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0年 第47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20-01-20
目录
目录
中国畜牧兽医. 2020, 47(1):  0-0. 
摘要 ( 131 )   PDF (491KB) ( 8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封面封底
中国畜牧兽医. 2020, 47(1):  0-0. 
摘要 ( 1 )   PDF (8063KB) ( 3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生物技术
肝螺杆菌CdtB基因缺失株的构建与验证
朱宸, 曹舒扬, 吴志浩, 殷俊, 朱立麒, 张泉
中国畜牧兽医. 2020, 47(1):  1-7.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0.01.001
摘要 ( 268 )   PDF (2420KB) ( 8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试验旨在敲除肝螺杆菌(Helicobacter hepaticus,H.hepaticus)的CdtB基因,采用pcDNA质粒构建自杀质粒,用于敲除肝螺杆菌ATCC 51449菌株CdtB基因。根据同源重组原理,通过电击转化方法将质粒转入肝螺杆菌构建肝螺杆菌CdtB基因缺失株(ΔCdtB)。采用PCR及测序技术对ΔCdtB缺失株进行鉴定。采用生化试验、生长曲线测定检测ΔCdtB缺失株与野生型肝螺杆菌区别。结果显示,获得以质粒pcDNA构建的同源重组敲除质粒pcDNA-ΔCdtB,电击转化肝螺杆菌后经过传代筛选可获得氯霉素阳性转化子。缺失株替换片段的PCR产物为964 bp,大于野生型肝螺杆菌对应产物884 bp,测序结果表明,氯霉素抗性基因已替换了CdtB基因。比较发现,ΔCdtB缺失株与野生型菌株的尿素酶试验结果均呈阳性,并且在生长速率方面与普通血琼脂平板上无显著差异,但最终缺失株在含氯霉素的血琼脂平板上生长更多。除此之外,将获得的缺失株持续传代并进行PCR鉴定未发现回复突变,有较好的遗传稳定性。综上所述,本研究构建的基因敲除质粒pcDNA-ΔCdtB实现了对肝螺杆菌中目标基因的敲除,为肝螺杆菌基因功能研究和致病因子的发掘提供了有效的基因操作工具。
羊种布鲁氏菌M5-90疫苗株铁应答调控因子irrrirA基因缺失株的构建与鉴定
赵晓丽, 王奔奔, 张欢, 杨亚军, 杨宁宁, 王震, 杨琴, 王勇, 陈创夫, 曹旭东
中国畜牧兽医. 2020, 47(1):  8-17.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0.01.002
摘要 ( 247 )   PDF (3469KB) ( 5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研究铁调控因子irr和rirA在羊种布鲁氏菌(Brucella melitensis)感染过程中的作用,本研究通过卡那替换的方法构建两个缺失株M5-90Δirr和M5-90ΔrirA,分别将亲本株和缺失株在相同营养条件下培养36 h,观察其振荡培养时的生长变化趋势。分别将1×108 CFU M5-90Δirr、M5-90ΔrirA和M5-90接种到含1.5 mol/L NaCl、pH 2.5、pH 11.5、10 mmol/L H2O2的1 mL布鲁氏菌液体培养基,比较缺失株和亲本株在不同条件下的生长特性;分别以1×106 CFU M5-90Δirr、M5-90ΔrirA和M5-90感染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检测缺失株的黏附、侵袭和胞内生存能力。结果显示,在相同体外培养条件下缺失株M5-90Δirr和M5-90ΔrirA生长速度明显低于亲本株;M5-90Δirr、M5-90ΔrirA在高盐、强酸和强碱环境下生存率均显著或极显著低于亲本株(P<0.05;P<0.01),在H2O2条件下这两个缺失株的生存率却显著高于亲本株(P<0.05)。与亲本株相比,缺失株在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内的侵袭和黏附能力均减弱,在感染后45 min缺失株M5-90Δirr和M5-90ΔrirA的黏附和侵袭能力均极显著低于亲本株(P<0.01),但在感染后24 h,这两个缺失株在细胞内繁殖能力与亲本株相比有所增强。本研究报道了irrrirA基因不仅调控了羊种布鲁氏菌的生长,同时对细菌黏附和侵袭能力也产生一定的影响,M5-90Δirr和M5-90ΔrirA是两株具有潜力的布鲁氏菌候选疫苗株。
牛支原体新疆分离株oppD/F基因克隆及分子特征分析
凌晨, 郝成武, 张飞, 候凤, 贺笋
中国畜牧兽医. 2020, 47(1):  18-27.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0.01.003
摘要 ( 233 )   PDF (1937KB) ( 3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试验旨在分析牛支原体新疆分离株oppD/F基因序列,并探究其序列特征及编码蛋白的结构和功能。根据GenBank中PG45菌株oppD/F基因序列(登录号:AF130119.1)设计1对引物,应用PCR技术扩增获得分离株oppD/F基因,将oppD/F基因片段克隆至pMD19-T载体中进行测序,在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其核苷酸序列的基础上对其编码蛋白的基本理化性质、疏水性、可溶性、信号肽、跨膜域、亚细胞定位、磷酸化位点、糖基化位点、二级结构、三级结构和功能等进行分析和预测。结果显示,牛支原体新疆分离株oppD/F基因序列全长1 617 bp,与Mb PG45株和Mb JF4278株的同源性均为100%,处于同一分支;该基因编码蛋白是由539个氨基酸残基组成,不存在信号肽及跨膜结构,是一种稳定的亲水性蛋白质;oppD/F蛋白存在1个AAA家族结构域,50个潜在的磷酸化位点和3个糖基化位点,其二级结构是混合型,其中α-螺旋所占比例最高(61.78%),无规则卷曲次之(20.78%)。功能预测结果显示,oppD/F蛋白在信号传导、受体、结构蛋白、离子通道、免疫应答和胁迫应答等方面的几率均较高。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分析牛支原体oppD/F基因的功能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梅花鹿S100A16基因的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陈继乾, 夏彦玲, 高悦禹, 刘伟石
中国畜牧兽医. 2020, 47(1):  28-36.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0.01.004
摘要 ( 235 )   PDF (1531KB) ( 5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探索梅花鹿(Cervus nipponS100A16基因序列及生物学特性,本研究根据GenBank数据库中牛、绵羊S100A16基因序列设计引物,以梅花鹿鹿茸顶端组织cDNA为模板,采用RT-PCR技术和分子克隆技术成功获得梅花鹿S100A16基因的cDNA序列。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梅花鹿S100A16基因CDS区全长312 bp,编码103个氨基酸;蛋白含有11个磷酸化位点,有跨膜结构域,无信号肽,为在细胞内发挥作用的稳定蛋白;蛋白仅在C端含有S100蛋白家族经典的EF螺旋结构域,由12个氨基酸组成,N端EF螺旋结构域由15个氨基酸组成;蛋白C端含有FGF-1蛋白结合位点;梅花鹿S100A16蛋白的二级结构主要由α-螺旋和无规则卷曲构成;三级结构显示该蛋白有2个Ca2+结合位点;梅花鹿S100A16蛋白氨基酸序列与东欧马鹿同源性最高,为100%,与其他部分物种S100A16蛋白氨基酸序列构建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S100A16基因在进化上比较保守,符合功能基因的特点。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揭示梅花鹿S100A16基因的功能及表达机制提供依据。
腺病毒载体转染水貂耳缘成纤维细胞的研究
李文, 韩玉萍, 赵向远, 范冰峰, 李晓霞, 刁云飞, 杨镒峰, 许保增
中国畜牧兽医. 2020, 47(1):  37-43.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0.01.005
摘要 ( 204 )   PDF (3671KB) ( 3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试验旨在探究利用携带标记基因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nhanced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EGFP)的腺病毒载体转染入水貂耳缘成纤维细胞的可行性及感染效率。首先利用组织贴壁法分离培养水貂原代耳缘成纤维细胞并进行传代,然后包装病毒Ad-EGFP并使用TCID50法进行滴度检测,设置两组不同浓度梯度的病毒液感染水貂耳缘成纤维细胞,感染复数(MOI)值分别为0/100/300/500/700/900和0/10/30/50/70/90,通过在显微镜下观察阳性细胞占总细胞数的比值估计转染效率(%)。结果表明,组织贴壁法培养水貂耳皮肤组织11 d可长满原代细胞,传代细胞在3~4 d融合度可达80%左右,包装Ad-EGFP病毒滴度为1.99×1011 PFU/mL,用其感染水貂成纤维细胞最佳MOI值为30,瞬时转染效率可达90%以上。综上,利用腺病毒载体转染水貂成纤维细胞具有可行性,是一种高效的转染方式,为后续水貂基因组编辑前期验证试验奠定基础。
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
枯草芽孢杆菌WB600角蛋白酶重组菌发酵条件优化
廖朝勇, 张铁鹰, 刘俊丽, 隋景巍
中国畜牧兽医. 2020, 47(1):  44-52.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0.01.006
摘要 ( 291 )   PDF (827KB) ( 6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试验旨在对已构建枯草芽孢杆菌WB600角蛋白酶重组菌WB600-K进行发酵条件优化,获得最佳产酶条件,以期提高重组菌角蛋白酶的产量;同时通过研究不同种类碳源和氮源间的组合优化获得成本低廉的重组菌发酵培养基配方。结果显示,当发酵液D600 nm=1.0时添加0.5%木糖诱导发酵WB600-K分泌表达角蛋白酶酶活最佳(P<0.05);山梨醇作为碳源可显著提高WB600-K角蛋白酶酶活(P<0.05),但成本较高不宜作为混合碳源来源;不同种类碳源(葡萄糖、玉米粉、糖蜜、甘油)组合添加能显著提高重组菌角蛋白酶酶活(P<0.05)。不同种类氮源(蛋白胨、酵母粉、豆粕粉、尿素)组合添加对于重组菌提高角蛋白酶酶活效果不如单一氮源(蛋白胨)(P<0.05)。在诱导发酵48 h时WB600-K产角蛋白酶酶活最高(P<0.05)。对发酵配方进行正交试验优化,WB600-K在玉米粉5.1 g/L、葡萄糖5.9 g/L、糖蜜5.9 g/L、甘油3.0 g/L、蛋白胨20 g/L、NaCl 10 g/L,发酵液D600 nm=1.0时加0.5%木糖诱导发酵48 h能显著提高角蛋白酶酶活(P<0.05),达到56.9 U/mL,较初始培养条件提高49.74%。综上,在优化发酵条件下进行发酵及不同种类碳源间组合能提高WB600-K角蛋白酶活性,可为角蛋白酶工业化生产提供试验依据。
耐镉乳酸菌对蛋鸡组织和鸡蛋中镉残留及部分矿物元素沉积的影响
蒲俊华, 陈大伟, 陆俊贤, 张小燕, 唐梦君, 孔令武, 周倩, 刘茵茵, 高玉时
中国畜牧兽医. 2020, 47(1):  53-62.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0.01.007
摘要 ( 199 )   PDF (1007KB) ( 4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试验旨在探明耐镉乳酸菌对蛋鸡的脏器系数、镉在蛋鸡组织及鸡蛋中的残留及钙、铁、锌、锰、铜和硒在组织和鸡蛋中沉积的影响。试验分为5组: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镉组,基础日粮+5 mg/kg镉(以氯化镉的形式添加);乳酸菌组,基础日粮+1×1010 CFU/kg耐镉乳酸菌;镉+低剂量乳酸菌组,基础日粮+5 mg/kg镉+1×1010 CFU/kg耐镉乳酸菌;镉+高剂量乳酸菌组,基础日粮+5 mg/kg镉+1×1011 CFU/kg耐镉乳酸菌,试验期6周。试验期末,采集各组蛋鸡血液,测定总抗氧化力(T-AOC)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采集各组蛋鸡内脏组织和鸡蛋,计算脏器系数,同时测定组织和鸡蛋中镉、钙、铁、铜、锌、锰及硒元素含量。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镉及乳酸菌组显著提高了蛋鸡总抗氧化能力(P<0.05)。各处理组中,镉组脾脏指数最低,镉加乳酸菌组脾脏指数显著高于镉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乳酸菌组显著提高心脏指数(P<0.05)。镉组致蛋鸡肝脏和肾脏中镉残留量远高于其他组织,补加耐镉乳酸菌显著减少了心脏的镉残留量(P<0.05)。与对照组相比,镉组显著降低肾脏钙、脾脏和卵黄的锰含量(P<0.05);与对照组相比,镉加低剂量耐镉乳酸菌显著增加肾脏锰含量、卵黄铁含量及肾脏和脾脏铜含量(P<0.05);镉在鸡蛋中的残留量较低,与对照组相比,镉组显著降低鸡蛋铁、锰元素含量(P<0.05),补加耐镉乳酸菌显著增加铁、锌、锰和硒元素含量(P<0.05)。结果表明,在蛋鸡日粮中添加1×1010 CFU/kg的耐镉乳酸菌,可显著提高蛋鸡血清总抗氧化力水平和蛋鸡的心脏指数,显著改善镉暴露导致的脾脏萎缩和心脏镉的残留量;同时显著增加锰、铜、铁在肾脏、脾脏及卵黄中的含量及铁、锌、锰和硒在鸡蛋中的含量。
遗传繁育
建昌马mtDNA D-loop区遗传多样性及系统进化分析
周凡莉, 黄卫平, 金素钰, 杨世忠, 黄林, 饶开晴, 郑玉才
中国畜牧兽医. 2020, 47(1):  63-73.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0.01.008
摘要 ( 221 )   PDF (1288KB) ( 5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试验旨在以线粒体DNA(mitochondrial DNA,mtDNA)为切入点,研究建昌马的母系遗传多样性与系统进化。从建昌马(n=39)血液中提取基因组DNA,用PCR方法扩增mtDNA D-loop区并直接测序,分析其高变区247 bp序列信息,统计mtDNA D-loop区的单倍型及变异位点,计算单倍型多样性(haplotype diversity,Hd)、核苷酸多样性(nucleotide diversity,Pi)和平均核苷酸变异数(average number of nucleotide differences,K)。构建包括建昌马在内的19个品种马的NJ系统进化树,计算各品种间的遗传距离。结果显示,试验获得了清晰的PCR扩增产物,并通过直接测序方法获得了约1 200 bp的序列。39匹建昌马mtDNA D-loop区247 bp序列(其中1个样品缺失1 bp)的AT碱基含量为61.45%,属AT碱基对富集区,检测到33个多态性位点,共显示26种单倍型,其中4种为共享单倍型,且Hap7和Hap1为优势单倍型,单倍型多样性为0.947,核苷酸多样性为0.02399,平均核苷酸变异数为5.901,显示丰富的母系遗传多样性;NJ系统进化树显示,建昌马分布在A、C、D、E、F、G共6个支系中,约50%的样品分布在A支系,显示出复杂的母系起源;建昌马与关中马的遗传距离最小(0.021),其次是三河马、文山马、韩国车巨马(0.024),与韩国济州岛马遗传距离最大(0.032)。本研究结果表明,建昌马的mtDNA D-loop高变区遗传多样性丰富,具有多个母系起源,且A支系占有明显优势,与关中马、文山马可能有共同的母系起源。
南阳牛生长性状相关基因组区域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吕世杰, 陈付英, 张子敬, 施巧婷, 辛晓玲, 楚秋霞, 李文军, 柏中林, 王二耀, 徐照学
中国畜牧兽医. 2020, 47(1):  74-82.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0.01.009
摘要 ( 247 )   PDF (3204KB) ( 10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筛选和鉴定与南阳牛生长性状相关的基因组区域和候选基因,从而更好地了解牛生长性状的遗传机制。试验共采集71头南阳牛母牛血样并提取基因组DNA,利用SLAF-seq(specific-locus amplified fragment sequencing)技术获得全基因组SNP标记并对试验个体基因型进行分型。对每头个体初生重及不同月龄(6、12、18、24、36)的体重、体高、体斜长、胸围和坐骨端宽及每6个月体增重等生长性状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获得显著相关的基因组区域后,对其中基因进行功能注释以筛选候选基因。结果显示,共获得141 755个筛选后的SNPs,通过全基因组关联分析鉴定出5个分别与12月龄体重(8号染色体:17 320 634~17 347 720 bp)、12月龄胸围(2号染色体:15 063 190~15 155 309 bp)、24月龄体斜长(11号染色体:60 727 342~81 425 987 bp)、36月龄坐骨端宽(14号染色体:15 635 762~15 643 272 bp)和12~18月龄体增重(26号染色体:40 456 192~40 456 477 bp)等生长性状显著相关的基因组区域(LOD≥6.35)。通过对5个基因组区域内的186个基因进行功能注释,共筛选得到11号染色体上的8个基因(BMP10、IFT172、SDC1、TCF23、TRIM54、RAB1A、VPS54和GDF7)与骨生长、肌肉发育和生长调控有关,建议其可优先作为牛生长性状相关候选基因进行进一步验证。
表皮生长因子对绵羊子宫内膜上皮原代细胞增殖的影响
王利娟, 陈超磊, 苏运泽, 李博宇, 王相国, 盛熙晖, 郭勇, 倪和民
中国畜牧兽医. 2020, 47(1):  83-89.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0.01.010
摘要 ( 196 )   PDF (8498KB) ( 4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建立和完善绵羊子宫内膜上皮原代细胞体外培养技术,为研究绵羊母体和孕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建立体外着床模型。采用组织块法分离培养子宫内膜上皮细胞,观察其生长情况,并比较不同表皮生长因子(EGF)浓度对子宫内膜上皮细胞增殖的作用效果。结果显示,组织块培养1~2 d后,组织周围迁出子宫内膜上皮细胞,长满60 mm培养皿需9~12 d;经差时消化法纯化后,F1代绵羊子宫内膜上皮细胞纯度可达90%以上,表明所获细胞可用于后续试验;F2代细胞在不同浓度EGF(0、12.5、25、50、75、100 ng/mL)下培养144、168 h,经检测在144 h,12.5、25和100 ng/mL浓度下D450 nm值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50 ng/mL浓度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在168 h,12.5 ng/mL浓度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因此,在12.5 ng/mL EGF作用下效果最佳;F3代细胞在0、12.5 ng/mL浓度下培养不同时间(24、48、72、96、120、144、168、192、216 h),经检测D450 nm值在144 h差异显著(P<0.05),168 h后差异极显著(P<0.01)。因此,在培养液中添加12.5 ng/mL EGF可以更加高效、快速得到子宫内膜上皮细胞。
新疆褐牛乳房炎抗性相关基因的表达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姜徽, 刘攀, 李媛媛, 刘奎国, 黄锡霞, 刘江卫, 胥磊, 杜建文, 桑扎根, 杨雪梅, 赵番番, 王丹
中国畜牧兽医. 2020, 47(1):  90-97.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0.01.011
摘要 ( 205 )   PDF (1258KB) ( 4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文章旨在分析新疆褐牛乳房炎抗性相关基因的分子生物学功能,为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工作在新疆褐牛乳房炎抗性性状中的研究奠定理论基础。试验采用DAVID 6.8软件对课题组前期研究及相关文献报道的乳房炎抗性相关基因(共20个基因)进行功能GO富集及KEGG信号通路分析。采用String 10.0数据库进行蛋白相互作用网络分析,结合生物信息学分析和相关文献的研究结果,挑选出JAK2和STAT5A基因,通过使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JAK2、STAT5A基因在不同乳房健康程度的新疆褐牛血液中的相对表达量。GO富集分析得到,20个基因主要涉及细胞膜、免疫应答和调节防御反应等生物过程;KEGG富集分析发现,这些基因主要参与JAK-STAT信号通路、趋化因子信号通路、ErbB信号通路等;PPI分析发现,20个基因中有8个基因之间存在直接或间接联系;实时荧光定量试验发现,JAK2、STAT5A基因在健康新疆褐牛血液的表达量极显著或显著高于患乳房炎新疆褐牛(P<0.01;P<0.05)。通过生物信息分析和实时荧光定量试验,进一步从分子水平探讨了不同乳房健康程度的新疆褐牛与JAK2、STAT5A基因表达之间的内在联系。
芯片技术在畜禽育种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马丽娜, 刘永进, 王锦, 赵正伟, 马青
中国畜牧兽医. 2020, 47(1):  98-106.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0.01.012
摘要 ( 361 )   PDF (1047KB) ( 14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中国畜禽品种资源丰富,且有许多优良性状基因,但这些优良性状基因并没有被充分利用,因此,在基因水平上开展遗传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畜禽经济性状改良的重要方向。目前,虽然传统系谱选择方法在育种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存在准确率低、育种周期长等缺点。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近年来先进的基因组测序和基因分型技术大大促进了畜禽育种方法的革新。从低通量、耗时的限制性片段多态标记(RFLP)到如今高通量、高密度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标记,基因检测效率有了大幅度提高。基因芯片技术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和全基因组选择育种研究中逐渐得到广泛应用,成为畜禽育种的新技术手段和新热点。主要介绍了高、低密度SNP芯片技术在畜禽育种中的研究及应用,并简述了其技术优势、存在问题及挑战、应用展望,旨在表明基因芯片技术必将会成为畜禽分子育种工作中一项重要的基础技术,在畜禽种业快速发展过程中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以期为基因芯片技术在畜禽育种中得到进一步应用提供理论参考,推进中国畜禽育种遗传进展,提升中国畜禽种业的科技竞争力。
江口萝卜猪STAT3基因第16外显子多态性及其与肉质性状、基因表达量的相关性分析
张继, 吴雪, 邱淦远, 刘鹏程, 杨茂林, 刘若余
中国畜牧兽医. 2020, 47(1):  107-115.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0.01.013
摘要 ( 211 )   PDF (1590KB) ( 3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研究江口萝卜猪信号传导及转录激活因子3(signal transducers and activators of transcription 3,STAT3)基因与肉质性状之间的关系,本试验测定了105头江口萝卜猪11个主要肉质性状指标,构建混合DNA池测序筛选SNP位点,单个样本直接测序验证和基因分型,并检测了不同基因型个体背最长肌中STAT3基因的表达量,利用生物统计软件分析了SNP位点与肉质性状和基因表达量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显示,在STAT3基因第16外显子上检测出1个SNP位点(Exon16-C+78T),单个样本测序只发现了CT和TT两种基因型,群体遗传参数分析发现T为优势等位基因,多态信息含量表现为中度多态,χ2检验发现该位点显著偏离了Hardy-Weinberg平衡。相关性分析发现,江口萝卜猪TT基因型大理石纹评分和熟肉率均显著高于CT基因型(P<0.05),且TT基因型剪切力显著低于CT基因型(P<0.05);TT基因型江口萝卜猪背最长肌中STAT3基因表达量显著高于CT基因型(P<0.05)。在一定范围内,江口萝卜猪STAT3基因表达量的提高可能对于肉质性状的改善具有积极作用,TT基因型个体相较于CT基因型个体STAT3基因的表达量更高,肉质性状表现也更好。研究结果证明,STAT3基因可以作为辅助江口萝卜猪选育的候选基因,Exon16-C+78T可能是影响猪肉质性状的重要SNP位点。
miR-93对延边黄牛垂体细胞GH分泌的影响
娄安钢, 崔长艳, 相思宇, 金太花, 陈莹莹, 张睿, 关立增
中国畜牧兽医. 2020, 47(1):  116-123.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0.01.014
摘要 ( 192 )   PDF (1551KB) ( 3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分析血液外泌体miRNA对延边黄牛垂体细胞生长激素(GH)分泌的影响,试验选择在延边黄牛和韩延牛血液外泌体中存在显著差异表达的miR-93,分析其对延边黄牛垂体细胞GH分泌的影响机制。试验首先进行延边黄牛垂体细胞的原代培养,之后将miR-93的mimics(miR-93-mi组)、mimics对照品(NC对照组)、inhibitor(miR-93-in组)、inhibitor对照品(iNC组)转染给已建立的垂体原代细胞,48 h后收集细胞,提取总mRNA和总蛋白。试验利用targetscan和RNAhybrid分析软件对miR-93的靶基因进行预测,并利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系统对miR-93的靶关系进行验证;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ting技术分别检测靶基因mRNA转录和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miR-93靶向了生长激素释放激素受体(GHRHR)的3'UTR;与NC对照组比较,miR-93-mi组的延边黄牛垂体细胞中GH mRNA转录和蛋白表达均极显著低于NC对照组(P<0.01);miR-93-mi组的GHRH mRNA转录和蛋白表达均极显著低于NC对照组(P<0.01),而miR-93-in组的GHRHR蛋白表达显著高于iNC对照组(P<0.05)。说明miR-93可通过调节GHRHR的表达而调控延边黄牛垂体细胞GH的分泌,进而调控延边黄牛的生长发育。
白藜芦醇对山羊冷冻精子质膜、DNA完整性和温度耐受性的影响
吕春荣, Allai Larbi, 李俊喜, 洪琼花, 权国波
中国畜牧兽医. 2020, 47(1):  124-130.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0.01.015
摘要 ( 193 )   PDF (2882KB) ( 4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试验旨在研究白藜芦醇对山羊冷冻精子质膜、DNA完整性和温度耐受性的影响。采用假阴道法采集8只云上黑山羊精液,用含不同浓度(0、0.1、1、10和20 μmol//L)白藜芦醇的Optidyl稀释液稀释后进行细管分装,对照组不添加白藜芦醇。在5 ℃平衡4 h后,将细管于液氮蒸气中预冻10 min,最后在液氮中保存30 d。37 ℃水浴解冻后,采用低渗耐受性试验检测质膜完整性和温度耐受性,精子染色质扩散法检测DNA碎片率等指标。结果显示,10 μmol/L白藜芦醇冷冻组精子弯尾率显著高于其他各处理组(P<0.05),而其他各冷冻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10 μmol/L白藜芦醇冷冻组精子DNA碎片率极显著高于鲜精组(P<0.01),极显著低于未添加白藜芦醇冷冻组(P<0.01)。温度耐受性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白藜芦醇冷冻组精子37 ℃水浴1 h后的精子弯尾率以10 μmol/L冷冻组最高,与其他各冷冻组间差异极显著(P<0.01);精子弯尾率随着孵育时间的延长而呈逐步下降的趋势,当孵育4 h时,10 μmol/L白藜芦醇冷冻组精子弯尾率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透射电镜结果表明,10 μmol/L白藜芦醇组精子质膜完整率显著高于不添加白藜芦醇对照组(P<0.05)。上述结果表明,在冷冻稀释液中添加白藜芦醇可显著改善山羊冻精质膜状态、DNA完整率和温度耐受性,其最佳作用浓度为10 μmol/L,但白藜芦醇是否能改善山羊冻精的人工授精效果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DHRS4基因在猪骨骼肌中的表达及其与生长性状的关联分析
张垒霞, 杨言昭, 李文通, 刘颖, 周荣, 杨亚岚, 李奎
中国畜牧兽医. 2020, 47(1):  131-139.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0.01.016
摘要 ( 265 )   PDF (1136KB) ( 4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探讨猪DHRS4基因在骨骼肌中的表达及其与生长性状的相关性,本研究分析了DHRS4基因在长白猪出生后30、180和300 d不同类型骨骼肌中的表达,并在蓝思白猪资源群体中筛选DHRS4基因的多态性位点,进一步通过Sequenom SNP分型技术对DHRS4基因进行基因分型,分析了DHRS4基因多态性位点与猪生长性状(料重比、平均日增重和平均背膘厚)的相关性。结果显示,DHRS4基因在30、180和300 d长白猪的胸肌、腿肌和背肌中均有表达,在胸肌和腿肌中,DHRS4基因在30 d的表达显著或极显著高于180和300 d(P<0.05;P<0.01),而在背肌的不同发育时期中,其表达水平没有显著差异(P>0.05)。此外,本研究在蓝思白猪资源群体中找到了3个位于DHRS4基因上的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rs334250151、rs342446613和rs326982309。关联分析结果表明,rs334250151位点与料重比呈显著相关,该位点AA基因型个体的料重比显著低于TT基因型个体(P<0.05)。研究揭示,DHRS4基因可能参与猪的骨骼肌发育,rs334250151位点可以作为一个新的分子标记应用于猪生长性状的遗传改良中。
CRISPR/Cas9系统在家禽中应用研究进展
张蕾, 张海波, 章敬旗, 张扬, 常国斌, 陈国宏, 王健
中国畜牧兽医. 2020, 47(1):  140-147.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0.01.017
摘要 ( 239 )   PDF (864KB) ( 14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CRISPR/Cas系统是一种在细菌和古细菌中发现的获得性免疫系统,由规律成簇间隔短回文重复序列(clustered regularly interspac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s,CRISPR)和CRISPR相关蛋白(CRISPR-associated proteins,Cas)组成。在此基础上改造获得的CRISPR/Cas9基因定点编辑技术可通过设计小的单链引导RNA(single guide RNA,sgRNA)对目标基因进行定向编辑。家禽作为农业经济动物,能够快速高效地生产蛋和肉产品,是世界范围内重要的蛋白质来源,也是极具价值的脊椎动物发育生物学模型。但是受限于卵生动物特点,家禽的受精卵与蛋黄表面紧密结合,未受精的卵子非常难取出,对家禽单细胞阶段受精卵进行靶向遗传修饰的可行性较低,因而家禽功能基因及转基因研究进展较为缓慢。CRISPR/Cas9基因定点编辑技术相较于其他基因编辑系统操作简单,靶向效率高,极大地推动了家禽功能基因的研究进展,是目前筛选和验证家禽功能基因的最有效的工具之一。文章综述了近年来CRISPR/Cas9在家禽细胞、生长发育和性腺分化、家禽疾病、家禽胚胎编辑和转基因家禽制备上的研究进展,以期为CRISPR/Cas9在家禽上的深入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虾青素对小鼠早期胚胎发育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阿拉法特·阿木拉提, 赵茜, 努日比娅姆·麦麦提托合提, 阿尔曼·海热, 刘国世, 阿布力孜·吾斯曼
中国畜牧兽医. 2020, 47(1):  148-155.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0.01.018
摘要 ( 307 )   PDF (2633KB) ( 6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试验旨在研究培养液中添加虾青素(AX)对小鼠胚胎体外发育和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试验选用23~25 g的ICR系雌性小鼠,利用超数排卵,取卵母细胞进行体外受精,受精1 h后将受精卵随机分组、分别移入浓度为0、5、10、25、50 μmol/L的虾青素培养液中进行体外发育培养,在培养24和96 h后分别观察并统计各组的卵裂率和囊胚率;体外培养至96 h后,对囊胚进行细胞计数,统计囊胚细胞数差异;提取各组囊胚总RNA,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各组胚胎的TGF-β和Bcl-2基因的相对表达量进行检测。结果显示,添加10 μmol/L虾青素能够改善小鼠胚胎体外发育环境且显著提高胚胎卵裂率和囊胚率(P<0.05);显著提高囊胚的细胞数(P<0.05);极显著提高TGF-β基因表达量(P<0.01)。结果表明,添加10 μmol/L虾青素有利于小鼠胚胎体外发育,可用于改善小鼠胚胎体外发育环境;TGF-β和Bcl-2基因很可能参与了胚胎发育过程中的相关调控。
利用基因组信息提高畜禽生产性能研究进展
周喜荣, 于丽娟, 张玉华, 玛尔孜亚·亚森, 蒋晓梅, 拉扎特·艾尼瓦尔, 张艳花
中国畜牧兽医. 2020, 47(1):  156-163.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0.01.019
摘要 ( 263 )   PDF (861KB) ( 5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满足人们对畜产品需求的快速增长,必须在加快畜禽产业发展的同时把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提高畜禽遗传特性有望促进这一问题的解决。进入21世纪以来,以基因组选择为核心的分子育种技术迎来了发展机遇,利用该技术可实现早期准确选择,从而大幅度缩短世代间隔,加快群体遗传进展,并显著降低育种成本。虽然在某些畜种中(如奶牛),基因组选择取得了成功,群体也获得较大遗传进展,但仍无法满足快速增长的需求。因此,亟需寻找能够进一步加快遗传进展的方法。研究表明,在SNP标记数据中加入目标性状的已知功能基因信息,可以提高基因组育种值预测的准确性,进而加快遗传进展。而挖掘更多基因组信息的同时,开发更优化的分析方法可以更有助于目标的实现。文章总结了主要畜禽物种的可用基因组数据,包括牛、绵羊、山羊、猪和鸡以及这些数据是如何有助于鉴定影响重要性状的遗传标记和基因,从而进一步提高基因组选择的准确性。
预防兽医
2013~2018年江西省猪伪狂犬病病毒流行株gEgB基因遗传变异分析
高映雪, 蒋新华, 周荷田, 罗锋, 杨丹凤, 万文忠, 邓舜洲
中国畜牧兽医. 2020, 47(1):  164-173.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0.01.020
摘要 ( 271 )   PDF (2465KB) ( 5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掌握江西省猪伪狂犬病病毒(PRV)的分子流行病学及遗传变异情况,本研究运用实验室已建立的PCR方法对2013~2018年采集自江西南昌、宜春、赣州、吉安、九江、上饶、抚州、新余8个地区的PRV阳性猪病料进行gEgB基因扩增,并对PCR产物进行测序和序列分析。结果显示,共获得64株PRV的gE基因序列和12株PRV的gB基因序列;gE基因遗传进化树表明,64株PRV同属一个大分支,与亚洲毒株及近年来国内分离株亲缘关系较近,全部为GⅠ型,而与GⅡ型的欧美经典毒株亲缘关系较远;江西毒株gE基因与19株参考毒株的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7.2%~100%和94.6%~100%;gB基因与11株参考毒株的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8.2%~100%和96.5%~100%;相较于Bartha-K61疫苗株,江西流行毒株的gB基因存在碱基缺失、插入和位点突变现象。本研究从分子流行病学角度证实了江西省PRV的流行与变异情况,为江西省科学防控PRV提供理论依据。
2018年广西重要猪源病毒性疫病流行病学调查
施开创, 尹彦文, 王孝德, 谢守玉, 石永胜, 刘宏梅, 陆文俊, 屈素洁, 冯淑萍, 粟艳琼
中国畜牧兽医. 2020, 47(1):  174-181.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0.01.021
摘要 ( 241 )   PDF (751KB) ( 8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解2018年广西猪群重要疫病流行情况,试验采集广西各地的病死猪组织样品及病猪腹泻拭子,应用多重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猪瘟病毒(CSFV)、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应用多重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猪伪狂犬病病毒(PRV)、猪圆环病毒1型(PCV1)、猪圆环病毒2型(PCV2)及猪圆环病毒3型(PCV3),应用多重RT-PCR检测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猪德尔塔冠状病毒(PDCoV)、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GEV)和猪轮状病毒(PRoV)。结果显示,所检测的694份组织样品中,CSFV、PRRSV、HP-PRRSV、PRV、PCV1、PCV2、PCV3的阳性率分别为11.10%、18.88%、7.20%、5.19%、2.45%、67.00%和5.76%;2种病原混合感染率为41.21%,3种病原混合感染率为4.32%,其中PRRSV和PCV2混合感染率最高。所检测的792份肠内容物及拭子腹泻样品中,PEDV、PDCoV、TGEV、PRoV的阳性率分别为9.72%、5.81%、1.77%和6.31%;2种病原混合感染率为5.30%,其中PEDV和PRoV混合感染率最高。结果表明,当前多种重要病毒性疫病仍在广西猪群发生和流行,并且多重感染普遍存在,应进一步加强监测和防控。
新疆牛源大肠杆菌O157∶H7的分离鉴定及ERIC-PCR基因分型研究
苏战强, 张凌, 刘璐瑶, 王栋, 马晓玉, 艾柯代·吐鲁洪, 张毅, 佟盼盼
中国畜牧兽医. 2020, 47(1):  182-189.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0.01.022
摘要 ( 187 )   PDF (4267KB) ( 3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了解牛源大肠杆菌(E.coli)O157∶H7在新疆地区的污染状况以及遗传多样性,探究不同地区分离菌株的遗传关系,为控制牛源E.coli O157∶H7的传播提供试验依据。将采集的样品在EC肉汤中进行增菌(37 ℃、180 r/min),接着将增菌液划线接种到SMAC平板上,37 ℃培养箱中过夜培养18 h左右。挑取SMAC平板上白色或无色单菌落接种MUG培养基,37 ℃培养18 h左右,将无荧光样品接种到SMAC平板上,37 ℃培养18 h左右,隔天挑取白色或无色单菌落进行PCR鉴定,具有rfbEfliC基因条带的即为阳性菌株。将阳性菌株进行肠杆菌基因间重复共有序列扩增(ERIC-PCR)指纹图谱聚类分析,分析菌株之间的同源性关系。ERIC-PCR结果显示,相似性100%的菌株有3组。从伊犁地区分离到的菌株差异性最大,具有6种分型;其次是乌鲁木齐,具有4种分型。菌株来源多样性最多的在D簇,由此可见通过ERIC-PCR分型,可以进行溯源观察。ERIC-PCR能够区分特定采样点或物种的分离物,它能够证明从不同来源的菌株之间,存在着某些相似的ERIC特性,并聚集在同一个簇群中。该研究中筛选出的E.coli O157∶H7菌株具有广泛的遗传多样性,该方法对于检测不同物种间的细菌差异非常敏感。由此可见ERIC-PCR可以作为E.coli O157∶H7常规监测和鉴定的一个有效的工具。
噬菌体在防控畜禽细菌性感染中的应用
魏炳栋, 丛聪, 李淑英, 李纪彬, 于维, 杨欢, 徐永平, 王欣
中国畜牧兽医. 2020, 47(1):  190-200.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0.01.023
摘要 ( 254 )   PDF (1802KB) ( 7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近年来,因持续饲喂或滥用抗生素而引起的耐药性、药物残留和食品安全等问题日益严重,尤其是多重耐药和泛耐药菌的出现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因此,寻找一种安全、高效的抗生素替代品是保障动物源食品安全、提高动物健康水平,及促进社会发展的必然需求。噬菌体是一类能够侵染细菌、真菌、放线菌等微生物的病毒总称,与传统抗生素相比,噬菌体具有存在广泛、特异性强、安全和研发成本低等优势。人类关于噬菌体的研究报道由来已久,但是随着抗生素和化学抗菌药物的大量出现,噬菌体在欧美等发达国家的研究一度中断,直至20世纪80年代,由于多重耐药菌的出现,人类又重新重视噬菌体的研究,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噬菌体已广泛应用到人类疫病防控、动植物病原菌清除及保障食品安全等方面,已成为人类对抗细菌性感染的利器。作者简述了噬菌体生物学特性、噬菌体疗法优缺点,以及防控猪、鸡的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弯曲杆菌等常见细菌性感染方面的研究,以期为动物生产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鸡补体受体2基因克隆、蛋白表达纯化及其多克隆抗体的制备和鉴定
孔子萌, 江波, 蔡云虹, 何后军, 李永清, 靳换
中国畜牧兽医. 2020, 47(1):  201-208.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0.01.024
摘要 ( 199 )   PDF (2482KB) ( 4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初步鉴定鸡补体受体2(ChCR2)基因,本试验设计特异性引物,利用RT-PCR方法扩增ChCR2基因。利用同源臂连接的方法构建去掉跨膜区的ChCR2-△TM基因的原核表达载体pGEX-6P-1-ChCR2-△TM、pET-32a-ChCR2-△TM和真核表达载体pCMV-HA-ChCR2-△TM,将两个原核质粒转入大肠杆菌表达系统中表达GST-ChCR2-△TM和His-ChCR2-△TM蛋白。将纯化后的GST-ChCR2-△TM蛋白免疫BALB/c小鼠制备血清多克隆抗体,以His-ChCR2-△TM蛋白为包被原,ELISA检测血清多克隆抗体效价。利用间接免疫荧光试验和Western blotting对抗原抗体的特异结合性进行鉴定。结果显示,扩增到了一条大小为1 113 bp的ChCR2基因条带。成功构建了去掉跨膜区的原核表达载体pGEX-6P-1-ChCR2-△TM、pET-32a-ChCR2-△TM和真核表达载体pCMV-HA-ChCR2-△TM。诱导表达的GST-ChCR2-△TM蛋白在低温(16 ℃)诱导条件下可溶,而His-ChCR2-△TM蛋白以包涵体的形式存在。经ELISA测定,GST-ChCR2-△TM蛋白免疫的BALB/c小鼠血清效价为1∶512 000。间接免疫荧光试验和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制备的抗GST-ChCR2-△TM蛋白血清多克隆抗体可与ChCR2蛋白发生特异性结合。本研究结果为ChCR2基因的进一步鉴定及鸡乃至禽类的相关免疫学研究提供了参考依据。
四川彭州猪流行性腹泻流行株全基因序列测定及其遗传变异分析
向萌, 张焕容, 任玉鹏, 张可可
中国畜牧兽医. 2020, 47(1):  209-220.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0.01.025
摘要 ( 200 )   PDF (3215KB) ( 6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对四川省彭州某免疫过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疫苗猪场猪感染的PEDV毒株基因组特征和遗传变异规律进行研究,本试验采用RT-PCR法筛选PEDV阳性样本,命名为SCXM株,对全基因组序列克隆测序获取全基因组序列,并对主要结构基因进行遗传变异分析和系统进化分析。结果显示,SCXM株的遗传变异主要集中在S基因,与71个毒株相比同源性为90.4%~99.2%,与猪场免疫疫苗株CV777相比同源性仅为93.8%。与国内常用疫苗毒株相比,在5个线性抗原表位(P1、S1P2、S1P3、SS5和SS6)和1个中和抗原表位(SID)均存在氨基酸位点突变。遗传进化分析表明,SCXM株属于G2b亚型PEDV,与湖北HBXY3株和越南毒株同在一个分支,表明这些地区流行毒株的演化过程存在相关性。另外对ORF3、MN基因分析结果显示,SCXM与疫苗株相比均存在一定数量的氨基酸突变,但变异程度相对较小,且未引起抗原性预测值的变化。结果表明,PEDV SCXM株属新型变异毒株,其S基因发生较大程度的变异,S基因多个氨基酸突变和抗原性的变化可能是导致猪场疫苗免疫失败的原因之一。本研究丰富了PEDV基因学研究资料,探讨了SCXM株PEDV遗传变异和演化特征,为PEDV的分子演化研究奠定了基础。
一株蛋鸡新城疫病毒的分离鉴定及全基因组序列分析
李佳佳, 宋建领
中国畜牧兽医. 2020, 47(1):  221-228.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0.01.026
摘要 ( 211 )   PDF (1237KB) ( 13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研究云南新城疫病毒(NDV)分子流行特性和致病性,对云南省1个蛋鸡场的组织样品进行病原分离,通过血凝、血凝抑制试验和RT-PCR检测分离毒株,证明为NDV。通过病毒最小致死量(MLD)、鸡胚半数感染量(EID50)、鸡胚平均死亡时间(MDT)、脑内接种致病指数(ICPI)和静脉接种致病指数(IVPI)测定病毒毒力,结果EID50为10-4.4,MLD为10-4,MDT为97.5 h,ICPI为0,IVPI为0,显示分离株为弱毒株。高通量测序及遗传进化分析发现,分离毒株基因组全长为15 198 bp,从3'端到5'端有6个结构基因依次为NP-P-M-F-HN-L,各基因之间有1~48个核苷酸间隔。全基因组、FHN基因遗传进化分析证明分离毒株属于Class Ⅰ分支,F基因ORF全长为1 662 bp,编码553个氨基酸,F蛋白裂解位点氨基酸序列为112-ERQERL-117,符合NDV弱毒裂解位点特征,HN基因ORF全长为1 851 bp,编码616个氨基酸,在HN基因保守区域234-NRKSCS-239位氨基酸序列没有发生变异。F蛋白有6个糖基化位点比较保守,HN蛋白有6个潜在的糖基化位点,但与LaSota相比存在缺失的和多出的糖基化位点。F蛋白半胱氨酸残基分布在76、199、338、347、362、370、394、399、401、424、514、523位氨基酸,F蛋白中性抗原位点在72、75、79和170位氨基酸发生了变异,HN蛋白受体结合部位和NA活性位点氨基酸为174R、401E、416R、526Y,未发生变异。本研究首次报道了云南省蛋鸡新城疫ClassⅠ毒株的全基因序列特征,为新城疫病毒ClassⅠ毒株研究奠定了基础。
基础兽医
牦牛隐性乳房炎主要病原菌及耐药和毒力基因分布情况
王斐, 王彩莲, 宋淑珍, 郎侠
中国畜牧兽医. 2020, 47(1):  229-239.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0.01.027
摘要 ( 227 )   PDF (1061KB) ( 2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探明牦牛隐性乳房炎(SCM)主要病原菌及其耐药和毒力基因的分布情况,本研究自甘肃省甘南州夏季牧场收集无乳房炎临床症状牦牛乳样,通过兰州乳房炎试验(LMT)筛选SCM乳样,从中分离病原菌并纯化培养,利用16S rDNA鉴定主要病原菌,通过纸片扩散法判定其药物敏感性,并采用PCR方法对相关耐药及毒力基因进行检测。结果显示,共筛选出牦牛SCM乳样324份,检出率14.43%;主要病原菌为葡萄球菌属、埃希氏菌属和肠球菌属,其中葡萄球菌分离株对青霉素和四环素耐药率最高,分别为59.57%和47.52%;大肠埃希氏菌分离株对四环素和氨苄西林耐药率最高,分别为43.40%和20.75%;粪肠球菌分离株对四环素和红霉素耐药率最高,分别为25.00%和16.67%;59株耐青霉素金黄色葡萄球菌中共检出MRSA 12株,其中7株携带mecA基因,5株含mecC基因;四环素外排泵基因tetK、tetA携带率最高(85.45%、56.36%),核糖体保护基因tetM携带率最低(34.55%);毒力基因中,clfA、clfB、fib、coa基因检出率较高(87.64%、84.27%、83.15%、82.02%)。研究表明,牦牛SCM的主要病原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氏菌,均对青霉素类和四环素类抗生素耐药性较高,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主要毒力因子为黏附因子和凝固酶。
犊牛肺源致病性大肠杆菌分离鉴定、耐药性及耐药基因检测
顾晓晓, 邬琴, 陶乔孝慈, 马雪, 李劼, 周霞, 韩猛立, 黄新, 吴桐忠, 张星星, 钟发刚
中国畜牧兽医. 2020, 47(1):  240-248.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0.01.028
摘要 ( 231 )   PDF (2178KB) ( 4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试验旨在确定新疆石河子地区某牛场因呼吸系统疾病导致犊牛死亡的细菌性病原,并对分离病原进行系统进化分类、耐药表型和耐药基因分析。采用细菌常规分离结合全自动生化分析系统对分离株进行分离鉴定,采用纸片法和PCR方法对分离株进行系统分群、药敏表型及耐药基因的分析。从患病犊牛肺脏、肝脏及淋巴结组织分离鉴定出6株致病性大肠杆菌,6株分离株均呈多重耐药现象,其中对青霉素、阿莫西林、头孢唑啉、头孢拉定、链霉素、庆大霉素、氟苯尼考、替考拉宁、克林霉素、美罗培南、四环素和妥布霉素的耐药率高达100%。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aacC2、β-内酰胺类耐药基因blaCTX-MblaTEM、四环素类耐药基因tetA、喹诺酮类耐药基因gyrA、磺胺类耐药基因sul2携带率分别为66.67%、83.3%、66.7%、100%、100%和100%。结果表明,新疆石河子某牛场发生呼吸道感染死亡犊牛细菌性病原是大肠杆菌,且表现较强的多重耐药现象,分离株携带更为丰富的耐药基因。
单链抗体在小分子化学物质残留检测中的研究进展
候仁, 黄玲利, 陶燕飞, 谢长清, 刘振利, 彭大鹏
中国畜牧兽医. 2020, 47(1):  249-257.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0.01.029
摘要 ( 234 )   PDF (1095KB) ( 3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兽药、农药及生物毒素等小分子化学物质在食品、饲料或水体中的过量残留对人、动物的健康及生态环境的平衡造成一定程度的危害,因此建立一种针对上述小分子化学物质残留的快速检测方法十分必要。以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为基础的免疫分析技术是残留检测的常用手段,该技术的关键是制备可用来检测特异性抗原的抗体。随着对抗体结构的解析及重组DNA技术的发展,单链抗体为小分子化学物质的残留检测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单链抗体具有分子质量小、免疫原性低、可塑性强、可批量生产等优点,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近年来,以单链抗体为基础建立的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小分子化学物质的残留检测成为最常用的分析工具,且单链抗体的筛选策略、表达策略、突变策略及与碱性磷酸酶形成的融合蛋白等进一步提高了抗体产量、灵敏度、广谱性,并使免疫分析方法简便化,从而推进单链抗体免疫分析方法在小分子化学物质残留检测的应用。作者综述了以单链抗体为基础的免疫分析方法在兽药、农药及生物毒素等小分子化学物质方面的研究进展,以期为小分子化学物质残留检测提供参考。
一株丁酸梭菌的分离鉴定及其益生特性研究
王倩, 李海花, 窦彩霞, 刘丽丽, 乔家运
中国畜牧兽医. 2020, 47(1):  258-266.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0.01.030
摘要 ( 267 )   PDF (4764KB) ( 7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探索了丁酸梭菌分离株的益生特性,旨在为其在仔猪日粮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利用常规方法分离丁酸梭菌并进行纯培养,经生化检测和16S rRNA基因测序,对分离菌株进行鉴定;采用活菌计数法和牛津杯法研究分离株培养上清对3种致病菌的抑制作用、分离株黏附猪小肠上皮细胞(IPEC-J2)的特性及其对致病菌黏附细胞的抑制作用;采用细胞计数法研究分离株对IPEC-J2生长的影响;采用ELISA检测分离株处理细胞后培养上清液中细胞因子水平。结果表明,本研究成功分离到一株丁酸梭菌。与对照组相比,丁酸梭菌培养上清对3种致病菌生长抑制效果均显著(P<0.05);丁酸梭菌可黏附于IPEC-J2,并且黏附效果最佳的感染复数(MOI)为50,最适处理时长为3 h;丁酸梭菌对3种致病菌黏附IPEC-J2均具有显著抑制作用(P<0.05);丁酸梭菌MOI为1、10和50时细胞生长正常、形态完好,MOI为100时IPEC-J2生长受到显著抑制,同时出现部分细胞死亡;MOI为1时细胞因子水平无差异,MOI为10、50和100时细胞因子水平均显著增高(P<0.05)。综上所述,本研究分离的一株丁酸梭菌具有较好的益生特性,为其在生产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伊维菌素长效透皮剂和普通注射剂在家兔体内的药代动力学比较研究
刘营营, 岳治光, 吴宁鹏, 刘珍珍, 闫亚群, 张素梅, 菅复春, 张龙现, 王荣军, 宁长申
中国畜牧兽医. 2020, 47(1):  267-274.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0.01.031
摘要 ( 316 )   PDF (1054KB) ( 2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比较研究制备的伊维菌素长效透皮制剂与普通伊维菌素注射剂药物代谢及药效时间,本研究制备伊维菌素含量分别为0.5%、1.0%和1.5%的长效透皮制剂,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不同药量相同体积伊维菌素长效透皮制剂和普通伊维菌素注射剂(1.0%)在家兔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并通过PKSolver药代动力学处理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0.5%、1.0%、1.5%伊维菌素长效透皮剂和1.0%普通注射剂吸收半衰期分别为0.81、0.52、1.02和0.12 d;达峰时间为1.55、0.97、1.62和0.42 d;峰浓度为47.36、72.02、115.30和99.53 ng/mL;消除半衰期为3.61、5.92、5.59和1.79 d;平均滞留时间为5.27、7.37、5.13和2.16 d;药时曲线面积为1 488.70、3 081.98、3 161.20和480.00 ng·d/mL,伊维菌素长效透皮剂体内维持有效药物浓度的时间长达35 d,普通注射剂仅为9 d。结果表明,伊维菌素长效透皮剂效果稳定,可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地菍总黄酮的急性毒性及降糖活性研究
翁竞玉, 梁丽清, 周敬凯, 刘玉婷, 李丽
中国畜牧兽医. 2020, 47(1):  275-281.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0.01.032
摘要 ( 236 )   PDF (922KB) ( 2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探讨地菍总黄酮的急性毒性及对糖尿病小鼠的降血糖活性。试验以单次最大给药剂量(5.6 mg/g体重)和最大给药体积(40 μL/g体重)的地菍总黄酮混悬液对正常小鼠进行灌胃。24 h内给药2次后连续观察14 d,记录小鼠的存活情况及一般状态,给药14 d后采集小鼠血清并检测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活性及肌酐(Cre)、尿素氮(BUN)含量,计算小鼠心脏、肝脏、脾脏、肺脏、肾脏的质量系数。采用一次性腹腔注射0.160 mg/g体重链脲佐菌素(STZ)建立糖尿病小鼠模型,验证地菍总黄酮对糖尿病小鼠的保护作用。试验设空白组、模型组、二甲双胍组(0.6 mg/g体重)、地菍总黄酮高剂量、中剂量及低剂量组(1.2、0.8、0.53 mg/g体重),连续给药21 d后,测定各组小鼠空腹血糖(FBG)、体重、采食量、饮水量及24 h尿蛋白含量。地菍总黄酮急性毒性试验结果显示,地菍总黄酮灌胃给药的日最大给药量为11.2 mg/g体重;给药后14 d,与正常组相比,给药组小鼠体重、各脏器质量系数、血清中AST、ALT活性及Cre、BUN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在验证地菍总黄酮降血糖活性试验中,与模型组相比,地菍总黄酮给药组小鼠FBG、饮水量、采食量显著或极显著降低(P<0.05;P<0.01)。上述结果证实地菍总黄酮安全性高,未引起试验小鼠明显的急性毒性反应,并可有效降低糖尿病小鼠血糖含量,缓解小鼠糖尿病症状。
兽用抗菌药物联合用药的PK-PD研究进展
袁园园, 黄玲利, 郝海红, 刘振利, 谢长清, 袁宗辉, 彭大鹏
中国畜牧兽医. 2020, 47(1):  282-289.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0.01.033
摘要 ( 253 )   PDF (881KB) ( 6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随着养殖业的迅速发展,兽用抗菌药物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但由于抗菌药物的不合理选择与滥用导致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在逐渐提高,几乎所有细菌都获得耐药基因。目前,细菌耐药已成为一个全球性问题,并且临床上,疾病病因复杂,常表现为多种病原菌的继发感染和混合感染,单一用药往往难以有效控制疾病,严重危害养殖业发展。抗菌药物的联合用药可以提升药物的治疗效果,缓解或减少不良反应,降低细菌耐药性发生率,对混合感染或不能进行细菌学诊断的病例,联合用药还可扩大抗菌范围。而药物代谢动力学(PK)与药效学(PD)结合模型可以有效综合药物、机体和致病菌之间的相互关系,为临床提供合理用药方案。因此,作者通过介绍联合用药的优势与问题,抗菌药物PK/PD的分类及PK/PD对联合用药给药方案的优化与指导,总结现阶段兽药抗菌药物联合用药的PK-PD研究进展,以期促进兽医临床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临床兽医
亚临床酮病对泌乳早期奶牛繁殖性能和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张锋, 白云龙, 宋玉锡, 孙书函, 夏成, 徐闯, 张洪友
中国畜牧兽医. 2020, 47(1):  290-295.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0.01.034
摘要 ( 207 )   PDF (654KB) ( 6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试验旨在探究围产期亚临床酮病与泌乳早期奶牛繁殖性能、卵泡发育之间的关系,并检测试验牛血液生化指标的变化。试验在黑龙江某大型集约化牛场开展,根据产后血酮水平确定亚临床酮病组(SCK)和健康组(C)奶牛共60头,根据试验牛产后50 d内发情状况,将SCK组再分为发情组(SCKE,16头)和乏情组(SCKA,14头),C组也同样分为发情组(CE,25头)和乏情组(CA,5头)。所有试验牛在产后50 d通过直肠检查和B超检查了解子宫复旧及卵泡发育状况,记录繁殖性能数据,并进行血液生化指标分析。结果表明:与健康组发情奶牛相比,亚临床酮病发情奶牛产后首次发情日期推迟约10 d(P<0.05);产后50 d卵泡直径差异极显著(差值约4 mm)(P<0.01)。亚临床酮病乏情奶牛子宫复旧延迟发生率显著高于健康组发情奶牛(P<0.05);亚临床酮病奶牛血浆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含量显著低于健康奶牛(P<0.05),而泌乳量极显著提高(P<0.01)。与发情奶牛相比,乏情奶牛血浆中甘油三酯(TG)含量显著升高(P<0.05);葡萄糖(Glu)、胰岛素(Ins)、雌二醇(E2)、孕酮(P4)含量显著或极显著降低(P<0.05;P<0.01)。综合以上试验结果,奶牛患亚临床酮病而导致能量代谢指标异常是引起奶牛乏情、产后卵泡发育受阻和繁殖障碍的主要因素,进而导致奶牛繁殖力下降。
质量安全
广西地区水牛乳微量元素含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喻笑男, 刘宏艳, 郭晓青, 赵青余, 李发弟, 张军民
中国畜牧兽医. 2020, 47(1):  296-305.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0.01.035
摘要 ( 226 )   PDF (883KB) ( 4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水牛乳是中国南方地区重要奶源,为了解中国广西地区水牛乳中微量元素含量及不同因素如地域、品种和泌乳期对水牛乳中微量元素含量的影响,于广西南宁市兴宁区、邕宁区和钦州市灵山县共3个水牛场采集了摩拉、尼里2个品种,3个泌乳时期的水牛乳样品共60份,通过微波消解,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检测了铬(Cr)、锰(Mn)、钴(Co)、铜(Cu)、砷(As)、硒(Se)、铯(Cs)、钡(Ba)、钼(Mo)、铅(Pb)、镉(Cd)、镍(Ni)共12种微量元素的含量,采用皮尔逊相关分析解析了12种元素含量之间的相关性,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了不同地域、品种和泌乳期水牛乳之间微量元素含量差异,采用多因素方差分析解析交互作用对元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该法测定水牛乳12种微量元素含量的加标回收率在84.94%~120.91%之间。不同地域间水牛乳中Mn、Se、Cs、Ni含量差异显著(P<0.05),钦州市灵山县水牛乳中Mn、Cs含量较高,南宁市兴宁区水牛乳中Se、Ni含量较高;不同品种间水牛乳中Se、Ni含量差异显著(P<0.05),尼里水牛乳中Se、Ni含量高于摩拉水牛;不同泌乳期水牛乳中Mn、Co、Cu、Se、Mo含量差异显著(P<0.05),初乳中Co、Cu、Se含量较高,常乳中Mn含量较高,晚乳中Mo含量较高;地域与品种的交互作用对水牛乳中微量元素含量无显著影响。
环境安全
新疆南北疆两羊场春季养殖环境指标差异比较及羔羊健康状况调查
焦伟娜, 李卓程, 刘虹家, 杨会国, 何宗霖, 姚刚, 王金泉
中国畜牧兽医. 2020, 47(1):  306-314.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0.01.036
摘要 ( 274 )   PDF (1425KB) ( 7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解新疆南北疆地区集约化养殖场春季羊舍环境的变化及羔羊健康状况,本研究对新疆昌吉州木垒县(ML)和阿克苏地区温宿县(WS)两个典型的集约化养殖场羊舍春季环境指标:二氧化碳(CO2)、氨气(NH3)、硫化氢(H2S)、甲烷(CH4)、光照强度、温度、湿度、噪音、可吸入颗粒物(inhalable particles,PM10)和总悬浮颗粒物(total suspended particulars,TSP)进行为期15 d的连续监测,采集连续5 d的24 h数据,分析其日周期变化规律,同时对两羊场羔羊健康与疾病状况进行临床观察。结果表明,木垒羊场羊舍春季噪音极显著高于温宿羊场羊舍(P<0.01),温宿羊场羊舍春季NH3、CO2浓度及TSP、PM10浓度都极显著高于木垒羊场羊舍(P<0.01);从环境指标日周期变化来看,木垒、温宿春季羊场羊舍温度分别约有15和24 h超过国家行业标准(NY/T 388-1999)限值范围。两羊场春季羔羊主要疾病为腹泻、咳嗽及营养不良导致的瘫痪,且温宿羊场羔羊的咳嗽率显著高于木垒羊场(P<0.05),木垒羊场羔羊的瘫痪率显著高于温宿羊场(P<0.05)。综上,两羊场羊舍除温度指标外其他环境指标参数均符合国家标准,表明两场春季羊舍环境对于羊的生长发育比较适宜,但需要对羊舍的温度进行把控从而保证动物的福利及健康需求;两羊场春季监测羊舍的断奶羔羊整体健康状况良好,但木垒羊场需加强对新生弱羔初乳获得、育肥羔羊的补饲等方面的饲养管理。此研究可为新疆地区舍饲肉羊适宜养殖环境标准制定提供一定参考,同时也为新疆肉羊养殖场的饲养管理、动物健康和福利的保障、生产水平的提高提供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