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1年 第48卷 第11期 刊出日期:2021-11-20
目录
封面封底
中国畜牧兽医. 2021, 48(11):  1-0. 
摘要 ( 162 )   PDF (6539KB) ( 7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录
中国畜牧兽医. 2021, 48(11):  2-0. 
摘要 ( 121 )   PDF (534KB) ( 8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生物技术
Cdc42基因对不同发育阶段无尾鸡骨骼的共表达调控
齐旺梅, 胡斯乐, 徐斯日古楞, 哈登楚日亚, 白小英, 张文广
中国畜牧兽医. 2021, 48(11):  3905-3917.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1.11.001
摘要 ( 290 )   PDF (4722KB) ( 11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阐明细胞分裂周期42(cell division cycle 42,Cdc42)基因在无尾鸡骨骼发育过程的潜在调控机制,本试验通过混池重测序与转录组测序方法,综合运用基因组学和骨骼转录组学来揭示Cdc42基因对无尾鸡尾部发育的遗传影响。结果显示,在无尾品种的强正向选择下,无尾鸡与有尾鸡之间高度分化的基因显著富集到神经发育、基础代谢与细胞骨架重排等生物类别;骨骼发育过程的差异表达基因数从胚胎第8、11和14天逐渐升高后下降,到第16天到达最低后又升高,到第21天达到最高;在基因组与转录组层面识别的公共候选基因为Cdc42;公共生物学过程富集到GTPases活性与细胞生长程度的调节,公共信号通路富集到紧密连接与黏着连接;差异表达基因构建的权重基因共表达网络发现,无尾鸡比有尾鸡的基因网络密度高6倍以上,平均连接度高8倍以上。无尾鸡共表达网络中,Cdc42基因与其他基因的相关性较弱。相比而言,在有尾鸡组,Cdc42基因处于网络的核心连接节点处,对于多基因的共同调节起到桥梁作用;此外,证明了Cdc42基因在多物种间具有保守性。本研究最终确定瓢鸡无尾性状的形成可能通过Cdc42及其共表达的基因共同调控紧密连接信号通路,联动影响Wnt信号通路,进而干扰生长板和尾骨的发育,是尾骨提前终止的重要影响环节,将为瓢鸡无尾表型的早期启动和遗传基础认识提供理论指导。
山羊RPL27A基因克隆及组织表达特性分析
郑建莹, 王金玲, 王永, 朱江江, 张浩
中国畜牧兽医. 2021, 48(11):  3918-3928.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1.11.002
摘要 ( 260 )   PDF (3536KB) ( 8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研究山羊核糖体蛋白L27A (ribosome protein L27A,RPL27A)基因结构及其相关的生物学功能,试验采集简州大耳羊的14种组织样品(心脏、肝脏、脾脏、背最长肌、皮下脂肪等),利用RT-PCR扩增并克隆获得山羊RPL27A基因序列,通过在线工具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RPL27A基因在各个组织及不同分化阶段的皮下前体脂肪细胞中的表达水平。结果显示,山羊RPL27A基因CDS区长447 bp,可编码148个氨基酸。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RPL27A基因在不同的物种间具有较高的保守性,RPL27A蛋白是不稳定的亲水碱性蛋白,其与脂代谢及脂肪沉积相关的RPS18、RPL26、RPL34、RPL32、RPL37A等核糖体蛋白存在相互作用,RPL27A蛋白没有跨膜结构域,且无信号肽,亚细胞定位表明其主要存在于细胞质中。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RPL27A基因在山羊心脏、肝脏、脾脏、肾脏、肺脏、背最长肌、皮下脂肪等14种组织中均有广泛表达,且在瘤胃中表达水平最高,在臂三头肌和股二头肌中也存在较高的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其他组织(P<0.05);RPL27A基因在成脂诱导60 h的山羊皮下脂肪细胞中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分化前(P<0.05)。本研究成功克隆了山羊RPL27A基因CDS序列,并揭示了RPL27A基因在山羊14种组织中的表达特性,研究结果可为阐明RPL27A基因对山羊脂肪细胞分化的调控机制提供材料。
绵羊SUN2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及其在A549细胞中的表达
杜晓悦, 张良, 李慧萍, 刘淑英
中国畜牧兽医. 2021, 48(11):  3929-3939.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1.11.003
摘要 ( 220 )   PDF (3523KB) ( 7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克隆绵羊SUN2(Sad1 and UNC84 domain containing 2)基因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构建真核表达载体并检测其在A549细胞中的表达。根据绵羊SUN2基因序列(GenBank登录号:XM_015095026.2)设计特异性引物,应用RT-PCR方法扩增并克隆绵羊SUN2基因CDS序列,测序鉴定后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并构建pEGFP-C1-SUN2重组质粒。利用脂质体转染方法将pEGFP-C1-SUN2重组质粒转染至A549细胞并检测其表达。结果显示,绵羊SUN2基因CDS区序列全长2 187 bp,编码728个氨基酸,理论分子质量为81.06 ku,分子式为C3593H5639N1031O1110S14,等电点(pI)为6.20,总原子数为11 387,不稳定系数为56.88,属于不稳定蛋白。绵羊SUN2基因序列与山羊、牛、猪、马、家犬、大鼠、小鼠及人的相似性分别为98.9%、97.2%、91.6%、90.6%、87.1%、82.4%、82.1%和86.1%,不同物种间基因相似性较高,进化过程中相对保守。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绵羊SUN2基因与山羊、牛、猪、马和家犬等哺乳动物的遗传距离相对较近,与鸡的遗传距离较远。结构域及跨膜结构域预测显示,绵羊SUN2蛋白含有1个高度保守的SUN结构域,且存在跨膜结构域。信号肽预测显示其不存在信号肽位点,疏水性分析为亲水性蛋白,氨基酸序列二级结构主要为α-螺旋(51.65%),其余为无规则卷曲(31.46%)、延伸链(12.36%)和β-转角(4.53%)。试验成功构建了绵羊SUN2基因真核表达载体pEGFP-C1-SUN2,将其转染至A549细胞并检测到蛋白表达。本试验结果为绵羊SUN2基因功能的研究提供了参考依据,为后续探究SUN2基因在绵羊肺腺瘤病中的作用奠定了基础。
NLRC3基因克隆及其表达特性研究
郭梦娇, 李明桃, 谭惠惠, 张成成, 张小荣, 吴艳涛
中国畜牧兽医. 2021, 48(11):  3940-3949.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1.11.004
摘要 ( 247 )   PDF (5710KB) ( 4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探究兔NOD样受体家族蛋白3(NOD-like receptor family CARD domain containing 3,NLRC3)基因序列、分子结构和体内外表达特性。根据GenBank中公布的预测序列(登录号:XM_017338739.1)设计引物,PCR扩增并克隆兔NLRC3基因,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其分子结构进行预测分析。构建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rNLRC3-HA,通过间接免疫荧光试验探究兔NLRC3的亚细胞定位。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NLRC3基因在兔各组织中的分布情况及肠出血性大肠杆菌感染后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表明,兔NLRC3基因编码区长3 192 bp,相似性比对及系统进化树显示,兔NLRC3与其他哺乳动物相似性较高,并在进化树中处于同一分支。兔NLRC3由N-端、NACHT及LRR结构域组成,三级结构模型呈单曲率马蹄形,凸面由α-螺旋组成,凹面由β-折叠组成。间接免疫荧光试验结果显示,兔NLRC3位于细胞浆中,且不与线粒体共定位。兔NLRC3基因在所有被检组织中均有表达,且在脾脏中的表达量最高,其次是肠系膜淋巴结、淋巴滤泡。肠出血性大肠杆菌感染机体后,在脾脏、肝脏、肾脏中兔NLRC3基因mRNA表达量均上调,表明兔NLRC3基因参与了肠出血性大肠杆菌感染后的免疫应答。综上,本研究成功克隆了兔NLRC3基因并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分析,明确其为胞内受体,在各组织中广泛分布,并参与了细菌感染后的免疫应答,为进一步探究兔NLRC3在炎症反应中的调控机制提供了基础材料。
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
短期添加高水平亚麻籽对奶牛生产性能、牛奶脂肪酸组成和瘤胃发酵的影响
李宁, 张养东, 黄国欣, 刘凯珍, 郑楠, 王加启, 臧长江
中国畜牧兽医. 2021, 48(11):  3950-3961.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1.11.005
摘要 ( 230 )   PDF (1309KB) ( 14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试验旨在研究短期添加高水平亚麻籽对奶牛生产性能、牛奶脂肪酸组成和瘤胃发酵的影响。选取健康、体重相近的荷斯坦牛奶牛30头,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头。分别饲喂牧场基础饲粮(CK组)、添加3 000 g/d (13.01% DM)完整亚麻籽饲粮(WF组)和添加3 000 g/d (13.01% DM)粉碎亚麻籽饲粮(GF组)。试验周期为7周,第1周为环境适应期,第2~6周为饲粮适应期,第7周为试验期,记录试验期日采食量和产奶量,于试验最后1天采集奶样和瘤胃液样品,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测定乳和瘤胃液中脂肪酸组成。结果表明:①与CK组相比,添加3 000 g/d亚麻籽对奶牛干物质采食量和产奶量均无显著影响(P>0.05),GF组乳脂率和乳蛋白率较CK组有降低的趋势(0.05<P<0.1)。②WF和GF组乳中α-亚麻酸(ALA)和ω-3多不饱和脂肪酸(ω-3 PUFA)的产量较CK组均显著提高(P<0.05),且GF组ALA和ω-3 PUFA的产量显著高于WF组(P<0.05)。③WF组瘤胃pH显著低于CK和GF组(P<0.05),氨态氮(NH3-N)浓度显著高于CK和GF组(P<0.05)。综上所述,饲粮中短期添加高水平完整亚麻籽和粉碎亚麻籽均不影响奶牛干物质采食量和产奶量,但提高了乳中ALA含量,GF组提高效果较WF组更明显。添加高水平粉碎亚麻籽有降低乳蛋白率和乳脂率的趋势,高水平完整亚麻籽影响了奶牛瘤胃内环境。在实际生产中,应控制亚麻籽的添加量及其饲喂形式,在提高乳中ALA含量的同时,减少亚麻籽对瘤胃发酵的影响。
母猪妊娠期不同能量水平对后代公猪生长性能、睾丸发育与免疫的影响
吴俊哲, 徐学玉, 吴德, 车炼强, 方正锋, 冯斌, 徐盛玉, 李健, 卓勇, 林燕, 陶智勇
中国畜牧兽医. 2021, 48(11):  3962-3974.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1.11.006
摘要 ( 232 )   PDF (1824KB) ( 21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试验旨在研究母猪妊娠期能量水平对后代睾丸发育与免疫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选取30头体重、背膘相近的7~9胎长白×约克夏(LY)经产母猪,按照体重和胎次随机分为2组,每组15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母猪,从妊娠当天分别饲喂正常能量(CON)和低能量饲粮(LE,12.55 MJ/kg),直到分娩,所有母猪哺乳期均饲喂同一饲粮。分娩后,分别从CON和LE组中挑选体重为平均体重±0.05 kg的后代公猪各15头,断奶后所有公猪按阶段饲喂相同饲粮,于仔猪120日龄时结束试验。记录公猪每个月的体重并计算阶段平均日增重和平均日采食量;采集28和120 d的血液进行血清生化指标和免疫相关细胞因子检测,采集28和120 d的睾丸进行睾丸细胞计数和睾丸免疫相关基因检测。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LE组0~59 d平均日增重极显著降低(P<0.01),28~89 d平均日采食量和0 d睾丸重显著降低(P<0.05),28 d睾丸指数显著增加(P<0.05);LE组0和120 d睾丸组织内间质细胞数目、120 d生殖细胞数目、28和120 d支持细胞数目均显著降低(P<0.05);LE组血清中28 d甘油三酯(TG)和120 d睾酮(T)含量均极显著升高(P<0.01)、雌二醇(E2)含量极显著降低(P<0.01),TG、T和E2含量均存在时间和能量的交互作用(P<0.01);LE组血液中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的含量120 d时极显著降低(P<0.01),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TC、HDL-C三者均无时间和能量的交互作用(P>0.05)。随着公猪日龄增加,血液中白细胞介素-1α(IL-1α)、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免疫球蛋白(IgG)浓度均极显著增加(P<0.01),其中TNF-α和IL-1β有能量和时间的交互作用。与对照组相比,LE组28 d时TNF-α含量显著降低(P<0.05),120 d时IL-1β水平显著升高(P<0.05)。LE组28 d紧密连接蛋白1(ZO1)及0和28 d闭合蛋白(Occludin)基因相对表达量均显著降低(P<0.05),28和120 d时连接黏附分子1(JAM1)基因相对表达量显著增加(P<0.05)。LE组0 d时CCL4基因和28 d时IL-1α基因相对表达量均显著降低(P<0.05),0和120 d时趋化因子2(CCL2)基因及28 d时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和酪氨酸激酶2(JAK2)基因相对表达量均显著增加(P<0.05)。与对照组相比,28 d时Toll样受体1(TLR1)基因、0 d时肿瘤坏死因子受体超家族成员Ⅰ型(TNFRSF1A)基因相对表达量均显著降低(P<0.05),0 d时B细胞κ轻肽基因增强子核因子抑制因子(NFKBIA)、IL-1β和干扰素(IFNG)基因相对表达量均显著增加(P<0.05)。综上所述,母猪妊娠期摄入12.55 MJ/kg能量水平饲粮可降低后代公猪日增重、平均日采食量和睾丸重;降低后代公猪睾丸内生殖细胞数量及免疫相关细胞因子和睾丸免疫相关基因的表达,从而对后代成年后的免疫能力和繁殖性能产生深远影响。
芹菜发酵液对小鼠溃疡性结肠炎的保护作用研究
赵冬, 曹金虎, 金慧琴, 单衍可, 刘晓明, 刘斐
中国畜牧兽医. 2021, 48(11):  3975-3984.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1.11.007
摘要 ( 205 )   PDF (15431KB) ( 5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试验旨在研究发酵前后芹菜汁的主要功能成分变化和芹菜发酵液对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的小鼠溃疡性结肠炎(UC)的防治及免疫调节作用。选取50只4周龄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及低、中、高浓度芹菜发酵液组,每组10只。按10 μL/g BW的剂量标准给空白组和模型组小鼠灌胃无菌生理盐水,其他组小鼠则灌胃不同浓度的芹菜发酵液,持续7 d。从第8天开始,除空白组自由饮用无菌水外,其余组连续7 d自由饮用3% DSS溶液;在此过程,每日称量体重,进行疾病活动指数(DAI)评分。在第14天,通过摘眼球取血法获得全血,随后脱颈处死小鼠,解剖取出结肠组织测量长度并通过苏木素-伊红(HE)染色法制作病理切片,进行病理学分析。以流式细胞仪分选技术检测外周血中CD4+/CD8+T淋巴细胞比值,以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γ-干扰素(IFN-γ)和IL-10的含量。结果表明:①芹菜汁经发酵后,总酸、总糖、总多酚、类黄酮、维生素C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等多种活性成分的含量均显著增加(P<0.05)。②与模型组相比,芹菜发酵液高浓度组能减少DSS引起的小鼠体重损失(P<0.01)、结肠缩短(P<0.01)和DAI降低(P<0.05)。③组织病理学分析结果表明,各发酵液组的UC症状均得到不同程度改善,肠腺结构相对完整,杯状细胞轻微减少,仅有少量淋巴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浸入。④流式细胞仪分析结果显示,相较于模型组,发酵液组全血CD4+/CD8+T淋巴细胞比值极显著升高(P<0.01)。⑤ELISA检测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芹菜发酵液组的IL-6、TNF-α和IFN-γ含量极显著下调(P<0.01),IL-10的含量极显著上调(P<0.01)。综上,芹菜汁经发酵后主要功能活性成分均得到显著提高,并且发酵芹菜液对DSS诱导的小鼠UC具有一定的防治和免疫调节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维持外周血中CD4+与CD8+T淋巴细胞平衡,以及抑制促炎症因子(TNF-α、IL-6和IFN-γ)表达,促进抗炎症因子(IL-10)表达有关。
发酵香菇渣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结肠挥发性脂肪酸含量及微生物结构的影响
彭俏丽, 柒启恩, 周国勇, 唐民, 陈冬灵, 刘燊, 张辉华
中国畜牧兽医. 2021, 48(11):  3985-3995.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1.11.008
摘要 ( 212 )   PDF (1230KB) ( 5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研究发酵香菇渣(fermented shiitake residues,FSR)对断奶仔猪生产性能、十二指肠消化酶活性、空肠紧密连接蛋白相关基因表达、结肠挥发性脂肪酸及结肠微生物区系的影响,本研究选用100头健康的壹号土猪断奶仔猪(小耳花猪×杜洛克猪,公母各50头),随机分为2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10头猪,进行饲养试验。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NC组),试验组饲喂基础饲粮+5%发酵香菇渣。试验期33 d。饲养试验结束时,从每个组中选择6头仔猪(公母各半)进行屠宰取样。检测指标包括生长性能、十二指肠黏膜消化酶活性、空肠紧密连接蛋白mRNA相对表达量、结肠挥发性脂肪酸含量和肠道微生物结构。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显著提高了断奶仔猪的末重和平均日增重(P<0.05),显著降低了料重比(P<0.05);显著提高了十二指肠黏膜胰蛋白酶和β-淀粉酶活性(P<0.05);显著提高了结肠挥发性脂肪酸丙酸、丁酸、异丁酸和异戊酸水平(P<0.05);显著增加了结肠纤维杆菌门(Fibrobacteres)和链球菌属(Streptococcus)的相对丰度(P<0.01;P<0.05),对空肠紧密连接蛋白1(TJP1)和紧密连接蛋白2(TJP2)基因mRNA的表达无显著影响(P>0.05)。综上所述,饲粮中添加5%发酵香菇渣可提高断奶仔猪肠道消化酶活性,增加结肠挥发性脂肪酸含量,调节肠道微生物区系组成,有利于提高断奶仔猪的生长性能。
N-乙酰半胱氨酸对脂多糖刺激仔猪免疫反应和小肠能量状态的影响
王倩, 汪曼丽, 宁楠, 王帅杰, 谭子涵, 王蕾, 赵迪, 张倩, 侯永清
中国畜牧兽医. 2021, 48(11):  3996-4003.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1.11.009
摘要 ( 185 )   PDF (835KB) ( 3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试验旨在研究N-乙酰半胱氨酸(NAC)对脂多糖(LPS)刺激的仔猪免疫反应和小肠能量状态的影响。按照随机性原则将24头32日龄健康仔猪(11.58 kg±0.26 kg)分为3组(空白组、LPS组和NAC+LPS组),每组设置8个重复。经过3 d适应期后,各组仔猪饲喂玉米-豆粕型基础饲粮(NAC+LPS组在此基础上添加500 mg/kg NAC)。试验第21天,仔猪空腹称重后腹腔注射LPS (LPS组和NAC+LPS组,注射剂量为100 μg/kg BW)或等量的生理盐水(空白组),3 h后前腔静脉采血,然后屠宰取肠黏膜、肝脏和淋巴结等样品,进行血细胞计数分析、小肠黏膜腺苷酸水平测定以及肝脏和淋巴结相关基因检测。结果表明,与空白组相比,LPS组仔猪血液中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的数目显著提高(P<0.05),淋巴细胞数目显著降低(P<0.05);小肠黏膜一磷酸腺苷(AMP)水平和一磷酸腺苷/三磷酸腺苷(AMP/ATP)值显著提高(P<0.05),ATP水平显著降低(P<0.05);肝脏和淋巴结双链RNA依赖的蛋白质激酶(PKR)、干扰素诱导的四肽重复蛋白1(IFIT1)和黏病毒抗性蛋白1(MX1)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均显著上调(P<0.05)。与LPS组相比,NAC+LPS组仔猪血液中白细胞数、中性粒细胞数、嗜酸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百分比均显著降低(P<0.05);回肠黏膜AMP水平和AMP/ATP值均显著降低(P<0.05);肝脏IFIT1、PKRMX1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均显著上调(P<0.05),淋巴结IFIT1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显著下调(P<0.05)。综上所述,饲粮中添加500 mg/kg NAC可缓解LPS刺激引起的仔猪免疫反应,并且能有效改善肠黏膜能量状态。
贞苓增免散对罗非鱼的安全性评价
何文娜, 肖婷, 何颖, 周英宁, 蒋冬福, 卢敬专, 陈忠伟, 胡庭俊
中国畜牧兽医. 2021, 48(11):  4004-4013.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1.11.010
摘要 ( 155 )   PDF (1011KB) ( 11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试验旨在确定贞苓增免散在临床推荐剂量下对罗非鱼的安全性,研究罗非鱼使用剂量安全范围并综合评价药物的疗效,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重要依据与指导。试验分别设置空白组(基础饲粮)、1倍剂量组(含贞苓增免散0.4%)、3倍剂量组(含贞苓增免散1.2%)、5倍剂量组(含贞苓增免散2.0%)和10倍剂量组(含贞苓增免散4.0%)共5个组。连续饲喂30 d,分别在第15和30天检测罗非鱼的临床体征、血液生理生化指标、器官指数,并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表明,各剂量组罗非鱼活动、摄食、体色、排泄等均良好,与空白组罗非鱼没有明显区别。0~15 d,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在1倍剂量组均最高,且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空白组(P<0.05;P<0.01),但其随着贞苓增免散剂量增加而减少;15~30 d贞苓增免散各剂量组增重率均极显著高于空白组(P<0.01)。各剂量组罗非鱼的血液生理生化指标中部分指标与空白组相比有显著差异,但均在正常范围内。0~15 d时各剂量组和15~30 d时1倍剂量组的罗非鱼脾脏指数均显著高于空白组(P<0.05)。显微镜下观察各组罗非鱼肝脏和脾脏组织切片,均未发现药物引起的细胞毒性变化。以上结果说明贞苓增免散在10倍推荐剂量及以下连续饲喂罗非鱼30 d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将其作为饲料添加剂能提高罗非鱼生长性能、增强免疫力,对推动罗非鱼养殖快速高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植物精油和柠檬酸复合物对肉鸡肠道屏障功能及炎症反应的影响
魏庆, 魏朝阳, 王克玮, 武志伟, 乔家运, 李海花
中国畜牧兽医. 2021, 48(11):  4014-4024.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1.11.011
摘要 ( 233 )   PDF (1554KB) ( 5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试验通过研究饲粮中添加不同水平植物精油和柠檬酸复合物对肉鸡肠道屏障功能、血清细胞因子含量和关键免疫蛋白基因表达的影响,旨在探索植物精油和柠檬酸复合物在肉鸡生产上的适宜添加剂量。选用1日龄健康科宝肉鸡1 344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12个重复,每个重复28只鸡),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3个试验组(T1、T2、T3)分别饲喂添加0.8、1.0和1.5 kg/t的包被植物精油和柠檬酸复合物试验饲粮,试验期为42 d。试验结束当天,每个重复选取6只接近平均体重的肉鸡翅静脉采血,然后屠宰并取空肠、脾脏、肠系膜淋巴结(MLNs)。分别测定血清中D-乳酸(D-LA)、细胞因子的含量及二胺氧化酶(DAO)活性;并对空肠黏膜紧密连接蛋白以及脾脏和MLNs中Toll样受体(TLRs)的mRNA表达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T2组肉鸡血清中D-LA含量和DAO活性均极显著降低(P<0.01);T3组肉鸡血清中D-LA含量和DAO活性均显著降低(P<0.05)。T2和T3组肉鸡空肠封闭蛋白1(Claudin-1)的mRNA相对表达量均显著升高(P<0.05),T2组闭合小环蛋白1(ZO-1)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升高(P<0.05)。T1组血清中IL-1β含量显著降低(P<0.05),MLNs中TLR4 mRNA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T2组血清中IL-1β含量极显著降低(P<0.01),IL-2含量显著提高(P<0.05),脾脏和MLNs中TLR4 mRNA相对表达量极显著或显著降低(P<0.01;P<0.05);T3组血清中IL-1β含量极显著降低(P<0.01),TNF-α含量显著降低(P<0.05),IL-2含量显著升高(P<0.05),脾脏和MLNs中TLR4 mRNA相对表达量极显著降低(P<0.01)。与T1组相比,T2组血清中D-LA含量和DAO活性均显著降低(P<0.05),TNF-α含量显著降低(P<0.05);T3组血清中IL-1β含量显著降低(P<0.05)。综上所述,饲粮中添加植物精油和柠檬酸复合物能够提高肉鸡肠道紧密连接蛋白的表达,降低肠道通透性,下调促炎细胞因子的表达,进而增强肠道屏障功能,缓解机体炎症。根据本试验结果,推荐科宝肉鸡饲粮植物精油和柠檬酸复合物适宜添加量为1.0 kg/t。
马乳脂肪球膜蛋白组鉴定及潜在功能分析
常花香, 李晓斌, 熊素玉, 张俊瑜, 陈开旭, 刘建成, 李宁, 臧长江, 李凤鸣
中国畜牧兽医. 2021, 48(11):  4025-4034.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1.11.012
摘要 ( 226 )   PDF (6039KB) ( 2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试验旨在研究马乳脂肪球膜(milk fat globule membrane,MFGM)蛋白组成及潜在的生物学功能。选取12匹5岁左右、平均体重为450~500 kg的健康纯血母马作为试验动物,主要饲喂干牧草,所有马匹饲养和管理条件均相同。将12份样品以每组4份进行混合,分离提取产后第60天马乳中MFGM蛋白,进行高分辨质谱仪鉴定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马MFGM组分中共鉴定出310种表达蛋白,这些蛋白主要参与的生物过程为生物调节、刺激应答、定位、多细胞生物过程、运输、信号、细胞通讯、发育过程、细胞分化和免疫系统过程等;细胞成分主要为胞外区域、膜、囊泡、核仁和线粒体等;分子功能主要为催化活性、蛋白质结合、碳水化合物衍生物结合和小分子结合等。KEGG通路分析表明,MFGM蛋白主要参与血小板活化通路、内吞、脂肪酸生物合成和Ras信号通路等。马乳MFGM蛋白的蛋白质互作网络分析图中共包含215种蛋白质。本研究结果揭示了马乳MFGM蛋白质组的复杂性,为解析其营养和生物学功能提供了科学数据。
遗传繁育
基于高通量测序的水貂胚胎滞育期和激活期卵巢转录组分析
韩玉萍, 赵向远, 范冰峰, 刘理想, 邵静, 许保增
中国畜牧兽医. 2021, 48(11):  4035-4046.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1.11.013
摘要 ( 184 )   PDF (6506KB) ( 2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试验旨在获取胚胎滞育期与激活期水貂卵巢组织的转录组信息,挖掘滞育的胚胎激活前后水貂卵巢差异表达基因(DEGs)及其功能信息,为探讨卵巢信号调控水貂胚胎滞育的分子机制提供参考。随机采集8只健康雌性水貂(胚胎滞育期和激活期各4只)的卵巢组织为样本,利用Illumina HiSeq平台RNA-Seq技术对其进行转录组测序,筛选在水貂胚胎滞育期和激活期卵巢中的DEGs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测序获得661 195 568个raw reads,经过滤后获得650 834 900个clean reads,组装后得到389 895个unigenes,通过与Nr、GO、KOG和KEGG数据库比对,对unigenes进行注释,其中Nr数据库注释了156 419个unigenes;GO数据库注释了122 657个unigenes;KOG数据库注释了58 320个unigenes;KEGG数据库注释了72 653个unigenes。滞育期和激活期卵巢中有1 797个DEGs,与胚胎滞育期水貂卵巢相比,激活期卵巢有1 298个DEGs显著上调,499个DEGs显著下调。GO功能分析发现,DEGs显著富集的生物学过程主要有跨膜信号受体活性、信号受体活性、G蛋白偶联受体活性、酶联受体蛋白信号通路、细胞表面受体信号通路、细胞周期阻滞、芳香酯酶活性。KEGG通路分析发现,水貂滞育期和激活期卵巢中的DEGs显著富集于神经活动配体-受体相互作用信号通路。本研究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获得水貂胚胎滞育期与胚胎激活期卵巢的转录组信息,为深入探究水貂卵巢调节胚胎滞育的分子机制奠定了基础。
固始鸡XCL1基因CDS区克隆与生物信息学分析
田慧慧, 丁梦霞, 郭玉洁, 苏阿茹, 孙桂荣, 田亚东, 蒋瑞瑞, 韩瑞丽, 康相涛, 闫峰宾
中国畜牧兽医. 2021, 48(11):  4047-4054.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1.11.014
摘要 ( 189 )   PDF (1848KB) ( 6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克隆鸡淋巴细胞趋化因子(lymphotactin,XCL1)基因CDS区并探索其生物学特性。试验以固始鸡胸腺组织总RNA为模板,采用RT-PCR技术对该基因的CDS区进行扩增和克隆,并通过生物信息学软件进行相关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固始鸡XCL1基因CDS区长294 bp,编码97个氨基酸。相似性分析结果发现,鸡XCL1基因CDS区序列与牛、山羊、绵羊、人、小鼠、猪和大鼠的相似性分别为53.7%、53.0%、52.9%、51.8%、51.1%、50.9%和50.4%。进化树结果表明,鸡作为非哺乳动物,与哺乳动物亲缘关系较远。XCL1蛋白分子式为C491H822N150O132S6,理论等电点为10.95,属于碱性蛋白;分子质量为11.13 ku,脂肪系数为102.37,不稳定系数为51.44,属于不稳定蛋白,半衰期为30 h;具有跨膜结构(第5-27位氨基酸)和信号肽区域(第1-18位氨基酸),属于亲水性分泌型蛋白。XCL1蛋白存在8个潜在的磷酸化修饰位点和3个潜在的糖基化修饰位点。XCL1蛋白的二级结构由α-螺旋(35.05%)、β-转角(5.15%)、延伸链(26.80%)和无规则卷曲(32.99%)组成,三级结构预测结果与二级结构一致。亚细胞定位分析表明XCL1蛋白主要在细胞外发挥作用;该蛋白有1个位于第31—88氨基酸残基处的SCY保守性结构域;该蛋白能与OXT、PTAFR、GPR132和XCR1等分子形成互作网络。本试验结果为进一步研究鸡XCL1基因功能提供理论参考。
香猪卵巢circ_CSPP1的鉴定及功能预测分析
黄娅丽, 牛熙, 禄欢, 黄世会, 王嘉福, 冉雪琴, 李升
中国畜牧兽医. 2021, 48(11):  4055-4066.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1.11.015
摘要 ( 136 )   PDF (12286KB) ( 5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研究旨在揭示香猪卵巢组织中circ_CSPP1的潜在功能。利用CIRI-full拼接circ_CSPP1的序列,circBase数据库在线blat分析circ_CSPP1的保守性,采用RT-PCR和Sanger测序技术从香猪卵巢分离和鉴定circ_CSPP1,采用miRanda、RNAhybrid和PITA软件预测和分析circ_CSPP1结合的miRNA分子及miRNA的靶基因,对靶基因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结果显示,分离到的circ_CSPP1是保守的,由CSPP1基因的外显子8~12组成,可作为ssc-miR-324、ssc-miR-10a-5p、ssc-miR-9847-3p、ssc-miR-365-5p、ssc-miR-92b-5p、ssc-miR-885-3p、ssc-miR-7139-3p、ssc-miR-9851-3p和ssc-miR-33b-3p等14个miRNAs的分子海绵,靶向755个蛋白编码基因。GO富集分析表明,circ_CSPP1的靶基因显著富集到153个GO条目,其中细胞成熟、细胞分裂位点、细胞迁移的负调控、Wnt信号通路、细胞周期蛋白结合、子宫发育、MAPK活性的激活、黏着斑和卵裂沟等条目与卵巢功能相关。KEGG富集分析表明,circ_CSPP1的靶基因富集到260个信号通路,其中显著富集的有29个信号通路,主要富集于癌症通路、细胞周期、雌激素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卵巢类固醇生成、催产素信号通路和细胞凋亡等信号通路。综上,circ_CSPP1可作为许多miRNA的分子海绵调控香猪卵巢颗粒细胞的增殖与凋亡、卵泡成熟、排卵过程、卵巢类固醇生成和卵巢早衰等生物学过程。
NEAT1在小鼠早期妊娠子宫组织中的表达和调节
张新艳, 贾燕妮, 蔡芮, 张瑞雪, 靳亚平, 林鹏飞
中国畜牧兽医. 2021, 48(11):  4067-4073.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1.11.016
摘要 ( 235 )   PDF (7996KB) ( 46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探讨核旁斑组装转录本1(NEAT1)在小鼠早期妊娠子宫组织中的表达和调节,为揭示NEAT1在小鼠胚胎着床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提供科学依据。分别构建小鼠早期妊娠、假孕、人工诱导蜕膜化和类固醇激素处理模型,采用RNA原位杂交以及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NEAT1在上述模型子宫组织的定位与表达。结果显示,NEAT1在小鼠早期妊娠子宫组织中呈现动态变化规律,在妊娠1~5 d的子宫内膜组织和肌层组织中均有表达,且主要表达于子宫内膜腔上皮细胞和腺上皮细胞;在妊娠6~8 d的子宫组织中NEAT1主要表达于蜕膜化细胞,而在孕体组织中未见阳性表达。在小鼠假孕子宫组织中,NEAT1的定位表达与早期妊娠基本一致,在子宫内膜组织和肌层组织中均有表达。在人工诱导蜕膜化模型中,NEAT1主要定位于蜕膜区,且其表达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极显著上升(P<0.01)。在类固醇激素处理模型中,孕酮(P4)和雌二醇(E2)均可显著上调NEAT1的表达水平(P<0.05),且对子宫内膜基质细胞中NEAT1表达上调的作用更加显著。本研究结果表明,NEAT1参与调节小鼠早期妊娠和蜕膜化进程,其表达水平受到类固醇激素的显著上调。
鞘磷脂对小鼠肌卫星细胞C2C12成肌分化的影响
侯乃鹏, 王煜, 陶聪, 王彦芳
中国畜牧兽医. 2021, 48(11):  4074-4083.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1.11.017
摘要 ( 216 )   PDF (3690KB) ( 4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研究通过检测鞘磷脂对小鼠肌卫星细胞C2C12成肌分化的影响,旨在为阐明鞘磷脂对解偶联蛋白1(UCP1)基因敲入猪骨骼肌生长的影响提供理论依据。用ELISA法检测野生型猪和UCP1敲入猪背部肌肉及血清中总鞘磷脂含量;利用CCK8法检测不同浓度(0、5、20、50和100 μg/mL)鞘磷脂对C2C12细胞增殖和毒性的影响,并通过形态学观察和分化前后细胞成肌分化标记基因生肌因子5(Myf5)、生肌决定因子(MyoD)、肌细胞生成素(Myogenin)、生肌调节因子4(MRF4)的表达检测,建立C2C12成肌分化体系;在成肌分化培养基中添加上述不同浓度的鞘磷脂,诱导分化6 d后,通过形态学和Myogenin免疫荧光染色观察肌管的形成及成肌分化标记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检测,确定鞘磷脂的最佳添加浓度。用筛选出的最佳鞘磷脂添加浓度诱导细胞成肌分化,在2、4和6 d收集细胞,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周期蛋白相关基因CyclinD1、CyclinECDK2和CDK4的表达水平,CCK8法检测诱导2 d细胞的活力。结果发现,与野生型猪相比,UCP1-KI猪背部肌肉组织中总鞘磷脂含量显著增加(P<0.05);血清鞘磷脂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不同浓度鞘磷脂对未分化C2C12细胞的增殖无显著影响(P>0.05);成肌分化6 d后,C2C12细胞形成明显的肌管,成肌分化标记基因Myf5、MyoD、Myogenin、MRF4的mRNA和蛋白水平均极显著上调(P<0.01);与未添加鞘磷脂的对照组相比,20 μg/mL鞘磷脂组有更多肌管形成,Myogenin阳性信号和肌管融合指数均显著增加(P<0.05),Myogenin、MRF4基因的表达量显著提高(P<0.05)。利用20 μg/mL鞘磷脂诱导细胞分化,在分化2 d时,处理组CyclinE、CDK4基因表达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细胞活力也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分化6 d后,处理组CyclinD1、CyclinECDK2、CDK4基因表达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本研究结果表明,20 μg/mL鞘磷脂能够提高小鼠肌卫星细胞C2C12分化早期细胞活力和成肌分化效率,可为研究鞘磷脂对骨骼肌生长的影响提供一定的参考。
努比亚山羊Myf6基因的克隆及组织表达研究
宋颖, 张叁保, 申玉建, 胡艳, 张瑜, 邹菊红, 徐建建, 连子童, 邹剑伟, 韦英明, 郑自华, 蒋钦杨
中国畜牧兽医. 2021, 48(11):  4084-4093.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1.11.018
摘要 ( 236 )   PDF (2467KB) ( 4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研究旨在克隆努比亚山羊生肌因子6(Myf6)基因,并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检测Myf6基因在努比亚山羊不同组织的表达差异以及努比亚山羊和隆林山羊背最长肌组织的表达差异。以努比亚山羊背最长肌组织cDNA为模板,PCR扩增获得Myf6基因的完整编码区(CDS)后进行菌液验证,并进行序列相似性比对以及系统进化树构建;分析Myf6蛋白理化性质并预测其亲/疏水性,预测蛋白二级结构和三级结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Myf6基因在努比亚山羊心脏、肝脏、脾脏、肾脏、背最长肌、皮下脂肪、瘤胃以及隆林山羊背最长肌中的表达。结果显示,努比亚山羊Myf6基因CDS序列长729 bp,编码242个氨基酸。努比亚山羊Myf6氨基酸序列与绵羊、黄牛、猪、驴、人、小鼠的相似性分别为99.3%、98.8%、94.1%、93.8%、93.4%和89.0%。蛋白理化性质分析结果表明,山羊Myf6蛋白的分子质量为26.98 ku,为不稳定酸性蛋白;亲疏水性分析发现,该蛋白为亲水蛋白;跨膜结构和信号肽预测结果发现,该蛋白不含有跨膜结构和信号肽,不属于跨膜蛋白和分泌蛋白;二级结构预测结果显示,该蛋白主要由无规则卷曲(49.59%)构成,其次为α-螺旋(33.88%)、延伸链(9.50%)和β-转角(7.02%),三级结构预测结果与二级结构一致。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Myf6基因在努比亚山羊背最长肌的表达量最高,显著高于其他组织(P<0.05),在肾脏的表达量最低,但与心脏、肝脏、脾脏、皮下脂肪、瘤胃等差异均不显著(P>0.05);对比努比亚山羊和隆林山羊背最长肌的Myf6基因的表达情况发现,努比亚山羊的表达量显著高于隆林山羊(P<0.05)。试验为进一步揭示Myf6基因在肌肉分化中的作用提供了参考。
烯丙孕素-β-环糊精水溶性衍生物包合物的制备及表征
杨玉帅, 李泽, 金天明, 杨升
中国畜牧兽医. 2021, 48(11):  4094-4104.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1.11.019
摘要 ( 194 )   PDF (2613KB) ( 3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提高难溶性药物烯丙孕素(altrenogest,ALT)的水溶性,本试验采用冷冻干燥法来制备烯丙孕素-羟丙基-β-环糊精(ALT-HP-β-CD)及其衍生物2,6-二甲基-β-环糊精(DIME-β-CD)包合物载药体系,并对ALT的线性关系和专属性、仪器的精密度以及包合物的回收率和稳定性进行了测定。以包合物的收率和包合物中ALT的包合率为评价指标,采用正交试验设计优选2种包合物的最佳制备条件,并使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热重分析法和显微镜成像法对所制得的ALT包合物进行表征分析,采用溶解度法测定包合物中ALT的溶解度。结果表明,ALT在1~12 μg/mL范围内具有较好的线性关系且专属性良好,仪器的精密度良好;加入0.1、0.2和0.3 mL ALT标准液的ALT-HP-β-CD包合物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7.78%、99.38%和99.90%,加入0.1、0.2和0.3 mL ALT标准液的ALT-DIME-β-CD包合物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3.86%、97.72%和94.93%;ALT-HP-β-CD包合物的最佳制备工艺为在55 ℃条件下,ALT与HP-β-CD的投料摩尔比为1∶7,包合时间为4 h,溶液pH为8,溶剂水的加入量为110 mL/g药物;ALT-DIME-β-CD包合物的最佳制备工艺为在55 ℃条件下,ALT与DIME-β-CD的投料摩尔比为1∶4,包合时间为4 h,溶液pH为9,溶剂水的加入量为100 mL/g;经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热重分析法和显微镜成像法表征,证实成功制得包合物;溶解度试验得出包合物的溶解度分别约为ALT原药的1 012和1 354倍,表明两种包合物均可有效增加ALT的溶解度。本试验包合物的制备方法简单,条件温和,易于产业化生产。
新疆褐牛不同生长阶段体尺体重的遗传参数估计
胥磊, 张梦华, 王丹, 张晓雪, 范守民, 刘建明, 刘江卫, 颜成旭, 黄锡霞, 王雅春
中国畜牧兽医. 2021, 48(11):  4105-4114.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1.11.020
摘要 ( 176 )   PDF (1050KB) ( 8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试验旨在构建新疆褐牛不同生长阶段体尺体重性状的遗传参数估计模型,估计新疆褐牛生长发育性状的遗传参数,为新疆褐牛育种目标性状的确定和综合选择指数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以1983-2017年收集的4个新疆褐牛核心育种场81头公牛后代的2 504条新疆褐牛体尺体重数据为研究材料,以初生及6、12和18月龄阶段的体重、体高、体斜长和胸围性状为研究对象,通过DMU软件构建多性状动物模型,以场、出生年份、出生季节和性别为固定效应,以加性效应和母体效应为随机效应,估计各性状的遗传力和遗传相关。结果显示,新疆褐牛初生至18月龄阶段体重遗传力估计值为0.22~0.61,体高遗传力估计值为0.43~0.46,体斜长遗传力估计值为0.29~0.52,胸围遗传力估计值为0.35~0.61。相同和不同生长阶段新疆褐牛各体尺体重性状间均呈现正的遗传相关和表型相关,其中相同生长阶段各体尺体重性状间的遗传相关系数为0.11~0.92,表型相关系数为0.05~0.92;不同生长阶段各体尺体重性状间的遗传相关系数为0.08~0.92,表型相关系数为0.01~0.72。18月龄与其他各生长阶段间体尺体重性状的遗传相关系数较高,且均属于中高遗传力性状。因此,在制定新疆褐牛综合选择指数时,应重点考虑18月龄阶段的体尺体重性状,从而进一步提升新疆褐牛生长发育性状的遗传进展。
哺乳动物卵母细胞非整倍体产生机制的研究进展
刘理想, 赵向远, 邵静, 范冰峰, 韩玉萍, 杨镒峰, 许保增
中国畜牧兽医. 2021, 48(11):  4115-4124.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1.11.021
摘要 ( 197 )   PDF (2666KB) ( 3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雌性生殖细胞进行减数分裂时易发生染色体分离错误而产生非整倍体卵母细胞,其受精后会产生非整倍体胚胎,导致出生缺陷或胚胎致死,是影响哺乳动物繁殖的重要因素。卵母细胞在第一次减数分裂前期发生同源染色体联会,此时DNA双链断裂引发重组。重组时缺乏交叉、重组事件数量的减少及交叉靠近端粒或着丝粒导致染色体发生同向分离或不分离,从而产生非整倍体卵母细胞。减数分裂期间,当染色体的端粒共向于同一极或没有完全附着在纺锤体微管上时,纺锤体组装检查点(spindle assembly checkpoint,SAC)被激活,E3泛素连接酶APC/Cyclome (APC/C)沉默,保护分离酶抑制蛋白(securin)和细胞周期蛋白B (cyclin B)不被降解,从而抑制分离酶和染色体的分离。直到所有染色体与纺锤体实现稳定的双极定向并正确排列到赤道板上,SAC关闭,染色体正确分离。卵母细胞中SAC蛋白缺失,导致SAC不能有效地监测端粒在纺锤体上的正确附着,发生染色体分离错误,从而产生非整倍体卵母细胞。因此,通过现代分子技术手段解析非整倍体卵母细胞所涉及的机制是保护哺乳动物生育的重要目标。作者主要介绍了卵母细胞减数分裂的特点,详细阐述了卵母细胞非整倍体发生的染色体分离错误的分子机制,以期为开发卵母细胞非整倍体的治疗手段提供参考。
谷氨酰胺替代部分甘油对冻融猪精子获能和体外受精能力的影响
张雨阳, 汪秋月, 吕艳秋, 陈璇, 徐海峰, 张正文, 金一
中国畜牧兽医. 2021, 48(11):  4125-4132.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1.11.022
摘要 ( 185 )   PDF (1666KB) ( 3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试验旨在探索用谷氨酰胺(Gln)替代部分甘油对冻融猪精子体外获能和受精能力的影响,试验分为6组:3%甘油对照组和5个处理组(Ⅰ~Ⅴ组:2%甘油+谷氨酰胺(0、20、40、80和100 mmol/L))。对冻融松辽黑猪精子的精子活力、质膜完整性、顶体完整性、线粒体膜电位、鱼精蛋白水平、获能及体外受精等指标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用谷氨酰胺替代部分甘油均对冻融精子质量有一定的改善作用,改善的程度受谷氨酰胺浓度的影响。与对照组相比,Ⅰ组精子的质量参数均显著下降(P<0.05);与Ⅰ组相比,Ⅱ组精子活力、顶体完整性和活率显著提高(P<0.05),Ⅲ组精子线粒体膜电位显著提高(P<0.05),Ⅴ组精子活力、质膜完整性、顶体完整性、活率和线粒体膜电位均显著提高(P<0.05)。说明用谷氨酰胺替代部分甘油对精子质量具有很大的影响,且当谷氨酰胺为100 mmol/L时可得到更高质量的精子,因此,后续试验使用浓度为100 mmol/L的谷氨酰胺进行研究。与对照组相比,2%甘油+100 mmol/L谷氨酰胺处理组精子鱼精蛋白缺失率显著下降(P<0.05),精子获能无显著差异(P>0.05),但胚胎卵裂率显著提高(P<0.05)。综上所述,谷氨酰胺可作为一种新型冷冻保护剂替代部分甘油来提高猪精液的质量,并降低甘油对猪精液的毒性作用,为猪精液的冷冻保存及商业化生产提供技术支撑。
miRNA调控动物卵泡发育研究进展
冯光杭, 江声伟, 李耀坤, 柳广斌, 邹娴, 刘德武
中国畜牧兽医. 2021, 48(11):  4133-4142.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1.11.023
摘要 ( 187 )   PDF (2803KB) ( 3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雌性动物的繁殖潜力基于卵泡的发育,该过程受到复杂的基因网络调控。microRNA (miRNA)是一种短的、非编码RNA,在转录后调控基因表达。在过去的十年中,对动物卵泡中非编码RNA的深入研究揭示了miRNA在卵泡发育过程中的关键作用。作者简述了雌性动物卵泡发育过程,总结了miRNA调控卵泡发育的作用机制,包括原始卵泡的激活、生长卵泡的发育选择、卵泡颗粒细胞和卵泡膜细胞的生长调控等,分析了卵泡液外囊泡携带miRNA的功能。但当前卵泡miRNA的研究多集中在细胞敲低模型研究,敲除模型研究较少,因此增加细胞及活体敲除模型的研究有助于更好地了解miRNA在卵泡发育中的功能。本综述可为深入解析雌性动物繁殖性状调控的分子机制提供参考。
预防兽医
猪德尔塔冠状病毒CH7328株的致病性及全基因组序列分析
王征帆, 朱利塞, 李菲, 向蕊, 李祎云, 应碧云, 王贵平, 白挨泉, 贾爱卿
中国畜牧兽医. 2021, 48(11):  4143-4153.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1.11.024
摘要 ( 216 )   PDF (5539KB) ( 5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解猪德尔塔冠状病毒(Porcine deltacoronavirus,PDCoV) CH7328株的致病性,并分析其基因变异和遗传演变规律,试验通过病毒培养、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病毒生长曲线及仔猪致病性试验鉴定病毒的生长特性和致病性,并分析该毒株的全基因组序列。结果显示,感染PDCoV CH7328株的ST细胞出现肿大变圆、细胞呈碎玻璃状且拉丝、细胞集聚成簇和脱落等病变。IFA结果显示,PDCoV CH7328株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生长曲线结果显示,PDCoV CH7328株在6 h就已开始增殖,在36 h时达到峰值,对应的TCID50为10-8.0/mL,随后逐渐下降。仔猪致病性结果显示,攻毒组仔猪出现腹泻、脱水和厌食等临床症状,仔猪小肠明显变薄、透明而充盈,小肠绒毛严重脱落、萎缩或减少、肠绒毛细胞坏死等。粪便病原检测结果显示,在攻毒第2天便能检测到病毒,之后排毒持续增加,而正常对照仔猪无任何临床现象。全基因组测序及序列分析显示,PDCoV CH7328株的基因组全长为25 420 bp,与国内GD株的相似性最高,达到99.9%;遗传演化结果显示,PDCoV CH7328株与国内HKU15-155、CHN-HN-2014和GD株处在同一进化分支,亲缘关系最近。本研究结果为中国PDCoV疫苗候选株的筛选及猪场疫病防控提供了参考数据和理论依据。
非洲猪瘟病毒pS273R蛋白的原核表达及其多克隆抗体的制备
赵改红, 李婷婷, 张涛清, 陈欣, 王晓, 李长尧, 张朝霞, 郑君, 翁长江
中国畜牧兽医. 2021, 48(11):  4154-4161.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1.11.025
摘要 ( 217 )   PDF (3481KB) ( 6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表达非洲猪瘟病毒(ASFV) pS273R蛋白,并制备其多克隆抗体,为ASFV pS273R的功能研究提供材料。试验通过大肠杆菌表达系统表达重组pS273R蛋白,采用镍亲和层析柱和分子筛纯化重组pS273R蛋白并免疫BALB/c小鼠制备血清,经Protein G琼脂糖树脂纯化鼠抗pS273R蛋白多克隆抗体,通过Western blotting、间接免疫荧光(IFA)和免疫沉淀试验(IP)分析多克隆抗体的反应原性和特异性。结果显示,在16 ℃、1 mmol/L IPTG诱导条件下,pS273R蛋白以可溶形式高效表达,经纯化并免疫小鼠后,通过Protein G可以纯化出高质量的鼠抗pS273R的多克隆抗体。以制备的多克隆抗体为一抗,通过Western blotting、IFA和IP检测到HEK293T细胞中瞬时表达的Flag-pS273R蛋白和ASFV感染肺泡巨噬细胞(PAMs)中的pS273R蛋白。本研究在大肠杆菌中实现了ASFV pS273R蛋白的高效表达,制备并纯化的抗pS273R多克隆抗体具有较高的反应性和特异性,这为深入探讨ASFV pS273R蛋白的生物学功能奠定了基础。
肠炎沙门菌SipA多克隆抗体的制备及非编码小RNA RyhB-1/2对其表达调控的分析
孟霞, 何梦萍, 韦骅栩, 张珂, 王亨, 朱国强
中国畜牧兽医. 2021, 48(11):  4162-4169.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1.11.026
摘要 ( 208 )   PDF (2200KB) ( 2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通过pET原核表达系统表达沙门菌毒力蛋白SipA,制备抗SipA蛋白的多克隆抗体,以分析肠炎沙门菌SE50336非编码小RNA RyhB-1、RyhB-2对SipA的调控作用。利用pET原核表达系统构建pET28a-sipA重组质粒,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感受态细胞,优化并获得最佳蛋白诱导条件后对蛋白进行诱导表达;通过10% SDS-PAGE分析重组蛋白表达形式;利用镍柱亲和层析法纯化重组蛋白;将纯化的SipA蛋白与弗式佐剂混合免疫BALB/c小鼠,获得SipA蛋白的特异性多克隆抗体,分析制备血清的特异性;利用Western blotting技术检测野生株SE50336、RyhB单缺失株SE50336ΔryhB-1、SE50336ΔryhB-2,以及RyhB双缺失株SE50336ΔryhB-1ΔryhB-2中SipA蛋白的表达水平,分析RyhB-1和RyhB-2对SipA蛋白的调控作用。结果显示,试验成功构建了重组质粒pET28a-sipA,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感受态细胞后成功表达SipA蛋白;SDS-PAGE结果显示,重组蛋白主要以包涵体形式表达,大小为75 ku;经亲和层析纯化后,SipA蛋白纯度较高;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制备的多克隆抗体可特异性检测肠炎沙门菌SipA重组蛋白;与野生株相比,RyhB单缺失株SE50336ΔryhB-1和SE50336ΔryhB-2中SipA蛋白表达量下降,双缺失株下降则更明显,表明RyhB-1和RyhB-2均可上调SipA蛋白的表达。SipA重组蛋白的纯化及SipA多克隆抗体的制备为进一步研究RyhB-1和RyhB-2对SipA蛋白的调控作用机制奠定基础。
鸭肠炎病毒感染鸭肝脏组织miRNA表达谱差异分析
曾茂芹, 刘妍罕, 张黔东, 毕文文, 叶泥, 王艺舟, 杨颖, 程振涛, 文明
中国畜牧兽医. 2021, 48(11):  4170-4181.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1.11.027
摘要 ( 187 )   PDF (3506KB) ( 1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探究鸭感染鸭肠炎病毒(Duck enteritis virus,DEV)后肝脏miRNA表达谱的差异,试验以DEV-GZ株经腿部肌肉接种30日龄麻鸭,于感染后66、90和114 h采集鸭肝脏组织样本,提取组织总RNA,经质检合格后,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对照组和试验组样品进行miRNA测序,筛选出DEV感染鸭肝脏组织的差异表达miRNA,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GO功能分类和KEGG信号通路分析,并随机选取部分差异表达miRNA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结果显示,鸭感染DEV后66、90和114 h,肝脏组织差异表达miRNAs数量分别为227、225和231个。GO功能注释显示,感染鸭肝脏差异表达miRNA在生物过程分类中主要为细胞过程、单有机体过程和代谢过程类别;在细胞成分分类中主要是细胞、细胞部分和细胞器类别;在分子功能分类中主要是绑定分子功能和催化活性功能类别。KEGG通路富集显示,差异表达miRNA主要涉及PI3K-Akt、JAK-STAT、磷脂酰肌醇信号通路系统、ECM-受体相互作用、MAPK、Wnt、Toll样受体、IL-17、脂质代谢、钙离子信号通路和cAMP等信号通路,其中感染66 h差异表达miRNA主要在生物系统及神经系统中发挥作用;感染90 h主要在内分泌系统及消化系统中发挥作用;感染114 h主要在全身生物、免疫和消化系统等中发挥作用。选取10个差异表达miRNAs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结果与高通量测序结果一致。表明DEV感染对鸭肝脏组织miRNA表达具有显著影响,为从宿主miRNA角度揭示DEV致病机制提供了参考依据。
表达非洲猪瘟病毒p54蛋白重组伪狂犬病病毒的构建及鉴定
何兴林, 邹忠, 龚文孝, 张宇飞, 李成飞, 徐婷, 陈焕春, 金梅林
中国畜牧兽医. 2021, 48(11):  4182-4191.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1.11.028
摘要 ( 192 )   PDF (9284KB) ( 6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试验旨在构建能高效表达非洲猪瘟病毒(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ASFV) p54蛋白的重组伪狂犬病病毒(Pseudorabies virus,PRV)。通过无缝克隆构建含有PRV TK基因同源臂和绿色荧光蛋白(GFP)报告基因的PRV通用转移载体pCAGIG-TK(l+r),参考China/2018/AnhuiXCGQ株基因序列,优化合成E183L基因,并连入通用转移载体,构建重组中间转移质粒pCAGIG-TK(l+r)-p54;重组质粒ScaⅠ酶切线性化后经脂质体介导转染BHK-21细胞,6 h后感染0.1个感染复数(MOI) PRV变异株,出现病变后通过空斑挑选和PCR鉴定纯化重组PRV,进一步通过Western blotting和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检测外源蛋白表达,并对重组病毒的遗传稳定性和增殖特性进行研究。结果显示,转染重组质粒pCAGIG-TK(l+r)-p54的BHK-21细胞24 h后可观察到绿色荧光,说明重组质粒成功转入BHK-21细胞;纯化后的重组病毒表达绿色荧光蛋白且含有ASFV E183L基因,Western blotting和IFA结果证实重组PRV在BHK-21细胞中能表达p54外源蛋白,在26 ku处呈现特异性条带,且能与ASFV阳性血清发生特异性反应,免疫原性较好;重组病毒在BHK-21细胞上连续传代20次均能检测到ASFV E183L基因,遗传稳定性较好;一步生长曲线显示,重组病毒与亲本病毒的增殖特性差异不大,且二者的最高病毒滴度分别为107.34/0.1 mL和107.61/0.1 mL,外源片段的插入不影响重组病毒在细胞上的增殖能力。本研究成功获得了表达ASFV p54蛋白的重组病毒rPRV-p54,为进一步研究p54蛋白的免疫原性及开发非洲猪瘟多基因重组PRV载体疫苗奠定了基础。
鼠伤寒沙门氏菌STM LT2 Hfq关键作用位点的分析
段世宇, 潘永, 杨阳, 张家莉, 令狐远凤, 杨琦, 周碧君
中国畜牧兽医. 2021, 48(11):  4192-4203.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1.11.029
摘要 ( 200 )   PDF (2891KB) ( 2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探究伴侣蛋白Hfq与GcvB及其靶基因oppA可能存在的关键作用位点,本研究通过λ-Red同源重组技术构建Hfq远端面和近端面核心氨基酸的突变菌株及Hfq C-端截短菌株,在此基础上构建相应的Hfq-His6标签蛋白标签融合菌株。运用P22噬菌体转导技术构建相应的GcvB基因缺失菌株以及oppA::lacZ基因融合菌株。通过Western blotting试验检测Hfq蛋白水平,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GcvBoppA基因转录水平,β-半乳糖苷酶试验检测oppA蛋白水平。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Hfq远端面和近端面核心氨基酸的突变及Hfq C-端的截短均不同程度地上调了Hfq蛋白水平。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Hfq近端面核心氨基酸的突变使GcvB基因转录水平下调。β-半乳糖苷酶试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Hfq远端面和近端面核心氨基酸的突变及Hfq C-端的截短均未造成oppA基因转录水平的明显变化,但均不同程度地上调了oppA蛋白水平,其中Hfq近端面核心氨基酸突变及Hfq C-端分别截短至第65和72位氨基酸时oppA蛋白水平上调最为明显,分别上调了2.9、3.3和2.0倍。以上结果表明,Hfq近端面对于Hfq维持GcvB稳定性非常重要,Hfq近端面第56位氨基酸及Hfq C-端第65-87位氨基酸与oppA蛋白水平呈负相关。
新型鸭呼肠孤病毒DH13株结构蛋白σB的原核表达及免疫原性分析
杨惠湖, 黄惠兰, 袁生, 李文俊, 姚鑫炎, 张玉倩, 梁昭平, 黄淑坚, 张雪莲
中国畜牧兽医. 2021, 48(11):  4204-4212.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1.11.030
摘要 ( 213 )   PDF (3871KB) ( 2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利用原核表达系统表达新型鸭呼肠孤病毒(NDRV) DH13株重组σB蛋白,并检测其免疫原性,为NDRV基因工程疫苗研制等提供物质材料。采用RT-PCR方法扩增获得NDRV σB基因,构建原核表达重组质粒pET-30a-σB和pET-32a-σB,将2个重组质粒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感受态细胞,利用IPTG诱导获得相应的重组蛋白,通过SDS-PAGE分析重组蛋白的表达形式。纯化无His的σB蛋白,并以此蛋白作为免疫原免疫新西兰白兔,制备兔源多克隆抗体。利用Ni2+柱亲和层析法纯化含His的σB蛋白,以此蛋白作为检测原,通过间接ELISA方法测定兔源多克隆抗体效价;Western blotting鉴定多克隆抗体与重组蛋白的特异性识别能力。结果显示,PCR扩增获得大小约为1 100 bp的σB基因片段。SDS-PAGE结果显示,高效表达出了2种重组σB蛋白,大小分别约为41和46 ku,均以包涵体形式存在。间接ELISA结果显示,制备的多克隆抗体效价达1∶204 800,能特异性地识别原核表达的重组蛋白,表明重组无His的σB蛋白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Western blotting特异性鉴定结果显示,含His的σB蛋白和无His的σB蛋白均与制备的兔源多克隆抗体发生特异性反应,表明原核表达得到的重组σB蛋白具备良好的反应原性。本试验利用原核表达系统成功地表达出了重组σB蛋白,并证实了重组NDRV σB蛋白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及反应原性,该结果将有助于后续对NDRV σB蛋白生物学功能的鉴定、NDRV诊断用抗原的制备及NDRV新型疫苗的研制。
河北省唐山市奶犊牛病毒性腹泻流行病学调查
常丽云, 刘志勇, 秦建华, 赵月兰
中国畜牧兽医. 2021, 48(11):  4213-4219.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1.11.031
摘要 ( 250 )   PDF (1027KB) ( 14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试验旨在掌握河北省唐山市13个县(市、区)奶牛场奶犊牛病毒性腹泻病原的流行状况,有效防控奶犊牛腹泻。采集唐山市不同地区38个奶牛场腹泻犊牛粪便样品788份,提取腹泻粪便样品中的基因组RNA。根据GenBank公布的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ovine viral diarrhea virus,BVDV)E2基因、牛轮状病毒(Bovine rotavirus,BRV)VP6基因、牛冠状病毒(Bovine coronavirus,BCV)N基因序列,利用Primer Premier 5.0软件分别设计特异性引物,采用PCR方法检测粪便样品中这3种基因,利用Excel 2007对不同地区、不同季节和混合感染病原检测结果进行汇总分析。在采样范围内的788份犊牛腹泻粪便样品中,BVDV、BRV和BCV阳性检出率分别为29.82%(235/788)、29.44%(232/788)和18.02%(142/788);在所有被检地区,滦南县BVDV感染率最高,阳性检出率为45.38%(59/130),汉沽区BRV和BCV感染率最高,阳性检出率分别为55.00%(22/40)和37.50%(15/40);从采样季节来看,春季、夏季和秋季BRV感染率最高,阳性检出率分别为27.71%(46/166)、39.58%(114/288)和19.89%(39/196),冬季则以BVDV感染为主,阳性检出率为52.17%(72/138);从混合感染情况来看,以BRV+BCV二重混合感染为主,感染率为8.37%(66/788)。河北省唐山市各地区腹泻犊牛群中均存在BVDV、BRV和BCV感染,以BVDV、BRV单一感染为主。
牛结节性皮肤病疫苗研究进展
谢士杰, 朱俊达, 王天坤, 胡鑫, 魏雯娟, 吴文学, 彭辰
中国畜牧兽医. 2021, 48(11):  4220-4230.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1.11.032
摘要 ( 548 )   PDF (1096KB) ( 21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牛结节性皮肤病可对病畜皮肤造成永久性损害,并会导致产奶量下降、生长发育迟缓、公畜不育和孕畜流产等严重后果,对经济生产具有重要影响。目前尚无治疗该病的特效药,使用安全有效的疫苗是防控该病传播的重要手段。牛结节性皮肤病弱毒活疫苗在许多国家已被成功用于该病的防控,除此之外,由于牛结节性皮肤病病毒与山羊痘病毒及绵羊痘病毒在基因组序列上的高度相似性,山羊痘病毒弱毒活疫苗和绵羊痘病毒弱毒活疫苗在许多地区也被用于该病的防控。牛结节性皮肤病病毒编码基因较多,目前尚未发现基因缺失疫苗和亚单位疫苗具有好的保护效果。近年来灭活疫苗在实验室研究中取得了较大进展,但仍需进一步大规模临床试验以证明其有效性。此外,牛结节性皮肤病病毒作为一种痘病毒,已被证明是表达多种病原微生物抗原的有效载体之一。笔者主要总结了当前牛结节性皮肤病疫苗的研究进展,对弱毒疫苗、灭活疫苗、基因缺失疫苗和亚单位疫苗的使用情况、保护效果及研究方向等方面进行了综述,以期为牛结节性皮肤病疫苗的研发和疫病的防控提供新的思路和见解。
基础兽医
犬冠状病毒JS1706和JS1712毒株基因组3'端分子特性分析
汤也, 陈怡, 田晓彦, 吕海峰, 甘军纪
中国畜牧兽医. 2021, 48(11):  4231-4241.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1.11.033
摘要 ( 240 )   PDF (3111KB) ( 3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全面了解犬冠状病毒(CCoV)分离毒株JS1706和JS1712基因组3'端主要结构蛋白基因和非结构蛋白基因的分子特征,本研究设计了8组引物进行RT-PCR扩增,产物经测序和拼接后,获得了约8.7 kb基因组片段,该基因组结构及其编码蛋白顺序为5'-S-3abc-E-M-N-7ab-3'。对CCoV JS1706、JS1712株8.7 kb基因组核苷酸序列与α冠状病毒属参考毒株的相同区域核苷酸序列进行比对,结果表明,2个分离株与CCoV Ⅱ型参考毒株相似性最高(83.4%~93.1%),其次为FCoV Ⅱ型参考毒株(87.1%~87.9%)、TGEV参考毒株(86.1%~86.8%)、CCoV Ⅰ型参考毒株(72.0%~72.1%)和FCoV Ⅰ型参考毒株(67.5%~69.9%)。JS1706、JS1712毒株与同属冠状病毒参考株的结构蛋白S、E、M和N蛋白氨基酸相似性分别为46.4%~95.2%、75.6%~100%、82.8%~99.2%和78.5%~99.7%。说明同属内冠状病毒的S基因变异度大,E、M、N基因相对保守。根据基因组3'端8.7 kb核苷酸序列和S蛋白氨基酸序列相似性比对结果,JS1706和JS1712毒株均与泛嗜型原型株CB/05相似性最高,分别为93.0%~93.1%、94.8%~95.2%,其他结构蛋白包括E、M和N氨基酸序列比对也发现与CB/05株的相似性较高,分别为97.6%~100%、92.4%~93.1%和97.9%。S蛋白氨基酸序列的进一步分析表明,JS1706和JS1712毒株的S蛋白N端有一些特有氨基酸,S蛋白氨基酸序列中没有明显的S1/S2蛋白酶切位点(RRARR),但在958—963位氨基酸有S2'裂解位点特征基序(KRKYRS)。基于S蛋白氨基酸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进化树分析显示,CCoV JS1706和JS1712株与CCoV Ⅱa亚型参考毒株和FCoV Ⅱ型参考毒株聚集形成一个分枝。CCoV JS1706和JS1712株非结构蛋白的编码基因ORF3abcORF7,其结构、大小与经典疫苗株INSAVC-1相似,无明显插入、缺失和移码突变。本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国内CCoV流行毒株的分子特性,为后续分子流行病学调查、诊断试剂和疫苗研发奠定了基础。
感染产肠毒素大肠杆菌的猪小肠上皮细胞microRNA表达谱分析
刘迎迎, 张迪, 刘国梅, 李培, 李妍, 左玉柱
中国畜牧兽医. 2021, 48(11):  4242-4253.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1.11.034
摘要 ( 225 )   PDF (6584KB) ( 2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试验旨在探索产肠毒素大肠杆菌(enterotoxigenic Escherichia coli,ETEC)感染猪小肠上皮细胞(IPEC-J2)诱导的microRNA (miRNA)表达谱变化,为解析宿主miRNA在ETEC感染过程中的调控作用提供理论基础。利用Illumina 6000 Novoseq SE50测序平台分别对ETEC感染前后的IPEC-J2进行高通量测序,用Bowtie与参考基因组比对,用DESeq R Package进行miRNA差异性分析。通过miRanda和RNAhybid共同预测差异表达miRNA的靶基因,对差异表达miRNA靶基因进行GO功能和KEGG通路分析。随机选取5个miRNAs,对测序结果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结果显示,IPEC-J2在感染前后的sRNA文库经过滤分别得到12 889 260和11 203 056条clean reads。感染前后文库中,miRNA所占比例最高,分别为73.16%和54.10%;分别有97.98%和69.83%长度为18~40 nt的sRNA可比对到参考基因组,表明测序质控良好。长度在22~24 nt的序列大部分首位碱基偏向U,2~8位点出现频率最高的碱基分别为AGCUUAU。共发现311个已知miRNAs,128个新miRNAs。在2个文库中,长度为23 nt的miRNA序列占比最高,分别为41.42%和23.56%。感染后共筛选到140个差异表达miRNAs,其中74个表达上调,66个表达下调。GO分析表明,miRNA靶基因显著富集于代谢过程、正向调节代谢过程、细胞成分或生物合成、免疫系统、细胞内部分和细胞器等功能。KEGG分析表明,差异表达miRNA靶基因显著富集于赖氨酸降解、生产IgA的肠道免疫网络、NF-κB信号通路和T细胞受体信号通路等。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结果表明,随机选取的5个miRNAs表达趋势与测序结果一致,表明测序准确可靠。综上所述,IPEC-J2的miRNAs参与了ETEC感染过程,为进一步揭示调控ETEC感染的关键miRNA及其作用机制提供科学依据。
白藜芦醇对玉米赤霉烯酮致小鼠肝脏氧化损伤及炎症的保护作用
朱根生, 夏苏干, 佘进进, 白玉妮, 邹辉, 顾建红, 袁燕, 刘学忠, 刘宗平, 卞建春
中国畜牧兽医. 2021, 48(11):  4254-4261.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1.11.035
摘要 ( 175 )   PDF (13159KB) ( 16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探究白藜芦醇(RSV)对玉米赤霉烯酮(ZEA)中毒小鼠肝脏损伤是否具有保护作用,试验将40只清洁级雄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5组:对照组(生理盐水)、ZEA组(40 mg/kg)、不同浓度的RSV (50、100或200 mg/kg)与ZEA (40 mg/kg)共处理组,每组8只,各组均灌胃给药,试验期12 d。试验结束后采集小鼠肝脏样品,计算肝脏系数,采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观察各组肝脏病理变化;检测肝脏NF-κB蛋白表达;比色法检测肝脏组织中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及血清中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和乳酸脱氢酶(LDH)活性,ELISA法检测血清中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IL-1β含量。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ZEA组小鼠肝组织发生明显病理学变化;与ZEA组相比,不同浓度RSV与ZEA共处理组小鼠肝脏组织病理学变化都有所减轻。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ZEA组肝脏NF-κB蛋白表达增多;与ZEA组相比,不同浓度的RSV与ZEA共处理组肝脏NF-κB蛋白表达均有下降。与对照组相比,ZEA组肝脏系数和肝脏组织MDA含量极显著升高(P<0.01),肝脏组织SOD和CAT活性显著或极显著降低(P<0.05;P<0.01),血清中AST、ALT和LDH活性,IL-6、TNF-α和IL-1β含量均极显著升高(P<0.01)。与ZEA组相比,不同浓度RSV与ZEA共处理组肝脏组织CAT活性显著或极显著升高(P<0.05;P<0.01),血清中AST、ALT和LDH活性及IL-6和IL-1β含量显著或极显著降低(P<0.05;P<0.01);50 mg/kg RSV与ZEA共处理组肝脏组织SOD活性和血清中TNF-α含量分别显著升高(P<0.05)和极显著降低(P<0.01);100和200 mg/kg RSV与ZEA共处理组肝脏系数和肝脏组织MDA含量显著或极显著降低(P<0.05;P<0.01)。结果表明,ZEA对小鼠肝脏有严重的氧化及炎症损伤作用,RSV对ZEA中毒的肝损伤具有一定保护作用,尤其以100 mg/kg RSV保护效果最佳。
S100A12在胸膜肺炎放线杆菌诱导猪肺泡巨噬细胞炎性细胞因子表达及吞噬中的作用
刘海瑶, 李娜, 张晓光, 李子亨, 鲍春彤, 姜合祥, 刘柏君, 肖佳孟, 王俊, 李丰阳, 雷连成
中国畜牧兽医. 2021, 48(11):  4262-4273.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1.11.036
摘要 ( 162 )   PDF (4565KB) ( 2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试验旨在探究S100A12在胸膜肺炎放线杆菌(Actinobacillus pleuropneumoniae,APP)诱导猪肺泡巨噬细胞(porcine alveolar macrophages,PAM)炎性细胞因子表达及吞噬中的作用。PAM细胞接种APP菌株后,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感染后不同时间点炎性细胞因子和S100A12的mRNA表达水平;构建S100A12重组蛋白表达载体并进行重组蛋白的表达纯化,用MTT法检测其对PAM的细胞毒性,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不同浓度(0、5、50和500 ng/mL) S100A12重组蛋白对PAM炎性细胞因子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构建S100A12干扰质粒,用Western blotting、实时荧光定量PCR及流式细胞术检测其干扰效率及其对APP感染PAM后炎性细胞因子mRNA表达水平和细胞凋亡的影响;用平板计数法检测S100A12表达对APP的黏附侵袭及其在PAM细胞内存活的影响。结果表明,APP感染促进PAM中IL-6、IL-8、IL-18、IL-1β和TNF-α等炎性细胞因子表达的同时也促进S100A12的表达,且该表达随APP感染剂量增大及时间的延长均显著或极显著增加(P<0.05;P<0.01)。5、50和500 ng/mL重组蛋白S100A12对PAM均没有毒性。5和50 ng/mL的重组蛋白S100A12均可显著促进PAM中IL-6、IL-8、TNF-α、IL-1β、IL-21和IL-5等炎性细胞因子的表达(P<0.05),而高浓度的S100A12重组蛋白则对上述炎性细胞因子表达无影响(P>0.05)。干扰质粒可成功阻断S100A12蛋白的表达,与转染shNC的对照组相比,在APP诱导下转染shS100A12干扰质粒的PAM中细胞因子IL-6、IL-8、IL-1β和IL-5的转录水平显著或极显著降低,且细胞凋亡率也显著或极显著增加(P<0.05;P<0.01)。进一步研究发现,干扰PAM中S100A12蛋白的表达可显著增强APP对PAM的黏附侵袭能力及其在PAM内的存活能力(P<0.05),相反,体外添加S100A12重组蛋白则显著抑制APP对PAM细胞的黏附侵袭及其在PAM内的存活(P<0.05)。以上研究表明,S100A12具有增强APP感染后PAM炎性细胞因子的表达、抑制APP诱导的PAM凋亡和降低APP对PAM的黏附侵袭及其在PAM内存活的作用,为进一步揭示APP感染过程中S100A12对PAM调控作用及机制奠定了基础。
贵州省三穗县鸭疫里默氏杆菌的分离鉴定、毒力基因检测及耐药性分析
吴征卓, 陈国权, 姚碧琼, 施大军, 阎朝华, 王娜, 王开功, 周碧君, 程振涛, 文明
中国畜牧兽医. 2021, 48(11):  4274-4283.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1.11.037
摘要 ( 188 )   PDF (3818KB) ( 3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解贵州省三穗县鸭疫里默氏杆菌(Riemerella anatipestifer,RA)的流行血清型、毒力和耐药情况,本试验从贵州省三穗县6个规模养鸭场临床疑似RA感染的病鸭体内分离出6株分离菌,对病原菌进行分离鉴定、毒力基因检测和耐药性分析。细菌分离鉴定结果显示,分离菌在巧克力琼脂培养基上长出表面光滑、圆形半透明的滴状菌落;革兰氏染色呈阴性短小杆菌,瑞氏染色呈两极浓染;分离菌均不具运动性,尿素、触酶和氧化酶试验均为阳性,符合RA生化特性,将6株分离菌分别命名为SS-RA1~SS-RA6;6株分离菌的16S rRNA基因序列与NCBI上RA参考菌株的基因序列相似性≥98%,说明6株分离菌均是RA;SS-RA1~SS-RA4为血清2型且含有8种毒力基因(OmpA、CAMP、wza、AS87_04050、Fur、SIP、TbdR1和luxE基因),SS-RA5和SS-RA6为血清11型,缺失AS87_04050基因,仅含有上述其余7种毒力基因;动物回归试验结果显示,攻毒组雏鸭均全部死亡,对照组雏鸭未表现明显临床症状,表明6株分离菌对雏鸭均有致病力;药敏试验结果显示,6株分离菌仅对羧苄西林、哌拉西林、头孢他啶、头孢氨苄、头孢曲松、头孢拉定和头孢哌酮7种抗菌药物敏感,对其他13种抗菌药物均表现不同程度的耐药,对氨基糖苷类和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的耐药率为100%。本试验成功分离得到6株RA,为贵州省三穗县鸭疫里默氏杆菌病的疫苗选择和药物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黄芪多糖诱导SOCS3表达对鸡巨噬细胞炎症反应的抑制作用
陶新磊, 刘丹华, 田旭, 郑世民, 高雪丽, 吕晓萍, 刘超男
中国畜牧兽医. 2021, 48(11):  4284-4291.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1.11.038
摘要 ( 243 )   PDF (1375KB) ( 5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试验旨在探究黄芪多糖(Astragalus polysaccharide,APS)对LPS诱导的鸡巨噬细胞(HD11)炎症模型的抗炎效果和作用机制。用不同浓度的LPS刺激鸡巨噬细胞(HD11),通过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白细胞介素-1β(IL-1β) mRNA表达的变化,以确定构建细胞炎症模型的LPS最适添加浓度。将HD11分为对照组(C)、脂多糖(LPS)组(L)、黄芪多糖(APS)组(A)和黄芪多糖抑制脂多糖组(A+L),在LPS刺激后的2、6、12、24、48 h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核转录因子(NF-κBp65)、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MAPK)和细胞因子信号转导抑制因子3(SOCS3) mRNA表达的变化,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NF-κBp65、p38MAPK和SOCS3蛋白含量变化,ELISA检测IL-1β和TNF-α蛋白含量变化。细胞活力和IL-1β检测结果表明,构建细胞炎症模型的LPS最适添加浓度为0.5 μg/mL。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L和A组IL-1β、TNF-α、NF-κBp65、p38MAPK和SOCS3 mRNA表达均显著升高(P<0.05);与L组相比,A+L组在LPS刺激后的IL-1β、TNF-α、NF-κBp65和p38MAPK mRNA表达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SOCS3 mRNA表达显著增加(P<0.05)。Western blotting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A组P-NF-κBp65/NF-κBp65、P-p38MAPK/p38MAPK和SOCS3/α-tubulin比值均显著增加(P<0.05);与L组相比,A+L组P-NF-κBp65/NF-κBp65和P-p38MAPK/p38MAPK比值均显著降低(P<0.05);A+L组SOCS3/α-tubulin比值显著升高(P<0.05)。ELISA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L组IL-1β和TNF-α蛋白含量在2~48 h均显著增加(P<0.05);与L组相比,A+L组IL-1β和TNF-α的蛋白含量在LPS刺激后12~48 h均显著降低(P<0.05)。以上结果表明,在LPS诱导的HD11细胞炎症模型中,APS通过促进SOCS3的表达抑制NF-κBp65和p38MAPK信号通路的过度活化,从而发挥抗炎作用。
副猪嗜血杆菌对喹诺酮类药物流行病学临界值的建立
陈佳莉, 陈超群, 吴雪, 黄安雄, 郝海红
中国畜牧兽医. 2021, 48(11):  4292-4301.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1.11.039
摘要 ( 207 )   PDF (1786KB) ( 5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解副猪嗜血杆菌对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现状,制定副猪嗜血杆菌对喹诺酮类药物的流行病学临界值,本试验根据CLSI-VET中规定的方法,对ScienceDirect、PubMed、中国知网等数据库中副猪嗜血杆菌对喹诺酮药物的耐药数据进行收集,共收集到605株环丙沙星、74株氧氟沙星、322株左氧氟沙星、211株达氟沙星、276株萘啶酸、143株洛美沙星、638株恩诺沙星及262株马波沙星的最小抑菌浓度数据,进行数据修正后利用统计软件ECOFFinder进行整理拟合,得出MIC拟合直方分布图,确定了副猪嗜血杆菌对8种喹诺酮类药物的流行病学临界值和耐药率。8种药物中可用于兽医临床使用的药物为达氟沙星、恩诺沙星、马波沙星、环丙沙星;萘啶酸作为第1代喹诺酮抗菌药,已基本退出市场;另外3种药物不可用于兽医临床。通过调查研究得出副猪嗜血杆菌对氧氟沙星、萘啶酸、洛美沙星、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达氟沙星、马波沙星、恩诺沙星药物的流行病学临界值分别为8、4、4、0.25、0.25、0.0625、0.0625和0.03125 μg/mL,说明目前野生型副猪嗜血杆菌对环丙沙星、达氟沙星、马波沙星和恩诺沙星这4种兽医临床可用药敏感性较高,临床推荐使用。文章得出的数据在国际交流频繁的时代普遍适用,在国内外缺乏相应药效学折点和临床折点时可作为敏感和耐药的判定标准,并为进一步制定临床折点,指导临床用药、延长喹诺酮药物的临床使用寿命奠定了基础。
烟碱对LPS诱导的兔子宫内膜上皮细胞炎症因子及前列腺素分泌的影响
魏泓毓, 鲍朝霞, 陈灰, 曹金山, 贺鹏飞
中国畜牧兽医. 2021, 48(11):  4302-4310.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1.11.040
摘要 ( 184 )   PDF (3663KB) ( 8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试验旨在探索α7烟碱乙酰胆碱受体(α7 nicotinic acetylcholine receptor,α7nAChR)的高亲和力激动剂烟碱对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s,LPS)诱导的兔子宫内膜上皮炎症的作用机制。分离发情后期兔的子宫内膜上皮细胞,用100 ng/mL LPS对细胞进行炎性刺激12 h。用CCK8法检测不同浓度烟碱(5、10和20 μg/mL)对细胞存活率的影响,筛选合适浓度的烟碱进行后续试验。将细胞分为对照组(CON)、LPS、LPS+烟碱、LPS+烟碱+甲基牛扁碱(MLA)(α7nAChR的特异性颉颃剂)组,通过ELISA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中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 1β,IL-1β)、IL-6、IL-8、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前列腺素E2(prostaglandin E2,PGE2)和前列腺素F2α(PGF2α)的含量。试验成功分离兔子宫内膜上皮细胞,且传至第5代仍保持良好的生长状态。CCK8检测结果显示,20 μg/mL烟碱组细胞存活率显著降低(P<0.05),10 μg/mL烟碱对细胞存活率无显著影响(P>0.05),所以选择10 μg/mL烟碱进行后续试验。ELISA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LPS组IL-1β、IL-6、IL-8、TNF-α、PGE2和PGF2α的含量显著增加(P<0.05);与LPS组相比,LPS+烟碱组显著降低IL-1β、IL-6、IL-8、TNF-α、PGE2和PGF2α的含量(P<0.05),LPS+烟碱+MLA组炎性因子和前列腺素的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以上结果表明,烟碱对LPS诱导的兔子宫内膜上皮细胞分泌IL-1β、IL-6、IL-8、TNF-α、PGE2和PGF2α具有下调作用,推测烟碱通过α7nAChR介导炎性因子和前列腺素分泌下调而发挥抗炎作用,该结果可为研究α7nAChR作为子宫内膜炎治疗靶点的药物选择提供参考。
低聚壳聚糖硒抗玉米赤霉烯酮对IPEC-J2细胞紧密连接蛋白表达的影响
傅春妮, 李元辉, 李鹏程, 李留安, 秦顺义
中国畜牧兽医. 2021, 48(11):  4311-4318.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1.11.041
摘要 ( 194 )   PDF (24399KB) ( 3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试验旨在探究低聚壳聚糖硒抗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ZEN)对猪小肠上皮细胞(IPEC-J2)紧密连接蛋白表达的影响。试验分为对照组(C)、ZEN (30 μg/mL ZEN)、ZEN+0.5 Se (30 μg/mL ZEN+0.5 μmol/L低聚壳聚糖硒,以Se计)、ZEN+1.5 Se和ZEN+3 Se组。待细胞长至60%~70%汇合时,ZEN+0.5 Se、ZEN+1.5 Se和ZEN+3 Se组培养液更换为含对应Se浓度的培养液,C和ZEN组更换为正常培养液,12 h后向含ZEN组加入30 μg/mL ZEN,继续培养24 h。收集各组细胞培养液,检测碱性磷酸酶(AKP)活性;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闭锁连接蛋白(zonula occludens-1,ZO-1)、闭合蛋白(Occludin)的表达,免疫荧光法检测ZO-1和Occludin蛋白的表达和定位情况。AKP活性检测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ZEN、ZEN+0.5 Se、ZEN+1.5 Se组AKP活性均显著升高(P<0.05),ZEN+3 Se组AKP活性差异不显著(P>0.05);与ZEN组相比,ZEN+1.5 Se和ZEN+3 Se组AKP活性均显著降低(P<0.05)。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表明,与对照组比,ZEN组ZO-1和Occludin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与ZEN组比,ZEN+0.5 Se、ZEN+1.5 Se和ZEN+3 Se组ZO-1表达水平均差异不显著(P>0.05),但随着Se浓度的增加,ZO-1表达水平逐渐升高,ZEN+0.5 Se、ZEN+1.5 Se、ZEN+3 Se组Occludin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免疫荧光结果表明,低聚壳聚糖硒可缓解ZEN引起的ZO-1和Occludin蛋白荧光信号减弱现象,并恢复ZO-1和Occludin蛋白的定位分布。由此说明,低聚壳聚糖硒可降低ZEN引起的IPEC-J2细胞AKP活性升高,上调ZEN引起的ZO-1、Occludin蛋白表达水平下降,并调节其定位分布。
临床兽医
表观遗传调控机制在犬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任晓丽, 范玉营, 皇甫和平, 董青, 石冬梅, 刘云
中国畜牧兽医. 2021, 48(11):  4319-4326.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1.11.042
摘要 ( 241 )   PDF (787KB) ( 6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犬肿瘤性疾病是兽医临床上常发的一种疾病,其发病率较高,是造成世界范围内犬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于其病理学分类、自发性、基因和信号通路等方面与人类肿瘤有相似之处,可作为人类肿瘤的研究模型。表观遗传是基于DNA序列没有发生改变的情况下所致基因功能和表达水平发生了可遗传的变化,主要通过基因转录或翻译过程的调控,影响其功能和特性。表观遗传改变主要包括DNA甲基化水平改变、组蛋白修饰、染色质重塑和非编码RNA调控等。DNA异常甲基化在犬的多种肿瘤中均有研究,包括犬白血病、淋巴瘤及黑色素瘤等,且犬与人类肿瘤的DNA异常甲基化模式相似。在肿瘤中组蛋白各种修饰酶表达失调,是抗肿瘤药物开发分子靶点研究的主要焦点,但目前在犬肿瘤中的研究较少。非编码RNA中microRNA与lncRNA是目前的研究热点,已有较多研究致力于开发针对非编码RNA的靶向研究药物,但目前在兽医领域应用较少。作者主要综述了犬肿瘤疾病的流行病学、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非编码RNA等表观遗传学变化在犬肿瘤中的研究进展,揭示表观遗传异常与犬肿瘤发生发展的关系,以期为开发犬肿瘤性疾病诊断、靶向治疗及预后的特异性标志物提供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