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9年 第46卷 第8期 刊出日期:2019-08-20
目录
封面封底
《中国畜牧兽医》. 2019, 46(8):  0-0. 
摘要 ( 150 )   PDF (2430KB) ( 14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录
《中国畜牧兽医》. 2019, 46(8):  0-0. 
摘要 ( 18 )   PDF (483KB) ( 11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生物技术
草原红牛AIDA基因克隆、生物信息学分析及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吕阳, 曹阳, 高一, 刘理想, 薛佳佳, 张国梁
《中国畜牧兽医》. 2019, 46(8):  2193-2202.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9.08.001
摘要 ( 234 )   PDF (2591KB) ( 23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对草原红牛AIDA基因进行克隆、生物信息学分析和差异表达研究,并构建真核表达载体,以期在细胞水平上探究AIDA基因对牛前体脂肪细胞分化的影响。应用RT-PCR方法从草原红牛脂肪组织中扩增AIDA基因编码区,测序鉴定后对其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同时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研究AIDA基因在草原红牛9个组织(心脏、肝脏、脾脏、肺脏、肾脏、胃、肠、肌肉、脂肪)和前体脂肪细胞成脂分化过程中的表达规律;构建真核表达载体pBI-CMV3-AIDA,转染草原红牛前体脂肪细胞,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AIDA基因在mRNA水平上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AIDA基因编码区全长921 bp,编码306个氨基酸,含有4个潜在的糖基化位点和29个潜在的磷酸化位点;亚细胞定位主要分布于细胞质、细胞核和线粒体上。AIDA基因在草原红牛9个组织中均有表达,其中在肾脏组织中表达量最高,显著高于其他组织(P<0.05)。成脂分化结果表明,AIDA基因mRNA表达量在分化的第2天达到最高,随着脂肪细胞的成熟,其表达量逐渐降低;双酶切及测序结果表明,试验成功构建了AIDA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pBI-CMV3-AIDA,且过表达组AIDA基因mRNA表达量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本试验成功构建了AIDA基因真核表达载体,并在草原红牛前体脂肪细胞中高度表达,该结果为体外研究牛AIDA基因对脂肪合成代谢及其机体代谢的调节机制提供了基础材料。

超速离心和酸沉淀制备牛乳清的蛋白质组学研究
齐云霞, 赵小伟, 黄冬维, 蔡东东, 杨永新, 程广龙, 赵辉玲
《中国畜牧兽医》. 2019, 46(8):  2203-2210.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9.08.002
摘要 ( 235 )   PDF (1070KB) ( 20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对超速离心法和酸沉淀法鉴定的乳清蛋白进行分析,并比较不同样品制备方法对乳清蛋白组鉴定结果的影响。采集牛奶样品去除脂肪,利用超速离心和酸沉淀法制备乳清蛋白,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分析结合数据库搜索鉴定,比较两种方法制备的乳清蛋白的差异,分析了差异蛋白参与的生物过程、细胞组成和分子功能等。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展示了两种样品制备方法的差异蛋白,超速离心方法鉴定的表达量增加的蛋白有53个,包括β-酪蛋白、糖基化依赖细胞黏附分子1和多聚免疫球蛋白受体等;酸沉淀方法鉴定的表达量增加的蛋白有21个,包括CD9抗原、β2-微球蛋白和β-乳球蛋白等。将两种方法获得的差异蛋白根据蛋白注释分类发现,超速离心法中高表达的蛋白主要位于胞外区域、囊泡、内膜系统、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等,涉及蛋白结合、酶调节活性、受体结合和抗氧化活性等;酸沉淀法中高表达的蛋白主要位于胞外区域和囊泡等,涉及结合、核酸酶活性和离子结合等。结果提示,两种方法鉴定的蛋白质组表达模式存在差异,乳清蛋白样品制备方法的结合可以获得更多的鉴定蛋白,为乳清蛋白组学研究中样品制备方法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

5种常见犬腹泻病毒基因芯片检测方法的建立
苏霞, 周宏专, 常彦嫣, 齐颀, 林路路, 张进, 徐福洲, 杨兵
《中国畜牧兽医》. 2019, 46(8):  2211-2219.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9.08.003
摘要 ( 222 )   PDF (2488KB) ( 12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建立一种简便、快速、高效的可同时区分犬腺病毒1型(canine adenovirus type 1,CAV-1)、犬腺病毒2型(canine adenovirus type 2,CAV-2)、犬冠状病毒(canine coronavirus,CCV)、犬瘟热病毒(canine distemper virus,CDV)、犬细小病毒(canine parvovirus,CPV) 5种常见犬腹泻病毒的基因芯片诊断方法,本研究以CAV-1、CAV-2、CCV、CDV、CPV 5种犬腹泻病毒为靶病毒,根据NCBI上收录的病毒基因序列在其保守区域内设计引物,在此基础上根据变异区域设计针对每种病毒的探针2~3条,优化检测体系的各反应条件,确定该检测方法的特异性与敏感性,建立可同时区分5种病毒的基因芯片检测方法。结果显示,建立的基因芯片检测方法可同时检测以上述5种犬腹泻病毒,其中PCR的退火温度为55℃、延伸时间为1 min 15 s;探针与PCR产物的杂交温度40℃、杂交时间2.5 h时,该方法对CAV-1、CAV-2、CCV、CDV和CPV 5种病毒标准品的检测限分别为0.2 fg/μL、2 fg/μL、2 fg/μL、20 pg/μL和0.02 fg/μL,具有较高的灵敏性;同时对犬副流感病毒进行特异性试验,发现无阳性信号出现,具有较强的特异性;对14份临床腹泻样品检测结果显示,基因芯片方法对CAV-1、CAV-2、CCV、CDV和CPV 5种病毒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28.57%、50.00%、64.28%、14.28%和85.71%,并且基因芯片检测方法的敏感性较PCR要高10~100倍。以上结果表明,本研究建立的基因芯片检测方法具有特异、敏感等特点,对临床中犬类混合感染病毒检测具有一定的诊断意义。

基于LC-MS技术的代谢组学方法研究吡虫啉对工蜂代谢的影响
庄明亮, 李志勇, 王进州, 刘楠楠, 王志
《中国畜牧兽医》. 2019, 46(8):  2220-2227.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9.08.004
摘要 ( 215 )   PDF (1369KB) ( 24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试验利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liquid chromatograph mass spectrometer,LC-MS)对出房的1日龄工蜂进行代谢组学分析,以明确亚致死剂量的吡虫啉对蜜蜂生长发育期代谢的影响。采用蜜蜂幼虫人工室内饲养技术,选取意大利蜜蜂(Apis mellifera ligustica)为研究对象,用含0.00001μg/μL亚致死剂量吡虫啉的日粮饲喂1日龄幼虫直至排便。记录蜜蜂的羽化率、初生重、出房时间;测量蜜蜂血淋巴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 oxide dismutase,SOD)、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活力;采用LC-MS方法检测亚致死剂量浓度吡虫啉处理蜜蜂羽化出房时的代谢物差异,对检测数据进行模式识别分析,筛选差异代谢物。结果表明,亚致死剂量的吡虫啉引起蜜蜂出房时间显著延长(P<0.05);使蜜蜂血淋巴的SOD和POD活性显著升高(P<0.05);采用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和偏最小二乘法判别方法(supervised partial leastsquares-discriminant analysis,PLS-DA)分析代谢组数据,结果显示试验组和对照组明显分离。试验共鉴定出18个蜜蜂差异代谢物。本结果可对进一步研究吡虫啉胁迫蜜蜂代谢物的代谢规律、阐明蜜蜂解毒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滑液支原体GDPD基因的原核表达、酶活性分析及亚细胞定位
胡荣斌, 邢小勇, 武小椿, 张阳阳, 贺健, 张生英, 包世俊
《中国畜牧兽医》. 2019, 46(8):  2228-2235.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9.08.005
摘要 ( 230 )   PDF (1445KB) ( 11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解滑液支原体(Mycoplasma synoviae,MS)甘油磷酸二酯磷酸二酯酶(glycerophosphodoester phosphodiesterase,GDPD)的生物学功能,本试验参照GenBank中MS WVU1853株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应用PCR技术扩增获得MS WVU1853株GDPD基因,在测序及序列分析的基础上将其克隆至pET-28a(+)质粒构建原核表达载体pET-GDPD,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感受态细胞后经IPTG诱导表达,纯化表达产物并分析其酶促活性,进而制备其多克隆抗体,应用间接ELISA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其免疫原性并分析其在MS内的分布。结果表明,MS WVU1853株GDPD基因CDS全长726 bp,编码242个氨基酸,重组蛋白分子质量约为28 ku。酶促活性检测表明,重组蛋白可催化对硝基苯磷酸二钠(pNPP)转化为对硝基苯酚,且其作用的最适pH为9.0,最佳温度为37℃,Pb2+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而Ca2+对其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间接ELISA及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表明,MS GDPD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可刺激新西兰兔产生高水平的抗体,血清效价高达1:160000;亚细胞定位结果表明,MS GDPD在细胞膜和细胞浆内均有分布,但在细胞膜的含量略高于细胞浆。本研究结果为探究MS GDPD生物学功能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新西兰白兔SOD1基因编码区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邓小亮, 马文康, 洪玮, 付欣, 谭茵
《中国畜牧兽医》. 2019, 46(8):  2236-2245.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9.08.006
摘要 ( 224 )   PDF (2718KB) ( 17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试验旨在克隆新西兰白兔SOD1基因CDS区并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根据GenBank中穴兔SOD1基因序列(登录号:NM_001082627.2)设计特异性引物,利用RT-PCR技术扩增并克隆新西兰白兔SOD1基因完整的CDS区序列,测序鉴定后与其他物种进行同源性比对并构建系统进化树,使用SOPMA、SWISS-MODEL、ExPASy、ProtParam等软件和在线工具对蛋白序列进行分析,并预测蛋白分子的亚细胞定位及互作网络。结果显示,新西兰白兔SOD1基因CDS区长度为459 bp,A、T、C、G碱基含量分别为24.84%、18.95%、23.09%和33.12%,GC含量大于AT含量,编码153个氨基酸。同源性比对结果发现,新西兰白兔与穴兔、卷尾猴、人、黑猩猩、普通狨、骆驼、家犬、猕猴、野猪、小鼠的同源性分别为99.8%、85.2%、85.0%、84.7%、84.1%、83.9%、83.9%、83.7%、83.2%和81.3%。系统进化树结果显示,新西兰白兔和穴兔进化关系最近,并单独聚成一个分支。新西兰白兔SOD1蛋白分子质量为15.7 ku,理论等电点(pI)为5.86,分子式为C672H1084N200O221S5,不稳定指数为23.79,脂肪系数为78.89,平均亲水指数(GRAVY)为-0.276;属水溶性蛋白,无信号肽及跨膜区。SOD1蛋白包含5个潜在的磷酸化修饰位点和3个潜在的糖基化位点;在45-120位氨基酸处存在1个保守的活性中心;二级结构以无规则卷曲为主,占53.59%;三级结构建模显示蛋白易形成同源二聚体。亚细胞定位结果显示,细胞质、细胞核和线粒体分别占65.2%、26.1%和8.7%;SOD1蛋白在体内能与SOD2、PRDX1、PRDX3、PRDX4、DERL1等分子形成互作网络。本试验结果为进一步深入研究SOD1基因的功能及探索其与相关疾病的关系提供了参考依据。

三代测序技术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马丽娜, 杨进波, 丁逸菲, 李颖康
《中国畜牧兽医》. 2019, 46(8):  2246-2256.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9.08.007
摘要 ( 438 )   PDF (3054KB) ( 54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DNA测序不仅可以更好地认识生命的本质,了解生物的差异性、进化及发展史,而且为重组DNA的研究提供了方向,在疾病诊断及基因分型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实用价值。首先从发现DNA是遗传物质开始,简要回顾了第一、二和三代测序技术的整个发展历程,以及各自的优缺点和主要测序技术或平台;其次,重点介绍了由PacBio公司开发的第三代测序典型技术——单分子实时测序技术(SMRT)和ONT纳米孔测序技术的原理、方法和技术流程,并总结了第三代测序技术的应用领域,包括基因组重测序、do novo测序、转录组研究、甲基化检测、与疾病相关的结构变异检测,以及流行病学中病毒准种分析等应用;再次,比较了三代测序技术在转录组测序和表观遗传学研究中的技术优势,第三代测序技术在基因组重复区域或结构变异等研究领域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对多种疾病的研究意义重大,已成为未来重要的精准诊断工具,此外,凭借对重要经济物种遗传信息的解析,育种工作者通过建立基因与性状的关联,对持有优良性状基因的个体进行人工选育,大大缩短了育种年限;最后,对第三代测序技术在医疗、农业、环境等领域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生理生化
泛素相关修饰蛋白SUMO-2对RAW264.7细胞内布鲁氏菌16M存活的影响
邓肖玉, 易继海, 李启峰, 何金科, 杨琴, 王月丽, 王震, 王勇, 陈创夫
《中国畜牧兽医》. 2019, 46(8):  2257-2264.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9.08.008
摘要 ( 204 )   PDF (5146KB) ( 18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探究泛素相关修饰蛋白SUMO-2对布鲁氏菌16M的影响,本试验构建了SUMO-2基因干扰和过表达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模型,并用布鲁氏菌16M进行侵染。参照GenBank中SUMO-2基因序列设计特异性干扰片段和过表达引物,克隆成功后连接至相应的慢病毒载体,转化大肠杆菌DH5α感受态细胞,选取阳性克隆菌提取质粒转染HEK-293FT细胞,将重组的慢病毒感染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利用布鲁氏菌16M分别侵染构建成功的干扰和过表达细胞模型。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SUMO-2 mRNA的转录水平,Western blotting检测SUMO-2蛋白的表达,ELISA检测IFN-γ和TNF-α水平,菌落计数来确定布鲁氏菌在细胞中的存活能力。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干扰组SUMO-2 mRNA水平极显著降低(P<0.01),过表达组SUMO-2 mRNA水平极显著升高(P<0.01),成功构建了SUMO-2干扰和过表达细胞模型。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布鲁氏菌16M感染能以时间依赖的方式下调SUMO-2蛋白的表达。经菌落计数后发现,SUMO-2过表达后布鲁氏菌的数量极显著减少(P<0.01),抑制布鲁氏菌16M的细胞内繁殖。而SUMO-2干扰后布鲁氏菌的数量显著或极显著增加(P<0.05;P<0.01),促进布鲁氏菌16M的细胞内繁殖。同时,经SUMO-2过表达后,IFN-γ和TNF-α水平极显著升高(P<0.01)。经SUMO-2干扰后,TNF-α水平显著降低(P<0.05),IFN-γ水平极显著降低(P<0.01),SUMO-2在RAW264.7细胞中的表达变化也影响IFN-γ和TNF-α的产生。综上所述,SUMO-2蛋白在布鲁氏菌胞内存活中起着重要作用,可能有助于阐明布鲁氏菌感染的致病机制。

4种有机溶剂对Vero细胞活力和弓形虫增殖的影响
薛俊欣, 熊炜, 张强, 黄忠荣, 李树清, 李春阳, 赵新宇, 李健, 王权
《中国畜牧兽医》. 2019, 46(8):  2265-2272.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9.08.009
摘要 ( 251 )   PDF (2536KB) ( 19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筛选低细胞毒性和低弓形虫毒性的有机溶剂。Vero细胞在96孔板培养12 h后,将培养基更换为200μL分别含0、0.1%、0.3%、0.5%、1%、3%、5%、10%(V/V)的二甲基亚砜(DMSO)、二甲基甲酰胺、乙醇和甲醇的完全培养基,同时设立空白对照孔,继续培养12和24 h后,采用噻唑蓝(MTT)法评价4种有机溶剂对Vero细胞增殖活力的影响,筛选出对宿主细胞毒性最小的有机溶剂并确定其安全浓度;弓形虫接种Vero细胞12 h后,弃上清后分别加入含有0、0.1%、0.3%、0.5%、1%、3%(V/V)的DMSO、二甲基甲酰胺、乙醇和甲醇的完全培养基120μL,接种36 h后判定各组溶剂对弓形虫增殖的影响,计数感染细胞数并计算相对感染率,筛选出对弓形虫增殖影响最小的有机溶剂及其安全浓度。结果显示,对于Vero细胞,DMSO、二甲基甲酰胺、甲醇和乙醇分别在其体积分数低于1%、0.1%、3%和1%时无明显毒性;对于弓形虫,DMSO、二甲基甲酰胺、甲醇和乙醇对弓形虫增殖的安全添加浓度分别为1%、0.1%、1%和0.1%。本研究表明,DMSO、甲醇对Vero细胞、弓形虫的毒性较小,可作为水溶性较差药物进行抗弓形虫筛选时优先选择的有机溶剂。

热应激条件下荷斯坦奶牛后段肠道差异微生物分析
陈少侃, 罗汉鹏, 张国兴, 邱文卿, 董祎鑫, 王炎, 黄锡霞, 王雅春
《中国畜牧兽医》. 2019, 46(8):  2273-2280.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9.08.010
摘要 ( 215 )   PDF (906KB) ( 13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试验旨在分析热应激条件下,热应激耐受奶牛和热应激易感奶牛后段肠道菌群组成的差异,寻找与热应激相关的后段肠道微生物,为利用饲养管理和遗传选择等手段提高奶牛耐热能力提供理论依据。选择体况相近且健康的1胎中国荷斯坦泌奶牛19头,利用奶牛夏季上午直肠温度(MRT)和下午直肠温度(ART)差值(RTD)将其分为热应激易感组(H组,10头)和热应激耐受组(L组,9头)。采用Illumina PE250测序平台测定两组个体粪便中细菌16S rDNA V3~V4区序列,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筛选两组个体的差异微生物。结果表明:①L组的Shannon指数和Chao1指数高于H组,但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②在门水平,两组个体的厚壁菌门(Firmicutes)、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的相对丰度之和均占总菌的95%以上;在属水平,L组中YRC22和普雷沃氏菌属(Prevotella)的相对丰度显著高于H组(P<0.05),且YRC22、Prevotella的相对丰度与ART、RTD、呼吸评分(RS)、直肠温度极值(RTR)及流涎评分(DS)等5项热应激相关指标均呈负相关关系。③与热应激相关的6项指标(MRT、ART、RTD、RS、DS、RTR)中,RS、DS和MRT在冗余分析(RDA)结果中R2较大,表明这3项指标与奶牛后段肠道微生物菌群相关程度较大。综上所述,热应激影响奶牛后段肠道菌群结构,Prevotella是热应激相关的后段肠道微生物。

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参与动物采食调控的研究进展
吴汉宇, 王丽娜
《中国畜牧兽医》. 2019, 46(8):  2281-2287.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9.08.011
摘要 ( 195 )   PDF (651KB) ( 24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食是动物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生理过程,是动物生长发育的基础。畜禽采食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营养物质的摄入量及生产性能的发挥。在畜牧业生产中,影响采食的因素很多,而应激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动物机体的应激反应主要由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轴来调控。下丘脑、垂体和肾上腺皮质通过释放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和糖皮质激素(GC)这3种应激激素来协同调控动物的应激反应。应激激素对采食行为的调节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主要通过稳态和非稳态途径来调节采食,可以双向调控食物的摄入量。稳态途径指的是通过调控机体能量稳态而调控采食。CRH和ACTH通过抑制下丘脑促食欲肽的表达而抑制采食;而GC在中枢和外周发挥着完全相反的作用。非稳态途径指的是通过影响中脑奖赏系统调控采食的愉悦感,是近年来食欲调控研究的热点,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了应激激素与奖赏系统的联系。作者针对应激激素调控采食的最新研究报道进行综述,以期为生产实践中新型的采食调控技术研发提供一定的参考。

脂多糖对体外培养奶牛子宫内膜上皮细胞子宫容受性因子表达的影响
冯妍, 倪和民, 郭勇, 盛熙晖, 齐晓龙, 邢凯, 王相国
《中国畜牧兽医》. 2019, 46(8):  2288-2295.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9.08.012
摘要 ( 202 )   PDF (2643KB) ( 18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试验旨在通过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诱导奶牛子宫内膜上皮细胞构建子宫内膜炎体外感染模型,研究子宫内膜炎对奶牛子宫容受性因子大分子转膜黏蛋白-糖蛋白1(MUC-1)、高度保守的分泌型WNT家族亚型糖蛋白(Wnt-7a)、β受体1(IFNAR1)、IFNAR2、Integrin αvβ3 mRNA及蛋白相对表达量的影响,进而阐明子宫内膜炎引起奶牛屡配不孕和繁殖率低下的机制。采用组织块法分离培养奶牛子宫内膜上皮细胞,免疫荧光方法鉴定细胞纯度,不同浓度LPS刺激子宫内膜上皮细胞,在不同时间点用CCK8测定细胞存活率,ELISA检测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IL-6、IL-8的分泌变化,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ting分别检测子宫内膜感染模型中子宫容受性因子MUC-1、Wnt-7a、IFNAR1、IFNAR2、Integrin αvβ3 mRNA及蛋白的表达变化。结果显示,通过组织块法纯化获得的奶牛子宫上皮细胞数量较多,经免疫荧光角蛋白染色证实纯度较高。采用CCK8测定细胞存活率发现,与对照组相比,浓度为0、5、10、50μg/mL的LPS作用6、12、24、48 h后,细胞活力无显著变化(P>0.05);浓度为100μg/mL的LPS作用24 h时,细胞存活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细胞培养上清中的IL-1β、TNF-α、IL-6、IL-8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及低浓度组(P<0.05),引起细胞的炎症反应。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MUC-1 mRNA及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均极显著增加(P<0.01);Wnt-7a mRNA及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均极显著下降(P<0.01);Integrin αvβ3、IFNAR1和IFNAR2 mRNA相对表达量均极显著下降(P<0.01),蛋白相对表达量均显著下降(P<0.05)。结果表明,浓度为100μg/mL的LPS作用24 h可成功构建子宫内膜炎体外感染模型,子宫内膜炎对奶牛子宫容受性因子MUC-1、Wnt-7a、IFNAR1、IFNAR2、Integrin αvβ3 mRNA及蛋白表达的影响可能是引起奶牛屡配不孕和繁殖率低下的重要原因。

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
尼里-拉菲水牛及海子水牛瘤胃产甲烷菌多样性比较
杨承剑, 梁贤威, 梁辛, 唐振华, 郭艳霞, 李孟伟, 彭开屏
《中国畜牧兽医》. 2019, 46(8):  2296-2306.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9.08.013
摘要 ( 223 )   PDF (986KB) ( 10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试验旨在比较尼里-拉菲水牛及海子水牛瘤胃液中产甲烷菌的多样性,选取成年雌性尼里-拉菲水牛及海子水牛各3头作为试验动物,采用口腔导管法收集瘤胃液,提取瘤胃液总DNA,采用产甲烷菌特异性引物Met86F/Met1340R扩增16S rDNA,构建16S rDNA基因克隆文库。结果显示,从尼里-拉菲水牛和海子水牛中分别获得73、100条有效序列,均以Methanobrevibacter属为主。其中尼里-拉菲水牛有70条序列(17个OTUs)与已知菌的16S rDNA序列相似性 ≥ 97%,占总序列的95.89%,有3条序列(3个OTUs)与已知菌16S rDNA序列相似性处于93%~96%;海子水牛有70条序列(15个OTUs)与已知菌16S rDNA序列相似性 ≥ 97%,占总序列的70%,有30条序列(18个OTUs)与已培养菌16S rDNA序列相似性处于84%~96%。尼里-拉菲水牛和海子水牛瘤胃中的SGMT簇序列、RO簇序列所占总序列比例分别为76.71%、21.91%和76.00%、19.00%。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所有序列分别聚集于两大分支上,其中海子水牛有16个OTUs代表序列和尼里-拉菲水牛8个OTUs代表序列聚集在进化树顶端的同一分支上,且系统发育距离与古菌中任何已知相似序列都相隔较远。综上所述,在本试验同等日粮条件下,尼里-拉菲水牛及海子水牛瘤胃内产甲烷菌序列均以Methanobrevibacter属为主,两水牛品种的SGMT簇序列比例基本一致,但尼里-拉菲水牛中的RO簇序列比例更高,海子水牛瘤胃内存在更多的未知产甲烷菌。

低粗蛋白质氨基酸平衡日粮对仔猪生长性能、血液指标、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和腹泻率的影响
薛强, 张鹤亮, 李秀花, 薛荣, 王君, 白延波
《中国畜牧兽医》. 2019, 46(8):  2307-2314.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9.08.014
摘要 ( 249 )   PDF (754KB) ( 13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研究不同水平低粗蛋白质(CP)氨基酸平衡日粮对10~25 kg仔猪的生长性能、血液指标、营养物质表观养分消化率和腹泻率的影响,选取320头10 kg健康的"杜×长×大"三元杂交断奶仔猪,随机分为4个处理,每个处理4个重复,每个重复20头仔猪。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CP水平为20.1%,其他组饲喂低CP补充氨基酸日粮,CP水平分别为18.3%、14.9%、13.2%,除根据需要补充L-赖氨酸、DL-蛋氨酸、L-苏氨酸、L-色氨酸外,还补充L-缬氨酸、L-异亮氨酸、L-苯丙氨酸和L-组氨酸等,共计8种晶体氨基酸,各处理氨基酸水平均达到或超过NRC(1998)猪营养需要量标准,试验期24 d。结果显示:①20.1% CP组仔猪平均日增重(ADG)显著高于13.2% CP(P<0.05);各组间料重比(F/G)、平均采食量(ADFI)差异均不显著(P>0.05)。②20.1% CP组仔猪血清尿素水平最高,13.2% CP最低,二者差异极显著(P<0.01);各组间总蛋白(TP)、白蛋白(ALB)、球蛋白(GLB)、白蛋白/球蛋白、胰岛素、血糖、免疫球蛋白(IgA)、IgG、IgM水平均差异不显著(P>0.05)。③13.2% CP、14.9% CP组仔猪CP表观消化率极显著低于20.1% CP组(P<0.01);其余指标差异均不显著(P>0.05)。④20.1% CP组仔猪腹泻率最高,13.2% CP组腹泻率最低,且差异显著(P<0.05)。综上所述,日粮CP水平降低至14.9%时对仔猪的生长性能无不良影响;血清尿素水平、CP表观消化率均极显著对于对照组(20.1% CP),仔猪腹泻率大大降低。因此10~25 kg断奶仔猪氨基酸平衡日粮CP水平可降低至14.9%,不影响仔猪的生长性能。

放牧蒙古羊瘤胃细菌随季节变化规律的研究
范文斌, 李长青, 高仙灵, 刘永斌
《中国畜牧兽医》. 2019, 46(8):  2315-2321.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9.08.015
摘要 ( 209 )   PDF (676KB) ( 12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试验旨在研究北方典型草原放牧蒙古羊瘤胃细菌菌群结构和多样性随季节变化的规律。随机选取北方典型草原上终年放牧不补饲的6只蒙古羊,在冬季(1月)、春季(4月)、夏季(6月牧草生长期和8月牧草旺盛期)和秋季(10月中旬),通过口腔采取瘤胃液,利用MiSeq测序技术分析了不同季节、不同牧草生长时期瘤胃细菌种群的结构和多样性。结果表明,放牧蒙古羊瘤胃细菌在夏季牧草生长旺盛期操作分类单元(OTU)和多样性最高,冬季最少,瘤胃细菌夏季和冬季OTU和多样性都差异显著(P<0.05)。在门水平上,厚壁菌门(Firmicutes,56.93%)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21.52%)为蒙古羊瘤胃中的优势细菌种群;厚壁菌门OTU在8月达到最大值,拟杆菌门OTU在6月达到最大值,均与其他月份差异显著(P<0.05)。在科水平上,瘤胃菌科(Ruminococcaceae,19.09%)、毛螺菌科(Lachnospiraceae,16.98%)、克里斯蒂娜科(Christensenellaceae,12.11%)、普雷沃氏菌科(Prevotellaceae,8.51%)和理研菌科(Rikenellaceae,8.27%)是蒙古羊瘤胃中的优势种群,分别在夏季(6月或8月)数量达到峰值。在属水平上,普雷沃氏菌属(Prevotella,4.79%)、丁酸弧菌属(Butyrivibrio,1.77%)和瘤胃球菌属(Ruminococcus,1.27%)含量最高。因此,北方牧区放牧蒙古羊瘤胃细菌以厚壁菌门的瘤胃菌科数量最高,是典型的消化纤维素细菌,符合以牧草为饲的放牧羊的特征。

对以纤维素为唯一碳源条件下瘤胃细菌群落动态变化的研究
邢磊, 赵圣国, 郑楠, 王加启
《中国畜牧兽医》. 2019, 46(8):  2322-2329.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9.08.016
摘要 ( 159 )   PDF (1487KB) ( 14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试验使用以纤维素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培养瘤胃细菌,然后利用宏基因组技术分析瘤胃细菌群落在不同时间点的动态变化。将瘤胃微生物菌液接种到由厌氧稀释液和纤维素配制的纤维素选择性培养基中,连续培养50 h,分别在10、20、30、40和50 h取样,提取DNA,进行16S rRNA基因测序,分析细菌群落多样性和丰度变化。结果显示,不同时间点α多样性指数Ace差异显著(P<0.05),其中30 h α多样性显著高于40、50 h(P<0.05);β多样性指数分析显示,40和50 h的菌群组成与10和20 h的菌群组成差异显著(P<0.05),30 h是细菌群落演替的时间点;已知的纤维降解菌属如丁酸弧菌属(Butyrivibrio)、假丁酸弧菌属(Pseudobutyrivibrio)、梭菌属(Clostridium)的丰度均呈逐渐增加的趋势。纤维杆菌属(Fibrobacter)在不同时间点的丰度没有差异(P>0.05)。在培养过程中发现,潜在的纤维降解菌AcholeplasmaAlkaliphilusBlautia,GW_34的丰度随培养时间增加逐渐增加,并均在50 h丰度显著高于10 h(P<0.05)。根据微生物菌群的多样性、丰富度、已知纤维降解菌和其他潜在纤维降解菌的丰度变化,确定30~40 h为下一步富集分离纤维降解菌的参考时间段,该结果为下一步稀释培养分离新的纯纤维降解菌提供了理论依据。

红曲合生元、酵母硒锗及其组合对断奶仔猪肠道结构及直肠菌群数量的影响
高凯, 菅芯蕊, 耿春银, 张敏
《中国畜牧兽医》. 2019, 46(8):  2330-2337.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9.08.017
摘要 ( 189 )   PDF (820KB) ( 11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试验旨在研究红曲合生元、酵母硒锗及其组合替代抗生素对断奶仔猪肠道结构及直肠菌群数量的影响。试验选用80头平均日龄(28±1) d,平均体重(7.57±0.49) kg的三元杂交断奶仔猪,随机分为4个处理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4头猪。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25 mg/kg硫酸黏杆菌素和45 mg/kg金霉素,Ⅰ组饲喂基础日粮+0.5%红曲合生元,Ⅱ组饲喂基础日粮+0.5%红曲合生元酵母硒锗复合制剂,Ⅲ组饲喂基础日粮+0.5%酵母硒锗制剂,正式试验42 d,分3个阶段。结果表明:①与对照组相比,Ⅰ、Ⅱ、Ⅲ组空肠黏膜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总抗氧化能力(T-AOC)、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均极显著或显著升高(P<0.01;P<0.05);与Ⅲ组相比,Ⅱ组空肠黏膜SOD活性、T-AOC均显著升高(P<0.05)。②与对照组相比,Ⅰ、Ⅱ、Ⅲ组十二指肠绒毛长度和绒毛长度/隐窝深度极显著或显著提高(P<0.01;P<0.05),Ⅱ组空肠绒毛长度/隐窝深度显著升高(P<0.05)。③试验1~14 d,与对照组相比,Ⅰ、Ⅱ组沙门氏菌、大肠杆菌数量均显著下降(P<0.05)、双歧杆菌和乳酸菌数量显著或极显著增加(P<0.05;P<0.01)。试验15~28 d,与对照组相比,Ⅰ、Ⅱ、Ⅲ组乳酸菌数量极显著或显著增加(P<0.01;P<0.05)。以上结果表明,与抗生素、红曲合生元及酵母硒锗制剂相比,复合制剂可有效改善肠道组织结构和直肠菌群结构,提高肠道健康水平。

芝麻素对氟暴露斑马鱼生长性能及肠组织形态学的影响
郭文静, 王天玉, 王国栋, 吴盼红, 贺鑫晋, 陈剑杰, 曹谨玲, 罗永巨
《中国畜牧兽医》. 2019, 46(8):  2338-2345.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9.08.018
摘要 ( 177 )   PDF (2374KB) ( 22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探讨芝麻素对氟暴露斑马鱼生长性能及肠组织形态学的影响,本试验将720尾斑马鱼随机分为6组,分别为对照组(CK)、芝麻素Ⅰ组(1 g,S1)、芝麻素Ⅱ组(2 g,S2)、80 mg/L氟暴露组(F)、80 mg/L氟暴露+芝麻素Ⅰ组(1 g,FS1)、80 mg/L氟暴露+芝麻素Ⅱ组(2 g,FS2),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40尾。并在试验第45、90天测量各组斑马鱼体长、体重、增长率(LGR)、增重率(WGR)、特定生长率(SGR),组织学法观察各组斑马鱼的肠组织结构,用Imageproplus图像软件系统测量肠道绒毛高度。结果发现,第45天时,与CK组相比,F组斑马鱼体重显著下降(P<0.05),添加芝麻素(FS1和FS2组)对其有一定改善作用但差异不明显(P>0.05)。试验第90天时,与CK组相比,F组斑马鱼体重和体长显著下降(P<0.05),添加芝麻素(FS1和FS2组)可一定程度上改善这种负作用,但效果并不显著(P>0.05)。在45和90 d时,F组LGR、WGR、SGR较对照组均下降,而FS1和FS2组较F组呈上升趋势。斑马鱼肠道组织切片观察发现,芝麻素还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氟暴露对斑马鱼肠道组织造成的负面效应。综上所述,芝麻素可对氟致斑马鱼生长及肠道组织的毒性效应产生一定缓解作用。

猪β防御素研究进展
梁钰, 张坤, 王梦云, 赵新豪, 李春丽
《中国畜牧兽医》. 2019, 46(8):  2346-2353.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9.08.019
摘要 ( 293 )   PDF (1669KB) ( 21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β防御素是猪体内分泌的一类抗菌肽,广泛分布于各个组织中,在抵抗病原入侵和免疫调节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猪β防御素对细菌、真菌和病毒都有很强的杀灭作用,并且具有分子量小、热稳定性好、无残留等优点,是理想的抗生素替代品。研究表明,猪β防御素的表达与个体抗病力正相关,增加内源性防御素表达或直接摄入外源性防御素均能增强机体免疫力并促进生长。脂肪酸、氨基酸、维生素、益生菌、病原微生物等外源刺激皆可影响β防御素的表达。随着防御素相关研究的深入,将有望解决养猪生产中长期使用抗生素而导致的耐药性、药物残留及环境污染等问题。文章介绍了猪β防御素的结构特征、表达特异性及生物学功能,主要综述了外源刺激对β防御素表达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初步说明外源β防御素作为饲料添加剂在仔猪生产中的效果,旨在为猪β防御素的深入研究及其在生猪健康养殖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丁酸钠对犊牛胃肠道发育的研究进展
俞文靓, 王超, 王敏, 赵圣国, 林波
《中国畜牧兽医》. 2019, 46(8):  2354-2359.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9.08.020
摘要 ( 253 )   PDF (662KB) ( 13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丁酸钠是一种绿色新型饲料添加剂,目前在动物饲料中应用广泛,且效果良好。作者主要介绍了丁酸钠的生物学功能、对犊牛胃肠道发育的影响及其在犊牛日粮中的应用效果。重点总结了丁酸钠促进犊牛胃肠道发育的影响机制,包括作为胃肠道组织的能量来源调控激素和生长因子的分泌,提高消化和吸收相关酶的分泌及活性,提高肠道免疫细胞保护性蛋白的分泌等。现有研究表明,日粮干物质中添加0.3%丁酸钠就能达到促进犊牛生长和胃肠道发育的效果,但具体添加水平、添加阶段和方式等尚不明确。此外,日粮粗饲料水平、精料发酵所产生的内源丁酸对外源丁酸钠的作用效果是否有影响也鲜有报道,有待进一步开展研究。

遗传繁育
岷县黑裘皮羊微卫星遗传多样性分析
张瑞, 郎侠, 吴建平, 刘婷, 宫旭胤, 王彩莲, 迟浩斌, 梁婷玉
《中国畜牧兽医》. 2019, 46(8):  2360-2370.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9.08.021
摘要 ( 174 )   PDF (967KB) ( 22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试验旨在分析岷县黑裘皮羊群体内遗传多样性,筛选出理想的遗传标记,为岷县黑裘皮羊的选育保种提供理论依据。选取144只岷县黑裘皮羊,颈静脉采血并提取DNA,对24对微卫星引物进行PCR扩增,用毛细管电泳技术进行基因分型,计算其等位基因数、等位基因大小及频率、有效等位基因数、杂合度和多态信息含量。结果显示,24个位点共检测到210个等位基因,平均等位基因数为8.75;群体等位基因频率为0.0104~0.7396,等位基因片段大小为97~285 bp;有效等位基因数为1.7581~8.2433个;群体平均观测杂合度为0.4839;平均期望杂合度为0.6959;平均多态信息含量为0.6527。其中MAF70位点等位基因数、有效等位基因数、期望杂合度和多态信息含量最高;OarFCB128位点观测杂合度最高;OarAE129位点等位基因数最少,SRCRSP9位点期望杂合度、多态信息含量最低;OarFCB304位点观测杂合度最低。Hardy-Weinberg平衡分析结果表明,所选位点中有19个处于非平衡状态。结果表明,岷县黑裘皮羊的遗传背景复杂,群体内遗传多样性丰富,可为其遗传资源的评估和选育保种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德州驴与泌阳驴睾丸组织mRNA与microRNA表达鉴定与分析
韩浩园, 李婉涛, 雷初朝
《中国畜牧兽医》. 2019, 46(8):  2371-2380.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9.08.022
摘要 ( 211 )   PDF (1250KB) ( 12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试验旨在探究驴睾丸组织中mRNA和microRNA的表达模式,为中国地方驴的转录组研究提供遗传数据。利用RNA-Seq和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了中国地方驴睾丸组织表达基因和microRNA,并分析了泌阳驴和德州驴品种间差异表达基因及microRNA。结果表明,mRNA平均clean reads为57837506条,Small RNA平均clean reads为9952015条,分别占原始数据的96.34%和88.86%。在驴睾丸组织中共发现24751个表达基因及1074个表达microRNAs,其中,睾丸组织表达量较高的基因为LOC106836782、XLOC_066401、HSP90AA1、TNP1和COF2,表达量最高的microRNAs为eca-miR-143、eca-miR-21、eca-miR-99a、eca-miR-148a和eca-miR-26a。对泌阳驴与德州驴睾丸组织进行差异表达分析共发现102个差异表达基因及2个差异表达microRNAs,但未富集到功能条目,说明泌阳驴和德州驴品种间差异不明显。本研究提供了驴睾丸组织mRNA及microRNA表达模式和转录组学数据,并鉴定了泌阳驴与德州驴睾丸组织的差异表达mRNA和microRNA,对驴的遗传资源研究具有一定的科学意义。

牦牛CRH基因克隆及其在生殖轴中的表达研究
何向东, 王琴, 夏忆, 陈莹, 吉格莫体, 字向东
《中国畜牧兽医》. 2019, 46(8):  2381-2389.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9.08.023
摘要 ( 189 )   PDF (1220KB) ( 17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探讨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orticotropin-releasing hormone,CRH)基因在牦牛繁殖中的调控作用,试验分别采集5头成年母牦牛和5头成年母黄牛的下丘脑、脑垂体前叶、输卵管、卵巢和子宫等组织,通过RT-PCR技术及生物信息学软件对牦牛CRH基因编码区进行扩增、克隆及序列分析,并构建系统进化树;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CRH基因的组织表达。结果表明,牦牛CRH基因编码区全长573 bp,编码190个氨基酸。牦牛与黄牛、猫、鸡、人、小鼠、大鼠和猪的CRH基因核苷酸同源性分别为99.8%、43.3%、36.1%、46.2%、39.0%、38.5%和56.4%。系统进化树表明,牦牛与黄牛亲缘关系最近,并与其他物种类聚,符合物种进化规律。CRH蛋白分子式为C920H1503N279O263S3,分子质量为20776.95 u,理论等电点为10.95,其氨基酸组成中亮氨酸(L)、脯氨酸(P)、丙氨酸(A)和精氨酸(R)所占比例较高,分别为15.8%、12.6%、12.1%和10.5%。CRH蛋白为不稳定亲水蛋白,存在信号肽和跨膜结构。CRH蛋白二级结构中α-螺旋、β-转角、延伸链和无规则卷曲分别占41.05%、1.05%、8.42%和49.48%,三级结构分析结果与其相一致。CRH基因mRNA在牦牛下丘脑中表达量最高,显著高于其他组织(P<0.05),在子宫中表达量最低。牦牛脑垂体前叶CRH基因mRNA表达量极显著高于黄牛(P<0.01),在卵巢、输卵管中表达量显著高于黄牛(P<0.05),而两个品种在下丘脑、子宫中的表达量差异不显著(P>0.05)。提示CRH基因在牦牛繁殖调控中具有重要作用。

乳房及肢蹄洁净度对荷斯坦奶牛体细胞数的影响
尤震晨, 王夕虎, 葛建军, 赵番番, 胥磊, 王丹, 张梦华, 张晓雪, 姜徽, 黄锡霞
《中国畜牧兽医》. 2019, 46(8):  2390-2396.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9.08.024
摘要 ( 185 )   PDF (687KB) ( 20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乳房炎是影响奶牛生产经济效益最重要的疾病之一,而体细胞数(SCC)是反映奶牛乳房健康及牛奶品质的重要指标。本研究通过对规模化牧场670头荷斯坦奶牛后腿上部及侧面、乳房、后腿下部进行洁净度评分,探讨乳房及肢蹄洁净度对荷斯坦奶牛乳中体细胞数的影响。试验运用SAS 8.1统计软件进行最小二乘方差分析及多重比较,除了将洁净度评分作为固定效应外,其他固定效应还包括组别效应、泌乳阶段效应及胎次效应。结果表明:①组别与胎次对体细胞评分有显著影响(P<0.05)。②泌乳阶段、后腿下部洁净度评分与乳房洁净度评分对体细胞评分有极显著影响(P<0.01),其中后腿下部洁净度评分为4分的体细胞评分极显著高于1分和2分的(P<0.01),后腿下部洁净度评分为3分的体细胞评分显著高于1分和2分的(P<0.05);乳房洁净度评分为3分的体细胞评分极显著高于1分和2分的(P<0.01);后腿上部及侧面洁净度评分对体细胞评分影响不显著(P>0.05)。③奶牛乳中体细胞数随着奶牛后腿下部洁净度评分与乳房洁净度评分的增加有上升的趋势。试验结果显示,通过对牛群身体洁净度评分,可以有效了解牛群乳房的健康状况,可为规模化牧场奶牛日常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OPN基因序列分析及其在产蛋后期鸡胫骨中的表达研究
陈烨, 候建库, 候斐, 李祥龙, 许利军, 王涵, 陈辉, 周荣艳
《中国畜牧兽医》. 2019, 46(8):  2397-2405.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9.08.025
摘要 ( 169 )   PDF (1530KB) ( 17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试验旨在研究鸡骨桥蛋白(osteopontin,OPN)基因的结构与功能,并探索其在蛋鸡产蛋后期骨骼组织中的表达特性。采集产蛋后期海兰灰蛋鸡胫骨组织进行RNA提取,根据GenBank数据库中公布的中国原鸡OPN基因序列(登录号:NC_006091.5),利用Primer Premier 3.0在线软件设计引物,利用RT-PCR扩增OPN基因编码区(coding sequence,CDS)并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海兰灰产蛋后期胫骨组织中OPN基因mRNA的表达。RT-PCR及测序结果显示,鸡OPN基因CDS区长795 bp,共编码264个氨基酸。应用Mega 6.0软件构建系统发育树发现,鸡与鹌鹑的亲缘关系最近,同源性为100%,OPN基因在禽类进化的过程中具有高度保守性。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OPN为不稳定的水溶性蛋白,含有信号肽,无跨膜结构域,有27个O-糖基化位点、1个N-糖基化位点和34个磷酸化位点,亚细胞主要定位于细胞质(44.4%)和线粒体(33.3%),二级结构主要是无规则卷曲和α-螺旋。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OPN基因mRNA在胫骨中的表达存在个体差异,但与骨骼强度无关。结果表明,蛋鸡产蛋后期OPN基因表达与骨断裂强度无显著相关,为进一步研究OPN基因在产蛋后期蛋鸡骨代谢中的作用机制提供依据。

黔北麻羊Tβ4基因多态性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罗铮, 翁吉梅, 艾锦新, 龙安炬, 罗卫星, 蔡惠芬
《中国畜牧兽医》. 2019, 46(8):  2406-2414.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9.08.026
摘要 ( 166 )   PDF (1709KB) ( 9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对黔北麻羊胸腺素β4(thymosin beta 4,Tβ4)基因的多态位点进行筛选及生物信息学分析。根据GenBank中山羊Tβ4基因序列(登录号:NC_030810和NW_017189516),应用Primer Premier 5.0软件设计引物,运用混合DNA池结合PCR产物直接测序获得黔北麻羊Tβ4基因X染色体第1、2、3外显子和3号染色体第1外显子序列进行多态性分析,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软件对黔北麻羊Tβ4基因进行同源性、系统进化树、理化性质、疏水性、卷曲螺旋、跨膜结构、信号肽、亚细胞定位、结构域、磷酸化位点、糖基化位点、二级结构和三级结构分析。结果显示,共筛选出10个SNPs,分别为:G55C、C82T、G112A、C129T、G216A、G431A、G551T、T579A、A609G和A619G。同源性比对分析结果显示,黔北麻羊与黄牛、马、野猪、人、裸滨鼠、褐家鼠、小家鼠和原鸡Tβ4基因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7.8%、96.3%、95.6%、94.1%、94.8%、91.1%、92.6%和86.7%。蛋白理化性质分析显示,黔北麻羊Tβ4蛋白理论等电点为5.02,亲水值最小为-3.011,无疏水性氨基酸,无卷曲螺旋,不是跨膜蛋白,无信号肽存在,分布在细胞核(60.9%)、线粒体(4.3%)、细胞骨架(17.4%)和细胞质(17.4%),有1个THY结构域,有1个苏氨酸磷酸化位点,无N糖基化位点,有4个O糖基化位点。二级结构分析显示,C129T突变使其蛋白质二级结构中α-螺旋增加,无规则卷曲减少。本研究成功筛选出黔北麻羊Tβ4基因多态位点,为研究黔北麻羊育种的分子遗传标记辅助选择提供了参考依据。

野生盘羊×巴什拜羊回交二代的脂尾形态变异分析
王鑫悦, 曹行, 吕士鹏, 王琼, 刘玲玲, 决肯·阿尼瓦什, 刘武军
《中国畜牧兽医》. 2019, 46(8):  2415-2422.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9.08.027
摘要 ( 236 )   PDF (1026KB) ( 11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试验旨在研究野生盘羊×巴什拜羊回交二代的脂尾形态特征以及脂尾大小对体尺指数的影响。以216只饲养条件相同、体况良好的75日龄野生盘羊×巴什拜羊回交二代为研究对象,计算脂尾性状的变异系数,再根据脂尾性状采用R语言K-mean聚类分析方法对野生盘羊×巴什拜羊回交二代进行分析,研究脂尾的分离分化情况,并用SPSS 19.0对回交二代各类型脂尾羊的7个体重体尺指数(体重、体长指数、胸围指数、管围指数、体躯指数、肢长指数和胸指数)进行差异比较分析。结果发现,根据聚类分析结果可将野生盘羊×巴什拜羊回交二代分为4个类型:小尾型、中尾型、大尾型和肥尾型;肥尾型体长指数极显著大于小尾型(P<0.01),大尾型体躯指数极显著大于小尾型(P<0.01),大尾型和肥尾型胸围指数、胸指数极显著大于小尾型(P<0.01),各尾型间的体重、管围指数、肢长指数差异不显著(P>0.05)。综合以上试验结果,回交二代的脂尾出现了性状分离,脂尾越大其体型越大,但体重无明显变化;结合野生盘羊与巴什拜羊的体型外貌特征及生产性能的特点,大尾型和肥尾型在体型上更趋近于巴什拜羊,小尾型则在尾型上更趋近于野生盘羊。

皱皮香猪WIF1基因结构变异WIF1-I8-sv889的研究
刘晓丽, 冉雪琴, 刘畅, 牛熙, 黄世会, 王嘉福
《中国畜牧兽医》. 2019, 46(8):  2423-2430.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9.08.028
摘要 ( 194 )   PDF (3846KB) ( 9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探究WIF1(Wnt inhibitory factor 1)基因中WIF1-I8-sv889结构变异位点变异与皱皮香猪躯干被毛形成的关系,本试验采用冰冻组织切片观察皱皮香猪皮肤毛囊的组织学形态,采用PCR方法分析WIF1-I8-sv889位点在猪群中的分布频率,并通过在线软件UCSC、RegRNA 2.0对结构变异序列所含的功能元件进行分析。组织学研究显示,与正常香猪和大白猪皮肤相比,皱皮香猪毛囊毛根鞘伸入真皮层,形成棘突,且皱褶凹陷处毛囊聚集,相反皱褶凸起处毛囊较少;皱皮香猪皮肤毛囊中的毛球宽度显著增大(P<0.05),单个毛囊中的毛干数极显著增多(P<0.01)。在WIF1-I8-sv889结构变异断点两端设计特异性引物,扩增片段长1383 bp,与参考基因组比,1383 bp中889 bp为结构变异区间,缺失581 bp,倒置308 bp。群体分布结果显示,猪群中WIF1-I8-sv889位点呈现出丰富的多态性,检测到3种基因型:正常的Ⅱ型、杂合的DI型和缺失的DD型,皱皮香猪中未检测到Ⅱ型;与正常香猪和大白猪相比,皱皮香猪中D等位基因占优势(94.44%);经卡方检验,皱皮香猪D等位基因显著或极显著高于正常香猪和大白猪(P<0.05;P<0.01)。结果提示,WIF1基因中的WIF1-I8-sv889结构变异可能与皱皮香猪毛囊的形态发生有关。

预防兽医
核桃青皮水提物对鸡生长性能及禽流感和新城疫免疫效果的影响
肖望成, 周浪, 李娟, 段纲, 张安洁, 徐孝青, 代飞燕, 董国栋, 曾邦权, 段博芳
《中国畜牧兽医》. 2019, 46(8):  2431-2437.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9.08.029
摘要 ( 191 )   PDF (701KB) ( 15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试验旨在研究核桃青皮水取物对云南本地土杂鸡生长性能和禽流感、新城疫抗体水平的影响。选取120只28日龄本地土杂鸡,随机分为4个组(对照组、试验1组、试验2组、试验3组,分别在饮水中添加0、1%、3%、5%核桃青皮水提物),每组30只(公母各半),1只为1个重复。生产性能测定结果表明:65日龄时,各试验组平均体重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试验3组的明显高于其他试验组(P<0.05);试验3组平均日增重(ADG)为62.89 g,明显高于其他各组(P<0.05),料重比(F/G)也明显低于对照组和其他试验组,分别降低了12.00%、13.39%、5.17%(P<0.05)。新城疫(ND)和禽流感(H7、H5)抗体水平的测定结果表明,免疫46 d后试验3组鸡新城疫抗体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和其他试验各组(P<0.05)。免疫48 d后试验2和3组鸡禽流感(H7)抗体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和试验1组(P<0.05)。试验2和3组禽流感(H5)抗体水平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试验结果表明,核桃青皮水提物可提高云南本地土杂鸡的生长性能和新城疫、禽流感(H7)抗体水平,且其效果随着核桃青皮水提物饮水浓度的增加而提高,综合来看以5%核桃青皮水提物效果最好。

鼠源CD40L的原核表达及其对河豚毒素半抗原免疫增强效果分析
潘悦, 曹旗, 任洪林, 胡盼, 李岩松, 周玉, 柳增善, 卢士英
《中国畜牧兽医》. 2019, 46(8):  2438-2445.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9.08.030
摘要 ( 211 )   PDF (2442KB) ( 15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试验旨在通过大肠杆菌表达系统表达鼠源重组CD40L蛋白,探讨其对河豚毒素(tetrodotoxin,TTX)人工完全抗原在免疫BALB/c小鼠过程中的免疫增强作用。用Trizol试剂提取BALB/c小鼠脾脏总RNA并反转录成cDNA,根据CD40L CDS区设计引物,PCR扩增目的基因,构建pGEX4T-1重组载体,进行原核表达,并纯化重组CD40L蛋白;根据曼尼希反应原理,用甲醛法制备TTX免疫原TTX-BSA和检测原TTX-OVA;以人工重组蛋白CD40L佐剂组为试验组,弗氏佐剂组作为对照组,免疫BALB/c小鼠,用ELISA方法结合SPSS 19.0软件分析各组免疫效果,探讨重组CD40L蛋白在TTX-BSA免疫过程中对免疫效果的影响。结果显示,本试验成功扩增了783 bp的CD40L目的基因,原核表达并纯化了融合GST标签的55 ku鼠源CD40L重组蛋白;与人工制备的TTX-BSA协同免疫小鼠试验结果显示,在免疫初期与弗氏佐剂相比,CD40L具有极显著的免疫增强效果(P<0.01)。综上所述,重组蛋白CD40L与TTX-BSA完全抗原协同免疫小鼠,在免疫初期CD40L具有增强机体对半抗原的应答强度的作用,为进一步开发适于小分子半抗原抗体高效制备的免疫增强佐剂奠定基础。

神经肽S及其受体对伪狂犬病病毒感染的体外作用研究
蔡紫峰, 唐梦瑶, 黄辉鹏, 陈吉龙, 祁保民, 杨桂红
《中国畜牧兽医》. 2019, 46(8):  2446-2454.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9.08.031
摘要 ( 259 )   PDF (3493KB) ( 9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解神经肽S(NPS)及其受体(NPSR)在伪狂犬病病毒(PRV)感染过程中的作用,本试验采用细胞培养、RT-PCR、实时荧光定量PCR及shRNA技术研究NPS和NPSR在PRV体外感染过程中的表达变化,以及NPS和NPSR对病毒基因和相关细胞因子的变化。RT-PCR和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PRV感染培养的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系(3T3细胞)后12和18 h,NPS和NPSR mRNA的表达水平极显著上升(P<0.01);通过shRNA技术稳定干扰3T3细胞中NPSR表达后,PRV gE基因的表达极显著下调(P<0.01);添加外源性NPS可显著增强PRV感染的3T3细胞PRV gE基因及细胞因子白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表达水平(P<0.05);添加NPSR抑制剂后,则极显著抑制细胞中PRV gE基因和细胞因子IL-6和TNF-α的表达水平(P<0.01),该作用效果与NPS的作用效果相反。上述结果表明,降低NPSR的表达能有效抑制PRV在3T3细胞上的复制,说明NPSR是PRV有效感染3T3细胞所必需的重要因子;外源性NPS可通过调节炎症细胞因子的表达而加剧PRV感染诱导的炎症反应。本研究结果为深入探索NPS和NPSR在PRV感染动物体内的调节作用奠定了基础。

国内猪源睾丸酮丛毛单胞菌的分离与鉴定
詹建举, 张昇, 朱来萍, 马粉, 姚俊, 高林, 王生奎
《中国畜牧兽医》. 2019, 46(8):  2455-2461.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9.08.032
摘要 ( 206 )   PDF (1949KB) ( 14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查明2018年8月云南省曲靖市富源县某规模化猪场发生母猪产死胎、弱仔猪的病因,本试验采集弱仔猪内脏组织病料进行病原菌的分离培养、生化鉴定、16S rRNA扩增、药敏试验及致病性试验。结果显示,从弱仔猪大脑组织内分离培养出1株菌落形态呈圆形、半透明的革兰氏阴性短杆菌。生化鉴定结果显示,衣康酸盐同化(ITA)、辛二酸盐同化(SUB)、乙酸盐(ACE)、DL-乳酸盐同化(LAT)、丙酸盐同化(PROP)、3-羟基-丁酸盐(3OB)、脯氨酸(PRO)生化反应结果呈阳性;丙氨酸同化(ALA)、D-甘露醇(MAN)、D-葡萄糖(GLU)、癸酸盐(CAP)、丝氨酸同化(SER)等生化反应结果呈阴性,其16S rRNA序列与GenBank中丛毛单胞菌属(Comamonas sp.)EB172株(登录号:EU847238.1)的16S rRNA核苷酸序列同源性达99%。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其对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头孢噻吩、多黏菌素E、复方新诺明、大观霉素、呋喃妥因和多西环素敏感。致病性试验结果显示,以0.3 mL 9.3×108 CFU/mL的细菌悬液腹腔接种小鼠,72 h内共有7只死亡(7/12)。本试验结果表明,弱仔猪及流产胎儿存在睾丸酮丛毛单胞菌感染。

基础兽医
牛源大肠杆菌质粒介导喹诺酮类耐药基因的检测分析
杨艳丽, 张星星, 黄新, 吴桐忠, 何延华, 韩猛立, 钟发刚
《中国畜牧兽医》. 2019, 46(8):  2462-2469.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9.08.033
摘要 ( 198 )   PDF (2581KB) ( 14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研究近年来新疆地区牛源大肠杆菌中质粒介导喹诺酮类药物耐药基因的分布及其对喹诺酮类抗生素的耐药情况,本研究于2016-2018年从新疆石河子、沙湾、奎屯、玛纳斯和伊犁5个地区12个规模化奶牛场分离出116株牛源大肠杆菌,药敏试验检测其耐药性,同时利用PCR扩增PMQR耐药基因。药敏试验结果显示,62.93%的菌株对氨苄西林耐药,耐药率最高。对链霉素、四环素、卡那霉素和恩诺沙星的耐药率依次为56.90%、54.31%、43.10%和42.24%。对头孢他啶和头孢噻肟的耐药率较低,分别为7.76%和11.21%。分离菌主要携带qnrAqnrSaac(6')-Ⅰb-cr 3种耐药基因;116株大肠杆菌中有31株携带PMQR的耐药基因,检出阳性率为26.72%,其中26株仅携带1种PMQR耐药基因,占所有菌株的22.41%,4株携带2种PMQR耐药基因,占所有菌株的3.45%,1株携带3种PMQR耐药基因,占所有菌株的0.86%。综上所述,新疆地区牛源大肠杆菌质粒介导喹诺酮类药物基因主要为qnrAqnrSaac(6')-Ⅰb-cr 3种,且对恩诺沙星、诺氟沙星、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均产生不同程度的耐药性。

千里光超微粉的镇痛机制研究
周勇, 温佳颖, 林琪胜, 洪宇琪, 梁银萍, 张晴, 林红英, 陈进军
《中国畜牧兽医》. 2019, 46(8):  2470-2477.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9.08.034
摘要 ( 178 )   PDF (838KB) ( 14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研究中草药千里光(Senecio scandens Buch.-Ham)超微粉的镇痛机制,为千里光镇痛剂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依据,本研究以6周龄昆明小鼠为试验动物,制备千里光超微粉混悬液,设千里光超微粉高(360 mg/kg体重)、中(180 mg/kg体重)、低(90 mg/kg体重)剂量组,以灌胃方式连续给药7 d后进行后续相关试验,通过甲醛致痛模型和热浴甩尾法验证其镇痛作用并用以区分中枢镇痛和外周镇痛作用,通过纳洛酮颉颃试验、利血平颉颃试验及对小鼠血清和脑组织中五羟色胺(5-HT)和一氧化氮(NO)浓度的检测等方法来探究其中枢镇痛和外周镇痛机制。结果显示,千里光超微粉能提高甲醛致痛模型和热浴甩尾法中小鼠的痛阈值,且呈剂量-效应关系;纳洛酮和利血平分别作为阿片受体阻断剂和抗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末梢药,可部分颉颃千里光超微粉的镇痛作用;千里光超微粉可显著提高脑组织5-HT的浓度,降低血清中5-HT的浓度(P<0.05),但对于脑组织和血清中NO的浓度调节效果不明显。结果表明,千里光超微粉具有中枢性和外周性镇痛作用,其镇痛途径与阿片受体存在一定关系,可通过抑制囊泡膜对递质去甲肾上腺素(NE)的主动摄取过程而间接发挥镇痛作用;还可通过升高中枢NO和5-HT的浓度及降低外周NO和5-HT的浓度来发挥其镇痛作用,但对于NO的浓度调节效果不明显。

β-受体激动剂药物残留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王勇, 韩雨奇, 卢明华
《中国畜牧兽医》. 2019, 46(8):  2478-2487.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9.08.035
摘要 ( 209 )   PDF (1117KB) ( 30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β-受体激动剂可提高动物的瘦肉率并降低动物养殖成本,但β-受体激动剂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后会严重危害人体健康,因此世界多国都禁止在养殖业中非法添加β-受体激动剂,而一些非法分子为了利益在养殖环节使用β-受体激动剂,因此,有必要建立快速、准确、灵敏的分析方法用于检测β-受体激动剂。目前常见的检测方法有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法、电化学法、表面增强拉曼散射光谱法、化学发光法、免疫分析法等,文章对上述方法在检测β-受体激动剂中的应用进行了简要介绍,同时分析了这些方法的优缺点,并对今后β-受体激动剂残留检测的新技术进行了展望。可以预见,未来的发展方向可能会是可用于现场检测的可靠性更高、特异性更强的免疫试纸条分析与具有前处理方法简单、高度自动化等优点的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临床兽医
猪乙型脑炎疫苗研究进展
韩伟, 周建民, 宗树成, 杨维维, 潘京学
《中国畜牧兽医》. 2019, 46(8):  2488-2495.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9.08.036
摘要 ( 310 )   PDF (897KB) ( 20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猪乙型脑炎(Japanese encephalitis,JE)是由乙型脑炎病毒(JEV)引起的一种经蚊虫传播的人畜共患病,且是严重威胁人畜健康的一种中枢神经系统的急性传染病。猪是JEV的重要储存宿主和扩增宿主,同时也是乙型脑炎的主要传染源,可引起母猪繁殖障碍和公猪睾丸炎。人是JEV的终末宿主,特别是儿童,感染发病后,死亡率可达25%。目前,仍无有效药物治疗乙型脑炎感染,而其流行区域的扩大及其优势基因型的改变为JEV防控策略带来了新的挑战。近年来,随着基因工程和蛋白质工程的发展,以及对病毒分子结构和功能的深入研究,一些新技术新手段被应用到JEV疫苗研发中,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病毒样颗粒疫苗、嵌合病毒减毒活疫苗、多表位疫苗、DNA疫苗等应运而生。在疫苗制备过程中,培养工艺的优化、病毒抗原的纯化、新型佐剂和耐热保护剂的应用等生产工艺的提升策略,为保障JEV疫苗的质量提供了新方向。文章简述了猪JEV疫苗的使用现状及研发进展,旨在为研制更安全、有效的猪JEV疫苗提供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