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8年 第45卷 第10期 刊出日期:2018-10-20
生物技术
水牛LPIN1基因克隆及序列分析
段安琴, 庞春英, 邓廷贤, 陆杏蓉, 马小娅, 梁莎莎, 梁贤威
《中国畜牧兽医》. 2018, 45(10):  2653-2660.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8.10.001
摘要 ( 158 )   PDF (11339KB) ( 23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试验旨在克隆获得水牛脂素1(LPIN1)基因,并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为揭示该基因在水牛脂肪沉积、生殖发育和泌乳调控中的作用奠定基础。本研究以水牛卵巢组织cDNA为模板,PCR扩增获得了LPIN1基因CDS区全长后测序,并结合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预测及分析蛋白质理化性质、二级结构及三级结构等。结果表明,水牛LPIN1基因编码区长2 793 bp,编码930个氨基酸。MegAlign软件分析显示,水牛LPIN1基因核苷酸序列与水牛(预测)、牦牛、黄牛、山羊、藏羚羊、绵羊、猪、骆驼、人和小鼠LPIN1基因的同源性分别为99.6%、97.9%、97.7%、97.5%、97.4%、97.1%、89.9%、89.8%、86.2%和83.5%;水牛lipin1蛋白氨基酸序列与黄牛、牦牛、山羊、藏羚羊、骆驼、猪及人的同源性分别为99%、99%、99%、99%、94%、94%及90%。应用Mega 5.0软件构建系统进化树发现,水牛与黄牛的亲缘关系最近,其次为绵羊和山羊,LPIN1基因在不同物种及进化的过程中具有高度保守性。对lipin1蛋白分析发现,其二级结构由α-螺旋、β-折叠、T-转角和无规则卷曲组成;蛋白呈弱酸性,无信号肽,亚细胞主要定位于细胞核中,存在Lipin_N、LNS2和AF1Q等结构域,其中Lipin_N、LNS2为保守结构域。

黔北麻羊MEF2D基因多态性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罗铮, 翁吉梅, 封竣琪, 徐伟, 黄兰, 罗卫星, 蔡惠芬
《中国畜牧兽医》. 2018, 45(10):  2661-2669.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8.10.002
摘要 ( 162 )   PDF (2405KB) ( 16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对黔北麻羊肌细胞增强因子2D(myocyte enhancer factor 2D,MEF2D)基因的多态位点进行筛选及生物信息学分析。根据GenBank中山羊MEF2D基因序列(登录号:NC_030810),应用Primer Premier 5.0软件设计引物,运用混合DNA池结合PCR产物直接测序分析黔北麻羊MEF2D蛋白第2~6外显子序列多态性,构建系统进化树,并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对黔北麻羊MEF2D蛋白进行理化性质、疏水性、跨膜结构、信号肽和二级结构分析。结果显示,共筛选出3个SNPs:Exon3-G17617A、Exon5-C20180A和Exon5-C20259T。系统进化树分析显示,黔北麻羊和黄牛的亲缘性最近,与野猪和人的亲缘关系较近,与褐家鼠和小家鼠的亲缘关系较远。蛋白理化性质分析显示,黔北麻羊MEF2D蛋白理论等电点为7.74,亲水值最小为-2.867,疏水值最大为1.933,为非跨膜蛋白,无信号肽。二级结构显示,Exon5-C20180A突变导致黔北麻羊MEF2D蛋白质二级结构中α-螺旋和延伸链增加,β-转角和无规则卷曲减少。本研究成功筛选出黔北麻羊MEF2D基因多态位点,为研究黔北麻羊育种的分子遗传标记辅助选择奠定基础。

马、驴主要经济性状功能基因研究进展
侯浩宾, 李海静, 张莉
《中国畜牧兽医》. 2018, 45(10):  2670-2680.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8.10.003
摘要 ( 341 )   PDF (1037KB) ( 19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马、驴是重要的草食家畜,在人类的历史变迁和生产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马、驴的初始功能主要以役用为主,多用于乘骑或驮运物品。随着机械化程度和交通方式的进步,其役用功能逐渐降低甚至消失。现代马产业主要以竞技、休闲娱乐及副产品加工为主,而驴产业则以皮、肉、乳及其生物制品的开发利用为主。马经济性状主要包括体型、毛色、竞赛能力、疾病、极端环境适应能力等,在驴上更关注生长、皮用和泌乳等性状。随着基因组学和生物信息学的发展,马、驴主要经济性状相关基因的发掘更为有效和精准:如与马体重、体尺相关的基因被定位于LCORL/NCAPG基因区域;MSTN基因与骨骼肌的发育相关,进而影响马竞赛性能;与设特兰矮马、德保矮马矮小性状相关的主要基因分别为HMGA2和TBX3基因;ACAN基因突变会导致设特兰矮马侏儒;DMRT3基因突变影响马的步态特征;KIT基因与白斑毛表型相关,MC1R基因是控制栗色毛的主要基因,ASIP基因与黑色毛相关;EDNRB基因突变会导致致死白色马驹综合征;EPAS1基因和线粒体NADH6基因在高原适应性进化中起重要作用。作者对马、驴主要经济性状相关功能基因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对功能基因组学研究进行展望,以期为今后开展马、驴分子遗传育种研究提供借鉴与参考。

马疱疹病毒1型主要毒力基因分析及TK基因缺失载体的构建
范斌, 陈卓, 刘建华, 鲍子磊, 胡月, 贾钦瑞, 王雪竹, 冉多良
《中国畜牧兽医》. 2018, 45(10):  2681-2690.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8.10.004
摘要 ( 187 )   PDF (5675KB) ( 15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解新疆马疱疹病毒1型(EHV-1)主要毒力基因遗传进化情况并构建TK基因缺失株,本研究以EHV-1 XJ2015株DNA为模板,对其主要毒力基因TK、gIgE全长进行克隆、测序及生物信息学分析,并扩增TK基因左右重组臂TKL和TKR,构建质粒pUC-TKLR,将扩增后的增强绿色荧光蛋白(EGFP,含有CMV+polyA)插入pUC-TKLR质粒,构建TK基因缺失打靶质粒。TK、gIgE基因同源性分析结果显示,XJ2015株与国外EHV-1分离株TK、gIgE基因同源性均较高,分别为99.8%~100.0%、99.6%~100.0%和99.9%~100.0%;与EHV-3分离株同源性均最低,分别为72.9%、59.4%和62.1%;遗传进化分析显示,3个基因均与国外EHV-1同属于一个遗传进化分支,与EHV-9和EHV-4进化关系较近,但与EHV-3进化关系较远,表明XJ2015毒株与国外EHV-1毒株TK、gI、gE基因核苷酸上差异不明显,没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功能基因保守且进化缓慢,同源基因功能相同或相近;经PCR扩增、酶切、测序及转染鉴定,本试验成功构建了用于TK基因缺失的打靶质粒pUC-TKLR-EGFP。通过对EHV-1主要毒力基因的分析及TK基因缺失打靶载体的构建,为新疆地区马鼻肺炎流行病学调查分析、TK基因缺失株的构建提供理论依据。

荷包猪SLA-3-HB01基因四聚体前体链的构建及表达
高花, 翟晓鑫, 姜平, 甘慧, 张宗辉, 许崇波, 高凤山
《中国畜牧兽医》. 2018, 45(10):  2691-2699.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8.10.005
摘要 ( 176 )   PDF (3799KB) ( 13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构建荷包猪SLA-3-HB01基因四聚体前体链原核表达载体,并获得SLA-3-HB01表达蛋白,试验以SLA-3-HB01/pMD18-T为模板进行PCR扩增四聚体前体链SLA-3-HB01-BSP,并克隆至pMD19-T载体中,经NdeⅠ和XhoⅠ双酶切筛选阳性克隆并测序,目的基因连接至表达载体pET-21a(+),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感受态细胞,经IPTG诱导表达,SDS-PAGE检测目的蛋白大小及表达情况,提取包涵体并进行检测。结果显示,PCR成功扩增得到SLA-3-HB01-BSP,大小为896 bp左右。酶切鉴定证实,目的基因成功克隆至pMD19-T载体中,插入片段大小为876 bp,阳性克隆经测序后所获序列与原序列一致,并在3'端带有BSP标签序列。酶切鉴定进一步证实成功构建SLA-3-HB01-BSP/pET-21a(+)重组表达载体,经转化及诱导表达,SDS-PAGE检测显示目的蛋白分子质量在33.5 ku左右。包涵体蛋白分子质量约33.5 ku,与菌体中目的蛋白大小一致,经凝胶成像系统UVP扫描分析,包涵体蛋白纯度接近于90%,符合进行相关结构和功能研究的要求。本研究成功构建了荷包猪SLA-3-HB01基因四聚体前体链的pET-21a(+)重组表达系统,并获得了一定纯度的包涵体蛋白。

新型鸭呼肠孤病毒σB蛋白基因密码子的优化及原核表达
李文锋, 梅敏敏, 黄兴国, 黄雯晶, 李晓文, Saeed El-Ashram, 黄淑坚, 李智丽
《中国畜牧兽医》. 2018, 45(10):  2700-2706.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8.10.006
摘要 ( 237 )   PDF (2198KB) ( 13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试验旨在优化新型鸭呼肠孤病毒(new-type duck reovirus,NDRV)XX株σB蛋白的原核表达系统,并评价sσB蛋白的免疫原性。根据已测得的NDRV-XX的σB蛋白基因序列,在不改变氨基酸序列的前提下,按照大肠杆菌密码子偏好性对σB蛋白全基因进行优化、合成并连接至pET-32a(+)质粒中,构建原核表达重组质粒pET-32a(+)-sσB,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菌株,经IPTG诱导表达并优化表达条件。SDS-PAGE结果显示,最佳诱导表达时间、温度及IPTG浓度分别为3 h、32℃和0.25 mmol/L;可溶性分析结果表明,重组蛋白主要以包涵体形式存在于菌体中。表达菌经超声破碎、变性、复性和Ni2+柱亲和层析后,得到纯度高于90%的sσB可溶性蛋白,sσB重组蛋白在大肠杆菌BL21(DE3)菌株上的表达量较σB蛋白提升了14.6%,前者占细菌总蛋白量的32.3%。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sσB重组蛋白具备NDRV抗原免疫反应原性。本试验成功构建并优化了NDRV-XX株σB蛋白的原核表达系统,提高了σB蛋白的表达量,并获得具有良好NDRV抗原免疫反应原性的σB重组蛋白,为后续NDRV σB蛋白功能及其应用的深入研究、基因工程疫苗的研发奠定了基础。

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
日粮添加不同水平硫酸锌对京红蛋鸡免疫机能和蛋品质的影响
郑爱娟, 陈将, 白洁, 蔡辉益, 陈志敏, 常文环, 张姝, 刘世杰, 刘国华
《中国畜牧兽医》. 2018, 45(10):  2707-2715.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8.10.007
摘要 ( 180 )   PDF (808KB) ( 16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试验通过研究日粮中添加不同水平硫酸锌对京红蛋鸡免疫机能和蛋品质的影响,探索京红蛋鸡饲料中锌的适宜添加量。选择20周龄540只健康产蛋高峰期的京红蛋鸡,随机分为6个处理组,每个处理6个重复,每个重复15只鸡,分别饲喂6种不同日粮:T1组饲喂基础日粮(对照组,含锌25 mg/kg);T2、T3、T4、T5、T6组分别在基础日粮中添加25、50、75、100和125 mg/kg硫酸锌(以锌计),预饲期2周,试验期24周。每4周统计破蛋率;分别在33周龄和45周龄末测定蛋品质、血清抗氧化指标和免疫功能相关指标。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添加25~125 mg/kg硫酸锌对京红蛋鸡破蛋率、蛋壳厚度、蛋壳强度、浓蛋白高度、哈夫单位和蛋黄颜色,血清碱性磷酸酶(ALP)、乳酸脱氢酶(LDH)活性,IgM、IgA含量和新城疫抗体滴度,免疫器官绝对重和免疫器官指数,肝脏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CuZn-SOD)活性均无显著影响(P>0.05),但极显著提高了33周龄末京红蛋鸡血清IgG含量(P<0.01)。综合考虑各因素,产蛋高峰期京红蛋鸡日粮中硫酸锌适宜添加量推荐为75 mg/kg。

1,25-二羟维生素D3对肉鸡生长性能、骨骼矿化及小肠NaPi-Ⅱb和VDR mRNA表达的影响
张宁, 杨雪, 张金龙, 王志祥, 韩进诚, 卢红梅, 陈村年
《中国畜牧兽医》. 2018, 45(10):  2716-2723.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8.10.008
摘要 ( 192 )   PDF (980KB) ( 14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试验旨在研究不同水平1,25-二羟基维生素D3(1,25-(OH)2-D3)对1~14日龄肉鸡生长性能、骨骼矿化及促进十二指肠磷吸收关键基因表达的影响。将180只1日龄罗斯308肉鸡分入3个处理,每处理6个重复,每重复10只。3个处理组分别饲喂3种日粮:在基础日粮中分别添加0、5、10 μg/kg 1,25-(OH)2-D3,试验期14 d。14日龄屠宰肉鸡,剥离股骨、胫骨及十二指肠1/2处的黏膜;测定肉鸡的生长性能、骨骼矿化相关指标,分析Ⅱb型磷酸钠转运蛋白(NaPi-Ⅱb)、细胞核维生素D受体(nVDR)和细胞膜维生素D受体(mVDR)基因表达情况。结果显示:与基础日粮组相比,添加5 μg/kg 1,25-(OH)2-D3组肉鸡体增重、采食量、料重比、股骨和胫骨各指标(重量、长度、直径、灰分重量、灰分含量、钙、磷含量)及十二指肠NaPi-Ⅱb、nVDR和mVDR mRNA表达量均未发生显著变化(P>0.05);添加10 μg/kg 1,25-(OH)2-D3显著降低了肉鸡体增重、采食量、股骨和胫骨各指标及十二指肠NaPi-Ⅱb、nVDR和mVDR mRNA表达量(P<0.05),同时料重比显著增加(P<0.05)。综合上述结果,在基础日粮中添加5 μg/kg 1,25-(OH)2-D3不会影响1~14日龄肉鸡的生长、骨骼矿化及十二指肠磷吸收关键基因表达;但添加量增至10 μg/kg会显著抑制1~14日龄肉鸡生长、骨骼发育,影响十二指肠NaPi-Ⅱb和VDR mRNA表达。

高非蛋白氮利用能力酵母菌的筛选与诱变
马霞飞, 郭艳丽, 张铁鹰
《中国畜牧兽医》. 2018, 45(10):  2724-2732.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8.10.009
摘要 ( 184 )   PDF (858KB) ( 11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蛋白质饲料资源短缺一直是制约着中国饲料工业健康平稳发展的瓶颈问题之一。单细胞蛋白(single cell protein,SCP)在解决世界粮食与蛋白饲料短缺问题存在较大潜质。经多年研究,单细胞蛋白在菌种选育、生产工艺、发酵原料等方面均取得了较大进展,但单细胞蛋白饲料成本仍居高不下,在饲料工业中一直未得到大量应用。提高生产单细胞蛋白生产菌株非蛋白氮(non-protein nitrogen,简称NPN)利用效率和生长速度,是降低单细胞蛋白生产成本的关键。本试验从多株酵母菌中筛选出NPN利用能力较强的菌株,并对其进行紫外照射诱变,以期获得菌体蛋白产量高的突变菌株。通过对14株酵母菌对不同碳、氮源利用的研究,确定其最适碳、氮源,并依据14株酵母的生长潜力、菌体蛋白产量、NPN利用能力等进行排名,筛选出综合性能较优的酿酒酵母菌M(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strain YI59)和N2(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isolate AA2)。将酵母菌M和N2作为出发菌,进行紫外照射诱变。以葡萄糖、硫酸铵为碳、氮源,依平板菌落大小与液体发酵菌体蛋白产量进行初筛和复筛,最终获得菌落较大的3株突变菌MU23、MU3和MU5。经液体发酵复筛发现,MU3和MU5菌体蛋白含量较原出发菌M有显著提高,分别提高12.93%和11.82%(P<0.05),但菌体蛋白产量与出发菌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菌株MU23菌体蛋白含量与出发菌M无显著差异(P>0.05),但菌体蛋白产量较原出发菌M有较大幅度提升,为0.26 g/L,提高13.04%(P>0.05)。综合上述试验结果,使用紫外照射诱变可以达到提高酵母菌NPN利用能力和菌体蛋白产量的目的。

日粮中添加亚麻籽油对鸡蛋脂肪酸组成和风味的影响
冯嘉, 张海军, 武书庚, 闵育娜, 齐广海, 王晶, 高玉鹏
《中国畜牧兽医》. 2018, 45(10):  2733-2742.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8.10.010
摘要 ( 345 )   PDF (1094KB) ( 23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试验旨在研究日粮中添加亚麻籽油对蛋鸡生产性能、蛋品质、蛋黄脂肪酸组成及鸡蛋风味的影响。选取40周龄海兰灰商品代蛋鸡288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8个重复,每个重复9只鸡。设计分别添加0、0.5%、1.0%和3.0%亚麻籽油的4种等能等氮日粮。预试期1周,正试期4周。结果显示:①日粮中添加0.5%、1.0%、3.0%亚麻籽油对产蛋鸡生产性能、蛋品质均无显著影响(P>0.05);②亚麻籽油可显著提高蛋黄中α-亚麻酸(ALA)、二十碳五烯酸(EPA)、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及总n-3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含量,且其随亚麻籽油添加水平增加呈线性和二次变化(P<0.05);③3.0%亚麻籽油组显著降低了蛋黄气味及滋味评分,同时显著增强了蛋黄鱼腥气味及滋味评分(P<0.05),而蛋黄总体接受度显著降低(P<0.05),且其均随亚麻籽油添加水平增加呈线性和二次变化(P<0.05);④鸡蛋蛋黄总n-3 PUFA含量与鱼腥气味、滋味间具有显著相关性(P<0.05),且鸡蛋蛋黄接受度随n-3 PUFA含量增加而降低(R2=0.801)。综上所述,日粮添加亚麻籽油可提高蛋黄总n-3 PUFA含量,但添加量过高时对鸡蛋风味产生不良影响导致总体接受度下降;蛋黄总n-3 PUFA含量不高于21.26 mg/g时,可接受度评分大于5分,鸡蛋感官品质在可接受范围内。

苦玄参提取物对仔猪血清生化指标及免疫指标的影响
刘妍璨, 李晓玉, 陈忠伟, 段群棚, 张宁, 郭旋, 黄宏业, 胡庭俊, 何颖
《中国畜牧兽医》. 2018, 45(10):  2743-2751.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8.10.011
摘要 ( 171 )   PDF (857KB) ( 18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试验旨在探讨苦玄参提取物对仔猪血液生化指标、抗氧化功能和部分免疫指标的影响,为苦玄参提取物在仔猪生产中的合理利用提供理论依据。选取28~35日龄、体重相近的杜×长×大三元杂交断奶仔猪250头,随机分为5组(A、B、C、D、E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10头。其中A、B、C组依次为苦玄参提取物高、中、低剂量组,分别在基础日粮中添加3.5、1.75和0.875 g/kg苦玄参提取物;D组为药物对照组,在基础日粮中添加4.0 g/kg七补散;E组为空白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预饲期7 d,正试期30 d。分别在用药14 d后和停药14 d后时,从每组中随机选取接近平均体重的10头仔猪于晨饲前进行前腔静脉采血,测定血清生化指标、抗氧化指标和免疫指标。结果显示:①各组仔猪血液生化指标差异均不显著(P>0.05),说明苦玄参提取物对仔猪体内糖代谢、脂代谢及消化系统无显著影响;②从抗氧化指标看,添加苦玄参提取物14 d后,B组一氧化氮(NO)含量极显著高于其他组(P<0.01),A组总抗氧化能力(T-AOC)极显著高于其他组(P<0.01),B、D组显著或极显著高于C、E组(P<0.05;P<0.01);而停药14 d后,E组谷胱甘肽(GSH)含量显著高于B、C、D组,各组其余指标差异均不显著(P>0.05);③从免疫指标看,添加苦玄参提取物14 d后,B组免疫球蛋白G(IgG)含量极显著高于其他组(P<0.01),A组白细胞介素6(IL-6)含量显著高于B、D、E组(P<0.05);而停药14 d后,各组免疫指标差异不显著(P>0.05);综上所述,日粮中添加0.875~3.5 g/kg苦玄参提取物对仔猪无不良影响,且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强机体的抗氧化功能和机体免疫水平。

添加不同水平糖蜜对全株“张杂谷”青贮体外瘤胃发酵特性和营养物质降解率的影响
吴金彩, 刘婷婷, 岳春旺, 郭金双, 赵治海, 范光宇, 郝峰勇, 孔祥浩, 孙茂红
《中国畜牧兽医》. 2018, 45(10):  2752-2760.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8.10.012
摘要 ( 186 )   PDF (947KB) ( 11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试验旨在研究添加不同水平糖蜜对全株"张杂谷"青贮发酵特性及其营养物质降解率的影响。选用3头安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且体况相近的荷斯坦奶牛作为瘤胃液供体,在全株"张杂谷"青贮中分别添加0(对照组)、2%、4%和6%糖蜜,室温条件下贮存60 d,评定添加糖蜜对全株"张杂谷"青贮品质的影响。结果显示,①4%糖蜜组干物质(DM)含量显著高于2%、6%糖蜜组(P<0.05),但与对照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各组间粗蛋白质(CP)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4%糖蜜组中性洗涤纤维(NDF)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及2%糖蜜组(P<0.05),酸性洗涤纤维(ADF)含量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②添加4%糖蜜后干物质消失率(DMD)显著高于对照组及2%糖蜜组(P<0.05);4%糖蜜组粗蛋白质消失率(CPD)、中性洗涤纤维消失率(NDFD)显著高于对照组及6%糖蜜组(P<0.05),酸性洗涤纤维降解率(ADFD)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③与对照组相比,添加糖蜜组代谢能(ME)、泌乳净能(NEL)和72 h总产气量(GP72 h)升高(P>0.05);添加4%糖蜜组产气量达到理论最大产气量的1/2时的时间(C)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④添加糖蜜组发酵液pH、氨态氮(NH3-N)、微生物蛋白(MCP)、总挥发性脂肪酸(TVFA)、非生糖类挥发酸与生糖类挥发酸比例(NGR)、乙酸、丙酸、丁酸、戊酸及支链脂肪酸与对照组均无显著差异(P>0.05),其中4%糖蜜组各项发酵指标均较好。综上所述,本研究条件下,糖蜜最适添加水平为4%。

以16S rDNA高通量测序法研究果寡糖对奶牛瘤胃菌群结构及多样性的影响
胡丹丹, 郭婷婷, 李娜, 张力莉, 徐晓锋
《中国畜牧兽医》. 2018, 45(10):  2761-2771.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8.10.013
摘要 ( 195 )   PDF (3309KB) ( 17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试验通过16S rDNA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果寡糖对奶牛瘤胃菌群结构及多样性的影响。采用2×2交叉设计,选用4头泌乳阶段相近、胎次相同的中国荷斯坦泌乳奶牛为试验动物,随机分为2组(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试验组在基础日粮中添加果寡糖60 g/(d·头),每期21 d,预饲期14 d,正试期7 d,交叉试验过渡期14 d。分别于饲喂前(0 h)和饲喂后2、4、6、9、12 h通过口腔导管采集瘤胃液,每期连续采集3 d(第16、17、18天),利用16S rDNA高通量测序技术测定瘤胃液中菌群结构及其多样性。结果显示,从Alpha多样性指数(Simpson、Shannon)、丰富度指数(Chao、Ace)及Beta diversity热图可知,果寡糖具有降低奶牛瘤胃中细菌多样性的趋势。从门水平上分析,试验组及对照组中奶牛瘤胃中拟杆菌门、厚壁菌门和变形细菌门占总细菌的95%以上,果寡糖显著降低了奶牛瘤胃未注释细菌门的丰度(P<0.05),互养菌门丰度有增加的趋势(P=0.075)。从属水平上分析,果寡糖显著提高了奶牛瘤胃假单胞菌属丰度(P<0.05),极显著提高了拟杆菌属丰度(P<0.01),而脱盐杆菌属丰度显著降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添加果寡糖的试验组奶牛瘤胃中瘤胃球菌属、丁酸弧菌属、琥珀酸菌属、未注释毛螺菌属丰度分别增加80.0%、7.5%、127.9%和20.0%,但差异均不显著(P>0.05)。综上所述,本试验条件下,果寡糖的添加对奶牛瘤胃细菌菌群多样性及结构存在一定的影响,果寡糖显著提高了奶牛瘤胃中不发酵糖类的假单胞菌属的丰度,使碳水化合物为发酵源的瘤胃拟杆菌丰度极显著增加,对瘤胃纤维降解菌丰度的增加具有促进作用。

遗传繁育
中国地方绵羊群体TYRP1基因遗传变异研究
杨广礼, 付冬丽, 郎侠, 王玉涛, 王乾坤, 罗玉柱
《中国畜牧兽医》. 2018, 45(10):  2772-2786.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8.10.014
摘要 ( 183 )   PDF (8282KB) ( 17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了解酪氨酸酶相关蛋白1(tyrosinase related protein 1,TYRP1)基因在中国地方绵羊群体内的遗传变异,以及TYRP1基因突变与不同毛色表型绵羊群体的相关性。通过直接测序法和PCR-RFLP技术对10个中国地方绵羊群体进行单核苷酸多态性(SNP)检测,利用Beagle、PLINK和POPGENE等软件对突变位点数据进行单倍型构建、连锁不平衡分析和遗传变异研究。突变位点检测结果表明,在绵羊TYRP1基因内识别了13个SNPs,其中位于TYRP1基因外显子上的10个SNPs位点,除个别位点在大尾寒羊、中国美利奴羊和岷县黑裘皮羊中没有发生突变外,其他突变位点在所有绵羊品种中均出现不同程度变异,说明中国地方绵羊群体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单倍型分析结果表明,所有样本中共有42个单倍型,优势单倍型0000000000(245/918)、0100000001(91/918)在所有绵羊群体中均存在,除单倍型0101100000(93/918)在中国美利奴羊中没有出现,单倍型0001000001(69/918)在岷县黑裘皮羊、哈萨克羊群体中没有出现外,在其他群体中均存在。连锁分析结果表明,10个SNPs在所有样本中均存在2个连锁模块。群体遗传变异分析表明,中国地方绵羊群体具有较高水平的群体内遗传变异,各绵羊品种间存在明显的遗传分化模式,且各品种遗传关系与其品种传统分类结果基本一致。本研究为进一步研究TYRP1基因对绵羊毛色遗传性状的影响提供了参考依据。

摩拉水牛二酰甘油酰基转移酶2基因的多态性检测
鄢胜飞, 尚江华, 黄丽华, 杨春艳, 郑海英, 李孟琪, 于农淇, Mahmoud Moussa, 覃广胜, 黄加祥, 张秀芳
《中国畜牧兽医》. 2018, 45(10):  2787-2796.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8.10.015
摘要 ( 165 )   PDF (2268KB) ( 9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检测水牛二酰甘油酰基转移酶2(diacylglycerolacylt-ransferase,DGAT2)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探究摩拉水牛多态性位点的群体遗传特征。以广西水牛研究所的57头摩拉水牛为材料,PCR扩增DGAT2基因的部分序列(外显子2及内含子2、3),通过常规测序法检测其SNP,并运用遗传多样性分析软件(POPGENE)和SPSS软件对群体的多态性位点进行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多态信息含量(PIC)、有效等位基因数(Ne)及遗传杂合度(He)的检测。结果表明,在摩拉水牛DGAT2基因外显子2和内含子2、3上共发现了9个SNPs位点(IVS2.54 G > A、IVS2.158 A > G、EVS2.191 A > G、EVS2.228 A > G、IVS3.311 C > T、IVS3.444 A > G、IVS3.451 A > C、IVS3.466 C > T、IVS3.521 C > T),其中EVS2.191 A > G位点的突变导致氨基酸由异亮氨酸突变为缬氨酸,突变位点间存在一定程度的连锁遗传但接近连锁平衡状态。从基因频率上看,IVS2.158 A > G、EVS2.191 A > G、IVS3.311 C > T、IVS3.451 A > C、IVS3.466 C > T和IVS3.521 C > T 6个SNPs位点的两个等位基因频率有较大差异,提示等位基因频率较大的基因个体可能更适合生存。9个SNPs位点在摩拉水牛品种上多处于高度多态,杂合度在0.1744~0.4975之间,说明摩拉水牛群体中DGAT2基因遗传多态性丰富,具有较大的育种价值和性状改良潜力。

大白猪哺乳期背膘损失对繁殖性能的影响
周伟伟, 郭红洲, 王立刚, 张跃博, 岳静伟, 刘秋凤, 王立贤, 姚军, 张有权, 张龙超
《中国畜牧兽医》. 2018, 45(10):  2797-2804.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8.10.016
摘要 ( 212 )   PDF (712KB) ( 11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研究大白母猪哺乳期背膘损失对其繁殖性能的影响,试验选取大白母猪1 178头,统计6个胎次的总产仔数、产活仔数、健仔数、断奶窝重、断奶发情间隔、哺乳期背膘损失等性状,根据哺乳期的背膘损失情况将母猪分为6组:<0、0~1、1~2、3~4、5~6、>6 mm,以断奶窝重为协变量,利用最小二乘检验开展组间总产仔数、产活仔数、健仔数、断奶发情间隔等性状的差异显著性分析。结果显示,大白母猪6个胎次平均总产仔数、产活仔数、健仔数、断奶窝重、断奶发情间隔和哺乳期背膘损失分别为13.67头、11.51头、10.32头、65.90 kg、4.83 d和2.89 mm,大白母猪1~6胎产仔数在各组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综合全部6个胎次的结果可知,第4、5、6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但均显著高于第1、2、3组(P<0.05);第4组总产仔数最高,达13.54头,比第1、2、3组分别高出1.90、2.29和1.63头(P<0.05)。虽然各胎次中各组间产活仔数和健仔数性状有时也出现显著差异,但综合分析6个胎次组间并未出现显著差异(P>0.05)。从断奶发情间隔性状来看,各组间均未出现显著差异(P>0.05)。结果表明,在大白猪生产中,将哺乳期母猪的背膘损失控制在3~4 mm可以获得更高的总产仔数。

奶山羊LF基因CDS区克隆、生物信息学分析及其乳中含量测定
王建珏, 史怀平, 马功珍, 黄江涛, 吕明, 张志飞
《中国畜牧兽医》. 2018, 45(10):  2805-2813.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8.10.017
摘要 ( 123 )   PDF (3268KB) ( 12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解奶山羊乳铁蛋白(lactoferrin,LF)基因的生物学特性,分析萨能奶山羊不同泌乳时期乳中LF含量的变化,试验扩增了萨能奶山羊乳腺上皮细胞LF基因CDS区序列,运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对奶山羊LF基因的核苷酸序列特性、编码蛋白的理化性质、保守结构域及高级结构、与其他物种的同源性等进行了分析,并对奶山羊乳样品进行了ELISA测定。结果表明,萨能奶山羊LF基因长为2 127 bp,编码708个氨基酸,编码蛋白质的分子式为C3405H5365N949O1024S43,是一个不稳定的亲水性蛋白,二级结构包含α-螺旋、延伸链和无规则卷曲,具有与转铁蛋白相似的折叠方式;羊乳铁蛋白氨基酸残基组成单链,形成77.359 ku具有高级结构的糖蛋白;通过比对发现,牛科LF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较高(>92%),与其他物种的差异较大,其中萨能奶山羊与山羊的同源性最高(99%),且处于进化树的同一个分支。ELISA检测结果发现,奶山羊初乳中LF含量最高,常乳中的含量较低且较为稳定。研究结果初步表明了萨能奶山羊LF序列和结构域特点,揭示了萨能奶山羊乳中LF含量的变化规律,为LF功能研究、产品研发等提供参考。

陕北白绒山羊皮肤毛囊形态结构及其特征参数与产绒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史雷, 屈雷, 刘锦旺, 朱海鲸, 李陇平, 黄帅
《中国畜牧兽医》. 2018, 45(10):  2814-2822.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8.10.018
摘要 ( 191 )   PDF (3551KB) ( 15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试验旨在研究陕北白绒山羊皮肤毛囊结构及其特征参数与产绒性状间的相关性,为绒山羊绒毛生长的分子调控机理研究及皮肤毛囊性状在绒山羊选育中的应用提供参考。通过制作陕北白绒山羊皮肤组织切片,用显微照相系统观察皮肤毛囊形态特征,统计分析皮肤和毛囊的特征参数,并用SPSS 17.0软件分析特征参数与产绒性状各指标的相关性。结果显示,陕北白绒山羊毛囊成群分布且以三元型毛囊群为主,占总毛囊群的85.80%;产绒量与体重、绒长度、S/P值、次级毛球宽度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次级毛囊密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表皮厚度呈显著负相关(P<0.05);绒长度与产绒量、次级毛球宽度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体重、S/P值、次级毛囊直径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表皮厚度呈显著负相关(P<0.05);绒细度与S/P值呈显著负相关(P<0.05);S/P值影响绒细度,而体重、绒长度、S/P值、次级毛囊密度(绒密度)显著影响产绒量(P<0.05)。综合分析认为,S/P值可以作为陕北白绒山羊选种工作中的一个重要性状指标,在育种工作中选择高S/P值个体,不仅能够提高产绒量,而且能够提高绒长度、降低绒细度,解决产绒量和绒品质同时提高的矛盾。

预防兽医
非洲猪瘟病毒主要抗原p54-1的原核表达及多克隆抗体的制备与鉴定
王彩霞, 冯春燕, 杜方原, 刘丹丹, 张永宁, 林祥梅, 吴绍强
《中国畜牧兽医》. 2018, 45(10):  2823-2830.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8.10.019
摘要 ( 268 )   PDF (2365KB) ( 14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进一步深入研究非洲猪瘟病毒(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ASFV)p54蛋白的主要抗原表位及抗原性质,本试验根据GenBank中p54基因序列(登录号:NC_001659.2)设计表达区域特异性引物,PCR扩增后连接表达载体pGEX6p-1构建pGEX6p-1-p54-1原核表达质粒;将该质粒转化大肠杆菌BL21感受态细胞,经IPTG诱导,SDS-PAGE鉴定融合蛋白的表达,切除GST标签后采用阴离子柱纯化目的蛋白并鉴定;将纯化蛋白与佐剂混合乳化后作为免疫原,免疫小鼠制备p54-1蛋白多克隆抗体;采用ELISA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抗体的效价和反应特性。结果显示,重组p54-1融合蛋白以可溶形式表达,切除标签后的纯化蛋白能够与ASFV阳性血清发生反应,而与PRRSV和PCV3不发生反应。利用该蛋白免疫获得的多克隆抗体经ELISA检测其抗体效价为1:128 000。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制备的多克隆抗体能够识别ASFV p54蛋白。表明本研究成功获得了较高纯度的p54-1蛋白,制备的p54-1多克隆抗体具有较高反应性和特异性,为后续非洲猪瘟双抗夹心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提供依据。

2016-2017年江西地区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分子流行病学调查及ORF5基因变异分析
袁为锋, 张帆帆, 李龙显, 李昊, 张付华, 刘小萍, 叶昱, 李凯, 黄冬艳, 丁珍, 吴琼, 宋德平, 唐玉新
《中国畜牧兽医》. 2018, 45(10):  2831-2839.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8.10.020
摘要 ( 213 )   PDF (5796KB) ( 17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解近年来江西地区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 virus,PRRSV)分子流行病学和其遗传变异情况,本次调查于2016-2017年从江西省各地区规模化猪场采集453份疑似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RRS)的病料,采用RT-PCR方法对所有病料进行检测。结果发现,其中321份病料为PRRSV阳性,阳性率为70.86%,各地区的阳性率在19.15%~84.85%之间。挑选14份阳性样品测序后,经ORF5基因序列分析,江西地区各PRRSV毒株ORF5基因的核苷酸同源性为83%~100%,PRRSV流行毒株与参考毒株的同源性在59.9%~98.5%之间。基于ORF5基因的进化树分析表明,14个测序毒株均为美洲型毒株,其中有4株为基因亚型Ⅰ,即高致病性毒株(HP-PRRSV);3株为基因亚型Ⅱ,即经典毒株;3株为基因亚型Ⅲ,即NADC30-like毒株;4株为新出现的基因亚型Ⅳ。氨基酸序列比对分析表明,基因亚型Ⅰ、Ⅱ、Ⅲ和Ⅳ毒株ORF5基因编码的GP5蛋白氨基酸在3个表位及2个重要的抗原相关区域存在较大变异,其中以NADC30毒株为代表的基因亚型Ⅲ毒株和以GD1404毒株为代表的基因亚型Ⅳ毒株均表现出独有的氨基酸变异,这些变异可能会影响GP5蛋白的免疫原性。本次调查结果表明,2016-2017年江西地区PRRSV流行出现了新形势,美洲型毒株出现了多基因亚型共同存在的局面,以高致病性毒株(HP-PRRSV)为主,NADC30-like毒株和新基因亚型等新毒株的比例较高,同时还存在经典毒株;持续实时监测PRRSV的毒株流行和变异情况,可为临床诊断、药物和疫苗开发及PRRS的科学防控提供依据。

1株基因Ⅶ型新城疫病毒的生物学特性研究及全基因组序列分析
孙化露, 毕云英, 于泽坤, 李思菲, 刘阳, 李明义, 崔现兰
《中国畜牧兽医》. 2018, 45(10):  2840-2848.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8.10.021
摘要 ( 249 )   PDF (1561KB) ( 11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研究当前流行的新城疫病毒(Newcastle disease virus,NDV)基因型、致病性及其与传统新城疫病毒疫苗株(La Sota等)的核苷酸差异,试验从某发病鸡场病死鸡体内分离到1株疑似NDV毒株,经红细胞凝集试验(HA)和红细胞凝集抑制试验(HI)初步确定为鸡源NDV。参照GenBank公布的NDV F基因部分片段(登录号:JF950510.1)设计1对引物,通过RT-PCR技术扩增分离株的F基因并克隆、测序,测序结果与NCBI中NDV F基因序列进行比对,构建系统进化树并分析其基因型;通过测定鸡胚平均致死时间(MDT)、1日龄鸡脑内致病指数(ICPI)和6周龄鸡静脉致病指数(IVPI)判断病毒致病性;参照GenBank公布的NDV全基因组序列(登录号:JF950510.1)设计9对引物对分离株进行全基因组序列测定,并分析其基因组结构。结果表明,RT-PCR扩增得到F基因长约500 bp,基于F基因构建的系统进化树显示分离株为基因Ⅶ型NDV;MDT、ICPI和IVPI分别为52.8 h、1.675和2.46,表明分离株属于强毒株。全基因组序列分析显示,分离株全基因组全长15 192 bp,与传统La Sota株基因组相比,序列多出6个碱基,核苷酸序列同源性82.8%。本研究成功分离到1株基因Ⅶ型NDV强毒株,且与传统疫苗毒株La Sota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差异较大。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荧光抗体的制备及应用
王金良, 许可军, 陈金龙, 董艳凯, 于智慧, 董林, 魏凤, 沈志强
《中国畜牧兽医》. 2018, 45(10):  2849-2855.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8.10.022
摘要 ( 190 )   PDF (1731KB) ( 12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建立一种可辅助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分离鉴定的直接荧光抗体检测方法。借助基因工程技术融合表达PEDV S1基因中和抗原表位区域(COE),层析柱法纯化兔源免疫球蛋白IgG,搅拌法标记荧光素。通过Western blotting和动物免疫试验测定表达融合蛋白的抗原性,间接ELISA方法测定免疫后的抗体效价,直接免疫荧光法测定标记荧光抗体的特异性,梯度稀释方法测定标记抗体的最佳工作浓度。结果显示,本研究成功将423 bp的S1基因中和抗原表位COE进行融合表达,表达蛋白大小约40 ku,蛋白命名为pGEX-6P/COE;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表明,融合蛋白具有良好的反应原性;ELISA检测结果显示,免疫后35 d的血清抗体效价达1:25 600;与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GEV)、猪轮状病毒(PoRV)、猪瘟病毒(CSFV)及猪细小病毒(PPV)等均无非特异性反应,标记的荧光抗体具有良好的特异性,最佳工作稀释度为1:32~1:64。综上所述,本试验制备的直接免疫荧光抗体可用于细胞平台上的PEDV快速检测,能直观地提供相关检测数据,对于病毒分离过程的取舍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基础兽医
酸马奶源发酵乳杆菌对致病性大肠杆菌O8的体外抑菌研究
郭雪梅, 王纯洁, 斯木吉德, 吉米斯, 崔银雪, 敖日格乐
《中国畜牧兽医》. 2018, 45(10):  2856-2865.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8.10.023
摘要 ( 233 )   PDF (2267KB) ( 11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探究天然发酵酸马奶中发酵乳杆菌对致病性大肠杆菌O8E.coli O8)的抑菌机理,本试验从酸马奶中分离筛选出抑菌效果最佳的菌株,对其进行16S rDNA序列鉴定,经NCBI网站BLAST对比鉴定菌种;对菌株进行培养发酵,制备无细胞发酵上清液(CFS);通过排酸、排过氧化氢(H2O2)、不同蛋白酶处理等方法初步确定CFS中的抑菌活性物质性质及其含量;采用牛津杯法和二倍稀释法确定CFS对致病性E.coli O8 24 h生长曲线的最佳抑菌浓度;试剂盒法测定CFS对致病性E.coli O8的细胞膜和细胞壁通透性的影响。结果显示,从酸马奶中分离出22株对致病性E.coli O8有抑制作用的菌株,对抑菌作用最好的菌株进行16S rDNA序列鉴定及系统进化树分析后确定其为发酵乳杆菌属;CFS中主要的抑菌物质为蛋白,含量为399.5 μg/mL;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BC)分别为25.0和49.9 μg/mL;CFS能使致病性E.coli O8的碱性磷酸酶(AKP)含量在1 h内快速升高,之后呈缓慢增长趋势,且使致病菌培养液中的蛋白含量明显升高。综上所述,发酵乳杆菌CFS的主要抑菌物质为蛋白,蛋白浓度越高抑菌能力越强;CFS通过破坏或改变致病性E.coli O8细胞膜和细胞壁的通透性,使其释放出AKP和胞内蛋白,从而在短时间内起到抑制致病性E.coli O8生长的作用。

基于网络药理学分析白头翁汤治疗猪腹泻的作用机制
白东东, 李新圃, 杨峰, 罗金印, 王旭荣, 李宏胜
《中国畜牧兽医》. 2018, 45(10):  2866-2875.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8.10.024
摘要 ( 276 )   PDF (4829KB) ( 16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试验利用网络药理学研究方法尝试揭示白头翁汤治疗猪腹泻的活性成分、作用靶点及其基因功能、信号通路的机制。首先在中药系统药理学分析数据库中检索白头翁汤的所有化学成分、作用靶点,进而利用STRING、DAVID、NCBI数据库,Cytoscape软件构建化合物-靶点网络、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靶点-通路网络,研究白头翁汤治疗猪腹泻的作用机制。通过化合物的口服利用度和类药性筛选得出白头翁汤11个活性化合物,化合物-靶点网络结果显示,11个活性化合物含有63个相应靶点;白头翁汤作用于猪腹泻的PPI网络图包含45个靶点,主要靶点是雌激素受体1(estrogen receptor,ESR1)、CREB结合蛋白(CREB binding protein,CREBBP)、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1(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1,MAPK1)、雄激素受体(androgen receptor,AR)等,与猪腹泻靶点基因直接相关的靶点是拓扑异构酶Ⅱβ(DNA topoisomerase Ⅱ,TOP2B)、ESR1、ESR2、糖皮质激素受体(glucocorticoid receptor,NR3C1)、AR和细胞核受体共激活剂2(nuclear receptor coactivator 2,NCOA2);白头翁汤-猪腹泻PPI网络图关键靶点GO富集条目为5个,其中生物过程、分子功能、细胞组成相关的条目分别有3、1、1个;白头翁汤作用于猪腹泻PPI网络图KEGG信号通路有1条。白头翁汤可能主要通过金鱼草素、掌叶防己碱、8-异戊烯基二氢茆酚-7-葡糖苷、延胡索乙素、足叶草脂素、黄麻苷和8-羟基松脂醇等调控TOP2B、ESR1、ESR2、NR3C1、AR和NCOA2等靶点,基因功能富集于磷脂酶C激活G蛋白偶联受体信号通路、腺苷酸环化酶激活肾上腺素能受体信号通路、DNA模板转录、类固醇结合、细胞膜的组成部分,以及通过KEGG信号通路中神经活性的配体-受体相互作用信号通路来治疗猪腹泻。

仔猪腹泻致病性大肠杆菌分型鉴定及耐药性分析
刘丽娟, 马光强, 张胜沾, 王伟, 王开功, 周碧君, 苟万里
《中国畜牧兽医》. 2018, 45(10):  2876-2884.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8.10.025
摘要 ( 199 )   PDF (1388KB) ( 14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解贵州省规模化养猪场腹泻仔猪致病性大肠杆菌流行情况及耐药性变化,本研究运用凝集试验、PCR和药敏纸片琼脂扩散法等方法对分离的78株致病性大肠杆菌进行血清型、毒力基因及耐药性分析。结果显示,78株致病性大肠杆菌以O138、O87血清型为主,占定型菌株的60.8%;其中62株致病性大肠杆菌检出毒力基因,检出率为79.5%,可分为8种毒力基因类型,分属肠致病性大肠杆菌(EPEC)、肠产毒性大肠杆菌(ETEC)和肠聚集性大肠杆菌(EAEC),毒力基因eaeA、eltescV检出率较高,分别为38.5%、28.2%和21.8%;分离到的致病性大肠杆菌对β-内酰胺类药物高度耐药,均为多重耐药株,耐药种类可达8种以上。结果表明,当前贵州省规模化养猪场腹泻仔猪致病性大肠杆菌的毒力基因检出率较高且基因型复杂,耐药性严重。本试验结果可为规模化养猪场防控仔猪腹泻提供基础资料及理论依据。

硒化大蒜多糖对环磷酰胺所致免疫抑制鸡的颉颃作用
邱树磊, 杨海峰, 陈晓兰, 刘运镇, 郭长明, 姚静, 孟婷, 张艺馨, 武彩红
《中国畜牧兽医》. 2018, 45(10):  2885-2893.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8.10.026
摘要 ( 174 )   PDF (1997KB) ( 19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探究硒化大蒜多糖对环磷酰胺所致免疫抑制的颉颃作用,将336只11日龄非免疫健康罗曼雏鸡随机均分为7组:空白对照组(BC)、免疫对照组(VC)、环磷酰胺对照组(Cy)、sGPS3、sGPS5、sGPS6和药物对照组(APS),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8只鸡。BC组和VC组注射0.5 mL生理盐水,其余组均肌肉注射8 mg/mL环磷酰胺0.5 mL,每天1次,连续3 d;14日龄时,除BC组外,其余组均用新城疫疫苗免疫,同时3个硒大蒜化多糖组分别注射0.5 mL浓度为1 mg/mL的sGPS3、sGPS5、sGPS6,APS组肌肉注射黄芪多糖注射液0.5 mL,Cy组、VC组和BC组注射生理盐水0.5 mL,每天1次,连续3 d,28日龄二免。分别于首免后的第7、14、21、28天,每组随机抽取6只罗曼鸡翼静脉采血,分离血清,β-微量法检测血清ND-HI抗体效价、ELISA法检测血清γ干扰素(IFN-γ)和白细胞介素2(IL-2)含量。称量体重后采集胸腺、脾脏和法氏囊组织并称重,计算免疫器官指数。结果显示,各给药组的血清ND-HI抗体效价、血清IFN-γ和IL-2含量、法氏囊指数均显著高于Cy组(P<0.05);sGPS6组血清抗体效价、IFN-γ含量在28 d,血清IL-2含量在21、28 d均显著高于其余各组(P<0.05);在免疫后21、28 d,4个给药组中sGPS6组体重、法氏囊指数最高,显著高于其余3个给药组(P<0.05);在免疫后28 d,4个给药组中sGPS6组胸腺指数、脾脏指数最高,显著高于其余3个给药组(P<0.05)。结果表明,硒化大蒜多糖对环磷酰胺所致的免疫抑制具有颉颃作用,其中sGPS6组的活性最高,可作为新型免疫抑制颉颃剂的候选药。

虾肉中氯霉素sol-gel柱显色快速检测技术研究
吴穗勤, 黄珊, 高铖, 孟辉
《中国畜牧兽医》. 2018, 45(10):  2894-2901.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8.10.027
摘要 ( 192 )   PDF (1631KB) ( 12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试验旨在建立灵敏、快速、特异的氯霉素(CAP)检测方法,基于免疫亲和色谱技术和酶联免疫技术,研究了一种新型快速检测虾肉中CAP的免疫亲和色谱柱(ICTC)检测方法。采用溶胶-凝胶(sol-gel)法制备ICTC柱的检测层和控制层,优化检测层、控制层、酶标物(CAP-HRP)稀释度等条件,制备ICTC柱。测定ICTC柱的灵敏度、特异性等性能参数,并对虾肉样本前处理方法和基质干扰效应进行优化。本研究确定ICTC柱条件为:检测层,anti-CAP sol-gel:空白sol-gel为10:1 000(V/V);控制层,anti-HRP sol-gel:空白sol-gel为13:1 000(V/V);CAP-HRP的稀释度为1:105。采用检测层消色法判定结果,检测时间10 min,PBS缓冲液中CAP的检测限为0.5 μg/L,该方法与甲砜霉素、氟苯尼考、氟苯尼考胺同类药物或代谢产物均无可见交叉反应,在虾肉样本中的检测限为0.75 μg/kg。本研究建立的ICTC柱检测方法快速、灵敏,使用方便,为现场快速检测虾肉中CAP残留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

BMP4诱导的Smad9在小鼠卵泡发育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的初步研究
王和建, 张莉, 余道伦, 陈杰, 邢朝凤, 李洁, 李君, 蔡亚非
《中国畜牧兽医》. 2018, 45(10):  2902-2909.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8.10.028
摘要 ( 193 )   PDF (1833KB) ( 13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探讨Smad9在小鼠卵泡发育中的作用,为卵泡生长发育及其调控机制的研究提供新思路。将6周龄的雌性昆明小鼠随机分成3组,分别腹腔注射生理盐水、骨形态发生蛋白-4(BMP4)和Smad9抑制剂(LDN-193189),依次作为对照组、BMP4组和LDN组。48 h后收集卵巢制作石蜡切片,HE染色后观察卵泡发育情况并对各级卵泡进行计数;采用Western blotting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Smad9蛋白和mRNA水平。同时通过ELISA试验测定各组小鼠血清中雌二醇(E2)、孕酮(P4)、黄体生成素(LH)、卵泡刺激素(FSH)和芳香化酶等的浓度,并检测了CYP19a1、LHR、PRLRFSHR基因的表达情况,进一步探究Smad9可能的作用机制。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BMP4组Smad9蛋白和mRNA水平较高,而LDN组较低;BMP4组有腔卵泡显著增加(P<0.05),而LDN组显著减少(P<0.05)。此外,ELISA试验结果显示,BMP4组血清E2、FSH和芳香化酶含量增加,而P4和LH含量降低;LDN组中E2和芳香化酶的含量降低。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BMP4组FSHRCYP19a1基因的mRNA水平升高,而LHRPRLR基因的mRNA水平降低;LDN组PRLR基因的mRNA水平升高,而CYP19a1基因的mRNA水平降低。由以上试验结果可以得出,BMP4诱导的Smad9能促进小鼠有腔卵泡的发育,而其可能主要通过影响E2、PRL和芳香化酶等的产生而起作用。

苗药对3种常见致病菌体外抑菌效果研究
杨林花, 陈胜昌, 乔艳龙, 莘海亮, 王清峰, 王府, 寇宏, 陆小箩, 张滔滔
《中国畜牧兽医》. 2018, 45(10):  2910-2917.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8.10.029
摘要 ( 170 )   PDF (829KB) ( 16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研究板蓝根、五倍子、黄芪等20味苗药及其组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和大肠杆菌的体外抑菌效果,本试验通过水煎法、超声水提法、超声醇取法提取苗药及其组方的有效成分,采用二倍稀释法分别测定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及大肠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结果显示,苗药不同提取方法对其抑菌效果影响不同,单味药效果:超声醇提法 > 超声水提法 > 水煎法。五倍子和仙鹤草超声醇提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及大肠杆菌的MIC分别为0.18、0.71和1.43 mg/mL(五倍子)及1.56、3.13和3.13 mg/mL(仙鹤草);南五味子、乌梅、刺梨、金银花、绵马贯众、杜仲的MIC值高于五倍子和仙鹤草,低于其他12种药,这6种单味苗药超声醇提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及大肠杆菌的MIC分别为3.69~50.00、3.13~50.00及3.31~66.25 mg/mL。组方药效果结果显示,超声水提法 > 超声醇提法 > 水煎法。组方5超声水提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及大肠杆菌的MIC最低,分别为0.34、2.75和2.75 mg/mL;组方1超声水提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及大肠杆菌的MIC比组方2、3、4低,分别为2.88、5.75和5.75 mg/mL。结果表明,五倍子、仙鹤草及组方5对3种常见致病菌抑菌效果较强,南五味子、乌梅、刺梨、金银花、绵马贯众、杜仲和组方1有一定的抑菌作用,其他苗药的抑菌效果相对较弱。

黄芪多糖的药理作用及其在仔猪疾病防治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郑新新, 李富宽, 潘章源, 吕慎金, 王慧
《中国畜牧兽医》. 2018, 45(10):  2918-2926.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8.10.030
摘要 ( 178 )   PDF (932KB) ( 25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黄芪是一味药食两用、补中益气的中国传统中药,黄芪多糖是其最重要的天然活性成分,具有无耐药性、抗菌、抗病毒、提高机体免疫力及抗氧化功能,改善肠道微生态等作用,其中以免疫调节作用最为突出。大量研究证明,黄芪多糖在体内外均具有显著的免疫调节作用。作者归纳了黄芪多糖对免疫相关基因的调控,在器官免疫、细胞免疫、细胞因子和胞内信使物质、心血管系统免疫、抗菌免疫、抗病毒免疫等方面的作用,以及其作为免疫佐剂在猪瘟(CSF)、猪圆环病毒病(PCVD)、猪口蹄疫(FMD)、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RRS)、猪支原体肺炎(MPS)等仔猪疾病应用的最新研究进展,发现黄芪多糖主要作为免疫佐剂及动物饲料添加剂使用,应用范围狭窄,缺乏深度的研究开发。今后应加强对分离、纯化后的均一组分低分子质量黄芪多糖及其结构特点,以及其与免疫调节作用间构效关系的研究以提高黄芪多糖疗效,推广其临床应用。

乙酰甲喹在斑马鱼中的代谢研究
毛馨, 谭海广, 初洋, 刘慧慧, 于爱洁, 王云慧, 李彦伸
《中国畜牧兽医》. 2018, 45(10):  2927-2935.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8.10.031
摘要 ( 177 )   PDF (2447KB) ( 11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阐明乙酰甲喹在水产动物中的代谢过程,本试验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MS)技术及代谢软件MetabolynxXS自动分析采集功能,研究其在斑马鱼中的主要代谢产物。斑马鱼经药浴摄入乙酰甲喹后,分别采用乙酸乙酯和乙腈提取组织中的乙酰甲喹及代谢物,过0.22 μm滤膜后经UPLC-Q/TOF-MS分析,通过比较试验组和对照组的色谱图新增色谱峰,确定代谢产物的数量;通过比较乙酰甲喹标准品及代谢产物的精准MS/MS质谱图,确定代谢产物的化学结构,并推测其可能的代谢途径。结果显示,乙酰甲喹在斑马鱼中的代谢产物较少,主要是脱氧代谢物,包括单脱氧代谢物N1-脱氧乙酰甲喹(1-DMEQ)、N4-脱氧乙酰甲喹(4-DMEQ)及双脱氧代谢物N1,N4-双脱氧乙酰甲喹(1,4-BDMEQ),代谢途径主要为N→O基团还原。残留消除规律研究发现,乙酰甲喹消除较快,4 h降至初始浓度一半以下,并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其3种代谢产物浓度均呈现先增高后降低的趋势,其中2种单脱氧代谢物在给药后2 h浓度达到最高,8 h降至最高浓度一半以下,双脱氧代谢物在给药后4 h药物浓度达到最高,12 h降至最高浓度一半以下,结果表明,乙酰甲喹在斑马鱼中代谢消除速率较快。上述研究结果可为乙酰甲喹在其他水产食品动物中的代谢研究提供参考,并为水产动物源性食品安全的监控及药代动力学研究提供技术支持。

氟苯尼考纳米乳制备及其抑菌效果观察
时菲菲, 秦枫, 王秀君, 马琪伦, 顾疏桐, 魏亚兰, 李杨
《中国畜牧兽医》. 2018, 45(10):  2936-2942.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8.10.032
摘要 ( 254 )   PDF (1767KB) ( 13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制备氟苯尼考纳米乳并了解其抑菌效果,本试验进行了处方筛选、物理性质考察、抑菌圈试验,通过测定氟苯尼考在多种油相中的溶解度,确定最佳油相;再以乳化剂-助乳化剂(Smix)体积比Kv值及Smix-油相体积比为考察指标,结合伪三元相图筛选最佳处方组成;利用染色法鉴别纳米乳类型,通过透射电镜观察纳米乳微观形态;通过激光粒度分析仪测定粒度分布、Zeta电位;采用离心及长期试验考察其稳定性;经抑菌圈试验观察氟苯尼考纳米乳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微杆菌、枯草芽孢杆菌的体外抑菌效果。结果显示,橄榄油为最佳油相,EL-40为最佳乳化剂,丙三醇为最佳助乳化剂,优选的Smix体积比Kv值为2.0,Smix-油相体积比为8:2。氟苯尼考纳米乳最佳处方组成为:氟苯尼考120 mg,N,N-二甲基甲酰胺0.1 mL,橄榄油2 mL,EL-40 5.7 mL,丙三醇2.3 mL,水6 mL。氟苯尼考纳米乳为水包油(O/W)型,外观呈球形,大小均匀无黏连,平均粒径28 nm,粒径呈正态分布,Zeta电位为-0.454 mV,经离心试验及长期试验样品稳定,对4种常见菌体外抑菌效果强于同浓度氟苯尼考溶液。本试验结果表明,氟苯尼考纳米乳制备方法简单、可行,且纳米乳稳定,抑菌效果良好,在畜牧养殖中具有潜在应用价值。

临床兽医
Nupr1 mRNA在小鼠早期妊娠子宫中的表达
刘珍珍, 王秋吉, 董昕玥, 杨启鑫, 单春华
《中国畜牧兽医》. 2018, 45(10):  2943-2950.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8.10.033
摘要 ( 198 )   PDF (3548KB) ( 11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试验旨在研究核蛋白1(nuclear protein 1,Nupr1)mRNA在小鼠早期妊娠子宫中的表达,探讨Nupr1与小鼠胚胎着床的相关性。通过建立小鼠早期妊娠模型、假孕妊娠模型、延迟着床及激活模型、人工蜕膜化模型和激素处理模型,采用原位杂交的方法检测Nupr1 mRNA在小鼠各种模型子宫组织中的定位表达情况,并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早期妊娠模型和假孕妊娠模型中Nupr1 mRNA的相对表达量。结果显示,Nupr1 mRNA在小鼠早期妊娠第1~4天子宫的腔上皮和腺上皮表达,第5~8天表达于蜕膜区域;假孕妊娠第1~5天,Nupr1 mRNA主要表达于小鼠子宫腔上皮和腺上皮;延迟着床模型中信号表达于在小鼠子宫的腔上皮和腺上皮,与正常妊娠第4天结果相似;延迟激活模型中信号表达于蜕膜区,与早期妊娠第5天表达结果相似;人工蜕膜化模型中信号表达于蜕膜区,而蜕膜对照组中信号表达于腔上皮和腺上皮;17β-雌二醇(oestrogen,E2)处理组信号表达于腔上皮和腺上皮,信号增强,孕酮(progesterone,P4)和E2共同处理表达无明显变化;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正常妊娠第2天Nupr1 mRNA相对表达量较高,假孕妊娠第2天Nupr1 mRNA相对表达量也较高。本研究结果表明,Nupr1 mRNA在小鼠子宫中的表达与小鼠早期妊娠过程相关,Nupr1 mRNA在腔上皮和腺上皮的表达可能受激素调节,在子宫基质中的表达与蜕膜化及活化胚泡相关。

山羊单增李斯特杆菌病的诊断与防治
唐慕德, 温宇婷, 吴青青, 阿依江·阿比提, 伍钢, KASSIM ALI BAKAR, 邓秋纯, 刘犇, 郑文亚
《中国畜牧兽医》. 2018, 45(10):  2951-2959.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8.10.034
摘要 ( 196 )   PDF (3430KB) ( 15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赣西某养殖场山羊出现转圈运动等神经症状、单侧眼睛失明和呼吸困难,导致近20只山羊死亡。为确定病原菌并进行有效的防治,对送检的3只病死羊进行病理剖检,并采集肝脏、脾脏和脑组织进行病原菌的纯化培养、LB二次增菌选择性分离培养、革兰氏染色、生化试验和16S rRNA测序分析;为确定病原菌致病力,进行小鼠和家兔的动物回归试验;选用头孢唑啉、头孢曲松钠、青霉素、万古霉素等30种抗菌药进行病原菌的体外抑菌试验。结果显示,从两只病羊的脑组织中分离得到两株革兰氏阳性细菌,生化试验、16S rRNA序列测定、动物回归试验确认分离菌为单增李斯特杆菌,二者高度同源(100.0%),与多株李氏杆菌同源性均高达99%以上,且对小鼠和家兔均有较强的致病力。该分离菌对头孢唑啉、哌拉西林、羧苄西林、四环素、多西环素、麦迪霉素、红霉素、万古霉素和氯霉素高度敏感,但对第2、3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苯唑西林、复方新诺明等抗菌药耐药。该养殖场应参考药敏试验结果采取综合防治措施,从而保障山羊及其肉制品的食品安全。

质量安全
同位素稀释-高效液相色谱-线性离子阱质谱法测定总膳食乳类样品中8种三嗪类农药
李鹏, 杨欣, 苗虹, 李敬光, 赵云峰, 吴永宁
《中国畜牧兽医》. 2018, 45(10):  2960-2968.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8.10.035
摘要 ( 147 )   PDF (2375KB) ( 10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试验旨在建立用同位素稀释-高效液相色谱-串联线性离子阱质谱法(HPLC-LIT-MS)同时测定总膳食乳类样品中8种三嗪类农药的检测方法。在中国144个采样点采集总膳食乳类样品,在待测样品中加入氘代同位素内标,用乙腈经超声提取,凝胶渗透色谱(GPC)净化。以乙腈和含10 mmol/L甲酸铵和0.1%甲酸的水溶液为流动相,目标化合物经CAPCELL PAK CR 1:20色谱柱分离,采用电喷雾电离,选择反应监测(SRM)正离子模式监测二级子离子。以一一对应的氘代同位素为内标物,内标法定量,计算样品中三嗪类农药的含量。总膳食乳类样品中8种三嗪类农药的平均添加回收率为83.9%~103.3%;相对标准偏差为2.5%~9.1%;检出限(LODs)为0.003~0.300 μg/kg。结果表明,该方法精密度和准确度均满足总膳食乳类样品中8种三嗪类农药的膳食暴露评估要求。

内蒙古生鲜乳中氨基酸含量及其地区差异比较研究
宋洁, 张三粉, 冯小慧, 杜琳, 史培, 王丽芳, 姚一萍
《中国畜牧兽医》. 2018, 45(10):  2969-2975.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8.10.036
摘要 ( 172 )   PDF (765KB) ( 29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试验旨在分析内蒙古生鲜乳中氨基酸含量、乳蛋白营养价值及其在不同地区的差异,为生鲜乳营养品质评定提供理论依据。选取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锡林郭勒盟、乌兰察布市、赤峰市、呼和浩特市、兴安盟、通辽市7个代表地区,采集同一季节70批次奶罐奶,用于分析内蒙古生鲜乳中17种氨基酸含量,并用FAO(2011)推荐的最新氨基酸评分模式评价乳蛋白营养价值,同时比较地区差异。结果表明:内蒙古生鲜乳中氨基酸总量为3.117%,其中谷氨酸含量最高(0.593%),其次是脯氨酸、亮氨酸、赖氨酸,甘氨酸和胱氨酸含量最低(0.060%和0.061%)。内蒙古生鲜乳中必需氨基酸(EAA)构成比例及氨基酸评分均高于FAO/WHO理想蛋白质标准和模式。内蒙古不同地区生鲜乳氨基酸含量存在较大差异,主要表现为:与赤峰市生鲜乳中氨基酸含量相比,锡林郭勒盟生鲜乳中EAA、非必需氨基酸(NEAA)和总氨基酸(TAA)的含量优势明显(P<0.05),呼伦贝尔市生鲜乳中缬氨酸、赖氨酸、组氨酸、甘氨酸、丙氨酸的含量较高(P<0.05),呼和浩特市生鲜乳中亮氨酸、赖氨酸、组氨酸、丙氨酸、天冬氨酸和酪氨酸含量相对较高(P<0.05),其他几个盟市差异不显著(P>0.05)。综合上述试验结果,内蒙古生鲜乳中乳蛋白为优质蛋白,其中锡林郭勒盟、呼伦贝尔市和呼和浩特市生鲜乳氨基酸营养价值相对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