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1年 第48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21-01-20
目录
封面封底
中国畜牧兽医. 2021, 48(1):  0-0. 
摘要 ( 116 )   PDF (9307KB) ( 9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录
中国畜牧兽医. 2021, 48(1):  1-1. 
摘要 ( 104 )   PDF (556KB) ( 20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生物技术
牛环形泰勒虫HSP70基因的克隆表达、特性分析及互作蛋白网络构建
樊新丽, 宋瑞其, 呼尔查, 李敏, 翟雪洁, 郝蕴伟, 巴音查汗, 张杨
中国畜牧兽医. 2021, 48(1):  1-11.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1.01.001
摘要 ( 244 )   PDF (5329KB) ( 12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表达牛环形泰勒虫(Theileria annulata)截短HSP70基因编码蛋白并研究该蛋白的结构与功能特性,本研究扩增牛环形泰勒虫HSP70目的基因并构建重组质粒pMD18-T-HSP70,选取其他种的同源HSP70蛋白序列构建系统进化树;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HSP70基因编码蛋白的氨基酸组成、基本理化性质、亲疏水性、跨膜区结构、信号肽、可能的磷酸化位点、亚细胞定位及蛋白的二级结构和三级结构;对重组蛋白HSP70进行蛋白互作网络分析;构建原核表达载体pET28a-HSP70,筛选诱导表达条件,镍柱纯化重组蛋白及检测反应原性。结果显示,牛环形泰勒虫HSP70蛋白序列与小泰勒虫的序列同源性较高,蛋白分子质量为42 ku,理论等电点(pI)为5.61,属于酸性亲水性蛋白,无跨膜区及信号肽;蛋白功能预测结果显示,HSP70包含32个可能的磷酸化位点,亚细胞定位分析显示该蛋白主要分布于细胞质。蛋白质二级结构中α-螺旋、β-转角、无规则卷曲、延伸链分别占39.18%、8.51%、30.41%和21.91%。蛋白互作网络构建结果显示,与HSP70相互作用的蛋白主要为HSP90家族成员,另外还有伴侣蛋白GrpE同系物,预示着HSP70可能在细胞内与HSP90形成复合体发挥作用。本试验成功构建原核表达载体,获得了大小约为48 ku的融合蛋白,以0.6 mmol/L IPTG于37 ℃诱导5 h,蛋白表达较好;点状印迹及Western blotting结果表明,表达产物可被自然感染的牛环形泰勒虫阳性血清识别,具有良好的反应原性。本试验结果为进一步探讨牛环形泰勒虫HSP70功能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山羊GATA3基因克隆及其真核表达载体构建
吴玉莲, 叶升, 王国栋, 刘权辉, 黄奔
中国畜牧兽医. 2021, 48(1):  12-21.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1.01.002
摘要 ( 288 )   PDF (3388KB) ( 9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克隆山羊GATA3(GATA binding protein 3)基因,构建其真核表达载体,并对该基因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以山羊GATA3基因编码区为种子序列(GenBank登录号:XM_018056969.1),通过SnapGene 4.1.9软件设计引物序列,应用RT-PCR方法扩增山羊GATA3基因完整编码区序列,测序鉴定后基于其核苷酸序列和蛋白质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并构建pLVX-GATA3-IRES-ZsGreen1慢病毒重组质粒。利用脂质体转染方法将慢病毒重组质粒pLVX-GATA3-IRES-ZsGreen1与病毒包膜质粒pCMV-VSVG、包装质粒pNRF共转染HEK-293T细胞,进行慢病毒包装后收集病毒上清液,成功感染山羊耳尖成纤维细胞。结果显示,山羊GATA3基因编码区序列全长1 335 bp,编码444个氨基酸,分子质量为47.94 ku,分子式为C2093H3234N626O625S24,等电点为9.47,其中丝氨酸含量最高(13.3%),色氨酸含量最低(1.1%)。山羊GATA3基因核苷酸序列与牛、猪、驴、马、小鼠及人的相似性分别为97.7%、94.2%、92.2%、92.4%、88.0%和90.1%,不同物种间相似性较高,进化过程中具有高度保守性。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山羊与牛、猪、驴、马及人聚为一支,亲缘关系较近,与非洲蟾蜍、斑马鱼亲缘关系较远。跨膜结构域及亲/疏水性预测结果显示,山羊GATA3蛋白不存在跨膜结构域,为亲水性蛋白。信号肽预测结果表明,该蛋白定位于细胞质中。通过构建山羊GATA3基因慢病毒真核表达载体pLVX-GATA3-IRES-ZsGreen1,细胞水平上转染HEK-293T和山羊耳尖成纤维细胞,过表达GATA3基因,产生绿色荧光信号。本研究结果为山羊GATA3基因功能的研究提供了参考依据,为后续探究GATA3基因在山羊泌乳中的作用奠定了基础。
秦川肉牛AdipoR1和AdipoR2基因克隆、生物信息学分析及表达研究
陈星伊, 杨昕冉, 孙冰, 昝林森
中国畜牧兽医. 2021, 48(1):  22-34.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1.01.003
摘要 ( 263 )   PDF (5941KB) ( 9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试验旨在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秦川牛肉用新品系(以下简称"秦川肉牛")AdipoR1、AdipoR2基因的CDS区进行克隆及分析,并探究其在秦川肉牛不同组织及肌细胞诱导分化不同时间的表达情况。以秦川肉牛为研究对象,经PCR扩增得到AdipoR1、AdipoR2基因CDS区序列,运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对其功能结构进行预测,同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术获得AdipoR1、AdipoR2基因在秦川肉牛15个组织和诱导分化后不同时间的表达量,再进行差异分析。结果显示,秦川肉牛AdipoR1基因编码序列全长为1 128 bp,编码375个氨基酸,蛋白分子质量为42 446.41 u,理论等电点为6.70,AdipoR1蛋白二级结构主要由α-螺旋构成,二、三级结构预测结果一致,属于亲水性蛋白,没有信号肽位点;AdipoR2基因编码序列全长1 161 bp,编码386个氨基酸,蛋白分子质量为43 707.70 u,理论等电点为6.27。亚细胞定位结果表明,AdipoR1蛋白有60.9%的可能定位在细胞膜,AdipoR2蛋白有73.9%的可能定位在细胞膜。不同物种氨基酸系统进化树结果显示,秦川肉牛AdipoR1、AdipoR2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序列分别与瘤牛和野牦牛的亲缘性最近。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AdipoR1、AdipoR2基因在秦川肉牛心脏、肝脏、肌肉等15个组织中均有表达,且在肌肉组织中的表达量最高,极显著高于其他组织(P<0.01),在肌细胞诱导分化时序上也有明显差异。本试验揭示了AdipoR1和AdipoR2基因在秦川肉牛不同组织和肌细胞诱导分化后不同时间上的表达差异,以期为进一步探究AdipoR1、AdipoR2基因的生物学功能与调控机理奠定基础。
FKBP5基因的克隆、生物信息学及组织表达谱分析
唐贺贺, 张真真, 张献珍, 蒋瑞瑞, 李国喜, 田亚东, 康相涛, 韩瑞丽
中国畜牧兽医. 2021, 48(1):  35-43.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1.01.004
摘要 ( 286 )   PDF (4436KB) ( 8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对鸡FK506结合蛋白5(FK506 binding protein 5,FKBP5)基因进行克隆和生物信息学分析,并检测其在鸡不同组织中的表达量。以鸡脾脏cDNA为模板,通过PCR方法扩增和克隆鸡FKBP5基因完整CDS区序列,并进行同源性比对及系统进化树构建;使用在线软件分析FKBP5蛋白的理化性质、疏水性、跨膜结构、信号肽、二级结构和三级结构;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其在肢体内外翻畸形(valgus-varus deformity,VVD)组肉鸡和正常组肉鸡组织中的表达量,并绘制组织表达谱。结果显示,鸡FKBP5基因CDS区序列全长1 350 bp,编码449个氨基酸;同源性比对和进化树分析表明,鸡FKBP5基因氨基酸序列与鹌鹑、鸭、壁虎、中华鳖、小鼠、人、猪、斑马鱼的同源性分别为98.4%、96.2%、85.8%、87.4%、81.1%、85.2%、86.1%和61.2%,与鹌鹑、鸭的亲缘关系最近,爬行类和哺乳类动物次之,与斑马鱼(鱼类)亲缘关系最远。鸡FKBP5蛋白分子质量为50.43 ku,理论等电点(pI)为5.94,半衰期为30 h,肽链N端为蛋氨酸(Met),不稳定系数为23.80,属于稳定蛋白;跨膜区和信号肽预测结果显示,FKBP5蛋白不属于跨膜蛋白和分泌型蛋白。结构域分析结果表明,该蛋白包括2个FKBP型肽基脯氨酰异构酶(FKBP-type peptidylprolyl isomerases)、3个四肽重复(TPR)序列,主要包含α-螺旋(46.77%)、延伸链(12.47%)和无规则卷曲(40.76%),且该蛋白与HSPA2、PPID、STIP1、HSP90AA1和HSP90AB1等互作蛋白具有很强的相关性。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FKBP5基因在鸡各组织中广泛表达,其中在软骨和法氏囊中表达量较高,在发病组肉鸡组织中的表达量均高于正常组肉鸡,且在心脏、腿肌、法氏囊、胸腺、软骨中表达量差异显著(P<0.05),在脾脏中表达量差异极显著(P<0.01)。本试验结果可为肉鸡骨骼疾病及腿部健康选育提供参考。
禽腺病毒血清4型贵州株全基因序列分析
尹德晶, 张云丹, 岳筠, 李乔斌, 何玲, 李涛, 王开功, 程振涛
中国畜牧兽医. 2021, 48(1):  44-54.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1.01.005
摘要 ( 208 )   PDF (3913KB) ( 4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解禽腺病毒血清4型(FAdV-4)地方流行毒株的分子进化情况,基于实验室分离的2株FAdV-4贵州株GZ-BJ株和GZ-QL株,分别对2株FAdV-4毒株进行PCR分段扩增,扩增产物克隆至载体,提取质粒进行PCR和双酶切鉴定后筛选出重组质粒进行测序,将测序结果依次拼接得到病毒的全基因组,获得FAdV-4贵州株的全基因序列,并对其进行序列和遗传进化分析。结果显示,通过PCR分段扩增成功获得了2株FAdV-4贵州株(GZ-BJ株和GZ-QL株)的全基因序列,长度分别为43 352、43 723 bp,FAdV-4 GZ-BJ株全基因序列长度比FAdV-4 GZ-QL株短371 bp,少6个ORF(22K、putative 9.1 ku、u-exon、ORF17、ORF28、ORF42),二者的氨基酸同源性为57.1%。2株FAdV-4贵州株同国内外不同地区FAdV-4毒株核苷酸同源性在88.7%~100%,与FAdV-4经典毒株ON1比对,2株FAdV-4贵州株和国内FAdV-4分离株均缺失ORF19、ORF27、ORF30。系统进化树分析显示,2株FAdV-4贵州株GZ-BJ株和GZ-QL株仍属于Ⅰ群C种FAdV。研究结果表明,2株贵州株FAdV-4 GZ-BJ株和FAdV-4 GZ-QL株较国内外FAdV-4毒株均存在进化与突变,且FAdV-4 GZ-BJ株变化较大,但尚未改变其血清型,这为探索FAdV-4致病机理的分子机制研究提供依据。
猪miR-199a-5p对脂质生成的影响及其靶基因的预测和分析
邢宝松, 王璟, 陈俊峰, 任巧玲, 马强, 郭红霞, 潘传英, 曹海
中国畜牧兽医. 2021, 48(1):  55-63.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1.01.006
摘要 ( 213 )   PDF (4193KB) ( 4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分析miR-199a-5p对猪肌内脂肪细胞脂质生成的影响及作用机制。采集淮南猪不同育肥时期(育肥前期、中期和后期)的背最长肌和皮下脂肪组织,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其表达变化趋势;合成miR-199a-5p的mimics,转染猪原代肌内脂肪细胞,诱导分化后通过油红O染色观察过表达miR-199a-5p对脂质生成的影响;结合之前筛选到的脂肪型和瘦肉型猪差异表达mRNAs、lncRNAs和circRNAs,使用miRanda软件筛选miR-199a-5p的靶分子,并用GO和KEGG富集分析法对这些mRNAs、lncRNAs的共表达基因和circRNAs的来源基因进行功能分析。结果显示,随着育肥进程,miR-199a-5p在背最长肌中表达量持续上调,而在皮下脂肪组织中表达量先下调后上调;过表达miR-199a-5p可抑制肌内脂肪细胞的脂质生成。共筛选到9个mRNAs、5个lncRNAs和1 258个circRNAs包含miR-199a-5p结合位点,GO分析主要富集于内质网和肌动蛋白结合,KEGG分析发现主要富集于糖、脂质和蛋白质代谢。提示miR-199a-5p可能通过与lncRNAs和circRNAs互作间接调控靶基因,参与调控肌肉发育、脂质生成和代谢,可作为影响肉质性状的候选miRNA。
胸腺上皮细胞中雌激素诱导lncRNA的鉴定分析及表达载体构建
郭东光, 陈明艳, 崔芳微, 李文明, 郭赞莹, 朱艳平, 岳锋, 王选年
中国畜牧兽医. 2021, 48(1):  64-71.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1.01.007
摘要 ( 265 )   PDF (6993KB) ( 5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研究胸腺上皮细胞(thymic epithelial cells,TECs)中雌激素(estradiol,E2)对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表达的调节作用,本研究首先培养小鼠胸腺髓质上皮细胞系1(medullary thymic epithelial cell line 1,MTEC1),经50 nmol/L E2作用24 h后,观察对细胞表型变化的影响,并用CCK-8试剂盒检测细胞活力;提取细胞总RNA,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验证E2对lncRNA-2410006H16Rik表达的调节作用;最后运用RT-PCR技术扩增其目的基因,构建pEGFP-N1-lncRNA-2410006H16Rik重组过表达载体。结果显示,50 nmol/L E2能够明显抑制MTEC1的增殖,且相较于对照组细胞,50 nmol/L E2处理组细胞的D450 nm值极显著降低(P<0.01),表明其细胞活力极显著下降。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在E2作用下,lncRNA-2410006H16Rik在MTEC1细胞中的表达极显著上调(P<0.01),约是对照组的2倍,与高通量测序结果一致。经RT-PCR、双酶切及测序结果分析显示,试验成功构建pEGFP-N1-lncRNA-2410006H16Rik表达载体。结果表明,TECs中lncRNA-2410006H16Rik的表达与E2作用密切相关,为后续在细胞水平上进一步验证lncRNA-2410006H16Rik的调节功能奠定了基础。
东北虎γ-干扰素基因的克隆、生物信息学分析及其在毕赤酵母中的表达
翟俊琼, 吴亚江, 代军威, 陈安妮, 周妞, 王晨, 杜雪晴, 罗满林, 陈武
中国畜牧兽医. 2021, 48(1):  72-82.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1.01.008
摘要 ( 198 )   PDF (2826KB) ( 3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试验旨在通过克隆东北虎γ-干扰素(IFN-γ)基因,研究其分子特征并预测蛋白生物学功能,为后续研究干扰素抗病毒活性做前期准备。通过RT-PCR从ConA诱导过的东北虎血淋巴细胞中扩增东北虎IFN-γ基因并测序,应用生物信息学方法进行序列分析。结果表明:东北虎IFN-γ编码区由504个核苷酸组成,共编码167个氨基酸,蛋白相对分子质量为19.59 ku,等电点为9.03,所编码的蛋白为碱性亲水性蛋白,其中前23个氨基酸可能为信号肽,IFN-γ编码蛋白保守结构域为IFN-γ超家族,且存在跨膜结构,其中1-6位氨基酸为胞内区域,7-28位氨基酸为跨膜区域,29-167位氨基酸为胞外区域;IFN-γ编码蛋白二级结构主要以α-螺旋(58.08%)和无规则卷曲(33.53%)为主,存在5个潜在的B细胞抗原表位,3个潜在的N-糖基化位点;分子进化分析显示,东北虎IFN-γ与GenBank上发表的东北虎、非洲狮、金钱豹、美洲狮、猎豹、家猫、加拿大猞猁、野猪等的核苷酸相似性为80.4%~99.8%,氨基酸相似性为70.5%~100%,东北虎IFN-γ与非洲狮、金钱豹亲缘关系最近,美洲狮、猎豹、家猫、猞猁次之,野猪最远。通过合成改造后的东北虎IFN-γ基因,构建能表达IFN-γ蛋白的重组质粒pPIC9K-IFN-γ,将其导入高效表达系统-毕赤酵母中进行诱导表达,经SDS-PAGE分析,表达蛋白的分子量约17.8 ku,与预期大小相符,表明东北虎IFN-γ成功表达。
伪狂犬病病毒在NF-κB家族p65基因敲除细胞系的复制规律研究
常雯茹, 段利芳, 杨乐, 马英先, 王棋, 翟云云, 周鲁豫, 张爽, 明胜利, 杨国宇, 王江, 褚贝贝
中国畜牧兽医. 2021, 48(1):  83-92.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1.01.009
摘要 ( 183 )   PDF (4127KB) ( 4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试验旨在研究伪狂犬病病毒(PRV)在NF-κB家族p65基因敲除细胞系中的复制规律。利用慢病毒介导的CRISPR/Cas9基因定点修饰技术构建猪肺泡巨噬细胞(3D4/21)p65基因稳定敲除细胞系。通过构建p65-sgRNA重组质粒,转染至HEK293T/17细胞,收取慢病毒,感染3D4/21细胞后利用嘌呤霉素筛选获得多克隆细胞系,T7核酸酶检测敲除效率,再通过有限稀释法获得3D4/21-p65-/-的稳定细胞系。CCK-8试剂盒检测3D4/21细胞中敲除p65基因后对细胞增殖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PRV-GFP感染3D4/21及3D4/21-p65-/-细胞后病毒增殖的差异;实时定量PCR检测PRV感染3D4/21及3D4/21-p65-/-细胞后PRV gB、TK基因mRNA表达水平及PRV感染细胞诱导的IL-1β和IL-6基因mRNA水平表达的变化;Western blotting检测PRV-QXX感染3D4/21及3D4/21-p65-/-细胞后PRV gB、gE蛋白的表达;滴度测定检测PRV-QXX感染3D4/21及3D4/21-p65-/-细胞后子代病毒滴度。结果表明,sgRNA2和sgRNA3的基因编辑效率较高,对其进行克隆化培养进而获得敲除p65基因的稳定表达细胞系;CCK-8试剂盒检测细胞活力表明,p65基因敲除对细胞活力无影响;流式细胞仪检测表明,同一时间点PRV-GFP在3D4/21-p65-/-中的增殖显著高于对照细胞;实时荧光定量PCR表明在3D4/21细胞中敲除p65基因促进了PRV gB、TK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而抑制了IL-1β、IL-6基因的mRNA表达;Western blotting结果表明,在3D4/21细胞中敲除p65基因促进了PRV gB、gE蛋白的表达;滴度测定结果表明,同一时间点PRV-QXX在3D4/21-p65-/-细胞中子代病毒的复制显著高于对照细胞。以上结果均表明,p65基因敲除可促进PRV在3D4/21细胞中复制。
高通量测序分析5例进口鱼粉鱼源性成分构成
袁向芬, 吴绍强, 林祥梅, 吕继洲
中国畜牧兽医. 2021, 48(1):  93-100.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1.01.010
摘要 ( 183 )   PDF (1399KB) ( 3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揭示鱼粉原料构成,保证鱼粉质量,本研究应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来源于不同国家的5例进口鱼粉样品进行测序,并基于COI基因及其丰度对鱼粉鱼源性成分构成进行分析。提取鱼粉样品DNA后应用鱼类通用COI基因扩增引物进行PCR扩增,得到鱼类混合COI基因序列产物,将扩增产物送测序公司进行高通量测序,将COI基因测序数据与鱼类相关数据库进行比对,通过比对结果进行鱼粉的物种源性成分分析。结果显示,成功获得了5例鱼粉样品中原料鱼成分,其中白鱼粉原料鱼主要成分为鳕鱼;而红鱼粉原料鱼成分较为多样,涉及鲱鱼、竹刀鱼等。通过Python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绘制PCR扩增后鱼类COI基因丰度图,进一步直观提示鱼粉样品中原料的成分构成。本研究结果表明,高通量测序技术可应用于鱼粉质量评估,有助于快速了解鱼粉构成,对其质量及用途进行指导,同时,提示该技术可进一步应用于鱼粉掺杂掺假及致病微生物的监测工作中,对保障鱼粉产品质量、维护正常市场秩序具有重要意义。
生理生化
两种运输车对驴运输应激的影响
梁伟超, 张帆, 高维平, 李俊桥, 刘少军, 赵英博, 贺来增, 姜桂苗, 赵付伟, 张君涛, 邓立新, 张志平
中国畜牧兽医. 2021, 48(1):  101-108.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1.01.011
摘要 ( 209 )   PDF (1177KB) ( 6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试验旨在研究改造运输车对缓解驴运输应激的效果。选取28头健康德州公驴,随机分为2组,从北京密云县运输至聊城市东阿县东阿黑毛驴研究所,路程约500 km,历时18 h。试验使用9.6 m长单层货车为运输车,对试验组(T)运输车进行改造,即加装顶层和双侧篷布、底部加装草帘和中部加装隔栏,对照组(C)不作处理。运输前后测定驴血液生化和激素指标,统计体重变化和发病驴数量。结果表明,与运输前相比,普通车组驴在落地当天检测到血清皮质醇(COR)、白蛋白(ALB)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总蛋白(TP)、谷草转氨酶(AST)、热休克蛋白-90(HSP90)和肌酸激酶(CK)指标极显著升高(P<0.01),钙(Ca)浓度显著降低(P<0.05)。改造车组驴血液指标TP、AST和CK的变化范围低于普通车组。两组驴落地后血糖(GLU)水平均比运输前升高,但差异均不显著(P<0.05)。与运输前相比,改造车组驴落地后的体重减少低于普通车组;改造车组驴在落地后第10天平均体重接近运输前,而普通车组驴的平均体重在落地后第20天才基本恢复至运输前水平,即使用改造运输车辆可以尽早恢复体重。普通车组驴发病率为21.4%,改造车组为7.1%;两组均无死亡。综合上述结果,改造运输车可有效降低驴的运输应激,有利于提高动物运输福利,减少经济损失;本试验结果可为动物运输应激提供参考。
杜泊羊、萨福克羊与蒙古羊在低温环境下生理、血清生化指标及免疫性能的对比研究
李鹏星, 李卿, 陈大勇, 何辉杰, 冀祥, 高栋, 高爱琴
中国畜牧兽医. 2021, 48(1):  109-116.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1.01.012
摘要 ( 308 )   PDF (1011KB) ( 9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阐明低温环境对杜泊羊和萨福克羊生产性能的影响,并进一步探究其影响机制,为内蒙古地区杜泊羊和萨福克羊引种改良、杂交利用提供数据参考。试验选取12月龄体重相近、健康无病的杜泊羊和萨福克羊各20只(公母各半)进行研究,蒙古羊20只(公母各半)作为对照,测定3种羊的生理、血清生化指标及免疫性能并做对比研究。结果显示:杜泊羊和萨福克羊体温、呼吸频率及心率全天均无显著差异(P>0.05);与蒙古羊相比,杜泊羊和萨福克羊全天心率较低(P<0.05),且杜泊羊上午的体温显著低于蒙古羊(P<0.05),全天的呼吸频率显著高于蒙古羊(P<0.05)。杜泊羊和萨福克羊血清中谷丙转氨酶(AL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及三碘甲腺原氨酸(T3)和甲状腺素(T4)水平与蒙古羊无显著差异(P>0.05),谷草转氨酶(AST)和碱性磷酸酶(AKP)活性显著高于蒙古羊(P<0.05);萨福克羊的乳酸脱氢酶(LDH)活性显著高于杜泊羊和蒙古羊(P<0.05)。与蒙古羊相比,杜泊羊和萨福克羊血清白介素2(IL-2)、白介素4(IL-4)、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M(IgM)及免疫球蛋白G(IgG)含量均无显著差异(P>0.05),但杜泊羊血清中IL-2的浓度显著高于萨福克羊(P<0.05)。综上所述,在内蒙古冬季低温环境下,杜泊羊和萨福克羊全天心率显著低于蒙古羊,血清中ALT和AKP活性显著高于蒙古羊;杜泊羊血清中LDH活性显著低于萨福克羊,IL-2的含量显著高于萨福克羊。除AST活性超出正常范围,杜泊羊和萨福克羊其余血清生化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内。说明在内蒙古低温环境下,杜泊羊和萨福克羊可以维持正常的生理状态,并较好地适应内蒙古地区的环境气候。
上皮间质转化促乳腺癌机制及药物干预治疗研究进展
林昌杰, 李婷, 唐鑫, 陈颖钰, 郭爱珍, 胡长敏
中国畜牧兽医. 2021, 48(1):  117-123.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1.01.013
摘要 ( 253 )   PDF (859KB) ( 3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乳腺癌是犬、猫等伴侣动物与人类常发疾病,作为人类及动物常患恶性肿瘤和主要致死肿瘤之一,其疾病负担仍呈逐步加重趋势,乳腺癌的预防及治疗形势愈加严峻。上皮间质转化(EMT)是乳腺癌发生发展中重要的生物学过程。EMT还可促进恶性肿瘤的侵袭、扩散及耐药,因此它在肿瘤的研究中日益受到关注,靶向于EMT是治疗乳腺癌的重要研究方向与热点。文章就EMT发生过程中细胞形态功能及标志物的变化、EMT分类及EMT与乳腺癌的关系分别展开论述,详细解析了EMT相关TGF-β/Smad、NF-κB及Wnt信号通路转导途径;随后对乳腺癌治疗药物研究进展,包括TGF-β/Smad通路抑制剂开发,相关药物、基因及细胞因子治疗前景、NF-κB通路与Wnt通路抑制剂的动物试验研究结果进行了详细论述;最后对乳腺癌的治疗发展与趋势进行了展望。深入认识信号通路调控乳腺癌EMT的生物学过程,明确其发生发展机制,寻找关键靶点及开发靶向药物,将为乳腺癌的精准治疗带来曙光。
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
不同饲养阶段快大型黄羽肉鸡异亮氨酸需要量研究
蒋守群, 王一冰, 林厦菁, 范秋丽, 李龙, 程忠刚, 郑春田
中国畜牧兽医. 2021, 48(1):  124-134.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1.01.014
摘要 ( 195 )   PDF (1170KB) ( 8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试验旨在研究不同饲养阶段快大型黄羽肉鸡异亮氨酸需要量。分别选取0、22和43日龄快大型岭南黄鸡2 400、2 160和1 920只,按照性别和体重随机分为8个异亮氨酸梯度水平饲粮处理,每个处理6个重复(栏),公、母各3个重复,0~21、22~42、43~63日龄3个阶段每栏分别为50、45和40只鸡。各阶段基础饲粮异亮氨酸水平分别为0.55%、0.50%和0.45%。3个阶段各处理组饲粮均在基础饲粮中呈梯度添加异亮氨酸,组间间隔水平均为0.05%,各处理饲粮除异亮氨酸外其他营养水平均一致。试验鸡地面平养,自由采食颗粒料和自由饮水。结果显示,异亮氨酸水平和性别对3个阶段鸡生长性能均有显著影响,且异亮氨酸水平和性别间存在显著互作效应(P<0.05)。随着异亮氨酸水平提高,平均日增重和料重比均呈显著或极显著二次曲线变化(P<0.05;P<0.01)。双斜率折线模型预测结果显示,0~21日龄阶段,公鸡、母鸡和公母混合鸡群的异亮氨酸需要量,以平均日增重为衡量指标分别为0.77%、0.72%和0.73%,以料重比为衡量指标分别为0.75%、0.70%和0.73%;22~42日龄阶段,公鸡、母鸡和公母混合鸡群的异亮氨酸需要量,以平均日增重为衡量指标分别为0.68%、0.64%和0.66%,以料重比为衡量指标分别为0.66%、0.62%和0.64%;43~63日龄阶段,公鸡、母鸡和公母混合鸡群的异亮氨酸需要量,以平均日增重为衡量指标分别为0.64%、0.59%和0.61%;以料重比为衡量指标分别为0.61%、0.57%和0.59%。黄羽肉鸡异亮氨酸营养需要量随日龄增加而降低,各个饲养阶段公鸡的异亮氨酸需要量均显著高于母鸡,以料重比为评定指标得到异亮氨酸营养需要量低于以平均日增重为衡量指标得的需要量推荐值。
析因法研究9~12周龄皖西白鹅氨基酸需要量
朱洪龙, 邓小杰, 胡忠泽, 陈丽园, 江卫军, 夏伦志
中国畜牧兽医. 2021, 48(1):  135-143.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1.01.015
摘要 ( 195 )   PDF (1031KB) ( 3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评估9~12周龄皖西白鹅氨基酸需要量,本研究基于析因法原理选取9周龄皖西白鹅84只和成年健康公鹅16只,通过生长鹅屠宰试验和成年鹅氮平衡试验测定9和12周龄皖西白鹅胴体和羽毛氨基酸含量与成年公鹅排泄物氨基酸和肌酐含量。结果表明:9周龄皖西白鹅胴体和羽毛氨基酸组成(模式)与12周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9~12周龄皖西白鹅生长氨基酸需要量(模式)为:赖氨酸(Lys)1 803.16 mg/d(100)、蛋氨酸(Met)464.85 mg/d(26)、胱氨酸(Cys)775.56 mg/d(69)、苏氨酸(Thr)1 032.40 mg/d(57)、组氨酸(His)482.37 mg/d(27)、缬氨酸(Val)1 200.68 mg/d(67)、亮氨酸(Leu)1 862.72 mg/d(103)、异亮氨酸(Ile)1 043.63 mg/d(58)、精氨酸(Arg)1 203.58 mg/d(67)、苯丙氨酸(Phe)660.97 mg/d(37)、丝氨酸(Ser)1 322.75 mg/d(73)、脯氨酸(Pro)824.05 mg/d(46);维持氨基酸需要量(模式)为:Lys 172.29 mg/d(100)、Met 161.14 mg/d(94)、Cys 633.05 mg/d(367)、Thr 398.08 mg/d(231)、His 70.52 mg/d(41)、Val 548.26 mg/d(318)、Leu 626.06 mg/d(363)、Ile 362.46 mg/d(210)、Arg 506.62 mg/d(294)、Phe 299.31 mg/d(174)、Ser 882.53 mg/d(477)、Pro 693.37 mg/d(402);9~12周龄皖西白鹅饲粮氨基酸水平为:Lys 0.77%、Met 0.24%、Cys 0.55%、Thr 0.56%、His 0.21%、Val 0.68%、Leu 0.97%、Ile 0.55%、Arg 0.66%、Phe 0.37%、Ser 0.83%、Pro 0.59%。
湖羊羔羊早期断奶前后瘤胃发酵与微生物区系的变化
刘鹏, 李勇, 张成新, 蔡小芳, 李彩联, 郭艳丽
中国畜牧兽医. 2021, 48(1):  144-153.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1.01.016
摘要 ( 230 )   PDF (1596KB) ( 6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试验旨在研究湖羊羔羊早期断奶前后的瘤胃发酵与微生物区系变化,为幼龄反刍动物瘤胃发育变化理论以及羔羊的早期培育等提供依据。选择初生重接近的湖羊公羔(3.81 kg±0.55 kg)16只,1~7日龄饲喂母乳,8日龄与母羊分离,开始饲喂代乳粉(按8日龄体重的2%,分3次等量饲喂)和开食料(自由采食),35日龄断奶。分别于断奶前(21日龄)、后(42日龄)各选择5只羔羊进行屠宰,采集瘤胃内容物,测定瘤胃发酵、酶活和微生物区系。结果表明,断奶后羔羊的瘤胃总挥发性脂肪酸、乙酸、丙酸、丁酸及纤维素酶和α-淀粉酶活性均极显著高于断奶前(P<0.01)。断奶后瘤胃菌群多样性和丰富度均低于断奶前(P<0.05)。断奶前后的优势菌门均为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和厚壁菌门(Firmicutes),其中,拟杆菌门为第一优势菌门,在断奶前后分别占61.96%和65.36%,厚壁菌门为第二优势菌门,在断奶前后分别占32.08%和24.03%;两菌门之和在断奶前后分别占瘤胃总菌门的94.04%和89.39%。断奶前后的优势菌属均为unidentified_Prevotellaceae,分别占21.85%和38.49%。断奶前后羔羊瘤胃微生物的功能没有显著变化,都主要集中在复制和修复、碳水化合物代谢和翻译等途径。以上结果说明,羔羊早期断奶后的瘤胃发酵和酶活增强,菌群多样性和丰富度有所降低,在早期断奶前后的优势菌群和功能相似。
饲粮可代谢生脂物质对生长猪生长性能和胴体品质的影响
杨俊, 李强, 张博, 吕良康, 冯志, 熊奕, 张慧, 赵胜军, 任莹
中国畜牧兽医. 2021, 48(1):  154-160.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1.01.017
摘要 ( 204 )   PDF (825KB) ( 5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试验旨在探究可代谢生脂物质(MLS)对生长猪生长性能、胴体品质和肉质性状的影响。挑选体型相似、体重为28.15 kg±4.51 kg的18头健康杜×长×大三元杂交猪,随机分为3组,分别饲喂营养水平相同但MLS水平不同的饲粮,MLS水平分别为70.51(Ⅰ组)、68.09(Ⅱ组)和40.58 g/d(Ⅲ组),试验期28 d,测定生长猪生长性能、胴体品质和肉品质相关指标。结果表明:不同MLS水平对猪平均日采食量、平均日增重和料重比影响均不显著(P>0.05);3组中Ⅱ组的料重比最低。3组间生长猪屠宰率、背膘厚和眼肌面积等胴体指标均无显著差异(P>0.05)。3组中,Ⅲ组的熟肉率显著低于Ⅰ和Ⅱ组(P<0.05),而其他肉品质指标如亮度值、大理石评分、滴水损失等均无显著差异(P>0.05);屠宰后45 min及24 h肌肉pH变化差异很小(P>0.05)。综上所述,在本试验条件下,饲喂3种不同MLS水平饲粮,生长猪生长性能、胴体品质和肉质性状大部分指标差异均不显著,但对于优化配方以及今后的生产具有指导意义。
杜仲叶粉对绿壳蛋鸡蛋品质、血清生化指标、屠宰性能及肉质性状的影响
毛亚芳, 周振波, 杜红岩, 杜庆鑫, 杨改青, 王林枫, 付彤, 廉红霞, 高腾云, 王福州, 陈奕霏
中国畜牧兽医. 2021, 48(1):  161-171.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1.01.018
摘要 ( 250 )   PDF (1230KB) ( 11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试验旨在探究饲粮中添加不同水平杜仲叶(EUL)粉对绿壳蛋鸡蛋品质、血清生化指标、屠宰性能以及肉质性状的影响。选择体重、产蛋率相近,健康状态良好的产蛋初期绿壳蛋鸡80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20只。各组分别饲喂添加0(CTL组)、2%(EUL1组)、4%(EUL2组)、6%(EUL3组)杜仲叶粉的玉米-豆粕型饲粮。预试期5 d,正试期70 d。饲喂试验结束后对各组鸡的蛋品质、血清生化指标、屠宰性能以及肉质性状进行测定。结果表明,饲粮中添加杜仲叶粉后,血清中甘油三酯(EUL1、EUL2和EUL3组)、葡萄糖(EUL2和EUL3组)和尿素(EUL2和EUL3组)与CTL组相比极显著降低(P<0.01);各试验组蛋品质、屠宰性能与CTL组相比差异均不显著(P>0.05);肝脏重(EUL1和EUL2组)和心脏重(EUL1、EUL2和EUL3组)与CTL组相比极显著降低(P<0.01);腿肌蛋白(EUL1组)和胸肌脂肪(EUL2组)含量与CTL组相比显著提高(P<0.05);腿肌pH24 h(EUL2组)与CTL组相比显著提高(P<0.05);腿肌剪切力(EUL2组)与CTL组相比极显著降低(P<0.01)。说明杜仲叶粉可显著降低血清中甘油三酯、葡萄糖、尿素的水平;不影响蛋品质,但能改善绿壳蛋鸡肌肉品质,提高胸肌脂肪、腿肌蛋白质含量和腿肌嫩度,显著降低鸡的肝脏重和心脏重。本试验中,杜仲叶粉在蛋鸡饲粮中的适宜添加水平为4%。
外源肌苷酸对种鸡产蛋性能、蛋品质及种蛋孵化性能的影响
牛自康, 吴乐, 张鑫蕊, 叶成智, 宦海琳, 张峰, 魏明星, 闫俊书
中国畜牧兽医. 2021, 48(1):  172-177.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1.01.019
摘要 ( 200 )   PDF (730KB) ( 2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试验通过在种鸡的基础饲粮中加入肌苷酸(IMP)来研究其对种鸡产蛋性能、蛋品质和种蛋孵化性能的影响。选择遗传背景相同、体重相近,产蛋率达到5%的20周龄健康AA种鸡864羽,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饲喂基础饲粮+0.5%肌苷酸),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72羽,试验期30 d。测定试验期间所有种蛋的平均蛋重、产蛋率和合格蛋率;每组随机选取部分种蛋进行蛋品质测定;于孵化开始第17天,通过照蛋处理统计种蛋受精率,第21天出雏时,计算受精蛋孵化率、入孵蛋孵化率和健雏率。试验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种鸡的平均蛋重、产蛋率和合格蛋率均有升高的趋势,但差异不显著(P>0.05);蛋形指数显著升高(P<0.05),蛋壳强度、蛋壳厚度和蛋黄颜色显著降低(P<0.05);受精率、受精蛋孵化率和入孵蛋孵化率显著升高(P<0.05),健雏率和雏鸡体重有升高的趋势,但差异不显著(P>0.05)。综上,0.5%外源肌苷酸对种鸡的产蛋性能和种蛋孵化性能均有促进作用。
微量元素铜在反刍动物生产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李万栋, 张晓卫, 冯宇哲, 崔占鸿
中国畜牧兽医. 2021, 48(1):  178-189.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1.01.020
摘要 ( 324 )   PDF (1461KB) ( 7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铜在反刍动物体内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维持反刍动物机体正常生理功能、生化代谢及生长发育所必需的微量元素,很多依赖于铜的酶在机体内发挥着重要作用,青藏高原的牧草由于冷季缺乏铜而导致放牧家畜容易出现铜缺乏症状,影响放牧家畜的生长及生产性能的提高,为此需要给放牧家畜补充一定量的铜,但是铜在反刍动物体内的吸收率较低且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可以通过研究这些因素来提高铜的吸收效率,以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铜可以促进瘤胃微生物生长,提高产气量和能量利用效率来提高瘤胃发酵效率和营养物质消化率,还可以提高反刍动物免疫功能和抗氧化性能,最终铜可以提高反刍动物的生产性能,不同反刍动物或者相同反刍动物在不同的生理阶段对铜的需要量不一致,在添加铜时要按照营养需要量结合生产实际添加,以提高铜的添加效率。文章综述了铜吸收及影响因素、铜对反刍动物瘤胃发酵、营养物质消化率、免疫功能、抗氧化性能、生产性能的影响,旨在为铜在反刍动物生产中科学应用提供借鉴和参考。
遗传繁育
基于16S rRNA测序揭示杜洛克猪早期体重与肠道微生物的关系
司景磊, 黄叶, 陈奎蓉, 吕冬玲, 程峰, 田威龙, 刘笑笑, 梁靓, 李月月, 奉玲丽, 高久昱, 莫家远, 梁晶, 兰干球
中国畜牧兽医. 2021, 48(1):  190-199.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1.01.021
摘要 ( 226 )   PDF (1594KB) ( 4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探讨肠道微生物与杜洛克猪早期体重的关系。从91头80日龄杜洛克公猪中根据个体体重排序选择体重较轻(lighter body weight,LBW)的9头猪和体重较重(heavier body weight,HBW)的9头猪。通过对16S rRNA基因V3-V4区测序,分析了HBW和LBW组猪粪便中微生物多样性、组成和预测功能。结果显示,HBW和LBW组之间微生物的Alpha多样性无显著差异(P>0.05)。杜洛克仔猪肠道微生物的核心菌门为厚壁菌门(HBW和LBW组分别为65.62%和66.57%)和拟杆菌门(HBW和LBW组分别为30.87%和29.80%),核心菌属为普雷沃菌属(HBW和LBW组分别为23.82%和20.84%)、乳杆菌属(HBW和LBW组分别为9.11%和16.55%)、未分类的瘤胃菌科(HBW和LBW组分别为10.32%和9.98%)和未分类的毛螺菌科(HBW和LBW组分别为6.33%和4.53%)。PCoA分析显示,肠道微生物在杜洛克仔猪个体之间差异较小,但两组间在微生物组成上存在一些显著差异的菌属。在属水平上,HBW组猪中北里孢菌属、g_norank_o_Tremblayales、未命名的丹毒丝菌属、未分类的普雷沃氏菌科和粪芽孢菌属的丰度显著高于LBW组(P<0.05),棒状杆菌属在LBW组中的丰度显著高于HBW组(P<0.05)。此外,KEGG通路差异分析发现,倍半萜类化合物生物合成、胰岛素信号通路、抗坏血酸和醛酸代谢及安沙霉素类合成的途径显著富集于HBW组(P<0.05),分泌系统途径显著富集于LBW组(P<0.05)。本研究结果有助于理解猪早期肠道微生物与宿主间的相互作用和猪的健康养殖。
宁夏地区荷斯坦牛成母牛淘汰情况及长寿性影响因素分析
张海亮, 陈紫薇, 师睿, 田佳, 高旭红, 温万, 王雅春
中国畜牧兽医. 2021, 48(1):  200-208.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1.01.022
摘要 ( 246 )   PDF (1251KB) ( 4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试验通过收集出生、产犊和离群的记录,探究宁夏地区荷斯坦牛成母牛的淘汰情况,分析影响该地区奶牛长寿性的因素。对15 523头荷斯坦牛的生产寿命、在群寿命和利用胎次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淘汰时的胎次、季节和泌乳阶段的分布情况;计算生产寿命、在群寿命和利用胎次之间的表型相关,利用固定模型分析场-出生年、出生季节、牧场规模、淘汰原因和头胎产犊月龄对长寿性的影响。结果显示,宁夏地区荷斯坦牛的平均利用胎次为2.36胎,平均生产寿命为736.59 d。荷斯坦牛成母牛在产后第1个月内的淘汰风险最高,随着泌乳阶段的延长,成母牛在每个胎次内的淘汰风险均逐渐降低;随着淘汰胎次的增加,奶牛淘汰更加集中发生在产后泌乳早期;生产寿命、在群寿命和利用胎次之间存在较高的表型相关(均>0.9),场-出生年、出生季节、牧场规模、淘汰原因和头胎产犊月龄对长寿性有显著影响(P<0.05),春季出生和22月龄头胎产犊的奶牛长寿性表现更好。本研究初步揭示了宁夏地区荷斯坦牛成母牛的淘汰规律和长寿性的影响因素,为宁夏地区牛群选育成母牛长寿性状奠定了基础。
干扰核心蛋白聚糖对牛骨骼肌卫星细胞增殖分化的影响
盛辉, 郭益文, 张林林, 苗曼宁, 李新, 丁向彬, 郭宏
中国畜牧兽医. 2021, 48(1):  209-217.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1.01.023
摘要 ( 170 )   PDF (3912KB) ( 5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探究肌肉生长抑制素(MSTN)对牛骨骼肌生长发育的作用机制,本研究以前期MSTN+/-蒙古牛与野生蒙古牛腿臀肌肌肉组织定量蛋白质组学与磷酸化蛋白质组学筛选获得的表达差异倍数较大的核心蛋白聚糖(DCN)为靶标,以实验室前期分离培养的牛骨骼肌卫星细胞及建立的体外诱导成肌分化模型为对象,通过对设计合成的3个DCN siRNA干扰效果的筛选,将干扰效果最显著的si-DCN-2(si-DCN)转染牛骨骼肌卫星细胞。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增殖期(GM)牛骨骼肌卫星细胞中增殖标志因子Pax7和MyoD的mRNA水平及蛋白水平的表达变化,以及使用EdU染色的方法检测干扰DCN对细胞增殖的影响。对转染DCN siRNA的牛骨骼肌卫星细胞进行体外成肌诱导分化,通过显微镜观察牛骨骼肌卫星细胞分化第3天(DM3)的肌管形成状态,同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分化标志因子MyoG和MyHC的mRNA水平及蛋白水平的表达变化,并对DM3期肌管MyHC进行免疫荧光染色,以研究干扰DCN对细胞分化的影响。结果显示,干扰DCN表达后,增殖期牛骨骼肌卫星细胞中Pax7和MyoD的mRNA水平及蛋白水平都显著或极显著上调(P<0.05;P<0.01),且EdU阳性细胞率显著增加(P<0.05),表明干扰DCN表达显著促进了牛骨骼肌卫星细胞的增殖。干扰DCN表达后,牛骨骼肌卫星细胞分化第3天诱导形成的肌管直径呈现增大趋势,检测成肌分化标志因子MyoG在mRNA和蛋白水平的表达分别极显著和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P<0.05),MyHC在mRNA水平显著降低(P<0.05),但在蛋白水平上极显著升高(P<0.01),免疫荧光结果显示,下调DCN后肌管融合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干扰DCN表达能够促进牛骨骼肌卫星细胞的成肌分化过程。本研究结果表明,干扰DCN可以显著促进牛骨骼肌卫星细胞的增殖和成肌分化过程。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开展MSTN对牛骨骼肌卫星细胞成肌分化的调控机制研究奠定了基础。
MAP3K5基因在畜禽剩余采食量表型调控中的研究进展
丁燕玲, 马应, 杨朝云, 师丹丹, 史远刚, 康晓龙
中国畜牧兽医. 2021, 48(1):  218-225.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1.01.024
摘要 ( 198 )   PDF (1032KB) ( 3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随着分子遗传学的发展,已经鉴定出了影响剩余采食量(RFI)的大量数量性状位点和候选基因。有丝分裂原活化蛋白3激酶5(MAP3K5),也称凋亡信号调节激酶1(ASK1),属于MAPK超家族基因之一。目前,已有细胞外信号调节蛋白激酶(ERK)、c-Jun N-末端激酶(JNK)和p38丝裂原激活蛋白激酶(p38-MAPK)这3个MAPK家族成员在哺乳动物细胞中被克隆和鉴定,其主要作用机制是介导3条MAPKs信号通路,从而影响家畜的生长、体型及产奶性状等。课题组在前期对RFI的研究中筛选出与牛剩余采食量相关的MAP3K5基因,但其功能作用尚不明确,笔者在此基础上回顾了该基因的结构、生物学功能,概述了该基因在主要畜禽采食量变异及人类肥胖表型中的功能及作用,并从遗传学的角度重点分析了MAP3K5基因在畜禽RFI表型调控中的可能机制。通过对MAP3K5基因在畜禽RFI表型调控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期望为后期深入开展MAP3K5基因在畜禽采食量性状调控中的分子机制研究提供思路;对于其他可能通过MAP3K5基因影响畜禽表型的因素(如肠道菌群)有待进一步探讨。
AANAT基因在滩羊不同繁殖时期卵巢中的转录差异及DNA甲基化程度分析
张辉, 李晓雨, 狄冉, 刘玉芳, 储明星
中国畜牧兽医. 2021, 48(1):  226-234.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1.01.025
摘要 ( 180 )   PDF (1273KB) ( 2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试验旨在检测5-羟色胺-N-乙酰基转移酶(AANAT)基因在绵羊休情季节和繁殖季节(卵泡期和黄体期)卵巢组织中的转录差异,并分析转录差异是否由DNA甲基化修饰程度改变所导致。试验采用自然环境条件和饲养管理一致,且体重差异在0.5 kg范围内的空怀母滩羊作为试验动物,采集其休情期、卵泡期和黄体期(每个时期3只)的卵巢组织,采用SYBR染料法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AANAT基因在滩羊不同繁殖时期卵巢组织中的转录水平。随后针对转录水平有差异的两个时期(休情期和卵泡期)的样本,利用MethPrimer 2.0在线软件预测AANAT基因启动子区和第一外显子区的CpG岛;用重亚硫酸盐测序法(BSP法)检测AANAT基因启动子区及第一外显子区的甲基化程度。试验结果显示,滩羊休情期卵巢组织中AANAT基因转录水平显著低于卵泡期的AANAT基因转录水平(P<0.05),休情期与黄体期滩羊卵巢组织中AANAT基因的转录水平差异不显著(P>0.05)。滩羊卵巢组织中AANAT基因启动子区上存在着一个长度为173 bp的CpG岛,第一外显子区存在着一个长度为118 bp的CG岛。然而,两个甲基化岛区内的单个CpG位点甲基化程度在滩羊休情期和卵泡期之间均不存在显著差异,暗示AANAT基因的表达受甲基化修饰外的因素调控。本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探讨AANAT基因在季节性发情和卵泡成熟中的功能提供参考资料。
非编码RNA及其在畜禽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尚方正, 韩文静, 吴志红, 海尔汗, 马荣, 张燕军, 李金泉
中国畜牧兽医. 2021, 48(1):  235-247.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1.01.026
摘要 ( 209 )   PDF (2583KB) ( 4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真核生物基因组转录过程中,除了一些蛋白质编码RNA以外,还有一些不同类型的非编码RNA(non-coding RNA,ncRNA)也参与了复杂生命活动过程的调节。近年来,全转录组测序技术的出现和生物信息学的快速发展极大地促进了人们对ncRNA的研究,ncRNA在生物领域的多个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如在人类肿瘤、非肿瘤等方面的疾病治疗,在动物胚胎发育、肌肉生长、脂肪沉积、免疫应答及皮肤毛囊调控等领域都有了很大的进展。作者主要综述了全转录组测序技术、ncRNA分类、主要作用机制和ncRNA在畜禽中的应用,为探究ncRNA在动物中的调控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绵羊毛囊及其角蛋白研究进展
和东迁, 陶金忠, 陈丽尧, 王俊奎
中国畜牧兽医. 2021, 48(1):  248-256.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1.01.027
摘要 ( 207 )   PDF (2416KB) ( 4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毛囊是毛纤维的生长基础,决定毛纤维的性状,角蛋白是毛囊组成的重要成分之一。近年来,对毛囊生长发育和角蛋白基因的挖掘等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文章回顾了绵羊角蛋白基因的发现,已经与人类角蛋白基因相当,但在数量和分类上存在差异;笔者介绍了绵羊毛囊的形态学结构,简述了毛囊角蛋白基因的表达定位和影响毛纤维性状的角蛋白,并分析了毛囊中的蛋白质组学技术的应用对毛囊生长发育和毛纤维性状的重要作用,以期为绵羊毛囊生长发育和羊毛性状的分子选育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预防兽医
布鲁氏菌Ⅳ型分泌系统对树突状细胞自噬、胞内生存和炎症反应的影响
杨琴, 邓肖玉, 赵晓丽, 张欢, 席静, 易继海, 王勇, 张倩, 王震, 陈创夫
中国畜牧兽医. 2021, 48(1):  257-264.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1.01.028
摘要 ( 202 )   PDF (1977KB) ( 3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探究Ⅳ型分泌系统在布鲁氏菌(Brucella)感染过程中的作用,深入了解布鲁氏菌Ⅳ型分泌系统在疫苗开发中的潜力,本研究以牛种布鲁氏菌A19疫苗株为研究对象,使用A19 VirB启动子缺失株感染小鼠树突状细胞(DCs),通过菌落计数(CFU)评估Ⅳ型分泌系统对布鲁氏菌黏附侵袭及胞内生存的影响,同时对感染的细胞进行RNA和总蛋白的提取,分别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自噬基因Beclin-1的转录和表达情况;收集感染后的细胞上清液,利用ELISA检测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和IL-10的分泌水平。黏附侵袭结果显示,布鲁氏菌VirB启动子缺失株与亲本株A19的黏附侵袭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胞内生存试验发现,感染的4 h,布鲁氏菌VirB启动子缺失株的胞内存活能力显著低于亲本株A19(P<0.05),感染后0、24和48 h极显著低于亲本株A19(P<0.01);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感染后4、8和12 h,布鲁氏菌VirB启动子缺失株刺激细胞产生Beclin-1的水平极显著高于亲本株A19(P<0.01);ELISA结果显示,感染后8和12 h,布鲁氏菌VirB启动子缺失株刺激细胞产生IL-6的水平显著高于亲本株A19(P<0.05),而在感染后8和12 h,布鲁氏菌VirB启动子缺失株刺激细胞分泌IL-10的水平显著低于亲本株A19(P<0.05),感染24 h时极显著低于亲本株A19(P<0.01)。综上所述,当VirB启动子缺失后,布鲁氏菌对DCs的黏附侵袭能力并未明显改变,但显著降低了布鲁氏菌在DCs内的存活能力,提升了DCs的自噬水平,促进了DCs IL-6的分泌,抑制了IL-10的分泌。本研究初步探究了布鲁氏菌Ⅳ型分泌系统在感染DCs过程中的生物学作用,为后续布鲁氏菌疫苗改造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牛副流感病毒3型HNex蛋白表达及其多克隆抗体的制备
李明珠, 曲哲会, 宋志峰, 李臣锋, 于越洋, 高明春, 王君伟
中国畜牧兽医. 2021, 48(1):  265-272.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1.01.029
摘要 ( 189 )   PDF (2093KB) ( 2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获得牛副流感病毒3型(BPIV3)的HNex蛋白及其多克隆抗体。以提取的BPIV3细胞毒的RNA为模板,利用RT-PCR方法扩增包含血凝素神经氨酸酶(HN)的基因片段,然后以此为模板扩增编码HN蛋白膜外区片段(HNex基因),并进行氨基酸序列测定。将HNex基因插入克隆载体pEASY-Blunt Simple中,经双酶切连接至pET-30a(+)表达载体中,构建重组原核表达载体pET-30a-BPIV3-HNex,转化大肠杆菌RosettaTM(DE3)pLysS感受态细胞,IPTG诱导后,用SDS-PAGE和Western blotting方法鉴定表达产物。经亲和层析方法纯化的HNex蛋白作为免疫原,制备兔抗BPIV3-HNex多克隆抗体。结果显示,本研究成功克隆BPIV3 HNex基因。原核表达蛋白结果表明,53 ku处有特异条带出现,并且可以与鼠抗His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免疫兔的血清中BPIV3 HNex抗体效价为1:819 200。Western blotting结果表明,制备的兔抗BPIV3 HNex多克隆抗体能与BPIV3蛋白发生特异性反应。总之,本研究利用原核表达系统表达BPIV3 HNex蛋白,并获得兔抗BPIV3 HNex多克隆抗体,为进一步探索BPIV3 HN蛋白的功能及亚单位疫苗研制提供参考。
猫传染性腹膜炎病毒N蛋白在昆虫细胞-杆状病毒系统中的表达与鉴定
李双星, 刘业兵, 柳方远, 吉婧, 杜吉革, 李倩琳, 朱真, 李启红, 陈小云, 印春生
中国畜牧兽医. 2021, 48(1):  273-279.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1.01.030
摘要 ( 277 )   PDF (8153KB) ( 6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利用昆虫细胞-杆状病毒表达系统表达猫传染性腹膜炎病毒(Feline infectious peritonitis virus,FIPV)N蛋白,并制备抗该蛋白的多克隆抗体,用于FIPV临床抗原/抗体诊断及N蛋白功能研究。参考GenBank中FIPV的N基因序列,选择FIPV毒株N基因(登录号:KC461235.1),并对该N基因进行密码子优化、基因合成,酶切后将N基因连接至pFastBac1载体,转化大肠杆菌DH5α感受态细胞,经氨苄西林抗性筛选阳性克隆,提取质粒经酶切及测序鉴定正确后,转化大肠杆菌DH10Bac感受态细胞,经蓝白斑筛选及PCR鉴定后,最终成功构建重组杆状病毒质粒Bacmid-N,转染Sf9细胞包装杆状病毒,于28 ℃温箱培养4 d后收集感染Sf9细胞上清,并通过镍离子亲和层析纯化获得重组N蛋白。经SDS-PAGE及Western blotting鉴定结果表明,本研究成功利用昆虫细胞-杆状病毒表达系统表达出大小约为51 ku的FIPV重组N蛋白。将该蛋白与弗氏佐剂按一定比例混合后,免疫6周龄BALB/c小鼠。用间接ELISA方法检测小鼠血清抗体效价可达1:102 400;利用Western blotting和间接免疫荧光试验对N蛋白多克隆抗体进行检测分析,结果表明,真核表达的重组蛋白免疫原性良好,多克隆抗体具有良好的反应原性,可特异识别FIPV感染细胞。本研究为FIPV抗原/抗体诊断试剂盒的研发奠定了基础。
利用棉绳采集口腔液监测猪伪狂犬病方法的应用分析
于学祥, 许拓, 何东贤, 库旭钢, 罗锐, 范盛先, 何启盖
中国畜牧兽医. 2021, 48(1):  280-286.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1.01.031
摘要 ( 182 )   PDF (844KB) ( 4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分析使用棉绳采集口腔液监测猪场伪狂犬病(PR)方法的科学性,本研究拟通过实验室水平、动物试验及临床应用3个方面对使用棉绳采集口腔液监测猪场PR这一方法开展应用分析。首先对采样条件进行优化,并通过模拟试验测定棉绳对伪狂犬病病毒(PRV)的释放能力,通过动物试验测定病毒感染后检出时间,最后对临床样品进行检测分析。结果表明:使用直径为1.0 cm的棉绳,在早上喂料前采集口腔液样品,采样时间为20~30 min,可采集到更能满足试验要求的口腔液。病毒释放能力测定显示,棉绳对PRV的释放能力为50%左右,使用棉绳采集口腔液可检测到1个TCID50/0.1 mL的病毒含量。动物试验检测发现,猪群在感染后28 d中除第5天外,口腔液中病原含量均高于鼻拭子中病原含量,口腔液检测效果优于鼻拭子,且口腔液中病毒的检出时间(感染后第1天)早于血液中抗体转阳时间(感染后第7天)。临床样品检测分析结果表明,PRV疫苗免疫后也可通过口腔液检测到疫苗毒,并且存在无法通过口腔液检测感染PRV野毒后稳定猪中带毒的情况,因此口腔液检测方法应结合gE抗体检测,才可综合判断猪群是否为感染群体。综上,本研究优化了口腔液采集方法,并测定了棉绳对口腔液的释放能力和感染后检出时间,表明口腔液可作为较好的监测猪群PR的手段;口腔液监测方法需结合gE抗体检测来综合判断猪群是否为感染群体。
感染16型蓝舌病病毒后绵羊部分细胞因子消长特点研究
苗海生, 寇美玲, 谢佳芮, 李乐, 李华春
中国畜牧兽医. 2021, 48(1):  296-302.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1.01.033
摘要 ( 152 )   PDF (1113KB) ( 1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试验旨在探明绵羊感染16型蓝舌病病毒(Bluetongue virus type 16,BTV16)后细胞因子IFN-γ、IL-2、IL-4和IL-10的消长特点。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对感染BTV16后3只绵羊上述4种因子mRNA进行检测,同时设立阴性对照绵羊,并以0 d mRNA为基准,计算mRNA的相对表达量,同时检测病毒抗体效价、测量绵羊体温。结果显示,接种BTV16的3只绵羊均不同程度产生抗体和体温症状,4种细胞因子的mRNA在接种病毒2~4 d内均出现显著上升,其中IFN-γ峰值在2.58~27.84倍之间,IL-2峰值在5.24~17.19倍之间,IL-4峰值在2.16~3.43倍之间,IL-10峰值在15.78~48.77倍之间,个体上升幅度存在显著差异,4种细胞因子均在高水平持续6 d左右后逐渐下降。对照绵羊上述参数在正常范围内波动。本研究阐明了接种BTV16后绵羊细胞因子IFN-γ、IL-2、IL-4、IL-10在转录水平上的消长特点,为进一步深入开展BTV感染特征、宿主机体免疫机制研究提供参考。
牛病毒性腹泻病毒NS3蛋白纳米抗体的筛选及反应原性检测
杨艳, 钱天皓, 张彦红, 张哲, 郝秀静, 李岩, 吕文华, 刘照, 盛金良
中国畜牧兽医. 2021, 48(1):  303-311.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1.01.034
摘要 ( 208 )   PDF (2653KB) ( 2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获得高效特异性的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NS3(P80)非结构蛋白的纳米抗体。用BVDV灭活疫苗免疫羊驼,测得抗体效价后分离全血中的淋巴细胞。通过噬菌体展示技术构建羊驼重链抗体可变区噬菌体展示文库。经过连续3次吸附-洗脱-扩增的生物筛淘,从中挑选出与BVDV-NS3蛋白结合的噬菌体。对经菌液PCR、琼脂糖凝胶电泳鉴定到的单域抗体(VHH)克隆进行基因测序和同源性比对。用ELISA方法验证筛选出的纳米抗体的反应原性,找到与BVDV-NS3蛋白亲和力高的纳米抗体。结果表明,获得插入率为92.8%、库容为1.84×1014 CFU/mL的噬菌体展示文库。ELISA结果和氨基酸序列分析显示,成功得到1条与BVDV-NS3蛋白具有良好反应性且与VHH同源性较高的纳米抗体序列。本研究利用大肠杆菌成功表达BVDV-NS3抗原蛋白,建立BVDV纳米抗体噬菌体展示文库,筛选到针对BVDV重要抗原蛋白相应的纳米抗体且与VHH同源性较高。试验结果为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的防控、诊断、治疗及纳米抗体药物的研制提供参考。
基础兽医
山东地区乳房炎牛奶中大肠杆菌的分离鉴定及耐药性分析
苑晓萌, 赵效南, 李璐璐, 张庆, 胡明, 骆延波, 张印, 齐静, 刘玉庆
中国畜牧兽医. 2021, 48(1):  312-323.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1.01.035
摘要 ( 214 )   PDF (2172KB) ( 4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试验旨在了解山东地区乳房炎牛奶中大肠杆菌的污染状况及耐药情况。选择山东省3个地区的规模化奶牛场共采集227份牛奶样品,采用细菌学方法对大肠杆菌进行分离鉴定,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分离菌对11种常规抗菌药物的敏感性,采用PCR方法对常见的13种耐药基因、8种毒力基因和Ⅰ类整合子基因盒结构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从227份牛奶样品中共分离出71株大肠杆菌;大肠杆菌对1种及1种以上抗菌药耐药的菌株达到77.5%,多重耐药率为15.5%,其中对多黏菌素耐药率为52.2%,对阿莫西林-克拉维酸耐药率为39.4%,而所有菌株均对新霉素表现为敏感。PCR检测耐药基因、毒力基因和Ⅰ类整合子结果显示,β-内酰胺类耐药基因中blaTEM基因携带率为100%,其中全部为blaTEM-1基因,blaCTX-M基因携带率为32.4%,其中主要为blaCTX-M-15基因,没有检测到blaSHVblaOXA基因;多黏菌素的耐药基因mcr-1携带率为29.6%;喹诺酮类耐药基因中aac(6')-Ⅰb-cr基因携带率为29.6%,qnrB基因携带率为20.8%,没有检测到qnrA和qnrC耐药基因;对8种毒力基因检测分析结果显示,仅Hly毒力基因没有被检出,Ecs3703、Irp2基因的检出率较高,分别为90.1%和63.4%,71株大肠杆菌中共有11株携带Ⅰ类整合子,检出率为15.5%,11株大肠杆菌携带6种耐药基因盒结构,最主要的耐药基因盒排列为dfr17-aadA5。本研究结果表明,山东地区乳房炎牛奶中大肠杆菌的耐药现象严重,携带毒力基因Ecs3703、Irp2的大肠杆菌可能是引起奶牛乳房炎的致病菌,Ⅰ类整合子的检测在细菌耐药性与基因携带率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可为临床预防和治疗奶牛乳房炎大肠杆菌病提供理论依据。
抗菌肽Temprine-La(FS)抑制2型猪链球菌生物被膜形成的研究
张欣, 潘晨浩, 赵瑞利, 姜轩, 金天明, 赵洋, 马吉飞, 于恩远, 李留安, 张振洲, 李桂霞, 李瑞忠
中国畜牧兽医. 2021, 48(1):  324-337.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1.01.036
摘要 ( 255 )   PDF (11598KB) ( 5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试验旨在研究抗菌肽Temprine-La(S)(T-La(S))、Temprine-La(FS)(T-La(FS))、RGD-T-La(S)和RGD-T-La(FS)对2型猪链球菌(SS2)生物被膜形成的抑制作用。通过结晶紫染色法(CV)检测SS2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微量稀释法测定抗菌肽对SS2生物被膜的最小生物被膜抑菌浓度(MBIC)和最小生物被膜杀菌浓度(MBEC);结晶紫染色法和扫描电镜(SEM)检测抗菌肽对SS2生物被膜形成的影响;XTT法检测抗菌肽对SS2生物被膜代谢活性的影响;苯酚硫酸法检测抗菌肽对SS2生物被膜胞外多糖含量的影响;建立猪链球菌-斑马鱼感染模型,HE染色法观察T-La(FS)对斑马鱼脑组织病理变化的影响;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分析抗菌肽对SS2生物被膜相关基因及对斑马鱼炎性细胞因子基因转录水平的影响。结果显示,SS2具有良好的生物被膜形成能力;T-La(S)、RGD-T-La(S)、T-La(FS)和RGD-T-La(FS)对SS2生物被膜的MBIC分别为31.3、15.6、7.8和15.6 μg/mL;MBEC分别为62.6、31.2、15.6和31.2 μg/mL;结晶紫染色结果表明,抗菌肽对SS2生物被膜的形成有抑制作用;扫描电镜结果显示,抗菌肽使SS2生物被膜中的细菌数量和生物被膜的形态发生明显变化,细胞外基质大量减少;XTT法结果显示,抗菌肽可显著降低SS2生物被膜的代谢活性;苯酚硫酸法结果显示,抗菌肽能有效抑制SS2生物被膜合成胞外多糖;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抗菌肽作用后降低了SS2生物被膜基因的转录水平;T-La(FS)作用后TLR2、MyD88及促炎性细胞因子基因的转录水平显著或极显著降低(P<0.05;P<0.01),抗炎性细胞因子基因的转录水平显著或极显著升高(P<0.05;P<0.01)。抗菌肽主要通过影响生物被膜相关基因转录水平和阻断胞外多糖的合成与分泌来抑制SS2生物被膜的形成,其中T-La(FS)可能通过抑制TLR2信号通路中TLR2和MyD88分子表达,抑制炎性细胞因子的释放,减轻脑膜炎的炎性反应。
1株信鸽源鼠伤寒沙门氏菌的分离鉴定及其耐药性和毒力分析
张启龙, 栗云鹏, 傅彩霞, 刘海莹, 张玮, 王林, 吴迪, 刘晓冬, 周德刚
中国畜牧兽医. 2021, 48(1):  338-347.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1.01.037
摘要 ( 211 )   PDF (2671KB) ( 9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试验旨在鉴定临床疑似沙门氏菌感染致死信鸽的病原菌并确定致病菌的耐药及毒力状况。通过细菌分离培养、菌落形态观察、染色镜检、生化鉴定、血清分型、16S rRNA基因测序分析和康复信鸽血清平板凝集试验进行鉴定,并通过药敏试验、耐药基因和毒力基因检测进行耐药性和毒力分析。结果显示,分离纯化的细菌在BS、XLD、HE培养基上为黑色菌落,镜检为无荚膜、无芽孢的革兰氏阴性短杆菌;分离菌株生化反应结果符合沙门氏菌生化特性;分离菌株血清型为1,4,12:i:1,2;分离菌株16S rRNA基因序列系统进化树分析显示,该分离菌株与鼠伤寒沙门氏菌聚为一支,同源性>99%,康复信鸽血清与分离菌株发生特异性凝集,结合生化反应和血清分型结果该菌株鉴定为鼠伤寒沙门氏菌;分离菌株对氟苯尼考耐药,经耐药基因检测携带floR、cmlA氯霉素类耐药基因,与耐药表型相符;分离菌株mogA等17种毒力基因检测均为阳性。本试验成功分离到1株信鸽源鼠伤寒沙门氏菌,分离菌株对氟苯尼考耐药且具有较强毒力,为下一步信鸽沙门氏菌的防治和研究提供了参考依据。
中国首例兔出血症病毒2型(RHDV2/b/GI.2)的鉴定及病理学观察
肖璐, 于吉锋, 林毅, 周泷, 郭志强, 谢晶, 岳建国, 叶勇刚, 曹冶, 李兴玉, 潘梦, 叶健强, 李敏, 康润敏
中国畜牧兽医. 2021, 48(1):  348-355.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1.01.038
摘要 ( 249 )   PDF (5148KB) ( 3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试验旨在鉴定四川金堂某兔场疑似兔出血症病毒2型(RHDV2)感染疫情的病原,并分析病兔的病理组织学变化。利用血凝试验和RT-PCR检测病死兔内脏组织中的病原,取病变组织制作病理切片,观察分析各组织的病理组织学变化,同时应用病兔肝脏悬液感染幼兔,分析该毒株的致病力。血凝试验结果显示,所采集病死兔肝脏样品能凝集人"O"型血红细胞;RT-PCR扩增及测序结果显示,多对引物均能从样品中扩增出RHDV2特异性条带;病理组织学观察结果显示,病兔多脏器严重出血、肿胀,淋巴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大量浸润,气管黏膜、肝脏、肺脏出血尤为严重;动物试验结果显示,该毒株毒力较强,含毒肝脏悬液能在24 h内迅速致死幼兔。本研究经临床诊断、核酸检测及测序证实了此次疫情确由RHDV2感染引起,动物试验和病理组织学观察表明该毒株毒力较强,可引发脏器严重出血,造成病兔急性死亡,RHDV2的出现提示病毒的跨境传播情况不容乐观,应引起更大的重视。
胰岛素联合利奈唑胺抑制糖尿病细菌性肺炎的机制研究
倪丽慧, 栾文静, 王雪飞, 李媛, 安雅男, 马方雪, 周宏, 王超, 梁俊超, 于录
中国畜牧兽医. 2021, 48(1):  356-366.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1.01.039
摘要 ( 362 )   PDF (3178KB) ( 4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试验旨在研究胰岛素联合利奈唑胺是否同时具有降糖、抗菌以及抑制α-溶血素活性,从而抑制糖尿病细菌性肺炎。本研究通过体外试验探讨了联合用药对高糖和金黄色葡萄球菌α-溶血素共同诱导的巨噬细胞炎症反应的作用,并探讨其机制。通过药物敏感试验测定最小抑菌浓度(MIC);通过检测D600 nm值绘制生长曲线来考察胰岛素、利奈唑胺单独或联合胰岛素的抗菌活性;通过溶血试验考察药物组合对α-溶血素活性的抑制效果;通过细胞毒性试验判定药物组合的体外安全性;借助Western blotting药物组合对炎症通路蛋白的作用。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显示,胰岛素组未检测到金黄色葡萄球菌8325-4株和DU1090株的MIC值,利奈唑胺和胰岛素+利奈唑胺药物组合对这两种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IC均为0.5 μg/mL;由生长曲线结果可知,胰岛素不抑制正常组和高糖组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长,但是在利奈唑胺组和胰岛素+利奈唑胺药物组合组,0.25~4 μg/mL利奈唑胺可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长;溶血试验结果显示,正常组和高糖组胰岛素均不抑制α-溶血素活性,0.25~4 μg/mL利奈唑胺均可抑制α-溶血素活性;细胞毒性试验显示,正常组和高糖组,细胞存活率均大于88.038%,50 nmol/L胰岛素、0.25 μg/mL利奈唑胺、50 nmol/L胰岛素+0.25 μg/mL利奈唑胺药物组合可提高高糖诱导的MH-S细胞存活率;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50 nmol/L胰岛素单独使用对高糖和α-溶血素共同诱导小鼠肺泡巨噬细胞(MH-S细胞)中TLR2、MAPKs及NLRP3蛋白的表达水平没有抑制作用,而50 nmol/L胰岛素联合0.25 μg/mL利奈唑胺可降低高糖和α-溶血素共同诱导MH-S细胞中上述蛋白的表达水平,其抑制作用比单独使用利奈唑胺时显著。综上所述,胰岛素联合利奈唑胺可通过降糖、抗菌和抑制α-溶血素活性的方式抑制小鼠肺泡巨噬细胞炎症反应。
桃金娘水提物抗肝脏纤维化作用的试验研究
梁丽清, 黄鑫, 陈少锋, 杨增艳, 苏华珍, 卢苇, 王河
中国畜牧兽医. 2021, 48(1):  367-374.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1.01.040
摘要 ( 184 )   PDF (6164KB) ( 3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试验旨在研究桃金娘水提物对CCl4复合因素造模法诱导的肝脏纤维化大鼠的保护作用,探讨其作用机制。取SD大鼠72只,随机分为模型组、秋水仙碱组(1×10-4 mg/g)、桃金娘水提物低剂量(1.5 mg/g)、中剂量(3 mg/g)、高剂量(6 mg/g)组及正常组,每组12只。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大鼠于第1~4周皮下注射40% CCl4花生油溶液,注射剂量为0.3 mL/100 g体重,隔日1次,连续4周,同时第2~4周给予30%乙醇灌胃1 mL/只,隔日1次,连续3周。各组大鼠于第5周开始灌胃给药,灌胃体积量为1 mL/100 g体重,正常组、模型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桃金娘水提物组分别按照相应剂量灌胃给药,每日1次,连续给药4周,给药的同时仍继续造模。给药结束后,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活性、总胆红素(TBil)、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等的水平、丙二醛(MDA)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观察肝脏组织HE及Masson染色的变化。试验结果显示,桃金娘水提物可显著或极显著降低肝脏纤维化大鼠AST、ALT活性、TBil、TGF-β及α-SMA水平(P<0.05;P<0.01),提高大鼠血清SOD、GSH-Px活性(P<0.05),降低MDA含量(P<0.01;P<0.05),减轻肝脏纤维化大鼠肝脏病理损伤程度。以上结果表明,桃金娘水提物对CCl4复合因素所致肝脏纤维化大鼠的肝脏功能具有明显的恢复作用,可增强其抗氧化能力,减轻肝细胞损伤,具有较好的抗肝脏纤维化作用。
无乳链球菌毒力基因与耐药性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范雪, 邵伟, 赵艳坤, 杜晓慧, 陈贺, 王富兰
中国畜牧兽医. 2021, 48(1):  375-384.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1.01.041
摘要 ( 218 )   PDF (1223KB) ( 4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乳房炎是奶牛养殖业中最常见的一种疾病,会造成奶牛乳腺发炎肿胀,使产奶量大幅下降。作为一种多因素性疾病,奶牛乳房炎发病原因复杂,饲料污染、病原菌感染以及环境因素均可以导致乳房炎的发生。无乳链球菌(Streptococcus agalactiae)作为奶牛乳房炎的主要致病菌,常会造成乳腺组织的局部炎症,随着无乳链球菌分离率的增加以及抗菌药物的滥用,其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逐步攀升,给临床治疗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此外,无乳链球菌能够定植于宿主体内,破坏宿主的免疫系统,而其自身毒力因子会引起宿主机体疾病的产生。随着相关研究的深入,发现毒力与耐药性本身互为关联,耐药性的增强以不同的方式影响毒力,表明了耐药性与毒力因子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笔者主要回顾了国内外链球菌以及其他细菌毒力基因与耐药性之间相关性的研究进展,从无乳链球菌毒力因子及耐药性等多种角度入手,分析了无乳链球菌的毒力机制以及毒力基因,并对近5年国内不同地区无乳链球菌耐药性进行统计,从细菌种类、环境和相关机制对链球菌的毒力和耐药性之间的关系展开综述,以期为无乳链球菌所引起的临床症状筛选出合理的抗菌药物并对毒力基因与耐药性的相关性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临床兽医
中草药复方防治肉鸡骨病的研究
段小花, 徐志强, 葛长荣, 贾俊静, 豆腾飞
中国畜牧兽医. 2021, 48(1):  385-394.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1.01.042
摘要 ( 215 )   PDF (1324KB) ( 7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探明中草药复方对肉鸡骨病的防治效果,本研究选用160只1日龄健康科宝肉鸡,随机均分为8组,分别饲养至30和60日龄,由当归、枸杞、山药等8味中草药组成复方制剂,将中草药复方以高(0.6%)、中(0.4%)、低(0.2%)3个剂量组进行治疗试验,同时设置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分别于30、60日龄时称重,采用生化分析仪检测骨代谢相关血液生化指标维生素D受体(VDR)、骨钙素(OT)、骨保护素(OPG)、碱性磷酸酶(ALP),通过万能试验机进行三点弯曲试验,以弹性模量、屈服强度和最大应力为指标检测胫骨的骨强度,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胸椎、腿软骨组织中骨保护素(OPG)、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成骨细胞转录因子2(Runx-2)、细胞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RANK)、细胞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ANKL)、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基因mRNA表达量的差异。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添加复方中草药组试验鸡后体重略增加;60日龄时血清中VDR、OT、OPG、ALP含量显著或极显著提高(P<0.05;P<0.01);肉鸡的胫骨骨强度指标(弹性模量、屈服强度和最大应力)显著增加(P<0.05),且弹性模量、屈服强度、最大应力3个指标均表现为30日龄高于60日龄,与血液生化指标相符;复方中草药可显著促进OPG、BMP-2、Runx-2基因表达(P<0.05),显著抑制TNF-α、RANK、RANKL基因表达(P<0.05)。综合试验结果,兼顾活重和骨强度相关指标,复方中草药高剂量组是改善科宝肉鸡骨骼特性最优配方,且中草药复方通过提高血清中VDR、OT、OPG、ALP含量,调控OPG/RANK/RANKL系统维持骨吸收和骨形成两者动态平衡,促进骨形成的重要通路BMP-2/Smads/Runx-2中BMP-2和Runx-2基因的表达,同时抑制TNF-α基因表达,以达到改善科宝肉鸡骨骼特性,最终有效防治肉鸡的骨病。
质量安全
牛奶中活性蛋白和活性脂肪酸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范琳琳, 李慧颖, 姚倩倩, 杨怀谷, 王加启, 郑楠, 文芳
中国畜牧兽医. 2021, 48(1):  395-405.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1.01.043
摘要 ( 228 )   PDF (1463KB) ( 12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当前牛奶已成为人们膳食结构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不仅能提供丰富的营养,还具有一定的保健功能。牛奶营养功能的挖掘与评价是当前食品营养领域的研究热点,而牛奶营养功能的发挥主要依赖其含有的活性因子,包括活性蛋白/多肽、活性脂肪酸等。作者查阅和归纳了近年来关于牛奶中活性因子功能评价的文献,从中筛选出几种重要的活性蛋白,主要包括乳铁蛋白、α-乳白蛋白和β-乳球蛋白,对这3种活性蛋白的抗炎、抗菌、抗病毒、抗肿瘤及免疫调节功能等相关活性和作用机制进行系统的阐述。同时也总结了牛奶中几种重要的活性脂肪酸,主要包括油酸、亚麻酸和二十二碳六烯酸,并对其抗炎、降血压、预防心脑血管病等相关活性和机制进行阐述。对于牛奶中活性蛋白和活性脂肪酸的具体阐述,均以相关的试验调研为切入点,其机制为活性因子直接或间接作用于靶细胞并发挥相关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