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9年 第46卷 第12期 刊出日期:2019-12-20
目录
目录
中国畜牧兽医. 2019, 46(12):  0-0. 
摘要 ( 117 )   PDF (510KB) ( 5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封面封底
中国畜牧兽医. 2019, 46(12):  0-0. 
摘要 ( 2 )   PDF (1308KB) ( 1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生物技术
水牛PPARG来源环状RNA的鉴定及表达谱分析
冯雪, 洪慧颖, 孙晓菲, 亐开兴, 黄必志, 魏雪锋, 马云, 黄洁萍
中国畜牧兽医. 2019, 46(12):  3457-3465.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9.12.001
摘要 ( 265 )   PDF (2308KB) ( 14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鉴定前期转录组测序分析结果的可靠性,并从中挖掘水牛脂肪沉积潜在环状RNA(circular RNA,circRNA),本研究对10个来源于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G)基因的circRNA进行鉴定,根据测序获得的候选circRNA序列信息,设计对向引物进行半定量检测和普通测序以获得真实存在的circRNA,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其在水牛不同组织和不同部位脂肪组织中的表达谱,半定量检测其在不同物种间的保守性。结果显示,10个候选circRNA中,有5个circRNA可以检测到,测序验证序列与转录组测序分析获得的序列一致,其中2个circRNA可设计出特异性的定量引物,这2个circRNA主要在脂肪组织中表达,且在不同部位脂肪组织中的表达量存在差异;另外3个circRNA在黄牛、牦牛、猪和小鼠的脂肪组织中均有表达,序列长度一致,序列相似度高。以上研究结果提示,转录组测序分析获得的结果可靠,其中有2个circRNA主要在脂肪组织中表达,且物种间保守,可作为研究水牛脂肪沉积的候选基因。
小尾寒羊SPARCL1基因编码区克隆及表达分析
肖成, 金海国, 魏天, 高一, 于永生, 张立春, 马惠海, 曹阳
中国畜牧兽医. 2019, 46(12):  3466-3474.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9.12.002
摘要 ( 292 )   PDF (1886KB) ( 7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探究小尾寒羊富含半胱氨酸酸性分泌蛋白类似物1(secreted protein acidic and rich in cysteine like 1,SPARCL1)基因结构及其各组织间表达差异,试验提取小尾寒羊肝脏组织总RNA,根据GenBank中公布的绵羊SPARCL1基因序列设计引物,应用PCR技术扩增SPARCL1基因编码区(CDS)。将扩增产物连接到pMD18-T载体进行测序,获得小尾寒羊SPARCL1基因完整CDS区序列信息,应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序列及蛋白结构。以小尾寒羊心脏、肝脏、肌肉、胃、十二指肠、小肠组织mRNA为模板,通过实时定量荧光PCR技术检测SPARCL1基因在小尾寒羊各组织间的表达差异。结果显示,试验成功获得小尾寒羊SPARCL1基因CDS 1 962 bp,编码653个氨基酸;分子质量为74.39 ku,理论等电点为4.64,为亲水性蛋白质;SPARCL1基因具有信息肽切割位点,为分泌蛋白;小尾寒羊SPARCL1基因序列与NCBI中绵羊序列同源性为99.80%,SPARCL1基因CDS区出现4处突变位点,但未引起氨基酸改变;SPARCL1蛋白存在77个蛋白磷酸化位点和3个糖基化位点;SPARCL1蛋白表达预测主要定位在细胞质;SPARCL1蛋白二级结构中α-螺旋、β-折叠、β-转角和无规则卷曲分别占31.9%、6.4%、28.7%和33.0%,三级结构预测结果与其一致。SPARCL1基因在小尾寒羊皮下脂肪组织中相对表达量明显高于其他组织。本研究成功克隆获得小尾寒羊SPARCL1基因CDS区完整序列,并对其序列、蛋白理化特性、结构及各组织间表达差异进行了详细分析,为研究小尾寒羊SPARCL1基因功能,探究其在小尾寒羊脂肪代谢过程中可能发挥的作用提供参考依据。
牛病毒性腹泻病毒NS3蛋白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及多表位筛选
何金科, 杨亚军, 邓肖玉, 何延华, 张超, 马忠臣, 王勇, 陈创夫
中国畜牧兽医. 2019, 46(12):  3475-3485.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9.12.003
摘要 ( 237 )   PDF (5682KB) ( 9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对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NS3蛋白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及T细胞和B细胞表位的筛选。从GenBank数据库中找到NS3蛋白的氨基酸序列,用Expasy ProtParam在线服务器分析所得序列理化性质。使用TMHMM Server分析跨膜结构域,使用DNAStar软件预测NS3蛋白的二级结构,为了更准确地预测蛋白质的二级结构,使用SOPMA分析软件进行了二次预测。使用Phyre2在线服务器预测NS3蛋白的三级结构,并用Raswin软件标出各个元素所处的位置。使用4种预测软件(BCPREDS、ABCpred、BepiPred和SVMTriP)分析NS3蛋白的线性B细胞表位,使用NetMHCⅡpan预测CD4+ T细胞表位,使用NetBoLApan和IEDB预测CD8+ T细胞表位,将所得到的结果进行T细胞和B细胞表位筛选。结果表明,NS3蛋白质由683个氨基酸组成,分子质量为75 ku,理论等电点(pI)为8.31,化学式为C3347H5346N916O1009S28,不稳定系数为35.93,平均亲水性(GRAVY)值为-0.267,表明NS3为稳定性亲水蛋白质。TMHMM结果显示,NS3蛋白不具有跨膜结构域。SOPMA结果表明,在NS3蛋白的二级结构中,α-螺旋、β-折叠、β-转角和无规则卷曲分别约占30.75%、22.55%、8.35%和38.35%,用DNAStar软件分别标出了α-螺旋、β-折叠、β-转角和无规则卷曲所处的位置。运用4种不同的B细胞预测软件筛选出8个线性表位:12-16、289-298、349-360、394-407、421-432、489-498、515-525和665-679位氨基酸。用NetMHCⅡpan筛选出4个T细胞表位:248-262、315-320、400-414和482-496位氨基酸。本研究为BVDV NS3蛋白优势抗原的筛选提供了理论依据。
大白猪MYOD1、AKT3基因启动子区多态性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王飞, 宗秋芳, 慕京生, 吴圣龙, 包文斌
中国畜牧兽医. 2019, 46(12):  3486-3494.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9.12.004
摘要 ( 217 )   PDF (1826KB) ( 13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探究MYOD1和AKT3基因启动子区的多态性及其可能存在的影响基因表达的分子调控机制,试验采用PCR直接测序的方法对大白猪MYOD1和AKT3基因启动子区的多态性进行检测,同时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预测了大白猪MYOD1和AKT3基因的核心启动子区、CpG岛和转录因子结合域。结果显示,MYOD1基因共预测到5个核心启动子区、1个CpG岛区域和10个转录因子结合域,且第5个核心启动子区位于CpG岛区域内;AKT3基因共预测到6个核心启动子区,未发现CpG岛的存在。通过直接测序的方法检测到MYOD1基因在G-361T处存在1个SNP突变,但在本试验群体中只发现1种基因型,同时该突变位点位于第1个核心启动子区内;AKT3基因在启动子区T-1709C处存在1个SNP突变,包括TT、TC和CC 3种基因型,其中TT基因型为优势基因型,T为优势等位基因。遗传多态性分析提示,该突变位点多态信息含量(PIC)介于0.25~0.5之间,表现为中度多态。本研究初步探究了大白猪MYOD1和AKT3基因启动子区的多态性并预测了启动子区可能的调控因子和调控元件,为进一步研究MYOD1、AKT3基因对肌肉生长发育的调控机制及将突变位点作为遗传标记用于分子选育提供指导和依据。
基于RNA-Seq测序的高、低产双黄蛋高邮鸭卵巢组织SNP筛选分析
张蕾, 张海波, 章敬旗, 张扬, 常国斌, 陈国宏, 周丽君, 王健
中国畜牧兽医. 2019, 46(12):  3495-3503.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9.12.005
摘要 ( 176 )   PDF (1542KB) ( 6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试验旨在进一步完善高邮鸭基因组结构信息,探索高邮鸭双黄蛋产蛋性能的调控机制。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对高邮鸭双黄蛋高、低产组卵巢组织转录组进行RNA-Seq测序,对测序数据进行质控和注释,筛选与高邮鸭双黄蛋产蛋性能相关的SNP位点。测序获得的初始数据(raw reads)进行系列质控筛选,6个高邮鸭卵巢组织分别获得84 540 140~87 479 660个有效数据(clean data),70.79%以上的测序数据被已注释的鸭基因组数据覆盖;在所覆盖的基因组数据中,检测到位于基因外显子区域的108 260~116 478个SNP位点(转换和颠换类型),转换类型总数极显著高于颠换类型总数(P<0.01)。利用KEGG数据库对筛选出的SNP位点所在基因进行信号通路分析,筛选出前20条信号通路,其中包括核糖体信号通路、碳代谢信号通路和氨基酸生物合成信号通路等。试验对双黄蛋高、低产组高邮鸭的卵巢进行了RNA-Seq测序分析,为发掘高邮鸭双黄蛋产蛋性能相关SNP位点提供了基础,为进一步研究高邮鸭双黄蛋产蛋性能的调控机制提供了新的数据支撑。
牦牛PRLHR基因的克隆、序列分析及组织表达研究
陈莹, 夏忆, 何向东, 字向东
中国畜牧兽医. 2019, 46(12):  3504-3513.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9.12.006
摘要 ( 153 )   PDF (1878KB) ( 4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试验旨在对牦牛催乳素释放激素受体(prolactin releasing hormone receptor,PRLHR)基因进行克隆、序列分析及组织表达研究。采集5头母牦牛和5头母黄牛的下丘脑、脑垂体前叶、卵巢、输卵管和子宫组织,采用RT-PCR技术扩增得到PRLHR基因cDNA全长,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该基因编码蛋白的生物信息学特征,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测定PRLHR基因在牦牛及黄牛各组织中的表达量。结果显示,牦牛PRLHR基因序列长1 625 bp,其中CDS区1 113 bp、5'-UTR 22 bp和3'-UTR 490 bp,编码370个氨基酸,与黄牛、水牛、绵羊、猪和人的核苷酸序列有较高的同源性,在进化过程中十分保守;牦牛PRLHR为不稳定疏水蛋白,无信号肽,存在7个跨膜结构域;有13个丝氨酸磷酸化位点、6个苏氨酸磷酸化位点和4个酪氨酸磷酸化位点;有3个N-糖基化位点和10个O-糖基化位点;蛋白二级结构中α-螺旋、无规则卷曲、延伸链和β-转角分别为49.19%、31.89%、15.68%和3.24%;蛋白质三级结构预测显示,牦牛PRLHR蛋白具有GPCRs超级家族中PrRP家族的典型结构域。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PRLHR基因在牦牛输卵管组织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组织(P<0.05);在牦牛下丘脑、脑垂体前叶、子宫和输卵管组织中的表达量极显著高于黄牛(P<0.01)。试验成功克隆得到牦牛PRLHR基因序列,并对其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和组织表达特性分析,为进一步研究PRLHR基因在牦牛繁殖活动中的调控作用奠定了基础。
犬冠状病毒诊断技术研究进展
郝雲峰, 由欣月, 秦彤, 崔尚金
中国畜牧兽医. 2019, 46(12):  3514-3519.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9.12.007
摘要 ( 253 )   PDF (724KB) ( 18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犬冠状病毒(canine coronavirus,CCoV)是导致犬胃肠道疾病的常见病原,与其他肠道病原共同感染时犬死亡率显著升高,严重影响养犬业的健康发展。快速、灵敏和特异的诊断技术对该病的防控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除临床诊断外,常见的CCoV实验室诊断技术主要有病毒分离培养、电镜观察及血清学诊断技术,然而这些技术往往耗时长且工作量较大,分子诊断技术主要包括普通RT-PCR、实时荧光定量RT-PCR、纳米PCR等检测方法,这些诊断技术在准确性、敏感性及特异性上有极大提高,诊断效率也显著提高。近年来,随着分子免疫诊断技术与新型材料研发技术的迅速发展,新的检测方法应运而生,纳米金、核酸探针、芯片技术及纳米生物传感器等技术更加敏感、便捷、高效且都具有制备试剂盒的可能性,从而在诊断上具有简洁性和普适性。文章将针对CCoV的诊断技术进行全面综述,以期为CCoV诊断试剂的研发提供参考。
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
日粮钙或磷缺乏对22~42日龄肉仔鸡生长性能及胫骨组织结构的影响
王传龙, 邢冠中, 邵玉新, 张丽阳, 吕林, 李素芬, 廖秀冬, 罗绪刚
中国畜牧兽医. 2019, 46(12):  3520-3529.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9.12.008
摘要 ( 207 )   PDF (3168KB) ( 7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试验在前期研究日粮钙(Ca)或磷(P)缺乏对1~21日龄肉仔鸡生长性能及胫骨组织结构影响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其对22~42日龄肉仔鸡上述指标的影响。采用2(钙水平:0.90%和0.30%)×2(非植酸磷(NPP)水平:0.35%和0.18%)两因子完全随机试验设计,选取504只1日龄爱拔益加肉公雏随机分为4组,饲养至22日龄时给与不同日粮处理:正常对照组(0.90%钙+0.35%非植酸磷)、磷缺乏组(0.90%钙+0.18%非植酸磷)、钙缺乏组(0.30%钙+0.35%非植酸磷)及钙和磷同时缺乏组(0.30%钙+0.18%非植酸磷),每个处理7个重复,测定22~42日龄肉仔鸡生长性能及28和42日龄胫骨组织结构。结果表明: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日粮钙或磷缺乏显著降低了肉仔鸡平均日采食量(ADFI)、平均日增重(ADG)和胫骨长度(P<0.05),而显著增加了肉仔鸡料重比(F/G)和胫骨生长板增生区长度(P<0.05);磷缺乏组肉仔鸡的22~28日龄平均日采食量和平均日增重与28日龄胫骨长度显著低于钙缺乏组及钙和磷同时缺乏组(P<0.05);磷缺乏组肉仔鸡的22~28日龄死亡率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该处理组肉仔鸡于28日龄时全部死亡;低钙水平显著增加了28日龄肉仔鸡胫骨生长板增生区长度(P<0.05),而低磷水平显著降低了28日龄肉仔鸡胫骨生长板增生区长度(P<0.05)。综上所述,22~42日龄肉仔鸡生长性能及胫骨组织结构对日粮磷缺乏最为敏感,其次为钙缺乏或钙和磷同时缺乏;低钙水平可增加肉仔鸡胫骨生长板增生区长度而低磷水平则相反。
用体外发酵法评价亚热带几种常用反刍动物饲料的营养价值
俞文靓, 王超, 易显凤, 林波, 庞天德, 黄志朝
中国畜牧兽医. 2019, 46(12):  3530-3537.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9.12.009
摘要 ( 211 )   PDF (995KB) ( 25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试验旨在用体外发酵法评价亚热带多种常用反刍动物饲料的营养价值。选用甘蔗尾、紫色象草、桂闽引象草、构树、玉米秸秆、菠萝皮、鲜豆腐渣、鲜啤酒渣和罗汉果渣9种饲料作为发酵底物,通过瘘管采集成年湘东黑山羊的瘤胃液,利用全自动体外模拟瘤胃发酵设备进行48 h体外发酵。根据总产气量(TGP)、甲烷产量、干物质降解率(DMD)以及挥发性脂肪酸(VFA)浓度等发酵参数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几种料渣中,48 h总产气量、甲烷产量、干物质降解率和VFA浓度由高到低的顺序均为鲜豆腐渣、菠萝皮、鲜啤酒渣、罗汉果渣;几种草料中,玉米秸秆的甲烷产量最高,构树的48 h总产气量、干物质降解率和VFA浓度最高,罗汉果渣的这几项指标均最低。由上述结果可知,从常规营养成分、体外发酵产气和挥发性脂肪酸浓度等方面综合考虑,除罗汉果渣外,其他8种常用饲料均可作为反刍动物的优质饲料加以开发利用。
葡萄籽粕替代玉米对种鸡产蛋高峰后期生产性能、鸡蛋品质及新城疫抗体水平的影响
乔利敏, 关文怡, 马建民
中国畜牧兽医. 2019, 46(12):  3538-3546.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9.12.010
摘要 ( 216 )   PDF (1010KB) ( 9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试验旨在研究葡萄籽粕对种鸡产蛋高峰后期生产性能、鸡蛋品质及新城疫抗体水平的影响。选取产蛋率、体重相近,健康状态良好的64周龄罗曼灰父母代种鸡810只,随机分为6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27只鸡。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试验组分别饲喂葡萄籽粕替代基础日粮中3%、4.5%、6%、7.5%、9%玉米的试验日粮(分别为试验Ⅰ、Ⅱ、Ⅲ、Ⅳ和Ⅴ组)。预试期7 d,正试期30 d。探讨日粮中添加不同水平的葡萄籽粕对种鸡产蛋高峰后期生产性能、鸡蛋品质及新城疫抗体水平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结果表明:葡萄籽粕能够明显抑制种鸡产蛋高峰后期生产性能降低,对于日均产蛋量,试验Ⅲ组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试验Ⅰ、Ⅱ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Ⅰ、Ⅱ、Ⅲ组产蛋率较对照组分别提高了12.38%、14.76%、18.09%(P<0.05),各试验组蛋鸡的日均采食量、料蛋比及破软蛋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葡萄籽粕处理组鸡蛋的哈氏单位、蛋黄重及蛋壳强度均高于对照组,但随葡萄籽粕添加量的增加没有表现出规律性变化;葡萄籽粕能够降低鸡蛋胆固醇含量(P<0.01);并能够提高种鸡新城疫HI抗体水平(P>0.05)。综上,在种鸡产蛋高峰后期日粮中以葡萄籽粕替代玉米,可提高种鸡生产性能和新城疫抗体效价,改善鸡蛋品质,降低鸡蛋中胆固醇含量,且以替代6%的玉米效果较好。
甘蔗梢自然青贮过程中的营养成分及细菌多样性变化规律
梁辛, 唐庆凤, 郭艳霞, 李孟伟, 唐振华, 谢芳, 彭开屏, 杨承剑
中国畜牧兽医. 2019, 46(12):  3547-3554.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9.12.011
摘要 ( 206 )   PDF (1306KB) ( 10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研究甘蔗梢在自然青贮条件下营养成分及细菌多样性的变化规律,在甘蔗梢自然青贮条件下的第1、15、30、45、60、90天分别采集甘蔗梢青贮样品,分析其常规营养成分、pH、乳酸、氨态氮、挥发性脂肪酸以及微生物多样性变化。结果显示,与青贮第1天相比,自然青贮条件下的甘蔗梢干物质含量在15 d时最低,显著低于第1天(P<0.05),30 d以后趋于稳定,蛋白质含量随着青贮时间的延长而逐渐降低(P<0.05),中性洗涤纤维(NDF)及酸性洗涤纤维(ADF)含量在15 d以后均显著低于第1天(P<0.05),其中以60 d时最低,总磷含量随着天数的增加而显著增加(P<0.05);pH随着青贮天数的延长而逐渐降低,15 d时pH即达到4.0以下且趋于稳定;乳酸含量在15 d时即显著高于第1天(P<0.05),第30天时达到最高值(207.17 mmol/kg);乙酸含量随着青贮时间延长逐渐增加(P<0.05),但丙酸和丁酸含量无显著变化(P>0.05)。在青贮的第1天甘蔗梢中的微生物在目水平上主要以Lactobacillales、Rhizobiales、Bacillales、Micrococcales、Sphingomonadales为主,在第15天时,Lactobacillales迅速占据优势地位,其次是Enterobacteriales,30 d时几乎全为Lactobacillales;在属水平上,第1天时以Lactobacillus、Staphylococcus、Sphingomonas、Methylobacteriu、Rhizobium为主。15 d时以Lactobacillus占据绝对优势,30 d时Lactobacillus趋于稳定。由此可得出,甘蔗梢在自然青贮条件下青贮30 d即可达到良好的青贮效果,Lactobacillales目中的Lactobacillus属细菌在甘蔗梢自然青贮中具有重要作用。
不同饲养方式对江城牛肉品质的影响
和世春, 程月, 李清, 张焕芳, 徐正宏, 吴东旺, 胡成龙, 杨舒黎, 毛华明
中国畜牧兽医. 2019, 46(12):  3555-3562.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9.12.012
摘要 ( 209 )   PDF (759KB) ( 10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试验旨在研究不同饲养方式对江城牛肉品质的影响,获得江城牛最优肉品质的饲养方式。选取年龄在2.5岁左右、健康状况良好的24头江城牛,其中公牛9头、母牛15头,根据性别随机分成3组,每组8头(公牛3头、母牛5头),第1、2组舍饲,在自由采食全株玉米青贮的基础上,每头牛每天分别补饲肉牛精料补充料2 kg(精料补充料组)和浓缩料1 kg(浓缩料组),第3组在人工草地上放牧饲养(放牧组),饲养90 d后从精料补充料组和浓缩料组分别选4头,从放牧组选6头,公母各半,共14头进行屠宰试验,测定江城牛的肉品质。结果表明,不同饲养方式对江城牛肉品质有一定影响,补饲精料补充料和浓缩料后,江城牛在失水率、剪切力、粗脂肪、粗蛋白质方面与放牧组存在显著差异(P<0.05),其他成分各组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但眼肌面积、背膘厚度、大理石花纹等表现为补饲了精料补充料和浓缩料的牛肉品质优于放牧组。不同饲养方式对江城牛肉品质有一定的影响,补充精料补充料和浓缩料后,在肉品质方面,精料补充料组和浓缩料组优于放牧组。说明在饲养过程中可以通过补充精料补充料和浓缩料改善江城牛的肉品质。本研究结果为江城牛的合理饲养和提高肉品质提供了理论依据。
中药复方发酵粉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养分表观消化率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曲浩杰, 赵旭, 杨在宾, 王攀攀, 姜淑贞
中国畜牧兽医. 2019, 46(12):  3563-3571.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9.12.013
摘要 ( 242 )   PDF (986KB) ( 6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试验旨在研究日粮中添加中药复方发酵粉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养分表观消化率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选择32头体重为(14.96±0.96)kg的健康42日龄"杜×长×大"三元断奶仔猪,随机分成4个处理,每个处理8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猪。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其余3组分别在基础日粮的基础上添加金霉素75 mg/kg、中药复方发酵粉600 mg/kg及金霉素75 mg/kg+中药复方发酵粉600 mg/kg。试验期为42 d。结果表明,日粮中添加中药复方发酵粉显著提高了仔猪的干物质、有机物和碳水化合物的表观消化率及表观消化能(P<0.05),提高了必需氨基酸和非必需氨基酸(甘氨酸、天冬氨酸、丙氨酸、胱氨酸、酪氨酸)的表观消化率及脂肪酶活性(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淀粉酶活性(回肠)(P<0.05)。金霉素和中药复方发酵粉对仔猪日增重、粗脂肪和粗蛋白质的表观消化率及表观消化能和亮氨酸、苯丙氨酸、丝氨酸的表观消化率有显著的交互效应(P<0.05);与对照组相比,金霉素组和中药复方发酵粉组显著提高了日增重、粗脂肪和粗蛋白质的表观消化率及苯丙氨酸和丝氨酸的表观消化率(P<0.05),但两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由此可见,日粮中添加600 mg/kg中药复方发酵粉能提高断奶仔猪养分表观消化率、氨基酸表观消化率和肠道消化酶活性。
日粮中添加铁对绵羊免疫器官组织结构和铁含量的影响
刘雪洁, 卢静, 连慧敏, 袁蕊, 高雪丽, 孙海霞
中国畜牧兽医. 2019, 46(12):  3572-3580.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9.12.014
摘要 ( 195 )   PDF (16934KB) ( 4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研究日粮中不同铁水平对绵羊免疫功能的影响,探究绵羊饲养过程中铁过量的风险,试验在绵羊基础日粮中分别添加铁500、1 000、1 500 mg/kg(硫酸亚铁形式),饲养75 d后宰杀,采取绵羊免疫器官(脾脏、胸腺、肝门淋巴结、十二指肠淋巴结及腭扁桃体),应用传统病理学方法观察以上器官的组织结构变化、含铁血黄素分布,并测定组织铁含量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绵羊饲喂过量铁后,脾脏白髓占比减小,淋巴细胞数量减少、排列疏松,伴有肿大、空泡化现象,红髓内有大量含铁血黄素沉积;胸腺皮质区变薄,髓质区变厚且融合,胸腺小体数量减少、结构模糊;肝门淋巴结、十二指肠淋巴结皮质与髓质区变薄、界限模糊,皮质淋巴窦与髓窦间隙增大,淋巴小结结构模糊;腭扁桃体实质内淋巴小结数量减少,毛细血管后微静脉有充血现象。饲喂过量铁后,各免疫器官组织铁含量均升高,其中脾脏内铁含量最多,腭扁桃体内最少,铁低、中、高剂量组脾脏铁含量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果表明,饲喂过量铁后,绵羊免疫器官组织结构均遭到不同程度破坏,且随着铁添加量越多,组织结构破坏程度越明显;各免疫器官中铁蓄积量与日粮中铁添加水平呈正相关,摄入过量铁严重影响绵羊免疫功能,因此在绵羊饲养过程中,要严格遵守美国NRC(1985)饲料标准,日粮中铁水平不要超过500 mg/kg。
不同共轭亚油酸水平对淘汰安格斯母牛血清生化指标和肌肉脂肪酸的影响
刘欢欢, 郭雁华, 张巧娥, 封元, 梁小军
中国畜牧兽医. 2019, 46(12):  3581-3589.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9.12.015
摘要 ( 181 )   PDF (898KB) ( 7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试验旨在研究不同共轭亚油酸(CLA)水平对淘汰安格斯母牛血清生化指标及肌肉脂肪酸组成的影响。采用完全随机设计的方法,选用40头健康无病、体重(417.70±30.83)kg的22月龄淘汰安格斯母牛,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头。对照组不添加CLA,试验组分别添加0.5%(0.5% CLA组)、1.0%(1.0% CLA组)和1.5%(1.5% CLA组)CLA,整个试验期为105 d,其中预试期15 d,正试期90 d。试验结束时,每组随机选取3头体重相近的试验牛采血并屠宰,测定其血清中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生长激素(GH)、胰岛素(INS)、脂联素(ADPN)和瘦素(LEP)及肌肉脂肪酸含量。结果表明:各组间血清中TC、TG、HDL、LDL及GH、ADPN和LEP含量均无显著差异(P>0.05);对照组和1.0% CLA组血清中INS含量显著低于0.5%、1.5% CLA组(P<0.05),但0.5% CLA组和1.5% CLA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日粮中添加CLA对淘汰安格斯母牛肌肉中脂肪酸含量有影响,与对照组相比,0.5%、1.0%和1.5% CLA组C14:0含量与1.0% CLA组C16:0含量显著降低(P<0.05),且均以1.0% CLA组C14:0与C16:0含量最低;1.0% CLA组C18:1n9c、MUFA(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及1.0%、1.5% CLA组C18:2n6c、PUFA(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显著提高(P<0.05),且均以1.0% CLA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最高。由此可见,在该试验条件下,日粮中添加1.0% CLA能降低淘汰安格斯母牛血清中INS水平,提高牛肉中MUFA和PUFA含量,改善牛肉品质。
内蒙古呼和浩特生鲜乳质量分级评价研究
宋洁, 敖长金, 王丽芳
中国畜牧兽医. 2019, 46(12):  3590-3597.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9.12.016
摘要 ( 205 )   PDF (776KB) ( 6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试验旨在分析季节及养殖模式(奶罐奶和散卖奶)对内蒙古呼和浩特生鲜乳质量的影响,并根据中国生鲜乳质量分级标准对呼和浩特奶罐奶进行质量分级,为内蒙古生鲜乳营养品质提升及质量安全评定提供参考依据。于2017~2018年每个季度分别采集呼和浩特不同地区奶牛养殖场生鲜乳30批次,两年共计240批次。根据NY/T 2659-2014、NY/T 800-2004、GB 4789.2-2016方法测定生鲜乳乳脂率、乳蛋白率、体细胞数、菌落总数,并对其差异进行比较。结果显示,2017和2018年呼和浩特生鲜乳乳脂率总体表现为第4季度较高;乳蛋白率最高值均出现在第4季度,分别为3.46%和3.47%,显著高于其他季度(P<0.05);菌落总数最高值均出现在第3季度,分别为2.50×104和6.00×104 CFU/mL,显著高于其他季度(P<0.05);2017年生鲜乳体细胞数在第1季度最高(39.90×104个/mL),显著高于其他季度(P<0.05),2018年生鲜乳体细胞数未表现出明显季节性差异(P>0.05)。2017~2018年呼和浩特家庭式散卖奶乳脂率显著低于规模化牧场的奶罐奶(P<0.05),体细胞数及菌落总数均显著高于奶罐奶(P<0.05)。2017年奶罐奶乳脂率、乳蛋白率与2018年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但体细胞数显著高于2018年(P<0.05),菌落总数显著低于2018年(P<0.05)。综上所述,季节对2017和2018年内蒙古呼和浩特生鲜乳乳脂率、乳蛋白率和菌落总数影响较大,对体细胞影响不明显。2017和2018年呼和浩特家庭式散卖奶质量安全水平明显低于规模化牧场奶罐奶,奶罐奶质量安全水平较高,达到特优级标准,规模化养殖方式及优质乳生产将成为必然趋势。
浅析反刍动物胃肠道微生物通过肠道-脑轴对宿主的影响
王淑玲, 王后福, 盖叶顶, 矣国, 李鹏飞, 杨仁辉, 周荣康, 杨振, 成潇, 冷静
中国畜牧兽医. 2019, 46(12):  3598-3606.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9.12.017
摘要 ( 216 )   PDF (927KB) ( 16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反刍动物胃肠道中存在着众多微生物,如细菌、真菌、原虫和古细菌等。胃肠道微生物对于动物的能量代谢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对于动物的中枢神经正常功能的发挥也扮演着重要角色。肠道微生物可以与肠道细胞直接接触,不仅产生激活内源性中枢神经系统信号传导机制的代谢物,还可以独立地产生或促成许多神经活性分子的产生。微生物代谢产物和神经活性分子通过神经信号通路、胃肠道内分泌信号通路、免疫系统等关键途径共同形成一个复杂的反射网络,即胃肠道微生物与代谢产物通过传入神经元将信号传导至中枢神经系统。胃肠道微生物与宿主之间通过主要的信号通路相互作用,影响机体胃肠道屏障、营养代谢、免疫应答等生理机能和摄食行为。作者主要从反刍动物胃肠道微生物的种类、微生物通过肠道-脑轴的"自下而上"的传导途径、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通过肠道-脑轴对宿主疾病和行为起到的作用、胃肠道微生物-肠道-脑轴可能的影响因素进行浅析,并对反刍动物胃肠道微生物-肠道-脑轴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酵母细胞壁多糖提取纯化鉴定技术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刘亚娜, 周喆麒, 王芳, 吴香云, 潘源虎, 郝海红, 程古月, 王玉莲
中国畜牧兽医. 2019, 46(12):  3607-3616.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9.12.018
摘要 ( 291 )   PDF (981KB) ( 12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酵母细胞壁多糖的主要活性成分是β-葡聚糖和甘露聚糖,在动物机体内与肠道受体竞争吸附病原菌以及在肠道降解提供能量,改善动物肠道环境;也会利用其结构与Fe2+离子螯合抑制羟自由基的产生以及防止脂质过氧化连锁反应等,提高抗氧化能力;其特有的化学位点会通过多种分子间作用力吸附霉菌毒素;β-葡聚糖和甘露聚糖通过作用于巨噬细胞调节多种细胞因子,通过多个途径增强机体的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疫力。目前在养殖业中酵母细胞壁多糖可用于替代金霉素、硫酸黏杆菌素等抗生素控制鸡的坏死性肠炎、减少水产动物细菌感染、降低猪、牛等幼畜腹泻率、预防各种老化性疾病以及促进动物生长发育。对酵母细胞壁多糖现有的提取方法进行比较,提取酵母细胞壁β-葡聚糖,选用超声辅助酶解产率最高、效果最好;用低浓度的氢氧化钠(NaOH)溶液提取甘露聚糖以及酶碱法提取酵母细胞壁多糖效果最好。分离纯化技术包括有脱蛋白、脱色、单一多糖的分离,将其分离纯化效果分别比较,除去酵母细胞壁多糖中蛋白质的最佳方法是Sevage法;脱除色素的最佳方法是颗粒活性炭吸附法;单一多糖分离纯化采用DEAE-纤维素A52阴离子交换柱和Sephadex G-100柱联用的方法最佳。酵母细胞壁多糖结构鉴定一般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多糖的单糖组成,高效凝胶渗透色谱测定多糖的均匀性和分子质量,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气相色谱-质谱(GC-MS)和核磁共振(NMR)测定多糖的精细结构。文章通过对酵母细胞壁多糖的作用及应用、提取、分离纯化和鉴定技术进行阐述,为酵母细胞壁多糖作为抗生素替代品在畜牧业生产中的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为抗生素替代品的研发提供新的思路。
遗传繁育
基于ISSR分子标记分析陆川猪种群遗传差异
李中宇, 封毅, 黄丽, 王淼, 滕建文
中国畜牧兽医. 2019, 46(12):  3617-3626.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9.12.019
摘要 ( 223 )   PDF (1422KB) ( 13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试验旨在探究陆川猪种群之间的遗传差异,对陆川猪种群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为种质改良与创新提供参考。以29份陆川猪种及部分广西地方猪种样品为试验材料,采用了3条带型清晰、重复性好的ISSR引物,通过对PCR扩增及电泳得到的DNA片段条带进行聚类分析并构建聚类树状图,并对陆川猪种群进行遗传差异分析。结果显示,ISSR分子标记上共发现182条条带,其中84条多态性条带,3条ISSR引物扩增出来的总DNA片段条带与多态性DNA片段条带差异较大且分布不均匀,表明所选择的3个ISSR分子标记在陆川猪种群中具有丰富的多态性;陆川猪种群之间遗传相似系数变异范围为0.43~1.00,表明种群间的遗传差异变化较大,遗传背景丰富;UPGMA聚类分析表明,陆川猪与长陆二元杂猪、巴马香猪、环江香猪均可聚为一类,大陆二元杂猪、三元杂猪和龙宝猪聚为一类。本研究证实了所选的3条ISSR引物可作为有效的遗传标记用于陆川猪种群间的遗传差异分析,丰富了当前的陆川猪ISSR分子标记资源,同时也表明陆川猪种群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
UCP3基因在巴马猪和藏猪脂肪组织中的表达和甲基化分析
范一萍, 王彦芳, 陶聪
中国畜牧兽医. 2019, 46(12):  3627-3634.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9.12.020
摘要 ( 213 )   PDF (2050KB) ( 10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探究解偶联蛋白3(uncoupling protein 3,UCP3)基因在巴马猪和藏猪皮下脂肪组织中的表达和甲基化水平,试验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UCP3基因在巴马猪和藏猪皮下脂肪组织中的mRNA表达水平;针对猪UCP3基因启动子区域(-3 580~+920 bp),利用在线软件MethPrimer对该区域进行CpG岛预测,并采用亚硫酸氢盐测序法(bisulfite sequencing PCR,BSP)检测其甲基化水平,探究UCP3基因甲基化水平在巴马猪和藏猪中的差异。结果显示,巴马猪皮下脂肪组织UCP3基因表达量显著高于藏猪(P<0.05);在UCP3基因启动子区预测到3个CpG甲基化岛,分别是CpG island1(-3 171~-2 928 bp)、CpG island2(-154~-2 bp)和CpG island3(+648~+806 bp),其中CpG island1和CpG island3的甲基化水平在巴马猪和藏猪中差异较小,而藏猪CpG island2的甲基化水平(42.61%)高于巴马猪(24.49%)。本研究绘制了2个猪种CpG island2甲基化水平的黑白点图,其中CpG位点为4、8、9、10、11、12、15,藏猪甲基化频率分别比巴马猪高28.26%、17.39%、26.09%、26.09%、26.09%、23.91%和34.78%。在CpG island2处预测到3个转录因子结合位点(SP2、PPARγ和EGR1)。结果表明,巴马猪和藏猪皮下脂肪组织中UCP3基因mRNA水平的表达差异可能是由于CpG island2的甲基化水平不同所导致,藏猪DNA甲基化水平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转录因子与启动子调控区域的结合,从而抑制了UCP3基因的表达。
DDR1基因过表达对水牛乳腺上皮细胞的影响
陆杏蓉, 段安琴, 马小娅, 梁莎莎, 庞春英, 梁贤威, 邓廷贤
中国畜牧兽医. 2019, 46(12):  3635-3641.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9.12.021
摘要 ( 182 )   PDF (2279KB) ( 8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揭示盘状结构域受体1(discoidin domain receptor1,DDR1)基因对水牛泌乳性能的影响,本研究构建了水牛DDR1基因真核表达载体,并对其最佳转染时间进行摸索,同时分析DDR1基因过表达对水牛乳腺上皮细胞的影响。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结果显示,载体片段大小与目标载体片段大小一致,均为8.8 kb,测序结果显示其与目的片段序列匹配率为100%。细胞转染试验结果显示,DDR1基因过表达最佳转染时间为48 h。细胞增殖检测结果显示,DDR1基因过表达组与对照组细胞相对荧光值差异不显著(P>0.05)。细胞凋亡检测结果显示,DDR1基因过表达对水牛乳腺上皮细胞的晚期凋亡率(19.87% VS 17.49%)无影响(P>0.05),但极显著增加了水牛乳腺上皮细胞早期凋亡率(6.48% VS 1.35%,P<0.01)。同时,DDR1基因过表达上调了水牛乳腺上皮细胞中抑凋亡基因BCL-2和XIAP的表达,而下调了促凋亡基因P53的表达。此外,DDR1基因过表达显著提高了水牛乳腺上皮细胞的迁移率(66.26% VS 58.76%,P<0.05)。综上,试验成功构建了水牛DDR1基因真核表达载体并证明了DDR1基因过表达促进了水牛乳腺上皮细胞的早期凋亡和迁移,为今后进一步研究水牛乳腺发育和泌乳性能提供了一定理论依据。
副乳头对奶牛生产性能的影响及其相关基因LGR5的遗传表达分析
文惠, 罗汉鹏, 米思远, 刘雪琴, 王雅春, 肖炜, 俞英
中国畜牧兽医. 2019, 46(12):  3642-3649.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9.12.022
摘要 ( 157 )   PDF (968KB) ( 8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试验旨在探究副乳头(SNT)对奶牛产奶性能的影响及乳腺发育相关基因LGR5与副乳头发生的关系。收集325头有副乳头奶牛及同年出生的737头无副乳头奶牛的产奶性能数据,比较有、无副乳头奶牛间的产奶性能差异;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有、无副乳头奶牛LGR5基因的表达差异,通过直接测序法测定有、无副乳头奶牛的LGR5基因序列,寻找该基因上的遗传突变。结果表明,无副乳头奶牛的日产奶量、高峰奶量及泌乳持续力等产奶性能均优于有副乳头奶牛,但未达到统计学显著水平;LGR5基因在有副乳头奶牛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无副乳头奶牛(P<0.05);在LGR5基因第1内含子中检测到3个SNPs:rs42849472、rs42849471和rs42849470,有副乳头奶牛中3个SNPs的AA基因型频率均极显著高于无副乳头奶牛(P<0.01)。结果提示,LGR5基因可能与奶牛副乳头发生有关,可作为有效的候选基因。
两个呼伦贝尔羊品系不同部位脂肪细胞形态及脂肪代谢相关基因表达差异分析
安宗麒, 孙伟芳, 郭家中, 李利, 张红平
中国畜牧兽医. 2019, 46(12):  3650-3658.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9.12.023
摘要 ( 179 )   PDF (2154KB) ( 13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试验旨在探讨呼伦贝尔羊巴尔虎品系(半椭圆状尾)和短尾品系(小桃状尾)脂肪沉积差异的分子机制。随机选择处于相同饲养管理条件下5月龄呼伦贝尔母羊21只(其中巴尔虎品系11只、短尾品系10只),测量其体尺、尾型和胴体重指标。组织切片观察8个部位脂肪细胞的形态,测定脂肪组织甘油三酯(TG)含量,并进一步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脂肪代谢相关基因在不同脂肪组织中的表达差异。结果显示,同月龄两品系羊胴体重、体尺及尾型指标差异显著或极显著(P<0.05;P<0.01)。虽然两品系羊同一部位的脂肪细胞形态基本一致,但巴尔虎品系尾部脂肪细胞面积和体积均大于短尾品系(P<0.01),并且皮下、网膜和尾部脂肪组织中的TG含量在两品系羊间差异显著或极显著(P<0.05;P<0.01)。ATGL、PPARγ、C/EBPα和SREBP 4个脂代谢相关基因在巴尔虎品系个体中的mRNA水平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短尾品系(P<0.05;P<0.01);巴尔虎品系中ATGLSREBP基因的表达与TG含量分别呈显著负相关和正相关(r=-0.965、0.972)。综上所述,两个呼伦贝尔羊品系在生长和脂肪代谢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本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深入解析绵羊脂尾形成的分子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不同屠宰体重对苏山猪屠宰性能、胴体性状和肉品质的影响
李碧侠, 赵为民, 付言峰, 周李生, 王丽, 任守文, 方晓敏, 王学敏
中国畜牧兽医. 2019, 46(12):  3659-3665.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9.12.024
摘要 ( 194 )   PDF (708KB) ( 9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试验旨在探讨不同屠宰体重对苏山猪屠宰性能、胴体性状和肉品质的影响,从而确定苏山猪最佳屠宰体重。选用60头30 kg左右的苏山猪,公母各半,随机分成A、B、C组,每组20头,平均体重分别达到90、100、110 kg时,每组选取3头公猪、3头母猪进行屠宰性能、胴体性状和肉品质测定。结果表明:随着苏山猪屠宰体重的增加,各组屠宰性能存在较大差异,A组瘦肉率为63.18%,显著高于B、C组(P<0.05);C组板油重、肩部最厚处背膘厚、倒数第3~4肋骨处背膘厚显著高于A组(P<0.05);3个处理组屠宰率、皮率、骨率以及脂肪率等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3个处理组背最长肌水分、粗蛋白质、粗脂肪无显著差异(P>0.05),但A组的粗灰分显著高于B、C组(P<0.05);B组肌肉L*值为43.50,显著高于C组(P<0.05),C组pH1 h和pH24 h分别为6.40和5.83,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高于A、B组。随屠宰体重增长肌肉内饱和脂肪酸和单不饱和脂肪酸呈上升趋势,多不饱和脂肪酸呈下降趋势,其中C组饱和脂肪酸显著高于A组(P<0.05);A组总氨基酸、必需氨基酸和鲜味氨基酸均高于B、C组,但差异均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因此,综合考虑,苏山猪的最佳屠宰体重为90 kg左右。
芝麻素对小鼠早期胚胎体外发育的影响
何道宏, 韩国波, 孙敬宇, 鄂志强, 崔宇新, 许永男, 高青山
中国畜牧兽医. 2019, 46(12):  3666-3673.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9.12.025
摘要 ( 168 )   PDF (4897KB) ( 37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试验旨研究在体外培养(in vitro culture,IVC)中添加芝麻素(sesamin,SES)对小鼠早期胚胎体外发育的影响。采集6周龄雌性昆明小鼠受精卵,随机分为对照组和不同浓度(10、50、100 μmol/L)SES组。采用Fluorescein-dUTP和Hoechst 33342免疫荧光染色分别检测囊胚内细胞凋亡率和总细胞数;采用DCFH-DA检测早期胚胎内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水平;采用CMF2HC检测早期胚胎内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水平;采用JC-1检测早期胚胎线粒体膜电位强度。结果显示,不同浓度SES组分裂率和囊胚率较对照组均有提高,但无显著差异(P>0.05);50 μmol/L SES组细胞数较对照组显著提高(P<0.05),细胞凋亡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50 μmol/L SES组ROS水平显著降低(P<0.05),GSH水平和线粒体膜电位水平显著提高(P<0.05)。结果表明,在IVC中添加SES可提高囊胚内细胞数、减少细胞凋亡率,降低细胞内ROS水平,提高细胞内GSH水平,改善早期胚胎线粒体功能,减少胚胎氧化应激的损伤,提高小鼠早期胚胎发育质量。
鲁西牛不同杂交组合生产性能比较分析
史明艳, 任红艳, 范婷婷, 高雪
中国畜牧兽医. 2019, 46(12):  3674-3679.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9.12.026
摘要 ( 199 )   PDF (677KB) ( 8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试验旨在探索鲁西黄牛与不同优良肉牛品种的杂交效果,提高鲁西黄牛的生产性能。选取111头健康公牛分为4组:A组为29头利木赞牛×鲁西牛杂交牛(利鲁牛);B组为26头西门塔尔牛×鲁西牛杂交牛(西鲁牛);C组为27头和牛×鲁西牛杂交牛(和鲁牛);D组为29头纯种鲁西牛。在相同饲养管理条件下进行育肥及屠宰试验,并对育肥效果进行综合分析。结果显示,利木赞牛、西门塔尔牛、和牛对鲁西牛均有较好的杂交改良效果;平均日增重以西鲁牛最高,极显著高于其他3组牛(P<0.01);宰前活重、胴体重、屠宰率均以西鲁牛最高,显著高于其他3组牛(P<0.05);和鲁牛大理石花纹沉积能力最强;日平均采食量和日平均饲料成本在各组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综合分析,从产肉量来讲,西鲁牛最佳;从大理石花纹沉积能力来讲,和鲁牛最佳。
急性冷应激对阿勒泰羊HSP60、HSP70和HSP90基因mRNA表达的影响
魏殿华, 高静雯, 汪骁轩, 张莉, 齐亚银
中国畜牧兽医. 2019, 46(12):  3680-3689.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9.12.027
摘要 ( 198 )   PDF (2411KB) ( 6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研究急性冷应激通过影响热休克蛋白含量的变化对阿勒泰羊抗寒性能、生产性能及抗病性能等的影响,试验设置常温组(15 ℃±2 ℃)与冷应激组(-25 ℃±2 ℃),每组各5只羊,屠宰后分别采集急性冷应激组(冷应激24 h后)和常温组的心脏、肝脏、脾脏和肾脏组织。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HSP60、HSP70和HSP90 mRNA含量变化进行检测,并对HSP60、HSP70和HSP90基因进行同源性分析。结果显示,HSP70和HSP90基因与已有绵羊序列同源性高于99%,而HSP60基因与已有波斯金牛序列同源性高于99%;冷刺激后HSP60基因在心脏、肝脏、脾脏和肾脏组织中的表达较常温组均升高,且在肾脏中的表达量差异极显著(P<0.01);冷刺激后HSP70基因在心脏、肝脏、脾脏和肾脏组织中的表达较常温组均升高,且在肝脏和肾脏组织中的表达量差异极显著(P<0.01);冷刺激后HSP90基因在心脏、肝脏、脾脏和肾脏组织中的表达较常温组均升高,且在肝脏组织中表达量差异显著(P<0.05),而在脾脏和肾脏组织中的表达量差异极显著(P<0.01)。表明急性冷应激极大程度地刺激了机体的产热机能,通过通路中的产热相关基因的相互调节使其能量代谢发生改变,从而提高细胞生存率,增强机体对环境胁迫的耐受力,能更好地适应环境温度的变化。试验结果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急性冷应激对阿勒泰羊机体的影响提供一定理论依据。
思州鸡BMP15基因第1外显子多态性及其与蛋品质的关联分析
李洪林, 李维, 张福平, 祖盘玉, 牟腾慧, 刘洋, 龙广丽, 李开阳, 林家栋
中国畜牧兽医. 2019, 46(12):  3690-3697.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9.12.028
摘要 ( 200 )   PDF (1235KB) ( 11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研究旨在探讨思州鸡骨形态发生蛋白15(BMP15)第1外显子多态性及其与蛋品质的相关性。采用PCR产物直接测序法检测思州鸡BMP15基因第1外显子测序,将测序结果用DNAStar软件校正;利用Excel 2007统计基因型频率数据,并进行卡方适合性检验;通过SPSS 18.0软件对BMP15基因不同基因型与思州鸡蛋品质间的关联性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思州鸡BMP15基因第1外显子存在4个SNPs位点:397C/T、473A/G、603C/T和612C/T,均处于Hardy-Weinberg非平衡状态(P<0.05);397C/T和603C/T位点的多态信息含量(PIC)分别为0.3488和0.3299,属于中度多态(0.25 < PIC < 0.5),473A/G与612C/T位点的PIC分别为0.1527和0.2075,属于低度多态(PIC<0.25)。关联性分析结果表明,397C/T位点对思州鸡蛋白高度、哈氏单位、蛋黄重均有显著影响(P<0.05);473A/G、603C/T位点对思州鸡蛋品质指标均无显著影响(P>0.05);612C/T位点对思州鸡蛋长径有显著影响(P<0.05),提示BMP15基因第1外显子对鸡蛋品质中蛋白高度、蛋长径具有较大的遗传效应。结果表明,BMP15基因可能是影响思州鸡蛋品质的基因之一,可作为思州鸡蛋白高度、蛋长径等蛋品质性状的分子标记。
预防兽医
非洲猪瘟病毒Georgia 2007/1株CD2v蛋白的原核表达及多克隆抗体制备
任肖, 吴竞, 于海男, 林伟东, 侯绍华, 郭晓宇, 朱鸿飞
中国畜牧兽医. 2019, 46(12):  3698-3706.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9.12.029
摘要 ( 338 )   PDF (3291KB) ( 18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通过原核表达系统表达非洲猪瘟病毒(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ASFV)Georgia 2007/1株EP402R基因,获得其编码的CD2v重组蛋白,并针对纯化的CD2v重组蛋白制备多克隆抗体。将ASFV EP402R全长基因进行密码子优化后连入pET-28a(+)表达载体,构建原核重组表达质粒,经1 mmol/L IPTG于16 ℃诱导12 h后,利用SDS-PAGE和Western blotting对重组蛋白进行表达鉴定和反应原性分析。以纯化的CD2v重组蛋白为免疫原制备鼠源抗CD2v多克隆抗体,随后以间接ELISA方法、间接免疫荧光试验及Western blotting分别检测多克隆抗体的效价和特异性。结果显示,ASFV EP402R基因克隆至pET-28a(+)获得pET-28a-EP402R重组质粒,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感受态细胞后经诱导表达获得CD2v重组蛋白,其大小约为47 ku,重组蛋白主要以包涵体形式存在,部分也可以融合表达蛋白形式存在。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其可溶性上清经镍柱纯化后能被ASFV阳性血清识别,具有良好的反应原性。间接ELISA检测该多克隆抗体效价可达1:512 000,间接免疫荧光试验和Western blotting表明该多克隆抗体可特异性识别真核表达的CD2v蛋白。以上结果表明,通过原核表达的ASFV CD2v重组蛋白具有较好的免疫原性,利用重组蛋白制备的多克隆抗体具有较高的抗体效价和特异性,为进一步研究ASFV EP402R生物学功能及基因缺失毒株的鉴别诊断和疫苗开发提供技术储备。
羊种布鲁氏菌wzt基因的原核表达及间接ELISA方法的建立
赵鹭, 葛志毅, 刘永生, 李学瑞, 曹小安
中国畜牧兽医. 2019, 46(12):  3707-3714.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9.12.030
摘要 ( 204 )   PDF (989KB) ( 7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建立检测血清中布鲁氏菌抗体的间接ELISA方法,本试验采用PCR技术从羊种布鲁氏菌QY1菌株中扩增得到wzt基因片段,连接到pET-30a载体上,构建质粒pET-30a-wzt,将鉴定正确的质粒转化E.coli BL21(DE3)感受态细胞,经原核表达系统对其进行表达,表达产物用SDS-PAGE和Western blotting进行分析后,用亲和层析镍柱纯化wzt重组蛋白备用。以wzt重组蛋白为检测抗原,逐步优化条件后建立布鲁氏菌间接ELISA检测方法。结果显示,试验成功构建了pET-30a-wzt原核表达载体,并在BL21(DE3)宿主菌中表达;SDS-PAGE和Western blotting结果表明,重组蛋白约为35 ku,表达形式为上清,条带单一、无杂带,有很好的反应原性和特异性。ELISA优化试验确定了最佳包被浓度为15 μg/mL,血清最佳稀释度为1:80,酶标抗体的最佳稀释度为1:5 000;通过检测24份阴性样品确定临界值,当样品D450 nm值≥ 0.30为阳性,样品D450 nm值<0.30时为阴性;特异性试验表明,该方法不与小肠耶尔森菌、大肠杆菌发生交叉反应;批内及批间变异系数均<10%;用该方法对120份血清样本进行检测,并与虎红凝集试验进行相符性验证,符合率为96%。本试验建立的间接ELISA方法为布鲁氏菌病的检测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手段。
浙江省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ORF5基因的遗传变异分析
王雅婷, 柴娟, 张红丽, 刘霞, 虞一聪, 倪柏锋, 赵灵燕, 徐辉, 谢荣辉
中国畜牧兽医. 2019, 46(12):  3715-3724.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9.12.031
摘要 ( 149 )   PDF (2739KB) ( 8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解2014-2016年浙江地区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 virus,PRRSV)ORF5基因变异情况,试验通过RT-PCR方法对从浙江省各地区采集的PRRSV阳性病料进行ORF5基因扩增,应用DNAStar和Mega 5.1软件对所测序列进行同源性和遗传变异分析。结果显示,54株2014-2016年浙江分离株ORF5序列之间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83.1%~100%和80.6%~100%,与经典株VR2332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83.8%~90.4%和81.6%~90.0%,与高致病PRRSV毒株JXA1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83.5%~99.5%和83.1%~99.0%。系统进化分析表明,54个毒株均为美洲型毒株,属于Ⅰ、Ⅲ、Ⅳ 3个不同的基因亚型,其中基因亚型Ⅲ和Ⅳ毒株是浙江省近年来新出现的毒株。氨基酸序列分析结果显示,54个毒株在GP5蛋白的信号肽区域、非中和抗体表位的氨基酸序列变异较大,而在中和表位氨基酸序列变异较小。本研究结果表明,浙江地区PRRSV流行出现了新形势,多种基因亚型共同存在,其中以基因亚型Ⅰ毒株为主。
羊口疮病毒大足株的分离鉴定
李鹏飞, 张友, 鲜思美, 李婷, 包细明, 张益, 饶体宇, 吴伯梅
中国畜牧兽医. 2019, 46(12):  3725-3732.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9.12.032
摘要 ( 255 )   PDF (2836KB) ( 6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了解重庆地区羊口疮病毒(orf virus,ORFV)流行情况。从重庆大足等地区羊场采集18份临床疑似羊口疮病料,提取病料DNA,经PCR鉴定为ORFV阳性;将阳性病料做常规处理,接种羔羊睾丸细胞(LT),并盲传至5代,观察接毒LT细胞病变,将F5代细胞培养物进行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PCR扩增、测序、同源性比对、遗传进化分析和TCID50测定。结果显示,经PCR检测,18份疑似羊口疮病料ORFV核酸阳性率为61.1%(11/18);大足株病料接种LT细胞36 h后,长梭型细胞变圆、融合、呈拉网状、皱缩,72 h后大部分细胞脱落;间接免疫荧光试验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细胞浆中出现特异性绿色荧光,且荧光绕核分布;F1至F5代细胞培养物经PCR扩增出特异性目的条带,大小为1 137 bp;将测序结果与GenBank中19株ORFV B2L基因进行同源性比对,其核苷酸同源性在97.9%~100%之间,与美国SA00分离株同源性达100%,且遗传进化分析显示处于同一进化分支,亲缘关系较近;测定F5代细胞培养物TCID50值为10-5.68/0.1 mL,在细胞中能稳定增殖。综上所述,本研究成功分离并获得1株ORFV,为后续ORFV研究提供了生物材料,同时为防控重庆地区的羊口疮奠定基础。
滴鼻免疫疫苗对SPF鸡气管功能影响的研究
王萃萃, 周世迎, 石豪, 江之瑶, 王建琳
中国畜牧兽医. 2019, 46(12):  3733-3739.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9.12.033
摘要 ( 187 )   PDF (9544KB) ( 2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研究疫苗滴鼻免疫对鸡气管功能的影响,本研究对SPF鸡滴鼻免疫新城疫疫苗后气管纤毛摆动速率、气管形态结构和黏液分泌进行了研究。80只7日龄SPF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40只,试验组SPF鸡滴鼻免疫新城疫弱毒疫苗,对照组滴鼻生理盐水;于免疫后的第0、2、4和6天,每组每次随机剖杀10只鸡,应用红细胞示踪法测定气管纤毛摆动速率,采集气管制备石蜡组织切片进行HE和奥新蓝pH 2.5和pH 1.0染色。结果发现,疫苗免疫后的第0和2天试验组SPF鸡纤毛摆动速率较对照组升高,但差异不显著(P>0.05);滴鼻免疫后SPF鸡气管结构完整,无明显损伤;滴鼻免疫后试验组SPF鸡气管酸性黏液分布容积在免疫后的第0和2天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后明显降低,于免疫后的第6天又有所升高,但差异不显著(P>0.05);硫酸化黏液分布容积在免疫后的第0和2天显著升高(P<0.05),而后降低并与对照组相一致。结果表明,新城疫疫苗滴鼻免疫后前两天SPF鸡气管黏液分泌增多,而后恢复到正常水平,疫苗的免疫对气管形态结构和纤毛的摆动速率无明显影响。
基础兽医
天津地区猪链球菌3型菌株的致病性及耐药特性研究
池晶晶, 董志民, 田向学, 谭世旭, 李秀丽, 杨春蕾, 任卫科, 鄢明华
中国畜牧兽医. 2019, 46(12):  3740-3748.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9.12.034
摘要 ( 170 )   PDF (2703KB) ( 8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试验旨在对分离自天津地区发病猪场的7株猪链球菌3型菌株(Streptococcus suis type 3,SS 3)进行致病性和耐药特性研究。应用剂量为1.0×107、1.0×108和1.0×109 CFU/只的细菌对小鼠进行致病力研究,用PCR方法检测7株SS 3型菌株的毒力基因mrp、ef、sly、gdh、gapdh、fbpsorf2,并对这7株SS 3型菌株进行药物敏感试验。致病力试验结果显示,接种剂量为1.0×109和1.0×108 CFU/只时分别有6和3株SS 3型菌株可使小鼠100.0%(5/5)发病死亡,接种剂量1.0×107 CFU时仍有1株SS 3型菌株可使80.0%(4/5)小鼠发病死亡,这7株SS 3型菌株对小鼠的致病力依次为R15056 > R15042=S15030 > Y12024=Y09011 > Y13125 > Y13164。毒力基因检测结果表明,共有3种毒力基因型,R12024、Y13164、R15042和S15030株为gdh、gapdh、fbpsorf2毒力基因阳性,Y13125和R15056株为sly、gdh、gapdh、fbpsorf2毒力基因阳性,Y09011株为gdh、fbpsorf2毒力基因阳性。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显示,7株SS 3型对头孢喹肟相对最敏感,其次为阿莫西林、环丙沙星和磺胺间甲氧嘧啶钠,但对强力霉素100.0%耐药,且所有菌株均呈现3重以上的耐药性。本研究为进一步开展天津地区SS 3型流行特点及致病机理研究奠定了基础,可为天津地区SS 3型菌株的综合防控提供理论指导。
广西某地区猪源大肠杆菌耐药性及部分菌株耐药基因调查
李崇, 陈韵如, 李沁媚, 孙俊颖, 安朝霞, 覃凤林, 陈心瑜, 沈水宝, 司红彬
中国畜牧兽医. 2019, 46(12):  3749-3758.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9.12.035
摘要 ( 209 )   PDF (2607KB) ( 8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试验旨在探究广西某地区猪源大肠杆菌的耐药性及部分菌株所含耐药基因情况,为预防及治疗动物性大肠杆菌类疾病提供参考。采用麦康凯琼脂培养基及伊红美蓝琼脂培养基初步鉴定、显微镜镜检、分子生物学16S rRNA鉴定、药物敏感性二倍肉汤微量稀释法等方法进行大肠杆菌的分离鉴定,并结合PCR相关技术对部分菌株的三十余种耐药基因进行检测。结果显示,从广西某地区采集的猪源病料中共分离得到65株猪源大肠杆菌,其均为多重耐药大肠杆菌且多集中于六重耐药与七重耐药。按所耐抗菌药物的种类分析发现其对β-内酰胺类、磺胺类、大环内酯类药物具有较高耐药性,耐药率分别98.46%、90.77%及84.62%,进一步分析发现其主要是对头孢噻呋钠、阿莫西林、磺胺间甲氧嘧啶、阿奇霉素等抗菌药物具有较高耐药性,对美罗培南、阿米卡星、黏杆菌素较为敏感。对部分菌株所含耐药基因进行整理发现,其多含有四环素类(tetA、tetM)、β-内酰胺类(CTX-m-u)及磺胺类(Sul2)耐药基因。综上所述发现广西地区猪源大肠杆菌耐药性情况较为严重,所含耐药基因也相对较多,因此在实际生产中需采用联合用药等相关措施进行疾病治疗以达到快速高效治疗疾病的目的。
西藏那曲市羊源大肠杆菌分离鉴定及耐药性研究
陈家露, 蔡重振, 次旦, 高家登, 扎西次仁, 索朗斯珠, 罗润波
中国畜牧兽医. 2019, 46(12):  3759-3767.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9.12.036
摘要 ( 177 )   PDF (2148KB) ( 12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解西藏那曲市羊大肠杆菌的耐药情况,指导临床进行合理用药,本试验从那曲市采集羊新鲜无污染腹泻物92份,进行大肠杆菌显色培养基分离、革兰氏染色镜检、生化鉴定、分子生物学鉴定、致泻性大肠杆菌生化鉴定、药敏试验及耐药基因检测。结果显示,分离菌株在大肠杆菌显色培养基上呈蓝色菌落、革兰氏染色为粉红色的短杆菌,通过生化鉴定及23S rRNA的PCR检测得到26株羊源大肠杆菌,分离率为28.3%;其中25株符合致泻性大肠杆菌生化特性,致泻菌株分离率为27.2%。药敏试验结果显示,所得25株羊源大肠杆菌对氨苄西林的耐药性较高,耐药率为24.0%;对羧苄西林、卡那霉素的耐药性次之,耐药率为8%;对哌拉西林、头孢呋辛、庆大霉素、四环素、米诺霉素等药物耐药率为4%;对诺氟沙星、氧氟沙星、环丙沙星等药物极为敏感,可作为临床用药。5种耐药基因检测结果显示,blaTEM基因检出率为100%,表明分离菌均含有相应的耐药基因。以上结果表明,西藏那曲市羊源大肠杆菌对多种药物耐药,提示在临床实践过程中应注重合理用药、联合用药,减缓大肠杆菌耐药性的产生。
螺旋藻激酶对大鼠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
王慧杰, 庞辉, 韦娇, 伍果
中国畜牧兽医. 2019, 46(12):  3768-3774.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9.12.037
摘要 ( 190 )   PDF (8317KB) ( 2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观察螺旋藻激酶(SPK)对大鼠动脉粥样硬化(AS)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取SD大鼠60只随机均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阳性对照组(辛伐他汀,0.005 g/kg)和SPK低、中、高剂量组(80、160、320 U/kg)。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各组通过高脂饲料建立大鼠AS模型,同时给予相应药物,每天1次,试验期12周。末次给药60 min后股动脉取血,分离血清,测定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含量并计算动脉粥样硬化指数(AI);测定大鼠血清丙二醛(MDA)、一氧化氮(NO)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通过苏木精-伊红(HE)染色法在光镜下观察腹主动脉血管内膜形态改变。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AI及血清MDA含量显著升高(P<0.05),血清NO含量和SOD活性显著下降(P<0.05);与模型组比较,SPK高剂量大鼠AI和血清MDA含量显著降低(P<0.05),NO含量和SOD活性显著升高(P<0.05);病理结果显示:模型组有明显粥样斑块形成,SPK各剂量组粥样斑块形成明显减少,尤其中、高剂量组与正常对照组无明显差异。综上所述:SPK有明显的预防AS的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MDA、提高NO含量和SOD活性有关。
治疗乳房炎的中药芩红灌注剂质量标准的建立
李海华, 陈志强, 蔡小利, 付丽云, 郭蔚冰, 张鹏举
中国畜牧兽医. 2019, 46(12):  3775-3784.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9.12.038
摘要 ( 167 )   PDF (6168KB) ( 7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芩红灌注剂是一种新研制的用于治疗奶牛乳房炎的中药复方制剂,为了确保芩红灌注剂临床用药的安全性和生产工艺的稳定性,研究建立了其质量标准;采用薄层色谱法(TLC)对芩红灌注剂中黄芩、金银花和红花进行定性鉴别,参照《中国兽药典》中灌注剂的检查方法,对芩红灌注剂的相对密度、pH、无菌、有关物质和装量等进行检查,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对黄芩苷进行定量检测。试验结果表明,芩红灌注液样品与对照药材及对照品在相应位置上呈现相同颜色的斑点,表明用于鉴别黄芩、金银花和红花的TCL法专属性、重现性和耐用性均良好,芩红灌注剂的相对密度、pH、无菌、有关物质和装量均符合相关规定,并确立芩红灌注剂的相对密度为不低于1.00(30 ℃),pH为5.0~7.0,测定芩红灌注剂中黄芩苷含量的HPLC法精密度、稳定性、重复性、线性、专属性和耐用性均较好,含量测定中黄芩苷在0~9.20 μg范围内与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R2=0.9999),平均回收率为100.04%(RSD=1.34%,n=9)。所建立的质量标准准确可行,重复性好,可用于芩红灌注剂的质量控制,为其大规模的生产和临床应用奠定基础。
氟苯尼考预混剂对Wistar大鼠的口服急性毒性试验研究
孙继超, 董朕, 陈晨, 张继瑜, 周绪正
中国畜牧兽医. 2019, 46(12):  3785-3791.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9.12.039
摘要 ( 308 )   PDF (4785KB) ( 14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评估氟苯尼考预混剂对Wistar大鼠的口服急性毒性,使用OECD修订的改良上下法(UDP)测定半数致死量(LD50),通过体重、脏器系数、血液学、临床化学检查及组织病理学检查确定在急性暴露下氟苯尼考预混剂对Wistar大鼠的生物系统和主要器官的不良影响。根据氟苯尼考的LD50>5 000 mg/kg,选择上下法的限度试验,使用固定数量(5只)的动物,给药剂量为2 000 mg/kg,连续观察14 d,记录毒性反应及死亡情况,并由AOT425StatPgm程序计算得到LD50,另外用3只大鼠给予相同剂量的生理盐水作为对照。试验结果显示,5只大鼠均未死亡,LD50>2 000 mg/kg;试验期间,给药组未表现出可见的毒性反应迹象;与对照组相比,给药组的血液学参数无显著性变化;在临床化学检查中,给药组的谷丙转氨酶(ALT)水平变化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药物制剂对肝脏存在毒性损伤;剖检观察中无明显的眼观变化,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给药组对主要器官心脏、肝脏、脾脏、肺脏、肾脏及十二指肠均无毒性损伤作用,暂无法确定其毒性靶器官。结果表明,氟苯尼考预混剂在安全剂量范围内使用是安全可靠的,更多的毒性信息仍需进行长期毒性试验来确定。
益生菌对硬骨鱼肠道黏膜免疫影响的研究进展
陶锣涛, 康元环, 张蕾, 孙武文, 李影, 钱爱东, 单晓枫
中国畜牧兽医. 2019, 46(12):  3792-3798.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9.12.040
摘要 ( 181 )   PDF (760KB) ( 7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益生菌在健康硬骨鱼肠道中不仅起到抑制致病微生物的作用,而且更重要的是,益生菌能够刺激和增强肠道黏膜免疫系统,在肠道免疫中起重要作用。近年来,硬骨鱼黏膜免疫因其多样性及其不明确的定义,已成为热门的研究课题。硬骨鱼与水生环境直接接触,使肠道黏膜表面易受各种病原体的侵袭。免疫调节是硬骨鱼中有效的预防性措施,而益生菌能够提高肠道黏膜表面固有的免疫活性细胞和因子,对病原体起颉颃作用。益生菌主要通过口服方式进入鱼体,而肠道作为其主要靶器官,对鱼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因此,关于益生菌影响肠道黏膜免疫系统的研究值得关注。相比于哺乳动物,硬骨鱼具有更加弥散的肠淋巴系统。局部免疫应答所必需的免疫细胞大量存在于肠道黏膜中,并且可以在免疫后的鱼体肠道中监测到局部免疫应答。文章综述了近年来硬骨鱼肠道黏膜免疫系统以及益生菌对硬骨鱼肠道黏膜免疫的影响,并对鱼类益生菌的进一步研究进行了展望,以期为后续研究益生菌与硬骨鱼之间相互作用提供参考。
总目次
中国畜牧兽医 第46卷 总目次
中国畜牧兽医. 2019, 46(12):  3799-3816. 
摘要 ( 94 )   PDF (3263KB) ( 3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