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8年 第45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18-06-20
生物技术
文山牛SIRT2基因的克隆、表达及亚细胞定位
卢徐斌, 绪欣, 王文强, 李明勋, 陈志, 黄必志, 亐开兴, 张慧敏, 毛永江, 杨章平
《中国畜牧兽医》. 2018, 45(6):  1427-1436.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8.06.001
摘要 ( 300 )   PDF (4857KB) ( 27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试验旨在克隆文山牛SIRT2基因,检测SIRT2基因在文山牛不同组织中的表达谱并进行序列分析,鉴定其在293A细胞系中的亚细胞定位。参照GenBank中牛SIRT2基因序列(登录号:NM_001113531.1),在其保守区设计1对特异性引物,以cDNA为模板克隆文山牛SIRT2基因,进行同源性和系统进化分析;以GAPDH基因为内参分析SIRT2基因在文山牛心脏、肝脏、肾脏、肺脏、胃、结肠、肌肉、脂肪8个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构建pDsRed-SIRT2真核表达载体并转染到293A细胞系中表达,观察融合蛋白的亚细胞定位。结果表明,文山牛SIRT2基因开放阅读框全长1 173 bp,编码390个氨基酸,分子质量为43.3 ku,理论等电点为4.985;SIRT2编码蛋白整体表现为亲水性,带有负电荷。文山牛与水牛、白豚、蹄蝠等哺乳动物具有较高的同源性,在系统发育树中距离最近,但与树袋熊距离稍远,推测有袋目哺乳动物在进化过程中过早地与其他哺乳动物产生了遗传差异,在哺乳动物遗传相关的研究中需特殊考虑有袋目哺乳动物。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SIRT2基因在文山牛8个组织中均有表达,在肌肉和肝脏中的表达水平较高,与其他组织存在显著差异(P<0.05)。pDsRed-SIRT2融合蛋白主要定位于293A细胞的细胞质中,可能参与部分细胞器的运作及细胞内物质的运输,调节细胞稳态并在细胞繁殖过程中提供必要的能量物质。本试验结果为进一步探究牛SIRT2基因功能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从江香猪γ干扰素基因克隆与序列分析
温贵兰, 陈绍品, 张升波, 林汉卿, 管国丹, 王开功, 文明, 周碧君, 程振涛, 赵德刚
《中国畜牧兽医》. 2018, 45(6):  1437-1446.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8.06.002
摘要 ( 247 )   PDF (5606KB) ( 22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试验旨在研究从江香猪γ干扰素(interferon gamma,IFN-γ)基因克隆与序列分析。试验提取贵州从江香猪肝脏组织总RNA,反转录生成cDNA,采用2对特异性引物进行巢式PCR扩增从江香猪IFN-γ(CJ-poIFN-γ)基因编码区,将其克隆至pUCm-T载体上,获得重组质粒pUCm-CJpoIFN-γ,并测序鉴定;利用NCBI、SOPMA、SignalP-4.1等在线服务器软件、DNAStar软件对CJ-poIFN-γ进行序列分析。结果表明,CJ-poIFN-γ基因编码区长501 bp,编码166个氨基酸;核苷酸序列比对结果显示,CJ-poIFN-γ与梅山猪、剑白猪、藏猪、成华猪、荣昌猪、印度猪、长白猪、内江猪同源性为99.4%~100.0%;进化树分析结果显示,CJ-poIFN-γ与梅山猪、剑白猪、藏猪、成华猪亲缘关系较近;CJ-poIFN-γ基因编码蛋白不存在跨膜结构,为分泌蛋白,前23个氨基酸为信号肽序列;CJ-poIFN-γ基因编码蛋白二级结构主要以α-螺旋(50.60%)和无规则卷曲(33.14%)为主,B细胞表位主要位于62-65、84-87、113-115、144-156和162-166位氨基酸。试验结果为进一步研究IFN-γ的生物活性、加快从江香猪品种资源的有效利用奠定基础。

细胞因子IL-17作为牛结核病诊断标志物的研究及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高新桃, 贾红, 侯绍华, 郭晓宇, 袁维峰, 姜一曈, 朱鸿飞, 鑫婷
《中国畜牧兽医》. 2018, 45(6):  1447-1453.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8.06.003
摘要 ( 251 )   PDF (1268KB) ( 31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试验旨在评价细胞因子IL-6和IL-17 mRNA转录水平与牛分枝杆菌感染之间的关系,及其在牛结核病诊断中的应用潜力。通过皮内变态反应试验和IFN-γ释放试验临床筛选结核病阳性牛和结核病阴性牛,采集试验动物抗凝全血,分离、收集外周血淋巴细胞,分别用牛结核菌素(PPD-B)、禽结核菌素(PPD-A)、重组蛋白CFP-10-ESAT-6(CE)、pET-32a载体标签蛋白(PET)或PBS 37℃培养6 h,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细胞因子IL-6、IL-17和IFN-γ的mRNA相对转录水平。结果显示,PET和空白对照PBS类似,不能刺激细胞因子mRNA转录水平的提高,表明CE中包含的PET对试验的影响可忽略不计;牛外周血淋巴细胞经PPD-B、PPD-A或CE刺激后,结核病阳性牛样品中IL-17和IFN-γ的mRNA转录水平均显著高于结核病阴性牛(P<0.05),其中PPD-B刺激效果强于CE和PPD-A,而CE刺激的特异性更好;选取CE作为最佳刺激源,结果显示,IL-17和IFN-γ的mRNA转录水平之间相关性良好(spearman r=0.79),并初步建立了基于IL-17和IFN-γ转录水平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以此方法对14头结核病阳性牛进行临床检验,IL-17实时荧光定量PCR法的阳性样本检出率为85.7%,高于IFN-γ(71.4%)。本研究结果初步表明,牛分枝杆菌特异性抗原(PPD-B、CE)诱导的IL-17 mRNA转录水平与牛结核病相关,以CE为刺激源建立的IL-17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具有用于牛结核病诊断的潜力。

绵羊角蛋白关联蛋白2基因的克隆表达与生物信息学分析
刘晓军, 张立春, 韩林凯, 楚熹橦, 崔成都, 鲁承, 金海国, 孙福亮
《中国畜牧兽医》. 2018, 45(6):  1454-1462.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8.06.004
摘要 ( 259 )   PDF (4116KB) ( 25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克隆新吉细毛羊和小尾寒羊的角蛋白关联蛋白2(keratin-associated protein 2,KAP2)基因并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并初步探讨KAP2基因与羊毛毛用性状分子的关系。分别提取新吉细毛羊和小尾寒羊皮肤组织中总RNA,用RT-PCR方法扩增KAP2基因,将PCR产物克隆于pMD19-T载体,转入大肠杆菌DH5α感受态细胞,筛选阳性克隆。提取扩增后的重组质粒pMD19-T-KAP2并进行PCR扩增、双酶切鉴定、序列测定及蛋白质结构预测。结果表明,试验成功克隆了大小为463 bp的KAP2基因,开放阅读框架(ORF)长414 bp,编码137个氨基酸。测序结果比对发现,与小尾寒羊KAP2基因相比,新吉细毛羊的KAP2基因中存在1个由G→A的碱基突变,编码氨基酸由精氨酸(Arg)变为谷氨酰胺(Gln),属于错义突变。新吉细毛羊和小尾寒羊的KAP2蛋白的分子质量分别为14.81和14.84 ku,等电点分别是9.67与9.82,两种绵羊KAP蛋白的基本理化性质无明显差异,同属于碱性疏水性、跨膜蛋白;预测到蛋白二级结构均由α螺旋、延伸链、无规则卷曲等构成,新吉细毛羊和小尾寒羊KAP2蛋白三级结构中存在一个由α螺旋引起的空间结构的差异位点。综合以上结果推测KAP2基因可能是影响羊毛性状的差异基因,本试验结果可为探讨两种绵羊毛用性状表型差异的分子遗传奠定理论基础。

金川牦牛BCL2A1基因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吴开年, 王利, 李晨阳
《中国畜牧兽医》. 2018, 45(6):  1463-1470.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8.06.005
摘要 ( 224 )   PDF (3793KB) ( 23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探讨金川牦牛抗凋亡因子——B淋巴细胞瘤2相关蛋白A1(B cell lymphoma 2 related A1,BCL2A1)基因特点,本试验采用PCR方法以金川牦牛血液DNA为模板扩增BCL2A1基因,用DNAStar、ExPASy、ABCpred等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基因序列和蛋白质结构。结果显示,克隆获得的片段长622 bp,GenBank登录号:MG459158,开放阅读框为516 bp,共编码171个氨基酸,其中缬氨酸(V)、赖氨酸(K)的含量较多,分别为9.4%和8.8%。BCL2A1分子质量为19.46 ku,理论等电点为4.99,不稳定系数为17.44,具有跨膜螺旋结构域(Scores>500)。二级结构主要为α-螺旋,占60.82%,有一个BCL2结构域,三级结构模型与人BCL2A1同源性最高(72.79%),BCL2A1存在潜在的B细胞抗原表位。与野牦牛氨基酸序列进行比对显示,金川耗牛BCL2A1存在5个氨基酸差异位点。NJ法系统进化分析显示,金川牦牛与野牦牛同源性为98.5%,亲缘关系最近。本试验成功克隆了金川牦牛BCL2A1基因,其在哺乳动物中具有较高的保守性,为深入研究牦牛BCL2A1基因功能提供理论依据。

香猪卵巢RARRES1基因第1外显子CG位点的甲基化及其与基因差异表达的关联
阮亦麒, 李大鹏, 冉雪琴, 毛宁, 易凡利, 张福平, 王嘉福
《中国畜牧兽医》. 2018, 45(6):  1471-1478.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8.06.006
摘要 ( 194 )   PDF (2191KB) ( 30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验证和探索香猪卵巢转录组RNA测序检测到的视黄酸受体应答1(retinoic acid receptor responder 1,RARRES1)基因在香猪高、低产仔组之间差异表达的原因,本试验针对RARRES1基因第1外显子ATG下游富含CpG位点区段设计特异性引物,采用亚硫酸氢盐测序法(bisulfite sequencing PCR,BSP)研究卵巢RARRES1基因中的甲基化修饰水平;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高、低产仔组香猪卵巢RARRES1基因的表达量,并探究其与基因甲基化水平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与低产仔组相比,香猪高产仔组的甲基化水平较高;4个CpG位点均未被甲基化(CpG_7、CpG_11、CpG_12和CpG_15),另外3个CpG位点(CpG_8、CpG_17和CpG_18)基本上全部发生了甲基化。此外,与低产仔组相比,香猪高产仔组中CpG_4(P>0.05)、CpG_9(P<0.05)和CpG_16(P<0.05)位点的甲基化占比较高,而CpG_6位点在香猪低产仔组中的甲基化比例较高,两组差异极显著(P<0.01)。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高产仔组香猪RARRES1基因的表达水平较高(P<0.05)。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CpG_9和CpG_16两个位点的甲基化比例与RARRES1基因的表达水平高度正相关(R2=0.896,P<0.01),提示这两个位点的甲基化可能是香猪高产仔组RARRES1基因表达量较高的原因。

肌肉生长抑制素在小鼠不同发育阶段心肌组织中的表达
薛霖莉, 李艺雷, 候亚琴, 冀云燕, 任华伟, 耿建军, 王海东, 赫晓燕, 邢海云
《中国畜牧兽医》. 2018, 45(6):  1479-1485.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8.06.007
摘要 ( 244 )   PDF (2673KB) ( 26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试验旨在探究肌肉生长抑制素(myostatin,MSTN)基因在小鼠不同发育阶段心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分别选取幼年(7日龄)、性成熟(21~28日龄)、体成熟(42~56日龄)和老年(84日龄以上)4个发育阶段的健康小鼠(各3只)为研究对象,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等方法研究小鼠不同发育时期MSTN基因在心肌组织中的表达及不同时期心肌组织的发育。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MSTN基因在小鼠不同发育阶段心肌组织中均有表达,且其在小鼠老年时期的表达量最高,体成熟时期的表达量最低;幼年小鼠和性成熟小鼠心肌组织中MSTN基因表达水平显著低于老年小鼠(P<0.05),而体成熟小鼠则极显著性低于老年小鼠(P<0.01)。HE染色结果显示,小鼠心肌细胞核及肌纤维的生长在不同发育时期明显不同,其中幼年时期的细胞核最多,肌纤维排列相对较紧密,而在性成熟、体成熟、老年时期心肌的发育指标依次降低。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MSTN基因主要在心肌细胞核中表达,其各个时期表达量与实时荧光定量PCR的结果相符合。

miRNAs对骨骼肌调控的研究进展
凌笑笑, 唐朋, 梁春年, 吴晓云, 褚敏, 阎萍
《中国畜牧兽医》. 2018, 45(6):  1486-1492.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8.06.008
摘要 ( 209 )   PDF (556KB) ( 23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microRNAs(miRNAs)是生物体内自然存在的一类长度约为22 nt的小分子非编码RNA,能够通过与靶基因mRNA 3'UTR不完全互补配对,降解靶基因mRNA或抑制其翻译,在转录后水平调控基因的表达,进而广泛参与调控机体生长、发育、疾病等多个生物学过程。骨骼肌约占人体体重的40%,是动物体维持正常生长发育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miRNAs通过靶向骨骼肌发育、再生与疾病过程的关键因子,进而发挥调控作用。作为骨骼肌疾病的重要调控因子,miRNAs已成为肌肉相关疾病的检测标志物和靶向诊疗药物。近年来,随着对miRNAs研究的深入,有关miRNAs对骨骼肌调控的研究已成为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作者综述了miRNAs参与调控骨骼肌细胞增殖、分化、再生与疾病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旨在为治疗肌肉疾病及提高畜禽肉品质提供理论依据。

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
直接法与替代法测定肉羊氨化秸秆代谢能值的比较研究
姜雨轩, 张美美, 孙悠然, 谢小来, 于满满
《中国畜牧兽医》. 2018, 45(6):  1493-1501.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8.06.009
摘要 ( 217 )   PDF (833KB) ( 24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试验旨在对直接法与替代法测定肉羊氨化秸秆代谢能值进行比较。将4月龄、体重25 kg左右,体况良好的杜泊公羊20只随机分为5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羊。直接法组(全氨化秸秆组)饲喂全氨化玉米秸秆,替代法组饲喂用不同比例氨化秸秆替代玉米和豆粕的基础日粮,即:饲喂基础日粮(精粗比1:1),饲喂氨化秸秆替代比例为20%、40%和60%的试验日粮。采用体内法进行动物消化代谢和呼吸测热试验,试验期60 d,含预饲期15 d,正试期45 d,分为3期,每期15 d。结果显示:替代法各组日粮的干物质(DM)、粗蛋白质(CP)、有机物(OM)表观消化率均随着替代比例的增加而显著降低(P<0.05),但均显著高于直接法组(P<0.05)。替代法各组的消化能(DE)与代谢能(ME)均显著高于直接法组(P<0.05)。通过比较替代法组内的消化能与代谢能发现,基础日粮组 > 20%替代组 > 40%替代组 > 60%替代组。而在对原料氨化秸秆的营养物质消化率测定及能值评定中,直接法全氨化秸秆组的DM、OM表观消化率及DE、ME均显著高于60%替代组(P<0.05),但与其他替代组无显著差异(P>0.05),且均接近于20%替代组。综上所述,采用直接法和替代法对氨化玉米秸秆进行能值评定时,替代比例不同会对试验结果造成显著差异。而通过替代法测定原料氨化秸秆的能量代谢时发现,氨化玉米秸秆适宜替代比为20%。

日粮中添加屎肠球菌对AA肉鸡生产性能、免疫器官指数和血液脂质代谢相关指标的影响
彭众, 董丽, 王淑楠, 毛俊舟, 韩冬, 喻礼怀
《中国畜牧兽医》. 2018, 45(6):  1502-1509.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8.06.010
摘要 ( 278 )   PDF (780KB) ( 32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试验旨在研究日粮中添加屎肠球菌对AA肉鸡生产性能、免疫器官指数和血液脂质代谢相关指标的影响,探讨屎肠球菌替代抗生素在肉鸡日粮中应用的可行性及其最适添加量。试验选取1日龄AA肉鸡公仔鸡600只(50 g/只),随机分成5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20只鸡。对照组(CON)饲喂基础日粮;抗生素组(ANT)饲喂基础日粮+0.1%金霉素;3个屎肠球菌试验组(LEF、MEF和HEF组)在基础日粮中分别添加50、100、200 mg/kg屎肠球菌。试验分2期,分别为1~21日龄(前期)和22~42日龄(后期)。结果显示:①各试验组肉鸡生长性能与CON组相比均无显著差异(P>0.05);从饲养全期看,MEF组和HEF组AA肉鸡的死淘率最低。②在饲养后期,与CON组相比,MEF组胸腺指数显著提高(P<0.05),MEF组脾脏指数有提高的趋势(0.05 < P < 0.1)。③在饲养前期,与CON组和ANT组相比,LEF组和HEF组血清总胆固醇(TC)含量极显著降低(P<0.01);与ANT组相比,LEF组和MEF组血清甘油三酯(TG)含量极显著降低(P<0.01);与CON组相比,MEF组和HEF组血清高密度脂蛋白(HDL)含量极显著提高(P<0.01);与ANT组相比,添加屎肠球菌试验组的低密度脂蛋白(LDL)含量极显著降低(P<0.01)。在饲养后期,与CON组和ANT组相比,LEF组肉鸡血清中TG含量极显著降低(P<0.01),LEF组和MEF组HDL含量极显著提高(P<0.01)。综上所述,在肉鸡饲养中,添加屎肠球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死淘率,并有促进免疫器官发育的趋势,还具有一定的降低血脂的作用。综合考虑,建议在AA肉鸡日粮中添加100 mg/kg屎肠球菌。

不同转群时间及喷洒精油对仔猪断奶应激的影响
李平, 王文杰, 穆淑琴, 闫峻, 马衍旋, 马墉, 郑梓
《中国畜牧兽医》. 2018, 45(6):  1510-1517.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8.06.011
摘要 ( 184 )   PDF (762KB) ( 34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探讨不同的转群时间及转群前后喷洒精油对仔猪断奶应激的影响,优化仔猪断奶转群模式,试验选择28日龄、断奶体重(7.00±0.50)kg的杜×长×大三元杂交断奶仔猪192头,随机分为4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16头。采用2×2两因素试验设计,分别探讨不同转群时间(08:00、20:00)及是否喷洒精油(喷洒、不喷洒)对断奶仔猪腹泻率、死亡率、血液生化指标、氧化指标及免疫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转群后1、8、24 h,各试验组仔猪血清总蛋白(TP)和白蛋白(ALB)含量差异均不显著(P>0.05);转群后1和8 h,晚上转群组仔猪血糖(GLU)含量低于早上转群理组,喷洒精油后GLU进一步降低;仔猪转群后1、8、24 h,各试验组仔猪血清中皮质醇(COR)和丙二醛(MDA)水平随转群后时间的增加而降低。转群后1和8 h,喷洒精油的两组仔猪血清MDA水平显著低于不喷组(P<0.05),24 h后血清COR水平显著下降(P<0.05);转群后1、8、24 h,各处理组仔猪血清中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M(IgM)、免疫球蛋白G(IgG)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转群后1和24 h,早上转群但不喷洒精油组仔猪血清白细胞介素-10(IL-10)与晚上转群且不喷洒精油组无显著差异(P>0.05),而喷洒精油后,IL-10水平均显著下降(P<0.05),以晚上转群且喷洒精油组仔猪血清IL-10水平最低。综上所述,晚上转群对断奶仔猪的应激程度小于早上转群,喷洒精油能进一步缓解应激,晚上转群并喷洒精油是减少仔猪断奶转群的理想模式。

复合益生菌对早期断奶仔猪生长性能和免疫水平的影响
祝永才, 胡兴义, 张双翔, 周碧君, 陈国权, 陈广, 王开功, 文明, 程振涛, 温贵兰, 张海, 冯旭芳
《中国畜牧兽医》. 2018, 45(6):  1518-1525.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8.06.012
摘要 ( 208 )   PDF (820KB) ( 23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研究酿酒酵母菌和枯草芽孢杆菌组成的复合益生菌对早期断奶仔猪免疫水平的影响,试验选取(杜×长×大)三元杂交断奶仔猪80头,分为试验Ⅰ、Ⅱ、Ⅲ组及对照组,每组20头,Ⅰ、Ⅱ、Ⅲ组在基础日粮中分别添加0.10%、0.20%、0.30%复合益生菌,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以期评价其生长性能、血液生化、血清细胞因子和肠道黏膜分泌性球蛋白A(SIgA)水平。结果表明,试验Ⅱ、Ⅲ组末重极显著高于试验Ⅰ组和对照组(P<0.01);试验Ⅲ组平均日增重极显著高于试验Ⅰ、Ⅱ组及对照组(P<0.01),试验Ⅲ组平均日采食量显著高于试验Ⅰ、Ⅱ组及对照组(P<0.05),对照组、试验Ⅱ组腹泻率均极显著高于试验Ⅰ、Ⅲ组(P<0.01);试验组中的乳酸脱氢酶(LDH)、谷丙转氨酶(ALT)和碱性磷酸酶(ALP)含量均高于对照组,总蛋白(TP)含量低于对照组,差异均不显著(P>0.05);试验组中尿素氮(BUN)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Ⅱ、Ⅲ组谷草转氨酶(AST)含量显著高于试验Ⅰ组和对照组(P<0.05)。试验0 d,试验组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试验20 d,试验Ⅱ、Ⅲ组中IL-6水平极显著高于试验Ⅰ组及对照组(P<0.01),IL-1β和TNF-α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试验40 d,试验组IL-1β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IL-6和TNF-α水平均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试验组中空肠黏膜SIgA水平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十二指肠和回肠黏膜SIgA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盲肠黏膜SIgA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说明不同含量酿酒酵母菌-枯草芽孢杆菌复合益生菌均可有效提高断奶仔猪的生长性能,缓解早期断奶仔猪应激反应,增强断奶仔猪的免疫功能。

龙须菜对异育银鲫消化吸收、免疫及抗氧化性能的影响
宣雄智, 李文嘉, 卢玉标
《中国畜牧兽医》. 2018, 45(6):  1526-1534.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8.06.013
摘要 ( 216 )   PDF (934KB) ( 19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试验旨在评估龙须菜替代饲料中的菜粕对异育银鲫幼鱼消化吸收、免疫及抗氧化性能的影响,确定龙须菜的适宜替代范围。选取健康且规格一致的异育银鲫幼鱼450尾,随机分为6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25尾,以不含龙须菜的基础饲料为对照组饲料,以3%(D1)、6%(D2)、9%(D3)、12%(D4)、15%(D5)龙须菜替代菜粕配制成的饲料为试验饲料饲喂试验鱼8周,所有饲料等蛋等脂,试验结束时测定各组异育银鲫消化吸收、免疫及抗氧化相关酶活性。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投喂龙须菜饲料各组异育银鲫肝脏消化酶活性无显著差异(P<0.05);D1组异育银鲫前肠碱性磷酸酶、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D1和D2组异育银鲫前肠γ-谷氨酰转肽酶活性显著升高(P<0.05),D5组异育银鲫前肠脂肪酶、碱性磷酸酶活性和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显著下降(P<0.05);D1~D3组异育银鲫肾脏酸性磷酸酶活性、D2~D5组异育银鲫血清溶菌酶活性及D2、D3组异育银鲫血清总胆固醇含量和前肠总抗氧化能力显著升高(P<0.05),而D5组异育银鲫血清总蛋白含量显著下降(P<0.05)。综上所述,饲料中添加3%~6%的龙须菜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异育银鲫消化吸收与免疫性能,当龙须菜替代水平达15%时,会对鱼体消化吸收和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新疆天山某安格斯牛场安格斯牛生长发育规律分析
朱兵山, 张晓雪, 魏趁, 王丹, 麦丹, 刘圆圆, 白建文, 李红艳, 黄锡霞, 谭世新
《中国畜牧兽医》. 2018, 45(6):  1535-1542.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8.06.014
摘要 ( 240 )   PDF (695KB) ( 15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研究安格斯牛各体尺指标及体重间的相关关系,掌握其生长发育规律,试验采集了新疆天山某安格斯牛场出生于2012-2016年的安格斯牛生长发育记录,共649条,其中主要包括体重及体尺指标,应用SPSS 16.0软件分析安格斯牛主要体尺指标及体重的相关性。结果发现:安格斯牛体尺指标及体重均随着月龄的增加逐步增大;14月龄之前各体尺指标增长速度较快,14月龄以后增长速度的缓;腹围和胸围增长速度高于其他指标。安格斯公牛的体长指数、体躯指数、胸围指数和管围指数平均分别为111.99%、129.79%、145.26%和16.71%;母牛体长指数、体躯指数、胸围指数和管围指数平均分别为112.15%、132.01%、147.86%和16.95%。安格斯牛体重与体高、体长、胸围、腹围和管围的相关性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各体尺指标两两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其中,胸围与腹围的相关性最高,公、母牛相关系数分别为0.948、0.939;腹围与管围之间的相关性最低,相关系数分别为0.797和0.851。本试验结果可为明确安格斯牛选育方向,开展其遗传育种、品种资源开发利用提供基础数据。

国外肉牛饲料添加剂的研究进展
单春花, 刘泽, 杨新宇, 曹玉凤, 高玉红
《中国畜牧兽医》. 2018, 45(6):  1543-1548.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8.06.015
摘要 ( 236 )   PDF (650KB) ( 28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全面了解肉牛饲料添加剂的最新研究进展,作者总结了近期国外肉牛养殖中饲料添加剂使用的文献报道,主要对甘油、抗生素、矿物质、维生素、微生物及脂类6类饲料添加剂在肉牛养殖中的应用进行了综述,集中在不同饲料添加剂对肉牛瘤胃发酵、生产性能、消化性能和肉品质的影响。饲料添加剂对于肉牛生产十分重要,其使用方法、使用效果的发挥都很关键。日粮类型和精粗比会影响甘油的使用效果;抗生素混合使用效果优于单独使用;不同形态和不同添加量的微量元素和维生素对肉牛生长发育及机体免疫力具有促进和提高的作用。因此,在实际生产中,应综合考虑各种影响因素,根据肉牛的营养需要选择合适的饲料添加剂种类及适宜的比例,合理应用,最大程度地发挥其应用效果,进而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作者总结和分析了肉牛饲料添加剂的国外研究成果,以期为中国肉牛产业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酵母多糖对哺乳犊牛瘤胃发酵的影响
董金金, 高艳霞, 李妍, 李秋凤, 曹玉凤, 刘博, 许利民, 李建国
《中国畜牧兽医》. 2018, 45(6):  1549-1555.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8.06.016
摘要 ( 226 )   PDF (625KB) ( 25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试验旨在研究日粮中添加不同剂量的酵母多糖对哺乳犊牛瘤胃发酵参数的影响。选用56头新生荷斯坦犊牛随机分为4组,每组14头(其中母犊6头、公犊8头)。试验Ⅰ组(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试验Ⅱ、Ⅲ、Ⅳ组在基础日粮中分别添加1、2、3 g/(头·d)的酵母多糖,试验期60 d,分别在20和60日龄时每组各屠宰4头犊牛,采集瘤胃液测定挥发性脂肪酸(VFA)、pH、氨态氮(NH3-N)及微生物蛋白(MCP)产量。结果表明:①在整个生长期内,各处理组犊牛瘤胃液pH及丁酸浓度、乙酸/丙酸差异均不显著(P>0.05);②20日龄时,试验Ⅲ组犊牛瘤胃乙酸浓度极显著高于试验Ⅰ组(P<0.01),试验Ⅱ组丙酸浓度显著高于试验Ⅰ组(P<0.05),总挥发性脂肪酸(TVFA)浓度在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60日龄时,试验Ⅲ组犊牛瘤胃乙酸浓度极显著高于试验Ⅰ组(P<0.01),各组之间丙酸浓度差异不显著(P>0.05),试验Ⅱ、Ⅲ、Ⅳ组TVFA浓度显著高于试验Ⅰ组(P<0.05),其中试验Ⅲ组最高;③ 20日龄时,试验Ⅲ组犊牛瘤胃NH3-N浓度显著低于试验Ⅰ组(P<0.05),试验Ⅱ组MCP产量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60日龄时各组之间NH3-N浓度差异不显著(P>0.05),试验Ⅲ组MCP产量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综合上述结果,在犊牛日粮中添加2 g/(头·d)的酵母多糖降低了瘤胃液NH3-N浓度,提高了MCP产量及TVFA浓度,增强了瘤胃内氨和蛋白质的利用,有利于犊牛瘤胃发酵状态的稳定。本试验条件下酵母多糖在0~60日龄犊牛日粮中的适宜添加量为2 g/(头·d)。

广西水牛乳脂肪酸四季变化规律的研究
郭艳霞, 梁贤威, 梁辛, 彭开屏, 唐庆凤, 李孟伟, 李丽莉, 杨承剑
《中国畜牧兽医》. 2018, 45(6):  1556-1563.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8.06.017
摘要 ( 211 )   PDF (1928KB) ( 30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研究不同季节对水牛乳脂肪酸组成的影响,试验选取春、夏、秋、冬4个季节广西地区生鲜水牛原乳720份,采用气相色谱法测定水牛原乳脂肪酸组成和含量,以分析水牛乳脂肪酸四季的变化规律。结果显示,水牛原乳共检出38种脂肪酸,除C13:0、C15:0、C16:0和C20:4n6外,季节对其他脂肪酸含量均有显著影响(P<0.05);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总含量在四季差异不显著(P>0.05),冬季短链脂肪酸(SCFA)总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季节(P<0.05),夏季长链脂肪酸(LCFA)总含量和单不饱和脂肪酸(SUFA)总含量均显著高于其他季节(P<0.05),而夏季中链脂肪酸(MCFA)总含量和饱和脂肪酸(SFA)总含量均显著低于其他季节(P<0.05);夏季ω6系列脂肪酸含量显著高于冬季(P<0.05),春、秋两季ω3系列脂肪酸总含量显著高于夏、冬季节(P<0.05);ω6与ω3系列脂肪酸比值在春季最低(4.43),其次是秋季和冬季,夏季ω6/ω3值最高(6.32)。由此可见,不同季节对水牛原乳脂肪酸组成有显著影响,欲优化脂肪酸组成应合理改善日粮结构并提高饲养管理水平。

饲用油菜混合青贮对湖羊屠宰性能及肉品质的影响
刁志成, 曲扬华, 刘策, 高月锋, 罗海玲
《中国畜牧兽医》. 2018, 45(6):  1564-1570.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8.06.018
摘要 ( 262 )   PDF (746KB) ( 19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用油菜与其他粗饲料混合青贮对湖羊屠宰性能和肉品质的影响。选取200只湖羊公羔(3月龄)随机等分为两组,分别饲喂玉米青贮全混合日粮(对照组)和油菜混合青贮日粮(试验组),试验期90 d。试验结束时每组随机挑选10只湖羊屠宰,测定其屠宰性能和肉品质。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湖羊胴体重、背膘厚和眼肌面积等屠宰性能无显著变化(P>0.05);肝脏重极显著增高(P<0.01),肾脏重显著增高(P<0.05);宰后45 min、24 h背最长肌的红度值(a45 min24 h*)极显著降低(P<0.01);背最长肌中山嵛酸(C22:0)含量显著增高(P<0.05),花生四烯酸(C20:4n6)、二十二碳六烯酸(C22:6n3)及n-6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显著降低(P<0.05);其他肉质性状指标及脂肪酸组成均无显著差异(P>0.05)。以上结果表明,以饲用油菜混合青贮为粗饲料饲喂湖羊,可以达到与传统全株玉米青贮相近的效果,对湖羊的屠宰性能和肉品质没有不利影响,为饲用油菜在养羊业上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β-1,3/1,6-葡聚糖在畜禽日粮中的应用效果
郑娟善, 丁保安
《中国畜牧兽医》. 2018, 45(6):  1571-1579.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8.06.019
摘要 ( 303 )   PDF (962KB) ( 18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β-1,3/1,6-葡聚糖作为一种潜在的免疫调节佐剂,普遍存在于真菌、酵母及海藻中,主要由以β-1,3键构成的线性骨架为主链,以及以高度分支的β-1,6键为侧链组成,其特殊的键结方式和分子内氢键使其形成螺旋形的分子结构,这种独特的构型很容易被免疫系统识别,从而发挥免疫功能。β-1,3/1,6-葡聚糖是第一个被发现的具有免疫活性的葡聚糖,其作为一种生物性免疫调节佐剂,对免疫系统和疫苗免疫效果具有调节作用。由于β-1,3/1,6-葡聚糖具有生物活性高、热力低等性能,可作为脂肪替代品、功能因子、膳食纤维等广泛应用于医药开发、保健食品、动物饲养等行业中,是一种值得研究和开发的功能性饲料添加剂。作者在介绍β-1,3/1,6-葡聚糖的来源、作用机理和生物活性的基础上,重点论述了其添加在畜禽日粮中对畜禽肠道的发育、生产性能、免疫功能的影响,同时对其应用时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阐述,旨在为β-1,3/1,6-葡聚糖在畜禽日粮中的应用奠定理论基础。

遗传繁育
PLIN2基因在秦川肉牛皮下脂肪组织中的表达规律及基因多态性与肉质性状的关联分析
李佩韦, 吴森, 王亚宁, 王洪宝, 昝林森
《中国畜牧兽医》. 2018, 45(6):  1580-1589.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8.06.020
摘要 ( 240 )   PDF (1983KB) ( 22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试验旨在研究围脂滴蛋白2(PLIN2)基因在秦川肉牛皮下脂肪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基因多态性与肉质性状的关联分析。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PLIN2基因mRNA在不同月龄(6~60月龄)秦川肉牛皮下脂肪组织中的表达情况;选取18~24月龄的健康秦川肉牛536头,采集血样并测定肉质性状指标,研究PLIN2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和氨基酸突变,并与秦川肉牛肉质性状进行关联分析。结果发现,PLIN2基因在秦川肉牛皮下脂肪组织中的表达量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18月龄时表达量最高。测序共发现9个SNPs位点,其中g.C7919>T位点不同基因型肌内脂肪含量差异显著(P<0.05),CT基因型显著高于TT和CC基因型;g.C7933>T位点不同基因型背膘厚及肌内脂肪含量均呈显著差异(P<0.05),CC和CT基因型个体背膘厚显著高于TT基因型,CT基因型个体肌内脂肪含量显著高于TT和CC基因型;g.G8015>C位点CC基因型个体肌内脂肪含量显著高于GG和GC基因型(P<0.05);3'UTR区域g.T8496>C位点TC基因型个体肌内脂肪含量显著高于CC和TT基因型(P<0.05);g.C8578>T位点TT基因型个体背膘厚显著高于CT和CC基因型(P<0.05)。综上,PLIN2基因对秦川肉牛肉质性状发育有一定影响,可作为秦川肉牛现代分子选育的候选参考基因。

CRISPR/Cas9系统及其在鸡基因组编辑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邱桂如, 王政, 何婷婷, 耿照玉, 金四华
《中国畜牧兽医》. 2018, 45(6):  1590-1598.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8.06.021
摘要 ( 357 )   PDF (1706KB) ( 43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近年来,基因组编辑技术的快速发展促进了畜禽重要经济性状功能基因的研究及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的应用。由成簇间隔短回文重复序列(clustered regularly interspac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s,CRISPR)与CRISPR相关蛋白9(CRISPR-associated protein 9,Cas9)组成的CRISPR/Cas9技术,是近年来新开发的一种高效的基因组编辑技术。与锌指核酸酶技术(zinc finger endonuclease,ZFN)和转录激活因子样效用物核酸酶技术(transcription activator-like effector nuclease,TALEN)相比,CRISPR/Cas9技术具有操作简单、成本低、效率高和适用范围广等优点,已广泛应用于人类细胞、果蝇、斑马鱼、小鼠、猪、鸡等动物及植物的基因组定点修饰,在畜禽基因组编辑和应用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CRISPR/Cas9系统具有抵御外源病毒或质粒入侵的获得性免疫功能,其由sgRNA通过碱基互补配对识别靶DNA序列,引导Cas9特异性切割,实现基因组特定DNA片段的敲除、敲入或替换。鸡作为第一个完成全基因组测序的农业动物,不仅是一种重要的经济动物,也是生物学和分子遗传学基础研究中的重要模式生物。作者将从CRISPR/Cas9的研究历程、分类、作用机制、鸡基因组编辑中的应用及脱靶效应等方面进行综述,为利用该技术进行鸡基因功能的研究、重要经济性状的遗传改良和分子定向育种提供重要的参考。

3个地方猪品种BOLLSTRA8基因结构变异位点的群体分布研究
李大鹏, 阮亦麒, 刘畅, 牛熙, 黄世会, 冉雪琴, 王嘉福
《中国畜牧兽医》. 2018, 45(6):  1599-1607.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8.06.022
摘要 ( 199 )   PDF (1799KB) ( 19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探讨BOLL-I6-sv285(15号染色体BOLL基因第6内含子)和STRA8-I4-sv447(18号染色体STRA8基因第4内含子)这两个结构变异在地方猪与欧洲猪品种中的群体分布差异,试验采用PCR方法对从江香猪、江口萝卜猪、荣昌猪和大白猪4个猪品种进行基因分型,并通过在线软件miRBase、UCSC、RegRNA 2.0对结构变异序列所含的功能元件进行分析。结果显示,BOLL-I6-sv285为一段285 bp的插入,经群体验证,3个地方猪品种以DI和DD基因型为主,I等位基因的频率高于大白猪,插入基因型(Ⅱ)对应较高的产仔数,基因型与从江香猪产仔数之间呈显著相关(P<0.05);STRA8-I4-sv447为一段447 bp的插入突变,群体中DD基因型占优势,从江香猪、江口萝卜猪和大白猪的I等位基因频率高于荣昌猪,插入基因型(Ⅱ)对应较低的产仔数,基因型与从江香猪产仔数之间呈显著相关(P<0.05)。本试验鉴定的BOLL-I6-sv285和STRA8-I4-sv447两个结构变异可作为从江香猪产仔数的候选分子标记。

非遗传因素对中国美利奴羊(新疆型)主要经济性状的影响
侯芳, 臧长江, 王连群, 赵冰茹, 艾则孜·司马义, 卡哈尔·卡迪尔, 黄锡霞, 田可川
《中国畜牧兽医》. 2018, 45(6):  1608-1617.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8.06.023
摘要 ( 205 )   PDF (931KB) ( 21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探索非遗传因素对中国美利奴羊(新疆型)主要经济性状的影响,试验对拜城种羊场1992-2010年共19年周岁母羊鉴定记录进行统计分析,利用最小二乘方差分析法研究出生年份、群别及出生月份3个非遗传因素对周岁母羊鉴定记录的6个主观鉴定性状(头毛评分、毛密度评分、毛弯曲评分、毛细度评分、体型外貌评分、品种等级评分)和4个客观测定性状(毛长度、鉴定时体重、剪毛后体重、剪毛量)共10个经济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出生年份和群别对10个性状均有极显著影响(P<0.01);出生月份对除毛密度评分、毛细度评分、品种等级评分外的其他7个性状均有极显著影响(P<0.01)。从毛细度、毛长度和剪毛量3个最主要的性状来看,2008年毛细度评分最高,显著高于2006、2007和2010年(P<0.05);1996年毛长度最长,显著高于1994、2002、2004、2006、2007、2008和2010年(P<0.05),与1995、2003和2009年差异不显著(P>0.05);1995年剪毛量最多,显著高于1994和2009年(P<0.05),与1992年差异不显著(P>0.05);除此之外,其他年份的毛细度评分、毛长度和剪毛量均极显著低于最高值(P<0.01)。除2号群外,不同群别各有优势。1、2月份出生的羊较3、4月份好。由此可见,出生年份、群别和出生月份非遗传因素对中国美利奴羊(新疆型)的主要经济性状存在显著影响,因此,在遗传参数估计和遗传评定时应该综合考虑这些因素,从而为获得更为全面、准确的育种值及制定育种方案提供参考依据。

ICSI受精卵胞质注射生产转基因猪胚胎的初步研究
李红丽, 粟小平, 路粟雨, 刘帅, 刘庆友, 崔奎青, 石德顺
《中国畜牧兽医》. 2018, 45(6):  1618-1625.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8.06.024
摘要 ( 244 )   PDF (2408KB) ( 60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试验旨在探讨单精子胞浆内注射(intracytoplasmic sperm injection,ICSI)法生产猪体外受精卵和应用猪ICSI受精卵进行胞质注射生产转基因胚胎的可行性。首先对比了猪体外受精(in vitro fertilization,IVF)受精卵与ICSI受精卵的胚胎发育效率;然后观察了猪ICSI受精卵的双原核形成时间及效率,对精子注射到胞质后6~18 h分6个时间段进行地衣红染色,对比精子进入卵胞质后的状态及原核形成;最后对猪IVF受精卵受精后8~10 h及ICSI受精卵受精后12~14 h进行EGFP-N1质粒(20 ng/μL)胞质注射,观察胚胎发育效率及转基因效率。结果表明,ICSI受精卵的胚胎发育率(卵裂率89.4%和67.9%、囊胚率36.5%和16.1%)显著优于IVF组(P<0.05),适合用于猪的体外受精卵试验;猪ICSI受精卵双原核在精子注射到卵胞质后12~14 h形成,双原核形成率为54.90%,显著高于其余5个试验组(P<0.05);ICSI受精卵胞质注射组胚胎卵裂率(86.2%和66.3%)、囊胚率(30.0%和13.6%)及转基因效率(18.5%和0)均显著高于IVF受精卵胞质注射试验组(P<0.05)。本试验结果为采用ICSI受精卵进行胞质注射生产转基因猪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microRNA在猪中的研究进展
苗志国, 张金洲, 张晓建, 魏攀鹏, 高明磊, 刘亚茹
《中国畜牧兽医》. 2018, 45(6):  1626-1632.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8.06.025
摘要 ( 235 )   PDF (1222KB) ( 17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microRNA(miRNA)是一类在真核生物中广泛存在的非编码小RNA,通过与目标基因的3'端非编码序列结合,在转录后水平上调控基因的表达,参与许多生物学过程,包括细胞生长、分化、增殖和凋亡等。miRNA的生物合成始于细胞核,分为3个阶段,即pri-miRNA、pre-miRNA、成熟的miRNA分子。前两个阶段在细胞核中完成,第三阶段转移到细胞质中完成。miRNA具有在真核细胞中广泛存在、长度21~24 nt、序列具有高度保守性3个特点。研究表明,miRNA参与调控猪胚胎期肌肉发育、胚后期肌肉生长及肉质性状形成,猪前体脂肪细胞分化和脂质沉积,猪体的免疫应答,以及影响病原与机体的相互作用等过程。因此,了解更多的猪miRNA研究进展,可以加深对猪肌肉发育、脂肪代谢、疾病免疫等分子机制的理解,为生猪的健康养殖提供参考。

猪妊娠过程中胎盘发育及其调控基因研究进展
胡群, 叶南, 史泽宇, 顾婷, 蔡更元, 刘德武, 吴珍芳, 洪林君
《中国畜牧兽医》. 2018, 45(6):  1633-1638.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8.06.026
摘要 ( 250 )   PDF (1617KB) ( 34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胎盘是母体与胎儿进行营养物质、气体及废弃物交换的重要器官。妊娠过程中,猪胎盘功能是影响母猪产仔数、死胎数及断奶前死亡率的最重要因素之一。作者介绍了猪妊娠早期胎盘的建立过程及形态变化、妊娠中期胎盘褶皱的形成、妊娠后期胎盘的进一步发育,阐述了这3个妊娠阶段猪胎盘的形态变化与其对应的胎盘功能之间的关系,并介绍了目前所发现的调控猪胎盘建立和发育的相关基因,包括透明质酸酶(HYAL)、组织蛋白酶(CTSB和CTSL1)及乙酰肝素酶(HPSE)基因,为提高母猪胎盘效率、增加母猪繁殖力提供科学依据。

新疆阿克苏地区羊驼毛品质分析
许艳丽, 邢巍婷, 吕雪峰, 胡昕, 罗新, 王乐
《中国畜牧兽医》. 2018, 45(6):  1639-1644.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8.06.027
摘要 ( 215 )   PDF (683KB) ( 20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试验旨在研究阿克苏地区引进羊驼的毛绒品质现状。采用相关方法标准对新疆阿克苏地区塔格拉克牧场引进的158只羊驼进行平均纤维直径、毛丛自然长度、净毛率、单纤维强力、原毛油脂含量及卷曲指标的测定,统计分析性别、年龄、被毛颜色对测定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阿克苏地区引进羊驼毛平均纤维直径23.36 μm,毛丛自然长度106.14 mm,净毛率80.90%,断裂强力8.04 cN,断裂伸长百分比40.11%,原毛油脂含量2.08%,卷曲6.70个/2.5 cm。不同性别的羊驼毛丛自然长度、净毛率、原毛油脂含量差异显著(P<0.05);不同年龄的羊驼纤维直径、毛丛自然长度、断裂强力及原毛油脂含量差异显著(P<0.05);不同被毛颜色的羊驼毛丛自然长度、纤维直径、原毛油脂含量及卷曲差异显著(P<0.05)。综上可知,阿克苏地区引进的羊驼在纤维直径、毛丛自然长度方面较优良,且性别、年龄、被毛颜色对羊驼毛纤维遗传性状存在显著影响。

预防兽医
斯氏副柔线虫GP基因的克隆、抗原表位预测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赵学亮, 王梦雅, 孙柯, 冯陈晨, 王文龙
《中国畜牧兽医》. 2018, 45(6):  1645-1652.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8.06.028
摘要 ( 252 )   PDF (3487KB) ( 20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试验旨在克隆斯氏副柔线虫糖蛋白(glycoprotein,GP)抗原基因,并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提取斯氏副柔线虫组织RNA,反转录合成cDNA,设计特异性引物以扩增GP基因CDS区,同时将其插入到克隆载体pMD19-T后测序,并对该基因编码蛋白的抗原表位、理化性质、信号肽、跨膜结构域等进行生物信息学预测。结果表明,GP基因开放阅读框(ORF)全长1 149 bp,编码382个氨基酸,其分子式为C1760H2878N458O590S1760,理论分子质量约为40.15 ku,等电点为4.37,无信号肽,总平均亲水性为0.032,不稳定系数为42.43,是疏水、不稳定蛋白;其磷酸化位点分布位于丝氨酸(Ser)、苏氨酸(Thr)和酪氨酸(Tyr)残基上;二级结构分析显示,斯氏副柔线虫GP蛋白以α-螺旋和无规则卷曲为主,与三级结构预测结果一致;抗原表位预测表明,GP蛋白可能有6个B细胞抗原表位和8个T细胞抗原表位,有望用作免疫诊断抗原和疫苗候选抗原。本研究成功克隆了斯氏副柔线虫GP基因,同时进行了系统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和抗原表位预测,为斯氏副柔线虫病iELISA诊断方法的建立和DNA疫苗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健康奶牛子宫颈乳酸菌筛选方法的建立及其抑菌活性分析
桑梦琪, 喻琴, 邵丹, 董书伟, 王东升, 张世栋, 武小虎, 严作廷
《中国畜牧兽医》. 2018, 45(6):  1653-1660.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8.06.029
摘要 ( 215 )   PDF (1875KB) ( 30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筛选用于防制奶牛子宫炎的乳酸菌菌株,本试验选取产后30~50 d的健康奶牛,采集子宫颈口处分泌物,利用MRS选择性培养基进行乳酸菌初步筛选。纯化后的菌株进行革兰氏染色镜检,将具有乳酸球菌或乳酸杆菌典型形态的疑似菌株进行针对性生化鉴定。提取分离菌株的基因组DNA,扩增其16S rDNA全序列并测序,将所得序列与NCBI数据库中的相应序列进行同源性比对分析。采用琼脂扩散法检测分离菌株对致病性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的抑菌活性,并检测分离菌株对山羊上皮细胞的黏附活性。结果显示,经染色镜检、生化鉴定和16S rDNA测序分析,得到13株乳酸菌,其中5株具有较强抑菌活性,6株具有较强黏附上皮细胞的能力,7、12和23号3株兼有良好的抑菌活性和黏附上皮细胞能力。综上,本试验建立了健康奶牛子宫颈中乳酸菌的筛选方法,得到3株具有良好益生特性的乳酸菌,为制备微生态制剂提供了基础材料,对防制奶牛子宫炎具有重要意义。

鹦鹉幼雏病病毒福建株VP1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万春和, 程龙飞, 傅光华, 施少华, 陈红梅, 傅秋玲, 刘荣昌, 林建生, 黄瑜
《中国畜牧兽医》. 2018, 45(6):  1661-1667.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8.06.030
摘要 ( 218 )   PDF (2821KB) ( 20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明确虎皮鹦鹉源鹦鹉幼雏病病毒(budgerigar fledgling disease polyomavirus,BFPyV)福建株(命名为FJ-2016株)结构蛋白VP1基因特征,本研究针对BFPyV VP1基因特点设计特异性引物,利用PCR方法扩增获得FJ-2016株VP1基因全长序列,目的片段经胶回收后进行克隆测序。结果显示,BFPyV FJ-2016株VP1基因全长为1 032 bp,编码343个氨基酸。所编码VP1蛋白的理论等电点为5.77,不稳定指数为40.91,是不稳定蛋白;脂肪系数为74.72;总平均疏水性指数为-0.366。将获得的VP1基因序列提交至GenBank,登录号为:MG148345。核苷酸同源性分析表明,不同时间、地区和品种BFPyV的VP1基因十分保守,相互之间的核苷酸同源性均在99.1%以上。遗传进化分析发现,不同时间和地域BFPyV相互之间亲缘关系较近,但可细分为两个大的遗传进化分支(Clade 1和Clade 2)。从宿主品种来看,虎皮鹦鹉源BFPyV各分离株的遗传进化与分离时间及地域无明显关系,虎皮鹦鹉源BFPyV分离株在Clade 1和Clade 2分支均有分布。本研究首次证实福建地区虎皮鹦鹉中存在BFPyV感染,相关研究结果为丰富不同地区BFPyV分子流行病学数据提供参考。

浙江省猪流行性腹泻病毒S1基因克隆与序列分析
谢荣辉, 赵灵燕, 倪柏锋, 柴娟, 王雅婷, 虞一聪, 徐辉
《中国畜牧兽医》. 2018, 45(6):  1668-1676.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8.06.031
摘要 ( 269 )   PDF (3333KB) ( 23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分析浙江省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的遗传变异情况,利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方法对2015-2016年浙江省内收集的58份猪腹泻样品进行检测,设计2对特异性引物对16份来自浙江不同地区PEDV阳性样品的S1基因进行RT-PCR扩增、克隆及序列测定,并应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对16株PEDV浙江毒株的S1基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48份样品为PEDV阳性。16个毒株之间S1基因片段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93.1%~99.8%和92.4%~99.7%,与疫苗株CV777的核苷酸同源性为92.3%~95.7%,氨基酸同源性为90.7%~95.7%。与疫苗株CV777相比,15个毒株在S1基因区域存在着15个核苷酸插入和6个核苷酸缺失。系统进化分析表明,大部分毒株与国内外流行的基因Ⅱ型PEDV毒株亲缘关系较近,15个毒株与2011-2016年中国流行的基因Ⅱ型PEDV毒株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均在96.6%以上;与早期分离的CV777株、LZC株亲缘关系较远,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均在93.4%以下;1个毒株(ZJ16NB6)与国内外流行的S-INDEL样毒株较近,核苷酸和氨基酸的同源性较高,均在98.4%~99.5%之间。本研究结果表明,2015-2016年浙江省仔猪腹泻主要是由PEDV感染引起的,浙江省流行的PEDV同时存在着基因Ⅱ型和S-INDEL样毒株,但以基因Ⅱ型毒株为主。

马驽巴贝斯虫新疆伊犁株Bc48基因克隆、表达及其多克隆抗体的制备
王盼举, 艾日登才次克, 许正茂, 闻秀秀, 党娜娜, 宋晶晶, 张梦圆, 巴音查汗
《中国畜牧兽医》. 2018, 45(6):  1677-1682.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8.06.032
摘要 ( 241 )   PDF (1139KB) ( 28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表达马驽巴贝斯虫新疆伊犁株Bc48基因,制备多克隆抗体,试验根据GenBank中马驽巴贝斯虫Bc48基因序列,设计合成1对特异性引物,以提取的新疆株Bc48基因组DNA为模板进行PCR扩增,将扩增产物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ET-28a(+)中,阳性质粒转化至大肠杆菌BL21(DE3)感受态细胞中,经IPTG诱导后表达产物进行SDS-PAGE分析,切胶纯化蛋白后免疫6周龄雌性BALB/c小鼠,制备多克隆抗体;同时把该基因克隆至真核表达载体pCMV-N-flag中,将阳性质粒转化至大肠杆菌DH5α感受态细胞中,提取pCMV-N-flag-Bc48质粒转染到293T细胞中进行真核表达。结果显示,获得了大小约为15 ku的融合蛋白,与预期目的蛋白大小相一致;免疫BALB/c小鼠制备的多克隆抗体经ELISA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验证,能特异地识别相应抗原,其抗体效价可达1:128 000,说明该多克隆抗体有较高的抗体效价和特异性;真核表达质粒在293T细胞中表达Bc48蛋白。本试验可为进一步研究马驽巴贝斯虫功能基因及建立快速的检测方法奠定基础,在虫株的分类学研究及候选疫苗的研制中有重要意义。

基础兽医
青蒿散抗鸡球虫药效研究
牛彪, 秦文文, 郭文柱, 张璞俊, 马莉平, 黄鑫, 刘宇, 梁剑平
《中国畜牧兽医》. 2018, 45(6):  1683-1691.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8.06.033
摘要 ( 224 )   PDF (2244KB) ( 18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探讨青蒿散对鸡柔嫩艾美耳球虫(E.tenella)的防治效果,本试验选取90只健康黄羽肉鸡,分为6组,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余各组(感染对照组、药物对照组及青蒿散低、中、高剂量组)试验鸡均经口感染6×104个柔嫩艾美耳球虫孢子化卵囊,各试验组在接种前一天开始用药至试验结束。记录各组试验鸡的眼观病变、组织病理学检查、相对增重率、盲肠病变记分、血便记分、每克粪便中的卵囊数(OPG)、卵囊值及抗球虫指数(ACI)指标,评价青蒿散不同给药浓度的抗球虫效果。结果显示,空白对照组、感染对照组、药物对照组及青蒿散低、中、高剂量组的抗球虫指数分别为200.00、72.23、157.19、82.89、125.32和137.06,与感染对照组相比,药物对照组和青蒿散各剂量组的眼观病变、组织病理学检查均有所缓解,青蒿散能减轻病鸡盲肠的肿胀和出血等症状,且病鸡精神状态较感染对照组好;与感染对照组相比,各给药组的平均增重均有所升高,盲肠病变、卵囊值及血便情况减少。综上所述,青蒿散能缓解柔嫩艾美耳球虫侵染鸡盲肠所致的病理症状和组织病变,减少粪便中卵囊的排出数量,有一定的抗球虫效果,且给药浓度越高抗球虫效果越好,具有剂量依赖性。

富氢生理盐水干预小型猪肝脏缺血再灌注合并肝脏部分切除损伤中内质网应激影响的研究
李辉, 葛延松, 白鸽, 张千振, 孔祥东, 孟伟静, 王洪斌
《中国畜牧兽医》. 2018, 45(6):  1692-1699.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8.06.034
摘要 ( 247 )   PDF (3008KB) ( 39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探究富氢生理盐水(hydrogen-rich saline,HRS)干预小型猪肝脏缺血再灌注合并肝脏部分切除损伤中内质网应激(endoplasmic reticulum stress,ERS)影响,试验选取4~6月龄、体重20~30 kg的健康巴马小型猪18头,随机分为3组,每组6只,分别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HRS干预组。假手术组仅进行翻动肝叶,维持气腹3 h;模型组用腹腔镜手术建立右半肝脏缺血60 min合并左半肝脏切除模型;HRS干预组建立手术模型并于门静脉置管在再灌注前10 min及术后1、2、3 d经静脉注射10 mL/kg HRS。各组分别于术前、再灌注即刻、术后即刻、术后1 d、术后3 d经腹腔镜手术采取肝脏组织,进行HE染色检测,并检测肝脏组织中ERS参数:PKR样ER调节激酶(PERK)、需肌醇酶1(IRE1)、活化转录因子6(ATF6)、葡萄糖调节蛋白78(GRP78)、活化转录因子4(ATF4)、C/EBP转录因子(CHOP)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显示,模型组、HRS干预组肝脏组织病理变化较假手术组严重,且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HRS干预组ERS相关参数mRNA表达水平上调;HRS干预组肝脏组织病理变化较模型组轻微,且各项ERS相关参数mRNA表达水平均低于模型组。结果表明,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IRI)能诱导肝脏ERS,导致肝脏损伤,而HRS可能是通过抑制过度的ERS从而减轻肝脏IRI。

猪源肠球菌中氟苯尼考耐药性调查及fexA基因环境研究
张平, 彭琳瑶, 徐昌文, 李云霞, 张安云
《中国畜牧兽医》. 2018, 45(6):  1700-1707.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8.06.035
摘要 ( 230 )   PDF (1298KB) ( 26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调查猪场中肠球菌对氟苯尼考的耐药性,检测氟苯尼考耐药基因,并测定肠球菌中氟苯尼考耐药基因fexA的基因环境,从而分析其可能的传播机理。以四川某猪场分离鉴定的50株肠球菌为研究材料,开展分离株对氟苯尼考的药物敏感性试验。运用PCR技术检测分离株中氟苯尼考耐药基因cfr、fexB、fexA、floRestDL136。运用热不对称性PCR(TAIL-PCR)技术获得fexA基因周围序列信息,分析其基因环境。运用反向PCR技术验证序列中环化结构的存在,同时运用交叉PCR技术检测20株猪源肠球菌fexA基因的基因环境。结果显示,在分离出的50株肠球菌中,有34株对氟苯尼考耐药(MIC ≥ 16 mg/L),耐药率为68%。PCR结果显示,20株含有fexA基因,28株含有fexB基因,14株同时含有这两种基因。TAIL-PCR和测序结果显示,分离株DKC5中fexA基因存在于12 945 bp的Tn554转座子中。Tn554转座子可形成环化结构,其中的重复序列可形成含有2 395 bp的环化结构。本试验结果表明,猪源肠球菌对氟苯尼考耐药率较高,主要由fexAfexB基因介导,fexA基因存在于Tn554结构中。预测fexA基因是经两次插入整合后进入DKC5分离株基因组序列的,这为fexA基因的水平传播提供了遗传依据。

H9N2亚型猪源性流感病毒在小鼠肺微血管内皮细胞内最佳增殖条件的研究
李珮瑶, 梁亭, 罗强, 王少华, 李军, 徐明举, 张瑞华, 徐彤
《中国畜牧兽医》. 2018, 45(6):  1708-1714.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8.06.036
摘要 ( 295 )   PDF (892KB) ( 23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试验旨在确定H9N2亚型猪源性流感病毒(SIV)在小鼠肺微血管内皮细胞(PMVEC)中增殖的最佳条件。将PMVEC解冻、复苏、培养,取长成单层的PMVEC,在不同浓度TPCK-胰蛋白酶维持液(0.1、0.2、0.3、0.4、0.6、0.8、1.0 μg/mL)、不同H9N2亚型SIV(A/swine/HeBei/012/2008/(H9N2)接种剂量(1:10、1:100、1:1 000、1:10 000、1:100 000、1:1 000 000和1:10 000 000)及不同病毒吸附时间(0.5、1.0、2.0和3.0 h)条件下观察PMVEC形态变化,并测定细胞上清液中H9N2亚型SIV的HA滴度。在未加病毒的情况下,低于0.6 μg/mL的TPCK-胰蛋白酶对PMVEC的生长未造成任何影响,但随着TPCK-胰蛋白酶浓度的增加,PMVEC开始出现肿胀、变圆,甚至脱落;采用含有0.6 μg/mL TPCK-胰蛋白酶维持液将H9N2亚型SIV稀释为不同的浓度感染PMVEC,在0.3 μg/mL TPCK-胰蛋白酶维持液、10-2病毒稀释倍数感染条件下48和72 h HA滴度分别为4.6log2和6.4log2;病毒吸附时间为2 h且中间震荡20 s的条件下H9N2 HA滴度最佳。结果表明,当TPCK-胰蛋白酶维持液浓度为0.3 μg/mL、病毒接种浓度为10-2、吸附时间为2 h且中间震荡20 s时,H9N2亚型SIV在PMVEC中增殖最佳,达到6.8log2。

幼龄仔猪PEDV感染肠道损伤模型的建立
李鹏, 吴梦郡, 余魁, 徐海旺, 吴涛, 易丹, 王蕾, 赵迪, 侯永清
《中国畜牧兽医》. 2018, 45(6):  1715-1721.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8.06.037
摘要 ( 270 )   PDF (1142KB) ( 37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试验旨在建立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感染幼龄仔猪肠道损伤模型。试验选用16头7日龄健康幼龄仔猪(杜×长×大),随机分为两个处理组:对照组和PEDV组,每个处理8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猪。试验期为10 d,试验期间两个处理组饲喂相同的基础日粮。于试验第7天晚上对PEDV组仔猪口腔灌服PEDV病毒(剂量为104.5 TCID50),对照组灌服等量的生理盐水。于试验第10天早上空腹灌服D-木糖(0.1 g/kg体重),1 h后前腔静脉采血,屠宰取样,取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等组织样品,测定平均日增重(ADG)、腹泻率(DR)、肠道形态结构、肠道黏膜损伤相关基因mRNA水平。试验结果表明:①PEDV感染显著降低了仔猪ADG(P<0.05),极显著提高了仔猪腹泻率(P<0.01);②PEDV感染极显著降低了血浆D-木糖含量、空肠和回肠绒毛高度、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绒毛高度与隐窝深度的比值(P<0.01),显著提高了十二指肠和空肠隐窝深度(P<0.05);③PEDV感染极显著提高了仔猪空肠黏膜PEDV M基因的相对表达量(P<0.01),极显著降低了肠绒毛蛋白(villin)和肠型脂肪酸结合蛋白(i-FABP)基因的相对表达量(P<0.01)。以上结果表明,口腔灌服PEDV可以成功诱导建立幼龄仔猪肠道损伤模型。

磺胺类药物滥用诱导宿主精神行为学变化及其机制探讨
张强, 姚慧媛, 汪海晴, 钟兴国, 吴孟水, 孟飞跃
《中国畜牧兽医》. 2018, 45(6):  1722-1729.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8.06.038
摘要 ( 238 )   PDF (831KB) ( 25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磺胺类药物(sulfonamides,SAs)广泛应用于预防和治疗食源性动物疾病,同时也用于人类疾病的治疗。SAs的滥用导致其大量残留在食物及环境中,最终进入人体内,损害人体健康。SAs不合理使用首先导致环境危害,进一步危害人群健康,其具有的神经毒性可诱导宿主行为学改变。作者概述了SAs的滥用导致环境和食品污染的现状及其对人体的一般危害,如血液系统损害、肝肾毒性等,着重介绍了SAs暴露诱导宿主精神行为学变化,包括焦虑、抑郁和认知障碍的发生,并对其相关机制——墨蝶呤还原酶、mTOR信号和碳酸酐酶3种途径进行了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