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0年 第47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20-03-20
目录
封面封底
中国畜牧兽医. 2020, 47(3):  0-0. 
摘要 ( 151 )   PDF (785KB) ( 9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录
中国畜牧兽医. 2020, 47(3):  0-0. 
摘要 ( 1 )   PDF (482KB) ( 5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生物技术
绵羊NYD-SP27基因的原核表达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李娜, 吴雨红, 袁利明, 张晓晓, 赛务加甫
中国畜牧兽医. 2020, 47(3):  645-654.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0.03.001
摘要 ( 296 )   PDF (2392KB) ( 14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对绵羊NYD-SP27基因进行克隆和原核表达,并对其表达的蛋白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根据GenBank中绵羊NYD-SP27基因序列(登录号:KX905090)设计1对特异性引物,通过PCR方法扩增目的基因片段,构建pET-22b(+)-NYDSP27重组质粒并转化E.coli DH5α感受态细胞,提质粒进行双酶切鉴定,将鉴定正确的pET-22b(+)-NYDSP27重组质粒转化E.coli BL21(DE3)感受态细胞,经IPTG诱导表达,对融合蛋白进行SDS-PAGE及Western blotting鉴定,并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NYD-SP27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序列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试验成功扩增出大小为1 617 bp的NYD-SP27基因片段,并经NdeⅠ和Xho Ⅰ双酶切获得大小为5 400和1 617 bp的两条片段,表明成功构建了pET-22b(+)-NYDSP27重组质粒,诱导表达重组蛋白大小约60 ku,主要以包涵体的形式存在。NYD-SP27蛋白分子式为C2798H4319N737O819S19,原子总数为6 892,理论等电点(pI)为6.16,为酸性蛋白,不稳定系数为46.96,属于不稳定蛋白,总平均亲水性为-0.403。该蛋白无跨膜结构,无信号肽,含有45个潜在的磷酸化位点和24个抗原表位;NYD-SP27蛋白二级结构中的α-螺旋、β-折叠、延伸链和无规则卷曲分别占26.21%、3.90%、18.03%和51.86%。本试验结果可为深入研究绵羊NYD-SP27蛋白的作用机理提供理论依据。
广灵驴CAPN1基因克隆、生物信息学分析及表达研究
赵婧微, 孙瑜彤, 李武峰
中国畜牧兽医. 2020, 47(3):  655-665.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0.03.002
摘要 ( 248 )   PDF (2267KB) ( 9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对钙蛋白酶1(CAPN1)基因CDS区进行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并鉴定其在广灵驴各组织中的表达量。应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广灵驴CAPN1基因CDS区进行序列分析,并对其编码蛋白的理化性质、亚细胞定位、翻译后修饰结构和蛋白结构进行预测;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CAPN1基因在心脏、肝脏、脾脏、肺脏、肾脏和背最长肌6种组织中的表达水平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广灵驴CAPN1基因CDS区全长2 148 bp,可编码715个氨基酸,已提交至NCBI,登录号为:MN158194,其核酸序列与马、绵羊、牛、人、山羊、小鼠、猪的同源性分别为99.7%、92.3%、92.5%、92.0%、92.5%、85.9%和92.9%;CAPN1蛋白的分子质量为82.01 ku,理论等电点为5.59,平均疏水性为-0.374,不稳定系数为36.42,不存在跨膜区及信号肽;其编码蛋白的二级结构由无规则卷曲、α-螺旋、β-转角和延伸链组成;CAPN1基因在广灵驴的6种组织中均表达,其中在背最长肌中的表达量最丰富,其次是肝脏,在心脏中的表达最低。本研究成功克隆了广灵驴CAPN1基因CDS,并对其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量进行了分析,为进一步研究CAPN1基因在肌肉嫩度方面的表达调控功能及发展地方品种广灵驴肉制品产业提供了理论依据。
利用CRISPR/Cas9和λ-Red级联技术构建产肠毒素大肠杆菌LT敲除菌株
檀克勤, 马现永, 崔艺燕, 田志梅, 邓盾
中国畜牧兽医. 2020, 47(3):  666-675.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0.03.003
摘要 ( 285 )   PDF (2651KB) ( 21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利用CRISPR/Cas9和λ-Red级联的技术对产肠毒素大肠杆菌(enterotoxigenic Escherichia coli,ETEC)K88的热不稳定性肠毒素(heat-labile toxin,LT)基因进行无痕敲除并获得K88 LT-缺陷菌株。通过序列比对获取LT两端同源序列,并构建包含LT边界、氯霉素筛选标记、sgRNA和LT同源臂的供体片段;将供体片段转化至ETEC K88,同时分别利用λ-Red同源重组系统和CRISPR/Cas9基因编辑系统,对LT基因进行敲除;通过PCR验证获得了K88 LT-缺陷菌株,并通过试验测定了敲除菌株的溶血能力和生长曲线。结果显示,λ-Red同源重组系统可成功地将LT基因替换为相应的供体片段,CRISPR/Cas9基因编辑系统可高效地对筛选标记进行删除,最终通过λ-Red和CRISPR/Cas9结合的基因编辑系统可成功对ETEC K88的LT基因进行无痕敲除。体外试验结果表明,K88 LT-缺陷菌株的溶血能力丧失,并且生长速度比野生型菌株减缓,LT可能和ETEC K88的致病能力和生长性能有关。表明λ-Red和CRISPR/Cas9级联的基因敲除方法可用于LT毒素基因及其他一些大肠杆菌基因的敲除。K88 LT-缺陷菌株的构建为下一步研究LT毒素的致病机制奠定基础。
犬UC-MSC-Exo来源miRNA表达分析及其cfa-miR-34a/-143对血管内皮细胞增殖的影响
罗惠娜, 罗冬章, 樊全宝, 王丙云, 詹小舒, 陈胜锋, 陈志胜, 白银山, 刘璨颖, 计慧琴
中国畜牧兽医. 2020, 47(3):  676-685.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0.03.004
摘要 ( 304 )   PDF (2268KB) ( 9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试验旨在分离鉴定犬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分泌的外泌体(UC-MSC-Exo),并研究犬UC-MSC-Exo来源miRNA的表达情况及其对血管内皮细胞(VEC)增殖的影响。采用超高速离心法从犬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培养上清中分离外泌体,采用Western blotting、透射电镜和纳米颗粒跟踪分析法(NTA)进行鉴定。通过对犬UC-MSC-Exo中的miRNA进行测序,筛选出2个目标miRNA(cfa-miR-34a和cfa-miR-143)并合成相应的mimic和inhibitor,转染犬VEC;采用荧光显微镜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mimic和inhibitor转染情况及其转染效率;CCK-8法检测转染mimic和inhibitor对犬VEC增殖能力的影响,并对其靶基因进行预测。结果显示,犬UC-MSC-Exo表达特异性的外泌体表面蛋白CD9、CD63和CD81,粒径集中在100~200 nm,电镜检测成典型的杯状。免疫荧光结果表明,miRNA mimic和inhibitor均已转染进细胞内,并且聚集于细胞质中;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转染cfa-miR-34a mimic和cfa-miR-143 mimic后,细胞内cfa-miR-34a和cfa-miR-143表达量分别升高约400和78倍;而转染cfa-miR-34a inhibitor和cfa-miR-143 inhibitor后,细胞内cfa-miR-34a和cfa-miR-143表达量分别降低了77%和83%;CCK-8检测结果表明,cfa-miR-34a和cfa-miR-143在体外可极显著促进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P<0.01)。cfa-miR-34a靶基因预测结果发现,共有195个保守靶位点,与miRDB预测结果共有69个交集靶基因;cfa-miR-143则有448个保守靶基因,其与miRDB预测结果有128个交集靶基因。本试验成功分离得到犬UC-MSC-Exo,且证实目标miRNA cfa-miR-34a和cfa-miR-143在体外可极显著促进VEC增殖。
羊口疮病毒B2L蛋白抗原表位预测及重组蛋白设计与验证
孙正楠, 张焕容
中国畜牧兽医. 2020, 47(3):  686-695.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0.03.005
摘要 ( 247 )   PDF (2915KB) ( 12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得到羊口疮病毒(ORFV)B2L蛋白的可能抗原表位及截短后高效表达的表位蛋白,本试验采用DNAStar、Mega 7.0等软件对部分NCBI已登录的B2L基因序列进行分析,并应用不同在线服务器对其编码蛋白的信号肽、跨膜区、细胞毒性T细胞表位、辅助性T细胞表位、B细胞表位和二级结构进行预测,同时参考多模板进行三级结构预测,综合抗原表位、亲水性、表面可及性和抗原指数等主要预测数据进行抗原位点分析及融合His·tag抗原表位蛋白的设计,构建并原核表达截短后高效表达的表位蛋白。结果显示,得到了几个可能的优质抗原表位,分别为88-93、133-138、172-175、251-254、311-313和370-377位氨基酸;纯化并复性的蛋白以多聚体形式存在;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其具有良好的反应原性。该研究确定了ORFV B2L蛋白抗原位点,构建并原核表达了截短后高效表达的表位蛋白,为羊口疮诊断制剂及亚单位疫苗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金华猪PPARGC1A基因克隆、生物信息学分析及组织表达研究
刘玉芳, 郭思武, 张清阳, 张鑫, 杨俊琦, 白莹
中国畜牧兽医. 2020, 47(3):  696-705.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0.03.006
摘要 ( 244 )   PDF (2183KB) ( 10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试验旨在研究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辅助激活因子1α(PPARGC1A)在金华猪和大白猪中的遗传特征和表达情况,探究PPARGC1A基因在mRNA水平和蛋白质水平的表达模式。以金华猪和大白猪为试验动物,分别提取背脂组织的总RNA,根据GenBank中公布的猪PPARGC1A基因序列(登录号:NM_213963.2)设计编码区和实时定量PCR引物,以猪GAPDH基因和β-actin蛋白作为内参,应用多种生物信息学方法对PPARGC1A基因编码蛋白进行功能分析,并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及Western blotting检测其在金华猪背脂中的表达水平。结果表明,金华猪PPARGC1A基因CDS区全长2 361 bp,编码786个氨基酸,该蛋白分子大小90 336.01 u,其中丝氨酸(ser)所占比例最高(13.7%),色氨酸(Trp)所占比例最低(0.8%)。同源性比对结果显示,金华猪PPARGC1A基因与山羊、牛和绵羊的同源性较高,分别为95.0%、94.9%和94.9%,在物种进化中具有较强的保守性;金华猪PPARGC1A蛋白不稳定指数为74.88,属于不稳定亲水蛋白,无跨膜结构,其二级结构由α-螺旋、延伸链、β-转角及无规则卷曲4种结构组成,所占比例分别为26.59%、5.73%、5.73%和61.96%,PPARGC1A蛋白同源建模经折叠、弯曲等一系列复杂的过程获得三级结构模型;实时荧光定量PCR试验和Western blotting试验结果一致,显示PPARGC1A基因在背脂较厚的金华猪中表达量显著低于瘦肉型的大白猪(P<0.05)。本研究为探明PPARGC1A基因对猪脂肪沉积的分子生物学功能提供了理论基础。
山羊HSPA6蛋白的特性分析及互作蛋白网络构建
杨佳栋, 刘月琴, 张英杰
中国畜牧兽医. 2020, 47(3):  706-713.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0.03.007
摘要 ( 229 )   PDF (1304KB) ( 11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研究山羊热休克蛋白70(HSP70)家族成员HSPA6基因编码蛋白的结构与功能特性,本研究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了山羊HSPA6基因编码蛋白的氨基酸组成、基本理化性质、亲疏水性、跨膜区结构、信号肽、可能的磷酸化修饰位点、亚细胞定位,以及蛋白的二级结构和三级结构;选取多种生物的同源HSP70蛋白序列构建系统进化树,另外还对HSPA6进行了蛋白互作网络分析。结果显示,山羊HSPA6蛋白序列与哺乳动物(牛、猪)的序列同源性较高;山羊HSPA6蛋白分子质量为70.9 ku,理论等电点为5.78,属于酸性蛋白和亲水性蛋白,无跨膜结构和信号肽;蛋白质功能预测结果显示,HSPA6包含10个分值很高的可能磷酸化位点,这些位点分布在N-端的核苷酸结合结构域(NBD)和C-端的多肽结合结构域(PBD)。经序列分析发现,HSPA6 C-端含有EEVD基序,是HSP70家族蛋白定位于细胞质的保守基序,表明HSPA6主要分布在细胞质。蛋白质二级结构主要以α-螺旋和无规则卷曲为主,分别占41.52%和33.75%,为混合型蛋白;蛋白互作网络构建结果显示,和HSPA6相互作用的蛋白包括HSP70家族成员,另外也有HSP40、HSP90家族成员,预示着山羊HSPA6可能在细胞内与HSP40和HSP90形成复合体发挥作用。本试验结果为进一步深入探讨山羊HSPA6响应环境应激的功能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生理生化
添加环格列酮对延边黄牛骨骼肌卫星细胞成脂转分化的影响
闫研, 张军芳, 孙斌, 王英, 孙建富, 孙晓蛟, 崔岩, 金鑫, 严昌国, 李香子
中国畜牧兽医. 2020, 47(3):  714-721.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0.03.008
摘要 ( 219 )   PDF (1965KB) ( 10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试验旨在探究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PARγ)激动剂(环格列酮)对延边黄牛骨骼肌卫星细胞成脂转分化的影响。试验分为4组:对照组(CON,不添加环格列酮)、CL组(5 μmol/L环格列酮)、CM组(10 μmol/L环格列酮)和CH组(20 μmol/L环格列酮),利用不同浓度环格列酮处理骨骼肌卫星细胞96 h后,通过油红O染色法和甘油三酯的测定来验证脂滴的形成,并使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ting测定基因表达和蛋白质定量的变化来验证脂肪细胞的生成。甘油三酯测定和油红O染色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添加环格列酮后,骨骼肌卫星细胞内有脂滴生成,且脂滴形成量和甘油积累量与环格列酮添加量呈正相关。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ting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环格列酮组显著增加了成脂转录因子PPARγ、CCAAT/增强子结合蛋白α(C/EBPα)和围脂滴蛋白-2(PLIN2)基因的表达,显著下调了成肌相关因子MyoD的表达(P<0.05),且所有蛋白与基因表达趋势保持一致,表明环格列酮可以促进牛骨骼肌卫星细胞向脂肪细胞分化。
线粒体动力学平衡对心脏结构与功能的影响
崔云丽, 宋小超, 陈玲丽, 葛亚明, 宁红梅, 胡东方
中国畜牧兽医. 2020, 47(3):  722-728.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0.03.009
摘要 ( 233 )   PDF (771KB) ( 14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心脏是一个高耗能、高耗氧的器官,其正常收缩及电信号的正常传导也需大量能量供应,因此心肌细胞含有大量线粒体。正常生理状态下,线粒体在细胞内的数量、形态和功能是相对稳定的。当机体内细胞能量产生不足或两个独立的线粒体存在不同的缺陷时,线粒体会受到Mfn1/2和OPA1的调控而发生融合,发生融合后线粒体基质含量相互混合形成一个功能完善的新的线粒体,此过程即为线粒体融合。为维持线粒体DNA及线粒体膜电位的稳定,线粒体受到Drp1及其受体的调控而发生分裂,分裂可使受损的线粒体DNA及去极化的线粒体膜在分裂时聚集到一个子线粒体中,并通过泛素化-蛋白酶系统或自噬作用消除,从而维持线粒体的正常功能。线粒体融合与分裂是一个连续波动的过程,被认为是维持线粒体和细胞正常功能和形态的关键过程。近年来研究发现,心肌细胞线粒体的融合与分裂失衡会引起自身形态和功能的紊乱,进而损害心脏结构和功能。因此,维持心肌细胞的稳态需要线粒体分裂和融合之间的动态平衡,而维持线粒体的动态平衡则需要介导线粒体融合与分裂相关的动力蛋白。作者对参与线粒体融合及分裂过程的关键蛋白的功能进行了综述,同时讨论了线粒体动力学平衡对心脏结构与功能的影响,以期为后期的研究提供一定理论参考。
绵羊胚胎成纤维细胞饲养层用于培养人诱导性多能干细胞的效果研究
张世强, 李孟心, 韩高链, 郭丽荣, 赵迪鹏, 李俊玲, 郭田燕, 杜荣, 秦健
中国畜牧兽医. 2020, 47(3):  729-735.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0.03.010
摘要 ( 232 )   PDF (7023KB) ( 5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试验在体外分离培养1月龄绵羊胚胎成纤维细胞(sheep embryonic fibroblast,SEF),经丝裂霉素C处理后探讨其作为诱导性多能干细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iPSC)体外培养饲养层的可行性。试验以SNL饲养层细胞为对照,人iPSC(hiPSC)为培养对象,通过形态学观察、碱性磷酸酶(AP)染色、以及实时荧光定量PCR和免疫细胞化学对hiPSC标志基因mRNA和蛋白表达的检测,比较了SEF细胞和SNL细胞作为干细胞饲养层的效果。结果表明,在试验期内,与SNL饲养层体外培养的hiPSC相似,SEF饲养层体外培养的hiPSC在形态上呈集落样生长,增殖速度快;AP染色呈蓝紫色,能够维持未分化状态;能正常表达多能性标志基因。两种饲养层细胞培养的hiPSC多能性标志基因c-MycKlf4、OCT4和SOX2 mRNA的表达以及OCT4、SOX2、SSEA4和TRA-1-60蛋白的表达并无显著差异(P>0.05)。本研究结果初步表明SEF可作为体外培养iPSC的饲养层细胞,为进一步建立可表达促生长因子的基因修饰SEF细胞系奠定了基础。
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
不同纤维源日粮对四川白鹅肉品质及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章杰, 武秋申, 揭晓蝶, 程雅婷, 母治平, 何航, 刘安芳
中国畜牧兽医. 2020, 47(3):  736-743.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0.03.011
摘要 ( 256 )   PDF (752KB) ( 8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研究日粮纤维源对四川白鹅肉品质、氨基酸含量和营养价值的影响,试验选用28日龄体重相近的四川白鹅120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公母各半,采用地面平养方式,分别饲喂含苜蓿草粉、黑麦草粉、燕麦草粉和花生秧粉日粮,自由采食和饮水,试验期共42 d。结果显示,在日粮近似等氮等能、采食量相等的条件下,日粮纤维源对四川白鹅肉剪切力、肉色、滴水损失率、粗脂肪和氨基酸含量均有显著影响(P<0.05),苜蓿和花生秧组剪切力均显著低于黑麦和燕麦组(P<0.05),苜蓿、燕麦和花生秧组滴水损失率均显著低于黑麦组(P<0.05),燕麦组粗脂肪显著高于其他3组(P<0.05),而花生秧组显著低于其他3组(P<0.05),不同纤维源日粮对水分、灰分和粗蛋白质含量均无显著影响(P>0.05)。日粮中添加苜蓿草粉可提高鹅肉保水性,增加其嫩度,同时也可提升鹅肉中鲜味氨基酸含量,建议生产中可在肉鹅日粮中适当添加苜蓿草粉,以提升其肉品质和营养价值。
动物氨基酸转运载体的研究进展
贺越, 赵圣国, 骆超超, 郑楠, 王加启
中国畜牧兽医. 2020, 47(3):  744-753.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0.03.012
摘要 ( 433 )   PDF (1672KB) ( 19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氨基酸转运载体(AAT)是一类介导氨基酸从细胞外转运到细胞内的重要蛋白,也是一类能介导氨基酸相关的信号通路的重要营养物质感受分子,在机体的生长代谢、营养健康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动物机体中存在多种类型的AAT,它们能感知机体内相关氨基酸水平的变化,介导细胞氨基酸感知信号通路——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复合体1(mTORC1)和一般性调控阻遏蛋白激酶2(GCN2)的激活,从而引起通路下游发挥作用。在不同组织细胞中,发挥主导作用的AAT存在差异,表明AAT具有组织特异性,同时,AAT也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比如动物机体本身、营养物质水平、激素水平等。作者主要从AAT的类型及转运机制、介导营养信号启动及对mTORC1通路和GCN通路的影响、在不同组织中的作用及AAT表达的调控4个方面进行综述,从宏观方面介绍了AAT,旨在为AAT的研究提供一些参考。
日粮氨基酸对犊牛生长和健康影响的研究进展
孔凡林, 刁其玉, 屠焰
中国畜牧兽医. 2020, 47(3):  754-762.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0.03.013
摘要 ( 209 )   PDF (946KB) ( 7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犊牛在断奶前免疫系统发育不成熟,体质敏感,而在断奶后生长发育迅速。这两个阶段的犊牛都需要提供含有优质蛋白质的日粮以保证其生长发育。结合中国蛋白质资源紧缺的现状,做好犊牛阶段的氨基酸营养在促进犊牛健康生长和提高蛋白质利用率上都具有重要作用。此外,氨基酸在提高犊牛免疫力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的研究还发现,氨基酸对犊牛消化道易感细菌和病毒有特殊的抑制功能。针对犊牛生长速度快、免疫功能不完善、死亡率高、断奶前后生理结构和营养需要变化迅速的生理特点,作者重点介绍了单一氨基酸不同水平及多种氨基酸不同比例对犊牛断奶前后生长性能的影响,并从氨基酸提高犊牛自身免疫力和抑制微生物繁殖两方面来阐述氨基酸对犊牛健康的影响机制,以期为推进氨基酸在犊牛生产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日粮粗蛋白质和粗脂肪水平对生长貉营养物质消化率和氮代谢的影响
巩文洋, 李漠, 牛一兵, 董雪玉, 李永, 张贵贤, 王夕国, 巩元芳, 苏欣, 杨柳, 邢冠中, 冯敏山, 李素芬
中国畜牧兽医. 2020, 47(3):  763-770.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0.03.014
摘要 ( 197 )   PDF (845KB) ( 7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试验旨在研究日粮中粗蛋白质和粗脂肪水平对生长貉营养物质消化率及氮代谢的影响,为生长貉的精准饲养提供科学依据。采用3×3完全随机设计,3个日粮粗蛋白质水平为22%、24%和26%,3个粗脂肪水平为7.5%、9.5%和11.5%。所有日粮中赖氨酸、含硫氨基酸和苏氨酸含量相等。将体重相近的11周龄健康公貉63只,随机分为9组,每组7只,单笼饲养,试验期共56 d。结果表明:日粮粗蛋白质和粗脂肪水平互作对生长貉能量和营养物质消化率、氮代谢指标均无显著影响(P>0.05);日粮粗蛋白质水平影响干物质消化率(P<0.05),其中日粮粗蛋白质水平为22%时干物质消化率显著高于粗蛋白质水平24%和26%组(P<0.05);粗脂肪消化率随日粮粗脂肪水平增加而提高(P<0.05),也有随日粮粗蛋白质水平增加而提高的趋势(0.05 < P < 0.10)。日粮粗蛋白质水平对氮沉积量无显著影响(P>0.05),但显著影响日食入氮、日粪排出氮、日尿排出氮、蛋白质生物学价值和利用率(P<0.05),日粮粗蛋白质水平为22%和24%时蛋白质生物学价值显著高于粗蛋白质水平26%组(P<0.05);日粮粗脂肪水平显著影响日尿排出氮、沉积氮、蛋白质生物学价值和利用率(P<0.05),其中日粮粗脂肪为9.5%和11.5%时沉积氮、蛋白质的生物学价值和利用率显著高于粗脂肪水平7.5%组(P<0.05)。以上结果表明,适当提高日粮粗脂肪水平、降低粗蛋白质水平,可降低尿氮排放,提高蛋白质的生物学价值和利用率。
妊娠-泌乳母猪钙代谢及调控机理研究进展
阳利, 麻龙腾, 贺志雄, 陈宇光
中国畜牧兽医. 2020, 47(3):  771-779.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0.03.015
摘要 ( 220 )   PDF (1260KB) ( 12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母猪的生产性能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日粮矿物质水平是其主要影响因素之一。钙在调控母猪的生产性能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机体钙吸收的方式有3种,即主动转运、被动转运和囊泡运输,激素或者其他影响钙吸收的因素大多是通过调控钙吸收方式进而影响日粮钙的利用率。母猪对日粮钙的利用率直接影响其生产性能的发挥,一方面,适当的日粮钙水平可以促进母猪发挥最大的生产潜能,提高养殖效益;另一方面,当日粮钙水平不足或者钙利用率低时,首先,母猪的生产性能潜力不能充分发挥,如产仔数或活仔数低,仔猪的生长速度慢。其次,母猪由于钙利用不足而导致骨骼疾病的发生,尤其是妊娠后期和哺乳期的母猪,最终使其淘汰率居高不下,这一系列的因素最终导致养殖业的生产效益大幅度降低。近年来,国内外学者针对影响母猪对日粮钙利用率的因素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例如,钙的饲喂时间、日粮钙磷比、维生素、激素和消化道pH均影响母猪对日粮钙的吸收利用。因此,研究母猪钙吸收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对提高母猪生产性能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作者简述了机体钙吸收的作用机制,同时介绍了影响母猪钙吸收的主要因素,旨在为母猪日粮钙的饲喂提供理论依据。
遗传繁育
乌湖杂交羊GnRHRINHA基因多态性及其互作效应对产羔数的影响
刘海霞, 韩大勇, 朱爱文, 闫伟, 王步忠, 蔡子健
中国畜牧兽医. 2020, 47(3):  780-788.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0.03.016
摘要 ( 226 )   PDF (1443KB) ( 8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试验旨在探究GnRHRINHA基因遗传变异及其互作效应对绵羊产羔数的影响。参考GenBank发布的绵羊GnRHR基因(登录号:AH004943)和牛INHA基因(登录号:U16237)的DNA序列设计引物,采用PCR-SSCP技术检测GnRHRINHA基因在乌湖羊、湖羊、乌骨绵羊中的遗传多态性,分析多态位点与产羔数的相关性,以及GnRHRINHA基因间互作效应。结果显示,乌湖羊和湖羊群体GnRHRINHA基因均存在多态位点,分别检测到GG、GC、CC和AA、AB、BB基因型,乌骨绵羊因样本较少,未发现多态位点。测序发现,GnRHR基因编码区198 bp处发生G→C突变,导致甘氨酸变为精氨酸,为错义突变;INHA基因877 bp处发生T→C突变,为同义突变(仍为天冬氨酸)。遗传学分析显示,GG和AA为优势基因型,G和A为优势等位基因;χ2适合性检验显示,试验羊群体GnRHR和INHA基因型分布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P>0.05);分析GnRHRINHA基因互作效应发现,基因互作效应在乌湖羊和湖羊群体差异显著(P<0.05),ABCC互作基因型互作效应最大,AAGG互作基因型互作效应最小。乌湖羊ABCC互作基因型的平均产羔数比AAGG互作基因型多1.68只,湖羊ABCC互作基因型产羔数比AAGG互作基因型多1.32只,ABCC互作基因型比AB和CC基因型的产羔数都高,表明互作效应与羊产羔数呈正相关。本研究认为,INHA基因T877C位点与GnRHR基因G198C位点互作基因型与绵羊产羔数紧密关联,对试验羊群体产羔数影响显著。
摩拉水牛PRKAA2基因多态性与生长性状的关联分析
郑海英, 杨春艳, 郑威, 于农淇, 文崇利, 韦科龙, 李玲玉, 黄春丽, 黄加祥, 尚江华
中国畜牧兽医. 2020, 47(3):  789-798.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0.03.017
摘要 ( 238 )   PDF (1451KB) ( 8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试验旨在探讨PRKAA2基因在摩拉水牛群体中的遗传多态性及其与生长性状的关联性,进而得到显著相关的遗传标记,为摩拉水牛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提供理论依据。利用DNA测序法等技术进行候选基因PRKAA2外显子4及部分内含子3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检测,并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结合统计软件分析PRKAA2基因与摩拉水牛生长性状的关联性。结果显示,摩拉水牛PRKAA2基因中共检测到4个SNPs位点:c.462 G>A、IVS3.557 T>C、IVS3.560 C>T和IVS3.565 G>A,均包含3种基因型,且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4个SNPs位点在水牛群体中均为中度多态,可以构建3种单倍型,T-C-G-G为优势单倍型,其中IVS3.560 C>T与c.462 G>A位点之间存在完全连锁不平衡,关联分析结果显示,单倍型H2与摩拉水牛体斜长和腰角宽呈显著相关(P<0.05)。c.462 G>A位点与摩拉水牛体高、十字部高、尻长、坐骨端宽和腰角宽呈显著相关,其中GG和AA基因型个体的体高和十字部高均显著高于GA基因型个体,GG基因型个体的尻长显著高于GA和AA基因型个体,AA基因型个体的坐骨端宽和腰角宽显著高于GA基因型个体(P<0.05);IVS3.557 T>C位点与摩拉水牛的生长性状指标未达到显著相关(P>0.05);IVS3.560 C>T位点与摩拉水牛体高、十字部高和尻长呈显著相关,其中CC和TT基因型个体的体高和十字部高均显著高于CT基因型个体,CC基因型个体的尻长显著高于CT基因型个体(P<0.05);IVS3.565 G>A位点与体斜长呈显著相关,其中GG和GA基因型个体的体斜长显著高于AA基因型个体(P<0.05)。综上,PRKAA2基因的c.462 G>A、IVS3.560 C>T和IVS3.565 G>A位点对摩拉水牛部分生长性状均有显著影响,可作为摩拉水牛品种早期选育的候选基因和分子辅助标记。
绵羊FRZB基因InDel检测及其与生长性状的关联分析
陈平博, 赵海东, 邬明丽, 韦燕佩, 孙秀柱, 王淑辉
中国畜牧兽医. 2020, 47(3):  799-806.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0.03.018
摘要 ( 236 )   PDF (1472KB) ( 8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以卷曲相关同源蛋白(FRZB)基因作为候选基因,以同羊、小尾寒羊、兰州大尾羊和湖羊4个品种共计582只绵羊个体为试验材料,利用琼脂糖凝胶电泳结合DNA测序技术对FRZB基因的InDel进行筛查,旨在寻找与4个品种绵羊生长性状相关的InDel位点。结果表明,绵羊FRZB基因第1内含子上检测到一段14 bp的InDel突变;FRZB基因内含子区InDel突变位点在同羊、小尾寒羊、兰州大尾羊和湖羊群体中均存在II、ID、DD 3种基因型;关联分析表明,FRZB基因中检测到的InDel突变对同羊生长性状有显著影响(P<0.05),其中II基因型的体长、背高、荐高、距骨宽度、尾长和尾宽在同羊群体中显著优于DD基因型,可以作为候选分子标记用于同羊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这些结果提示,绵羊FRZB基因第1内含子上一个14 bp的插入突变可显著影响同羊生长性状,可以作为绵羊育种中生长性状的潜在分子标记。
RBP4基因在绵羊性成熟前后附睾中表达的研究
韩越, 柳杭, 陈洋, 姜怀志
中国畜牧兽医. 2020, 47(3):  807-813.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0.03.019
摘要 ( 210 )   PDF (6636KB) ( 11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试验旨在研究视黄醇结合蛋白4(retinol binding protein 4,RBP4)基因在绵羊性成熟前和性成熟后附睾中的表达水平,探讨其在绵羊生殖机能调控方面的作用。以绵羊性成熟前和性成熟后附睾为材料,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RBP4基因mRNA在绵羊性成熟前、后附睾中表达量的差异,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RBP4基因在绵羊性成熟前、后附睾头和附睾尾中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显示,RBP4基因在绵羊附睾中性成熟前的表达量为1.3368,性成熟后的表达量为0.6450,虽然二者间的表达量差异不显著(P>0.05),但性成熟前的表达量高于性成熟后的表达量。RBP4蛋白在性成熟前、后附睾头上皮层、平滑肌层、组织间质中均有阳性表达,主要位于上皮细胞质、平滑肌细胞质;在附睾尾上皮层、组织间质中有阳性表达,主要位于上皮细胞质。推测RBP4基因可能与附睾主细胞分泌功能和附睾头处的收缩功能有关,预示RBP4可能参与附睾微环境的调控,有利于精子成熟、运动和储存。
调教训练对伊犁马1 km速步赛肢体角度的影响
孟军, 王建文, 孔麒森, 曾亚琦, 李林玲, 张亚昂, 任万路, 王川坤, 姚闰晨, 姚新奎
中国畜牧兽医. 2020, 47(3):  814-821.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0.03.020
摘要 ( 217 )   PDF (657KB) ( 5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试验旨在分析研究调教训练不同阶段对伊犁马1 km速步赛肢体角度的影响。选取2岁龄伊犁马8匹为试验对象,通过开展为期3个月的1 km速步训练,在训练开始前及开始后每个月组织速步测试赛,采用视频分析运动过程中直道和弯道马匹最大肢体开张角度、最小收缩角度和肢体角度极差,并对不同调教训练阶段肢体角度变化进行差异性分析。结果显示,在直道运动中,肩关节角训练前肢体最大开张角、最小收缩角显著小于训练后3个月(P<0.05);肘角和后球节角训练前最大开张角和角度极差极显著小于训练后3个月(P<0.01);前飞节角、后飞节角训练前最小收缩角和角度极差与训练后3个月差异极显著(P<0.01);前球节角训练前最大开张角、最小收缩角和角度极差均与训练后3个月差异极显著(P<0.01)。在弯道运动中,肩关节角训练前最大开张角显著大于训练后3个月(P<0.05);肘角和前球节角训练前最小收缩角和角度极差与训练后3个月差异显著(P<0.05);前飞节角训练前最小收缩角极显著大于训练后3个月(P<0.01),角度极差显著小于训练后3个月(P<0.05);膝角训练前最大开张角和角度极差均极显著小于训练后3个月(P<0.01);后飞结角训练前最小收缩角极显著大于训练后3个月(P<0.01),角度极差显著小于训练后3个月(P<0.05)。综上所述,调教训练可影响马匹运动过程中的肢体角度变化,提高马匹运动的稳定性和降低受伤风险。
非遗传因素对新疆地区荷斯坦奶牛在群寿命的影响
赵番番, 王丹, 马砚军, 马新兵, 葛建军, 张晓雪, 张梦华, 胥磊, 姜徽, 桑扎根, 黄锡霞
中国畜牧兽医. 2020, 47(3):  822-827.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0.03.021
摘要 ( 185 )   PDF (663KB) ( 9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探究非遗传因素影响荷斯坦奶牛在群寿命的规律,了解奶牛利用情况,本研究收集了新疆昌吉地区规模化牛场2011-2018年4 057头荷斯坦奶牛的离群、生产性能数据。运用SAS 9.2软件分析了场、离群年份、离群季节、淘汰类型对荷斯坦奶牛离群胎次、在群天数的影响,并进行最小二乘及多重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离群年份和淘汰类型均对离群胎次和在群天数有极显著影响(P<0.01);场、离群季节对离群胎次和在群天数影响不显著(P>0.05)。随着离群年份的增加,离群胎次呈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的趋势,2016年的离群胎次最高,为3.222胎,高于其他年份(P<0.01);2018年的离群胎次最低,且极显著低于其他年份(P<0.01);2015年在群天数高于其他年份,2018年的在群天数最低,为1 890.692 d,且极显著低于其他年份(P<0.01);根据季节的不同,春季的离群胎次低于其他季节,在群天数极显著或显著低于秋季和冬季(P<0.01;P<0.05);淘汰类型中肢蹄类疾病的离群胎次和在群天数极显著高于其他各类疾病(P<0.01),乳房类疾病极显著低于其他各类疾病(P<0.01)。因此,通过分析上述各非遗传因素对离群胎次和在群天数的影响,可以为规模化牧场奶牛日常管理提供理论依据,从而提高奶牛综合使用效率,延长奶牛寿命。
预防兽医
猪痘病毒TKORF121、ORF143基因缺失毒株的构建及其生物学特性的测定
刘昌锦, 邓舜洲, 罗锋, 钟罗华, 王喆, 高映雪, 刘小兰
中国畜牧兽医. 2020, 47(3):  828-836.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0.03.022
摘要 ( 245 )   PDF (3630KB) ( 9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筛选猪痘病毒(SWPV)复制非必需区并测定其缺失株的生物学特性,本研究根据同源重组原理分别针对SWPV的TK(ORF063)、ORF121和ORF143基因设计引物。应用重叠延伸PCR技术拼接同源重组左右臂及EGFP筛选标记表达盒,将拼接片段分别转染到感染SWPV的PK15细胞。利用荧光显微镜观察标记含EGFP的单个蚀斑,筛选获取重组毒株。应用PCR及Western blotting对重组毒株进行鉴定。分别测定各毒株感染PK15细胞的蚀斑大小和皮下接种保育猪致病性。PCR结果表明,目的基因成功整合到相应位点,成功获得重组毒株rSWPV-TK、rSWPV-121和rSWPV-143;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连续传代的重组毒株在PK15细胞上稳定表达外源蛋白。重组毒株在PK15细胞上形成的痘斑均小于亲本毒株,其中ORF121缺失株差异极显著(P<0.01)。各毒株均可导致保育猪痘斑形成,其中ORF121缺失株引起病变时间短,产生痘斑小,毒力较亲本下降。综上所述,本研究筛选到2个SWPV基因组中可供外源蛋白插入的复制非必需区ORF121和ORF143,为构建SWPV基因工程载体奠定了基础。
猪呼吸道疾病综合征药物防控技术研究进展
朱敏娟, 米坤, 蒲善菊, 谢书宇, 袁宗辉, 黄玲利
中国畜牧兽医. 2020, 47(3):  837-847.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0.03.023
摘要 ( 295 )   PDF (1312KB) ( 19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猪呼吸道疾病综合征(PRDC)在养猪业中广泛流行,发病原因复杂,由多种细菌、病毒、寄生虫及环境应激等因素共同引发,普遍造成猪生长迟缓和猪肉品质下降,还有相当比例的病猪死亡,严重影响养猪业的发展。胸膜肺炎放线杆菌(APP)、副猪嗜血杆菌(Hps)、链球菌(SS)是常见的细菌性病原,而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病毒(PRRSV)、猪圆环病毒2型(PCV2)、伪狂犬病毒(PRV)是常见的病毒性病原,合理用药防治PRDC十分关键。头孢喹肟、氟苯尼考及加米霉素等抗生素因抗菌谱广、抗菌活性强、在猪体内药代动力学特征优良等优点被广泛用于防控细菌性感染的猪呼吸道疾病。对于病毒性感染的猪呼吸道疾病,常用的抗病毒药物有细胞因子及中药,尤其是中药,不仅可以抗病毒还可增强机体免疫力,应用前景非常广阔。文章系统地阐述了上述抗菌药物的抗菌机理、药效学及药动学,详细介绍了上述抗病毒药物的抗病毒机理及其在病毒性猪呼吸道疾病上的应用,以期为合理用药防控PRDC提供一定的建议。
一株草鱼维氏气单胞菌的分离鉴定及毒力基因分析
张飘, 胡安东, 杨霞, 潘吉脉, 姜海波, 文明
中国畜牧兽医. 2020, 47(3):  848-855.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0.03.024
摘要 ( 252 )   PDF (1762KB) ( 6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鉴定贵州芩巩县某养殖场草鱼发病死亡的病原,本研究通过临床解剖观察、细菌分离培养、革兰氏染色镜检、生化鉴定、药敏试验、动物回归试验、16S rDNA与gyr B基因测序及系统分析进行鉴定。结果显示,本研究从发病草鱼体内分离到1株致病菌GZQG2019,分离菌在培养基中呈圆形、表面湿润光滑、边缘整齐半透明的灰白色菌落,菌落周围呈现β-溶血环;革兰氏镜检显示,分离菌呈两端钝圆短小阴性杆菌;16S rDNA、gyr B基因序列分析显示,分离菌与维氏气单胞菌聚为一支,同源性均在99%以上;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在使用的20种抗菌药物中,该菌对四环素、丁胺卡那、多黏菌素B和头孢曲松等10种药物敏感,对苯唑西林、青霉素、阿莫西林和庆大霉素等8种药物中度敏感,对头孢氨苄、复方新诺明2种药物耐药;动物回归试验显示,该菌对健康草鱼具有强致病性;10种毒力基因扩增结果显示,分离菌携带气溶素、热不稳定性肠毒素、溶血素、核酶、丝氨酸蛋白酶、弹性蛋白酶和酯酶7种毒力基因。本试验成功分离到1株草鱼源维氏气单胞菌,具有较强毒力,且携带多种毒力因子;对四环素、丁胺卡那等药物敏感,对四环素、丁胺卡那等耐药,为维氏气单胞菌病临床用药提供参考依据。
乳酸菌制剂对肉仔鸡鼠伤寒沙门菌感染的控制效果研究
郑江平, 刘宁, 尚月丽, 白雪瑞
中国畜牧兽医. 2020, 47(3):  856-863.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0.03.025
摘要 ( 234 )   PDF (821KB) ( 23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试验旨在研究乳酸菌制剂对肉仔鸡鼠伤寒沙门菌(ST)感染的控制效果。选择无ST感染的1日龄AA公雏480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20只。其中未感染组饲喂基础日粮;感染组饲喂基础日粮且沙门菌感染;抗生素组在基础日粮中添加40 mg/kg盐酸恩诺沙星;乳酸菌组在基础日粮中添加3×109 CFU/kg乳酸菌制剂(植物乳杆菌、噬酸乳杆菌和屎肠球菌等比例混合)。5日龄时,除未感染组外,其他各组每只鸡灌服1 mL(105 CFU)ST液。7、14和21日龄时,每个重复随机选2只鸡,采血、屠宰、取样。结果显示,ST感染显著降低了1~21日龄肉仔鸡的平均日采食量和平均日增重,日粮中添加乳酸菌制剂显著提高了平均日采食量和平均日增重(P<0.05),且达到了未感染组和抗生素组水平。基于器官指数和组织载菌量,乳酸菌制剂对肉仔鸡ST感染表现出显著的控制效果(P<0.05)。14、21日龄时,乳酸菌组和抗生素组白细胞介素-10(IL-10)含量均显著高于未感染组(P<0.05);21日龄时,乳酸菌组肉仔鸡血清IL-10含量显著低于感染组,免疫球蛋白G(IgG)和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IgA)含量显著升高(P<0.05);乳酸菌组肉仔鸡血清IL-10和SIgA含量与抗生素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而IgG水平显著低于抗生素组(P<0.05)。综上,日粮中添加乳酸菌制剂能显著抑制肉仔鸡肠道ST的数量及组织感染,能显著缓解炎症反应、提高免疫水平和生产性能。
牛种布鲁氏菌A19 VirB启动子缺失株的构建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
邓肖玉, 何金科, 杨琴, 易继海, 王月丽, 席静, 王震, 陈创夫
中国畜牧兽医. 2020, 47(3):  864-872.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0.03.026
摘要 ( 238 )   PDF (2328KB) ( 8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探究VirB基因对牛种布鲁氏菌A19株毒力的影响,深入了解布鲁氏菌胞内存活的机制,本研究以牛种布鲁氏菌A19株为模板,利用VirB基因的上下游同源臂融合kana抗性基因构建自杀质粒。以瞬间电击的方式,将自杀质粒电转进菌体,利用同源重组将VirB启动子用kana基因替换,构建A19ΔVirB缺失株。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缺失株VirB相关蛋白的转录水平,并对缺失株的生长曲线、体外应激、黏附侵袭及胞内生存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试验成功构建A19ΔVirB缺失株。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缺失株VirB相关蛋白的表达量极显著低于A19株(P<0.01),其生长曲线虽然不同于亲本株,但生长趋势相同。体外应激结果显示,A19株和A19ΔVirB株热休克应激没有明显变化,但在强酸、强碱、高盐的刺激下,A19株的存活率显著高于A19ΔVirB株(P<0.05)。黏附侵袭结果显示,缺失株对巨噬细胞的黏附侵袭能力近似于亲本株。胞内生存结果显示,随着时间的延长,A19株的胞内存活趋势逐渐上升,而缺失株A19ΔVirB总体趋势逐渐下降并且与A19的差距越来越大。综上所述,本研究成功构建了VirB启动子缺失株,极显著降低了相关蛋白的表达,为后续相关缺失株的构建及布鲁氏菌毒力的研究奠定基础。
2株云南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HANA基因序列分析
李佳佳, 李素华, 宋建领, 黄景军, 缪渊, 陈曦, 季佳
中国畜牧兽医. 2020, 47(3):  873-883.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0.03.027
摘要 ( 211 )   PDF (2646KB) ( 7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2019年1月-2019年6月对云南出现呼吸道疫病的57个鸡场进行H9亚型禽流感检测的基础上,选取石林和楚雄2个H9亚型禽流感阳性样品进行病毒分离。从分离的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感染鸡胚尿囊液中提取总RNA,采用特异性引物经反转录PCR分别扩增HANA基因,PCR产物纯化后进行测序。序列比对及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云南2株H9N2毒株HA基因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94.2%,NA基因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93.6%,系统进化分析表明云南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HANA基因均属于欧亚谱系中的类ADKHKY28097分支(Y280-like),ACKYN12019和ACKYN72019 HA基因之间的同源性为94.3%,与参考毒株ACKJX2448的同源性最高,为95.6%~98.5%,与中国流行的H9N2代表株和疫苗株同源性较低。HA蛋白333-340位裂解位点为PSRSSR↓GLF,具有低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分子特征,受体结合位点均发生E198T和Q234L的突变,具有人样受体结合特征,在29、141、298、305、313、492位氨基酸有6个糖基化位点。ACKYN12019和ACKYN72019 NA基因同源性为93.6%,与Y280-like代表毒株的同源性分别为97.1%~97.5%和93.7%~94.6%,NA蛋白缺失63、64、65位氨基酸,在44、69、86、146、200、234位氨基酸处存在6个潜在的糖基化位点,NA蛋白红细胞结合(HB)位点分析发现,368-369、399-403、432位氨基酸处存在变异。研究结果显示,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一直处于不断的变异之中,故应加强其监测与防控。
日粮添加罗伊氏乳杆菌LR1对猪常见病毒疫苗免疫效果的影响
冯军森, 熊云霞, 吴绮雯, 王丽, 蒋宗勇, 易宏波
中国畜牧兽医. 2020, 47(3):  884-891.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0.03.028
摘要 ( 252 )   PDF (830KB) ( 8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试验利用前期筛选的猪源罗伊氏乳杆菌LR1全程替代饲用抗生素,旨在研究其对猪常见病毒疫苗免疫效果的影响。试验选取144头21日龄杜洛克×长白×大白断奶仔猪,随机分为3组,每组8个重复,每个重复6头猪。对照组(CON)饲喂基础日粮,抗生素组(OA)饲喂基础日粮+100 mg/kg喹乙醇+75 mg/kg金霉素(抗生素在第120天停用),益生菌组(LR1)饲喂基础日粮+5×1010 CFU/kg罗伊氏乳杆菌LR1,试验周期166 d。试验所有猪根据统一免疫程序进行疫苗免疫,并于试验开始第14、42、120、127、134、166天检测猪血清中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猪瘟病毒(HCV)、猪口蹄疫病毒(FMDV)、伪狂犬病毒(PRV)、细小病毒(PPV)抗体水平以及血清中IgG含量。结果表明:①与对照组和抗生素组相比,益生菌组第14天血清中口蹄疫抗体水平显著提高(P<0.05);②与对照组相比,益生菌组和抗生素组第120天血清中的细小病毒抗体水平均显著提高(P<0.05);③益生菌组第166天血清中的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抗体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益生菌组第166天血清中的猪瘟抗体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和抗生素组(P<0.05)。综上所述,日粮添加罗伊氏乳杆菌LR1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猪常见病毒疫苗免疫后的抗体水平,提示其不仅可以作为饲用抗生素的潜在替代品,同时在预防和治疗猪病毒性疾病方面具有应用前景。
基础兽医
犬降钙素原蛋白多克隆抗体制备及应用分析
王栋, 刘营, 张康, 张鸿焱, 苏峰, 马卫明
中国畜牧兽医. 2020, 47(3):  892-901.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0.03.029
摘要 ( 259 )   PDF (3111KB) ( 7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试验旨在获得高纯度犬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重组蛋白,并对该蛋白的临床应用进行分析。采用大肠杆菌表达外源蛋白的方法,将PCT基因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ET-30a(+)中,经双酶切和测序鉴定阳性的重组质粒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感受态细胞,以终浓度为1 mmol/L的IPTG诱导表达,采用镍柱进行重组蛋白的纯化,纯化蛋白免疫小鼠制备多克隆抗体,间接ELISA法检测抗体效价,Western blotting检测重组蛋白与犬PCT多克隆抗体的特异性,采用ELISA法检测健康犬和炎症犬血清PCT。双酶切及测序结果显示,犬PCT基因成功插入pET-30a(+),未出现碱基突变;SDS-PAGE结果显示,重组蛋白以可溶性形式表达,分子质量为14.9 ku,间接ELISA法测定的免疫小鼠血清抗体效价达1:51 200。Western blotting结果表明,制备的多抗血清具有很好的特异性;ELISA结果显示,炎症犬血清内检测到PCT,且其浓度与炎症反应程度呈正相关。结果表明,本研究成功制备了犬PCT蛋白多克隆抗体,且犬血清PCT蛋白是一种潜在的新型严重细菌性炎症感染指示物。
牛源大肠杆菌对秀丽隐杆线虫的致病性研究
白慧丽, 彭昊, 李军, 李常挺, 陶立, 陈忠伟, 吴翠兰, 潘艳, 曾芸, 龚俞
中国畜牧兽医. 2020, 47(3):  902-910.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0.03.030
摘要 ( 280 )   PDF (3163KB) ( 10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建立牛源大肠杆菌-秀丽隐杆线虫致病模型,本研究从广西南宁、桂林、柳州等地区收集的牛病料中分离出13株大肠杆菌,继而对这些大肠杆菌进行血清学鉴定及小鼠、秀丽隐杆线虫的致病性试验。采用玻片凝集法鉴定大肠杆菌的O血清型,并将13株大肠杆菌培养液以3.0×109 CFU/mL、0.2 mL/10 g体重给小鼠腹腔注射,同时分别喂食N2野生型秀丽隐杆线虫。结果显示,大肠杆菌的O血清型为O127、O126和O44,其中O126为优势血清型(4/13)。致病性结果显示,有11株大肠杆菌能使小鼠致死(致死率为40%~100%),2株大肠杆菌对小鼠没有致死性(致死率为0)。对小鼠有强致病性的大肠杆菌,对线虫的致死率也较高,死亡率在第3~6天最为显著,半数致死时间为3~4.5 d,最长存活时间为9 d;对小鼠不致死的两株大肠杆菌对线虫的致死率也较低,线虫死亡率下降趋势缓慢,半数致死时间为5~6 d,最长存活时间为10~11 d。肠道细菌计数结果显示,大肠杆菌在线虫体内的数量与时间呈线性关系,大肠杆菌不断破坏线虫的免疫系统,从而导致了线虫的死亡。本研究结果表明,大肠杆菌对线虫和小鼠的致病力试验结果一致,说明成功建立了牛源大肠杆菌-秀丽隐杆线虫致病模型,为牛病防治与临床用药提供了依据。
中草药复方防治雏鸡沙门氏菌病的研究
李正田, 豆腾飞, 李琦华, 葛长荣, 贾俊静, 张曦
中国畜牧兽医. 2020, 47(3):  911-921.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0.03.031
摘要 ( 246 )   PDF (1155KB) ( 13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探明中草药复方对雏鸡感染肠炎沙门氏菌(S. Enteritidis)的防治效果,本研究选取黄连、鹿蹄草、白头翁等23味中草药组成的复方中草药制剂进行体外和体内抑菌试验。体外抑菌试验中草药复方的抑菌直径为17.4 mm,说明沙门氏菌对其高度敏感。体内抑菌试验中,将中草药复方以低(0.1%)、中(0.3%)、高(0.5%)3个剂量进行治疗试验,结果表明,肠炎沙门氏菌感染后,与对照组相比,3个试验组均极显著提高了试验鸡的成活率(P<0.01),显著降低了试验鸡的料重比(F/G)(P<0.05),中、高剂量组的平均日增重(ADG)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中剂量组的平均日采食量(ADFI)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3个试验组试验鸡的脾脏指数、白细胞数量(WBC)、血小板计数(PLT)、免疫球蛋白A(IgA)、IgG、IgM、补体C4含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胸腺指数、法氏囊指数、红细胞数量(RBC)、血红蛋白浓度(HGB)、红细胞压积(HCT)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抗菌肽基因(CATH1、CATH2、CATH3)在脾脏、胸腺和法氏囊中的表达量均不同程度地高于对照组。综合试验结果,日粮中添加中草药复方可以降低雏鸡感染肠炎沙门氏菌后的死亡率,提高雏鸡的免疫能力和抗菌能力,改善生长性能,其中,中剂量组(0.3%)的防治效果最佳。
芒柄花素对免疫抑制小鼠免疫功能影响的研究
张彦平, 邓康, 贾宁, 方梅, 黄伟宽, 张嘉男, 刘升
中国畜牧兽医. 2020, 47(3):  922-930.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0.03.032
摘要 ( 224 )   PDF (12316KB) ( 2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探讨芒柄花素对免疫抑制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将100只昆明种小鼠随机分为5组:空白对照组、免疫抑制组、试验Ⅰ组、试验Ⅱ组和试验Ⅲ组,每组20只(雌雄各半),采用灌胃法给药。试验期28 d,试验1~7 d,对照组小鼠灌胃0.6 mL生理盐水,其余各组小鼠均灌胃0.6 mL 40 μg/g体重环磷酰胺(CTX);试验8~21 d,试验Ⅰ、Ⅱ、Ⅲ组小鼠分别灌胃0.6 mL 50、150、250 μg/g体重芒柄花素溶液,空白对照组与免疫抑制组灌胃0.6 mL生理盐水。试验结束后,测定小鼠脏器指数(胸腺、脾脏)、血清溶血素及IL-2、IL-4含量。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小鼠胸腺、脾脏CD3和CD20阳性淋巴细胞,肝脏CD68阳性KCs细胞。结果表明,环磷酰胺可成功复制小鼠免疫抑制模型。不同剂量芒柄花素均能提高免疫抑制小鼠胸腺和脾脏指数、血清溶血素及血清IL-2和IL-4含量,尤其当芒柄花素灌胃剂量为150 μg/g体重时效果最为明显,与免疫抑制组差异极显著(P<0.01)。免疫组化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剂量芒柄花素均可提高免疫抑制小鼠胸腺和脾脏CD3阳性T淋巴细胞及CD20阳性B淋巴细胞数量,并促使肝脏CD68阳性KCs细胞增殖,也以试验Ⅱ组效果最显著,与免疫抑制组差异极显著(P<0.01)。综上,芒柄花素可促进小鼠相关淋巴细胞增殖和细胞因子的释放,进而增强机体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功能,并可明显促进肝脏固有吞噬细胞KCs增殖。
肉鸡养殖场中耐药相关基因散播情况的调查研究
陈霞, 车洁, 骆鹏杰, 张云飞, 赵晓菲, 袁敏, 白雪梅, 李文革, 李娟
中国畜牧兽医. 2020, 47(3):  931-939.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0.03.033
摘要 ( 186 )   PDF (1159KB) ( 8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研究耐药相关基因在肉鸡养殖场中的分布流行情况,本研究以河北省肉鸡养殖场待出栏肉鸡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抽样方式采集肉鸡泄殖腔拭子样品264份,粪便污染地面样品9份,进行blaNDMblaOXAblaCTX-MarmA、fexA、cfrmcr-1、qnrS 8种耐药基因和int1、ISCR1 2种与耐药基因散布密切相关基因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显示,10种基因在273份样品中均有不同程度检出,检出率在4.03%~97.07%之间,检出率最低的为armA基因,最高的为int1基因;样品中有基因共存情况,并以3种耐药基因共存的情况最多,有4份样品存在1种耐药基因,6份样品未检出任何耐药基因,没有样品共存8种耐药基因;通过数据分析,共得到41种不同的耐药基因谱型,其中常见的耐药基因谱型为blaCTX-M-fexA-mcr-1和blaOXA-blaCTX-M-fexA-cfr-mcr-1-qnrS;分析发现样品携带两种及以上耐药基因时,与耐药基因散布相关的int1和ISCR1元件检出率越高,耐药基因在样品中检出的种类越多;耐药基因blaOXAblaCTX-MfexA、cfrmcr-1、qnrS与int1基因的共存有统计学意义(P<0.05);耐药基因blaNDMblaOXAblaCTX-MfexA、cfrqnrS与ISCR1元件的共存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为畜牧兽医养殖行业耐药性监测工作提供了基于样品的新型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为有效预防耐药菌、耐药基因产生、控制耐药性的快速传播提供了可靠的数据支持。
中兽药复方组合与抗生素防治肉鸡呼吸道疾病的协同效应
冯海鹏, 辛蕊华, 张凯, 王磊, 张康, 李建喜, 王学智
中国畜牧兽医. 2020, 47(3):  940-947.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0.03.034
摘要 ( 277 )   PDF (5332KB) ( 6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探讨中兽药复方组合与抗生素防治肉鸡呼吸道疾病的协同效应,本研究在规模化鸡场两栋鸡舍内分别随机选取100只3日龄白羽肉鸡,分为两组(Ⅰ组和Ⅱ组):Ⅰ组饮水添加抗生素,Ⅱ组在添加抗生素基础上的不同阶段分别饲喂中兽药玉屏风口服液(3~7 d)、射干地龙颗粒(10~16 d)、双黄连口服液(22~25 d)、麻杏石甘口服液(27~31 d)。分别于8日龄免疫鸡传染性支气管炎活疫苗、新城疫-传染性支气管炎二联活疫苗和新城疫-禽流感二联灭活疫苗,免疫后1、7、14、21、28 d采集血清和气管组织,检测新城疫、禽流感(H9)、传染性支气管炎疫苗的抗体水平,观察气管组织病理变化,计算免疫器官指数和平均日增重。结果显示,Ⅱ组的成活率较Ⅰ组提高了1.23%,Ⅱ组末体重与平均日增重极显著高于Ⅰ组(P<0.01),分别提高了561.25和16.63 g/d;Ⅱ组病鸡呼吸道症状较Ⅰ组轻,病程短,肝脏和心脏无明显病变,脾脏指数在36 d显著高于Ⅰ组(P<0.05)。免疫后21 d,Ⅱ组新城疫、传染性支气管炎和禽流感(H9)疫苗的抗体水平达到最高,显著高于Ⅰ组(P<0.05);免疫后28 d,Ⅱ组新城疫抗体水平极显著高于Ⅰ组(P<0.01)。综上所述,4种清热解毒、止咳平喘、清肝利胆的中兽药复方组合使用与抗生素促生长和预防肉鸡呼吸道疾病具有协同效应。
四环素类抗生素在环境中的风险评估研究进展
徐向月, 马文瑾, 安博宇, 程古月, 黄玲利
中国畜牧兽医. 2020, 47(3):  948-957.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0.03.035
摘要 ( 350 )   PDF (1011KB) ( 47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四环素类抗生素因成本低、价格低、抗菌谱广及抗菌活性好等特点被广泛用于养殖业,由于其在动物体内吸收较少,大部分以原形或代谢物的形式排出体外,随动物的粪便、尿液进入环境。多项研究表明,四环素类抗生素在环境中的暴露量大,吸附能力强、迁移能力弱,微生物、光照及温度都会影响其在环境中的稳定性,其在环境中的暴露对植物生长、水生生物及微生物群落结构数量和抗性基因均会产生负面影响。作者综述了四环素类抗生素在环境中的暴露现状、吸附及降解行为特性、效应研究及其在环境中的风险评估现状,旨在引起人们对环境中四环素类抗生素污染的重视,为环境中四环素类抗生素及抗性基因的去除提供参考,并对今后四环素类抗生素的环境风险评估提出展望。
临床兽医
原代奶牛子宫内膜上皮细胞体外培养方法的改进
王仕宇, 李博通, 刘佳玮, 倪耀娣, 刘明超
中国畜牧兽医. 2020, 47(3):  958-964.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0.03.036
摘要 ( 246 )   PDF (3890KB) ( 16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前利用奶牛子宫内膜上皮细胞体外培养技术,建立奶牛子宫内膜炎模型从而减少不可控因素来研究奶牛子宫内膜炎疾病已成为国内外普遍使用的一类方法,因此获得高纯度、同一性的子宫内膜上皮细胞是体外研究的关键环节,国内外所使用方法主要是酶消化法、组织块贴壁法和组织块消化贴壁法。本文旨对先前的方法进行改良,建立一种简便易行、培养周期短、细胞活性及形态良好的原代奶牛子宫内膜上皮细胞体外培养技术。采用健康未孕奶牛子宫为试验材料,取下子宫内膜组织,加入5 mL含2%双抗、40%胰酶的DMEM/F12培养基,4 ℃消化12 h,再将组织移至25 cm2细胞培养瓶中贴壁培养。获得原代细胞后,应用角蛋白-18抗体对细胞进行免疫组化荧光鉴定,并对第3代细胞采用CCK-8法测定不同时间点的D450 nm值,绘制细胞生长曲线。结果显示,培养至第8天,原代细胞基本铺满细胞培养瓶瓶底,有效地缩短了常规组织块贴壁法的周期。通过角蛋白-18免疫组化荧光鉴定,原代上皮细胞的阳性率可达98%以上,相比常规组织块贴壁法来说,纯度明显提高,省去了细胞纯化的操作步骤。细胞增殖状态,符合正常的分裂生长特性。试验结果表明将常规组织块贴壁法进行了优化改良,不仅缩短了培养周期,同时提高纯度,保持细胞活性,为原代奶牛子宫内膜上皮细胞体外培养技术的改良提供一定的参考。
溶瘤病毒在犬肿瘤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任晓丽, 范玉营, 靳双星, 张磊, 刘云, 石冬梅
中国畜牧兽医. 2020, 47(3):  965-971.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0.03.037
摘要 ( 239 )   PDF (749KB) ( 13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溶瘤病毒疗法是利用病毒治疗恶性肿瘤的一种较有前景的新型生物疗法。溶瘤病毒不仅能直接特异性感染和溶解肿瘤细胞,也能刺激肿瘤部位的免疫反应来间接地溶解肿瘤组织细胞,且对正常组织细胞无杀伤或仅有较弱的杀伤作用,从而能达到理想的抗肿瘤效果。文章综述了溶瘤病毒的发展史及溶瘤病毒介导肿瘤消融术的机制,分析麻疹病毒、犬瘟热病毒、新城疫病毒、仙台病毒等8种病毒作为抗肿瘤药物在体外试验、异种移植肿瘤动物模型试验、肿瘤患犬治疗试验等不同阶段对各种犬肿瘤细胞的杀伤效果,提示溶瘤病毒疗法可能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恶性肿瘤治疗新方法,但真正将溶瘤病毒疗法应用在犬肿瘤临床治疗中时病毒肿瘤特异性、病毒使用剂量等问题仍需解决,本综述可为溶瘤病毒在犬肿瘤临床治疗中的安全使用提供新的思路和技术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