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0年 第47卷 第12期 刊出日期:2020-12-20
目录
封面封底
中国畜牧兽医. 2020, 47(12):  0-0. 
摘要 ( 142 )   PDF (1299KB) ( 7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录
中国畜牧兽医. 2020, 47(12):  1-0. 
摘要 ( 118 )   PDF (527KB) ( 3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生物技术
血清4型禽腺病毒广西分离株GX2019-010全基因组测序与分析
栾勇娇, 谢芝勋, 王盛, 罗思思, 张蕾, 谢丽基, 谢志勤, 邓显文, 张民秀, 张艳芳, 曾婷婷, 范晴
中国畜牧兽医. 2020, 47(12):  3793-3804.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0.12.001
摘要 ( 246 )   PDF (3951KB) ( 8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解广西地区血清4型禽腺病毒(FAdV-4)的基因特征,本研究对实验室前期分离的一株FAdV-4(命名为GX2019-010)进行了全基因组测序,对所获核苷酸序列进行同源性比对和遗传进化分析,并进一步分析了主要结构蛋白Hexon、Penton和Fiber的氨基酸序列。结果显示,GX2019-010全长43 719 bp,GC含量为54.9%,主要包括43个潜在蛋白质编码区域。核苷酸序列同源性比对发现,GX2019-010与致病株MX-SHP95的同源性为95.8%,与非致病株ON1和KR5同源性分别为95.0%和95.2%。遗传进化分析显示,GX2019-010与中国FAdV-4近几年的流行毒株在同一分支,而与国外FAdV-4毒株不在同一分支,说明FAdV-4存在遗传差异,主要的差异存在于基因组的右端,国内分离株均出现1 966 bp的缺失,其中包括ORF19、ORF48和ORF27基因的缺失,说明中国流行的FAdV-4具有地域性。对主要结构蛋白Hexon、Penton和Fiber的氨基酸序列分析发现,3个主要结构蛋白均有氨基酸位点的突变,其中Fiber-2的突变位点最多。本研究丰富了广西地区FAdV-4的基因库,为今后心包积液-肝炎综合征(HHS)的防控及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提供了参考依据。
寒泊羊脂联素基因表达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刘爱菊, 赵娟, 张鑫, 周荣艳, 田树军, 白莹, 陈晓勇
中国畜牧兽医. 2020, 47(12):  3805-3814.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0.12.002
摘要 ( 195 )   PDF (2360KB) ( 4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试验旨在探究脂联素(adiponectin,ADIPOQ)基因在不同月龄寒泊羊背最长肌组织中的表达规律及生物学特征。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对3个不同时期(1、7、13月龄)寒泊羊背最长肌组织中ADIPOQ基因mRNA表达水平进行检测,并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ADIPOQ基因的核苷酸及编码氨基酸序列分子结构特征、蛋白特性及网络互作蛋白。结果显示,ADIPOQ基因在1、7、13月龄寒泊羊背最长肌组织中均有表达,并随着月龄增加呈现增加趋势,无显著性差异(P>0.05)。绵羊ADIPOQ基因核苷酸及氨基酸序列与山羊(98.60%和99.00%)、牛(98.60%和87.00%)的同源性较高。蛋白理化性质分析发现,ADIPOQ蛋白分子式为C1172H1776N314O349S5,分子质量为26.00 ku,理论等电点(pI)为5.88,推测该蛋白为酸性蛋白;ADIPOQ亲水性总平均值(GRAVY)为-0.403,推测该蛋白为亲水性蛋白,不属于跨膜蛋白;信号肽序列为Met1~Ala17,切割位点在Ala17和Arg18之间;在45-101位氨基酸处存在Collagen结构域,101-237位氨基酸处为C1Q保守结构域;二级结构主要以无规则卷曲为主(66.95%)。蛋白互作网络构建分析表明,该蛋白主要与ADIPOR1、ADIPIR2、CDH13和LEP蛋白具有互作关系。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深入探讨寒泊羊ADIPOQ基因在肌肉发育过程中的分子生物学功能奠定了基础。
羊源与骆驼源羊口疮病毒免疫相关基因的比较分析
丁学东, 王国华, 潘相臣, 刘冬冬, 罗学东, 马园, 李茂林, 崔琦, 张七斤
中国畜牧兽医. 2020, 47(12):  3815-3824.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0.12.003
摘要 ( 191 )   PDF (3336KB) ( 3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试验旨在探究羊口疮病毒(Orf virus,ORFV)在感染不同物种后其免疫相关基因所表现出的差异变化。对采集到的羊和骆驼ORFV病料进行病毒基因组提取,分别命名为ORFV-Y和ORFV-LT。根据GenBank中ORFV全基因组序列(登录号:KF234407.1)设计并合成3对特异性引物,分别扩增ORFV-Y和ORFV-LT的B2LF1LVIR基因片段,并将扩增得到的基因片段分别克隆到pMD19-T载体上,转化大肠杆菌DH5α感受态细胞,对重组质粒进行鉴定,选取阳性克隆质粒进行测序,用DNAStar软件对所获序列进行拼接后,与NCBI上已公布的13组ORFV全基因组相应基因序列进行同源性比对、氨基酸序列分析和系统进化树构建。结果显示,两组基因组与参考序列的B2LF1LVIR基因核苷酸同源性分别为92.8%~99.2%、95.7%~99.5%和77.6%~100%。将两组基因组与参考序列进行氨基酸序列比对分析后发现,两组基因组之间的免疫相关基因均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差异,且F1L基因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对B2LF1LVIR基因进行系统进化树构建分析后发现,ORFV-Y与中国福建山羊株亲缘关系较近,而ORFV-LT与参考毒株进化关系均较远,且单独成为一个分支。综上,ORFV在感染羊和骆驼时其免疫相关基因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差异,为深入探究ORFV感染不同物种其基因序列发生的变化及未来针对不同物种的疫苗研制提供参考。
UCP3和MYH1基因启动子在C2C12和3T3-L1细胞中的启动活性分析
陈伟, 许厚强, 陈祥, 覃海, 吴雨, 黄明捷, 卢贤君
中国畜牧兽医. 2020, 47(12):  3825-3832.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0.12.004
摘要 ( 198 )   PDF (1734KB) ( 3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阐明牛解偶联蛋白3(uncoupling protein 3,UCP3)和肌球蛋白重链1(myosin heavy chain 1,MYH1)基因启动子的核心区及其在小鼠C2C12和3T3-L1两种细胞株中的启动活性,本研究利用PCR、双荧光素酶和脂质体转染等方法进行关岭牛UCP3和MYH1基因启动子的扩增、重组载体构建和启动子活性分析。结果显示,试验成功构建了pGL3-Basic-UCP3-pro和pGL3-Basic-MYH1-pro重组真核表达载体,分别转染至小鼠C2C12和3T3-L1细胞后发现,UCP3、MYH1基因启动子的核心区分别为UCP3-P6(-385~+3 bp)和MYH1-P5(-255~+15 bp)区域;pGL3-Basic-MYH1-P2~pGL3-Basic-MYH1-P5在C2C12细胞中启动子活性均高于3T3-L1细胞,表明MYH1基因启动子活性在成肌细胞C2C12中较高。本研究阐明了UCP3和MYH1基因启动子的核心区及其启动子活性,为进一步研究UCP3和MYH1基因的转录调控机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山羊卵巢褪黑素信号特异性载体pcDNA3.1-Pro/GDF9-ASMT与pcDNA3.1-Pro/Cyp17-MTNR1A/B的构建
王晓东, 杨婵, 刘清华, 李振宇, 吴昊, 刘国世, 李翔, 何长久
中国畜牧兽医. 2020, 47(12):  3833-3843.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0.12.005
摘要 ( 192 )   PDF (3986KB) ( 2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构建褪黑素(melatonin,MLT)合成酶乙酰血清素甲基转移酶(acetylserotonin methytransferase,ASMT)的卵母细胞特异表达载体GDF9-ASMT和MLT受体(MTNR1A与MTNR1B)的颗粒(黄体)细胞特异表达载体Cyp17-MTNR1A、MTNR1B,以期为进一步生产高繁殖力转基因山羊提供载体材料。首先,分别扩增出山羊生长分化因子9(GDF9)与细胞色素P450家族17亚家族A成员1(Cyp17a1)启动子序列备用;然后,扩增ASMTMTNR1AMTNR1B基因CDS全长序列,并通过酶切将ASMT连接至GDF9启动子下游,将MTNR1A和MTNR1B连接至Cyp17a1启动子下游,制备出Pro/GDF9-ASMT、Pro/Cyp17-MTNR1A与Pro/Cyp17-MTNR1B表达元件;最后通过酶切连接将上述表达元件整合至pcDNA3.1(+)载体中,从而构建出pcDNA3.1-Pro/GDF9-ASMT、pcDNA3.1-Pro/Cyp17-MTNR1A和pcDNA3.1-Pro/Cyp17-MTNR1B真核表达载体。经测序验证,本研究扩增出的GDF9和Cyp17a1启动子长度分别为2 496和2 497 bp,与GenBank数据库中山羊GDF9和Cyp17a1基因起始密码子上游2 500 bp区域的同源性均为98%;扩增出的ASMT、MTNR1A与MTNR1B的CDS序列长度分别为1 037、1 100和1 130 bp,与GenBank所递交的标准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8%、98%和99%,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7%、98%和99%。上述载体的成功构建可为进一步生产褪黑素高繁殖力转基因山羊提供参考。
哈萨克绵羊DRB1基因外显子1和4多态性与布鲁氏菌病的相关性研究
马雪珍, 徐杰, 高剑峰, 李刚
中国畜牧兽医. 2020, 47(12):  3844-3851.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0.12.006
摘要 ( 200 )   PDF (2308KB) ( 2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试验旨在对哈萨克绵羊DRB1基因外显子1和4多态性与布鲁氏菌病的相关性进行研究。使用虎红平板凝集试验(RBPT)对试羊的血清进行血清学检测,参考GenBank中绵羊MHC ClassⅡ区DRB1基因序列(登录号:NC_040271.1),对其外显子1和4片段设计引物,采用PCR-SSCP和DNA测序技术对230只哈萨克绵羊的DRB1基因进行多态性检测,分析其多态位点与哈萨克绵羊布鲁氏菌易感性之间的关系。RBPT检测发现66只哈萨克绵羊为布鲁氏菌感染阳性,阳性检出率为28.7%。外显子1片段存在一个SNP位点(F1-G22A),测序确定两种基因型(GG、GA),优势等位基因和基因型分别为G、GG,F1-G22A多态位点的易感基因型为GA。卡方检验表明,哈萨克绵羊DRB1基因F1-G22A多态位点与布鲁氏菌易感性的相关性不显著(P>0.05)。通过生物信息学在线软件分析得出,F1-G22A多态位点导致了RNA二级结构的改变和最小自由能的降低,引起了蛋白质二级结构的改变。DRB1基因外显子4片段未发现SNPs。由此得出,哈萨克绵羊DRB1基因F1-G22A多态位点与布鲁氏菌易感性可能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羊种布鲁氏菌WadC基因缺失株的构建与鉴定
孙浩杰, 徐磊, 孙佳丽, 丁家波, 毛开荣, 蔡亚南, 王楠
中国畜牧兽医. 2020, 47(12):  3852-3860.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0.12.007
摘要 ( 217 )   PDF (9947KB) ( 4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试验旨在分析糖基转移酶编码基因WadC影响布鲁氏菌胞内存活的作用。以羊种布鲁氏菌Rev.1基因组为模板,通过同源重组方法获得WadC基因上、下游同源臂融合片段,并与载体pUC19-SacB连接,构建pUC19-SacB-ΔwadC重组载体,电转至羊种布鲁氏菌Rev.1,构建ΔwadC缺失株(Rev.1ΔwadC),检测菌株Rev.1ΔwadC的遗传稳定性,比较分析亲本株Rev.1和缺失株Rev.1ΔwadC的生长特性及其在BMDC和RAW264.7细胞中的生存能力。结果显示,试验成功构建基因缺失株,连续传代30次未发现基因回复突变;在体外相同培养条件下,缺失株Rev.1ΔwadC与亲本株Rev.1生长趋势相似,均在20 h到达对数生长期,44 h进入平台期;侵染BMDC细胞48和72 h时,其胞内存活率显著低于亲本株(P<0.05);而侵染小鼠RAW264.7巨噬细胞试验显示,亲本菌株和基因缺失株无显著性差异(P>0.05)。综上所述,本试验成功构建并获得了具有良好遗传稳定性的布鲁氏菌WadC基因缺失株,该缺失株在体外培养条件下与亲本株生长趋势相似;但该缺失株在BMDC细胞内的存活能力显著变弱,为深入研究布鲁氏菌WadC基因功能奠定基础。
猫importin基因生物信息分析及其在犬细小病毒感染F81细胞表达的动态变化
赵航, 宋姗姗, 王建科, 林鹏
中国畜牧兽医. 2020, 47(12):  3861-3869.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0.12.008
摘要 ( 175 )   PDF (1340KB) ( 2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试验旨在系统研究猫源不同亚型importin(importin α1、importin α3、importin α4、importin α5、importin α6、importin α7、importin α8和importin β)基因序列和蛋白基本特性,探讨其在犬细小病毒(canine parvovirus,CPV)感染F81细胞表达的动态变化。本研究利用RT-PCR方法扩增F81细胞中improtin基因全长序列,应用生物学软件预测其氨基酸序列及编码蛋白的结构及功能;进一步利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技术检测importin基因在CPV感染F81细胞后24、48和72 h表达水平。结果显示,不同亚型importin α基因全长约在1 500 bp,而importin β基因全长为2 600 bp;预测importin亚型蛋白序列发现,其等电点均在4.60左右,且发现importin α1、importin α5、importin α6、importin α7和importin β为不稳定蛋白;分析发现这些importin蛋白均无信号肽、无跨膜区、无细胞定位;采用Predictprotein软件预测蛋白二级结构,结果显示importin亚型蛋白序列主要以α-螺旋和无规则卷曲形式存在。实时荧光定量RT-PCR结果显示,CPV感染F81细胞后随着感染时间的延长importin α1(P<0.01)和importin β表达量逐渐降低,而importin α3、importin α4、importin α5、importin α6(P<0.01)、importin α7(P<0.01)和importin α8(P<0.01)表达量逐渐提高,其中importin α8在病毒感染细胞后表达量最高。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分析CPV进入细胞核的转运机制及开发治疗药物相关研究奠定基础。
香猪3种组织环状RNA的表达及其功能分析
张晓, 冉雪琴, 牛熙, 黄世会, 王嘉福
中国畜牧兽医. 2020, 47(12):  3870-3881.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0.12.009
摘要 ( 193 )   PDF (2199KB) ( 3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探索环状RNA(circular RNA,circRNA)在香猪皮肤、皮下脂肪及背最长肌的表达及其潜在功能。本研究采用RNA-Seq技术和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香猪皮肤、皮下脂肪及背最长肌circRNA的表达,对3种组织特有circRNA亲本基因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对样品组织结构功能相关亲本基因中circRNA结合的靶miRNA进行预测。从香猪3种组织表达谱中共鉴定出6 483个circRNAs,皮肤、皮下脂肪及背最长肌分别鉴定出4 575、5 180、5 219个circRNAs,其中特异性表达的分别有83、234、586个;circRNAs在染色体上分布广泛,主要来源于外显子,少数来源于内含子和基因间隔区;多数circRNAs表达量较低;皮肤特有circRNAs的亲本基因主要参与蛋白水解、RNA转运、缝隙连接等过程,其中NF1、MAPK1等亲本基因与皮肤性疾病相关,可能以circRNAs的形式发挥作用,其中亲本基因MAPK1中的circRNA(circ-MAPK1)可结合miR-18a、miR-132、miR-411等,可能参与调控胶原蛋白的形成;皮下脂肪特有circRNAs的亲本基因富集于脂肪细胞生长、发育及癌症等信号通路,ABHD5、PTPN11等亲本基因与脂肪代谢有关,circ-PTPN11结合的miR-103、miR-107、miR-199a-5p等参与调控脂肪细胞增殖、分化及脂质沉积;背最长肌特有的circRNAs亲本基因富集于癌症、感染、肌肉发育等过程,ROCK2、PPP1CC等基因与肌细胞分化及肌肉收缩相关,circ-PPP1CC结合的miR-339、miR-181a、miR-181b等参与调控肌细胞分化、增殖及生长。综上,本研究筛选出的circRNAs及其结合的miRNAs可能参与皮肤胶原蛋白形成、脂肪沉积、肌细胞分化成熟等生物学过程。
生理生化
组学技术在乳酸菌分离鉴定及功能研究中的应用
牛春宇, 石琳琳, 孙苗, 刘彦民, 黄少磊, 程超, 李培锋
中国畜牧兽医. 2020, 47(12):  3882-3889.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0.12.010
摘要 ( 181 )   PDF (904KB) ( 5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乳酸菌具有黏附宿主细胞或黏膜、抑制病原菌生长、维持机体微生态平衡、增强宿主免疫力等促进宿主健康的作用,同时在食品工业、抗菌剂生产和体内发酵中也发挥重要作用,但目前对乳酸菌发挥益生作用的具体分子机制的描述不多。为探明乳酸菌自身及其在宿主中的新功能和调控机制,可采用组学技术进行研究。根据中心法则衍生出的组学方法包括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单组学技术在乳酸菌研究中的应用可深入探索乳酸菌发挥的功能及其作用机制。多组学技术的应用可突破单一组学技术的局限性,从不同维度综合分析乳酸菌的潜在功能,进一步预测乳酸菌自身及其在宿主中发挥的作用。作者综述了几种常用于乳酸菌分离鉴定及功能研究领域的组学技术,阐述了多组学技术在乳酸菌功能及其机制研究中的应用概况,为进一步探明乳酸菌的潜在功能提供可行的技术方法和方向。
猪内脂素重组蛋白溶液中内毒素的去除
许粉亮, 李慧珍, 杨文杰, 董翎, 牛晓玉, 宋卉
中国畜牧兽医. 2020, 47(12):  3890-3896.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0.12.011
摘要 ( 168 )   PDF (978KB) ( 2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试验旨在探索4 ℃条件下蛋白的上样体积、流速和蛋白浓度对猪内脂素重组蛋白溶液中内毒素的去除效果和蛋白损失量的影响。该研究采用商品化、修饰过的多黏菌素B为介质,特异性地去除蛋白溶液中的内毒素。在4 ℃条件下,选用不同的上样体积(6、8、10、12 mL)、流速(0.125~0.75 mL/min)和蛋白浓度(0.9、1.2、1.3、1.7 mg/mL)进行内毒素的去除,使用内毒素检测试剂盒定量测定内毒素含量,使用BCA蛋白浓度测定试剂盒进行蛋白浓度的测定。试验结果表明:在4 ℃条件下,蛋白上样体积12 mL、流速0.125~0.25 mL/min时,内毒素的去除效果最佳,去除率高达99.5%,内毒素的残余量(1 EU/mL)在生物安全范围以内,并且蛋白的回收率高达90~95%。试验结果证明成功去除猪内脂素重组蛋白溶液中的内毒素,为该蛋白的相关功能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
香芹酚和百里香酚对断奶仔猪结肠微生物的影响研究
刘仲昊, 郑梓, 陈亮, 李宁, 李千军, 穆淑琴, 闫峻
中国畜牧兽医. 2020, 47(12):  3897-3908.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0.12.012
摘要 ( 199 )   PDF (4228KB) ( 7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试验旨在研究日粮添加香芹酚和百里香酚对断奶仔猪结肠微生物群落结构和代谢通路的影响。选取28日龄、体重8.5 kg±1.0 kg断奶仔猪64头,随机分为4组,每组16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猪。A组(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抗生素,B组饲喂基础日粮+20 g/t香芹酚,C组饲喂基础日粮+20 g/t百里香酚,D组饲喂基础日粮+20 g/t香芹酚-百里香酚混合物(质量比2:1)。试验期30 d。基于Illumina HiSeq测序平台,利用双末端测序(Paired-End)的方法进行测序。通过对OTUs聚类,进行物种注释及丰度分析;进一步进行α多样性、β多样性分析及显著物种差异分析和功能基因预测分析。结果显示:①各试验组结肠微生物多样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②D组结肠中厚壁菌门(Firmicutes)相对丰度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显著高于B和C组(P<0.05),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相对丰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和C组(P<0.05),Epsilonbacteraeota、螺旋体门(Spirochaetes)、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相对丰度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D组结肠中弯曲杆菌属(Campylobacter)相对丰度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D组理研菌科RC9肠道群(Rikenellaceae_RC9_gut_group)相对丰度显著高于B组(P<0.05),D组罗斯氏菌属(Roseburia)相对丰度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D组螺杆菌属(Helicobacter)相对丰度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③D组结肠微生物脂质代谢水平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肠微生物碳水化合物代谢、其他次生代谢物的生物合成和其他氨基酸代谢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肠微生物能量代谢水平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综上,在本试验条件下,断奶仔猪日粮中添加20 g/t的香芹酚-百里香酚混合物,改善了断奶仔猪结肠微生物群落结构,结肠中有益菌的相对丰度提高,有害菌的相对丰度降低,促进了结肠微生物的代谢功能。
植物乳杆菌和枯草芽孢杆菌混菌发酵饲料对肉鸡生长性能、屠宰性能和肠道结构的影响
陈志敏, 郑爱娟, 常文环, 蔡辉益, 刘国华
中国畜牧兽医. 2020, 47(12):  3909-3916.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0.12.013
摘要 ( 244 )   PDF (896KB) ( 11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试验旨在研究发酵饲料在肉鸡饲料中的使用方法和添加比例。在肉鸡饲料中添加0、10%、20%发酵全价饲料,正常制粒,研究其对肉鸡生长性能、屠宰性能及肠道等相关指标的影响,为发酵饲料在肉鸡饲料中的应用提供参考。选择1日龄爱拔益加(AA)健康肉仔公鸡180只,随机分为3个处理,每个处理6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鸡。3个处理组分别饲喂含发酵全价饲料0(F0组)、10%(F10组)、20%的日粮(F20组),饲养时间42 d。结果表明,从全期来看(1~42日龄),10%发酵饲料替代组显著降低了料重比(P<0.05),平均日增重有增加的趋势(P=0.05)。42日龄时,发酵饲料对屠宰性能无显著影响(P>0.05);20%发酵饲料替代组肉鸡的回肠隐窝深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和10%替代组(P<0.05);20%和10%发酵饲料替代组肉鸡十二指肠绒毛长度、十二指肠和空肠的绒毛长度/隐窝深度(V/C)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以上结果提示,肉鸡饲料中以10%的发酵全价饲料替代可以降低料重比,提高平均日增重,并对肠道发育有一定的影响。
复合酶与复合酶菌制剂对日粮体外降解率及不同泌乳阶段奶牛产奶性能的影响
马大川, 武杰, 李娟, 单春乔
中国畜牧兽医. 2020, 47(12):  3917-3925.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0.12.014
摘要 ( 193 )   PDF (971KB) ( 3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试验旨在研究复合酶及复合酶菌制剂对奶牛日粮体外降解率及不同阶段奶牛产奶性能的影响。在体外试验中,分别以基础日粮(Ⅰ组)及基础日粮中分别添加复合酶制剂(Ⅱ组)、复合酶菌制剂(Ⅲ组)的日粮作为发酵底物,体外培养72 h,测定不同时间点(6、12、24、36、48、72 h)日粮干物质降解率(DMD)和粗蛋白质降解率(CPD)。在饲养试验中,分别选取体重、胎次、体况相近的泌乳前期(30 d±5 d)、泌乳中期(100 d±5 d)和泌乳后期(250 d±5 d)奶牛各24头,平均分成3组,其中对照组(Ⅰ组)奶牛饲喂全混合日粮(TMR),复合酶制剂组(Ⅱ组)和复合酶菌制剂组(Ⅲ组)奶牛在TMR中分别添加1 kg/t的复合酶制剂和复合酶菌制剂。每期试验持续74 d,其中预试期14 d,正试期60 d,每天记录产奶量。结果显示:①体外试验中,Ⅱ、Ⅲ组的DMD、CPD均随处理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在各个时间点,Ⅲ组的DMD、CPD均高于Ⅱ组,其中DMD在6、72 h时差异显著(P<0.05),CPD在36、72 h时差异显著(P<0.05),在其他时间点差异均不显著(P>0.05)。②在泌乳前期,Ⅱ、Ⅲ组的平均日产奶量与Ⅰ组相比分别提高了3.68%和4.10%,差异显著(P<0.05),Ⅱ、Ⅲ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泌乳中期,Ⅱ、Ⅲ组的平均日产奶量与Ⅰ组相比分别提高了7.53%和10.66%,差异显著(P<0.05),Ⅱ、Ⅲ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泌乳后期,Ⅱ、Ⅲ组的平均日产奶量与Ⅰ组相比分别提高了7.06%和5.16%,差异显著(P<0.05),Ⅱ组、Ⅲ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综上,复合酶与复合酶菌制剂均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日粮体外DMD和CPD以及奶牛在不同时期的产奶量,其中,复合酶制剂对提高泌乳后期奶牛产奶量效果更好,复合酶菌制剂对提高泌乳中期奶牛产奶量效果更好。
中草药添加剂对围产期奶牛血液生化指标及生产性能的影响
赵小伟, 齐云霞, 杨永新, 吴涛, 黄冬维, 丁海生, 赵辉玲, 程广龙
中国畜牧兽医. 2020, 47(12):  3926-3932.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0.12.015
摘要 ( 182 )   PDF (982KB) ( 6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研究中草药添加剂对围产期奶牛血液生化指标及生产性能的影响。试验选择36头体况、预产期和胎次相近的荷斯坦奶牛,采用完全随机试验设计,分为3组,每组12头奶牛。3组奶牛在基础日粮中分别添加0、150和300 g/d的中草药添加剂,预饲期1周,正饲期6周。奶牛产后每周采集1次饲料样、血样和奶样,测定其干物质采食量、血液生化指标及乳成分等指标。结果表明,随着中草药添加剂饲喂量的增加,围产期奶牛产后产奶量表现出一定的升高趋势,产奶量分别增加5.1%和10.6%,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围产期奶牛饲喂中草药添加剂对干物质采食量没有显著影响(P>0.05)。与对照组相比,随着中草药添加剂饲喂量的增加,乳中体细胞数显著降低(P<0.05),分别下降62.7%和76.6%,但对乳中其他常规指标没有显著的影响(P>0.05)。与对照组相比,随着中草药添加剂饲喂量的增加,奶牛血清中非酯化脂肪酸(NEFA)含量显著降低(P<0.05),降低水平分别为29.0%和35.1%,血清中其他常规指标没有显著变化(P>0.05)。综上所述,在本试验条件下,推荐围产期奶牛中草药添加剂添加量为300 g/d,可以显著降低乳中体细胞数和血中NEFA含量,改善奶牛健康状况,提高奶牛产后生产性能。
冷季牧归补饲精料对高海拔地区藏系绵羊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王彩莲, 吴建平, 刘立山, 郎侠
中国畜牧兽医. 2020, 47(12):  3933-3943.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0.12.016
摘要 ( 166 )   PDF (1342KB) ( 4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选取9月龄欧拉型藏系绵羊羯羊(30.21 kg±1.42 kg)40只,随机分为4组,A组冷季放牧,B、C和D组冷季牧归每天每只分别补饲0.10、0.20和0.30 kg混合精料,试验期210 d,研究冷季牧归补饲精料对其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补饲精料提高了欧拉型藏系绵羊血清总蛋白(TP)、白蛋白(ALB)、球蛋白(GLB)、钙(Ca)的含量,钙/无机磷(Ca/IP)比值及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和γ-谷氨酰胺基转移酶(GGT)活性;随着精料补饲量增大,绵羊血清葡萄糖(GLU)、胆固醇(CHO)和甘油三酯(TG)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生长激素(GH)、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缩胆囊素(CCK)、胃泌素及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G(IgG)及免疫球蛋白M(IgM)的浓度增大,但补饲0.30 kg组试验羊IgG浓度较C组略有下降(P>0.05);与A组相比,补饲精料显著提高了试验羊碱性磷酸酶(AMP)活性、尿素氮(BUN)浓度和BUN/CRE的值,显著降低肌酐(CRE)和尿酸(UA)浓度(P<0.05)。综合上述结果,冷季归牧后补饲适量精料可改善欧拉型藏系绵羊能量和脂肪的代谢能力,增强肝脏蛋白合成,提高机体免疫力和抗氧化力,调节钙磷代谢。
空怀期云南半细毛羊钙需要量研究
梁家充, 欧阳依娜, 李银江, 李卫娟, 王思宇, 薛白, 洪琼花
中国畜牧兽医. 2020, 47(12):  3944-3952.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0.12.017
摘要 ( 155 )   PDF (997KB) ( 2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探讨日粮钙水平对空怀期云南半细毛羊各营养成分消化代谢的影响,为云南半细毛羊钙需要量的标准制定提供数据支撑。试验选取50只空怀期体况健康、体重接近、经产两胎的云南半细毛羊,随机分成5组,分别饲喂5种不同钙含量日粮(0.48%,0.67%,0.82%,1.00%和1.13%)。试验分为预试期(14 d)和正试期(30 d),在正式期第7天从每个试验组中随机选取5只羊,放入代谢笼进行为期7 d的消化代谢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日粮钙含量的升高,空怀期云南半细毛羊的干物质采食量总体呈先下降后升高趋势(P>0.05)。各养分的表观消化率没有受到日粮钙含量的影响(P>0.05)。空怀期云南半细毛羊日粮钙水平越高,粪钙的排出量越大(P<0.05),排泄钙量也越大(P<0.05)。通过回归分析,由不同钙水平日粮对平均日增重的线性关系得出,空怀期云南半细毛羊的钙维持需要量为7.93 g/d(R2=0.5827)。摄入钙与沉积钙之间的线性回归分析表明,空怀期云南半细毛羊沉积钙最大值为3.64 g/d。综上所述,空怀期云南半细毛羊日粮钙水平的提高,对干物质采食量有一定的影响,而对各养分的表观消化率没有显著影响。空怀期云南半细毛羊粪钙和排泄钙随着日粮钙水平的提升而升高。不同日粮钙水平下空怀期云南半细毛羊摄入钙与日增重的相关性不大。
淀粉与油脂对妊娠母猪糖脂代谢及其繁殖性能影响的研究进展
陈敏霞, 杨芸瑜, 谭成全
中国畜牧兽医. 2020, 47(12):  3953-3964.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0.12.018
摘要 ( 174 )   PDF (1312KB) ( 3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妊娠后期随着胎儿生长速度和乳腺发育加快,母猪机体代谢强度逐渐增加,机体糖脂代谢失衡,出现代谢紊乱。能量占整个日粮成分的70%以上,选择适当的日粮能量来源以调节糖脂代谢的平衡是提高母猪繁殖效率的有效方法。淀粉与油脂作为母猪日粮主要能量来源,均可显著影响后备母猪的初情期启动或经产母猪的繁殖性能,但以母猪本身的糖脂代谢特征为出发点,评述不同来源与水平的淀粉或油脂对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鲜有总结报道。文章首先综述了母猪妊娠期糖脂代谢特点和代谢机制,简述了妊娠期代谢紊乱对母猪繁殖性能的不良影响,介绍了淀粉与油脂在母体的吸收及代谢特点,对比分析了不同水平与来源的淀粉和油脂对母猪产仔性能和泌乳性能的影响。最后,为最大化提高猪场经济效益,根据实际生产目的,总结了选择合适能量来源的依据。该综述旨在选择日粮适宜水平和来源的淀粉和油脂以期为提高母猪繁殖效率提供数据支持和理论指导。
遗传繁育
巴马香猪产活仔数性状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莫家远, 高九昱, 奉玲丽, 李月月, 田威龙, 刘笑笑, 程锋, 梁靓, 雷树桥, 文蔚, 梁晶, 兰干球
中国畜牧兽医. 2020, 47(12):  3965-3975.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0.12.019
摘要 ( 170 )   PDF (3599KB) ( 4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寻找与巴马香猪产活仔数相关的分子标记,试验利用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定位并筛选了影响产活仔数性状的候选基因,采集297头具有多胎产仔记录的巴马香猪耳组织样品,提取DNA并利用猪50K SNP芯片进行基因分型,分型结果经质控与基因型填充后,使用Tassel软件对巴马香猪产活仔数性状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结果显示,巴马香猪平均窝产活仔数在1~9胎内随着胎次增加逐渐升高;经质控过滤后共获得32 816个SNPs位点,利用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共筛选到8个与巴马香猪产活仔数相关的SNPs位点,分别在基因组或染色体水平达到显著;对关联显著SNP位点上下游500 kb内的编码基因进行富集分析,并依据猪繁殖性状相关QTL区域及基因功能,最终筛选到4个基因(CAPZB、MSH3、CITED2和HSD17B7)作为影响巴马香猪产活仔数的候选基因。
2019年国内外家兔遗传育种与繁殖研究进展
丁海生, 黄冬维, 汪勇, 程广龙, 马荣幸, 杨永新, 赵辉玲
中国畜牧兽医. 2020, 47(12):  3976-3984.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0.12.020
摘要 ( 222 )   PDF (1155KB) ( 2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家兔是节粮型草食小动物,其养殖投资少、见效快,已成为中国促进农民增收、助力脱贫攻坚的优势产业。近年来,随着生命科学的发展,国内外家兔遗传育种取得了较大进展。文章分别从家兔传统育种、分子育种和繁殖等方面对国内外2019年家兔遗传育种与繁殖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国外在传统育种、分子育种和家兔繁殖方面均作了较多的研究,传统育种主要是针对选择和环境及添加物对家兔生产性能影响的研究;分子育种方面主要是对繁殖性状相关基因的研究,其中产仔数及精液蛋白方面的研究较多,其次是生长、肉质、毛色等性状相关基因的研究;而繁殖方面的研究主要针对公兔精液的保存方法及添加物对家兔精液品质、产仔数和受胎率的影响。国内家兔遗传育种与繁殖研究也主要包括传统育种、分子育种和家兔繁殖,但国内的研究重点在分子育种研究,其中品种与遗传多样性及皮毛性状功能基因的研究较多,主要采用高通量测序、常规基因克隆和基因编辑的方法筛选对研究性状具有重要调控功能的基因及调控网络;而传统育种性状评定和家兔繁殖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该综述可为家兔的育种和生产研究提供参考。
犏牛L-PGDS基因克隆及其在各组织和睾丸不同发育阶段的表达研究
穆松银, 熊显荣, 马鸿程, 海卓, 李键
中国畜牧兽医. 2020, 47(12):  3985-3992.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0.12.021
摘要 ( 179 )   PDF (1445KB) ( 4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克隆犏牛前列腺素D合成酶(prostagland D synthase,L-PGDS)基因序列,并检测其在不同组织及不同发育时期睾丸中的表达水平,从而为深入研究L-PGDS基因在犏牛睾丸发育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提供依据。采集成年健康犏牛心脏、肝脏、脾脏、肺脏、肾脏、大肠、小肠、胃、大脑及不同发育时期犏牛睾丸组织:胎牛期(5~6月)、幼年期(1~2岁)、青春期(2.5~4岁)、老年期(7~9岁),Trizol法提取各组织总RNA,利用RT-PCR技术扩增、克隆L-PGDS基因序列并利用相关生物学软件进行分析,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犏牛各组织及4个不同发育阶段睾丸中L-PGDS基因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显示,L-PGDS基因序列全长624 bp,包括完整的开放阅读框576 bp,编码191个氨基酸。同源性比对发现,犏牛与黄牛和绵羊的同源性最高,分别为99.28%和94.0%。系统进化树分析结果显示,犏牛与黄牛亲缘关系最近,其次是绵羊、马。L-PGDS蛋白为不稳定疏水蛋白,分子质量为21.229 ku,分子式为C953H1471N251O281S9,等电点为6.43,不稳定指数为47.25,不含跨膜区及信号肽,蛋白质二级结构预测显示α-螺旋、无规则卷曲、延伸链分别占25.65%、53.40%和20.94%。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显示,L-PGDS基因在犏牛睾丸组织中特异性高表达,极显著高于其他组织(P<0.01);随着年龄增长L-PGDS基因mRNA在犏牛睾丸中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其中在青春期相对表达量最高,极显著高于其他时期(P<0.01)。本研究结果为深入探究L-PGDS基因在犏牛睾丸发育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提供了基础资料。
延边黄牛FGF14基因多态性及其对生长性状的影响
王思寒, 田佺, 柳海星, 金花子, 李钟淑, 戢爽
中国畜牧兽医. 2020, 47(12):  3993-3999.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0.12.022
摘要 ( 148 )   PDF (1423KB) ( 3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探索延边黄牛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4(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14,FGF14)第3外显子多态性及其对生长性状的影响。应用DNA直接测序法对延边黄牛FGF14基因第3外显子进行测序分析,利用高分辨率熔解曲线HRM分型技术对FGF14基因进行分型检测,探究FGF14基因不同基因型与16和24月龄延边黄牛生长性状的关联性,并进行遗传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在FGF14基因的631 947 bp处检测到1处A>G突变,有2个等位基因:A和G,存在3种基因型:AA、AG和GG。χ2检验结果表明,FGF14基因的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在16和24月龄延边黄牛群体中的分布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定律(P>0.05)。多态信息含量(PIC)分析表明,FGF14基因在这2个群体中均处于中度多态(0.25 < PIC < 0.5)。与生长性状关联分析结果显示,FGF14基因不同基因型对16月龄延边黄牛背高和尻长均具有显著影响(P<0.05),对24月龄延边黄牛体高、体重、十字部高均具有显著影响(P<0.05)。综上所述,推测FGF14基因对延边黄牛生长发育有一定影响,为后续延边黄牛肉质性状的现代分子育种选育工作提供参考。
白藜芦醇对绵羊卵母细胞体外受精的影响
努日比娅姆·麦麦提托合提, 赵茜, 艾日夏提·地里夏提, 张博, 阿布力孜·吾斯曼
中国畜牧兽医. 2020, 47(12):  4000-4007.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0.12.023
摘要 ( 160 )   PDF (1842KB) ( 3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浓度(0、0.5、2.0、5.0 μmol/L)白藜芦醇(resveratrol,RES)对绵羊卵母细胞体外受精(in vitro fertilization,IVF)、卵母细胞抗氧化能力及卵丘细胞分泌类固醇激素的影响。绵羊卵母细胞在含不同浓度RES的体外成熟(in vitro maturation,IVM)液中培养24 h以后进行体外受精,并收集IVM液,测定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SH-Px)的活性及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onochrome display adapter,MDA)的含量;用酶联免疫法测定雌二醇(estradiol,E2)和孕酮(progesterone,P4)的浓度。研究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在IVM液中添加0.5 μmol/L RES显著提高卵裂率(P<0.05),但对受精率和囊胚率没有显著影响(P>0.05);5.0 μmol/L RES显著降低受精率、卵裂率和囊胚率(P<0.05),对胚胎发育有抑制作用;在IVM和体外培养(in vitro culture,IVC)液中分别添加0.5 μmol/L RES均显著提高受精率、卵裂率和囊胚率(P<0.05)。与对照组相比,在IVM液中添加RES对卵丘细胞分泌E2有一定的抑制作用,5.0 μmol/L RES显著降低E2浓度(P<0.05);0.5 μmol/L RES显著提高卵丘细胞P4分泌量(P<0.05)。0.5和2.0 μmol/L RES增加SOD和GSH-Px等酶的活性,但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却显著降低MDA含量(P<0.05);而5.0 μmol/L RES显著降低抗氧化酶活性并增加MDA含量(P<0.05)。综上所述,在IVM和IVC液中同时添加0.5 μmol/L RES,通过增强卵母细胞抗氧化能力和P4的浓度,并降低MDA含量,从而提高胚胎卵裂率和囊胚率。
水牛活体采卵和无透明带胚胎培养体系的优化
杨春艳, 郑海英, 李玲玉, 黄加祥, 黄春丽, 尚江华
中国畜牧兽医. 2020, 47(12):  4008-4015.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0.12.024
摘要 ( 154 )   PDF (2100KB) ( 3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探索哺乳动物体外受精(IVF)胚胎单独或少量培养时发育效率低、无透明带胚胎的体外发育潜能受阻的问题,以期建立提高水牛活体采卵(ovum-pick-up,OPU)和徒手克隆(handmade clone,HMC)胚胎发育潜能高效稳定的体外生产体系。研究首先比较了单个微滴内共培养的胚胎数量(1、3、5、10和20枚)对胚胎发育效果的影响;而后采用微穴体系(well-of-the-well,WOW)和辅助共培养体系(培养微滴中添加包埋IVF胚胎的琼脂糖小块)培养OPU-IVF胚胎,并用WOW体系培养无透明带的徒手克隆重构胚,与传统的微滴培养体系比较其体外发育效果。结果表明:单个微滴内培养的胚胎数量为1、3和5枚时,囊胚发育率极显著低于10枚和20枚组(P<0.01);与微滴培养体系相比,辅助共培养和WOW体系均极显著提高OPU-IVF胚胎的囊胚率(P<0.01),且WOW培养体系极显著促进HMC重构胚的卵裂率和囊胚率(P<0.01)。综上所述,胚胎群体培养有助于胚胎发育,在保证系谱明确的前提下琼脂糖包埋辅助胚胎共培养体系和WOW体系提高了OPU-IVF体外胚胎发育效率,且WOW体系还可用于无透明带胚胎的高效培养。
中国荷斯坦牛步态评分及其对生产性能和血常规指标的影响
高清, 施霁桢, 杨智超, 罗荪琳, 张四维, 黄上真, 张海亮, 李军卫, 郭刚, 王雅春
中国畜牧兽医. 2020, 47(12):  4016-4023.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0.12.025
摘要 ( 196 )   PDF (1022KB) ( 8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探究荷斯坦牛步态评分(locomotion score,LS)影响因素及其对生产性能和血常规指标的影响,本研究收集测定了北京地区2个规模化牧场1 486头泌乳牛的体况评分(body condition score,BCS)、LS和DHI(dairy herd improvement)数据,并测定了101头泌乳牛的血常规指标。采用固定模型分析了牧场、胎次和泌乳阶段对LS的影响,以及LS和BCS等因素对日产奶量、体细胞评分、乳成分和血常规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试验牛的胎次和泌乳阶段均对LS有极显著影响,LS随胎次的升高而增加,从1胎至5胎及以上,LS升高了0.71分;泌乳阶段Ⅲ(100~199 d)、Ⅵ(350 d以后)的LS均显著高于阶段Ⅱ(45~99 d)(P<0.05),且均高于2分。LS对日产奶量、乳成分和体细胞评分均无显著影响(P>0.05),但LS≥4分的奶牛日产奶量最低,较LS=1分的奶牛日产奶量降低了2.29 kg。各项血常规指标中,LS对奶牛红细胞数、血红蛋白含量、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淋巴细胞数均有显著影响(P<0.05),而对白细胞数无显著影响(P>0.05)。随LS升高,奶牛红细胞数、淋巴细胞数、血红蛋白含量和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降低。LS较差的奶牛,其机体的免疫力和造血功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在规模化牧场中,定期评估牛群的LS能及时发现牛群肢蹄管理的问题,对减少因肢蹄问题引起的生产性能损失和过早淘汰等具有重要意义。
鸡胚胎期及生长发育早期对孵化绿光强度的反应
宗云鹤, 王攀林, 叶建华, 范静, 石雷, 李云雷, 倪爱心, 陈超, 麻慧, 孙研研, 陈继兰
中国畜牧兽医. 2020, 47(12):  4024-4031.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0.12.026
摘要 ( 199 )   PDF (1531KB) ( 3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试验旨在探究孵化期单色绿光不同光照强度对鸡孵化和早期生长发育的影响。选用810个大小均匀的新浦东鸡种蛋,随机分为3组(n=270),孵化期1~18.5 d分别在黑暗、低照度(20~50 lux)和高照度(200~300 lux)的LED单色绿光(λ=525 nm)条件下孵化,每天光照24 h,各组种蛋于第18.5天转至同一台无光出雏器中,各组温度和湿度等其他孵化条件始终保持一致。检测各组受精蛋孵化率、死胚率、初生重、10周龄体重、初生雏鸡及3周龄公鸡的血清激素浓度(甲状腺素、降钙素、生长激素、褪黑激素和骨钙素等)和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碱性磷酸酶、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和钙等含量)。结果表明:各组种蛋的死胚数和死胚率差异较小;孵化的20.5 d低照度组和高照度组的受精蛋孵化率分别为黑暗组的2.3倍和5.2倍;孵化的21.5 d黑暗组的受精蛋孵化率为82.8%,低照度组和高照度组的孵化率分别比黑暗组高6.5%和1.9%;黑暗组的健雏率为98.6%,低照度组的健雏率比黑暗组低0.4%,而高照度组与黑暗组的健雏率接近;高照度组公雏初生重显著低于黑暗组(P<0.05),而低照度组与黑暗组无显著差异(P>0.05)。母雏初生重趋势与公雏基本一致,高照度组母雏初生重显著低于其他两组(P<0.05),其他两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在10周龄,各组公鸡和母鸡体重无显著差异(P<0.05);各组1日龄公雏血液生理生化和激素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3周龄公鸡高照度组和低照度组褪黑激素含量显著高于黑暗组(P<0.05),其他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综上,在种蛋的孵化过程中,与黑暗条件下相比,给予适宜强度的单色绿光能够促进鸡胚发育,在不影响雏鸡健康的前提下使出雏时间提前,孵化期光照对后期生长发育影响较小。
预防兽医
VA5免疫增强剂对鸽新城疫病毒灭活疫苗的增效作用研究
熊晓妍, 覃振斌, 莫红芳, 何东贤, 虞霖田, 许家荣
中国畜牧兽医. 2020, 47(12):  4032-4040.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0.12.027
摘要 ( 200 )   PDF (1387KB) ( 2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试验旨在探究VA5免疫增强剂对鸽新城疫病毒(NDV)灭活疫苗(ND4416株)的免疫增效作用。选取160只健康鸽随机分为4组:ND4416株灭活疫苗组(NDV组)、ND4416株灭活疫苗与免疫增强剂(VA5)混合组(NDV+VA5组)、La Sota灭活疫苗组(La Sota组)及生理盐水空白对照组(C组),进行免疫效力及免疫持续期试验。采用血凝抑制试验检测各组鸽免疫后不同时间点的血清抗体效价,结果显示,VA5免疫增强剂能够显著提高鸽NDV灭活疫苗血清抗体水平(P<0.05)。脾脏淋巴细胞转化试验结果显示,VA5能够有效刺激免疫鸽的淋巴细胞转化。在免疫后第30、90、180天,各组鸽子采用ND4416株进行攻毒试验,结果显示,NDV+VA5组在3个时间点的攻毒保护率均为100%,均高于La Sota组。免疫持续期试验结果显示,NDV+VA5组血清抗体水平在免疫后第21天达峰值11.20log2,第180天仍能达到7.50log2,攻毒保护率达100%,表明VA5免疫增强剂可延长鸽新城疫疫苗的免疫效力持续期至180 d。攻毒后体外排毒检测结果表明,VA5免疫增强剂能够缩短攻毒后鸽的体外排毒周期,减少体外排毒。综上,VA5免疫增强剂能够显著提高鸽NDV灭活疫苗的免疫效果,为研制效果更好的鸽NDV疫苗提供了基础依据,同时也为免疫增强剂的应用增加了试验数据。
生长抑素和皮质抑素双表达DNA疫苗免疫杂交水牛犊牛的促生长效果研究
杨帅, 胡祥维, 周迪, 张欣欣, 杨利国
中国畜牧兽医. 2020, 47(12):  4041-4050.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0.12.028
摘要 ( 222 )   PDF (2509KB) ( 3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试验旨在探究生长抑素(SS)和皮质抑素(CST)双表达DNA疫苗免疫杂交水牛犊牛的促生长效果及疫苗本身的安全性。将鉴定正确的pVGS/2SS-2A-S/CST-asd质粒电转入减毒猪霍乱沙门氏菌C500构建SS和CST双表达活载体疫苗,喷鼻免疫杂交水牛犊牛后观察其对犊牛生长性能的影响。选取体重相近的2~6月龄杂交水牛犊公牛24头,随机分为低(TL)、中(TM)、高(TH)剂量组和PBS对照组(NC),每组6头,初次免疫(简称初免)持续3 d,间隔2周后用相同剂量加免一次。结果显示,初免后2周便可产生抗SS和CST抗体,以TL组最佳,表现为更高的抗体水平和阳性率,7周时各试验组阳性率呈下降趋势;TL和TM组的平均日增重在初免后2和7周均高于对照组,但各组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而抗体阳性组(P)的平均日增重在0~2周显著高于阴性组(N)(P<0.05)。相关激素的检测结果显示,在初免后2和7周,试验组生长激素(GH)和胰岛素生长因子1(IGF-1)的水平均高于对照组,且以TL组表现最佳,除初免后7周GH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外,其余均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初免后2周抗体阳性组极显著高于阴性组(P<0.05)。细胞因子检测结果显示,在初免后2周,试验组白细胞介素4(IL-4)含量高于对照组,且TL和TM组均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尤以TL组最高,免疫后7周TL和TH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免疫后2周对照组免疫干扰因子γ(INF-γ)含量极显著高于试验组(P<0.01),免疫后7周对照组INF-γ含量显著低于TL和TH组(P<0.05);阳性组IL-4水平在免疫后2周、INF-γ水平在免疫后7周均显著高于阴性组(P<0.05),其他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对血清中血糖(GLU)、总蛋白(TP)、总胆固醇(CH)和尿素氮(BUN)水平进行测定发现,除免疫后2周总蛋白含量TL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外(P<0.05),其他指标各组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对免疫后的水样、土样和粪样进行目的基因扩增发现,在PCR灵敏度范围内均未检测到,证实了疫苗的安全性。由上述结果可知,疫苗免疫后能取得良好的免疫效果,使机体产生显著的免疫应答,以低剂量组效果最佳,且没有对环境产生不良影响。
仔猪小肠上皮细胞的体外培养及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对其感染性研究
沈学怀, 翟银建, 尹磊, 潘孝成, 张丹俊, 赵瑞宏, 戴银, 胡晓苗, 周学利, 侯宏艳
中国畜牧兽医. 2020, 47(12):  4051-4058.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0.12.029
摘要 ( 201 )   PDF (3822KB) ( 11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建立一种操作简单的仔猪小肠上皮细胞体外培养体系,为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 virus,PEDV)的相关研究提供材料。研究以未吃初乳的新生仔猪作为肠道供体,采用肠腔面刮取肠黏膜和机械分离分散的方式进行原代细胞的体外分离。采用0.1%胰蛋白酶差速消化法进行仔猪小肠上皮细胞的纯化;比较新生弱仔猪和正常仔猪作为供体对原代小肠上皮细胞活性的影响;MTT法比较不同代次原代细胞的增殖活性;免疫荧光和实时荧光定量RT-PCR方法检测PEDV毒株CV777在原代小肠上皮细胞感染和增殖情况。结果显示,本研究建立的体外分离培养方法能获得增殖活性良好的原代小肠上皮细胞,具有明显的"S"型细胞增殖曲线。通过胰酶差速消化可得到纯度高、形态单一的小肠上皮细胞,同时细胞连续传代5次仍保持良好的增殖活性。弱仔猪和正常仔猪分离培养的小肠上皮细胞的增殖活性比较显示,两者并没有明显区别,这为降低原代细胞培养的成本提供新的思路。免疫荧光和实时荧光定量RT-PCR结果显示,PEDV可感染本方法分离培养的仔猪原代小肠上皮细胞,并在其中进行复制增殖。本研究建立了一种操作简单、实用性强、成本较低的仔猪原代小肠上皮细胞体外培养方法,该方法培养的原代细胞可作为PEDV分离培养和相关研究的基础材料。
犬猫冠状病毒研究进展
李少晗, 张广智, 崔尚金, 秦彤
中国畜牧兽医. 2020, 47(12):  4059-4068.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0.12.030
摘要 ( 508 )   PDF (1452KB) ( 17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犬冠状病毒(canine coronavirus,CCoV)与猫冠状病毒(feline coronavirus,FCoV)同属于冠状病毒科冠状病毒属α属,与其同属的病毒还有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porcine transmissible gastroenteritis virus,TGEV)、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 virus,PEDV)等。遗传进化分析表明,该种属不同基因型病毒通过基因重组能产生新型变异毒株,为疾病的诊断与防控造成了很大的阻碍。β属冠状病毒包括牛冠状病毒(bovine coronavirus,BCoV)、犬呼吸道冠状病毒(canine respiratory coronavirus,CRCoV)、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SARS-CoV)等,其中CRCoV与BCoV同源性较高,该类病毒与α属冠状病毒在基因组结构、致病机制、感染症状等方面差异较大。CCoV与FCoV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低的特点。由于RNA病毒本身的特点和环境选择压力的影响,这两种病毒不断变异进化,新的强致病力毒株相继出现。经FCoV基因突变演化而来的猫传染性腹膜炎病毒(feline infectious peritonitis virus,FIPV)毒力大大增强,病毒基因组中某些特异性的点突变使得针对宿主的细胞嗜性发生改变,该病毒的致病机制主要依赖于病毒感染后诱导机体产生的抗体依赖性增强作用(ADE)。针对犬猫冠状病毒的流行病学调查及防控不能仅依赖于疫苗免疫单一因素,还应综合考虑病毒毒力、环境条件、宠物自身免疫抵抗力状态等。针对犬猫冠状病毒的诊断应根据临床症状,结合常规血液学检查、血清生化检查和实验室诊断技术来进行全面的鉴定,防止出现假阳性及假阴性结果。
国内部分省市肉兔及蜱虫携带土拉杆菌的流行病学调查
李书光, 王艺晖, 曲光刚, 孙翠平, 杨丽芳, 林初文, 沈志强, 何诚
中国畜牧兽医. 2020, 47(12):  4069-4075.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0.12.031
摘要 ( 207 )   PDF (2185KB) ( 3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调查旨在探明土拉杆菌在国内部分省份的流行情况。利用本实验室建立的土拉杆菌通用及亚种PCR检测研究方法,对国内肉兔饲养密度比较大的省份和牛羊存栏的部分省市开展了肉兔和蜱虫中土拉杆菌的检测,并对阳性样本进行了土拉杆菌亚种的鉴定和基因测序验证。研究结果表明,肉兔肝脏组织和牛羊携带蜱虫中土拉杆菌DNA检测阳性,其中218份肉兔样本中12份阳性(阳性率5.5%),490份蜱虫样本中15份阳性(阳性率3.1%);从地区分布来看,山东、河南、四川肉兔病料检测阳性,云南、山东蜱虫阳性率高;PCR检测显示其亚种为F.h,为土拉杆菌毒力较强的亚种。本次调查显示土拉杆菌在肉兔、蜱虫中存在,山东、云南地区存在土拉杆菌病公共卫生安全风险,应引起有关科研院校、医疗单位和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
江苏及周边地区鸭致病性大肠杆菌血清型、毒力因子及耐药研究
郭长明, 吴植, 朱善元, 王永娟, 封琦, 董洪燕, 袁橙, 徐海, 吴双
中国畜牧兽医. 2020, 47(12):  4076-4084.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0.12.032
摘要 ( 183 )   PDF (1744KB) ( 2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明确江苏及周边地区鸭禽致病性大肠杆菌(avian pathogenic Escherichia coli,APEC)的血清型、毒力基因分布和耐药性之间的相关性,以期为APEC的防控提供依据。从江苏省及周边养鸭场分离了191株APEC,并对其中21株(每个养殖场选取1株)的O抗原血清型、毒力基因分布和耐药性进行检测。对21株APEC的血清型检测结果表明,O65血清型12株,占全部菌株的57.14%,O5、O28、O42、O87、O93、O138、O147血清型均为1株,其他血清型2株;毒力基因检测结果表明,5个毒力基因有较高的分布率,其中fimA基因的阳性率为100%,ECs3737、ECs3703、tshirp2基因的阳性率分别为90.5%、85.7%、57.1%和42.9%,含有5个毒力基因的菌株共有6株(28.57%);药敏试验结果表明,21株APEC均存在多重耐药性,100%的分离菌株对恩诺沙星、强力霉素、万古霉素和红霉素耐药,85.71%的分离株对10种以上抗生素耐药,14.29%的菌株对21种药物都耐药;对血清型、毒力基因分布和耐药性之间的关系分析表明,含有4种以上毒力基因的菌株有13株,其中9株是O65血清型。在13株含有4种以上毒力基因的菌株中,耐15种药物以上的有9株(69.23%),耐20种以上药物的有3株(23.08%),表明含有4种以上毒力基因的菌株多重耐药现象严重。研究表明,江苏及周边地区鸭源大肠杆菌血清型复杂,携带多种毒力基因,耐药性严重。
番鸭源鸭疫里默氏杆菌的分离鉴定及其耐药性分析
肖琨, 陈广, 张军, 温贵兰, 文明, 程振涛
中国畜牧兽医. 2020, 47(12):  4085-4092.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0.12.033
摘要 ( 214 )   PDF (3109KB) ( 3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解番鸭源鸭疫里默氏杆菌的耐药性,本研究对疑似鸭疫里默氏杆菌感染的发病番鸭进行细菌分离培养、革兰氏染色镜检、病鸭病原检测、生化试验、16S rRNA序列分析、PCR鉴定、药敏试验和耐药基因检测。细菌分离结果显示,分离菌在鲜血琼脂培养基上长出表面光滑、边缘整齐、有光泽、半透明的奶油状针尖大小菌落;革兰氏染色镜检呈革兰氏阴性短小杆菌,命名为GZQN201907。GZQN201907生化试验中尿素反应阳性,葡萄糖、麦芽糖、乳糖等生化反应呈阴性。其16S rRNA系统进化树与鸭疫里默氏杆菌处于同一分支;并且分离菌鸭疫里默氏杆菌OmpA基因PCR鉴定结果为阳性。其对头孢呋辛、红霉素、头孢他啶等18种抗菌药耐药,对羧苄西林和环丙沙星中度敏感,对新霉素和复方新诺明敏感。而耐药基因能检测出β-内酰胺类耐药基因VIM、TEM,四环素类耐药基因tetB,大环内酯类耐药基因ermBermF。药敏试验与耐药基因检测结果说明,GZQN201907对β-内酰胺类、四环素类、大环内酯类3类药物的耐药表型和耐药基因检测结果一致。动物回归试验中接种GZQN201907的雏鸭在72 h内全部死亡,而对照组雏鸭未出现任何症状,说明GZQN201907对雏鸭有致病力。试验成功分离到1株番鸭源鸭疫里默氏杆菌,为鸭疫里默氏杆菌病的防治奠定基础。
基础兽医
芽孢杆菌中新型非核糖体肽类抗菌活性物质的发掘、分离鉴定及特性研究
毛馨, 张桂真, 曲劲尧, 张玉豪, 卢国柱, 高永林, 李彦伸
中国畜牧兽医. 2020, 47(12):  4093-4102.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0.12.034
摘要 ( 195 )   PDF (2762KB) ( 2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基于对细菌次级代谢产物的筛选,寻找新型非核糖体肽类抗菌物质。通过对烟台沿海地区的土壤、海水及近海常见海洋生物中的细菌进行培养,分离纯化得到细菌的单克隆,以大肠杆菌(E.coli)ATCC 25922和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 29213为指示菌进行初步筛选,以耐多黏菌素和碳青霉烯E.coli B2(blaNDM-5+mcr-1)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 T144作为指示菌对有活性的细菌进行二次筛选。通过提取基因组进行PCR扩增产物测序比对,确定活性菌种属。采用有机萃取法对细菌的次级代谢产物进行萃取,通过凝胶层析和制备液相色谱进行纯化,利用分析型液相色谱进行纯度检测,进—步利用质谱对纯化后的抗菌活性物质进行结构鉴定。测序结果表明,活性菌属于解淀粉酶芽孢杆菌种,将其命名为解淀粉酶芽孢杆菌9-14(活性菌9-14)。抑菌试验结果表明,活性菌9-14的代谢产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 29213、MRSA T144、E.coli ATCC 25922和E.coli B2均具有高效抑制作用。活性菌9-14代谢产物是由氨基酸链组成的环状脂肽,属于伊枯草菌素的衍生物。对活性菌9-14代谢产物的生物学特性及其抑菌谱研究发现,活性菌9-14的代谢产物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和酸碱稳定性,该抗菌物质经胰蛋白酶、胃蛋白酶、蛋白酶K和木瓜蛋白酶处理后抗菌活性没有明显减弱,具有较好的稳定性;该抗菌物质对所用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同样具有抑制作用,对绿脓杆菌、肺炎克雷伯杆菌、粪肠球菌和蜡样芽孢杆菌均不表现活性。本研究得到一种新型的抗菌物质,以该抗菌物质为抗菌药物的前体,可为食品安全和疾病控制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禽致病性大肠杆菌实验感染模型研究进展
马兴树, 强慧勤, 杨锴
中国畜牧兽医. 2020, 47(12):  4103-4118.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0.12.035
摘要 ( 210 )   PDF (2286KB) ( 10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禽致病性大肠杆菌(avian pathogenic Escherichia coli,APEC)是导致不同日龄禽类局部和全身感染的重要病原菌,也是人肠外致病性大肠杆菌(extraintestinal pathogenic Escherichia coli,ExPEC)毒力基因的重要储存宿主或来源。为深入理解APEC的感染过程、致病机理、宿主免疫应答及遗传抵抗机制、评估药物和疫苗防治效果,研究者通过不同途径建立了多种评估APEC毒力的实验感染模型。根据所涉及的系统不同可分为呼吸系统、脉管系统、肌肉系统、皮肤系统、生殖系统、消化系统及鸡胚系统等。此外,尚有小鼠与大鼠感染试验及组织培养细胞和外植块感染试验等。作者重点介绍了不同APEC实验感染模型的建立、致病机制、宿主应答及应用。
北京市伴侣动物源肠球菌的抗菌药物耐受情况调查
陈霞, 赵晓菲, 白雪梅, 车洁, 张云飞, 袁敏, 李娟
中国畜牧兽医. 2020, 47(12):  4119-4126.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0.12.036
摘要 ( 178 )   PDF (1008KB) ( 3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研究北京市伴侣动物源肠球菌对常见抗菌药物的耐受情况,于2015年5月至2016年1月以北京市某宠物医院门诊就诊犬、猫作为采样对象,采集犬、猫自然排出的粪便作为样品,共得到样本320份。采用选择性培养基进行菌株分离和VITEK-2型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进行肠球菌的鉴定;对分离鉴定的菌株进行8类11种常见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同时进行高水平庆大霉素和高水平链霉素耐受的检测试验,对受试肠球菌的耐药性和多重耐药性进行分析。共得到菌落形态及生化特性不同的非重复的肠球菌318株,其中粪肠球菌(49.06%)和屎肠球菌(29.87%)分离率较高。受试肠球菌对高水平庆大霉素和高水平链霉素的耐药率分别为39.94%和43.40%,对四环素(78.62%)、红霉素(67.30%)和奎诺普丁-达福普汀耐药率(43.71%)较高,对替加环素全部敏感,对万古霉素和呋喃妥因非耐药率也很高(均为98.74%)。受试肠球菌对1类到7类抗菌药物有不同程度的耐药性,多重耐药现象普遍,多重耐药率高达57.23%。耐受4类抗菌药物的数量最多(n=65株)。经分析共得到44种不同的耐药谱,以耐受4类药物的红霉素-奎诺普丁-达福普汀-四环素-高水平氨基糖苷类耐药谱占比最高(45/318,14.15%)。本研究证实受试的北京市伴侣动物源肠球菌对常见抗菌药物的耐药程度较高,多重耐药情况普遍存在,应加强对其耐药性的监测工作。
2019年云南省景洪市哨兵动物多种虫媒病毒的分离鉴定
杨振兴, 寇美玲, 廖德芳, 高翔, 胡忠燕, 李占鸿, 谢佳芮, 李华春, 杨恒
中国畜牧兽医. 2020, 47(12):  4127-4137.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0.12.037
摘要 ( 184 )   PDF (5343KB) ( 5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了解云南省景洪市虫媒病毒的流行情况。2019年在景洪市勐罕镇设立了3头哨兵动物牛,定期采血进行虫媒病毒的分离与鉴定,共获得7株病毒分离物。经病毒核酸的RT-PCR鉴定,分离到2株血清型分别为6型和7型流行性出血热病毒(epizootic haemorrhagic disease virus,EHDV),2株血清型分别为4型和5型的蓝舌病病毒(bluetongue virus,BTV),1株帕利亚血清群病毒(palyam serogroup virus,PALV)中的D’Aguilar virus(DAV)血清型病毒和2株未鉴定出的环状病毒。经病毒Seg-2、Seg-3序列ORF区的比对和进化分析显示,7株病毒的地域型均为Eastern型,与日本、澳大利亚和印度毒株具有最近的亲缘关系。3头哨兵动物的血液和血清,经病毒核酸及血清中和试验检测,证明3头动物均被相应的病毒感染。动物感染病毒后,血清中的特异性抗体迅速上升,3~4周后达最高点并能够在该水平维持较长时间,而血液中病毒核酸含量2~4周到达最高点后则呈迅速下降趋势。本研究报道了景洪虫媒病毒的分离、毒株序列特征以及在动物上的感染特性,研究结果为进一步了解当地的牛虫媒病毒提供数据支撑,同时3头牛分离获得7株病毒,提示当地可能还存在更多种类的虫媒病毒。
液相芯片技术在动物疫病检测中的研究进展
杜文琪, 夏立叶, 李桂梅, 单虎
中国畜牧兽医. 2020, 47(12):  4138-4147.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0.12.038
摘要 ( 185 )   PDF (1197KB) ( 9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液相芯片技术是整合了激光技术、流式细胞仪、数字信号处理和传统化学技术的一种新型生物分子检测技术,目前广泛应用于各种免疫分析和核酸检测中。液相芯片技术支持单重和多重分析,可在多种测定方法中对蛋白质和核酸靶标进行高通量检测,具有高通量、操作简单、适用范围广、重复性好、特异性高、所需样品量少、更灵敏稳定、成本低等优点,正逐渐代替传统检测和定量病原体的工具,如实时荧光定量PCR扩增检测系统(qPCR)、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等检测方法。动物传染病严重危害着养殖业健康发展,一些诸如高致病性禽流感的人畜共患病对人类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高效灵敏的诊断系统将有助于在传染病暴发期间筛选大量样本,防止感染扩散。液相芯片技术的发展为高通量检测和疾病的预防提供了新的平台。作者简要概述了液相芯片技术的原理和优点,重点阐述了液相芯片技术在检测动物疫病,包括猪病、禽病、兔病、犬病、啮齿类动物和其他动物疫病方面的研究进展。相信今后液相芯片技术会成为临床诊断、基础研究、新药开发、司法鉴定、食品卫生监督、生物武器防范等领域的一项重要分析检测技术,该技术的发展将大大推动生命科学研究与进步。
罗汉果总皂苷对高糖高脂饲料联合链脲佐菌素致2型糖尿病大鼠的作用
李宝铜, 夏星, 钟斯然, 许立拔, 原鲜玲, 丘芬
中国畜牧兽医. 2020, 47(12):  4148-4155.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0.12.039
摘要 ( 203 )   PDF (10929KB) ( 3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试验旨在研究罗汉果总皂苷改善高糖高脂饲料联合链脲佐菌素致2型糖尿病大鼠的作用,以高糖高脂饮食联合链脲佐菌素建立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大鼠灌胃给予罗汉果总皂苷(100、200、400 mg/kg)或二甲双胍(268 mg/kg),每天1次,连续给药4周后,记录"三多一少"指标(24 h内尿量、饮水量和采食量,体重);检测生化指标,分析空腹血糖值(FBG)、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胰岛素(INS)、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尿素氮(BUN)和肌酐(Cr)水平,采用苏木素-伊红染色法(HE)观察胰腺的病理学改变。与模型组比较,罗汉果总皂苷各剂量组及二甲双胍组均可显著或极显著降低采食量、饮水量、尿量,血液指标FBG、INS、MDA、TC、TG、BUN和Cr水平、以及AST和ALT活性(P<0.05;P<0.01),而CAT、SOD活性和HDL-C水平显著或极显著升高(P<0.05;P<0.01);胰腺组织中,胰腺细胞数目明显增多,胰腺病理性损伤明显减轻。罗汉果总皂苷及二甲双胍均具有明显改善糖代谢紊乱的作用,同时可明显减轻胰岛素抵抗,增强机体抗氧化应激的能力和改善肝肾功能。
基于转录组学技术分析绿原酸对鸡源大肠杆菌抑菌及耐药消除的作用机制
姚姗姗, 张石磊, 梁存军, 张铁, 王春光
中国畜牧兽医. 2020, 47(12):  4156-4165.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0.12.040
摘要 ( 205 )   PDF (2380KB) ( 3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探究绿原酸对鸡源抗生素耐药大肠杆菌抑菌及耐药消除的作用机制,以影印法分离绿原酸浓度为1.25 mg/mL(亚抑菌浓度,1/2 MIC)的LB肉汤培养的第3代禽源大肠杆菌耐药逆转菌株,以微板法测定耐药逆转菌株的左氧氟沙星最小抑菌浓度(MIC),并进一步通过转录组测序方法分析绿原酸消除大肠杆菌耐药性的分子机制。结果显示:耐药逆转菌株对左氧氟沙星的MIC由16 μg/mL降低至4~8 μg/mL,说明1.25 mg/mL的绿原酸可在一定程度上消除耐药大肠杆菌的左氧氟沙星耐药性。为进一步解析绿原酸对鸡源大肠杆菌耐药消除作用的分子机制,通过转录组测序方法对耐药性消除前后鸡源大肠杆菌基因表达水平进行对比分析发现:绿原酸作用后共有12个基因的表达量发生显著下调,通过荧光定量PCR验证结果基本一致。经过GO功能富集分析和KEGG代谢通路富集分析发现,差异表达基因在功能上集中于膜组成成分和DNA重组,在代谢通路富集中差异基因均与代谢相关,差异基因中bhsA、cysP为Coli-HB染色质转录RNA(GenBank登录号:CP020933),oqxA、oqxR、emaA、pinR、xerD、folA、repA、repC、adhP、IS26为Coli-HB质粒1转录RNA(GenBank登录号:CP020934)。从差异表达基因的分布可以看出,绿原酸可以抑制细菌DNA重组、使细菌抗逆性减弱、抑制耐药基因活性等,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大肠杆菌的左氧氟沙星耐药性,起到抑菌及耐药消除作用。
质量安全
两种绿头鸭肌肉营养成分分析及评价
刘博, 赵明明, 吴琼, 赵家平, 涂剑锋
中国畜牧兽医. 2020, 47(12):  4166-4173.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0.12.041
摘要 ( 304 )   PDF (848KB) ( 3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试验旨在研究两种绿头鸭(白羽绿头鸭和绿头鸭)肌肉营养组成和价值,为绿头鸭肉产品的开发利用提供基础数据和理论依据。选择白羽绿头鸭和绿头鸭60只(每个品种各30只,公母各半),依照国家标准测定胸肌粗蛋白质、粗脂肪、胆固醇含量及氨基酸、脂肪酸、微量元素和维生素的组成和含量,并对胸肌进行氨基酸评价及脂肪酸营养价值评价。结果显示,白羽绿头鸭肌肉粗蛋白质含量显著低于绿头鸭(P<0.05);两种绿头鸭肌肉中均检测到17种含量大于0.01%的氨基酸,其中白羽绿头鸭肌肉苏氨酸、组氨酸、丝氨酸和脯氨酸含量显著高于绿头鸭(P<0.05),赖氨酸、谷氨酸和精氨酸含量显著低于绿头鸭(P<0.05);检测到13种含量均大于0.01%的脂肪酸,其中白羽绿头鸭硬脂酸和油酸含量显著低于绿头鸭(P<0.05);检测到9种矿物质元素(钠、镁、钾、钙、锰、铁、铜、锌和硒),两种绿头鸭差异不显著(P>0.05);检测到8种维生素,白羽绿头鸭肌肉维生素B1含量显著高于绿头鸭(P<0.05),维生素D和维生素E含量显著低于绿头鸭(P<0.05)。两种绿头鸭肌肉氨基酸比例接近世卫组织推荐的理想模式,富含人体所需的矿物质元素和维生素,具有广阔的开发利用前景。
环境安全
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土壤中多西环素
徐向月, 马文瑾, 安博宇, 王涵宇, 程古月, 刘振利, 黄玲利
中国畜牧兽医. 2020, 47(12):  4174-4180.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0.12.042
摘要 ( 148 )   PDF (1001KB) ( 3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了解多西环素(DOX)在土壤中的污染现状,降低检测成本,本研究建立了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紫外(HPLC-UV)检测3种土壤中DOX的分析方法。土壤样品通过采用乙腈和Na2EDTA-Mcllvaine(1:1,V/V,pH 4.88)的混合溶液作为提取试剂,HLB固相萃取小柱进行富集净化,Agilent ZORBAX SB-C18(4.6 mm×250 mm×5 μm)色谱柱分离,以0.01 mol/L草酸(A)、乙腈(B)和甲醇(C)为流动相系统,在355 nm波长下进行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时提取效果最佳。以3倍信噪比确定方法检测限,以10倍信噪比确定方法定量限。结果表明,DOX在10 min出峰,在0.1~10 μg/mL范围内,DOX的峰面积与浓度线性关系良好,回归方程为y=22 747x+3.3256,相关系数是0.9999。本方法DOX的检测限为0.05 mg/kg,定量限为0.1 mg/kg。当土壤添加浓度为0.1 μg/g时,DOX在壤土、砂壤土及砂土中的回收率分别为58.96%、75.84%和83.06%,变异系数为1.00%~9.54%;当土壤添加浓度为0.2 μg/g时,DOX在壤土、砂壤土及砂土中的回收率分别为63.89%、70.48%和81.07%,变异系数为2.40%~8.83%;当土壤添加浓度为0.4 μg/g时,DOX在壤土、砂壤土及砂土中的回收率分别为59.02%、76.16%和81.29%,变异系数为1.52%~5.89%。本检测方法高效、稳定、特异性好,可以用于不同类型土壤中DOX的检测与定量,有助于环境中DOX检测方法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