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0年 第47卷 第7期 刊出日期:2020-07-20
目录
目录
中国畜牧兽医. 2020, 47(7):  0-0. 
摘要 ( 127 )   PDF (530KB) ( 5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封面封底
中国畜牧兽医. 2020, 47(7):  0-0. 
摘要 ( 1 )   PDF (1320KB) ( 3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生物技术
西农萨能奶山羊SERPINA1基因克隆、生物信息学及组织表达分析
潘檀, 高梁嘉慧, 程菲, 罗军, 李聪
中国畜牧兽医. 2020, 47(7):  1971-1980.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0.07.001
摘要 ( 270 )   PDF (1952KB) ( 20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克隆西农萨能奶山羊SERPINA1基因的CDS区,采用生物软件和在线预测工具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SERPINA1基因在西农萨能奶山羊各组织间mRNA的表达水平。根据GenBank中山羊SERPINA1基因CDS区序列(登录号:XM_018066209.1),利用Primer Premier 5.0软件设计特异性引物,RT-PCR扩增目的基因,构建原核表达载体测序后对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采集西农萨能奶山羊心脏、肝脏、脾脏、肺脏、乳腺、肾脏、肌肉、瘤胃和小肠组织,提取组织RNA,反转录为cDNA模板,设计特异性定量引物,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SERPINA1基因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差异。结果显示,西农萨能奶山羊SERPINA1基因CDS区全长1 326 bp,编码441个氨基酸;同源性比对分析显示,西农萨能奶山羊与山羊、绵羊、牛和小鼠SERPINA1基因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100%、98.6%、95.7%和71.6%,与山羊亲缘关系最近,其次是绵羊。SERPINA1蛋白分子质量为48.71 ku,等电点为5.71,为跨膜亲水蛋白;SERPINA1氨基酸序列分别有62个磷酸化位点,3个跨膜区结构。组织表达分析显示,SERPINA1基因在西农萨能奶山羊肝脏组织中显著高表达(P<0.05),其次是乳腺组织,在肺脏组织中表达量最低。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探究SERPINA1基因在奶山羊乳蛋白合成代谢中的作用提供理论依据。
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的敖鲁古雅驯鹿鹿茸转录组分析
鞠妍, 刘华淼, 何金明, 王磊, 赵佩, 张然然, 董依萌, 董世武, 唐丽昕, 邢秀梅
中国畜牧兽医. 2020, 47(7):  1981-1989.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0.07.002
摘要 ( 235 )   PDF (1391KB) ( 8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试验旨在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获得驯鹿的遗传信息和鹿茸组织的转录组特征,并进一步挖掘其中与鹿茸经济性状相关的关键基因信息。对驯鹿鹿茸组织提取RNA,检测RNA纯度、完整性及是否有污染,合格后构建文库,文库构建成功需要进行库检,库检合格后使用Illuminanovaseq平台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利用Diamond、HMMER、KAAS、Blast2GO等软件对驯鹿鹿茸转录组序列进行了功能注释、基因丰度分析和其他分析。结果显示,测序获得47 818 202条raw reads,经过滤和质量检查得到了46 964 478条clean reads,组装后得到49 171个Unigenes,表明本次测序获得了高质量的鹿茸转录组。基于序列一致性分析,Unigenes与NR、Swiss-Prot、KOG、KEGG、Pfam、GO数据库比对注释成功总共占89.54%,共44 029条序列。Corset聚类后得到49 171个Unigenes,在这些Unigenes中共找到13 795个SNPs位点和18 446个SSRs位点。GO注释结果显示22 955个Unigenes得到注释,占总注释结果的46.68%。与KEGG数据库进行比对分析,发现49 171个Unigenes可能参与或涉及代谢途径,其中20 258个Unigenes共注释到32个KEGG代谢通路。此外,在转录组结果中发现了一些高丰度的基因,如OPNTMSB4、TMSB10等,它们的功能可能与驯鹿生茸有关。本试验结果不仅对驯鹿的基因组数据进行了补充,而且还初步揭示了生长期驯鹿鹿茸的基因特征,为驯鹿分子遗传学研究、资源保护与利用及种群资源恢复提供了参考。
小尾寒羊β2微球蛋白的表达及其二级结构预测分析
王战红, 赵志荀, 吴国华, 朱学亮, 黄彩云, 祁斌亮, 赵芳燕, 张志东, 张强
中国畜牧兽医. 2020, 47(7):  1990-1996.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0.07.003
摘要 ( 225 )   PDF (1434KB) ( 7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研究小尾寒羊绵羊白细胞抗原Ⅰ(Ovis aries leukocyte antigen classⅠ,OLAⅠ)轻链四聚体前体链β2微球蛋白(β2-microglobulin,β2m)的结构和功能,根据GenBank中公布的绵羊β2m基因设计特异性引物,提取小尾寒羊全血中的RNA并运用RT-PCR方法扩增绵羊β2m基因,将扩增的绵羊β2m基因克隆到pMD18-T载体,筛选出阳性克隆菌pMD18T-OLAⅠ-β2m,经双酶切后与表达载体pET-28a(+)连接,再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感受态细胞中构建pET-28a(+)-OLAⅠ-β2m重组表达菌,经IPTG诱导表达,SDS-PAGE检测目的蛋白大小及表达情况;运用SOMPA在线软件预测OLAⅠ-β2m蛋白的二级结构。PCR扩增结果显示,目的基因大小为357 bp,与理论值相符,扩增片段成功克隆到pMD18-T载体,经EcoR Ⅰ和Hind Ⅲ双酶切筛选及测序,成功获得阳性克隆菌株pMD18-T-OLAⅠ-β2m,插入的目的片段大小为357 bp。阳性克隆菌株与表达载体pET-28a(+)经EcoR Ⅰ和Hind Ⅲ双酶切后连接,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感受态细胞后获得pET-28a(+)-OLAⅠ-β2m重组表达菌,经IPTG诱导表达,Western blotting检测目的蛋白大小为17.3 ku,目的蛋白在大肠杆菌中主要以包涵体的形式表达,经洗涤、变性、纯化、初步获得SDS-PAGE纯化的OLAⅠ-β2m蛋白;PORTER在线软件预测OLAⅠ-β2m蛋白的二级结构元件α-螺旋(Hh)、β-折叠(Ee)和无规则卷曲(Cc)分别占22.03%、22.03%和55.93%。本研究成功构建了小尾寒羊β2m基因的pET-28a(+)重组表达体系,运用SOMPA在线软件预测OLAⅠ-β2m的二级结构,为下一步绵羊OLAⅠ类分子四聚体的构建奠定基础。
生理生化
外源褪黑素对鹿茸软骨细胞生长发育的影响
李可可, 孙旭阳, 陈超, 荆焕松, 许学林, 游思, 赵靖波, 熊家军
中国畜牧兽医. 2020, 47(7):  1997-2004.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0.07.004
摘要 ( 226 )   PDF (1743KB) ( 6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试验旨在探讨褪黑素对体外培养的鹿茸软骨细胞增殖、周期及凋亡的影响。利用甲苯胺蓝、茜素红S、阿利新蓝染色鉴定软骨细胞,采用外源添加褪黑素的方法,用不同浓度(0、400、800、1 200、1 600和2 000 pg/mL)、不同时间(24、48和72 h)处理鹿茸软骨细胞,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选取800 pg/mL褪黑素处理软骨细胞24 h,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的分布及细胞凋亡情况,采用ELISA试剂盒检测细胞培养液中睾酮含量。结果显示,经不同浓度的褪黑素处理鹿茸软骨细胞不同时间后,800 pg/mL褪黑素处理鹿茸软骨细胞24 h细胞活力极显著增加(P<0.01)。软骨细胞经褪黑素处理后,与对照组相比,褪黑素处理组细胞G1期比例显著降低(P<0.05);G2期比例极显著增加(P<0.01),细胞被阻滞在G2期;褪黑素处理组细胞早期凋亡率无显著变化(P>0.05),晚期凋亡率显著下降(P<0.05);ELISA检测睾酮分泌水平均显著上升(P<0.05)。综上,外源添加800 pg/mL褪黑素可以促进鹿茸软骨细胞的增殖,抑制软骨细胞的晚期凋亡,促进睾酮的分泌;以上结果可为阐明褪黑素参与鹿茸生长发育机制提供参考。
仔猪肠道微生态及其调控因素研究进展
刘亚丹, 王海珍, 刘娟, 王舒, 左周, 蔡春波, 郭晓红, 曹果清, 李步高, 高鹏飞
中国畜牧兽医. 2020, 47(7):  2005-2012.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0.07.005
摘要 ( 250 )   PDF (945KB) ( 12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肠道微生态能够影响机体营养物质的摄入、储存及消耗,对动物生长发育影响较大。微生态的建立受出生方式、饲养模式、抗生素、疾病及周围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随着相关研究的不断深入,肠道菌群的作用正日益受到重视。宿主的健康生长需要一个动态平衡的肠道微生态环境。仔猪阶段平衡的肠道微生态环境尚未建立,易受外界因素影响,造成生长迟缓、饲料转化率低下甚至疾病的发生。调节肠道菌群被认为是可以减少动物疾病的发生并且提高饲料转化率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技术手段。作者回顾了国内外关于仔猪肠道微生态的研究进展,从肠道微生态的组成与功能入手,从不同发育阶段仔猪肠道微生态建立的过程及调控手段展开论述,以期为研究仔猪肠道微生态的形成、成熟及微生态对仔猪生长发育的作用提供理论参考。
应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青海牦牛引进山东后瘤胃菌群的变化
王云洲, 陈凤梅, 张万明, 郭建强, 马朝银, 胡士林
中国畜牧兽医. 2020, 47(7):  2013-2024.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0.07.006
摘要 ( 224 )   PDF (2424KB) ( 8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试验旨在探讨不同的饲养环境及日粮结构对牦牛瘤胃菌群结构的影响,应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青海牦牛引进山东后的瘤胃菌群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青海牦牛瘤胃液可见物种(Observed species)及Chao1指数(Chao1 index)与引进牦牛瘤胃液相比差异极显著(P<0.01),ACE指数差异显著(P<0.05);青海牦牛菌群丰度显著高于引进牦牛,说明青海牦牛引进山东后瘤胃菌群丰度发生了显著变化,而引进前后牦牛瘤胃液香浓指数(Shannon index)以及辛普森指数(Simpson index)差异不显著(P>0.05),说明青海牦牛引进山东后瘤胃菌群多样性未显著改变。测序数据表明,牦牛瘤胃液中丰度较高的菌群依次是拟杆菌门、厚壁菌门、变形菌门、疣微菌门、互养菌门、软壁菌门、纤维杆菌门;青海牦牛引进山东后菌群结构比例变化显著的门是浮霉菌门和装甲菌门(P<0.05),变化显著的属是颤杆菌克属和帕匹杆菌属(P<0.05)。数据分析得出,拟杆菌和理研菌科在青海牦牛瘤胃液中起重要作用,而普雷沃氏菌科、琥珀酸弧菌科和产气单胞菌在引进山东牦牛瘤胃液中起主要的作用,推测饲养环境及日粮结构的改变导致了瘤胃菌群及其相关功能的改变。本研究为地域和日粮结构的变化对牦牛瘤胃菌群结构的影响提供了理论依据。
研究肠道糖基化修饰的荧光凝集素免疫组化方法建立
文晓宾, 夏冰, 解竞静, 冯潇慧, 吴维达, 刘蕾, 张宏福
中国畜牧兽医. 2020, 47(7):  2025-2032.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0.07.007
摘要 ( 248 )   PDF (9293KB) ( 4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糖基化修饰是生命体中最重要的一种蛋白质翻译后修饰之一,对生命体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糖蛋白上的糖基可以作为凝集素的结合位点,因此凝集素可以用来鉴别和分析糖链结构,作为糖基化分析方法如质谱法的重要补充。本试验旨在建立和优化研究猪肠道糖基化修饰的荧光凝集素免疫组化方法,并应用该方法研究猪不同肠段糖基化修饰的差异以及断奶对仔猪肠道糖基化修饰的影响。结果表明:①荧光凝集素免疫组化方法最适条件为:切片脱蜡后,封闭切片30 min,采用5 μg/mL FITC标记植物凝集素(FITC-Lectin)室温孵育1 h,以含有DAPI的封片剂进行封片。该方法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好以及定量更为多元化的特点。②生长猪回肠和结肠中糖基化修饰模式不同,回肠主要以岩藻糖、N-乙酰葡萄糖胺为主,而结肠中主要以N-乙酰葡萄糖胺、岩藻糖和甘露糖为主。除甘露糖分布在非杯状细胞的肠上皮细胞和固有层外,岩藻糖和N-乙酰葡萄糖胺主要分布在肠绒毛表面和杯状细胞中。③22~28日龄仔猪回肠中N-乙酰葡萄糖胺的含量随着仔猪日龄的增加而增加(P<0.05),断奶显著降低了28日龄仔猪回肠中N-乙酰葡萄糖胺的含量(P<0.05)。综上所述,本研究成功建立猪肠道糖基化修饰的研究方法,并通过此方法发现仔猪回肠中N-乙酰葡萄糖胺可作为肠道屏障功能完善的标志之一。
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
超声改善氨化稻秸纤维结构工艺优化及其对瘤胃降解特性的影响
郑健, 杨金山, 房新鹏, 赵洪波, 张永根
中国畜牧兽医. 2020, 47(7):  2033-2042.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0.07.008
摘要 ( 272 )   PDF (1588KB) ( 13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试验旨在研究超声改善氨化稻秸纤维结构工艺优化及其对瘤胃降解特性的影响。采用响应面设计优化氨化稻秸纤维的超声水平,以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和酸性洗涤木质素(ADL)含量为响应值建立多元二次回归数学模型,得到最佳超声水平,并测定最佳超声水平下氨化稻秸与未处理氨化稻秸中营养成分的含量。利用尼龙袋法测定上述样品在奶牛瘤胃中干物质(DM)、NDF及ADF的降解率,得到各营养成分的动态降解参数。结果显示,氨化稻秸的最佳超声水平为超声功率112 W,超声时间17.3 min,液固比10.7:1,容器内声功率密度1.317 W/mL,在此超声水平下的氨化稻秸ADF和ADL含量的最小值分别为43.75%、7.95%,显著低于超声前(P<0.05),实际结果与模型预测接近,说明该模型可行。与超声前相比,氨化稻秸ADF降低了6.64%,ADL降低了11.38%。在瘤胃降解试验中,超声处理后的氨化稻秸DM、NDF、ADF的慢速降解部分(b)、潜在降解部分(d)和有效降解率(ED)均得到极显著提高(P<0.01),其中DM、NDF和ADF的慢速降解部分分别提高了36.52%、30.06%和22.19%,潜在降解部分分别提高了27.15%、28.56%和21.35%,有效降解率分别提高了25.09%、24.98%和24.00%。综上所述,适宜的超声处理可以降低氨化稻秸中ADF和ADL的含量,提高有效降解率。
三味清热类中药水提物对肉仔鸡肠道菌群和黏膜屏障功能的影响
梁小瑞, 王丹阳, 乔彦杰, 张保军, 孙国杰, 邵永斌, 谷新利, 罗燕
中国畜牧兽医. 2020, 47(7):  2043-2054.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0.07.009
摘要 ( 232 )   PDF (1947KB) ( 9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研究单味中药对肠道菌群和肠黏膜损伤的调节和修复作用,选用金银花、连翘和紫花地丁三味清热类中药对大肠杆菌所致肉仔鸡肠道菌群失调和黏膜屏障功能障碍进行治疗,为单味中药在提高肠道细菌的有益菌群和保护肠黏膜屏障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选取100只1日龄雄性肉仔鸡,分成5组,每组20只,空白组正常饲喂,模型组和中药组于15~17 d腹腔注射大肠杆菌O78(1.0×106 CFU/mL),1 mL/只。中药组在第18天开始饮用中药,连续7 d,各中药组动物给药量为生药量1 g/kg。在给药后第7和14天,每组取6只鸡心脏釆血,采用ELISA法按照试剂盒说明进行D-乳酸(D-LA)、二胺氧化酶(DAO)和内毒素(ET)的检测。采集空肠肠段和盲肠。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空肠紧密连接蛋白((闭合小环蛋白-1(ZO-1)、闭锁蛋白(Occludin)和闭合蛋白-1(Claudin-1))的mRNA的相对表达量。盲肠送检测公司检测中药对盲肠菌群多样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金银花、紫花地丁和连翘均可以降低给药后第7和14天肉仔鸡血清(DAO活性)、D-LA和ET含量。在给药后第7天,金银花组ZO-1和Occludin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升高(P<0.05);连翘组Claudin-1和Occludin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升高(P<0.05);在给药后第14天,金银花组ZO-1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升高(P<0.05),紫花地丁组ZO-1和Claudin-1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升高(P<0.05),连翘组ZO-1、Claudin-1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升高(P<0.05)。金银花、紫花地丁和连翘均可提高给药后第7天厚壁菌门占比(P<0.05),金银花、紫花地丁可提高给药后第14天拟杆菌门占比(P<0.05),金银花、紫花地丁抑制给药后第7和14天变形菌门的增殖,紫花地丁和连翘抑制给药后第7天放线菌门的生长(P<0.05),连翘、金银花可以显著提高给药后7和14 d乳酸杆菌占比,紫花地丁可以显著提高给药后7 d乳酸杆菌占比(P<0.05),紫花地丁显著提高给药后第14天未分类毛螺旋菌种相关菌属的占比。综上,金银花、紫花地丁和连翘均可以降低肉仔鸡血清DAO活性、D-LA和ET含量,减少毒素入侵。金银花可以提高ZO-1、Occludin的mRNA相对表达量,连翘可提高ZO-1、Claudin-1和Occludin的mRNA相对表达量,保护肠道黏膜;紫花地丁可提高ZO-1、Claudin-1的mRNA相对表达量。金银花、紫花地丁和连翘均可使肠道OTU数目增多,在不同程度上促进有益菌群繁殖,抑制致病菌群生长,具有调节肠道菌群结构的作用。
反刍动物瘤胃发育规律及其调控机制研究进展
李晓彤, 杨凯, 张瑞阳, 丛玉艳
中国畜牧兽医. 2020, 47(7):  2055-2062.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0.07.010
摘要 ( 349 )   PDF (844KB) ( 23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瘤胃是反刍动物至关重要的消化吸收器官,部分降解的营养物质可直接通过瘤胃上皮被机体吸收和利用。因此,瘤胃的发育程度与反刍动物的生产性能密切相关,而瘤胃发育充分且功能健全是反刍动物最佳生产性能得以发挥的前提条件。然而,幼龄反刍动物瘤胃的生理结构及其功能均发育不完善,需在固体饲料、断母乳等外界刺激下完成经由非反刍阶段向反刍阶段转变的复杂过程,进而才可发挥其重要功能。目前,如何掌握并遵循瘤胃的发育规律,在保证瘤胃充分发育且功能完善的情况下,对幼龄反刍动物实施早期断奶技术,已成为现代反刍动物养殖生产中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作者就反刍动物瘤胃发育进程中瘤胃微生物菌群的时空演变、瘤胃组织形态学发育和代谢改变及瘤胃发育调控机制进行综述,由生理结构至功能逐层对反刍动物瘤胃的发育规律进行全面总结,阐明影响反刍动物瘤胃发育的相关因素及其可能的调控机制。本文旨在进一步丰富与瘤胃发育相关的理论基础,以期为利用瘤胃发育规律开发促进反刍动物瘤胃发育的营养调控策略提供科学支撑,为挖掘幼龄反刍动物的生产潜力提供新思路。
日粮硒水平对22~42日龄肉仔鸡生长性能及肉品质的影响
王丽赛, 廖秀冬, 冯艳忠, 张丽阳, 吕林, 李素芬, 罗绪刚
中国畜牧兽医. 2020, 47(7):  2063-2070.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0.07.011
摘要 ( 271 )   PDF (780KB) ( 10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研究日粮硒水平对22~42日龄肉仔鸡生长性能和肉品质的影响,试验选用380只1日龄Arbor Acres(AA)肉公雏,1~21日龄统一饲喂同种正常添加无机硒的玉米-豆粕型日粮(含硒0.47 mg/kg),于22日龄从中选取体重接近的336只鸡,随机分成6个处理组,每组7个重复,每个重复8只鸡。分别饲喂不添加硒的玉米-豆粕型基础日粮(对照组,含硒0.015 mg/kg)和在基础日粮中分别添加0.10、0.20、0.30、0.40和0.50 mg/kg硒(以亚硒酸钠形式添加)的试验日粮,试验期21 d。结果表明,日粮中添加不同硒水平对22~42日龄肉仔鸡平均日增重、平均日采食量和料重比均无显著影响(P>0.05);对42日龄肉仔鸡屠宰率、全净膛率、胸肌率、腿肌率和腹脂率均无显著影响(P>0.05);日粮中添加不同硒水平对42日龄肉仔鸡腿肌剪切力和胸肌肉色L*值有显著影响(P<0.05),其中添加0.50 mg/kg硒处理组肉鸡的腿肌剪切力最低,添加0.20和0.50 mg/kg硒处理组肉鸡的胸肌肉色L*值最低,但其他肉质性状指标在各组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综上所述,玉米-豆粕型基础日粮中添加不同水平硒对22~42日龄肉仔鸡生长性能与42日龄肉仔鸡胴体性状均无显著影响,但日粮中添加0.50 mg/kg硒降低了腿肌剪切力和胸肌L*值,对肉品质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体外法研究硝酸钠调控水牛瘤胃甲烷生成对脂肪酸生物氢化途径的影响
郭艳霞, 李孟伟, 彭丽娟, 彭开屏, 唐振华, 梁辛, 谢芳, 杨承剑
中国畜牧兽医. 2020, 47(7):  2071-2080.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0.07.012
摘要 ( 214 )   PDF (1001KB) ( 10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试验旨在研究硝酸钠调控水牛瘤胃甲烷生成对脂肪酸生物氢化途径的影响。选取3头体重约为(650±50)kg、安装永久性瘤胃瘘管的水牛作为瘤胃液供体动物,通过体外批次培养,设计发酵底物的精粗比为40:60,试验设4个组,每组5个重复,每组各添加0.25 mg/mL的α-亚麻酸,硝酸钠添加水平分别为0(对照)、1、2、3 mg/mL。分别培养3、6、9、12、24 h时测定产气量和甲烷产量,在培养24 h结束后测定体外发酵参数和脂肪酸含量。结果表明:①添加硝酸钠显著降低了瘤胃培养液24 h的总产气量、甲烷(CH4)含量和甲烷/总产气量的比例(P<0.05),添加1、2和3 mg/mL硝酸钠后瘤胃液甲烷含量分别降低了89.62%、91.20%、91.75%。②添加硝酸钠组瘤胃培养液的pH和氨态氮(NH3-N)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添加1 mg/mL硝酸钠组微生物蛋白(MCP)含量也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其他组别差异不显著(P>0.05);添加硝酸钠组瘤胃液乙酸浓度差异不显著(P>0.05),但丙酸、丁酸、异丁酸、戊酸和异戊酸浓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乙酸/丙酸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添加3 mg/mL硝酸钠组瘤胃液总挥发性脂肪酸(TVFA)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③添加1 mg/mL硝酸钠组瘤胃液C18:2 cis-9,trans-11、C18:2 trans-10,cis-12、C20:1、不饱和脂肪酸(UFA)含量及UFA/SFA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添加硝酸钠组瘤胃液C18:2n6c、C18:1n9t、C20:5n3(EPA)和C22:6n3(DHA)的含量均高于对照组,且1 mg/mL硝酸钠组含量最高,但差异不显著(P>0.05);添加1 mg/mL硝酸钠组瘤胃液C18:3n3、C18:2n6c和C18:1n9c含量均高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由此可见,体外添加硝酸钠显著降低了瘤胃液总产气量和甲烷含量,pH和NH3-N含量显著升高,TVFA含量降低,通过显著减少丙酸含量而升高乙酸/丙酸;添加1 mg/mL硝酸钠可显著提高瘤胃液共轭亚油酸(CLA)和UFA含量,且在抑制甲烷产生的同时能够降低不饱和脂肪酸的生物氢化程度。
遗传繁育
不同繁殖季节绵羊卵巢组织中piRNAs序列特征及表达差异分析
张仁森, 贺建宁, 魏彩虹, 梁小军, 马青, 狄冉, 储明星
中国畜牧兽医. 2020, 47(7):  2081-2092.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0.07.013
摘要 ( 191 )   PDF (2530KB) ( 9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分析绵羊卵巢组织中piRNAs的序列特征及不同繁殖季节绵羊卵巢组织中piRNAs的表达差异,本试验采用Solexa测序技术对休情季节(休情期)和发情季节(卵泡期和黄体期)滩羊卵巢组织进行高通量测序,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筛选绵羊卵巢中的piRNAs,对piRNAs的长度分布、首位碱基偏好、基因组来源、染色体分布、链特异性、ping-pong循环特征、piRNAs比对重复序列类型进行分析,并对发情季节与休情季节绵羊卵巢之间差异表达的piRNAs进行靶基因预测及其靶基因的GO功能和KEGG Pathway富集分析。结果显示,绵羊卵巢中不同长度的piRNAs首位碱基偏好性不一致;3个时期(休情期、黄体期和卵泡期)的piRNAs均主要比对到基因内含子、编码区及lncRNA区域,而比对到重复序列的piRNAs相对较少;绵羊卵巢piRNAs在染色体上呈不均匀分布;绵羊piRNAs簇存在很强的链特异性,但首位碱基偏好性不明显;3个时期的piRNAs均无明显的ping-pong循环特征。KEGG富集分析发现,差异piRNA靶基因主要富集在RNA运输通路(RNA transport pathway)、嘌呤代谢通路(purine metabolism pathway)、黏着斑通路(focal adhesion)、PI3K-Akt信号通路(PI3K-Akt signaling pathway)、Hippo信号通路(Hippo signaling pathway)等与绵羊繁殖相关的通路。本研究揭示了不同繁殖季节绵羊卵巢组织中的piRNAs序列特征,暗示绵羊卵巢组织中的piRNAs可能通过BAD等基因和黏着斑通路等调控绵羊季节性繁殖,为深入解析绵羊季节性发情分子机制提供一定参考。
黔北麻羊UCP2基因组织表达及其多态性与生长性状的关联分析
艾锦新, 龙安炬, 罗卫星, 蔡惠芬
中国畜牧兽医. 2020, 47(7):  2093-2103.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0.07.014
摘要 ( 202 )   PDF (1961KB) ( 7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探讨黔北麻羊解耦联蛋白2(uncoupling protein 2,UCP2)基因的遗传多态性及其与生长性状的关联性,以期为黔北麻羊的育种改良提供理论依据。以200头6月龄黔北麻羊为研究对象,采用直接测序法检测黔北麻羊UCP2基因的SNP位点,并将其与黔北麻羊生长性状进行关联分析;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UCP2基因在黔北麻羊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结果显示,UCP2基因存在4个SNPs位点,分别为:g.29614172 A>G、g.29619320 G>T、g.29619721 C>T和g.29620037 A>G,均产生3种基因型,其中g.29619320 G>T和g.29620037 A>G为错义突变,g.29619320 G>T突变导致甘氨酸(Gly)变为半胱氨酸(Cys),g.29620037 A>G突变导致苏氨酸(Thr)突变为丙氨酸(Ala)。多态信息含量显示,4个SNPs位点均表现为中度多态(0.25 < PIC < 0.5)。χ2检验结果表明,g.29614172 A>G、g.29619721 C>T和g.29620037 A>G突变位点在黔北麻羊群体中均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P>0.05),g.29619320 G>T突变位点极显著偏离了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P<0.01)。连锁不平衡分析显示,g.29619320 G>T和g.29619721 C>T位点具有强连锁效应。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UCP2基因在黔北麻羊各组织中均有不同程度的表达,其在肺脏中的表达量最高,其次是脾脏、肝脏和心脏,其余组织表达量较低。关联性分析结果表明,g.29614172 A>G位点AG和GG基因型个体体重、体斜长、胸宽、胸深、胸围及管围均显著高于AA基因型,g.29619320 G>T位点TT基因型个体胸深、胸围及管围均显著高于GT和GG基因型,g.29619721 C>T位点CT基因型个体体高显著高于CC和TT基因型,g.29620037 A>G位点GG基因型个体体重、胸深及管围均显著高于AG和AA基因型个体(P<0.05)。本试验结果初步揭示UCP2基因对黔北麻羊部分生长性状有显著影响,发现的4个SNPs位点可作为黔北麻羊经济性状选择的遗传标记。
地中海奶水牛乳房形态结构与泌乳性能的关联分析
华丽萍, 李梓芃, 李俊, 刘双行, 杨利国, 梁爱心
中国畜牧兽医. 2020, 47(7):  2104-2112.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0.07.015
摘要 ( 221 )   PDF (876KB) ( 12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通过分析不同胎次乳房性状之间的相关性以及乳房性状与泌乳性能之间的相关性,建立地中海奶水牛乳房线性性状的入选主成分评估模型,为培育具有优良乳房性状的高产奶水牛提供参考。收集意大利牧场123头地中海水牛共1 107条生产记录信息,利用SAS 9.2 CORR过程进行相关性分析,运用PRINCOMP过程建立入选主成分评估模型。结果表明,1~4胎时,270 d泌乳量随着胎次的增加而增加;在1~2胎时,前乳头长与后乳头长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3胎及3胎以上时,前乳头长与后乳头长呈显著正相关(P<0.05);1~4胎时,乳区面积与前乳头距、前后乳头距、后乳头距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且前乳头距与后乳头距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在≥ 4胎时,前后乳头距与泌乳量、乳蛋白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并与乳脂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同时乳区面积与泌乳性能呈显著正相关(P<0.05);在第1~2、4胎及以上时,泌乳量、乳蛋白量和乳脂量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且在第3胎时泌乳性能之间呈显著正相关(P<0.05)。入选主成分评估模型为:Y=0.2631x1+0.1186x2+0.0862x3+0.0796x4+0.1039x5+0.0042x6-6.9689,式中,x1,前乳头长;x2,后乳头长;x3,前乳头距;x4,前后乳头距;x5,后乳头距;x6,乳区面积。本研究进一步阐明了地中海奶水牛不同胎次乳房性状之间存在相关性,而乳房性状与泌乳性能之间的相关性受胎次的影响。
乌蒙凤鸡FGF23基因多态位点筛查与生物信息学分析
田琴, 周怡, 张明华, 周碧君, 程振涛, 王开功, 文明
中国畜牧兽医. 2020, 47(7):  2113-2121.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0.07.016
摘要 ( 204 )   PDF (2136KB) ( 7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研究旨在挖掘成纤维生长因子23(fibroblast growth factors,FGF23)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SNP)位点,为进一步研究该基因遗传变异奠定基础。试验以乌蒙凤鸡为研究对象,采用PCR产物直接测序法对FGF23基因进行SNP位点筛查,并进行遗传特性、连锁不平衡、单倍型、双倍型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仅在乌蒙凤鸡FGF23基因启动子区域检测到3个中度多态的SNPs位点,分别为:g.73424341 C>A、g.73424417 A>G和g.73424701 T>A,每个SNP位点均产生3种基因型。χ2检验结果发现,仅g.73424417 A>G突变位点的基因型分布极显著偏离Hardy-Weinberg平衡(P<0.01)。连锁不平衡、单倍型和双倍型分析结果显示,3个SNPs位点中仅g.73424417 A>G和g.73424701 T>A位点间存在强连锁不平衡,共发现4种单倍型和8种双倍型,双倍型H1H2频率最高,其次为H3H4,频率最低的为H2H2。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FGF23基因的核心启动子区域很可能在-400~-300 bp处,本研究发现的3个SNPs位点不在核心启动子区;突变前g.73423055~g.73425055区域总转录因子数为293个,突变后为300个。g.73424341 C>A位点突变前后转录因子不变,均为ICSBP;g.73424417 A>G位点突变使转录因子由GR转变为C/EBPalp;g.73424701 T>A位点突变前后均没有转录因子。推测SNP位点对调控启动子功能元件可能存在重要影响。
胎盘糖代谢对猪宫内发育迟缓的调控作用
李绮琪, 隋承融, 杜令菲, 江青艳, 谭成全
中国畜牧兽医. 2020, 47(7):  2122-2132.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0.07.017
摘要 ( 230 )   PDF (1475KB) ( 11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宫内发育迟缓(intrauterine growth retardation,IUGR)是指胚胎或其器官在怀孕期间生长和发育受阻,表现为后代生长发育受限或停滞。初生低体重或极低体重是IUGR仔猪的主要特征。IUGR严重影响新生仔猪的存活和后期的生长发育。诱发IUGR的原因包括母体在妊娠期间养分摄入不足、发病、环境应激以及子宫和胎盘功能异常等。猪作为多胎家畜,受IUGR影响最为严重,主要原因在于妊娠期间母猪无法提供足够的养分满足子宫角上所有胎儿正常生长发育的需要。胎盘作为母子之间唯一的联系,胎盘营养物质能否正常转运与代谢是影响胎儿发育的重要因素。碳水化合物是胎儿宫内发育最主要的能量底物,胎盘的糖类转运及代谢异常对IUGR的形成至关重要。在糖代谢的过程中,葡萄糖、磷酸戊糖和果糖可以通过葡萄糖转运蛋白、胎盘滋养层细胞和血管生成等对仔猪宫内发育起到调控作用。文章阐述了胎盘糖代谢对仔猪宫内发育迟缓的调控作用,以期为减少IUGR发生及改善IUGR仔猪的生长发育提供科学依据。
隆林山羊与努比亚山羊杂交对后代生产性能和肉品质影响的研究
曹艳红, 宣泽义, 陈宝剑, 吴柱月, 黄明光, 赵琳玲, 周恒, 罗蒙和, 韦明松, 莫柳忠, 邓红英, 黄海会, 陈少梅
中国畜牧兽医. 2020, 47(7):  2133-2141.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0.07.018
摘要 ( 392 )   PDF (776KB) ( 6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促进广西隆林山羊杂交改良技术的应用,提高隆林山羊的生产效益,本研究以努比亚山羊、隆林山羊及努隆杂交F1代(努比亚山羊♂×隆林山羊♀)为研究对象,所有山羊都在相同水平下进行饲养管理,选取3个群体共205只山羊,分别对1、3、6月龄山羊的生产性能及体尺指标进行测定,选取6只6月龄的父母代及杂交F1代进行屠宰,取其背最长肌进行肉品质分析。结果表明,努隆杂交F1代经产母羊的产羔率、羔羊成活率与父母代差异不显著(P>0.05),初生重、不同月龄体尺指标与父母代差异极显著(P<0.01),努隆杂交F1代宰前活重、胴体重、净肉重、屠宰率、净肉率较隆林山羊都有显著提高(P<0.05),肌肉粗蛋白质含量、肌内脂肪含量、必需氨基酸、风味氨基酸、游离脂肪酸与父母代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因此,努比亚山羊在改善隆林山羊体型、生长速度和肉品质上综合表现良好。
视黄酸诱导鸡胚胎干细胞向雄性生殖细胞分化的研究
李欣, 赵中利, 吕阳, 柳俭强, 魏天, 金海国, 于永生
中国畜牧兽医. 2020, 47(7):  2142-2149.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0.07.019
摘要 ( 225 )   PDF (3591KB) ( 4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体外胚胎干细胞(embryonic stem cells,ESCs)向生殖细胞分化可用于治疗不育症,同时也为揭示种系世代的分子机制提供最佳模型。试验旨在探讨视黄酸(retinoic acid,RA)诱导鸡胚胎干细胞(chicken embryonic stem cells,cESCs)向雄性生殖细胞(male germ cells,MGCs)分化的作用效果。利用胰蛋白酶消化法从新鲜种蛋X期鸡胚中分离胚胎干细胞,以鸡胚成纤维(chicken embryo fibroblast,CEF)细胞为滋养层,进行体外培养,利用形态法、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KP)染色和胚胎阶段特异性表面抗原(embryo specific surface antigen 1,SSEA-1)检测对获得的胚胎干细胞进行鉴定。结果表明,获得典型的呈巢状或岛状的cESCs克隆,细胞AKP染色呈蓝紫色,表明其具有较高的内源性AKP活性;SSEA-1鉴定结果呈阳性,显示cESCs克隆具有多能性。采用10-5 mol/L RA诱导鸡胚胎干细胞向雄性生殖细胞分化,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变化,分别于诱导第0、2、4、6、8、10天提取细胞总RNA,反转录成cDNA,用于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生殖细胞标志基因的表达。结果表明,在此诱导过程中,作为胚胎干细胞标志基因Nanog、Sox2表达量持续显著下降,而生殖细胞特异性基因Dazl、Stra8、c-kit、integrin α6表达量呈持续上升趋势;免疫细胞化学检测可观察到特异基因相关蛋白的阳性克隆。本研究成功分离出cESCs,可体外培养并保持未分化状态及多能性。10-5 mol/L RA能够促进cESCs向雄性生殖细胞方向分化,可以引起生殖细胞相应基因的表达,为进一步研究雄性生殖细胞的形成和调控机制提供参考。
TMEM219基因可变剪切体相对表达量及其对鹿茸重量的影响
赵佩, 王磊, 王洪亮, 邢秀梅, 胡鹏飞
中国畜牧兽医. 2020, 47(7):  2150-2158.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0.07.020
摘要 ( 199 )   PDF (1587KB) ( 6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试验旨在研究TMEM219基因3种剪切体在不同重量鹿茸尖端的表达规律及TMEM219基因表达对鹿茸重量的影响,以期探究TMEM219基因对鹿茸生长发育的调控机理。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TMEM219基因及其3种剪切体在同一重量组鹿茸的不同组织及不同重量组鹿茸的同一组织mRNA的相对表达水平进行检测,同时测定并比较不同产茸量梅花鹿的血清中胰岛素生长因子1(IGF-1)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IGFBP-3)的浓度。结果表明,TMEM219基因的3种剪接体在梅花鹿鹿茸的间充质及前成软骨组织(RP)、过渡组织(TZ)及软骨组织(C)中均有表达,TMEM219-918基因相对表达量极显著高于TMEM219-1005与TMEM219-1960基因(P<0.01),TMEM219-1005与TMEM219-1960基因相对表达量无显著差异(P>0.05);高重量组TMEM219基因表达量显著高于低重量组(P<0.05);同时,高重量组个体血清中IGF-1浓度显著高于低重量组个体(P<0.05),而IGFBP-3浓度显著低于低重量组个体(P<0.05)。结果提示,TMEM219基因高表达可能会促进鹿茸的生长,增加鹿茸重量;推测其可能的机理是TMEM219竞争性结合IGFBP-3,减少与其结合的IGF-1,加强IGF-1与IGF-1R的亲和力,进而提高IGF-1对鹿茸生长的促进作用。TMEM219基因可能成为影响鹿茸生长发育的候选基因,为提高鹿茸生长提供理论基础。
芒硝对驴皮成纤维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
张媛, 王艳萍, 刘迥, 苗凯, 臧睿, 曾维斌
中国畜牧兽医. 2020, 47(7):  2159-2170.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0.07.021
摘要 ( 203 )   PDF (3469KB) ( 7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研究不同浓度的芒硝对体外培养的驴皮成纤维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本试验采用组织块法体外培养驴皮成纤维细胞,并用HE、Masson染色鉴定;再添加高(2 000、1 500 μg/mL)、中(1 000、500、250 μg/mL)和低浓度(100、50、10 μg/mL)芒硝体外培养驴皮成纤维细胞,用MTT和Caspase-3法分别检测成纤维细胞增殖率和凋亡率;最后用实时荧光定量PCR、ELISA法检测不同浓度(1 500、250、10 μg/mL)芒硝培养液中影响驴皮成纤维细胞胶原蛋白合成的相关基因表达量及蛋白浓度。结果显示,培养5 d时,驴皮成纤维细胞开始从组织块边缘爬出,25 d后长满培养皿;HE染色呈典型的梭形,驴皮成纤维细胞中胶原纤维经Masson染色呈蓝色。中浓度芒硝培养液组成纤维细胞的增殖率显著高于高、低浓度组(P<0.05),相应地,中浓度组的凋亡因子Caspase-3活性显著低于其他两组(P<0.05)。相比于24 h,芒硝作用于成纤维细胞48 h能显著提高胶原蛋白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量(P<0.05),250 μg/mL浓度的效果最佳。综合上述结果,组织块培养法易于分离培养驴皮成纤维细胞,250 μg/mL浓度的芒硝在48 h能显著提高驴皮成纤维细胞的增殖率及其胶原蛋白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量,此结果可为芒硝促进驴皮成纤维细胞的增殖作用以及驴皮伤口愈合机制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基于微卫星多重PCR技术的特克塞尔×哈萨克杂交羊亲子鉴定
李彬, 任亭亭, 邱梅玉, 李志强, 阎晓菲, 韩冰, 刘明军, 贺三刚, 依明·苏来曼
中国畜牧兽医. 2020, 47(7):  2171-2180.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0.07.022
摘要 ( 224 )   PDF (1004KB) ( 9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建立一套适用于特克塞尔×哈萨克杂交羊亲子关系的鉴定体系。试验选取11个微卫星标记位点进行组合扩增,通过优化微卫星标记位点组合的引物浓度、退火温度及反应体系等条件,建立了4组多重PCR体系,对多重PCR扩增产物采用毛细管电泳进行基因型分型,经PROSize3.0软件读取基因型分型结果,Cervus 3.0软件分析群体的遗传多样性,鉴定特克塞尔×哈萨克级进F2代(特哈级进F2)和横交F2代(特哈横交F2)的亲子关系。结果表明,特哈级进F2和特哈横交F2的等位基因数为180和140、平均等位基因数为16.364和12.727、平均观测杂合度(Ho)为0.533和0.544、平均期望杂合度(He)为0.807和0.831、平均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783和0.803。对特哈级进F2和特哈横交F2两个品种70只候选亲本和64只候选子代的11个微卫星标记位点进行亲子关系鉴定,结果表明:当双亲基因型未知时的累积排除概率(CE-1P)为0.9995和0.9997;当单亲基因型已知时的累积排除概率(CE-2P)均达到1.0000;双亲基因型已知的累计排除概率(CEPP)均达到1.0000。说明选择的11个微卫星标记位点具有高度的多态性和较高的排除概率,适用于遗传分析和个体的亲子鉴定。利用微卫星标记建立的特克塞尔×哈萨克杂交羊亲子鉴定体系为分析绵羊群体遗传多样性和辅助育种工作提供了理论依据。
IGFBP-3基因在两个品种鸡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生长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单艳菊, 姬改革, 巨晓军, 章明, 屠云洁, 刘一帆, 邹剑敏, 束婧婷
中国畜牧兽医. 2020, 47(7):  2181-2189.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0.07.023
摘要 ( 207 )   PDF (1058KB) ( 5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研究IGFBP-3基因表达与鸡生长性状的相关性,以生长速度差异较大的花山麻鸡和清远麻鸡两个黄羽肉鸡品种为研究素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胚胎期和出雏后两个品种鸡胸肌和肝脏中IGFBP-3基因的表达规律,并将其与体重、胸肌重和肝脏重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在9胚龄时两个品种鸡胸肌和肝脏中均可检测到IGFBP-3基因表达,同一胚龄或日龄品种内组织间比较,胚胎期两个品种鸡胸肌IGFBP-3 mRNA表达量均高于肝脏,出雏后肝脏IGFBP-3 mRNA表达量迅速上升,胸肌IGFBP-3 mRNA表达量下降,两个品种鸡肝脏IGFBP-3 mRNA表达量均极显著高于胸肌(P<0.01);组织中IGFBP-3 mRNA表达量与组织重量和体重相关研究表明,两个品种鸡肝脏IGFBP-3 mRNA表达量与其胸肌重、肝脏重和体重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P<0.05;P<0.01),胸肌IGFBP-3 mRNA表达量与其胸肌重、肝脏重和体重均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研究结果揭示,IGFBP-3 mRNA在鸡中的表达具有品种、年龄和组织特异性,出雏前肝脏并不是鸡产生IGFBP-3的主要器官,出雏后鸡IGFBP-3可能主要由肝脏合成,肝脏中IGFBP-3 mRNA水平差异是导致两个品种鸡出雏后体重和胸肌重差异的重要因素。
预防兽医
乙型脑炎病毒NS1和NS1-2A蛋白的真核表达及其差异性研究
刘巧玲, 黄涛, 汤德元, 曾智勇, 石柯, 林泠, 任杰
中国畜牧兽医. 2020, 47(7):  2190-2199.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0.07.024
摘要 ( 197 )   PDF (1688KB) ( 9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深入研究乙型脑炎病毒(JEV)NS1和NS1-2A蛋白的表达和免疫效果差异,本试验构建并扩增C-端含Flag标签的NS1和NS1-2A基因,利用T4 DNA连接酶分别连接到质粒pcDNA3.1(+)上,构建重组质粒pcDNA3.1-NS1-Flag和pcDNA3.1-NS1-2A-Flag。将这两种真核表达质粒分别转染BHK-21细胞,利用RT-PCR、IFA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NS1和NS1-2A蛋白在体外的表达情况,用pcDNA3.1-NS1-Flag、pcDNA3.1-NS1-2A-Flag和pcDNA3.1(+)免疫BALB/c小鼠,检测这两种蛋白在体内的表达差异。结果显示,试验成功构建了NS1和NS1-2A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NS1-Flag和pcDNA3.1-NS1-2A-Flag,IFA和Western blotting鉴定NS1和NS1-2A蛋白成功表达,重组质粒pcDNA3.1-NS1-Flag和pcDNA3.1-NS1-2A-Flag免疫小鼠后可诱发机体产生特异性体液免疫,pcDNA3.1-NS1-2A-Flag联合免疫组小鼠血清抗体效价和INF-γ细胞因子分泌水平比pcDNA3.1-NS1-Flag免疫组高,且与pcDNA3.1(+)空载体免疫组差异极显著(P<0.01);pcDNA3.1-NS1-Flag和pcDNA3.1-NS1-2A-Flag免疫组小鼠体内的INF-γ分泌量会增多,免疫第4周达到最高后逐渐降低。pcDNA3.1-NS1-Flag和pcDNA3.1-NS1-2A-Flag免疫小鼠能够刺激JEV特异性抗体的分泌和增强机体的细胞免疫功能,且NS1-2A联合基因的免疫效果优于NS1单一基因,为进一步研究JEV的非结构蛋白功能、研发NS1和NS1-2A基因疫苗奠定基础。
牛源多杀性巴氏杆菌Oma87基因的分子特征、抗原性及遗传进化分析
张星星, 黄新, 何延华, 何立雄, 韩猛立, 张倩, 吴桐忠, 钟发刚
中国畜牧兽医. 2020, 47(7):  2200-2206.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0.07.025
摘要 ( 166 )   PDF (2307KB) ( 5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研究牛源多杀性巴氏杆菌(Pasteurella multocida,Pm)Oma87基因的分子特征及同源性,本研究对荚膜血清A型(capsular serotype A,Pm8)Oma87基因进行扩增、克隆和测序,利用在线软件对其进行分子特征、抗原性及遗传进化分析。结果显示,Oma87基因全长为2 376 bp,编码791个氨基酸;氨基酸序列分析发现,该蛋白为酸性的亲水性蛋白,稳定性高,具有信号肽结构但不存在跨膜区域;二、三级结构分析发现,该蛋白为无规则卷曲及多段延伸链所形成的"N"字型三维立体结构。遗传进化分析显示,新疆分离株Pm8 Oma87基因与其他不同地域的牛源A型Pm和部分猪源A型Pm的同源性较近,与其他型Pm的同源性较远;通过VaxiJen软件分析发现,Oma87蛋白的保护性抗原的总体预测值为0.5478,高于正常阈值0.4,证明Oma87蛋白可作为免疫原性蛋白,为进一步研究Oma87蛋白奠定了理论基础。
禽腺病毒血清4型纳米PCR检测试剂盒的研制及应用
王利丽, 郑丽, 田向学, 李秀丽, 任卫科, 路超, 张莉, 池晶晶, 鄢明华
中国畜牧兽医. 2020, 47(7):  2207-2214.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0.07.026
摘要 ( 233 )   PDF (4629KB) ( 11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研制一种高效、快捷、灵敏的禽腺病毒血清4型(FAdV-4)检测试剂盒,本研究根据FAdV-4的保守序列设计了一对引物及探针,并在下游引物标记FITC,探针标记Biotin,应用纳米PCR技术结合横向流动试纸条技术(LFD),优化反应及杂交条件后建立了检测FAdV-4的纳米PCR-LFD方法,并组装了FAdV-4纳米PCR检测试剂盒。同时对试剂盒进行了特异性、敏感性、批内批间可重复性、稳定性、保存期评估等试验及临床样品检测。特异性试验表明,此试剂盒能够特异性检测出FAdV-4,而对于禽的其他主要病毒性及细菌性病原如鸡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ILTV)、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鸡马立克病病毒(MDV)、鸡减蛋综合征病毒(EDSV)、鸭瘟病毒(DPV)、新城疫病毒(NDV)、禽流感病毒H9亚型(AIV(H9))、禽呼肠孤病毒(ARV)、FAdV标准株(FAdV-1、FAdV-2、FAdV-8a、FAdV-8b和FAdV-11)、鸡大肠杆菌(E.coli)、金黄色葡萄球菌(SA)、鸡白痢沙门氏菌(SP)、鸡毒支原体(MG)的检测结果均为阴性。敏感性试验表明,此试剂盒的敏感性比常规PCR方法敏感10倍,最低核酸拷贝数检出量可以达到56.0拷贝/μL。试剂盒的批内、批间检测结果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和稳定性。稳定性试验结果说明试剂盒至少可以耐受20次的反复冻融,依然有很好的检测效果。保存期试验证实,试剂盒在4 ℃条件下至少可以保存3个月,在-20 ℃条件下至少可保存12个月。此试剂盒实现了对FAdV-4检测结果的可视化,简化了操作流程,提高了检测效率。对天津及周边地区临床送检的117份样品检测结果显示,FAdV-4阳性率为17.95%(21/117)。本试验研制的试剂盒可用于FAdV-4的临床诊断和分子流行病学调查,对养禽场FAdV-4感染的早期检测与制定综合防控措施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
禽源产色葡萄球菌的分离鉴定及其耐药性分析
陈广, 温贵兰, 张喜懿, 田浪, 杨佰启
中国畜牧兽医. 2020, 47(7):  2215-2222.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0.07.027
摘要 ( 243 )   PDF (1906KB) ( 6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解禽源产色葡萄球菌的耐药性,本研究从发病金陵花鸡中分离到1株产色葡萄球菌GZQX2019,并进行细菌分离培养、革兰氏染色镜检、生化试验、16S rDNA序列分析、药敏试验、部分耐药与肠毒素基因检测和动物回归试验。结果显示,分离菌在鲜血琼脂培养基上长出表面凸起、边缘整齐的溶血现象白色菌落;革兰氏染色镜检呈葡萄串状球菌。生化试验结果显示,分离菌蔗糖、精氨酸水解酶、木糖等反应阳性,尿素、木糖醇、麦芽糖等反应阴性。系统进化树显示,分离菌与产色葡萄球菌处于同一分支;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分离菌对红霉素、头孢他啶、多西环素等6种抗菌药耐药,对头孢呋辛、头孢哌酮、新霉素等11种抗菌药敏感。耐药与肠毒素基因检测结果显示,分离菌能检测出热敏感细胞肠毒素基因Alt,耐大环内酯类基因ermB,β-内酰胺类基因VIMTEM,四环素类基因tetB。动物回归试验结果显示,分离菌对小鼠和雏鸡致病能力不强或者没有致病力。试验成功分离到1株禽源产色葡萄球菌,丰富了禽源产色葡萄球菌的认知。
北京南海子麋鹿苑麋鹿肠道寄生虫流行病学调查
李瑞琪, 白加德, 郭青云, 钟震宇, 白冰, 康慧鑫, 雷璇, 杨洪静, 段步婷, 张琦, 范炳灵, 殷莉阳, 贡鑫, 席柔, 郑明学
中国畜牧兽医. 2020, 47(7):  2223-2230.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0.07.028
摘要 ( 214 )   PDF (3619KB) ( 6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解北京南海子麋鹿苑麋鹿肠道寄生虫感染情况和影响因素,本试验分别于2018年4月和10月收集北京南海子麋鹿苑麋鹿粪便样品共53份、补料区土壤样品9份、湖水及淤泥样品9份,应用饱和食盐水漂浮法、水洗沉淀集卵法、改良抗酸染色法、饱和硫酸镁漂浮法、试管滤纸培养法、滤膜培养法对麋鹿寄生虫感染情况及土壤中寄生虫情况进行检测,同时对麋鹿苑湖水及淤泥中贝类进行分类鉴定。结果显示:北京南海子麋鹿苑53份麋鹿粪便样品均检出了寄生虫卵,感染率为100%,感染的寄生虫主要有线虫、吸虫、绦虫和原虫,以线虫、吸虫为主,且主要为混合感染。麋鹿苑土壤深层(90~95 cm)寄生虫虫卵的检出率为100%,高于中层(30~35 cm)和浅表层(2~7 cm)寄生虫虫卵检出率(均为33%),但未检测出钩虫卵和活的蛔虫卵。在湖水及淤泥中检测到环棱螺属、沼螺属、赤豆螺,以环棱螺属的螺类为主,其可能成为广州管圆线虫、华支睾吸虫和抱茎棘隙吸虫的中间宿主。结果表明,北京南海子麋鹿苑麋鹿普遍存在寄生虫感染情况,且与生活环境关系密切,影响麋鹿寄生虫病流行的主要因素为驱虫和轮牧不够,粪便和水塘未进行无害化处理,随粪便排出的虫卵成为循环感染的重要因素,应采取有效的综合防控措施,以保障麋鹿种群的健康发展。
猪附红细胞体eno基因重组蛋白的制备及免疫效果研究
闫宗斌, 伍生军, 杨静, 闫可心, 相思宇, 许应天, 薛书江, 柴方红
中国畜牧兽医. 2020, 47(7):  2231-2238.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0.07.029
摘要 ( 211 )   PDF (2074KB) ( 5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研究猪附红细胞体eno基因重组蛋白的免疫效果,本试验将猪附红细胞体eno基因与pET-15b载体进行连接,转化大肠杆菌BL21感受态细胞。对表达菌株进行诱导表达、纯化,利用纯化后的猪附红细胞体eno重组蛋白(命名为rMseno)对小鼠进行免疫,从而评价该重组蛋白在小鼠体内产生的免疫应答水平。试验将20只4周龄的雄性昆明小鼠随机分为A、B、C、D 4个组。免疫A组接种纯化后的重组蛋白rMseno;免疫B组接种经IPTG诱导表达后的重组菌E.coli-Mseno;对照C组接种等量PBS;对照D组接种未经过诱导表达的重组菌E.coli-Mseno。通过ELISA检测方法分别测定血清中抗猪附红细胞体特异抗体水平及γ干扰素(IFN-γ)和白细胞介素4(IL-4)细胞因子水平,最后通过脾脏淋巴细胞增殖试验来反映小鼠体内T淋巴细胞的增殖情况。结果显示,构建的重组pET-15b-eno质粒目的基因片段大小为1 632 bp,与预期大小相同;纯化的重组蛋白rMseno大小为61 ku,并能够被鼠抗猪附红细胞体血清所识别;免疫A组和免疫B组小鼠血清中抗猪附红细胞体特异抗体水平,IFN-γ、IL-4细胞因子水平以及T淋巴细胞增殖指数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P<0.01)。结果表明,猪附红细胞体eno基因重组蛋白能够诱导小鼠产生较高的体液免疫水平以及细胞免疫应答水平。
胎牛血清中牛病毒性腹泻病毒2型毒株分离及脱脂奶粉中抗体的检测
张超, 何金科, 何延华, 马旭升, 陈创夫
中国畜牧兽医. 2020, 47(7):  2239-2247.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0.07.030
摘要 ( 178 )   PDF (2127KB) ( 6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对进口胎牛血清中的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进行分离及鉴定。利用BVDV抗原和抗体检测试剂盒检测,提取胎牛血清中的病毒RNA,用5'-UTR巢式PCR进行扩增,PCR扩增产物连接pMD19-T进行测序分析。胎牛血清样品接种MDBK细胞,进行细胞传代培养,通过细胞分离培养、直接免疫荧光抗体检测对实验室进口胎牛血清样品进行病毒分离及鉴定,应用DNAStar对BVDV 5'-UTR、Npro与GenBank中公布的瘟病毒参考株进行多序列比对,采用Mega 6.0进行遗传进化分析。同时通过包被脱脂奶粉进行间接ELISA检测其中的BVDV抗体。结果显示,胎牛血清中BVDV抗原和抗体均为阳性,并且从胎牛血清中成功分离到一株新的牛源BVDV,命名为BVDV-GC株,该病毒株在MDBK细胞上进行增殖培养时未能引起细胞病变;5'-UTR与Npro PCR扩增为阳性,扩增产物大小均与预期相符;直接免疫荧光检测荧光信号为阳性;病毒滴度为10-3.6TCID50/0.1 mL;遗传进化分析表明,该分离株与USMARC-60779(BVDV-2)株有较近的亲缘关系,同属于BVDV-2型毒株;通过包被脱脂奶粉和商品化的ELISA试剂盒进行检测,结果表明脱脂奶粉中存在BVDV抗体。本研究从进口胎牛血清中分离出1株BVDV-2型非致细胞病变病毒,从脱脂奶粉中检测到BVDV抗体,表明进口胎牛血清和脱脂奶粉中都存在BVDV抗原和抗体污染,本研究为后续试验分析提供参考。
基础兽医
基于单克隆抗体捕获的猪血清和乳汁中PEDV IgA抗体间接ELISA方法的建立和评估
王治平, 张云静, 孙玉洁, 徐鑫, 汪志艳, 黄柏成, 田克恭
中国畜牧兽医. 2020, 47(7):  2248-2255.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0.07.031
摘要 ( 243 )   PDF (980KB) ( 6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快速准确地评价猪血清和乳汁中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 virus,PEDV)IgA抗体水平,本研究从4株PEDV单克隆抗体中筛选得到1株可高效捕获PEDV全病毒粒子(灭活的病毒细胞培养原液)的特异性IgG单克隆抗体8A3,将其用作检测孔内的包被抗体以捕获病毒粒子制备抗原板,从而建立了用于检测母猪血清和乳汁中PEDV特异性IgA抗体的间接ELISA方法。该方法中,单克隆抗体8A3的最适包被浓度为6.0 μg/mL,阴性判定临界值(D450 nm)为0.34,且在检测中不与常见的猪病毒阳性血清反应。与传统的免疫过氧化物酶单层检测(immuno-peroxidase monolayer assay,IPMA)相比,所建立的ELISA方法检测阳性和阴性血清的符合率分别为98.7%(152/154)和98.0%(145/148);检测初乳和乳汁样品的阳性和阴性符合率分别为100%(60/60)和95.8%(23/24);检测初乳和泌乳期样品中的IgA水平与中和效价的趋势高度相关(kappa=0.835)。本研究建立的检测PEDV IgA的间接ELISA方法灵敏度、敏感性和特异性与传统方法高度一致,可简化检测步骤,适用于大规模评价临床样本乳汁和血清中PEDV IgA抗体的快速检测。
重庆部分羊场沙门氏菌的分离鉴定、耐药表型分析及耐药基因检测
冯林, 王旭东, 李九彬, 丁红雷, 杨玉姣
中国畜牧兽医. 2020, 47(7):  2256-2263.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0.07.032
摘要 ( 207 )   PDF (1072KB) ( 7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初步了解重庆市羊源沙门氏菌的耐药性及耐药基因流行情况。在5个山羊养殖场采集185份山羊粪便样品,经选择性增菌和PCR鉴定分离沙门氏菌,确定了其血清型,测定了分离菌对28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并检测了喹诺酮耐药决定区(QRDR)的耐药突变位点和质粒介导的喹诺酮耐药(PMQR)、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基因。共分离到羊源沙门氏菌11株,其中10株为德尔卑沙门氏菌。分离的菌株对氨苄西林、头孢唑啉、头孢氨苄、头孢噻肟、四环素和培氟沙星耐药严重;9株菌表现为多重耐药,对3~7类药物耐药。所有菌株均存在QRDR耐药突变且携带blaTEM基因;7株菌携带1~5种PMQR基因。本研究分离的羊源沙门氏菌对常用抗菌药物整体耐药较为严重,且广泛存在耐药突变和携带耐药基因。
GC法测定马香苓口服液中百秋李醇含量研究
杨洪早, 李锦宇, 王东升, 张世栋, 董书伟, 闫宝琪, 那立冬, 吴春丽, 邓俊, 吴冠连, 陈新丽, 赵留涛, 朱凯, 梁永喜, 严作廷
中国畜牧兽医. 2020, 47(7):  2264-2276.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0.07.033
摘要 ( 231 )   PDF (1362KB) ( 4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试验旨在建立测定马香苓口服液中百秋李醇含量的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气相色谱法,其色谱条件是使用色谱柱HP-5毛细管柱;柱温采用程序升温(初始温度150 ℃,保持18 min,以50 ℃/min速率升至280 ℃,保持5 min);进样口温度为280 ℃;载气:高纯氮气;流速1 mL/min;进样量1 μL,分流比20:1;检测器为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温度为280 ℃;氢气流速40 mL/min,空气流速370 mL/min;分别进行系统适用性试验、专属性试验、线性范围考察、检测限和定量限的确定、精密度试验、稳定性试验、重复性试验、加样回收率试验、耐用性试验,并对10批样品进行了含量测定。结果显示,专属性溶液中的溶剂峰、药液的杂质峰与主成分峰能达到有效分离且分离度符合要求(R ≥ 1.5),表明该方法系统适用性良好;阴性对照溶液未检出色谱峰,表明样品中其他成分不干扰测定;百秋李醇定量限和检测限分别为2.842和0.812 μg/mL;百秋李醇检测质量浓度在15.86~1 015 μg/mL范围内与峰面积积分值呈良好的线性关系(y=0.869x-10.45,R2=0.999,n=7)。精密度试验、稳定性试验(日内和日间精密度)、重复性试验的平均RSD分别为0.90%、1.63%和1.83%、2.90%,其RSD均在可控范围内(RSD ≤ 3%);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5.36%,RSD=2.82%(n=6),表明所建立的气相色谱法检测百秋李醇的含量回收率良好;进行耐用性试验,最终验证所建立的色谱方法可以稳定检测百秋李醇的含量。经方法学验证,该方法准确稳定,简便可行,能够作为马香苓口服液君药广藿香中百秋李醇的含量控制方法,同时也为该制剂质量控制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检测方法,暂定本品中广藿香药材按百秋李醇计不少于47.53 μg/mL。
奶牛亚临床酮症的研究进展
孙晓格, 张俊, 郝阳毅, 李胜利
中国畜牧兽医. 2020, 47(7):  2277-2283.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0.07.034
摘要 ( 260 )   PDF (889KB) ( 15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酮症是高产奶牛在泌乳前期的常见病。根据有无临床症状将酮症分为临床酮症(clinical ketosis,CK)和亚临床酮症(subclinical ketosis,SCK)。酮症会导致奶牛血液或牛奶中酮体浓度增加,目前主要通过检测血液中β-羟丁酸(BHBA)浓度高低来对酮症进行诊断。CK对奶牛的影响比较明显,因此更能引起牧场主的关注。而奶牛患有SCK后不表现出临床症状,往往容易被牧场主忽视。SCK如同CK和奶牛围产期其他疾病一样是造成奶牛经济和福利损失的主要原因之一。SCK大大增加了奶牛产后相关疾病的风险,如CK、真胃移位、胎衣不下、乳房炎和子宫炎等,另外患有SCK的奶牛生产性能大幅度下降(泌乳性能降低、繁殖性能变差、淘汰率增加),给牧场的发展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SCK可能在未被发现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对生产性能产生影响,而且它对生产性能的影响与CK引起的影响相当,但是由于缺乏临床症状而不被牧场重视。作者在这篇综述中将着重介绍奶牛SCK的最新研究进展,这不仅有助于进一步了解奶牛酮症的发病机理及SCK对生产力的不利影响,并且可提供针对SCK的不同检测方法和可行的预测方法来帮助牧场进行早期诊断,减少因SCK造成的奶牛福利和经济损失。
临床兽医
抗菌肽NZ2114对来源于奶牛乳房炎的无乳链球菌及其生物膜的消杀作用
单玉雪, 杨娜, 滕达, 王秀敏, 毛若雨, 郝娅, 马炫炫, 范寰, 王建华
中国畜牧兽医. 2020, 47(7):  2284-2294.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0.07.035
摘要 ( 273 )   PDF (5438KB) ( 9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探究抗菌肽NZ2114对无乳链球菌的体外抑制效果和相关机制,本试验以无乳链球菌ATCC 13813为研究对象,通过最小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杀菌动力学、抗生素后效应和电镜学试验对抗菌肽NZ2114杀菌特性和杀菌机制进行评价,并进一步分析其对无乳链球菌生物膜和持留菌的抑制和消除作用。结果显示,NZ2114对无乳链球菌ATCC 13813的MIC为0.23 μmol/L,对3株奶牛乳腺炎临床分离菌株CAU-FRI 1、2和3的MIC均为0.11 μmol/L,万古霉素对以上4株受试菌株的MIC值均为0.67 μmol/L,因此NZ2114的抗菌活性是万古霉素的2.91和6.09倍。同时,2×MIC、4×MIC浓度的NZ2114可在0.5 h内杀灭99.9%细菌,且持续药效作用可达270 min。扫描电镜结果显示,NZ2114处理后,细菌表面出现皱缩甚至破裂,细菌产生的生物膜消除。NZ2114在2×MIC下,24 h对早期生物膜抑制率为99.9%;在32×MIC下,24 h对成熟生物膜消除率达99.9%。此外,NZ2114在16×MIC时,对生物膜内的菌体具有99.9%以上的杀灭效果;万古霉素无法清除的持留菌经0.5×MIC的NZ2114处理后,也可以达到99%以上的消除率。激光共聚焦结果显示,NZ2114处理后的生物膜厚度从28.48 μm减少到10.32 μm,证明了其强效杀菌和抑制生物膜的作用。上述结果表明,NZ2114对无乳链球菌ATCC 13813杀菌活性高、速度快、抑制/去除生物膜能力强,并对膜内菌及持留菌具有高效杀菌作用,且作用显著高于万古霉素。因此,NZ2114具有开发成为治疗由无乳链球菌引起的奶牛乳房炎新型制剂的潜力。
紫草素抑制炎症促进驴皮伤口愈合的效果
梁巩, 王艳萍, 苗凯, 王璐, 王晓路, 曾维斌
中国畜牧兽医. 2020, 47(7):  2295-2303.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0.07.036
摘要 ( 286 )   PDF (5537KB) ( 4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试验旨在探究紫草素凝胶对驴伤口愈合的效果,为皮肤无瘢痕愈合提供参考。用不同浓度的紫草素对体外培养的驴巨噬细胞进行处理,分别检测细胞中TGF-β1、IL-10、TNF-α和IL-6的mRNA与细胞上清液中蛋白的表达水平,以确定紫草素的最佳添加浓度;建立驴皮伤口模型,在伤口表面涂抹紫草素凝胶,拍照、HE染色观察伤口愈合情况,并检测驴皮肤中伤口愈合相关基因和血清的表达水平。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添加不同浓度的紫草素均能降低相关炎症因子的表达,其中10 μmol/L紫草素效果最佳。在驴皮伤口上涂抹紫草素凝胶第11天时,紫草素组的伤口收缩率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HE染色发现,第11天时紫草素中的组织逐渐排列整齐;第60天时,紫草素组中表皮层的厚度相对减少;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第11天时,紫草素组中TGF-β1、IL-10 mRNA表达极显著升高(P<0.01),TNF-α、IL-6 mRNA的表达极显著降低(P<0.01);第3天时,紫草素组血清中TGF-β1、IL-10的浓度升高,TNF-α、IL-6浓度极显著降低(P<0.01);第7天时,紫草素组TGF-β1浓度显著降低(P<0.05),TNF-α浓度极显著降低(P<0.01),且IL-10的浓度显著升高(P<0.05)。综上,与对照组相比,添加不同浓度的紫草素均能降低相关炎症因子的表达,其中10 μmol/L紫草素效果最佳,能促进驴皮伤口的愈合。
1株罗曼粉鸡源申氏不动杆菌的分离鉴定及耐药性分析
张喜懿, 温贵兰, 陈广, 田浪, 杨佰启
中国畜牧兽医. 2020, 47(7):  2304-2311.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0.07.037
摘要 ( 174 )   PDF (1781KB) ( 7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解贵州省某养殖场罗曼粉鸡发病病原的特征及其耐药性,本试验从病死鸡中分离出一株革兰氏阴性菌,命名为GZ2019,并对其进行纯化培养、生化试验、16S rRNA序列分析、药敏试验及动物回归试验。分离菌在普通琼脂培养基上呈圆形凸起、表面光滑、半透明的灰白色小菌落,鲜血营养琼脂培养基上菌落形态与普通琼脂培养基上的一致,但不溶血;革兰氏染色结果镜检显示,分离菌为成双排列的阴性球杆菌,偶见单个存在或链状排列;生化试验结果显示,分离菌枸橼酸盐利用、过氧化氢酶反应为阳性,硝酸还原、氧化酶、葡萄糖发酵等反应为阴性,无运动性;16S rRNA序列分析结果显示,分离株与不动杆菌的核苷酸同源性在72.6%~99.9%之间,与申氏不动杆菌LUH 4760株(GenBank登录号:AJ275041)、SNSK 752株(GenBank登录号:MG584984)、MCDA01株(GenBank登录号:KY385627)及RP1株(GenBank登录号:MG461636)的核苷酸同源性高达99.9%;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分离菌对头孢曲松和痢特灵敏感,对头孢哌酮、头孢呋辛、头孢他啶等5种药物中度敏感,对新霉素、环丙沙星、羧苄西林等17种药物耐药;动物回归试验结果显示,试验组小鼠隔离饲养1周仅死亡1只,死亡率为20%,表明该分离菌致病性较弱。本试验成功分离出1株低致病性申氏不动杆菌GZ2019,可为鸡源申氏不动杆菌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环境安全
冷季与暖季对牦牛放牧行为及瘤胃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李晨, ANUM Ali Ahmad, 张建搏, 梁泽毅, 丁学智, 阎萍
中国畜牧兽医. 2020, 47(7):  2312-2324.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0.07.038
摘要 ( 224 )   PDF (2777KB) ( 14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试验在不同季节牧草生物量和营养品质变化较大的条件下,研究不同季节牦牛牧食行为及机体瘤胃微生物区系响应策略,旨在为提高牦牛的生产潜力及畜产品转化效率提供科学依据。试验分别在2019年1月和2019年9月进行,选取体重相近、健康无病的牦牛9头,采集瘤胃液,用于分析瘤胃内环境参数和瘤胃微生物多样性,并利用MOOnitor系统对其牧食行为的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牦牛牧食活动及采食空间分布随牧草产量和营养品质的季节性变化而变化;相较于暖季,牦牛冷季休息加反刍时间(13.378 h/d)、采食时间(5.174 h/d)和反刍时间(8.160 h/d)显著减少(P<0.05),行走时间(4.775 h/d)显著增加(P<0.05),并且采食空间分布更为分散。瘤胃液中氨态氮、乙酸、丙酸、异丁酸、戊酸和总挥发性脂肪酸含量及乙酸与丙酸的比例在冷季显著降低(P<0.05),而微生物蛋白、异戊酸含量在冷季显著增加(P<0.05)。冷季下瘤胃微生物在门水平表现出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显著升高(P<0.05),厚壁菌门(Firmicutes)显著降低(P<0.05);在属水平表现出冷季瘤胃微生物以分解纤维素的菌属为主。综合试验结果,冷季牧草生物量及常规营养成分的降低导致牦牛采食、反刍、休息行为减少,游走行为增多,同时采食空间分布格局扩大。牦牛瘤胃消化代谢及微生物变化方面对冷季的响应模式有别于暖季,这有利于提高其能量摄入及机体利用效率,进而有效应对冷季营养匮乏。
畜禽粪污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氏菌的LAMP检测及其耐药性分析
范丽霞, 苑学霞, 李鸳鸯, 邬元娟, 赵善仓, 张丙春, 王文博
中国畜牧兽医. 2020, 47(7):  2325-2335.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0.07.039
摘要 ( 254 )   PDF (2013KB) ( 8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深入了解畜禽粪污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氏菌的流行及耐药状况,采用建立的畜禽粪便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氏菌的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LAMP)检测方法对山东省内牛粪污、猪粪、鸡粪、鸭粪中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氏菌进行检测,进而对检测阳性样品进行分离,并对药敏试验中多重耐药性菌株进行耐药基因预测。结果表明,LAMP方法检测畜禽粪污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氏菌与国家标准方法检测结果符合率为100%,重复性好,特异性高。从80份畜禽粪污样品中分离到的3株金黄色葡萄球菌均对青霉素耐药;34株大肠埃希氏菌对氟苯尼考、利福平的耐药比例高于50%,高于25%以上的还有氨苄西林、四环素、多西环素、磺胺异噁唑、头孢噻吩和头孢噻呋;耐药基因预测结果显示,鸡粪、鸭粪、牛粪和猪粪中的4株大肠埃希氏菌分别携带10、8、20和15种耐药基因;鸡粪中的1株金黄色葡萄球菌携带11种耐药基因。说明山东地区畜禽粪污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氏菌耐药状况严峻,菌株普遍多重耐药,且携带多种耐药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