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7年 第44卷 第10期 刊出日期:2017-10-20
生物技术
水牛FADS2基因的电子克隆及序列分析
马小娅, 庞春英, 梁莎莎, 陆杏蓉, 朱鹏, 段安琴, 梁贤威, 邓廷贤
《中国畜牧兽医》. 2017, 44(10):  2829-2836.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7.10.001
摘要 ( 250 )   PDF (1597KB) ( 31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试验旨在利用电子克隆法对水牛Δ6脂肪酸脱氢酶(Δ6-fatty acid desaturases,FADS2)基因进行克隆和生物信息学分析,为探究FADS2基因对水牛泌乳性能的作用机制奠定基础。以奶牛FADS2基因序列(GenBank登录号:NM_001083444.1)为探针设计引物,利用电子克隆法克隆水牛FADS2基因,并通过RT-PCR验证,对FADS2基因的序列特征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测序结果表明,水牛FADS2基因序列全长为36 600 bp,由12个外显子和11个内含子组成,包含一个长1 335 bp的开放阅读框,可编码444个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析显示,水牛FADS2基因编码序列与牦牛、黄牛、人、猪、家兔、虎鲸和褐家鼠序列的同源性分别为98.88%、98.88%、89.66%、90.79%、90.85%、92.35%和87.11%。蛋白质预测分析表明,水牛FADS2蛋白分子质量为52.51 ku,理论等电点(pI)为8.75,呈弱碱性,属于亲水性蛋白,无信号肽。系统进化树分析结果表明,FADS2基因在不同物种及进化的过程中具有高度保守性,其中水牛与牦牛、黄牛亲缘关系较近,与褐家鼠亲缘关系较远。水牛FADS2基因的成功克隆为今后阐明水牛泌乳性能的作用机制奠定了基础。

牛副流感3型病毒Nano-PCR、LAMP方法的建立及初步应用
李健友, 李家伟, 王超, 郭利, 何洪彬
《中国畜牧兽医》. 2017, 44(10):  2837-2844.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7.10.002
摘要 ( 223 )   PDF (865KB) ( 27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试验旨在建立牛副流感3型病毒(bovine parainfluenza type-3 virus,BPIV3)纳米PCR(Nano-PCR)与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LAMP)新型快速分子检测技术,对其进行特异性和敏感性对比试验,并对10份临床样品进行了检测。特异性与敏感性试验结果显示,建立的Nano-PCR和LAMP方法只对BPIV3特异,而对牛呼吸道合胞体病毒、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牛病毒性腹泻病毒无交叉反应;建立的Nano-PCR和LAMP方法具有相同的敏感性,均是普通PCR的10倍,最低核酸检出量均为4.16×102拷贝/μL。临床检测结果显示,建立的两种方法阳性符合率为100%,且阳性检出率均高于普通PCR。因此,本试验建立的Nano-PCR和LAMP方法为BPIV3的临床诊断提供了更快速、敏感、可靠的工具。

STC-1基因在大、小体型猪中表达与分布的差异分析
杨开典, 齐传翔, 祁钰钰, 鞠辉明
《中国畜牧兽医》. 2017, 44(10):  2845-2850.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7.10.003
摘要 ( 200 )   PDF (1480KB) ( 33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试验分别采集40日龄小体型猪(巴马猪)和大体型猪(大白猪)的心脏、肝脏、脾脏、肺脏、肾脏、头骨、骨骼肌组织,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斯钙素-1(stanniocalcin 1,STC-1)基因mRNA在各个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并通过Western blotting检测STC-1蛋白在各个组织中的分布。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表明,STC-1基因mRNA在巴马猪和大白猪肺脏、肾脏中相对表达水平较高,在骨骼肌中的表达水平最低;除心脏和骨骼肌外,巴马猪其余各组织中STC-1基因mRNA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大白猪(P < 0.05)。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表明,巴马猪肝脏中STC-1蛋白的表达量最高,而大白猪脾脏中STC-1蛋白表达量最高,两者差异显著(P < 0.05);巴马猪肺脏、肝脏、骨骼肌及心脏组织中STC-1蛋白表达量均极显著高于大白猪(P < 0.01);而巴马猪肾脏、脾脏中STC-1蛋白表达量极显著低于大白猪(P < 0.01)。本研究首次对大、小体型猪不同组织的STC-1基因mRNA表达水平及其STC-1蛋白分布进行检测,导致该基因表达与分布差异的原因可能与两种猪受外界环境应激及生长发育差异有关。

山羊痘病毒毒力因子KLP2的表达及多克隆抗体的制备
李金娜, 宋书婷, 陈宏伟, 刘涛, 赵爱云, 李有文
《中国畜牧兽医》. 2017, 44(10):  2851-2857.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7.10.004
摘要 ( 204 )   PDF (1415KB) ( 28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研究羊痘病毒(capripox virus),制备其毒力因子KLP2的多克隆抗体,试验采用基因同源重组的方法分别构建了羊痘病毒两个结构域(KLP2-1和KLP2-2)的原核表达载体并进行测序鉴定。提取质粒后转化大肠杆菌BL21感受态细胞并用IPTG诱导表达,目的蛋白采用SDS-PAGE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并用KCl染色切胶纯化,纯化蛋白加弗氏佐剂免疫家兔,制备的抗体用Western blotting和ELISA检测评价。结果表明,试验成功构建了表达载体pET42b-KLP2-1和pET42b-KLP2-2,测序结果显示KLP2-1和KLP2-2基因大小分别为657和984 bp,分别表达了约27和38 ku的蛋白,与理论值相符。切胶纯化的蛋白浓度在1~2 mg/mL之间,制备的抗体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发现,蛋白有明显的特异条带,ELISA检测抗体的效价均为1∶512。说明试验成功表达了KLP2-1、KLP2-2蛋白,制备了相应的多克隆抗体。

多头带绦虫蛋白激酶A催化亚基基因的克隆及原核表达
杨洋, 李文卉, 张念章, 李婷婷, 李立, 闫鸿斌, 贾万忠, 付宝权
《中国畜牧兽医》. 2017, 44(10):  2858-2864.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7.10.005
摘要 ( 188 )   PDF (1134KB) ( 25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鉴定多头带绦虫蛋白激酶A催化亚基(TmPKA-C)基因作为诊断抗原的潜能,本试验以多头带绦虫成虫RNA为模板,利用RT-PCR扩增TmPKA-C基因。将TmPKA-C基因片段连接至pET-30a原核表达载体进行原核表达,然后利用Western blotting和间接ELISA分析该蛋白的反应原性。结果表明,TmPKA-C基因开放阅读框的长度为1 032 bp,可编码343个氨基酸。TmPKA-C基因的表达产物主要以包涵体的形式存在,重组蛋白的分子质量大小约42 ku。Western blotting结果表明,该重组蛋白既能与自然感染脑多头蚴的绵羊血清发生特异性反应,又能与人工感染脑多头蚴不同时间段的绵羊血清发生特异性反应,表明该重组蛋白具有良好的反应原性。间接ELISA分析结果表明,脑多头蚴绵羊血清能与重组蛋白发生特异性反应,进一步证明该重组蛋白的反应原性良好。本研究为筛选脑多头蚴病诊断新抗原奠定了基础。

环状RNA mmu-circ-Pax3.1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初步验证
曹洋, 尤双, 姚洋, 李村院, 陈创夫, 倪伟, 胡圣伟
《中国畜牧兽医》. 2017, 44(10):  2865-2870.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7.10.006
摘要 ( 285 )   PDF (2214KB) ( 61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试验旨在探讨利用环状RNA表达载体在体外表达环状RNA mmu-circ-Pax3.1的可行性。利用反向PCR及测序证实mmu-circ-Pax3.1的存在,将其对应的线性序列克隆到环状RNA表达载体pcDNA3.1(+) CircRNA Mini Vector中,构建重组载体pcDNA3.1(+) CircRNA-mmu-Pax3.1,经PCR、酶切、测序等对重组质粒进行鉴定。利用脂质体2000转染试剂将重组质粒转染到293细胞中,在倒置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细胞转染情况。最后利用RT-PCR检测正常细胞组、空载体组及试验组中环状RNA mmu-circ-Pax3.1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试验成功构建了环状RNA mmu-circ-Pax3.1表达载体,可在293细胞中高效转录mmu-circ-Pax3.1。试验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构建的环状RNA mmu-circ-Pax3.1表达载体,通过脂质体法转染293细胞,使其高效转录,为深入研究mmu-circ-Pax3.1的功能奠定了基础。

输卵管特异表达人溶菌酶基因重组禽腺联病毒的构建及鉴定
吴植, 张继玲, 吴萌, 崔潇婷, 王安平
《中国畜牧兽医》. 2017, 44(10):  2871-2877.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7.10.007
摘要 ( 217 )   PDF (1767KB) ( 50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试验旨在利用杆状病毒表达系统制备输卵管特异表达人溶菌酶(hLYZ)的重组禽腺联病毒(recombinant avian adeno-associated virus,rAAAV)。参照已发表的hLYZ基因序列设计1对引物,PCR扩增hLYZ基因片段,亚克隆至含输卵管特异表达盒和禽腺联病毒(AAAV)两侧末端反向重复序列(inverted terminal repeat,ITR)的转移载体中,获得重组杆状病毒转移载体pFB-AIOVLYZ,将其转化到大肠杆菌DH10Bac感受态细胞中,经抗性和蓝白斑筛选,获得重组穿梭质粒rBacmid-AIOVLYZ,在脂质体介导下转染Sf9昆虫细胞,获得重组杆状病毒rBac-AIOVLYZ。将其与表达AAAV结构蛋白的重组杆状病毒rBac-VP及表达AAAV功能蛋白的重组杆状病毒rBac-Rep以感染复数(multiplicity of infection,MOI)为5感染Sf9昆虫细胞,72 h后收集细胞沉淀,并经滤膜过滤、氯仿抽提和PEG沉淀,即为rAAAV-OVLYZ。电镜结果显示,病毒粒子大小约为20 nm,形态结构与野生AAAV相似;PCR结果显示rAAAV含有目的基因;体外细胞表达试验说明rAAAV能介导hLYZ在输卵管细胞中的特异表达。结果表明,本研究利用杆状表达系统成功制备了输卵管特异表达hLYZ基因的rAAAV,为hLYZ的大量制备奠定了基础。

牛源产志贺毒素大肠杆菌分离株的毒力基因分布和遗传进化分析
薛涛, 李丽, 高清清, 陈先亮, 李甜甜, 曲信芹, 高崧
《中国畜牧兽医》. 2017, 44(10):  2878-2885.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7.10.008
摘要 ( 193 )   PDF (1483KB) ( 25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探讨牛源产志贺毒素大肠杆菌(Shiga toxin-producing Escherichia coli,STEC)分离株在毒力基因分布和遗传进化方面与人源EHEC O157菌株之间的关系,本试验选择收集来自江苏某奶牛场的STEC菌株18株以及人源、羊源、猪源、禽源STEC参考菌株9株,参照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PulseNet推荐的方法,运用XbaⅠ酶进行酶切并完成脉冲肠凝胶电泳(PFGE)分型和聚类分析;同时对部分STEC菌株进行毒力基因检测。结果表明,经毒力基因检测,不同来源的O157菌株毒力基因分布不尽相同,其中牛源STEC O157与参考株EHEC O157∶H7(EDL933W)的基因排谱最为相近;牛源STEC O18和O26的基因排谱与参考株EHEC O157∶H7(EDL933W)类似,但存在部分基因的缺失。对27株不同来源的STEC分离株进行PFGE,产生了22种不同的酶切图谱。总体来看,不同来源的STEC Dice相似性系数在72%~100%之间。牛源O157分离株与猪源及禽源O157菌株的相似度偏低,而与两株人源O157分离株的相似度偏高,Dice相似性系数在83%~95%之间,牛源O26(克隆群Ⅶ、Ⅷ)与人源O157的相似性系数 > 82%。显然,从牛群中分离到的部分STEC菌株与人源EHEC O157具有较近的遗传进化关系。

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
无铜饲料对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
王亚君, 陶聪, 李奎, 王彦芳
《中国畜牧兽医》. 2017, 44(10):  2886-2896.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7.10.009
摘要 ( 264 )   PDF (1249KB) ( 33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铜是动物机体必需的金属元素,参与重要的代谢反应。本试验旨在研究无铜饲料对小鼠肠道微生物菌落组成和相关代谢通路的影响,选择健康、体重相近、遗传背景为野生型C57BL/6J的成年公鼠20只,随机分为2组,试验组和对照组各10只。待小鼠适应性饲养1周后用无铜饲料饲喂,对照组饲喂25 mg/L含铜水,试验组饲喂无铜水,试验期30 d。试验期结束时,尾静脉采血进行铜蓝蛋白含量的测定,并采集小鼠新鲜盲肠内容物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小鼠的盲肠内容物16S rRNA基因组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无铜组小鼠血清铜蓝蛋白含量极显著降低(P < 0.001)。无铜组小鼠盲肠微生物菌群在门、属水平分别与对照组有5和43个差异显著菌群(P < 0.05);通过差异菌群功能预测分析发现,两组共有19种KEGG二级代谢通路差异显著(P<0.05),其中与代谢相关的功能是脂代谢、甘氨酸生物合成与代谢、多酮类化合物和萜类化合物代谢、其他次生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和氨基酸代谢,说明饲料中铜的缺失可以改变少数肠道菌群的组成及其功能,本试验为研究铜在小鼠肠道菌群结构及代谢中的功能提供了重要思路。

动物益生菌短短芽胞杆菌FJAT-1501-BPA制剂的制备及其益生特性评价
车建美, 刘波, 刘国红, 陈倩倩, 葛慈斌, 蓝江林, 叶少文
《中国畜牧兽医》. 2017, 44(10):  2897-2907.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7.10.010
摘要 ( 217 )   PDF (2926KB) ( 32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优化短短芽胞杆菌FJAT-1501-BPA胶悬剂配方,获得性状稳定可长期贮存的菌剂,同时对其作为益生菌进行益生特性评价,本试验研究了不同稳定剂、pH、NaCl及防腐剂浓度对短短芽胞杆菌FJAT-1501-BPA发酵液保存特性的影响,并对其产芽孢率、耐热性、抗生素敏感性、人工胃肠液耐受性、胆盐耐受性等生物学特性进行评估。结果显示,添加4% NaCl、0.1‰柠檬酸钙、0.1‰双乙酸钠、0.1‰山梨酸钾、2.0‰黄原胶,调节pH为7,可作为短短芽胞杆菌FJAT-1501-BPA胶悬剂保存的参考条件。短短芽胞杆菌FJAT-1501-BPA能够抑制沙门氏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3种动物肠道病原菌的生长,具有产孢率高、耐热、耐酸、耐胆盐的特点,可与链霉素、氨苄西林同时使用,益生效果良好。因此,短短芽胞杆菌FJAT-1501-BPA可作为益生菌菌株应用于畜牧生产。

两种云南地方鸡肌肉氨基酸和脂肪酸含量比较研究
曹胜雄, 杨秀娟, 陈琛, 吕朝金, 高映红, 李晓珍, 甘文斌, 张曦, 陶琳丽
《中国畜牧兽医》. 2017, 44(10):  2908-2915.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7.10.011
摘要 ( 211 )   PDF (782KB) ( 24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比较尼西鸡和无量山乌骨鸡肌肉中氨基酸和脂肪酸含量,选取尼西鸡和无量山乌骨鸡各44羽,测定胸肌和腿肌中17种氨基酸和18种脂肪酸的含量,比较分析其差异性。结果显示,尼西鸡和无量山乌骨鸡肌肉中谷氨酸含量均最高,其次是天冬氨酸和赖氨酸,含量最低的是半胱氨酸;无量山乌骨鸡肌肉中的必需氨基酸(EAA)含量和必需氨基酸/总氨基酸(EAA/TAA)均极显著高于尼西鸡(P < 0.01),而鲜味氨基酸含量(尤其是谷氨酸的含量)极显著低于尼西鸡(P < 0.01);这两种鸡肌肉中的脂肪酸均以油酸、棕榈酸、亚油酸、硬脂酸和花生四烯酸为主,其余的脂肪酸含量较低;无量山乌骨鸡肌肉中的总脂肪酸含量、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和必需脂肪酸含量均极显著高于尼西鸡(P < 0.01)。

非特异性卵黄抗体对雏鸡生长性能、免疫机能及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巨晓军, 马尹鹏, 杨海明
《中国畜牧兽医》. 2017, 44(10):  2916-2922.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7.10.012
摘要 ( 199 )   PDF (773KB) ( 26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试验旨在研究日粮中添加非特异性卵黄抗体(IgY)对雏鸡生长性能、免疫机能及微生物数量的影响,为IgY作为饲料添加剂在畜禽饲料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选取同一批出雏、体重接近的1日龄罗曼褐公雏240只,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20只雏鸡。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试验组在基础日粮中添加0.1%非特异性IgY,试验期6周。每周末称重,在6周龄末从每个重复选取接近该重复平均体重的试验鸡2只屠宰,测定其消化器官的发育、相关免疫指标及肠道微生物数量。结果发现,与对照组相比,日粮中添加非特异性IgY显著提高了1和5周龄雏鸡体重(P < 0.05);显著提高了雏鸡腺胃重、脾脏重、血清白细胞介素-2、空肠食糜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IgA)含量(P < 0.05);显著提高了盲肠乳酸杆菌数量(P < 0.05)。以上结果表明,雏鸡日粮中添加非特异性IgY可以促进雏鸡的生长和消化器官发育,提高机体的免疫机能,促进肠道有益菌生长。

冬季不同饲养密度对湖羊育成公羊生长发育和舍内CO2、NH3浓度的影响
邓先德, 宋魁, 付秀珍, 吴荷群, 高永维, 张子荣, 马长宾, 姚守秀, 陈文武, 赵欢, 秦汉明
《中国畜牧兽医》. 2017, 44(10):  2923-2930.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7.10.013
摘要 ( 226 )   PDF (1917KB) ( 27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试验旨在研究冬季不同舍饲密度对育成公羊生长性能、屠宰性能、内脏器官发育和饲养环境的影响,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区组设计,将144只6月龄、体重相近的健康育成公羊随机分为4组,即Ⅰ、Ⅱ、Ⅲ和Ⅳ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6只羊。每组饲养密度分别为0.70、1.05、1.40和1.75 m2/只,试验期55 d。结果显示:①Ⅱ组平均日增重和末重均极显著高于其他组(P < 0.01),Ⅲ、Ⅳ组极显著高于Ⅰ组(P < 0.01),Ⅱ组体增重最高,分别比Ⅰ、Ⅲ和Ⅳ组高20.27%、11.98%和10.23%(P < 0.01),Ⅱ组料重比极显著低于Ⅰ、Ⅲ和Ⅳ组(P < 0.01);②Ⅱ组宰前活重极显著高于其他组(P < 0.01),净肉重、净肉率和肉骨比均显著高于Ⅰ组(P < 0.05),而Ⅱ、Ⅲ、Ⅳ组间无显著差异(P > 0.05);③各组间除心脏和脾脏重有显著差异外,其余各器官重均未表现出显著差异(P>0.05),Ⅳ组心脏和肝脏重占活体重量比最高;④舍内的NH3和CO2平均浓度大小为:Ⅰ组 > Ⅱ组 > Ⅲ组 > Ⅳ组,与羊饲喂空间大小呈负相关(R2=-0.995和R2=-0.999);⑤在不计算人工和饲料成本的情况下,Ⅰ、Ⅱ、Ⅲ和Ⅳ组分别获利6 345.67、7971.77、6977.80和7 025.42元,Ⅱ组经济效益最高。综上所述,试验Ⅱ组各项指标均优于其他3组,舍饲育肥羊饲养密度与生长性能的物理性拐点是1.05 m2/只。

雷州山羊喜食牧草养分含量及其与相对采食频度相关性分析
王志敬, 吴征敏, 庄桂锋, 吴浩浩, 黎子才, 陈普, 王亚运, 胡曾明, 尹福泉
《中国畜牧兽医》. 2017, 44(10):  2931-2936.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7.10.014
摘要 ( 207 )   PDF (766KB) ( 18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解南方地区天然草场放牧雷州山羊牧食行为,以及天然牧草养分含量与其相对采食频度的相关性,连续7 d跟踪放牧观察记录雷州山羊牧食行为,并且根据雷州山羊采食情况采集牧草样本。试验结果表明,雷州山羊对于大花牵牛、牛筋草、柳叶箬和白茅的相对采食频度分别为55.51%、28.70%、8.13%和(P<0.05)1.18%;在测定的几种牧草中,白茅的干物质(DM)(P<0.05)、中性洗涤纤维(NDF)(P<0.05)和酸性洗涤纤维(ADF)最高,鬼针草的粗蛋白质(CP)(P < 0.05)、钙(Ca)(P < 0.05)、磷(P)(P < 0.05)、粗灰分(Ash)和粗脂肪(EE)最高,柳叶箬的粗纤维(CF)含量最高;雷州山羊的相对采食频度与牧草CP含量的相关系数为0.793(P < 0.05),与CF含量的相关系数为-0.813(P < 0.05),与ADF含量的相关系数为-0.328(P > 0.05),与NDF含量的相关系数为-0.945(P < 0.01),与Ca含量的相关性系数为0.804(P < 0.05),与P含量的相关系数为0.735(P < 0.05)。综上可得,雷州山羊的相对采食频度与天然草场牧草中的CP、Ca和P含量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CF、NDF含量具有显著或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6月龄去势对延边黄牛生长性能、血液睾酮及生长激素水平的影响
刘田, 宫强, 李香子, 高青山, 严昌国
《中国畜牧兽医》. 2017, 44(10):  2937-2943.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7.10.015
摘要 ( 233 )   PDF (860KB) ( 32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研究6月龄去势对延边黄牛生长性能及血液激素的影响,试验选用20头6月龄体重、体况相近的延边黄牛,随机分成2组,每组10头,试验组黄牛6月龄去势,对照组不去势,试验期12个月。试验期间在试验牛6、8、10、12、14、16及18月龄的当月12号称重并测量体尺,每次称重前一天早上空腹经颈静脉采血,检测血清睾酮和生长激素的含量。结果显示,试验期间试验组黄牛去势后体重均低于对照组,其中8月龄时差异显著(P < 0.05);试验组延边黄牛体高、胸围、体斜长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均不显著(P > 0.05),6~8月龄时,试验组去势黄牛体高的增长显著低于对照组(P < 0.05),12~14月龄时,试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5),其他月龄间两组差异不显著(P > 0.05)。试验组黄牛去势后血清睾酮水平极显著或显著低于对照组(P < 0.01;P < 0.05),试验组黄牛血液生长激素水平低于对照组,其中8月龄时差异显著(P < 0.05)。综上所述,6月龄去势能够降低延边黄牛体重的增长,但对体尺影响不大,且能降低延边黄牛血清睾酮及生长激素水平。

复合菌发酵玉米蛋白粉的条件优化
魏炳栋, 苗国伟, 陈群, 邱玉朗, 李林, 于维, 李伟忠
《中国畜牧兽医》. 2017, 44(10):  2944-2950.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7.10.016
摘要 ( 230 )   PDF (2076KB) ( 28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试验旨在研究复合菌(黑曲霉、乳酸菌、酵母菌和地衣芽孢杆菌)发酵玉米蛋白粉的优化条件。通过各菌种玉米蛋白粉水解驯化试验、菌种混合比例及发酵条件(温度、时间、含水量及初始pH)的正交试验,以玉米蛋白粉多肽得率为指标,确定发酵玉米蛋白粉的最优发酵条件。并在此条件下,测定发酵液中粗蛋白质、总糖、还原糖、氨基酸含量以及多肽得率。结果显示,正交试验优化的最佳接种比例为地衣芽孢杆菌4%、乳酸菌4%、酵母菌6%、黑曲霉6%,最佳发酵条件为发酵温度35℃、发酵时间84 h、含水量45%、初始pH为6,在此条件下多肽得率为44.03%。在发酵过程中,粗蛋白质含量和多肽得率呈上升趋势,发酵终止时,粗蛋白质含量提高了15.17%,多肽得率提高了205%,还原糖含量提高了850%,总必需氨基酸和总氨基酸含量分别增加了12.58%和12.37%。本试验结果可为扩大玉米蛋白粉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麻疯树籽提油工艺优化及籽粕中粗蛋白质含量分析
谢瞰, 熊春梅, 方欐圆, 蒋婵, 雷福红, 欧阳吾乐, 郭爱伟
《中国畜牧兽医》. 2017, 44(10):  2951-2956.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7.10.017
摘要 ( 184 )   PDF (1654KB) ( 61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试验旨在优化麻疯树籽提油工艺并分析其籽粕中粗蛋白质含量,以提油率、提油后籽粕中粗蛋白质含量为优化指标,探讨料液比、温度、时间3个因素对麻疯树籽提油率及籽粕中粗蛋白质含量的影响,并结合正交试验获得麻疯树籽提油的最佳工艺参数。单因素试验结果表明,料液比为1∶18、温度为40℃、提取时间30 min时,提油率达到最高,分别为38.22%、32.21%及34.13%。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各因素影响提油率的主次顺序为温度 > 料液比 > 提取时间,其中温度和料液比对提油率的影响极显著(P < 0.01),提取时间对提油率无显著影响(P > 0.05);影响籽粕粗蛋白质的主次顺序为温度 > 提取时间 > 料液比,其中温度对籽粕粗蛋白质含量的影响极显著(P < 0.01),提取时间对籽粕粗蛋白质含量的影响显著(P < 0.05)。正交试验结果表明,麻疯树籽最佳提油工艺组合为A3B3C3,即在料液比为1∶22、温度为50℃、时间为50 min的最佳工艺条件下,提油率为39.41%,籽粕粗蛋白质为24.13%。本研究为麻疯树籽提油及提油后籽粕的开发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遗传繁育
MYNN基因在猪不同组织及肌肉中的表达规律
李萌, 靳玉舒, 张旗, 成志敏, 张宁芳, 乐宝玉, 高鹏飞, 曹果清, 李步高, 郭晓红
《中国畜牧兽医》. 2017, 44(10):  2957-2964.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7.10.018
摘要 ( 213 )   PDF (3053KB) ( 30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试验旨在研究myoneurin(MYNN)基因在猪不同组织中的表达特征及其在肌肉(背最长肌、股二头肌和腰大肌)、小脑、肝脏、胰脏、肾脏、胃、脾脏、肺脏组织中的发育性表达规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研究猪MYNN mRNA在90日龄大白猪和马身猪的心脏、肝脏、脾脏、肺脏、肾脏、小脑、小肠、胰脏、胃、股二头肌及脂肪共11个组织中的表达谱,以及在大白猪和马身猪1、90、180日龄3个发育阶段的肌肉、小脑、肝脏、胰脏、肾脏、胃、脾脏、肺脏组织中的发育性表达规律。结果表明,MYNN在猪的各种组织中广泛表达,且各组织间表达差异显著或极显著(P < 0.05;P < 0.01);MYNN在大白猪和马身猪的肌肉、小脑、肝脏、胰脏、肾脏、胃、脾脏、肺脏组织中的不同发育阶段表达差异显著或极显著(P < 0.05;P < 0.01),并具有特定规律,由此推测其可能在猪的这几种组织中发挥重要作用。MYNN基因的表达与组织、日龄及品种的遗传背景有关。本试验为研究猪MYNN基因的生物学功能提供了依据,但还需要深入的研究来探索其作用的具体机制,尤其是在骨骼肌发育中的调节机制。

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山羊遗传多样性及其生产性状研究进展
宋伸, 杨敏, 蒋琳, 马月辉
《中国畜牧兽医》. 2017, 44(10):  2965-2972.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7.10.019
摘要 ( 186 )   PDF (840KB) ( 22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近年来,高通量测序技术的规模化应用及生物信息技术的普及,极大地推动了家畜基因组学的发展,实现了分子育种标记全基因组水平的快速、精准定位,为全基因组选择育种奠定了重要基础。数千年来的驯化和选择,形成了用途多样的山羊品种,如乳用、皮用、绒用及肉用等,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生产和生活资料。国内外学者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山羊的遗传多样性及生产性能的遗传机制进行了研究,以期找到与山羊种质特性相关的基因,从而为山羊的遗传改良提供新的标记。作者对近五年来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山羊的遗传多样性和产绒、产奶、繁殖等生产性状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以期为评估山羊优良种质特性和与生产性状相关的优异基因定位的工作提供参考。

水貂TYR基因T138A位点多态性及其与毛色性状的关联分析
宋兴超, 徐超, 刘宗岳, 杨童奥, 岳志刚, 刘琳玲, 丛波, 杨福合
《中国畜牧兽医》. 2017, 44(10):  2973-2979.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7.10.020
摘要 ( 210 )   PDF (1843KB) ( 20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试验旨在检测水貂酪氨酸酶(tyrosinase,TYR)基因T138A位点的多态性,并分析其与水貂毛色表型的相关性。提取5种被毛色型430只水貂血液基因组DNA,采用PCR-RFLP技术,对TYR基因T138A位点进行多态性检测,统计等位基因频率与基因型频率,通过卡方(χ2)独立性检验分析该位点多态性与水貂毛色性状的相关性。结果表明,T138A位点存在2个等位基因T和A,形成TT、TA和AA 3种基因型,AA基因型在吉林白水貂群体中为优势基因型(0.9069),而TT基因型为金州黑水貂、珍珠水貂、咖啡水貂和银蓝水貂群体的优势基因型,其中在金州黑水貂群体中基因型频率最高(1.0000)。关联分析表明,TYR基因T138A位点的多态性与毛色性状呈极显著相关(P<0.0001)。表明TYR基因T138A位点可能是影响水貂毛色的主控位点或与调控白色被毛表型主控位点连锁的分子标记。

羊驼毛纤维细度与单纤维强力相关性分析
许艳丽, 胡昕, 邢巍婷, 张敏, 王乐
《中国畜牧兽医》. 2017, 44(10):  2980-2986.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7.10.021
摘要 ( 213 )   PDF (806KB) ( 20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试验采用相关国家方法标准对321只羊驼毛绒样品开展了纤维细度及单纤维强力参数的检测,旨在分析羊驼毛纤维细度、单纤维强力及二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羊驼侧部毛纤维平均细度为24.30 μm,细度主体范围为18.01~27.00 μm,占样本总量的72%;平均纤维强力为8.31 cN,主体范围为5.01~11.00 cN,占样本总量的88%,说明羊驼毛整体细度较细,强力可满足纺织加工要求。羊驼毛细度和单纤维强力相关性分析发现,不同性别、年龄的羊驼颈部、肩部、股部、腹部、侧部、背部6个不同部位细度、单纤维强力都反映为背部最细,单纤维强力最小,腹部细度最粗,单纤维强力最大;另外,从羊驼毛不同细度区间对应单纤维强力分布也可看出,羊驼毛的单纤维强力值越大其细度值越大,反之越小;除此之外,不同性别、年龄的羊驼毛细度对应单纤维强力也呈正相关,成年羊驼毛细度粗于周岁羊驼,公羊驼毛细度粗于母羊驼,成年羊驼单纤维强力大于周岁羊驼,公羊驼单纤维强力大于母羊驼。综合以上结果,说明羊驼毛细度与单纤维强力呈正相关。

新疆巴什拜羊肌肉生长抑制素基因DNA甲基化与mRNA表达量分析
姚力丹, 祖玲玲, 马晓燕, 依明·苏来曼, 决肯·阿尼瓦什
《中国畜牧兽医》. 2017, 44(10):  2987-2993.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7.10.022
摘要 ( 200 )   PDF (1125KB) ( 26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探究肌肉生长抑制素(myostatin,MSTN)基因在肌肉和脂肪中的DNA甲基化模式及mRNA表达水平,试验以5月龄巴什拜羊羔羊为研究对象,采用亚硫酸氢盐测序法(bisulfite sequencing PCR,BSP)检测MSTN基因启动子区和第1外显子甲基化模式,并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MSTN基因在巴什拜羊股二头肌、股三头肌、半腱肌、半膜肌、背最长肌和尾脂中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显示,肌肉组织甲基化概率高于脂肪组织,其中,股二头肌、股三头肌、半腱肌、半膜肌、背最长肌和尾脂的甲基化概率分别为74.2%、74.2%、83.2%、83.7%、82.1%和25.3%,MSTN基因在股二头肌、股三头肌、半腱肌、半膜肌、背最长肌中的表达水平显著低于尾脂(P < 0.05),股二头肌、股三头肌、半腱肌、半膜肌和背最长肌之间差异不显著(P > 0.05),巴什拜羊肌肉和脂肪MSTN基因DNA甲基化水平与MSTN基因表达量呈显著负相关(r=-0.886,P < 0.05)。

江西绿壳蛋鸡生产性能及孵化性能与蛋品质的相关性分析
郭蓉, 崔璨, 李思辰, 朱庆, 刘益平, 王彦, 尹华东, 叶林, 张露, 袁韫聪, 王珍, 赵小玲
《中国畜牧兽医》. 2017, 44(10):  2994-3000.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7.10.023
摘要 ( 237 )   PDF (3066KB) ( 20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通过对江西绿壳蛋鸡F1代产蛋性能、孵化效果和蛋品质进行分析,为江西绿壳蛋鸡选育提供参考。试验选取300日龄江西绿壳蛋鸡306只及其鸡蛋80枚,分别测定、分析蛋鸡产蛋性能及种蛋孵化效果和蛋品质,并对这些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经测定,试验蛋鸡平均体重为1 596.99 g,平均蛋重为50.57 g,平均产蛋数为14.53枚;群体平均受精率为93.69%,平均死精率为5.55%,平均健雏率为84.3%,平死胚率为13.9%。群体平均蛋形指数为1.28,平均哈氏单位为71.77,平均蛋壳强度为4.44 kg/cm2。相关分析显示,健雏率与蛋重、蛋壳颜色与蛋形指数间呈显著相关(P < 0.05);健雏率与死胚率、蛋壳强度与蛋壳厚度间呈极显著相关(P < 0.01)。以上结果表明,江西绿壳蛋鸡F1代蛋品质优良,产蛋性能、孵化效果较好,但仍需进一步选育。

深县猪保种群遗传多样性简化监测方法研究
刘洋洋, 贾青, 尹彦开, 赵思思, 房晓欢, 尹雪姣, 李赛
《中国畜牧兽医》. 2017, 44(10):  3001-3008.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7.10.024
摘要 ( 167 )   PDF (1035KB) ( 19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建立深县猪种群多样性监测的简化指标体系,试验采集河北省深县猪4个世代179头猪样本,采用联合国粮农组织和国际动物遗传协会联合推荐的27个微卫星标记进行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对27个微卫星标记进行两阶段、多梯度抽样,并根据抽样群体和总群体的多态信息含量(PIC)值的变化确定适宜抽样微卫星位点数,再以4个世代样本进行验证。结果表明,选取8个微卫星位点时与全部位点的比较相对偏差可控制在5%以内,且以各分世代的验证比较相对偏差在10%左右,通过比较确定以S0155、S0228、SW632、S0090、CGA、S0101、S0227、SW122这8个微卫星位点构成的简化指标体系可较好地反映深县猪种群遗传多样性的变化。因此,深县猪的保种群群体遗传多样性监测可以简化为检测这8个微卫星位点,同时本研究采用的方法也可为其他保种群的遗传多样性监测方法的简化处理提供参考。

小花棘豆中毒对和田羊母羊繁殖器官的影响
姚娜, 贾琦珍, 陈根元, 亚森·麦麦提, 王帅
《中国畜牧兽医》. 2017, 44(10):  3009-3015.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7.10.025
摘要 ( 172 )   PDF (2318KB) ( 16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试验旨在探讨小花棘豆(Oxytropis glabra DC)中毒对和田羊母羊繁殖器官指数、性激素水平和相关基因mRNA表达量的影响。以小花棘豆中毒和田羊母羊为研究对象,采集血清后屠宰,采集试验羊的丘脑、垂体和卵巢组织,测定其脏器系数,检测血清中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促卵泡素(FSH)、促黄体素(LH)、雌二醇(E2)和孕酮(P4)含量的变化,并检测各组织中相关繁殖基因的表达。结果显示,小花棘豆中毒和田羊母羊丘脑、垂体和卵巢指数均极显著升高(P < 0.01),且卵巢表面卵泡数显著下降(P < 0.05),HE染色表明丘脑神经元细胞固缩、浓染;垂体中细胞核变形、浓染,胞浆减少;卵巢中初级卵母细胞溶解、消失,间质血管扩张。小花棘豆中毒和田羊母羊血清中GnRH、FSH、LH、E2和P4含量均极显著下降(P < 0.01),丘脑中Kiss-1、GPR54、ERα mRNA,垂体中GnRHR mRNA和卵巢中FSHR、LHR mRNA表达量均极显著下降(P < 0.01)。结果表明,小花棘豆毒性成分可通过丘脑—垂体—性腺轴影响和田羊母羊的生殖系统。

IGFBP2基因遗传多态性及其与肉质性状的关联分析
刘海霞, 朱爱文
《中国畜牧兽医》. 2017, 44(10):  3016-3022.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7.10.026
摘要 ( 227 )   PDF (1093KB) ( 26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试验旨在探究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2(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binding protein 2,IGFBP2)基因遗传变异对猪肉质性状的影响,为猪品种选育提供遗传学依据。参考GenBank中猪IGFBP2基因序列(登录号:BV727778)设计1对引物,采用PCR-RFLP技术检测IGFBP2基因在苏姜猪、姜曲海猪、长白猪中的遗传多态性,并分析基因座多态性与猪肉质性状的相关性。结果发现,3个猪种IGFBP2基因内含子3均具有Msp Ⅰ酶切多态性,分别检测到3种基因型:AA、AB和BB;χ2适合性检验显示,3个猪种IGFBP2基因基因型分布均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P > 0.05);多态信息含量(PIC)分析显示,3个猪种均为中度多态。IGFBP2基因不同基因型与肉质性状关联分析显示,3个猪种不同基因型肉色、肌内脂肪含量、大理石纹差异显著,AA基因型肉色(姜曲海猪除外)、肌内脂肪含量均显著高于AB、BB基因型(P < 0.05);AA、AB基因型大理石纹显著高于BB基因型(P < 0.05),其余指标间差异不显著(P > 0.05)。综上,苏姜猪、姜曲海猪、长白猪IGFBP2基因内含子3多态性对肉质性状影响显著,可作为潜在影响猪肉质性状的候选基因。

采用四引物ARMS-PCR方法检测奶牛乳腺组织DGAT1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
段晓宇, 吕贺, 杨洋, 矫洪涛, 侯晓明, 林叶
《中国畜牧兽医》. 2017, 44(10):  3023-3028.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7.10.027
摘要 ( 193 )   PDF (2983KB) ( 28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试验旨在快速有效地检测泌乳奶牛的二酰甘油转酰基酶1(diacylgycerol acyltransferase 1,DGAT1)乳脂量性状的优势等位基因K232A单核苷酸多态性,确定DGAT1基因型进而确定泌乳性状,为中国荷斯坦奶牛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提供技术支持。选取6头泌乳初期(3头为高乳产量牛,3头为低乳产量牛)中国北方荷斯坦奶牛为研究对象,提取乳腺组织基因组DNA,分别设计1对外引物和1对内引物,建立一种四引物ARMS-PCR体系快速检测奶牛乳腺组织DGAT1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结果发现,外引物扩增片段长度为512 bp,为PCR反应的阳性对照,基因型为232K扩增片段长度为369 bp,基因型为232A扩增片段长度为181 bp。PCR结果显示,6头牛的乳腺组织样本均由外部引物扩增出长度为512 bp的片段,泌乳期高乳产量奶牛和泌乳期低乳产量奶牛乳腺组织的特异性扩增片段长度均为181 bp。表明本研究选取的6头奶牛样本DGAT1基因K232A多态性均为232A型。提示该PCR鉴定方法能够快速有效地鉴定奶牛DGAT1基因型,可用于中国荷斯坦奶牛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促卵泡素和促黄体生成素对儋州鸡生殖激素调控规律的研究
王鹏, 管庆丰, 华蕊, 蔡克奇, 杨慧, 侯冠彧, 吴科榜
《中国畜牧兽医》. 2017, 44(10):  3029-3034.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7.10.028
摘要 ( 154 )   PDF (1738KB) ( 24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研究促卵泡素(FSH)和促黄体生成素(LH)对儋州鸡体内其他生殖激素的调控规律,本试验通过改变FSH和LH在儋州鸡血液中的浓度,并采用双抗体一步夹心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处理前后儋州鸡血液中FSH、LH、催乳素(PRL)、孕酮(P)、雌二醇(E2)的浓度进行测定。结果发现,注射外源性FSH和LH分别能提高儋州鸡血液中FSH和LH浓度;当儋州鸡血液中FSH或LH浓度显著升高时则均能引起PRL浓度显著降低(P < 0.05),但当FSH和LH浓度同时显著升高时,PRL浓度显著升高(P < 0.05);当儋州鸡血液中FSH浓度显著升高时,E2及P浓度显著提升(P < 0.05),且在高浓度LH的协同下提升幅度更大;当儋州鸡血液中LH浓度显著升高时E2及P浓度升高但不显著(P > 0.05)。本研究结果表明,儋州鸡血液中FSH或LH浓度的提高均能降低PRL的浓度,并能不同程度的提升E2及P的浓度,但FSH与LH浓度同时提高则能通过协同作用刺激E2及P浓度的大幅提升,当E2及P浓度过高时能通过刺激PRL的释放,负反馈调节血液中FSH与LH,并恢复血液中E2及P浓度。

预防兽医
H1、H3亚型猪流感病毒双重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王博, 王慧煜, 赵宝华, 罗静, 王承民, 何宏轩, 韩雪清
《中国畜牧兽医》. 2017, 44(10):  3035-3041.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7.10.029
摘要 ( 232 )   PDF (1273KB) ( 36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建立一种快速、准确地检测H1和H3亚型猪流感病毒(swine influence virus,SIV)的方法,根据H1和H3亚型SIV血凝素(hemagglutinin,HA)基因保守序列,分别设计2对特异性引物和2条TaqMan探针,建立双重实时荧光定量RT-PCR方法。结果显示,该方法敏感性高,可检测到最低拷贝数为102拷贝/μL;重复性良好,重复孔Ct值的变异系数均在5%以下;特异性好,除H1和H3亚型SIV外,H4、H5、H7、H9亚型SIV、猪瘟病毒、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口蹄疫病毒、伪狂犬病病毒检测均为阴性;在田间样品中成功检出1株H1和1株H3亚型SIV,检出率为1.16%。该方法准确、快速、灵敏、特异,可为H1、H3亚型SIV的快速鉴别检测及流行病学调查提供有效的技术手段。

鸭腺病毒A型Hexon基因克隆与序列分析
万春和, 刘荣昌, 陈翠腾, 程龙飞, 傅光华, 傅秋玲, 施少华, 陈红梅, 黄瑜
《中国畜牧兽医》. 2017, 44(10):  3042-3048.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7.10.030
摘要 ( 268 )   PDF (2451KB) ( 34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明确鸭腺病毒A型Hexon基因特征及其在腺病毒科病毒分类中的作用,本研究从前期分离鉴定的一株番鸭源鸭腺病毒A型分离株(JX2016株)中分段扩增获得其Hexon基因编码区。结果发现,鸭腺病毒A型JX2016株Hexon基因编码区为2 733 bp,编码910个氨基酸,与鸭腺病毒A型(FJ12025株)核苷酸同源性最高,达99.8%;与其他分离株Hexon基因核苷酸同源性均在99.4%以上;与鸭腺病毒2型(GR株,未明确分类地位)同源性仅为54.5%;与禽腺病毒A型Phelps株(鸡源)及P29株(鹅源)的核苷酸同源性分别为53.6%和55.2%。遗传进化树分析发现,所有鸭腺病毒A型分离株在遗传进化上均处于相同的亚分支,且与绵羊腺病毒D型(OAV287株)均处于富AT腺病毒属遗传进化分支。但鸭腺病毒2型(GR株)与禽腺病毒A型Phelps株(鸡源)、P29株(鹅源)却处于同一遗传进化分支,均属于禽腺病毒属遗传进化分支。基于Hexon蛋白的遗传进化分析,建议将鸭腺病毒A型重新命名为鸭源富AT腺病毒A型,将鸭腺病毒2型重新命名为鸭源禽腺病毒。

拉沙里菌素单克隆抗体的研制及间接竞争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
杨小康, 张绘艳, 顾建红, 袁燕, 卞建春, 刘宗平, 刘学忠
《中国畜牧兽医》. 2017, 44(10):  3049-3056.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7.10.031
摘要 ( 208 )   PDF (1459KB) ( 22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制备拉沙里菌素(LAS)单克隆抗体,建立针对LAS的间接竞争ELISA(Ci-ELISA)方法,试验采用了活性酯法将LAS分别与BSA和OVA偶联成LAS-BSA和LAS-OVA作为免疫原和检测原,6次免疫后,取小鼠脾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融合,最终筛选出一株能稳定分泌抗LAS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C11。经鉴定,C11的抗体类型为IgG1,轻链为κ链;所制腹水效价为1∶16 000,与莫能菌素钠、盐霉素钠、马杜霉素胺、头孢噻吩钠和硫酸链霉素均无交叉反应。用此单克隆抗体建立LAS Ci-ELISA检测方法显示,Ci-ELISA标准工作曲线为y=0.376x-0.2374(R2=0.9914),LAS在5~1 000 ng/mL时,线性关系良好,IC50为90.22 ng/mL,加标回收率为81.76%~102.41%,表明方法精确度好、灵敏度高。LAS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和Ci-ELISA方法的建立为下一步试剂盒的研发奠定了基础。

斑点叉尾鮰套肠病病原嗜水气单胞菌的分离与鉴定
吴璇, 袁海文, 谢晓东, 李朱萱, 苟昌勇, 罗维, 程振涛, 李攀
《中国畜牧兽医》. 2017, 44(10):  3057-3062.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7.10.032
摘要 ( 165 )   PDF (1604KB) ( 16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确定疑似细菌感染的斑点叉尾鮰病原,本试验对临床病例进行细菌分离培养、生物化学鉴定和分子生物学鉴定、动物回归试验和病原菌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分离菌为革兰氏阴性杆菌,菌落形态和生化特性与嗜水气单胞菌相符;16S rDNA检测与测序分析结果进一步证实分离菌确为嗜水气单胞菌;动物回归试验显示,分离菌能引起与临床自然病例相似的症状;药敏试验显示,分离菌对喹诺酮类药物敏感,对青霉素类、头孢类药物产生耐药性。结果表明,疑似细菌感染斑点叉尾鮰病例为嗜水气单胞菌感染,可选择喹诺酮类药物进行病例的预防治疗。

猪伪狂犬病净化对猪生产性能影响的研究
刘玉梅, 张锐, 刁新育, 杨林
《中国畜牧兽医》. 2017, 44(10):  3063-3069.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7.10.033
摘要 ( 171 )   PDF (906KB) ( 32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评定猪伪狂犬病净化对猪生产性能的影响,作者调查了中国9个省63个规模化猪养殖场,以调查数据为基础,统计分析了伪狂犬病净化对猪死亡率、猪群伪狂犬gE阳性率、母猪流产率等生产性能的影响,对比了不同规模、不同净化阶段养殖场的猪生产性能的差异。统计结果表明,通过实施疫苗免疫、检疫诊断、淘汰阳性动物、培养健康动物等净化措施,生猪的生产性能明显提高;养殖规模在1.65~8.47万头的养殖场其生产性能提高的效果最优;伪狂犬病净化时间越长,猪的生产性能提高的幅度越大。

鸡血细胞药物代谢模型的建立与应用
张小庆, 汤晓艳, 杨小体, 沈习习
《中国畜牧兽医》. 2017, 44(10):  3070-3076.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7.10.034
摘要 ( 162 )   PDF (2805KB) ( 15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试验旨在建立鸡血细胞药物代谢模型,并用利巴韦林进行验证。本试验比较了3种不同培养基(L-15、M199和RPMI1640培养基)及添加不同浓度胎牛血清的细胞培养效果,采用MTT法测细胞活力,确定最佳给药时间,之后用利巴韦林进行给药,检测培养液中利巴韦林及其代谢物(TCONH2和RTCOOH)含量。结果发现,3种培养基中用L-15培养基培养时细胞存活率最高,胎牛血清添加浓度为10%时血细胞状态较好;血细胞活力检测表明其最佳给药时间为培养3 h;利巴韦林给药后,其含量随着时间的延长而降低,TCONH2和RTCOOH在给药0.5 h时迅速产生,给药3 h后其浓度变化趋于平缓。综上所述,本试验建立的鸡血细胞代谢模型操作简便,用添加10%胎牛血清的L-15培养基培养效果较好,利巴韦林给药试验表明,鸡血细胞存在一定的代谢转化功能,该鸡血细胞代谢模型可用于某些药物的体外代谢研究。

水貂源致病性黏质沙雷氏菌的分离鉴定与遗传进化分析
潘跃, 温珊珊, 赵丽丽, 杨延, 李思宇, 张乘浩, 葛俊伟, 陈洪岩
《中国畜牧兽医》. 2017, 44(10):  3077-3083.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7.10.035
摘要 ( 203 )   PDF (1337KB) ( 14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确定水貂黏质沙雷氏菌的耐药状况、致病性及其遗传特征,本研究从黑龙江省患病死亡水貂中分离得到3株细菌,根据其形态特征、培养特性、生化试验及16S rRNA序列测定对分离菌进行鉴定;随后用K-B法测试分离株对常见的24种抗菌药的敏感性,并进行了致病性试验和遗传进化分析。结果显示,分离菌为黏质沙雷氏菌,对多种常用抗菌药物具有高度耐药性;可引起试验组小鼠100%死亡;分离株与来自活性污泥与火山堆积物环境的菌株遗传亲缘性最近。表明黑龙江省水貂中存在黏质沙雷氏菌的感染,分离株耐药现象较严重并具有很强的致病性,同时提示该菌株可能来源于环境中。本试验从水貂中分离得到致病性黏质沙雷氏菌为首次报道,研究结果可作为该菌感染水貂导致相关疾病的检测、鉴别和预防依据。

养殖鲤和锦鲤中的鲤浮肿病毒检测与分析
王小亮, 徐立蒲, 王姝, 王静波, 曹欢, 张文, 贾丽
《中国畜牧兽医》. 2017, 44(10):  3084-3089.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7.10.036
摘要 ( 262 )   PDF (1355KB) ( 29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鲤浮肿病毒(carp edema virus,CEV)是一种严重危害养殖鲤和锦鲤的病毒。2014年在北京地区确诊的首例鲤浮肿病意味着该病已进入中国。为调查CEV在养殖鲤、锦鲤中的流行现状,同时筛选适宜的CEV普查方法,探索其发病条件,试验于2016年5月至2016年9月共采集13个样品,采用日本学者建立的Nest-PCR法及英国学者研究的Nest-PCR法、Real-time PCR法进行CEV检测。结果发现,13个样品中共检测到5个CEV阳性,3个为锦鲤样品,2个为普通鲤或杂交鲤样品。Real-time PCR法检出所有阳性,日本的Nest-PCR法检出3个锦鲤阳性和1个普通鲤阳性,英国的Nest-PCR法仅检出3个锦鲤阳性。在阳性样品中,3号和10号样品的养殖鱼并未发病死亡,且3号样品鱼体内的病毒拷贝数高于有临床症状并出现死亡的7号、8号和13号样品。说明目前养殖鲤、锦鲤的CEV阳性率较高,亟需加强该病毒的监测、防控。英国学者建立的Real-time PCR法不会漏检,更适合用于中国CEV的监测普查。没有外界环境条件刺激,养殖鱼即使感染CEV或CEV在其体内增殖,也不一定发生鲤浮肿病。结合鲤浮肿病发病温度范围较宽,提示环境条件刺激才是导致该病发生的关键因素,避免环境刺激是降低该病发生的一个有效措施。

基础兽医
当归补血汤提取物亚慢性毒性试验研究
李旭廷, 王斌, 李思聪, 杨锐, 李金良, 张敏
《中国畜牧兽医》. 2017, 44(10):  3090-3099.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7.10.037
摘要 ( 191 )   PDF (843KB) ( 23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试验旨在评价当归补血汤提取物安全性,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试验依据。选取120只SD大鼠(雌雄各半)随机分为高、中、低剂量组和空白对照组,药物组分别按60、30、15 g/kg体重剂量灌胃给药,空白对照组给予等体积蒸馏水,连续给药28 d,停药后观察14 d。结果显示,给药结束时,高剂量组雄性大鼠出现体重增长减缓(P < 0.01)和饲料消耗量降低(P < 0.01),雄性大鼠白细胞数(WBC)、淋巴细胞(Lym)均显著升高(P < 0.05),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总胆固醇(TC)、葡萄糖(GLU)均极显著降低(P < 0.01),血小板(PLT)显著减少(P < 0.05);雌性大鼠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GB)、ALT均极显著减少(P < 0.01)。中剂量组大鼠ALT和碱性磷酸酶(ALP)显著或极显著降低(P < 0.05;P < 0.01)。停药第14天雄性大鼠网织红细胞(RET)显著增多(P < 0.05),雌性大鼠HGB显著减少(P < 0.05)。停药后可恢复正常,其余相关检测指标均未见异常。各脏器组织病理学检查均未见异常。结果表明当归补血汤提取物毒性低,可以安全用于动物。

雌二醇单克隆抗体制备及间接竞争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
白宇, 胡景炎, 许永鹏, 何杰, 金俊杰, 李培德, 刘素贞
《中国畜牧兽医》. 2017, 44(10):  3100-3105.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7.10.038
摘要 ( 172 )   PDF (952KB) ( 26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建立敏感、特异、快速的雌二醇(estradiol,E2)残留免疫检测方法,本研究利用雌二醇人工抗原(E2-BSA)免疫BALB/c小鼠,应用淋巴细胞杂交瘤技术制备特异性雌二醇单克隆抗体,利用高效价、高特异性单克隆抗体建立间接竞争ELISA(icELISA)方法。结果显示,试验成功筛选获得一株稳定分泌抗雌二醇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3H3),抗体效价可达1∶320 000,利用3H3腹水抗体优化间接竞争icELISA反应条件,检测抗体的敏感度,IC50为1.636 ng/mL,IC20~IC80线性范围为0.202~13.281 ng/mL。雌二醇腹水抗体与雌三醇、乙炔雌二醇的交叉反应率分别达0.31%和0.25%,而与雌酮、戊酸雌二醇、苯甲酸雌二醇、炔雌醚、己烯雌酚、壬基酚的交叉反应率均<0.1%。结果表明,利用本研究制备的单克隆抗体建立雌二醇间接竞争ELISA检测方法,可满足食品中雌二醇残留高灵敏度的检测要求。

舍饲散栏有窗奶牛舍温热环境的年动态研究
单春花, 陈伟, 李宏双, 邱殿锐, 郭建军, 刘泽, 高玉红
《中国畜牧兽医》. 2017, 44(10):  3106-3112.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7.10.039
摘要 ( 172 )   PDF (1211KB) ( 34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研究寒区奶牛舍温热环境的年动态变化,试验选择河北省承德市某规模化奶牛场一栋散栏有窗奶牛舍,连续12个月监测舍内外的气温、相对湿度和风速并分析其规律。结果表明,全年奶牛舍内、外气温均表现为中午高、早晚低的规律性变化,相对湿度则表现出相反的规律。夏季(6~8月)每天有7.5~10 h舍内气温高于25℃,且在6月出现了舍内气温高于舍外气温的现象。12月舍内风速几乎全天为0 m/s。从综合指数分析,夏季每天09∶30~19∶30(10 h)舍内温湿指数(THI)均超过72,奶牛处于轻度热应激状态;冬季的风寒温度(WCT)均未低于-10℃,奶牛不遭受冷应激。综合以上结果,对于寒区散栏有窗奶牛舍,夏季应加强防暑降温措施,冬季加强通风换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