到c.-568 G>A的突变,等位基因A1和基因型A1B1频率最高,为优势等位基因和基因型;内含子4检测到c.499+56 C>A突变,基因型A2B2频率最高,为优势基因型,等位基因A2为甘南牦牛和天祝白牦牛优势等位基因,而B2为西藏牦牛优势等位基因;各类群牦牛检测区域多态信息含量(PIC)介于0.25~0.50,属中度多态。关联分析表明,甘南牦牛LF基因突变影响部分胎次甘南牦牛乳品质性状,其中5'UTR第2胎基因型A1A1和A1B1个体无脂固体物质百分含量显著高于B1B1个体(P<0.05);内含子4第3胎基因型A2B2和B2B2个体乳脂率显著高于A2A2型个体(P<0.05),第4胎基因型B2B2个体的乳脂率显著低于A2A2和A2B2型个体(P<0.05)。以上结果表明,甘南牦牛、西藏牦牛和天祝白牦牛LF基因存在多态性,甘南牦牛LF基因5'UTR、内含子4突变分别影响无脂固体物质含量和乳脂率,可以作为潜在的分子遗传标记。
基于荷斯坦牛群体基因组数据填充软件的准确性比较(Minimac 3与Beagle 5.1)
罗汉鹏, 窦金焕, 安涛, 陈少侃, 王雅春
中国畜牧兽医. 2021, 48(5):  1664-1671.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1.05.017
摘要 ( 329 )   PDF (2250KB) ( 10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探究基因组数据填充软件准确性的影响因素和展示填充具体过程,本研究使用两款主要填充软件Beagle 5.1和Minimac 3对奶牛基因组50K芯片数据进行填充至150K,使用个体的填充结果和真实数据进行填充一致性计算,比较两软件的填充准确性和一致性的差异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Minimac 3软件需要使用其他软件进行基因定向后再进行填充,而Beagle 5.1软件可同时进行基因定向和基因组填充。Beagle 5.1与Minimac 3软件填充一致性的相关系数为0.98;Beagle 5.1软件平均填充的准确性(r2)为0.9841,一致性为0.9914,填充准确性与一致性的相关系数为0.39;Minimac 3软件平均填充的准确性为0.9782,一致性为0.9911,填充准确性(r2)和一致性的相关系数为0.36。由于软件计算填充准确性原理问题,填充的准确性(r2)受最小等位基因影响较大。填充的一致性在最小等位基因频率和位点杂合度上升时均呈下降趋势,当位点杂合度>0.6时显著下降(填充一致性低于0.8),但Beagle 5.1软件的填充效果在相同的最小等位基因频率和杂合度下均优于Minimac 3软件。本研究发现填充准确性(r2)受填充位点的杂合度影响较大,而Beagle 5.1软件进行基因组数据填充的准确性更高,基因组数据填充后使用填充一致性作为填充准确性的判断标准可避免删除过多有效填充位点。
Wnt3a基因组织表达差异与SNPs对鸡毛囊密度性状的遗传效应
束婧婷, 姬改革, 屠云洁, 章明, 巨晓军, 单艳菊, 刘一帆, 邹剑敏
中国畜牧兽医. 2021, 48(5):  1672-1680.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1.05.018
摘要 ( 152 )   PDF (3040KB) ( 5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Wnt家族成员3a (Wnt family member 3a,Wnt3a)基因是Wnt信号通路的重要成员,Wnt信号通路在动物皮肤毛囊的发生发育中具有重要作用。试验以Wnt3a为候选基因,旨在探讨鸡Wnt3a基因的组织表达差异与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s)位点对鸡皮肤毛囊密度性状的遗传效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Wnt3a基因在鸡不同组织中的表达差异;用PCR扩增直接测序法对Wnt3a基因的SNPs位点进行筛查,验证和分析不同SNPs位点基因型背部毛囊密度的差异;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不同品种鸡皮肤组织中Wnt3a基因mRNA表达差异。结果表明,Wnt3a mRNA在皮肤组织中表达量最高,显著高于其他组织(P<0.05),其次是肝脏、睾丸、卵巢和下丘脑,心脏、胸肌、垂体和脾脏等组织表达量较低。在Wnt3a基因第2和3外显子区各筛选到1个SNP位点:g.2587569 G>A和g.2555812 T>C;在第3内含子区筛选到1个SNP位点:g.2555377 T>C。卡方检验结果显示,3个位点均极显著偏离Hardy-Weinberg平衡。群体遗传参数分析发现,g.2555812 T>C位点为中度多态,有效等位基因数为1.7,遗传变异程度较g.2587569 G>A和g.2555377 T>C位点高。SNP位点分型与毛囊密度的关联分析结果表明,g.2555377 T>C位点CC基因型个体的毛囊密度显著高于TT和CT基因型个体(P<0.05)。在毛囊密度具有显著差异的不同品种鸡的背部皮肤组织中,Wnt3a mRNA表达差异显著(P<0.05)。该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深入解析Wnt3a在鸡皮肤毛囊生长发育中的作用、筛选与毛囊密度性状相关的辅助育种标记提供了基础资料。
基于mtDNA Cytb基因的马可·波罗盘羊遗传多样性与起源进化分析
肖逸, 王孟文, 张秀英, 古丽扎尔·阿不都克力木, 韩建林, 王玉涛
中国畜牧兽医. 2021, 48(5):  1681-1690.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1.05.019
摘要 ( 160 )   PDF (1846KB) ( 15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进一步明确马可·波罗盘羊(Ovis ammon polii)与家养绵羊的遗传进化关系,本试验提取20只马可·波罗盘羊的基因组DNA,并对其线粒体DNA (mtDNA)细胞色素b (Cytb)基因进行PCR扩增,下载GenBank中野生绵羊和家养绵羊的mtDNA Cytb基因序列,利用邻接法(Neighbor-Joining,NJ)构建系统发育树,以阐明野生绵羊和家养绵羊遗传多样水平与起源进化关系。结果显示,马可·波罗盘羊mtDNA Cytb基因全长1 140 bp,富含A、T碱基,含量为58.3%,存在10个单倍型,平均单倍型多样性(Hd)为0.884;存在122个SNPs位点,占核苷酸总数的2.35%,其中单一多态位点2个,简约信息位点120个,均为两碱基突变,转换发生的频率远远高于颠换;平均核苷酸多样性(pi)为0.02090;平均核苷酸差异性(K)为23.826,表明马可·波罗盘羊mtDNA Cytb区单倍型和核苷酸遗传多样性丰富。系统发育分析显示,野生绵羊分为明显的三支,其中马可·波罗盘羊单独形成一支,且与盘羊西藏亚种遗传距离最近,与天山盘羊、蒙古盘羊遗传距离最远,而家养绵羊与摩弗仑羊亲缘关系较近,与盘羊亲缘关系较远。以上结果表明盘羊对家养绵羊起源进化贡献较低,支持摩弗仑羊可能是家养绵羊野生祖先的观点。
4个绵羊品种LHCGR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分析
邵顺成, 闫背背, 张稳, 张天闻, 梁鹏, 邹诗凡, 张坤, 冯登侦
中国畜牧兽医. 2021, 48(5):  1691-1698.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1.05.020
摘要 ( 173 )   PDF (1647KB) ( 3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探究绵羊LHCGR基因在4个绵羊品种之间的多态性与基因功能,本研究以杜泊羊、滩羊、小尾寒羊、滩羊和小尾寒羊杂交羊4个绵羊品种为研究对象,利用Sequenom MassARRAYSNP技术对4个绵羊品种LHCGR基因g.75747421A>C、g.75748200T>A 2个位点进行检测,并利用相关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分析2个位点突变前后mRNA二级结构与其编码蛋白的理化性质、结构和蛋白互作等。结果表明,LHCGR基因g.75747421A>C位点在4个品种中存在3种基因型,分别是CC、CA和AA;g.75748200T>A位点在4个品种中存在AA、AT和TT 3种基因型;χ2适合性检验表明,g.75747421A>C、g.75748200T>A 2个位点在4个绵羊品种中均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P>0.05)。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该基因编码蛋白的相对分子质量为73 599.70,理论等电点为8.30,脂肪系数为98.90,总平均亲水性为0.191,推测该蛋白为疏水性蛋白;突变前后LHCGR基因的mRNA二级结构、编码蛋白二级结构及三级结构均发生了变化;蛋白互作的结果表明,与LHCGR蛋白相互作用的蛋白质主要包括骨形态发生蛋白15(BMP15)、嗜铬粒蛋白A (CGA)、甲羟戊酸激酶(MVK)、胆固醇侧链裂解酶(CYP11A1)、鸟嘌呤核苷酸结合蛋白α亚基(GNAS)等。本研究成功筛选出4个绵羊品种LHCGR基因多态位点,为绵羊繁殖力的标记辅助选择和育种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冷冻保存对公猪精子功能的影响
郝肖琼, 武占营, 崔艳颖, 史秀杰
中国畜牧兽医. 2021, 48(5):  1699-1706.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1.05.021
摘要 ( 209 )   PDF (1936KB) ( 6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试验旨在探究公猪精液冷冻保存对其精子功能的影响。取长白猪的鲜精和优质冻精,用精子分析仪检测精子的运动能力,台盼蓝染色检测精子活率,体外受精(IVF)试验检测卵裂率与囊胚率,采用不同功能检测试剂盒检测冻精和鲜精的顶体完整率、线粒体膜通道孔(MPTP)活性、线粒体膜电位(MMP)、线粒体活性、线粒体氧化应激活性氧(ROS)以及精子DNA完整性,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弱精子症相关蛋白基因SMCPTEKT3、DNAH1、TCTE3的表达。结果表明,与猪鲜精相比,猪冻精的活率及活力均显著降低(P<0.05),冻精的顶体完整率也明显下降(P<0.05);冻精的卵裂率和囊胚率显著低于鲜精(P<0.05);精子线粒体功能分析结果显示,冻精的MPTP相对荧光单位值(RFU)、线粒体膜电位荧光比率以及线粒体活性光密度(OD)值均显著低于鲜精(P<0.05);精子线粒体ROS检测发现,冻精的RFU值显著高于鲜精(P<0.05);精子DNA完整性检测结果显示,冻精拖尾率显著高于鲜精(P<0.05);而弱精子症相关蛋白基因的表达与鲜精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综上所述,冷冻导致猪精子活率、活力、线粒体功能、DNA完整性下降,最终使得冷冻精液精子的受精能力降低。
预防兽医
产肠毒素大肠杆菌F41感染猪小肠上皮细胞初期lncRNA的表达谱分析
李培, 刘国梅, 刘迎迎, 刘曼迪, 李妍, 范京惠
中国畜牧兽医. 2021, 48(5):  1707-1716.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1.05.022
摘要 ( 167 )   PDF (1459KB) ( 2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分析产肠毒素大肠杆菌(enterotoxigenic Escherichia coli,ETEC)感染猪小肠上皮细胞(IPEC-J2)后,在感染初期细胞内长链非编码RNA (long non coding RNA,lncRNA)的表达谱变化,探究lncRNA在ETEC感染初期所起到的调控作用。使用ETEC F41感染IPEC-J2,在感染前和感染初期(感染后4 h)收集细胞,通过Illumina Hiseq Xten平台进行高通量测序,共发现lncRNA 9 975条。感染初期与感染前相比,共发现100条差异表达lncRNA,其中40条表达上调,60条表达下调。通过miRanda-3.3a和psRobot_v1.2软件共同预测差异表达lncRNA的靶基因,并对差异表达lncRNA的靶基因进行GO功能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显示,感染初期差异表达lncRNA的靶基因显著富集于细胞核、核仁、代谢过程调控及发育过程等GO功能条目中。KEGG分析表明,感染初期差异表达lncRNA的靶基因主要富集在PI3K-Akt信号通路、肌动蛋白细胞骨架调节、黏附斑及细胞周期等信号通路。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随机验证了5条差异表达lncRNA,结果与测序分析中表达变化趋势一致。本研究对ETEC感染IPEC-J2细胞初期的lncRNA表达谱进行了差异分析,为深入探究lncRNA在ETEC感染初期中的作用机制提供了参考依据。
石河子地区宠物犬蜱的种类鉴定及其携带布鲁氏菌的检测
宋胜男, 郭嘉, 杨翌承, 桑春丽, 杨梅花, 王远志
中国畜牧兽医. 2021, 48(5):  1717-1724.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1.05.023
摘要 ( 195 )   PDF (5863KB) ( 4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解新疆石河子地区宠物犬体表寄生蜱的种类及蜱携带布鲁氏菌情况,本试验在形态学分类的基础上,基于线粒体基因12S rRNA和细胞色素氧化酶Ⅰ(COⅠ)对宠物犬体表采集寄生蜱进行分子生物学检测,使用DNAMAN软件比对分析序列同源性,并应用序列分析软件Mega 7.0邻接法构建蜱种系统发育进化树,分析蜱种的遗传进化关系;基于布鲁氏菌外膜蛋白Omp22基因对宠物犬体表寄生蜱进行布鲁氏菌PCR检测,确定宠物犬蜱布鲁氏菌携带情况。结果显示,宠物犬体表寄生的436只蜱的形态学与线粒体基因(12S rRNA和COⅠ)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一致,均为新疆优势蜱种之一——图兰扇头蜱(Rhipicephalus turanicus)。基于12S rRNA基因构建的蜱种系统发育树显示,本试验所得宠物犬体表寄生图兰扇头蜱序列与GenBank中已知图兰扇头蜱的序列聚为一大支。基于布鲁氏菌Omp22基因的巢式PCR扩增结果显示,宠物犬体表寄生图兰扇头蜱携带布鲁氏菌的阳性率为4.82%(21/436),且同源性为100%。BLAST比对显示,本试验所得宠物犬图兰扇头蜱携带的布鲁氏菌与新疆流行株YC31(GenBank登录号:MK201679.1)、QH5(GenBank登录号:MK201678.1)、EM3(GenBank登录号:MK201677.1)和ML9(GenBank登录号:MK201676.1)的同源性均为100%。本研究通过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探讨了新疆石河子地区宠物犬体表寄生蜱的种类及携带布鲁氏菌基本情况,为宠物犬体表寄生蜱的种类及蜱传疾病的监测和控制等研究工作提供了基础资料。
猪场重要虫媒及其传播病原研究进展
刘菊枚, 戚南山, 廖申权, 李秀, 吕敏娜, 吴彩艳, 李娟, 蔡海明, 林栩慧, 胡俊菁, 于林增, 肖文婉, 张小慧, 张健騑, 孙铭飞, 李国清
中国畜牧兽医. 2021, 48(5):  1725-1734.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1.05.024
摘要 ( 233 )   PDF (1439KB) ( 7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近年来,非洲猪瘟、牛结节性皮肤病等外来可由虫媒传播的疫病肆虐中国,而一些已在国外流行的虫媒传播病原如非洲马瘟等传入中国的风险也越来越高,严重危害中国畜牧养殖业的发展和公共卫生安全。特别是2018年8月以来非洲猪瘟在中国的流行给养猪业带来重要警示信息,即防止猪场媒介生物进入并阻断其携带病原的传播将成为猪场生物安全的重点。蚊、蝇、蠓及蜱等是猪场和发病猪群传播疫病的重要虫媒因素,虫媒种类及从虫媒中分离到的病毒、细菌、寄生虫等病原种类繁杂,虫媒生物特性的差异对病原的传播方式和传播能力也不尽相同。鉴于此,作者详细归纳了猪场存在的主要虫媒种类及其传播的重要猪病病原,包括猪乙型脑炎病毒、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非洲猪瘟病毒、盖塔病毒、猪肠道冠状病毒、大肠杆菌、猪链球菌等,并探讨其危害性和传播风险,以降低猪场虫媒传播疾病所带来的经济损失。
甘肃省部分地区兔艾美耳球虫分子流行病学调查研究
陈红, 李涛善, 邹扬, 梁霞霞, 曹富琼, 朱兴全, 孙晓林
中国畜牧兽医. 2021, 48(5):  1735-1744.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1.05.025
摘要 ( 193 )   PDF (1271KB) ( 4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调查甘肃省兔艾美耳球虫的感染状况、虫种分布和风险因素,本研究从甘肃省平凉、酒泉、武威地区采集5个不同品种兔的592份粪便样品,提取粪便样品中的基因组DNA,基于艾美耳球虫核糖体第1内转录间隔区(ITS1)设计引物,采用特异性PCR扩增兔艾美耳球虫基因片段。结果发现,兔艾美耳球虫的总感染率为50%(296/592);通过序列比对分析共鉴定出7种不同的兔艾美耳球虫,分别是大型艾美耳球虫(24.5%,145/592)、肠艾美耳球虫(4.1%,24/592)、中型艾美耳球虫(11.5%,68/592)、穿孔艾美耳球虫(19.8%,117/592)、维氏艾美耳球虫(24.5%,145/592)、小型艾美耳球虫(4.9%,29/592)和盲肠艾美耳球虫(0.84%,5/592);以大型艾美耳球虫、维氏艾美耳球虫、穿孔艾美耳球虫为优势虫种,同时发现所调查的兔中有多重感染的情况,最多包括四重感染。统计学分析显示,地区因素(P<0.05)、品种因素(P<0.05)和年龄因素(P<0.05)是影响兔艾美耳球虫感染率的风险因素,提示应该针对这3种因素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本研究结果揭示了甘肃省部分地区养殖场兔的艾美耳球虫感染率、虫种分布和感染率的风险因素,为预防和控制甘肃省地区养殖兔的艾美耳球虫病提供了科学依据。
双表达去势DNA疫苗的构建及其稳定性研究
许学林, 杨波, 荆焕松, 胡映红, 王风华, 孙培皓, 熊家军
中国畜牧兽医. 2021, 48(5):  1745-1754.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1.05.026
摘要 ( 205 )   PDF (4729KB) ( 4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试验旨在构建一种更安全有效的新型免疫去势DNA疫苗,通过选取下丘脑-垂体-性腺轴(hypot halamic-pituitary-gonadal axis,HPG)的上游调控基因吻素1(KISS1)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作为靶标,借助2A肽的自剪切功能,引入平衡致死系统代替抗性基因筛选流程,成功将GnRH和KISS1转入非抗性筛选质粒pVAX-asd中,酶切验证和测序对比验证目的基因的插入方向和序列完全正确。重组质粒转染HeLa细胞,反转录后扩增目的基因结果显示,重组质粒在真核细胞内能够正常转录,保证重组质粒在导入机体后能够正常表达,从而引起特异性免疫反应。将构建成功的质粒转入减毒的猪霍乱沙门氏菌C500中,获得可直接口服免疫的活载体疫苗,酶切和测序结果表明,双表达重组质粒成功导入工程菌中。将活菌疫苗在体外连续传代50次,选取0、2、5、10、20、30、40、50代的菌株进行稳定性研究,生长曲线检测结果表明,工程菌在体外连续传代50次的过程中,其生长特性无明显变化,且与减毒猪霍乱沙门氏菌C500的生长特性一致,未因携带质粒发生明显变化;同时将各代菌液扩增沙门氏菌标志基因(invA)和毒力基因(crp),结果表明多次传代后工程菌仍然具有沙门氏菌的特性,其减毒特性也无变化。各代菌液质粒酶切验证显示,多次传代并不影响质粒的稳定性,重组双表达质粒能够在沙门氏菌C500中维持正常拷贝功能。综上所述,该重组质粒和工程菌疫苗均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可直接应用于动物免疫去势的研究。
羊口疮病毒与宿主互作研究进展
张友, 包涛涛, 鲜思美, 杨倩, 梁倩, 顾庆林
中国畜牧兽医. 2021, 48(5):  1755-1761.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1.05.027
摘要 ( 272 )   PDF (800KB) ( 8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羊口疮是一种人兽共患传染病,主要由羊口疮病毒(Orf virus,OrfV)感染所致,目前尚无特效药物可治疗。囊膜蛋白是OrfV的主要抗原性蛋白,其机理主要是为病毒侵入宿主细胞创造一系列条件,同时降低宿主免疫力,增强了病毒的毒力。当病毒侵入宿主体内后,宿主会产生抗病毒免疫应答来清除病毒粒子,包括特异性体液免疫和非特异性细胞免疫应答,但主要以非特异性的细胞免疫应答为主。宿主对病毒会产生抗病毒免疫应答,同时病毒也会对宿主的免疫应答形成一种免疫逃避机制,通过该机制来躲避宿主免疫细胞对病毒粒子的捕获和清除,为病毒粒子在宿主体内的增殖、成熟及增强病毒毒力创造了各种条件。作者归纳总结了近年来羊口疮病毒与宿主互作的研究,阐述了OrfV囊膜蛋白的生物学功能、宿主的抗病毒免疫应答、病毒在宿主体内的免疫逃避机制和OrfV的其他一些毒力因子的致病作用,以期为羊口疮病毒的致病机制及疫苗防制研究提供参考。
基础兽医
蒲鹿乳炎散水煎醇沉液抗炎镇痛作用研究
蒋威, 杨洁, 宋朋杰, 柯群华, 马晓宇, 王胜义, 丁学智, 王东升, 严作廷
中国畜牧兽医. 2021, 48(5):  1762-1771.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1.05.028
摘要 ( 190 )   PDF (1247KB) ( 3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试验旨在研究蒲鹿乳炎散水煎醇沉液的抗炎镇痛作用,为后期临床开发提供依据。采用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醋酸致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角叉菜胶致小鼠足趾肿胀法来研究其抗炎作用;采用福尔马林和热板仪致痛法来研究其镇痛作用。各试验均将小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10只,雌雄各半,分别是阴性对照组、蒲鹿乳炎散低、中、高剂量组、阿司匹林阳性对照组(阿司匹林组)。蒲鹿乳炎散低、中、高剂量组及阿司匹林组分别每日以含生药20、30、40及0.15 mg/g的剂量灌胃给药1次,阴性对照组灌胃给予同等容积的生理盐水,均连续灌胃给药7 d,后续按照不同试验具体操作。小鼠耳廓肿胀试验结果显示,各用药组与阴性对照组相比,均可极显著降低二甲苯导致的小鼠耳廓肿胀(P<0.01);与阿司匹林组相比,蒲鹿乳炎散中、高剂量组差异不显著(P>0.05)。醋酸致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试验结果显示,与阴性对照组相比,各用药组对醋酸导致的通透性增高均具有极显著抑制作用(P<0.01);与阿司匹林组相比,蒲鹿乳炎散低、中剂量组均差异极显著(P<0.01),而高剂量组差异不显著(P>0.05)。角叉菜胶所致足趾肿胀试验结果显示,各用药组与阴性对照组相比,均具有不同程度的肿胀抑制作用(P<0.01);与阿司匹林组相比,蒲鹿乳炎散低剂量组差异极显著(P<0.01),但中、高剂量组差异均不显著(P>0.05)。福尔马林致痛试验结果显示,在Ⅰ相时间段内,各用药组与阴性对照组相比,均极显著减少小鼠舔足次数(P<0.01);在Ⅱ相时间段内,各组两两之间差异均显著或极显著(P<0.05;P<0.01)。热板仪致痛试验结果显示,给药后各个时间,各用药组与阴性对照组相比,均能显著延长痛阈值(P<0.01);与阿司匹林组相比,蒲鹿乳炎散高剂量组减小疼痛阈值的效果极显著强于阿司匹林组(P<0.01),低、中剂量组的效果极显著弱于阿司匹林组(P<0.01)。本试验结果表明,蒲鹿乳炎散水煎醇沉液对小鼠具有良好的抗炎镇痛作用。
沙拉沙星间接竞争化学发光酶联免疫检测方法的建立
李思, 蒋蔚, 程婷婷, 卢春慧, 辛思培, 曹敬政, 王权, 孙卫东
中国畜牧兽医. 2021, 48(5):  1772-1783.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1.05.029
摘要 ( 167 )   PDF (1542KB) ( 2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建立动物源性食品中沙拉沙星(SAR)残留的快速检测方法,本试验通过对盐酸沙拉沙星进行分子改造和偶联蛋白合成完全免疫原,免疫小鼠制备SAR单克隆抗体。通过棋盘法确定最佳包被原浓度及一抗稀释度,优化确定最佳反应条件,从而建立间接竞争化学发光酶联免疫(ic-CLEIA)检测方法,并通过灵敏度、精密度、交叉反应率、添加回收试验对该方法进行评价。紫外扫描结果显示,完全免疫原偶联成功;制备的SAR单克隆抗体效价达1:4×106;包被原浓度为0.25 μg/mL,抗体稀释比为1:750 000,4 ℃包被过夜,5%脱脂乳封闭,竞争孵育1 h,酶标二抗稀释比为1:10 000,孵育1 h为ic-CLEIA最佳反应条件;建立的ic-CLEIA方法标准曲线呈线性,线性范围为0.0625~10 ng/mL,R2=0.995,灵敏度IC50为1.45 ng/mL;其平均批内和批间变异系数均<10%;除与二氟沙星的交叉反应率达到98.08%以外,与其他氟喹诺酮类药物的交叉反应率均<8%,与其他非氟喹诺酮类药物均无交叉反应;SAR标准溶液的最低检测限(LOD)为0.32 ng/mL,SAR在鸡肉样品中的LOD为0.46 μg/kg;添加回收率在88.3%~106.7%范围内,其变异系数≤12.2%。结果表明,本研究建立的ic-CLEIA方法检测速度快、灵敏度高,适用于动物源性食品中SAR残留的大量检测,为SAR残留检测提供了新的方法。
新型莫西菌素浇泼剂对羊蜱蝇和消化道线虫驱虫药效评价
李鑫, 陈卓, 钟池, 任强林, 金肖叶, 叶倩文, 夏瑞阳, 李紫仟, 马义诚, 舒展, 郝智慧, 徐玉梅, 姚刚
中国畜牧兽医. 2021, 48(5):  1784-1793.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1.05.030
摘要 ( 568 )   PDF (3674KB) ( 3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试验旨在通过新型莫西菌素(moxidectin,MOX)浇泼剂对羊的驱虫试验,评价MOX浇泼剂对羊蜱蝇和消化道线虫的临床药效。将150只阿勒泰羊经产母羊随机分为6组,每组25只,分别为不用药对照组、螨净药浴组、MOX注射组和MOX低(0.05 mL/(kg·BW))、中(0.1 mL/(kg·BW))和高(0.2 mL/(kg·BW))剂量浇泼组,试验期为1周。试验第1天按前述分组中方法和剂量驱虫1次。观察受试动物临床表现,测定给药前1天和给药后第7天体温、脉搏和呼吸(TPR),血液生理、生化和尿常规指标;测定羊蜱蝇减虫率、治愈率。采取粪样测定消化道线虫每克粪中虫卵个数(EPG)减少率及转阴率。结果显示,与不用药对照组相比,给药后第7天各驱虫组TPR、血液生理、生化及尿常规指标均无显著差异(P>0.05)。螨净药浴组羊蜱蝇减虫率为43.7%,而MOX注射组及MOX低、中、高剂量浇泼组均为100%。螨净药浴组治愈率为13.0%,而MOX注射组及MOX低、中、高剂量浇泼组均为100%;与不用药对照组相比,螨净药浴组消化道线虫卵减少率为0,而MOX注射组及MOX低、中、高剂量浇泼组分别为91.6%、93.1%、94.9%和97.8%。螨净药浴组虫卵转阴率为0,而MOX注射组及MOX低、中、高剂量浇泼组分别为77.0%、69.2%、69.2%和84.6%。本试验结果表明,新型MOX浇泼剂对体外寄生虫和消化道线虫均有显著疗效,且优于螨净药浴,与MOX注射剂等效。实践应用中最适MOX浇泼剂量推荐为0.05 mL/(kg·BW)(即0.25 mg/(kg·BW))。
猪伪狂犬病毒的分离鉴定及其部分毒力基因序列遗传变异分析
徐宁, 葛桂阳, 李东丽, 刘艺, 宫庆龙, 麻宝艺, 盛陈艳, 时坤, 李健明, 冷雪, 杜锐
中国畜牧兽医. 2021, 48(5):  1794-1803.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1.05.031
摘要 ( 224 )   PDF (5489KB) ( 3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解吉林省猪伪狂犬病毒(PRV)的遗传变异情况,本研究将采集自吉林省疑似发生猪伪狂犬病的临床样品,通过细胞传代、PCR检测和测序分析进行病毒分离鉴定。TCID50法测定分离毒株的病毒滴度,通过家兔感染试验测定分离毒株对家兔的致病性。对TK、gB、gC、gDgE基因进行PCR扩增和测序,分析其遗传变异情况。结果表明,临床样品经PK15细胞传代后,有3份样品出现细胞病变,经PCR鉴定和测序分析表明,分离获得3株PRV,分别命名为PRV JL03、JL12和JL15株。通过PK15细胞测定分离毒株的病毒滴度分别为106.5、106.5和107.5TCID50/mL。6只家兔分别接种3株分离毒株(103.5TCID50/只)后均表现为体温升高、注射部位奇痒和四肢麻痹等症状,且于病毒接种后3~4 d全部死亡。3株分离病毒TK、gB、gC、gDgE基因推导氨基酸序列分析结果表明,与参考毒株相比,分离株TK基因未发生氨基酸变异;gB、gC、gDgE基因部分位点发生氨基酸缺失、插入或突变,其中gE基因在第48和496位分别存在1个天冬氨酸的插入,与国内报道的流行毒株变异特征一致。遗传进化树分析结果表明,3株分离毒株TK、gB、gC、gDgE基因与国内2012年以后分离的参考毒株JS-2012和ZJ01等的上述基因均表现出较高的同源性,说明毒株间亲缘关系较近,位于同一分支;与国外分离毒株NIA3和Becker等亲缘关系较远,位于不同的分支;而与国内早期流行的毒株SC和Ea等亲缘关系介于二者之间。本研究成功分离鉴定了3株PRV变异株,分离毒株对家兔具有较强的致病性,该结果为吉林省PRV流行病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数据,并为相关后续研究奠定基础。
猪源奇异变形杆菌的分离鉴定及特征分析
葛强, 马东鑫, 周雨晴, 陈怀君, 袁敬知, 李珣, 王晓晔
中国畜牧兽医. 2021, 48(5):  1804-1815.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1.05.032
摘要 ( 228 )   PDF (3350KB) ( 5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探究广西地区猪源奇异变形杆菌的毒力和耐药情况,本研究从不同规模养殖场收集病死猪病料98份,通过分离培养、形态学观察、染色镜检、16S rRNA测序对分离菌进行鉴定;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进行药敏试验;PCR检测毒力基因、耐药基因和整合子及其可变区;可变区扩增产物克隆至pMDTM19-T载体进行测序。鉴定结果显示,22株细菌在TSA培养基上弥漫性生长,在SS培养基上形成中心黑色边缘白色的单菌落,镜检为革兰氏阴性短杆菌,变形杆菌属特异性基因(TUF)阳性。16S rRNA测序结果显示,21株分离菌与奇异变形杆菌同源性达99%,1株分离菌与彭氏变形杆菌同源性达99%。药敏结果显示,21株奇异变形杆菌对四环素、多西环素、氨苄西林、磺胺甲噁唑耐药率均为100%,对头孢氨苄、头孢呋辛、头孢噻肟、亚胺培南、卡那霉素耐药率在57.1%以上,所有分离株均为多重耐药菌。PCR结果显示,21株分离菌毒力基因atfA、hpmA、ireA、mrpA、pmfA、rsb、ureC、zapA、ptA检出率均为100%,ucaA检出率为95.2%;ESBLs菌株为blaTEM型、blaCTX型或blaTEM型和blaCTX型,AmpC菌株均为blaDHA型,携带ESBLs或AmpC基因的菌株比例为57.1%、14.3%,同时携带ESBLs和AmpC基因的菌株比例为14.3%;qnrA、qnrB、qnrSaac(6’)-Ⅰb-cr检出率分别为9.5%、0、4.8%和80.1%。21株分离菌Ⅰ类整合子(intⅠ1)阳性率61.9%,检测到9种基因盒阵列(aadA2-linF、estX、dfrA32-ereA-aadA2、drfA5、drfA12-orfF-aadA2、arr3-aac (6’)Ⅰb-cr5、aac (6’)Ⅰb-cr5-blaOXA-1-catB3-aar3、drfA1-orfC和aadA2);Ⅱ类整合子(intⅠ2)阳性率76.2%,检测到1种基因盒阵列(drfA1-sat1-aadA1)。本研究结果表明,广西地区猪源奇异变形杆菌毒力高且耐药严重,为后期针对奇异变形杆菌的防治和研究提供数据支持。
兽用抗菌增效剂制剂的研究进展
黎欣, 王志霞, 潘源虎, 谢书宇, 袁宗辉, 黄玲利, 瞿玮
中国畜牧兽医. 2021, 48(5):  1816-1824.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1.05.033
摘要 ( 208 )   PDF (1362KB) ( 17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抗菌增效剂属于人工合成的二氨基嘧啶类药物,此类药物与抗菌药物联合使用时会以特定的机制来增强抗菌药的药物活性。近年来,由于抗生素的广泛使用甚至滥用导致细菌耐药的问题日益显现,通过加入抗菌增效剂而研制出的新制剂可以提高抗菌药在动物体内的利用率、降低药物用量、增强药物疗效、降低兽药残留及减少细菌耐药性。文章分析了近年来甲氧苄啶、二甲氧苄啶和艾地普林与各类抗生素的联合使用制备的制剂产品,发现其对疾病的治疗效果普遍优于单独使用抗生素。同时,配合中药的使用对细菌耐药的问题有显著改善,为后期抗菌增效剂的研究打开新的局面。随着对兽药制剂的研究,其不再局限于简单的剂型,通过运用新技术、新材料研制出的制剂,针对不同的给药部位和给药途径可以对病患进行更精准的治疗,减少药物达到靶部位的时间,增加患病部位的药量,此思路可为后续的研发方向提供支持和参考。文章将对抗菌药-抗菌增效剂联用制剂的研发情况进行综述。
山豆根多糖对猪圆环病毒Ⅱ型感染猪肺泡巨噬细胞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
贾妮娜, 曹迷霞, 杨剑, 刘梦倩, 陈奇, 韦英益, 胡庭俊
中国畜牧兽医. 2021, 48(5):  1825-1831.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1.05.034
摘要 ( 179 )   PDF (1054KB) ( 3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试验旨在研究山豆根多糖(SSP)对猪肺泡巨噬细胞3D4/2感染猪圆环病毒Ⅱ型(Porcine circovirus virus Ⅱ type,PCV2)后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本试验设空白对照组、PCV2感染组、脂多糖(LPS)对照组和3种浓度(100、200和400 μg/mL)的山豆根多糖组,采用PCV2体外感染猪肺泡巨噬细胞,在培养液中分别加入100、200和400 μg/mL山豆根多糖培养24 h后收集样品,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细胞分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白细胞介素-8(IL-8)水平和胞内环氧合酶-1(COX-1)、环氧合酶-2(COX-2)的酶活性,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ting法分别检测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COX-2基因及其蛋白表达。结果显示,PCV2感染猪肺泡巨噬细胞后极显著提高了MCP-1、IL-8分泌水平和细胞内COX-1、COX-2酶活性(P<0.01),iNOS、COX-2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极显著提升(P<0.01);100、200、400 μg/mL山豆根多糖处理后,3D4/2细胞MCP-1、IL-8分泌水平和细胞内COX-1、COX-2酶活性均显著或极显著降低(P<0.05;P<0.01),其中400 μg/mL山豆根多糖处理后效果最显著,细胞内iNOS、COX-2基因mRNA表达水平同样显著或极显著降低(P<0.05;P<0.01);100、200、400 μg/mL山豆根多糖处理后,显著或极显著抑制了由PCV2诱导的iNOS蛋白表达量的增加(P<0.05;P<0.01),经200、400 μg/mL山豆根多糖处理后显著抑制COX-2蛋白表达量的增加,400 μg/mL山豆根多糖处理效果最佳。综上所述,山豆根多糖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PCV2感染所引起的促炎症因子mRNA表达的升高及其蛋白的表达,起到一定的缓解炎症的作用。
猪伪狂犬病病毒GZYY2015变异株的分离鉴定
黄二素, 咸文, 张爱琼, 王彬, 曾智勇, 汤德元, 梁海英, 何小莉, 徐玉, 徐松平, 祝羊
中国畜牧兽医. 2021, 48(5):  1832-1840.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1.05.035
摘要 ( 184 )   PDF (2672KB) ( 3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试验旨在从贵州省贵阳市云岩区某养猪场送检的经检测为猪伪狂犬病(PR)的样品中分离猪伪狂犬病病毒(PRV)。用细胞接毒试验、理化试验和透射电镜观察等方法分离、鉴定病原,测定病原的毒价后进行动物试验和gDgE基因序列比对分析。结果显示,细胞接毒试验成功分离能致Vero细胞产生典型病变的PRV。理化试验表明,该分离毒株对5-碘脱氧尿核苷(idoxuridine,IUDR)和有机溶剂氯仿敏感,不耐酸和热。在透射电镜下可见近圆形、有囊膜、150~160 nm大小的成熟病毒粒子,在胞核中可见衣壳呈晶格状排列的病毒包涵体,有实心和空心2种形态;动物试验表明,该毒株对兔具有较强的致病性,可导致接种部位奇痒;核酸鉴定结果表明,扩增获得的PRV gD基因开放阅读框(ORF)为1 209 bp,gE基因ORF为1 740 bp。GenBank比对结果显示,gD基因与PRV JS 2012株(登录号:KP257591)、PRV HNB株(登录号:KM189914.3)核苷酸序列相似性均为99.8%,与疫苗株Bartha-K61(登录号:JF797217.1)相似性为98.7%;gE基因与PRV JS2012株(登录号:KP257591)、PRV HNB株(登录号:KM189914.3)和PRV Qihe547(登录号:KU056477)核苷酸序列相似性均为99.9%。基于gDgE基因推导的氨基酸序列的遗传进化分析发现,gD、gE基因与国内变异株均位于同一进化分支,对gE基因的遗传变异性分析结果表明,该分离毒株符合PRV变异株的变异模式。本试验结果表明,成功分离PRV变异株,可为贵州省PRV的流行病学遗传进化分析及免疫防控等提供参考。
铁蛋白1基因在边缘革蜱各发育龄期、吸血期及不同器官中的表达分析
马英, 呼尔查, 李建龙, 郝蕴伟, 李敏, 范士龙, 韦丽婷, 陈宋琴, 张婷, 郭庆勇
中国畜牧兽医. 2021, 48(5):  1841-1848.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1.05.036
摘要 ( 188 )   PDF (1476KB) ( 2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试验旨在了解铁蛋白1(ferritin 1,Fer1)基因在边缘革蜱各发育龄期、吸血期及不同器官中的表达情况。用实时定量荧光PCR法分析了Fer1基因在边缘革蜱各发育阶段、吸血期和不同器官中的相对表达情况,以饥饿雌蜱为基准(1 FC),用2-△△Ct法计算结果。结果显示,雌性蜱在开始吸血后第72 h Fer1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最高,在刚刚孵化的饥饿成蜱(雌、雄)、卵及幼蜱中相对表达量较低;在若蜱中相对表达量较高,其中,幼蜱和若蜱在饥饿状态下比同时期饱血蜱的相对表达量高。在雌蜱的不同器官中,以饱血蜱唾液腺为基准(1 FC),半饱血蜱中肠的表达量最高,在卵巢和马氏管不表达;在饱血蜱唾液腺、中肠、卵巢和马氏管中均表达,其中,在卵巢和马氏管中的表达量较高,中肠次之,唾液腺中的表达较低。试验结果表明,边缘革蜱体内Fer1基因的相对表达量随着蜱吸血过程变化而变化,这与蜱体内消化细胞的完善及消化酶在该过程中的变化相关,可为该类蜱铁代谢通路中关键功能基因的研究提供参考。
丹参多糖抑制氟苯尼考致肉鸡肝脏损伤的分子机制研究
耿玉萌, 李淑颖, 卢春雨, 崔宇擎, 史万玉, 包永占
中国畜牧兽医. 2021, 48(5):  1849-1858.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1.05.037
摘要 ( 249 )   PDF (2350KB) ( 6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试验旨在探究丹参多糖缓解氟苯尼考致肉鸡肝脏损伤的转录组学靶点与通路。将30只1日龄肉鸡随机平均分成3组:空白对照组(LA组)饲喂自来水、氟苯尼考造模组(LB组)给予含0.15 g/L氟苯尼考的自来水、丹参多糖治疗组(LC组)给予含0.15 g/L氟苯尼考和5 g/L丹参多糖的自来水。从1日龄开始,连续给药5 d。于第6天各组分别随机取3只鸡,处死,无菌摘取其肝脏组织。肝脏组织经过RNA抽提、纯化和建库后,采用IlluminaHiSeq测序平台,对这些文库进行双末端测序。然后对原始下机数据进行过滤,将过滤后得到的高质量序列比对到该物种的参考基因组上。根据比对结果,计算每个基因的表达量。分别构建3组肉鸡肝脏的数字化基因表达谱(DGE)文库,比较DGE文库的差异表达基因,寻找基因表达差异最显著的关键基因,并进行GO功能注释、KEGG通路分析。结果显示:LA vs LB、LA vs LC及LB vs LC比较组分别筛选出1 989(上调基因495个,下调基因1 494个)、1 278(上调基因344个,下调基因934个)、380个(上调基因165个,下调基因215个)表达差异显著的基因。LA vs LB、LA vs LC及LB vs LC比较组差异表达基因的GO功能注释主要归类为生物过程和细胞组成两个分支。KEGG通路分析结果表明,LA vs LB的差异表达的基因主要富集到药物代谢-细胞色素P450,细胞外基质(ECM)受体相互作用、细胞因子与细胞因子受体的相互作用、细胞色素P450对异生物的代谢,谷胱甘肽代谢,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PAR)信号通路,甘氨酸、丝氨酸和苏氨酸代谢,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代谢等通路。LB vs LC差异表达的基因主要富集到药物代谢-细胞色素P450和甘氨酸、丝氨酸和苏氨酸代谢及PPAR信号通路等。丹参多糖可通过调节与细胞色素P450代谢通路有关的细胞色素P450 3A4酶(CYP3A4)、细胞色素P450 2C23b酶(CYP2C23b)、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A3)、类谷胱甘肽S-转移酶α2(GSTAL2)等mRNA的表达以及与PPAR信号通路有关的脂肪酸结合蛋白1(FABP1)和长链脂肪酸辅酶A连接酶(ACSBG2)等mRNA的表达,从而抑制氟苯尼考产生的有害代谢产物,促进肝脏脂质的正常代谢,进而缓解氟苯尼考引起的肝脏损伤。
临床兽医
GS-441524对自然感染的猫传染性腹膜炎的治疗效果观察
牟丹霞, 董军, 吴凡, 李安琪, 唐雅姝, 王敏, 吕艳丽
中国畜牧兽医. 2021, 48(5):  1859-1867.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1.05.038
摘要 ( 645 )   PDF (1190KB) ( 23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试验旨在观察GS-441524对自然感染的猫传染性腹膜炎(FIP)病例的临床疗效,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试验招募了25只于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院确诊为FIP的患猫,随机分为高剂量组(5 mg/(kg·d))(12只)和低剂量组(2.5 mg/(kg·d))(13只),每日皮下注射GS-441524治疗并记录体重、体温、注射药物的疼痛反应及每周的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结果以评价药物疗效。设定治疗周期为4周,部分病例根据实际情况延长治疗时间。结果显示,共计20只湿性FIP和3只干性FIP患猫完成试验,2只患猫退出。治疗时间为4~18周。20只湿性FIP患猫中,2只在1周内死亡,1只体腔积液增加,17只用药1周后积液减少,用药2~3周后积液消失。3只干性FIP患猫中,2只患猫的肠系膜淋巴结在用药1~2周后减小,1只无明显变化。所有患猫的精神和食欲在用药3~5 d内改善;体重在1~2周内开始增长;5只发烧的患猫用药2~3 d后体温恢复正常;14只贫血的患猫用药1~10周后恢复正常;16只患猫出现白细胞数量升高且淋巴细胞数量下降或中性粒细胞数量升高,用药1~2周内开始好转。所有患猫血清中白蛋白和球蛋白的比值(白球比)均<0.8,其中9只总蛋白升高,4只白蛋白降低,14只球蛋白升高,用药1~2周后开始好转。高剂量组的患猫4周药物有效率和治愈率分别为81.8%和60.0%,低剂量组的患猫4周药物有效率和治愈率分别为75.0%和22.2%。用药4周前后,高剂量组的患猫除白细胞总数(WBC)和白蛋白(ALB)外,其余指标均差异显著或极显著(P<0.05;P<0.01);而低剂量组的患猫仅体重差异显著。除血红蛋白(HGB)、WBC和ALB外,药物对患猫的体重、红细胞(RBC)、红细胞压积(HCT)、淋巴细胞(LYM)、中性粒细胞(NEU)、总蛋白(TP)、球蛋白(GLOB)及白球比(A/G)改善情况差异显著(P<0.05),且高剂量药物效果更佳。综上,GS-441524能有效治疗自然感染的FIP,高剂量(5 mg/(kg·d))疗效更佳,最短治疗周期为4周。
硒对铝诱导小鼠脾脏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的颉颃作用
祝星意, 林芳卉, 徐京楠, 林丽明, 杨正涛, 曹嫦妤, 王凯
中国畜牧兽医. 2021, 48(5):  1868-1875.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1.05.039
摘要 ( 198 )   PDF (6651KB) ( 3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探究硒对铝诱导小鼠脾脏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的颉颃作用机制,试验设4组:空白对照组、铝中毒组、硒对照组、硒+铝组,各组小鼠灌胃给药处理4周后取脾脏组织。通过观察病理组织HE染色切片及免疫荧光染色切片来评价脾脏组织病理学变化;检测小鼠脾脏组织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活性及还原型谷胱甘肽(GSH)、丙二醛(MDA)、一氧化氮(NO)含量的变化;以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脾脏组织中白细胞介素-1β(IL-1β)、IL-4、IL-6、干扰素-γ(IFN-γ)、血红素氧合酶1(HO-1)和NF-κB mRNA的表达水平;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脾脏组织中p-p65、IL-1β和HO-1蛋白表达水平。结果显示,铝处理后可使脾脏局部细胞间距增大,淋巴细胞减少,并伴有红细胞浸润,中性粒细胞增多,降低脾脏组织中GPx活性及NO和GSH的含量,导致MDA积累,IL-1β和NF-κB等炎症相关基因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升高,表现出对脾脏的氧化损伤和炎症反应;硒的加入可缓解铝的毒性作用,提高GPx活性及其他抗氧化物质的含量,降低脂质过氧化物MDA生成及炎症相关基因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本试验结果表明,铝能通过诱发小鼠氧化应激及炎症反应损伤脾脏,硒能缓解铝诱导的小鼠脾脏损伤,其机制可能与硒增强了脾脏的抗氧化水平有关。
气肿疽梭菌CctA基因的原核表达及其间接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
李新苹, 陈晓洁, 赵兵, 刘强德, 丁占强, 张飞, 唐慧芬, 曹剑, 侯凤, 刘洋, 王钢
中国畜牧兽医. 2021, 48(5):  1876-1882.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1.05.040
摘要 ( 145 )   PDF (1652KB) ( 3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研究旨在原核表达气肿疽梭菌细胞毒素A (CctA)基因,用纯化的重组蛋白建立其间接ELISA检测方法,a。利用大肠杆菌密码子的偏爱性优化CctA基因序列,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ET-28a (+),双酶切鉴定原核表达质粒pET28a-CctA并测序。将重组质粒转入大肠杆菌,经IPTG诱导得到高表达的重组CctA包涵体蛋白。包涵体蛋白变性后经镍(Ni)柱纯化,SDS-PAGE检测其纯化效果。以豚鼠抗气肿疽梭菌抗血清为一抗,用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重组CctA蛋白的反应原性。用棋盘滴定法建立间接ELISA检测方法,以复性后的重组CctA蛋白作为检测抗原,摸索抗原包被浓度、封闭液的种类及浓度、抗体的最适稀释度和反应条件等。选用3批气肿疽灭活疫苗免疫豚鼠后采集血清,同时用攻毒和间接ELISA两种方法验证疫苗的免疫效力。质粒双酶切结果显示,得到大小约853 bp的条带,与预期相符,且测序结果正确。SDS-PAGE结果表明,成功表达并纯化大小为35 ku的重组CctA蛋白。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豚鼠抗气肿疽梭菌抗血清与重组CctA蛋白具有良好的反应原性。建立的间接ELISA法的最适条件为:抗原的包被浓度为0.5 μg/mL,于4 ℃包被过夜;封闭液选择10%胎牛血清,37 ℃孵育2 h;二抗的稀释度为1:8 000;室温避光显色10 min后终止反应,测定D450 nm值。当P/N>4.6时,间接ELISA法检测结果与豚鼠攻毒试验结果拟合度较好。本研究成功表达CctA基因并纯化了重组CctA蛋白,建立的以重组CctA蛋白为检测抗原的间接ELISA检测方法,有望成为气肿疽灭活疫苗免疫效果验证的替代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