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8年 第45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18-01-20
生物技术
重组水蛭素的原核表达及分离纯化
黄孔威, 李志鹏, 崔奎青, 石德顺, 刘庆友
《中国畜牧兽医》. 2018, 45(1):  1-13.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8.01.001
摘要 ( 281 )   PDF (3843KB) ( 43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提高水蛭素的生产效率以适应生物医药应用的需求,试验通过对水蛭素基因进行密码子优化,构建了重组水蛭素原核表达系统,并对D600 nm值、诱导时间、诱导剂IPTG浓度和诱导温度4种诱导条件进行了探索,同时通过引入试验设计(design of experiment,DOE)方案将4种因素对诱导效率的影响进行进一步系统的优化,使用His-Trap亲和层析对重组蛋白进行纯化,并通过凝血酶滴定法对重组水蛭素的活性进行测定。结果显示,试验成功构建重组水蛭素原核表达载体,水蛭素蛋白为可溶性表达。单因素变量优化后的诱导条件为:在菌体密度D600 nm值为0.4时,加入1 mmol/L IPTG,37℃下诱导7 h,重组水蛭素蛋白表达效率最高,占菌体总蛋白66.5%;而DOE试验优化结果为:在菌体密度D600 nm值为0.6时,加入0.82 mmol/L IPTG,31.9℃下诱导7.6 h,预测重组水蛭素蛋白表达效率最高,占菌体总蛋白72.7%,显著高于单因子变量法优化结果(P<0.05)。进一步分析发现,各影响因素之间存在明显的交互效应,影响了单因素试验结果的准确性。通过亲和层析纯化后的重组水蛭素纯度可达99%,抗凝活性为114 ATU/mg。研究成功构建了重组水蛭素原核表达载体,对其表达条件进行了优化,并获得了重组水蛭素蛋白,为水蛭素应用于生物医药奠定了基础。

鹅新城疫病毒RT-LAMP可视化检测方法的建立
刘文俊, 黄运茂, 阳佑天, 许丹宁, 曹楠, 周德荣, 田允波
《中国畜牧兽医》. 2018, 45(1):  22-31.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8.01.003
摘要 ( 237 )   PDF (4055KB) ( 30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拟建立一种能在基层实时、便捷诊断鹅新城疫病毒(goose Newcastle disease virus,GNDV)的检测方法。根据GenBank中公布的GNDV F基因的高度同源保守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并在反应体系中添加钙黄绿素/氯化锰指示剂,建立可视化RT-LAMP检测方法。结果显示,建立的方法能特异地检测出GNDV及NDV Lasota疫苗株,而小鹅瘟病毒(GPV)、禽流感病毒(AIV)、鸭坦布苏病毒(DTMUV)等其他病毒均为阴性。所建立的GNDV可视化RT-LAMP检测方法对RNA的最低检测限为10 pg,反应过程不需PCR仪等复杂的仪器,50 min即可完成反应,可经肉眼观察反应体系颜色判定结果。该方法特异性强、灵敏度高,且操作安全、简便、快捷,可满足基层筛查GNDV的需求。

牛副流感病毒3型3种基因型多重RT-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杨帆, 石顺利, 徐娜, 雷宇, 常塔娜, 李平安, 关平原
《中国畜牧兽医》. 2018, 45(1):  32-38.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8.01.004
摘要 ( 228 )   PDF (1235KB) ( 23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建立检测牛副流感病毒3型(bovine parainfluenza virus type 3,BPIV3)3种基因型的多重RT-PCR方法,根据GenBank上发表的BPIV3 3种基因型病毒株的HN基因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优化反应体系建立多重RT-PCR方法。结果显示,方法可同时扩增出BPIV3 A型150 bp、B型253 bp和C型342 bp的特异性片段,与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IBRV)、牛呼吸道合胞体病毒(BRSV)、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小反刍兽疫病毒(PPRV)、牛支原体、牛布鲁氏菌、羊布鲁氏菌、牛源多杀性巴氏杆菌A型和B型均无交叉反应,A、B、C基因型BPIV3最低阳性质粒检测量分别为0.89×104、0.92×104和1.53×104拷贝/μL。本试验建立的多重RT-PCR检测方法操作方便、特异性强,应用于临床样本的检测,可快速检测BPIV3 3种基因型。

Zfy基因cDNA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营瑞文, 张永生, 夏欢, 王香祖, 李超程, 王绪海, 席继锋, 贾斌
《中国畜牧兽医》. 2018, 45(1):  39-46.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8.01.005
摘要 ( 248 )   PDF (2801KB) ( 19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对驴Zfy基因的cDNA序列进行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根据GenBank中公布的家牛Zfy基因mRNA序列(登录号:NM_177491.1)设计特异性引物,运用RT-PCR技术获取驴Zfy基因的cDNA序列,并对Zfy基因CDS区核苷酸序列与蛋白质结构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驴Zfy基因CDS区序列长度为2 325 bp,编码774个氨基酸;蛋白质二级结构预测结果显示,Zfy蛋白没有信号肽及跨膜结构;驴Zfy基因CDS区序列与家牛、绵羊、人、家猫、家犬、马鹿、黑猩猩、藏羚羊的同源性分别为92.9%、92.6%、91.8%、93.8%、92.5%、92.3%、91.6%和92.6%;对驴和其他8种哺乳动物Zfy基因CDS区核苷酸序列构建的系统进化树显示,驴与绵羊、藏羚羊、家牛、马鹿亲缘关系较近,与家犬和家猫的亲缘关系稍远,与人和黑猩猩亲缘关系最远。本研究成功克隆出驴Zfy基因CDS区序列,为进一步研究驴Zfy基因的功能奠定了基础。

蓝狐MITF-M基因序列扩增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郭敏, 张东林, 刘艳军, 彭永东, 王建涛, 付志新, 董淑珍, 刘铮铸, 巩元芳, 李祥龙
《中国畜牧兽医》. 2018, 45(1):  47-56.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8.01.006
摘要 ( 205 )   PDF (3300KB) ( 24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试验旨在研究蓝狐MITF-M基因核心启动子活性区、转录因子结合位点、基因编码蛋白结构及功能,为探究该基因的表达调控机制提供理论依据。从成年蓝狐背部皮肤组织中采集1 cm×1 cm样品,采用RT-PCR扩增及测序技术首次获得MITF-M基因序列3 880 bp(包括5'侧翼区2 262 bp、CDS区1 260 bp、3'侧翼区358 bp),编码419个氨基酸残基。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蓝狐MITF-M基因5'侧翼区存在潜在的启动子区域(-86~-336 bp),且发现TATA框、CAAT框、GC框和CRE等调控元件及CREB、LSF和Sp1等多种转录因子。MITF-M基因编码的蛋白是定位于细胞核和细胞质的不稳定、可溶性亲水蛋白质。亚细胞定位结果提示该蛋白在细胞核、细胞质和线粒体的概率较高,分别为65.2%、17.4%和8.7%。DNAMAN软件对MITF-M基因编码蛋白的二级结构预测发现,该蛋白由α螺旋(33.66%)、β折叠(16.66%)和无规卷曲(49.68%)组成,且不存在跨膜区域和信号肽。蓝狐与其他物种MITF-M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对比和系统进化树分析均提示蓝狐与犬的遗传亲缘关系最近,与哺乳动物和禽类均具有较高的同源性(>89.1%),说明MITF-M基因编码区在物种进化过程中较为保守。本研究为深入研究MITF-M基因调控狐狸被毛颜色的分子遗传机制奠定了理论基础。

葛根素对Akt通路调控3T3-L1脂肪细胞分化的影响
云巾宴, 于永生, 曹阳, 张立春, 金海国, 罗晓彤, 魏天, 李欣, 金鑫
《中国畜牧兽医》. 2018, 45(1):  57-64.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8.01.007
摘要 ( 219 )   PDF (1607KB) ( 28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研究葛根素(puerarin)对3T3-L1前体脂肪细胞分化的影响,探索其在成脂分化过程中的潜在作用机制,试验在脂肪形成过程中将0、10、50 μmol/L葛根素加入到诱导分化培养基中诱导分化,分别通过油红O染色法及甘油三酯酶法检测葛根素对3T3-L1脂肪细胞的脂滴积累、甘油三酯的影响;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脂肪细胞中CCAAT-增强子结合蛋白α(C/EBPα)和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的mRNA表达量,Western blotting检测脂肪形成相关转录因子及Akt信号通路的蛋白水平的表达量。结果表明,10 μmol/L葛根素极显著增加了成熟脂肪细胞中脂滴和甘油三酯(TG)的积聚,极显著促进了脂肪形成相关转录因子C/EBPα和PPARγ的mRNA和蛋白水平的表达量(P<0.01)。进一步研究发现,与对照组相比,葛根素的刺激可增强Akt信号通路Ser473蛋白的磷酸化表达水平,表明葛根素对成脂分化过程的促进作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Akt信号通路的磷酸化来实现的。综上所述,葛根素能够促进3T3-L1前体脂肪细胞的分化,改善胰岛素敏感性,其作用机制与激活Akt信号通路Ser473位点的磷酸化水平有关。本试验结果可为研究胰岛素的效应机制提供新见解,为胰岛素抵抗相关疾病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新疆伊犁地区马疱疹病毒1型ORF30基因序列分析
范斌, 王燕, 阿玛古丽·朱马汉, 冉多良, 刘建华, 加尔肯
《中国畜牧兽医》. 2018, 45(1):  65-70.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8.01.008
摘要 ( 185 )   PDF (2305KB) ( 33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研究马疱疹病毒1型(EHV-1-XJ2015)新疆伊犁分离株致病基因型,评估新疆EHV-1-XJ2015的潜在风险因素,本试验设计特异性引物,应用PCR技术扩增EHV-1-XJ2015分离株ORF30基因相应区域,连接至克隆载体,成功构建重组质粒pMD19-T-ORF30。测序结果表明,EHV-1-XJ2015毒株ORF30基因2 254 bp处为A,且编码天冬酰胺(N),分析证明EHV-1-XJ2015基因型为非神经型毒株,毒力倾向表现为流产型毒株;遗传进化显示,EHV-1-XJ2015毒株与日本分离株90c16、00c19、HH1、NY03为同一分支,氨基酸同源性最高为100%。本研究结果为开展EHV-1分子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及为新疆地区现有诊断方法和防控措施的评估提供理论依据。

熊源粪肠球菌EfaA基因的原核表达
楚熹橦, 秦晓东, 鲁承, 孙福亮
《中国畜牧兽医》. 2018, 45(1):  71-76.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8.01.009
摘要 ( 193 )   PDF (2573KB) ( 37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试验旨在构建EfaA基因的原核表达质粒,并对其进行表达。根据GenBank中粪肠球菌EfaA基因序列(登录号:U03756)设计合成1对引物,利用PCR法扩增、克隆EfaA基因,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将EfaA基因亚克隆于pGEX-4T-1原核表达载体,构建pGEX-4T-EfaA原核表达质粒,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感受态细胞,用IPTG诱导表达,筛选最佳诱导时间并分析其表达蛋白的生物学特征。结果发现,试验成功获得大小为873 bp的粪肠球菌EfaA基因。经IPTG诱导后,获得分子质量约为59 ku的EfaA重组蛋白,以37℃、0.5 mmol/L IPTG诱导6 h表达量最大。经Western blotting分析发现,具有较好的反应原性。本试验成功构建原核表达质粒pGEX-4T-EfaA,并在大肠杆菌BL21(DE3)感受态细胞中成功表达。

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
反刍动物饲用抗生素替代物研究进展
靳纯嘏, 叶耿坪, 唐新仁
《中国畜牧兽医》. 2018, 45(1):  77-85.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8.01.010
摘要 ( 310 )   PDF (822KB) ( 45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抗生素的违规使用威胁着畜牧业的健康发展,寻找可靠的抗生素替代物以减少抗生素的使用已成为当务之急。作者总结了反刍动物饲料中使用的抗生素种类,综述了益生菌、植物提取物、酶制剂、有机酸、抗菌肽、功能性寡糖等主要的反刍动物饲用抗生素替代物的作用机理,重点阐述了反刍动物饲用抗生素替代物对反刍动物瘤胃发酵、微生物区系、免疫机能及生产性能影响的研究进展,并对反刍动物饲用抗生素替代物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进行了展望,以期为后续对反刍动物饲用抗生素替代物的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茶树油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及脏器指数的影响
王淑楠, 董丽, 魏臻武, 霍永久, 方伟, 封飞飞, 朱新宇, 喻礼怀
《中国畜牧兽医》. 2018, 45(1):  86-92.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8.01.011
摘要 ( 294 )   PDF (703KB) ( 32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试验旨在研究日粮中添加不同剂量茶树油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腹泻情况、血清生化指标和脏器指数的影响,并探究其替代抗生素的可行性。试验选取21日龄、体重(6.73±0.12)kg的健康杜洛克×长白猪×大白猪三元杂交断奶仔猪120头,随机分为5组,分别为对照组(CON组,基础日粮)、抗生素组(ANT组,基础日粮+200 mg/kg 10%硫酸黏菌素+75 mg/kg 15%金霉素)、低剂量茶树油组(LTO组,基础日粮+50 mg/kg茶树油)、中剂量茶树油组(MTO组,基础日粮+100 mg/kg茶树油)和高剂量茶树油组(HTO组,基础日粮+150 mg/kg茶树油),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4头仔猪。正试期21 d。试验期间,测定每组仔猪的平均日增重(ADG)、平均日采食量(ADFI)及料重比(F/G);在试验结束时,每个重复选取1头仔猪采血后屠宰,取心脏、肝脏、脾脏、肺脏、肾脏、胸腺、胰脏,测定脏器指数。结果显示:①MTO、HTO组ADG较CON组分别增加8.33%和14.84%(P>0.05),F/G分别降低9.58%和7.78%(P>0.05),二者均与ANT组无显著差异(P>0.05);②与CON组相比,ANT、MTO和HTO组腹泻率和腹泻指数均显著降低(P<0.05),其中MTO组降幅最大;③与ANT组相比,MTO、HTO组谷草转氨酶(AST)及谷氨酰基转移酶(GGT)活性显著降低(P<0.05),LTO、HTO组葡萄糖(GLU)含量显著降低(P<0.05),各组血清中谷丙转氨酶(ALT)、总蛋白(TP)、白蛋白(ALB)、球蛋白(GLOB)和白蛋白/球蛋白(A/G)均无显著差异(P>0.05);④与ANT组相比,MTO、HTO组的肝脏指数显著升高(P<0.05),LTO组胸腺指数显著升高(P<0.05)。综上所述,在日粮中添加适量茶树油(100 mg/kg)可一定程度促进断奶仔猪生长、降低腹泻,促进肝脏和胸腺的发育,可一定程度替代抗生素的使用。

奶牛乳脂合成及其影响因素
吕贺, 段晓宇, 周金玉, 宋书媛, 姜明慧, 侯晓明, 林叶
《中国畜牧兽医》. 2018, 45(1):  93-99.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8.01.012
摘要 ( 341 )   PDF (780KB) ( 36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乳脂是一种高质量的天然脂肪,是牛乳的主要营养成分。乳脂率是衡量牛奶品质优劣的关键指标,同时也是制约中国奶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近年来,随着中国奶牛业的不断发展,奶牛的产奶量日益提高,但乳脂率却未见增长。通常情况下牛奶的乳脂率为3%~4%,产奶量与乳脂率之间呈相互制约关系,如何提高乳脂率一直是学者们研究的热点。为深入研究并解决这一问题,作者介绍了乳脂组成及合成机理,并从日粮、瘤胃微生物及遗传等方面分析了影响奶牛乳脂合成的因素。同时作者还对影响奶牛乳脂合成的重要功能基因(SREBPs、PPARs、CIDEC基因)及mTOR信号通路的作用进行了综述。乳脂合成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的多网络调控的过程,需要大量的基因参与,研究各信号通路间的相互作用可为人工调控乳脂合成提供理论基础,也为日后泌乳生物学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银杏叶提取物对热应激致鸡心肌细胞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
陈洪博, 段滇宁, 王华
《中国畜牧兽医》. 2018, 45(1):  100-105.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8.01.013
摘要 ( 261 )   PDF (2350KB) ( 52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试验旨在研究银杏叶提取物(Ginko biloba extract,GBE)对热应激致鸡心肌细胞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取12日龄AA肉鸡心脏制备鸡原代心肌细胞,向原代心肌细胞培养板中分别加入0、5、10、50、100、150 mg/mL GBE,CCK-8试剂盒检测心肌细胞存活率;将原代心肌细胞以1×104个/孔接种于96孔板,培养48 h,分别加入0、5、10、50、100、200、500、1 000 μg/mL GBE,Hoechst 33258检测心肌细胞凋亡率,确定最适GBE浓度。42℃热应激处理(0、0.5、1、2和4 h)建立心肌细胞损伤模型,ELISA试剂盒检测乳酸脱氢酶(LDH)、细胞丙二醛(MDA)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含量,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Western blotting检测Hsp72蛋白表达。结果显示,高浓度GBE具有细胞毒性,50、100、150 mg/mL GBE能极显著抑制细胞生长(P<0.01),50 μg/mL GBE能够极显著提高细胞增殖率(P<0.01)。热应激后细胞发生凋亡,细胞内MDA、LDH含量增加,SOD活性、GSH-Px含量减少,产生氧化损伤;GBE可以降低热应激时细胞LDH和MDA的含量,增加SOD活性和GSH-Px的含量,热应激2、4 h,GBE处理效果明显。此外,GBE可增加心肌细胞中Hsp72蛋白的表达。综上所述,GBE能降低热应激状态下心肌细胞的氧化损伤,其机制可能与提高抗氧化酶活性及提高Hsp72的表达有关。

竹酢粉对妊娠后期母羊血液及初乳抗氧化、免疫指标的影响
刘明美, 徐长军, 黄德军, 王伟伟, 占今舜, 霍永久, 赵国琦
《中国畜牧兽医》. 2018, 45(1):  106-112.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8.01.014
摘要 ( 237 )   PDF (782KB) ( 22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试验旨在研究竹酢粉对妊娠后期母羊血液及其初乳抗氧化和免疫指标的影响。试验选择胎次一致、身体状况良好的妊娠后期(妊娠约120 d)湖羊10只,随机分成2组,分别饲喂基础日粮(对照组)和基础日粮+2%竹酢粉(试验组),试验期3周(1周预饲期+2周正式试验期),试验结束采集血液测定生化、免疫和抗氧化指标;分娩1周内采集初乳测定免疫和抗氧化指标。结果显示:①试验组母羊血液总蛋白(TP)含量和谷丙转氨酶(GPT)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GOT/GPT)和血小板数量则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红细胞数量、血红蛋白浓度均高于对照组母羊,但差异并不显著(P>0.05);②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母羊血清的免疫球蛋白A(IgA)、白细胞介素-6(IL-6)含量显著升高(P<0.05),总抗氧化力(T-AOC)、免疫球蛋白G(IgG)和免疫球蛋白M(IgM)含量极显著升高(P<0.0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低于对照组但无显著差异(P>0.05);③竹酢粉能够显著降低母羊初乳TNF-α的含量(P<0.05),显著升高初乳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P<0.05),但对初乳免疫球蛋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本研究结果表明,日粮中添加竹酢粉能改善妊娠后期湖羊的健康状况,提高母羊的抗氧化和免疫性能。

遗传繁育
绵羊心脏脂肪酸结合蛋白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分析
谢秀兰, 梁小军, 马青, 马小明, 马丽娜, 岳彩娟, 杨炜迪, 额尔和花
《中国畜牧兽医》. 2018, 45(1):  113-121.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8.01.015
摘要 ( 226 )   PDF (759KB) ( 39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试验旨在探讨心脏脂肪酸结合蛋白(heart fatty acid-binding protein,H-FABP)基因在绵羊中的遗传多态性,并寻找可用于辅助选择的分子标记。本研究以滩羊(250只)及滩羊×湖羊杂交F1代(174只)为试验动物,利用SNaPshot分型技术对H-FABP基因(GenBank登录号:AY157617)的多态位点进行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分析,统计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进行Hardy-Weinberg平衡性检测,计算期望杂合度(He)、多态信息含量(PIC)和有效等位基因数(Ne)等遗传多态指标,分析候选基因不同基因型与体重、体长、体高、胸围、胸深、胸宽和管围等生长性状的关联性。结果显示:①检测到9个多态位点:939[A/G]、980[G/A]、1018[T/C]、2878[C/T]、2956[C/T]、3017[G/A]、3341[G/C]、3394[T/A]、1056[-/G],其中有6处转换、2处颠换、1处单碱基插入。②939[A/G]、980[G/A]、2956[C/T]、3341[G/C]、3394[T/A]和1018[T/C]的He为0.3200~0.4666,PIC为0.2688~0.3577;2878[C/T]、3017[G/A]位点的He为0.0283~0.1272,PIC为0.0279~0.1191,为低度多态;1056[-/G]位点的He在滩羊、滩羊×湖羊杂交F1代群体中分别为0.0120和0,PIC在滩羊、滩羊×湖羊杂交F1代群体中分别为0.0119和0;9个多态位点在滩羊、滩羊×湖羊杂交F1代群体中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定律。③5个多态位点:939[A/G]、980[G/A]、2956[C/T]、3341[G/C]、3394[T/A]处于紧密连锁(D'>0.99),将H-FABP基因分为3个单倍型:AA、AB和BB。④在41只滩羊×湖羊杂交F1代羊中,BB单倍型在各生产性状上具有最大值,但各单倍型间差异不显著(P>0.05)。结果表明,绵羊H-FABP基因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态性,939[A/G]、980[G/A]、2956[C/T]、3341[G/C]、3394[T/A]5个位点紧密连锁,BB单倍型可能是与绵羊生产性状相关的优势单倍型。

基于RNA-Seq技术挖掘绵羊背最长肌肉质性状相关基因
王位, 付绍印, 何小龙, 王艳欣, 王月星, 王标, 刘斌, 刘永斌, 张文广
《中国畜牧兽医》. 2018, 45(1):  122-130.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8.01.016
摘要 ( 245 )   PDF (3134KB) ( 36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试验通过对小尾寒羊与巴美肉羊背最长肌进行转录组分析,旨在挖掘影响两种绵羊肉质性状的关键基因。分别选取小尾寒羊和巴美肉羊各3只,利用转录组高通量测序(RNA-Seq)技术对其背最长肌转录组文库进行测序,利用生物信息学对测序结果进行分析,筛选影响两者肉质相关的候选基因。结果发现,6个样品测序数据经质量控制后共得到120 Gb的有效数据,共筛选出333个差异基因,其中上调基因有82个,下调基因有251个。GO功能富集与KEGG Pathway显著性富集分析结果共筛选了6个与肉质性状相关的候选基因:PDK4、MYF6、PPARGC1A、SLCO4A1、FABP4、LEP。试验通过对比小尾寒羊与巴美肉羊背最长肌转录组数据,筛选影响肉质性状的候选基因,丰富了绵羊基因组信息,为进一步阐述不同品种绵羊肉质性状分子机理奠定了基础。

敖汉细毛羊DKK1基因重组质粒的构建及其在成纤维细胞中表达量的研究
张梦瑶, 杨峰, 刘开东, 程明, 王国义, 刘积凤, 柳楠, 贺建宁
《中国畜牧兽医》. 2018, 45(1):  131-139.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8.01.017
摘要 ( 213 )   PDF (2733KB) ( 34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构建敖汉细毛羊DKK1基因的重组质粒,并对其转染成纤维细胞后基因的表达量变化进行研究。试验采集敖汉细毛羊肱二头肌提取基因组DNA,参照GenBank中DKK1基因序列设计1对引物,PCR扩增获得DKK1基因片段,连接到pEASYTM-T1载体,构建pEASYTM-T1-DKK1重组质粒并转化大肠杆菌(E.coli)DH5α感受态细胞,提取质粒进行酶切鉴定,鉴定正确后构建PmaxGFP-DKK1重组质粒,转化大肠杆菌(E.coli)DH5α感受态细胞;对敖汉细毛羊的成纤维细胞进行分离培养,并将构建的重组质粒PmaxGFP-DKK1转染成纤维细胞,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DKK1基因在成纤维细胞中的表达量变化。结果显示,经酶切、测序鉴定发现,重组质粒PmaxGFP-DKK1构建成功,大小为3 956 bp,并成功瞬时转染成纤维细胞,转染细胞后DKK1基因的表达量明显升高,且转染组的表达量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试验成功构建了敖汉细毛羊DKK1基因重组质粒,并成功转染成纤维细胞,为进一步研究DKK1基因的功能奠定基础。

大白猪PTGS2基因外显子2多态性及其与繁殖性状的关联分析
聂光伟, 李明杨, 毛翠, 毛慧敏, 王国水, 左波
《中国畜牧兽医》. 2018, 45(1):  140-146.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8.01.018
摘要 ( 215 )   PDF (1560KB) ( 30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试验旨在研究前列腺素内过氧化物合酶2(prostaglandin-endoperoxide synthase 2,PTGS2)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并将其与大白猪的繁殖性状进行关联分析,为猪分子遗传标记提供依据。以美系及法系纯种大白猪基因组DNA为模板,构建DNA混合池,通过克隆测序比对,检测猪PTGS2基因的遗传变异;采用PCR-RFLP技术对多态性位点进行基因分型,并与目标性状进行关联分析。结果显示,在猪PTGS2基因外显子2上存在1个g.86A>G碱基突变,并具有Msp Ⅰ酶切位点多态性,且在大白猪群体中检测到AA、AG和GG 3种基因型;哈迪-温伯格平衡检验结果显示,在法系大白猪群体中,PTGS2基因g.86A>G多态性分布达到遗传平衡状态(P>0.05)。关联分析结果表明,在美系大白猪群体中,AA基因型初产母猪弱仔数显著少于AG基因型(P<0.05),AA基因型经产母猪初生窝重显著高于AG基因型(P<0.05);在法系大白猪群体中,GG基因型个体总产仔数、健仔数和初生窝重均高于AA和AG基因型,但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PTGS2基因外显子2 g.86A>G多态性位点显著影响初生窝重和弱仔数,可作为猪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的潜在位点。

玻璃化冻存对驴卵母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
庞玉娟, 杜兴雨, 李强, 张志鹏, 张焱如, 潘庆杰, 曹俊伟
《中国畜牧兽医》. 2018, 45(1):  147-153.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8.01.019
摘要 ( 262 )   PDF (2129KB) ( 19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试验旨在探究玻璃化冷冻对驴卵母细胞发育的影响,寻求驴卵母细胞冷冻的最佳条件。通过对不同发育时期的驴卵母细胞进行玻璃化冷冻,冷冻复苏后分别进行成熟培养和孤雌激活,并对GV期未冷冻组(对照组)、GV期冷冻组、IVM-M Ⅱ冷冻组卵母细胞微丝和线粒体超微结构进行免疫荧光标记,统计冷冻复苏后卵母细胞形态正常率、成熟率、孤雌激活卵裂率、超微结构正常率。结果表明,GV期冷冻组卵母细胞的形态正常率与GV期未冷冻组(对照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成熟率和卵裂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IVM-M Ⅱ冷冻组的卵裂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且卵裂后细胞发育受到阻滞。冷冻组微丝在皮质区分布明显减少的卵母细胞数目增多,冷冻组卵母细胞的线粒体数量明显低于对照组,由此可以说明冷冻对卵母细胞超微结构有损伤,从而导致复苏后成熟率下降,影响卵母细胞的受精和体外发育,且GV期冷冻组较IVM-M Ⅱ冷冻组在微丝与线粒体结构上有较小损伤,发育状态较好。

鸡无尾性状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胡斯乐, 陶萨如拉, 王月星, 王位, 王艳欣, 齐旺梅, 张文广
《中国畜牧兽医》. 2018, 45(1):  154-161.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8.01.020
摘要 ( 228 )   PDF (2163KB) ( 29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动物的尾巴具有改变方向、控制升降、调整速度、支撑身体、防御、攻击、保温、示警、逃生和捕食等作用。鸟类的尾巴在飞行过程中起到平衡身体的关键作用,但在进化过程中尾部却出现了缩短和融合现象,如中国的瓢鸡及智利的Araucana鸡。作者简述了近年来关于鸡无尾性状的解剖学研究成果,发现无尾鸡在胚胎发育HH19期(Hamburger和Humilton标准分期)就已经出现无尾现象,而在结构上无尾鸡缺乏尾脂腺、尾羽、镰羽、尾椎骨和尾综骨。同时作者分析了导致尾部体节停止发育的分子遗传机制,包括周期性表达基因的转录调控影响尾部延伸过程、后端化因子梯度诱导尾部形成、Hox基因影响体节特化过程及基因突变有可能导致的无尾现象等,从而提出了可能导致家禽无尾性状的胚胎发育时期的关键分子及信号通路,包括Irx1和Irx2基因、Notch信号通路、Wnt信号通路、Fgf信号通路、RA信号通路等。研究鸡无尾性状的分子机制不仅可深入了解脊椎动物胚胎发育中尾部发育机制,更有利于揭示鸟类在进化过程中发生的尾部缩短及融合的机理。

4个肉牛品种微卫星多态性分析
张相伦, 游伟, 靳青, 刘晓牧, 谭秀文, 万发春, 曹顶国, 刘桂芬
《中国畜牧兽医》. 2018, 45(1):  162-170.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8.01.021
摘要 ( 248 )   PDF (863KB) ( 32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探讨了引进牛种(西门塔尔牛、利木赞牛)和山东地方黄牛(鲁西黄牛、利鲁牛)在20个微卫星位点上的多态性。试验从不同地区的种公牛站采集鲁西黄牛、利鲁牛、利木赞牛和西门塔尔牛的血液或精液样本,分别为56、27、31和30个,共计144个样本,血液样本采用Lab-Aid基因组DNA分离试剂盒提取基因组DNA,精液样本采用高盐法提取基因组DNA。利用20个微卫星标记,采用荧光标记毛细管电泳方法,对4个肉牛品种的DNA多态性进行分析,主要研究了每个群体的遗传变异指标(等位基因数、多态信息含量和杂合度)及群体间的遗传关系(F-统计量和基因流)。结果表明,肉牛基因组DNA条带整齐,无拖尾现象,质量较好,可用于本试验。20个微卫星座位中共检测到211个等位基因,平均等位基因数为10.6个。群体的平均观测杂合度在0.6147~0.7176之间,平均期望杂合度在0.6735~0.7862之间。在所有群体中各位点的多态信息含量在0.4853~0.8714之间,平均为0.7284,但在各个群体内的差异较大。近交系数及基因流分析结果表明,4个肉牛品种近交系数较低,群体间平均近交系数为0.085,每个微卫星位点的基因流均>1。总体来看,所选用的20个微卫星座位多态信息含量高,可作为有效遗传标记用于肉牛品种间遗传多样性分析。

家禽就巢性的影响因素及其内分泌调控机理研究进展
颜培, 廖娟, 王钢, 钱凡柯, 喻世刚
《中国畜牧兽医》. 2018, 45(1):  171-177.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8.01.022
摘要 ( 228 )   PDF (739KB) ( 39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就巢性是家禽进行繁殖必不可少的行为,对家禽的繁殖能力有很大影响。家禽就巢性作为一个低遗传力性状,其受环境、内分泌及遗传3种因素调控。其中环境因素中光照、温度、饲养管理模式等都对家禽就巢性具有显著影响。与禽类就巢性密切相关的繁殖内分泌激素主要包括: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催乳素(PRL)、促卵泡激素(FSH)、促黄体素(LH)、孕酮(P4)和雌二醇(E2)。遗传是家禽就巢性的决定因素,就巢性候选基因研究主要基于内分泌研究中的相关繁殖激素。随着基因组测序技术发展,大量就巢性相关新基因被证实,为就巢性分子遗传机制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目前,家禽就巢性的遗传调控机制仍不清楚,开展就巢性的分子调控机制研究,将极大地提高家禽产蛋性能,促进优良地方禽类的保护、开发和利用。作者对环境、内分泌和遗传控制就巢行为的研究进行综述,并对禽类就巢行为的发生和调控机制进行探讨。

预防兽医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CH/GX/2015/750A株的分离鉴定及全基因组序列分析
秦毅斌, 卢冰霞, 何颖, 段群棚, 李斌, 陈忠伟, 梁家幸, 周英宁, 苏乾莲, 蒋冬福, 赵武
《中国畜牧兽医》. 2018, 45(1):  178-188.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8.01.023
摘要 ( 249 )   PDF (4025KB) ( 37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获得可在细胞培养中稳定、有效生长增殖的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 virus,PEDV)分离毒株,并对其全基因组序列进行测定分析。应用Vero细胞从广西腹泻仔猪肠道内容物中进行病毒分离,通过细胞病变和RT-PCR对细胞培养物进行鉴定,应用下一代测序技术对分离毒株全基因组序列进行测定。结果显示,成功分离到1株PEDV,命名为CH/GX/2015/750A。该毒株可稳定有效地在Vero细胞生长增殖,并引起典型的细胞病变;已在Vero细胞连续传代25代,病毒滴度随着传代次数的增加逐渐提高并稳定在107.50TCID50/mL。该毒株全基因组序列长28 038 bp;与22个参考毒株的全基因序列比对显示,核苷酸同源性为96.8%~99.8%,其中与YC2014株同源性最高,为99.8%。全基因组和S基因系统进化分析显示,PEDV CH/GX/2015/750A分离毒株属于Ⅱa亚群,与YC2014、PEDV-WS等变异毒株亲缘关系密切。结果表明,本研究分离获得的CH/GX/2015/750A毒株是PEDV地方流行变异毒株。

牛病毒性腹泻病毒、大肠杆菌和奇异变形杆菌混合感染致犊牛腹泻的研究
王丹阳, 王旭荣, 张康, 王海瑞, 王磊, 张景艳, 张凯, 李建喜, 王学智
《中国畜牧兽医》. 2018, 45(1):  189-195.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8.01.024
摘要 ( 256 )   PDF (983KB) ( 28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确定甘肃省临夏州某奶牛场犊牛腹泻的病因,并提供合适的治疗方案和防控措施,试验采集该牛场13头腹泻犊牛的粪便和血清,通过胶体金技术、ELISA方法、细菌分离鉴定、Kirby-Bauer法分别进行病毒病原学检测、病毒血清学抗体检测、病原菌鉴定和药物敏感性试验。病毒学检测结果显示,13份粪样中未检测出牛轮状病毒(BRV)、牛冠状病毒(BCV)的抗原,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抗原阳性率为23.08%(3/13);未检出BRV和BCV的抗体,BVDV血清学抗体阳性率为38.46%(5/13)。病原菌检测结果显示,13份粪便样品中,分离出13株大肠杆菌和7株奇异变形杆菌。药敏试验表明,分离的大肠杆菌和奇异变形杆菌对20种常规药物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耐药,且无对两种细菌均有效的药物。此次犊牛腹泻是由BVDV、大肠杆菌、奇异变形杆菌混合感染引起的,且大肠杆菌和奇异变形杆菌的耐药现象严重,本试验结果为该牛场进一步治疗此次的犊牛腹泻病提供了合理有效的依据。

一株猪伪狂犬病病毒变异株的分离鉴定
庞旋飞, 练斯南, 李中圣, 万曾培, 白挨泉
《中国畜牧兽医》. 2018, 45(1):  196-205.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8.01.025
摘要 ( 263 )   PDF (6792KB) ( 20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解广东省猪伪狂犬病病毒(pseudorabies virus,PRV)野毒株的基因变异及遗传演化的情况,本试验对广东佛山疑似暴发伪狂犬病的猪场采集的病料(脑、肺脏、扁桃体、肝脏、脾脏)进行了PCR鉴定,初步鉴定为PRV毒株后,将阳性病料接种非洲绿猴肾细胞(Vero),进行毒株传代培养,对分离毒株进行PCR检测及小鼠感染试验,证实该病毒为PRV,并命名为PRV FS-2015株;并对该毒株进行细胞病变观察、病毒TCID50测定、毒株gCTK基因扩增及序列分析。结果显示,PRV FS-2015株TCID50为10-7.5/0.1 mL。PRV FS-2015株的gCTK基因序列与国内外PRV参考毒株进行同源性比对分析发现,其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5.8%~100.0%和99.4%~100.0%,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92.3%~100.0%和98.7%~100.0%。遗传进化分析表明,PRV FS-2015株与国内近几年分离的PRV变异株GY、ZJ01、HB1201、HN1201、JS2012、BJ/YT和BP属于同一分支,同源性较高,亲缘关系更近;但与PRV经典株Kaplan、Becker、NIA3、Kolchis、Bartha、Yangsan、Min-A、SS和SL株的同源性较低,基因变异较大,表明PRV FS-2015毒株属于近几年流行的变异株。本研究结果可为广东省伪狂犬病的防控工作和疫苗株的选择提供科学依据。

中性粒细胞细胞外诱捕网的研究进展
张凯, 陈虹宇, 李娇, 鲍丽, 段萍, 姜宁
《中国畜牧兽医》. 2018, 45(1):  206-211.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8.01.026
摘要 ( 293 )   PDF (736KB) ( 55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中性粒细胞是机体先天性免疫系统中的重要组成成分,是外周血中数量最多的免疫细胞,在非特异性免疫中至关重要,是构成机体内抵御微生物入侵的第一道防线。近年来,人们发现中性粒细胞除了经典的通过胞吞作用吞噬病原微生物、释放嗜天青颗粒及产生并分泌抑菌杀菌物质外,还具有抵抗微生物入侵的新机制——中性粒细胞细胞外诱捕网(neutrophil extracellular traps,NETs)。该机制主要通过活性氧和肽酰基精氨酸脱亚氨酶4等影响因子刺激中性粒细胞形成以DNA为骨架的网状结构,内含有多种蛋白酶,能非特异性捕获杀伤病原体,还能在机体某些疾病的产生和发展中起到协同作用。作者就NETs的形成、影响因素及与病原、疾病的相互关系作一概述,为进一步研究中性粒细胞的功能提供依据。

季节对新疆牛源E.coli O157:H7分布的影响研究
苏战强, 王栋, 张瑾瑜, 张毅, 刘英玉, 马凯琪, 高姣姣, 孙雪, 姚刚
《中国畜牧兽医》. 2018, 45(1):  212-218.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8.01.027
摘要 ( 177 )   PDF (814KB) ( 21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试验旨在研究季节对牛源E.coli O157:H7分布的影响。在新疆地区A、B、C 3个牛场中,分别于春、夏、秋、冬4个季节采集牛肛拭子(399份)、粪便(68份)、水(29份)和饲料(43份)样本,先用EC肉汤增菌,再用山梨醇麦康凯培养基(SMAC)与4-甲基伞形酮-β-D葡萄糖醛酸苷(MUG)选择性培养,然后进行PCR鉴定和毒力基因检测。结果显示,从3个牛场539份样本中共检出E.coli O157:H7菌株5株(0.93%,5/539),其中春季样本检出2株(1.44%,2/139),秋季样本检出1株(0.56%,1/180),冬季样本检出2株(1.38%,2/145),未能从夏季样本中检出目标菌;B牛场的菌株检自肛拭子样本(0.69%,1/145),C牛场的菌株分离于饲料(20.00%,3/15)和肛拭子(0.66%,1/152)样本,水中未分离到目标菌。牛源E.coli O157:H7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季节性,B牛场只在秋季的肛拭子样本中检出了1株E.coli O157:H7,C牛场分别在春季和冬季各检出2株,春、冬季E.coli O157:H7分离率高于夏、秋季。因此,在新疆特殊的气候特点和饲养模式下,防控牛源E.coli O157:H7的传播时,要十分注意寒冷季节圈舍内卫生的管理,尤其要严防饲料被粪便污染。

猪德尔塔冠状病毒TJ1株的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分析
郑丽, 李秀丽, 鄢明华, 任卫科, 张蕾, 路超, 田向学, 韩伟
《中国畜牧兽医》. 2018, 45(1):  219-224.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8.01.028
摘要 ( 263 )   PDF (1512KB) ( 34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获得猪德尔塔冠状病毒(porcine deltacoronavirus,PDCoV)分离株,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探讨。将RT-PCR检测PDCoV阳性样品无菌处理后接种猪肾(PK-15)细胞并连续传代培养,通过细胞病变、M基因序列分析及耐热、耐酸等试验对细胞培养物进行鉴定,采用Reed-Muench法测定PDCoV的TCID50,应用5×104.0 TCID50/mL的病毒悬液接种11日龄仔猪并观察临床症状。结果显示,试验成功分离到1株PDCoV,将其命名为TJ1株,该病毒的第5代病毒效价为104.5 TCID50/mL;TJ1株对脂溶剂氯仿和乙醚不敏感,耐酸,在pH 3.0的环境下稳定,对热较敏感,在50℃条件下1 h便可将其灭活;其M基因和GenBank中已发表的PDCoV M基因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94%~99%;致病力试验结果显示,该病毒可引起仔猪发生腹泻,发病率100%。本研究成功分离了1株PDCoV毒株TJ1株,对该分离株生物学特性进行初步研究,为进一步开展PDCoV相关研究奠定了基础。

基础兽医
芩黄清肺散的急性毒性和长期毒性研究
刘俊丹, 陈彩萍, 邱文才, 李紫元, 梁伟燊, 唐陆平, 何永明
《中国畜牧兽医》. 2018, 45(1):  225-233.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8.01.029
摘要 ( 219 )   PDF (1491KB) ( 27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探索芩黄清肺散(Qinhuang qingfei powder,QQP)的安全性,对其进行急性毒性试验和长期毒性试验。急性毒性试验中,小鼠灌服QQP水煎液(6.00 mg/g体重)1周,测定其半数致死量(LD50);长期毒性试验中,将96只SD大鼠随机分为高、中、低剂量组(QQP 32.00、16.00、8.00 mg/g体重,相当于临床拟用剂量的96、48和24倍)和对照组。每组24只,雌雄各半。QQP制成药化饲料,喂养30 d。每周记录大鼠的饮水量、耗料量、体重及精神活动等,在喂养第30天和恢复期(第45天)分别对大鼠进行血液学、血液生化、病理学方面的检查。结果表明,急性毒性试验小鼠LD50>6.00 mg/g体重,实际无毒;长期毒性试验中,各剂量组大鼠饮水量、耗料量、体重、血液学指标、血液生化指标和脏器系数与对照组相比均无显著差异(P>0.05)。大鼠主要器官大体解剖和心脏、肝脏、脾脏、肺脏、肾脏、睾丸/卵巢等脏器组织病理学检查未见任何病变。综合以上结果,芩黄清肺散临床用药具有安全性。

一株鼠伤寒沙门氏菌噬菌体的分离鉴定及对小鼠的防制效果研究
赵影, 刘秀侠, 李金敏, 徐海燕, 谷魏
《中国畜牧兽医》. 2018, 45(1):  234-241.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8.01.030
摘要 ( 288 )   PDF (1414KB) ( 27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通过双层平板法从鸡粪中分离鼠伤寒沙门氏菌烈性噬菌体,并通过电镜观察、热稳定性、pH稳定性、最佳感染复数、一步生长曲线和在小鼠上的防制效果试验对噬菌体进行评估。结果显示,从鸡粪中成功分离出一株鼠伤寒沙门氏菌噬菌体(φBLCC8-0050-3),该噬菌体有一个正多面体立体对称的头部,头径直径约65 nm,无尾部结构,应属于盖噬菌体科(Tectiviridae)烈性噬菌体;噬菌斑成圆形空斑,周围有晕环,直径为2~3 mm;温度耐受范围是30~50℃;pH耐受范围为3~10。当感染复数(multiplicity of infection,MOI)为0.0001时,子代噬菌体滴度最高;按照一步生长曲线结果,潜伏期为20 min左右,爆发时间为180 min左右,爆发量为43 333 PFU/cell;从噬菌体对鼠伤寒沙门氏菌的防制效果来看,处理14 d后,阳性对照组小鼠存活率为0,噬菌体预防组小鼠存活率为90%,噬菌体治疗组小鼠存活率为70%。说明与阳性对照组相比,预防组和治疗组都对小鼠抵抗沙门氏菌感染有一定的作用。结果表明,φBLCC8-0050-3是一株具有良好应用前景的噬菌体,可作为一种生物抑菌剂用于鼠伤寒沙门氏菌的防制。

临床兽医
不同中药对中性粒细胞迁移微血管内皮细胞后溶菌酶释放量的影响
朱雯宇, 王芸, 施晓杰, 冯波, 董虹, 王立娟, 穆祥
《中国畜牧兽医》. 2018, 45(1):  242-248.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8.01.031
摘要 ( 195 )   PDF (1934KB) ( 25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试验旨在探讨脂多糖(LPS)刺激大鼠肠黏膜微血管内皮细胞(RIMVECs)对跨内皮迁移中性粒细胞(PMNs)溶菌酶释放量的影响及白头翁、黄连、黄柏、秦皮、马齿苋的干预作用。选取0、0.1、1、10、100 μg/mL LPS刺激RIMVECs,采用ELISA法检测12和24 h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L-6水平以确定后续试验所需LPS浓度。建立PMNs跨RIMVECs黏附模型和迁移的Transwell模型,采用细胞计数法、染色法、ELISA方法评价5种中药对LPS刺激RIMVECs后PMNs的黏附情况、迁移率及其溶菌酶释放量的影响。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10 μg/mL LPS作用RIMVECs后24 h时的IL-6水平极显著升高(P<0.001);与LPS组相比,黄连、白头翁组的PMNs黏附率显著降低(P<0.05),溶菌酶释放量极显著升高(P<0.001),秦皮、白头翁组迁移率显著降低(P<0.05)。提示LPS刺激内皮细胞显著抑制了PMNs杀菌酶的释放,中药黄连、白头翁可以显著减轻这种抑制作用,PMNs杀菌酶的释放可能与内皮细胞的功能完整性有关,本试验为进一步筛选有效中药水溶性成分提供了理论依据。

兽用陈皮口服液对肉仔鸡生长抑制治疗效果的评价
王小清, 林旋, 王寿昆
《中国畜牧兽医》. 2018, 45(1):  249-255.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8.01.032
摘要 ( 292 )   PDF (682KB) ( 27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试验旨在建立鸡生长抑制模型并评价兽用陈皮口服液对鸡生长抑制的治疗效果。选用磺胺间甲氧嘧啶钠、硫酸阿托品和地塞米松磷酸钠3种药物建立鸡生长抑制模型,从中选择一种效果较好的药物进行后续试验。结果显示,在生长抑制模型建立试验中,地塞米松组平均日增重(ADG)最低,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料重比(F/G)最高,且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十二指肠和空肠绒毛高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地塞米松组生长抑制效果最好,本试验选用地塞米松磷酸钠给药建立鸡生长抑制模型进行后续试验。在兽用陈皮口服液对鸡生长抑制治疗效果评价试验中,将50只AA肉鸡随机分为5组,每组10只。第1~4组分别胸肌注射地塞米松磷酸钠0.25 mg/kg体重,连续给药8 d,人工造病形成生长抑制模型;第9天开始,第1~3组连续7 d分别灌服0.1、0.2和0.3 mL/kg体重的陈皮口服液;第4组为阳性对照组,第9~16天不使用陈皮口服液,灌服等量灭菌生理盐水;第5组为阴性对照组,用等量灭菌生理盐水代替地塞米松磷酸钠,连续注射8 d,第9~16天灌服等量灭菌生理盐水。治疗结束时,第2、3组平均日增重高于第4组(阳性对照组),与空白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料重比低于第4组,且与空白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陈皮口服液治疗组脏器系数及血液生化指标(除谷草转氨酶(AST)外)与空白对照组基本接近(P>0.05),说明陈皮口服液能明显缓解地塞米松对肉仔鸡的生长抑制,修复地塞米松生长抑制肉仔鸡的脏器损伤,且高剂量组(0.3 mL/kg体重)缓解作用更好。

还原型谷胱甘肽对氟中毒小鼠附睾的影响
曹国弟, 李素娟, 张孝清, 孙子龙
《中国畜牧兽医》. 2018, 45(1):  256-262.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8.01.033
摘要 ( 219 )   PDF (3413KB) ( 41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试验旨在研究还原型谷胱甘肽(reduced glutathione,GSH)对氟中毒小鼠附睾的影响。将50只3周龄ICR雄性小鼠随机分为5组,分别为对照组和4组染氟组。对照组饮用蒸馏水,染氟组分别供给含100 mg/L NaF的蒸馏水,自由饮水30 d。之后在染氟组中选择3组每日分别灌胃200、400和800 mg/(kg·只)GSH,同时各组小鼠再自由饮含氟水30 d。试验结束后,摘取小鼠附睾进行活性氧(ROS)、丙二醛(MDA)、GSH含量及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Ts)和谷胱甘肽还原酶(GR)活性检测,同时制作石蜡切片,HE染色后进行组织形态结构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100 mg/L NaF组精子密度、精子活力、GSH含量、GPx和GR活性均显著下降(P<0.05),而GSH添加组较100 mg/L NaF组均有所升高;100 mg/L NaF组精子畸形率、ROS和MDA含量较对照组均显著升高(P<0.05),而GSH添加组较100 mg/L NaF组均降低,其中800 mg/kg GSH组效果明显。与对照组相比,100 mg/L NaF组附睾头、附睾体及附睾尾管腔厚度升高,管腔内精子数量下降;GSH添加组附睾头、附睾体及附睾尾的管腔厚度与管腔内精子数量都有所恢复,其中800 mg/kg GSH组效果较好。综上所述,添加GSH后氟中毒小鼠谷胱甘肽抗氧化系统酶活性有所升高,附睾组织形态结构一定程度上有所恢复,对附睾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环境安全
热应激对奶牛生理和免疫功能的影响及其机理
刘嘉莉, 窦金焕, 胡丽蓉, 徐青, 王雅春
《中国畜牧兽医》. 2018, 45(1):  263-270.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8.01.034
摘要 ( 242 )   PDF (1164KB) ( 89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奶牛热应激综合征是指奶牛受到超过本身体温调节能力的高温刺激而产生的非特异性防御反应。奶牛发生热应激后会激活体内的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改变机体的神经内分泌调节网络,引起奶牛体内皮质醇激素和多种激素水平变化,协同作用于机体以抵抗热应激对自身的影响;此外,热应激奶牛采食量和消化率普遍降低,营养物质摄入不足,机体处于能量负平衡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奶牛会通过增加体内糖、脂肪和蛋白质的代谢来为机体提供能量从而缓解热应激。然而,严重热应激会导致奶牛代谢功能紊乱及免疫系统损伤,最终导致奶牛消化率、产奶量、繁殖率下降,而疾病易感风险性增加,从而影响奶牛生产的经济效益,给畜牧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目前,关于奶牛热应激的研究较多,且多集中于产奶性能和繁殖性能等方面,而有关生理和免疫机能的研究报道较少。作者阐述了奶牛发生热应激时皮质醇激素的变化和调节、三大代谢过程的改变及免疫细胞和相关细胞因子的表达分泌等过程,旨在更加深入地了解热应激对奶牛生理状态及免疫功能的影响,从而为奶牛热应激综合征的防控、诊断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高温环境下湖羊直肠温度和血液生化指标的监测
李隐侠, 王慧利, 邓维, 张莉, 张俊, 钱勇, 孟春花, 曹少先
《中国畜牧兽医》. 2018, 45(1):  271-277.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8.01.035
摘要 ( 172 )   PDF (1210KB) ( 21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以南方特色绵羊品种湖羊为研究对象,在夏季高温环境下,连续监测10 d湖羊直肠温度变化,测定血常规指标,并比较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湖羊在高温环境下血常规指标的差异;以湖羊高温环境下直肠温度的变化为基础,结合血常规指标,在湖羊群体内鉴别高温应激敏感和高温应激抗性湖羊个体。结果显示,湖羊最高直肠温度出现在环境温度最高的时段(11:00~15:00),最低温度一般出现在03:00左右,且以24 h为周期循环;平均最高直肠温度和最低直肠温度差在湖羊个体间差异显著(P<0.05);高温暴露后湖羊群体淋巴细胞(LYM)、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GB)数量及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均超出了绵羊正常参考值,且在不同性别和年龄上有一定的差异:母羊嗜碱性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均有高于公羊的趋势,但差异不显著(P>0.05);1周岁湖羊淋巴细胞(P>0.05)、嗜碱性细胞计数(P<0.01)及百分比(P<0.05)均高于半岁湖羊;依据温度变化结合血常规指标变化在湖羊群体中鉴别了高温应激敏感和抗性的湖羊个体,在测试的母羊群体中高温应激敏感湖羊占35.3%,高温应激抗性湖羊占26.5%。肌酸激酶(CK)含量在高温应激敏感和抗性湖羊个体间差异显著(P<0.05)。综合以上结果,高温环境下湖羊不同个体间直肠温度变化差异显著;从血常规指标来看,高温应激对母羊和1岁湖羊的影响比较大。试验结果为深入研究夏季高温应激对湖羊的影响及抗高温应激差异的分子机制提供了一定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