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1年 第48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21-03-20
目录
封面封底
中国畜牧兽医. 2021, 48(3):  1-0. 
摘要 ( 76 )   PDF (3397KB) ( 6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录
中国畜牧兽医. 2021, 48(3):  2-0. 
摘要 ( 81 )   PDF (510KB) ( 5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生物技术
1株库蠓源版纳病毒的分离与全基因组序列分析
李占鸿, 朱建波, 寇美玲, 杨振兴, 李卓然, 牛保生, 姚萍芬, 李华春, 杨恒
中国畜牧兽医. 2021, 48(3):  781-791.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1.03.001
摘要 ( 247 )   PDF (3129KB) ( 8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分析云南省虫媒病毒的种类与遗传特征,在云南省师宗县采集库蠓进行病毒的分离与鉴定;通过全长cDNA扩增与高通量测序技术获取病毒全基因组序列,进行序列比对与系统发生树构建。结果显示,从采集的库蠓样本中分离出1株可在C6/36细胞上引起细胞病变的毒株(YNSZ043),病毒基因组为分节段双链RNA,琼脂糖凝胶电泳呈"2-4-3"的带型特征;电镜观察可见直径为70~80 nm,呈"指环状",表面具有纤维突起的病毒粒子。全基因组测序结果显示,YNSZ043毒株为版纳病毒(Banna virus,BAV),基因组大小为20 683 bp,由Seg-1(3 762 bp)至Seg-12(861 bp)12个基因节段组成,与中国BAV毒株各基因节段的核苷酸序列相似性在64.8%~99.6%之间,氨基酸序列相似性在58.8%~100%之间,在系统发生树上YNSZ043毒株与中国分离的BAV聚为一簇,形成独立的中国进化支系。对决定BAV基因型的Seg-12分析结果显示,YNSZ043毒株属于A2基因型,该毒株的Seg-5/VP5与越南分离BAV毒株的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相似性高达97.1%和97.6%,表明该毒株的Seg-5基因节段很可能与越南毒株之间发生了基因重配。研究结果丰富了中国BAV的基因组序列,为开展云南省BAV的流行病学研究提供了参考。
1株解淀粉芽孢杆菌B7快速液态发酵优化工艺研究
李钢平, 龙祝, 李筱雯, 况世昌, 郭小华
中国畜牧兽医. 2021, 48(3):  792-800.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1.03.002
摘要 ( 213 )   PDF (1753KB) ( 15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试验以1株饲用益生菌解淀粉芽孢杆菌B7(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 B7,B.amyloliquefaciens B7)为研究对象,为了增强其在液态条件下的发酵水平,提高其芽孢发酵工艺优化效率,拟采用测定芽孢吡啶二羧酸(dipicolonic acid,DPA)浓度的方法来代替传统的平板芽孢计数法,以探讨此测定方法在芽孢发酵优化工艺中的可行性。首先,通过单因素试验筛选出对菌株产孢有显著促进作用的因子,进一步通过正交优化试验确定蛋白胨、玉米粉、大米蛋白粉和Mn2+组合的最优水平。结果表明,发酵液中的芽孢浓度与测定的DPA荧光强度呈线性相关,在蛋白胨20 g/L、玉米粉10 g/L、大米蛋白粉20 g/L、Mn2+1.0 mmol/L时发酵48 h,检测到DPA荧光强度达到最大,其相应的芽孢浓度达到7.0×109 CFU/mL。与实验室常用的LB培养基相比,芽孢浓度提高了3.3倍;与工业生产用培养基相比,芽孢浓度提高了2.2倍。本研究为芽孢杆菌发酵过程中芽孢浓度测定提供了一种快速方法,为工业菌株B.amyloliquefaciens B7的发酵提供了一种成分简单且高产芽孢的培养基。
猪成纤维细胞敲减卵泡抑素基因后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张冬杰, 孙亚蒙, 汪亮, 李忠秋, 杨国伟, 刘娣
中国畜牧兽医. 2021, 48(3):  801-809.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1.03.003
摘要 ( 227 )   PDF (1498KB) ( 5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哺乳动物中,卵泡抑素(follistatin,FST)不仅参与生殖调控,还与肌肉生长、脂肪沉积等显著相关。为了探究该基因在成纤维细胞中的生物学功能,本研究利用二代测序技术对敲减FST基因的猪成纤维细胞进行转录组测序,筛选差异表达基因,并利用在线生物学软件对差异基因进行GO功能注释及生物学通路富集分析。结果发现,敲减FST基因后共有370个基因显著上调,287个基因显著下调。与细胞增殖、凋亡相关的HOXA6、PARP14、ZBP1、NDUFB9、RAB13、FAM83DTHBS1和BTF3基因以及与疾病相关的ZNF354CRNF213、IFIT1、CCL5和VPS13C基因均发生了显著变化。这些差异基因共得到51个GO功能注释,生物过程分类下的生物调节、细胞过程、代谢过程、单一生物过程和细胞组分分类下的细胞器、细胞区域、细胞及分子功能分类下的黏合条目下聚集的差异基因数量最多,均>200个。共发现12条显著富集的通路,包括3条与细胞增殖相关的通路(p53信号通路、细胞周期和真核生物中核糖体的生物发生),4条与疾病相关的通路(阿尔茨海默氏病、沙门氏菌感染、亨廷顿病和非小细胞肺癌),2条与肌肉收缩相关的通路(血管平滑肌收缩和心肌收缩)以及泛素介导的蛋白水解作用、肌动蛋白细胞骨架的调节和缝隙连接通路。以上研究结果表明,在成纤维细胞中敲减FST基因后,与细胞增殖分化和部分疾病相关的基因和生物学通路被显著富集,暗示FST基因在成纤维细胞的创伤修复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绵羊BMP15基因B2突变可视化检测技术的建立
胡瑞瑞, 刘莉, 郭涛, 李雅心, 王小奎, 胡圣伟
中国畜牧兽医. 2021, 48(3):  810-817.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1.03.004
摘要 ( 247 )   PDF (3254KB) ( 4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骨形态发生蛋白15(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15,BMP15)基因突变对绵羊排卵率、产仔数以及繁殖力有很大影响,本研究旨在建立快速可视化检测BMP15基因B2突变的技术。将改良的扩增阻滞突变系统(amplification refractory mutation system,ARMS)与核酸染料SYBR Green Ⅰ结合,针对BMP15基因B2突变设计ARMS特异性引物,使引物下游3'端的最后一个碱基为A,并在下游引物3'端的第3位碱基处设计额外的错配,以提高引物的特异性;经ARMS PCR扩增后,向产物中加入SYBR Green Ⅰ,通过肉眼观察PCR管内的颜色变化来检测BMP15基因的B2突变。经测序发现所采集的样本均为野生型,因此,利用重叠延伸PCR构建BMP15基因B2突变型模板,测序结果显示BMP15基因B2突变型模板构建成功。ARMS PCR结果显示,ARMS特异性引物能够只扩增突变型模板,而不会扩增野生型模板,且扩增效果良好。ARMS PCR扩增后加入SYBR Green Ⅰ发现已知野生型模板与阴性对照一致,呈SYBR Green Ⅰ原始颜色橙黄色,而已知突变型模板呈亮绿色,且色差明显,肉眼可辨。用建立的可视化检测BMP15基因B2突变的技术检测50个小尾寒羊基因组DNA (随机向其中20个样本中加入构建的BMP15基因B2突变型模板),将可视化检测的突变型样本编号与混合样本时记录的编号对比,结果表明该技术能够准确检测绵羊BMP15基因的B2突变,且准确率高达100%。将构建的BMP15基因B2突变型的模板进行梯度稀释,对本试验可视化检测体系的灵敏度进行检测,发现ARMS可视化检测技术的灵敏度达到0.006 ng/μL。因此,本研究建立的技术能够可视化地检测绵羊BMP15基因B2突变,且准确率高,有望为高繁殖力绵羊的选育提供技术支持。
表达猪圆环2型的多拷贝P28-Cap重组猪痘病毒的构建及表达量分析
高映雪, 薛瑞, 林敏, 胡换仪, 刘昌锦, 万文忠, 罗锋, 邓舜洲
中国畜牧兽医. 2021, 48(3):  818-828.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1.03.005
摘要 ( 193 )   PDF (6321KB) ( 4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探究猪痘病毒作为载体表达猪圆环病毒2型(PCV2)-Cap蛋白,插入外源基因P28-ORF2的拷贝数与PCV2-Cap蛋白表达量的关系。本试验以猪痘病毒为载体,通过双酶切连接及无缝克隆方法构建重组质粒,并纯化到了8株含不同拷贝数(1~8拷贝) P28-ORF2的重组猪痘病毒,基于荧光斑大小、电镜观察病毒粒子及Western blotting结果进行判断。纯化到的8株重组病毒的荧光斑直径为317.41~384.96 μm,大小无明显差异。重组猪痘病毒粒子形态与亲本病毒一致。Western blotting结果为插入1拷贝P28-ORF2的重组蛋白表达量最低;随着P28-ORF2拷贝数的增加,PCV2-Cap表达量也随之增加;至插入4拷贝P28-ORF2时,PCV2-Cap表达量达到峰值;随后减少。8株重组猪痘病毒荧光斑大小无明显差异,表明猪痘病毒基因组中插入不同拷贝数P28-ORF2对重组病毒在PK15细胞内的增殖无影响。重组猪痘病毒粒子的形态未发生变化说明多拷贝外源基因的插入并未对猪痘病毒的结构造成影响。本研究结果表明,猪痘病毒为载体表达外源蛋白时,单启动子启动多拷贝外源序列能明显提高外源蛋白的表达量,插入4拷贝的外源序列为较合适的拷贝数。
延边牛PLIN2基因CDS区克隆、生物信息学分析及其表达规律研究
孙建富, 崔岩, 张军芳, 王英, 孙斌, 李强, Seong H. Choi, Jong S. Shin, 李香子
中国畜牧兽医. 2021, 48(3):  829-838.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1.03.006
摘要 ( 245 )   PDF (2690KB) ( 6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克隆延边牛脂肪分化相关蛋白PLIN2基因完整CDS区,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PLIN2基因CDS区序列和蛋白质基本特性,探讨其在延边牛不同组织及前体脂肪细胞成脂过程中的表达规律。选取18月龄去势的延边牛为研究对象,利用RT-PCR和基因克隆获得延边牛PLIN2基因,与其他物种进行同源性比对及系统进化树构建,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预测PLIN2编码蛋白质的理化性质、潜在磷酸化位点及糖基化位点、二硫键分析、信号肽、亚细胞定位、蛋白高级结构,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PLIN2基因在延边牛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结果显示,延边牛PLIN2基因CDS长1 353 bp,编码450个氨基酸;同源性比对发现延边牛PLIN2基因与黄牛、水牛、绵羊、山羊、野猪、人、小鼠和野鸡的同源性分别为100%、98.7%、96.7%、97.1%、85.5%、86.3%、47.3%和49.1%;系统进化树表明,延边牛与黄牛、水牛的亲缘关系最近,与野鸡的亲缘关系最远。PLIN2蛋白为不稳定蛋白,具有一定亲水性,存在61个潜在的磷酸化位点、16个O-糖基化潜在位点、12个N-糖基化潜在位点,存在2个二硫键,不存在信号肽,主要分布于细胞核中,细胞质和线粒体中有少量分布。PLIN2蛋白高级结构预测该蛋白是由α-螺旋、延伸链、无规则卷曲和β-转角组成,为混合型蛋白,通过无规则卷曲连接,以α-螺旋为主。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PLIN2基因在延边牛小肠组织中表达量最高,其次为背最长肌和肾脏组织。本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研究PLIN2基因的功能提供借鉴。
哺乳动物细胞无血清全悬浮培养技术研究进展
王朋朋, 黄书林, 张云科, 王展慧, 吴文学
中国畜牧兽医. 2021, 48(3):  839-845.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1.03.007
摘要 ( 296 )   PDF (878KB) ( 12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随着生物制品行业的快速发展,哺乳动物细胞无血清全悬浮培养技术已经运用到越来越多的领域中。该技术能够扩大哺乳动物细胞培养的规模,提高生物制品的产量及质量,拓宽哺乳动物细胞的应用领域,并促进哺乳动物细胞生产实现工业化与产业化。但悬浮驯化后的细胞,与父母代细胞相比,蛋白表达水平与生长调节通路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改变,使其生产性能受到影响。对此,国内外学者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较好进展。作者阐述了哺乳动物细胞无血清全悬浮培养技术的研究现状以及临床生产工艺的优化策略,以期为哺乳动物细胞无血清全悬浮培养技术的发展提供参考。
生理生化
灭活大肠杆菌与脂多糖诱导猪肠黏膜上皮细胞表达RegⅢγ的机理研究
孟江海, 向琼昊, 宋云云, 曹斌, 陈韬
中国畜牧兽医. 2021, 48(3):  846-854.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1.03.008
摘要 ( 204 )   PDF (1820KB) ( 3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试验旨在探索革兰氏阴性菌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E.coli)及其表面分子脂多糖(LPS)诱导胰腺再生蛋白Ⅲγ(RegⅢγ)表达调控的机制。首先,用不同浓度灭活E.coli(109、108、107、106、105、104 CFU/mL)和LPS (0.01、0.1、1、5、10、20、40、80 μg/mL)诱导猪肠黏膜上皮细胞(IPEC-JⅡ),用MTT法测D490 nm值,检测E.coli和LPS对IPEC-JⅡ细胞活力的影响;其次,用不同浓度灭活E.coli(107、106、105 CFU/mL)和LPS (0.01、0.1、1、5 μg/mL)处理IPEC-JⅡ细胞24 h,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RegⅢγ mRNA和蛋白的表达;最后,用1 μg/mL LPS处理IPEC-JⅡ细胞24 h,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p65、p38、JNK、ERK mRNA和蛋白表达及磷酸化水平。结果显示,除0.01 μg/mL LPS不抑制IPEC-JⅡ细胞活力外,其他浓度的灭活E.coli和LPS均可抑制IPEC-JⅡ细胞活力,且109、108 CFU/mL E.coli和10、20、40、80 μg/mL LPS组细胞活力极显著下降(P<0.01);与对照组相比,107、106和105 CFU/mL E.coli均能诱导RegⅢγ表达增加,且105 CFU/mL E.coli组RegⅢγ mRNA表达量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蛋白表达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0.01、0.1、1和10 μg/mL LPS均能诱导RegⅢγ表达增加,且0.1和1 μg/mL LPS组RegⅢγ mRNA表达量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RegⅢγ蛋白表达虽有增加趋势,但差异不显著(P>0.05);与对照组相比,1 μg/mL LPS组p65、p38 mRNA表达量极显著增加(P<0.01),JNK、ERK mRNA表达量显著增加(P<0.05);同时,p38、JNK蛋白表达量和磷酸化水平均极显著增加(P<0.01),p65蛋白磷酸化水平显著增加(P<0.05),ERK蛋白和磷酸化水平均增加,但差异不显著(P>0.05)。以上结果表明,灭活E.coli和LPS均可诱导RegⅢγ表达,1 μg/mL LPS可增加p65、p38和JNK蛋白的磷酸化水平。
西门塔尔牛牙龈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鉴定及诱导分化
孙宇辰, 许龙, 殷佳辉
中国畜牧兽医. 2021, 48(3):  855-864.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1.03.009
摘要 ( 183 )   PDF (5057KB) ( 2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建立西门塔尔牛牙龈间充质干细胞(gingival mesenchymal stem cells,GMSCs)体外分离培养体系,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探讨,为细胞治疗、再生医学等提供种子细胞。取14周龄西门塔尔牛牙龈,采用0.1%Ⅳ型胶原酶消化法分离GMSCs,进行体外培养和冷冻保存,测定冻存前后细胞活率,MTT检测法绘制GMSCs生长曲线;通过免疫荧光、流式细胞术和PCR等方法鉴定西门塔尔牛GMSCs特异性标记物(CD29、CD44、CD73、CD90、CD105、CD166和STRO-1),并通过体外成脂、成骨诱导检测其多向分化潜能。结果表明,西门塔尔牛GMSCs折光性强、贴壁后呈长纺锤形;冻存前和复苏后细胞的活率检测结果显示,细胞复苏后的活率均小于冻存前的活率,但均维持在85%以上,细胞生长曲线呈典型的"S"型;免疫荧光结果显示,西门塔尔牛GMSCs表达CD29、CD105和STRO-1,不表达CD31;PCR结果显示,西门塔尔牛GMSCs表达CD44、CD73、CD90和CD166,不表达CD34和CD45;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西门塔尔牛GMSCs高表达CD73(99.94%)、CD90(99.87%)和CD105(99.90%),几乎不表达CD34(1.16%)和CD45(1.18%);成脂诱导分化后,可见大小不一的脂滴,脂滴可被油红O染色,且PCR检测结果表明其表达成脂关键基因过氧化物酶体增殖因子活化受体-γ(PPAR-γ)和脂蛋白酶(LPL);成骨诱导分化后,可见被茜素红染色的矿化结节,且PCR检测结果表明其表达成骨关键基因Ⅰ型胶原蛋白(CollagenⅠ)和骨桥蛋白基因(OPN)。综上,本研究成功分离出西门塔尔牛GMSCs,建立了西门塔尔牛GMSCs体外分离、培养体系,并通过成脂和成骨诱导分化证明其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结果可为再生医学和牙齿修复等研究提供参考。
基于双向电泳技术研究湖羊初乳和常乳乳蛋白质组差异
翁秀秀, 刘欣欣, 乐祥鹏, 李万宏, 李发弟
中国畜牧兽医. 2021, 48(3):  865-872.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1.03.010
摘要 ( 151 )   PDF (1659KB) ( 3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试验旨在分析绵羊初乳和常乳乳蛋白质组的差异,揭示绵羊不同泌乳阶段的乳蛋白质组特征。选用6只胎次相同、预产期相近的湖羊母羊,分别采集分娩后第1、3、7天的初乳和第14、28、56天的常乳,每个时间点采集6份奶样并等体积混合,离心弃去乳脂肪,采用双向电泳(2-DE)技术对初乳和常乳的脱脂乳蛋白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发现,初乳中乳蛋白含量较高,且随着泌乳期的延伸,乳蛋白含量降低。以第1天乳蛋白2-DE图谱为参照,第3天检测到38个差异蛋白点,其中有20个蛋白点仅存在于第1天图谱中,有1个蛋白点仅存在于第3天图谱中,其余17个蛋白点呈现表达量的差异;第7天检测到35个差异蛋白点,其中有19个蛋白点仅存在于第1天图谱中,有1个蛋白点仅存在于第7天图谱中,其余15个蛋白点呈现表达量的差异;第14天检测到34个差异蛋白点,其中有11个蛋白点仅存在于第1天图谱中,有1个蛋白点仅存在于第14天图谱中,其余22个蛋白点呈现表达量的差异;第28天检测到38个差异蛋白点,其中有28个蛋白点仅存在于第1天图谱中,有1个蛋白点仅存在于第28天图谱中,其余9个蛋白点呈现表达量的差异;第56天检测到36个差异蛋白点,其中有26个蛋白点仅存在于第1天图谱中,有1个蛋白点仅存在于第56天图谱中,其余9个蛋白点呈现表达量的差异。综上,共检测出44个差异表达的蛋白点,其中有8个蛋白点仅存在于第1天图谱中,而这些蛋白主要涉及免疫活性功能。
冬夏两季环境温度对藏猪生理特征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李倩文, 杨榛, 杨雅楠, 王正文, 文禹粱, 蔡原, 赵生国
中国畜牧兽医. 2021, 48(3):  873-881.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1.03.011
摘要 ( 177 )   PDF (2941KB) ( 3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试验旨在探讨藏猪低温适应性相关指标,为研究藏猪种质特征提供理论依据,以期更好地开发和利用地方品种资源。在甘肃榆中县某藏猪养殖场随机选择哺乳期间体况良好的20日龄仔猪(分别于冬季环境温度-16 ℃和夏季环境温度30 ℃时选择藏猪各4只),对其体尺指标、呼吸频率、背部脂肪厚度、皮肤厚度、血液生理生化指标进行测量。HE染色观察腹股沟、肩胛、背部的脂肪细胞形态,并进一步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产热相关基因在不同部位脂肪组织间的相对表达情况。结果显示,冬季低温组藏猪的呼吸频率极显著低于夏季高温组藏猪(P<0.01);背部脂肪厚度和颈部、背部、臀部皮肤厚度均极显著高于高温组藏猪(P<0.01);低温组藏猪的血小板数目(PLT)、血小板积压(PCT)、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葡萄糖(GLU)、甘油三酯(TG)含量显著高于高温组藏猪(P<0.05);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和血小板分布宽度(PDW)显著低于高温组藏猪(P<0.05)。HE染色结果显示,低温组藏猪腹股沟和肩胛处的脂肪细胞大小不等,存在多腔脂滴形态;同时发现低温组藏猪腹股沟和肩胛部解偶联蛋白3(uncouple protein3,UCP3)、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共激活因子-1α(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γcoactivator-1α,PGC-1α)和Ⅱ型脱碘酶(type 2 iodothyronine deiodinase,Dio2)基因mRNA的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高温组藏猪(P<0.05)。综上所述,环境温度对藏猪的生理指标和脂肪代谢等方面有较大影响,并且低温刺激白色脂肪褐变是藏猪御寒的重要因素之一。
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
幼龄反刍动物瘤胃微生物的定植过程与调控措施
郭旭, 张科, 陈玉林, 杨雨鑫
中国畜牧兽医. 2021, 48(3):  882-892.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1.03.012
摘要 ( 229 )   PDF (1475KB) ( 20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反刍动物是畜牧业中的重要支柱,研究瘤胃微生物在幼龄反刍动物上的定植过程,并利用其中的定植规律采取科学的早期调控措施,以此提高反刍动物的生产效率,对于维持畜牧业高效、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瘤胃微生物的定植过程伴随着幼龄反刍动物瘤胃的发育和饮食结构的巨大变化。在幼龄反刍动物哺乳时,瘤胃由于食管沟反射的存在而不发挥功能,发育缓慢,此时只有部分功能菌群逐渐定植;随着日龄的增长,幼龄反刍动物大量摄入固体饲料,瘤胃在固体饲料的刺激下迅速发育直至成熟,此时大量菌群定植,瘤胃发酵逐渐活跃,且优势菌及其丰度与前期相比发生较大变化。同时,大量瘤胃发酵产物的积累又进一步刺激了瘤胃的发育。反刍动物在幼龄阶段经历了从非反刍到反刍的生理过渡,是其最敏感和可塑性最强的时期,可以在此阶段对反刍动物瘤胃微生物采取人工调控措施,以保证机体的健康和后续生长发育。作者综述了反刍动物瘤胃早期发育过程、瘤胃内微生物的种类、来源及其在幼龄反刍动物瘤胃中的定植过程,阐明瘤胃微生物在反刍动物消化代谢、生产性能以及畜体健康方面的重要功能,并归纳了常用的瘤胃微生物调控技术,从而为生产中对幼龄反刍动物的饲养管理、营养调控提供参考。
饲粮中添加丁酸梭菌和丁酸钠对产蛋鸡生产性能和蛋品质的影响
刘文峰, 韩威, 叶小其, 杨海明
中国畜牧兽医. 2021, 48(3):  893-900.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1.03.013
摘要 ( 275 )   PDF (1854KB) ( 13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试验旨在研究在产蛋鸡饲粮中添加丁酸梭菌和丁酸钠对不同品种产蛋鸡产蛋率、鸡蛋雀斑、暗斑以及蛋品质的影响。选择270日龄狼山鸡、芦花鸡、北京油鸡各320只,随机分成2组,每组8个重复,每个重复20只鸡,对照组(CON)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EXP)饲粮中添加100 mg/kg丁酸梭菌+500 mg/kg丁酸钠。预饲期3 d,试验期为5周。试验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①试验组狼山鸡、芦花鸡、北京油鸡产蛋率分别提高12.5%、12.0%和24.9%(P<0.01);②试验组狼山鸡鸡蛋雀斑3级率下降34.2%(P<0.05),芦花鸡和北京油鸡鸡蛋各级雀斑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狼山鸡、芦花鸡、北京油鸡鸡蛋各级暗斑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③试验组狼山鸡蛋重降低1.7%(P<0.05),蛋形指数增加2.3%(P<0.05);芦花鸡蛋重增加1.5%(P<0.05);北京油鸡蛋白高度增加13.9%(P<0.05),哈氏单位增加4.7%(P<0.05)。综上,在产蛋鸡基础饲粮中添加一定量的丁酸梭菌和丁酸钠,可以提高狼山鸡、芦花鸡、北京油鸡产蛋率,对改善狼山鸡鸡蛋的雀斑也有一定的作用,且有助于提高芦花鸡、北京油鸡的蛋品质。
半胱胺对夏季水牛泌乳性能、抗氧化性能和瘤胃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张会会, 李孟伟, 唐振华, 梁辛, 彭丽娟, 彭开屏, 杨承剑, 王新峰
中国畜牧兽医. 2021, 48(3):  901-915.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1.03.014
摘要 ( 171 )   PDF (1821KB) ( 3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试验旨在研究水牛饲粮中添加半胱胺对水牛泌乳性能、瘤胃发酵参数、抗氧化性能和瘤胃微生物组成的影响。选取体重(615 kg±21 kg)、胎次(3~5胎)和产奶量(6 kg/d±1 kg/d)相近的健康泌乳中期尼里-拉菲奶水牛20头,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分为4组,每组5头水牛。在基础饲粮中分别添加0(对照组)、15、30和45 g/d半胱胺。预饲期1周,试验期4周。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①添加半胱胺对水牛体表温度、直肠温度和呼吸频率均无显著影响(P>0.05)。②添加30和45 g/d半胱胺显著提高了水牛干物质采食量(DMI)和酸性洗涤纤维(ADF)表观消化率(P<0.05)。③添加半胱胺显著提高了水牛产奶量、4%乳脂校正乳产量、乳蛋白率、乳总固形物和乳非脂固形物含量(P<0.05)。④添加45 g/d半胱胺显著提高了水牛瘤胃微生物蛋白(MCP)含量(P<0.05);添加半胱胺对水牛瘤胃液细菌和真菌数量无显著影响(P>0.05);添加15 g/d半胱胺显著降低了原虫数量(P<0.05),而半胱胺添加剂量为30 g/d时瘤胃液原虫数量则显著增加(P<0.05)。⑤添加半胱胺能显著降低乳中C14:1n5、C18:3n6含量,显著增加乳中C18:1n9t、C19:0、C20:3n6含量(P<0.05)。添加30 g/d半胱胺显著降低乳中C16:0、C18:0和饱和脂肪酸(SFA)含量(P<0.05);添加30和45 g/d半胱胺显著降低乳中C20:4n6(ARA)和不饱和脂肪酸(UFA)含量(P<0.05)。⑥添加半胱胺组水牛血清总抗氧化能力(T-AOC)显著提高(P<0.05);15和30 g/d半胱胺组水牛血清丙二醛(MDA)含量显著降低(P<0.05);30和45 g/d半胱胺组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总蛋白、球蛋白水平显著增加(P<0.05);15和45 g/d半胱胺组皮质醇(Cor)显著降低(P<0.05);30 g/d半胱胺组谷草转氨酶(AST)活性显著增加(P<0.05)。综合试验结果,饲粮中添加半胱胺能够提高泌乳中期水牛泌乳性能与抗氧化能力,影响水牛瘤胃发酵、乳脂脂肪酸含量和瘤胃原虫数量。在本试验条件下,建议半胱胺在水牛饲粮中的适宜添加量为30 g/d。
向日葵副产物的营养特性及在反刍动物中的应用
张佳, 王园, 安晓萍, 齐景伟
中国畜牧兽医. 2021, 48(3):  916-924.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1.03.015
摘要 ( 188 )   PDF (1054KB) ( 5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饲料资源缺乏一直以来都是制约中国畜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从长远看,常规饲料已不能维持中国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开发新的饲料资源是解决饲料不足的重要途径之一。向日葵副产物营养价值较高、来源广、价格低,是一种非常具有开发价值的新型饲料。向日葵副产物包括向日葵饼粕、向日葵盘、向日葵秸秆及葵花籽壳:向日葵饼粕蛋白质含量高、纤维含量低,是一种优质的植物蛋白来源,可以提高奶牛乳汁的营养价值、促进肉牛生长、提高羊的瘤胃发酵效果;向日葵盘粗脂肪含量高,含有大量的膳食纤维,可以提高奶牛的产奶量和乳脂率,促进肉牛增重,提高羊瘤胃挥发性脂肪酸浓度以及粗蛋白质、粗纤维、中性洗涤纤维的消化率;向日葵秸秆富含氮、磷、钾、钙、镁等矿物质元素以及少量的蛋白质,可以为肉牛提供一些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提高羊的日增重,降低料重比;葵花籽壳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木质素,含有丰富的生物活性物质,可以提高奶牛日增重、肉牛饲料转化率。作者具体介绍了向日葵副产物饼粕、葵盘、秸秆、葵花籽壳的营养价值,以及目前它们在反刍动物饲料中的应用情况,以期为今后向日葵副产物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遗传繁育
猪肌纤维性状形成和肌内脂肪沉积的遗传机制
欧秀琼, 李睿, 张晓春, 钟正泽, 解华东, 李星, 布丽君, 景绍红, 彭鸿
中国畜牧兽医. 2021, 48(3):  925-931.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1.03.016
摘要 ( 177 )   PDF (925KB) ( 5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近年来,通过改变肌纤维性状和肌内脂肪含量改善猪肌肉品质成为科学家们研究的热点。肌纤维性状形成和肌内脂肪沉积是内因与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作者对猪肌纤维性状形成和和肌内脂肪沉积的遗传机制进行了综述,以期寻求调控及改善猪肌肉品质的方法。猪肌纤维性状形成和肌内脂肪沉积的遗传机制非常复杂,受基因、转录因子及信号通路的复杂网络调控。猪肌纤维的生长发育主要受生肌决定因子(myogenic determinant,MyoD)基因家族和肌肉生长抑制素(myostatin,MSTN)基因一正一负协同调控。能量感应网络AMPK/SIRT1/PGC-1α在猪肌纤维类型转化中起重要作用。脂肪沉积相关基因的表达量与猪肌内脂肪沉积有密切关系。随着分子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许多与肌纤维性状形成和肌内脂肪沉积的相关基因已被鉴定出来,有助于进一步揭示猪肌纤维性状形成和肌内脂肪沉积的遗传机制。
贵州地方黄牛GHR基因遗传变异、功能预测及其与生长性状的关联性分析
周志楠, 吴雨, 陈祥, 宋汝谋, 陈伟
中国畜牧兽医. 2021, 48(3):  932-945.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1.03.017
摘要 ( 163 )   PDF (9083KB) ( 4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探究黄牛生长激素受体(GHR)基因多态性,筛选出对贵州地方黄牛生长性状有显著影响的SNPs位点,本研究以150头贵州地方黄牛(关岭牛、思南牛、威宁牛各50头)为研究对象,以GHR为候选基因,根据GenBank收录的黄牛GHR基因外显子序列设计引物,提取贵州地方黄牛血液基因组DNA并构建混池;通过PCR扩增测序法验证GHR基因SNPs和分型,运用DNAStar、SPSS 19.0软件对GHR基因SNPs进行遗传学分析,并与贵州地方黄牛生长性状进行关联性分析,寻找各位点不同基因型间贵州地方黄牛生长性能差异,同时使用生物信息学分析GHR突变前后mRNA二级结构的变化,预测分析贵州地方黄牛GHR蛋白的结构与功能。结果显示,贵州地方黄牛GHR基因共检测出8个SNPs,分别为Exon9-C162T、Exon9-C201T、Exon9-G243C、Exon9-G383A、Exon9-A495T、Exon9-C622T、Exon9-C642T和Exon9-A650C,其中思南牛无Exon9-G243C。遗传学分析表明,除Exon9-G243C位点在威宁牛中偏离Hardy-Weinberg平衡外,其余SNPs均未偏离Hardy-Weinberg平衡。相关性分析发现,GHR基因突变位点在关岭牛和思南牛中均未检测到显著性差异,但在威宁牛中,Exon9-G243C基因型GC个体胸围显著低于GG和CC基因型(P<0.05),Exon9-A650C基因型AA个体的体斜长、坐骨端宽均显著高于CC基因型(P<0.05),而胸深显著低于AC和CC基因型(P<0.05),其余6个SNPs差异均不显著(P>0.05)。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突变前后,除Exon9-G383A mRNA二级结构未发生改变外,其余SNPs mRNA二级结构均发生了改变,Exon9-G243C、Exon9-A650C会影响蛋白质二级结构的变化,但突变不影响蛋白质三级结构的变化。此外,贵州地方黄牛GHR蛋白是一种分泌蛋白,具有信号肽剪切位点且具有6个N-糖基化位点,证实该基因变异程度高。本研究提示GHR基因Exon9-G243C、Exon9-A650C这2个SNPs对贵州地方黄牛生长性状具有显著影响,可作为贵州地方黄牛生长发育的候选分子标记。
野猪、松辽黑母猪及其杂交一代多性状功能基因分子遗传标记研究
杨广礼, 章焕, 田慧月, 刘志强, 张志燕, 孙家付, 冯绍银, 张树敏, 李明
中国畜牧兽医. 2021, 48(3):  946-953.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1.03.018
摘要 ( 177 )   PDF (996KB) ( 2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应用"中芯一号"家猪分子育种基因芯片了解试验猪群重要经济性状功能基因遗传变异,为选留优秀育种个体提供有效信息。选择影响猪脂肪沉积、肉质、生长、抗病和被毛表型等性状功能基因有效突变位点作为分子遗传选育标记,以野猪、松辽黑母猪及其杂交一代共计106头个体作为实验动物模型,通过"中芯一号"猪分子育种芯片检测,对试验猪不同性状功能基因有效突变位点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猪脂肪沉积性状功能基因(SCD和MYH4)有效突变位点在试验猪群中全部是肌内脂肪沉积有利基因型(CC、TT);肉质性状功能基因(PHKG1、PRKAG3和RYR1)有效突变位点,除了21头猪携带有RYR1功能基因有效突变位点对肉质性状不利的等位基因T外(杂合基因型CT),其他个体全部为肉质性状有利基因型(CC、GG、CC);抗病性状功能基因MUC13有效突变位点的抗病有利等位基因纯合基因型(GG)所占比例高于杂合(GA)和不利等位基因纯合基因型(AA);生长性状功能基因(HMGA1、VRTN和CCKAR)有效突变位点检测发现,猪群中没有增加体长趋势的HMGA1突变位点的TT基因型个体,仅有1个杂合体;肋骨数功能基因VRTN有效突变位点T等位基因频率高,对个体的胸椎数有增加趋势;功能基因CCKAR有效突变位点全部是有利于增加采食及日增重的C等位基因纯合基因型;被毛表型性状KIT功能基因有效突变位点在所有检测猪个体呈现出GG基因型,说明研究猪群中不存在影响白色被毛表型的基因突变位点,与试验猪群被毛表型结果一致。以上结果为猪群进一步育种规划提供了有益信息。
狼山鸡高、低近交组卵巢组织转录组差异分析
李国辉, 曹愉夏, 薛倩, 张会永, 殷建玫, 朱云芬, 沈海玉, 窦新红, 苏一军, 王克华, 邹剑敏, 韩威
中国畜牧兽医. 2021, 48(3):  954-962.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1.03.019
摘要 ( 167 )   PDF (1510KB) ( 3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探究近交对繁殖效应的影响,本研究以国家级地方鸡种基因库保存的狼山鸡为素材,结合分子标记和系谱信息,组建高、低近交两个试验组,记录高、低近交组的繁殖性能数据。选取高、低近交组中正常个体各3只,采取卵巢组织进行RNA-seq测序,并对差异基因进行功能注释。结果在高、低近交组中共获得差异转录本1 114个,其中783个基因获得注释,307个上调,476个下调。GO和KEGG分析表明,差异基因主要富集在核糖体的生物合成、炎性反应、繁殖、生长、免疫系统过程、代谢过程等生物学过程,Pathway显著富集在叶酸的生物合成、卵母细胞成熟和代谢等生物学通路。功能分析发现,筛选出的差异基因(如GGH、CPEB1、GNMT和PIWIL等)与繁殖功能相关。此外,还包括一些与应激和免疫相关的基因(如APOC3、HSP70、CD38和LGMN等)。研究结果有助于了解狼山鸡繁殖性状近交衰退相关的基因及其调控机制,为家禽特定性状近交衰退分子机理提供参考。
绵羊卵泡发育过程中关键信号通路研究进展
陈欣, 达赖, 付绍印, 祁云霞, 王标, 何小龙, 马跃军, 方勤圆, 张林, 贾明蕊, 董鹏, 刘永斌
中国畜牧兽医. 2021, 48(3):  963-974.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1.03.020
摘要 ( 224 )   PDF (2427KB) ( 3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卵泡从原始卵泡发育为成熟卵泡,直至排卵、黄体发育等过程都受到精密的调控,产生大量的优势卵泡是绵羊产多羔及实现快速扩繁的关键因素。研究发现,相关信号通路和转录因子通过影响绵羊卵泡中卵母细胞、颗粒细胞的生长,进而调控卵泡的发育成熟,对这些信号通路进行深入了解,有助于探索卵泡发育的调控机制,早日实现绵羊高效繁育。Notch是卵泡发育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高度保守信号通路,PI3K/AKT/mTOR信号通路各成员都是广泛存在于细胞内的信号转导分子,在卵泡发育早期发挥了主要作用,还有间隙连接(gap junction,GJ)和跨带突触(transzonal projections,TZPs)等物理连接方式,在细胞间的交流通讯起到重要作用。作者详细介绍了Notch信号通路、PI3K/AKT/mTOR信号通路、间隙连接及跨带突触的结构功能在绵羊卵泡发育中的调控作用,为进一步探明绵羊卵泡发育的调控机制提供参考。
不同遗传背景猪PBD-110基因多态性及表达谱分析
刘艳光, 罗新惠, 柳俭强, 贾琪, 肖成, 曹阳, 金海国, 张立春
中国畜牧兽医. 2021, 48(3):  975-981.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1.03.021
摘要 ( 213 )   PDF (1775KB) ( 2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探究猪β-防御素110(PBD-110)基因多态性及其在猪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本试验以野杂猪、民猪和大白猪为研究对象,分别扩增PBD-110基因编码区(CDS)和内含子区,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探究3个群体猪肝脏和脾脏的组织表达差异。试验成功扩增出猪PBD-110基因CDS区和内含子区,测序证实3个群体猪PBD-110基因CDS区不存在突变位点,基因组PCR产物测序发现在内含子1存在C314T突变位点,3个群体多态性分析发现CC为优势基因型,基因型频率依次为0.750、0.781和0.516。Hardy-Weinberg平衡检验同时发现该位点在3个群体中均处于平衡状态(P>0.05),且处于中、低多态性状态(0.25 < PIC < 0.5;PIC < 0.25)。表达谱分析结果表明,PBD-110基因在3个群体猪肝脏和脾脏中均有表达,且存在表达差异,提示PBD-110基因可能与民猪、野杂猪抗病力较强有关,在天然免疫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影响荷斯坦奶牛产犊间隔的因素及其研究进展
宋真, 赵善江, 李来宝, 许慧韬, 朱化彬
中国畜牧兽医. 2021, 48(3):  982-990.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1.03.022
摘要 ( 212 )   PDF (891KB) ( 4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产犊间隔(calving internal,CI)又称胎间距,即两次产犊间的时间间隔,能够综合反映奶牛发情、配种、妊娠和产犊等繁殖性能,是衡量奶牛繁殖性能的一个重要指标,同时也是影响奶牛产奶量和产犊数量的重要因素,对奶牛养殖经济效益具有直接影响。最新研究显示,适宜产犊间隔与牛群泌乳能力相关,泌乳能力越高,适宜产犊间隔应越长。但是,即使中国规模化牛场产奶量已经有了大幅提升,中国大多数牧场还在追求更短的产犊间隔。为此,作者对影响荷斯坦奶牛产犊间隔的因素及其研究进展进行概述,并简要阐述了产犊间隔对牛场经济效益的影响,以期为中国荷斯坦奶牛养殖确定适宜产犊间隔提供一定的借鉴和理论依据。
预防兽医
非洲猪瘟病毒B438L蛋白的原核表达及其多克隆抗体的制备与鉴定
刘雪婷, 王召阳, 鑫婷, 郭晓宇, 姜一曈, 崔帅, 于海男, 朱鸿飞, 贾红
中国畜牧兽医. 2021, 48(3):  991-1000.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1.03.023
摘要 ( 277 )   PDF (4651KB) ( 7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通过构建非洲猪瘟病毒(ASFV)B438L基因原核表达系统表达p49重组蛋白,并制备抗p49蛋白的多克隆抗体。根据ASFV Georgia 2007/1(GenBank登录号:FR682468.1)公布的基因序列合成B438L基因,并将其插入pET-28a (+)载体,构建pET-28a-B438L重组质粒,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感受态细胞,在16 ℃经1 mmol/L IPTG诱导12 h,通过SDS-PAGE对重组蛋白表达形式进行分析;利用串联质谱技术鉴定重组蛋白是否正确表达;将纯化的p49重组蛋白免疫小鼠制备鼠源抗p49多克隆抗体,利用间接ELISA方法测定该多克隆抗体的效价,并以间接免疫荧光试验及Western blotting检测该多克隆抗体的特异性。结果显示,试验成功构建了pET-28a-B438L重组质粒,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感受态细胞后经诱导表达获得了p49重组蛋白,重组蛋白主要以包涵体形式表达,大小约为60 ku;串联质谱技术进一步证实该蛋白为p49。间接ELISA检测制备的鼠源抗p49多克隆抗体效价达1:64 000,间接免疫荧光试验及Western blotting结果表明制备的鼠源抗p49多克隆抗体能特异性识别p49蛋白。以上结果表明,该原核表达的ASFV p49重组蛋白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利用表达的p49重组蛋白制备的多克隆抗体具有较高的抗体效价和特异性,为进一步研究ASFV p49蛋白的结构与功能、研制相关的ASFV诊断试剂及疫苗提供了生物材料。
猪集落刺激因子和白细胞介素-4的真核表达及其体外诱导猪树突状细胞的研究
涂冲智, 李昱辰, 林建
中国畜牧兽医. 2021, 48(3):  1001-1012.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1.03.024
摘要 ( 202 )   PDF (10703KB) ( 2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试验旨在建立猪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macrophage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GM-CSF)和白细胞介素-4(interleukin-4,IL-4)的真核表达体系,应用表达的2种细胞因子体外诱导猪树突状细胞并检测其细胞功能。首先构建GM-CSF和IL-4真核表达载体,并在HEK293细胞上进行表达验证;其次应用表达的2种细胞因子诱导猪骨髓源和血液源单核细胞;最后分别采用荧光显微镜、流式细胞术检测猪树突状细胞的表面标志CD1a、SLA-Ⅱ和SWC3a,并进行树突状细胞形态学和免疫学功能鉴定。结果显示,本研究构建的2种真核表达载体在HEK293细胞中成功表达GM-CSF和IL-4。形态学观察发现,细胞因子诱导的单核细胞培养3 d后有聚集现象,6 d时可观察到典型的树突状突起。流式细胞术检测发现,表达的细胞因子可成功诱导猪骨髓源和血液源单核细胞转化为树突状细胞,其SWC3a+/SLA-Ⅱ+和CD1a+/SLA-Ⅱ+双阳性比例显著提高,与商品化细胞因子处理组没有区别。细胞吞噬试验发现,表达的细胞因子诱导的树突状细胞为未成熟树突状细胞,具有很强的细胞吞噬能力。本试验成功建立了在真核细胞中表达猪重组蛋白GM-CSF和IL-4的方法,并联合应用2种重组细胞因子体外诱导获得猪骨髓源和血液源单核树突状细胞,为进一步研究猪树突状细胞与各种病原微生物作用奠定基础。
禽光滑念珠菌研究进展
张双, 郭禹, 薛文慧, 赵千惠, 霍书英
中国畜牧兽医. 2021, 48(3):  1013-1019.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1.03.025
摘要 ( 176 )   PDF (982KB) ( 2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光滑念珠菌逐渐发展成为禽念珠菌属第二大致病菌,该菌通常是口腔、食道、胃肠道的正常菌群,当机体免疫力下降时即表现出对宿主的致病性,菌株一旦进入血液便会扩散到全身,造成系统性念珠菌病。光滑念珠菌主要感染鸡和鸽,临床中以禽食欲减退、消瘦、发育迟缓、羽毛松散和精神沉郁为主要症状,剖检可见嗉囔黏膜表面形成白色假膜或白色圆形隆起溃疡,形似地毯状病变,俗称念珠菌症。光滑念珠菌侵染过程中以酵母形态存在,未见其菌丝形态,入侵时通过形成生物膜来逃避医学灭菌、消毒作用,利用黏附素家族形成的黏附素吸附入侵宿主,依靠水解蛋白酶等相关毒力因子破坏宿主细胞,从而表现出致病性。动物机体以巨噬细胞吞噬及氧化应激反应来抵抗光滑念珠菌的侵染,该菌则通过过氧化氢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两种解毒酶的表达及抗氧化剂谷胱甘肽和硫氧还蛋白的产生来解毒活性氧化物,从而在机体免疫攻击中幸存。为了应对光滑念珠菌感染造成的经济损失,长时间大规模的使用抗真菌药物导致光滑念珠菌耐药性不断增强,对一线抗真菌药物尤其是唑类药表现出高耐药性。研究者逐渐倾向于利用天然物质提取物来解决光滑念珠菌耐药性问题。现从光滑念珠菌病原学、毒力因子及致病性、流行病学、抗菌药物、检测技术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研制有效抗菌药物防治念珠菌病提供理论依据。
鹅大肠埃希菌的分离鉴定及系统进化树分析
张备, 金振华, 孙金艳, 李烨, 王丽坤, 鹿凌岩, 史同瑞
中国畜牧兽医. 2021, 48(3):  1020-1026.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1.03.026
摘要 ( 227 )   PDF (2167KB) ( 9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对发病鹅感染致病性大肠埃希菌的临床治疗提供指导并防控致病性大肠埃希菌感染,本研究无菌采集腹泻鹅及病死鹅脾脏、肝脏等组织器官进行病原菌分离培养、染色观察、生化鉴定、致病性试验,对菌株部分基因进行测序、构建遗传进化树并进行药敏试验。结果显示,普通琼脂培养基上生长出灰白色、圆形、凸起、边缘整齐菌落,麦康凯琼脂培养基上长出玫红色、光滑圆润菌落;分离菌株经革兰氏染色,镜下可见革兰氏阴性菌,两端钝圆、大小中等,多呈单个存在的杆状菌;致病性试验表明,该分离菌株对小鼠、雏鹅均有较高致死率;遗传进化树结果显示,分离菌株与患者粪便分离株(GenBank登录号:CP024992.1)同源性最高,达99.5%;体外抑菌试验发现菌株耐药情况较严重,对大多数抗菌药均有较强抗性,仅头孢噻呋对该分离株有较强的抑菌作用,合理用药后病情得到有效控制。本研究为有效防治鹅大肠埃希菌病提供了理论依据,对规模化鹅场防控大肠埃希菌等其他细菌性疾病具有重要价值。
公英翘芦散治疗亚临床型奶牛乳房炎的效果研究
张鹏举, 付丽云, 陈志强, 尚静雪, 张远达, 蔡小利, 战文
中国畜牧兽医. 2021, 48(3):  1027-1033.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1.03.027
摘要 ( 183 )   PDF (889KB) ( 3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初步考察公英翘芦散对亚临床奶牛乳房炎的临床治疗效果。试验选取78头发病牛,其中38头牛为散发,用公英翘芦散治疗;40头牛集中对比治疗,随机分成2组,每组20头,分别用公英翘芦散和公英散进行治疗。用加州乳房炎检验(California mastitis trial,CMT)法检测公英翘芦散治疗后乳区患病状态并判定其治疗效果;用体细胞计数(somatic cell count,SCC)法检测公英翘芦散和公英散治疗后牛奶体细胞数并判定其治疗效果。结果显示,公英翘芦散给药7 d后,患病乳区由75个减少到28个,治疗效果非常显著,治愈率达到62.67%,有效率达到90.67%。与治疗前相比,公英翘芦散和公英散用药1 d后体细胞数均极显著降低(P<0.01),且公英翘芦散组SCC下降幅度明显超过公英散组。公英翘芦散组在给药2 d后体细胞数显著低于公英散组(P<0.05),给药3 d之后均极显著低于公英散组(P<0.01)。用药7 d后,公英翘芦散组治愈率可达68.29%,而公英散组治愈率只达到20.00%,差异极显著(P<0.01);公英翘芦散组有效率可达97.56%,而公英散组有效率为67.50%,差异极显著(P<0.01),说明公英翘芦散的治疗效果极显著优于公英散(P<0.01)。以上结果说明,公英翘芦散可以作为治疗亚临床奶牛乳房炎的有效药物,为奶牛乳房炎药物的开发提供参考。
寄生虫DNA疫苗研究进展
王宁, 赵鹏鹏, 张艳艳, 马勋, 王正荣, 薄新文
中国畜牧兽医. 2021, 48(3):  1034-1045.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1.03.028
摘要 ( 183 )   PDF (1316KB) ( 11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寄生虫病带来了相当大的社会经济影响,人畜共患寄生虫给人们带来巨大的疾病负担,并给养殖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因此,寄生虫病的防治是人们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寄生虫存在很多形式的免疫逃避机制,灭活疫苗、减毒活疫苗、亚单位疫苗等未达到理想的预防寄生虫病的效果,很多研究表明DNA疫苗有望成为预防和治疗寄生虫病的有效方法。DNA疫苗是一种新型疫苗,可同时诱导机体产生持久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通过在宿主内表达外源蛋白来提供保护性免疫。DNA疫苗与其他亚单位疫苗不同的是,免疫原由摄取抗原编码DNA的细胞在宿主内合成。体内蛋白质的合成也能进行抗原加工、修饰并递呈到宿主的免疫系统中,类似于自然感染的方式。笔者就DNA疫苗免疫机制、设计原则、免疫途径、优缺点及近几年寄生虫DNA疫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寄生虫DNA疫苗的开发提供理论参考。
基础兽医
杂交构树叶多酚提取工艺优化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
徐百昌, 方紫依, 蒙锦燕, 崔庆含, 李泓漫, 司红彬
中国畜牧兽医. 2021, 48(3):  1046-1053.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1.03.029
摘要 ( 189 )   PDF (1049KB) ( 4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建立和优化杂交构树叶多酚的提取工艺,本试验采用超声波辅助提取的方法,以构树叶多酚得率为考察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研究液料比、乙醇浓度、超声时间、超声温度4个因素对构树叶多酚得率的影响;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借助响应面法设计4因素3水平的试验方案,对构树叶多酚提取的工艺参数进行优化,建立回归模型并进行响应面分析,最终确定最佳的提取工艺参数,并进行3次平行验证;以维生素C为对照,通过测定构树叶多酚对DPPH和ABTS自由基的清除率,评价构树叶多酚的体外抗氧化活性。结果显示:4个因素对构树叶多酚得率的影响顺序依次为:乙醇浓度(B) > 液料比(A) > 超声温度(D) > 超声时间(C),响应面分析结果显示:两两因素之间存在交互作用,但交互作用不显著(P>0.05);在液料比为70:1、乙醇浓度为60%、超声时间为50 min、超声温度50 ℃的条件下,构树叶多酚的得率最大,为13.62 mg/g,与响应面法的预测值接近;体外抗氧化试验结果表明,构树叶多酚可以清除DPPH和ABTS自由基,并且在高浓度情况下可以达到与维生素C相当的水平。综上,试验建立的构树叶多酚提取工艺准确、可行,同时证明构树叶多酚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活性;该结果可为构树叶多酚的生物活性研究以及构树叶的药用价值开发提供参考。
乙酰氨基阿维菌素注射用缓释剂质量标准与药学等效研究
耿响, 刘希望, 杨亚军, 李剑勇
中国畜牧兽医. 2021, 48(3):  1054-1063.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1.03.030
摘要 ( 183 )   PDF (1131KB) ( 3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兽药典》与《兽药研究技术指导原则汇编》等相关指导要求,对乙酰氨基阿维菌素(EPR)注射用缓释剂进行外观、黏度、pH、水分、密度、内毒素、含量及有关物质检测,建立EPR注射用缓释剂的质量标准并比较与参比制剂的药学等效性。含量与有关物质检测方法为使用ZORBAX Eclipse Plus C18柱(2.1 mm×50 mm,1.8 μm);流动相:甲酸:水:乙腈(0.04 mL:40 mL:60 mL);流速:0.4 mL/min;检测波长:245 nm;柱温:35 ℃;进样量:2 μL。在37 ℃,转速为50 r/min,0.5% SDS的PBS缓冲液条件下,比较自研与原研EPR注射用缓释剂的药学等效性。EPR注射用缓释剂外观澄清透明,平均相对黏度为46.45 mPa·s,平均pH为6.88,制剂中不含水分,密度为1.13 g/cm3,内毒素满足<0.1 EU/mL限度,含量>5%的标示值,有关物质的量<5%,检测结果均符合注射剂制剂要求;在同一条件下释放31 d后,自研与原研EPR注射用缓释剂累积释放量均超过80%,且自研与原研的相似因子(f2)值>50。自研EPR注射用缓释剂的检测结果均符合注射剂标准,自研与原研EPR注射用缓释剂具有药学等效。
1株鸡毒支原体的分离鉴定及体外敏感中药的筛选
郭杨丽, 宋翔, 刘乃芝, 亓秀晔, 程福亮, 徐海燕, 谷巍
中国畜牧兽医. 2021, 48(3):  1064-1071.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1.03.031
摘要 ( 184 )   PDF (3765KB) ( 2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对山东泰安地区鸡毒支原体的流行菌株进行分离培养及鉴定和纯化,并针对该分离株筛选体外敏感的中药,为后续进一步研究提供材料。采用液体培养法与固体培养法从病鸡组织样品中分离、培养和纯化鸡毒支原体,并通过瑞士染色和姬姆萨染色、血清学方法及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分离株进行初步鉴定,在此基础上,采用微量稀释法测定8种中药对分离菌株的最小抑菌浓度(MIC),从而筛选到对分离菌株敏感的中药。结果显示,分离菌株在鸡毒支原体液体培养基中增殖后,培养基颜色由红变黄且呈半透明状态,在固体培养基中培养后呈典型的"煎蛋"样儿菌落,均符合鸡毒支原体培养特性;瑞士染色和姬姆萨染色结果显示,菌体形态符合鸡毒支原体的特征;血清学鉴定结果显示,分离株与鸡毒支原体阳性血清发生凝集;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显示,所扩增的核酸序列与鸡毒支原体匹配度高达99%;MIC测定结果显示,中药黄连和黄柏对分离的鸡毒支原体的抑菌活性较强,属敏感范畴,其MIC分别为≤0.98和0.39 mg/mL,而中药金荞麦和鱼腥草对鸡毒支原体中度敏感,MIC均≥125 mg/mL,板蓝根、白鲜皮、当归、艾叶对鸡毒支原体均不敏感。综上所述,本研究成功分离到1株鸡毒支原体,并且筛选出4种对该菌株敏感的中药,分别为黄连、黄柏、金荞麦和鱼腥草,为后期进一步研究防治鸡毒支原体病的中药组方时提供参考依据。
产碳青霉烯酶肠杆菌科细菌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吴帅斌, 崔泽华, 廖晓萍, 刘雅红, 孙坚
中国畜牧兽医. 2021, 48(3):  1072-1083.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1.03.032
摘要 ( 192 )   PDF (2157KB) ( 3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使得细菌耐药性快速产生及传播,细菌耐药性已然成为重大公共卫生问题。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在临床治疗中表现良好,常作为治疗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最后一道防线,碳青霉烯耐药菌的出现对公共卫生安全产生了极大的威胁。产碳青霉烯酶是碳青霉烯耐药菌耐药的主要机制,因此,对产碳青霉烯酶肠杆菌科细菌的检测至关重要。目前,对于碳青霉烯酶的检测手段以表型检测和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为主。表型检测一般易于操作,成本低廉,便于在临床进行,但在检测效率和检测用时方面差强人意。分子生物学及其他新型技术在保持高特异性和敏感性的基础上能做到快速、高通量检测,但试验检测的成本高,需专业设备和人员,部分技术在碳青霉烯酶检测领域仍有待开发。当前,多种碳青霉烯酶的检测方法可针对不同的需求和目的,并没有一项检测能满足所有情况。进行检测时,试验所需时间、操作难度、经济成本等都需列入考量,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检测方法。笔者通过结合当前背景,归纳总结产碳青霉烯酶肠杆菌科细菌的检测方法,从试验特异性与敏感性、可操作性、检测时间、试验成本等方面分析比较各个方法特点,以期为之后新的检测方法的开发及现有方法的改良研究提供切入点,为临床监测与检测方案的制定和实行提供思路。
1株鸭源奇异变形杆菌的分离鉴定与毒力基因检测
杨霞, 张飘, 曾茂芹, 刘妍罕, 程振涛, 文明
中国畜牧兽医. 2021, 48(3):  1084-1092.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1.03.033
摘要 ( 196 )   PDF (2466KB) ( 2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试验旨在研究鸭源分离菌的耐药性及致病性,通过细菌分离鉴定、药敏试验、耐药基因和毒力基因PCR检测及动物致病性试验,成功分离到1株细菌,经纯化和革兰氏染色,显微镜下显示两种形态:短杆状以及细长如发丝,革兰氏染色为阴性菌,将其命名为GZGY2020。生化反应显示,分离菌具有明显的运动性,M-R试验、V-P试验均为阳性,生化特性符合奇异变形杆菌。分离菌16S rDNA进化树结果显示,其与奇异变形杆菌处于同一分支。药敏试验结果发现,分离菌对多种药物耐药,对18种药敏纸片中羧苄西林、头孢氨苄、苯唑西林等16种药物耐药,耐药率高达88.9%,仅对头孢他啶和环丙沙星敏感;PCR检测其含有磺胺类耐药基因基因sul1和sul2及β-内酰胺类耐药基因VIM,并含有hpmA、rsmA、atfA、ucaA、ureC、zapA、pmfA、fliLmrpA 9种毒力基因。动物回归试验结果显示,分离菌对雏鸭致病力强,即1×108 CFU/mL菌液能使雏鸭1 d内全部死亡。在药敏特性上,从病死鸭中分离到的菌株GZGY2020与以往报道的奇异变形杆菌有一定差异,表明该菌可能发生变异,导致毒力增强,而检测的10种毒力基因中仅有1种毒力基因没有出现相应的条带,表明奇异变形杆菌是引起该鸭死亡的重要致病菌,应引起高度重视。
牦牛源溶血致病性表皮葡萄球菌的分离鉴定及药敏分析
钟浪, 杨飞, 宋诗莹, 张振伟, 董海龙, 吴庆侠
中国畜牧兽医. 2021, 48(3):  1093-1101.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1.03.034
摘要 ( 194 )   PDF (3894KB) ( 2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对1株分离自西藏那曲地区养殖场有出血性症状牦牛的致病性菌进行分子鉴定及药敏分析,为西藏地区牦牛出血性疾病提供治疗依据。通过对病死牦牛肺脏、肝脏进行细菌分离纯化获得疑似菌株,对所得疑似菌株进行形态学观察与哥伦比亚血平板试验筛选出疑似致病菌株,再对疑似致病菌株进行生理生化鉴定试验、16S rDNA通用引物检测及测序、同源性比对,后经药敏试验得到该疑似致病菌株的敏感药物,最后通过动物回归试验验证其敏感药物的治疗效果。结果表明,通过对病死牦牛肺脏、肝脏分离纯化获得6株疑似菌株,经形态学观察试验、哥伦比亚血平板试验筛选出1株具有溶血性的革兰氏阳性球菌S-4。经生理生化鉴定试验、16S rDNA测序、同源性比对,鉴定S-4菌株为表皮葡萄球菌;药敏试验结果显示,S-4菌株对恩诺沙星、新霉素、多黏菌素B、卡那霉素、环丙沙星敏感,对氟苯尼考、多西环素中介敏感,对链霉素、红霉素、四环素、青霉素、头孢氨苄耐受;动物回归试验显示,该菌株具有致病性,且恩诺沙星、新霉素、卡那霉素3种药物治疗效果良好,多黏菌素B、环丙沙星治疗效果差。本试验获得1株具有致病性的牦牛源表皮葡萄球菌,该致病菌在养殖过程中可使用恩诺沙星、新霉素、卡那霉素3种药物进行治疗。
哈萨克羊iNOS基因多态性与布鲁氏菌病的相关性分析
张凡, 徐杰, 李刚, 周永顺, 何营, 韩凯, 陈福龙, 高剑峰
中国畜牧兽医. 2021, 48(3):  1102-1111.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1.03.035
摘要 ( 190 )   PDF (2003KB) ( 2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试验旨在探讨哈萨克羊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基因多态性与布鲁氏菌病的相关性。使用虎红平板凝集试验(RBPT)方法对231只哈萨克羊血清进行布鲁氏菌病血清学检测,参考GenBank中绵羊iNOS基因序列,针对其第6、7、8外显子及其邻近内含子片段设计引物,利用PCR-SSCP技术和DNA测序技术对231只哈萨克羊的iNOS基因进行多态性检测,分析其SNPs与哈萨克羊布鲁氏菌病易感性的相关性。结果表明,67只哈萨克羊为布鲁氏菌感染阳性,阳性检出率为29.00%。在哈萨克羊iNOS基因的外显子6和8片段上未检测到多态位点,在外显子7片段上检测出F7-T18054C和F7-C18084T 2个多态位点,在F7-T18054C多态位点上检测到3种基因型(TC、TT、CC),优势等位基因和基因型分别是C型和CT型,其等位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分别是0.660和0.446。在F7-C18084T多态位点上检测到2种基因型(CT、CC),优势等位基因频率和基因型分别是C和CC型,其等位基因和基因型频率分别是0.946和0.892。F7-C18084T属于低度多态(PIC<0.25),F7-T18054C属于中度多态(0.25 < PIC < 0.5)。相关性分析表明,F7-T18054C和F7-C18084T多态位点与布鲁氏菌病易感性无显著相关性(P>0.05)。试验结果表明,哈萨克羊iNOS基因F7-T18054C和F7-C18084T多态位点与布鲁氏菌病易感性不存在相关性。
浣熊源粪肠球菌的分离鉴定与耐药性分析
钟锐, 何廷美, 毕波, 杨兴涛, 施小刚, 金森龙, 冯刚, 彭广能
中国畜牧兽医. 2021, 48(3):  1112-1120.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1.03.036
摘要 ( 173 )   PDF (4558KB) ( 2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探究从四川某动物园1例病死浣熊肝脏中分离到的1株细菌的特性和耐药程度,本试验采用病原分离、革兰氏染色、生化鉴定、16S rRNA测序、致病性试验、药敏纸片扩散法及耐药基因扩增的方法对该分离株进行了形态学及生化鉴定、致病能力和耐药程度分析。结果显示,分离株在普通LB培养基上呈现表面光滑、圆形凸起、边缘整齐、针尖大小的半透明菌落。经革兰氏染色在油镜下观察到蓝紫色球菌,测序结果与GenBank登录号为KY003107.1粪肠球菌(Enterococcus faecalis)的同源性高达99.5%,形态学与生化鉴定特性与粪肠球菌特性相符。致病性试验表明,该菌可导致肝细胞肿胀、变性,具有一定的致病能力;药敏纸片和耐药基因扩增试验表明,该菌对14种常见的抗生素头孢西丁、头孢哌酮、头孢曲松、头孢吡肟、头孢噻肟、氨苄西林、卡那霉素、链霉素、奈替米星、丁胺卡那、阿奇霉素、红霉素、多西环素、四环素耐药,仅对万古霉素和庆大霉素中度敏感。四环素耐药基因tetC检测为阳性;tetM、tetA检测为阴性,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aac (6')/aph(2″)检测为阳性,aph(3')-Ⅲ、ant(6)-Ⅰ检测为阴性;大环内酯类耐药基因ermB检测为阳性,ermA、ermC检测为阴性;万古霉素耐药基因vanA、vanB和β-内酰胺类耐药基因TEM检测均为阴性。该试验从浣熊肝脏分离的粪肠球菌表现出多重耐药特性并具有一定的致病能力,结果可为动物园临床肠球菌感染的病例提供一定的药物选择参考,制定合理的感染防治方案。
小分子化合物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其在动物医学领域的应用
杨松鑫, 冯建远, 郭旋, 韦柳源, 梁翼莹, 严昊, 张子仪, 陈海兰
中国畜牧兽医. 2021, 48(3):  1121-1131.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1.03.037
摘要 ( 226 )   PDF (1410KB) ( 6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农药、兽药、重金属、生物毒素等残留物质的痕量检测在医学诊断、食品安全、环境监测等领域均具有重要意义,其中基于抗原-抗体特异性识别的免疫分析技术具有特异性强、灵敏度高、稳定性好、操作简便快捷等优点,但如何获得小分子化合物的特异性抗体是研制免疫分析技术的关键。作者介绍了基于杂交瘤技术制备小分子化合物单克隆抗体的方法,分析了影响杂交瘤技术制备小分子化合物单克隆抗体的因素,然后综述了小分子化合物单克隆抗体在兽药残留、药物开发、环境保护等动物医学领域的应用,最后展望了小分子化合物单克隆抗体生产和应用的发展趋势,为小分子化合物单克隆抗体的制备与应用相关研究提供指导。
辣蓼黄酮乙酸乙酯部分对PRV体外诱导RAW264.7细胞分泌炎性因子的影响
任春芝, 路彩霞, 韦英益, 于美玲, 胡庭俊
中国畜牧兽医. 2021, 48(3):  1132-1140.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1.03.038
摘要 ( 172 )   PDF (943KB) ( 4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探讨辣蓼黄酮乙酸乙酯部分(ethyl acetate of flavonoids from Polygonum hydropiper L.,FEA)对猪伪狂犬病病毒(Pseudorabies virus,PRV)体外诱导RAW264.7细胞分泌炎性因子的影响。正式试验前将不同浓度的FEA作用于RAW264.7细胞,通过CCK-8检测细胞体外增殖活性,筛选FEA对RAW264.7细胞的安全浓度范围。正式试验分为空白对照组、PRV阳性对照组、芦丁对照组、5个FEA药物组,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余各组细胞加入PRV共孵育1.5 h后,再加入芦丁或不同浓度的FEA,分别培养4、8、12、24 h,CCK-8法检测FEA对病毒感染的RAW264.7细胞活性,筛选出3个FEA药物组(高、中、低剂量FEA),再通过ELISA法检测各时间点细胞培养液上清中炎症相关因子TNF-α、IL-1β、IL-6、IL-10、MCP-1和IFN-γ的分泌水平,以确定FEA体外调节炎症反应的最适时间及药物浓度。结果显示:①FEA对RAW264.7细胞的安全浓度为12.5~200 μg/mL;②25~100 μg/mL FEA能显著提高PRV感染的RAW264.7细胞体外增殖活性;③PRV感染RAW264.7细胞后促进细胞炎症因子的分泌,用FEA处理8~12 h后,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TNF-α、IL-1β、IL-6和MCP-1的分泌水平(P<0.05),升高了IFN-γ分泌水平(P<0.05),调节了IL-10分泌水平,且FEA处理8 h抗炎效果最好。结果表明,FEA能调节病毒感染细胞分泌炎性因子的水平,提示其具有体外抗炎作用。该结果可为进一步研究FEA抗病毒分子机制提供参考依据。
临床兽医
1例猫假足菌肿的诊断与治疗
缴莹, 季玲西, 黄薇, 肖盟, 吕艳丽
中国畜牧兽医. 2021, 48(3):  1141-1147.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1.03.039
摘要 ( 388 )   PDF (3175KB) ( 16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加强对罕见疾病假足菌肿的认识,给兽医工作者在诊治相似病例时提供参考,本研究分别从临床症状、诊断过程及治疗方法对1例犬小孢子菌引起的猫假足菌肿的病例进行报道。采集患猫尾荐部样本进行细胞学检查、真菌培养及菌株质谱鉴定。细胞学涂片中可见大量的炎性细胞、真菌孢子和真菌菌丝,诊断为真菌性肉芽肿性炎症。基于细胞学的结果,取样进行真菌培养。对培养出的菌株染色镜检,发现有6个以上分隔的大分生孢子。最后,通过质谱鉴定确定该病原菌为犬小孢子菌。综合以上检查结果,该病例诊断为犬小孢子菌引起的猫假足菌肿。治疗采用外用药浴与口服抗真菌药物相结合的方法。治疗初期,患猫尾部病灶有好转但并不明显,后期持续恶化,并于首诊后7个月死亡,主要死亡原因不明。建议兽医工作者在遇到相似病例时引起重视,采用细胞学检查、真菌培养及菌株鉴定等方法进行综合诊断。在疾病早期使用手术切除与抗真菌药物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治疗,以提高患病动物的存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