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2年 第49卷 第8期 刊出日期:2022-08-05
目录
封面封底
中国畜牧兽医. 2022, 49(8):  1-0. 
摘要 ( 124 )   PDF (8828KB) ( 7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录
中国畜牧兽医. 2022, 49(8):  2-0. 
摘要 ( 112 )   PDF (327KB) ( 4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生物技术
山羊干扰素刺激基因15克隆、生物信息学分析及亚细胞定位
唐井玉, 杜汉宇, 孟春春, 刘光清
中国畜牧兽医. 2022, 49(8):  2843-2854.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2.08.001
摘要 ( 312 )   PDF (4764KB) ( 15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对山羊干扰素刺激基因15(interferon-stimulated gene 15,ISG15)的CDS区进行克隆、表达和生物信息学分析,并探讨小反刍兽疫病毒(Peste des petits ruminants virus,PPRV)感染山羊子宫内膜上皮细胞(caprine endometrial epithelial cells,EEC)对ISG15的影响。【方法】根据GenBank中公布的山羊ISG15基因预测序列(登录号:XM_005690795)设计特异性引物,利用RT-PCR方法扩增山羊ISG15基因CDS区,连接至真核表达载体进行测序并表达,对不同物种ISG15核苷酸及氨基酸序列进行比对,并构建系统进化树,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ISG15蛋白理化性质、跨膜结构、修饰位点、二级结构、三级结构、亚细胞定位等进行分析。通过构建真核表达载体转染及PPRV感染EEC细胞,利用间接免疫荧光的方法观察其外源性和内源性亚细胞定位,并探究PPRV感染对EEC细胞的影响。【结果】成功克隆出山羊ISG15基因CDS区并进行了真核表达。山羊ISG15核苷酸和氨基酸相似性及进化树分析都与盘羊和绵羊亲缘关系最近。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山羊ISG15基因位于16号染色体上,全长474 bp,编码157个氨基酸,分子质量约为17.47 ku,为亲水性蛋白,无跨膜区和信号肽,有1个潜在的N-糖基化位点,16个潜在的O-糖基化位点和10个潜在的磷酸化位点。二级结构与三级结构预测显示,山羊ISG15蛋白由无规则卷曲、延伸链、α-螺旋和β-转角组成,比例分别为34.39%、31.21%、21.66%和12.74%。可以与干扰素和泛素化相关的蛋白相互作用,并参与机体的抗感染作用。亚细胞定位显示,外源性和内源性ISG15均定位于细胞质中。【结论】试验成功克隆出山羊ISG15基因CDS区序列,亚细胞定位发现内源性和外源性ISG15均定位于EEC细胞的细胞质中。结果为后续ISG15基因细胞内功能研究奠定基础。
大型迪庆藏猪不同生长阶段肌内脂肪沉积差异表达基因及其调控通路分析
聂靖茹, 马黎, 严达伟, 邓俊, 张浩, 张博, 刘金桥, 董新星
中国畜牧兽医. 2022, 49(8):  2855-2868.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2.08.002
摘要 ( 292 )   PDF (13371KB) ( 8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筛选大型迪庆藏猪不同生长阶段肌内脂肪含量差异的关键基因并分析其调控途径。【方法】选择胎次相同、出生日期及体重相近的大型迪庆藏猪36头,随机分为3组,在相同条件下进行育肥试验,分别在体重达40、80及120 kg左右时屠宰,每组采集3头猪的背最长肌,采用RNA-Seq技术进行转录组测序,测序数据进行拼接、比对和注释,筛选与脂肪沉积相关的差异显著基因进行功能富集、STEM分析,构建基因互作网络,并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结果】40 kg vs 80 kg、80 kg vs 120 kg与40 kg vs 120 kg阶段分别检测到730、981及735个基因差异显著表达;STEM分析共有4个差异显著模块,模块11、14的基因集先显著上调后轻微下调;模块9、10的基因集先显著上调后显著下调。差异基因互作网络显示,40 kg vs 80 kg阶段,EGR1、EGR2、PRKAG2、NOR-1和ATF3基因位于网络核心,EGR1和EGR2基因表达下调,PRKAG2、NOR-1和ATF3基因表达上调;80 kg vs 120 kg阶段,FOXO1、PDK4、PPARD、PPARGC-1、LIPE、ATF3和STAT1基因位于网络核心,FOXO1、PPARD、PPARGC-1基因表达下调,PPARG基因通过级联调控引起STAT1基因表达下调,LIPEATF3基因表达上调;40 kg vs 120 kg阶段,ATF3、NOR-1、EGR1、EGR2和STAT1基因位于网络核心,EGR1、EGR2和STAT1基因表达下调,ATF3和NOR-1基因表达上调。ATF3、FOXO1等10个基因的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结果与转录组测序结果一致。【结论】EGR1、FOXO1等基因作为核心基因参与大型迪庆藏猪肌内脂肪调控,不同生长阶段参与调控的核心基因并不完全相同,结果可丰富中国地方猪肌内脂肪调控基础数据,为大型迪庆藏猪肌内脂肪含量的遗传改良提供参考。
WIP1基因对3T3-L1前脂肪细胞增殖分化的影响及其在小鼠不同生长阶段的表达
王楠, 冯保亮, 郑云曦, 黄雷, 王悦, 徐松松, 张秀玲, 刘志国, 李奎, 牟玉莲
中国畜牧兽医. 2022, 49(8):  2869-2879.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2.08.003
摘要 ( 255 )   PDF (2864KB) ( 5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究野生型p53诱导磷酸酶1(WIP1)基因与脂肪细胞增殖和分化的关系,以期为猪优质性状育种提供新基因素材。【方法】利用脂质体转染方法将合成的WIP1基因的3对siRNAs (WIP1-790、WIP1-893和WIP1-1845)和阴性对照NC-siRNA分别转染3T3-L1前脂肪细胞,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WIP1基因的表达水平,比较不同siRNA的干扰效率。然后利用筛选到的干扰效率最高的siRNA敲减WIP1基因在3T3-L1前脂肪细胞中的表达,通过CCK-8检测siRNA敲减细胞和NC-siRNA细胞不同生长时期(0、12、24、48、72、96和120 h)的增殖情况,并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上述2种细胞24和48 h的细胞周期蛋白B1(Cyclin B1)和Cyclin D1的表达水平。对干扰效率最高的siRNA和NC-siRNA组3T3-L1前脂肪细胞进行成脂诱导分化,通过油红O染色和甘油三酯定量法评估成脂分化效率,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活化受体γ(PPARγ)、CCAAT/增强子结合蛋白α(C/EBPα)、脂肪酸结合蛋白4(FABP4)、硬脂酰辅酶A去饱和酶(SCD1)的表达水平,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PPARγ蛋白的表达水平;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WIP1基因在21日龄、8周龄和6月龄小鼠腹股沟皮下脂肪组织和性腺脂肪组织的时空表达情况。【结果】基因干扰试验结果显示,3对siRNAs对WIP1基因的表达均具有极显著的干扰作用(P<0.01),其中WIP1-790的干扰效率最高,达到了70%以上。CCK-8检测结果显示,与NC-siRNA组相比,WIP1-790干扰组细胞的增殖速率在各生长时期均极显著降低(P<0.01),且细胞周期基因Cyclin B1和Cyclin D1的表达量在24和48 h均极显著下调(P<0.01)。成脂诱导分化结果显示,与NC-siRNA组相比,WIP1-790干扰组细胞在成脂分化第8天油红O染色阳性细胞明显减少,脂滴含量极显著降低(P<0.01),甘油三酯含量显著降低(P<0.05);PPARγ、C/EBPα、FABP4、SCD1等标记基因mRNA表达水平均极显著降低(P<0.01),PPARγ蛋白表达水平极显著降低(P<0.01)。WIP1基因在8周龄和6月龄小鼠的腹股沟皮下脂肪组织中的表达量分别显著或极显著高于21日龄小鼠(P<0.05;P<0.01),且在6月龄小鼠的性腺脂肪组织中,WIP1基因的表达量极显著高于21日龄和8周龄的小鼠(P<0.01)。【结论】WIP1基因通过调控Cyclin B1、Cyclin D1和PPARγ等细胞周期和成脂分化相关基因的表达影响3T3-L1细胞的增殖和分化,且参与小鼠脂肪沉积过程,结果可为深入解析WIP1基因调控脂肪发生的分子机制提供参考。
利用单碱基编辑器定点突变猪肌肉生长抑制素基因的研究
王晶, 朱喆, 张鹏, 毕延震
中国畜牧兽医. 2022, 49(8):  2880-2887.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2.08.004
摘要 ( 224 )   PDF (7797KB) ( 2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利用单碱基编辑器在宁乡花猪肌肉生长抑制素(myostatin,MSTN)基因第2外显子处引入终止密码子,以获得MSTN基因表达沉默的肾成纤维细胞系,为后期培育MSTN碱基编辑猪奠定基础。【方法】首先在MSTN基因的第2外显子处设计1条单向导RNA (single guide RNA,sgRNA),将其连接至pMLM3636-puro质粒,形成重组表达载体pMLM3636-puro-MSTN,与含有红色荧光碱基编辑器YE1-BE3-FNLS共转入宁乡花猪肾成纤维细胞中,在红色荧光和嘌呤霉素双筛选条件下,挑取单克隆细胞,测序验证后,分析阳性单克隆细胞的蛋白表达情况。【结果】在MSTN基因第2外显子处发生了碱基定点突变,目标位点的氨基酸序列由色氨酸(TGG)转变成终止密码子(TAA),且G→A突变率为5.5%。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表明,试验组10号单克隆细胞的MSTN蛋白表达量与野生型相比降低了60%。【结论】本研究运用单碱基编辑技术在宁乡花猪MSTN基因编码区引入终止密码子,使翻译提前终止,导致蛋白表达量显著降低,为后期MSTN基因碱基编辑猪的生产奠定基础。
绵羊骨代谢相关基因VDR密码子偏好性分析
马建青, 杨清芳, 宋占锋, 贾丁丁, 吴东蔚, 莫秀芳, 徐增年, 杨克, 吴占勇, 籍颖, 周荣艳
中国畜牧兽医. 2022, 49(8):  2888-2898.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2.08.005
摘要 ( 254 )   PDF (1264KB) ( 5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明确绵羊维生素D受体(vitamin D receptor,VDR)基因密码子的使用特征,探究不同物种VDR基因进化规律,为骨代谢等相关疾病动物建模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利用CodonW、EMBOSS、Usage Codon和DNAMAN等软件对VDR基因CDS区的同义密码子相对使用度(RSCU)、密码子碱基含量、有效密码子数(ENc)及密码子偏好指数(CBI)等参数进行统计分析,并在多物种间进行比较,同时利用ENc-Plot关联分析和中性绘图等方法分析VDR基因密码子偏好性使用的主要影响因素,并基于多物种同义密码子相对使用度数据与系统进化聚类分析探究密码子使用模式与生物进化的内在联系。【结果】绵羊VDR基因中有23个偏好使用以G/C结尾的密码子;大猩猩、鸸鹋、褐家鼠等其他14个物种在密码子使用上表现出了与之较为相似的特征,而在半胱氨酸、甘氨酸、组氨酸、丝氨酸、脯氨酸等个别氨基酸编码时,鸸鹋、褐家鼠和麻雀等部分物种显现出独有特点;ENc-Plot绘图和中性绘图分析显示,选择压力对VDR基因密码子偏好性的影响强于突变压力。【结论】以G/C结尾的密码子为VDR基因优势密码子,自然选择是导致其偏好性的主要力量,密码子偏好使用存在物种特异性,并与物种亲缘关系进化存在关联性。
不同腹脂率番鸭回肠转录组差异分析
王小骊, 王兴鑫, 杨彩梅, 肖英平, 杨华, 吕文涛
中国畜牧兽医. 2022, 49(8):  2899-2909.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2.08.006
摘要 ( 196 )   PDF (3014KB) ( 3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解析番鸭回肠组织中与腹脂沉积相关的主效基因。【方法】从2 000只番鸭中随机选取200只70日龄的番鸭进行屠宰,采集腹脂并称重,计算腹脂率。按腹脂率大小排序,选取腹脂率最高的5只和最低的5只番鸭的回肠组织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利用Illumina NovaSeq 6000高通量RNA-Seq测序技术对2种腹脂率番鸭的回肠进行转录组测序,使用RSEM软件将测序得到的reads序列与Trinity拼接的参考基因组进行序列比对,筛选出差异表达基因,利用GO和KEGG数据库进行功能注释、富集分析和聚类分析,并利用皮尔森相关性分析方法分析了腹脂重和腹脂率与差异表达基因的相关性。【结果】高腹脂率和低腹脂率番鸭的回肠差异表达基因共有602个;与低腹脂率番鸭相比,高腹脂率番鸭回肠中有285个基因上调,317个基因下调。GO和KEGG富集分析显示,有5个与脂肪代谢相关的GO条目(脂质应答、类固醇激素介导的信号通路、类固醇激素应答、类固醇激素刺激的细胞应答和脂质的细胞应答)和4个KEGG通路(PPAR信号通路、初级胆汁酸的生物合成、花生四烯酸代谢和胆汁分泌),并筛选出与脂肪代谢显著相关的6个基因(P<0.05),包括NR5A2、ACBPACOX2、FABP2、FABP4和FABP5,其中,ACOX2和FABP5基因与腹脂重和腹脂率呈显著正相关(P<0.05),ACBP基因与腹脂重和腹脂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不同腹脂率番鸭回肠转录组存在差异,发现5个GO条目和4个KEGG通路,NR5A2、ACBPACOX2、FABP2、FABP4和FABP5等基因与番鸭腹部脂肪沉积相关。
阳原驴MSTN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及组织表达研究
付永智, 马晓君, 王茂晗, 李哲, 陈芝媛, 权伟, 赵涵, 苏咏梅, 吴建华, 朱文进
中国畜牧兽医. 2022, 49(8):  2910-2919.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2.08.007
摘要 ( 231 )   PDF (7343KB) ( 6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试验旨在分析阳原驴肌生长抑制素(myostatin,MSTN)基因CDS序列特征及其在不同生长发育时期和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方法】采集6、12、18、24月龄阳原驴的血样及不同组织样,提取其基因组DNA及不同组织样总RNA。利用PCR技术扩增阳原驴MSTN基因CDS序列,并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MSTN基因在阳原驴不同生长发育时期背最长肌、腿肌和18月龄不同组织(心脏、肝脏、脾脏、肺脏、肾脏)中的表达水平。【结果】阳原驴MSTN基因CDS序列长1 128 bp,编码375个氨基酸,与马的核苷酸序列相似性最高(99.9%),编码蛋白属于不稳定的亲水性蛋白,含有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超家族结构域,不含跨膜区,存在1个信号肽区域,包含6个O-糖基化位点、1个N-糖基化位点和34个磷酸化位点,主要分布于细胞核中(39.1%),二级结构中无规则卷曲占比最高(50.93%)。MSTN基因在18月龄阳原驴背最长肌和腿肌中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6、12、24月龄(P<0.05);MSTN基因在18月龄阳原驴不同组织中均有表达,其中背最长肌中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其他组织(P<0.05),其次是腿肌、肺脏、脾脏、肾脏和肝脏,心脏中的表达水平最低。【结论】试验成功扩增出阳原驴MSTN基因CDS序列,MSTN基因在阳原驴不同生长发育时期背最长肌和腿肌中的表达水平均以18月龄最高,且在18月龄不同组织中以背最长肌和腿肌中表达水平较高。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探讨MSTN基因在阳原驴骨骼肌生长发育中的作用机制提供参考。
藏绵羊KLF7基因表达特征分析及其过表达对前脂肪细胞增殖分化的影响
张雪萍, 石斌刚, 金夏阳, 王向彦, 兰丽娟, 时钰, 祁有鹏, 赵世杰, 李少斌, 胡江
中国畜牧兽医. 2022, 49(8):  2920-2930.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2.08.008
摘要 ( 225 )   PDF (4706KB) ( 3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分析藏绵羊Krüppel样因子7(Krüppel-like factor 7,KLF7)基因表达特征,研究过表达该基因对前脂肪细胞增殖及分化的影响。【方法】从藏绵羊脂肪组织中分离前脂肪细胞进行培养及成脂诱导,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KLF7基因在藏绵羊7个组织(大脑、皮下脂肪、肾脏、背最长肌、瘤胃、睾丸和回肠)和前脂肪细胞不同分化阶段(第0、2、4和8天)的mRNA相对表达水平;应用RT-PCR方法从藏绵羊脂肪组织中扩增KLF7基因CDS区序列,并将其连接到pcDNA3.1(+)真核表达载体获得pcDNA3.1-KLF7过表达质粒,转染前脂肪细胞;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脂肪细胞增殖及分化标志基因mRNA表达水平;采用EdU和CCK-8方法分别检测过表达KLF7基因对EdU阳性细胞数和细胞活力的影响;采用油红O染色检测过表达KLF7基因后脂肪细胞脂滴生成量。【结果】KLF7基因在藏绵羊7个组织中均有表达,其中在大脑中的表达量最高,其次为皮下脂肪和肾脏,均显著高于其他组织(P<0.05);诱导分化第2、4和8天脂肪细胞mRNA表达量均显著高于分化前(P<0.05),且分化第2天表达量最高;pcDNA3.1-KLF7过表达质粒转染前脂肪细胞2 d后显著或极显著抑制增殖标志基因CDK4、CyclinB1和CyclinD1的表达水平(P<0.05;P<0.01),极显著降低细胞活力及EdU阳性细胞数量(P<0.01);pcDNA3.1-KLF7过表达质粒转染前脂肪细胞,诱导分化8 d后,脂肪细胞分化标志基因PPARγ、Glut4和ELOVL6的mRNA相对表达水平显著或极显著下调(P<0.05;P<0.01),且脂质沉积极显著减少(P<0.01),表明过表达KLF7基因可抑制藏绵羊前脂肪细胞增殖及分化。【结论】KLF7基因在藏绵羊多个组织中广泛表达,且大脑、皮下脂肪、肾脏中表达量较高;诱导分化后脂肪细胞表达量显著高于分化前,且分化第2天表达量最高;过表达KLF7基因可抑制藏绵羊前脂肪细胞的增殖及分化。试验结果为阐明藏绵羊脂肪沉积的分子调控机制提供了基础数据。
猪骨骼肌卫星细胞体外分离培养研究进展
喻宗岗, 马海明
中国畜牧兽医. 2022, 49(8):  2931-2942.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2.08.009
摘要 ( 281 )   PDF (9248KB) ( 6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猪骨骼肌是动物机体重要的运动组织及人类主要的肉食来源,也是研究肌肉生长发育和疾病的良好模型。猪出生后,骨骼肌的生长发育、损伤修复都需要肌卫星细胞的参与,体外分离培养猪骨骼肌卫星细胞是深入研究骨骼肌生长发育及疾病发生机理的基础,是在细胞水平进行分子功能验证的前提。随着肌肉发育和病理分子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猪骨骼肌卫星细胞的体外分离培养技术也迅速发展起来。背最长肌、后腿肌和半腱肌常用于分离骨骼肌卫星细胞,1日龄猪背最长肌的分离效果最好。常用于分离骨骼肌卫星细胞的酶包括链酶蛋白酶、胶原酶、胰蛋白酶、胶原蛋白酶等,各酶及酶联合消化的时间不同,最优的过滤方式是200目+400目联合过滤,3次离心法可获得纯度较高的细胞。常使用的培养基为DMEM/F12+10%胎牛血清(FBS)+1%青-链霉素(P/S)。骨骼肌肌卫星细胞常见标记物有配对盒基因3(PAX3)、PAX7、生肌决定因子5(Myf5)、Myf4、肌分化因子(MyoD)、肌细胞生成素(MyoG)等。作者通过对猪骨骼肌肌卫星细胞的分离、培养及鉴定等方面进行综述,梳理出各步骤中最佳参数,为建立规范猪骨骼肌卫星细胞分离程序提供参考,以期为肌肉发育和疾病研究提供理论及技术支持。
营养与饲料
13~17周龄雄性雉鸡饲粮适宜代谢能水平研究
陈丽红, 赵梦迪, 刘可园, 宁浩然, 崔凯, 李光玉, 孙伟丽
中国畜牧兽医. 2022, 49(8):  2943-2952.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2.08.010
摘要 ( 207 )   PDF (1173KB) ( 4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代谢能水平对13~17周龄雄性雉鸡生长性能、营养物质表观代谢率、能量利用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明确该时期雉鸡适宜的饲粮代谢能水平。【方法】选取13周龄、体重相近(734.63 g±18.03 g)的健康雄性雉鸡240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雉鸡。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各组饲粮代谢能水平分别设定为11.30(Ⅰ组)、11.72(Ⅱ组)、12.14(Ⅲ组)和12.56(Ⅳ组) MJ/kg,预试期7 d,正试期35 d。【结果】①饲粮代谢能水平极显著影响平均日采食量(ADFI)(P<0.01),其中Ⅳ组ADFI极显著低于Ⅰ和Ⅱ组(P<0.01)。料重比(F/G)在各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其中Ⅱ组最低。②饲粮代谢能水平对干物质(DM)表观代谢率和粗脂肪(EE)表观代谢率有极显著影响(P<0.01)。粗蛋白质(CP)表观代谢率在各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其中Ⅱ组最高。③各组间摄入总能、排泄物总能和代谢能摄入量(MEI)均无显著差异(P>0.05)。Ⅱ、Ⅲ和Ⅳ组总能表观代谢率均极显著高于Ⅰ组(P<0.01),其中Ⅱ组最高。④各组间血清胆固醇(CHO)、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葡萄糖(GLU)含量均无显著差异(P>0.05)。Ⅲ组甘油三酯(TG)含量极显著高于其余各组(P<0.01),Ⅱ组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含量极显著高于Ⅰ组(P<0.01)。Ⅱ和Ⅲ组血清中总蛋白(TP)含量显著高于Ⅰ组(P<0.05),Ⅲ组白蛋白(ALB)含量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其余各组(P<0.05;P<0.01)。【结论】比较4个试验组,Ⅱ组雉鸡平均日增重(ADG)最高,F/G最低,且Ⅱ组雉鸡营养物质表观代谢率、摄入能量水平及能量利用率也较高,故Ⅱ组饲粮代谢能水平(实测值为12.30 MJ/kg)对13~17周龄雄性雉鸡较为适宜。
缩合单宁对海鲈生长性能、体成分、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及肠道组织结构的影响
彭凯, 陈冰, 赵红霞, 王丽娟, 朱喜锋, 黄文
中国畜牧兽医. 2022, 49(8):  2953-2960.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2.08.011
摘要 ( 23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通过研究饲料中添加缩合单宁对海鲈生长性能、体成分、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及肠道组织结构的影响,探讨缩合单宁作为水产饲料添加剂的潜在应用价值。【方法】选择初始体重为(2.76±0.05) g的健康海鲈480尾,随机分为3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40尾。分别投喂3种等氮等脂饲料,即T1(基础饲料,对照组)、T2(基础饲料+1 g/kg缩合单宁)和T3(基础饲料+2 g/kg缩合单宁)。采取饱食投喂方式,试验周期为63 d。【结果】各组之间成活率和饲料系数无显著差异(P>0.05),T3组终末体重、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低于T1和T2组(P<0.05);各组之间全鱼水分、粗蛋白质、粗脂肪和灰分含量均无显著差异(P>0.05);干物质和粗蛋白质表观消化率均表现为T1>T2>T3(P<0.05),T3组粗脂肪表观消化率显著低于T1组(P<0.05),T1和T2组之间粗脂肪表观消化率无显著差异(P>0.05),各组之间灰分表观消化率无显著差异(P>0.05);与T1组相比,T2和T3组海鲈肠道出现不同程度损伤,表现为绒毛长度显著降低(P<0.05),杯状细胞数量显著增加(P<0.05)。【结论】饲料中添加1 g/kg缩合单宁不影响海鲈生长性能,但降低了干物质和粗蛋白质表观消化率,添加2 g/kg缩合单宁抑制了海鲈生长,降低了干物质、粗蛋白质和粗脂肪的表观消化率,且破坏了肠道组织结构。缩合单宁可作为饲料添加剂应用于海鲈,建议添加剂量不超过1 g/kg。
饲喂蒸汽压片玉米对新疆褐牛增重、瘤胃发酵及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杨敏, 高雨, 许子豪, 张九龙, 得力努尔·拜山别克, 任万平
中国畜牧兽医. 2022, 49(8):  2961-2970.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2.08.012
摘要 ( 201 )   PDF (1160KB) ( 13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通过研究饲喂蒸汽压片玉米对新疆褐牛增重、瘤胃发酵及微生物的影响,旨在探索提高肉牛增重性能和饲养效益的饲喂方法。【方法】将16头年龄(18月龄)和体重相近(436.87 kg±17.29 kg)的健康新疆褐牛公牛随机分为2组,每组8头牛。试验组精料使用蒸汽压片玉米,对照组使用普通破碎玉米,预试期15 d,正试期180 d。记录试验牛初始体重、终末体重并计算平均日增重。于试验第180天采集新疆褐牛饲喂前(0 h)和饲后1、3、5、7、9 h瘤胃液测定瘤胃发酵指标;取0 h瘤胃液利用16S rRNA分析瘤胃微生物菌群组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褐牛平均日增重显著提高(P<0.05);瘤胃液pH在1 h显著降低(P<0.05),在3 h极显著降低(P<0.01);瘤胃液乙酸和乙酸+丙酸+丁酸含量在3 h均显著提高(P<0.05),丙酸含量极显著提高(P<0.01);在各采样时间点,瘤胃液氨态氮和微生物蛋白含量均极显著升高(P<0.01)。两组褐牛瘤胃液Chao1指数和Shannon指数差异均不显著(P>0.05),在门水平上,试验组拟杆菌门相对丰度显著提高(P<0.05),螺旋菌门相对丰度极显著提高(P<0.01),而厚壁菌门、脱硫杆菌门、疣微菌门相对丰度均显著降低(P<0.05),放线菌门相对丰度极显著降低(P<0.01);在属水平上,试验组理研菌科RC9、普雷氏菌属UCG-003、毛螺旋菌科XPB1014和毛螺旋菌科NK3A2相对丰度均显著提高(P<0.05),而克里斯滕森菌科R-7相对丰度显著降低(P<0.05)。【结论】饲粮中使用蒸汽压片玉米能显著提高新疆褐牛公牛平均日增重,改变瘤胃发酵速度,提高发酵效率,显著增加与碳水化合物和挥发性脂肪酸代谢相关的微生物丰度,降低了纤维降解相关和可致病的微生物丰度。
遗传繁育
应用BLUP方法对猪繁殖性状和生长性状遗传评估的研究
杨涛, 张敏婕, 徐然, 张涵, 张萌萌, 吴克亮
中国畜牧兽医. 2022, 49(8):  2971-2981.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2.08.013
摘要 ( 254 )   PDF (1163KB) ( 7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估计杜洛克猪(Duroc,DD)、长白猪(Landrace,LL)、大白猪(Yorkshire,YY)繁殖性状和生长性状的遗传参数,分析不同年份育种值变化的遗传趋势,为制定合理的育种方案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杜洛克猪、长白猪、大白猪繁殖性状和生长性状的性能测定数据为研究材料,其中繁殖性状数据10 963条,包括总产仔数(total number born,TNB)、产活仔数(number born alive,NBA)、出生窝重(litter born weight,LBW)和21日龄窝重(litter weight at 21 days,LW21);生长性状数据25 257条,包括达100 kg体重日龄(age at 100 kg live weight,AGE)和达100 kg体重背膘厚(backfat adjusted to 100 kg,BF)。采用基于动物模型的最佳线性无偏预测(best linear unbiased prediction,BLUP)方法,使用ASReml统计分析软件进行遗传力、遗传相关和育种值估计。【结果】TNB、NBA和LBW的遗传力在0.08~0.20之间,LW21的遗传力在0.02~0.05之间;AGE和BF的遗传力在0.22~0.37之间。繁殖性状TNB、NBA、LBW、LW21的遗传相关系数总体分布在0.20~0.97之间,呈中等偏上正相关;生长性状AGE和BF的遗传相关系数分布在-0.07~-0.03之间,呈微弱的负相关。杜洛克猪繁殖性状的遗传趋势上升幅度较大,长白猪、大白猪繁殖性状的遗传趋势上升幅度较小;生长性状中AGE的遗传趋势均呈下降趋势,且下降幅度较大,BF的遗传趋势变化幅度较小。【结论】本研究对杜洛克猪、长白猪、大白猪繁殖性状和生长性状的遗传参数和遗产趋势进行了准确的评估,结果可为该育种场的育种工作提供参考。
基于选择信号分析揭示猪终端父本群体间性状趋同的关键基因
李望娇, 彭夏, 宋徽, 董文君, 李新云, 赵书红, 马云龙
中国畜牧兽医. 2022, 49(8):  2982-2991.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2.08.014
摘要 ( 245 )   PDF (4154KB) ( 10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试验旨在揭示终端父本皮特兰猪与杜洛克猪在人工选择作用下重要经济性状呈现出表型趋同的基因组变化特征。【方法】利用376头皮特兰猪、451头杜洛克猪品系Ⅰ、841头杜洛克猪品系Ⅱ和497头杜洛克猪品系Ⅲ群体的50K SNP芯片数据,以100 kb窗口、50 kb步长计算综合单倍型评分(iHS)和等位基因频率差(△AF),分别取前5%作为猪群体内、群体间的基因组选择信号候选区域;利用bedtools分别对iHS、△AF按照左右200 kb进行合并,每2个群体间合并后的iHS、△AF统计量的重叠区域定义为性状趋同区域,并挖掘该区域与猪重要经济性状相关的平行选择信号。【结果】iHS结果显示,在皮特兰猪和杜洛克猪4个群体内共检测到5 112个选择信号候选区域,总长约487.51 Mb。基于△AF方法,于皮特兰猪和杜洛克猪每2个群体间共检测到9 579个选择信号显著区域,总长约913.50 Mb。基于合并后的iHS和△AF,共检测到52个性状趋同区域,总长约4.67 Mb,注释到88个与猪的繁殖、胴体和肉质等性状相关的平行选择候选基因。【结论】皮特兰猪和杜洛克猪群体间存在性状趋同的基因组选择区域有52个,平行选择信号主要涉及猪的繁殖、胴体及肉质等重要经济性状,这与瘦肉型猪种相同的育种方向相关,这些关键基因的发现可为后续商业猪品种遗传改良提供参考。
肃南牦牛群体遗传结构、选择信号分析和ROH检测
鲍麒, 包鹏甲, 马晓明, 吴晓云, 孟光耀, 褚敏, 曹红梅, 郎建英, 安玉峰, 梁春年, 阎萍
中国畜牧兽医. 2022, 49(8):  2992-3005.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2.08.015
摘要 ( 379 )   PDF (6923KB) ( 9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试验旨在对肃南牦牛进行群体遗传结构、选择信号分析和连续纯合片段(ROH)检测,挖掘肃南牦牛的种质特性相关基因。【方法】选择肃南牦牛、巴州牦牛、斯布牦牛、九龙牦牛和天祝白牦牛5个牦牛品种共计48头牦牛进行全基因组重测序,采用基因组变异检测流程(GATK)获得高质量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标记进行下游分析;对5个牦牛品种的基因型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祖先成分分析和系统进化树分析以确定其群体结构;对5个牦牛群体进行ROH检测以及近交系数计算;采用综合单倍型评分(iHS)方法筛选共有高频ROH区域内受选择位点。【结果】5个牦牛品种共鉴定出15 092 883个SNPs,主要分布于内含子区域。亲缘关系计算结果显示,所有个体均不存在三代以内亲缘关系,满足后续分析要求。主成分分析表明,5个牦牛品种可以显著地分为5个类群,其中肃南牦牛群体内遗传变异较小。群体结构分析显示,肃南牦牛包含其他4种牦牛祖先成分,其中天祝白牦牛祖先成分所占的比例最大。ROH分析显示,5个牦牛品种共检测到8 426个ROHs片段,其中高频ROH区域421个。相比于其他4个牦牛品种,肃南牦牛的ROH片段总长度和数目最多,具有较高的连锁程度,其近交系数远大于其他牦牛群体。在肃南牦牛高频ROH区域上注释得到465个候选基因,主要富集到与机体发育、大脑形态形成、脂肪氧化相关的通路,包括胚胎骨骼系统形态发生、前后模式规范、甲状腺发育通路和Hippo通路,其中与胚胎发育及组织分化过程相关的基因有同源框A3(HOXA3)、HOXA5、HOXD3,与肉品质相关的基因有花生四烯酸12B (ALOX12B)、ALOX15BALOXE3,与中脑发育相关的基因为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8(FGF8)。在7号染色体1个高频ROH区域中(Chr7:12 661 870-13 045 935)鉴定到3个共享基因(核内不均一性核糖核蛋白K (HNRNPK)、驱动蛋白27(KIF27)、G激酶锚定蛋白1(GKAP1))与牦牛共有的高原适应性有关。对共有高频ROH区域内的位点进行iHS分析,鉴定到的受选择基因主要与抗病性、内质网分泌蛋白加工及细胞周期调节相关,包括N-α乙酰转移酶25(NAA25)、内质网分子伴侣29(ERP29)、跨膜蛋白16(TMEM116)、TRAF型锌指结构域蛋白1(TRAFD1)、HECT结构域E3泛素连接酶4(HECTD4)基因。【结论】本研究从全基因组水平系统评估肃南牦牛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背景,鉴定了肃南牦牛ROH区域内与表型相关的基因,并重点挖掘了与其他牦牛品种共享高频ROH区域内的受选择基因,为肃南牦牛种质资源开发、利用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梅花鹿成纤维细胞因子受体2基因多态性及其与茸重性状的关联分析
周雅, 张禾垟, 刘琳玲, 李浩东, 郑军军, 王桂武
中国畜牧兽医. 2022, 49(8):  3006-3014.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2.08.016
摘要 ( 181 )   PDF (3868KB) ( 4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索梅花鹿成纤维细胞因子受体2(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FGFR2)基因多态性及其对茸重性状的影响。【方法】应用直接测序法对梅花鹿FGFR2基因的全部外显子进行测序分析,通过MassARRAY® SNP分型技术对314头24月龄梅花鹿进行基因分型和单倍型分析,分析FGFR2基因不同基因型和单倍型与茸重的关联性。【结果】在梅花鹿FGFR2基因中共发现12个多态性位点,其中5个位于外显子区域,且突变均未引起氨基酸改变,属于同义突变,其余7个位点均存在于内含子区域。分型结果显示,g.80975864 T>G位点未分型成功,后续对其余11个位点进行了分析,g.80943673 T>C、g.80943683 C>A及g.80938352 C>T 3个位点属于中度多态位点(0.25<P<0.5),其余位点均属于低度多态位点(P<0.25)。χ2检验结果表明,g.80998742 G>A和g.80987708 G>A 2个位点偏离Hardy-Weinberg平衡(P<0.05),其他9个位点均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P>0.05)。关联分析结果表明,11个多态性位点各基因型之间的茸重差异均不显著(P>0.05)。单倍型结果显示,FGFR2基因存在5种单倍型,不同单倍型间梅花鹿茸重差异均不显著(P>0.05)。【结论】FGFR2基因的11个突变位点可能不是影响梅花鹿茸重性状的关键位点。
鹅产蛋性状全基因组选择信号分析
唐碧徽, 潘璐, 李海英, 赵晓钰, 吴盈萍, 蒋腾, 丁雅文, 吴利楠, 曹妍, 梅志勇
中国畜牧兽医. 2022, 49(8):  3015-3025.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2.08.017
摘要 ( 218 )   PDF (5538KB) ( 9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利用选择信号分析方法在伊犁鹅和霍尔多巴吉鹅中筛选与产蛋性状相关的候选基因。【方法】选取健康状况良好、饲养管理水平一致的2岁伊犁鹅母鹅和霍尔多巴吉鹅母鹅各24只,采集血液样本,提取基因组DNA,利用全基因组重测序技术进行选择信号检测分析,筛选出受到选择的候选区域,针对注释基因进行GO功能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进一步筛选出与鹅产蛋性状相关的候选基因。【结果】全基因组重测序的平均测序深度为15.28×,与参考基因组比对率在97.31%以上。通过群体分化指数(Fst)对伊犁鹅和霍尔多巴吉鹅2个群体进行分析,共筛选到1 231个候选区域。与核苷酸多样性(Pi)进行联合分析后,伊犁鹅群体共筛选出10个候选区域,得到5个注释基因;霍尔多巴吉鹅群体中共筛选出353个候选区域,得到263个注释基因。GO功能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发现,初步筛选出6个可能与鹅产蛋性状相关的候选基因(BMP2、BMP6、MIS、ENO1、LIF、EP300),还发现了IL-18基因可能与禽类的免疫有关。【结论】本研究筛选出6个可能与鹅产蛋性状相关的候选基因,为揭示鹅产蛋性状的分子调控机制提供了参考。
香猪CHD3基因3'-侧翼区264 bp结构变异的研究
黄月丽, 冉雪琴, 牛熙, 李升, 黄世会, 王嘉福
中国畜牧兽医. 2022, 49(8):  3026-3035.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2.08.018
摘要 ( 160 )   PDF (1697KB) ( 3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究染色质调节域解旋酶DNA结合蛋白3(chromodomain-helicase-DNA-binding protein 3,CHD3)基因3'-侧翼区的一段264 bp核苷酸结构变异对CHD3基因表达的影响,并初步解析该结构变异与香猪皱皮形成的关系。【方法】以普通香猪、皱皮香猪、大白猪为研究对象,应用UCSC、miRBase、miRanda、RBPsuite软件预测CHD3基因结构变异区间所包含的重复元件、miRNA结合位点、RNA结合蛋白(RBP)的结合位点;采用PCR方法对结构变异位点进行基因分型;利用Excel完成群体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的计算,同时χ2检验分析基因型是否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该变异对CHD3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CHD3基因3'-侧翼区的结构变异是1个长254 bp的短散在元件(SINE),属于tRNA家族,位于Chr12:53 115 742-53 115 995,该片段含有35个miRNA结合位点和10个RBP结合位点。基因分型显示,在皱皮香猪、普通香猪、大白猪3个猪群中均检测到了II基因型(插入型)、ID基因型(杂合型)、DD基因型(双缺失),表明CHD3基因3'-侧翼区的264 bp结构变异在猪群中呈现丰富的多态性。基因型群体分布频率显示,皱皮香猪中的D等位基因频率极显著高于普通香猪和大白猪(P<0.01),该结构变异在皱皮香猪和普通香猪中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P>0.05),在大白猪中处于Hardy-Weinberg不平衡状态(P<0.05)。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显示,香猪皮肤中CHD3基因的DD基因型和ID基因型mRNA和蛋白表达量均极显著高于II基因型(P<0.01)。【结论】CHD3基因3'-侧翼区的264 bp结构变异是1个具有调控作用的SINE元件,通过RNA结合蛋白和miRNA与该元件的结合,促进CHD3基因mRNA的代谢和转录后的翻译抑制,从而调节CHD3基因的表达,结构变异导致CHD3基因的异常表达和积累,可能与香猪皱皮形成有关。
双氢睾酮对小鼠卵泡颗粒细胞增殖与抗苗勒管激素表达的影响
于凯, 赵玉芬, 翁钰, 王琴, 郝绍瑜, 于泊洋, 杜晨光, 苏布登格日勒, 李海军
中国畜牧兽医. 2022, 49(8):  3036-3043.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2.08.019
摘要 ( 153 )   PDF (3461KB) ( 2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讨双氢睾酮(DHT)对小鼠颗粒细胞增殖与抗苗勒管激素(AMH)表达的影响。【方法】给3周龄的昆明小鼠注射孕马血清促性腺激素(PMSG,10 IU/只)以获取颗粒细胞,颗粒细胞传代后48 h HE染色鉴定形态,绘制颗粒细胞的生长曲线,免疫荧光法鉴定促卵泡素受体(FSHR)的表达。当第2代颗粒细胞汇合度达到50%时,先用无血清的DMEM/F12培养基饥饿处理12 h,然后在培养基中添加不同浓度的DHT (0、10-9、10-8、10-7、10-6、10-5 mol/L),培养48 h后检测颗粒细胞增殖情况,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及ELISA法分别测定AMH基因及蛋白的表达。在颗粒细胞培养液中分别添加10-6 mol/L Flutamide (雄激素受体(AR)特异性抑制剂)、10-7 mol/L DHT、10-7 mol/L DHT+10-6 mol/L Flutamide、10-5 mol/L DHT、10-5mol/L DHT+10-8 mol/L 11-ketodihydrotestosterone (AR特异性激动剂),分别记为F、D7、DF、D5、DK组,以不添加药物为对照组。培养48 h后,检测各组颗粒细胞增殖及AMH蛋白含量。【结果】体外培养的小鼠颗粒细胞呈梭形或铺路石状,生长曲线呈S形,细胞普遍表达FSHR;与0 mol/L DHT组相比,10-8、10-7 mol/L DHT组细胞增殖分别显著和极显著增加(P<0.05;P<0.01),10-5 mol/L DHT组细胞增殖显著降低(P<0.05);10-7 mol/L DHT组AMH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和AMH蛋白含量均极显著增加(P<0.01)。与D7组相比,DF组颗粒细胞增殖和AMH蛋白含量均极显著降低(P<0.01);与D5组相比,DK组颗粒细胞增殖和AMH蛋白含量均极显著升高(P<0.01)。【结论】10-7 mol/L DHT能够显著促进颗粒细胞增殖和AMH表达,而10-5 mol/L显著降低了颗粒细胞增殖以及AMH表达,且AR介导了DHT调控颗粒细胞增殖和AMH表达。
拜城油鸡FSHR基因多态性及其与生产性能的关联分析
丁梦琴, 黑达西·巴哈提, 彭凤强, 胡雅丽, 沙尔山别克·阿不地力大
中国畜牧兽医. 2022, 49(8):  3044-3053.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2.08.020
摘要 ( 174 )   PDF (1440KB) ( 3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究促卵泡激素受体(follicle stimulating hormone receptor,FSHR)基因多态性与拜城油鸡产蛋性状、蛋品质及孵化性能的关系,为选育高生产性能的种鸡提供新的分子标记。【方法】以129只拜城油鸡为研究对象,利用DNA混池重测序技术筛选SNPs位点,采取Sequenom飞行时间质谱技术进行相关位点分型,通过SPSS 26.0软件的一般线性模型进行FSHR基因多态性与拜城油鸡生产性能的关联分析。【结果】FSHR基因外显子1上存在2个SNPs位点:SNP1(g.7640519 C>A)、SNP2(g.7640639 T>C);外显子4和5上分别存在1个SNP位点:SNP3(g.7692270 C>T)、SNP4(g.7698478 A>G);外显子10上存在3个SNPs位点:SNP5(g.7716725 G>C)、SNP6(g.7715900 A>G)、SNP7(g.7716470 T>C),除SNP6外,检出率均在90%以上。SNP1位点仅检测到2个基因型:CC和CA,CC为优势基因型;SNP2、SNP3和SNP7位点均存在3种基因型:TT、TC和CC;SNP4位点存在3种基因型:AA、AG和GG;SNP5位点存在3种基因型:CC、CG和GG。相关分析结果表明,SNP2位点CC基因型个体开产日龄极显著高于TT基因型(P<0.01),显著高于CT基因型(P<0.05);TT基因型个体蛋重显著高于CT基因型(P<0.05),入孵蛋死胚率显著高于CC基因型(P<0.05)。SNP3位点TT基因型个体蛋壳厚度显著高于CC基因型(P<0.05)。SNP5位点CG基因型个体300日龄总产蛋量极显著高于CC和GG基因型(P<0.01),300日龄平均蛋重和开产蛋重均显著高于GG基因型(P<0.05),开产体重显著高于CC基因型(P<0.05);GG基因型个体蛋壳厚度显著低于CC和CG基因型(P<0.05)。SNP7位点TT基因型个体开产蛋重和个体蛋重均显著高于CC和CT基因型(P<0.05),蛋白高度和蛋黄重均显著高于CT基因型(P<0.05),哈氏单位值极显著高于CC和CT基因型(P<0.01)。【结论】FSHR基因SNP5(g.7716725 G>C)位点CG基因型可作为影响拜城油鸡产蛋性能的标记基因型,SNP7(g.7716470 T>C)位点TT基因型可作为影响拜城油鸡蛋品质的优势基因型。
崂山奶山羊无角间性综合征生殖缺陷基因的基因型分析
张权威, 都萌萌, 程明, 戴正浩, 刘开东, 林晓坤, 高而尚, 秦至莉, 赵金山, 李和刚
中国畜牧兽医. 2022, 49(8):  3054-3061.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2.08.021
摘要 ( 175 )   PDF (1739KB) ( 2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试验旨在对崂山奶山羊无角间性综合征(polled intersex syndrome,PIS)生殖缺陷基因进行定位并分析其基因型。【方法】以155只崂山奶山羊为研究对象,其中有角公羊9只、有角母羊34只、无角母羊29只、无角公羊47只、间性山羊36只。对36只间性山羊进行表型特征分析;以155只崂山奶山羊血液基因组DNA为材料进行遗传学性别鉴定;根据山羊基因组DNA的完整序列信息(RefSeq:NC_030808.1)分别设计PIS wt-2、PIS wt-3和PIS var-2 3对扩增引物,利用PCR方法验证山羊PIS区是否存在198 bp替换和108 bp缺失,并分析不同性状山羊PIS基因的基因型。【结果】36只间性山羊包括17只大阴蒂雄性假间性、12只拟雌性假间性和7只短阴茎间性这3种不同的表型,其性染色体均为XX;山羊PIS区是完全缺失的,且在129 427 003~129 427 905 bp区域并不存在198 bp替换和108 bp缺失;间性山羊的基因型全为突变纯合子,其突变类型为10.1 kb缺失/480 kb重复双突变;有角山羊的基因型全为野生型纯合子,没有发生10.1 kb缺失/480 kb重复;在检测的无角山羊中,有10只10.1 kb缺失/480 kb重复双突变纯合子公羊,其余无角山羊的基因型为10.1 kb缺失/480 kb重复单突变的杂合子。【结论】间性山羊的出现是由于10.1 kb的完全缺失和1个反向插入的约480 kb大小的重复片段导致,且间性性状仅发生在纯合子母羊中,而公羊的纯合缺失并不会出现间性性状。结果可为进一步揭示山羊无角性状的遗传机制以及培育崂山奶山羊无角新品系提供参考。
猪胎盘营养转运相关基因在不同妊娠期的表达
伍治敏, 胡光玲, 敖政
中国畜牧兽医. 2022, 49(8):  3062-3071.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2.08.022
摘要 ( 285 )   PDF (2303KB) ( 4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究不同妊娠时期猪胎盘的氨基酸、葡萄糖、脂肪酸转运体的表达模式。【方法】选择15头遗传背景、产仔数接近的杜洛克2~4胎经产健康母猪平均分为3组,所有母猪发情后使用相同公猪精液进行人工授精,在妊娠第40天(D40)、65天(D65)和95天(D95)通过麻醉分别取出每组母猪子宫,快速打开子宫分离出每个胎儿的胎盘组织,提取胎盘组织总RNA并反转录合成cDNA,利用合成的引物进行普通PCR扩增,用2.0%琼脂糖凝胶检测扩增产物。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并比较3个时期胎盘中氨基酸、葡萄糖、脂肪酸转运体相关基因mRNA相对表达水平。【结果】PCR检测结果显示,氨基酸转运体相关基因(SLC7A1、SLC7A2、SLC7A3、SLC7A4、SLC7A10、SLC1A3、SLC1A5、SLC38A10、SLC36A1)、葡萄糖转运体相关基因(SLC2A1、SLC2A2、SLC2A3、SLC2A10、SLC2A12、SLC2A13)及脂肪酸转运体相关基因(FATP1、FATP2、FATP3、FATP4、FABP3、FABP5、FABP7、CD36)的片段长度均与预期相符。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在氨基酸转运体中,D65胎盘中SLC7A4、SLC7A10、SLC38A10基因表达水平显著高于D40胎盘(P<0.05),而SLC7A2基因表达水平显著低于D40胎盘(P<0.05),且D65胎盘的SLC1A3和SLC7A4基因表达水平均显著低于D95胎盘(P<0.05);在葡萄糖转运体中,D65和D95胎盘的SLC2A3和SLC2A13基因表达水平显著高于D40胎盘(P<0.05),D95胎盘的SLC2A1、SLC2A2和SLC2A12基因表达水平显著低于D65胎盘(P<0.05);在脂肪酸转运体中,D65胎盘的FATP2、FATP4、FABP3、FABP5、FABP7和CD36基因表达水平显著高于D40胎盘(P<0.05),而FATP1、FATP4和CD36基因表达水平显著低于D95胎盘(P<0.05)。【结论】在猪妊娠过程中,胎盘中SLC7A10、SLC38A10、SLC7A4、SLC2A3、FATP1、FATP4、FABP5、CD36等基因可能是影响胎儿生长发育的重要营养转运基因。
前列腺素F及其类似物对哺乳动物生殖影响的研究进展
朱雪丹, 潘学情, 马君艳, 周乐乐, 张守全
中国畜牧兽医. 2022, 49(8):  3072-3082.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2.08.023
摘要 ( 238 )   PDF (1278KB) ( 8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前列腺素F(prostaglandin F,PGF)是一种黄体溶解因子,广泛用于母猪的同期发情和分娩启动。近年来还陆续发现PGF的新功能,内源性PGF可作为哺乳动物的妊娠识别信号,与胎体和子宫内膜PGF受体(PGF receptor,FP)结合,启动下游信号通路,对早期胚胎发育、着床、妊娠维持发挥重要作用,缺乏或合成不足会导致妊娠中断或流产。鉴于PGF对母畜繁殖活动的促进作用,兽药中心研发了多种PGF药物,如氯前列醇钠、地诺前列腺素F等,被广泛用来启动分娩和促进发情。根据氯前列醇钠的旋光性,可分为D-型和L-型两种对映体,其中D-型结构是氯前列醇钠的主要活性成分。外源性PGF药物不仅可以诱导母猪同期发情与同步分娩、促进产后健康,提高断奶母猪发情率,还可以改善母猪泌乳力与初乳质量,提高仔猪活力等生产性状。作者综述了近几年国内外PGF的研究进展,包括PGF对周期黄体的双重作用,PGF对早期胚胎的发育、着床、分娩的影响,PGF对母猪泌乳力及仔猪活力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等,同时也综述了几种PGF及其类似物对母畜繁殖性能等方面的影响,旨在为PGF及其类似物的合理运用提供依据。
预防兽医
非洲猪瘟病毒P72蛋白合成肽疫苗的构建及其免疫效力评估
徐娅玲, 张霁辉, 牛熙, 李升, 黄世会, 冉雪琴, 王嘉福
中国畜牧兽医. 2022, 49(8):  3083-3090.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2.08.024
摘要 ( 302 )   PDF (2507KB) ( 5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构建非洲猪瘟病毒CAS19-01/2019株(GenBank登录号:MN172368.1)结构蛋白P72的合成肽疫苗,通过免疫小鼠评估合成肽疫苗的免疫效力。【方法】利用ProtParam、SOPMA等软件分析P72蛋白的理化性质与结构信息,通过ABCpred、SVMtrip、IEDB预测P72蛋白的T细胞与B细胞抗原表位,筛选出显著的表位多肽区域,合成多肽辅以弗氏佐剂腹腔注射免疫小鼠,检测免疫组小鼠产生的特异性抗体、T淋巴细胞亚群、脾脏淋巴细胞增殖、细胞因子白介素4(IL-4)、IL-2、γ干扰素(IFN-γ)、免疫球蛋白(IgG),从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角度评估合成肽的免疫效力。【结果】综合分析得出P72蛋白是稳定性亲水蛋白,二级结构中α-螺旋、β-转角、延伸链、无规则卷曲分别占19.35%、5.42%、25.08%和50.15%。筛选出了P72蛋白的8个优势抗原表位,626-634、520-528、298-306、203-211位氨基酸处为T细胞抗原表位,587-606、232-251、110-129、39-58位氨基酸处为B细胞抗原表位。整合优势表位合成2个多肽P72-1与P72-2,首次免疫小鼠14 d时可检测到P72-1与P72-2的特异性抗体,首免后28 d达到最高值,其最高抗体效价分别为1∶25 600与1∶12 800;免疫后小鼠T淋巴细胞亚群CD4/CD8显著上升(P<0.05);脾脏淋巴细胞增殖试验结果显示,免疫组淋巴细胞数量均极显著升高(P<0.01);细胞因子IL-4、IL-2、IFN-γ含量均极显著增加(P<0.01)。【结论】本研究成功研制2种合成肽疫苗,在免疫效力上P72-2高于P72-1,二者都能产生高水平的特异性抗体,刺激脾脏淋巴细胞增殖,诱导产生细胞因子IL-4、IL-2、IFN-γ,本研究为非洲猪瘟合成肽疫苗研制奠定技术基础。
金黄色葡萄球菌处理对奶牛乳腺上皮细胞外泌体表征的影响
蔡萌, 朱晓艳, 王梦玲, 刘子豪, 熊本海, 杨亮
中国畜牧兽医. 2022, 49(8):  3091-3098.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2.08.025
摘要 ( 184 )   PDF (5026KB) ( 4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本研究旨在从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S.aureus,以下简称金葡菌)处理奶牛乳腺上皮细胞(bovine mammary epithelial cell,BMEC)上清中分离外泌体,探究金葡菌与BMEC数量比值(MOI)和处理后培养时间对外泌体总浓度的影响,并对金葡菌诱导BMEC释放的外泌体进行分离和鉴定。【方法】采用金葡菌临床分离菌株以MOI=1和MOI=10分别处理BMEC 3 h,对已处理的BMEC继续无外泌体培养9、12、24 h,同时设空白对照组,通过扫描电镜观察金葡菌处理对BMEC造成的超微结构损伤。采用超速离心法分离金葡菌诱导的BMEC上清液中的外泌体,分别用透射电镜、纳米颗粒追踪分析技术及Western blotting法对外泌体形态、颗粒大小和特异性标志蛋白进行分析鉴定。通过检测外泌体总蛋白浓度评估不同MOI和处理后培养时间对外泌体总量的影响,明确金葡菌诱导BMEC释放外泌体的最佳条件。【结果】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发现,金葡菌处理BMEC后,细胞微绒毛脱落,细胞骨架破坏。透射电镜观察分离的外泌体为圆形的双层膜囊泡,直径在30~150 nm,形态均一。通过检测外泌体总蛋白浓度显示,在MOI=10时,培养9、12和24 h金葡菌诱导BMEC释放外泌体蛋白浓度均高于MOI=1,而培养12 h时释放外泌体蛋白浓度最高。对金葡菌诱导BMEC释放的外泌体进一步鉴定,其平均直径约为116 nm;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显示外泌体标记物CD9、CD81和TSG101表达阳性。【结论】本研究从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特征等方面证实获得的分离物为外泌体;金葡菌可以诱导BMEC释放外泌体,当MOI=10时,金葡菌处理细胞3 h后继续无外泌体培养12 h,收获的细胞上清中外泌体蛋白含量最高。
2019-2021年鸭坦布苏病毒广西流行毒株遗传多样性分析
熊陈勇, 尹彦文, 施开创, 李军, 郑敏, 韦显凯, 冯淑萍, 龙凤, 屈素洁, 陆文俊, 周洪槿, 黄海莲, 谢守玉, 黎宗强
中国畜牧兽医. 2022, 49(8):  3099-3111.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2.08.026
摘要 ( 161 )   PDF (8888KB) ( 2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研究鸭坦布苏病毒(Duck Tembusu virus,DTMUV)广西毒株分子遗传特征,以期了解、掌握DTMUV广西毒株流行新特点,为及时调整、制定有效防控措施提供数据支持。【方法】采集2019-2021年广西各地的鸭组织病料,采用已建立的实时荧光定量RT-PCR方法检测DTMUV,根据毒株检测年限和来源地选取部分阳性样品进行DTMUV全序列扩增及测序,并进行序列相似性、重要蛋白关键氨基酸位点、系统发育、全序列重组及遗传进化速率分析。【结果】共获得8株DTMUV全序列,基因组全长为10 992 bp,为广西毒株。广西毒株之间开放阅读框(ORF)及ENS5基因的核苷酸序列相似性分别为97.9%~99.8%、97.0%~99.9%和97.8%~99.9%,氨基酸序列相似性分别为99.1%~99.9%、99.0%~100%和99.3%~99.9%;与国内外参考毒株的核苷酸序列相似性分别为86.4%~99.3%、85.8%~99.5%和87.1%~99.2%,氨基酸序列相似性分别为96.0%~99.8%、94.8%~100%和97.5%~99.9%,且与水禽源TMUV相似性高于其他宿主源。与疫苗株FX2010相比,DTMUV广西毒株E蛋白共有11个氨基酸位点发生变异,其中第43、150、153、326、403、464及487位为广西毒株独特的氨基酸突变。ORF遗传进化分析结果显示,广西毒株均分布于2.1亚群,而源自广西的GX2011和GX2015株隶属于2.2亚群,表明DTMUV广西流行毒株进化趋势不完全一致;ENS5基因系统发育趋势与ORF相似。重组分析结果表明,GXBH01-2019、GXZS02-2020、ziYY150901及HB2016株检测有重组信号。ENS5基因的遗传进化速率估算分别为1.31×10-3和1.30×10-3替换/(位点·年),表明二者进化较为同步。【结论】当前DTMUV广西流行毒株表现为与主要流行毒株亲缘性较近,E蛋白发生特有氨基酸突变,进化趋势不一致,存在重组现象等分子特征,结果为制定有效防控措施提供了基础数据。
布鲁氏菌分泌蛋白BspI生物信息学分析及多克隆抗体制备
肖洋洋, 马忠臣, 李芮芮, 陈创夫, 郑炜, 王勇, 王鹏雁
中国畜牧兽医. 2022, 49(8):  3112-3121.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2.08.027
摘要 ( 192 )   PDF (5064KB) ( 2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试验旨在对布鲁氏菌分泌蛋白BspI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构建原核表达载体,获得BspI蛋白并制备其多克隆抗体,为后续研究该蛋白的生物学功能提供材料。【方法】使用在线软件对BspI蛋白的氨基酸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参照布鲁氏菌16M株BspI基因序列(GenBank登录号:DK63_1233)设计引物,PCR扩增目的基因后连接至pMD19-T克隆载体并筛选阳性克隆,将目的基因连接到pET-28a表达载体上,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感受态细胞,加入IPTG诱导蛋白表达,并进行SDS-PAGE分析,用镍柱亲和层析方法纯化蛋白,纯化后的蛋白与弗氏佐剂混合免疫试验兔,采血分离血清,通过Western blotting、间接ELISA法进行多克隆抗体特异性及抗体效价分析。【结果】BspI蛋白为不稳定亲水性蛋白,存在跨膜结构,无信号肽区域,有13个磷酸化位点和7个抗原决定簇,二级结构主要由α-螺旋、延伸链和无规则卷曲组成。PCR成功扩增出675 bp的BspI基因,成功构建了pET-28a-BspI表达载体。SDS-PAGE和Western blotting分析结果表明,成功表达出25.3 ku的蛋白,纯化后无明显杂带,制备的多克隆抗体能够特异性地与BspI蛋白结合。间接ELISA结果显示,BspI蛋白多克隆抗体效价为1∶409 600。【结论】制备的兔源BspI蛋白多克隆抗体可以特异性识别BspI蛋白,该蛋白具有较好的反应原性。试验结果为进一步研究BspI蛋白在布鲁氏菌的胞内寄生中发挥的作用提供了参考。
BPIV3 NP蛋白的原核表达及其对BPIV3灭活疫苗免疫增强作用的研究
王宇琛, 田广原, 周雅坪, 郭婷, 赵红梅, 孙雅婕, 赵逢淼, 卞宇晨, 于佳梁, 郝永清
中国畜牧兽医. 2022, 49(8):  3122-3130.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2.08.028
摘要 ( 164 )   PDF (3521KB) ( 5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验证牛副流感病毒3型(Bovine parainfluenza virus type 3,BPIV3) NP蛋白对BPIV3灭活疫苗的免疫效果是否有增强作用。【方法】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对NP基因编码的蛋白进行抗原性分析,筛选出抗原性区域,采用PCR方法扩增BPIV3截短的NP基因序列,连接至pET-32a (+)质粒上,通过大肠杆菌原核表达系统和Ni亲和层析的方法获得了较高纯度的BPIV3 NP蛋白,经Western blotting验证其反应原性。将BPIV3用0.3%甲醛灭活后与弗氏佐剂1∶1混合制备灭活疫苗。8只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4组:灭活疫苗组、NP蛋白组、灭活疫苗和NP蛋白混合组及对照组,每组2只。免疫前及免疫后每7 d采集血液分离血清,采用间接ELISA方法和病毒中和试验测定并比较4组新西兰白兔特异性抗体和中和抗体的水平。【结果】经DNAStar分析,NP蛋白第193-368位氨基酸处的平均抗原指数在0.4~1.7之间,亲水指数为0~1.5,证明该区域抗原性和亲水性较强;通过PCR扩增得到NP基因,并构建重组表达载体,通过基因测序证明该重组表达载体与预期结果一致;SDS-PAGE结果显示,NP蛋白表达量较高,蛋白分子质量为50 ku且以包涵体形式表达;Western blotting结果表明,所表达的蛋白具有较强的反应原性;ELISA结果显示,在免疫后28 d,对照组的特异性抗体效价为0,灭活疫苗组、NP蛋白组及灭活疫苗和NP蛋白混合组的特异性抗体效价分别达到1∶211、1∶217和1∶218。病毒中和试验结果显示,在免疫后28 d,对照组中和抗体效价为0,灭活疫苗组、NP蛋白组及灭活疫苗和NP蛋白混合组的中和抗体效价分别为1∶23.32、1∶24.48和1∶24.98。【结论】BPIV3 NP蛋白可增强BPIV3灭活疫苗的免疫效果,在灭活疫苗中加入NP蛋白可作为BPIV3灭活疫苗的新型接种方法。
牛病毒性腹泻病毒E0蛋白的原核表达及多克隆抗体制备
王炜, 韩慧慧, 丁乃峥, 何成强
中国畜牧兽医. 2022, 49(8):  3131-3139.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2.08.029
摘要 ( 213 )   PDF (6523KB) ( 4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应用大肠杆菌表达系统表达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 E0蛋白,纯化后免疫小鼠制备E0蛋白多克隆抗体用于BVDV的检测技术研究。【方法】采用PCR扩增BVDV的E0基因,将其连接至pET-28a (+)构建重组表达载体pET28a-E0。将重组质粒转化大肠杆菌BL21感受态细胞,经IPTG诱导、亲和层析纯化后,通过SDS-PAGE和Western blotting鉴定E0蛋白的表达情况。将纯化的E0蛋白免疫小鼠制备BVDV E0多克隆抗体,并通过Western blotting、细胞免疫荧光试验、ELISA等试验检测该多克隆抗体的特异性和效价,以及在BVDV检测中的应用。【结果】成功构建原核表达载体pET28a-E0,表达并纯化E0蛋白,制备的BVDV E0多克隆抗体可特异性识别纯化的E0蛋白及pET28a-E0在BL21中表达的总蛋白。进一步Western blotting、细胞免疫荧光试验、双抗夹心法ELISA证明制备的E0多克隆抗体可用于BVDV的检测。间接ELISA结果表明,E0多克隆抗体效价高于1∶64 000。【结论】制备的BVDV E0多克隆抗体效价高、抗原结合特异性强,为BVDV E0蛋白的生物学功能研究及BVDV的检测提供了材料支持。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HB/HEBEU/2020株全基因组遗传变异与重组分析
翟新国, 郑培培, 苏金辉, 李庆阳, 焦贺静, 张若冰, 李朋辉
中国畜牧兽医. 2022, 49(8):  3140-3150.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2.08.030
摘要 ( 207 )   PDF (2719KB) ( 4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了解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 virus,PEDV)的基因组特征及变异规律。【方法】以3只发病仔猪小肠病料作为模板,采用RT-PCR技术检测病原。以检测阳性的肝脏组织RNA为模板,进行RT-PCR,分段扩增PEDV全基因组,使用DNAStar软件对PEDV基因组测序结果进行剪辑、拼接和相似性分析,利用Mega X 10.0.5软件对PEDV基因组和S基因进行遗传进化分析;利用RDP4软件对PEDV基因组进行重组分析。【结果】PCR检测结果表明,3只病仔猪的小肠组织均检测到PEDV阳性。采用RT-PCR分段扩增成功获得1株PEDV全基因组序列,命名为HB/HEBEU/2020株,基因组大小为28 038 bp,含有7个开放阅读框,从5'到3'依次为复制酶1a基因、复制酶1b基因、S基因、ORF3基因、E基因、M基因和N基因。相似性分析结果显示,HB/HEBEU/2020与SNJ-P、USA/Colorado/2013和HB2018等变异毒株全基因组和S基因的相似性均较高,分别为97.8%~99.3%和95.7%~98.8%,在所有市售疫苗株中,与变异型疫苗株AJ1102毒株全基因组和S基因的相似性分别为98.3%和97.3%;遗传进化分析结果显示,21株PEDV可划分为G1群和G2群2个分支,G1群进一步分化为G1a亚群和G1b亚群,G2群进一步分化为G2a亚群和G2b亚群,HB/HEBEU/2020属于G2a亚群。在G2群内,所有流行株均为2010年后出现,HB/HEBEU/2020与市售疫苗株AJ1102遗传距离较近,其次是LW/L,与CV777和attenuated CV777株遗传距离较远;经重组分析,HB/HEBEU/2020基因组可能为重组毒株,存在3个潜在的重组事件,重组事件1~3的断点分别为15 918—22 119、100—734和2 214—2 729 bp,其中重组事件1和2发生概率较大。【结论】HB/HEBEU/2020为1株变异型PEDV,与以CV777为代表的经典毒株亲缘关系较远,与2010年后中国发生的变异型毒株亲缘性较近,并且存在潜在重组事件。本研究结果可为调研中国当前PEDV进化和变异提供重要资料,为遏制PEDV蔓延与进化、制定合理防控方案提供理论和现实依据。
猪轮状病毒江西株AY01的分离鉴定
刘小兰, 刘昌锦, 余文洋, 李潇翔, 边彦超, 黄校花, 罗锋, 邓舜洲
中国畜牧兽医. 2022, 49(8):  3151-3162.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2.08.031
摘要 ( 203 )   PDF (12764KB) ( 4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确定江西省某猪场哺乳仔猪发生腹泻的病因。【方法】对送检的仔猪小肠样品进行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 virus,PEDV)、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ransmissible gastroenteritis virus,TGEV)和猪轮状病毒(Porcine rotavirus,PoRV)的RT-PCR检测,将阳性样品接种MA104细胞传代进行PoRV的分离;对分离毒株进行电镜观察、间接免疫荧光试验、PoRV VP4和VP7基因序列测序和动物回归等试验。【结果】猪小肠病料样品经终浓度15 μg/mL的胰酶处理37 ℃孵育2 h,接种MA104细胞,能在细胞上增殖传代,第6代开始表现稳定的细胞病变;电镜观察可见病毒粒子直径大小为61~70 nm,平均大小为65 nm,呈带有短纤突且外缘光滑的形似车轮状的粒子,具有轮状病毒粒子典型的形态特征;间接免疫荧光试验和RT-PCR检测均为PoRV阳性,确定该分离株为PoRV。分离株VP4和VP7基因序列分析显示,VP4基因型与P[23]基因型相似性最高,VP7基因型与G5基因型相似性最高,根据A群轮状病毒最新分类方法,分离株属于G5P[23]型。动物回归试验结果显示,经口感染该分离株的1日龄初生仔猪于感染后24 h左右陆续出现水样腹泻、呕吐等临床症状,并能在粪便中检测到PoRV。【结论】通过MA104细胞连续传代,从江西某猪场的腹泻仔猪小肠样品成功分离到1株PoRV,该分离株属于G5P[23]型PoRV,为哺乳仔猪发生腹泻的病原。
鸭疫里默氏杆菌贵州流行株蜂胶灭活疫苗制备
马光强, 刘丽娟, 陈国权, 吴良涛, 杨均, 刘军泽, 李潇蒙, 潘成文, 周碧君
中国畜牧兽医. 2022, 49(8):  3163-3170.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2.08.032
摘要 ( 158 )   PDF (3771KB) ( 4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制备鸭疫里默氏杆菌(Riemerella anatipestifer,RA)贵州流行株蜂胶灭活疫苗。【方法】选取RA血清2型贵州流行株(RA-SS-8株)为基础菌株,依次利用分光光度法和平板计数法测定细菌生长曲线,再进行灭活条件筛选,以蜂胶为佐剂制备RA贵州流行株蜂胶灭活疫苗,并进行无菌检验、安全性检验及免疫鸭攻毒保护性试验。【结果】分光光度法测定RA-SS-8株菌液D600 nm值随培养时间变化显示,细菌在0~3 h时增殖缓慢,在3~10 h时增殖趋势明显加快,在10 h以后增殖逐渐趋于平缓,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细菌最终进入衰亡期;平板计数法结果显示,RA-SS-8株D600 nm值为0.1~0.8时,该菌处于对数生长期,且D600 nm值与活菌数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RA-SS-8株最佳灭活条件为0.2%甲醛溶液、37 ℃灭活12 h;蜂胶灭活疫苗含菌量为3.8×109 CFU/mL,蜂胶干物质含量为10 mg/mL;无菌检验巧克力琼脂培养基上未见菌落生长;安全性检验以2倍免疫剂量接种雏鸭在观察期内未表现出不良反应,大体病变观察未见明显病变;免疫鸭攻毒保护性试验显示,蜂胶灭活疫苗免疫组鸭对RA-SS-8株的攻击后保护率为70%,蜂胶灭活疫苗对试验鸭心脏、肝脏组织均具有良好的保护效果。【结论】本研究成功制备了RA贵州流行株蜂胶灭活疫苗,为蜂胶灭活疫苗制备和动物免疫试验奠定基础。
猪IFN-δ5的表达纯化及其抗PEDV感染的作用分析
宋诗莹, 郭玮璐, 夏学峰, 张雪, 毕振威, 张雪寒, 范宝超, 董海龙, 李彬
中国畜牧兽医. 2022, 49(8):  3171-3179.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2.08.033
摘要 ( 190 )   PDF (4897KB) ( 2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试验旨在建立大量表达及纯化猪δ5干扰素(pIFN-δ5)的方法,并对其抗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 virus,PEDV)感染的作用进行分析。【方法】根据GenBank中pIFN-δ5序列(登录号:NM_001164854.1)设计引物,以猪肝脏组织cDNA为模板进行PCR扩增;将目的基因连接入经EcoRⅤ和Hind Ⅲ双酶切的线性化pET-32a (+)载体,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感受态细胞,优化诱导表达条件,并进行SDS-PAGE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pIFN-δ5蛋白大量表达后使用镍离子亲和层析柱纯化,并测定蛋白纯度;采用细胞病变抑制法检测pIFN-δ5的干扰素效价,采用CCK8方法检测pIFN-δ5的细胞毒性,进一步测定其抗PEDV的感染能力。【结果】试验成功构建了重组表达质粒pET-pIFNδ5,经诱导条件摸索发现,在D600 nm值为0.5~0.6、IPTG浓度为0.8 mmol/L、37 ℃诱导条件下,目的蛋白pIFN-δ5主要表达于菌体裂解上清中;经大量表达并纯化后可获得纯度>95%的pIFN-δ5蛋白。使用VSV/MDCK细胞滴定系统检测pIFN-δ5的比活性为5×104U/mg;CCK8检测表明pIFN-δ5的细胞毒性较小。实时荧光定量PCR、Western blotting和间接免疫荧光检测结果表明,pIFN-δ5具有显著抗PEDV感染能力。【结论】本试验建立了表达和纯化pIFN-δ5的方法,通过一系列的体外抗病毒试验证实pIFN-δ5具有良好的抗PEDV感染的活性,为将pIFN-δ5作为抗病毒药物及临床应用奠定了基础。
牦牛源BVDV非结构蛋白NS5A的原核表达及抗原表位分析
王慧慧, 冯茜莉, 蒲飞洋, 李易聪, 汪梦竹, 周小凯, 赵泽阳, 马忠仁, 李倬, 马晓霞
中国畜牧兽医. 2022, 49(8):  3180-3189.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2.08.034
摘要 ( 159 )   PDF (7859KB) ( 3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利用原核表达系统体外表达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ovine viral diarrhea virus,BVDV)NS5A基因,获得非结构蛋白NS5A,对其进行核苷酸、氨基酸序列分析,以解析BVDV非结构蛋白NS5A的功能。【方法】参考BVDV-1型毒株V006的NS5A基因序列(GenBank登录号:KX170647)设计并合成1对特异性引物,以分离到的牦牛BVDV GSTZ毒株cDNA为模板,PCR扩增NS5A基因片段,并克隆至表达载体pET-28a (+)中,构建重组原核表达载体pET28a-NS5A。经酶切初步鉴定及测序鉴定正确后,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感受态细胞,然后利用IPTG诱导表达。经10% SDS-PAGE电泳及Western blotting分析鉴定重组蛋白的表达,并根据NS5A基因的序列构建遗传发育进化树,利用DNAStar软件预测NS5A蛋白的亲水性、表面可塑性和抗原性等特性,并结合二级结构的预测对NS5A蛋白的B细胞抗原表位进行预测。【结果】PCR扩增NS5A目的基因片段为1 488 bp,双酶切和测序鉴定结果证明,重组质粒pET28a-NS5A构建成功。经10% SDS-PAGE电泳及Western blotting鉴定重组蛋白,表达出了大小为55 ku的目的蛋白,大小与预期结果相符。通过对不同BVDV毒株NS5A基因序列构建遗传发育进化树,显示GSTZ毒株NS5A在遗传进化特征上属于BVDV-1型。NS5A蛋白的亲水性主要位于12—21、32—69、75—113、120—135、143—147、152—163、165—180、215—230、265—274、296—340、348—378、389—447、455—463、469—495位氨基酸处,表面可塑性主要位于14—18、37—42、76—81、86—109、154—160、169—178、218—228、297—309、348—358、365—373、414—442、430—437、454—460位氨基酸处,柔性区域较多,主要位于14—21、37—43、67—82、86—93、97—110、152—158、169—179、218—231、240—255、296—310、313—328、344—359、364—373、413—422和472—483位氨基酸处。NS5A蛋白的B细胞抗原表位主要位于15—18、76—81、154—158、169—178、218—228、297—309、348—358、365—373和414—422位氨基酸处。【结论】成功表达并鉴定了牦牛源BVDV的非结构蛋白NS5A,系统发育进化树表明BVDV GSTZ株基因型属于BVDV-1型,NS5A蛋白具有良好的抗原性,为深入解析BVDV非结构蛋白NS5A的自身结构功能、免疫学特性以及进一步研究非结构蛋白对病毒复制的影响提供参考。
基于CRISPR-Cas系统的病原体检测研究进展
张庆勋, 钟震宇, 郭青云, 何宏轩, 白加德
中国畜牧兽医. 2022, 49(8):  3190-3199.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2.08.035
摘要 ( 297 )   PDF (2720KB) ( 28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开发快速、灵敏、特异的检测方法对于新发突发人兽共患病、动物疫病的监测及防控至关重要。规律成簇的间隔短回文重复序列及相关蛋白(CRISPR-Cas)系统以高敏感性、特异性及可扩展性的DNA和RNA识别为特点,已成为新一代的分子诊断工具,在病原体快速检测技术研发中得到广泛应用。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中,基于CRISPR-Cas系统开发的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检测试剂盒(SHERLOCK和DETECTR)在美国相继获批,中国研发的基于CRISPR-Cas12系统的SARS-CoV-2检测试剂盒也已获批上市,这表明基于CRISPR-Cas系统的病原体检测方法在未来的应用前景非常可观。文章首先简述了CRISPR-Cas系统类型,尤其是常用于病原体检测的Cas9、Cas12和Cas13;介绍了CRISPR-Cas系统的作用机理以及广泛应用。同时分析了CRISPR-Cas检测平台研发的关键技术问题,包括靶标基因的序列保守性、靶标基因的富集与扩增、终信号不同的读取方式等,并对CRISPR-Cas系统的未来发展及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基础兽医
基于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技术研究黄芪调控仔猪肠道菌群失调性腹泻的作用
孙悦龙, 张梦洁, 豆佳红, 王小莹, 戴小枫, 李秀梅
中国畜牧兽医. 2022, 49(8):  3200-3211.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2.08.036
摘要 ( 254 )   PDF (19327KB) ( 7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技术研究黄芪调控仔猪肠道菌群失调性腹泻的有效活性成分及其作用机制。【方法】从TCMSP数据库搜集黄芪中药化合物成分,并获取其潜在靶点。利用GeneCards和OMIM数据库搜集肠道菌群失调性腹泻(flora imbalance diarrhea)的作用靶点,将两者预测的潜在作用靶点进行映射,获得共同作用靶点。运用STRING数据库构建靶点蛋白-蛋白相互作用(PPI)关系,用Cytoscape_3.8.0软件对其网络进行拓扑分析,用DAVID数据库对共同作用靶点进行富集分析,用AutoDuck_4.2.6软件对其核心成分与核心靶点进行分子对接。【结果】黄芪含有11个调控仔猪肠道菌群失调性腹泻核心成分,其对应靶点基因65个,疾病靶点854个,交集靶点25个。PPI网络中显示肿瘤坏死因子(TNF)、转录因子AP-1(JUN)、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3)、白细胞介素-6(IL6)、NF-κB抑制剂α(NFKBIA)、IL1B、IL10、细胞肿瘤抗原p53(TP53)、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G)、C-C基序趋化因子2(CCL2)为关键靶点。GO功能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发现,黄芪有效成分主要通过美国锥虫病、炎症性肠病、阿米巴病、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A型流感、疟疾、T细胞受体信号通路、沙门菌感染等信号通路参与转录调控、免疫反应、细胞对脂多糖的反应等生物过程。分子对接结果显示,槲皮素、山奈酚、芒柄花素等核心成分与TNF、IL1B等关键靶点结合紧密,亲和力较好。【结论】黄芪可能通过槲皮素、山奈酚、芒柄花素等主要活性成分作用于TNF、IL1B等靶点,通过参与美国锥虫病、炎症性肠病、疟疾、T细胞受体信号通路、沙门菌感染等信号通路进而治疗仔猪肠道菌群失调性腹泻。
广东省猪传染性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分离鉴定及耐药表型和耐药基因检测与分析
徐民生, 柯海意, 施科达, 杨冬霞, 翟少伦, 臧莹安, 李春玲
中国畜牧兽医. 2022, 49(8):  3212-3225.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2.08.037
摘要 ( 239 )   PDF (8358KB) ( 8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了解广东省部分规模化猪场引起猪传染性胸膜肺炎(PCP)的病原菌猪传染性胸膜肺炎放线杆菌(APP)的耐药表型和耐药基因携带情况,并分析比较其相关性,为有效防控该病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2019-2021年从广东省不同地区规模化猪场采集的疑似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病死猪病料通过病原分离培养、革兰氏染色、生化试验、PCR扩增等方法进行病原菌分离鉴定和测序分析,随后对分离株进行药敏试验并通过PCR检测其耐药基因,确定其耐药表型和耐药基因的携带率,分析比较两者的一致性。【结果】分离菌需在含有血清和NAD的培养板中生长;革兰氏染色结果显示分离菌为红色,可判定为革兰氏阴性细菌,通过生化试验、PCR结果及测序分析确定分离到20株APP,且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地域特性。所有菌株均呈现多重耐药且约50%菌株呈8重及以上耐药;其中对四环素类、磺胺类、氯霉素类和大环内酯类药物耐药率较高,分别为77.5%、65.0%、55.0%和48.8%;进一步分析发现,分离菌主要对四环素、磺胺异噁唑、氟苯尼考和林可霉素等抗菌药物耐药,而对头孢唑啉(先锋Ⅴ)和阿奇霉素敏感。23种主要耐药基因中共检测到blaCMYaph(2″)-Ⅰbsul1、sul2、sul3、tetAtetBtetMtetOtetRfloR这11种耐药基因,携带率分别为85%、85%、50%、60%、75%、30%、100%、85%、100%、70%和80%;未检测到喹诺酮类、大环内酯类和林可胺类相关耐药基因。【结论】从广东省猪群中分离到的APP表现出广泛耐药性,且为多重耐药,耐药基因与耐药表型基本一致,表明耐药基因的携带是细菌对抗菌药物产生耐药的主要原因之一,但也可能存在其他未检测的耐药基因,或存在新的耐药机制。
中药联合益生菌对大肠杆菌性小鼠腹泻的保护作用
李春亭, 王沙沙, 赵欣, 王巍, 葛冰洁, 张雪梅
中国畜牧兽医. 2022, 49(8):  3226-3234.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2.08.038
摘要 ( 228 )   PDF (1320KB) ( 3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研究中药联合益生菌对大肠杆菌性小鼠腹泻的保护作用。【方法】通过正交试验筛选中药联合益生菌最佳因素配比。取60只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中药组、益生菌组和中药联合益生菌组,每组12只。空白组小鼠腹腔注射生理盐水(0.2 mL/只),模型组、中药组、益生菌组和中药联合益生菌组均先腹腔注射分离菌悬液1×107 CFU/kg,然后中药组按10 mL/kg灌胃中药液(其中蒲公英提取物浓度为0.25 g/mL,黄芪总黄酮和黄芪多糖浓度均为0.05 g/mL),益生菌组按4 mL/kg灌胃枯草杆菌悬液(菌含量5×107 CFU/mL),中药联合益生菌组按上述量灌胃中药液和枯草杆菌混合液,每天定时灌胃给药1次,连续3 d。每日记录小鼠腹泻、体重、采食量等情况。末次给药12 h后分离心脏、肝脏、肾脏、脾脏、肺脏,称重并计算脏器系数;血液分析法检测血液学指标;取粪便及小肠内容物检测粪便隐血情况并进行细菌计数;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和小肠组织中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结果】中药联合益生菌最佳因素配比为A1B2C2D2。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小鼠腹泻率100%且无自愈现象,症状和剖检病变明显,腹泻指数极显著上升(P<0.01),体重、采食量均极显著下降(P<0.01),肝脏、脾脏器官指数均显著升高(P<0.05),淋巴细胞比率(LYM)、中间细胞比率(MID)均显著下降(P<0.05),粒细胞比率(GRAN)极显著上升(P<0.01);与模型组相比,中药组和中药联合益生菌组腹泻指数极显著下降(P<0.01),体重、采食量显著上升(P<0.05),中药组肝脏、脾脏器官指数显著下降(P<0.05),中药联合益生菌组脏器系数极显著下降(P<0.01),中药组、益生菌组及中药联合益生菌组LYM显著上升(P<0.05)、GRAN显著下降(P<0.05)。粪便隐血检测结果显示,模型组检测呈强阳性;中药组、益生菌组呈弱阳性,中药联合益生菌组呈阴性。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小鼠肠内大肠杆菌数、血清及小肠组织中MPO活性均极显著上升(P<0.01);与模型组相比,中药组和中药联合益生菌组小鼠肠内大肠杆菌数、血清及小肠组织中MPO活性均显著下降(P<0.05)。【结论】中药联合益生菌可降低腹泻指数、肝脏和脾脏器官指数,增加体重、饮食量,使粪便隐血转阴并降低肠内大肠杆菌数、血清及小肠组织中MPO活性,从而对大肠杆菌性小鼠腹泻产生协同保护作用。
伪狂犬病毒感染对BHK-21悬浮细胞内质网应激和未折叠蛋白反应的影响
陈丽, 倪敏舒, 徐悦, 鲍熹, 庄腾寒, 冯磊, 郭美锦
中国畜牧兽医. 2022, 49(8):  3235-3244.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2.08.039
摘要 ( 231 )   PDF (1923KB) ( 9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讨伪狂犬病毒(PRV)感染对BHK-21悬浮细胞内质网应激及未折叠蛋白反应(UPR)的影响。【方法】将悬浮的乳仓鼠肾细胞(BHK-21)以感染复数(MOI)0.01接种PRV,分别在接毒后12、24、36、48和56 h取样,用CCK-8法检测细胞存活率,按Reed-Muench法检测病毒滴度,筛选病毒接种处理的合适时间;以不接毒细胞作对照组,分别在感染后12、24、36和48 h取样,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内质网应激标志分子葡萄糖调节蛋白78(GRP78)及UPR的3种感受蛋白(PERK、IRE1、ATF6)相关通路中基因的表达变化,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相关蛋白的表达变化。在接种PRV同时分别加入0、0.001、0.005、0.01和0.02 μmol/L内质网应激诱导剂毒胡萝卜素(Tg)和0、20、40、80和160 μmol/L内质网应激抑制剂牛磺熊去氧胆酸(TUDCA),48 h收集细胞测定病毒滴度和细胞存活率。【结果】PRV感染56 h细胞存活率低于70%,感染48 h时病毒滴度达到最高(8.1 lg TCID50/mL),因此后续试验分别在接毒后12、24、36和48 h取样。与对照组相比,PRV感染36和48 h GRP78转录水平均极显著升高(P<0.01);PERK通路中,转录激活因子4(ATF4)转录水平在PRV感染36、48 h均极显著升高(P<0.01),生长抑制DNA损伤基因34(GADD34)转录水平在PRV感染36 h显著升高(P<0.05)、48 h极显著升高(P<0.01),磷酸化真核翻译起始因子(P-eIF2α)蛋白水平在PRV感染36、48 h均极显著升高(P<0.01);IRE1通路中,PRV感染组细胞36 h后多以剪切形式sXBP1存在,同时下游p58IPKmRNA水平在36 h显著增加(P<0.05),p58IPK和EDEM mRNA水平在48 h均极显著增加(P<0.01);ATF6通路中,PRV感染不同时间ERp57、PDI、Calnexin和Calreticulin的表达均无显著变化(P>0.05)。与0 μmol/L组相比,0.01和0.02 μmol/L Tg极显著降低细胞存活率(P<0.01),0.005和0.01 μmol/L Tg均极显著增加了PRV病毒滴度(P<0.01)。【结论】PRV感染可以诱导BHK-21悬浮细胞内质网应激,激活UPR的PERK和IRE1信号通路,说明PRV利用内质网应激增强其复制。
副猪嗜血杆菌血清7型菌株毒力及耐药性分析
王治方, 徐引弟, 朱文豪, 张青娴, 焦文强, 李海利, 王克领
中国畜牧兽医. 2022, 49(8):  3245-3255.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2.08.040
摘要 ( 238 )   PDF (2363KB) ( 7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了解河南地区副猪嗜血杆菌(Haemophilus parasuis,Hps)血清7型流行菌株的毒力及耐药情况。【方法】以Hps血清7型参考菌株为对照,对6株Hps血清7型临床分离菌株进行16S rRNA基因扩增、序列分析、毒力基因检测、致病性试验和药敏试验研究。【结果】16S rRNA基因测序及相似性比对结果显示,菌株1436与参考菌株0007相似性为100%,菌株1565、1624与参考菌株0007相似性均为98.6%。系统发育树分析表明,菌株1436与参考菌株0007亲缘关系最近;菌株1624与参考菌株0007亲缘关系最远。6株临床菌株与参考菌株表现为2种毒力基因型,菌株均携带有vta1、vta2、vta3、wzananHcdtAcdtBcdtCespP2毒力基因,其中5株临床菌株还携带ompP2毒力基因。豚鼠致病性试验结果显示,临床菌株毒力较参考菌株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增强,参考菌株不能感染豚鼠发病,未表现任何临床症状;临床菌株可感染豚鼠发病,表现出一定的临床症状,发病率为20%~40%,死亡率为0。参考菌株和临床菌株均对头孢他啶和头孢噻呋敏感,对强力霉素、氟苯尼考中介,对新霉素、卡那霉素、阿米卡星、红霉素、替米考星等耐药,且均表现出多重耐药现象。【结论】Hps血清7型临床菌株有一定的致病性,但毒力较弱,对头孢类药物敏感,有明显的多重耐药现象,临床上应注意对该血清型的防控。本研究为Hps血清7型流行病学、致病机制研究奠定了基础,为Hps血清7型的临床防控提供了参考依据。
褪黑素受体MT1和MT2在绵羊胃中的分布及表达
李卫东, 蒋玉婷, 段宏伟, 何海军, 杨帅, 丁自强, 吴建新, 张恩秋, 胡俊杰
中国畜牧兽医. 2022, 49(8):  3256-3262.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2.08.041
摘要 ( 330 )   PDF (5383KB) ( 3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探究绵羊不同胃室组织褪黑素(MT)特异性膜受体MT1和MT2的分布规律及表达模式,以初步探明绵羊不同胃室组织褪黑素调节胃消化的生物效应机制。【方法】采集绵羊瘤胃背囊、瘤胃腹囊、网胃、瓣胃和皱胃5个组织部位,用ELISA、实时荧光定量PCR、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褪黑素特异性膜受体MT1和MT2在绵羊胃组织不同部位的分布规律及表达模式。【结果】ELISA结果显示,绵羊各胃组织中均含有褪黑素,且皱胃中褪黑素含量最高,瓣胃次之,瘤胃背囊、瘤胃腹囊和网胃中均较低。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MT1和MT2基因mRNA在皱胃中含量均最高,其次是瘤胃腹囊,在瘤胃背囊和网胃中含量较低。免疫组化结果显示,MT1和MT2蛋白在绵羊各胃组织中均有分布,主要表达于各胃组织的黏膜层,且在皱胃腺体中的分布呈从底部到颈部逐渐增多的趋势。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MT1和MT2蛋白在网胃中表达均最高,瓣胃次之,在瘤胃背囊、瘤胃腹囊和皱胃中表达均较低。【结论】褪黑素在绵羊各胃组织中差异化表达从而发挥多样性生理功能,可能通过与胃组织上特异性受体MT1和MT2结合,通过信号传导系统而调控前胃受食糜刺激后发生反刍生理过程。
植物乳杆菌抑菌蛋白的分离鉴定及抑菌特性研究
李小宁, 李军, 尹杨燕, 李常挺, 马春霞, 陶立, 龚俞, 钟舒红, 白慧丽, 彭昊, 廖玉英
中国畜牧兽医. 2022, 49(8):  3263-3272.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2.08.042
摘要 ( 177 )   PDF (4309KB) ( 3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筛选新型广谱有效的抑菌蛋白,为全面解析植物乳杆菌抑菌机制和开发新型抗菌制剂奠定基础。【方法】以植物乳杆菌GX20200417-1为研究对象,采用牛津杯法测定其抑菌活性,以低温离心和超滤法初步分离获得胞外蛋白并测定其抑菌活性,对胞外蛋白进行不同温度、pH及蛋白酶处理,研究抑菌蛋白理化特性,利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进一步分析鉴定植物乳杆菌代谢产物中的抑菌成分。【结果】植物乳杆菌GX20200417-1对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均具有良好的抑菌作用;发酵上清液在发酵24 h的抑菌能力最强;胞外蛋白的抑菌能力与发酵上清液相近;植物乳杆菌抑菌蛋白具有较好的耐热特性,与对照组相比,在20~80 ℃时抑菌活性均无显著变化(P<0.05),在pH 6.0~8.0时抑菌活性最佳,对蛋白酶敏感;经LC-MS/MS鉴定分析,检测出5种可信度较高且与抑菌作用相关的蛋白质,分别是片球菌素pediocin PA-1、溶菌素(lysin)、聚酮合酶(polyketide synthase)、辅助蛋白(accessory protein)和LysM peptidoglycan-binding domain-containing protein,分子质量分别为5.348、7.348、8.348、6.348和19.662 ku;蛋白质功能分析结果表明,片球菌素pediocin PA-1与溶菌素主要通过破坏细菌细胞壁与细胞膜,从而达到抑菌效果。LysM peptidoglycan-binding domain-containing protein可识别含有N-乙酰氨基葡萄糖(GlcNAc)残基的肽聚糖,上调抗菌肽的表达;辅助蛋白主要参与细菌素的合成,聚酮合酶主要参与抗生素的合成,二者通过参与抑菌物质的合成间接发挥抑菌作用。【结论】本研究成功分离并鉴定植物乳杆菌GX20200417-1的5种抑菌蛋白;植物乳杆菌GX20200417-1可能通过其代谢产物中的多种抑菌蛋白协同发挥抗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