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9年 第46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19-01-20
封面封底
封面封底
《中国畜牧兽医》. 2019, 46(1):  0. 
摘要 ( 73 )   PDF (843KB) ( 11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录
目录
《中国畜牧兽医》. 2019, 46(1):  0. 
摘要 ( 1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生物技术
3个时期牛肌肉组织中长链非编码RNA表达谱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张晓娟, 陈明明, 辛向博, 刘新峰, 张林林, 丁向彬, 郭宏, 李新
《中国畜牧兽医》. 2019, 46(1):  1-9.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9.01.001
摘要 ( 233 )   PDF (2197KB) ( 21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试验旨在分析不同时期牛肌肉组织中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s)的表达谱,并筛选出可能参与肌肉发育过程的相关的lncRNAs。采集3月龄胚胎、6月龄胚胎和9月龄出生个体的肌肉组织RNA样品进行高通量测序,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对鉴定到的lncRNAs进行分析筛选,对lncRNAs靶基因和3个时期差异mRNAs进行Veen分析,并对Veen结果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筛选与肌肉发育相关的lncRNAs及靶标mRNA。结果显示,高通量测序共鉴定到212 851条新的未注释的lncRNAs,其中在不同时期差异表达的有9 913条,分属于基因间型、正义链型、反义链型和双向型4种类型,在各染色体上均有分布,其中正义链型lncRNAs在各个染色体上分布数量最多,分布范围最广。分析其结构发现这些lncRNAs具有开放阅读框短、表达水平低、编码能力弱、分布广、数量大等特征。通过GO和KEGG富集分析,最终筛选出3月龄胚胎、6月龄胚胎和9月龄出生个体肌肉中差异表达并与肌生成有密切关系的55条lncRNAs和38条候选靶标mRNA。本研究不仅提供了3个时期牛肌肉组织中lncRNAs的表达模式,而且通过预测lncRNAs与mRNA的相互作用关系极大地缩小了与牛肌肉发育相关的lncRNAs的研究范围,为揭示牛肌肉发育的功能提供了重要的靶点。

从江香猪IFN-β基因的序列分析及原核表达
温贵兰, 张升波, 李昌红, 徐丽, 田浪, 文明, 王开功, 程振涛, 赵德刚
《中国畜牧兽医》. 2019, 46(1):  10-19.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9.01.002
摘要 ( 196 )   PDF (2791KB) ( 13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试验旨在探明从江香猪β-干扰素(interferon-beta,IFN-β)基因编码区分子序列及原核表达产物特征。以从江香猪为研究对象,提取肝脏总RNA并反转录为cDNA,设计特异性引物扩增IFN-β基因编码区,将目的基因片段克隆至原核表达质粒pET-28a上,获得重组质粒pET28a-CJpoIFN-β,并利用生物学软件对江香猪IFN-β基因编码区进行序列分析;将鉴定正确的重组质粒pET28a-CJpoIFN-β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感受态细胞,经IPTG诱导表达、SDS-PAGE与Western blotting分析原核表达蛋白。结果表明,从江香猪IFN-β基因编码区长为561 bp,编码186个氨基酸;该蛋白为分泌性蛋白,前21个氨基酸为信号肽序列;二级结构主要以α-螺旋(77.42%)和无规则卷曲(17.74%)为主。从江香猪与其他猪源IFN-β基因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99.5%~100.0%,与禽的同源性最低(35.2%);从江香猪与巴马猪、梅山猪IFN-β氨基酸同源性均为100.0%,但与贵州白香猪IFN-β同源性为99.5%,存在E43Q、K73R和C161R 3处氨基酸的差异。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带His标签的重组表达蛋白能被His单抗识别,条带大小约为24 ku。本试验结果为进一步研究IFN-β基因生物学活性及加快从江香猪这一品种资源的有效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1及其受体1、2在小鼠毛囊形成期的定位和表达
陆娜, 曹校瑞, 吴晋强, 闫瑞琴, 张娇娇, 吴佳豪, 赫晓燕
《中国畜牧兽医》. 2019, 46(1):  20-27.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9.01.003
摘要 ( 211 )   PDF (16351KB) ( 11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试验旨在通过研究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1(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21,FGF21)及其受体FGFR1、FGFR2在胚胎小鼠毛囊形成阶段中的定位与表达,从而探究其在小鼠毛囊形成中的作用。试验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实时荧光定量PCR及Western blotting方法研究FGF21、FGFR1、FGFR2蛋白和mRNA在胚胎期13~18 d(E13~E18)小鼠皮肤中的表达。结果显示:①FGF21蛋白在E13主要表达于表层细胞、基底层细胞及结缔组织中,E14表达于表层细胞和基板,E15在毛芽中有微量表达,E16、E17表达于毛钉中,E18主要表达于未成熟毛囊细胞;FGFR1和FGFR2蛋白在E13~E18于表层细胞、基底层、基板、毛芽、毛钉、未成熟毛囊和结缔组织中均有表达。②实时荧光定量PCR及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FGF21 mRNA和蛋白在E14相对表达量最高;FGFR1 mRNA及蛋白在E16~E17相对表达量较高;FGFR2 mRNA及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在E13至E18均呈上升趋势,在E18相对表达量最高。结果提示:在小鼠胚胎期毛囊形成和发育过程中,FGF21可能在诱导毛囊启动过程中发挥一定的作用;FGFR1可能促进毛钉形成;FGFR2可能在毛囊形成和成熟中发挥重要作用。

羊源多杀性巴氏杆菌ompW基因的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李宝宝, 张振兴, 黄海峰, 张萌萌, 郑义盈, 王成强, 章泸尹, 安琪, 杨小健, 聂鑫, 曹瑞勇, 朱姝, 王凤阳, 杜丽
《中国畜牧兽医》. 2019, 46(1):  28-36.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9.01.004
摘要 ( 214 )   PDF (2179KB) ( 12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试验旨在克隆羊源多杀性巴氏杆菌ompW基因,并对其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根据GenBank中多杀性巴氏杆菌HN07株ompW基因序列(登录号:CP007040.1),使用DNAMAN 5.0软件设计1对引物,选取高保真酶PrimeSTAR Max DNA Polymerase进行PCR反应获取目的基因片段,并对ompW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及预测的氨基酸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PCR扩增产物约为615 bp,编码204个氨基酸。核苷酸同源性比对分析显示,羊源多杀性巴氏杆菌ompW基因与猪源、牛源、禽源多杀性巴氏杆菌同源性较高,而与兔源同源性较低。系统进化树结果发现,羊源多杀性巴氏杆菌ompW基因与猪源多杀性巴氏杆菌ompW基因亲缘关系最近。经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ompW蛋白分子式为C1007H1567N257O283S3,分子质量为21.90 ku,理论等电点(pI)为9.16,属碱性蛋白质,疏水指数为96.57,总平均疏水性(GRAVY)为0.173(> 0),属于疏水类蛋白;前21位氨基酸为信号肽,第5-27位氨基酸区域存在1个跨膜区,存在N-糖基化位点及磷酸化位点,不存在O-糖基化位点,具有多个B细胞、CTL细胞及Th细胞抗原表位;二级结构的α-螺旋、延伸链、β-转角和无规则卷曲分别占17.65%、35.29%、3.92%和43.14%;三级结构是呈β-桶状的单聚体,隶属于外膜蛋白家族成员之一。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阐明羊源多杀性巴氏杆菌侵染宿主过程中自身的抗宿主免疫胁迫机制及疫苗的开发与研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转录组测序技术在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研究中的应用
梁婉, 周丹娜, 彭忠, 杨克礼, 段正赢, 郭锐, 刘威, 吴斌, 陈文杰, 孟丽, 田永祥
《中国畜牧兽医》. 2019, 46(1):  37-44.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9.01.005
摘要 ( 209 )   PDF (1008KB) ( 10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 virus,PRRSV)能导致母猪繁殖障碍及仔猪呼吸困难等症状,严重威胁全球养猪业的健康发展。目前,PRRSV的致病机制及其与宿主的互作机理并不完全清楚。近年来,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快速发展,转录组测序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PRRSV的研究中,为深入解析PRRSV的致病机理及其与宿主的互作机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研究工具。作者从感染应答、蛋白功能、毒株、疫苗、抗病品种5个方面对近年来转录组测序技术在PRRSV研究中的应用进行了综述分析,对其筛选的差异表达基因(DEGs)和通路进行总结,以期为未来PRRSV转录组学研究提供参考。

食源性单增李斯特菌inlA/inlB/inlC基因缺失株的构建及其生物学特性分析
任静静, 杨铭伟, 陈云飞, 尹华, 王欣雨, 李蓓蓓, 蒋建军, 王鹏雁
《中国畜牧兽医》. 2019, 46(1):  45-53.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9.01.006
摘要 ( 186 )   PDF (2971KB) ( 15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探究内化素inlA/inlB/inlC基因对单增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Lm)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本研究采用融合PCR方法构建Lm681 inlC基因缺失突变体,并构建pKSV7-△inlC穿梭载体,将其转化Lm681-△inlAB感受态细胞,利用温度(42 ℃)和氯霉素(10 μg/mL)抗性双重压力来实现同源重组,筛选同源重组子进行鉴定并研究其部分生物学特性。结果显示,PCR和测序结果证实成功构建了3基因缺失株(Lm681-△inlABC),且缺失株的生长特性与野生株相比无明显差异,溶血特性与野生株保持一致;小鼠感染试验显示,野生株Lm681、Lm681-△inlAB和Lm681-△inlABC对小鼠的致死率分别为80%(8/10)、60%(6/10)和40%(4/10),对小鼠的LD50分别为4.36×104、1.35×106和2.95×107 CFU,且Lm681-△inlABC在肝脏、脾脏及脑组织中的定植能力极显著低于野生株(P < 0.01)。研究结果表明,inlA/inlB/inlC基因对Lm致病性发挥具有一定的作用,为深入研究inlX基因介导Lm入侵宿主细胞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提供了科学依据。

牦牛酪蛋白基因家族的克隆及组织表达分析
王会, 柴志欣, 钟金城, 朱江江, 张成福
《中国畜牧兽医》. 2019, 46(1):  54-61.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9.01.007
摘要 ( 175 )   PDF (1063KB) ( 12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克隆牦牛酪蛋白基因家族(CSN1S1、CSN1S2、CSN2和CSN3)的CDS区序列,鉴定其在牦牛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选取4岁龄左右处于泌乳期的健康类乌齐母牦牛3头,屠宰后分别采集乳腺、心脏、肝脏、骨骼肌组织,分别提取组织总RNA并反转录为cDNA,设计酪蛋白基因家族特异性引物扩增酪蛋白基因家族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并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分别检测酪蛋白家族基因mRNA水平。结果显示,克隆得到CSN1S1、CSN1S2、CSN2和CSN3基因cDNA序列分别为919、832、805和715 bp,其CDS区全长分别为645、669、690和585 bp,分别编码214、222、259和194个氨基酸残基。类乌齐牦牛酪蛋白基因家族与黄牛亲缘关系最近,其次是印度水牛,而与单胃动物猪的亲缘关系最远。组织表达结果显示,酪蛋白基因家族在组织中广泛表达,其中在乳腺组织中的表达量最高,其次是骨骼肌组织。在乳腺组织中CSN1S1、CSN1S2、CSN2基因之间表达量差异不显著(P > 0.05),但CSN2基因表达量显著高于CSN3基因(P < 0.05)。以上结果为酪蛋白基因家族在牦牛乳腺蛋白质代谢调控机制的研究提供了参考依据。

生理生化
3种转染试剂对牛原代骨骼肌卫星细胞转染条件的优化
陈明明, 李燕, 张晓娟, 张林林, 李新, 丁向彬, 刘新峰, 郭宏
《中国畜牧兽医》. 2019, 46(1):  62-71.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9.01.008
摘要 ( 347 )   PDF (8617KB) ( 24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选择适合牛原代骨骼肌卫星细胞的转染试剂与条件,本研究以带有绿色荧光蛋白(EGFP)的质粒pcDNA3.1-EGFP和pEGFP-C1作为外源基因,分别用Lipofectamine 3000、X-tremeGENE HP和FuGENE HD转染牛原代骨骼肌卫星细胞,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实时荧光定量PCR及Hoechst 33342染色评价转染效率。结果表明,对于同一时期、同一转染试剂,pcDNA3.1-EGFP转染效果优于pEGFP-C1;不同转染试剂之间,Lipofectamine 3000和X-tremeGENE HP转染效果优于FuGENE HD。Lipofectamine 3000转染后分化72 h肌管最明显,FuGENE HD次之,X-tremeGENE HP转染后细胞死亡较多。采用1.0 μL Lipofectamine 3000、1.5 μL Lipofectamine 3000和X-tremeGENE HP转染细胞后EGFP表达量极显著高于FuGENE HD (P < 0.01),但这三者之间差异不显著(P > 0.05)。细胞转染效率与EGFP定量结果基本一致,1.0、1.5 μL Lipofectamine 3000转染效率较高,分别达26.07%和24.77%,极显著高于FuGENE HD(5.59%)和X-tremeGENE HP(10.87%)的转染效率(P < 0.01),但二者之间无显著差异(P > 0.05);X-tremeGENE HP的转染效率极显著高于FuGENE HD (P < 0.01)。综合考虑转染试剂的用量、细胞毒性及经济效益,本试验初步认为牛原代骨骼肌卫星细胞转染宜采用Lipofectamine 3000,其与质粒DNA的比例为1:1时转染效率最高。本试验结果可为原代细胞的转染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

动物黑色素细胞及其相关性状形成机制的研究进展
熊和丽, 席冬梅, 李国治, 王利平, 刘相莹, 苑梦雅, 李静, 邓卫东
《中国畜牧兽医》. 2019, 46(1):  72-79.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9.01.009
摘要 ( 175 )   PDF (1011KB) ( 36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黑色素细胞是合成黑色素的细胞,由其前体细胞黑色素母细胞分化而来,胚胎期黑色素母细胞的形成有两次,一次是具有黑色素细胞特性的神经嵴细胞沿背外侧迁移而形成,另一次是由沿腹侧迁移的神经嵴细胞亚细胞雪旺氏细胞前体(Schwann cell precursors,SCPs)受到某种信号诱导后形成,这是皮肤中黑色素细胞形成的主要方式。黑色素细胞的形成与动物毛发颜色及其他重要经济性状密切相关,其形成的增多或减少,异位形成或异位侵袭均可能导致相应的疾病,但脊椎动物中具有典型黑色素细胞异位形成特征的乌骨鸡却繁衍至今,而且是重要的食用和药用经济动物。探索黑色素细胞的形成及其对相关性状的影响不但能为动物经济性状育种提供相关理论基础,也可为相关疾病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作者从黑色素细胞的来源及其形成过程中参与的信号因子来探讨其形成机制,并对黑色素细胞相关性状的形成机制尤其是乌质性状进行综述。

猪链球菌4型分离株生物学特性研究
孙珂, 倪艳秀, 祝昊丹, 王丹丹, 关琳, 俞正玉, 周俊明, 吕立新, 王春凤, 何孔旺
《中国畜牧兽医》. 2019, 46(1):  80-88.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9.01.010
摘要 ( 242 )   PDF (3874KB) ( 19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分析猪链球菌4型(Streptococcus suis type 4,SS4)分离株的病原生物学特性,试验对来自中国不同地区的10株猪链球菌4型进行了多位点序列分型,通过PCR方法对猪链球菌7个保守管家基因aroA、gki、dpr、mutS、recA、thrA、cpn60进行扩增,测序后将结果上传至MLST数据库查找序列型,然后制作聚类分析图来阐明菌株之间的亲缘关系;采用PCR方法对7种主要的毒力基因gdh、mrp、epf、sly、fbps、gapdhorf2进行鉴定,通过毒力因子谱来分析猪链球菌4型毒力因子的分布;以纯化的10株细菌对BALB/c小鼠进行动物致病性试验,根据小鼠致死数量筛选出最强毒株,并进行新西兰兔致病性试验。结果显示,10株猪链球菌4型经多位点序列分型,6株为ST850型,3株为ST1006型,1株为ST94型;结合菌株分离地区分析发现,广东和江苏地区菌株有较高的同源性,江沪地区菌株出现分化现象,表现为遗传多样性;10株菌株均检测到了gdh、gapdhorf2毒力基因,7株检测到sly基因,4株检测到fbps基因,根据毒力因子谱发现共有3个毒力基因型,gdh+sly+gapdh+orf2+型有6株,gdh+fbps+gapdh+orf2+型有3株,gdh+sly+fbps+gapdh+orf2+型仅有1株。动物致病性试验表明,10株细菌均能使BALB/c小鼠死亡,其中SH1510的半数致死量低至1×108CFU,对小鼠的致病性最强,将纯化的SH1510菌液接种新西兰兔,可使新西兰兔出现典型的神经症状并死亡。以上结果为猪链球菌的遗传进化、毒力研究提供了新的数据,丰富了猪链球菌病的研究。

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
活性酵母添加对饲喂不同精粗比日粮肉牛血浆代谢组的影响
李岩, 丁耿芝, 姚倩倩, 吴浩, 孟庆翔, 周振明
《中国畜牧兽医》. 2019, 46(1):  89-100.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9.01.011
摘要 ( 195 )   PDF (3370KB) ( 23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试验旨在研究添加酵母菌对饲喂不同精粗比日粮肉牛血浆代谢组的影响,选取10头(450±50) kg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西门塔尔×本地牛阉牛,随机分为对照组和酵母添加组,两组饲喂相同基础日粮,酵母添加组每天晨饲前通过瘘管投喂活性酵母菌,投喂量为0.8 g/d;采用交叉试验设计,试验共分为2期,每期包含4个阶段,从第1阶段到第4阶段日粮精粗比为30:70、50:50、70:30和90:10,每个阶段持续17 d,即16 d预饲期,第17天晨饲前采集颈静脉血,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联用仪(UPLC-Q-TOF-MS)对血浆样品代谢组分进行测定,应用主成分分析(PCA)、偏最小方差判别分析(PLS-DA)、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模型对不同精粗比日粮的生物标志物和酵母添加组的生物标志物进行筛选。试验显示,不同日粮精粗比组的生物标志物为胞嘧啶、二氢胸腺嘧啶、软脂酰胺、硬脂酰胺、油脂酰胺和磷酸泛酸;精粗比为30:70时,酵母添加组的生物标志物有鞘氨醇、神经鞘氨醇和卵磷脂(18:0);日粮精粗比为50:50时,酵母添加组的生物标志物有芥酰胺、甘油一酯和卵磷脂(16:0);日粮精粗比为70:30时,酵母添加组的生物标志物有甘油一酯、甘油二酯、甘油三酯、卵磷脂(17:0、18:0);日粮精粗比为90:10时,酵母添加组的生物标志物有芥酰胺、胆酸、卵磷脂(18:2、20:2)。随日粮精粗比提高,机体的脂肪代谢途径得到改善;但是动物瘤胃壁和肠道内壁的完整性遭到破坏;添加酵母改善了动物脂肪和磷脂代谢的同时可维护消化道内壁细胞的完整性。

饮用磁化水对饲喂颗粒日粮绵羊消化代谢的影响
张丽平, 雒秋江, 臧长江, 谢家迅, 潘榕
《中国畜牧兽医》. 2019, 46(1):  101-111.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9.01.012
摘要 ( 215 )   PDF (955KB) ( 14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研究饮用磁化水对饲喂颗粒日粮绵羊消化代谢的影响,本研究设计了2个试验:试验1:选取4只约1.5岁、体重(44.7±1.8) kg的小尾寒羊公羊,采用4×4拉丁方设计,每期每只羊分别饲喂粉碎日粮(处理1)、粉碎日粮+磁化水(处理2)、颗粒日粮(处理3)及颗粒日粮+磁化水(处理4),研究饲喂粉碎、颗粒两种日粮条件下饮用磁化水对绵羊自由采食和消化代谢的影响;试验2:选取6只约1.5岁、体重(46.3±2.1) kg的小尾寒羊空怀母羊,采用3×3拉丁方设计,每期每组饲喂相同的颗粒日粮,处理1:自由采食;处理2:在自由采食条件下饮用磁化水;处理3:在限饲(相当于处理1的喂量)条件下饮用磁化水,研究饮用磁化水时限饲对绵羊消化代谢的影响。结果显示:①在试验1中,饮用磁化水组绵羊的干物质自由采食量,干物质、粗蛋白质和总能表观消化率及氮保留量较饲喂粉碎日粮时分别提高14.7%(P < 0.05)、2.6%(P > 0.05)、2.2%(P > 0.05)、2.2%(P > 0.05)和22.7%(P < 0.01);在饲喂颗粒日粮时分别提高14.3%(P < 0.05)、4.2%(P < 0.05)、4.8%(P < 0.05)、6.0%(P < 0.01)和14.2%(P < 0.05)。②在试验2中,饮用磁化水时限饲母羊的干物质、有机物、粗蛋白质、纤维素、半纤维素、不可酶解纤维素和半纤维素、总能表观消化率及氮保留量较自由采食时分别提高19.1%、19.0%、9.7%、18.4%、16.2%、341.5%、226.7%、17.4%和14.8%,均差异极显著(P < 0.01)。综上所述,在饲喂颗粒日粮的基础上饮用磁化水时,绵羊干物质自由采食量可进一步提高;自由采食条件下饮用磁化水不影响饲喂粉碎日粮绵羊日粮消化率,但可提高饲喂颗粒日粮绵羊干物质、粗蛋白质和能量的表观消化率,且氮保留量显著增加;限饲条件下饮用磁化水可显著提高饲喂颗粒日粮绵羊日粮营养物质消化率。

单宁与饲用纤维素酶对湖羊瘤胃微生物菌群的影响
赵梦迪, 邸凌峰, 唐泽宇, 曹雪, 李成云
《中国畜牧兽医》. 2019, 46(1):  112-122.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9.01.013
摘要 ( 189 )   PDF (1871KB) ( 13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试验旨在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添加单宁与饲用纤维素酶对湖羊生长育肥期瘤胃微生物菌群结构的影响,为单宁和饲用纤维素酶在反刍动物生产中更好地利用提供理论依据。选用3月龄生长发育良好、平均体重(19.85±1.45) kg的肉用湖羊36只,随机分成对照组和3个处理组,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处理组分别在基础日粮中加入0.1%单宁(单宁组)、0.1%饲用纤维素酶(纤维素酶组)和0.1%单宁+0.1%饲用纤维素酶(混合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只湖羊。试验期70 d,其中过渡期7 d,预试期7 d,正饲期56 d。试验结束后,采集湖羊瘤胃液,提取细菌总DNA,进行PCR扩增后用Illumina Hi Seq 2500测序平台进行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①12个湖羊瘤胃微生物样品测序共获得 957 440 对序列,平均每个样品产生55 997条clean tags,过滤嵌合体后共产生502 965条effective tags;各组湖羊瘤胃微生物样品的AvgLen均在419~420之间;②各组间湖羊瘤胃微生物的Ace指数和Chao1指数差异均不显著(P > 0.05);与对照组相比,单宁组、纤维素酶组和混合组湖羊瘤胃微生物的香农指数显著提高(P < 0.05);纤维素酶组湖羊瘤胃微生物的辛普森指数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 < 0.05);③在门水平上,单宁组湖羊瘤胃内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丰度比对照组显著降低(P < 0.05);单宁组、纤维素酶组和混合组湖羊瘤胃内厚壁菌门(Firmicutes)丰度较对照组均呈下降趋势,但差异不显著(P > 0.05);④在属水平上,单宁组湖羊瘤胃内普雷沃菌属-1(Prevotella_1)丰度降低,与对照组、纤维素酶组差异均显著(P < 0.05),但与混合组差异不显著(P > 0.05);单宁组和纤维素酶组湖羊瘤胃内瘤胃菌属(Rumen_bacterium)丰度较对照组和混合组提高,且与混合组的差异显著(P < 0.05)。综合试验结果,在湖羊日粮中同时加入单宁和饲用纤维素酶可以提高湖羊瘤胃内菌群的多样性和丰度,影响瘤胃菌群结构,缓解单宁对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和厚壁菌门(Firmicutes)菌落的抑制;同时混合添加可以缓解单独添加单宁对纤维素分解的抑制作用;在门水平上各组湖羊瘤胃内优势菌群均为拟杆菌门和厚壁菌门;在属水平上各组湖羊瘤胃内优势菌群均为理研菌科-RC9(Rikenellaceae_RC9_gut_group)、细菌(Bacterium)、普雷沃菌属-1和瘤胃菌属。

紫苏籽活性成分的抗炎作用及其在畜牧生产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姚玲珑, 宫宇, 陈清华, 陈凤鸣, 李安定
《中国畜牧兽医》. 2019, 46(1):  123-129.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9.01.014
摘要 ( 259 )   PDF (821KB) ( 12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紫苏籽是一味药食两用的传统中药材,具有解热镇痛,抑菌消炎等功效。紫苏籽富含α-亚麻酸,而α-亚麻酸有助于维持免疫细胞正常的结构与功能,并能抑制炎症因子的产生;紫苏醛既能抑制促炎因子基因的表达,又可提升动物自身的免疫能力;黄酮及酚酸类等活性物质能减少炎症细胞浸润和水肿形成,诱导病变细胞凋亡,还具有抗氧化等作用。文章主要介绍了紫苏籽中α-亚麻酸、紫苏醛、异紫苏酮、木犀草素和迷迭香酸等主要抗炎活性成分及抗炎作用,综述了紫苏籽在畜牧生产中的研究进展,介绍了紫苏籽在动物肠道菌群、生产性能、免疫功能、肉品质等方面的调节作用。此外,还探讨了不同品种紫苏籽间成分含量差异大、部分品种的毒副作用强等问题,旨在为紫苏籽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参考。

不同氨化处理黄曲霉毒素B1脱毒效果及其对奶牛瘤胃体外发酵的影响
张美美, 蒋梦宇, 孙悠然, 魏川子, 谢小来
《中国畜牧兽医》. 2019, 46(1):  130-139.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9.01.015
摘要 ( 172 )   PDF (1057KB) ( 8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试验旨在研究不同氨化处理对黄曲霉毒素B1(AFB1)的脱毒效果及其对奶牛瘤胃体外发酵的影响。本研究分为两个试验。试验一:对人工感染2 550 μg/kg AFB1的玉米和大米混合物(1:3)进行氨化处理,分为对照组(Ⅰ组,未处理)和试验组Ⅱ(0.1 Mpa,1 h)、Ⅲ(0.1 Mpa,2 h)、Ⅳ(0.1 Mpa,3 h)、Ⅴ(0.2 Mpa,1 h)、Ⅵ(0.2 Mpa,2 h)、Ⅶ(0.2 Mpa,3 h)、Ⅷ(0.3 Mpa,1 h)、Ⅸ(0.3 Mpa,2 h)、Ⅹ(0.3 Mpa,3 h)组,每组3个重复,测定不同氨化处理的AFB1的脱毒效果及混合物的营养成分。试验二:研究氨化处理AFB1对奶牛体外发酵指标的影响。试验设对照组(Ⅰ组,未处理)和试验组Ⅱ(0.3 Mpa,1 h)、Ⅲ(0.3 Mpa,2 h)、Ⅳ(0.3 Mpa,3 h)组,每组3个重复,测定体外发酵2、4、8、12、24和48 h的产气量、发酵液pH、体外干物质降解率(IVDMD)、氨态氮(NH3-N)和挥发性脂肪酸(VFA)。结果显示:在试验一中,试验组粗蛋白质(CP)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5);Ⅹ组(0.3 Mpa,3 h)AFB1含量显著低于其他组(除Ⅶ组外)(P < 0.05)。在试验二中,Ⅳ组(0.3 Mpa,3 h)发酵液pH显著低于对照组(P < 0.05),体外发酵产气量、挥发性脂肪酸、氨态氮含量和体外干物质降解率(除48 h外)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5),而Ⅱ(0.3 Mpa,1 h)和Ⅲ组(0.3 Mpa,2 h)组效果不明显。综上所述,氨化处理能够显著降低样品中AFB1含量,提高CP含量,改善瘤胃发酵,其中0.3 Mpa、3 h处理效果最佳。

补喂复合益生菌对3~6月龄伊犁马粪便纤维含量、挥发性脂肪酸浓度和血浆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
李晓斌, 臧长江, 谢景龙, 赵国栋, 马军, 刘振, 杨开伦
《中国畜牧兽医》. 2019, 46(1):  140-146.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9.01.016
摘要 ( 180 )   PDF (836KB) ( 12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试验旨在研究补喂复合益生菌对3~6月龄伊犁马粪便纤维含量、VFA浓度和血浆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选取体重相近(90.23 kg±11.02 kg)、健康状况良好的3月龄伊犁马哺乳马驹10匹,随机分为2组,每组5匹,分别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在分阶段补喂等量营养水平的精料补充料和苜蓿干草的基础上,试验组每匹马驹每天补喂0.075 g(2×1011 CFU/g)枯草芽孢杆菌和0.133 g(3×1010 CFU/g)植物乳杆菌复合菌,进行为期90 d的饲养试验。结果显示,补喂复合益生菌能够显著或极显著降低马驹粪便中酸性洗涤纤维(ADF)和淀粉的含量(P < 0.05;P < 0.01),分别比对照组低3.50%和11.32%;显著或极显著提高马驹粪便中乙酸和丙酸的浓度(P < 0.05;P < 0.01),分别比对照组高14.65%和64.29%;极显著提高血浆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水平(P < 0.01),比对照组高16.17%。由此可见,补喂复合益生菌能够降低马驹粪便中纤维的含量、提高挥发性脂肪酸(VFA)的浓度,增加3~6月龄伊犁马血浆细胞因子水平。

4味常见中药对免疫抑制小鼠免疫功能及肠道菌群的影响
谷巍, 孙明杰, 王丽荣, 陈振, 曾佳佳, 陈静, 徐海燕, 王春凤
《中国畜牧兽医》. 2019, 46(1):  147-156.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9.01.017
摘要 ( 233 )   PDF (2166KB) ( 12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试验旨在研究4味中药对免疫抑制小鼠免疫功能和肠道菌群的影响,选取70只6周龄雌性昆明小鼠(18~20 g),随机分为7组,分别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玉屏风组、乌梅组、蒲公英组、党参组、石榴皮组。采用环磷酰胺(cyclophosphamide,Cy)构建免疫抑制病理模型,从喂药的第3天起,2~7组以75 mg/kg体重腹腔注射Cy,每隔1天注射1次,共注射4次,注射期间正常给药,模型组灌胃0.9%生理盐水,直至停止注射Cy的第2天,共给药7 d。检测4味中药对免疫抑制小鼠体重、脾脏和胸腺指数、血液指标、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IgA)、IgG及肠道菌群的影响。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党参、乌梅、蒲公英、石榴皮可显著提高免疫抑制小鼠体重(P < 0.05),其中乌梅组效果最好;显著提高免疫抑制小鼠免疫器官指数(P < 0.05),但不能达到正常水平,其中蒲公英组脾脏指数最高;各中药组可提高白细胞数目(WBC)、显著提高红细胞数目(RBC)(P < 0.05),但不能达到正常水平;各中药组可显著提高免疫球蛋白数量(P < 0.05),党参组sIgA、IgG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P < 0.05),且和玉屏风组差异不显著(P > 0.05);各中药组可显著降低大肠杆菌数量(P < 0.05),显著增加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数量(P < 0.05),提高免疫抑制小鼠肠道菌群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其中党参和蒲公英组小鼠肠道菌群的丰富度和多样性较好。综上说述,乌梅、蒲公英、石榴皮、党参均能够颉颃Cy对小鼠体重、免疫功能及肠道菌群的影响,可用于免疫增强类药物的开发。

海藻在畜牧生产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孙福昱, 南雪梅, 唐志文, 蒋林树, 熊本海
《中国畜牧兽医》. 2019, 46(1):  157-165.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9.01.018
摘要 ( 209 )   PDF (1074KB) ( 12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海藻是海洋中藻类植物的总称,分布在低潮线以下的浅海区域,是植物界中的隐花植物。全世界已知藻类有3万余种,目前已被人类开发利用的藻类主要分为红藻、褐藻、绿藻和蓝藻4大类。随着常规饲料原料的供应紧张和价格上涨,开发非常规综合性功能饲料已成为解决畜牧业饲料资源有效供应的长期任务。海藻作为一种优质的非常规饲料资源,具有分布广、产量大、适应能力强等特点且含有大量陆地植物所缺乏的生物活性物质和营养物质,这些特性决定了其巨大的饲料经济开发价值。作者综述了海藻的区域分布、特性、分类及营养物质的种类、功能及其在动物上的应用,由于其富含蛋白质类、氨基酸类、矿物质、多不饱和脂肪酸等营养物质及多糖多酚类、萜类等功能性物质,在畜牧业生产应用中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此外,作者指出了在使用海藻饲料原料过程中应注重的问题,探讨了海藻在动物生产中发挥的多种功能性应用价值与潜在市场,旨在为藻类资源在动物日粮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母猪日粮中添加低聚壳聚糖对哺乳仔猪生长、抗氧化能力和免疫功能的影响
刘莹莹, 任慧波, 张星, 邓缘, 罗璇, 陈晨, 胡雄贵, 朱吉, 彭英林
《中国畜牧兽医》. 2019, 46(1):  166-173.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9.01.019
摘要 ( 219 )   PDF (874KB) ( 11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试验旨在探讨母猪日粮中添加低聚壳聚糖对哺乳仔猪生长、血液生化指标、抗氧化能力及免疫功能的影响。选用24头胎次、体重和预产期相近的健康大白猪母猪,随机分为3组,每组8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母猪。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Ⅰ、Ⅱ组饲喂分别添加50和100 g/t低聚壳聚糖的基础日粮,试验从母猪妊娠第85天开始至分娩后第21天时结束。结果显示:①Ⅱ组哺乳仔猪腹泻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和Ⅰ组(P < 0.05),Ⅰ组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 > 0.05);与对照组相比,Ⅰ、Ⅱ组仔猪21日龄体重显著提高(P < 0.05)。②Ⅰ组仔猪血浆乳酸脱氢酶(LDH)活性和甘油三酯(TG)浓度,Ⅱ组α-淀粉酶(α-AMY)、LDH活性和低密度脂蛋白(LDL)浓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 < 0.05)。③Ⅱ组哺乳仔猪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皮质醇、白介素-10(IL-10)、白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干扰素-γ(IFN-γ)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和Ⅰ组(P < 0.05),而丙二醛(MDA)浓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 < 0.05)。④低聚壳聚糖组母猪初乳中免疫球蛋白G(IgG)、IgA和IgM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5);Ⅰ组仔猪血清IgG和IgA含量、Ⅱ组仔猪血清IgA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5)。综上所述,母猪日粮中添加一定量的低聚壳聚糖能够提高哺乳仔猪的抗氧化能力、增强机体免疫能力、降低腹泻率,从而提高哺乳仔猪生长性能。

遗传繁育
延黄牛ALDH1A1基因CDS序列克隆及其在各组织中的表达差异研究
胡忠昌, 曹阳, 吴健, 秦立红, 金海国, 赵玉民
《中国畜牧兽医》. 2019, 46(1):  174-184.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9.01.020
摘要 ( 158 )   PDF (2618KB) ( 11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探索乙醛脱氢酶1A1(acetaldehyde dehydrogenase 1A1,ALDH1A1)基因功能,本试验以16月龄延黄牛母牛为研究对象,屠宰后采集心脏、肝脏、肺脏、肾脏、胃、十二指肠、皮下脂肪和背最长肌,提取总RNA。根据GenBank上公布的牛ALDH1A1基因mRNA序列(登录号:NM_174239.2),利用Oligo 7.0软件设计引物,应用RT-PCR扩增ALDH1A1基因,将扩增产物连接pMD18-T载体进行克隆测序,获得延黄牛ALDH1A1基因完整CDS序列,应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核苷酸序列及其蛋白结构。以延黄牛不同组织总RNA为模板,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ALDH1A1基因在延黄牛各组织间的表达差异。结果显示,ALDH1A1基因CDS序列全长1 506 bp,编码501个氨基酸;延黄牛ALDH1A1基因序列与野牛、牛的同源性最高(≥99.7%),与猫和豹的同源性分别为89.4%和89.6%,符合物种进化规律。ALDH1A1蛋白分子质量为54.805 ku,理论等电点为7.16,亲水性较强,占86.4%,酸性氨基酸和碱性氨基酸分别占11.4%和12.2%,属于可溶性蛋白,但不是分泌性蛋白,无典型信号肽切割位点;存在31个氨基酸磷酸化位点(分值 > 0.5)。延黄牛ALDH1A1蛋白二级结构含有α-螺旋、延伸链、β-转角和无规则卷曲,分别占42.12%、16.17%、8.18%和33.53%,与该蛋白三级结构预测结果相同。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ALDH1A1基因在延黄牛肝脏、胃、皮下脂肪、十二指肠和肾脏组织中极显著表达(P < 0.01);在背最长肌中显著表达(P < 0.05)。本试验结果为进一步开展延黄牛ALDH1A1基因功能及肉质基因筛选研究提供了参考依据。

SMAD3基因在畜牧生产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谭斌, 杨胜林, 杨汝才, 王旭平, 周美迪, 周璇, 杨世皓
《中国畜牧兽医》. 2019, 46(1):  185-193.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9.01.021
摘要 ( 169 )   PDF (1169KB) ( 11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MAD3基因是SMADS基因家族成员之一,其编码的SMAD3蛋白是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超家族特异的细胞内信号转导分子,SMAD3基因通过TGF-β超家族参与疾病、免疫调节、生长发育、创伤愈合、软骨与骨骼的发育及维持等重要的生理过程,同时还参与调节生殖细胞的增殖、分化、成熟、黏附、闭锁、凋亡和甾体激素的产生等,因此,了解SMAD3基因的结构与功能对动物生长发育、繁殖等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文章简述了SMAD3基因结构、功能、作用机理,分析了其在畜牧生产方面相关的应用研究进展发现,目前SMAD3基因在畜牧生产上的应用研究主要集中在参与调控脊椎动物(猪、牛、羊、鸡等)生长、发育、细胞免疫与凋亡、激素分泌及繁殖功能方面;SMAD3基因在调控动物机体疾病发生、生长发育、脂肪沉积及繁殖性能方面仍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而该基因对畜禽疾病发生、生长和繁殖性能的精确分子调控机制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哺乳动物体内、外生产胚胎的表观遗传差异研究进展
赵亚涵, 郝海生, 杜卫华, 闫长亮, 刘岩, 庞云渭, 朱化彬, 赵学明
《中国畜牧兽医》. 2019, 46(1):  194-199.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9.01.022
摘要 ( 171 )   PDF (658KB) ( 17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体外胚胎生产作为一项高效的辅助生殖技术,对优质种质资源的保存利用及遗传改良具有重要意义。但与体内生产胚胎相比,体外生产胚胎在培养过程中出现生长发育缓慢、卵裂率低、凋亡比例增加等问题,移植后伴随着胎盘肥大、孕期延长等问题,还可能出现早产、出生体重降低、巨胎综合征(LOS)等,这与基因表达异常和表观遗传修饰异常有重要关系。文章简单回顾了近年来表观修饰学在体内、外生产胚胎的研究进展,主要介绍了印记基因的表观修饰、DNA甲基化及组蛋白乙酰化在哺乳动物体内、外生产胚胎之间的差异,简述了微阵列技术在体内、外生产胚胎之间的应用,以期找到导致体内、外胚胎质量差异的关键印记基因及其作用途径,探讨体外生产胚胎质量低于体内胚胎的原因,进而改善体外胚胎生产体系。

猪miR-23a靶向调控Smad3基因表达的研究
邱梅玉, 翟腾蛟, 黄涛, 李涛, 孙敬礼, 孙晓梅
《中国畜牧兽医》. 2019, 46(1):  200-205.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9.01.023
摘要 ( 186 )   PDF (1172KB) ( 15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确定miR-23a是否靶向调控Smad3基因,试验利用Not Ⅰ和Xho Ⅰ酶构建包含Smad3-3'-UTR的野生型(psiCHECKTM-2-W-Smad3-3'-UTR)和突变型双荧光酶报告载体(psiCHECKTM-2-M-Smad3-3'-UTR),并在PK-15细胞中转染miR-23a mimics、miR-23a inhibitor及其阴性对照,采用双荧光酶检测试剂盒检测荧光素酶活性,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ting法分别检测Smad3基因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表明,将含Smad3-3'-UTR的野生型和突变型双荧光酶报告载体与miR-23a mimic共转染PK-15细胞,野生型报告质粒表达的荧光素酶活性显著低于其阴性对照组(P < 0.05);转染miR-23a mimics能显著下调Smad3基因mRNA及其蛋白表达水平(P < 0.05);而转染miR-23a inhibitor组与miR-23a inhibitor阴性对照组相比,Smad3基因蛋白表达差异不显著(P > 0.05)。综合上述结果可知,猪miR-23a可靶向作用于Smad3基因。

预防兽医
犬细小病毒昆明流行株的分离鉴定与VP2基因序列分析
赵屹钦, 曾梦颖, 郭娟, 张迪, 高洪, 严玉霖
《中国畜牧兽医》. 2019, 46(1):  206-214.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9.01.024
摘要 ( 216 )   PDF (4614KB) ( 12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解昆明市犬细小病毒(canine parvovirus,CPV)流行及抗原变异情况,有针对性地筛选疫苗及研发新疫苗,本研究从昆明市部分宠物医院收集6份疑似CPV粪便样品进行病毒分离培养,对获得的疑似病毒液进行PCR、免疫荧光试验(IFA)、血凝效价测定、TCID50测定及VP2基因序列分析。结果显示,分离的1株病毒能使F81猫肾细胞产生明显的细胞病变(CPE),PCR扩增产物大小为164 bp,IFA鉴定感染的F81细胞出现绿色荧光,血凝效价为1:512,病毒TCID50为10-4.375/0.1 mL,VP2基因PCR扩增条带大小为1 755 bp。对分离株VP2结构蛋白进行测序分析,判定该分离株为CPV-2a亚型,与标准毒株存在5个变异氨基酸位点,属于变异株。将测序结果与商品化疫苗株及国内参考株序列进行比对分析,结果显示与弱毒苗Intervet/vaccine/06和Pfizer/vaccine/06核苷酸同源性均为98.7%;与国内参考毒株序列同源性为98.2%~99.5%,与ANTU-1和WH02/06株同源性最高;与ANTU-1株、WH02/06株及BJ01株亲缘关系最近,位于进化树的同一簇。本研究对监测CPV的遗传变异趋势及疫苗的研制具有重要意义。

坏死梭杆菌亚单位疫苗候选抗原蛋白的筛选、表达及免疫原性分析
肖璐, 谢晶, 康润敏, 叶勇刚, 于吉锋, 曹冶, 李兴玉, 魏勇, 林毅, 廖党金, 潘梦, 叶健强, 戴卓建
《中国畜牧兽医》. 2019, 46(1):  215-222.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9.01.025
摘要 ( 175 )   PDF (1979KB) ( 9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试验旨在筛选坏死梭杆菌(Fusobacterium necrophorum,Fn)外膜蛋白(outer membrane protein,Omp)中的候选抗原蛋白,为Fn的亚单位疫苗研究奠定基础。采用Uniprot对Fn Omp序列进行预测,基于预测结果筛选拟表达蛋白,并根据GenBank中登录的Fn Omp相应基因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以QL03株为模板进行PCR扩增、原核表达,以及SDS-PAGE和Western blotting分析,并通过血清杀菌试验和小鼠免疫攻毒保护试验,鉴定重组蛋白的免疫原性,筛选最佳候选蛋白。结果显示,预测得到121个蛋白,顺次命名为1-Fn~121-Fn,根据预测结果筛选出8-Fn、11-Fn、41-Fn、95-Fn和102-Fn 5个候选蛋白,其PCR扩增产物大小分别为672、1 164、570、1 059、729 bp。SDS-PAGE和Western blotting分析显示,除8-Fn未表达外,其余4个蛋白均成功表达,大小分别为60、39、59、44 ku,命名为P11-Fn、P41-Fn、P95-Fn和P102-Fn,均能与Fn阳性血清反应。血清杀菌试验结果显示,4个重组蛋白均有一定杀菌效果,其中抗P102-Fn血清的杀菌效果最佳,杀菌率可达40.49%。小鼠免疫保护试验结果显示,P11-Fn、P41-Fn、P95-Fn和P102-Fn对小鼠均具有一定的保护效果,其中P102-Fn保护效率最高,达60%。结果表明,P11-Fn、P41-Fn、P95-Fn和P102-Fn均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其中P102-Fn的免疫原性及诱导机体产生保护免疫反应能力最佳,最有望成为Fn亚单位疫苗的候选蛋白。

鸭源多杀性巴氏杆菌对磺胺类药物的耐药性检测及耐药基因分析
陈红梅, 程龙飞, 邓辉, 刘荣昌, 傅光华, 施少华, 傅秋玲, 万春和, 郑庆礼, 黄瑜, 黄小红
《中国畜牧兽医》. 2019, 46(1):  223-230.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9.01.026
摘要 ( 183 )   PDF (1491KB) ( 7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明确鸭源多杀性巴氏杆菌对磺胺类药物的耐药性及耐药基因的分布特征,试验采用琼脂二倍稀释法对分离自福建、广东和江西等地的89株鸭源多杀性巴氏杆菌进行甲氧苄啶/磺胺甲噁唑的耐受性检测,用PCR法检测各耐药菌株的磺胺类耐药基因(sul1、sul2 和sul3),并利用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分析耐药菌株间的亲缘关系。结果显示,33株鸭源多杀性巴氏杆菌对甲氧苄啶/磺胺甲噁唑耐受,耐药率为37.1%(33/89);在耐药菌株中,sul1、sul2和sul3基因检出率分别为100%(33/33)、97.0%(32/33)和21.2%(7/33),其中sul1和sul2基因同时检出率为97.0%(32/33),sul1、sul2和sul3基因同时检出率为21.2%(7/33);所有耐药菌株均属于ST129型。以上结果表明,鸭源多杀性巴氏杆菌对磺胺类药物具有一定的耐药性,其中的耐药菌株都属于同一序列型ST129,均携带有sul1耐药基因,且绝大多数耐药菌株同时携带sul1与sul2两种耐药基因,提示在福建、广东和江西等地需慎用磺胺类药物来防治该细菌的感染。

马源马链球菌兽疫亚种新疆株的分离鉴定及遗传特性分析
冯凯, 王浩, 周婷婷, 马晓慧, 恩克·博力德, 佘明江, 苏艳
《中国畜牧兽医》. 2019, 46(1):  231-238.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9.01.027
摘要 ( 208 )   PDF (2448KB) ( 14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解马源马链球菌兽疫亚种(S.zooepidemicus)新疆分离株马链球菌兽疫亚种类M蛋白(SzM)基因的分子进化与变异情况,为该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的防控提供依据,本试验对新疆地区某马场采集的病马淋巴结样品进行病原菌的分离培养和生化鉴定,并对分离菌株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根据已发表的马源SzM基因序列设计引物,对其SzM基因进行PCR扩增及序列测定。将获得的SzM序列与GenBank中不同动物源马链球菌兽疫亚种分离株序列进行同源性比对和遗传进化分析。结果显示,分离得到了一株革兰氏阳性链球菌,将其命名为马链球菌兽疫亚种ZMSY15-1。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分离菌株对青霉素、磺胺嘧啶钠耐药,对其他14种药物均敏感。序列分析结果显示,马链球菌兽疫亚种ZMSY15-1与国内外不同动物源分离株SzM基因氨基酸同源性为56.0%~70.0%。遗传进化分析结果显示,这些菌株可分为4个群。马链球菌兽疫亚种ZMSY15-1与猪源分离株SzM蛋白的氨基酸同源性为59.9%,分别属于2个不同的群,其与美国马源分离株NH55426亲缘关系最近。本试验结果可丰富国内马源马链球菌兽疫亚种SzM基因的信息数据,为马链球菌兽疫亚种的致病机制研究和预防控制提供参考依据。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TaqMan-MGB实时荧光定量RT-PCR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李晓菲, 陈婷, 魏笑笑, 孙爱荣, 黄艳, 葛晓杰, 徐婷, 王彩宏, 秦立廷
《中国畜牧兽医》. 2019, 46(1):  239-246.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9.01.028
摘要 ( 193 )   PDF (1223KB) ( 13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快速、准确地检测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PRRSV),本研究根据PRRSV基因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和探针,建立了一种可同时检测PRRSV经典毒株、高致病性变异毒株以及近几年中国新出现的NADC30-like毒株的TaqMan-MGB实时荧光定量方法,并对该方法的特异性、敏感性和重复性进行验证,同时用建立的实时荧光定量方法与常规PCR方法对临床收集的120份疑似PRRSV样品进行检测。结果表明,该方法特异性良好,对PRRSV的经典毒株、高致病性变异毒株及NADC30-like毒株均有良好的扩增,但对猪瘟病毒(CSFV)、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GEV)、猪轮状病毒(RV)、猪伪狂犬病病毒(PRV)、猪细小病毒(PPV)和猪圆环病毒2型(PCV2)的检测结果均为阴性,无交叉反应;模板浓度在101~108拷贝/μL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标准曲线结果显示其扩增的相关系数为0.9999,扩增效率为93%;敏感性高,约是常规PCR方法的100倍,最低可以检测到101拷贝/μL的模板;重复性好,批内和批间重复性试验变异系数分别为0.17%~0.90%和0.65%~2.34%;用本研究所建立的实时荧光定量检测方法对120份临床样品进行检测,PRRSV阳性检出率为59.2%(71/120),而常规PCR方法的PRRSV阳性检出率为44.2%(53/120)。该方法的建立为PRRSV的实验室诊断、流行病学调查,以及预防和控制中国PRRSV的流行提供了快速、准确的检测手段。

吉林某牛场牛病毒性腹泻流行病学调查及分析
刘泽余, 李健友, 刘占悝, 李智杰, 王超, 郭利
《中国畜牧兽医》. 2019, 46(1):  247-255.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9.01.029
摘要 ( 206 )   PDF (2891KB) ( 13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全面了解吉林省某规模化牛场牛病毒性腹泻(BVD)的流行情况,试验采集临床血清样品157份,粪便样品18份,肝脏、精液等组织样品17份,应用BVDV抗体检测试剂盒进行血清抗体检测,利用BVDV1型引物,采用纳米PCR方法对血清及临床样品进行BVDV抗原检测,对抗原阳性样品进行测序分析;将抗原阳性样品经研磨、稀释后用0.22 μm滤膜过滤除菌,接入牛肾细胞(MDBK)进行病毒分离培养,盲传3代后再次进行抗原检测;采用免疫荧光技术检测病毒对MDBK细胞的侵染作用;利用Mega软件绘制系统进化树并进行同源性比对分析。结果显示,该牛场临床血清BVDV抗体阳性率为77.1%,血清抗原阳性率为12.1%,临床粪便等样品抗原阳性率为74.3%;病料接入细胞未观察到细胞病变,分离毒株PCR产物测序分析结果与样品抗原检测结果一致;免疫荧光检测结果显示,分离株毒液正常吸附于MDBK细胞中,有明显荧光反应;抗原测序分析显示,该牛场BVD主要流行毒株与BVDV JL-1株同源性高达99.0%,且均为BVDV 1型毒株。本研究对该牛场BVDV流行情况进行了全面调查,为开展净化工作奠定了基础。

A型塞内卡病毒VP2蛋白原核表达及其多克隆抗体的制备
张永宁, 张舟, 诸明欣, 梅琳, 王彩霞, 吴绍强, 林祥梅
《中国畜牧兽医》. 2019, 46(1):  256-263.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9.01.030
摘要 ( 170 )   PDF (2954KB) ( 12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表达A型塞内卡病毒(Senecavirus A,SVA)的衣壳蛋白VP2,并制备其多克隆抗体。以SVA GD01/2017分离株RNA为模板,RT-PCR扩增VP2基因序列,并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ET-30a(+)中构建重组质粒pET-30a-SVA-VP2。经测序鉴定后,将重组质粒转化大肠杆菌Rosetta(DE3)感受态细胞,利用IPTG进行诱导表达。在非变性条件下,利用Ni-NTA琼脂糖树脂从菌体裂解液上清中纯化重组SVA VP2蛋白,并免疫新西兰大白兔制备多克隆抗体。利用Protein A Sepharose CL-4B树脂从兔血清中亲和层析纯化多克隆抗体,并对其进行间接免疫荧光分析。结果显示,重组SVA VP2蛋白以可溶性和包涵体两种形式在大肠杆菌Rosetta(DE3)感受态细胞内进行表达,分子质量约为47 ku;制备的兔抗VP2蛋白多克隆抗体效价高达1:64 000,该多克隆抗体仅识别SVA,与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猪圆环病毒2型、脑心肌炎病毒、猪瘟病毒和猪伪狂犬病病毒等常见猪病原无交叉反应,表明制备的多克隆抗体具有良好的特异性。重组SVA VP2蛋白及其多克隆抗体的成功制备为猪塞内卡病毒病血清学检测方法的建立提供了良好的生物材料。

杂交鲟类志贺邻单胞菌的分离鉴定及耐药性分析
张明洋, 胡安东, 程振涛, 姜海波, 文明
《中国畜牧兽医》. 2019, 46(1):  264-270.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9.01.031
摘要 ( 175 )   PDF (1847KB) ( 12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试验旨在对鲟体内分离菌进行鉴定、致病力探究和耐药性分析。本研究从濒死鲟体内分离到1株细菌(NZ-2017),通过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特性鉴定、16S rRNA基因分析及系统进化树构建等方法对分离菌种属进行确定,并采用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PCR方法检测耐药基因,人工感染小鼠试验确定分离菌的致病力。结果显示,NZ-2017为革兰氏阴性杆菌,其16S rRNA基因经测序及BLAST比对,显示其与类志贺邻单胞菌的同源性达99.70%,结合生理生化鉴定结果确定分离菌为类志贺邻单胞菌。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分离菌对氧氟沙星、诺氟沙星、环丙沙星、多西环素4种药物敏感,对卡那霉素、阿莫西林、泰乐菌素、复方新诺明4种药物耐药;5种耐药基因检测结果显示,该菌携带3种耐药基因:Sul1、Sul2和Intl1,与药敏表型相符。人工感染试验结果显示,该菌对小鼠有致病力。本研究对贵州地区鲟发病流行的病因作出了准确诊断,为该地区细菌性鱼病预防和合理用药提供依据。

细口杯环线虫形态学和分子特征分析
胡丽莉, 孙彦, 刘莹莹, 王晨, 卜艳珍
《中国畜牧兽医》. 2019, 46(1):  271-278.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9.01.032
摘要 ( 163 )   PDF (11739KB) ( 8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探讨细口杯环线虫(Cylicocyclus leptostomum)的分类地位和系统发育关系,本试验利用数码显微镜对细口杯环线虫进行了形态观察,运用PCR扩增其核糖体DNA内部转录间隔区(rDNA-ITS)序列,并从GenBank中下载12种圆线虫的ITS序列,以马圆形线虫(Strongylus equinus)为外群,运用最大似然法(maximum likelihood,ML)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细口杯环线虫中等大小,口囊呈圆柱形,宽度大于深度,口囊底部有小齿;口囊壁前端薄,后端基部有明显的环箍形增厚;外叶冠由20~24个小叶组成,内叶冠由50~60个小叶组成;食道漏斗较小;雄虫生殖锥较长,呈圆锥形;雌虫尾部直,尾尖呈指形;所测ITS序列总长度为837 bp,其中ITS1长366 bp,5.8S长153 bp,ITS2长318 bp;ITS1的GC含量(46.0%)明显高于ITS2(39.8%);经BLAST同源性比对分析,本研究线虫ITS序列与GenBank上登录的同种线虫序列(登录号:AJ004849、Y08587)同源性达99.85%,与阿氏杯环线虫的同源性达99.0%,与杯环属内其他线虫的同源性仅为93.33%~98.45%;ITS序列种间差异远大于种内差异;系统进化分析显示,细口杯环线虫与阿氏杯环线虫的亲缘关系较近,而与杯环属内其他线虫的亲缘关系相对较远。综上所述,ITS序列可作为鉴定寄生线虫的分子遗传标记,证实所采标本是细口杯环线虫,并首次在国内报道了细口杯环线虫的ITS序列,为该线虫的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基因重排狂犬病病毒疫苗株免疫效果的初步研究
陈凯云, 文兆海, 翟少华, 周海莹, 胡远, 简子健
《中国畜牧兽医》. 2019, 46(1):  279-286.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9.01.033
摘要 ( 171 )   PDF (10430KB) ( 8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试验探究了基因重排狂犬病病毒(RV)弱毒疫苗株能否刺激小鼠产生RV抗体免疫球蛋白G(IgG),比较了其不同免疫方式、不同免疫剂量对小鼠抗体水平的影响及安全性评估。选取28只体重(20±3)g、35日龄左右的昆明系小白鼠,随机分为7组:第1组为低剂量口服组:复合佐剂50 μL+病毒液50 μL;第2组为中等剂量口服组:复合佐剂150 μL+病毒液150 μL;第3组为高剂量口服组:复合佐剂300 μL+病毒液300 μL;第4组为低剂量注射组:复合佐剂50 μL+病毒液50 μL;第5组为中等剂量注射组:复合佐剂150 μL+病毒液150 μL;第6组为高剂量注射组:复合佐剂300 μL+病毒液300 μL;第7组为口服对照组:复合佐剂300 μL+SRV9亲本毒株300 μL,分别于0、7、14 d进行免疫,采用ELISA定量检测试剂盒对各免疫组小鼠的血清IgG水平进行检测,免疫期结束后取各免疫组小鼠的肝脏、肾脏、肺脏、脑组织制作病理组织切片对疫苗的安全性进行评估。结果显示,各免疫组均产生了RV抗体IgG;肌内注射免疫产生的抗体速度较口服免疫快,但肌内注射免疫会导致小鼠发病死亡;600 μL口服免疫组产生的抗体水平显著高于100、300 μL口服免疫组及亲本毒株SRV9对照组(P < 0.05),说明适当加大口服免疫剂量会使口服免疫组产生的抗体水平增加,并且不会引起不良反应。病理组织学检查发现,各口服免疫组小鼠的肝脏、肾脏、肺脏、脑组织的形态结构较为正常,未发生病变,表明基因重排RV疫苗株口服免疫副作用小、安全性较好。本试验结果为研制新型口服疫苗开辟了新的方向。

基础兽医
抗菌肽BSN-37的抑菌活性及其稳定性分析
张炜, 杭柏林, 司素锦, 宁春妹, 李杰, 胡建和
《中国畜牧兽医》. 2019, 46(1):  287-295.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9.01.034
摘要 ( 303 )   PDF (1945KB) ( 15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试验旨在研究抗菌肽BSN-37的抑菌活性和稳定性。采用微量倍比稀释法测定抗菌肽BSN-37的最小抑菌浓度(MIC),菌落计数法分析抗菌肽BSN-37对大肠杆菌CVCC1568的杀菌动力学特征,扩散法测定抗菌肽BSN-37的盐离子稳定性、酸碱稳定性、血清稳定性、胰酶稳定性、热稳定性、反复冻融稳定性、室温保持稳定性、药效保持时间稳定性。结果显示,抗菌肽BSN-37对革兰氏阴性菌(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的MIC为1.5625~25 μg/mL,对革兰氏阳性菌(枯草芽孢杆菌和短小芽孢杆菌)的MIC为1.5625~12.5 μg/mL,对真菌(白色念珠菌)没有活性;抗菌肽BSN-37可在90 min内完全杀灭大肠杆菌CVCC1568;除了Fe2+和胰酶会影响抗菌肽BSN-37的抑菌活性外,在75~100 ℃的高温、150~250 mmol/L高浓度盐离子(Na+、K+、Ca2+和Mg2+)、20%~25%饱和浓度的Cu2+、pH 4~10、20%~25%的血清、10~12次的反复冻融、10~12 d室温保存等条件下仍能保持较好的抑菌活性,药效保持时间可达7.5 d。本试验结果表明,抗菌肽BSN-37具有替代抗生素成为新抗菌药物的潜力,为抗菌肽BSN-37的临床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鹿角盘水提物对大鼠乳腺增生的作用效果及其机制研究
关晴, 赵海平, 王东旭, 王玉俗, 李春义, 徐莉
《中国畜牧兽医》. 2019, 46(1):  296-304.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9.01.035
摘要 ( 286 )   PDF (4964KB) ( 10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探索鹿角盘(DHAB)水提物对大鼠乳腺增生的治疗作用,初步探讨其作用机理和用药剂量,试验利用苯甲酸雌二醇(0.5 mg/(kg·d))联合黄体酮(5.0 mg/(kg·d))对SD大鼠进行肌内注射建立乳腺增生模型。试验共分7个组,每组10只大鼠,分别为空白组、乳腺增生症(HMG)模型组、阳性药三苯氧胺组(0.036 mg/(kg·d))、鹿角盘水提物4个剂量组(高剂量,2.625 g/(kg·d);中高剂量,1.575 g/(kg·d);中低剂量,1.05 g/(kg·d);低剂量,0.63g/(kg·d))。按组别连续灌胃45 d,每周固定时间测定大鼠乳头直径、高度及体重。试验结束后采血取样,称量大鼠胸腺、脾脏、子宫和卵巢质量,取乳腺组织做病理学切片、HE染色,用放射免疫法检测大鼠血清中雌二醇(E2)及孕酮(P)的含量。结果表明,使用不同剂量鹿角盘水提物均能减小乳腺增生大鼠乳头直径、高度,提高胸腺、脾脏指数,降低子宫指数,减轻乳腺小叶数、腺泡数和分泌物,降低血清E2含量,升高血清P的含量,与模型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 < 0.01;P < 0.05))。综合试验结果,鹿角盘水提物对乳腺增生大鼠有治疗作用,效果显著,且以中高剂量组变化最为明显。其作用机制可能通过增强机体免疫力、调节血清中E2、P水平实现。

复方诃子口服液抗犊牛大肠杆菌性腹泻的药理作用研究
韩玉文, 李子佳, 于文会, 王娜, 姜晓文, 郝敬友
《中国畜牧兽医》. 2019, 46(1):  305-312.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9.01.036
摘要 ( 229 )   PDF (1063KB) ( 8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试验旨在研究抗犊牛大肠杆菌性腹泻的复方诃子口服液的药理作用,采用中和毒素试验、抗渗出试验、解热试验、镇痛试验、肠蠕动试验及免疫调节试验的方法,验证复方诃子口服液的药理作用。结果显示,抗毒素中和试验中,复方诃子口服液组与阴性对照组差异极显著(P < 0.01)。抗渗出试验中,各药物组均能不同程度地减少伊文思蓝的渗出,阿司匹林组及复方诃子口服液高、中、低剂量组的抑制率分别为58.1%、42.8%、31.6%和14.9%,其中复方诃子口服液低剂量组与空白组相比差异显著(P < 0.05),其余各组与空白组相比均差异极显著(P < 0.01);复方诃子口服液各剂量组与阿司匹林组相比,高剂量组差异不显著(P > 0.05),中、低剂量组差异极显著(P < 0.01)。解热试验中,复方诃子口服液高剂量组给药后1 h快速抑制体温升高,中剂量组给药后2 h抑制体温升高;给药后3 h,与模型组相比,复方诃子口服液高、中剂量组体温均明显降低,低剂量组与模型组差异不明显。镇痛试验中,与空白组相比,阿司匹林组、复方诃子口服液高、中剂量组镇痛效果差异极显著(P < 0.01),扭体抑制率分别为64.55%、52.73%和32.73%,疼痛潜伏期分别为9.59、6.33和5.74 min;而复方诃子口服液低剂量组差异不显著(P > 0.05)。肠蠕动试验中,与空白组相比,硫酸阿托品组及复方诃子口服液高剂量组对肠蠕动抑制作用差异极显著(P < 0.01),推进率分别为44.18%和52.55%,复方诃子口服液中剂量组差异显著(P < 0.05),低剂量组差异不显著(P > 0.05)。免疫调节试验中,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白细胞数、脾脏指数及胸腺指数均显著降低(P < 0.05);而与模型组相比,第14天复方诃子口服液组白细胞数、脾脏指数及胸腺指数均显著提高(P < 0.05)。综上所述,复方诃子口服液对犊牛大肠杆菌性腹泻具有抑制肠蠕动、解热、抗疼痛和组织液渗出、中和肠毒素及增强免疫功能等药理作用。

玉屏风多糖对小鼠派氏结形态结构及其T细胞亚群的影响
陈刚, 周兆海, 梁浩钊, 杨鸿, 卢玉葵, 邓桦
《中国畜牧兽医》. 2019, 46(1):  313-319.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9.01.037
摘要 ( 221 )   PDF (2908KB) ( 18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研究玉屏风多糖(YPF-P)对小鼠派氏结(Peyer's patches,PPs)形态结构及其T细胞亚群的影响,探讨其对小鼠肠黏膜的免疫调节作用。选取96只SPF小鼠随机分为6组,分别为空白对照组(0.2 mL生理盐水)、YPF-P阳性对照组(YPF-P 200 mg/kg)、环磷酰胺(cyclophosvnamide,Cy)免疫抑制组(80 mg/kg Cy)及YPF-P低、中、高剂量组(100、200、400 mg/kg YPF-P),饲喂1周,取小肠PPs,常规切片HE染色后应用图像分析技术检测PPs形态结构的变化;体外培养小鼠PPs淋巴细胞,采用流式细胞术研究PPs中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结果表明,YPF-P对小鼠小肠PPs的生长发育具有促进作用,Cy可极显著降低小鼠小肠PPs面积、小肠纵切面面积及PPs面积和小肠纵切面面积的比值(P < 0.01),低、中、高剂量YPF-P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Cy对小鼠小肠的损伤作用。同时,YPF-P可显著或极显著提高PPs中CD3+、CD4+ T淋巴细胞及CD4+/CD8+P < 0.05; P < 0.01)。结果显示,YPF-P能提高Cy诱导的免疫抑制小鼠的肠黏膜免疫功能,并能促进PPs中相关T淋巴细胞增殖,对小鼠肠黏膜功能具有增强作用。

临床兽医
猫人工授精技术研究进展
高琛, 马超贤, 史凌宇, 贾剑琴, 钟友刚
《中国畜牧兽医》. 2019, 46(1):  320-328.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9.01.038
摘要 ( 411 )   PDF (1026KB) ( 19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人工授精技术是一种较先进的辅助生殖技术,可提高繁殖育种的效益,但因猫类较独特的生殖特点,其人工授精技术发展受限。近年来,科研人员和临床工作者借鉴其他物种相对成熟的人工授精技术,结合猫类生殖特点,对猫人工授精过程中精液采集、精液品质评估、精液保存、刺激母猫排卵方式及具体的人工输精等相关技术进行了优化和创新,如开发了新颖实用的尿导管法采精技术以采集猫精液;在传统精液品质评估的基础上,配合使用荧光染色技术、流式细胞技术及体外受精技术对猫精液品质进行评估;探索不同冷冻液配方及冷冻程序对猫精液保存效果的影响,并尝试使用超快速冷冻法保存公猫遗传物质;研究使用不同种类及不同剂量的激素对诱导母猫发情和排卵效果的差异,以及不同输精部位、方法及时机对母猫妊娠结果的影响等。尽管其中一些新技术与方法已在试验动物中彰显出了其实际应用潜力,但当下依旧还存在操作相对复杂、成本较高、效果低于预期等问题,导致目前猫人工授精技术的应用较局限,不如在犬或其他动物中应用广泛,未来还需更进一步研究和探索才能满足临床实际应用的需要。文章就上述猫人工授精技术中各个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以期为该技术的进一步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