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9年 第46卷 第7期 刊出日期:2019-07-20
目录
封面封底
《中国畜牧兽医》. 2019, 46(7):  0-0. 
摘要 ( 88 )   PDF (749KB) ( 18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录
《中国畜牧兽医》. 2019, 46(7):  0-0. 
摘要 ( 12 )   PDF (498KB) ( 17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生物技术
牦牛Bcl-2、Bax基因克隆及其在生殖轴上的表达分析
夏忆, 王琴, 何向东, 陈莹, 吉格莫体, 字向东
《中国畜牧兽医》. 2019, 46(7):  1881-1889.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9.07.001
摘要 ( 221 )   PDF (1917KB) ( 18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试验旨在分析Bcl-2与Bax基因的序列特性,并分析其在母牦牛生殖轴上的表达特点,为探讨其在牦牛繁殖活动中的调控作用奠定基础。试验采集健康母牦牛与母黄牛下丘脑、垂体、卵巢、输卵管及子宫组织样品,通过RT-PCR扩增并克隆Bcl-2与Bax基因,并采用生物信息学软件进行序列分析;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Bcl-2与Bax基因在牦牛与黄牛不同组织中的表达差异。结果表明,牦牛Bcl-2编码区全长690 bp,编码229个氨基酸;与黄牛Bcl-2基因核苷酸序列同源性最高,为99.86%,其次是山羊、绵羊,同源性分别为98.41%、97.97%;系统进化树表明,牦牛与黄牛亲缘关系最近。牦牛Bax基因编码区全长579 bp,编码192个氨基酸,与黄牛、藏山羊和金堂黑山羊同源性较高,分别为99.83%、99.48%和99.48%,其次是绵羊、马、人,同源性分别为99.14%、95.34%、94.30%;系统进化树表明,牦牛与黄牛亲缘关系最近。Bcl-2和Bax蛋白不存在信号肽,均为酸性不稳定的疏水蛋白。Bcl-2与Bax基因在黄牛及牦牛下丘脑、垂体、卵巢、输卵管和子宫组织中均有表达,其中牦牛卵巢、子宫中Bcl-2基因表达量分别显著和极显著高于黄牛(P<0.05;P<0.01);牦牛子宫、输卵管中Bax基因表达量显著高于黄牛(P<0.05),牦牛卵巢中Bcl-2/Bax比值极显著高于黄牛(P<0.01),子宫和垂体中显著高于黄牛(P<0.05)。表明Bcl-2与Bax在动物进化中非常保守且在繁殖活动中起重要作用,牦牛卵巢、子宫、输卵管和垂体中的高表达量可能与牦牛处于极端恶劣环境的细胞抗凋亡作用有关。

单增李斯特菌llsB基因克隆及序列分析
王欣雨, 尹华, 任静静, 李红欢, 蒋建军
《中国畜牧兽医》. 2019, 46(7):  1890-1898.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9.07.002
摘要 ( 250 )   PDF (1503KB) ( 21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试验旨在对新疆绵羊脑炎临床分离株LM90SB2单增李斯特菌llsB基因进行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以期进一步完善单增李斯特菌溶血素S的功能研究。根据GenBank中单增李斯特菌F2365基因全长序列(登录号为:AE017262)设计其特异性引物,利用PCR方法对新疆分离株LM90SB2的llsB基因进行扩增,回收目的基因与pMD19-T载体连接,采用PCR、双酶切鉴定筛选阳性菌并进行测序,对所获序列进行同源性比对及遗传变异分析。结果显示,新疆分离株LM90SB2的llsB基因序列全长为876 bp,共编码291个氨基酸;LM90SB2分离株llsB基因核苷酸序列与10-0809、81-0592、81-0558、02-1792、NTSN、02-1289不同分离株同源性均为100%,与CⅡMS-PH-1、NRRLB-57603株的同源性均为99.9%,与J1816、R2-502株的同源性为44.7%~45.0%。分子进化树显示,LM90SB2菌株llsB基因与血清型为4b的菌株亲缘关系较近,聚类为同一分支。蛋白质二级结构预测表明,LM90SB2 llsB蛋白为亲水性蛋白,无信号肽,不形成跨膜结构。本试验成功克隆了LM90SB2株llsB基因,为深入探讨该基因功能提供全面的理论依据。

威宁绵羊SOCS7和GFAP基因组织表达研究
张继, 易鸣, 程朝友, 程均华, 付正仙, 杨德文, 吴雪, 邱淦远, 刘若余
《中国畜牧兽医》. 2019, 46(7):  1899-1906.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9.07.003
摘要 ( 231 )   PDF (1203KB) ( 17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试验旨在检测细胞因子信号传导抑制蛋白7(suppressor of cytokine signaling 7,SOCS7)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基因在威宁绵羊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以6月龄、1周岁和2周岁的威宁绵羊公、母羊为研究对象,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测定威宁绵羊不同性别及不同生长阶段心脏、肝脏、脾脏、肺脏、肾脏及脑6个组织中SOCS7和GFAP基因的相对表达量,从mRNA水平上的探究两个基因之间的表达规律。结果显示,SOCS7基因在威宁绵羊不同组织中均有不同程度的表达,其中脾脏中相对表达量最高,其次是肺脏、肾脏、心脏、肝脏和脑组织,随着威宁绵羊年龄的增大,SOCS7基因在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呈现小幅度上升的趋势;GFAP基因在威宁绵羊脑组织中相对表达量最高,其余组织中表达量较低,随着年龄增长总体呈现下降趋势。从性别差异来看,威宁绵羊SOCS7基因相对表达量母羊普遍高于公羊,而GFAP基因则是公羊普遍高于母羊,推测SOCS7基因很有可能负向调控GFAP基因的表达。

猪丁型冠状病毒CH/GX/1468B/2017的分离鉴定及全基因组序列分析
秦毅斌, 何苹萍, 卢冰霞, 何颖, 梁家幸, 刘磊, 段群棚, 韦嫔媛, 李斌, 陈忠伟, 周英宁, 苏乾莲, 蒋冬福, 卢敬专, 赵武
《中国畜牧兽医》. 2019, 46(7):  1907-1916.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9.07.004
摘要 ( 292 )   PDF (2941KB) ( 27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于广西某猪场采集疑似感染猪丁型冠状病毒(porcine deltacoronavirus,PDCoV)的腹泻仔猪小肠及其内容物进行病毒分离,并通过细胞病变(CPE)、RT-PCR、间接免疫荧光(IFA)和全基因序列测定分析对分离的病毒进行鉴定。结果显示,试验成功分离到1株PDCoV,命名为CH/GX/1468B/2017(简称PDCoV 1468B)。该毒株可稳定有效地在LLC-PK细胞生长增殖,并引起典型CPE;该毒株已在LLC-PK细胞连续传代15代,病毒滴度随着传代次数的增加逐渐提高并稳定在108.10TCID50/mL以上。该毒株全基因组序列长25 399 nt;与23个GenBank中登录的参考毒株的全基因组序列比对显示,核苷酸同源性为97.2%~99.4%,其中PDCoV 1468B分离毒株与Vietnam/Binh21/2015株同源性最高,为99.4%。全基因组系统进化分析显示,PDCoV 1468B分离毒株属于Ⅱ群,与东南亚国家PDCoV毒株亲缘关系密切,处于同一进化分支。综上所述,本研究成功分离出PDCoV 1468B株并进行了全基因序列分析,为进一步开展PDCoV致病性等生物学特性研究及疫苗研制奠定了基础,同时可为PDCoV的遗传进化提供数据支持。

黄色瘤胃球菌纤维小体脚手架蛋白ScaC基因的克隆及其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
曹平华, 李晓霞, 赵龙妹, 武晓红, 许会英, 马禹龙
《中国畜牧兽医》. 2019, 46(7):  1917-1925.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9.07.005
摘要 ( 171 )   PDF (2307KB) ( 26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获得纤维小体(cellulosome)的基本元件,本试验以滩羊瘤胃液微生物混合DNA为模板,根据黄色瘤胃球菌纤维小体的脚手架蛋白ScaC基因序列(GenBank登录号:JN109634.1)设计特异性引物,扩增纤维小体脚手架蛋白基因,并对其进行克隆、测序及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分析;同时构建脚手架蛋白基因原核表达载体,分析其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试验利用1对引物同时成功克隆获得2个脚手架蛋白编码基因,其中一个基因全长867 bp,编码288个氨基酸,命名为ScaC2基因;另一个基因全长870 bp,编码289个氨基酸,命名为ScaC7基因。核苷酸序列分析表明,脚手架蛋白基因ScaC2与ScaC7的核苷酸序列相似性为74.1%,ScaC2基因与黄色瘤胃球菌AGY80P318及ScaC7基因与黄色瘤胃球菌DA640P037 ScaC基因核苷酸序列相似性均为99%;氨基酸保守序列分析显示,ScaC2和ScaC7氨基酸序列均具有典型的脚手架蛋白结构域,含有1个Ⅰ型黏附域和1个Ⅰ型锚定域。蛋白表达分析显示,ScaC2和ScaC7基因均能在大肠杆菌中实现可溶性表达,表达产物大小约为33 ku。本试验克隆获得的纤维小体的脚手架蛋白基因ScaC2和ScaC7可为后续人工纤维小体的构建提供基本材料。

多杀性巴氏杆菌OmpA基因的原核表达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郑义盈, 李宝宝, 黄海峰, 张振兴, 章泸尹, 张萌萌, 安琪, 王成强, 陈杰, 李彬, 陈珍, 杜丽, 王凤阳
《中国畜牧兽医》. 2019, 46(7):  1926-1934.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9.07.006
摘要 ( 222 )   PDF (3469KB) ( 11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试验旨在探究羊源多杀性巴氏杆菌OmpA基因的原核表达及其生物信息学特征。以羊源多杀性巴氏杆菌HN-01株基因组为模板,设计特异性引物扩增OmpA基因;构建pET-28a (+)-OmpA重组质粒后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感受态细胞,将鉴定正确的重组菌经IPTG诱导表达;通过SDS-PAGE及Western blotting分析表达蛋白的特征,并运用生物信息学工具对OmpA基因序列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羊源多杀性巴氏杆菌OmpA基因大小约为1 044 bp,该基因序列与HN-06株的同源性达89.72%。通过诱导后发现,pET-28a (+)-OmpA重组菌最佳诱导条件为1 mmol/L IPTG 37℃诱导6 h,表达的重组蛋白大小约为40 ku,以包涵体的形式存在。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约40 ku的重组蛋白携带His标签。经生物信息学分析,OmpA分子式为C1684H2619N457O505S3,属碱性疏水蛋白,其多肽链的1-21位氨基酸为信号肽区域,并具有多种结构。综上所述,OmpA可能具有特殊结构,与众多外膜蛋白结构特点相似。本研究构建了多杀性巴氏杆菌OmpA基因原核表达系统,优化诱导条件后能稳定获得OmpA重组蛋白,为进一步探究巴氏杆菌的致病机理提供理论依据。

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
豫西黑猪与确山黑猪体尺指标、屠宰性能、肉品质及血液指标比较分析
王明宇, 张晨, 薛亚辉, 叶建伟, 韩雪蕾, 乔瑞敏, 李秀领, 刘贤, 王献伟, 吴胜军, 王明旻, 李新建
《中国畜牧兽医》. 2019, 46(7):  1935-1944.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9.07.007
摘要 ( 248 )   PDF (1013KB) ( 23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解豫西黑猪屠宰性能、肉品质等遗传性状,以及与河南地方猪确山黑猪间的差异,本研究挑选相同条件下健康的豫西黑猪(120.28 kg±6.96 kg)和确山黑猪(117.80 kg±8.76 kg)各8头,按相关规定开展体尺指标、屠宰性能、肉品质及血液指标测定,即对豫西黑猪与确山黑猪体尺指标(体高、体长、胸围、管围等)、屠宰性能(胴体重、胴体长、皮率、骨率、屠宰率等)、肉品质(肉色、大理石纹、pH、肌内脂肪、粗灰分等)、血液指标(白细胞数、红细胞数、血小板数、血小板压积等)及两种猪肌肉氨基酸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豫西黑猪体长、胴体长、皮率和头重均显著低于确山黑猪(P<0.05),背膘厚、瘦肉率、脾脏重、心脏重和眼肌面积均极显著或显著高于确山黑猪(P<0.01;P<0.05)。在肉品质方面,豫西黑猪大理石纹评分、pH45 min、pH24 h、粗蛋白质及粗灰分含量均显著或极显著低于确山黑猪(P<0.05;P<0.01),但水分和磷含量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确山黑猪(P<0.05;P<0.01)。在血液指标方面,豫西黑猪血小板数目和血小板压积均极显著低于确山黑猪(P<0.01),但其他指标与确山黑猪无明显差异(P>0.05)。豫西黑猪精氨酸、缬氨酸和组氨酸含量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确山黑猪(P<0.05;P<0.01),甘氨酸含量极显著低于确山黑猪(P<0.01)。综上所述,豫西黑猪和确山黑猪在体尺指标、肉品质及血液指标方面均无明显差异,在屠宰性能方面豫西黑猪稍优于确山黑猪,均可为消费者提供品质优良的猪肉。

动物DGAT基因的研究进展
吴东旺, 孙丽媛, 袁再美, 和世春, 胡成龙, 邓茗月, 毛华明, 杨舒黎
《中国畜牧兽医》. 2019, 46(7):  1945-1952.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9.07.008
摘要 ( 269 )   PDF (956KB) ( 20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DGAT基因包括二酰基甘油酰基转移酶1(DGAT1)基因和二酰基甘油酰基转移酶2(DGAT2)基因,前者属于酰基辅酶A胆固醇酰基转移酶(ACAT)基因家族,后者属于单酰甘油酰基转移酶(MGAT)基因家族,分别编码微粒体酶DGAT1和DGAT2,这两种酶控制着甘油三酯的合成,均是定位于内质网的跨膜蛋白,其膜拓扑结构具有与其他蛋白质和细胞器相互作用的能力,影响脂肪代谢及脂类在组织中的沉积,参与调节动物机体的能量合成和分解代谢,影响心脏和肝脏中甘油三酯的代谢;同时DGAT基因的多态性影响着牛乳中脂肪的含量及泌乳量。因此,了解DGAT基因的结构和生物学功能对畜禽生长发育和生产等相关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简述了DGAT基因的基本结构和生物学功能及相关的作用机制,分析了其在畜牧生产中的基础应用,如参与哺乳动物生产调控的脂肪沉积、乳脂含量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添加不同水平的发酵棉粕对科宝肉鸡生长性能、屠宰性能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魏莲清, 牛俊丽, 赵官正, 于静仔, 张文喆, 陈宏, 张文举, 聂存喜
《中国畜牧兽医》. 2019, 46(7):  1953-1961.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9.07.009
摘要 ( 240 )   PDF (1019KB) ( 20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水平发酵棉粕替代豆粕对科宝肉鸡生长性能、屠宰性能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选取240只1日龄科宝肉鸡,随机分成4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鸡。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不添加发酵棉粕;试验组分别添加3%、6%、9%发酵棉粕代替豆粕。试验共分生长前期(1~21 d)和生长后期(21~42 d)2个阶段进行,每个阶段开始和结束时对肉鸡称重,采集血液样品,测定各阶段肉鸡生长性能、屠宰性能及血清生化指标。结果表明:①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肉鸡1~21 d的料重比(F/G)均显著降低(P<0.05);9%发酵棉粕组肉鸡21~42 d平均日采食量(ADFI)显著降低(P<0.05);②与对照组相比,各阶段试验组肉鸡半净膛率、胸肌率、腿肌率均升高,皮下脂肪厚度显著降低(P<0.05),其中6%组42 d的胸肌率和腿肌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和9%发酵棉粕组(P<0.05);试验组42日龄肉鸡屠体率升高,其中3%和6%发酵棉粕组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③21 d时,试验组肉鸡血清甘油三酯(TG)、葡萄糖(GLU)含量均较对照组降低,而血清总蛋白(TP)含量升高,其中6%发酵棉粕组效果最好;且42 d试验组血清钙(Ca)含量增加。综上所述,日粮中添加适量发酵棉粕可一定程度上改善科宝肉鸡生长性能,提高屠宰性能,降低血清中的TG和GLU含量,增加血清TP及Ca含量。

体外产气法筛选基于真姬菇菌糟碱贮的山羊日粮配方
许锦聪, 潘双子, 苗景, 何祥波, 梁学武, 甘乾福
《中国畜牧兽医》. 2019, 46(7):  1962-1968.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9.07.010
摘要 ( 182 )   PDF (705KB) ( 15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试验选取6只6月龄、体重(25±2.5) kg、安装瘤胃瘘管的健康川中黑山羊为瘤胃液供体;采用ANKOM RFS体外产气系统筛选基于真姬菇菌糟复合碱贮的山羊全混合日粮(TMR)配方。试验日粮按NRC山羊营养需要量配制,真姬菇菌糟复合碱贮在其中的添加比例分别为0、20%、30%、40%(以DM计,分别记为CK、SMS2、SMS3、SMS4组),每个水平3次重复,测定发酵0、6、12、18、24、30、36、42、48 h的产气量(GP),并测定48 h发酵液中挥发性脂肪酸(VFA)、微生物蛋白(MCP)、氨态氮(NH3-N)含量、pH和体外真消化率(IVTD)。结果表明:SMS2、SMS3、SMS4组的GP48 h、IVTD、MCP、TVFA较对照组分别提高了6.87%(P<0.01)、9.40%(P<0.01)、4.22%(P<0.05);10.98%(P<0.01)、16.11%(P<0.01)、18.17%(P<0.01);4.01%(P<0.05)、8.59%(P<0.05)、10.08%(P<0.05)及12.96%(P<0.05)、24.93%(P<0.01)、31.09%(P<0.01)。各组发酵液pH为6.66~6.70,NH3-N浓度为16.96~18.45 mg/100 mL,乙酸丙酸比(A/P)为3.68~4.33,均在适宜范围之内。综合试验结果,真姬菇菌糟复合碱贮可以代替部分粗饲料,在育肥山羊全混合日粮(TMR)中的适宜添加比例为30%。

丁酸梭菌和乳酸菌对青年鸽免疫指标、血清抗氧化指标及肠道功能的影响
袁文华, 李国勤, 韩安法, 王淼, 李浙烽, 赵威, 刁新平, 卢立志
《中国畜牧兽医》. 2019, 46(7):  1969-1975.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9.07.011
摘要 ( 255 )   PDF (837KB) ( 20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试验旨在研究丁酸梭菌和乳酸菌对青年鸽免疫性能、血清抗氧化指标、小肠消化酶活性和肠道形态的影响。选取80日龄左右的雌性青年鸽384只,将其随机分成4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6只。其中A组饲喂基础日粮,B、C和D组分别在基础日粮中添加1×108 CFU/kg丁酸梭菌、5×109 CFU/kg乳酸菌和5×109 CFU/kg乳酸菌+1×108 CFU/kg丁酸梭菌。预试期7 d,试验期28 d。结果表明:①与A组相比,B、C、D组脾脏指数和法氏囊指数均有所提高,但差异不显著(P>0.05)。②与A组相比,B、C、D组青年鸽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及总抗氧能力(T-AOC)均显著提高(P<0.05),丙二醛(MDA)含量显著降低(P<0.05);与B、C组相比,D组血清T-AOC及CAT、GSH-Px活性均显著提高(P<0.05)。③与A组相比,B、D组十二指肠内胰蛋白酶活性显著提高(P<0.05),D组脂肪酶活性显著提高(P<0.05)。④与A组相比,D组十二指肠隐窝深度显著降低(P<0.05),B组十二指肠及D组十二指肠、回肠绒毛高度/隐窝深度比值均显著提高(P<0.05)。综上所述,在日粮中添加丁酸梭菌和乳酸菌有利于改善青年鸽肠道形态,提高小肠消化酶活性及血清抗氧化能力,从而增强青年鸽的免疫力。

遗传繁育
早胜牛微卫星多态性及其与生长性状的关联分析
迟浩斌, 韩向敏, 郎侠, 王彩莲
《中国畜牧兽医》. 2019, 46(7):  1976-1985.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9.07.012
摘要 ( 208 )   PDF (1213KB) ( 18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更好地了解早胜牛的遗传信息,为早胜牛的选育保种提供理论依据,本试验选取13对微卫星引物,应用PCR扩增和毛细管电泳的方法对48头早胜牛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并对13个位点不同基因型与早胜牛的初生重、6月龄重、成年体重、体高、体长、胸围和管围7个性状进行关联分析。结果显示,13个微卫星位点平均等位基因数目为9.54,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为4.792,平均观测杂合度为0.498,平均期望杂合度为0.783,平均多态信息含量为0.712。关联分析发现,与初生重存在关联的位点有D12S4和D15S10;与6月龄重存在关联的位点有D18S5和D12S4;与成年体重存在关联的位点有D14S31和D11S15;与体高存在关联的位点有D18S5、D15S10和D19S2;与体长存在关联的位点有D15S10、D14S31和D19S2;与胸围存在关联的位点有D18S5、D12S4和D19S2;与管围存在关联的位点有D18S5和D19S2。研究发现,选取的13个位点中存在关联的位点有6个:D18S5、D12S4、D15S10、D14S31、D19S2和D11S15。本试验所选微卫星位点在早胜牛群体中存在较丰富的多态性,并与经济性状具有关联性,可用于早胜牛遗传资源评价及早期选育改良。

鸡lncRNA-MSTRG.15568.9及其预测靶基因的表达
黄子妍, 孙研研, 李云雷, 许红, 刘一帆, 石雷, 叶建华, 麻慧, 倪爱心, 王攀林, 谢金防, 陈继兰
《中国畜牧兽医》. 2019, 46(7):  1986-1993.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9.07.013
摘要 ( 256 )   PDF (1224KB) ( 23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试验旨在了解在鸡睾丸中高表达的1个长链非编码RNA (long non-coding RNA,lncRNA)及其预测靶基因的时空表达规律,研究二者在鸡弱精子症中的调控作用。根据弱精子症和正常北京油鸡公鸡睾丸转录组测序筛选到的1个高表达的lncRNA (MSTRG.15568.9),采用顺式(cis)作用模式预测其潜在靶基因SPAG4(sperm-associated antigen 4),进一步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进行表达量分析。分别选择3只0、5、20、30、45、60周龄正常北京油鸡公鸡,检测MSTRG.15568.9与SPAG4基因在不同周龄公鸡睾丸中的表达量差异;选择30周龄3只正常公鸡,采集睾丸、肝脏和脾脏等8个部位组织样品,检测MSTRG.15568.9与SPAG4基因在不同组织间的表达规律;选择45周龄弱精子症公鸡和正常公鸡各3只,对比MSTRG.15568.9与SPAG4基因在睾丸的表达量差异。结果显示,MSTRG.15568.9与SPAG4存在明显的时空表达差异,且二者表达趋势基本一致。在不同周龄的鸡睾丸组织中,MSTRG.15568.9和SPAG4的表达趋势相近,MSTRG.15568.9在20周龄的表达量显著高于0、5、30、45、60周龄(P<0.05),0和5周龄表达量显著低于20、30、45和60周龄(P<0.05);SPAG4在45周龄表达量最高,其次是20周龄(P<0.05)。MSTRG.15568.9和SPAG4在睾丸和肝脏中的表达量均显著高于脾脏、肾脏等组织(P<0.05);在正常睾丸组织中的表达量均显著高于弱精子症睾丸组织(P<0.05)。综上所述,MSTRG.15568.9与SPAG4基因具有较明显的组织表达特异性,且MSTRG.15568.9可能调控SPAG4基因的表达,参与精子发生与精子活力调控;但其具体作用机制需要进一步探索。本研究可为鉴定与鸡弱精子症调节机制相关的功能基因提供参考。

甘氨酸对水貂GV期卵母细胞冷冻保存效率的影响
曹俊国, 李文, 韩玉萍, 李晓霞, 王士勇, 刁云飞, 杨镒峰, 孟庆江, 曹满园, 常彤, 魏海军, 许保增
《中国畜牧兽医》. 2019, 46(7):  1994-2002.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9.07.014
摘要 ( 235 )   PDF (2150KB) ( 14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试验旨在探究玻璃化冷冻及培养过程中添加甘氨酸(glycine,Gly)对水貂GV期卵母细胞冷冻解冻后存活率、核发育、线粒体和皮质颗粒分布的影响。试验分为3组:对照组(没有进行冷冻处理)、冷冻组和Gly添加处理组(1 mmol/L Gly)。对玻璃化冷冻解冻后的水貂GV期卵母细胞分别进行平衡恢复3 h和体外成熟培养,采用免疫荧光标记法检测各组GV期卵母细胞线粒体分布的差异及MⅡ期皮质颗粒分布的变化。结果显示,Gly添加处理组卵母细胞在解冻后3 h的存活率与冷冻组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Gly添加处理组卵母细胞的减数分裂恢复率显著高于冷冻组(P<0.05),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免疫荧光结果显示,Gly添加处理组的GV期卵母细胞线粒体正常分布率显著高于冷冻组(P<0.05),但Gly添加处理组和冷冻组的GV期卵母细胞线粒体正常分布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皮质颗粒分布结果显示,水貂GV期卵母细胞在冷冻后体外成熟培养至MⅡ期时,Gly添加处理组皮质颗粒的正常皮质区分布比例显著高于冷冻组(P<0.05),但Gly添加处理组与冷冻组的正常皮质区分布比例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果表明,添加Gly可以提高冻融后水貂卵母细胞的减数分裂恢复率,降低冷冻对其线粒体及皮质颗粒的损失。

利用微卫星标记鉴定德州驴亲子关系
王敏, 张新浩, 崔冉, 刘宇, 杨莉, 李海静, 赵春江
《中国畜牧兽医》. 2019, 46(7):  2003-2011.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9.07.015
摘要 ( 205 )   PDF (893KB) ( 17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试验旨在建立一套适用于德州驴亲子关系的鉴定体系。选取13个微卫星基因座作为标记,采集了53头德州驴血液样本,其中子代驴驹16头,候选父本13头,候选母本24头,用酚-仿法抽提血液基因组进行PCR扩增和基因扫描,并利用Peak Scanner Software v1.0软件读取基因型分型结果。对微卫星基因座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利用似然法(Cervus 3.0软件)和排除法对个体间的亲子关系进行了鉴定。结果显示,13个微卫星基因座的平均等位基因数、平均观测杂合度(Ho)、平均期望杂合度(He)和平均多态信息含量(PIC)分别为6.846、0.689、0.671和0.625。期望杂合度与观测杂合度之差在0.002~0.088之间,差值较小。13个微卫星基因座的累计排除概率(EP)达到0.990以上。微卫星基因座具有高度多态性和较高的排除概率,适用于遗传分析和个体鉴定。利用Cervus 3.0软件基于似然法分析得到了16头子代驴驹的最似亲本,结合排除法对这16头驴驹及其最似亲本进行基因型比对,最终在53头德州驴中确定了11个亲子对。本试验建立了以13个微卫星位点作为核心标记,将似然法和排除法相结合作为主要分析方法的德州驴亲子关系鉴定体系,为育种工作提供参考资料。

从江香猪生精上皮周期及睾丸发育的形态学分析
王维勇, 龚婷, 王婷婷, 徐永健, 蒙利洁
《中国畜牧兽医》. 2019, 46(7):  2012-2020.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9.07.016
摘要 ( 190 )   PDF (7066KB) ( 9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试验旨在探究初情期前后生精上皮周期差异及睾丸发育过程中的形态学变化。通过测定15、30、60和90 d睾丸相关指数,结合睾丸组织形态学特征,判断香猪初情期,划分从江香猪生精上皮周期。结果显示,30 d的睾丸指数较15 d极显著升高(P<0.01),睾丸重、长轴及短轴的增长率分别为298.05%、66.42%和65.45%,60和90 d两个阶段睾丸重增长率相对稳定。形态学观察表明,从江香猪30 d时生精小管出现游离精子,完成第一次生精并进入初情期;与15 d相比,30 d生精小管面积和生精上皮厚度极显著增加(P<0.01),增长率分别为136.12%和40.19%,在60和90 d均处于稳定增长状态。睾丸细胞数统计显示,日龄增加不影响支持细胞(setoli cells,SC)数量(P>0.05),而30 d生殖细胞数(germ cells,GC)较15 d极显著增加(P<0.01)。相关分析结果发现,生殖细胞数量增加与生精小管面积增大、生精上皮厚度变化之间呈明显正相关(r=0.994;0.96)。根据生殖细胞组合形式差异,将初情期前后生精上皮分为3和8个阶段。初情期前生殖细胞以第一次减数分裂前期为主,A、B型精原细胞、SC、初级精母细胞(primary spermatocyte,Ps)、前细线期(preleptotene,PI)、细线期(leptotene,L)等生殖细胞在初情期前后生精上皮中均存在,而圆形精子(round spermatids,R)、延伸精子(elongating spermatid,E)、精子细胞(spermatozoa,S)仅存在于初情期后的生精上皮。本研究结果表明,从江香猪30 d初情,睾丸发育以生殖细胞和生精小管面积的迅速增加为主,该结果对从江香猪早熟性状挖掘、种猪选育及开发利用等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脂肪相关lncRNAs在动物中的研究进展
刘怡冰, 敖红, 邢凯, 王楚端
《中国畜牧兽医》. 2019, 46(7):  2021-2029.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9.07.017
摘要 ( 208 )   PDF (907KB) ( 11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脂肪是动物体内重要的储能物质,与动物的瘦肉率等重要的经济性状密切相关。脂肪发育是一个复杂而精密的过程,受到多种脂肪生成相关基因、转录调节因子及表观遗传因子的共同调控。长链非编码RNAs (long non-coding RNAs,lncRNAs)是一类长度>200 nt的非编码RNAs,可以在转录、转录后及表观修饰等多个水平上调节靶基因的表达,进而调控生命活动。近年来有关lncRNAs的研究逐渐增多,其作用范围几乎覆盖了生命活动的各个方面,也有一些lncRNAs被证实在脂肪发育的过程中发挥重要的调控作用,如棕色脂肪lncRNA 1(Blnc1)可以通过核糖核蛋白复合物促进棕色和米色脂肪细胞分化,该复合物也能够与早期B细胞因子2(Ebf2)起作用以增强产热基因如解偶联蛋白1(Ucp1)的表达;lnc-BATE1是棕色脂肪组织形成和结合异质核核糖核蛋白U (hnRNPU)以发挥产热作用所需的调控因子;lncRNA SRA能与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结合并增强PPARγ活性及其他多种途径,促进前脂肪细胞向脂肪细胞的分化,进一步调控脂肪的功能。作者对lncRNAs的基本特征、作用机制及其研究方法等,以及国内外对于脂肪发育相关lncRNAs的研究结果进行了综述,以期为进一步探索lncRNAs对脂肪发育的调控机制提供参考。

小尾寒羊前体脂肪细胞分化过程相关基因表达规律的研究
肖成, 金海国, 魏天, 曹阳
《中国畜牧兽医》. 2019, 46(7):  2030-2037.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9.07.018
摘要 ( 218 )   PDF (4194KB) ( 9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探究小尾寒羊脂肪细胞分化过程中相关基因的变化规律,试验采集2月龄小尾寒羊腹股沟白色脂肪组织,通过酶消化法体外分离小尾寒羊前体脂肪细胞。培养前体脂肪细胞布满细胞板后,分别用诱导Ⅰ液、诱导Ⅱ液对细胞进行诱导分化,使其成为成熟的脂肪细胞。利用油红O染色法验证成熟脂肪细胞并检测脂滴含量。分别在增殖期细胞增殖70%、90%及分化期诱导Ⅰ液处理48 h、诱导Ⅱ液处理48 h、完全培养液处理48 h时(2、4、6、8、10 d)提取细胞总RNA,反转录成cDNA。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PPARγ、C/EBPα、LPLSREBP1、KLF5、KLF6、FABP4、STAT5、ACSS2、IGF1、ADD1、FOXO1、ACACADGAT1、CPT1A基因的表达规律。结果表明,试验成功分离并诱导前体脂肪细胞变为成熟的脂肪细胞,细胞内部具有明显脂滴;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上述基因在细胞分化阶段具有明显波动,峰值出现的时间均不相同;C/EBPα、FOXO1基因表达峰值出现在第6天,可能在细胞分化早期发挥作用;PPARγ、LPLSREBP1、KLF5、KLF6、FABP4、STAT5、ADD1、ACSS2基因表达峰值出现在第8天,但表达倍数与趋势均不相同;ACACA基因表达量出现上下波动;IGF1、DGAT1基因表达峰值出现在第10天;CPT1A基因表达量则一直下降;FABP4基因表达倍数显著高于其他基因。本研究全面检测了小尾寒羊前体脂肪细胞在分化过程中关键基因的表达规律,可为探究小尾寒羊脂肪分化过程分子机制、挖掘参与脂肪分化新的关键基因、提高小尾寒羊肌间脂肪含量等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SH2B1基因及miR-276-3p对猪背部脂肪沉积的影响
刘欣, 巩建飞, 李寒妹, 颜华, 张龙超, 王立刚, 赵福平, 高红梅, 侯欣华, 王立贤
《中国畜牧兽医》. 2019, 46(7):  2038-2044.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9.07.019
摘要 ( 191 )   PDF (747KB) ( 10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试验旨在研究SH2B衔接因子蛋白1(SH2B adaptor protein 1,SH2B1)基因在猪不同组织和生长发育各阶段背部脂肪中的表达情况,预测调控该基因的miR-276-3p对猪背部脂肪表达的影响。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SH2B1基因在猪脂肪、下丘脑等6种组织,以及在30、60、90、120和180 d猪背部脂肪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靶标预测SH2B1基因的调控miRNA,并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miR-276-3p对该基因的调控作用。结果显示,SH2B1基因在猪的6种组织中均有表达,且在脂肪组织中表达量最高,在肌肉组织中表达量最低。在猪生长发育各阶段背部脂肪中SH2B1基因均有表达,在前期(30和60 d)表达量较低,在中、后期(90、120和180 d)持续高表达,且显著高于前期表达量(P<0.05)。高、低背膘厚组背部脂肪中miR-276-3p与SH2B1基因均呈差异表达,且两者表达呈相反趋势,miR-276-3p在高背膘厚组中的表达量显著低于低背膘厚组(P<0.05),而SH2B1基因在高背膘厚组中的表达量却显著高于低背膘厚组(P<0.05)。miR-276-3p可通过靶向负调控SH2B1基因,影响猪背部脂肪的沉积。本试验结果为进一步深入研究猪背部脂肪沉积和背膘厚差异的分子机制提供参考。

lncRNA在乙脑病毒感染PK15细胞过程中的作用研究
杜程涛, 汪涵, 杨松柏, 李向臣, 周晓龙, 赵阿勇
《中国畜牧兽医》. 2019, 46(7):  2045-2052.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9.07.020
摘要 ( 176 )   PDF (2137KB) ( 10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初步探索乙脑病毒(JEV)感染PK15细胞后的增殖情况,筛选与病毒感染相关的lncRNA,并对其进行亚细胞定位及靶基因预测。通过免疫荧光试验来检测病毒结构蛋白E的表达情况,采用TCID50法检测PK15细胞中病毒的增殖情况,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病毒感染后lncRNA的表达水平,在NONCODE数据库对lncRNA进行亚细胞定位,通过starBase、NONCODE、KEGG等数据库对其进行靶基因预测和信号通路分析。结果显示,JEV感染PK15细胞后,24~36 h为病毒滴度指数增长期,感染后36 h病毒滴度已达10-5.75 TCID50/mL。PK15细胞在感染JEV 12 h后,lncRNA A、B、C表达水平均无显著变化(P>0.05),lncRNA D表达水平极显著下降(P<0.01);感染JEV 24、36和48 h后lncRNA A、B、C表达水平极显著上升(P<0.01),lncRNA D表达水平极显著下降(P<0.01)。lncRNA A主要定位在胞质溶胶,lncRNA B在细胞核和细胞质中均有分布,lncRNA C主要定位在细胞质中,在细胞核中也有可能分布,lncRNA D可能在细胞内呈现广泛性分布。通过靶基因预测和信号通路分析,lncRNA A、B、C的靶基因主要为OAS1、OAS2、OASL、COX1等,lncRNA D的靶基因主要为DST、ND1、ND2、ND4等。信号通路分析发现lncRNA可能通过肿瘤坏死因子(TNF)、NF-κB和Toll样受体(TLR)等信号通路参与病毒感染后的增殖过程。本研究为进一步探索宿主细胞lncRNA对病毒增殖的影响奠定一定的基础。

贵州黄鸡慢羽系生长曲线拟合研究
李洪林, 李维, 饶永超, 牟腾慧, 杨德凤, 简华峰, 林家栋, 张福平
《中国畜牧兽医》. 2019, 46(7):  2053-2058.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9.07.021
摘要 ( 233 )   PDF (685KB) ( 13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试验旨在揭示贵州黄鸡慢羽系生长发育规律。选择100只贵州黄鸡慢羽系(公母鸡各50只),于0、2、4、6、8、10、12、14周龄末称重,分别采用Bertalanffy、Logistic、Gompertz 3种非线性生长曲线模型对贵州黄鸡慢羽系0~14周龄体重变化进行拟合分析。结果表明:3种模型均能很好地拟合其生长曲线,拟合度均在0.99以上,其中Logistic模型在贵州黄鸡慢羽系公鸡、母鸡生长曲线中拟合最好,拟合结果最接近实测体重情况,其公鸡拐点体重为1 550.81 g,拐点周龄为10.42,母鸡拐点体重为976.67 g,拐点周龄为9.14。试验结果初步揭示了贵州黄鸡慢羽系的生长发育规律和各阶段的生长特征,为贵州黄鸡慢羽系选育生产和产业化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预防兽医
血清4型禽腺病毒W株的分离鉴定和全基因组序列分析
赵玉杰, 刘建勋, 陈田田, 王赛楠, 何春辉, 陈盼盼, 刘琳, 李新生
《中国畜牧兽医》. 2019, 46(7):  2059-2068.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9.07.022
摘要 ( 248 )   PDF (2416KB) ( 27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解血清4型禽腺病毒(fowl adenovirus genotype 4,FAdV-4) W株全基因序列、结构特征及遗传变异情况,本试验采集发病鸡肝脏和肾脏进行PCR鉴定、SPF鸡胚和鸡胚肝细胞分离、电镜观察证明该病毒为FAdV-4,TCID50为10-7.2/0.1 mL;电镜观察可见70 nm左右的二十面体无囊膜病毒颗粒;经绒毛尿囊膜途径接种10日龄SPF鸡胚后能明显抑制鸡胚发育出现侏儒胚,接种10 d内死亡率达100%;进一步对W株进行全基因组扩增及序列分析。病毒序列分析结果显示,其全基因组长为43 591 bp,共有60个开放阅读框,W株与GenBank中公布的FAdV-4参考毒株全基因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98.4%~100%,其中与标准株非致病性毒株ON1(登录号:GU188428.1)的同源性为98.4%,主要缺失ORF19(脂肪酶基因)和ORF27;通过对病毒主要结构蛋白HexonFiber-1和Fiber-2基因分析发现,W株与近几年国内分离株亲缘关系较近,与ON1株及其他国外分离株差异较大。综上说明,该分离株具有高致病性,与国外分离株存在较大差异,为进一步分析FAdV-4的毒力增强机制提供了基础依据。

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纯化及病毒HA蛋白定量方法研究
彭成成, 吴熠潇, 刘旭平, 谭文松
《中国畜牧兽医》. 2019, 46(7):  2069-2078.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9.07.023
摘要 ( 264 )   PDF (2598KB) ( 33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实现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avian influenza virus,AIV)疫苗上下游过程的控制,本研究结合蔗糖密度梯度离心和SDS-PAGE灰度分析建立了H9N2亚型AIV纯化和病毒HA蛋白定量的方法。首先将收获的病毒原液经差速离心、PEG6000沉淀和蔗糖密度梯度离心分别进行澄清、浓缩和分离纯化;其次,采用改装过的高效液相色谱仪系统(HPLC)准确定位和收集病毒离心区带,并对该区带进行SDS-PAGE和Western blotting分析,同时考察该收集方式的线性和重复性;然后,在此基础上优化病毒液的澄清工艺以提高病毒回收率;最后,观察还原SDS-PAGE分离的H9N2亚型AIV蛋白条带的共迁移情况并确定糖苷酶PNGase F脱糖基处理的最佳条件,采用Image J软件分析SDS-PAGE图谱中4个主要病毒蛋白条带(NP、HA1、M1和HA2)的灰度以确定流感病毒血凝素的含量。结果表明,HPLC收集的病毒离心区带的蛋白浓度与PEG6000浓缩的上清体积在8~32 mL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2=0.994),且该收集方式重复性好,批内和批间变异系数分别为1.29%和4.11%。病毒液经过澄清、浓缩和分离纯化后,最终的病毒回收率为79.55%。纯化的H9N2亚型AIV的蛋白浓度为1 000 μg/mL时,经糖苷酶PNGase F脱糖基处理后便能得到条带清晰平整且分离良好的SDS-PAGE图谱。经灰度分析,HA含量占总病毒蛋白含量的46.18%。本研究初步建立了H9N2亚型AIV纯化和病毒HA蛋白定量的方法,为H9N2亚型AIV全病毒灭活疫苗的研发和生产提供了简单、准确的检测手段。

表达绿色荧光蛋白的MVA重组毒株的构建及筛选
黄彩云, 赵志荀, 朱学亮, 王战红, 吴香草, 吴国华, 张志东, 张强
《中国畜牧兽医》. 2019, 46(7):  2079-2087.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9.07.024
摘要 ( 208 )   PDF (2719KB) ( 17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构建及筛选表达绿色荧光蛋白(GFP)的改良型痘苗病毒安卡拉(MVA)重组毒株,并对其进行鉴定,本研究基于同源重组原理设计引物,通过PCR扩增获取含有MVA两侧同源臂的外源基因GFP片段,将GFP基因片段转染到感染了MVA的CEF细胞中使之同源重组到MVA ORF086-087位点(基因组中70303-70304 bp之间),利用倒置荧光显微镜观察并标记表达GFP的单个噬斑,筛选获取重组毒株,应用倒置荧光技术、PCR及Western blotting对该重组毒株进行鉴定。结果显示,经过3轮噬斑筛选,在倒置荧光显微镜下可观察到大量表达GFP的单个噬斑,PCR扩增检测结果表明目的基因已成功整合到重组毒株MVA-GFP中。Western blotting结果表明,GFP在感染的细胞内成功表达。本研究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成功获得表达GFP的重组毒株MVA-GFP,可为进一步将其他抗原基因插入GFP位点中筛选无标记的重组毒株及疫苗研究提供材料。

表达猪附红细胞体ENO基因重组腺病毒的构建及免疫原性分析
闫可心, 伍生军, 赵云, 王淼, 许应天, 薛书江
《中国畜牧兽医》. 2019, 46(7):  2088-2095.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9.07.025
摘要 ( 212 )   PDF (1739KB) ( 12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试验旨在构建表达猪附红细胞体ENO基因的重组腺病毒并分析评价其免疫效果。将重组克隆质粒pMD-19T-ENO与腺病毒穿梭载体AdV4-GFP分别进行双酶切,构建重组腺病毒穿梭质粒AdV4-M/ENO;将经PacⅠ酶线性化后的重组腺病毒穿梭质粒AdV4-M/ENO转染293细胞,获得重组腺病毒Ad4-M/ENO,采用PCR和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TA)鉴定猪附红细胞体ENO基因在293细胞中的表达,再对293细胞进行培养,测定重组腺病毒的滴度;将30只BALB/c小鼠分为3组:重组腺病毒Ad4-M/ENO组、AdV4-GFP空载体对照组和PBS对照组,分别进行免疫接种,采用ELISA方法检测血清中猪附红细胞体IgG、IgG1、IgG2a抗体水平和IFN-γ、IL-4细胞因子水平,在三免2周后检测小鼠脾脏中CD4+和CD8+含量。结果显示,构建的重组腺病毒穿梭质粒AdV4-M/ENO目的基因片段大小为1 182 bp;重组腺病毒Ad4-M/ENO包装成功,能在293细胞中表达,滴度为1×109 PFU/mL。经重组腺病毒Ad4-M/ENO免疫后的BALB/c小鼠血清中IgG、IgG1、IgG2a抗体水平,IFN-γ、IL-4细胞因子水平及淋巴细胞亚群CD4+、CD8+含量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AdV4-GFP空载体对照组和PBS对照组(P<0.05;P<0.01)。结果表明,本试验成功构建了表达猪附红细胞体ENO基因的重组腺病毒,且该重组腺病毒能诱导小鼠产生特异性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应答反应。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逃避宿主干扰素抗病毒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朱红晓, 王秋霞, 李鹏, 欧长波, 胡会龙, 魏小兵, 张秀林, 刘兴友
《中国畜牧兽医》. 2019, 46(7):  2096-2102.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9.07.026
摘要 ( 234 )   PDF (782KB) ( 12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 virus,PEDV)是一种全球分布的α冠状病毒,能引起仔猪流行性腹泻,猪流行性腹泻一旦暴发会给养殖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在病毒感染期间,Ⅰ型干扰素(type Ⅰ interferon,IFN-Ⅰ)是先天性抗病毒反应的关键介质。大多数冠状病毒通过限制IFN的产生和IFN应答的激活而产生一些策略以规避IFN应答。然而,PEDV颉颃IFN抗病毒作用的分子机制尚未完全清楚。猪感染PEDV后,机体的先天免疫不能有效抵抗PEDV的侵害,PEDV通过限制或阻断IFN的功能和隐藏自身的病原体相关分子模式(pathogen-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s,PAMP)两种途径逃逸宿主先天免疫。在此过程中,PEDV的结构蛋白和非结构蛋白及一些蛋白酶起到了关键作用,核衣壳(nucleocapsid,N)蛋白能抑制IFN-Ⅰ的产生,协助病毒逃避机体的抗病毒天然免疫,木瓜样蛋白酶通过去泛素化酶活性阻断天然免疫信号通路,PEDV也可通过阻断双链核糖核酸(double-stranded RNA,dsRNA)诱导IFN-Ⅰ的产生,以逃避宿主的先天免疫。这些研究为深入了解IFN在PEDV致病过程中的作用及PEDV逃避IFN抗病毒的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并有助于深入了解病毒与宿主先天性免疫之间的关系,同时也为PEDV的防治及PEDV疫苗的研发提供参考。

规模化全舍饲湖羊消化道寄生虫感染情况调查
景纪春, 宁晓冬, 崔艳艳, 李丹, 闫亚群, 赵珊珊, 菅复春
《中国畜牧兽医》. 2019, 46(7):  2103-2109.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9.07.027
摘要 ( 243 )   PDF (2745KB) ( 29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解规模化舍饲湖羊消化道寄生虫感染情况,本研究应用饱和蔗糖溶液漂浮法、饱和盐水漂浮法、卢戈氏碘液染色法、离心沉淀法和麦克马斯特氏计数法等对采自河南部分地区规模化全舍饲湖羊养殖场共计553份粪便样品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寄生虫总感染率高达97.47%,75.23%的样品混合感染,样品混合感染的寄生虫种类最多为5种;共查到球虫、隐孢子虫、贾第虫、阿米巴、鞭虫、圆线虫和绦虫7种寄生虫,感染率分别为90.42%、0.90%、4.88%、65.64%、12.48%、42.13%和4.88%;感染强度最大的为球虫,每克粪便的卵囊数(OPG)最高达652 000,其次为圆线虫,每克粪便的虫卵数(EPG)最高为7 000;湖羊消化道寄生虫感染无明显的年龄、性别差异(P>0.05);季节流行动态显示,春、夏、秋三季的寄生虫感染率与冬季相比有较大差异。以上结果说明,湖羊消化道寄生虫感染较为普遍,应采取有效的综合防控措施,以保障羊群的健康发展。

临床兽医
猪葡萄球菌临床分离株感染仔猪渗出性皮炎模型的建立
马炫炫, 任卫科, 滕达, 池晶晶, 王秀敏, 董志民, 毛若雨, 郝娅, 李秀丽, 王建华
《中国畜牧兽医》. 2019, 46(7):  2110-2118.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9.07.028
摘要 ( 205 )   PDF (7712KB) ( 33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建立研究仔猪渗出性皮炎发病机制及治疗制剂的动物模型,本研究采用PCR及BLAST序列比对方法对猪葡萄球菌437-2株毒素基因型进行鉴定,采用纸片扩散法检测其耐药性,通过不同浓度菌液人工感染仔猪试验分析该菌株的临床致病力、最小致病浓度、发病周期及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显示,该分离菌株为ExhD毒素基因型,其毒素基因与德国分离株(GenBank登录号:AM94662.1)和俄罗斯分离株(GenBank登录号:AM950188.1)的ExhD基因同源性达99%;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该菌株为多重耐药菌株,对青霉素、磺胺异噁唑、链霉素、阿奇霉素、红霉素、四环素、杆菌肽及诺氟沙星耐药;仔猪致病性试验结果显示,低剂量组在整个试验周期内仅注射部位表现出皮炎症状,而中、高剂量组在耳后皮下注射2 d后均出现显著的渗出性皮炎症状,病猪表现为耳后出现油皮,全身被毛粗糙,皮肤呈深褐色厚皮痂,有大片蜕皮和黄色液体渗出;感染仔猪的脏器和皮肤病理切片结果显示,低剂量组仔猪脏器无异常,耳部皮肤角质层角化过度,炎性细胞浸润,无棘皮层细胞分离,而中、高剂量组感染仔猪脏器具有一定程度的损伤,皮肤表皮棘细胞层出现明显的细胞分离。上述试验结果说明,利用猪葡萄球菌437-2株可成功建立仔猪渗出性皮炎模型,所需的最小攻菌浓度为1×109 CFU/mL。

国内外猪源产肠毒素大肠杆菌疫苗研究进展
杨德鸿, 麦凯杰, 朱元军, 刘洋洋, 罗翠芬, 周庆丰, 刘军发
《中国畜牧兽医》. 2019, 46(7):  2119-2126.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9.07.029
摘要 ( 244 )   PDF (849KB) ( 13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仔猪腹泻是全球规模化猪场最常见的疾病之一,给养猪业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产肠毒素大肠杆菌(ETEC)是引起仔猪腹泻的主要病原菌,黏附素和肠毒素是其重要的致病因子,ETEC通过黏附素定植于小肠上皮细胞,在增殖过程中不断产生肠毒素,引起大量水和电解质进入肠腔,导致仔猪腹泻。目前,疫苗免疫是预防ETEC最有效的方法,然而许多商品化大肠杆菌疫苗的临床免疫效果不佳,且地域局限性明显。因此,研制安全、高效、广谱的ETEC疫苗对养猪业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许多新型试验性ETEC疫苗被相继报道,如ETEC菌毛黏附素和肠毒素疫苗;一些新开发的疫苗,如亚单位疫苗、菌影疫苗、植物载体疫苗和囊泡疫苗等,具有不同的优势,在不同的动物试验中均表现出良好的免疫保护效果。文章简述了国内外学者在ETEC疫苗领域的研究进展,对猪源ETEC各类疫苗的优劣及应用研究情况进行了综述,以期为今后猪源ETEC疫苗的研究提供参考。

奶牛子宫内膜炎诊疗学研究进展
王鸿盛, 武小虎, 张世栋, 王东升, 严作廷
《中国畜牧兽医》. 2019, 46(7):  2127-2134.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9.07.030
摘要 ( 218 )   PDF (893KB) ( 11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子宫内膜炎是奶牛产后普遍发生的一种生殖疾病,可导致奶牛产犊间期延长、产奶量降低、淘汰率增加、治疗期间奶源废弃、管理及治疗成本增加,也是导致奶牛不孕症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国内外防治奶牛子宫内膜炎的诊断技术和治疗方法众多,主要有阴道镜检查、Metricheck装置评估、子宫细胞学检查、抗生素疗法、中药疗法、中西医结合疗法、激素疗法、臭氧新型疗法等诊疗技术。阴道镜检查是一种可视化检查方法,利用内窥镜直观评估奶牛阴道内分泌物性状确定子宫内膜炎严重程度;Metricheck装置是根据阴道内分泌物含量和性状,设置不同评分值评估产后奶牛子宫内膜炎和繁殖性能;子宫细胞学检查通过子宫细胞刷、灌洗或活检技术确定子宫内膜细胞和中性粒细胞(PMN)的比例,设定奶牛产后不同时期PMN最佳阈值诊断子宫内膜炎;抗生素疗法通过宫内灌注、皮下注射、静脉注射抗生素等途径治疗奶牛子宫内膜炎,治疗成本低,见效快,是目前治疗奶牛临床子宫内膜炎最常用的疗法;中药疗法筛选不同组分的中药复方制剂,通过调节奶牛机体免疫系统,改善子宫内血液循环,抑制致病菌繁殖,促进子宫恢复正常生理机能;中西医结合疗法兼具中药辩证治疗的优点和西药见效快的特点,临床治疗奶牛子宫内膜炎具有广泛应用价值;激素疗法中前列腺素通过诱导黄体溶解,消除黄体酮产生和免疫抑制,刺激子宫复旧,降低产后奶牛长期子宫感染和炎症的风险;臭氧新型疗法是将臭氧制作成泡沫制剂、油制剂等产品通过宫内灌注杀灭病原菌。这些诊疗技术在治疗奶牛子宫内膜炎的过程中均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效果,对评估产后奶牛繁殖性能和生产性能具有良好的指导作用。文章通过介绍这些诊疗技术在奶牛子宫内膜炎中应用的研究进展,以期为该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基础兽医
螺旋藻抗炎和免疫增强作用的研究
陈忠伟, 邱洁, 李晓玉, 赵武, 秦毅斌, 卢冰霞, 段群棚, 梁家幸, 李斌, 周英宁, 胡庭俊, 何颖
《中国畜牧兽医》. 2019, 46(7):  2135-2143.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9.07.031
摘要 ( 329 )   PDF (6692KB) ( 22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试验旨在探讨螺旋藻抗炎作用及其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试验通过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构建小鼠体内炎症模型,以地塞米松为阳性对照药物,以小鼠耳肿胀为观察指标,探讨螺旋藻的体内抗炎作用;通过环磷酰胺构建小鼠免疫抑制模型,以不同剂量螺旋藻处理后测定免疫抑制小鼠及正常小鼠的脏器指数、血清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干扰素γ(IFN-γ)水平,同时结合脾脏及胸腺病理组织学观察,探讨螺旋藻对免疫抑制小鼠及正常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螺旋藻对小鼠体内抗炎作用影响的试验中,0.3%螺旋藻灌胃对小鼠耳肿胀的抑制率极显著高于地塞米松对照组和其他螺旋藻处理组(P<0.01),且螺旋藻对各试验组小鼠的脏器指数无不良影响,差异不显著(P>0.05);在螺旋藻对小鼠免疫功能影响试验中,与空白对照组相比,环磷酰胺阳性对照组脾脏指数和胸腺指数极显著下降(P<0.01);肝脏指数极显著上升(P<0.01),其它各剂量螺旋藻处理组小鼠胸腺指数跟空白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各组小鼠血清IL-2、IL-6、TNF-α、IFN-γ水平差异不显著(P>0.05);通过病理组织学观察发现,环磷酰胺阳性对照组小鼠的脾小体萎缩、胸腺小体减少、淋巴细胞及网状细胞变性坏死,而各剂量螺旋藻处理组的脾小体和胸腺小体结构清晰完整、淋巴细胞增多。综上,螺旋藻能降低地塞米松和环磷酰胺对小鼠的免疫抑制,并且能修复小鼠脾脏和胸腺损伤,说明其在抗炎和缓解免疫抑制方面具有一定的作用。

重组犬α6干扰素的酵母表达及其抗病毒活性评价
宋天琪, 侯绍华, 郭晓宇, 鑫婷, 姜一曈, 袁维峰, 朱鸿飞, 贾红
《中国畜牧兽医》. 2019, 46(7):  2144-2150.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9.07.032
摘要 ( 245 )   PDF (2570KB) ( 10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试验旨在构建犬α6干扰素毕赤酵母表达系统,并对其进行优化和筛选,以期获得高活性的重组犬α6干扰素(CaIFN-α6)。根据CaIFN-α6基因序列,按毕赤酵母菌密码子偏好性对CaIFN-α6全基因序列进行优化与合成,用Xho Ⅰ和Not Ⅰ双酶切将其连接至载体pPICZαA中,构建pPICZαA-CaIFN-α6重组表达质粒,转化大肠杆菌DH5α感受态细胞。提取质粒pPICZαA-CaIFN-α6并线性化,电转入酵母感受态细胞X33中制备重组菌。采用甲醇进行诱导表达,收集上清,超滤浓缩,最终获得纯化的重组CaIFN-α6。利用BCA法测得纯化后的CaIFN-α6蛋白浓度为1.5 mg/mL,Western blotting分析表明CaIFN-α6蛋白具有良好的反应原性,SDS-PAGE显示其纯度约在95%以上,MDCK/VSV法检测其效价为2.37×107 IU/mL,比活性为1.58×107 IU/mg。结果表明犬α6干扰素在毕赤酵母pPICZαA表达载体系统中成功表达,且具有较高的生物活性,为后期的犬病毒病的临床预防与治疗提供了良好的支撑。

屠宰生猪副猪嗜血杆菌的分离鉴定及药物敏感性分析
田昊伦, 冯秀, 王凯, 冯全文, 李鑫鑫, 范志新, 罗丽华, 孙颖, 周宏超, 张彦明, 郭抗抗
《中国畜牧兽医》. 2019, 46(7):  2151-2158.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9.07.033
摘要 ( 185 )   PDF (2439KB) ( 48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调查屠宰生猪副猪嗜血杆菌(Hps)的隐性感染情况,本研究从陕西省某规模化生猪屠宰场采集80份病变肺脏,应用PCR方法进行Hps核酸检测,无菌取阳性肺脏,通过平板划线分离获得疑似Hps,进一步对分离菌进行形态观察、培养特性分析、卫星现象观察、生化试验和分离菌核酸片段序列分析,纯化获得Hps分离菌;用药敏纸片法分析Hps分离菌株对常用药物的敏感性。结果显示,从80份病变肺脏中检出39份Hps阳性,阳性率48.75%(39/80);从39份Hps阳性肺脏中分离获得3株疑似Hps,分离菌在显微镜下呈革兰氏阴性、短杆状;在添加有胎牛血清和NAD的TSA平板上生长良好;在金黄色葡萄球菌周围呈现出典型的"卫星现象"生长;能发酵葡萄糖、蔗糖、果糖、半乳糖、麦芽糖和阿拉伯糖,不发酵甘露醇;PCR扩增序列与Hps同源性在98%以上。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显示,3株分离菌对环丙沙星、恩诺沙星和氟苯尼考等抗菌药物高度敏感,对青霉素、林可霉素和甲氧苄啶等抗菌药物耐药。本研究获得的Hps分离株为疫苗研制提供了基础材料,为生猪养殖场选择敏感药物防控Hps感染提供了参考依据。

板蓝根超微粉对大鼠免疫功能调节作用的研究
姜晓文, 王雪微, 于文会, 张欣, 侯耀杰, 郝敬友
《中国畜牧兽医》. 2019, 46(7):  2159-2166.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9.07.034
摘要 ( 202 )   PDF (1236KB) ( 24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研究板蓝根经超微粉碎后对大鼠免疫功能调节的作用影响,利用环磷酰胺构建大鼠免疫低下模型,将80只SD大鼠随机分为4.组,即模型组、普通粉组、超微粉组及空白对照组,每组20只。40 mg/kg环磷酰胺腹腔注射5.d制造免疫抑制大鼠模型,第6.天开始给药,除空白组、模型组灌服生理盐水外,其他组给药5 g/kg。第7.、14天采集血样及大鼠肝脏、脾脏、胸腺组织,测定免疫器官指数、白细胞数量、C3b受体花环形成率(C3b-R)、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形成率(ICR)、吞噬百分率、吞噬指数等指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2(IL-2) mRNA转录水平,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TNF-ɑ和IL-2蛋白表达水平。结果显示,模型组大鼠白细胞数量、体重、胸腺和脾脏免疫器官指数较空白对照组均显著降低(P<0.05)。第14天时,超微粉组巨噬细胞吞噬百分率达到54.75%,吞噬指数为0.58;C3b-R为9.44%,显著高于普通粉组(8.97%)(P<0.05),超微粉组ICR为6.09%,低于普通粉组(6.33%)(P>0.05)。与普通粉组相比,第14天板蓝根超微粉组肝脏中TNF-α、IL-2 mRNA转录水平和蛋白水平的表达提高。综上所述,板蓝根超微粉和普通粉均可显著增强大鼠非特异性免疫功能,但超微粉效果优于普通粉。

鲤源嗜水气单胞菌分离鉴定、耐药性及毒力基因检测
胡安东, 张明洋, 张飘, 杨霞, 程振涛, 姜海波, 文明
《中国畜牧兽医》. 2019, 46(7):  2167-2175.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9.07.035
摘要 ( 184 )   PDF (2621KB) ( 18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查明贵州某鲤鱼养殖厂鲤鱼死亡的病因,本试验进行了细菌分离培养、菌体形态观察、细菌生理生化鉴定、16S rRNA基因测序分析、药敏试验、耐药基因检测、动物感染试验、毒力基因检测等。结果显示,从死亡鲤鱼病变组织中分离到的细菌呈圆形凸起、表面光滑的灰白色菌落,为革兰氏阴性短杆菌;生化鉴定结果显示,分离菌具有运动性,能发酵葡萄糖产酸产气,精氨酸双水解酶、赖氨酸脱羧酶、M-R和V-P试验阳性;应用细菌16S rRNA基因通用引物进行PCR扩增获得大小为1 421 bp的片段,测序发现,该分离菌与16株嗜水气单胞菌相应序列同源性达75.3%~100.0%;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该分离菌对氟苯尼考、头孢曲松、妥布霉素、氧氟沙星、恩诺沙星5种药物呈现高度敏感,对复方新诺明、磺胺异噁唑、羧苄西林等药物呈现耐药,经耐药基因PCR检测显示,该分离菌携带Sul1、Sul2和Intl1 3种耐药基因,与药敏表型相符;人工感染试验显示,该分离菌有致病力,经毒力基因检测显示,该分离菌携带aer、hlyact 3种毒力基因。上述试验结果表明,本研究分离得到了一株耐磺胺类药物的鲤源嗜水气单胞菌,为该鲤鱼养殖厂的鲤鱼疾病防治与合理用药提供了科学依据。

螺旋藻多糖与银杏叶提取物复方对四氧嘧啶模型小鼠的降血糖作用
于蕾妍, 隋君霞, 李华涛, 董俊杰, 高善颂
《中国畜牧兽医》. 2019, 46(7):  2176-2182.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9.07.036
摘要 ( 228 )   PDF (1023KB) ( 12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研究复合螺旋藻多糖与银杏有效成分的降血糖作用,试验选用SPF级昆明种雄性小鼠,腹腔注射0.2 mL 200 mg/(kg·d)四氧嘧啶,连续5 d,断尾采血测定空腹血糖,其值大于11.1 mmol/L时表明造模成功。试验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C组)、模型组(M组)、阳性对照组(CY组)、单一用药组(螺旋藻多糖组(P组)、银杏黄酮组(F组)、银杏内酯组(L组),复合用药组将螺旋藻多糖(PSP)与银杏叶有效成分(GBE)配制成1:1(CP1组)、2:1(CP2组)、1:2(CP3组)的复合组,每组10只,共9组。对照和CY组每只小鼠灌服2.5 mg/(kg·d)格列本脲,其余各组按200 mg/(kg·d)灌服相应药物,每天1次,连续灌服30 d,测定小鼠血糖值及体重、脾脏指数、胸腺指数及肝糖原等指标。结果显示,与M组相比,用药组小鼠体重均极显著增加(P<0.01),复合用药组药效高于单一用药组;各用药组脾脏、胸腺指数均极显著升高(P<0.01);肝糖原含量极显著增多(P<0.01);血糖值极显著下降(P<0.01);其中CP2组的小鼠血糖值降幅最大,其降糖率为52.14%;肝糖原增加为61.88%。综上所述,螺旋藻多糖和银杏叶有效成分发生了协同增效作用,对由四氧嘧啶引起的高血糖小鼠有明显的降血糖作用。

质量安全
动物性食品中抗菌药物残留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刘丁溪, 杨杰程, 周宏超, 郭抗抗
《中国畜牧兽医》. 2019, 46(7):  2183-2192.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19.07.037
摘要 ( 424 )   PDF (1147KB) ( 32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抗菌类药物在预防、治疗动物疾病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不规范用药、超剂量用药甚至滥用,使动物性食品中抗菌类药物残留问题日益突出,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对动物性食品中抗菌类药物残留的检测是判定其安全性的重要内容,根据检测的目的和需要,可将检测方法分为现场检测和实验室检测。胶体金免疫层析法是目前使用最广的现场检测方法;实验室检测方法众多,又可分为抗菌类药物残留的定性检测法和定量检测法,前者主要包括2,3,5-三苯基氯化四氮唑法(TTC法)、纸片法(PD法)、活性检测法等,后者主要包括高效液相色谱法、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毛细管电泳法、生物传感器法和免疫分析法等,可满足不同检测目的和实验条件的需要。作者对肉、蛋、奶中抗菌类药物残留的现场检测和实验室检测技术进行了总结,为更进一步研究快速、敏感、高通量、成本低廉的食品中抗菌类药物残留检测方法奠定理论基础。