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8年 第45卷 第11期 刊出日期:2018-11-20
生物技术
水牛PTHLH基因克隆分析及其真核表达载体构建
陆杏蓉, 梁莎莎, 邓廷贤, 段安琴, 马小娅, 庞春英, 梁贤威
《中国畜牧兽医》. 2018, 45(11):  2979-2988.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8.11.001
摘要 ( 222 )   PDF (2947KB) ( 17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揭示甲状旁腺激素样激素(parathyroid hormone-like hormone,PTHLH)基因对水牛繁殖性能的影响,本研究对水牛PTHLH基因进行克隆,并对其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以牛PTHLH基因为种子序列(GenBank登录号:NM_001290949),应用CE Design软件设计引物序列,运用PCR扩增和测序技术获得水牛完整编码区序列,使用DNAMAN、ProtParam、SOPMA、PSORTⅡ Prediction等在线软件分析PTHLH蛋白的一级结构、二级结构、三级结构与理化性质,并进行同源性比对分析及系统进化树构建。结果显示,试验克隆了水牛PTHLH基因完整编码区序列,该序列长为534 bp,可编码177个氨基酸。水牛PTHLH基因编码区核苷酸序列与黄牛、猪、马、山羊、绵羊和骆驼的同源性分别为98.3%、90.4%、90.1%、98.1%、97.5%和89.2%,物种之间同源性较高,系统进化树分析结果与其亲缘关系远近一致,表明水牛PTHLH基因编码区在进化过程中比较保守。蛋白理化性质分析显示,水牛PTHLH蛋白分子式为C895H1451N271O266S2,分子质量为2 885 u,半衰期为30 h,理论等电点(pI)为10.00,水溶液在280 nm处的消光系数为23 950,肽链N端为蛋氨酸(Met),不稳定系数为60.04,属于碱性不稳定蛋白;脂肪系数为72.15,总平均亲水性为-0.928,该蛋白属于不可溶性蛋白,亚细胞定位于细胞核、细胞质和线粒体。结构域预测结果显示,水牛PTHLH蛋白包含有1个PTH区域,同时还包含有1个低复杂度区域。二级结构分析显示,水牛PTHLH蛋白包含83个α-螺旋(46.89%)、17个延伸链(9.60%)、10个β-转角(5.66%)和67个无规则卷曲(37.85%),与三级结构预测结果相一致。试验构建了PTHLH基因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PTHLH,并通过电泳和测序验证了载体的准确性。PTHLH基因的成功克隆及其真核表达载体的成功构建为今后研究水牛PTHLH基因的功能和遗传特性提供了材料。

H6N6亚型禽流感病毒N6基因的原核表达与多克隆抗体制备
万润, 华敏, 龙立书, 贺欣薇, 罗引幸, 周碧君, 王开功, 程振涛, 文明
《中国畜牧兽医》. 2018, 45(11):  2989-2995.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8.11.002
摘要 ( 192 )   PDF (1214KB) ( 13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表达H6N6亚型禽流感病毒(avian influenza virus,AIV)神经氨酸酶(NA)蛋白,并制备多克隆抗体,本试验根据GenBank中AIV N6基因序列(登录号:MG434500)设计特异性引物,对贵州地区分离的H6N6亚型AIV贵州株进行N6基因PCR扩增,将其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pET-32a (+)中,构建重组原核表达载体pET-32a-N6,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感受态细胞,经IPTG诱导表达His-N6重组蛋白,将诱导产物超声破碎离心后,利用镍柱对重组蛋白进行纯化,并利用SDS-PAGE和Western blotting对表达蛋白进行双重鉴定,将纯化后的重组蛋白免疫新西兰大白兔制备多克隆抗体,并通过间接ELISA检测其效价。结果显示,AIV贵州株N6基因编码区长1 380 bp,可编码459个氨基酸,其中175-207 bp缺失33个核苷酸;重组质粒pET-32a-N6经双酶切鉴定分别获得大小为5 900 bp左右的载体条带和1 380 bp左右的目的基因条带,成功构建了pET-32a-N6重组质粒;蛋白超声破碎后经SDS-PAGE发现,重组蛋白主要存在于沉淀中,以包涵体形式存在,蛋白分子质量约为70 ku,与预期结果一致;纯化后的重组蛋白经SDS-PAGE和Western blotting双重鉴定,均在70 ku处出现条带,说明纯化的蛋白为重组蛋白pET-32a-N6,表达产物具有免疫学活性,包涵体经变性、复性处理,重组表达蛋白分别被His抗体和兔源抗N6多克隆抗体所识别。间接ELISA检测其效价高于1∶3 200。以上结果表明,试验成功克隆、表达了H6N6亚型AIV的N6基因,所制备的N6蛋白多克隆抗体具有良好的免疫活性,能被His抗体和兔源抗N6多克隆抗体所识别。

布鲁氏菌P39基因的克隆、原核表达及其糖基化修饰
胡祥坤, 卢天成, 刘思阳, 付玉芹, 王茗宇, 郑晗旭, 王岩, 王秀然
《中国畜牧兽医》. 2018, 45(11):  2996-3002.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8.11.003
摘要 ( 247 )   PDF (1523KB) ( 8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探究糖基化修饰对布鲁氏菌P39蛋白免疫原性的影响,本试验对布鲁氏菌P39蛋白进行了表达和纯化,并对表达的蛋白进行了甘露六糖修饰。参照GenBank公布的布鲁氏菌P39基因序列设计引物,从布鲁氏菌16M基因组中克隆P39基因片段并连接至pMD19-T载体,转化大肠杆菌DH5α感受态细胞,提取阳性菌株质粒进行酶切等鉴定,鉴定正确后构建重组质粒pGEX-6P-1-P39,对重组蛋白进行诱异表达与条件优化。利用SDS-PAGE和Western blotting对诱导表达的目的蛋白进行分析,将鉴定正确的蛋白经GST亲和层析柱纯化。通过EDC/NHS法对纯化的P39蛋白进行甘露六糖修饰,研究甘露六糖修饰后目的蛋白对巨噬细胞吞噬的影响。结果显示,本试验成功克隆了片段大小为1 206 bp的目的基因,构建了pGEX-6P-1-P39原核表达载体,在大肠杆菌中成功表达了P39蛋白,该蛋白主要以可溶性形式存在。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在约65 ku处有特异性条带。纯化后获得目的蛋白大小为43 ku,成功对目的蛋白P39进行了糖基化修饰,得到修饰产物与蛋白的摩尔比为2.3∶1。此外,糖基化修饰可显著提前蛋白激活小鼠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时间。本试验结果可为研究甘露六糖修饰影响P39蛋白免疫原性的机制提供参考。

肺炎克雷伯菌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检测方法的建立
徐云明, 魏利斌, 周弇扬, 李叶辉, 孙智远, 仲思远, 陈爱宁, 郭丽娟, 柳增善, 任洪林
《中国畜牧兽医》. 2018, 45(11):  3003-3010.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8.11.004
摘要 ( 261 )   PDF (1410KB) ( 10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建立一种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LAMP)检测食品中的肺炎克雷伯菌。选取肺炎克雷伯菌特有的毒力基因区域,设计2对引物(1对内引物、1对外引物),进行体外恒温扩增反应。对反应体系内的甜菜碱、核酸原料(dNTPs)、内外引物比例、Mg2+浓度、反应时间和温度进行优化和选择,并进行特异性和灵敏性试验检测。应用建立的LAMP方法对灭菌鸡肉人工污染加标样品进行检测。结果表明,通过优化试验,筛选到最优反应体系和反应条件;应用优化后的LAMP反应体系对包括肺炎克雷伯菌在内的18种常见微生物进行特异性检测试验,特异性良好。肺炎克雷伯菌LAMP反应体系对基因组的最低检测限是0.875 pg/μL,比传统PCR方法灵敏性高100倍。对人工鸡肉阳性样品进行检测,检测限为30 CFU/mL。本试验成功建立了一种能检测食物中致病肺炎克雷伯菌的LAMP检测方法,该方法利用2对引物针对肺炎克雷伯菌目的基因6个区域进行体外恒温核酸阶梯性扩增,灵敏性更高,反应时间更短,检测成本更低。

单增李斯特菌新疆分离株lmo2192基因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李红欢, 钱凌霄, 杜冬冬, 张奇文, 李庆辉, 马勋
《中国畜牧兽医》. 2018, 45(11):  3011-3017.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8.11.005
摘要 ( 216 )   PDF (2217KB) ( 10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试验旨在对单增李斯特菌新疆绵羊脑炎临床分离株LM90SB2的lmo2192基因进行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根据GenBank中lmo2192基因序列(登录号:CAD00270)设计特异性引物,利用PCR方法对lmo2192基因进行扩增,回收目的基因,连接到pMD19-T载体上进行克隆,筛选阳性菌进行测序,测序后对lmo2192基因核苷酸序列进行分析,预测其编码蛋白质的二级结构、三级结构,对其进行同源性比对及遗传变异分析。结果显示,新疆分离株LM90SB2的lmo2192基因序列全长为1 277 bp,包含969 bp开放阅读框,共编码322个氨基酸;LM90SB2株lmo2192基因核苷酸序列与CⅡMS-PH-1同源性为100.0%,与81-0861、10-0809、81-0592、81-0558、NTSN、F2365和WSLC1033的同源性为99.8%~99.9%,与L2074和NH1同源性分别为97.0%和96.9%。推导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91.6%~100.0%。系统进化树显示,LM90SB2菌株lmo2192基因与4b血清型菌株亲缘关系较近,聚为同一分支。蛋白质二级结构预测表明,LM90SB2 lmo2192蛋白为亲水性蛋白,无信号肽,不形成跨膜结构。蛋白结构域预测,lmo2192蛋白为ATP酶组分。本试验成功克隆LM90SB2分离株lmo2192基因,为进一步研究其基因功能提供理论依据。

利用酵母双杂交系统筛选TRADD的互作牛分枝杆菌蛋白
何萍, 赵孟成, 王灵, 黄增帅, 陈堡, 黄俊峰, 宋厚辉, 杨杨
《中国畜牧兽医》. 2018, 45(11):  3018-3024.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8.11.006
摘要 ( 176 )   PDF (1900KB) ( 9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研究牛分枝杆菌抑制肿瘤坏死因子介导的细胞凋亡来逃避宿主免疫反应的机制,本试验采用酵母双杂交系统在牛分枝杆菌中筛选可与肿瘤坏死因子受体1相关死亡域蛋白(TRADD)相互作用的蛋白。通过限制性内切酶Sau3AⅠ部分消化牛分枝杆菌基因组,回收片段随机插入pGADT7载体中,转化大肠杆菌DH5α感受态细胞,构建牛分枝杆菌基因组文库。PCR扩增人tradd基因,将扩增产物克隆于pGBKT7载体上,构建重组诱饵质粒pGBKT7-tradd,转化酵母菌Y2HGold。用诱饵质粒pGBKT7-tradd对牛分枝杆菌基因组文库进行筛选,以获得与TRADD互作的阳性候选克隆;提取阳性候选克隆中的质粒,经测序和同源性比对分析,获得与TRADD互作的牛分枝杆菌蛋白的生物学信息。结果显示,构建的文库滴度为2×106 CFU,平均插入片段在1.5 kb左右,文库重组率>95%。经Western blotting验证,诱饵质粒pGBKT7-tradd可在酵母菌中表达诱饵蛋白TRADD,且TRADD的表达对酵母菌无毒性,不会在酵母菌中自激活。应用酵母双杂交系统初步筛选出20个与TRADD互作的阳性克隆,经复筛、测序和BLAST对比,最终发现7个基因序列。本研究应用酵母双杂交技术成功筛选到7个与TRADD互作的牛分枝杆菌蛋白,为进一步研究牛分枝杆菌对细胞凋亡的抑制机制提供线索。

成年小鼠Myomaker基因克隆及组织表达分析
张枫惠, 路盟, 李玉红, 朱自欣, 秦健, 李颖靓, 杜荣
《中国畜牧兽医》. 2018, 45(11):  3025-3032.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8.11.007
摘要 ( 199 )   PDF (4792KB) ( 9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研究Myomaker基因在成年小鼠骨骼肌中的表达情况,试验从随机抽取的3只健康成年小鼠骨骼肌中提取总RNA,通过PCR方法扩增Myomaker基因的编码区序列(CDS),并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此外,利用免疫组织化学和Western blotting法分析Myomaker蛋白在小鼠骨骼肌组织中的定位与表达。结果显示,Myomaker基因CDS区全长666 bp,编码221个氨基酸,同源性比对结果显示,小鼠与斑马鱼、鸡、猫、牛、犬、人、鹦鹉、猪Myomaker基因CDS区同源性分别为71.7%、80.7%、83.7%、83.2%、84.1%、86.4%、80.6%和84.0%,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75.9%、79.3%、85.5%、85.5%、88.3%、86.9%、81.4%和93.2%。Myomaker基因编码蛋白分子式为C1154H1769N275O295S18,分子质量为24 ku,等电点为9.14,不稳定性指数为39.22,平均疏水性为0.501。免疫组织化学和Western blotting分析表明,小鼠Myomaker蛋白在健康成年小鼠骨骼肌中存在表达,且表达于部分肌细胞膜上。本试验结果可为Myomaker基因的深入研究奠定基础。

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
基于NRC模型下不同玉米副产品代谢蛋白预测产量与分子功能团特征参数相关性分析
孙凯晶, 赵洪波, 杨金山, 刘岩, 刘帅, 辛杭书
《中国畜牧兽医》. 2018, 45(11):  3033-3042.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8.11.008
摘要 ( 186 )   PDF (1534KB) ( 8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试验基于NRC-2001模型预测不同玉米副产品代谢蛋白产量,利用光谱技术分析不同玉米副产品的分子功能团特征及二者之间的相关性并建立回归方程。采用NRC-2001模型对奶牛饲料蛋白营养价值进行评价,利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FTIR)技术收集光谱数据并分析。结果显示,利用NRC-2001模型预测不同玉米副产品代谢蛋白特征参数具有显著差异(P<0.05)。其中,小肠中真可吸收代谢蛋白总量在玉米蛋白粉中有最高值,其次是玉米胚芽饼、玉米胚芽、玉米皮及玉米籽粒。饲料产奶价值(FMV)存在相同趋势。在光谱结构分析中,饲料的分子功能团特征参数存在显著差异(P<0.05),蛋白代谢预测产量与分子功能团特征参数之间存在相关性,建立的回归模型拟合度较好。其中,玉米籽粒中酰胺Ⅰ带与纤维性碳水化合物的面积比值(Amide Ⅰ_CELC)显著高于其他饲料原料(P<0.05),玉米胚芽的酰胺Ⅰ带与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的面积比值(Amide Ⅰ_SCHO)和Amide Ⅰ_CELC比值均较低(P<0.05),而玉米皮的蛋白质酰胺Ⅱ带与结构性碳水化合物(SCHO)和纤维性碳水化合物(CELC)之间的光谱面积比值均显著低于其他饲料比值(P<0.05),玉米胚芽饼的蛋白质酰胺Ⅱ带与总碳水化合物之间峰面积比值(Amide Ⅱ_TNSCHO)显著高于其他饲料原料(P<0.05)。在不同玉米副产品饲料中,瘤胃合成微生物蛋白(MCP)和小肠真可吸收微生物蛋白(AMCP)含量与蛋白质酰胺Ⅰ带与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之间的峰面积比值(Amide Ⅰ_TNSCHO)无显著相关性(P>0.05),但与其他各光谱分子功能团特征参数存在显著负相关(P<0.05)。Amide Ⅰ_TCHO和Amide Ⅱ_SCHO可共同作为预测因子估测小肠真可吸收瘤胃非降解蛋白(ARUP)、代谢蛋白(MP)和FMV,其决定系数均为0.997。本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玉米副产品基于NRC-2001模型下代谢蛋白预测产量与分子功能团特征参数之间存在相关关系,可利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对饲料营养价值进行快速分析和估测。

不同玉米品种全株青贮品质及营养价值的比较分析
刘月, 周振明, 王国艮, 吴浩, 孟庆翔, 杨军香, 罗峰, 孙守钧
《中国畜牧兽医》. 2018, 45(11):  3043-3050.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8.11.009
摘要 ( 226 )   PDF (752KB) ( 14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试验旨在研究不同品种全株玉米青贮发酵品质和营养价值的差异,选取5个粮饲兼用型玉米品种,于1/2~3/4乳线期刈割,使用聚乙烯发酵袋(50 cm×80 cm)在实验室条件下(15~20℃)发酵60 d,开袋后进行感官评价,测定青贮发酵品质,风干样粉碎后用于常规化学成分及消化率的测定。结果显示:纪元128感官评分等级为中级,其余品种均为良好级。沃锋9的乳酸含量(6.05% DM)显著高于纪元128(5.13% DM)和郑单958(5.13% DM)(P<0.05),乙酸和丙酸含量则极显著低于潞玉36、郑单958和京科25(P<0.01)。5个品种全株玉米青贮V-score评分均>97.00分。京科25的粗蛋白质(CP)、沃锋9的粗脂肪(EE)、郑单958的可溶性碳水化合物(WSC)和纪元128的淀粉含量高于其他品种,分别达9.24% DM、3.11% DM、2.84% DM、30.33% DM。各品种相对饲喂价值(RFV)由高到低依次为:沃锋9(163.00) > 纪元128(160.93) > 郑单958(156.30) > 京科25(152.70) > 潞玉36(151.77)。郑单958和沃锋9的24 h中性洗涤纤维消化率(NDFD)(17.84% DM;18.28% DM)极显著低于京科25和纪元128(24.87% DM;22.97% DM)(P<0.01)。综上所述,沃锋9全株青贮的RFV最高,且其感官评价、乳酸含量、V-score评分、EE及WSC含量均较高,而氨态氮/总氮(NH3-N/TN)、中性洗涤纤维(NDF)及酸性洗涤纤维(ADF)含量均较低,因此沃锋9为较为优异的粮饲兼用型青贮玉米品种。其次为纪元128,其RFV及48 h NDFD较高,而ADF及木质素(ADL)含量均最低。

日粮维生素D和钙水平对冬毛期水貂生长性能、营养物质消化率及氮、钙、磷代谢的影响
王静, 张海华, 蔡熙姮, 张雪蕾, 徐逸男, 李仁德, 李光玉
《中国畜牧兽医》. 2018, 45(11):  3051-3061.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8.11.010
摘要 ( 187 )   PDF (1013KB) ( 9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试验旨在研究当日粮钙磷比一定时,维生素D和钙水平对冬毛期水貂生长性能、营养物质消化率及氮、钙、磷代谢的影响。随机选取(135±5)日龄、健康雄性水貂117只,分成9组,每组13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采用3×3双因素随机试验设计,设3个维生素D水平,分别为2 300、4 300、6 300 IU/kg;设3个钙水平,分别为2.0%、2.4%、2.8%,钙磷比固定为1.7∶1,配制9组试验日粮,分别为:Ⅰ组(2 300 IU/kg维生素D+2.0%钙)、Ⅱ组(4 300 IU/kg维生素D+2.0%钙)、Ⅲ组(6 300 IU/kg维生素D+2.0%钙)、Ⅳ组(2 300 IU/kg维生素D+2.4%钙)、Ⅴ组(4 300 IU/kg维生素D+2.4%钙)、Ⅵ组(6 300 IU/kg维生素D+2.4%钙)、Ⅶ组(2 300 IU/kg维生素D+2.8%钙)、Ⅷ组(4 300 IU/kg维生素D+2.8%钙)、Ⅸ组(6 300 IU/kg维生素D+2.8%钙)。预试期13 d,正试期60 d。结果表明:①各组水貂料重比差异极显著(P<0.01),Ⅱ组最低。钙水平对料重比有显著影响(P<0.05),维生素D水平对料重比有极显著影响(P<0.01)。②钙水平可极显著影响粗脂肪消化率(P<0.01),其中2.8%水平极显著低于2.0%和2.4%水平(P<0.01)。③日粮维生素D和钙水平对水貂氮代谢指标均无显著影响(P>0.05)。④各组水貂粪钙、粪磷、钙消化率、磷消化率均差异极显著(P<0.01),其中Ⅱ组钙消化率、磷消化率最高,Ⅲ组次之。钙水平可极显著影响粪钙、粪磷、钙消化率、磷消化率(P<0.01),2.0%水平可极显著降低粪钙、粪磷含量(P<0.01),极显著提高钙消化率及磷消化率(P<0.01)。维生素D水平对钙消化率影响显著(P<0.05),对粪磷、磷消化率影响极显著(P<0.01),2 300~4 300 IU/kg维生素D水平有利于提高钙消化率、磷消化率,降低粪磷含量。综合考虑各项指标,在本试验条件下,日粮中钙磷比为1.7∶1,维生素D水平为2 300~4 300 IU/kg、钙水平为2.0%时,冬毛期水貂料重比及钙、磷排放量较低,而粗脂肪、钙、磷消化率较高。

不同羽色儋州鸡生长曲线拟合与分析研究
李义书, 侯冠彧, 周雄, 施力光, 周汉林, 曹婷
《中国畜牧兽医》. 2018, 45(11):  3062-3069.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8.11.011
摘要 ( 193 )   PDF (2708KB) ( 10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研究儋州鸡生长发育规律和各阶段的生长速度,本试验采用Gompertz、Logistic和Bertalanffy 3种非线性模型对黑色羽系和麻花色羽系儋州鸡0~18周龄体重生长数据进行拟合和分析,选取黑色羽系、麻花色羽系儋州鸡各200只(公、母各半),分别于0、2、4、6、8、10、12、14、16和18周龄晨饲前空腹称重并记录,并利用3种非线性模型对儋州鸡生长曲线进行拟合比较分析。结果显示,2种羽色儋州鸡实测生长曲线基本一致,接近于"S"型,符合正常生长发育规律,2种不同羽色儋州鸡母鸡0~18周龄的体重实测值差异不显著(P>0.05),公鸡0~16周龄的体重实测值差异不显著(P>0.05),而16~18周龄麻花色羽系公鸡体重显著高于黑色羽系公鸡(P<0.05)。3种非曲线模型拟合度(R2)均在0.992以上,均能较好地拟合2个羽系儋州鸡的生长曲线,且模型的预测曲线与实际观测曲线基本吻合,但Gompertz模型曲线吻合度高于Logistic和Bertalanffy模型曲线,且母鸡比公鸡拟合效果好。本研究结果初步揭示了儋州鸡的生长发育规律和各阶段的生长特征,可为儋州鸡选育、生产和产业化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博落回提取物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血清免疫指标及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夏超笃, 黄彦, 湛穗璋, 艾琴, 刘小艳, 方炳虎
《中国畜牧兽医》. 2018, 45(11):  3070-3076.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8.11.012
摘要 ( 414 )   PDF (719KB) ( 15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试验旨在研究博落回提取物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血清免疫指标及抗氧化指标的影响,选择120头35日龄的健康杜×长×大三元杂交断奶仔猪,按体重相近、性别比例相同原则随机分成2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12头猪,预饲期5 d,试验期30 d,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试验组饲喂添加0.1%博落回提取物的基础日粮。试验期间,测定每组仔猪的平均日增重(ADG)、平均日采食量(ADFI)及料重比(F/G);在试验结束时,每个重复选取2头仔猪采血测定血清免疫指标及抗氧化指标。结果显示:①添加博落回提取物组断奶仔猪ADG较对照组提高3.89%(P>0.05),F/G下降4.32%(P>0.05),且腹泻率较对照组有显著降低的趋势(P=0.076)。②日粮中添加博落回提取物显著提高了断奶仔猪血清中免疫球蛋白G (IgG)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含量(P<0.05),血清IgA及IgM含量分别较对照组提高了4.59%和4.60%(P>0.05)。③日粮中添加博落回提取物可显著降低断奶仔猪血清中丙二醛(MDA)含量(P<0.05),同时显著提高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活性(P<0.05)。综上所述,在日粮中添加0.1%博落回提取物可降低断奶仔猪腹泻率,并提高机体免疫力及抗氧化能力,且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无不良影响。

丁酸梭菌的功能性研究进展及其在畜禽生产中的应用
杨玲, 夏嗣廷, 胡睿智, 欧阳富龙, 贺建华
《中国畜牧兽医》. 2018, 45(11):  3077-3085.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8.11.013
摘要 ( 315 )   PDF (1041KB) ( 19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丁酸梭菌(Clostridium butyricum)又名丁酸梭状芽孢杆菌、酪酸梭菌,是一种产丁酸、乳酸和乙酸的厌氧异养的革兰氏阳性芽孢杆菌,具有耐高温、耐酸和耐多种抗生素等生物学特性。丁酸梭菌定植于畜禽肠道,可抑制肠道有害菌的生长,同时促进有益菌的增殖,有效提高畜禽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及其抵抗力,进而提高畜禽养殖经济效益。丁酸梭菌存在于土壤或健康动物的粪便中,具有绿色、无残留、安全性好,以及稳定性及耐药性强等特点,是一种具有广泛开发潜力的绿色添加剂。作者主要介绍了丁酸梭菌的特性,简述了其对畜禽肠道形态、肠道屏障、肠道菌群、免疫等方面的影响,回顾了近十年来丁酸梭菌在畜禽生产中的应用进展,并探讨了其在生产应用中的问题,以期为丁酸梭菌的进一步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不同配比粗饲料对海南黑山羊生长、养分消化及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张亚格, 胡海超, 施力光, 彭维祺, 李茂, 黄艳, 徐铁山, 周汉林
《中国畜牧兽医》. 2018, 45(11):  3086-3094.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8.11.014
摘要 ( 269 )   PDF (906KB) ( 17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提高海南黑山羊的生长性能,本试验以不同比例柱花草和王草青贮饲料混合饲喂海南黑山羊,以筛选两种粗饲料的最适搭配比例。选用16只日龄、体重相近的海南黑山羊,随机分成4组,分别为对照组(CK组,粗饲料为王草)和3个试验组(S-KS2、S-KS3、S-KS4组,柱花草和王草青贮饲料分别以20∶80、30∶70、40∶60的干物质比例组合),饲喂60 d后测定山羊生长性能、血清总蛋白(TP)、白蛋白(ALB)、球蛋白(GLB)水平;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活性;尿素氮(BUN)、甘油三酯(TG)、葡萄糖(GLU)、总胆固醇(TC)含量及养分表观消化率。结果表明:S-KS2组平均日增重(ADG)和血液尿素氮含量显著低于S-KS3组(P<0.05),料重比(F/G)显著高于S-KS3组(P<0.05),但都与CK组差异不显著(P>0.05);S-KS3组山羊平均日增重、平均日采食量(ADFI)显著高于CK组(P<0.05);S-KS4组血清总蛋白和球蛋白含量显著高于CK组(P<0.05),但中性洗涤纤维(NDF)和酸性洗涤纤维(ADF)表观消化率显著低于S-KS2组和S-KS3组(P<0.05)。以上结果说明,在本试验条件下,柱花草和王草青贮饲料以一定比例混合饲喂并未对山羊造成不良影响,且在比例为30∶70时山羊的平均日增重和平均日采食量均得到提高,所以推荐柱花草和王草青贮饲料以30∶70的比例混合饲喂海南黑山羊。

降低铜、锌含量添加植酸酶对育肥猪生长性能、养分表观消化率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任善茂, 邹艺琛, 陶勇
《中国畜牧兽医》. 2018, 45(11):  3095-3103.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8.11.015
摘要 ( 198 )   PDF (955KB) ( 10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试验旨在探讨植酸水平较高饲料中育肥猪适宜的铜、锌添加水平。试验选取108头55 kg左右的苏姜猪,采用2×3因子设计将试验猪随机分为6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6头。将低、中、高剂量铜、锌与植酸酶添加、不添加组合成6种饲料,每组饲喂其中1种饲料。试验期42 d,测定试验期间育肥猪生长性能、养分表观消化率、血清生化指标及血清和掌骨铜、锌含量。结果显示,降低饲料中铜、锌含量并添加植酸酶未显著影响育肥猪生长性能(P>0.05)。将铜、锌水平从高剂量降低到中、低剂量极显著地提高了铜、锌的表观消化率(P<0.01),极显著降低了血清铜含量(P<0.01);从高剂量降低到中剂量极显著降低了血清碱性磷酸酶活性(P<0.01)。添加植酸酶极显著提高了粗蛋白质表观消化率(P<0.01),显著提高了锌表观消化率和血清碱性磷酸酶活性(P<0.05)。铜、锌水平和添加植酸酶对血清和掌骨锌含量、血清铜蓝蛋白和乳酸脱氢酶活力均无显著影响(P>0.05)。综上所述,在较高植酸水平的饲料中将铜、锌含量降到中等水平可提高铜、锌表观消化率,而不影响生长性能。添加植酸酶有利于提高粗蛋白质、锌的表观消化率。因而建议育肥苏姜猪饲料中添加中剂量铜、锌(即25 mg/kg铜+40 mg/kg锌)并添加植酸酶。

发酵扶正解毒口服液对肉鸡生产性能、免疫指标及肉品质的影响
郭宏伟, 张丽, 王林康, 汤法银, 宋予震, 史洪涛, 乔宏兴, 边传周
《中国畜牧兽医》. 2018, 45(11):  3104-3111.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8.11.016
摘要 ( 181 )   PDF (800KB) ( 10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探索发酵扶正解毒口服液对肉鸡生产性能、免疫指标及肉品质的影响。利用单因子试验方法,选取1日龄健康肉鸡90只,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对照组、Ⅰ组(未发酵制剂)和Ⅱ组(发酵制剂),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鸡。于试验的第21、42日龄测定肉鸡的生长性能和免疫器官发育情况,42日龄测定肉品质。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1~42日龄,Ⅰ、Ⅱ组平均日增重分别提高了8.09%和13.76%(P<0.05),料重比分别降低了2.23%和10.27%(P<0.05)。21、42日龄,Ⅰ、Ⅱ组脾脏指数比对照组分别提高了9.09%(P>0.05)和15.15%(P<0.05)、34.38%和53.13%(P<0.05),法氏囊指数比对照组分别提高了1.22%(P>0.05)和20.41%(P<0.05)、8.72%和18.97%(P<0.05),肝脏指数比对照组均有提高;42日龄,Ⅰ、Ⅱ组胸肌的水分、粗蛋白质、粗脂肪含量、红度(a*值)、肌苷酸分别比对照组提高了0.57%和2.10%(P<0.05)、1.61%(P>0.05)和4.25%(P<0.05)、49.89%和43.85%(P>0.05)、7.88%和58.62%(P>0.05)、24.50%和31.13%(P<0.05),胸肌的滴水损失、黄度(b*值)分别比对照组降低了21.91%和32.24%(P<0.05)、4.55%和21.73%(P>0.05),Ⅱ组腿肌的肌肉水分、粗蛋白质、粗脂肪和肌苷酸含量均比Ⅰ组和对照组显著提高(P<0.05),滴水损失显著下降(P<0.05),a*值均高于Ⅰ组和对照组,亮度(L*值)、b*值均低于Ⅰ组和对照组。结果表明,发酵扶正解毒口服液能够显著提高肉鸡生长性能和免疫指标,且能改善其肉品质。

基于半监督模糊聚类算法的奶牛行为判别系统
王俊, 谭骥, 张海洋, 赵凯旋
《中国畜牧兽医》. 2018, 45(11):  3112-3121.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8.11.017
摘要 ( 238 )   PDF (2906KB) ( 9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实时判别奶牛行为,提升精细养殖技术水平为目标,本试验以系统功耗低、检测灵敏度高、运行稳定性强为原则设计无线传感节点,研发了一种基于半监督模糊聚类算法的奶牛行为实时判别系统。为获取最佳通信距离及最优节点固定高度,对无线传感节点分别进行固定高度—通讯距离与丢包率关系测试、固定高度—数据波动关系测试,通信距离分别取10、20、30 m,固定高度分别取10、20、30 cm;并将半监督模糊聚类判别算法、K-means算法及BP神经网络算法在奶牛行为识别方面的准确度、精度及敏感度进行比较。结果显示,集成三轴加速度传感器ADXL345、处理器MSP430-F149、无线收发器CC1101等芯片设计的无线传感节点可精确采集奶牛运动加速度数据,满足长期可靠传输数据等工作要求。固定高度—通讯距离与丢包率、固定高度—数据波动关系测试结果显示,最优传输距离为10 m,最佳节点固定高度为30 cm。半监督模糊聚类算法性能最高,平均准确度达到95.4%,平均精度为53.0%,平均敏感度为60.6%。K-means算法的平均准确度达到90.3%,平均精度仅有39.9%,平均敏感度为45.6%。BP神经网络算法平均准确度达到93.7%,平均精度为45.5%,平均敏感度为47.0%。半监督模糊聚类算法具有准确性高、学习复杂度低、运行速度快的特点,具有良好的寻优能力,效率较高。

遗传繁育
乌蒙凤鸡生长激素基因多态性及生物信息分析
陆静, 骆科印, 王现科, 张雄, 杨红, 莫先艇, 黄明捷, 张勇
《中国畜牧兽医》. 2018, 45(11):  3122-3133.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8.11.018
摘要 ( 189 )   PDF (5675KB) ( 10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试验旨在对乌蒙凤鸡生长激素(growth hormone,GH)基因多态性进行研究,并开展生物信息学分析。以乌蒙凤鸡为研究对象,构建DNA池,PCR扩增GH基因所有外显子和部分内含子,采用直接测序法检测GH基因多态性,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对GH蛋白二级结构、三级结构及基本性质(理化性质、疏水性、信号肽、跨膜区、卷曲螺旋区及保守结构域)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乌蒙凤鸡GH基因存在8个SNPs,分别是T1453C、A1489G、A1512G、G2152A、G3206A、G3347A、C3452A和C3453G,其中G2152A、C3452A和C3453G只发生在无凤头乌蒙凤鸡中;C3452A、C3453G位于非编码区,T1453C、A1489G、A1512G、G2152A和G3206A位于内含子上,G3347A位于外显子5。突变后GH基因mRNA结构发生变化,自由能提高,稳定性降低。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GH蛋白为分泌蛋白,含有信号肽序列,有1个典型的卷曲螺旋结构和疏水区,保守结构域在10~214位氨基酸之间,为非跨膜蛋白,且不稳定。结果表明,乌蒙凤鸡GH基因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可为乌蒙凤鸡的保种选育提供参考。

2017年国内外家兔遗传育种研究进展
黄冬维, 赵辉玲, 程广龙, 丁海生, 王小飞, 汪勇, 杨永新, 赵小伟, 齐云霞
《中国畜牧兽医》. 2018, 45(11):  3134-3143.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8.11.019
摘要 ( 230 )   PDF (1214KB) ( 10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作者对2017年国内外家兔遗传育种(传统育种、分子育种、繁殖技术)相关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发现国内外研究侧重不同,且与往年相比存在明显变化。国内传统育种主要包括品种选育和性状评定两方面研究,并取得了良好的进展;在分子育种领域做了较多的研究,主要涉及性状包括生长、肉质、皮毛、繁殖、抗病性能等,并筛选了与目标性状相关联的功能性基因和分子标记;繁殖技术研究少而散,包括人工授精、配种季节和光控管理等环境效应对家兔健康和生产力影响的研究。国外传统育种包括性状遗传评估、遗传与环境互作、评估方法等,在改进生长性能和肉质方面得到了提升;分子育种主要涉及生长、肉质、抗病及繁殖等性状,也进行了分子标记筛选与研究,但在皮毛性状方面研究相对欠缺;繁殖技术主要包括环境和添加物对家兔繁殖、精液冷冻等方面的影响研究,也取得了良好进展。本综述可为后期家兔育种研究和生产提供参考。

5-Aza-CdR对德保黑猪手工克隆重构胚胎体外发育效果的影响
吕玲燕, 陆杏蓉, 孙俊铭, 陈宝剑, 吴永绍, 孙如玉, 汪燕玲, 崔奎青
《中国畜牧兽医》. 2018, 45(11):  3144-3152.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8.11.020
摘要 ( 154 )   PDF (2744KB) ( 8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探讨5-氮杂-2'-脱氧胞苷(5-Aza-CdR)对德保黑猪手工克隆(HMC)重构胚胎体外发育效果的影响,本研究分别从供体细胞和重构胚入手,比较了5个不同处理浓度(0、5、10、20和40 nmol/L)5-Aza-CdR处理HMC重构胚的体外发育效果,筛选最佳处理浓度;在最佳浓度下比较5个不同处理时间(0、24、48、72和96 h)对HMC重构胚的体外发育效果,筛选最佳处理时间;用4个不同浓度(0、0.25、0.5和1 μmol/L)5-Aza-CdR结合最佳浓度和最佳时间处理供体和重构胚,比较其体外发育潜能。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相比,5、10、20和40 nmol/L 5-Aza-CdR处理72 h对重构胚卵裂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20 nmol/L 5-Aza-CdR处理能显著提高重构胚的囊胚率(P<0.05),10和20 nmol/L 5-Aza-CdR处理均能显著提高囊胚细胞数(P<0.05),其中以20 nmol/L 5-Aza-CdR效果最佳;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利用20 nmol/L 5-Aza-CdR处理HMC重构胚72 h能显著提高重构胚的囊胚率和囊胚细胞数(P<0.05),其余处理时间对重构胚卵裂率、囊胚率和囊胚细胞数均无显著影响(P>0.05);在囊胚的最佳处理浓度(20 nmol/L)和最佳处理时间(72 h)下,结合供体的4个处理浓度(0、0.25、0.5和1 μmol/L),同时处理重构胚和供体,各处理组HMC重构胚的发育潜能均有提高,但效果均不显著(P>0.05),其中0.25~0.5 μmol/L 5-Aza-CdR处理效果较佳。综上表明,适宜浓度(0.25~0.5 μmol/L)的DNA甲基化酶抑制剂5-Aza-CdR处理供体细胞72 h并结合20 nmol/L 5-Aza-CdR处理重构胚72 h均能有效提高德保黑猪HMC重构胚胎的体外发育潜能,该结果可为今后研究德保黑猪HMC胚胎DNA甲基化调控机制提供参考。

延黄牛ALDH1A1基因内含子4多态性及其与肉用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胡忠昌, 曹阳, 吴健, 秦立红, 金海国, 赵玉民
《中国畜牧兽医》. 2018, 45(11):  3153-3159.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8.11.021
摘要 ( 176 )   PDF (1809KB) ( 10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试验旨在研究乙醛脱氢酶1A1(acetaldehyde dehydrogenase 1A1,ALDH1A1)基因内含子4多态性及其对延黄牛肉用性状的影响。选取99头18月龄延黄牛母牛,采用PCR扩增产物Sanger直接测序法测定99头延黄牛ALDH1A1基因内含子4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运用SPSS 19.0软件分析ALDH1A1基因内含子4 SNP与延黄牛肉用性状(体高、体斜长、十字部高、胸围、腹围、管围、体重、背膘厚、眼肌面积和肌内脂肪)的关联性。结果显示,延黄牛ALDH1A1基因内含子4存在C/T突变位点,共发现3种基因型:TT、TC和CC,2种等位基因:T和C,其中TC为优势等位基因型,C为优势等位基因。卡方适合性检验结果发现,该SNP在延黄牛群体中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P>0.05)。群体遗传参数分析发现,该突变位点的杂合度(He)相对较低,表明其在延黄牛群体中的变异较小,该位点属于中度多态(0.25<PIC<0.5),说明该遗传标记能够提供遗传信息。关联分析结果表明,延黄牛体尺和肉质性状指标在不同基因型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结果表明,ALDH1A1基因内含子4在延黄牛中存在突变,能否作为延黄牛肉用性状的遗传标记有待于扩大样本数量进一步研究。

不同海拔地区牦牛血液生化指标的比较研究
雷蕾, 包鹏甲, 吴晓云, 褚敏, 梁春年, 阎萍
《中国畜牧兽医》. 2018, 45(11):  3160-3166.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8.11.022
摘要 ( 205 )   PDF (737KB) ( 13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试验从心肌酶活性、肝脏代谢、肾脏代谢、机体抗氧化能力、能量代谢及脂代谢方面比较两个不同海拔地区的牦牛血液生化指标的差异,为牦牛高原低氧适应性提供理论依据。在青海省大通种牛场(较高海拔地区)采集牦牛血样49份,在河北省红松洼牧场(较低海拔地区)采集牦牛血样29份,检测25项血液生化指标,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2个牦牛群体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与较低海拔地区牦牛相比,较高海拔地区牦牛血液生化指标中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α-羟丁酸脱氢酶(α-HBDH)、乳酸脱氢酶(LDH)活性及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总蛋白(TP)、球蛋白(GLB)、肌酐(CRE)、尿酸(UA)、丙二醛(MDA)、葡萄糖(GLU)水平极显著升高(P<0.01),碱性磷酸酶(ALP)活性显著升高(P<0.05);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血管内皮舒张因子(NO)、白蛋白(ALB)、甘油三酯(TG)水平及白球比(A/G)极显著降低(P<0.01);其余指标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果表明,两个不同海拔地区的牦牛心肌酶活性、机体代谢功能及抗氧化能力存在一定差异,较高海拔地区的牦牛长期身处低氧环境,逐渐产生高原适应性。

产犊季节对北京地区荷斯坦奶牛Wood泌乳曲线参数的影响探究
亓建刚, 杨湛澄, 李想, 鄢新义, 董刚辉, 李锡智, 黄锡霞, 王雅春
《中国畜牧兽医》. 2018, 45(11):  3167-3175.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8.11.023
摘要 ( 227 )   PDF (2671KB) ( 9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通过对北京地区1998—2016年28个场区的奶牛生产性能测定(DHI)数据进行分析,旨在比较不同产犊季节对1~3胎奶牛泌乳曲线相关参数的影响。使用Wood模型对1~3胎不同产犊季节群体和个体泌乳曲线进行拟合,并获得相应胎次下不同产犊季节奶牛泌乳曲线参数a、b、c (分别代表泌乳潜力、产奶量上升至顶峰速率、产奶量达到顶峰后下降速率)、泌乳曲线二级参数Per、PY (分别代表泌乳持续力、泌乳峰值)及305 d产奶量(305MY)。群体和个体水平的曲线拟合采用SAS 9.2中NLIN模块进行,采用混合线性模型分析不同产犊季节对各胎次奶牛泌乳曲线参数的影响。结果显示:产犊季节对Wood泌乳曲线的泌乳潜力、达到峰值的上升速率、达到峰值后的下降速率、泌乳峰值及305MY均有显著影响(P<0.05),对于泌乳持续力没有显著影响(P>0.05)。夏季产犊牛泌乳曲线整体低于其他产犊季节,且胎次越高趋势越明显,1胎牛受到的影响较小;从胎次上分析,头胎牛泌乳持续力极显著高于经产牛(P<0.01);头胎牛夏季产犊305MY比其他产犊季节的低274.33~490.17 kg,经产牛夏季产犊305MY比其他产犊季节的低440.76~930.68 kg。以上结果提示,北京地区牛场应注重做好经产牛和头胎牛的防暑降温工作,注意调整配种时间,避免夏季产犊牛过多,造成损失。

非编码RNA调节羊绒细度候选基因的研究进展
郑圆媛, 惠太宇, 郭丹, 郭素玲, 王意如, 刘宇浩, 王梓橙, 王英轩, 黄丽飞, 白文林, 王泽英
《中国畜牧兽医》. 2018, 45(11):  3176-3184.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8.11.024
摘要 ( 180 )   PDF (863KB) ( 14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羊绒细度是评价羊绒品质和衡量羊绒价格的关键数量性状,近年来,随着羊绒细度功能标记基因的深入研究,通过高通量数据解析及全基因组关联分析,逐步筛选出羊绒细度性状的候选基因,但是羊绒细度关键调控基因、表达量及分子调节机制尚未明了。基因表达受多种调节因子调控,其中非编码RNA的调节作用比较活跃,主要包括microRNA、lncRNA和circRNA等。经高通量测序和生物信息分析发现,非编码RNA在绒山羊品种间和品种内的不同羊绒细度个体皮肤、次级毛囊及次级毛囊周期性生长发育中差异表达并调节羊绒细度相关靶基因,但多种非编码RNA共同调节同一靶基因的信号通路甚少。目前通过对羊绒细度差异基因进行SNP标记辅助选择、转录组筛选、高通量解析非编码RNA调节及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等相关研究发现,两两通路聚焦相同的羊绒细度靶基因较多,两条通路以上共同聚焦到某个或某几个羊绒细度的关键靶基因较少。作者主要讨论了羊绒细度候选基因及转录水平上microRNA、lncRNA和circRNA对羊绒细度相关靶基因分子调控机制的研究进展。

脂多糖对胚胎附植期Toll样受体4及相关免疫因子的影响
孔维欢, 代蓉, 万鹏程, 石国庆
《中国畜牧兽医》. 2018, 45(11):  3185-3191.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8.11.025
摘要 ( 213 )   PDF (2023KB) ( 6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试验旨在探讨脂多糖(LPS)对绵羊胚胎附植期Toll样受体4(TLR4)及相关免疫因子表达的影响。以构建好的pcDNA3.1-TLR4过表达载体转染绵羊子宫内膜基质细胞,运用Western blotting技术鉴定细胞转染效果,然后用1 μg/L LPS刺激转染后的子宫内膜基质细胞,建立内膜基质细胞炎症模型。将经LPS处理的细胞分别培养12、24、48、72 h,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和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内膜基质细胞中TLR4 mRNA及蛋白表达量,以及免疫因子IL-1β和IL-6的mRNA表达水平,并以未经LPS处理的细胞作为对照。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LPS促进了免疫因子IL-1β、IL-6的释放量,但随LPS作用时间的延长,细胞中IL-6的表达量逐渐下降,而IL-1β的表达量逐渐升高,使得Th1/Th2偏向不利于妊娠的Th1方向表达;TLR4 mRNA相对表达量在12、24、72 h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48 h时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且LPS处理后的细胞TLR4蛋白表达量也始终高于对照组。综上所述,pcDNA3.1-TLR4过表达载体成功转入绵羊子宫内膜基质细胞;LPS有效激活了子宫内膜细胞中TLR4信号通路,并促进了下游因子的表达;子宫蜕膜组织中TLR4受体蛋白对胚胎附植早期妊娠微环境的平衡维持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预防兽医
云南江城蓝舌病病毒16型毒株分离鉴定及其L2基因序列分析
寇美玲, 苗海生, 李乐, 李楠, 廖德芳, 李华春
《中国畜牧兽医》. 2018, 45(11):  3192-3202.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8.11.026
摘要 ( 151 )   PDF (2504KB) ( 6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解近年来云南江城县蓝舌病病毒16型(Bluetongue virus type 16,BTV-16)毒株的流行情况及其L2基因与国外流行株的遗传进化关系,本研究将江城县送检的300份牛肝素钠抗凝血提取红细胞后静脉接种10日龄鸡胚,将收集的鸡胚肝脏捣碎离心,上清液接种于C6/36和BHK21细胞传代。针对出现细胞病变的样品,应用群特异性VP7片段引物进行RT-PCR检测,应用BTV-16 L2基因特异性引物对检测出的BTV核酸阳性样品进行RT-PCR扩增和测序,采用DNAStar和Mega 6.0软件对获得的L2基因编码区序列进行核苷酸、氨基酸同源性比对及遗传进化分析,同时利用BTV-16标准阳性血清对分离到的病毒进行中和试验鉴定。结果显示,江城县发现30个可致细胞病变的样品,其中17个样品经RT-PCR初步确认为BTV;经L2基因序列分析和中和试验鉴定,确定其中6株为BTV-16型毒株;核苷酸、氨基酸同源性比对分析结果显示,6个毒株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分别在93.4%~98.0%和94.2%~99.1%之间;遗传进化分析发现,其中5株与2001—2008年日本及1982—2011年印度分离的BTV-16毒株亲缘关系较近;1株与1985—1990年日本分离的BTV-16毒株亲缘关系较近。本研究发现,云南江城县BTV-16毒株呈现新旧毒株交叉持续流行态势,但在自然进化中遗传变异不大,有一定的稳定性,本研究在分子水平阐明了云南江城县地方流行BTV-16 L2基因间的遗传和差异,为进一步开展BTV分子流行病学及检测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斑点叉尾鮰源致病性维氏气单胞菌的分离与生物学特性鉴定
田浪, 温贵兰, 张升波, 杨佰启, 李昌红, 徐丽, 林汉卿, 管国丹
《中国畜牧兽医》. 2018, 45(11):  3203-3210.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8.11.027
摘要 ( 173 )   PDF (1530KB) ( 8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鉴定一起致斑点叉尾鮰突然发病死亡的病原,本研究从发病斑点叉尾鮰中分离到1株致病菌GZTL2017,通过临床解剖观察、细菌分离培养、革兰氏染色镜检、动物回归试验、生化试验、16S rDNA序列分析、部分毒力基因检测和药敏试验进行鉴定。临床解剖观察结果显示,患病斑点叉尾鮰呈现体表溃疡、鳍根部出血、烂腮、肠管充血等症状;分离菌在培养基中呈现表面湿润凸起、边缘光滑半透明、形态均一的乳白色菌落;革兰氏染色镜检显示,分离菌为单个或成双存在、两端钝圆的短直阴性杆菌;动物回归试验显示,该分离菌有较强的致病性;生化试验结果显示,分离菌具有运动性,且氧化酶、V-P、赖氨酸脱氢酶等反应阳性,精氨酸双水解酶、硫化氢等反应阴性;16S rDNA基因序列系统进化树显示,该菌与维氏气单胞菌聚为一支,同源性均>99%;毒力基因检测结果显示,该菌能检出气溶素基因(Aer)、黏附素基因(Aha)、外膜蛋白基因(OmpA)3种毒力基因;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该菌对氟苯尼考、强力霉素、氧氟沙星等14种药物敏感;对诺氟沙星、新霉素、万古霉素等7种药物中度敏感;对麦迪霉素、苯唑西林、头孢拉定等8种药物耐药,且对氟苯尼考、强力霉素的药物最小抑菌浓度分别为1和2 μg/mL。本试验成功分离到1株维氏气单胞菌,为斑点叉尾鮰维氏气单胞菌病防治提供参考依据。

驴乳房炎大肠杆菌的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高静雯, 曾宗波, 张莉, 齐亚银
《中国畜牧兽医》. 2018, 45(11):  3211-3220.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8.11.028
摘要 ( 162 )   PDF (4116KB) ( 11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查明导致新疆某规模化奶驴场乳房炎的主要病原菌及其生物学特性,试验采用常规微生物学方法对病原菌进行分离,采用生化鉴定管和16S rRNA的PCR扩增方法对病原菌进行鉴定,采用K-B药敏纸片法测定其耐药性,D600 nm值绘制细菌生长曲线,最后分析同源性并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显示,分离株为革兰氏阴性短杆菌,能在麦康凯培养基上长出粉红色菌落,在伊红-美兰培养基上长出有金属光泽的菌落;生化鉴定分离株的葡磷胨水、赖氨酸、鸟氨酸、棉子糖、山梨醇、侧金盏花醇、木胶糖试验均呈阳性,而苯丙氨酸和硫化氢试验均为阴性;PCR扩增后测序得到205 bp的1号菌株和203 bp的2号菌株,其特性符合大肠杆菌的特性;药敏结果表明,分离株对链霉素和氯霉素高度敏感,对青霉素、阿莫西林和庆大霉素耐药;生长曲线表明,分离株在2~16 h时为高度繁殖期,16~32 h处于稳定期,32 h以后开始进入衰退期;1号菌株与2号菌株同源性高达99%,1号菌株与大肠杆菌11J和RCB800的同源性最高(100%);2号菌株与大肠杆菌675SK2和DTU-1的同源性最高(100%);由系统进化树分析可知,1号菌株与大肠杆菌11J和RCB800处于同一个小分支,2号菌株与大肠杆菌675SK2和DTU-1处于同一个小分支。因此,导致本次驴乳房炎的病原菌为大肠杆菌,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系统研究导致驴乳房炎大肠杆菌的致病机制提供参考。

解淀粉芽孢杆菌SSY2颉颃霉菌物质的鉴定及其理化性质研究
陈楠楠, 尹珺伊, 王岩, 秦平伟, 史同瑞, 刘宇
《中国畜牧兽医》. 2018, 45(11):  3221-3228.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8.11.029
摘要 ( 180 )   PDF (2160KB) ( 7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试验旨在鉴定解淀粉芽孢杆菌SSY2的抗霉菌物质及其理化性质。通过活性组分分析、硫酸铵沉淀、超滤除盐等方法鉴定并提取抗菌物质;通过对抗霉菌物质产生的时间、酶活性、温度、酸碱度(pH)、稳定性及储存温度的检测初步确定其理化性质。结果表明,不同组分对霉菌的降解率不同,菌液上清液对霉菌的降解能力最强,菌液发酵液的降解能力次之,胞内液降解能力最差。因此,初步确定解淀粉芽孢杆菌SSY2的抗菌物质活性成分是一种胞外分泌物,主要存在于菌液上清液;经30%、60%、80%和100%饱和硫酸铵沉淀,确定最佳硫酸铵饱和浓度为60%;超滤纯化后得到分子质量大于3 ku的抗菌活性物质。理化性质检测结果表明,该抗菌物质能在对数期早期(24 h)开始产生;具有产蛋白酶活性,对胃蛋白酶具有一定抵抗力,但对蛋白酶K、碱性和中性蛋白酶的抵抗力较低;在60~121℃抗菌活性稳定,证明其对热不敏感;耐酸性较强,在pH 6.0~8.0环境中对霉菌的抗菌活性稳定;此外,抗菌物质具有良好的传代稳定性,可在4℃条件下长期保存。本试验结果可为后续研发霉菌生物防控制剂提供依据。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SD201604株的分离鉴定及致病性研究
吴白, 苏玮玮, 鞠德财, 夏铭崎, 张树成, 王炜
《中国畜牧兽医》. 2018, 45(11):  3229-3236.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8.11.030
摘要 ( 307 )   PDF (2573KB) ( 11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获得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分离株,并对其致病性进行研究。应用Vero细胞从山东某猪场腹泻病料中进行病毒分离,通过细胞病变、免疫荧光试验、电镜观察和RT-RCR进行鉴定,并对分离株的S基因序列进行分析;应用103.5 TCID50/mL分离株口服接种3日龄仔猪并观察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用不同滴度的分离株分别口服接种3日龄仔猪(3 mL/只),统计各组仔猪的死亡率,确定最小致死量。结果显示,成功分离到1株PEDV,命名为PEDV SD201604株。该分离毒株能在Vero细胞上增殖,产生细胞病变,传代至F6代时病毒滴度可达103.5 TCID50/mL,免疫荧光试验和RT-RCR检测均为PEDV阳性。电镜观察可见直径大小约为100 nm的病毒粒子,有明显的囊膜和纤突,具有PEDV病毒粒子典型的形态特征,确定分离株为PEDV。S基因序列分析显示,分离株为国内流行的PEDV变异株。动物回归试验结果显示,口服感染该分离株的5头3日龄仔猪全部出现典型的PED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其中3头死亡。最小致死量试验结果表明,口服感染3 mL病毒含量为104.5 TCID50/mL的分离株可使仔猪全部死亡。本试验结果可为PEDV的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研究提供参考与借鉴。

产气荚膜梭菌α毒素C末端的三拷贝串联表达与免疫原性分析
杜吉革, 刘莹, 朱真, 薛麒, 张秀坤, 李启红, 印春生, 康凯, 姚文生, 陈小云
《中国畜牧兽医》. 2018, 45(11):  3237-3245.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8.11.031
摘要 ( 165 )   PDF (1149KB) ( 7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获得产气荚膜梭菌α毒素(CPA) C末端(第247-370位氨基酸,CPAC)三拷贝串联融合蛋白,并评价其免疫原性。对已知的A型产气荚膜梭菌CPAC编码基因(GenBank登录号:AY823400.1)进行优化设计,以同向串连的方式串联成三拷贝基因(GCPAC3),片段之间用柔性氨基酸linker (GGGS)连接,经人工合成后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ET-30a (+)中进行表达与纯化,获得CPAC的三拷贝重组蛋白(rCPAC3)。利用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rCPAC3与A型产气荚膜梭菌毒素抗血清的反应性。将rCPAC3与Montanide ISA 201佐剂混合乳化制备疫苗,免疫4只健康家兔,检测一免及二免后兔血清的中和抗体效价。在二免21 d后,对家兔经耳缘静脉注射1个家兔最低致死剂量(MLD)的A型产气荚膜梭菌毒素,检测rCPAC3对家兔的免疫保护效果。结果显示,rCPAC3主要以包涵体的形式表达,且能与A型产气荚膜梭菌毒素抗血清反应;每毫升的一免抗血清可中和30~50个、二免抗血清可中和70~100个小鼠MLD的A型产气荚膜梭菌毒素。采用1个家兔MLD的A型产气荚膜梭菌毒素攻毒后,对照组家兔100%(4/4)死亡,免疫组得到了100%(4/4)的保护。以上结果说明,rCPAC3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为A型产气荚膜梭菌病基因工程疫苗的研制提供了重要的试验数据。

杂合抗菌肽Mel-MytB在毕赤酵母中的表达及其抗菌活性测定
张宏刚, 吴剑良, 李莉
《中国畜牧兽医》. 2018, 45(11):  3246-3252.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8.11.032
摘要 ( 223 )   PDF (1482KB) ( 8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获得抗菌活性较强的抗菌肽,将蜂毒肽(Melittin)与贻贝素B (Mytilin-B)的核心功能序列杂合,以Melittin (3-14)和Mytilin-B (13-27)的成熟肽段作为模板序列,根据巴斯德毕赤酵母(Pichia pastoris)偏好密码子,采用SOE方法合成杂合抗菌肽Mel-MytB(MEM)基因。改造后的基因克隆到pPICZα-A质粒,构建分泌型重组酵母表达载体pPICZα-A-MEM,而后经Sac Ⅰ酶切线性化后电转入毕赤酵母受体菌X-33。结果表明,在醇氧化酶(AOX)启动子调控下,分子质量约3.0 ku的Mel-MytB杂合抗菌肽获得表达,具有热稳定性和酸稳定性,煮沸40 min、pH 2.0~10.0范围内抑菌活性基本不变。抗菌特性研究结果表明,该表达产物具有广谱抗菌活性,其对大肠杆菌ATCC25922、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5923/ATCC6538、肠道沙门氏菌ATCC13076、鼠伤寒沙门氏菌ATCC14028、副溶血弧菌ATCC17802、创伤弧菌ATCC27562、枯草芽孢杆菌ATCC6633的MIC值分别为5.1、2.2、2.0、4.6、7.6、9.4、13.2和59.4 μg/mL。因此,重组抗菌肽Mel-MytB在疾病防治和动物饲料添加剂等方面具备较好的应用前景。

基础兽医
结核分枝杆菌PhoP-PhoR双组分系统研究进展
郭佳成, 任宁宁, 郭爱珍, 陈颖钰
《中国畜牧兽医》. 2018, 45(11):  3253-3260.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8.11.033
摘要 ( 260 )   PDF (2082KB) ( 9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双组分信号转导系统广泛存在于各种原核生物中,其基本结构为1个组氨酸激酶(HK)和1个反应调节剂(RR),该系统能够感知外界刺激并作出反应,使细菌能适应各种不利环境且能增强细菌在宿主体内的生存能力,对细菌的毒力和生长至关重要。文章概述了结核分枝杆菌DosS/DosT-DosR、MprA-MprB、PrrA-PrrB、PhoP-PhoR等12个双组分系统,重点介绍了PhoP-PhoR双组分系统的结构与功能。PhoP-PhoR是结核分枝杆菌最基本、最重要的双组分系统之一,由感受器PhoR和效应器PhoP组成,其中PhoR可以接受Mg2+、Cl或H等外界刺激,进而驱动PhoP对靶基因的转录表达进行调控。PhoP作为一种效应蛋白,经过晶体结构解析发现,其可通过与DNA结合来实现对靶基因的调控,具体包括对细胞壁组成的控制、对脂类代谢和pH的调节、对结核分枝杆菌毒力网络的调控。此外,文章还介绍了PhoP突变株作为疫苗候选株所具有的优势,包括PhoP突变株在小鼠模型中毒力减弱,并且免疫恒河猴及豚鼠后均有一定的免疫保护性等,表明PhoP突变株具有较好的疫苗开发潜力。作者通过对PhoP-PhoR双组分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以及PhoP突变株作为疫苗候选株的研究进行综述,旨在为结核分枝杆菌的毒力机制和人类结核病疫苗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云南地区牛源无乳链球菌分离鉴定及毒力基因和耐药性的检测
祝宇, 路璐, 颜兴琼, 龚蕾, 孙卫星, 曲伟杰
《中国畜牧兽医》. 2018, 45(11):  3261-3270.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8.11.034
摘要 ( 222 )   PDF (1811KB) ( 12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试验旨在研究无乳链球菌的生物学特性,为防治无乳链球菌引起的奶牛乳房炎提供理论依据。根据细菌分子生物学分离鉴定无乳链球菌,参考GenBank登录的牛源无乳链球菌16S rRNA、菌属特异性cfb (CAMP因子)、毒力基因和耐药基因序列,运用Oligo 6.0和Primer Premier 5.0软件设计14对引物,建立PCR快速检测方法,并进行20种常见抗生药物的耐药试验。结果显示,试验成功鉴定出17株牛源无乳链球菌,毒力基因与NCBI上已报道的无乳链球菌相应序列具有高度同源性,均≥99%;共检测到6种耐药基因;分离菌株对青霉素、红霉素、林可霉素、克林霉素、万古霉素、氨苄西林、新生霉素、磺胺异噁唑的耐药率均较高,耐药率依次为100.0%、94.1%、94.1%、94.1%、94.1%、82.3%、82.3%和47.1%,对青霉素严重耐药;而对氨基糖苷类、四环素类、头孢菌素类、喹诺酮类耐药率均较低,耐药率分别为15.7%、14.7%、7.7%和3.9%。本研究结果表明,建立的PCR快速检测方法灵敏可靠,云南地区无乳链球菌已对部分β-内酰胺类、大环内酯类、磺胺类等抗生素出现多重耐药性。

包衣技术提高药物药学性能的研究进展
李超, 罗万和, 周凯翔, 陈冬梅, 潘源虎, 陶燕飞, 谢书宇
《中国畜牧兽医》. 2018, 45(11):  3271-3278.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8.11.035
摘要 ( 467 )   PDF (1458KB) ( 10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兽药对畜牧生产中的疾病防控和健康养殖意义重大,但由于某些药物味苦、对胃黏膜刺激性大、稳定性差和药理作用部位靶向性差等限制了其在临床上的使用。包衣技术在改善药物适口性、提高药物稳定性和实现药物控缓释和靶向性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作者总结了国内外关于包衣技术在改善药物适口性、提高药物稳定性、制备控缓释剂型和高效靶向释药剂型方面的研究进展,分析了包衣膜的形成原理,剖析了几种常见包衣技术的优缺点和其产业化面临的挑战,在此基础上展望了包衣技术在兽药领域的应用前景,以期为基于包衣技术的兽药新制剂的开发提供新思路。

骆驼尿辅助治疗疾病的研究进展
浩斯娜, 方舒, 卓娜, 刘丽君, 李彤, 王瑞雪, 明亮, 吉日木图
《中国畜牧兽医》. 2018, 45(11):  3279-3285.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8.11.036
摘要 ( 458 )   PDF (830KB) ( 21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尿是人类和脊椎动物为了新陈代谢的需要,经由泌尿系统及尿路排出体外的液体排泄物。近年来,骆驼尿液因具有广泛的医疗作用而引起广泛关注。在中东地区,其主要用于对疾病的辅助治疗,包括发烧、感冒甚至癌症。研究表明,骆驼尿液中含有一些独特的生物化学成分,如刀豆氨酸可在不同肿瘤中表现出细胞毒性和抗肿瘤活性。且研究证实骆驼尿液具有抗菌、保肝、抗肿瘤和抗血小板活性等重要作用,极具研究价值。文章主要介绍了骆驼尿液中的有效生物化学成分,并对骆驼尿液在各种疾病中的医药作用进行详细阐述,为今后对骆驼尿液的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质量安全
广西主要动物源性产品中磺胺二甲嘧啶残留调查与分析
马玲, 陈凤莲, 凌丹, 李志源, 骆永泉, 李丹, 张怡轩, 吴健敏
《中国畜牧兽医》. 2018, 45(11):  3286-3295.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8.11.037
摘要 ( 216 )   PDF (1093KB) ( 9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解广西动物源性产品中磺胺二甲嘧啶(SM2)残留情况,本研究采用磺胺二甲嘧啶化学发光酶免疫分析法(SM2-CLEIA)对2013—2017年采集的4 637份动物源性产品进行检测,共检出超标样品122份,涉及鲜乳、猪肉、水产品和猪尿,其中超标猪尿92份,SM2含量100.51~860.44 μg/kg,猪尿中抗生素残留会污染水体、土壤,再通过动植物的富集作用进入食物链,危害人类健康,应引起重视;而本次受检的水牛奶、鸡肝脏、鸭肝脏、鸭肉均合格。所有受检样品超标率逐年下降,同时规模化养殖场样品合格率高于农村散养户、超市高于农贸市场。不同年份超标样品含量以2014年最高。采用食品安全指数(IFS)对广西动物源性食品中SM2残留风险进行评估,结果均远小于1,说明在广西地区,现有的SM2残留对人体的潜在危害较低。

动物源样品中阿维菌素类药物残留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李玉立, 陈可心, 唐塔娅, 武英豪, 沈建忠, 程林丽
《中国畜牧兽医》. 2018, 45(11):  3296-3304.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8.11.038
摘要 ( 263 )   PDF (1030KB) ( 9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寄生虫病是较严重的人畜共患病之一,而阿维菌素类药物是目前畜牧业上防治寄生虫病的主要药物。阿维菌素类药物属于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抗虫药效强大,但也具有神经毒性和发育毒性,脂溶性强,在动物体内分布广泛且代谢周期长,极易造成动物源食品中药物残留的问题,通过食物链危害人类健康。因此,对动物源样品中的阿维菌素类药物残留量进行检测意义重大。目前,应用于动物源样品中阿维菌素类药物残留分析的方法主要有液相色谱—紫外检测法、液相色谱—荧光检测法、酶联免疫吸附法、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等。作者对近年来阿维菌素类药物各种检测方法进行了综述,旨在探究各种方法的优劣,为更精准有效地检测动物源食品中阿维菌素类药物的残留提供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