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8年 第45卷 第9期 刊出日期:2018-09-20
生物技术
紫茎泽兰处理鸡柔嫩艾美耳球虫后差异基因筛选和分析
晏云涛, 吕瑞青, 石莲琴, 杨建发, 段纲, 邹丰才, 项勋
《中国畜牧兽医》. 2018, 45(9):  2347-2357.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8.09.001
摘要 ( 222 )   PDF (3737KB) ( 16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获得紫茎泽兰处理鸡柔嫩艾美耳球虫后差异基因,将0.5%紫茎泽兰提取液作用于鸡柔嫩艾美耳球虫卵囊孢子化过程,采用抑制消减杂交技术(SSH)筛选处理后卵囊的差异表达基因,通过GO和COG功能预测分析,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差异表达的基因。结果显示,采用SSH成功构建了紫茎泽兰处理前后鸡柔嫩艾美耳球虫卵囊的cDNA消减文库,获得86条ESTs序列,经拼接和聚类后得到31条独立基因(Unigenes),其中有23个基因有功能注释,8个基因没有功能注释,另外有4个基因没有同源性匹配。为进一步验证文库的特异性,从中随机选取3个差异表达基因,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验证表面抗原13、3-羟酰辅酶A脱氢酶和细胞色素P450基因在紫茎泽兰处理前后的表达差异,结果显示,3个基因在经紫茎泽兰处理的鸡球虫孢子化卵囊中的表达量明显低于未处理组,说明紫茎泽兰对柔嫩艾美耳球虫卵囊具有一定的活性抑制作用。本试验获取了紫茎泽兰作用柔嫩艾美耳球虫卵囊的主要调控基因,为将紫茎泽兰研发成环境杀虫剂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也可为球虫致弱疫苗或基因缺失疫苗的靶标筛选研究提供参考。

奶水牛固醇携带蛋白2基因克隆、生物信息学分析及其组织表达检测
梁莎莎, 庞春英, 邓廷贤, 马小娅, 陆杏蓉, 段安琴, 梁贤威
《中国畜牧兽医》. 2018, 45(9):  2358-2367.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8.09.002
摘要 ( 186 )   PDF (10610KB) ( 14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对水牛固醇携带蛋白2(sterol carrier protein 2,SCP2)基因进行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并检测其在水牛不同组织中的表达。以黄牛SCP2基因(登录号:NM_001033990.3)为种子序列成功克隆了水牛SCP2基因完整CDS区,该序列长1 632 bp,可编码543个氨基酸;其与黄牛、绵羊、山羊、白鲸、人、家犬和家猫的同源性分别为95.9%、93.4%、92.4%、89.4%、88.3%、86.3%和86.9%,说明SCP2基因CDS区在不同物种间具有较高的保守性。聚类分析则表明水牛与黄牛的分子进化关系最近;氨基酸序列分析表明,SCP2蛋白的分子式为C2602H4131N709O774S298,分子质量为58.66 ku,理论等电点(pI)为8.59,不稳定系数为27.94,平均亲水性为-0.215,属于碱性、稳定、亲水蛋白质;二级结构分析表明水牛SCP2蛋白由α-螺旋、无规则卷曲和延伸链构成,其中α-螺旋占35.54%,无规则卷曲占48.99%,延伸链占15.47%,与三级结构预测结果一致;亚细胞定位分析表明,水牛SCP2蛋白分布在细胞质(43.5%)、过氧化物酶体(21.7%)、线粒体(17.4%)、细胞核(13.0%)和细胞骨架(4.4%);跨膜结构和信号肽预测分析表明,水牛SCP2蛋白不含跨膜结构和信号肽;磷酸化位点分析发现,水牛SCP2蛋白有13个Ser、3个Thr和2个Tyr可能成为蛋白激酶磷酸化位点;蛋白质结合位点预测结果显示,水牛SCP2蛋白含有12个蛋白质结合位点和1个多核苷酸结合位点;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水牛SCP2基因在肝脏中表达量最高,其他组织中表达量从高到低依次为乳腺、淋巴、肾脏、大肠、胃、肺脏、脾脏、卵巢、垂体、大脑和心脏。本试验为今后进一步探讨SCP2基因的功能奠定了基础。

羊口疮病毒疫苗株与野毒株VIL-10基因的比较分析
冯倩, 吴锦艳, 陈妍, 刘永杰, 张克山, 尚佑军, 刘湘涛
《中国畜牧兽医》. 2018, 45(9):  2368-2376.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8.09.003
摘要 ( 198 )   PDF (7120KB) ( 11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试验旨在比较分析羊口疮病毒(orf virus,ORFV)VIL-10基因在疫苗株和野毒株之间的差异特征。参照GenBank中公布的ORFV NZ2株的VIL-10基因序列设计并合成1对特异性引物,分别以疫苗株和野毒株提取的基因组DNA为模板,采用PCR方法扩增ORFV的VIL-10基因全序列并进行测序,应用生物信息学相关软件分析基因的核苷酸、氨基酸变异情况及蛋白结构。结果显示,本试验测定的疫苗株和野毒株VIL-10基因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94.4%,差异主要是单个碱基的突变,其中疫苗株在132~134 bp核苷酸序列出现缺失;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92.5%,出现了15个氨基酸位点的突变,其中疫苗株第42位氨基酸天冬酰胺出现缺失;蛋白质在一级结构及理化性质、二级结构、三级结构、抗原表位参数及有无信号肽之间均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而疫苗株和野毒株编码的蛋白质均无跨膜结构域。系统进化树分析结果表明,本试验测定的野毒株与疫苗株属于不同分支,遗传关系较远。研究结果提示,野毒株与疫苗株的VIL-10基因发生较明显的变异,这些变异可能与ORFV疫苗株的毒力致弱有关。

牛支原体pdhc基因的克隆、表达及其亚细胞定位
张懿, 邢小勇, 温峰琴, 包世俊
《中国畜牧兽医》. 2018, 45(9):  2377-2385.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8.09.004
摘要 ( 189 )   PDF (2001KB) ( 10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试验旨在研究牛支原体(Mycoplasma bovis,M.bovis)武威株二氢硫辛酰胺转乙酰酶(PDHc-E2)基因序列特征及其在牛支原体细胞中的位置。参照GenBank中牛支原体HB0801株pdhc基因(登录号:CP002058.1)设计引物,应用PCR扩增获得牛支原体武威株pdhc基因,在测序及序列分析的基础上,应用Overlap PCR完成点突变后将其克隆至pET-28a(+)中,构建原核表达载体pET-pdhc。pET-pdhc转化大肠杆菌Rosetta(DE3)感受态细胞后经IPTG诱导获得融合蛋白,将纯化蛋白免疫新西兰兔制备多抗血清,应用iELISA和Western blotting对牛支原体武威株PDHc-E2在细胞内的分布进行初步研究。结果显示,牛支原体武威株pdhc基因CDS全长735 bp,编码244个氨基酸,与国内牛支原体分离株HB0801、Hubei-1、CQ-W70、NM2012等基因序列完全一致,与国际标准株PG45同源性为99.2%,与无乳支原体(M.agalactiae)同源性为90.9%~91.2%,与加利福尼亚支原体(M.californicum)ST6株的同源性仅为78.4%,基因序列非常保守;通过Overlap PCR将该基因中4个编码色氨酸的TGA密码子突变为TGG,且完成点突变后的基因在大肠杆菌中成功表达,重组蛋白大小约为29 ku,主要以可溶性形式存在,iELISA结果显示,重组蛋白PDHc-E2具有较高的免疫原性,可刺激新西兰兔产生高水平的抗体,血清效价高达1:100 000;亚细胞定位结果表明,制备的多抗血清与重组蛋白PDHc-E2、牛支原体全菌蛋白、牛支原体膜蛋白、牛支原体胞浆蛋白均能发生特异性结合,说明该蛋白在牛支原体细胞膜和细胞质中均有分布,为膜相关蛋白,但在细胞质中的分布多于细胞膜。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牛支原体的生物学功能提供了理论依据。

弓形虫MORN2基因敲除株的构建及其表型鉴定
陈凯, 王金磊, 白梦捷, 杨文彬, 黄思扬
《中国畜牧兽医》. 2018, 45(9):  2386-2393.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8.09.005
摘要 ( 211 )   PDF (2269KB) ( 10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构建弓形虫(Toxoplasma gondii)Ⅰ型RH虫株的膜占位与识别联结蛋白2(membrane occupation and recognition nexus protein,MORN2)基因敲除株,探究MORN2基因的表型功能。利用CRISPR/Cas9技术在sgRNA设计网站筛选出以MORN2基因为靶标的sgRNA并设计引物,以pSAG1∷CAS9-U6∷sgUPRT质粒为模板,在Q5酶作用下构建出MORN2靶向CRISPR的质粒;在MORN2靶点两翼约500 bp设计同源臂引物,以pUPRT∷DHFR-D质粒为模板构建含有乙胺嘧啶药物抗性基因(DHFR)的同源片段;将CRISPR质粒与同源片段电转染到弓形虫速殖子中,进行乙胺嘧啶药物筛选、96孔板单克隆筛选及PCR鉴定。结果显示,试验成功获得MORN2基因敲除株,在体外噬斑试验中,该敲除株的生长速度与野生型RH虫株基本一致;在体内感染试验中,分别以100和1 000个敲除株的速殖子腹腔注射小鼠,小鼠的死亡时间与对照组基本一致,说明MORN2基因的缺失几乎不影响RH虫株在体外培养时的生长速度和感染小鼠的毒力。本研究证明了MORN2基因在RH虫株中无表型功能,为进一步探究弓形虫的功能基因奠定了基础。

利用重叠延伸PCR构建红色荧光蛋白布鲁氏菌表达载体
罗成, 齐江矫, 王元元, 高剑峰
《中国畜牧兽医》. 2018, 45(9):  2394-2400.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8.09.006
摘要 ( 239 )   PDF (2050KB) ( 10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构建能够在布鲁氏杆菌宿主细胞和宿主个体中稳定表达红色荧光蛋白的载体,试验通过PCR分别获得核糖体结合位点-红色荧光蛋白(RBS-Red)与布鲁氏菌特异DNA(BDNA)片段,利用重叠延伸PCR获得RBS-Red-BDNA重叠片段;将重叠片段插入pLB载体,利用Sma Ⅰ与Sac Ⅱ对重组pLB载体和pMC-221质粒进行双酶切后连接目的片段,连接产物转化大肠杆菌DH5α感受态细胞;提取的质粒电转布鲁氏菌16M菌株感受态细胞,将电转后的16M-pMC-Red菌株涂布于含有氯霉素抗性的布鲁氏菌培养基,倒置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菌株颜色;16M-pMC-Red菌株侵染小鼠巨噬细胞,制成细胞爬片,激光共聚焦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小鼠巨噬细胞,鉴定红色荧光蛋白表达情况。结果显示,利用重叠延伸PCR技术成功改造了红色荧光蛋白布鲁氏菌双启动子表达载体;将改造获得的质粒电转进布鲁氏杆菌16M菌株,菌株荧光鉴定能够稳定表达红色荧光蛋白;电转成功的16M-pMC-Red菌株侵染小鼠巨噬细胞后,可以稳定表达红色荧光蛋白。试验构建的发红光质粒pMC-Red可以与发绿光质粒pMC-221联用,为不同种株布鲁氏菌之间的联合研究奠定了基础,也为布鲁氏菌病检测提供了一个以荧光检测为指标的新策略。

羊源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BPSL1467基因克隆、表达及其蛋白生物信息学分析
张萌萌, 李宝宝, 曹瑞勇, 黄海峰, 张振兴, 杨小健, 聂鑫, 朱姝, 王凤阳, 杜丽
《中国畜牧兽医》. 2018, 45(9):  2401-2408.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8.09.007
摘要 ( 174 )   PDF (1795KB) ( 10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试验旨在克隆和表达羊源性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Burkholderia pseudomallei,B.pseudomallea)的BPSL1467基因,并对其表达的蛋白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以羊源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BPHN1株)基因组为模板,参照GenBank中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K96243标准株BPSL1467基因序列设计引物,PCR扩增获得目的基因片段,将所得片段与pET-28a(+)载体连接,构建pET-28a(+)-BPSL1467重组质粒。将鉴定正确的pET-28a(+)-BPSL1467重组质粒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感受态细胞,通过IPTG诱导表达,SDS-PAGE和Western blotting鉴定表达产物。使用DNAMAN、ProtParam、SOPMA和Protscale相关生物信息学软件对BPSL1467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序列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本试验成功克隆了462 bp的BPSL1467基因,诱导表达重组蛋白大小约为22 ku,主要以包涵体的形式存在。BPSL1467蛋白分子式为C763H1209N203O217S6,分子质量为16 890.58 u;其不稳定系数为33.95,属于稳定蛋白;理论等电点(pI)为8.85,为碱性蛋白;总平均疏水性(GRAVY)为-0.190,为亲水性蛋白。该蛋白的二级结构中以无规则卷曲和α-螺旋为主。本试验结果为深入研究羊源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的BPSL1467基因的分子作用机理提供了参考依据。

伏牛白山羊TACR1基因扩增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施会彬, 王玉琴, 田志龙, 张小辉, 王建平, 杨芳, 李元晓
《中国畜牧兽医》. 2018, 45(9):  2409-2416.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8.09.008
摘要 ( 231 )   PDF (2716KB) ( 15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克隆伏牛白山羊TACR1基因,并对其结构和编码蛋白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为进一步研究TACR1基因的功能及其在生殖生理和免疫调节中的作用奠定基础。根据GenBank中已发表的山羊TACR1基因(登录号:NC_030818.1)序列设计引物,对伏牛白山羊TACR1基因进行分段PCR扩增并测序,拼接后得到包含TACR1基因完整编码区的序列片段。结果表明,伏牛白山羊TACR1基因开放阅读框(ORF)全长852 bp,共编码283个氨基酸,碱基组成为:A(23.47%)、T(25.49%)、C(27.76%)和G(23.27%)。与绵羊相比,伏牛白山羊TACR1基因编码区发生了2个碱基突变,但没有引起氨基酸的改变。5'端非编码序列长为860 bp,发生了9个碱基突变;3'端非编码序列长为271 bp,发生了2个碱基突变。同源性分析结果显示,伏牛白山羊与卡普拉山羊、藏羚羊、绵羊、瘤牛、白尾鹿、白鳍豚、人、野猪、金钱豹、土拨鼠、野驴TACR1基因同源性分别为99.9%、99.3%、99.2%、97.5%、96.7%、92.9%、89.7%、88.6%、86.3%、86.2%和85.0%。SignalP 4.1在线软件预测结果显示,TACR1 N末端存在信号肽且可能在21位氨基酸处存在裂解位点;蛋白质结构预测发现伏牛白山羊TACR1基因编码蛋白没有跨膜结构域。

河流型水牛热休克蛋白70的原核表达及其对精液抗冻性的影响
李芳芳, 龙开旭, 俸祥仁, 黄项生, 潘堂峰, 江明生, 王国利, 邓祝新, 蒋钦扬, 郭亚芬
《中国畜牧兽医》. 2018, 45(9):  2417-2424.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8.09.009
摘要 ( 171 )   PDF (1743KB) ( 8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试验旨在克隆河流型水牛热休克蛋白70(heat shock protein 70,HSP70)基因的CDS区序列,构建HSP70原核表达载体,诱导表达HSP70融合蛋白,进一步研究HSP70蛋白对水牛精液抗冻性的影响。以摩拉水牛精子基因组DNA为模板,采用PCR方法扩增HSP70基因CDS区序列,将PCR产物与pET30a质粒连接构建重组原核表达质粒,诱导表达HSP70融合蛋白,将获得的表达蛋白作为稀释液组分添加到水牛精液中制作冷冻精液并评定其活力。结果显示,试验成功扩增获得HSP70基因CDS区长为2 155 bp的片段;SDS-PAGE及Western blotting分析显示,在70 ku处出现一条明显条带,且表达产物可与相应的抗体发生反应;对添加有HSP70蛋白的水牛冷冻精液活力评定结果显示,终浓度为2、4、8 mg/mL的HSP70能提高冷冻精液活力,且8 mg/mL HSP70组冻精活力最高,但各组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综上所述,本试验成功表达了水牛HSP70蛋白,获得了高纯度、有活性的HSP70融合蛋白,外源添加HSP70蛋白可提高水牛冷冻精液的活力,为进一步研究水牛HSP70蛋白的抗冻性保护机理奠定了理论基础。

生理生化
过表达MAT2A基因促进猪肌内脂肪细胞分化的研究
赵存真, 吴海港, 唐雪峰, 焦凤超, 马云, 刘纪成
《中国畜牧兽医》. 2018, 45(9):  2425-2432.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8.09.010
摘要 ( 226 )   PDF (3118KB) ( 9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通过构建腺病毒介导的体外超表达载体,探究腺苷甲硫氨酸转移酶2A(methionine adenosyltransferase 2A,MAT2A)基因在猪肌内脂肪细胞分化中的作用。根据GenBank中猪MAT2A基因mRNA序列(登录号:NM_001167650.1)设计引物,提取猪脂肪组织细胞总RNA并反转录获得cDNA,以此为模板进行PCR扩增并连接到pAdTrack-CMV腺病毒穿梭载体中,对重组质粒pAd-MAT2A进行测序鉴定;pAd-MAT2A载体经PacⅠ限制酶酶切线性化,经质粒大片段回收纯化后转染293A细胞进行病毒包装;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MAT2A基因表达情况,并提取蛋白进行Western blotting分析,取分化第8天的细胞进行油红O染色。结果表明,穿梭载体pAdTrack-CMV-MAT2A构建成功,并能与骨架载体pAdEasy-1实现同源重组;腺病毒载体pAd-MAT2A转染293A细胞后,病毒滴度达到1E+6 PFU/mL,可满足侵染猪肌内脂肪细胞的需要。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MAT2A基因mRNA和蛋白水平均显著上调。油红O染色结果显示,过表达MAT2A基因可促进猪肌内脂肪细胞内脂滴聚积。结果表明,腺病毒介导的MAT2A基因过表达在猪肌内脂肪细胞中呈上调趋势,MAT2A基因可促进脂质积累。

高温对母猪泌乳和相关调控激素影响的研究进展
张浩洁, 胡宝玉, 熊佳丽, 陈婷, 孙加节, 罗君谊, 习欠云, 江青艳, 张永亮
《中国畜牧兽医》. 2018, 45(9):  2433-2439.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8.09.011
摘要 ( 210 )   PDF (646KB) ( 11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母乳的产量和质量对哺乳仔猪的成活率、生长速度及健康程度至关重要,而高温是影响家畜泌乳健康的一个重要环境因素。特别是夏季,动物因长期处于高温环境而容易引发热应激。此外,动物的泌乳过程受到机体内分泌系统的严格调控,涉及多种激素,包括催乳素(PRL)、生长激素(GH)、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等。很多生产数据和研究结果表明,高温会造成母猪采食量降低,泌乳性能下降以及内分泌状态的改变,进而对母猪、仔猪均产生不利影响。为了保证母猪的健康状态及仔猪良好的生长性能,了解高温对母猪泌乳及相关内分泌激素的影响十分必要。作者针对高温对母猪泌乳量、乳成分和泌乳相关激素的影响进行总结,得到高温会降低母猪泌乳量,改变乳糖、乳脂和乳蛋白的含量及泌乳调控激素水平的结论,为后续探索高温影响母猪泌乳的内分泌机制及寻找适宜的缓解高温对母猪泌乳危害的措施提供参考。

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
三丁酸甘油酯对乙酸刺激仔猪肠道屏障功能的影响
张俊梅, 宋转, 周颖, 刘文凯, 易丹, 王蕾, 赵迪, 侯永清
《中国畜牧兽医》. 2018, 45(9):  2440-2446.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8.09.012
摘要 ( 234 )   PDF (713KB) ( 10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试验旨在研究三丁酸甘油酯(TB)对乙酸(ACA)刺激仔猪小肠黏膜生长和肠道屏障功能的影响。试验选用18头体重接近、健康的28日龄断奶仔猪(杜×长×大),随机分为3个处理:对照组、乙酸组和TB组,每个处理6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猪。试验期为21 d。试验期内对照组和乙酸组饲喂基础日粮,TB组饲喂基础日粮+0.1% TB。于试验第15天清晨,乙酸组和TB组仔猪直肠灌注10 mL 10%乙酸,对照组直肠灌注相应剂量的灭菌生理盐水。于试验第18、21天清晨前腔静脉采血,测定血浆二胺氧化酶(DAO)活力;第21天屠宰取样,取空肠、回肠等组织样品,测定仔猪肠道形态结构、肠道黏膜损伤相关基因mRNA水平等指标。结果表明:①未用乙酸刺激前,与对照组相比,日粮中添加0.1% TB对仔猪平均日增重有一定程度提高(P=0.089),且显著降低了仔猪料重比(P<0.05);②与对照组相比,乙酸组显著降低了空肠黏膜绒毛高度、回肠黏膜绒毛高度与隐窝深度比值及空肠绒毛表面积(P<0.05);③与乙酸组相比,TB组显著降低了血浆DAO活力(P<0.05),极显著降低了回肠AREG基因的相对表达量(P<0.01)。综合上述结果,日粮中添加0.1% TB能缓解乙酸诱导的仔猪肠黏膜生长及肠道屏障功能的损伤。

日粮中添加辣诺素对海兰褐蛋鸡产蛋性能和蛋品质的影响
陈志敏, 刘国华, 郑毅, 常文环, 郑爱娟, 蔡辉益, 张姝
《中国畜牧兽医》. 2018, 45(9):  2447-2454.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8.09.013
摘要 ( 224 )   PDF (796KB) ( 15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试验旨在研究日粮中添加辣诺素(辣木和诺丽果的提取物)对蛋鸡生产性能及蛋品质的影响。将产蛋高峰期(22周龄)的海兰褐商品蛋鸡540只随机分为6个处理,每个处理6个重复,每个重复15只鸡。负对照组(NC)饲喂基础日粮,正对照组(PC)饲喂添加50 mg/kg杆菌肽锌的基础日粮,4个试验组分别饲喂添加0.25、0.50、0.75和1.00 g/kg辣诺素(LNS)的基础日粮。试验期24周。结果显示:①日粮处理对蛋鸡试验前期和后期生产性能均无显著影响(P>0.05),试验后期添加0.50和0.75 g/kg辣诺素有改善料蛋比的趋势(P=0.087);日粮处理对试验前期和后期鸡蛋蛋形指数、蛋壳强度、蛋壳厚度、蛋黄重和哈氏单位均无显著影响(P>0.05),但日粮中添加杆菌肽锌和辣诺素有提高蛋壳强度的趋势(P=0.062),其中以添加0.75g/kg辣诺素组鸡蛋强度最高。②与正、负对照组相比,添加辣诺素显著增加了生蛋黄和熟蛋黄的罗氏蛋黄色比率(P<0.05),显著降低了蛋黄胆固醇的含量(0.25 LNS组除外)(P<0.05)。③与负对照组相比,添加0.50 g/kg辣诺素显著提高了鸡蛋总黄酮、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卵磷脂、亚麻酸和亚油酸含量(P<0.05)。综合以上试验结果,辣诺素作为饲料添加剂具有提高鸡蛋营养品质的功能,考虑到添加成本,产蛋鸡日粮中添加0.25~0.50 g/kg为宜。

对妊娠后期甘肃高山细毛羊补饲秸秆全价颗粒饲料效果的研究
王春辉, 张利平, 张昌吉
《中国畜牧兽医》. 2018, 45(9):  2455-2462.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8.09.014
摘要 ( 235 )   PDF (837KB) ( 7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试验采用放牧+补饲的方式,分别利用玉米秸秆和小麦秸秆全价颗粒饲料在冷季对妊娠后期甘肃高山细毛羊进行补饲,测定妊娠后期母羊体重、血清生化指标、瘤胃液发酵参数及羔羊初生重。试验选取体况相近且健康的妊娠后期母羊60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20只。试验组补饲营养量根据中国美利奴羊妊娠后期母羊的饲养标准确定(扣除放牧采食量),试验组Ⅰ补饲小麦秸秆全价颗粒饲料(1.19 kg/(只·d)),试验组Ⅱ补饲玉米秸秆全价颗粒饲料(1.19 kg/(只·d)),对照组按牧民传统方式(玉米0.05 kg/(只·d)、燕麦草0.2 kg/(只·d))补饲,正试期60 d。结果表明,试验组妊娠母羊的平均日增重、羔羊初生重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两试验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试验组妊娠母羊血液总蛋白、白蛋白、葡萄糖、总胆固醇浓度及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和乳酸脱氢酶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妊娠母羊瘤胃液中总氮、蛋白氮、挥发性脂肪酸浓度和丙酸摩尔比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乙酸摩尔比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综上所述,补饲小麦秸秆或玉米秸秆全价颗粒饲料均可改善妊娠后期甘肃高山细毛羊营养状况,促进羔羊的生长发育。

瘤胃源益生菌对小鼠生长和生理特性的影响
冀海龙, 王红英, 周英男, 钱斯日古楞
《中国畜牧兽医》. 2018, 45(9):  2463-2470.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8.09.015
摘要 ( 224 )   PDF (812KB) ( 9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试验旨在对筛选出的6种瘤胃源益生菌进行小鼠试验,以期为其在畜禽养殖业的进一步开发和利用提供参考依据。选取5周龄雄性昆明小鼠56只,随机分为7组:生理盐水对照组、解淀粉芽孢杆菌Lw-J21组、枯草芽孢杆菌Lw-K16组、乳酸菌Lw-R35组、产蛋白酶菌Lw-D48组、产纤维素酶菌Lw-X21组和酵母菌Lw-JM70组,试验组每天以0.2 mL/10 g体重剂量连续灌胃42 d,对照组灌喂相同剂量的生理盐水,比较并分析灌胃不同益生菌对小鼠体重、肠道菌群数量、脂肪积累量、免疫器官指数和血糖降解能力等的影响。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解淀粉芽孢杆菌Lw-J21和产纤维素酶菌Lw-X21组小鼠体重增加明显(P>0.05),同时可显著减少小鼠体内的脂肪积累(P<0.05)。乳酸菌Lw-R35和产纤维素酶菌Lw-X21组小鼠肠道中的乳酸菌和总厌氧菌数量均显著或极显著增多(P<0.05;P<0.01)。各益生菌组小鼠脾脏指数和胸腺指数均有显著或极显著提高(P<0.05;P<0.01),且可不同程度提高小鼠血糖的调节能力。综上所述,用筛选出的6种天然益生菌饲喂小鼠可改善其肠道微生态环境、免疫器官指数和血糖调节能力等。

植物多酚的抗氧化机理及其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
黄莉, 丁波
《中国畜牧兽医》. 2018, 45(9):  2471-2477.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8.09.016
摘要 ( 254 )   PDF (738KB) ( 9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肉及肉制品在加工及贮藏过程中易发生氧化而导致品质下降,在动物日粮中添加植物多酚可抑制脂肪及蛋白质氧化,进而提高肉及肉制品在加工及贮藏过程中的氧化稳定性。植物多酚因具有酚羟基结构而具有清除自由基的抗氧化作用,可提高动物机体及肉制品中抗氧化酶的活性,还可激活Nrf2/ARE信号通路从而提高肉制品在加工及贮藏过程中的抗氧化能力。将植物多酚添加到畜禽日粮中,可促进动物对饲料中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提高其生产性能,且可提高动物机体的抗氧化酶活性及总抗氧化能力,降低畜禽产品中丙二醛的含量,提高产品的质量,延长产品的货架期。文章介绍了植物多酚,包括黄酮类、酚酸类、非黄酮类化合物及其代表性化合物的结构,并阐述了其抗氧化性机理及其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旨为研究利用植物多酚提高肉制品的氧化稳定性、安全性提供理论参考。

遗传繁育
GnIHGnRH基因克隆及其在不同繁殖阶段下丘脑中的表达
张蕊, 常玲玲, 穆春宇, 付胜勇, 汤青萍, 卜柱
《中国畜牧兽医》. 2018, 45(9):  2478-2485.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8.09.017
摘要 ( 191 )   PDF (2247KB) ( 9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研究促性腺激素抑制激素(gonadotropin-inhibitory hormone,GnIH)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onadotropin-releasing hormone,GnRH)基因在鸽繁殖不同阶段下丘脑组织中的表达变化,探讨GnIHGnRH基因与鸽繁殖调控之间的关系,本研究以鸽cDNA为模板扩增GnIHGnRH基因CDS区序列并进行克隆测序,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了产蛋前、产蛋后及哺乳期鸽下丘脑组织中GnIHGnRH基因mRNA表达水平。序列分析结果表明,鸽GnIH基因CDS区全长522 bp,已提交GenBank,登录号:MG589638,编码173个氨基酸,与已知其他鸟类GnIH同源性达85%以上;鸽GnRH基因CDS区全长276 bp,已提交GenBank,登录号:MG589639,编码91个氨基酸,与已知其他鸟类GnRH同源性达80%以上。鸽GnIH前体包含1个GnIH和2个GnIH相关肽(GnIH-RP-1、GnIH-RP-2),具有典型的"LPXRF"基序;GnRH前体包含1个信号肽、1个GnRH和1个GnRH相关肽(GAP)。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产蛋前鸽下丘脑中GnIH基因表达量最高,且极显著高于产蛋后和哺育期(P<0.01);产蛋后鸽下丘脑中GnRH基因表达量最高,且极显著高于产蛋前和哺育期(P<0.01);产蛋前鸽下丘脑中GnIH基因表达量极显著高于GnRH基因(P<0.01),而产蛋后和哺育期鸽下丘脑中GnRH基因表达量极显著或显著高于GnIH基因(P<0.01;P<0.05)。结果表明,GnIHGnRH基因的表达与母鸽不同繁殖阶段的转变有关,为进一步研究鸽繁殖分子机制奠定基础。

酪氨酸磷酸化在精子获能过程中的作用
陈璇, 金一
《中国畜牧兽医》. 2018, 45(9):  2486-2491.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8.09.018
摘要 ( 189 )   PDF (552KB) ( 12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精子细胞发生顶体反应并使卵母细胞受精之前,获能是一个重要的生理先决条件。获能是精子在雌性生殖道中进一步成熟的复杂现象,其赋予精子以增强活性的能力,使精子能够与卵母细胞透明带(ZP)相互作用,进行顶体反应并与卵母细胞质膜融合,进而完成受精过程。然而精子获能的分子机制十分复杂,目前还未完全明确,但获能后的精子会有诸多结构及生化方面的变化,如蛋白酪氨酸磷酸化、精子膜胆固醇外流、活性氧的产生及精子膜超极化。蛋白质通过磷酸化或去磷酸化调节精子获能和顶体反应等一些重要的现象,这是精子到达、结合、穿透和融合卵母细胞所必需的过程。因此蛋白磷酸化是获能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尤其是在酪氨酸残基处的磷酸化是获能过程中发生的最重要的事件之一,且酪氨酸磷酸化可能是细胞中信号转导途径的主要甚至是唯一的指标。作者主要针对蛋白磷酸化、精子中酪氨酸磷酸化的发现、作用和定位,以及影响获能过程中酪氨酸磷酸化的几个因素进行阐述。

从江香猪肌内前体脂肪细胞分化过程中相关基因的表达研究
徐敏, 许厚强, 陈伟, 杨洋
《中国畜牧兽医》. 2018, 45(9):  2492-2499.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8.09.019
摘要 ( 225 )   PDF (2440KB) ( 9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试验旨在探讨从江香猪肌内前体脂肪细胞分化过程中相关基因的表达。采集3日龄从江香猪背最长肌,采用Ⅱ型胶原酶消化法分离肌内前体脂肪细胞,进行原代和传代培养,并对其进行形态学观察。诱导培养后,利用油红O染色法对其进行鉴定。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细胞诱导分化0、24、48、72和144 h时脂肪相关基因丙酮酸脱氢酶激4(PDK4)、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0(FGF10)、脂联素(ADIPOQ)、脂肪酸合成酶(FAS)、脂蛋白脂酶(LPL)、CCAAT增强子结合蛋白α(C/EBPα)、脂肪细胞脂肪酸结合蛋白4(FABP4)、蛋白激酶B(AKT2)的表达,选择诱导0 h作为对照组。结果显示,分离的肌内前体脂肪细胞5 h开始贴壁,贴壁的细胞呈圆形,胞体透明,经传代后,细胞形态均一,经诱导培养后,油红染色呈红色。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PDK4、ADIPOQC/EBPα、FAS、FABP4和AKT2基因mRNA表达水平在诱导48 h时均呈现较高表达,极显著高于其余各阶段(P<0.01);FGF10基因mRNA表达水平在诱导24和48 h时均较高;LPL基因mRNA表达水平在诱导72 h时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之后明显下降;PDK4、ADIPOQFGF10基因mRNA表达水平在诱导144 h时均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C/EBPα基因mRNA表达水平在诱导144 h时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FAS基因mRNA表达水平在诱导144 h时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AKT2和LPL基因mRNA表达水平在诱导144 h时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本试验成功培养了从江香猪肌内前体脂肪细胞,并检测了不同诱导阶段脂肪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为进一步研究从江香猪脂肪代谢和沉积提供参考依据。

哺乳动物附睾特异GPx5功能及其调节机制的研究进展
栾兆进, 张家新
《中国畜牧兽医》. 2018, 45(9):  2500-2506.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8.09.020
摘要 ( 140 )   PDF (724KB) ( 8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精子在附睾中的成熟过程是哺乳动物雄配子获得受精能力的关键。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5(glutathione peroxidase-5,GPx5)作为附睾特异性表达的抗氧化酶具有强抗氧化作用,可调节附睾微环境中的活性氧浓度,保护精子免受脂质过氧化损伤,以维持精子DNA完整性。GPx5还可能对精子活力和顶体反应产生一定影响。GPx5基因的染色体定位及其外显子数存在一定的种间差异,其在不同物种、部位和发育期的表达具有特异性,受雄激素、PEA3因子和ETV4家族等调节。作者就哺乳动物附睾特异GPx5基因的结构与定位、表达特性、功能及其调节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进一步研究精子抗氧化机制和提高雄性动物繁殖力提供理论依据。

冷、热应激对猪孤雌胚胎体外发育的影响
姜文杰, 李英花, 姚雪瑞, 赵予晗, 高青山, 朴春浩, 孙福亮, 许永男
《中国畜牧兽医》. 2018, 45(9):  2507-2515.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8.09.021
摘要 ( 198 )   PDF (2808KB) ( 8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研究持续不同时间的冷、热应激对猪孤雌胚胎体外发育的影响,本研究以猪孤雌胚胎为材料,采用免疫荧光染色、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不同时间的冷(31℃)、热应激(41℃)处理对猪孤雌胚胎发育后囊胚发育率、细胞数、细胞凋亡率、自噬相关基因及细胞凋亡相关基因mRNA转录水平的影响。结果显示,热应激12 h后囊胚发育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冷应激18 h后囊胚发育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冷应激组囊胚发育率高于热应激组。热应激12 h和冷应激18 h后均导致囊胚内细胞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细胞凋亡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冷应激组的细胞凋亡率低于热应激组。冷、热应激组自噬相关蛋白LC3的表达均高于对照组;冷、热应激中自噬相关基因Atg6和Atg8的表达均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Lamp2基因的表达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热应激组中的Atg6和Atg8基因的表达高于冷应激组。通过检测细胞凋亡相关基因mRNA的转录水平发现,冷、热应激组中细胞凋亡相关基因BakCasp-3、Fas的表达均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Bcl-xl基因的表达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综上,猪孤雌胚胎对冷应激(31℃)的耐受性比对热应激(41℃)强,且热应激可诱导体外培养的猪孤雌胚胎自噬及凋亡相关基因的表达,从而降低孤雌胚胎发育的能力。

提高哺乳动物克隆效率的研究进展
许卫华, 吴珍芳, 石俊松
《中国畜牧兽医》. 2018, 45(9):  2516-2523.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8.09.022
摘要 ( 164 )   PDF (665KB) ( 8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体细胞核移植技术(somatic cell nuclear transfer,SCNT)又称为体细胞克隆技术,在生物医学、遗传修饰动物研究及大家畜的育种和良种扩繁等领域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但目前该项技术依然存在如克隆效率低下、克隆动物表型异常等问题。近年来,研究人员通过在培养基中添加小分子药物、选择优势供体细胞系(包括iPS细胞)、优化传统核移植参数、对发育关键基因(如XIST及H3K9me3去甲基化酶等)的靶向遗传调控等途径,探索提高克隆效率的新思路、新工艺和新方法,作者着重对上述研究进展进行简要综述。

瘦素基因的研究进展
罗铮, 翁吉梅, 封竣琪, 徐伟, 罗卫星, 蔡惠芬, 陈说
《中国畜牧兽医》. 2018, 45(9):  2524-2530.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8.09.023
摘要 ( 229 )   PDF (795KB) ( 8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瘦素(leptin,LEP)是白色脂肪分泌的一种蛋白质激素,在哺乳动物中,LEP是一种16-ku的肽类激素,在能量平衡的神经内分泌和外周调节中发挥重要作用,是反应体脂含量和调节体重、摄食的重要信号因子。在人类疾病方面,LEP基因的表达对很多疾病的发生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尤其是LEP基因的突变可能导致肥胖、糖尿病和乳腺癌等疾病;在畜牧生产上,LEP基因的表达对牛、羊和猪的采食和生长性状影响显著。为了加深对LEP基因的认识,作者对LEP基因的结构及LEP的分布、结构和功能进行了总结,并对近几年LEP基因在疾病和畜牧生产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早期胚胎DNA甲基化研究进展
王文娟, 岳媛, 安磊, 田见晖
《中国畜牧兽医》. 2018, 45(9):  2531-2536.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8.09.024
摘要 ( 244 )   PDF (1256KB) ( 12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DNA甲基化修饰是研究最多的表观遗传修饰之一,在调控基因转录、染色体结构稳定、基因印迹、X染色体失活等方面发挥作用。尽管DNA甲基化是一种稳定的修饰,但其在个体发育进程中是动态变化的。目前,人们对早期胚胎发育中DNA甲基化修饰研究还不全面,随着全基因组DNA甲基化分析技术的进步,其在早期胚胎中的功能也逐渐揭示。作者主要论述了DNA甲基转移酶(DNMTs)的发现及其调控作用和DNA甲基化在早期胚胎中的作用。

添加Ge-132对牛体外胚胎发育潜能的影响
赵予晗, 姚雪瑞, 姜文杰, 王华清, 许永男, 高青山
《中国畜牧兽医》. 2018, 45(9):  2537-2543.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8.09.025
摘要 ( 204 )   PDF (1392KB) ( 8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试验旨在研究添加羧乙基锗倍半氧化物(carboxyethylgermanium sesquioxide,Ge-132)对牛孤雌激活后胚胎发育率、胚胎细胞数、早期胚胎内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水平及胚胎内相关凋亡基因的影响。在牛早期胚胎体外培养基中添加不同浓度的Ge-132(0、10、100和200 μg/mL),观察其对牛体外孤雌激活胚胎发育的影响;应用Hoechst对孤雌激活后第8天胚胎进行染色后制作装片,在显微镜下对细胞进行计数;用DCFH-DA染色检测早期胚胎内ROS水平,并用Image J测量荧光强度后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用RT-PCR对胚胎内细胞凋亡相关基因(Caspase-3、Bax、Bcl-xl和Survivin)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0 μg/mL Ge-132处理组胚胎率与对照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但可降低1细胞期的ROS水平;10 μg/mL Ge-132处理组较对照组早期胚胎细胞数显著增加(P<0.05);通过检测细胞凋亡相关基因mRNA转录水平发现,与对照组相比,10 μg/mL Ge-132处理组胚胎促凋亡基因Caspase-3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抑制细胞凋亡基因Survivin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结果表明,在早期胚胎培养基中添加10 μg/mL Ge-132可降低细胞内ROS水平,减少胚胎中氧化应激诱导的细胞凋亡,从而提高孤雌激活后牛胚胎的发育潜能。

绵羊附睾褪黑素受体1的表达与定位
宋慧子, 边小娜, 栗瑞兰, 刘春洁, 张家新
《中国畜牧兽医》. 2018, 45(9):  2544-2549.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8.09.026
摘要 ( 215 )   PDF (1438KB) ( 17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研究褪黑素受体1(MT1)在不同年龄绵羊附睾中的表达模式,选用幼龄绵羊(2~3月龄)、青年绵羊(6~8月龄)和成年绵羊(2~3岁)的附睾,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免疫组化技术检测不同年龄绵羊附睾各部位MT1基因mRNA的表达量和MT1的分布情况。结果表明:幼龄绵羊附睾尾MT1基因的转录水平极显著高于附睾头和附睾体(P<0.01);青年绵羊附睾体和附睾尾MT1基因的转录水平显著高于附睾头(P<0.05);成年绵羊附睾尾MT1基因的转录水平显著高于附睾头和附睾体(P<0.05),附睾各部位MT1基因的转录水平随年龄增长呈明显降低趋势;定位结果显示,MT1在各年龄组绵羊附睾的各个部位均有分布,且主要分布在附睾上皮细胞中。综合上述结果,不同年龄绵羊附睾的不同部位均有MT1表达和分布,并随年龄增长各部位的表达量降低,相同年龄绵羊附睾尾MT1的表达水平较高。

预防兽医
鸡源致病性奇异变形杆菌的分离鉴定与遗传进化分析
徐睿, 李颜桃
《中国畜牧兽医》. 2018, 45(9):  2550-2558.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8.09.027
摘要 ( 166 )   PDF (2827KB) ( 11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解鸡源奇异变形杆菌的耐药情况、致病力和遗传特征,本试验从凉山地区分离得到2株细菌(YLF1、WS),通过培养特征、镜检特征和16S rRNA序列测定对分离菌进行鉴定及致病性试验;采用(K-B)法检测分离菌对14种常用抗生素(包括β-内酰胺类、头孢烯类、氨基糖苷类、四环素类、氟喹诺酮类、大环内酯类)的敏感性;并与GenBank中公布的21种不同来源的变形杆菌16S rRNA基因序列进行遗传进化分析。结果表明,YLF1、WS菌株均具有迁徙性和β-溶血生长特征,镜检为革兰氏阴性长短不一的杆菌或球菌,经16S rRNA基因鉴定与GenBank中奇异变形杆菌同源性均在99%以上,YLF1、WS菌株确定为奇异变形杆菌,均表现为多重耐药,耐药率分别为78.6%(11/14)和71.4%(10/14);雏鸡致死率均为80%;YLF1、WS菌株与日本人体分离株、中国新疆黄牛分离株和中国广东土壤分离株同源性最高,达99.9%;与来自中国河南、中国新疆及印度的鸡源奇异变形杆菌同源性较高(98.9%~99.3%),遗传关系密切。表明凉山地区鸡群中存在奇异变形杆菌感染,分离株有较高的致病力和较强的耐药性,也提示分离菌可能来源于环境、感染鸡或其他动物,同时存在人畜共患的潜在危险。

表达猪附红细胞体ENO基因的质粒DNA的构建及免疫效果研究
赵云, 伍生军, 倪婷婷, 王淼, 张守发, 许应天, 薛书江
《中国畜牧兽医》. 2018, 45(9):  2559-2565.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8.09.028
摘要 ( 182 )   PDF (1043KB) ( 6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试验旨在构建表达猪附红细胞体ENO基因的质粒DNA,并测定其免疫效果。将猪附红细胞体ENO基因克隆到PVAX1真核表达载体上,然后转染到Vero细胞中进行表达并测定其免疫效果。将18只BALB/c小鼠(雌雄各半)随机分为3组(PVAX1-ENO质粒DNA免疫组、PVAX1空载体对照组及PBS对照组),每组6只,每组小鼠对应免疫接种PVAX1-ENO质粒DNA、PVAX1空质粒和PBS。分离血清并通过ELISA方法测定血清中ENO蛋白抗体效价、IgG1和IgG2a抗体水平及IFN-γ和IL-4细胞因子水平。三免2周后每组选取3只小鼠检测CD4+和CD8+含量。结果显示,本试验成功构建了PVAX1-ENO质粒DNA,经PCR和酶切鉴定正确,并能在Vero细胞中成功表达。PVAX1-ENO质粒DNA免疫组ENO蛋白抗体水平、IgG1和IgG2a抗体水平、IFN-γ和IL-4细胞因子水平及CD4+和CD8+含量均显著高于PVAX1空载体对照组及PBS对照组(P<0.05)。结果表明,PVAX1-ENO质粒DNA可显著提高BALB/c小鼠的体液免疫水平,并在一定程度上刺激BALB/c小鼠细胞免疫。

氯霉素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
范素菊, 杨兴东, 高润
《中国畜牧兽医》. 2018, 45(9):  2566-2574.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8.09.029
摘要 ( 175 )   PDF (1098KB) ( 7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建立检测动物源性食品中氯霉素(CAP)残留的间接竞争ELISA(ci-ELISA)方法。在CAP羟基(-OH)位点上引入活性基团羧基(-COOH)得到氯霉素半琥珀酸酯(CAP-HS);采用混合酸酐法将CAP-HS分别与BSA和OVA偶联合成人工免疫原CAP-HS-BSA和包被抗原CAP-HS-OVA,用CAP-HS-BSA免疫BALB/c小鼠,间接ELISA和ci-ELISA筛选细胞融合备用鼠;应用杂交瘤技术制备抗CAP单克隆抗体;以CAP单克隆抗体为基础、CAP-HS-OVA为检测原建立ci-ELISA方法。结果显示,试验成功筛选获得一株稳定分泌抗CAP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2C4),抗体效价为4.8×10-5,利用2C4腹水优化得到ci-ELISA最佳试验条件:0.4 μg/mL CAP-HS-OVA 37℃包被2 h;5%猪血清37℃封闭1 h;1:6.4×104 CAP单克隆抗体37℃孵育15 min;1:1 000羊抗鼠酶标二抗(GaMIgG-HRP)37℃孵育30 min;室温显色9 min。绘制的CAP残留ci-ELISA标准曲线为典型的S型,与4参数logit拟合曲线相吻合,半数抑制浓度(IC50)为0.53 ng/mL。添加回收试验结果显示,阴性鱼肉、牛奶的回收率分别为93.3%~96.6%和93.7%~96.8%,批内变异系数分别为2.3%~5.0%和2.2%~4.6%,批间变异系数分别为2.7%~4.1%和2.3%~3.6%。HPLC对比试验结果显示,ci-ELISA与HPLC的测定结果无显著差异。本试验成功建立了CAP的ELISA残留检测方法,该方法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准确度和精密度,可满足动物源性食品中CAP残留检测要求。

1株宽噬菌谱鸡白痢沙门氏菌噬菌体的分离及生物学特性分析
汪祥燕, 辛国芹, 董佩佩, 刘元香, 徐海燕
《中国畜牧兽医》. 2018, 45(9):  2575-2581.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8.09.030
摘要 ( 180 )   PDF (1132KB) ( 8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采用双层琼脂平板法从现代化肉鸡养殖场采集的粪便、污水和垫料样品中分离宽噬菌谱鸡白痢沙门氏菌烈性噬菌体,并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噬菌谱分析、热稳定性、pH稳定性、最佳感染复数及一步生长曲线等对分离纯化的噬菌体进行生物学特性分析。结果显示,试验成功分离纯化出一株鸡白痢沙门氏菌噬菌体,命名STP98-a。该噬菌体噬菌斑直径4~5 mm,圆形透明,无晕圈,其头部偏椭圆形,长径约61 nm,横径约67 nm,尾长约112 nm,直径约10 nm,属于长尾噬菌体科;能裂解不同血清型鸡白痢沙门氏菌和肠炎沙门氏菌肠亚种,噬菌谱宽;在30~60℃保持高活性;在pH 3.0~12.0稳定;最佳感染复数为0.001;一步生长曲线结果显示,其感染宿主菌潜伏期为5 min,裂解期为135 min,裂解量为93。综上所述,STP98-a为一株宽噬菌谱鸡白痢沙门氏菌烈性噬菌体,可用于鸡白痢沙门氏菌噬菌体制剂的研发。

基础兽医
仔泻康口服液的急性毒性和亚慢性毒性试验研究
雒利蓉, 王慧, 崔东安, 王富河, 王胜义
《中国畜牧兽医》. 2018, 45(9):  2582-2590.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8.09.031
摘要 ( 177 )   PDF (3269KB) ( 7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试验旨在通过小鼠急性毒性试验和大鼠亚慢性毒性试验对仔泻康口服液进行安全性评价,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理论依据。在急性毒性试验中,采用最大给药剂量对36只昆明小鼠进行灌胃给药。在亚慢性毒性试验中,将80只大鼠,随机均分成高、中、低剂量组和对照组,高、中、低剂量组分别按24、12和6 g/kg体重灌胃给药,对照组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连续给药30 d,停药后称量大鼠体重、检测血常规指标、血液生化指标、计算脏器指数并观察组织病理变化等。结果显示,在急性毒性试验中,各剂量组均无小鼠死亡,无法计算LD50,最大耐受量试验也无死亡情况;在亚慢性毒性试验中,该口服液对大鼠生长发育没有影响;经剖检,仅高剂量组可见中央静脉远端的肝细胞有不同程度的肿大,但未见坏死和炎性反应,其他各剂量组的实质器官均未发现异常变化;各剂量组血液学指标、血液生化指标和脏器指数均在正常范围内,与对照组相比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果表明,根据外源化学物急性毒性分级(WHO)标准,该制剂属于无毒物质,安全性较高,在合理剂量下,临床使用仔泻康口服液是安全的。

空肠弯曲杆菌鞭毛的研究进展
刘明月, 程古月, 王旭, 戴梦红, 郝海红, 袁宗辉
《中国畜牧兽医》. 2018, 45(9):  2591-2599.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8.09.032
摘要 ( 166 )   PDF (1379KB) ( 34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空肠弯曲杆菌是一种人畜共患的食物源性病原菌,可引起人和动物细菌性腹泻,且该菌的感染率逐年递增。鞭毛是细菌菌体的一种特殊结构,与菌体的运动性密切相关,有助于其躲避有害环境,同时鞭毛在细菌的致病性等方面也起着重要作用。研究发现,空肠弯曲杆菌的发病机制与鞭毛在宿主上皮细胞的定植力、黏附、侵袭力及毒素的产生密切相关。文章概述了空肠弯曲杆菌鞭毛结构、功能、调控机制及相关基因等方面的研究进展,通过归纳总结已知基因缺失突变对鞭毛的影响,从分子水平了解鞭毛的调控机制,从而探讨空肠弯曲杆菌的致病机理,以期为降低其感染率提供理论依据。

肿节风三清颗粒安全性试验研究
文雪梅, 赖胜基, 胡庭俊, 崔玉梅, 陆彦蓉, 张心琴, 唐廷崇, 杨善忠, 何家康
《中国畜牧兽医》. 2018, 45(9):  2600-2609.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8.09.033
摘要 ( 229 )   PDF (2377KB) ( 7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试验旨在考察肿节风三清颗粒的急性毒性、亚慢性毒性和靶动物安全性,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理论依据。急性毒性试验中,一次性给小鼠灌胃给药,未测出LD50,故采用24 h内多次给药的方式测定最大耐受量。亚慢性毒性试验中,大鼠以低、中、高(5、10、20 g/kg体重)3个不同剂量灌胃给药,每天1次,连用35 d,并设生理盐水对照组;在给药期间观察大鼠的临床体征和体重变化,35 d称重并测定血常规和血液生化指标,取脏器观察病理组织学变化。靶动物安全性试验,按临床推荐剂量的1、3、5倍剂量饮水投服肿节风三清颗粒,连续5 d,观察试验鸡的临床体征并按期称重,测定血常规和血液生化指标。结果显示,急性毒性试验各剂量组小鼠均无死亡,无法测出LD50,最大耐受量为75 g/kg体重(以颗粒计)。亚慢性毒性试验中,给药组大鼠的临床体征、体重、血常规、血液生化指标与空白对照组大鼠相比均无显著差异(P>0.05),组织病理学观察发现实质器官无异常病变。靶动物安全性试验中,各用药组鸡的增重、饲料转化率、血常规和血液生化指标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差异均不显著(P>0.05)。结果表明,肿节风三清颗粒无急性毒性和亚慢性毒性作用,靶动物临床用药在5倍推荐剂量内安全。

牛Ⅰ型干扰素受体α链与其配体结合活性的鉴定
王玉姣, 郭永丽, 罗修鑫, 高明春, 王君伟
《中国畜牧兽医》. 2018, 45(9):  2610-2619.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8.09.034
摘要 ( 174 )   PDF (5394KB) ( 8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研究牛Ⅰ型干扰素受体α链(IFNAR1)与其配体结合的生物学性质,本研究采用RT-PCR方法从感染水疱性口炎病毒(vesicular stomatitis virus,VSV)的犊牛原代肾细胞中扩增得到IFNAR1基因,然后构建了表达BoIFNAR1胞外区多肽(BoIFNAR1-EC)的原核表达载体pET30a-BoIFNAR1-EC,在RosettaTM(DE3)pLysS宿主菌中表达出重组蛋白rBoIFNAR1-EC,并以纯化后的rBoIFNAR1-EC作为免疫原制备兔抗牛IFNAR1的多克隆抗体,随后鉴定BoIFNAR1与其配体的结合活性。结果表明,试验成功克隆得到1 685 bp的牛IFNAR1基因,编码560个氨基酸,由24个氨基酸组成的信号肽、414个氨基酸组成的胞外区、23个氨基酸组成的跨膜区及99个氨基酸组成的胞内区组成,与其他物种IFNAR1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63%~91%,在进化上具有高度保守性,其与羊的亲缘关系最近。随后构建了含牛IFNAR1胞外区基因的重组表达载体,并诱导表达了重组牛IFNAR1胞外区蛋白rBoIFNAR1-EC,其在大肠杆菌中几乎全部为可溶性表达,经纯化透析后作为免疫原制备了兔抗牛IFNAR1的特异性抗体,抗体效价高达1:204 800。配体结合试验表明,牛IFNAR1重组蛋白可与牛IFN-αA和IFN-ε结合,其多克隆抗体可阻断牛IFN-αA和IFN-ε与细胞表面的IFNAR1特异性结合,进而阻断牛IFN-αA和IFN-ε的抗病毒信号传导。

猪伪狂犬病病毒天津变异株R13139对猪的致病性研究
任卫科, 张莉, 李秀丽, 池晶晶, 田向学, 李富强, 董志民, 鄢明华, 仇华吉
《中国畜牧兽医》. 2018, 45(9):  2620-2627.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8.09.035
摘要 ( 183 )   PDF (4248KB) ( 11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解猪伪狂犬病病毒(PRV)变异株R13139株对猪的致病性情况,本试验将PRV R13139株和PRV经典强毒株SC株均以106 TCID50剂量经滴鼻途径接种6和9周龄健康仔猪各3头,空白对照组鼻腔接种生理盐水,通过攻毒后两个年龄段猪的临床症状表现、眼观病例变化、显微病理变化、抗体产生情况及病毒在体内部分情况评定两毒株对猪的致病力差异。结果显示,SC株对6和9周龄猪的致死率分别为66.7%(2/3)和100.0%(3/3),而R13139株对6和9周龄猪的致死率分别为33.3%(1/3)和66.7%(2/3),表明R13139株对猪的致死性弱于SC株,但R13139株引起两个年龄段猪发病时间比SC株早,同时间段的体温升高幅度更高,神经发症状更严重;眼观病理变化发现,R13139株引起的发病猪肝脏坏死现象比SC株更明显,而心脏、肺脏、脾脏、膀胱和脑的病理变化差异不明显;显微病理结果显示,R13139株对病猪的扁桃体、肺脏、肝脏和三叉神经节等组织造成的病理损伤明显强于SC株;PCR结果显示,R13139株在濒死猪扁桃体、脾脏、肺脏、三叉神经节和淋巴节(腹股沟、肠系膜和颌下)等组织脏器中分布比SC株更广泛;应用ELISA检测攻毒猪抗体发现,R13139株诱导PRV-gB抗体产生的时间比SC株早1 d。本研究结果可为揭示中国伪狂犬病重新流行的原因及进一步开展防控技术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中药与抗菌药物联用对猪源大肠杆菌耐药性的抑制作用
张炳亮, 董发明, 王文文, 李鹏姗, 梁立钦
《中国畜牧兽医》. 2018, 45(9):  2628-2636.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8.09.036
摘要 ( 186 )   PDF (1205KB) ( 14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探讨中药与抗菌药物联用对大肠杆菌耐药性的作用效果,本研究对河南部分地区采集的样品(50份)进行分离鉴定、生化试验及致病性试验,对分离鉴定后的致病性猪大肠杆菌选用12种中药采用K-B法进行耐药性检测,将筛选出来的中药与抗生素进行中西联用对致病性大肠杆菌做体外抑菌试验,并分析中西药联用对大肠杆菌的抑制作用。结果显示,采集的50份样品有23株菌符合大肠杆菌的分离培养特性和生化特性,且23株菌均为致病性大肠杆菌;通过耐药性检测,23株试验菌株对测试的中药均有不同程度的耐药性,其中试验菌株对甘草耐药率最高(82.6%),其次为生地(78.2%),而对黄柏(17.3%)和白头翁(21.7%)耐药性较低,具有一定的敏感性;体外抑菌试验结果发现,中药与抗生素联用均有不同程度的抑菌效果,其中黄柏、白头翁与抗菌药物联用的抑菌效果最明显。以上结果说明中药与抗菌药物联用不仅可以抑制大肠杆菌的耐药性,还可以延缓大肠杆菌耐药性的产生。

1例鸡白痢沙门氏菌的分离鉴定与耐药性分析
董萌萌, 王晓斐, 徐彦召, 王青, 孙亚伟, 杭柏林, 胡建和
《中国畜牧兽医》. 2018, 45(9):  2637-2644.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8.09.037
摘要 ( 225 )   PDF (1759KB) ( 14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查明河南省新乡市某规模化蛋鸡场疑似沙门氏菌感染病例的病原,进而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本研究无菌采集疑似病雏鸡肠管样品,用革兰氏染色、培养特性观察、生化试验、PCR方法对其进行确诊,并进行病原回归试验,采用药敏纸片琼脂扩散法(K-B法)分析分离菌对19种常见抗生素的耐药性。结果显示,本试验成功分离了一株革兰氏阴性短杆菌,该分离菌符合鸡白痢沙门氏菌的培养特性和生化特性;PCR成功扩出invA基因,通过与GenBank数据库比对分析确定该细菌为鸡白痢沙门氏菌;用分离细菌株感染SPF鸡能复制出与自然感染一致的病例,说明鸡白痢沙门氏菌是造成本养鸡场雏鸡发病的主要病原;分离株具有较强的致病性和多重耐药性,对阿米卡星、苯唑青霉素、青霉素耐药,对复达欣、氨苄青霉素、头孢曲松等药物敏感,将敏感抗生素用于临床治疗效果明显。结合以上结果,本研究提出该病的具体防治措施,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为鸡白痢沙门氏菌的分离鉴定及防治提供了参考,对鸡白痢沙门氏菌病病原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UPLC-MS/MS法同时测定牛奶中替米考星、地塞米松、氟苯尼考和氯霉素残留
仲伶俐, 郭灵安, 毛建霏, 李曦, 胡莉, 雷欣宇, 欧阳华学, 李华仙
《中国畜牧兽医》. 2018, 45(9):  2645-2652.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8.09.038
摘要 ( 215 )   PDF (1524KB) ( 10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试验旨在建立一种同时测定牛奶中替米考星(tilmicosin)、地塞米松(dexamethasone)、氟苯尼考(florfenicol)和氯霉素(chloramphenicol)的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ltra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pectrometry,UPLC-MS/MS)法。牛奶样品经乙腈提取后,将提取液通过Oasis PRiME HLB固相萃取小柱净化,净化后的样液经氮吹浓缩后,用样品稀释液溶解并用正己烷进一步除去脂肪获得待分析样品,进行UPLC-MS/MS分析。采用CAPCELL PAK C18 MGⅢ-H色谱柱(2 mm×100 mm,3 μm)进行液相色谱分离,以甲醇(A)-含0.01%甲酸的0.1 mmol/L甲酸铵溶液(B)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0~1.0 min,90%至60% B;1.0~3.0 min,60%至30% B;3.0~4.4 min,30%至20% B;4.4~4.5 min,20%~90% B;4.5~6.0 min,90% B。在多反应监测(multiple reaction monitoring,MRM)模式下进行质谱测定,以基质匹配标准溶液外标法定量。结果显示,替米考星、地塞米松、氟苯尼考和氯霉素在1.0~100.0 μg/L范围内均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方法的最低检测限(limits of detection,LODs)为0.1~0.2 μg/kg,定量限(limits of quantity,LOQs)为0.2~0.5 μg/kg,当4种化合物在牛奶中的添加水平为0.5、5.0和25.0 μg/kg时,回收率为78.6%~94.7%,相对标准偏差(relative standard deviations,RSDs)为2.4%~10.1%。本试验建立的UPLC-MS/MS方法简便、灵敏、准确,适用于牛奶中替米考星、地塞米松、氟苯尼考和氯霉素的同时测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