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0年 第47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20-04-20
目录
封面封底
中国畜牧兽医. 2020, 47(4):  0-0. 
摘要 ( 155 )   PDF (2297KB) ( 9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录
中国畜牧兽医. 2020, 47(4):  0-0. 
摘要 ( 1 )   PDF (505KB) ( 2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生物技术
干扰lnc23后牛骨骼肌卫星细胞转录组测序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宋瑛燊, 郭益文, 苗曼宁, 张林林, 李新, 丁向彬, 郭宏
中国畜牧兽医. 2020, 47(4):  973-983.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0.04.001
摘要 ( 282 )   PDF (2382KB) ( 12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试验旨在分析lnc23在调控牛骨骼肌卫星细胞分化过程中转录组水平的变化,筛选出可能参与调节骨骼肌卫星细胞生长的调控通路及相关mRNAs。采用第二代测序技术(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NGS)基于Illumia hiSeq测序平台对成功构建的lnc23抑制模型及相应对照组的牛骨骼肌卫星细胞进行转录组测序,将数据整理、过滤及评估后,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样品间基因转录差异表达,对这些差异基因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并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转录组数据结果进行验证。结果显示,转录组测序共鉴定到19 358个基因,筛选到1 297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上调856个,下调441个。差异基因的GO功能分析共包括细胞组分、分子功能和生物学过程3大类222个分支,其中有大量的差异基因与催化活性、分子功能调节、信号转导、生物黏附、新陈代谢相关。KEGG分析显示,差异基因共涉及190个通路,显著富集在PI3K-Akt、P53、TNF、RIG-Ⅰ样受体、神经活性配体受体互作、细胞因子互作等信号通路上,进一步从中筛选出可能参与细胞生长、肌肉发育过程的差异基因,如CCNA2、RRM2、IL-6、MYL2等。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所选的11个差异基因中有9个与转录组测序结果变化一致,表明了测序结果的可靠性。本试验完成了干扰lnc23及其对照后牛骨骼肌卫星细胞的转录组测序分析,获取差异基因的功能注释信息,初步揭示lnc23调控牛骨骼肌卫星细胞分化的潜在基因和通路,为深入探究lnc23调控牛骨骼肌卫星细胞的分化机制打下良好的基础。
转座酶Tn3体外定向进化和酶活力提高方法的建立
宋尚桥, 马围围, 李晓剑, 曾素先, 李鑫, 严瑾, 孙翠翠, 黎宗强
中国畜牧兽医. 2020, 47(4):  984-991.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0.04.002
摘要 ( 237 )   PDF (1625KB) ( 16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试验旨在对转座酶Tn3的酶活力提高和进化进行初步探索。采用PCR扩增、限制性酶切、DNA连接、重组质粒的转化、易错PCR的优化及构建、D值的测定、酶切鉴定方法对转座酶Tn3进行体外定向进化研究。结果表明,用SacⅠ和XbaⅠ对重组质粒进行酶切,得到了450 bp的酶切产物;在含有卡那霉素的LB培养基培养菌体24 h,测量其D值,经过3轮重复性的研究,其D值和增殖能力从开始的0上升至0.18、0.42、0.60,说明Tn3活性有了明显的提高;将筛选得到的进化型重组质粒进行质粒抽提,用内切酶XhoⅠ和XbaⅠ进行双酶切鉴定,发现进化型重组质粒酶切产物条带相对较小;之后对进化型重组质粒进行基因测序分析,发现Tn3基因序列的多个位点发生了突变以及Tn3-Gal4靶向序列中间的CCR5-delta32基因被切除。说明成功完成了转座酶Tn3基因的克隆;确立了易错PCR的最优反应体系;选择卡那霉素作为筛选标记对进化型Tn3进行筛选,初步验证利用含有卡那霉素的LB培养基和对菌液D值的测定来进行筛选是可行的;Tn3基因序列突变和基因敲除,说明不论是在功能上还是在基因序列上Tn3都发生了改变,这种变化正是向着需要的方向进行的。
不同种类脂肪酸对延边黄牛骨骼肌卫星细胞成脂转分化的影响
张军芳, 闫研, 崔岩, 孙斌, 王英, 孙建富, 金鑫, 严昌国, 李香子
中国畜牧兽医. 2020, 47(4):  992-999.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0.04.003
摘要 ( 217 )   PDF (3374KB) ( 7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试验旨在探究用同一浓度不同种类的脂肪酸单体(油酸、硬脂酸、棕榈油酸及棕榈酸)处理延边黄牛骨骼肌卫星细胞(BSC),研究其对脂肪生成相关基因表达及脂滴形成的影响。从18月龄延边黄牛半膜肌中分离提取骨骼肌卫星细胞进行体外培养,在分化培养基中分别添加100 μmol/L油酸(OA)、硬脂酸(SA)、棕榈油酸(POA)和棕榈酸(PA)培养96 h,油红O染色观察脂滴生成情况,并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与脂肪生成相关基因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固醇调节原件结合蛋白1(SREBP1)、硬脂酰辅酶A去饱和酶(SCD)、CCAAT/增强子结合蛋白α(C/EBPα)的表达。油红O染色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所有的脂肪酸处理组细胞均有脂滴形成,油酸和棕榈油酸处理组相对于棕榈酸和硬脂酸处理组在肌管内形成的脂滴数量更多,且脂滴的形态较大。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在延边黄牛骨骼肌卫星细胞中添加油酸和棕榈油酸等不饱和脂肪酸增加了与脂肪合成相关基因PPARγ、SREBP1、C/EBPα的表达,抑制了SCD基因的表达;添加饱和脂肪酸(硬脂酸和棕榈酸)则在促进PPARγ、SREBP1、C/EBPα基因表达的同时也显著增加了SCD基因的表达(P < 0.05)。结果表明,添加脂肪酸可以诱导延边黄牛骨骼肌卫星细胞向脂肪细胞转分化。
贵州地方山羊BMPR-ⅠB基因启动子区多态性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艾锦新, 龙安炬, 罗卫星, 蔡惠芬
中国畜牧兽医. 2020, 47(4):  1000-1008.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0.04.004
摘要 ( 237 )   PDF (1273KB) ( 11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探究骨形态发生蛋白受体ⅠB(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receptor ⅠB,BMPR-ⅠB)基因启动子区多态性及其与繁殖性状的相关性,本试验以贵州3个地方山羊品种(黔北麻羊、贵州黑山羊及贵州白山羊)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混合DNA池PCR产物直接测序技术筛选SNPs位点,并采用多种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SNPs位点对核心启动子区、CpG岛和转录因子结合位点的影响。结果显示,BMPR-B基因启动子区存在4个SNPs位点:g.29893005 T > C、g.29893016 C > T、g.29893729 C > G和g.29894370 C > T。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得到BMPR-B基因核心启动子区和CpG岛,SNPs位点导致转录因子结合位点发生改变,g.29893005 T > C和g.29893016 C > T突变使原来的转录因子结合位点Sp1消失;g.29893729 C > G突变使原来转录因子结合位点AP-1消失,从而产生新的转录因子结合位点USF;g.29894370 C > T突变产生新的转录因子结合位点C/EBPalp,使原来的转录因子结合位点Sp1改变为C/EBPalp和Sp1。由此推测,SNPs位点对调控启动子功能元件可能存在重要影响。
ITGB2基因在苏博美利奴羊不同细度皮肤组织中的DNA甲基化及mRNA表达水平分析
杜建文, 杨雪梅, 王丹, 朱桦, 何军敏, 阿布来提·苏来曼, 田月珍, 赵冰茹, 徐新明, 付雪峰, 哈尼克孜·吐拉甫, 吴伟伟, 田可川, 黄锡霞
中国畜牧兽医. 2020, 47(4):  1009-1017.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0.04.005
摘要 ( 211 )   PDF (2006KB) ( 13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分析ITGB2基因在苏博美利奴羊不同细度皮肤组织中的DNA甲基化和mRNA表达水平。以苏博美利奴羊周岁母羊为试验动物,以不同细度的皮肤组织样为试验样本,对ITGB2基因(GenBank登录号:NC_040252.1)启动子区CpG岛进行预测并设计BSP引物,并对ITGB2基因(GenBank登录号:NM_001009485.1)、GAPDH基因(GenBank登录号:NM_001190390.1)mRNA序列设计引物,采用重亚硫酸盐测序法(BSP法)进行扩增纯化后将其连接pMD19-T载体,转化JM109细胞过夜培养,形成单菌落,筛选阳性克隆菌进行测序,对所获序列进行分析,分析ITGB2基因启动子区CpG岛在周岁母羊皮肤组织的甲基化模式,并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ITGB2基因在苏博美利奴羊不同细度皮肤组织中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显示,极细组苏博美利奴羊CpG岛甲基化率(94.29%)高于极粗组苏博美利奴羊的CpG岛甲基化率(87.62%),其中,极细组苏博美利奴羊CpG2、CpG3、CpG4、CpG7甲基化率(100%、100%、100%和80.00%)均高于极粗组(86.67%、93.33%、80.00%和73.33%);ITGB2基因在苏博美利奴羊极粗皮肤组织中的表达量极显著高于极细皮肤组织的表达量(P < 0.01),且ITGB2基因的DNA甲基化水平与mRNA表达量呈明显负相关。研究表明,DNA甲基化对皮肤生长发育有一定作用,可作为一个候选的表观遗传标记用于苏博美利奴羊。
生理生化
噬菌体裂解酶Lysep3的毕赤酵母重组表达和活性分析
闫伟, 杨娜, 毛若雨, 王秀敏, 郝娅, 马炫炫, 滕达, 王建华
中国畜牧兽医. 2020, 47(4):  1018-1027.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0.04.006
摘要 ( 251 )   PDF (2268KB) ( 14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试验以突破噬菌体裂解酶Lysep3应用瓶颈为切入点,采用酵母表达系统对其进行重组表达以期降低生产成本,同时初步探究其体外抗菌活性和安全性,以期为临床试验提供数据参考。根据毕赤酵母密码子偏爱性优化并合成Lysep3基因,将其连接至表达载体pPICZαA。经菌落PCR和测序验证后,将线性化重组载体pPICZαA-Lysep3电转化巴斯德毕赤酵母Pichia pastoris X-33。重组酵母转化子经菌落PCR和摇瓶水平甲醇诱导重组蛋白初筛后,在5 L发酵罐中高密度发酵,发酵上清液经His-trap HPGE纯化柱纯化。通过抑菌试验和浊度试验进行rLysep3的抑菌活性分析,通过测定rLysep3对巨噬细胞RAW264.7细胞毒性和小鼠血红细胞溶血性进行rLysep3的安全性分析。结果显示,重组菌在5 L发酵罐中甲醇诱导120 h后Lysep3的表达量达749.2 mg/L。抑菌活性分析发现,rLysep3对肠炎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猪葡萄球菌及无乳链球菌均具有抑菌活性,且rLysep3可与EDTA联合作用使肠炎沙门氏菌菌落数下降1.6~1.7个数量级。此外,细胞毒性试验发现,rLysep3在1 024 μg/mL浓度下细胞存活率仍可达78.75%;溶血性分析显示,1 024 μg/mL浓度下溶血率仅为1.58%。上述结果证明,通过毕赤酵母表达系统实现了Lysep3的重组表达,rLysep3具有体外抑菌活性,且具低细胞毒性和低溶血性。从抗菌活性、产业化制备及安全性等方面初步显示出rLysep3具有开发为临床治疗禽肠炎沙门氏菌感染的新型抗菌药物的潜力。
外泌体长链非编码RNA对脂代谢调控机制的研究进展
张珈溯, 夏广军, 尹宝珍, 张洛萌, 邵静, 耿春银
中国畜牧兽医. 2020, 47(4):  1028-1034.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0.04.007
摘要 ( 287 )   PDF (804KB) ( 10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外泌体(exosomes)是一类由细胞分泌并且可远距离传递生物信息的纳米级胞外囊泡。它通过细胞分泌释放,在体液中传播,最后被其他细胞吞噬以达到传递生物信息的作用。脂类代谢一直是生命科学研究领域的热点,虽然影响脂质代谢的长链非编码RNA(lncRNA)很多,但外泌体中影响脂质代谢的lncRNA研究却相对较少。基于这个原因,对于外泌体源lncRNA的研究就十分必要。作为外泌体所携带的重要遗传物质之一,lncRNA是一类长度 > 200 nt的RNA分子,行使着诸如转录激活、染色质修饰等许多重要的生物功能。文章介绍了外泌体源lncRNA的生物学特点,列举了外泌体源lncRNA通过不同的分子机制来直接或间接的对脂质代谢产生影响的实例,分析了外泌体源lncRNA由于表达异常所导致的脂类代谢疾病,并且举例说明了外泌体源lncRNA作为生物标记的原理,最后对外泌体源lncRNA可作为家畜脂肪沉积生物标记功能的前景做了展望。如果在未来的研究中有更多的外泌体源lncRNA被检出,并足够对脂类代谢异常情况进行标记的话,那么对于预测和调控家畜脂肪沉积无疑会产生积极的意义。
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
L-瓜氨酸对游泳力竭小鼠生长性能及血清生化指标影响的研究
赵国栋, 李晓斌, 李婷婷, 陈晖, 马晨, 曾无霜, 臧长江
中国畜牧兽医. 2020, 47(4):  1035-1040.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0.04.008
摘要 ( 201 )   PDF (628KB) ( 9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试验通过在饮水中添加不同剂量的L-瓜氨酸(L-Cit),探究其对游泳力竭强应激后,小鼠的生长性能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选用36只平均体重为(14.58±0.77)g的断奶雌性昆明小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6个重复。对照组饮用自来水,试验Ⅰ组和Ⅱ组在饮水中分别添加0.5%和1.0%的L-Cit。试验期21 d,每3 d空腹称重后在(31±2)℃水桶中负重游泳至力竭,于试验第21天摘眼球采血。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试验Ⅰ组、Ⅱ组在第6、9、12天时,雌鼠体重分别提高了12.88%(P < 0.05)、20.30%(P < 0.01)、7.99%(P < 0.05)和21.27%(P < 0.01)、24.47%(P < 0.01)、19.46%(P < 0.01)。第15天时试验Ⅱ组小鼠体重比对照组提高13.71%(P < 0.01)。与对照组相比,试验Ⅰ组小鼠血清中抗超氧阴离子自由基(ASAFR)活力提高了31.49%(P < 0.01);试验Ⅱ组血清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和抑制羟自由基(IHFR)能力分别提高54.35%(P < 0.01)和13.10%(P < 0.01);与对照组和试验Ⅰ组相比,试验Ⅱ组小鼠血清白蛋白(ALB)水平分别提高13.16%(P < 0.01)和6.28%(P < 0.01)。综合试验结果,饮水中添加L-Cit可提高运动后小鼠的生长性能、抗氧化性能及血清总蛋白(TP)和白蛋白含量。综合比较,添加1.0% L-Cit(69.09 mg/d)效果更好。
银杏叶对绵羊生长、屠宰性能及营养物质利用率的影响
胡高杰, 杨改青, 王林枫, 付彤, 廉红霞, 高腾云, 李明, 王福州
中国畜牧兽医. 2020, 47(4):  1041-1049.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0.04.009
摘要 ( 317 )   PDF (961KB) ( 9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研究银杏叶对绵羊生长性能、屠宰性能、营养物质利用率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本研究选择体重35 kg左右的3~4月龄杜泊公羊21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7只羊,分别为对照组(饲喂无银杏叶的日粮)、低水平银杏叶组(L组,饲喂含7.5%银杏叶的日粮)、高水平银杏叶组(H组,饲喂含15%银杏叶的日粮)。定期称重测定动物生长性能;通过消化代谢试验测定饲料养分利用率;采集血液检测血液相关生化指标;试验结束后测定屠宰性能。结果表明:银杏叶对绵羊的平均日采食量(ADFI)、末重和平均日增重(ADG)无显著影响(P > 0.05)。消化代谢试验表明,低水平银杏叶组的能量消化率和沉积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 < 0.05);高水平银杏叶组氮沉积率高于其他两组,与低水平组差异显著(P < 0.05);银杏叶对钙、磷的利用率没有显著影响(P > 0.05)。血液生化指标检测结果表明,低水平银杏叶组的谷草转氨酶活性显著低于对照组(P < 0.05),高水平组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 > 0.05);低水平银杏叶组的总蛋白和球蛋白含量较高水平组显著提高(P < 0.05),高剂量组较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 > 0.05)。银杏叶对胆固醇和甘油三酯虽有一定的降低作用,但差异不显著(P > 0.05)。屠宰试验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低水平和高水平银杏叶组绵羊的胴体重和净肉重显著降低(P < 0.05),屠宰率和净肉率在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 > 0.05);银杏叶组的肾周脂肪重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 < 0.05),低水平组和高水平组较对照组分别降低了31%和49%。综上,银杏叶对绵羊的消化代谢、饲料养分利用率和屠宰性能均有一定的影响,能显著降低肾周脂肪的含量,其效果与饲喂量有关。
断奶前马驹与母马粪便菌群多样性分析
李晓斌, 李海, 臧长江, 李超, 黄新新, 马利鑫, 李佳豪, 黄金龙, 李凤鸣
中国畜牧兽医. 2020, 47(4):  1050-1057.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0.04.010
摘要 ( 189 )   PDF (788KB) ( 11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试验旨在探究断奶前马驹和母马粪便菌群多样性,为丰富此阶段马驹肠道菌群多样性提供依据。选取5匹5岁(2胎)、平均体重(453.34±54.23)kg、健康的纯血马母马,以及母马所生的5匹马驹,出生日期相近(±5 d),平均体重(185.65±9.54)kg,3公2母。母马和马驹在相同环境下饲养,母马日粮组成及营养水平相同,马驹除哺乳外采食的粗饲料和精料补充料相同。马驹6月龄断奶,在断奶前1周用灭菌收粪袋采集母马和马驹的粪便样品。结果显示,母马粪便中菌群α多样性Chao1和ACE指数显著高于马驹(P < 0.05),分别比马驹高18.94%和15.62%;母马与马驹共有的菌种数为1 399个,母马与马驹特有的菌种数分别为150和68个;在门水平,母马与马驹粪便中排在前十的菌分别是厚壁菌门、变形菌门、拟杆菌门、放线菌门、广古菌门、疣微菌门、螺旋体菌门、Unidentified_Bacteria、纤维杆菌门和无壁菌门,母马粪便中厚壁菌门丰度显著高于马驹(P < 0.05);拟杆菌门母马比马驹高33.93%,差异不显著(P > 0.05)。由此可见,母马粪便菌群多样性显著高于断奶前马驹;母马与断奶前马驹粪便主要菌是厚壁菌门、拟杆菌门和变形菌门,母马粪便中厚壁菌门和拟杆菌门丰度均高于断奶前马驹。
混合油脂对清远麻鸡胸肌脂肪酸组成的影响及其代谢组机制研究
苟钟勇, 崔小燕, 范秋丽, 李龙, 林厦菁, 王一冰, 蒋守群, 蒋宗勇
中国畜牧兽医. 2020, 47(4):  1058-1069.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0.04.011
摘要 ( 211 )   PDF (1403KB) ( 9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试验旨在研究单一和混合油脂日粮对肉鸡生长性能和胸肌脂肪酸组成的影响,并利用代谢组学技术探究日粮油脂干预后胸肌脂肪酸组成发生变化的代谢机制,为调控肉鸡脂肪酸组成的研究提供新思路。选取1日龄慢速型清远麻母鸡480只,随机分为2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40只),对照组(CON)饲喂大豆油日粮,试验组(BOF)饲喂等量的混合油脂(大豆油∶猪油∶鱼油∶椰子油=1.0∶1.0∶0.5∶0.5)日粮,试验期127 d。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混合油脂日粮对肉鸡平均日增重没有显著影响(P > 0.05),但显著降低了肉鸡的平均日采食量和料重比(P < 0.05);显著增加了肉鸡胸肌中月桂酸(C12∶0)、肉豆蔻酸(C14∶0)、油酸(C18∶1n-9)、二十碳五烯酸(EPA,C20∶5n-3)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C22∶6n-3)的比例,显著降低了亚油酸(C18∶2n-6)比例(P < 0.05)。利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C-MS)技术,在试验鸡胸肌中共筛选到110种差异代谢物(变量权重值(VIP) > 1,P < 0.05),其中63种差异物质被注释,主要是磷脂代谢物,包括磷脂酰胆碱(PC)、磷脂酰丝氨酸(PS)和磷脂酰乙醇胺(PE)等。此外,与对照组相比,混合油脂组显著增加了胸肌中谷胱甘肽和肌肽含量(P < 0.05)。代谢通路富集分析表明,α-亚麻酸代谢、花生四烯酸代谢、亚油酸代谢和甘油磷酸代谢等脂质代谢通路发生显著改变(P < 0.05)。综上,混合油脂日粮相较于大豆油日粮提高了肉鸡的饲料转化效率,促进了胸肌组织中DHA和EPA的沉积;日粮油脂干预后肉鸡胸肌中磷脂代谢物、氧化稳定性代谢物和脂类代谢途径发生显著改变。本研究鉴定出的差异代谢物和差异代谢通路可为调控肉鸡脂肪酸组成的研究提供参考。
高寒草甸草地天然放牧场不同月份牧草营养价值评价
张群英, 周义秀, 郝力壮, 刘书杰
中国畜牧兽医. 2020, 47(4):  1070-1079.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0.04.012
摘要 ( 239 )   PDF (1129KB) ( 9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试验旨在探讨青海省玉树州高寒草甸草地天然放牧场不同月份(7月-12月)牧草营养价值动态变化。选取当地典型的放牧草场从2017年7月-2017年12月的每月中旬跟踪放牧牦牛模拟采集可食性牧草,并采用常规营养成分测定和体外发酵技术,进行48 h体外发酵产气量(GP)、体外干物质消失率(IVDMD)及发酵液相关指标的测定,综合评价每个月份牧草的营养价值,为当地放牧草场牧草价值提供基础数据。结果表明,牧草中粗蛋白质(CP)、粗脂肪(EE)、灰分(Ash)、中性洗涤可溶物(NDS)含量、消化能(DE)和代谢能(ME)及IVDMD在7、8月与其他月份均有极显著差异(P < 0.01),在11月、12月处于较低值,而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和半纤维素(HC)的含量在11、12月均极显著高于其他月份,在7、8月处于较低值。发酵液pH、氨态氮(NH3-N)浓度在不同月份的牧草之间无显著差异(P > 0.05),GP、挥发性脂肪酸(VFA)含量均随牧草营养品质的变化而变化,不同月份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 < 0.05),7、8月份牧草体外发酵液的GP、戊酸含量均极显著高于其他月份(P < 0.01),11月份均极显著低于其他月份(P < 0.01)。发酵液TVFA含量在不同月份之间无显著差异(P > 0.05),但7、9月份偏高。综上所述,当地典型高寒草甸草场的牧草在7、8月份营养品质优良,10-12月份牧草营养品质偏低,不能满足牦牛的营养需要,故建议牧民在枯黄期对牦牛进行精准补饲,合理利用草场资源。
枯草芽孢杆菌、低聚壳聚糖和丁酸钠对黄羽肉鸡生长性能、免疫功能和肉品质的影响
范秋丽, 蒋守群, 苟钟勇, 李龙, 林厦菁, 王一冰, 陈芳
中国畜牧兽医. 2020, 47(4):  1080-1091.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0.04.013
摘要 ( 274 )   PDF (1160KB) ( 12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试验旨在研究单独添加枯草芽孢杆菌、低聚壳聚糖、丁酸钠或其两两组合添加代替抗生素对笼养黄羽肉鸡生长性能、免疫功能、胴体性能和肉品质的影响。选用720只1日龄快速型岭南黄羽肉公鸡,根据体重一致原则分为8个处理,每个处理6个重复,每个重复15只鸡。8个处理组分别为对照组(无抗生素添加)、抗生素组(200 mg/kg 4%恩拉霉素)、益生菌组(500 mg/kg枯草芽孢杆菌)、低聚壳聚糖组(50 mg/kg低聚壳聚糖)、丁酸钠组(500 mg/kg丁酸钠)、无抗组合1组(500 mg/kg枯草芽孢杆菌+30 mg/kg低聚壳聚糖)、无抗组合2组(30 mg/kg低聚壳聚糖+300 mg/kg丁酸钠)和无抗组合3组(500 mg/kg枯草芽孢杆菌+300 mg/kg丁酸钠)。试验分3个阶段,试验期63 d。结果表明:1~21日龄,各处理组间生长性能和血浆免疫指标无显著差异(P > 0.05);低聚壳聚糖组法氏囊指数高于对照组和抗生素组(P > 0.05);益生菌组和丁酸钠组回肠pH显著低于抗生素组(P < 0.05)。22~42日龄,各处理组间生长性能无显著差异(P > 0.05);无抗组合3组脾脏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5);益生菌组空肠pH低于抗生素组(P > 0.05);丁酸钠和无抗组合1、2、3组血浆IgG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和抗生素组(P < 0.05),且无抗组合2组IgA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和抗生素组(P < 0.05)、IgM含量显著低于抗生素组(P < 0.05);无抗组合1组IgM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和抗生素组(P < 0.05);益生菌组IgA和IgG含量高于对照组和抗生素组(P > 0.05),IgM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5)。43~63日龄,无抗组合3组平均日增重显著高于抗生素组(P < 0.05);益生菌组十二指肠pH显著低于抗生素组(P < 0.05);无抗组合1组腹脂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和抗生素组(P < 0.05);各处理组间肉品质和血浆免疫指标无显著差异(P > 0.05)。综合3个阶段黄羽肉鸡生长性能、肠道pH、免疫功能和胴体性状等结果,1~63日龄快速型岭南黄羽肉公鸡基础日粮中同时添加500 mg/kg枯草芽孢杆菌和300 mg/kg丁酸钠代替抗生素提高生长性能效果较好;同时添加500 mg/kg枯草芽孢杆菌和30 mg/kg低聚壳聚糖代替抗生素提高胴体性状效果较好;单独添加500 mg/kg枯草芽孢杆菌代替抗生素改善肠道健康效果较好。
蛋氨酸螯合锌替代硫酸锌对肉鸡生产性能、肉品质及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吴量, 赵旭, 邹田浩, 张秋华, 杨在宾
中国畜牧兽医. 2020, 47(4):  1092-1098.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0.04.014
摘要 ( 346 )   PDF (754KB) ( 9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试验旨在研究蛋氨酸螯合锌替代硫酸锌对肉鸡生产性能、肉品质及抗氧化指标的影响。试验选用1日龄体重接近的健康爱拔益加(AA)肉公鸡200只,随机分为2个处理,每个处理5个重复,每个重复20只鸡。各处理组肉鸡均饲喂基础日粮且将Zn的添加水平定为40 mg/kg,其中处理1组以硫酸锌形式添加锌,处理2组以蛋氨酸螯合锌形式添加锌。试验期为42 d。结果表明,①与硫酸锌相比,蛋氨酸螯合锌显著降低了22~42 d和1~42 d肉鸡的料重比(P < 0.05),但对各阶段肉鸡平均日采食量、平均日增重以及21和42 d肉鸡体重均无显著影响(P > 0.05)。②蛋氨酸螯合锌替代硫酸锌对42 d肉鸡宰前体重、屠体重、全净膛重、腿肌重、屠宰率、胸肌率和腿肌率均无显著影响(P > 0.05),但显著降低了42 d肉鸡全净膛率(P < 0.05),增加了42 d肉鸡胸肌重、腹脂重和腹脂率(P < 0.05)。③蛋氨酸螯合锌替代硫酸锌对42 d肉鸡胸肌肉色、滴水损失和蒸煮损失均无显著影响(P > 0.05)。④与硫酸锌相比,蛋氨酸螯合锌显著提高了21和42 d肉鸡血清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CuZn-SOD)活力以及42 d肉鸡血清总抗氧化能力(T-AOC)(P < 0.05),降低了21 d肉鸡血清丙二醛(MDA)含量(P < 0.05),但对21和42 d肉鸡血清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力无显著影响。由此可见,蛋氨酸螯合锌替代硫酸锌具有提高肉鸡生产性能和抗氧化功能的作用。
酵母多糖对空肠弯曲菌感染獭兔生产性能、载菌量和抗菌肽表达的影响
郑江平, 刘宁, 白雪瑞, 张飞可
中国畜牧兽医. 2020, 47(4):  1099-1108.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0.04.015
摘要 ( 250 )   PDF (1110KB) ( 7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试验旨在研究酵母多糖对空肠弯曲菌感染獭兔生产性能、载菌量、盲肠和皮肤抗菌肽的影响。选取断奶獭兔180只,随机分为5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6只。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其他4组空肠弯曲菌感染,并于基础日粮中分别添加0、200、400、600 mg/kg酵母多糖。饲养试验起始日诱导空肠弯曲菌感染,饲养试验持续35 d。结果显示,空肠弯曲菌感染降低了獭兔结束体重、日增重和日采食量,提高了料重比(P < 0.05),添加酵母多糖改善了这些指标(P < 0.05),且日增重和料重比达到了对照组水平。酵母多糖降低了獭兔盲肠食糜、皮肤、肝脏、脾脏的空肠弯曲菌载菌量(P < 0.05)。空肠弯曲菌感染诱导内源性抗菌肽的Cathelicidin、Galectin-3和LEAP2基因表达量显著上调(P < 0.05),对DEFA4基因无显著影响,而添加酵母多糖对基因表达量具有进一步上调作用(P < 0.05)。酵母多糖添加剂量与结束体重、日增重呈现线性和平方效应关系(P<0.05);与皮肤、肝脏和脾脏载菌量呈现线性效应(P<0.05);与盲肠和皮肤抗菌肽Cathelicidin和Galectin-3基因表达水平呈现线性效应(P<0.05);与盲肠抗菌肽Galectin-3、LEAP2和DEFA4基因呈现平方效应(P<0.05)。表明日粮添加酵母多糖可以降低空肠弯曲菌感染獭兔组织载菌量,提高内源抗菌肽活性,不影响獭兔生产性能。
遗传繁育
盘羊及其杂交后代微卫星遗传多样性分析
迟浩斌, 郎侠, 王彩莲, 刘立山
中国畜牧兽医. 2020, 47(4):  1109-1120.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0.04.016
摘要 ( 211 )   PDF (1056KB) ( 6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更好地了解盘羊及其杂交后代(盘羊♂×欧拉羊♀)的遗传信息,为盘羊遗传资源评价及欧拉羊的复壮改良提供理论依据。本试验选取24对微卫星引物,应用PCR扩增和毛细管电泳的方法对24只盘羊和24只杂交羊个体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在24只盘羊中,24个微卫星位点上共检测到167个等位基因,平均等位基因数目为6.9583,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为3.3665,平均观测杂合度为0.4497,平均期望杂合度为0.6779,平均多态信息含量为0.6265,其中,等位基因数目最多的是位点MAF70,有效等位基因数目、期望杂合度、多态信息含量最高的是位点OarFCB193,观测杂合度最高的是位点ILSTS11;在24只杂交羊中,24个微卫星位点上共检测到154个等位基因,平均等位基因数目为6.4166,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为3.4061,平均观测杂合度为0.4566,平均期望杂合度为0.6751,平均多态信息含量为0.6265,其中,等位基因数目、有效等位基因数目、期望杂合度、多态信息含量最高的是位点MAF70,观测杂合度最高的是位点OarJMP58。从遗传学角度得出,盘羊和杂交羊遗传指标结果相近,试验所得数据可用于盘羊遗传资源评价及欧拉羊的复壮改良。
肉碱对冻融猪精子总抗氧化能力、抗氧化酶基因及凋亡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吕艳秋, 徐曼, 徐一超, 程咪咪, 金一
中国畜牧兽医. 2020, 47(4):  1121-1129.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0.04.017
摘要 ( 195 )   PDF (1954KB) ( 9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试验旨在探究肉碱对冻融猪精子质量、抗氧化、抗凋亡及精卵结合能力的影响。试验分鲜精组和冻融组,冻融组的肉碱浓度分别为0、0.025、0.05、0.075 mg/mL,对冻融后的精子质量、总抗氧化能力、抗氧化酶相关基因及凋亡相关基因mRNA表达、精卵结合能力进行检测。结果显示,在冻融组中,经过肉碱处理的精子存活率、质膜完整率和顶体膜完整率均显著高于0 mg/mL处理组(P < 0.05),其中肉碱浓度为0.05 mg/mL时改善效果最好;经过冻融处理的精子中丙二醛(MDA)浓度与鲜精组相比显著升高(P < 0.05),其中肉碱浓度为0.05 mg/mL时显著低于其他肉碱处理组(P < 0.05);与鲜精组相比,各冻融组精子总抗氧化能力均显著降低(P < 0.05),肉碱浓度为0.05 mg/mL时总抗氧化能力最高。此外,与鲜精组相比,0 mg/mL肉碱处理组中凋亡相关基因Caspase-3与Bax的相对表达量显著升高(P < 0.05),抗凋亡基因Bcl-2的相对表达量显著降低(P < 0.05),抗氧化酶相关基因SOD2、CATGPx的相对表达量显著降低(P < 0.05);冻融组精卵结合能力均下降,但肉碱浓度为0.05 mg/mL时可得到显著改善(P < 0.05)。结果表明,添加肉碱可以改善冻融猪精子的质量、抗氧化能力、抗凋亡能力及精卵结合能力。
绒山羊毛被类型多样性研究进展
李晓凯, 范一星, 乔贤, 张磊, 王凤红, 王志英, 王瑞军, 张燕军, 刘志红, 王志新, 何利兵, 李金泉, 苏蕊, 张家新
中国畜牧兽医. 2020, 47(4):  1130-1139.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0.04.018
摘要 ( 284 )   PDF (1084KB) ( 10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根据被毛纤维特征、生长时间和颜色特点等,可将绒山羊分为长毛型和短毛型,粗毛型和细毛型,嵌合型,穗状弯曲型和直绒型,常年长绒型和季节性长绒型,白绒、青绒以及紫绒等不同类型。相较于其他分类,目前对粗毛纤维性状的多样性研究较为丰富,其不同类型与其他重要经济性状具有中等偏下的表型相关和遗传相关,对绒毛经济性状的间接选择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作者根据近年来绒山羊的相关研究资料,探讨了绒山羊毛被类型的多样性及其划分依据的差异,并对绒山羊不同毛被类型的今后研究方向提出了展望和思考,以期为进一步对不同毛被类型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和新品系选育提供借鉴和理论依据。
条件性子宫细胞剔除的研究
武琳琳, 张衡, 李世杰, 马兴红
中国畜牧兽医. 2020, 47(4):  1140-1147.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0.04.019
摘要 ( 237 )   PDF (3548KB) ( 14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研究体内细胞的功能和各种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试验研究了可以特异性消除特定细胞的条件性细胞剔除新方法。通过PRCre/+工具鼠与pCAG-loxp-STOP-loxp-DTR-2A-EGFP转基因小鼠(DTR小鼠)交配获得子宫特异表达白喉毒素受体(DTR)的转基因小鼠,经过PCR和琼脂糖凝胶电泳鉴定基因后,筛选出PRCre/+/pCAG-loxp-STOP-loxp-DTR-2A-EGFP雌性小鼠(PR-DTR小鼠)。以DTR小鼠和野生型小鼠(WT小鼠)作为试验对照组,利用免疫组织化学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子宫中绿色荧光蛋白(GFP)的表达。腹腔注射白喉毒素1 ng/d,连续2 d,观察PR-DTR小鼠、DTR小鼠和WT小鼠子宫的外部形态差异,并通过HE染色的方法观察子宫的内部形态。使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注射白喉毒素后PR-DTR小鼠、DTR小鼠和WT小鼠子宫中叉头框蛋白A2(FOXA2)的表达。试验发现在小鼠子宫上皮、基质和肌层细胞中都有GFP的表达,注射白喉毒素后PR-DTR小鼠子宫红肿膨胀,DTR小鼠和WT小鼠子宫没有显著变化。HE染色试验结果发现,PR-DTR小鼠子宫中出现异常空腔,而DTR小鼠和WT小鼠子宫没有明显变化,并且对注射白喉毒素的PR-DTR小鼠子宫中FOXA2表达的检测结果表明,这些异常的空腔不属于腺体,说明白喉毒素使细胞死亡,证实在小鼠子宫中表达孕酮受体的细胞表达了DTR。试验结果表明,白喉毒素在PR-DTR小鼠子宫中可以条件性剔除子宫中表达孕酮受体的细胞,为研究子宫细胞的功能以及子宫细胞相互之间的作用提供了新方法。
预防兽医
UBC13对支气管哮喘模型小鼠Th2、Th17型细胞极化的影响
郭音, 孟维金, 孙健康, 姜俊兵
中国畜牧兽医. 2020, 47(4):  1148-1155.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0.04.020
摘要 ( 242 )   PDF (5163KB) ( 10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试验旨在探究UBC13蛋白对支气管哮喘小鼠体内Th2、Th17细胞极化的影响。18只BALB/c小鼠随机均分为3组:PBS组、哮喘模型(OVA)组和UBC13蛋白(UBC13)组,OVA组和UBC13组采用卵清蛋白(OVA)和脂多糖(LPS)进行致敏和雾化建立哮喘模型,其中UBC13组于每次雾化前0.5 h腹腔注射100 μg UBC13蛋白。末次雾化激发24 h后处死小鼠,采集样品,通过HE染色观察肺脏切片病理学变化、PAS染色观察气道黏液的分泌,ELISA法检测血清IgE浓度和肺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上清中IL-4、IL-5和IL-17A的水平,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肺脏Th2型相关因子IL-4、IL-5、IL-13、IFN-γ mRNA和Th17型细胞因子IL-1β、IL-6、IL-17A、IL-23 mRNA的相对表达量。结果显示,试验成功建立了哮喘模型,与PBS组相比,OVA组IgE浓度极显著上升(P < 0.01),肺脏病理切片炎性细胞浸润和中性黏液分泌现象明显,肺脏中IL-1β、IL-4、IL-6、IL-13和IL-17A mRNA相对表达量均极显著升高(P < 0.01),IL-5和IL-23 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升高(P < 0.05),IFN-γ mRNA相对表达量极显著下降(P < 0.01),BALF中IL-4、IL-5和IL-17A的水平极显著上升(P < 0.01);与OVA组相比,UBC13组IgE浓度显著降低(P < 0.05),病理切片炎性细胞浸润现象减轻、黏液分泌减少,肺脏IL-1β、IL-4、IL-17A、IL-13和IL-23 mRNA相对表达量均显著下降(P < 0.05),IFN-γ 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升高(P<0.05);IL-6 mRNA相对表达量极显著下降(P < 0.01),BALF中IL-5的水平极显著下降(P < 0.01),IL-4的水平显著下降(P < 0.05),IL-17A的水平无显著差异(P > 0.05)。由此可见,UBC13蛋白能下调Th2和Th17型细胞因子的表达量,影响哮喘模型Th2和Th17细胞的极化。
表达铜绿假单胞菌保护性抗原基因F1I2重组鼠伤寒沙门菌在水貂上的免疫原性研究
张明亮, 孙长江, 顾敬敏, 崔子寅, 韩文瑜
中国畜牧兽医. 2020, 47(4):  1156-1162.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0.04.021
摘要 ( 205 )   PDF (940KB) ( 6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试验旨在研究携带铜绿假单胞菌保护性抗原基因F190-342(F1)和I21-83(I2)的重组鼠伤寒沙门菌株ΔasdLH430(pYA-F1I2)在水貂上的免疫原性。将9只7月龄健康水貂随机分为3组,每组3只:对照组,皮下注射无菌生理盐水;LH430菌株免疫组,皮下注射菌株2.0×108 CFU/只;ΔasdLH430(pYA-F1I2)菌株免疫组,皮下注射菌株2.0×108 CFU/只。首免后第15天各组加强免疫一次。分别于第1次免疫后第15、30及45天断指采集水貂血液,测定血清中IgG水平。在第1次免疫后第45天分离外周血单核细胞,Eli-Spot检测F1I2特异性抗体分泌细胞数量和沙门菌特异性抗体分泌细胞数量。同时,取脾脏分离淋巴细胞,MTT法检测F1I2和沙门菌特异性的淋巴细胞增殖情况。结果表明,ΔasdLH430(pYA-F1I2)组血清中F1I2特异性IgG抗体和沙门菌特异性IgG抗体滴度在取样点逐渐升高,同时在第45天达到最大值;免疫后第45天,ΔasdLH430(pYA-F1I2)组F1I2特异性IgG分泌细胞的数量极显著高于对照组及LH430组(P < 0.01),沙门菌特异性抗体分泌细胞的数量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1),与LH430组差异不显著(P > 0.05)。同时,F1I2抗原和沙门菌抗原刺激组极显著增强了水貂脾脏淋巴细胞的增殖(P < 0.01)。本研究可为开发防控水貂出血性肺炎和沙门菌感染的实用新型双价基因工程疫苗提供理论依据。
非洲猪瘟病毒EP153R蛋白的原核表达及其多克隆抗体的制备
王召阳, 林伟东, 刘雪婷, 蒋亚君, 鑫婷, 侯绍华, 郭晓宇, 朱鸿飞, 贾红
中国畜牧兽医. 2020, 47(4):  1163-1171.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0.04.022
摘要 ( 257 )   PDF (2033KB) ( 14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试验旨在构建非洲猪瘟病毒(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ASFV)EP153R基因原核表达系统,表达EP153R重组蛋白(rEP153R),并制备抗rEP153R的多克隆抗体。根据ASFV Georgia 2007/1的EP153R基因序列(GenBank登录号:FR682468.1)合成EP153R基因序列,并将其插入pET-28a载体,构建pET-28a-EP153R重组质粒,经双酶切和测序鉴定后,将重组质粒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感受态细胞,分别在16和37 ℃条件下经IPTG诱导12 h进行最适诱导温度筛选。在最适温度下进行重组蛋白的表达,并利用SDS-PAGE、Western blotting进行初步鉴定。切取SDS-PAGE蛋白胶25 ku处条带,利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鉴定重组蛋白是否正确表达。用纯化的rEP153R免疫小鼠,制备抗rEP153R的多克隆抗体,通过间接ELISA检测其抗体效价,Western blotting鉴定抗体特异性。结果显示,重组菌在16 ℃表达量较高,并以包涵体形式表达,产物在25 ku处出现明显的条带,与预期蛋白大小相符,表明rEP153R成功表达。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鉴定结果显示,匹配到YIGLINK、NESVLLR和KYIGLINK 3个rEP153R的特异性肽段,证实该蛋白为rEP153R。间接ELISA检测多克隆抗体效价为1∶128 000;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制备的抗体具有较好的特异性。以上结果表明本研究成功表达了rEP153R,并制备了其特异性抗体,为进一步研究该蛋白生物学功能、非洲猪瘟活载体疫苗鉴定等提供了技术支持和材料。
2018年四川地区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ORF5基因的分子流行病学调查研究
刘瀚扬, 张毅, 肖冉, 陈斌, 吴永胜, 苏志鹏, 李峪鹏, 裴超信, 许祯莹, 朱佳文
中国畜牧兽医. 2020, 47(4):  1172-1182.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0.04.023
摘要 ( 241 )   PDF (3805KB) ( 9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研究四川地区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的流行及进化趋势,本研究以GP5蛋白为研究对象,对2018年间收集的378份四川省不同区市县PRRSV疑似病料进行了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并对部分毒株ORF5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和推导的氨基酸序列进行进化分析和N-糖基化位点预测。通过疑似病料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共检出阳性样品69份,阳性率为18.25%。对其中23株PRRSV的ORF5基因序列分析结果显示,ORF5基因之间核苷酸同源性为81.6%~100%,推导的氨基酸同源性为81.4%~100%,均属于美洲型毒株。其中,1株属于以经典毒株VR2332为代表的亚型Ⅰ,17株属于以高致病毒株JXA1为代表的亚型Ⅱ,5株属于重组毒株NADC30为代表的亚型Ⅲ,说明2018年间四川省PRRSV流行毒株存在基因多样性,HP-PRRSV依然是主要流行毒株,但仍存在不断进化的经典毒株,同时,类似NADC30和QYYZ的重组毒株也开始出现。通过氨基酸突变位点和N-糖基化位点分析发现,23株PRRSV在GP5两个重要抗原表位相关区域和毒力相关位点均发生了一定程度的突变,推测这些突变可能影响了病毒逃避机体免疫和病毒毒力,提示在PRRSV防控中,应该加强遗传进化分析,根据不同类型的毒株选择有针对性的疫苗和防控策略。
广西猪圆环病毒3型流行病学调查与分析
段群棚, 赵硕, 秦毅斌, 卢冰霞, 何颖, 陈忠伟, 刘磊, 周英宁, 李斌, 蒋冬福, 梁家幸, 赵武
中国畜牧兽医. 2020, 47(4):  1183-1190.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0.04.024
摘要 ( 258 )   PDF (1228KB) ( 10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了解新发猪圆环病毒3 型(porcine circovirus 3,PCV3)在广西猪群的感染情况及流行特点,为有效防控PCV3提供科学依据。试验采用PCR检测方法对2017年9月至2019年3月广西482个规模猪场送检的917份病猪样品进行PCV3检测,并分析PCV3阳性率在广西不同地区、年份、季节和年龄段猪群之间的差异。对145份PCV3阳性病料进行猪瘟病毒(CSFV)、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猪圆环病毒2型(PCV2)、猪伪狂犬病病毒(PRV)和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检测。结果显示,PCV3除在百色、防城港未检出,在广西其他12个地市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感染;2017~2019年广西PCV3样品阳性率和PCV3猪场阳性率均呈逐渐上升趋势;夏季PCV3阳性率最低,且明显低于其他3个季节;育肥猪PCV3阳性率最高,为21.70%,其次是流产母猪、保育猪、流产胎儿,阳性率分别为20.00%、19.05%和11.02%,哺乳仔猪PCV3阳性率最低,为8.21%;PCV3单一感染率较高,为30.34%,与其他病原混合感染情况也较为常见,甚至出现四重感染。调查结果表明,PCV3感染在广西普遍存在,且近年来感染呈增加趋势,可能有一定的季节性,对各生长阶段猪群均有一定程度的危害,以育肥猪最为严重,对母猪和保育猪危害也较大;PCV3单一阳性率较高,但仍以混合感染为主,尤其是与PRRSV和PCV2的混合阳性率较高,提示这3种病原在感染致病过程中可能存在协同作用。
牛血清淀粉样蛋白A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层析检测试剂盒研制
吴萌, 魏治静, 樊一明, 崔晨光, 李双, 董维亚
中国畜牧兽医. 2020, 47(4):  1191-1198.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0.04.025
摘要 ( 253 )   PDF (1009KB) ( 8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研制一种牛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层析定量检测试剂盒,用于牛奶中SAA含量的临床快速检测。采用双抗体夹心法结合荧光免疫层析技术,在结合垫上固定荧光微球标记的抗SAA单克隆抗体及荧光微球标记的鸡IgY的混合物,在硝酸纤维素膜的检测区包被另一株抗SAA单克隆抗体,在硝酸纤维素膜的质控区包被山羊抗鸡IgY。经抗体原料筛选及荧光微球标记抗体的工艺优化后,绘制标准曲线并对试剂盒的空白限、精密度、稳定性及样本测试性能进行初步评估。结果显示,Medix SAA-2单克隆抗体包被与YBX SAA-3单克隆抗体标记为最适抗体配对原料。荧光微球标记抗体的工艺中,荧光微球与抗体的质量投料比为40∶1、偶联剂与荧光微球羧基摩尔比为2∶1的条件为最优组合。试剂盒标准曲线的四参数拟合曲线方程为y=(1.03947-0.00182)/[1+(x/12.08222)×(-0.84692)]+0.00182,线性相关系数R2=0.9997。研制的牛SAA检测试剂盒空白限为0.052 mg/L。精密度测试结果显示,批内变异系数 < 15%,批间变异系数 < 20%。室温稳定性试验表明,试剂盒在室温密封存放6个月的荧光T/C值相对跌幅约15%。自制试剂盒与上海蓝基试剂盒的样本对比测试相关系数R2为0.97。综上所述,本试验研制的试剂盒具有操作简便、灵敏度高、成本低廉等优点,能满足临床测定需求,可作为一种新型牛SAA检测的快捷、准确的检测手段。
基因工程重组乳酸菌防控动物疫病的研究进展
刘乃芝, 亓秀晔, 郭杨丽, 程福亮, 徐海燕, 谷巍, 单宝龙, 王春凤
中国畜牧兽医. 2020, 47(4):  1199-1208.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0.04.026
摘要 ( 236 )   PDF (1073KB) ( 13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大多数传染性病原体通过黏膜表面进入宿主,因此除了传统诱导系统免疫的注射疫苗外,还应该开发能诱导黏膜免疫的疫苗,从而在黏膜侵入点建立第一道防线,阻止病原体侵入机体。乳酸菌是人和大多数动物肠道内常见的益生菌,具有营养、免疫、抗感染等作用。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乳酸菌便作为食品级载体用作外源基因的表达,其可刺激机体产生针对其表达的外源蛋白的免疫反应,因而基因工程重组乳酸菌可作为潜在的黏膜免疫候选疫苗。乳酸菌作为疫苗载体具有许多有吸引力的优势:使用方式简单、非侵入性(通过口腔或鼻内)、能接受基因修饰且遗传稳定、表达蛋白不需纯化、成本相对较低、安全性能最高、在体内长期存活并不断表达外源蛋白、单次接种即可产生持久的免疫应答等。目前,选择正常菌群的乳酸菌为载体,构建重组乳酸菌已在预防细菌、病毒、寄生虫等病原感染宿主方面迅速开展起来,将它们用于预防相应疫病模型中均已取得了较好的防治效果。作者就近5年来基因工程重组乳酸菌的制备及其在防控动物疫病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西藏牦牛、绵羊棘球蚴病病原的分子鉴定
夏晨阳, 石斌, 唐文强, 单曲拉姆, 贾万忠, 白吉, 吴燕涛, 闫鸿斌, 刘建枝
中国畜牧兽医. 2020, 47(4):  1209-1215.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0.04.027
摘要 ( 223 )   PDF (3205KB) ( 14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对西藏自治区那曲地区和拉萨市牦牛、绵羊体内棘球蚴病原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并分析其遗传变异规律。对2016年11月底采自西藏拉萨市当雄县和那曲地区嘉黎县的5只绵羊体内的5个棘球蚴包囊、15头牦牛体内的18个棘球蚴包囊分别分离棘球蚴原头蚴或生发层组织,提取基因组DNA,应用PCR方法扩增nad1基因,通过测序获得nad1全基因序列。运用DNAStar MegAlign软件对序列进行同源性分析。以GenBank中已公布的棘球属的nad1全基因序列为比对对象,采用最大似然法(ML)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所测定的牦牛和绵羊的23个棘球蚴病原nad1基因序列与GenBank登录的细粒棘球蚴狭义种(G1基因型)nad1基因序列高度同源,同源性为99.6%~99.8%,23条nad1基因的遗传距离为0~0.0022447。同源基因的碱基变异率为0.2%~0.4%;与棘球属其他棘球绦虫同源基因的碱基变异率为14.9%~19.8%。有5个样本的nad1基因在不同位点发生碱基突变,变异位点发生序列转换。以上结果表明,本研究所采集牦牛和绵羊的棘球蚴为细粒棘球绦虫G1基因型,其nad1基因变异小,序列一致性高。
广西地区猪肠病毒G型的流行病学调查及VP1基因序列分析
杨春杰, 刘雪婷, 米雪, 陈樱, 韦祖樟, 黄伟坚, 欧阳康
中国畜牧兽医. 2020, 47(4):  1216-1224.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0.04.028
摘要 ( 219 )   PDF (2846KB) ( 5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分析广西地区猪肠病毒G型(EV-G)的流行状况及分子遗传演化特征,本研究收集2017-2018年广西地区222份临床腹泻样品,进行EV-G的检测、流行病学调查及VP1基因的扩增、克隆和序列分析。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广西地区2017-2018年EV-G的样品阳性率为6.76%(15/222),而猪场阳性率则高达16.98%(9/53)。值得注意的是,广西地区2017-2018年EV-G的样品阳性率从2017年的4.55%上升至2018年的10.00%,上升幅度较大。同时发现该病毒在冬春季节的检出率较高。序列同源性分析结果显示,本研究获得的2株EV-G VP1基因之间的核苷酸同源性为99.2%,氨基酸同源性为98.8%,与国内外毒株VP1基因的核苷酸同源性为62.4%~80.1%,氨基酸同源性为45.7%~71.7%。遗传进化分析显示,本研究获得的2株EV-G VP1序列在同一分支,均属于G1亚型,与美国分离株13-03212遗传关系密切。氨基酸序列比较结果显示,广西地区该2株EV-G VP1氨基酸在多个位点发生了变异。抗原指数分析显示,广西地区EV-G型流行毒株的抗原性变化较大。表明2017-2018年广西地区存在一定程度的EV-G感染,本研究结果为明确EV-G型的流行概况及EV-G型的分子特性提供了参考依据。
RF酰胺相关肽3对大鼠脾脏形态结构及免疫功能的影响
张多妮, 霍孔林, 李长乐, 张鑫, 宋星星, 胡文, 罗荣荣, 徐文镐, 陈磊, 陈欣仪, 李珣, 王晓晔
中国畜牧兽医. 2020, 47(4):  1225-1232.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0.04.029
摘要 ( 197 )   PDF (3793KB) ( 16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试验旨在探究RF酰胺相关肽3(RFamide-relatedpeptide,RFRP-3)对大鼠脾脏形态结构及免疫功能的影响。试验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选取SD大鼠10只,用于RFRP-3及其G-蛋白偶联受体147(G-protein coupled receptor,GPR147)的分布定位研究;另一部分选取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3组,雌雄各半,分别为对照组(0.9%氯化钠)、RFRP-3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1和10 μg/100 μL,共注射200 μL),连续腹腔注射14 d。采用半定量RT-PCR、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大鼠脾脏中RFRP-3及GPR147的表达;运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确定其分布与定位;大鼠麻醉后心脏采血并分离血清,用抗体芯片检测相关细胞因子的含量;大鼠解剖后取脾脏,测量脾脏长度并计算脾脏指数;采用HE染色方法检测腹腔注射RFRP-3对脾脏形态学变化的影响;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脾脏中IL-1β和TNF-α mRNA的表达。结果表明,RFRP-3 mRNA在SD大鼠脾脏中无表达,GPR147 mRNA呈中等程度表达。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在SD大鼠脾脏中均有RFRP-3及其受体GPR147的表达;RFRP-3主要分布于脾脏的红髓,GPR147主要分布于白髓;腹腔注射不同浓度的RFRP-3均可使血清IL-1α、IL-1β、TNF-α及MCP-1升高,脾脏长度增加、脾脏指数升高。HE染色结果显示,脾脏白髓面积增大、脾小结增多;红髓内脾索增粗、红细胞明显增多。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脾脏中IL-1β和TNF-α mRNA表达量极显著或显著升高(P<0.01;P<0.05)。上述结果表明,RFRP-3可能通过旁分泌方式到达大鼠脾脏上的GPR147受体进而发挥其增强脾脏免疫功能的作用。
基础兽医
肿节风三清颗粒成型工艺与中试生产研究
邓锐涵, 彭健波, 吴文健, 唐廷崇, 陶卿, 廖晓光, 王春元, 郝智慧, 杨善忠, 何家康
中国畜牧兽医. 2020, 47(4):  1233-1240.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0.04.030
摘要 ( 180 )   PDF (887KB) ( 12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优选肿节风三清颗粒的最佳成型工艺并考察中试生产的合理性,进行颗粒成型工艺和中试工艺放大研究,颗粒成型工艺试验以成型率、溶化率、吸湿率为考察指标,以浸膏粉与辅料的配比、蔗糖与糊精的配比、乙醇浓度为考察因素,采用正交试验优化成型工艺;中试生产以浸膏得率、成品率、有效成分含量为指标,考察中试工艺放大的可行性。结果显示,优选的肿节风三清颗粒最佳成型工艺为蔗糖∶糊精为3∶2、乙醇浓度为65%、浸膏粉∶辅料为1∶6;颗粒临界相对湿度为73.49%。三批肿节风三清浸膏(中间体)的浸膏得率分别为8.58%、8.58%和8.63%,三批肿节风三清颗粒(成品)的成品率分别为93.40%、92.13%和93.53%,中间体和成品中有效成分异嗪皮啶、迷迭香酸的含量均稳定可控。表明肿节风三清颗粒成型工艺合理,中试生产稳定可控,适合批量生产。
洛阳某猪场猪传染性胸膜肺炎放线杆菌的分离鉴定
李凯明, 董发明, 刘守川, 刘杰, 梁立钦, 李凯强
中国畜牧兽医. 2020, 47(4):  1241-1249.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0.04.031
摘要 ( 289 )   PDF (3466KB) ( 24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确定洛阳某猪场疑似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的病原种类及其血清型,为其临床科学防疫和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案,本试验无菌采集了病猪肺脏等病料,采用病菌培养后形态观察、革兰氏染色、生理生化特性试验、PCR诊断等技术对病原菌进行实验室分离鉴定,通过基因测序和同源性分析方法对其进行确诊,通过动物攻毒试验和药敏试验分析分离菌株的致病性和耐药性,采用5对分型引物对分离菌进行基因分型以确定病原菌血清型。结果显示,分离菌2007菌落形态为光滑、透明、边缘整齐、圆形、隆起的小菌落,革兰氏染色特征为阴性杆菌且呈多型性,具有猪传染性胸膜肺炎放线杆菌(APP)的典型培养特征,且生化结果符合猪传染性胸膜肺炎放线杆菌的生化特性。同源性分析结果显示,分离菌株2007与猪传染性胸膜肺炎放线杆菌菌株FJ848573.1同源性为99.4%,说明分离株2007是猪传染性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动物攻毒试验结果显示,分离菌株2007对小鼠有强致病性。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分离株2007对泰妙菌素、氨苄西林和头孢噻呋钠等高敏,对替米考星、红霉素、氟苯尼考等20种抗菌药完全耐药,对34种抗生素的耐药率高达76.5%,具有较强的多重耐药性。分离菌2007基因分型扩增到目的基因片段与血清型5型结果相符。本试验结果为发病猪场提出了解决该病的具体防治措施,并最终获得了良好的效果,为猪传染性胸膜肺炎放线杆菌临床耐药折点的制定提供了一些参考。
弓形虫病治疗药物的研究进展
姚娜, 龚静芝, 范益敏, 仰彬, 陶建平, 黄思扬
中国畜牧兽医. 2020, 47(4):  1250-1257.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0.04.032
摘要 ( 430 )   PDF (916KB) ( 20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弓形虫病是一种呈全球分布的重要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能感染包括人在内的所有温血动物。目前对该病的防控主要依赖药物。临床上联合使用磺胺嘧啶与乙胺嘧啶是目前治疗弓形虫病的黄金标准,但该疗法具有一定的毒副作用,且长期使用易产生耐药性。因此,针对弓形虫病的药物研究一直是研究热点。螺旋霉素、甲氧苄啶-磺胺甲噁唑等常作为替代药物用于弓形虫病的治疗,但均具有不同的局限性。因而,人们将研究重点转移到天然产物上。研究以植物提取物为主,通过筛选具有抗弓形虫的活性分子,并对其进行适当的化学修饰,可增强抗虫活性,降低毒副作用。在动物提取物中,某些动物的毒液具有抗弓形虫活性,可作为候选药物。随着研究手段的提升,一些原有药物的新活性不断被发现。在"旧"药新用研究方向,一方面以亲缘关系为标准,针对其他抗寄生虫药物进行抗弓形虫活性探索;另一方面以药物作用靶点为标准,对治疗其他疾病的药物进行抗弓形虫活性研究。文章对弓形虫病临床用药史、天然产物的开发及"旧"药新用这3个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抗弓形虫病药物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紫花地丁总黄酮体外抗炎活性研究
张静, 邵永斌, 谷新利, 罗燕
中国畜牧兽医. 2020, 47(4):  1258-1266.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0.04.033
摘要 ( 200 )   PDF (1353KB) ( 6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试验研究了紫花地丁总黄酮(TFV)对脂多糖(LPS)诱导的小鼠RAW264.7巨噬细胞活力、细胞中炎症介质含量以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以期探讨其体外抗炎活性的作用。试验采用MTT法筛选出TFV对小鼠RAW264.7巨噬细胞活力具有促进作用的最佳添加浓度;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了TFV对LPS诱导的小鼠RAW264.7巨噬细胞释放到细胞培养液中NO、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6(IL-6)含量的影响;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了TFV对LPS诱导的炎性小鼠RAW264.7巨噬细胞TNF-α、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和环氧合酶2(COX-2)相对表达水平的影响;研究并分析了TFV的体外抗炎活性。试验结果表明,TFV在5~50 μg/mL浓度范围内能提高小鼠RAW264.7巨噬细胞的活力(P<0.05);与LPS模型组比较,TFV能显著降低LPS诱导的小鼠RAW264.7巨噬细胞产生NO、TNF-α、IL-6、IL-1β的含量,并能显著降低LPS诱导的小鼠RAW264.7巨噬细胞内TNF-α、COX-2等炎症因子的mRNA表达量(P<0.05)。综上,TFV能显著下调LPS诱导的小鼠RAW264.7巨噬细胞IL-1β、IL-6、TNF-α等细胞因子的释放量和下调TNF-α、COX-2 mRNA的表达量,说明抑制促炎性细胞因子基因的表达可能是实现其抗炎作用的原因之一。
泰妙菌素对人CYP3A4、CYP1A2、CYP2E1、CYP2D6酶活性的影响
陈芳, 高鸿, 李博, 左香溢, 靳珍, 汤有志
中国畜牧兽医. 2020, 47(4):  1267-1273.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0.04.034
摘要 ( 259 )   PDF (894KB) ( 14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通过建立人肝微粒体体外孵育试验,考察泰妙菌素对4种CYP450亚酶的探针底物睾酮、非那西丁、氯唑沙宗、氢溴酸右美沙芬代谢的影响,以反映泰妙菌素对人CYP3A4、CYP1A2、CYP2E1、CYP2D6酶活性的作用。试验分为3组:药物试验组、阳性对照组(不含NADPH)、阴性对照组(不含CYP450抑制剂),孵育体系为100 μL,孵育试验在96孔板中进行。终止反应后使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仪(LC-MS/MS),以内标法检测96孔板中孵育液的剩余探针底物浓度。根据药物试验组与阴性对照组的探针药物代谢浓度之比,计算药物试验组的探针药物代谢率。使用Graphpad Prism 6.0软件,以药物试验组相对代谢率为纵坐标,药物浓度对数值为横坐标作图,计算试验组药物IC50值。针对泰妙菌素与CYP3A4的孵育试验设置多个孵育时间点观察孵育时间对IC50值的影响。试验结果显示,酮康唑对CYP3A4的IC50值为0.044 μmol/L,α-萘黄酮对CYP1A2的IC50值为0.030 μmol/L、4-甲基吡唑对CYP2E1的IC50值为0.022 μmol/L、奎尼丁对CYP2D6的IC50值为0.096 μmol/L。泰妙菌素对CYP1A2及CYP2D6的IC50值均大于50 μmol/L,对CYP2E1的IC50值为0.045 μmol/L,对CYP3A4的IC50值为1.609 μmol/L。延长泰妙菌素与CYP3A4的孵育时间(10~50 min)后,泰妙菌素对CYP3A4的IC50值由1.609 μmol/L增加至 8.657 μmol/L。本研究中4种亚酶常用抑制剂的IC50值与参照值相近,表明所建立人肝微粒体体外孵育试验方法可靠。以IC50值为指标显示泰妙菌素对CYP1A2和CYP2D6无抑制作用,对CYP2E1和CYP3A4存在强抑制作用,泰妙菌素可能是CYP3A4的可逆性抑制剂。
临床兽医
柔嫩艾美耳球虫感染对鸡血清凋亡蛋白的影响
王黎霞, 宋丽聪, 张建军, 安健
中国畜牧兽医. 2020, 47(4):  1274-1281.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0.04.035
摘要 ( 218 )   PDF (1967KB) ( 7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研究柔嫩艾美耳球虫(Eimeria tenella)感染对鸡血清细胞凋亡相关蛋白的影响,探讨柔嫩艾美耳球虫与宿主相互作用,将240只体重接近的7日龄海兰灰公雏鸡分为4组:A组为不感染不诱导凋亡组;B组为不感染诱导凋亡组;C组为感染不诱导凋亡组;D组为感染诱导凋亡组。诱导凋亡的处理方法是采血前2.5 h按6.4 mL/kg体重灌服40%酒精诱导凋亡,不诱导凋亡的处理则同时灌服与40%酒精等体积的生理盐水替代。于柔嫩艾美耳球虫感染(每只鸡感染1×105个柔嫩艾美耳球虫孢子化卵囊)后第24、48、72、96、120 h,每组抽取10只鸡心脏采血,制备血清,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细胞色素C(Cyto-C)、半胱氨酸蛋白酶(Cas)-9、Cas-8、Cas-3、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Bcl)-2、Bcl-2相关X蛋白(Bax)、Bcl-XL、BH3结构域凋亡诱导蛋白(Bid)的浓度。结果显示,感染后24、48、72、96 h D组Cyto-C、Cas-9、Cas-8、Cas-3的浓度均低于B组,感染120 h D组Cyto-C、Cas-9、Cas-8、Cas-3的浓度均显著高于B组(P<0.05),感染24、48、72、96 h D组Bcl-2/Bax和Bcl-XL/Bid值均高于B组,感染120 h D组的Bcl-2/Bax低于B组,Bcl-XL/Bid值高于B组。说明柔嫩艾美耳球虫感染早期通过Bcl-2/Bax值、Cyto-C、Cas-9、Cas-8、Cas-3浓度的增加来抑制宿主细胞凋亡,感染中晚期通过Bcl-2/Bax值、Cyto-C、Cas-9、Cas-8、Cas-3浓度的降低促进宿主细胞凋亡。
环境安全
冀北寒区秋冬季节荷斯坦奶牛产奶性能及血液常规指标的变化规律研究
王亚男, 冯曼, 周英昊, 毛森, 邱殿锐, 郭建军, 李素霞, 王洪彬
中国畜牧兽医. 2020, 47(4):  1282-1288.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0.04.036
摘要 ( 201 )   PDF (800KB) ( 9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试验旨在探索奶牛对气候变化较为敏感的血液常规指标,为荷斯坦奶牛低温应激研究提供相关数据支撑及科学依据,并对该地区冬季奶牛饲养管理及耐应激个体选育提供理论依据。以河北省承德市围场县某规模化奶牛场的健康荷斯坦泌乳奶牛为研究对象,连续监测了秋季(2018年10月24日至2018年10月30日)、初冬(2018年12月4日至2018年12月10日)和深冬(2018年12月25日至2018年12月31日)牛舍温湿指数(THI),并分别采集了15头荷斯坦奶牛血液样本,测定了9种血液常规指标,同时收集了试验牛群的8项产奶性能数据,分析荷斯坦奶牛在秋冬季节产奶性能及血液常规指标的变化规律,筛选气候变化较为敏感的血液常规指标。结果显示:秋季,牛舍平均温度为8.0 ℃,平均THI为49.38,说明试验牛群在该时期处于非低温应激状态;初冬,牛舍平均温度为-6.4 ℃,平均THI达到23.56,在168 h监测期,有92 h -8≤THI < 25,76 h 25≤THI < 39,试验牛群在该时期大部分时间处于中度低温应激状态;深冬,牛舍平均温度为-7.59 ℃,平均THI达到21.86,有43 h 25≤THI < 39,117 h 8≤THI < 25,试验牛群在该时期绝大部分时间处于中度低温应激状态。随着温度下降,奶牛直肠温度、呼吸频率显著降低(P < 0.05);冬季奶牛血中白细胞计数(WBC)、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GB)、红细胞压积(HCT)、血小板总数(PLT)、血小板压积(PCT)、单核细胞数(MO)、淋巴细胞数(LY)极显著或显著升高(P < 0.01;P < 0.05);除红细胞压积(HCT)、白细胞计数外,其他各指标在初冬与深冬间差异不显著(P > 0.05);红细胞平均体积(MCV)在各季节间变化不显著(P > 0.05);与秋季相比,初冬、深冬奶牛平均日产奶量(AMY)分别下降0.71和1.17 kg/d(P < 0.01);初冬乳脂率(FP)、乳蛋白率(PP)、脂蛋比(F/P)显著或极显著下降(P < 0.05;P<0.01),深冬时期恢复至秋季水平(P > 0.05);乳中非脂肪固体物质率(SP)在初冬显著下降,在深冬显著上升(P < 0.05);初冬、深冬乳中体细胞数(SCC)分别比秋季高1.84×105、1.63×105 个/mL(P < 0.05);乳糖率(LP)及酸度在各时期均无显著差异(P > 0.05)。综合以上结果,冀北寒区荷斯坦奶牛在秋季处于非应激状态,在初冬和深冬处于中度低温应激状态,且牛群的生理指标和产奶性能受气候影响较为严重;奶牛血液红细胞、白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数为受气候影响变化较为灵敏的血液常规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