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8年 第45卷 第7期 刊出日期:2018-07-20
生物技术
牛乳头瘤病毒基因1型广西GX01流行株全基因组克隆及序列分析
易驰喆, 孙文超, 郑敏, 涂悦进, 张红云, 闭璟珊, 梁晟, 韦显凯, 苏姣秀, 鲁会军, 李文杰, 罗廷荣
《中国畜牧兽医》. 2018, 45(7):  1731-1739.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8.07.001
摘要 ( 204 )   PDF (4109KB) ( 23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解牛乳头瘤病毒1型(bovine papillomavirus genotype 1,BPV-1)广西GX01株全基因组序列、结构特征及遗传变异情况,同时了解该毒株引起宿主产生的病理组织学变化情况,本研究选取广西贺州市患病牛皮肤肿瘤样物制作石蜡切片后镜检观察,提取病料DNA,以乳头瘤病毒L1基因的简并引物FAP59/FAP64进行PCR扩增以确定此病毒的基因型,根据GenBank中BPV参考株设计嵌套引物,对GX01株进行全基因组扩增、克隆测序及序列分析。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显示,可在病变部位发现表皮细胞增生、肿胀,角质过度及挖空细胞等乳头瘤病毒感染的特征性病变。序列分析结果表明,GX01株为BPV-1,其全基因组长为7 945 bp,包含E1、E2、E4、E5、E6、E7、L1、L2 8个开放阅读框,符合BPV-1型基因组的结构特征;GX01与BPV-1参考株全基因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98.6%~99.6%,与BPV-2型参考株(M20219.1)、BPV-13型参考株(JQ798171.1)同源性分别为86.9%和87.2%。GX01株为广西地区首次经检测确认并测定全基因组序列的牛乳头瘤病毒。本研究为广西地区乃至全国的牛乳头状瘤的病原鉴定、流行规律、遗传变异、疫源追溯及科学防控提供了基础数据。

牛冠状病毒S基因的序列分析及原核表达
高国强, 王梦心, 刘明明, 于仁冬, 侯喜林, 周玉龙, 武瑞, 张国华, 刘琳珊, 任德强
《中国畜牧兽医》. 2018, 45(7):  1740-1749.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8.07.002
摘要 ( 249 )   PDF (4291KB) ( 22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解牛冠状病毒(bovine coronavirus,BCoV)的S基因变异情况并建立ELISA检测方法,本研究对采自不同牛场的新生犊牛腹泻(CD)和成年牛冬痢(WD)腹泻样本提取总RNA,反转录合成cDNA,利用PCR扩增S全基因和S1基因。将S1基因目的片段连接表达载体pET-32a (+),并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感受态细胞,经PCR、双酶切及测序验证正确后,进行IPTG诱导表达。结果显示,CD与WD分离株S基因核苷酸为98.4%,CD和WD分离株与参考毒株BCoV-ENT株核苷酸同源性最高,分别为98.4%和98.5%,CD分离株与参考毒株SUN5株的同源性最低,为97.5%,WD分离株与FRA/EPI/Caen/2003/13同源性最低,为97.3%。通过比对可知,分离株与已知毒株之间存在较大差异,为疫苗候选毒株筛选提供依据。本试验同时构建了pET-32a-S1表达载体,在0.2 mmol/L IPTG诱导5 h时,重组菌能在大肠杆菌BL21感受态细胞中产生大量的S1融合蛋白,获得约58 ku表达产物。本试验成功表达了S1蛋白,并对BCoV进行了核苷酸进化分析,为疫苗免疫效果评价方法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陇东肉牛PON1基因结构与功能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张娟, 母童, 赵平, 冯小芳, 吴建平, 顾亚玲
《中国畜牧兽医》. 2018, 45(7):  1750-1758.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8.07.003
摘要 ( 180 )   PDF (3253KB) ( 12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阐明陇东肉牛对氧磷酶1(paraoxonase 1,PON1)基因的结构与功能,本研究运用PCR扩增陇东肉牛PON1基因所有外显子序列并测序,通过Seqman软件完成序列拼接,结合生物信息学方法预测和分析其碱基组成、开放阅读框及编码蛋白的理化性质、原子组成、氨基酸残基数、亲水性和疏水性、分子质量、等电点、二级结构、高级结构等。结果显示,陇东肉牛PON1基因CDS区序列全长1 068 bp,编码355个氨基酸残基,其中数目最多的为亮氨酸(Leu),数目最少的为半胱氨酸和色氨酸(Cys和Trp)。碱基组成中A+T含量(56.55%)高于G+C含量(43.26%)。与GenBank中牛PON1基因序列(登录号:EU289337)比对分析发现,在PON1基因外显子4、6、8、9中存在突变,但均未导致氨基酸发生变化,为同义突变。PON1蛋白的原子组成是C1810H2796N454O533S12,分子质量为39.83 ku,理论等电点为5.24,为稳定的水溶性蛋白质。PON1蛋白二级结构中无规则卷曲、延展链、α-螺旋和β-转角分别由159、116、55和25个氨基酸构成,最终形成了以无规则卷曲和延展链为主的混合型。PON1蛋白的疏水性结果表明,第8位苏氨酸(Thr)疏水性最强(最高分值2.878),第299位脯氨酸(Pro)亲水性最强(最低分值-2.222)。本试验结果为深入研究陇东肉牛PON1蛋白功能及探讨PON1基因突变对甘肃地方肉牛胴体、肉质性状的影响奠定基础。

水牛SND1基因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黄韵琪, 邓廷贤, 唐辉, 马小娅, 梁莎莎, 陆杏蓉, 段安琴, 王文文, 庞春英, 梁贤威
《中国畜牧兽医》. 2018, 45(7):  1759-1767.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8.07.004
摘要 ( 189 )   PDF (4248KB) ( 16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试验旨在利用电子克隆法对水牛SND1(staphylococcal nuclease and tudor domain containing 1)基因进行克隆和序列分析,为探究该基因对水牛泌乳性能的作用机制奠定基础。以奶牛SND1基因(GenBank登录号:NM_205784.1)作为种子序列,利用Primer Premier 5.0设计3对引物,以水牛基因组DNA为模板,PCR扩增水牛SND1基因mRNA序列,扩增获得序列连接pMD18-T载体,通过测序拼接获得水牛SND1基因mRNA全序列,并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水牛SND1基因完整编码序列长为3 503 bp,包含长为2 733 bp CDS序列,编码910个氨基酸,蛋白分子式为C4523H7183N1281O1354S26,分子质量为102.01 ku,理论等电点(pI)为6.74,不稳定系数为42.07,平均亲水性为-0.419,属可溶酸性蛋白。二级结构以α-螺旋和无规则卷曲为主,其中α-螺旋占37.80%,无规则卷曲占34.18%。结合Protfun 2.2在线软件对SND1的功能进行预测分析表明,该蛋白在嘌呤和嘧啶、中央中间代谢、能量代谢、氨基酸生物合成发挥功能的可能性分别为0.449、0.401、0.303和0.262。SND1基因编码区序列与黄牛、绵羊、山羊、猪、马、人的同源性分别为98.7%、97.8%、97.8%、93.8%、93.1%和91.7%,物种之间同源性较高,系统进化情况与其亲缘关系远近一致。利用SMART在线软件预测蛋白结构域,结果显示,水牛SND1蛋白包含有4个SN区域,说明SND1基因编码区在进化过程中较为保守。

猪食欲肽2受体突变体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其对cAMP信号通路的影响
刘敏, 闵天奇, 张海洁, 谢华杰, 崔子鹤, 王志强
《中国畜牧兽医》. 2018, 45(7):  1768-1774.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8.07.005
摘要 ( 189 )   PDF (1761KB) ( 15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试验旨在构建猪食欲肽2受体(porcine orexin 2 receptor,pOX2R)突变体的真核表达载体,探究其野生型与突变体的基础药理学活性差异。以pcDNA3.1(+)-myc/pOX2R野生型质粒为模板,设计特异性引物单点突变构建4种突变体:pcDNA3.1(+)-myc/pOX2R-P10S、pcDNA3.1(+)-myc/pOX2R-P11T、pcDNA3.1(+)-myc/pOX2R-V308I和pcDNA3.1(+)-myc/pOX2R-T401I,将pcDNA3.1(+)-myc/pOX2R野生型和4种突变体分别瞬时转染HEK293T细胞,利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法测定pOX2R野生型及突变体的基础活性,并检测不同浓度激动剂作用下细胞内cAMP水平,随后用内源性激动剂食欲肽A (OXA)及食欲肽B (OXB)分别对野生型及突变体进行刺激。结果显示,4个突变体构建成功,pOX2R的第10、11、308和401位氨基酸分别突变为丝氨酸、苏氨酸、异亮氨酸和缬氨酸。将pOX2R的野生型及4个突变体瞬时转染HEK293T细胞后,野生型与突变体的基础活性值无显著差异(P>0.05),表明这4个位点的氨基酸突变对其受体的基础表达信号无显著影响。与野生型受体相比,突变型受体对激动剂OXB的响应无显著差异(P>0.05),而突变体P10S、P11T和T401I对激动剂OXA的响应EC50显著降低(P<0.05),其Rmax无显著差异(P>0.05)。推测第10、11和401位点的氨基酸突变可能影响了激动剂OXA与受体的结合,降低了激动剂的激动效应。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体外研究pOX2R的功能奠定了基础。

V5标记的猪圆环病毒2型Cap蛋白重组杆状病毒表达载体的构建
徐国, 梁海英, 曾智勇, 王彬, 黄涛, 汤德元, 代振江, 叶百川, 张爱琼, 何小莉, 咸文
《中国畜牧兽医》. 2018, 45(7):  1775-1782.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8.07.006
摘要 ( 239 )   PDF (2599KB) ( 12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试验旨在利用真核表达系统构建V5标记的猪圆环病毒2型(PCV2) Cap蛋白的表达载体。采用基因工程技术将V5标签引入到PCV2 ORF2基因C末端,并将标记基因定向克隆入pFastBacHTA载体,将pFastBacHTA-ORF2-V5重组转移载体转化大肠杆菌DH10Bac感受态细胞,使用脂质体介导法将鉴定后的重组杆状病毒质粒转染于Sf9细胞中;运用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SDS-PAGE和Western blotting试验对Sf9细胞中V5标记Cap蛋白的表达进行验证。结果显示,本试验成功将V5标签引入到PCV2 ORF2基因末端,pFastBacHTA-ORF2-V5重组转移载体转化大肠杆菌DH10Bac感受态细胞后获得了Bacmid-ORF2-V5重组杆状病毒质粒;IFA、SDS-PAGE和Western blotting试验结果显示,在Sf9细胞中能检测到重组杆状病毒V5标记的PCV2 Cap蛋白,具有良好的反应原性,说明本试验成功获得一株rAcMNPV Cap-V5重组杆状病毒。试验结果为PCV2标记亚单位疫苗的研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不同生物素水平对3T3-L1脂肪细胞脂肪分解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雒诚龙, 邵伟, 任万平, 赵艳坤, 武开乐, 余雄
《中国畜牧兽医》. 2018, 45(7):  1783-1790.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8.07.007
摘要 ( 185 )   PDF (1705KB) ( 12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研究不同生物素水平对3T3-L1脂肪细胞脂肪分解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本试验利用三联诱导法将3T3-L1细胞经诱导分化为3T3-L1脂肪细胞。当3T3-L1脂肪细胞密集后分别采用0(对照组)、0.2、0.5、1.0 μmol/L生物素处理,分别在12、24与48 h时检测细胞上清液中甘油释放量、脂肪甘油三酯水解酶(ATGL)、激素敏感性脂肪酶(HSL)、脂滴包被蛋白A (perilipin A)及脂肪分化相关蛋白(ADRP)相对表达量。结果显示,在12 h时,1.0 μmol/L组甘油释放量、ATGL基因mRNA相对表达量均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0.5、1.0 μmol/L组HSL基因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1.0 μmol/L组perilipin AADRP基因mRNA相对表达量均极显著高于对照组与0.2 μmol/L组(P<0.01);在24 h时,各试验组甘油释放量、1.0 μmol/L组ATGL基因mRNA相对表达量均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0.5、1.0 μmol/L组perilipin A基因mRNA相对表达量极显著高于对照组与0.2 μmol/L组(P<0.01);1.0 μmol/L组ADRP基因mRNA相对表达量极显著高于其他组(P<0.01);在48 h时,1.0 μmol/L组甘油释放量、ATGL基因mRNA相对表达量均极显著或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P<0.05),1.0 μmol/L组perilipin A基因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对照组与0.2 μmol/L组(P<0.05),0.5、1.0 μmol/L组ADRP基因mRNA相对表达量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综上所述,生物素可通过促进perilipin A与ADRP表达,同时抑制ATGL与HSL表达,达到抑制脂肪分解的效果,且浓度为1.0 μmol/L时效果最佳。

鸡RORα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其在MSB1细胞中的表达
尤钊, 左珂朦, 余祖华, 丁轲, 王垚垚, 刘彤, 张梦珂, 邱静静
《中国畜牧兽医》. 2018, 45(7):  1791-1797.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8.07.008
摘要 ( 232 )   PDF (1191KB) ( 9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构建鸡维甲酸相关孤核受体α(retinoid acid receptor related orphan receptor α,RORα)的真核表达载体,并检测其在MSB1细胞中的表达效果,本研究参照GenBank中鸡RORα基因序列(登录号:NM_001289887.1)设计特异性引物,从鸡肝脏组织中提取总RNA,经反转录合成cDNA,以此为模板进行PCR扩增,将扩增的特异性RORα基因片段连接pMD18-T载体,构建克隆载体pMD18-T-RORα,再用Sal Ⅰ和BamH Ⅰ双酶切克隆载体pMD18-T-RORα和真核表达载体pEGFP-N1,将酶切回收的RORα与pEGFP-N1片段进行连接,构建重组真核表达载体pEGFP-N1-RORα,经PCR、酶切和测序验证准确性后,将其转染MSB1细胞,于转染后48 h荧光显微镜下观察EGFP的表达情况,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鸡RORα在MSB1细胞中的表达水平。结果显示,从构建的重组质粒pEGFP-N1-RORα中可扩增出大小约1 600 bp的特异性片段,用Sal Ⅰ和BamH Ⅰ可切出大小约4 700和1 600 bp的两条带。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转染MSB1细胞48 h后,与对照组相比,重组真核表达载体转染组中鸡RORα基因mRNA水平显著增加(P<0.05)。表明本试验成功构建了鸡RORα的真核表达载体,该载体可在MSB1细胞中表达鸡RORα,为进一步研究鸡RORα对MSB1细胞增殖的影响奠定基础。

羊口疮病毒ORF129基因的原核表达、纯化及鉴定
杜国玉, 刘永杰, 吴锦艳, 王光祥, 尚佑军, 张勇
《中国畜牧兽医》. 2018, 45(7):  1798-1803.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8.07.009
摘要 ( 198 )   PDF (889KB) ( 10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试验旨在克隆羊口疮病毒ORF129基因,并对其编码蛋白进行表达及纯化。参照GenBank已发表羊口疮病毒OV-IA82株ORF129基因序列(登录号:AY386263.1),用Primer Premier 5.0软件设计合成1对特异性引物,利用PCR方法扩增ORF129全基因序列,将其与质粒pET-28a (+)经BamHⅠ和Hind Ⅲ双酶切后连接,构建重组质粒pET-28a (+)-ORF129。重组质粒经双酶切和测序鉴定后转化大肠杆菌Rosttta感受态细胞,利用IPTG诱导ORF129基因的表达,经SDS-PAGE分析后,将表达产物超声破碎、洗涤、溶解,然后采用尿素梯度透析方法进行复性,经亲和层析法纯化目的蛋白并通过Western blotting对其进行鉴定。双酶切鉴定和测序结果表明,本试验成功构建了重组质粒,读码框正确,菌液起始D600 nm值为0.4~0.8,37℃、220 r/min、1 mmol/L IPTG诱导3 h时能得到ORF129包涵体蛋白,蛋白大小为58 ku,在加入精氨酸、甘油的复性液中,蛋白复性率较高,将复性后蛋白与Ni柱结合,在咪唑浓度为500 mmol/L时,能将蛋白洗脱,纯化的蛋白经Western blotting鉴定正确,证明蛋白成功表达。本研究成功构建了羊口疮病毒ORF129基因原核表达重组质粒,并成功表达和纯化了ORF129蛋白,为后续羊口疮病毒检测方法的建立奠定基础。

伪狂犬病病毒野毒株与gE基因缺失疫苗株TaqMan实时荧光定量PCR鉴别方法的建立
兰德松, 顾贵波, 侯振中
《中国畜牧兽医》. 2018, 45(7):  1804-1812.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8.07.010
摘要 ( 258 )   PDF (2660KB) ( 17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实现对伪狂犬病病毒(pseudorabies virus,PRV)野毒株与gE基因缺失疫苗株的快速、敏感、特异的鉴别诊断,本试验针对PRV gDgE基因设计了2套特异性引物和TaqMan探针,建立了PRV野毒株与gE基因缺失疫苗株的TaqMan实时荧光定量PCR鉴别方法,对引物和探针浓度、退火温度等进行了优化,对方法进行敏感性、特异性、重复性试验,并进行临床样品检测。结果显示,建立的针对gDgE基因的TaqMan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线性相关系数(R2)分别为0.996和0.980,均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检测限分别为39.4和12.1拷贝/μL;与圆环病毒2型、猪瘟病毒、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均无交叉反应;重复性试验结果显示,针对gD基因的批内和批间变异系数分别为1.43%~1.86%、1.10%~2.07%,针对gE基因的批内和批间变异系数分别为0.98%~1.41%、1.12%~1.86%。应用建立的TaqMan实时荧光定量PCR与普通PCR分别对11份临床疑似感染样品进行检测,阳性率分别为36.4%和27.3%。结果表明,该方法敏感性高、特异性强、重复性好,可作为伪狂犬病病毒野毒株与gE基因缺失疫苗株的早期鉴别诊断和定量检测的有效手段。

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
应用SPC分析蛋白质原料配料保真加工现状及误差产生原因
陶琳丽, 高婷婷, 高映红, 杨秀娟, 黄伟, 李晓珍, 甘文斌, 张曦, 徐祖林
《中国畜牧兽医》. 2018, 45(7):  1813-1823.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8.07.011
摘要 ( 216 )   PDF (6592KB) ( 13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试验应用统计过程控制(SPC)分析饲料生产中蛋白质原料配料保真现状,并对配料误差存在原因进行探讨,旨在为饲料企业配料质量管理提供借鉴。收集两家饲料厂(饲料厂A、B)2015年仔猪料中豆粕、鱼粉和膨化大豆3种蛋白质原料的配料设定值和实际称量值,应用单值-移动极差控制图和生产过程能力评价方法对蛋白质原料的配料保真现状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饲料厂A豆粕、鱼粉和膨化大豆生产过程能力指数CPK分别为0.20、0.11和0.01,膨化大豆的配料保真度最差,且3种原料的配料实际称量值远高于设定值;饲料厂B豆粕、鱼粉和膨化大豆生产过程能力指数CPK分别为0.24、0.12和0.24,鱼粉的配料保真度最差,膨化大豆的配料过程存在失控情况;两家饲料厂的蛋白质原料配料误差均超过了饲料行业动态配料精度±0.3% FS的要求,配方保真性较差,需采取措施进行改进。综合分析两家饲料厂配方保真性差的原因是,配料秤工艺参数配置不合理,空中落料量和快慢进料量参数需进一步优化,饲料厂B存在人为操作错误。结果提示,应用SPC方法可较为直观的监控饲料配料过程,提升蛋白质原料的配料精度,减少蛋白质原料的浪费,降低饲料生产成本,从而提高饲料厂配料质量管理水平。

植物乳杆菌、布氏乳杆菌对甘蔗尾青贮品质及有氧稳定性的影响
唐振华, 杨承剑, 李孟伟, 梁辛, 郭艳霞, 梁贤威
《中国畜牧兽医》. 2018, 45(7):  1824-1832.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8.07.012
摘要 ( 213 )   PDF (932KB) ( 21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研究植物乳杆菌、布氏乳杆菌对甘蔗尾青贮品质及有氧稳定性的影响。试验共分为10组,A组为对照组,添加生理盐水;B、C、D组为植物乳杆菌添加组,分别在新鲜甘蔗尾中添加10、20和30 mL/kg植物乳杆菌液;E、F、G组为布氏乳杆菌添加组,在新鲜甘蔗尾中分别添加10、20和30 mL/kg布氏乳杆菌液;H、I、J组为植物乳杆菌、布氏乳杆菌联合添加组,在新鲜甘蔗尾中分别添加10、20和30 mL/kg布氏乳杆菌和植物乳杆菌等体积混合的菌液。每组3个重复。室温青贮40 d,结束后采样测定青贮发酵品质和有氧稳定性。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添加植物乳杆菌组降低了甘蔗尾青贮pH,显著增加乳酸含量(P<0.05),且随着植物乳杆菌添加量的升高而升高。与添加植物乳杆菌相比,添加布氏乳杆菌组甘蔗尾青贮中乳酸含量显著降低(P<0.05),乙酸含量显著升高(P<0.05),且均随着布氏乳杆菌添加量的提高效果更显著;添加布氏乳杆菌组甘蔗尾青贮有氧稳定性较对照组提高48 h。布氏乳杆菌和植物乳杆菌联合组甘蔗尾青贮中乳酸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干物质损失较单独添加布氏乳杆菌组有所降低,且能够提高青贮可溶性碳水化合物(WSC)利用效率。综上所述,植物乳杆菌与布氏乳杆菌联合处理(添加量达到2×106 CFU/g鲜重,I组)青贮甘蔗尾能够有效提高青贮品质和有氧稳定性。

3种植物添加剂对惠阳胡须鸡肌肉氨基酸、脂肪酸组成与含量的影响
陈圆, 李红伟, 冯惠婷, 刘芳菲, 杨敏宜
《中国畜牧兽医》. 2018, 45(7):  1833-1840.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8.07.013
摘要 ( 183 )   PDF (903KB) ( 11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试验旨在研究绿茶粉、桑叶粉和大蒜粉对鸡肌肉中氨基酸、脂肪酸含量和组成的影响,为植物添加剂在惠阳胡须鸡生产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选取120只120日龄体重相同、健康的惠阳胡须母鸡,随机分成4个处理,每个处理3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试验Ⅰ组,饲喂基础日粮+2%绿茶粉;试验Ⅱ组,饲喂基础日粮+4%桑叶粉;试验Ⅲ组,饲喂基础日粮+1.5%大蒜粉;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预试验7 d,正式试验30 d。饲养试验结束后,每个处理随机选取10只鸡进行屠宰。每只屠宰鸡取同一部位胸肌100 g,通过氨基酸自动分析仪测定肌肉中氨基酸的组成和含量,通过气相色谱仪测定肌肉中脂肪酸的组成和含量。试验结果表明:①日粮中添加植物添加剂对肌肉中氨基酸的组成没有影响,但对肌肉中氨基酸的含量有影响,试验组必需氨基酸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②日粮中添加植物添加剂对肌肉中脂肪酸的组成没有影响,但对肌肉中脂肪酸的含量有影响,对照组总饱和脂肪酸含量显著高于3个试验组(P<0.05),而3个试验组总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总饱和脂肪酸含量的比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本试验结果表明,日粮中添加植物添加剂不影响肌肉中氨基酸和脂肪酸的组成,但影响肌肉中两者的含量,显著降低鸡肌肉中饱和脂肪酸的含量,提高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比例,增加必需氨基酸含量。因此,日粮中添加植物添加剂可改善惠阳胡须鸡肌肉品质。

日粮中添加不同水平丁酸钠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腹泻率及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寇莎莎, 王诏升, 徐德旺, 梁静, 张文举, 聂存喜
《中国畜牧兽医》. 2018, 45(7):  1841-1848.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8.07.014
摘要 ( 267 )   PDF (757KB) ( 16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研究日粮中添加不同水平丁酸钠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腹泻率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选取240头健康的(21±2)日龄杜×长×大断奶仔猪,按照窝别和体重相近的原则随机分为5组,即Ⅰ、Ⅱ、Ⅲ、Ⅳ和Ⅴ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16头。Ⅰ组为对照组,Ⅱ组添加0.01%抗生素,Ⅲ、Ⅳ和Ⅴ组分别添加0.1%、0.2%、0.3%丁酸钠,试验期为28 d。试验开始时及第1、2、3、4周对各组断奶仔猪空腹称重,计算试验期间仔猪平均日增重(ADG)、平均日采食量(ADFI)和料重比(F/G),并观察仔猪腹泻情况,计算各组仔猪腹泻率和腹泻指数;试验期末,每组选择接近该组平均体重的6头仔猪,前腔静脉空腹采血测定血清生化指标。结果表明,与Ⅰ组相比,Ⅳ、Ⅴ组第1、2、3周及全期的ADG显著提高(P<0.05);Ⅲ、Ⅳ、Ⅴ组第2、3周及全期的ADFI显著提高(P<0.05);Ⅱ、Ⅲ、Ⅳ、Ⅴ组第2、3、4周及全期的料重比(F/G)均有一定程度下降,但差异不显著(P>0.05),Ⅳ、Ⅴ组第1周F/G显著降低(P<0.05)。Ⅱ、Ⅲ、Ⅳ组腹泻率和腹泻指数均与Ⅰ组无显著差异(P>0.05),而Ⅴ组腹泻率(P<0.05)和腹泻指数(P>0.05)均提高。Ⅲ、Ⅳ、Ⅴ组血清中磷含量较Ⅰ组显著提高(P<0.05),Ⅴ组血清钙含量和总蛋白含量较Ⅰ组显著提高(P<0.05),Ⅳ、Ⅴ组血清中甘油三酯含量较Ⅰ、Ⅱ、Ⅲ组显著提高(P<0.05);其余各组间血清中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尿素氮和白蛋白含量均无显著差异(P>0.05)。综上所述,在断奶仔猪日粮中添加丁酸钠具有促进其生长和改善健康状况的作用,最适添加量为0.2%。

不同添加水平酵母锗培养物对断奶仔猪肠道菌群、免疫力和抗氧化性能的影响
高凯, 李晓东, 张敏, 王震, 韩东魁, 白晓凯
《中国畜牧兽医》. 2018, 45(7):  1849-1855.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8.07.015
摘要 ( 205 )   PDF (760KB) ( 17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试验旨在探究不同添加水平酵母锗培养物对断奶仔猪肠道菌群、免疫力和抗氧化性能影响。选用100头健康、体重(6.0±0.5) kg的杜×长×大三元杂交断奶仔猪,随机分成5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4头仔猪。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试验Ⅰ、Ⅱ、Ⅲ、Ⅳ组在基础日粮中分别添加酵母锗培养物15、25、35和45 mg/kg,预饲期7 d,正试期42 d,正试期分3个阶段,每阶段14 d。测定各阶段仔猪肠道乳酸杆菌及大肠杆菌数量,试验结束时测定血液免疫球蛋白含量及抗氧化性能相关指标。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第1阶段内,试验Ⅰ、Ⅱ、Ⅲ、Ⅳ组仔猪大肠杆菌数量均呈极显著或显著下降(P<0.01;P<0.05)、乳酸杆菌数量均呈极显著或显著升高(P<0.01;P<0.05);试验Ⅲ、Ⅳ组血清IgG含量呈极显著升高(P<0.01);对于血清丙二醛(MDA)含量,试验Ⅱ组显著降低(P<0.05),试验Ⅲ、Ⅳ组均极显著降低(P<0.01),对于血清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及总抗氧化能力(T-AOC),试验Ⅱ组均呈显著升高(P<0.05),试验Ⅲ、Ⅳ组均呈极显著升高(P<0.01)。以上结果表明,断奶仔猪日粮中添加酵母锗培养物可有效改善肠道菌群环境、提高仔猪免疫力和抗氧化性能,结合饲养成本,建议添加量为35 mg/kg。

负离子中药复合制剂对延边黄牛生长性能、养分表观消化率及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韩东魁, 耿春银, 张敏, 刘关柱, 任海燕, 赵广生, 张成兴, 赵建权
《中国畜牧兽医》. 2018, 45(7):  1856-1862.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8.07.016
摘要 ( 251 )   PDF (731KB) ( 10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试验旨在探究负离子中药复合制剂对育肥后期延边黄牛生长性能、养分表观消化率及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试验选取30月龄左右的延边黄牛公牛12头,体重平均为(351±20) kg,完全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6头。其中对照组饲喂育肥后期基础日粮,试验组饲喂育肥后期基础日粮添加20 mg/kg负离子中药复合制剂。预饲期10 d,正试期90 d。试验期间,每天记录试验牛的采食量及剩余量,并在预饲期结束和屠宰前空腹称重;试验结束时空腹采血,测定血液常规生化指标;在试验第90天时采用全收粪法测定牛的表观消化率。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牛平均日增重(ADG)、饲料转化率(FCR)及粗蛋白质、粗脂肪、粗纤维的表观消化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干物质(DM)、粗灰分、钙、磷的表观消化率无显著变化(P>0.05);负离子中药复合制剂可以显著提高牛血液中白细胞(WBC)、淋巴细胞数(LYM)及淋巴细胞百分比(P<0.05),对血液中其他成分无显著影响(P>0.05)。综上所述,在育肥后期添加20 mg/kg负离子中药复合制剂可以显著提高延边黄牛的生长性能及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利用,并有助于延边黄牛免疫能力的提高。

遗传繁育
FUT2基因密码子使用偏好性分析及优化
戴开宇, 黄焱杰, 吴丽思, 包文斌, 吴圣龙
《中国畜牧兽医》. 2018, 45(7):  1863-1872.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8.07.017
摘要 ( 238 )   PDF (1511KB) ( 11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揭示猪α-(1,2)岩藻糖转移酶2(FUT2)基因密码子使用特性并提高其在外源宿主内的表达量,本研究综合运用EMBOSS Explorer网站和CodonW软件包分析了猪FUT2基因的密码子使用偏好性的相关参数,并与3种模式生物(大肠杆菌、酵母菌和果蝇)基因组密码子使用模式进行比较,最后参照与之最为相近的模式生物基因组密码子使用方式,利用JCat和OPTIMIZER两个密码子优化网站对猪FUT2基因密码子进行优化。结果显示,猪FUT2基因表达水平不高,存在24种偏好密码子,且这24种偏好密码子中有23种以G/C结尾;猪FUT2基因与果蝇基因组密码子使用模式的差异小于大肠杆菌和酵母基因组,表明果蝇更适合猪FUT2基因的外源表达;根据果蝇基因组密码子使用模式优化猪FUT2基因密码子,优化后其适应指数有了明显提高,而整体GC含量没有明显变化,说明在理论上猪FUT2基因优化成功。本研究从翻译水平上揭示了猪FUT2基因的密码子使用特性,为其在遗传改良中选择最佳外源表达系统及提高其在宿主细胞内的表达水平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青海省绵羊品种与引进品种先天性免疫研究
张潆月, 汪文强, 马利青, 浦亚斌, 马月辉, 赵倩君
《中国畜牧兽医》. 2018, 45(7):  1873-1880.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8.07.018
摘要 ( 226 )   PDF (743KB) ( 12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研究青海本地绵羊品种与引进品种的先天性免疫水平和品种特性,本研究选取青海省不同海拔地区的2个本地品种(欧拉羊、白藏羊)和1个引进品种(无角道赛特羊)共186只绵羊,采集新鲜血样,进行血常规检测(白细胞数(WBC)、红细胞数(RBC)、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HGB)、红细胞压积(HCT)、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血红蛋白浓度(MCHC)、血小板(PLT)、红细胞分布宽度(RDW-CV)、淋巴细胞百分比(LYM%));制备血清,用绵羊ELISA试剂盒测定白介素-1(IL-1)、白介素-2(IL-2)、白介素-6(IL-6)、白介素-18(IL-18)、γ-干扰素(IFN-γ)、免疫球蛋白G (IgG)和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等免疫指标;分别以品种和品种来源地为因变量对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发现,以品种为因变量,无角道赛特羊的免疫水平最高,白藏羊的抗病性稍高于欧拉羊;以品种来源地为因变量时,本地绵羊品种的先天性免疫水平低于引进绵羊品种,对疾病的抵抗力较弱,除MCH、MCHC和RDW-CV外,无角道赛特羊在血液生化水平上均高于青海本地品种,说明无角道赛特羊是具有高抗病能力的优良品种。本试验为不同绵羊品种机体先天性免疫水平的研究提供了参考数据,对青海藏羊的选育工作和品种改良具有指导意义。

阿拉善戈壁双峰驼的微卫星多态性与体尺性状关联分析
乌仁套迪, 白俊艳, 巴拉, 周俊文, 张文彬
《中国畜牧兽医》. 2018, 45(7):  1881-1890.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8.07.019
摘要 ( 218 )   PDF (1122KB) ( 25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利用微卫星标记分析阿拉善戈壁双峰驼的遗传多样性,寻找与其体尺性状相关联的微卫星标记,为阿拉善戈壁双峰驼的标记辅助选择提供参考。试验利用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检测17个微卫星标记在阿拉善戈壁双峰驼群体中的多态性,并与其体尺性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17个微卫星标记共检测到60个等位基因,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为2.7302,平均杂合度为0.6205,平均多态信息含量为0.5308,可见阿拉善戈壁双峰驼群体的遗传多样比较丰富。微卫星标记多态性与阿拉善戈壁双峰驼体尺性状的关联分析发现,有8个微卫星标记(LCA82、LCA90、CMS15、CMS36、CMS104、CVRL01、YWLL36和YWLL44)与不同体尺性状有一定的关联性,尤其是CMS36和YWLL44与所测体尺性状均有关联,其中CMS36不同基因型的体长和体重均有显著差异(P<0.05),具体表现为BB > AA > AB,AA和BB基因型的体高、胸围、管围均显著高于AB基因型(P<0.05);YWLL44的AC基因型体高、胸围和体重均显著高于BD基因型(P<0.05),AC基因型的体长显著高于AB和BD基因型(P<0.05),AB和AC基因型的管围显著高于BD基因型(P<0.05)。研究表明,8个微卫星标记对阿拉善戈壁双峰驼体长有一定影响,CMS36和YWLL44对其体高有影响,LCA82、LCA90、CMS36、CVRL01、YWLL36和YWLL44对其胸围有影响,LCA82、CMS15、CMS36、CMS104、CVRL01和YWLL44对其管围有影响,LCA82、LCA90、CMS15、CMS36、CVRL01和YWLL44对其体重有影响。

牦牛和犏牛睾丸CPT1aETHE1基因mRNA水平比较研究
李方伟, 黄林, 金素钰, 雷杰雯, 付伟, 郑玉才
《中国畜牧兽医》. 2018, 45(7):  1891-1897.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8.07.020
摘要 ( 198 )   PDF (2713KB) ( 9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试验旨在探索牦牛杂交雄性不育后代(犏牛)睾丸脂肪酸氧化特点及其与雄性不育的关联性,阐明犏牛雄性不育的分子机制。以GAPDH和18S rRNA基因为双内参,建立了牦牛和犏牛肝脏型棕榈酰肉碱转移酶1a(CPT1a)和硫双加氧酶1(ETHE1)基因mRNA水平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结果发现,该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扩增特异性好,扩增效率为98.5%~107.8%,标准曲线线性关系好。采集成年牦牛(n=9)和雄性不育犏牛(n=7)睾丸和附睾,通过常规组织切片和HE染色检测,证实犏牛睾丸和附睾中无精子,而牦牛睾丸和附睾中有精子。试验进一步从牦牛和犏牛睾丸中提取总RNA,测定睾丸中CPT1aETHE1基因的mRNA水平,结果显示,犏牛睾丸中CPT1aETHE1基因mRNA水平分别显著和极显著高于牦牛(P<0.05;P<0.01)。CPT1a基因mRNA水平的提高表明犏牛睾丸中脂肪酸β-氧化能力的加强;而ETHE1基因mRNA水平的增加可促进线粒体呼吸链的电子传递和脂肪酸氧化,或影响其他能量代谢通路,这两种基因mRNA水平的提高均有助于睾丸脂肪酸的β-氧化供能。本研究结果表明,与牦牛睾丸相比,雄性不育犏牛睾丸的脂肪酸氧化供能水平加强,可能对脂肪酸燃料分子有更多的依赖性。

梅山猪CD14基因多态性及其对部分免疫指标和繁殖性能的关联分析
杜雨露, 魏宗友, 叶兰, 包文斌, 吴圣龙
《中国畜牧兽医》. 2018, 45(7):  1898-1904.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8.07.021
摘要 ( 189 )   PDF (1468KB) ( 9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试验旨在研究梅山猪白细胞分化抗原14(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 antigen 14,CD14)基因多态性及其对部分免疫指标和繁殖性能的遗传效应。采用PCR-RFLP方法对梅山猪CD14基因-61 bp处多态性进行分析,同时对部分重要细胞因子(IL-1β、IL-4、IL-6、IL-8、IL-10、IFN-γ、TNF-α和TGF-β1)水平及繁殖性能(总产仔数、断奶仔猪数、初生窝重和断奶窝重)进行测定,并分析CD14基因多态性与部分免疫指标和繁殖性能的相关性。结果显示,梅山猪CD14基因-61 bp处经BamHⅠ酶切后共检测到3种基因型,分别定义为:AA、AG和GG;χ2适合性检验显示,梅山猪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P>0.05);多态信息含量(PIC)分析显示,梅山猪群体处于中度多态。关联分析结果表明,AA和AG基因型个体的IL-10水平显著高于GG基因型个体(P<0.05);在初产母猪中,3种基因型间的繁殖性能均无显著差异(P>0.05),而在经产母猪中,AA和AG基因型个体的断奶窝重显著高于GG基因型个体(P<0.05)。本试验结果表明,基于CD14基因-61 bp处多态性对梅山猪进行分子选育时,无论是一般抗病力还是繁殖性能,GG基因型可能均为不利基因型,可以将CD14基因-61 bp处作为一个潜在的遗传标记进行深入系统的验证和分析。

高、低产双黄蛋高邮鸭卵巢组织差异分析
张蕾, 张响英, 章敬旗, 董飚, 张扬, 常国斌, 陈国宏, 吴炳鑫, 王健
《中国畜牧兽医》. 2018, 45(7):  1905-1911.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8.07.022
摘要 ( 182 )   PDF (2243KB) ( 8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试验以高邮鸭为研究对象,选择双黄蛋高、低产组高邮鸭各6只,颈动脉放血致死后立即采集下丘脑、垂体、肝脏、输卵管及卵巢组织,将采集的卵巢组织通过组织切片、HE染色观察卵巢形态结构,并对双黄蛋高、低产组高邮鸭卵巢中等级卵泡进行统计对比;进行特异性标记蛋白卵泡刺激素受体(FSHR)免疫组化染色,观察两组高邮鸭卵巢阳性细胞表达情况及卵巢颗粒细胞分布;同时提取下丘脑、垂体、肝脏、输卵管及卵巢组织RNA,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FSHR基因的表达。结果显示,双黄蛋高产和低产组高邮鸭卵巢在组织结构及卵泡发育上存在明显差异,高产组卵巢上的卵泡繁密且发育良好,密布着众多小黄卵泡、大白卵泡及小白卵泡,各级卵泡大小差异明显;而低产组卵巢上的卵泡稀疏且发育较为迟缓,小黄卵泡、大白卵泡及小白卵泡数量较少。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表明,高产组高邮鸭下丘脑、垂体、肝脏及输卵管中的FSHR基因表达量极显著高于低产组(P<0.01),而卵巢中FSHR基因表达量在两组中差异不显著(P>0.05)。本试验结果表明,双黄蛋高、低产组高邮鸭的卵巢结构及卵泡发育存在显著差异,卵巢上的微环境可能是影响高邮鸭双黄蛋产蛋性能的影响因素。

牛主要抗病候选基因的研究进展
孙宏宇, 索朗斯珠, 徐业芬, 牛家强, 姚一龙, 张入丹, 王冬经
《中国畜牧兽医》. 2018, 45(7):  1912-1918.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8.07.023
摘要 ( 231 )   PDF (774KB) ( 10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牛抗病基因与其自身的抗病性和免疫能力有一定的相关性,因此研究相关抗病基因对提高牛自身免疫能力和选育优良后代有重要意义,文章着重介绍了国内外关于天然抗性相关巨噬细胞蛋白1(natual resistant macrophage protein 1,Nramp1)、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MHC)、甘露糖结合凝集素(maflnan binding lectin,MBL)、Toll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s,TLR)及干扰素基因(interferon,IFN)与牛某些疾病相关性的研究进展,及其是否可用于后代育种的分子标记,如MHC与奶牛的乳房炎密切相关;牛TLR4基因的外显子1760 C>T突变中的CC基因型可作为奶牛乳房炎抗性筛选中的分子标记等。笔者认为研究这些抗病基因可更深层次了解牛的抗病机制,同时借助先进的技术手段如分子标记、基因工程等,可更好的选育出抗病后代,抗病基因在育种中的应用将是未来研究抗病性和免疫能力的主要方向。

雌激素及其受体调控卵母细胞成熟的研究进展
葛均邦, 赵慧, 马保华
《中国畜牧兽医》. 2018, 45(7):  1919-1925.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8.07.024
摘要 ( 398 )   PDF (704KB) ( 26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前很多女性受到不孕不育、自然流产和出生缺陷等诸多生殖相关疾病的困扰,其主要原因为生殖细胞减数分裂异常和卵母细胞质量下降。雌激素不仅参与调控哺乳动物的发情和性行为,也参与调控卵母细胞的生长发育。雌激素受体作为类固醇激素受体的一种,在介导雌激素发挥基因组效应和非基因组效应中有着重要的作用。目前关于雌激素受体调控卵母细胞成熟的报道多集中于硬骨鱼类,特别是新型膜受体GPR30,而在哺乳动物方面的研究鲜有报道。因此作者介绍了雌激素核受体ERα、ERβ与新型膜受体GPR30的结构与分布,简述了膜受体GPR30的不同类型配体的研究进展,综述了雌激素受体在调控卵母细胞发育中的相互作用,发现雌激素的核受体与膜受体在卵母细胞成熟的过程中可能发挥不同的调控作用,并进一步阐述了雌激素及其受体在卵母细胞成熟过程中的潜在调控机制。

中国荷斯坦牛金黄色葡萄球菌诱导型乳房炎CDH13基因甲基化分析
王梦琦, 倪炜, 唐程, 郭佳禾, 张慧敏, 李明勋, 杨章平, 毛永江
《中国畜牧兽医》. 2018, 45(7):  1926-1932.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8.07.025
摘要 ( 257 )   PDF (1700KB) ( 9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探索钙黏蛋白13基因(cadherin 13,CDH13)甲基化在奶牛金黄色葡萄球菌乳房炎中的调控机制,本试验在已建立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诱导型荷斯坦牛乳房炎模型的基础上利用重亚硫酸盐测序技术(bisulfite sequencing PCR,BSP)检测正常乳腺组织和乳房炎乳腺组织候选基因CDH13的甲基化程度,并分析其甲基化程度与基因表达水平的关系。结果显示,除金黄色葡萄球菌致病组(试验组)第12个CpG岛外,其余所有CpG岛均呈现不同程度的甲基化:-259处甲基化水平最高(50%~60%),-144、-135和-126处甲基化均较低,为5%左右。试验组和对照组总体甲基化率分别为10.13%±1.81%和14.43%±0.55%,不同位点和总体甲基化率无显著差异(P>0.05)。与正常乳腺组织相比,乳房炎感染组乳腺组织CDH13基因表达上调,CDH13基因-162和-93两个CpG岛甲基化水平与其基因表达呈显著负相关(P<0.05)。本试验结果表明,CDH13基因甲基化影响其基因表达,从而影响乳房炎的发生,为进一步探索其在金黄色葡萄球菌致病型乳房炎中的发病机制提供了参考依据。

预防兽医
犬细小病毒CPV-BJ03/17株分离鉴定及VP2基因遗传进化分析
王洋, 胡博, 鲁荣光, 吕爽, 赵辉, 廉士珍, 闫喜军
《中国畜牧兽医》. 2018, 45(7):  1933-1941.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8.07.026
摘要 ( 247 )   PDF (3169KB) ( 12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研究当前犬细小病毒(canine parvovirus,CPV)国内流行株的遗传变异情况,试验从北京某宠物基地采集疑似CPV感染死亡犬的肠道组织,无菌处理病料后,用F81细胞进行病毒培养,通过电镜形态学观察、血清学、分子生物学和攻毒试验进行鉴定。结果表明,病毒在F81细胞上出现明显的细胞病变(CPE),电镜观察可见直径20 nm左右的病毒粒子,血凝效价1:256,PCR鉴定在570 bp处有特异性条带,证明分离出1株CPV,命名为CPV-BJ03/17。全基因组测序分析表明,病毒基因组全长4 620 bp,提交GenBank,登录号为:MF134808;该毒株与广东(SC02/2011)、深圳(CPV-s5)和甘肃(CPV-LZ1)等地的分离株亲缘关系较近,核苷酸同源性均为99.7%。VP2氨基酸序列分析表明,CPV-BJ03/17分离株确定为New CPV-2a亚型,主要氨基酸位点与近期分离株BJ15-1等相比无明显变化。动物回归试验表明,CPV-BJ03/17为CPV强毒株。本研究分离出1株CPV强毒株,通过比较CPV的流行情况和遗传变异规律,为CPV的疾病治疗及疫苗研究提供参考。

山羊口疮病毒四川分离株F1L基因分子特征分析及抗原表位预测
孙正楠, 毛从剑, 张焕容
《中国畜牧兽医》. 2018, 45(7):  1942-1948.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8.07.027
摘要 ( 227 )   PDF (3414KB) ( 7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明确山羊口疮病毒(ORFV)四川分离株F1L基因分子特征并预测抗原表位,本试验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四川分离株ORFV F1L基因,并预测其编码蛋白的二、三级结构和B细胞表位。将F1L基因克隆转化后测序,用Mega 7.0软件比对分析该基因与其他地区来源的ORFV F1L基因的变异情况,利用SOPMA服务器预测F1L蛋白的二级结构,以DNAStar软件预测其亲水性、表面可及性、柔韧性及抗原性,以ABCpred方案作为验证并输出B细胞表位,在SWISS-MODEL服务器预测三级结构后,进一步在建模区域再验证抗原表位,最终回归蛋白质序列比对。结果显示,四川分离株ORFV F1L基因大小为1 029 bp,编码342个氨基酸,基因及其编码蛋白较其他地区来源毒株有一定变异;F1L蛋白预测分析存在9个可能B细胞表位,综合三级结构预测,其122-137肽段为最优表位;所预测的四川分离株ORFV F1L蛋白优势抗原表位较其他地区具有一定特异性,较多地区在124、131、137位氨基酸出现不同。本研究结果为四川地区ORFV基因工程疫苗及特异性检测方法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牛支原体新疆分离株P48基因的克隆、原核表达及重组蛋白免疫原性研究
张锐, 杨铭伟, 任静静, 朱玲, 柳旭伟, 剡根强
《中国畜牧兽医》. 2018, 45(7):  1949-1957.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8.07.028
摘要 ( 237 )   PDF (1839KB) ( 11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试验旨在确定牛支原体P48基因的免疫原性,为进一步筛选牛支原体免疫保护性基因奠定基础。本研究以牛支原体新疆分离株为研究对象,运用Overlap PCR方法扩增得到点突变后的牛支原体新疆分离株P48基因,构建原核表达载体pET-32a (+)-P48,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感受态细胞,在诱导剂ITPG的诱导下获得重组蛋白P48,纯化后的重组P48蛋白免疫BALB/c小鼠制备多克隆抗体,运用Western blotting和ELISA方法验证其反应原性和免疫原性。结果表明,试验成功构建原核表达载体pET-32a (+)-P48,重组蛋白P48大小约为66 ku,纯化后的牛支原体P48重组蛋白免疫小鼠后可产生良好的免疫反应,血清抗体滴度达到较高水平(D450 nm值为1.126)。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抗牛支原体P48重组蛋白的鼠血清与牛支原体P48重组蛋白及牛支原体全菌蛋白抗原均能产生明显的抗原抗体反应,表明P48重组蛋白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与反应原性,可作为牛支原体新型疫苗的候选基因,且牛支原体新疆分离株P48基因与国内外5株牛支原体P48基因的同源性很高,亲缘关系较近。

新型猪瘟疫苗的研究进展
任鹏举, 李鹏, 张秋雨, 王亚平, 武乐祎, 王选年
《中国畜牧兽医》. 2018, 45(7):  1958-1964.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8.07.029
摘要 ( 209 )   PDF (729KB) ( 13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猪瘟是危害猪健康的重要传染病之一,具有急性、热性和高度接触性等特性,给世界养猪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目前,传统疫苗接种仍是预防猪瘟的主要手段,虽然传统疫苗(如C株)在防控猪瘟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但也存在一些缺陷,如无法区分野毒感染和疫苗免疫动物,猪瘟免疫失败时有发生等。因此,研制新型猪瘟疫苗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与重组DNA技术的不断发展及基因工程疫苗研究的不断深入,亚单位疫苗、核酸疫苗、活载体重组疫苗、基因缺失疫苗、全长感染性cDNA标记疫苗和合成肽疫苗6种新型猪瘟疫苗被相继开发。与传统疫苗相比,新型疫苗拥有廉价、安全、高效、易于运输与保存、能区分野毒感染和疫苗免疫等优点。作者对6种新型猪瘟疫苗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期为猪瘟的防控提供参考。

携带GFP基因的重组狂犬病病毒的拯救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
刘翠, 殷相平
《中国畜牧兽医》. 2018, 45(7):  1965-1971.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8.07.030
摘要 ( 168 )   PDF (1280KB) ( 11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构建一株携带绿色荧光蛋白(GFP)的重组病毒,以便更快速、准确地检测疫苗效价。利用基因重组技术构建含有GFP基因的重组质粒,并利用反向遗传学操作进行重组病毒的拯救,在Vero细胞进行病毒感染并收集蛋白样品进行Western blotting试验,检测外源蛋白GFP的表达情况,测定一步法生长曲线,比较与原始毒株的生物学特性差异。结果显示,本试验成功拯救出携带GFP基因的重组狂犬病病毒毒株SAD-GFP;Western blotting试验结果显示,重组病毒可表达GFP,且随着病毒感染时间的延长,蛋白表达增多;病毒结构蛋白G蛋白表达并未受外源蛋白表达的影响,重组毒株与原始毒株的生长并无明显差异;传代后GFP仍可在病毒中稳定表达。在连续传代过程中,本试验成功拯救出SAD-GFP重组毒株,GFP基因并未丢失,且蛋白表达量并未降低,证明该位点表达的外源蛋白在病毒传代过程中可持续稳定表达,且对病毒生长特性并未产生影响。

内蒙古阿尔巴斯型绒山羊光控增绒效果分析
吴丽媛, 刘斌, 辛雷勇, 乌亚罕, 郭庆兰, 布日古德, 阿嘎如, 希吉尔, 郝巴雅斯胡良, 赵存发
《中国畜牧兽医》. 2018, 45(7):  1972-1977.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8.07.031
摘要 ( 215 )   PDF (628KB) ( 20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光控增绒即利用增绒专用棚圈控制光照强弱与时间长短,刺激产绒动物松果体增加褪黑激素的分泌,进而使绒山羊在非产绒季节产绒的技术。本试验通过对内蒙古阿尔巴斯型绒山羊进行光控增绒处理,研究非产绒季节光控增绒技术对绒山羊产绒性能的影响。将66只2周岁母羊随机分为控制光照增绒试验组和自然光照放牧对照组,每组33只,每月按时称量体重并采集绒毛混合样,分析试验期间绒伸直长度、细度、产绒量等产绒性状及体重的变化。试验结果表明,经光控增绒之后对照组和试验组羊绒平均细度无明显差异(P>0.05);试验期间对照组山羊羊绒伸直长度为3.20 cm,试验组为7.85 cm,两组间差异显著(P<0.05);试验组山羊平均产绒量比对照组高56.5%~68.2%,差异极显著(P<0.01);光控增绒前后,两组绒山羊体重差异均不显著(P>0.05)。综合试验结果,非生绒期通过光控增绒可促进羊绒生长,显著提高了个体产绒量;绒纤维长度增加,但绒细度没有明显变化。

基础兽医
兽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研究进展
李梅, 孙灵灵, 袁宗辉, 黄玲利
《中国畜牧兽医》. 2018, 45(7):  1978-1989.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8.07.032
摘要 ( 335 )   PDF (1339KB) ( 15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具有抗菌谱广、抗菌活性强等特点,在人类医学领域应用十分广泛。在兽医临床中,由于药物种类较少及不规范使用而易使细菌产生交叉耐药性,头孢菌素的应用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文章围绕兽用头孢菌素的发展历程、作用机制、药物代谢动力学与安全性等方面,总结了畜禽专用头孢菌素主要种类、抗菌活性及其在动物体内的药动学参数,比较了兽用头孢菌素的抗菌活性,以及其对敏感菌感染疾病的治疗效果。同时概述了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耐药性产生机制与耐药现状,并分析比较了各国在此类药物耐药性控制中采取的举措。通过对兽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发展及临床应用进行综述,有利于促进头孢菌素在兽医临床中的科学规范使用。

防治奶牛乳房炎中药组方的筛选及其抑菌杀菌作用研究
孙静, 冶冬阳, 王旭荣, 侯艳华, 王磊, 张景艳, 张凯, 张康, 李建喜, 杨志强
《中国畜牧兽医》. 2018, 45(7):  1990-2000.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8.07.033
摘要 ( 255 )   PDF (927KB) ( 25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试验根据中兽医治疗奶牛乳房炎的辨证施治原则,筛选出抑制引起奶牛乳房炎主要病原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的最佳中药组方,为其临床防治提供新的途径与方法。选用蒲公英、马齿苋、金银花、紫花地丁、赤芍、白芍、菊花、黄芩、漏芦、红花10味中药,通过L12(211)正交试验初步筛选抗菌中药组方中的最佳优选因素,再通过L16(45)正交试验进一步筛选药物组方配比;采用牛津杯法测定中药组方对奶牛乳房炎主要致病菌的体外抑菌效果;采用二倍稀释法和平板计数法分别测定中药组方对奶牛乳房炎主要致病菌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结果显示,通过L12(211)正交试验初步筛选出了抗菌中药组方最佳优选因素:赤芍、黄芩、红花、菊花和白芍;L16(45)正交试验进一步筛选药物组方最佳配比为黄芩:赤芍:菊花:白芍:红花=3:3:3:1:2;新药组方对大肠杆菌的抑菌直径为17.39 mm,MIC和MBC分别为62.50、125.00 mg/mL,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直径为25.44 mm,MIC和MBC均为31.25 mg/mL。本研究成功筛选出了一种对奶牛乳房炎主要致病菌具有良好抑菌、杀菌作用的中药新配比组方。

蛋白激酶C抑制剂及激活剂对鸭肠炎病毒增殖的影响
贺欣薇, 苟万里, 张明洋, 周碧君, 程振涛, 文明
《中国畜牧兽医》. 2018, 45(7):  2001-2007.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8.07.034
摘要 ( 242 )   PDF (2693KB) ( 16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进一步探究鸭肠炎病毒(duck enteritis virus,DEV)的致病机理,试验采用鸭蛋白激酶C (protein kinase C,PKC)的抑制剂星形孢菌素(staurosporine,SP)和激活剂佛波醇(phorbol-12-myristate-13-acetate,PMA)研究PKC/PKCI能否对DEV的增殖产生影响,为阐述DEV致病机理提供新的思路。用SP/PMA处理正常鸭胚成纤维细胞(duck embryo fibroblast,DEF)后,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不同时间段PKC/PKCI基因表达;用DEV病毒液感染SP/PMA处理的DEF后,收集不同时间段培养物,以Reed-Muench法计算DEV半数组织培养感染量(TCID50)值,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分析DEV NP基因转录水平。结果显示,SP处理对宿主细胞PKC/PKCI基因表达水平无显著影响(P>0.05);而PMA处理可极显著提高宿主细胞PKC基因表达(P<0.01),但对PKCI基因表达水平无显著影响(P>0.05);SP/PMA处理对DEV复制能力影响显著(P<0.05;P<0.01),且在感染前期可显著或极显著降低DEV NP基因的转录水平(P<0.05;P<0.01)。综上所述,SP和PMA对PKCPKCI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效果不同,且都能有效抑制DEV增殖,本试验结果可为DEV的防控及其致病机理的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肿节风三清颗粒抗炎和抗哮喘作用
梁正敏, 李锦辉, 崔玉梅, 彭健波, 陶卿, 何家康
《中国畜牧兽医》. 2018, 45(7):  2008-2014.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8.07.035
摘要 ( 347 )   PDF (911KB) ( 9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考察肿节风三清颗粒的抗炎和平喘作用。MTT法检测200、400、800、1 600 μg/mL肿节风三清颗粒对RAW264.7细胞活力的影响;用脂多糖(LPS)诱导RAW264.7细胞建立体外炎症模型,并采用400、800、1 600 μg/mL肿节风三清颗粒处理,ELISA法检测细胞上清液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用卵清蛋白(OVA)致敏、激发雌性BALB/c小鼠建立哮喘模型,并采用100、200、300 mg/kg肿节风三清颗粒处理,末次激发24 h后,测定哮喘小鼠气道高反应性(AHR),取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进行白细胞分类计数,ELISA法检测BALF中IL-4、IL-5和IL-13浓度及血清中OVA-IgE水平。结果显示,200~16 00 μg/mL肿节风三清颗粒对RAW 264.7细胞增殖有显著或极显著促进作用(P<0.05;P<0.01),与LPS组相比,800、1 600 μg/mL肿节风三清颗粒能够极显著降低TNF-α和IL-6水平(P<0.01);与哮喘模型组相比,肿节风三清颗粒明显改善了气道高反应性,明显减少了BALF中的炎症细胞数目及IL-4、IL-5和IL-13浓度,极显著降低了血清中OVA-IgE水平(P<0.01)。综上所述,肿节风三清颗粒可通过抑制炎症因子的表达对炎症细胞模型和哮喘小鼠模型起到良好的保护作用。

聚醚类抗生素残留分析方法研究进展
李浪红, 倪腾腾, 彭大鹏, 袁宗辉
《中国畜牧兽医》. 2018, 45(7):  2015-2024.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8.07.036
摘要 ( 218 )   PDF (1483KB) ( 11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聚醚类抗生素是从链霉菌中提取出来的离子载体类抗生素,包括莫能菌素(monensin,MON)、马杜霉素(maduramicin,MAD)、盐霉素(salinomycin,SAL)、拉沙菌素(lasalocid,LAS)等,具有较广的抗虫谱,对常见的鸡艾美耳球虫有抗虫活性,对反刍动物及猪有促生长作用。由于聚醚类抗生素的不规范使用,导致其在动物性食品中残留蓄积,引起人类健康问题,因此,要加大该类抗生素残留检测强度。聚醚类抗生素的残留分析方法主要包括分光光度法、微生物检测法、色谱法(薄层层析法、高效液相色谱、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及免疫学方法。文章总结了该类抗生素的残留分析方法,并对聚醚类抗生素残留检测技术未来的研究发展方向做出展望,以期为今后多残留检测聚醚类抗生素提供参考依据。

环境安全
三嗪类除草剂及其代谢产物的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李鹏, 张养东
《中国畜牧兽医》. 2018, 45(7):  2025-2033.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8.07.037
摘要 ( 280 )   PDF (916KB) ( 20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三嗪类除草剂会通过干扰内分泌系统的正常功能影响人类健康,很多国家已将部分此类化合物列入内分泌干扰剂化合物名单。作者从样品提取和仪器检测技术的发展趋势方面综述了环境和食品样品中三嗪类除草剂及其代谢产物的检测方法。在样品提取方面,液液萃取、固相萃取和固相微萃取技术简便且具有较高回收率,广泛应用于三嗪类除草剂的提取。另外,由于分子印迹、凝胶渗透色谱和加速溶剂萃取技术可以提高方法选择性和降低样品基质干扰,因而也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三嗪类除草剂的提取工作;在检测技术方面,气相色谱和液相色谱法应用最为广泛。此外,由于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可以大大降低方法检测限并能提高阳性样品的定性准确度,符合高通量和痕量检测的发展趋势,因此气相色谱/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也广泛应用于三嗪类除草剂残留的定量和定性检测。

山西省东南部羊舍气载真菌浓度变化及空气动力学特征
李治国, 于欢, 张鑫泽, 杜叶叶, 张红敏, 曹棋棋, 郭耀, 乔婷婷, 霍乃蕊, 刘兴国, 古少鹏
《中国畜牧兽医》. 2018, 45(7):  2034-2040.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8.07.038
摘要 ( 209 )   PDF (1382KB) ( 14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试验研究了山西省东南部羊舍气载真菌浓度变化规律和真菌气溶胶的空气动力学特征,以期为羊场的环境控制提供依据。应用Andersen-6级空气微生物采样器,以孟加拉红培养基为采样介质,于春、夏、秋、冬分别采集了山西省东南部3个羊场羊舍的真菌气溶胶,分析其气载真菌浓度和真菌气溶胶的粒径特点。结果表明,羊舍气载真菌一年中以秋季浓度最高,显著高于其他季节(P<0.05),且秋季一天上午、中午、下午3个时间段中,浓度差异显著(P<0.05);羊舍真菌气溶胶粒子4个季节在采样器上的分布基本相同,高峰出现在第Ⅳ级,主要分布在Ⅲ~Ⅴ级,占各级总数的72.66%~83.87%,可进入人和动物的肺泡;羊舍真菌气溶胶粒子计数中值直径(CMD)为1.3~2.9 μm,粒径分布的离散度(GSD)为1.6~2.7 μm;夏季CMD显著低于其他季节(P<0.05)。综合以上结果,羊舍气载真菌浓度与季节密切相关,80%左右气溶胶粒子可进入人和动物肺泡,且CMD小于其他动物圈舍,潜在危害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