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9年 第46卷 第9期 刊出日期:2019-09-20
目录
目录
中国畜牧兽医. 2019, 46(9):  0-0. 
摘要 ( 130 )   PDF (475KB) ( 6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封面封底
中国畜牧兽医. 2019, 46(9):  0-0. 
摘要 ( 1 )   PDF (1285KB) ( 3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生物技术
水牛miR-302s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乔树叶, 黄时海, 邓彦飞, 邓海莹, 罗婵, 石德顺, 李湘萍
中国畜牧兽医. 2019, 46(9):  2497-2506.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9.09.001
摘要 ( 183 )   PDF (16303KB) ( 4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试验旨在克隆并构建水牛miR-302s慢病毒真核表达载体(bbu-miR-302s),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并尝试将该载体应用于水牛体细胞重编程中。以水牛基因组DNA为模板扩增得到bbu-miR-302s前体序列,测序正确后将其连入pLVX-IRES-ZsGreen1构建重组慢病毒真核表达载体。重组的慢病毒真核表达载体经过酶切鉴定正确后,采用脂质体转染方法包装慢病毒颗粒,通过感染HEK-293T细胞及猪和水牛体细胞,检测重组慢病毒载体的有效性。bbu-miR-302s有效感染水牛胎儿成纤维细胞(BFF)后,经诱导培养,检测能否产生水牛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采用CoGeMiR数据库查询法和SnapGene Viewer软件进行miR-302s家族在基因组中的定位分析;利用ClustalX 1.83软件分析miR-302s序列保守性;利用TargetScan和miRWalk软件预测bbu-miR-302s主要的靶基因,并运用DAVID程序对靶基因进行信号通路富集。测序结果显示,扩增获得的序列是水牛miR-302s家族,包装的重组慢病毒滴度为7.2×106TU/mL,并可以有效感染3个物种的体细胞。bbu-miR-302s病毒感染BFF后,细胞经历形态变化并发生聚集形成克隆样,碱性磷酸酶检测阳性,但多能基因及表面抗原检测结果均为阴性,说明单因子miR-302s不足以完全重编程BFF为水牛iPSC,但促进了重编程进程。CoGeMiR数据库检索发现,miR-302s家族主要位于LARP7基因的内含子区;SnapGene Viewer软件进一步分析发现,bbu-miR-302s位于水牛7号染色体LARP7基因的内含子区。序列同源性分析表明,miR-302s家族成员间及miR-302s簇成员在不同物种间均高度保守。水牛miR-302s主要靶基因共255个,这些靶基因主要集中在33个信号通路中,其中PGK信号通路与胰高血糖素信号转导及调控干细胞信号通路最为显著。本研究结果为后续开展miR-302s簇在体细胞重编程中的作用奠定基础。
无乳链球菌dnaJ基因缺失株的构建及其致病性研究
郭长明, 吴植, 吴双, 王永娟, 王安平, 刘广锦, 刘永杰, 朱善元
中国畜牧兽医. 2019, 46(9):  2507-2515.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9.09.002
摘要 ( 245 )   PDF (1512KB) ( 3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研究dnaJ基因序列与细菌致病力的关系,本研究构建了dnaJ基因缺失株和互补株,并对其致病性进行验证。参照GenBank中无乳链球菌GD201008-001(登录号:NC_018646)目的基因序列分别设计引物,PCR克隆dnaJ基因上、下游同源臂基因序列,通过融合PCR将两个片段连接到一起,构建dnaJ基因上、下游同源臂融合片段,PCR克隆含有启动子序列的dnaJ基因。将dnaJ基因上、下游同源臂融合片段和含有启动子序列的dnaJ基因分别连接链球菌-大肠杆菌穿梭质粒pSET4s和pSET2,电转化GD201008-001感受态细胞,构建dnaJ基因缺失株ΔdnaJ和互补株CΔdnaJ。通过分析ΔdnaJ和CΔdnaJ的遗传稳定性与形态学变化对dnaJ上、下游基因转录的影响,以及生长速率和斑马鱼攻毒试验评价dnaJ基因对无乳链球菌毒力的影响。经PCR鉴定和测序证明,ΔdnaJ和CΔdnaJ构建成功;与野生株GD201008-001相比,ΔdnaJ和CΔdnaJ在细菌染色形态上均无明显差异,但ΔdnaJ在液体培养基中的生长速度明显减缓;dnaJ基因的缺失未对相邻基因的转录造成影响;ΔdnaJ对斑马鱼的毒力明显下降,对斑马鱼的LD50为5.68×104 CFU,约是野生株的241倍。dnaJ基因对无乳链球菌的毒力有显著影响,本试验结果为进一步探究无乳链球菌dnaJ基因的功能提供了参考依据。
SNAT2介导蛋氨酸对牛乳腺上皮细胞增殖与自噬的调节作用
祁昊, 孟春雨, 高学军, 甄贞
中国畜牧兽医. 2019, 46(9):  2516-2525.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9.09.003
摘要 ( 211 )   PDF (2698KB) ( 2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钠离子依赖性中性氨基酸转运体2(SNAT2)是一种氨基酸转运蛋白,可转运中性氨基酸,广泛分布于多种细胞中。氨基酸既可作为蛋白质合成的底物,也是调节细胞新陈代谢的关键信号分子,但SNAT2是否介导氨基酸调节BMECs增殖和自噬尚未见报道。本研究利用CASY细胞计数和Western blotting技术检测SNAT2过表达和siRNA干扰后牛乳腺上皮细胞(BMECs)增殖情况以及SNAT2对自噬标志蛋白LC3-Ⅰ/Ⅱ表达量的影响,并利用免疫荧光检测细胞自噬斑点(LC3-Ⅱ)变化。结果显示,SNAT2过表达时,p-PI3K、p-mTOR和Cyclin D1表达量增加,反之,p-PI3K、p-mTOR和Cyclin D1表达量下降。SNAT2抑制时,LC3-Ⅱ表达量增加,免疫荧光检测自噬斑点增多。添加自噬增强剂海藻糖(trehalose,Tre)和蛋氨酸(methionine,Met)后,与单一添加Tre组相比,Met+Tre组p-mTOR表达量增加,LC3-Ⅱ表达量降低,胞浆内绿色自噬斑点减少;添加Tre和Met并抑制SNAT2时,p-mTOR表达量下降,LC3-Ⅱ表达量增多,胞浆内绿色自噬斑点增加。以上结果表明,SNAT2可介导Met通过调控PI3K-mTOR/Cyclin D1信号通路调节BMECs的增殖与自噬。
水牛SIRT6基因克隆及其在组织中的表达分析
崔佳瑜, 程隽如, 黄坚强, 张瑞门, 石德顺, 杨素芳, 邓彦飞
中国畜牧兽医. 2019, 46(9):  2526-2534.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9.09.004
摘要 ( 228 )   PDF (2458KB) ( 2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克隆水牛SIRT6基因,构建真核表达载体,并对该基因进行生物信息学及组织表达谱分析。以牛SIRT6基因编码区为种子序列(GenBank登录号:NM_001098084.1),应用Oligo 7.0软件设计引物序列,用RT-PCR方法扩增水牛SIRT6基因完整编码区序列,测序鉴定后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构建逆转录病毒载体pMXs-SIRT6-IRES-GFP,并在HEK-293T细胞和水牛胎儿成纤维细胞上进行重组载体表达鉴定;采集水牛心脏、肝脏、脾脏、肺脏、肾脏、肠、脑、皮肤、生殖嵴分别提取RNA,反转录后以cDNA为模板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SIRT6基因在各组织中的表达差异。结果表明,水牛SIRT6基因编码区全长1 080 bp,编码359个氨基酸,其中亮氨酸及脯氨酸含量最高(10.3%),酪氨酸含量最低(1.1%)。水牛SIRT6基因核苷酸序列与牛、人和小鼠的同源性分别为98.4%、86.7%和78.5%,物种间同源性较低。系统进化树结果表明,水牛与牛聚为一支,再与人、小鼠聚为一大支,亲缘关系相对较近,与果蝇亲缘关系较远。SIRT6蛋白理论分子质量为39.47 ku,分子式为C1737H2783N509O516S13,等电点为8.48,不存在跨膜区,为膜内蛋白;含有Sirtuin家族特有的Sir2去乙酰化酶的催化结构。二级结构预测结果显示,水牛SIRT6蛋白包含13个α-螺旋、27个β-折叠、24个T-转角和20个无规则卷曲。逆转录病毒载体介导的SIRT6基因能在HEK-293T细胞和水牛胎儿成纤维细胞中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SIRT6基因在水牛心脏、肝脏、脾脏、肺脏、肾脏、肠、脑、皮肤、生殖嵴中均有表达,其中在生殖嵴中表达量最高,在皮肤中的表达量次之,而在肝脏中表达量最低。本试验结果将为水牛SIRT6基因的功能研究提供参考。
调控民猪Tβ4基因转录因子的筛选与分析
张冬杰, 汪亮, 刘洋, 刘娣
中国畜牧兽医. 2019, 46(9):  2535-2542.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9.09.005
摘要 ( 217 )   PDF (1333KB) ( 2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筛选调控民猪胸腺β4(Tβ4)基因转录的增强子,探究该基因的表达调控机制,本研究以民猪基因组DNA为模板,通过PCR扩增Tβ4基因启动子区系列截短片段,与pMD18-T载体连接构建克隆质粒;通过双酶切和连接反应将系列截短片段定向连入pGL3-basic载体构建双荧光素酶重组质粒;将重组质粒转染PK15细胞系,利用双荧光素酶检测系统测定重组质粒的相对荧光素酶活性;根据相对荧光素酶活性的高低进一步筛选Tβ4基因的启动子核心区域;利用3个在线软件预测核心区域内的转录因子结合位点,根据预测结果,使用重叠PCR定点缺失转录因子结合位点构建突变载体,在PK15细胞中以野生型载体为对照检测突变载体的相对荧光素酶活性。结果表明,试验成功构建了6个Tβ4基因系列截短的启动子片段,其中5个片段具有明显的活性。经过两轮的双荧光素酶活性检测发现,-155~-105 bp区域为民猪Tβ4基因的启动子核心区域,经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该区域存在E2F-1、MYBAS1和ELK-1转录因子的结合位点。利用定点缺失构建了3个转录因子缺失的突变载体,经双荧光素酶检测发现仅有ELK-1结合位点的缺失,会造成启动子活性的显著下降(P<0.05)。据此推测ELK-1是民猪Tβ4基因转录的正调控元件。
CREB-H基因在猪不同组织中表达谱及肝脏中的表达规律
郭晓红, 刘翠翠, 李萌, 张万锋, 秦本源, 刘敏, 蔡春波, 高鹏飞, 曹果清, 李步高
中国畜牧兽医. 2019, 46(9):  2543-2550.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9.09.006
摘要 ( 195 )   PDF (985KB) ( 3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分析环腺苷酸应答元件结合蛋白H(cyclic AMP-responsive element-binding protein 3-like 3,CREB-H)在猪不同组织中的表达谱及其在马身猪和大白猪肝脏中的发育性表达规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ting技术检测1日龄猪12个组织(心脏、肝脏、脾脏、肺脏、肾脏、胃、小肠、小脑、下丘脑、背最长肌、股肌和腰肌)中CREB-H基因的表达谱,以及CREB-H在1、30、60、90、120、150和180日龄马身猪和大白猪肝脏中的表达规律。结果显示,CREB-H基因mRNA在马身猪的12个组织中广泛表达,其中在肝脏和小肠中高表达;CREB-H蛋白在肝脏组织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组织(P<0.05),在心脏、脾脏和小脑中不表达。猪肝脏CREB-H基因mRNA和蛋白的发育表达受日龄、品种、品种与日龄相互作用的影响(P<0.01)。马身猪和大白猪肝脏中CREB-H基因mRNA和蛋白的表达量均在1日龄时达到最大值。在各发育阶段,马身猪CREB-H蛋白的表达量均极显著高于大白猪(P<0.01),且CREB-H主要在猪肝脏中表达。CREB-H在两猪种肝脏中的表达存在时空差异,可能与猪在不同发育期的脂质代谢能力有关,本试验结果为研究猪的脂质代谢调控机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牦牛性激素结合蛋白基因克隆及组织表达研究
何向东, 王琴, 夏忆, 陈莹, 吉格莫体, 字向东
中国畜牧兽医. 2019, 46(9):  2551-2559.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9.09.007
摘要 ( 216 )   PDF (1321KB) ( 4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试验旨在阐明牦牛性激素结合蛋白(SHBG)基因CDS序列及其在母牦牛生殖轴中的表达特点,为探讨该基因在牦牛繁殖中的调控作用奠定基础。试验分别采集5头健康成年母牦牛和母黄牛的下丘脑、脑垂体前叶、输卵管、卵巢和子宫组织,根据NCBI公布的黄牛SHBG基因设计特异性扩增引物,分别采用RT-PCR技术、生物信息学方法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进行牦牛SHBG基因克隆、序列分析和组织表达检测。结果显示,牦牛SHBG核苷酸序列的编码区(CDS)全长为1 206 bp,共编码401个氨基酸,其中,亮氨酸(L)、甘氨酸(G)、脯氨酸(P)和丝氨酸(S)较多,含量分别为16.5%、9.7%、8.7%和9.0%。蛋白质分子式为C1944H3061N535O566S10,分子质量为43.30 ku,理论等电点5.63,与黄牛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99.0%和97.5%。SHBG蛋白为亲水不稳定蛋白,存在跨膜结构和信号肽;二级结构中主要包含无规则卷曲和延伸链,与三级结构分析一致。系统进化树表明牦牛与黄牛亲缘关系最近。SHBG基因在牦牛输卵管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组织(P<0.05),其他组织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SHBG基因在黄牛输卵管表达量极显著高于牦牛(P<0.01),在黄牛卵巢表达量显著高于牦牛(P<0.05),两物种的其他组织中表达量差异不显著(P>0.05)。本研究探讨了牦牛SHBG基因序列及其在生殖轴的表达特性,为进一步研究SHBG基因对牦牛繁殖调控作用提供了一定理论依据。
生理生化
去乙酰化酶3对线粒体功能和猪生长发育影响的研究进展
徐磊, 彭玥晗, 许金蔓, 鞠辉明
中国畜牧兽医. 2019, 46(9):  2560-2566.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9.09.008
摘要 ( 197 )   PDF (917KB) ( 2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去乙酰化酶3(Sirt3)是去乙酰化酶家族的一员,具有高度的去乙酰基酶活性,对动物体的生长发育、衰老、代谢等生理过程具有调控作用。目前的研究表明,Sirt3可以激活超氧化物歧化酶、调控三羧酸循环和促进电子传递链3个途径,消除细胞内的活性氧(ROS),避免细胞的氧化损伤和线粒体膜电位的损伤,进而影响细胞凋亡与自噬;并可通过调控ROS、降低各种退行性疾病的发病率等途径减缓衰老。同时,Sirt3通过激活AMP依赖的蛋白激酶(AMPK)等途径影响肌肉的发育。对猪的研究表明,不同Sirt3突变型猪的肌肉色值和失水率等肉质指标存在差异,且Sirt3对脂肪酸氧化和酮体生成有一定的影响。在对与猪Sirt3蛋白有较高同源性的牛进行的研究中发现,不同Sirt3突变型的牛体长、体高、肌肉脂肪含量等指标存在显著差异。作者总结了Sirt3对线粒体的能量代谢和细胞氧化损伤的调控机制及其对细胞凋亡、细胞自噬和机体衰老的影响,阐述了猪Sirt3蛋白的部分理化性质及其对猪生长发育的作用机制,以期为了解和挖掘该基因在猪肌肉和脂肪发育中的生物学作用,以及家畜生产性状改良提供理论依据。
Keap1-Nrf2/ARE信号通路及其在畜禽抗氧化中的研究进展
窦彩霞, 王倩, 安建勇, 乔家运
中国畜牧兽医. 2019, 46(9):  2567-2574.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9.09.009
摘要 ( 235 )   PDF (941KB) ( 4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正常生理状态下,动物体内自由基的产生和清除处于稳定的动态平衡,但发生氧化应激时,体内自由基产生的量超过自身清除能力,引起氧化系统和抗氧化系统的失衡,造成氧化损伤。而Keap1-Nrf2/ARE信号通路的激活在预防氧化应激引起的细胞和组织损伤、维持氧化还原平衡和蛋白质稳态以及调节炎症方面具有关键作用。Keap1是Nrf2的胞浆抑制蛋白,在正常生理状态下,Nrf2与Keap1结合而发生泛素化和蛋白酶体降解,使细胞核内Nrf2的含量维持在一个相对较低的水平。在氧化应激条件下,Keap1对Nrf2的泛素化和降解的能力减弱,细胞核中Nrf2积聚,Nrf2与抗氧化反应元件(ARE)结合后启动下游一系列保护性基因的表达,使机体从氧化应激状态恢复到正常的生理状态。氧化应激参与多种病理生理变化,对畜禽的生产性能、生长发育、繁殖性能、肉品质等有负面影响,Keap1-Nrf2/ARE信号通路是细胞内最重要的抗氧化应激通路之一,对动物的健康保护极其重要。作者总结了Keap1-Nrf2/ARE信号通路的基本结构和活化机制及其在畜禽抗氧化中的研究进展,阐述了其在提高畜禽的抗氧化、抗炎能力和在肉品质中的重要作用,以期为缓解当前畜禽业中严重的氧化应激和炎症提供理论依据。
雌激素调控奶牛乳腺上皮细胞凋亡及生长周期作用机制的研究
武开乐, 库西塔别克·买买提依不拉音, 马静, 肖凡, 余雄, 邵伟
中国畜牧兽医. 2019, 46(9):  2575-2582.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9.09.010
摘要 ( 214 )   PDF (1543KB) ( 2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试验旨在研究雌激素对奶牛乳腺上皮细胞(BMECs)凋亡及生长周期的影响。通过添加MAPK/ERK信号通路阻断剂探索雌激素调控BMECs凋亡及生长周期具体的作用机制,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及周期的变化情况,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Bcl-2、Caspase3及CyclinD1基因mRNA的表达丰度。结果显示,对照组BMECs凋亡率极显著低于BMECs+PD98059、BMECs+E2+PD98059组(P<0.01),Bcl-2 mRNA表达丰度极显著高于BMECs+PD98059组(P<0.01),Caspase3 mRNA表达丰度显著低于BMECs+PD98059组(P<0.05);对照组细胞比例在G1期显著高于BMECs+E2组(P<0.05),极显著低于BMECs+E2+PD98059组(P<0.01),S期细胞比例极显著高于BMECs+PD98059、BMECs+E2+PD98059组(P<0.01),G2期细胞比例极显著低于BMECs+PD98059、BMECs+E2+PD98059组(P<0.01);对照组CyclinD1 mRNA的表达丰度极显著高于BMECs+PD98059组(P<0.01);BMECs+E2+PD98059组的Bcl-2 mRNA的表达量极显著高于BMECs+PD98059组(P<0.01),Caspase3 mRNA的表达量显著低于BMECs+PD98059组(P<0.05)。结果表明,MAPK/ERK信号通路参与BMECs的增殖及细胞生长周期调节的过程,且雌激素可通过MAPK/ERK信号通路抑制BMECs的凋亡,MAPK/ERK信号通路可能参与由雌激素调控的细胞生长周期的进程。
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
红曲合生元、酵母硒锗及其组合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养分表观消化率、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高凯, 菅芯蕊, 耿春银, 张敏
中国畜牧兽医. 2019, 46(9):  2583-2591.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9.09.011
摘要 ( 183 )   PDF (889KB) ( 4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研究红曲合生元、酵母硒锗及其组合替代抗生素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的影响。试验选用80头平均日龄(28±1)d,平均体重(7.57±0.49)kg,生长健康的三元杂交断奶仔猪,随机分为4个处理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4头仔猪。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25 mg/kg硫酸黏杆菌素和45 mg/kg金霉素,1、2、3组分别在基础日粮中添加0.5%红曲合生元、0.5%红曲合生元酵母硒锗复合制剂、0.5%酵母硒锗制剂。正式试验42 d,分3个阶段(1~14、15~28、29~42 d)。结果显示:①与对照组相比,1、2组各阶段平均日增重(ADG)均显著或极显著升高(P<0.05;P<0.01),各试验组29~42 d的料重比(F/G)显著降低(P<0.05)。各试验组仔猪末重与对照组差异极显著或显著(P<0.01;P<0.05)。②与对照组相比,试验1~7 d,1组腹泻率(DR)和腹泻指数(DI)显著降低(P<0.05);综合试验全期,1组DR、DI及2组DR均显著降低(P<0.05)。与3组相比,1、2组DI指标极显著或显著降低(P<0.01;P<0.05)。③与对照组相比,试验1~28 d,1、2组粗蛋白质(CP)和粗脂肪(EE)表观消化率显著或极显著提高(P<0.05;P<0.01);试验29~42 d,各试验组干物质(DM)、CP和EE表观消化率显著或极显著提高(P<0.05;P<0.01),1、2组总磷(TP)消化率均呈显著提高(P<0.05)。④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血清生长激素(GH)、胰岛素生长因子-1(IGF-1)含量均显著或极显著升高(P<0.05;P<0.01),血清生长抑素(GHRIH)含量显著或极显著下降(P<0.05;P<0.01);其中,2组血清IGF-1含量较1、3组相比显著升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1、2组血清皮质醇(COR)含量均呈显著升高(P<0.05)。综上所述,与抗生素相比,0.5%红曲合生元酵母硒锗复合制剂可预防断奶仔猪腹泻,同时有效地促进断奶仔猪生长发育;该复合制剂可替代日粮中25 mg/kg硫酸黏杆菌素和45 mg/kg金霉素。
不同贮存条件对鸽蛋新鲜度、组分、蛋品质及蛋白透明度的影响
常玲玲, 汤青萍, 张蕊, 付胜勇, 穆春宇, 卜柱
中国畜牧兽医. 2019, 46(9):  2592-2599.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9.09.012
摘要 ( 196 )   PDF (1158KB) ( 3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试验分析了不同贮存温度和时间对鸽蛋新鲜度、组分、蛋品质及蛋白透明度的影响,寻求鸽蛋贮存的最佳条件,并探索不同贮存条件下鸽蛋蛋白透明度的变化规律,为实际生产中鸽蛋合理贮存和出售提供理论依据。以1~2岁公母配对白羽王鸽为试验对象,采用3(低温、中温、高温)×4(1、2、3、4周)因子交叉完全随机设计,试验开始后每周随机采集90枚鸽蛋,分别放置在3种不同温度条件下,每组30枚,分别持续1、2、3、4周,而后对鸽蛋进行新鲜度、组分、蛋品质及蛋白透明度的测定分析。结果显示,低温条件下,鸽蛋放置4周未出现散黄和可见霉变现象。高温和中温条件下,鸽蛋只可放置1周不变质。随着时间的延长和温度的升高,鸽蛋的失重率显著上升(P<0.05)。时间对蛋壳率、蛋白率及蛋黄率均有显著影响(P<0.05),但温度对其无显著影响(P>0.05)。不同贮存温度和时间对鸽蛋的蛋白高度和蛋黄颜色均有显著影响(P<0.05),即随着时间的延长和温度的升高,鸽蛋的蛋白高度呈下降趋势,蛋黄颜色变深。不同贮存温度和时间对煮熟的鸽蛋蛋白L*、a*和b*值均有显著影响(P<0.05);中温贮存透明鸽蛋所占比例最高。综上所述,鸽蛋贮运和贩售需在冷藏条件下进行。在低温冷藏条件下,鸽蛋可贮存4周以上。在中温条件下(20℃左右)保存,有利于提高鸽蛋蛋白透明度。
霉菌毒素对畜禽的危害及削减方法研究进展
黄珂, 温晓鹿, 王丽, 蒋宗勇
中国畜牧兽医. 2019, 46(9):  2600-2607.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9.09.013
摘要 ( 187 )   PDF (960KB) ( 6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霉菌毒素是由不同种属真菌产生的次级代谢物,其对多种动物(包括人在内)具有显著毒性效果,如降低畜禽生产性能、损害脏器功能、影响机体免疫功能、造成细胞和DNA氧化损伤,甚至导致动物死亡等。饲料及其原料霉菌毒素污染是一个广泛的、全球性的问题,既可在作物田间生长时产生,也可在仓储期间产生,给畜禽养殖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防控霉菌生长及去除饲料中霉菌毒素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实际上,不同霉菌毒素对不同动物的损害具有差异性,而在畜禽养殖过程中添加适当物质(如蒙脱石和酶制剂等)可有效抑制霉菌毒素活性,缓解霉菌毒素的毒性。作者详细论述了玉米赤霉烯酮、烟曲霉毒素、呕吐毒素、T-2毒素、黄曲霉毒素和烟曲霉毒素对畜禽的危害,并从物理、化学、生物角度介绍了削减饲料及其原料中霉菌毒素的方法,旨在为合理有效防控霉菌毒素毒害及保障畜禽健康养殖提供参考。
富维生素E转基因玉米对肉鸡生长性能、生化指标及抗氧化功能的影响
詹腾飞, 韩云胜, 汤超华, 赵青余, 张军民
中国畜牧兽医. 2019, 46(9):  2608-2617.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9.09.014
摘要 ( 245 )   PDF (1049KB) ( 9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试验旨在研究富维生素E(VE)抗虫抗除草剂转基因玉米(富VE转基因玉米)对肉鸡生长性能、生化指标及抗氧化功能的影响,并与非转基因玉米添加外源DL-α-生育酚乙酸酯作用效果比较,对富VE转基因玉米营养有效性进行评价。选用360只1日龄罗斯308肉鸡公雏,随机分为3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20只,试验期42 d。普通玉米负对照组(负对照组,NC)日粮使用非转基因玉米配制不添加外源VE,1~21和22~42 d日粮VE水平分别为4.38和4.63 IU/kg;富VE转基因玉米组(富VE组,VER)使用富VE转基因玉米配制,1~21和22~42 d日粮VE水平分别为14.11和14.91 IU/kg;普通玉米正对照组(正对照组,PC)使用非转基因玉米配制并添加DL-α-生育酚乙酸酯添加剂,使其VE水平与富VE组一致。结果表明:①除1~21 d富VE组平均日采食量(ADFI)显著低于负对照组外(P<0.05),其他生长性能各指标在各组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② 21 d时,富VE组血清谷丙转氨酶(ALT)与正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与负对照组相比显著降低(P<0.05);肝脏甘油三酯(TG)含量低于负对照组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且两组均显著高于正对照组(P<0.05);42 d时,富VE组肝脏TG含量与正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且两组均显著低于负对照组(P<0.05)。③与正对照组相比,富VE组21 d血清丙二醛(MDA)、过氧化氢(H2O2)、还原型谷胱甘肽(GSH)、氧化型谷胱甘肽(GSSG)、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总抗氧化能力(T-AOC)以及42 d血清MDA、H2O2、GSH、SOD、CAT和T-AOC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负对照组相比,富VE组21 d和42 d血清MDA和H2O2均显著降低(P<0.05),21 d血清GSH、GSSG、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SOD、CAT和T-AOC及42 d血清GSSG、GSH-Px、CAT和T-AOC均显著升高(P<0.05)。以上结果表明,同等VE水平条件下,富VE转基因玉米与非转基因玉米添加外源DL-α-生育酚乙酸酯添加剂对试验肉鸡生长性能、生化指标和抗氧化功能具有相似作用效果。
日粮蛋白质和中性洗涤纤维水平对幼龄反刍动物生长发育影响的研究进展
张雨, 施力光, 荀文娟, 刘强
中国畜牧兽医. 2019, 46(9):  2618-2624.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9.09.015
摘要 ( 171 )   PDF (766KB) ( 2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幼龄阶段是反刍动物生长中非常重要的阶段,这一时期的营养供应、生长发育状况和瘤胃发育程度决定了其成年后的生产性能和繁殖效率。由于幼龄阶段消化代谢系统发育不完善且具有极强的可塑性,此阶段日粮的营养水平,尤其是蛋白质和中性洗涤纤维(NDF)水平,在反刍动物发育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生产实践中,营养供给不足或超量供给都会影响幼畜的生长发育及健康状况,这种情况甚至会伴随其一生。而幼龄反刍动物日粮中蛋白质和纤维水平对生长性能和胃肠道发育的调节具有决定性的作用。适量提高日粮中蛋白质水平,可提高幼龄反刍动物的生长发育程度,并由于饲料中瘤胃微生物可利用氮浓度的提高而提高了营养物质消化率和瘤胃的发育。在保证精饲料充足的情况下,提高日粮中NDF水平可提高幼龄反刍动物开食料的采食量,提高生长性能和促进瘤胃发育,同时也伴随着营养物质消化率的提高。但由于试验动物或原料来源不同,在相关试验中仍存在不同的试验结果。为此,作者针对日粮中不同蛋白质和NDF水平对幼龄反刍动物生长发育、营养物质消化率和瘤胃发育的影响,以及出现不同试验结果的原因进行总结和探讨,以期为解决幼龄反刍动物的饲养管理问题、提高其饲养效率提供理论依据。
遗传繁育
延黄牛ARID5B基因多态性及其与体尺和肉质性状的相关性研究
胡忠昌, 曹阳, 吴健, 秦立红, 金海国, 赵玉民
中国畜牧兽医. 2019, 46(9):  2625-2632.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9.09.016
摘要 ( 201 )   PDF (1496KB) ( 2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试验旨在研究延黄牛富含AT相互作用功能域5B(AT-rich interactive domain 5B,ARID5B)基因多态性及其与体尺和肉质性状的相关性。选取18月龄的99头延黄牛母牛为研究对象,利用PCR测序查找ARID5B基因13个外显子的SNP位点,通过HRM分型的方法分析SNP位点的多态性,使用SPSS 19.0软件分析该基因多态性与延黄牛体尺和肉质性状的关联性。结果表明,延黄牛ARID5B基因外显子10 Chr28:18186635 bp处存在A/G突变,有3种基因型:AA、AG和GG,其中AA基因型为优势等位基因型,A为优势等位基因;经卡方适合性检验,该SNP位点在延黄牛群体中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P>0.05),但A/G突变位点的杂合度相对较低,在延黄牛群体中的变异较小,属于中度多态(0.25 < PIC < 0.5)。关联分析结果表明,ARID5B基因外显子10 GG基因型与延黄牛体尺性状中的体高、胸围和腹围以及肉质性状中的肌内脂肪含量存在显著差异(P<0.05)。本试验揭示了ARID5B基因与牛肉用性状的相关性,为探讨其作为有效遗传标记的可行性提供了参考,为延黄牛分子育种提供试验依据。
香炉山鸡线粒体DNA D-Loop区遗传多样性及系统进化研究
李兴才, 潘成勇, 李辉, 杨华婷, 陈林, 肖涛
中国畜牧兽医. 2019, 46(9):  2633-2641.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9.09.017
摘要 ( 202 )   PDF (1514KB) ( 2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试验旨在研究香炉山鸡的遗传多样性与系统进化。利用PCR扩增结合双向测序的方法对121只香炉山鸡线粒体DNA D-Loop(mtDNA D-Loop)区全长序列进行分析,并对mtDNA D-Loop区全长序列组成、变异与母系起源进行探讨。结果发现,香炉山鸡mtDNA D-Loop区全长序列为1 231~1 233 bp,A、T、C、G碱基含量分别为26.62%、33.55%、26.49%、13.34%,表现出T碱基含量最高,G碱基含量最低,A+T含量明显高于G+C含量,说明此区可能具有一定的碱基嗜好性;121条全长序列经分析发现共存在11种单倍型,26个变异位点,其中单一多态信息位点2个,简约信息位点24个,另外存在4处碱基插入与2处碱基缺失。遗传多样性分析发现,单倍型多样度为0.814,核苷酸多样度为0.00447,平均核酸差异数为5.494,表明香炉山鸡遗传多样性比较丰富,保种效果较好,具有一定的选育空间。经Tajima Test检测发现,Tajima's D值为0.39378,检验结果不显著(P>0.10),符合中性突变。聚类分析结果显示,香炉山鸡与红色原鸡聚为一支,说明香炉山鸡起源于红色原鸡;在分支内部又有4个分支,说明香炉山鸡存在多个母系起源。研究结果可为香炉山鸡种质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提供一定的参考数据。
延边黄牛SCD1基因多态性及其与经济性状的关联分析
朴政玉, 夏广军, 严昌国, 冯健
中国畜牧兽医. 2019, 46(9):  2642-2650.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9.09.018
摘要 ( 196 )   PDF (1804KB) ( 2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探索延边黄牛硬脂酰辅酶A去饱和酶1(stearoy-CoA desaturase 1,SCD1)基因多态性及其与经济性状的相关性。以157头36月龄健康无病、体重相近的延边黄牛为研究对象,颈静脉采血提取基因组DNA,根据GenBank中牛SCD1基因序列(登录号:AC_000181.1),利用Oligo 6.0软件设计特异性引物,应用PCR扩增SCD1全长基因后直接测序,分析其多态位点,并应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其蛋白结构;屠宰前测定活体重、胴体重、屠宰率、背膘厚等胴体性状,屠宰后采集背最长肌,测定眼肌面积、蒸煮损失、滴水损失、嫩度、系水力、pH、脂肪酸含量等肉质性状,并通过一般线性模型分析方法对延边黄牛SCD1基因SNPs与肉质性状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延边黄牛SCD1基因846 bp处存在A→G突变(g846 A→G)、1 022 bp处存在C→T突变(g1022 C→T),其中g1022 C→T突变导致丙氨酸(A)突变为缬氨酸(V),但未引起三级结构改变。关联分析结果表明,g846 A→G多态位点与延边黄牛宰前活重、胴体重、滴水损失及硬脂酸、亚油酸含量存在显著相关(P<0.05);g1022 C→T多态位点与延边黄牛宰前活重、胴体重及硬脂酸含量存在显著相关(P<0.05),说明上述2个位点与延边黄牛相关肉质性状存在显著相关,该突变位点可作为潜在的分子标记。
哺乳动物精子线粒体研究进展
徐冰冰, 张家新, 王瑞军, 王志英, 李学武, 宋国欣, 张美娜, 郭富强, 张俊杰, 张燕军, 苏蕊, 刘志红, 李金泉
中国畜牧兽医. 2019, 46(9):  2651-2657.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9.09.019
摘要 ( 239 )   PDF (852KB) ( 4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哺乳动物精子线粒体是维持精子活力的关键细胞器,对精子超激活运动、获能、顶体反应及受精等过程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哺乳动物精子线粒体特有的形态特征与特异性酶异构体使其具有独特动力学和调节特性。精子线粒体中发生的氧化磷酸化过程是维持精子运动的重要途径,该过程产生的活性氧对精子功能的维持具有重要作用,但过量可能导致精子损伤,加速精子凋亡。哺乳动物精子质膜磷脂酰丝氨酸外翻和相关半胱氨酸蛋白酶激活级联反应引起细胞凋亡。区别于体细胞线粒体,精子线粒体钙信号可能并未参与精子固有的凋亡途径,作为衡量线粒体功能的敏感指标,其对线粒体膜电位和耗氧量的检测研究至关重要。哺乳动物精子线粒体具有自身的遗传系统,线粒体基因拷贝数可能作为无创衡量精子质量和受精能力的标记。作者重点阐述了哺乳动物精子线粒体的结构、线粒体鞘的形成及其生物功能,包括发生在线粒体中的氧化磷酸化过程、活性氧对精子的利与弊、线粒体参与钙稳态与细胞凋亡过程;介绍了线粒体膜电位和耗氧量的检测,简述了线粒体基因组的研究进展,为进一步探讨线粒体所涉及的精子功能机制奠定基础。
牦牛MDHⅠ基因多态性及其与生长性状的关联分析
陈露露, 王会, 柴志欣, 钟金城, 王吉坤, 陈智华
中国畜牧兽医. 2019, 46(9):  2658-2664.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9.09.020
摘要 ( 146 )   PDF (1038KB) ( 2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探讨牦牛细胞质苹果酸脱氢酶(cytoplasmic malate dehydrogenase,MDHⅠ)基因的遗传多态性及其与生长性状的关联性,以期为牦牛优良性状选育提供参考依据。选取5个牦牛类群(共178头),采集耳组织样提取DNA并构建DNA池,对MDHⅠ基因所有外显子设计特异性引物进行扩增测序,用Mega 5.2筛查SNPs位点,直接测序法鉴定其基因型,利用PopGene 32进行χ2独立性检测、基因纯合度(Ho)、基因杂合度(He)、有效等位基因频率(Ne)和多态信息含量(PIC)分析,利用SPSS 24.0分析MDHⅠ基因与牦牛生长性状间的关联性。结果表明,申扎牦牛、类乌齐牦牛、斯布牦牛、帕里牦牛和麦洼牦牛均在外显子8区域发现1个突变位点(G23093C),属同义突变,有3种基因型:GC、CC和GG,5个牦牛类群中,GC基因型为优势基因型(类乌齐牦牛中GG为优势基因型),G为优势等位基因(斯布牦牛除外),在斯布牦牛中,G和C基因频率相等。χ2适应性检验表明,申扎牦牛、类乌齐牦牛、斯布牦牛、帕里牦牛和麦洼牦牛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P>0.05)。MDHⅠ基因在申扎牦牛、帕里牦牛和斯布牦牛中属于高度多态(PIC>0.5),在麦洼牦牛和类乌齐牦牛中属于中度多态(0.25 < PIC < 0.5);纯合度最高的是申扎牦牛和类乌齐牦牛。关联性分析结果表明,MDHⅠ基因不同基因型对类乌齐牦牛、帕里牦牛和麦洼牦牛体重有显著性影响(P<0.05);且种间分析发现,MDHⅠ基因不同基因型对牦牛体重有显著性影响(P<0.05),说明该基因可作为人工选育的分子标记。
家畜毛色形成分子基础及应用研究进展
勿都巴拉, 吴铁成, 李玉荣, 丽春, 吴江鸿, 胡斯乐, 刘斌, 高树新
中国畜牧兽医. 2019, 46(9):  2665-2675.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9.09.021
摘要 ( 217 )   PDF (1331KB) ( 5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动物毛色是一种容易被识别的表型,也可作为筛查某些疾病的有效手段。毛色主要由黑色素细胞产生的真黑色素和棕黑色素的分布、比例和产生速率所决定。许多基因对黑色素的产生和分布起着重要调控作用,各基因间的不同基因型形成多种基本毛色、淡化毛色和花斑。此外,miRNA靶向结合毛色主效基因mRNA,诱导抑制/增强其转录翻译过程,从而调控毛色基因的表达,影响黑色素合成。文章简述了家畜调控毛色的主效基因黑色素皮质素受体1(MC1R)、野灰位点信号蛋白(ASIP)、原癌基因(KIT)、酪氨酸酶关联蛋白(TYRP)、小眼畸形相关转录因子(MITF)和内皮素受体B(EDNRB)的DNA序列多态性(不同基因型)与毛色性状、疾病之间的关系;介绍了毛色形成相关miRNA挖掘鉴定、miRNA调控毛色相关基因研究进展与毛色基因研究应用价值,旨在为今后研究家畜毛色机理提供理论依据。
猪胚胎附植部分因子研究进展
付言峰, 方晓敏, 李碧侠, 赵为民, 王学敏, 陈哲, 任守文
中国畜牧兽医. 2019, 46(9):  2676-2682.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9.09.022
摘要 ( 186 )   PDF (1013KB) ( 3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产仔数性状是养猪业中一个重要的经济性状,而胚胎附植对猪产仔数的高低有重要的影响。胚胎附植的调控涉及到多个生物学过程,在其中发挥作用的物质(附植因子)很多。作者针对孕酮、孕酮受体、雌二醇、雌激素受体α(ESR1)和促红细胞生成素产生肝细胞受体配体(Eph-ephrin)系统这几种附植因子的相关研究进行了归纳总结,重点阐述了这些因子在母胎对话过程中的时空表达、功能、突变、调控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其中,孕酮及其受体在猪胚胎附植活动中全程发挥着重要作用,黄体分泌的孕酮与母猪子宫内膜腔上皮、腺上皮、基质和肌细胞中的孕酮受体结合发挥作用,使这些组织细胞分泌多种附植因子,这些附植因子进一步参与胚胎附植过程。雌二醇是雌激素中含量最多、活性最强的一种激素,主要由卵巢颗粒细胞分泌,雌激素受体α是子宫内雌二醇的主要受体,二者结合可使母猪发情;此外,附植中处于游离状态的胚泡也分泌雌二醇,其是一个让母猪子宫内膜得以识别的信号,允许胚泡附植。Eph-ephrin系统作用广泛,其在人、小鼠和猪的胚胎附植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系统中的EphA1、ephrin A1、EphA4等基因在猪的胚胎附植期表达量显著高于空怀猪,它们在子宫内膜附植点的表达量显著高于附植点间的部位,且ephrin A1的抑制表达会降低子宫内膜上皮细胞的迁移和黏附能力。这些附植因子都在猪胚胎附植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它们的深入研究将有利于明确猪胚胎附植调控机理,进一步揭示猪高繁机理。
预防兽医
禽白血病病毒贵州流行株env基因克隆与序列分析
何玲, 杨秋明, 袁海文, 杨源, 温贵兰, 程振涛
中国畜牧兽医. 2019, 46(9):  2683-2690.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9.09.023
摘要 ( 188 )   PDF (2289KB) ( 4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解禽白血病病毒(ALV)贵州流行株的遗传变异情况及分子特征,本试验基于ALV env基因设计合成引物对禽白血病贵州临床病例进行目的基因扩增、克隆和序列分析。结果显示,从临床病例中筛选获得3份阳性样本,PCR扩增均获得大小约921 bp的目的基因片段,将其命名为:GZ-ALV-1株、GZ-ALV-2株和GZ-ALV-3株。序列分析结果显示,3株ALV贵州流行株之间核苷酸同源性在97.2%~97.6%之间,与国内外ALV-J的同源性相对较高,为93.1%~99.3%;而与A、B、C、D、E、K亚群ALV同源性仅为51.4%~53.2%。系统进化分析显示,3株ALV贵州流行株与ALV-J亚群参考株处于同一分支,表明本试验所检测的ALV毒株均为ALV-J亚群;与A、B、C、D、E、K亚群处于不同进化分支。基因变异分析显示,3株流行株37处相同核苷酸变异导致17处氨基酸发生位点变异,其中9个可变点在高变区hr1和hr2,1个可变点在低变区vr3。结果表明,3株ALV贵州流行株均为ALV-J亚群,env基因存在位点发生了变异,且可变位点位于序列高变区。本研究结果为明确贵州禽白血病流行概况及ALV的防控与净化提供基础数据。
H1N1亚型猪流感病毒单克隆抗体IPMA检测方法的建立
石建州, 李青梅, 王彦红, 刘肖, 李鸽, 郭军庆, 邓瑞广, 张改平
中国畜牧兽医. 2019, 46(9):  2691-2698.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9.09.024
摘要 ( 238 )   PDF (4578KB) ( 2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试验旨在建立一种针对检测抗H1N1亚型猪流感病毒单克隆抗体的免疫过氧化物酶单层细胞试验(immunoperoxidase monolayer assay,IPMA)筛选方法。通过优化MDCK细胞接毒量、细胞接毒后培养时间、封闭液的种类和工作浓度、工作时间等各个反应条件,并对建立的IPMA筛选方法的特异性、敏感性和重复性进行评价。结果显示,建立的IPMA检测方法的最优反应条件为MDCK细胞接毒102.63 TCID50/100 μL H1N1亚型猪流感病毒,37℃培养24 h,含3‰ H2O2的甲醇室温固定15 min,5%脱脂乳37℃封闭2 h,50 μL杂交瘤细胞上清作为一抗,37℃孵育2 h,羊抗鼠HRP-IgG二抗37℃孵育1 h。所建立的IPMA方法能特异性地检测H1N1亚型猪流感病毒单克隆抗体,与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猪圆环病毒2型(PCV2)和猪瘟病毒(CSFV)阳性血清不发生交叉反应;其敏感性检测结果显示,可检测1:3 200的HI=2-9标准H1N1猪阳性血清;批间和批内重复性试验结果较好。综上所述,本试验成功建立了抗H1N1亚型猪流感病毒单克隆抗体的IPMA检测方法,该方法特异性强、敏感性高、重复性好,为生产鉴定H1N1亚型猪流感病毒单克隆抗体提供了一种简便、实用、有效的检测手段。
诺如病毒P-partical-GnIH抗原制备及抗原性初步检测
黄雪冰, 杨培洁, 邓汝森, 杨博, 刘文俊, 黄运茂
中国畜牧兽医. 2019, 46(9):  2699-2706.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9.09.025
摘要 ( 190 )   PDF (6069KB) ( 2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探索调控家鹅繁殖性能的技术,本研究通过设计合成鹅促性腺激素抑制激素(gonadotropin-inhibitory hormone,GnIH)序列片段,酶切后连接到诺如病毒(Nov)P基因重组pEGX-4T-1载体,转化大肠杆菌DH5α感受态细胞,提取阳性菌重组质粒,并通过测序和酶切进行验证。将测序正确的质粒转化大肠杆菌BL21感受态细胞,利用IPTG诱导重组蛋白表达,SDS-PAGE及Western blotting检测重组蛋白表达。进一步在不同IPTG浓度及诱导时间条件下进行原核表达,确定最佳诱导条件,在最佳条件下的诱导菌液经过离心收集菌体,并超声波破碎离心后对重组蛋白可溶性进行分析。利用xTractor Buffer和Glutathione Superflow树脂对重组蛋白进行纯化,并使用自制的抗GnIH鹅血清及抗鹅二抗通过Western blotting检测重组蛋白。结果显示,重组质粒Nov P-partical-GnIH经双酶切鉴定获得大小约为96 bp的目的基因条带,进一步测序结果证明重组质粒构建成功。诱导表达的重组蛋白分子质量约为64 ku,与预期大小一致,且在37℃、1.0 mmol/L IPTG、诱导2 h条件下表达量最高;菌体超声破碎后经SDS-PAGE检测,重组蛋白主要表达在沉淀中。重组蛋白与GST单抗及抗GnIH阳性血清均能反应,表明此重组蛋白具有较好的反应原性和免疫原性。本研究通过对Nov P-partical-GnIH蛋白原核表达及纯化成功获得了大量纯度较高的重组蛋白,将有助于进一步建立家鹅的繁殖性能免疫调控方法,为提高繁殖性能及调控繁殖机制的研究奠定基础。
猪NLRP6蛋白的原核表达、纯化及其多克隆抗体的制备
杨文静, 李玉鹏, 梁冬梅, 王倩, 杨升, 乔家运, 姚胜宁, 李海花
中国畜牧兽医. 2019, 46(9):  2707-2714.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9.09.026
摘要 ( 192 )   PDF (1882KB) ( 3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试验旨在表达、纯化猪NLRP6蛋白,并制备鼠抗NLRP6多克隆抗体。根据猪NLRP6全基因核苷酸序列(GenBank登录号:XM_003124236.4)设计特异性引物,利用PCR方法从pMD-19T-NLRP6重组载体中扩增NLRP6基因片段,将扩增产物与原核表达载体pET-32a(+)连接,获得重组质粒pET-32a-NLRP6,经抗性筛选阳性菌、双酶切鉴定、PCR及测序分析后,将其转化大肠杆菌Rosetta(DE3)感受态细胞中,并进行IPTG诱导表达及Western blotting鉴定。对获得的重组融合蛋白进行可溶性分析,经变性、镍柱亲和纯化、复性后得到纯化的融合蛋白,将其免疫BALB/c小鼠制备多克隆抗体。结果显示,试验成功克隆大小约为576 bp的NLRP6基因序列,经鉴定重组质粒pET-32a-NLRP6构建正确,通过IPTG诱导获得大小约34 ku的NLRP6重组融合蛋白,Western blotting分析表明其与小鼠抗6×His单克隆抗体呈阳性反应。可溶性分析结果显示,NLRP6重组融合蛋白以包涵体形式存在,约占95%。纯化的NLRP6重组融合蛋白免疫BALB/c小鼠获得多克隆抗体,经Western blotting分析显示出特异性反应。本试验成功制备了具有免疫原性的NLRP6蛋白及其鼠源多克隆抗体,为NLRP6蛋白生物学功能及相关疾病致病机制研究提供了基础材料。
基础兽医
鸡源大肠杆菌分离鉴定及ESBLs与AmpC酶基因型检测及耐药性分析
马馨, 刘一飞, 王志宇, 任彬琳, 陈泽, 杜彬, 张菁
中国畜牧兽医. 2019, 46(9):  2715-2725.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9.09.027
摘要 ( 202 )   PDF (5440KB) ( 3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解山西省范围内鸡源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和头孢菌素酶(AmpC)大肠杆菌分离株的基因型及其耐药现状,本试验从呈现典型鸡大肠杆菌病临床症状的病料中分离、鉴定出68株符合鸡源大肠杆菌生物特性的流行菌株,采用K-B法与双纸片确认法对分离的68株大肠杆菌分别进行药敏试验和ESBLs、AmpC酶耐药表型的筛选;采用PCR方法检测了分离株中质粒介导的ESBLs、AmpC酶的基因型。结果显示,分离到的68株菌对22种抗菌药物均产生不同程度的耐药性,其中耐药谱达7耐以上的有66,占总分离菌株数的97.06%;呈ESBLs、AmpC酶阳性和两者均阳性的菌株数分别为57(83.82%)、19(27.94%)和16(23.53%)株;检测出ESBLs阳性菌株携带的耐药基因型包括blaTEM、blaOXA和blaCTX-M-1/9,AmpC酶阳性菌株耐药基因型为blaFOX型。研究结果表明,分离的68株鸡源大肠杆菌已对绝大多数种类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且产ESBLs和AmpC酶菌株已普遍流行。山西省鸡源大肠杆菌中流行的ESBLs基因型与国内其他地区相关报道大体一致,而检测到的blaFOX型AmpC酶基因在国内报道相对较少。
沙冬青种子总黄酮活性成分分析及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
刘升, 张嘉男, 贾宁, 方梅, 邓康, 黄伟宽
中国畜牧兽医. 2019, 46(9):  2726-2736.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9.09.028
摘要 ( 152 )   PDF (1371KB) ( 3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通过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C-MS)和高效液相色谱(HPLC)技术对沙冬青种子总黄酮主要活性成分进行分析及含量测定,并探索沙冬青种子总黄酮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采用LC-MS分析沙冬青种子总黄酮主要活性成分,在HPLC优化条件下用标准品对主要活性成分的含量进行测定;采用MTT法和ELISA试剂盒检测沙冬青种子总黄酮对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和IL-2、IL-4生成的影响,以及总黄酮对肝脏KCs细胞的增殖和NO、NOS含量的影响;运用定量溶血分光光度法和血清溶血素HC50测定法检测不同浓度沙冬青种子总黄酮对小鼠抗体生成细胞和血清溶血素的影响。结果显示,沙冬青种子总黄酮中主要活性成分为芒柄花素、7,3'-二羟基-4'-甲氧基黄酮、黄豆黄素和穗花杉双黄酮,其中,芒柄花素含量高达52.48%,其次为7,3'-二羟基-4'-甲氧基黄酮,含量为11.20%。在2.5~100 μg/mL总黄酮作用下,沙冬青种子总黄酮对脾淋巴细胞的增殖和细胞因子的产生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尤其在20 μg/mL时脾淋巴细胞增殖率和IL-2的分泌量分别高达217.62%和159.661 pg/mL,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差异极显著(P<0.01);在40 μg/mL时,脾淋巴细胞IL-4的分泌量高达149.274 pg/mL,极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P<0.01)。沙冬青种子总黄酮对KCs细胞的增殖及NO和NOS分泌也具有明显促进作用,在60 μg/mL时,与空白对照组相比,KCs细胞增殖率达67.77%,NO和NOS的分泌量分别达180.106和29.942 μmol/L(P<0.01)。此外,沙冬青种子总黄酮能明显促进小鼠体内抗体生成细胞和血清溶血素含量的增加。综上表明,沙冬青种子总黄酮主要活性成分为芒柄花素和7,3'-二羟基-4'-甲氧基黄酮。沙冬青种子总黄酮对小鼠免疫活性细胞的增殖、相关免疫细胞因子和抗体的产生与释放等都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中药牛皮消多糖体外抗新城疫病毒作用的研究
布合丽倩穆·依明, 赛福丁·阿不拉, 艾克拜尔·依明, 胡安古丽·努尔别克, 阿克珠利·努尔包, 李昊
中国畜牧兽医. 2019, 46(9):  2737-2744.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9.09.029
摘要 ( 273 )   PDF (1128KB) ( 3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探讨牛皮消多糖(CAP)对体外抗新城疫病毒(NDV)能力的影响,本试验用水提醇沉法提取牛皮消多糖,通过苯酚硫酸法和红外光谱对牛皮消多糖进行检测,采用MTT法测定牛皮消多糖对鸡胚成纤维细胞(CEF)的安全浓度,多糖的安全浓度统一为625 μg/mL,选择安全浓度范围内的(39.06~625 μg/mL)5种浓度的各级多糖,用3种加药方式(先加多糖后接种病毒、先接种病毒后加多糖、多糖和病毒感作后加药)检测牛皮消多糖对NDV的阻断、抑制及直接杀灭作用。结果显示,先接病毒后加多糖组和多糖与病毒感作后加药组CAP50、CAP30、CAPt、CAP80和CAP70均能显著抑制NDV感染CEF的能力,两组各级多糖抑制率分别为131.23%、110.12%、108.15%、100.24%、93.07%和61.76%、43.73%、44.51%、29.02%、37.45%;先加多糖后接病毒组CAP50、CAP30能显著抑制NDV感染CEF的作用(P<0.05),阻断作用下对NDV的抑制率可达到15.82%、8.33%,其余各组在安全浓度范围内对NDV无抑制作用。各组中药牛皮消多糖均有较好的抗NDV活性,其中对NDV的抑制作用和直接杀灭作用强于对其阻断作用。CAP50及CAP30的抗NDV活性较强,可作为进一步研究材料并具备一定的研究价值。
鱼源蜡样芽孢杆菌的分离鉴定及耐药性分析
豆朋朋, 王利, 方庆, 李娟
中国畜牧兽医. 2019, 46(9):  2745-2752.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9.09.030
摘要 ( 181 )   PDF (1774KB) ( 2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探究鱼源蜡样芽孢杆菌的致病性和耐药性及指导科学用药,本试验采用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特性分析、16S rDNA基因扩增及系统进化树构建等方法鉴定分离菌,人工感染试验确定分离菌的致病性,耐药基因检测和药敏试验确定菌株耐药性。结果显示,分离菌株形成边缘不规则、不光滑的乳白色菌落,为需氧型革兰氏阳性菌。葡萄糖、硝酸盐、明胶液化等生化反应为阳性,木糖、阿拉伯糖、甘露醇等生化反应为阴性。16S rDNA基因片段长度为1 457 bp,在系统发育树中,分离菌与蜡样芽孢杆菌RTR菌株亲缘关系最近,与蜡样芽孢杆菌的同源性均达到99%以上,从而综合判定分离菌株为蜡样芽孢杆菌。人工感染试验发现,分离菌株对黄颡鱼有一定的致病性。耐药基因检测结果显示,分离菌株中检测出Sul1和Sul2两种耐药基因。药敏试验发现,该菌株对庆大霉素、哌拉西林、米诺环素等敏感,对头孢哌酮中度敏感,对青霉素、头孢曲松、氨苄西林等耐药。本试验结果为有效防控蜡样芽孢杆菌感染的疾病提供了科学参考资料。
加速溶剂萃取/超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法检测猪肉中氟苯尼考和氟苯尼考胺残留
刁志祥, 张培杨, 王旭堂, 谢恺舟, 王波, 赵霞, 郭亚文, 张跟喜, 张涛, 戴国俊, 刘学忠
中国畜牧兽医. 2019, 46(9):  2753-2759.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9.09.031
摘要 ( 208 )   PDF (1051KB) ( 3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给动物源性食品中同时检测氟苯尼考(FF)及其主要代谢产物氟苯尼考胺(FFA)的残留提供新的安全可靠的方法,本研究建立了猪肉中FF及FFA残留检测的加速溶剂萃取/超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ASE/UPLC-FLD)法。试验采用乙酸乙酯:氨水(98:2,V/V)为提取剂,样品经加速溶剂萃取后浓缩,用乙酸乙酯饱和正己烷除脂,再经浓缩复溶后进行UPLC-FLD检测。结果表明,FF及其代谢产物FFA在添加浓度为9.8~400和3.2~400 μg/kg的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2)分别为0.9993和0.9999。FF的检测限(LOD)和定量限(LOQ)分别为3.3和9.8 μg/kg;FFA的LOD和LOQ分别为1.2和3.2 μg/kg。样品在LOQ、0.5 MRL、1.0 MRL和2.0 MRL加标水平下的平均回收率为82.92%~96.72%,相对标准偏差(RSD)低于3.11%。综上所述,加速溶剂萃取(ASE)方法省时、环保、提取效率高,超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UPLC-FLD)检测方法高效、灵敏、回收率高,是符合检测标准的新方法。
中华条颈龟致病性维氏气单胞菌的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
方振华, 曾玉梅, 洪美玲, 丁利
中国畜牧兽医. 2019, 46(9):  2760-2768.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9.09.032
摘要 ( 202 )   PDF (2933KB) ( 1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明确一起致中华条颈龟发病死亡的病原,本研究从患病的中华条颈龟体内分离出一株优势菌株,通过对分离菌的培养、革兰氏染色观察、生化试验、16S rRNA序列比对分析、动物攻毒试验和药物敏感试验对其进行鉴定。结果显示,分离菌在普通营养琼脂培养基上呈灰白色、不透明、圆形、边缘整齐、表面湿润且光滑、中间凸起的菌落;在SS琼脂培养基上形成浅橘红色、圆形、光滑的菌落;革兰氏染色结果显示,分离菌为革兰氏阴性菌,短杆状,菌体两端钝圆,单个或成对排列,并将该分离菌命名为HNJ002;生化试验结果显示,该菌具有运动性,且葡萄糖、蔗糖、半乳糖、麦芽糖、果糖、精氨酸双水解酶、鸟氨酸脱羧酶、D-葡萄糖产酸、D-葡萄糖产气、明胶水解、氧化酶、吲哚、V-P试验反应为阳性;进化树分析显示,其与GenBank中登录的维氏气单胞菌聚为一簇,且同源性达99%以上;动物攻毒试验显示,该菌对中华条颈龟有较强的致病性;药物敏感试验显示,其对多数抗菌药较为敏感,对罗红霉素、妥布霉素、新霉素中度敏感,仅对少数抗菌药物如氨苄西林、青霉素及克林霉素耐药。研究结果可为防治中华条颈龟维氏气单胞菌感染提供参考依据。
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在真菌毒素检测中的研究进展
张莉蕴, 王延新, 王玉可, 欧亚红, 彭大鹏, 王旭, 王玉莲, 潘源虎, 谢书宇, 陈冬梅, 黄玲利, 陶燕飞
中国畜牧兽医. 2019, 46(9):  2769-2777.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9.09.033
摘要 ( 227 )   PDF (1199KB) ( 3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真菌毒素是真菌在食品或饲料中生长所产生的代谢产物,这些低分子质量化合物既是天然存在的,同时也是无法避免的。真菌通过两种途径进入食物链,一方面可以直接从受真菌毒素污染的植物性食品成分进入食物链;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食物中产毒真菌生长的间接污染进入食物链。真菌毒素广泛存在于成熟的玉米、谷物、大豆、高粱、花生和饲料作物中。食用受真菌毒素污染的食物或饲料会对人和动物造成急性或慢性毒性。真菌毒素除了有直接食用受霉菌毒素污染的食物和饲料造成的不良影响外,还有因为摄入动物源性食品,如肉类、牛奶或鸡蛋,含有真菌毒素的残留物或代谢物而引起的公众健康问题。目前虽然已经鉴定出超过400种真菌毒素,但食物中广泛存在的6种毒素:黄曲霉毒素、赭曲霉毒素、玉米赤霉烯酮、伏马菌素、呕吐毒素及T-2毒素,已在世界范围内引发了持续的食品安全问题。该论文总结了6种真菌毒素的毒性,重点分析了近年来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在这几种真菌毒素检测中的研究进展,旨在通过一系列的总结分析去展望其在真菌毒素检测方面的发展前景。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研究青蒿素在鸡体内的代谢规律
韩一晴, 纪迅, 陈春琴, 刘明江, 李金贵
中国畜牧兽医. 2019, 46(9):  2778-2786.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9.09.034
摘要 ( 207 )   PDF (1661KB) ( 2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探究青蒿素(ART)在鸡体内的代谢规律,本研究建立了液相色谱串联三重四级杆质谱检测鸡血浆中ART的方法:即以电喷雾电离源(ESI)作为离子源,以蒿甲醚(ARM)做内标(IS),以ART和ARM的[M+Na]+准离子峰做二级质谱扫描,选择m/z 305.2 → 151.3(ART)、m/z 321.0 → 163.1(ARM)两对离子以多监测反应方式(MRM)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ART在10~1 000 n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2=0.9997),最低检测限为10 ng/mL,回收率在90%~105%之间,日间、日内精密度(RSD)均小于15%。选取30日龄蛋鸡,按照3个剂量(15、40、100 mg/kg)以及口服的次数(1、11次)分成6个组,每组6只,各组分别灌胃给药。给药1次的各组前10次先口服溶剂,第11次按剂量灌服ART,给药11次的各组按剂量换算给药。每组在最后1次给药结束后10、30 min及1、1.5、2、2.5、3、4、6、8 h分别采集300 μL血液加入抗凝管中待测。经检测发现,单一剂量(15、40或100 mg/kg)口服给药后ART在鸡血浆中的达峰时间分别为1、1.5、1.5 h;但上述剂量连续多次给药后检测发现药物代谢明显加快,并有剂量依赖性。综合试验结果,本试验建立的ART检测方法操作简单,灵敏,重现性好,可用于鸡血浆中ART的检测;ART在禽类体内存在明显的自身诱导代谢现象,且剂量越高,其代谢速度越快。
猪细菌性传染病病原检测新方法研究进展
陈弟诗, 陈斌, 任玉鹏, 邵靓, 张毅, 王泽洲
中国畜牧兽医. 2019, 46(9):  2787-2794.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9.09.035
摘要 ( 241 )   PDF (978KB) ( 4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细菌性传染病是生猪养殖业的严重威胁之一,近年来其发病情况呈现出新变化,对动物产品质量和公共卫生安全造成严重危害。对病原进行快速、准确的检测,是预防和控制猪病的有效手段,对养猪业发展和人畜健康具有重要意义。伴随生命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学科间的交叉融合,传统的病原菌分离培养、普通PCR方法和早期免疫学等检测技术均朝着精确高效的方向不断发展革新,并以传统方法为基础建立了多种新型检测技术。文章重点介绍了猪细菌性传染病病原检测的几种新技术:以核酸分子生物学为基础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法(qPCR)、环介导等温扩增法(LAMP)、夹心DNA杂交(DNAH)等;以免疫学为基础的免疫胶体金标记技术、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法(TRFIA)、免疫磁珠分离法(IMS)等;以蛋白质分子生物学为基础的细菌质谱鉴定技术;以及适用于现场快速诊断的即时检测(POCT)技术,并分析了这几种新技术的优缺点,为不同条件的检测机构和研究部门在开展猪细菌性传染病检测和研究时选择相应的方法提供一定的参考,以期在猪病预防控制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利福昔明子宫注入剂稳定性及其对家兔阴道黏膜刺激性研究
徐飞, 刘静, 黄慧丽, 陈孝杰, 李秀波
中国畜牧兽医. 2019, 46(9):  2795-2802.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9.09.036
摘要 ( 210 )   PDF (3364KB) ( 12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研究利福昔明子宫注入剂的稳定性,从而初步确定其保质期,本试验取3批利福昔明子宫注入剂进行稳定性试验考察,包括影响因素、高温加速及长期稳定性,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试验过程中利福昔明含量及有关物质的含量,从而初步确定利福昔明子宫注入剂的保质期。根据相关技术指导原则对家兔进行阴道刺激性试验。稳定性试验结果表明,根据面积归一化法计算有关物质的含量均不超过3%,注入剂的性状、沉降、粒度未发生明显变化,主成分利福昔明的含量变化在拟定标示量90.0%~110.0%范围内,从而确定本品的有效期为2年。家兔阴道刺激性试验结果显示,利福昔明子宫注入剂给药部位(阴道)和生理盐水对照组给药部位都没有出现红斑和水肿,刺激强度的评分为0;试验组和对照组的阴道黏膜没有出现明显的充血、水肿及异常分泌物流出的现象,阴道黏膜刺激指数为0.25。因此,利福昔明子宫注入剂对家兔的阴道无刺激性。本品的临床安全性良好,可进一步推广使用。
临床兽医
4味中药复方治疗鸡大肠杆菌病效果的研究
张步彩, 袁橙, 苏治国, 周广生, 庞博文, 张会星, 何鑫鑫, 贾恩泽, 陈文娟
中国畜牧兽医. 2019, 46(9):  2803-2812.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9.09.037
摘要 ( 235 )   PDF (3709KB) ( 3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评价由小鱼眼草、凉粉草、圆穗蓼、梁王茶4味中药组成的方剂抗鸡致病性大肠杆菌的效果,首先对病料进行分离鉴定,然后采用药敏试验测定药物抑菌圈直径,通过小鼠测定中药安全性,最后人工诱发大肠杆菌病模型治疗试验,并应用中药分别以高、中、低3个剂量(1、0.5和0.25 g/mL)对试验鸡进行灌服治疗。结果显示,麦康凯培养基上呈现红色菌落,革兰氏染色镜检见红色短小杆菌;生化鉴定结果显示,葡萄糖、麦芽糖、乳糖、蔗糖、甘露醇、吲哚和MR显阳性,三糖铁产酸产气,枸橼酸盐、VP和硫化氢显阴性。对分离细菌进行PCR检测,检测基因与对照基因均得到大小为1 466 bp的特异性条带。中药、西药环丙沙星抑菌圈直径分别为15.2和18.3 mm。小鼠灌服中药后全部存活,各试验组小鼠平均增重和空白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未见不良反应。中药高、中、低3个剂量组、环丙沙星组、感染对照组、空白对照组的存活率分别为96.7%、93.3%、63.3%、93.3%、50.0%和100%,中药高、中、低3个剂量组和环丙沙星组治愈率分别为96.7%、93.3%、63.3%和93.3%。中药高、中剂量组平均增重及胸腺重差异不显著(P>0.05),但显著高于中药低剂量组(P<0.05);中药高、中剂量组和环丙沙星组脾脏重差异不显著(P>0.05),但显著高于中药低剂量组和感染对照组(P<0.05)。结果表明,1和0.5 g/mL中药口服液抗菌效果明显,与环丙沙星效果相似,中药低剂量效果不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